教育学第一章知识点
教育学知识点
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教育的概念广义: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狭义:即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教育的起源和学校的出现产生教育的最具基础性的条件:人类生产劳动的进行。
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
教育形成自己相对独立形态的标志:学校的出现。
教育的两种形态:专门化的学校教育、生产劳动中的非学校教育教育制度形式上:非形式化教育——形式化教育——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征:学制的建立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二战后)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
教育发展的历程(古代)古代中国:我国的学校教育形成于:夏代。
我国学校教育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是在:西周以后。
科举制度兴起于:隋朝;1905年废除。
教育发展的历程(古代)古代印度:教育控制在婆罗门和佛教手中。
古代埃及: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
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培养有文化、有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
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
教育发展的历程(古代)古代教育的特征:1.阶级性2.道统性3.专制性5.刻板性教育发展的历程(近代)近代教育的特征: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教育的世俗化3.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4.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教育发展的历程(现代,20世纪以后)现代教育的特征: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学知识点
第一章教育学的由来与使命一、教育学知识的流派演变1、实在论——自然主义教育学。
17-18世纪是哲学、科学与文化振兴的世纪。
在教育领域产生了第二次文艺复兴运动:要求把教育的着眼点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美转到现实生活中来,重新考虑教育的思想、内容与方法。
这种特定的时代精神与教育自身的发展倾向结合,导致了实在论——自然主义教育学的产生。
代表人物及著作: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洛克《教育漫话》、卢梭《爱弥儿》、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
2、唯理论——理想主义教育学。
19世纪是以“自由理想”而著称的世纪,康德、费希特、黑格尔兴起的德国古典哲学,把这种自由理想的发展推上了顶峰,使崇尚理性、追求真理成为哲学的主流。
与此同时,在自然科学界,牛顿力学的光辉也助长了唯理论的倾向,对“永恒真理”的信仰、对理性的忠诚、对万物的系统而有序的确认成为时代精神。
唯理论——理想主义教育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
代表人物及著作:康德,第一次在大学讲坛上讲授教育学并确立了教育学在大学课程中的学术地位。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被誉为“科学教育学”之父。
3、实证论——科学主义教育学。
在19世纪中后期的欧洲,随着科学实验的发展,不仅自然科学彻底从哲学中分化出来,而且,科学自身也发生了分化,产生了诸多新的学科。
实验心理学诞生之后,观察、实验、统计等方法被引入教育学领域。
一些教育思想家试图通过科学实验探索教育内容的科学化和教育方法的合理化,这导致了教育学知识的转型。
代表人物及著作:斯宾塞《教育论》、梅伊曼、拉伊《实验教育学》4、实用论——进步主义教育学。
20世纪初的欧美国家,科学日益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性力量。
随着科学的发展与变革,牛顿体系的独霸局面日益受到挑战,多元科学研究传统逐步确立,人们对永恒真理的信仰开始动摇,而否定永恒性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否弃彻底证实的实证论,主张以实用论取代实证论。
在这种时代精神的驱动下,教育领域发生了一场新教育运动,我们把这场运动带来的教育理论称之为实用论——进步主义教育学。
《教育学》第一章知识点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我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中。
(1)他认为人的先天性相差不大,个性的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所以他很注重后天的德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
他大力创办私学,培养了大批人才。
(2)他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并把“仁”的思想归结到服从周礼上,强调忠孝和仁爱。
(3)他继承了西周六艺教育的传统,教学纲领是“博学于文,约之于礼”,基本科目是诗、书、礼、易、春秋。
(4)他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是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
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5)他强调学习和思考相结合,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者殆。
”(6)他强调学习和行动相结合,要求学以致用,把知识运用到政治生活和道德实践中去。
墨翟:以“兼爱和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使用技术的传习。
对于获得知识的理解,墨家认为主要有“亲知、闻知、说知”三种途径,前两者不够全面和可靠,所以必须重视“说知”,依靠推理的方法来追求理性知识。
主张主动去教;重视实践,类似于杜威的思想,主张以学习直接经验为主。
还提出量力原则,即教学时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道家:主张“弃圣绝智”、“弃仁绝义”,(因此长期不为教育理论界所关注)(老子有关教育思想的主要论点是文化堕落论,主张“绝学”)“道法自然” 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
《礼记》中的《学记》:《学记》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以简洁的语言、生动的比喻,系统地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教育、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是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
(最早的一部教育学的文献资料)1.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教育学重点知识点复习提纲
3、如何认识教学过程的本质?4、试分析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5、简述教学过程的结构?
七章(三节) 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1、什么是教学原则?
5、什么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它包含哪几部分?
6、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
第七章教学
七章(一节) 教学概述
1、什么是教学概念?教学的含义有哪些?
2、教学与教育、智育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3、教学的意义有哪些?
4、中学教学的任务有哪些?和良
七章(二节) 教学过程
1、什么是教学过程?历史上关于教学过程的观点有哪些?
5、为保障学生的人身权,学校和教师应履行的职责是什么?
7、试分析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
五章(三节)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试分析教师中心论与儿童中心论?
第六章 课程
六章(一节) 课程概述
1、什么是课程?简述课程的内涵?
2、课程的类型有哪些?
3、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4、简述课程理论的发展情况?
5、学校文化建设:什么是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构成?
6、学校文化有哪些特点(特性)和功能?
7、学校文化形成过程是怎样形成的?
二章(四节) 教育相对独立性
试述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二章(五节)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如何认识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2、如何切实落实教育的优先发展战略地位?
9、试述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国际交流。
10、教育的历史发展(分为哪几个时期)?各个时期的教育有什么特点?
11、资产阶级采取哪些措施建立国民教育体系?
小学教育学知识点
第一章教育学及其功能一、名词解释1、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2、教育现象:是人类各种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
3、教育规律:是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及教育现象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或关系。
4、教育科学: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
5、行动研究法:身处教育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协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去的一种方法。
6、教育理论:教育学中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和概括7、教育目标分类学:是由美国教育家布鲁姆提出的。
他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应该包括三部分:1、认知领域2、情感领域3、动作技能领域二、知识点1、横向的教育的基本形态:1、学校教育2、家庭教育3、社会教育4、自我教育5、自然形态的教育2、教育学把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教育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3、教育原理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本理论学科。
4、《论语》由孔子弟子记述孔子言行的。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教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学而时习之”的学习结合;5、中国战国时期乐正克《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育问题的论著。
6、昆体良《雄辩术原理》被称作第一本研究教育法的书。
7、教育思想的理论观点多混杂在他们的政治、伦理、哲学等著作中8、1623年英国哲学家培根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划分出来,从此教育学在科学体系中有了自己的独立地位。
9、捷克民主主义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让一切儿童都接受教育的普及教育思想,详细论述了班级授课制。
他写的《大教学论》一般被认为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10、洛克的《教育漫话》、卢梭《爱弥儿》、裴斯泰洛奇《林哈德与葛笃德》、福禄贝尔《人的教育》、斯宾塞《教育论》11、赫尔巴特是传统教育的代表人物。
中学教育学知识点
中学教育学知识点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一、教育的概念1.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2.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3.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4.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
二、教育的历史形态依据教育的正规化程度、实施机构和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存在方式,可以将教育的形态进行不同类型的划分。
依据教育的正规化程度划分的教育形态。
在教育发展史上,教育的形态经历了从非形式化到形式化,再到制度化教育的演变。
依据实施教育的机构划分的教育形态。
按照教育的实施机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等多种教育形态在实体化教育产生以后,就同时并存于不同的社会之中。
三、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根据教育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存在方式划分教育的形态,可以将教育划分为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和现代社会的教育。
(一)原始的教育形态1.教育和生产劳动、社会生活具有融合性;2.教育具有原始性;3.教育具有同一性。
(二)古代社会的黉舍教育形状1.学校的产生第一,生产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上的准备。
第二,统治阶级对人才的需求,为黉舍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
第三,文字的产生和文化的发展,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
2.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第一,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
第二,学校教育为统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森严的等级性。
第三,学校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学科和治世之术,有明显的保守性。
第四,讲授的组织方式主要是个别讲授,讲授方法主要是灌输与死记,同时也注重在实践中学。
第五,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第六,出现专科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萌芽,但尚未形成自己的体系。
(三)现代教育形态1.现代教育的特点第一,现代教育具有鲜明的生产性。
第二,现代教育逐步走上了大众化道路。
第三,现代教育内容日益科学化。
第四,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第五,现代教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系统。
教育学(小学教育学知识点整理)
小学教育学考点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发展的活动。
2、学校教育制度(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的建立,又称制度化教育。
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时期产生的人类早期教育。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随之颁布的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以及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3、古代中国教育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西周以后,形成了六艺教育,即六门课程:礼、乐、射、御、书、数。
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
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一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开学堂。
4、20世纪以后世界教育的特征(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5、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教育学》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知识点梳理(后附真题演练及答案解析)
《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知识点梳理(后附真题演练及答案解析)第一节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一、教育的概念、本质1.“教育”一词的由来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2.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3.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具有以下三方面特点:第一,教育是人类所独有的社会现象。
第二,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的过程。
第三,在教育这种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4.教育的社会属性(1)教育具有永恒性(2)教育具有历史性(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二、教育的基本要素(一)学校教育的三要素1.教育者: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
2.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
3.教育影响: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是连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纽带或者说中介。
(二)学校教育三要素的关系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总之,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这三个基本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
三、教育的功能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划分——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指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它由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特征所决定,发生于教育活动内部,也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
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指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知识点总结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一、教育的概念1.教育的概念,本质2.教育的本质属性和内涵(教育,教育内容,学校教育)3.广义的教育4.狭义的教育5.教育包括3点6.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理解)7.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哪三个方面1. 教育的发展(教育制度化、教育成为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标志)二、学校教育制度1.学制(一)从历史维度看—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1.教育的演变过程2.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3.教育制度的发展过程4.前制度化教育(1)制度化教育的形成—主要标志是()1.()的出现,开启了()的新阶段2.制度化教育的形成时间()(2)制度化教育的含义—指向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系统1.制度化教育主要指()2.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3.中国近代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3)制度化教育的影响—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1.随着()的出现,制度化教育趋于成熟。
2.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3.建构()的理想正是非制度化教育的重要体现。
4.非制度化教育代表人物:()的非正规教育思想、()的非学校化观念。
(二)从现实维度看—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1.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6点,应用)二、教育的历史发展(二)教育的过程1.古代教育(1)古代东方国家的学校教育形态1.我国学校教育始于()初期。
()是教育从社会生活中独立、分化出来的一大标志。
( )是奴隶社会里经济发展、政治发展和文化发展的综合产物。
2. a.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以明人伦。
”b. ( )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已经发展到( )的形式,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形成了( )即:( )(古代德育)、( )、( )、( )、(( )、( ))(小艺)。
比较:孔子六艺( )c.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大兴,( )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
教育学知识点(第一章)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教育概述:一、概念1、广义:凡是教书+育人、三结合教育:社会、家庭、学校2、狭义:学校教育: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3、古文记录:《孟子·尽心上》、“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二、要素教育者(主导者、引导者)、受教育者(教的对象、学的主体)、教育影响(教育措施(媒介)包括:教和学的方法、物质手段(教具、实验设备和仪器))三、教育本质属性育人: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区别于其它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
质的规定性:人类特有的有意识的社会活动、人类有意识的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
四、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与人类社会共始终(由教育本身职能决定);历史性:不同时期,性质、目的、内容不同;继承性:不同时期教育前后相继;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生产性:生产性活动;民族性:教育是在具体的国家或民族中进行的;思想、制度、内容上都具有民族性;民族特征(语言、文化等)。
相对独立性: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超前”“滞后”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体现阶级性。
教育的起源神话起源说:朱熹【宋】宗教、最古老的观点教育是由神所创造的,体现神的意志,顺从于天。
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法】、沛西·能【英】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为基础教育过程是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的传授活动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和目的性心理起源说:孟禄【美】教育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劳动起源说:米丁斯基【苏联】凯洛夫【苏联】教育起源于劳动,社会生产需要和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教育的功能按作用对象:个体发展功能(本体性)、社会发展功能(派生性)按作用方向:正向功能、负向功能按作用呈现形式:显性功能、隐性功能教育的历史形态(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独立的形态;教育与生产劳动想结合没有专门从事教育(职业)的人员和相对固定的教育对象内容、场所、制度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生产和生活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阶级性(古代中国)夏朝:最早出现学校形态(萌芽)西周:教育特点:“学在官府、政教合一”官学体系教育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心:礼乐)、分科教学的雏形春秋战国:官学衰微,私学大兴稷下学宫:建于齐国;官家举办私家支持;学术自由兼容并包;集讲学、著述、育才、资政为一体。
《教育学》复习知识点整理(完整版)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发展★一、教育的概念: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本质属性),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培养人才)……“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
……教育起源:神话、生物(最早)、心理、劳动(马克思主义)起源说。
认为教育是儿童对成人的模仿是教育的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孟禄……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二、教育的发展历程……奴隶社会初期,人类出现了专门的教育形式即学校。
……填空题……夏代,我国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西周的教育内容是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骑士教育组要内容:七技:骑马、游泳、射击、投枪、打猎、下棋&吟诗)。
……★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趋势):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教育现代化最重要的标志即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平等性)、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简答、填空……教育民主化的内涵:a.实现教育机会均等;b.师生关系民主化;c.教育方式、内容民主化;d.教育自由化。
……教育在提升人类地位中的作用:教育对人的价值的发现、潜能的发掘、力量的发挥、个性的发展。
第二节教育学概述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揭示教育规律;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
教育学的研究价值:宏观:超越日常教育经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微观(学习研究教育学的意义):a.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b.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c.利于掌握学生思品发展规律,做好教育工作;d.利于教师构建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技能;e.有助于培育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改。
(完整版)高等教育学知识点归纳_
《高等教育学》第一章绪论一、高等教育发展简况1、成长中的高等教育(1)高等教育的萌芽阶段:高等教育机构性质不明确,教育职能不确定,专业教育性质模糊,学生年龄参差不齐,教学形式以非正式的方式进行。
(2)高等教育的雏形阶段(欧洲中世纪大学):已初步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教育目的、教育计划、教育内容、教育组织形式和教育管理体制,开始走向成型,成为一个专门的、独立的学术与教学机构。
(3)高等教育的成型阶段(文艺复兴末期和资产阶级革命初期):大学开始围绕着各个专业、各个学科、各门课程,组织其教育形式和内容,才有了今天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即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
(4)高等教育的完善阶段:高等学校产生新职能——为社会服务.基于知识分化、科学进步和社会需要,多种类型的专业学院大量涌现。
2、扩张中的高等教育(1)规模化:二战后从精英走向大众(2)中心化:逐渐走进社会的中心,成为社会的核心机构。
(3)综合化:出现学科整体化和人才素质综合化(目标、内容、过程、教育方法)的趋势。
(4)国际化:20世纪50年代后日益明显,即一国高等教育面向国际或全球发展的过程和总趋势,是把国际的、全球的、跨文化的观念融合到本国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诸项职能中的过程。
(5)职业化:职业准备课程更多开设,是经济巨大发展的产物。
(6)终身化: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提供教育一体化,注重教育的整体性。
(7)多元化:高等教育由单一系统向多元系统转变,内部结构越来越复杂。
二、高等教育研究与高等教育学1、个别研究阶段:没有专门的研究队伍,研究的成果也较为零散而缺乏系统性。
2、组织研究阶段--高等教育学产生:20世纪70年代,有组织的研究在西方的高等教育已开始。
1978年5月,中国第一个正规的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机构--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室成立,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研究进入了实质性的开展阶段。
3、系统研究阶段-—学科体系形成:中国第一个群众性的高等教育研究组织——1979年召开的全国高等教育会筹备工作会议。
教育学知识点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认识1、教育的概念:指通过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以有价值的内容善意地影响学生的活动。
广义的教育:通常是指一个或一群人以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善意地对另一人或另一群人施加的积极的精神影响。
狭义的教育:特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育有时还专指“思想政治教育”。
2、教育的本质:培养人。
本质特征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3、教育的要素:五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环境四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方法三要素:教育者,学习着,教育影响4、教育的形态:教育的形态是指由教育的基本要素所构成的教育系统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变化形式,也是“教育”理念的历史实现。
(也叫教育的类型)5、教育的功能: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区分教育功能与教育价值、教育目的:1)教育功能不是主观的期望而是客观的结果2)教育价值和教育目的是人们对“好”教育的一种期待,它反映了人们认为的“教育应该干什么”3)教育功能是一种实效,它反映了“应该干什么”的教育价值在教育实践中“实际干了什么”4)教育价值是教育的“应然”表现,教育功能是教育的“实然”表现,它是教育价值在教育实际中所释放出来的实际效果5)教育不仅具有客观性和必然性,而且还具有方向性和多方面性第二节教育的发展历史1、教育的起源:神话起源论、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教育的劳动起源论、教育的生活起源论2、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有了人类就有教育,教育与人类同始终。
从形式上看,教育经过了从非形式化教育到形式化教育再到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形式化教育与非形式化教育相比具有如下特点:(1)教育主体确定;(2)教育对象相对稳定;(3)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所传播的文化逐步规范化;(4)大抵有固定的活动场所和或多或少的设备;(5)由以上种种因素结合而形成独立的社会活动形态。
《教育学》各章知识要点
《教育学》各章知识要点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狭义教育•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出现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
•制度化教育出现的标志是近代学校系统的形成。
•在世界范围内,严格意义上的学校教育系统基本形成于19世纪下半期。
•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美国教育家伊里奇在《非学校化社会》中主张取消学校制度,走向学习化社会。
•非制度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我国近代学制创建于清末。
•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年龄儿童免费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学校教育,称为义务教育。
•春秋战国时期,促进百家争鸣盛况的形成,并成为我国教育史、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的是私学。
•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
•在古代教育中,“以僧为师,以吏为师”的是古代埃及(不是古印度、故中国、古希腊)。
•古埃及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
•欧洲奴隶社会中,斯巴达教育特别重视军事体操教育。
•孔子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
•主张“有教无类”的古代教育家是孔子。
•汉代武帝以后,采纳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行了思想专制主义的文化教育政策和选士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向汉武帝提出这一建议的是董仲舒。
•战国后期从正反两方面总结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成为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的著作是《学记》。
•墨家认为,在获得知识的理解上,主要有亲知、闻知、说知三种途径。
•战国后期,《礼记》中的《学记》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以简赅的语言、生动的比喻,系统地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教育、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是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
•苏格拉底问答法的问答分为三步: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
教育学知识点
教育学第一章:1.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狭义的教育则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是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有着本质的联系,一方面,教育为社会的发展、为人的发展提供了保证,另一方面,社会和人的发展又不断向教育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从而促进教育的不断发展。
3.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历史上曾经有过从非正式教育到正式教育而非正规教育再到正规教育的演变。
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
以制度化教育为参照,之前的非正式、非正规教育都可归为前制度化教育,而之后的非正式、非正规化教育则都可以归为非制度化教育。
因此,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4.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5.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6.教育发展的过程:根据历史记载,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和“乡学”之分,即设再王城和诸侯国都的学校与设在地方的学校、设在闾里的塾校。
六艺由六门课程组成:即礼(包括政治、历史和以孝为根本的伦理道德教育)、乐(包括音乐、诗歌、舞蹈教育)、射(射技教育)、御(以射箭、驾兵车为主的军事技术教育)、书(学字习写的书写教育)、数(简单数量计算教育)。
教育学知识点
教育学知识点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二)教育的定义教育是促进人的发展的社会活动。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教育质的规定性凡是能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都是教育。
错误。
教育是有目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此观点忽略了教育的目的性。
三、教育的起源P6-7(一)神话起源说(二)教育的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母鸭带雏鸭,母熊带幼熊,雌象教幼象以及老兔教小兔沛西·能:生物的本能冲动是教育的主要动力;教育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三)心理起源说其代表是20世纪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孟禄。
(四)教育的劳动起源说这种观点认为,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是人类特有的现象。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及《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科学地论证了“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二)古代的教育★ (1.中国)奴隶社会:1、出现了学校教育,教育目标狭窄。
教育目的仅在于培养官吏、牧师或骑士。
2、以伦理道德、宗教经典为主要内容,内容封闭开始脱离生产劳动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3.教育具有阶级性。
西周:“国学”“乡学”★ 2.西方(三)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的特点(1)以人为本的教学主张,反对禁欲(2)教学内容的古典主义(3)教育导向上的世俗性(4)教育对象和目的的贵族性(1)学校班级授课制度的出现和发展(2)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
——教育的综合化(3)教育的阶级性与公共性并存,公共性日益突出。
(4)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五、教育学在中国的发展 P16-17一、教育学萌芽阶段代表人物和代表作中国有:西方有:《学记》柏拉图:《理想国》《大学》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论语》《孟子》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我国的《学记》。
它比外国最早的教育著作—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雄辩术原理》还早300多年。
教育学基础知识点总结(全)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教育: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区别于其他社会领域的根本特征是有目的地培养人。
广义的教育: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狭义的教育:是学校教育。
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教育的基本要素:1.教育者:在社会教育活动中,有目的地影响他人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的人。
2.受教育者: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在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方面有目的地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
3.教育媒介: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的选择、传递和反馈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教育的起源学说:生物起源说【法】利托尔诺、【英】沛西能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心理起源说【美】孟禄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劳动起源说/社会起源说【前苏联】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教育的形态:1.按教育系统自身标准分——非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2.按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空间特性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3.按教育系统发展历史进程分——原始社会教育、古代社会教育、近现代社会教育原始社会教育——特征:自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与社会生活、生产劳动有关;主要方式为言传身教和有意识模仿学习。
古代社会教育——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古代中国:夏代——出现学校教育形态;西周——“国学”、“乡学”,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春秋——私学,儒墨西汉——汉武帝采纳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隋唐——科举制度,“六学二馆”;宋代——“四书五经”,“学而仕则优”;明代——八股文;清代——清光绪31年(1905),科举制度被废. 古代印度:婆罗门教、佛脚古代埃及:“以僧为师,以吏为师”古代希腊、罗马:欧洲奴隶社会——雅典教育、斯巴达教育;欧洲封建社会——教会教育、骑士教育。
教育学第1章知识点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1、教育的本质: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2、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P13、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二战以后世界各国教育制度呈现出的共同发展趋势)P4(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相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日益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4、不同国家古代学校教育的形态(1)● 中国在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 中"校、序、庠、学"都是学校的名称。
●中国古代社会的六艺教育P5礼、乐、射、御、书、数。
以礼、乐为中心(2)●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是:“以增为师”、“以(书)吏为师” P7(3)●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及特点P7培养政治家、商人为目的,注重身心和谐发展,教育内容丰富,方法灵活.(4)●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及特点P7培养军人,强调军事体育与道德灌输,内容单一,方法严厉.5、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P8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6、近代教育的特点P9(1).国家加强对教育的重视与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3).教育世俗化;(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7、二战以后世界教育的新特点P10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P111、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P11孔子(公元前551——479)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论语》一书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教育学与教师专业化1.教育:广义上讲,教育是一种以教育学为形式,有目的的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社会实践活动。
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主要是指根据一定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社会实践活动。
2.学校教育的特点:教育目的明确,教育组织机构完善,有专门的教育场所。
3.教育学概念: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事实、教育价值基础之上的教育问题,解释教育规律,提供教育规范,指导教育实践的一门学科。
(2006)4.教育学研究对象:教育问题、教育现象。
5.《礼记·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著作。
英国哲学家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出来。
独立标志: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的出版。
夸美纽斯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6.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7.教育学的四个派别:实验教育学(拉伊、梅伊曼),文化教育学(狄尔泰、斯普朗哥),实用教育学(杜威、克伯屈),批判教育学( 鲍尔斯、金蒂斯、布厄迪尔、阿普尔、吉鲁),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克鲁普斯卡亚、凯洛夫、杨贤江《新教育大纲》中国第一部)。
8.教师的专业是学科专业和教育专业结合的“双专业”。
9.接受教育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凸现教师专业化,这是区别于只受过普通教育的外行的重要标志。
10.“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是杜威对教育的理解。
11.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12.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13.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课程论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14.瑞士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
15.瓦根舍因:范例方式教学理论。
16.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7.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五经”。
第二章教育、学校与学制1.原始社会晚期,学校的萌芽已经出现。
2.正式学校的产生时间:奴隶社会条件:⑴经济基础: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
⑵文化基础:文字的出现。
⑶政治基础:统治阶级巩固政权的需要。
3.学校发展大致经历两个阶段:古代学校和现代学校。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古代学校特点:学校教育的内容逐渐丰富,学校教育有明显的阶级性。
现代学校特点:⑴普及义务教育的实施和现代学校教育体系的建立。
⑵学校教育内容极大的丰富。
⑶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到逐步结合。
⑷摒弃呆读死记的教育方法,注重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开拓创新精神。
⑸成人教育迅速发展,创痛的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
⑹学校教育手段日趋现代化。
4.学制:广义上指国民教育制度。
狭义上指学校教育制度。
(2007真题)5.学制建立依据:⑴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和制约。
⑵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
⑶人口状况⑷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状况。
⑸吸取原有制度中有用的部分,参照外国学制的经验。
6.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师范教育等几个部分。
(2007真题)7.世界各国学制改革的共同趋势:进一步完善终身教育他体系,义务教育的范围逐渐扩展,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想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和个人的发展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⑴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与速度。
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⑶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育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⑴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⑵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的手段。
⑶教育是发展科学的重要手段。
(2006)3.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决定着受教育者的权利,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教育为政治经济培养所需要的人才,促进政治民主,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域一定的政治和经济。
4.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文化传统影响教育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文化史教育资料的来源,制约着教育资料的发展;文化作为一种氛围影响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育具有文化传递功能、文化选择功能、文化更新与创造功能、现代教育的开放性还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2008)5.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阶段性、顺序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6.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引导个体发展的方向;提供个体发展的动力;唤醒个体发展的意识,挖掘潜能;发展人的个性。
7.素质可分为三类:先天的自然素质、先天与后天结合的心理素质、后天的社会素质。
8.遗传是人的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生理前提,进而也为教育提供了可能性。
9.成熟以及所导致的年龄阶段特征也对教育有重要的制约作用。
格赛尔的爬楼梯实验和皮亚杰的认知建构理论说明了这个问题。
第四章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2004)2.教育目的的构成:人的身心素质(核心部分),人的社会价值。
3.教学目标:认知、情感、动作技能。
4.教育目的确定的依据: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本名族的历史文化传统。
5.教育目的确定的理论观点: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我国: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6.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培养劳动者和建设者、要求全面发展、具有独特个性、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7.确定教育目的的两大理论:个体本位论(卢梭)和社会本位论(赫尔巴特、涂尔干)8.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和独立个性的关系:培养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就是说受教育者个体必须在德、智、体、美等诸方面都得到发展,即个性的全面发展。
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也就是说要使受教育者的个性自由发展,增强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形成受教育者的开拓精神、创造才能,提高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
独立个性即全面发展的个性。
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互不排斥。
全面发展是个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是个人的个性形成过程,独立个性是全面发展的独立个性。
所说的个性化是与社会同向的个性化。
我们并不赞成与社会利益、社会秩序背道而驰的个性。
(2007)6.基本素质的发展和兴趣特长的发展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所以学生既要有比较完善的基本素质,又要充分发展其所长,形成丰富而独特的个性。
第五章教师与学生1.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全民素质的使命。
(2008)2.教师的德性:善心;责任心;公正。
3.教师的知识结构:通识知识(当代科学和人文的基本知识、工具性学科)+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
4.教师的能力结构:一般能力(观察能力,理解他人和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创造力和想象力),特殊能力(教学实践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能力)。
5.教师的职责和角色:⑴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建构知识的引导者。
⑵教师是学生成为完整人的促进者。
⑶教师是学习者和研究者。
6.学生的本质属性:学生是多样性的人、学生是完整性的人、学生是能动性的人、学生是创造性的人、学生是成长中的人、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2007)7.中学生的基本特征:身心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展、自我意识的突出、独立精神的加强。
8.现代新型师生关系:⑴教学上的授受关系。
⑵人格上的平等关系。
⑶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
9.如何解决师生冲突:⑴建立积极的冲突观。
⑵全面评价冲突所产生的影响。
⑶采取有效策略解决师生冲突。
(托马斯提出五种处理人际冲突的策略:回避策略、强制策略、可知策略、合作策略和妥协策略。
)10.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⑴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⑵热爱学生、尊重学生。
⑶了解学生、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
⑷提高教师自身素养。
11.教师的社会作用:⑴传递人类社会文化成果的作用。
⑵巩固和发展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⑶塑造年轻一代心灵的作用。
⑷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
12.教师的劳动任务:搞好教学、做好学生思想工作、关心学生健康、推动社会发展。
13.教师的劳动特点:复杂性、创造性、长期性、示范性、劳动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集体性。
第六章课程1.课程的要素: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评价。
2.从课程的组织核心划分:学科课程(主张分科教学)、综合课程、活动课程(以儿童的实际生活经验为主来组织的课程类型,主张“做中学”)。
3.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
第七章教学1.教学: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2.教学的一般任务:⑴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
⑵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⑶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科学世界观基础。
⑷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3.教学工作以上课为中心环节。
课堂教学是实施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师生教与学的统一活动。
课堂教学工作包括备课、上课以及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2006)4.备课包括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5.制定进度教学计划的顺序:学期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
6.上好课的基本要求: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课堂气氛热烈。
7.上课的基本技能:讲述、教学对话、板书、布置家庭作业。
8.主要教学方法: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
9.现阶段我国中小学的教学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10.试题类型:供答型(简答式和陈述式),选答题(是非题、多项选择题、组配式试题)11.测验种类:论文是测验、客观性测验、问题性测验、标准化测验。
12.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传递接受式教学方法、示范模仿教学方法、文理科教学方法。
13.教学策略可分为内容型、形式型、方法型和综合型。
、14.班级授课制:指根据年龄或程度把学生编成有固定人数的班级,由教师按照教学计划统一规定的内容和时数并按课表进行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
15.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⑴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⑵使学生的学习循序渐进,系统完整。
⑶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⑷有利于加强教学管理。
⑸师生、生生之间可以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并使学生形成社会性素质和人格特征。
16.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⑴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⑵不利于探索、创新能力的培养。
⑶不利于因材施教。
⑷难以体现灵活性特色;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
⑸不利于学生整体感知。
17.小班化教学的优势:师生可以充分互动。
18.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备课;(2)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4)课外辅导;(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