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数学核心经验——集合与分类

合集下载

小班数学教案集合与分类

小班数学教案集合与分类

小班数学教案集合与分类一、引言小班数学教学是学前教育中重要的一环,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基本认知和逻辑思维能力。

而为了提高小班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教师们不断尝试和总结出了众多的教学案例。

本文将对小班数学教案进行分类和集合,以便教师们更好地进行教学准备。

二、数学教学的目标和方法针对小班学生的特点,小班数学教学的目标主要包括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以及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思考能力。

在实现这些目标的过程中,采用了大量的教学方法,如游戏教学、故事教学、体验教学等。

三、数学教案分类1. 数字认知类教案数字认知是小学数学学习的基础,因此对于小班学生来说,数字的认知也非常重要。

数字认知类教案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认识数字、理解数字的意义和大小关系。

例如,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故事、游戏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一、二、三等基本数字,并学会将其与对应的数量进行对应。

2. 形状认知类教案形状认知是小班数学教学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通过形状认知类教案,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常见的数学形状,如圆形、方形、三角形等,并学会将其与具体事物进行对应。

例如,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手工制作不同形状的图案,让学生观察、辨认和对比。

3. 排序与分类类教案排序与分类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数学思考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排序与分类类教案,可以让学生学会根据一定的规则进行排序和分类。

例如,在教学中可以给学生一些带有特定属性的物品,让他们根据这些属性进行排序和分类,如按颜色、大小等进行分类。

4. 数量的探索与比较类教案数量的探索与比较是小班数学教学中重要的内容之一。

通过数量的探索与比较类教案,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对数量进行观察、比较和运算。

例如,在教学中可以给学生一些具有不同数量的物品,让他们观察和比较这些物品的数量,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数量感。

5. 计量与测量类教案计量与测量是小班数学教学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儿童“集合与分类”核心经验学习与发展的特点及其支持性策略

儿童“集合与分类”核心经验学习与发展的特点及其支持性策略

儿童“集合与分类”核心经验学习与发展的特点及其支持性策略作者:龚泉来源:《幼儿教育·教师版》2016年第01期儿童在形成数概念之前,已经具有了关于数量多少的泛化而模糊的知觉,也即对集合的笼统感知,虽然这时儿童尚不能搞清楚集合中元素的确切数量,但已能把集合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认识,并在比较集合元素数量多少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数数的技能以及相应的数概念。

一、儿童有关“集合”核心经验学习与发展的特点已有研究表明,学前儿童集合概念的发展一般可以被描述为四个渐进的阶段。

1.笼统模糊的知觉阶段大约3岁之前,儿童对集合的感知是笼统模糊的,往往没有明显的集合界限,即在感知集合中的元素时尚不能精确判断其数量,对集合的范围和界限没有形成意识,例如,如果有人在一堆物体中拿走其中一个,他们往往不会有知觉。

2.感知有限集合的阶段3岁以后,儿童通常能逐渐在集合的界限之内感知集合的整体。

在这个时期,儿童往往会关注集合中排在第一个和最后一个的物体,而对排列在中间的物体则较少关注,如让儿童在画有5个盘子的卡片上对应摆放苹果时,他们往往不会遗漏第一和第五个盘子,可能会疏漏处于中间位置的盘子。

同时,儿童在分放物体的时候,往往习惯于用右手放右边的物体,用左手放左边的物体。

同样,对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来说,相比直线式排列的集合数图,他们更容易将空间封闭排列的集合数图作为一个集合来感知。

儿童集合概念的发展由笼统模糊的知觉阶段到感知有限集合的阶段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通常出现在3岁左右,但并不是说每个儿童都会经历这样一个变化过程。

3.感知集合元素数量的阶段4岁儿童已能关注到集合中元素的数量问题,这是儿童对集合数量从不精确的感知到精确数数的一个跨越。

此时,儿童已能通过点数等方式较正确地数出集合中元素的数量。

此外,儿童还能对一个集合中的元素与另一个集合中的元素进行比较,一一对应的能力也在这个阶段得到了发展。

4.感知集合包含关系的阶段一般说来,两个集合之间存在着包含关系或相等关系。

幼儿园数学领域核心经验

幼儿园数学领域核心经验
3、能用数词描述事物或动作。如我有4本图书。
3、比较与测量
量的比较测量
5~6岁幼儿
量的认识
1.初步感受当物体的形状等外在形式发生改变时,其原有的长度不变
当图形的摆放位置、形状等改变时,其原有的面积不变
2.感受物体轻重的不同,能按物体轻重的不同进行排序
3.认识人民币,能说出它们的单位名称,并能按要求取相应的币值
4~5岁
1、学习比较物体的粗细、厚薄,能按从粗到细或从厚到薄的规律
排列物体(5
空间方位
5~6岁幼儿
空间与时间
1.认识球体、正方形,能正确说出其名称,能从周围环境中找出类似
的物体,能区别圆形与球体、正方形与正方体
2.能以自身为中心区分左右
3.认识整点,能把时间与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学会看日历,知道一年
数学核心经验
1、集合与模式
集合与分类模式
5~6岁幼儿
集合概念
1.学习根据事物的不同特征进行层级分类,并用符号进行记录
4~5岁幼儿
1、感知数量与数量、形状与形状的对应关系
3~4岁幼儿
2、数概念与运算
计数
数符号
数运算
5~6幼儿
数的概念
1.能对10以内的数进行分解组合
2.能进行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
3.能口头创编加法和减法应用题,能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有12个月,感知每个朋的天数不同
4~5岁
1、认识长方形,能在生活中找出含有长方形的物体;认识椭圆形
能在生活中找出 含有椭圆形的物体
3、进一步复习各种图形的外形特征,能用几何图形进行拼搭创造
学习区分和说出以客体为中心的前后、上下、里外的位置关系
3~4岁幼儿

数学核心经验

数学核心经验

数学核心经验数学研究核心经验集合与分类在数学中,集合指具有某种相同属性的事物的全体。

而分类则是将一组事物按照特定的标准进行区分,并进行归类的过程。

物体的属性可用来对物体进行匹配和分类,组成不同的集合是儿童集合概念认知的典型能力表现。

儿童发展轨迹与特点1.感知有限集合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往往能够注意到集合的界限,如对排成一排的数量为5的物体集合,他们会对排在第一和最后一个的物体颇为关注,对排列在中间的物体则相对缺少注意。

2.感知集合元素数量阶段儿童已经关注到了集合中元素的数量问题,是儿童对集合数量从不精确的感知到确切数数的一个跨越。

3.感知集合包含关系阶段集合间的包含关系是关于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涉及到对类包含观念的理解。

模式模式就是在物理、几何或数里可发现的所有具有预见性的序列,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和现象之间本质、稳定、反复出现的关系是怎样的。

模式不仅存在于数学中,也存在于这个世界中。

模式的特点包括规律性、重复性、预见性、隐蔽性(抽象性)、多样性等基本特征。

排序既是模式的一种,也是模式的根本。

模式的研究和反应方式包括视觉形式、听觉形式、动作形式、语言描述形式等。

儿童能够自己创造出一种模式结构或序列,并进行模式的比较和转换。

计数、数概念与运算、数运算、比较与测量、量的比较、测量、图形、空间方位、几何与空间等也是数学研究的核心经验。

通过系统的研究和实践,儿童能够逐渐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模式认知是指对具有隐蔽性、抽象性规律特征的事物和对象的认识。

识别模式可以帮助我们进行预测和归纳概括。

同一种模式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征,这取决于我们对决定模式结构的本质要素的把握,以及我们选择的表现形式。

计数是指数物体个数的过程,通过口说数字、手点实物等方式,将具体集合的元素与自然数列里从“1”开始的自然数之间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从而确定一个集合中数量的“多少”。

感数是指瞬间就能感知视野中少量刺激的项目,是一种能够感知小集合数量的能力,不需要点数就能知道“多少”。

幼儿数学核心经验汇总表

幼儿数学核心经验汇总表

幼儿数学核心经验汇总表幼儿数学经验发展表第一项:集合与模式子项核心经验:3-4岁1.理解1和许多的关系,例如1个1个合起来是“许多”,“许多”可以分成1个个……2.根据物体的某一外部属性进行匹配。

2.按照一种特征(颜色、大小、形状、种类)给物体分类。

研究与发展路径:4-5岁1.按功用给生活中的物体分类,比如给文具与玩具分类。

2.从不同角度给同样的物体进行分类。

3.按一种特征给物体进行肯定与否定分类。

5-6岁1.按照物体的两种及两种以上特征给物体分类。

2.按同时满足两种特征给物体进行肯定与否定分类。

3.按给定概念标准给物体分类,比如蔬菜和水果分类。

集合与分类:同一组物体可以按不同的属性进行分类,比如一组物体可以按颜色分,也可以按大小分类。

模式是按照一定的规则排成的序列,包括重复及递增规律等。

同一模式可以用不同方式表现,不同形式中可以发现相同的模式。

模式与规律:1.能按物体的一个特征进行分组或归并,在有规律排列的物体中识别AB、AABB、ABC的排序规律。

2.能在穿木珠、贴花片及物品排列时按AB、AABB、ABC的规律进行复制和扩展。

1.在有规律排列的物体中识别AAB、XXX、AABBCC等相对复杂的排序规律。

2.能用“一个××两个××”的方式说出模式的核心单元。

3.能对AAB、XXX、AABBCC等相对复杂的模式进行填空、复制和扩展。

4.会自创简单的规律进行排序。

1.观察并能找出有规律排列的物体中多重的特征区别,并对已排列的模式,尝试多种较简洁的语言进行介绍和交流。

2.在有规律排列的物体中识别ABA、ABBC、AABC、ABCC、ABAC、ACBC等复杂的排序规律以及递增(递减)等特殊排序模式。

3.能按ABA、ABBC、AABC、ABCC、ABAC、ACBC等复杂模式复制排序,并会把物品按排序模式卡片提供的条件进行转换。

分,每部分的数量相等。

通过数的加减法来描述数量的变化。

集合与分类认识集合和分类的概念

集合与分类认识集合和分类的概念

集合与分类认识集合和分类的概念集合与分类:认识集合和分类的概念集合和分类是数学中重要的概念和工具,它们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集合和分类的概念,我们可以将事物进行归纳整理,并进行有效的分析和推理。

本文将就集合和分类的基本概念进行探讨,并介绍它们在实际中的应用。

一、集合的概念集合是由若干个元素组成的整体。

在数学中,我们通常用大写字母表示集合,用小写字母表示元素。

一个元素要么属于一个集合,要么不属于一个集合。

例如,令集合A为{1, 2, 3},则元素1属于集合A,而元素4不属于集合A。

集合的表示方法有多种,常见的有列举法和描述法。

列举法是将集合中的元素逐个列举出来,用大括号括起来。

描述法是通过给出元素满足的条件来描述集合。

例如,集合A={x | x是自然数,0 < x < 4}表示集合A由自然数1、2、3组成。

集合的运算包括并集、交集、差集和补集。

并集指的是将两个集合中的所有元素合并在一起形成的集合,交集表示两个集合中共有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差集表示一个集合除去与另一个集合共有的元素后剩下的元素组成的集合,补集表示指定集合中不属于另一个集合的元素组成的集合。

二、分类的概念分类是将事物按照某种特征或属性进行划分和归类的过程。

分类本质上是将事物进行集合的划分,每个类别就对应一个集合。

分类可以帮助我们对事物进行更好的理解和管理。

分类可以根据不同的特征和属性进行,例如,根据颜色将水果分为红色水果、黄色水果和绿色水果,根据形状将动物分为四足动物和两足动物。

分类的方法有多种,常见的有层次分类和互斥分类。

层次分类是将事物根据其所属的类别进行层级划分。

例如,将动物按照哺乳动物、鸟类和爬行动物进行分类,再进一步划分为猫科动物、犬科动物等。

这种分类方法可以形成一个分类树状结构,便于对事物进行系统化的整理和组织。

互斥分类是将事物按照不同的特征进行分类,使得每个事物只能属于一个类别。

例如,将水果按照是不是有核进行分类,只有核果和无核果两个类别。

分类思想与集合思想的联系与区别

分类思想与集合思想的联系与区别

分类思想与集合思想的联系与区别“集合与分类”核心经验概说生活中充满了可供儿童感知和形成集合与分类经验的各种机会:把自己的玩具柜清理一下,把玩具分类归放整齐;把娃娃家厨房里的餐具摆放好,把点心店里的点心和标牌对应起来;把散步时搜集起来的落叶加以分类;给音乐角的小乐器分分类,等等。

这些自然发生的活动可以引发儿童关于集合与分类的学习。

儿童在这类活动过程中都会涉及一个最基本的数学认知核心经验——集合与分类。

一、什么是集合与分类在数学中,某种具有相同属性事物的全体称为集合。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会把同类事物归为一体,如把梨子、苹果、橙子归在一起,这就是水果的集合;把汽车、火车、飞机、轮船归在一起,这就是交通工具的集合。

集合的归并是以对象所具有的共同属性为条件的。

实际上,为了学习某些事物的名称,幼儿常常会在脑海里创造一些集合,比如关于“狗”的集合,就包括自己家的狗、邻居的狗、路边的狗,他们会把这三种不同地方的狗在头脑中汇合起来创造出一个有关“狗”的集合概念。

集合是幼儿形成数概念系统的基础。

用数字描述一个集合有“多少”是非常重要的,如有1个、7个或者100个,等等,它们是这个集合的元素数量。

在我们要指出“这里有多少个苹果”之前,必须先知道哪些是苹果,哪些不是苹果。

一旦形成了关于苹果的集合概念,就会很自然地把它和梨子、橙子等区分开来,再数它们有多少个。

数数是以集合为基础的,认识集合的属性对幼儿的数学学习具有重要的影响。

分类是指将一组事物按照特定的标准加以区分,并同时进行归类的过程。

在很多情况下,儿童都会自然用到分类方法,如将一堆物品分成玩具和文具两类,把不同形状的积木加以区分摆放等。

分类和集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两个概念:分类是对不同集合进行区分的过程、是建立在集合思想的基础之上的。

也就是说,集合是分类的基础,对集合先加以区分再进行合并就称为分类。

概括地说,集合是对数学概念、数学思想的描述,分类则是对数学能力、数学活动的描述,两者本质上是一体相连的。

“集合与分类”核心经验概说

“集合与分类”核心经验概说

“集合与分类”核心经验概说作者:黄瑾来源:《幼儿教育·教师版》2016年第01期生活中充满了可供儿童感知和形成集合与分类经验的各种机会:把自己的玩具柜清理一下,把玩具分类归放整齐;把娃娃家厨房里的餐具摆放好,把点心店里的点心和标牌对应起来;把散步时搜集起来的落叶加以分类;给音乐角的小乐器分分类,等等。

这些自然发生的活动可以引发儿童关于集合与分类的学习。

儿童在这类活动过程中都会涉及一个最基本的数学认知核心经验——集合与分类。

一、什么是集合与分类在数学中,某种具有相同属性事物的全体称为集合。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会把同类事物归为一体,如把梨子、苹果、橙子归在一起,这就是水果的集合;把汽车、火车、飞机、轮船归在一起,这就是交通工具的集合。

集合的归并是以对象所具有的共同属性为条件的。

实际上,为了学习某些事物的名称,幼儿常常会在脑海里创造一些集合,比如关于“狗”的集合,就包括自己家的狗、邻居的狗、路边的狗,他们会把这三种不同地方的狗在头脑中汇合起来创造出一个有关“狗”的集合概念。

集合是幼儿形成数概念系统的基础。

用数字描述一个集合有“多少”是非常重要的,如有1个、7个或者100个,等等,它们是这个集合的元素数量。

在我们要指出“这里有多少个苹果”之前,必须先知道哪些是苹果,哪些不是苹果。

一旦形成了关于苹果的集合概念,就会很自然地把它和梨子、橙子等区分开来,再数它们有多少个。

数数是以集合为基础的,认识集合的属性对幼儿的数学学习具有重要的影响。

分类是指将一组事物按照特定的标准加以区分,并同时进行归类的过程。

在很多情况下,儿童都会自然用到分类方法,如将一堆物品分成玩具和文具两类,把不同形状的积木加以区分摆放等。

分类和集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两个概念:分类是对不同集合进行区分的过程、是建立在集合思想的基础之上的。

也就是说,集合是分类的基础,对集合先加以区分再进行合并就称为分类。

概括地说,集合是对数学概念、数学思想的描述,分类则是对数学能力、数学活动的描述,两者本质上是一体相连的。

中班数学教案集合与分类

中班数学教案集合与分类

中班数学教案集合与分类中班(年龄大致4-5岁)是幼儿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这个阶段,幼儿正在探索数学的世界,通过各种有趣的活动和游戏,开始建立数字的概念、数学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有效地进行数学教学,教师们需要准备好数学教案,并根据不同的数学内容进行分类和整理。

数学教案的集合和分类对于教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它不仅帮助教师系统地组织教学内容和资源,还能够提供一个清晰的教学流程和目标,使教学更加高效和有效。

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些中班数学教案的集合和分类。

在中班数学教学中,教案可以按照不同的数学领域进行分类,例如数字概念、形状与空间、测量、模式与序列等。

下面我们将逐个介绍这些数学领域及其相关的教案。

1. 数字概念:数字概念是中班数学教学的基础。

教案可以包括数字的认知和识别,数量的比较和排序,以及简单的加法和减法运算等内容。

通过例如“找出指定数量的物品”、“完成简单的数学拼图”、“数一数教室里的物品”等活动,教师可以帮助幼儿建立数字的概念和操作技能。

2. 形状与空间:形状与空间是幼儿数学学习的另一个重要领域。

教案可以包括各种平面图形的认知和识别,以及简单的图形排列和组合等内容。

通过例如“找出教室里的各种形状”、“使用图形积木搭建房屋”、“通过穿线板练习描绘图形”等活动,教师可以帮助幼儿建立形状和空间的概念,并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几何思维能力。

3. 测量:测量是中班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

教案可以包括长度、质量、时间和容量的认知和比较等内容。

例如通过“用小卡尺测量物品的长度”、“比较不同物品的重量”、“用沙漏计时”、“通过倒水活动比较容量”等活动,教师可以帮助幼儿建立简单的测量概念和技能,并培养他们的量纲观念和实践能力。

4. 模式与序列:模式与序列是中班数学学习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教案可以包括理解、创造和延伸简单的数学模式和序列等内容。

例如通过“延续图形的规律”、“摆放颜色交替的积木”、“创造简单的数字序列”等活动,教师可以帮助幼儿培养观察、归纳和创造的能力,以及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指导 第四单元 学前儿童感知集合的发展和教育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指导 第四单元 学前儿童感知集合的发展和教育

四单元学前儿童感知集合的发展和教育(1)分类核心经验——根据属性来定义(一)集合的定义集合:按照一定的属性特征组合在一起的总体。

元素: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作这个集合的元素。

例如,梨、苹果、橘子归在一起,是水果的集合;汽车、火车、飞机、轮船归在一起,是交通工具的集合。

(二)集合的表示方法集合通常有3种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和维恩图(也叫文氏图)。

例如,A={1,2,3,4,5}(列举法表示)B={x|x>1} (描述法表示)(三)集合的特点关于集合的概念,应明确以下三点:第一,一个集合的元素必须是确定的。

第二,一个集合的元素必须是互异的。

第三,集合中的元素具有无序性。

学前儿童感知集合十分重要,一方面因为集合在数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因为感知集合符合学前儿童数概念发生和发展的规律,是学前学数概念前的准备教育,是学前儿童正确学习和建立数概念及加减运算的感性基础。

(一)感知集合是学前儿童认识事物的起点对世间万物的认识都是从认识他们的属性特征开始的,而当我们认识了事物的属性特征之后,会自然而然地把这些物体归入不同的集合,如这些物体都是相同形状的,这些人都是同一个单位的。

(二)感知集合是学前儿童形成数学概念的基础1.感知集合及其元素是计数的前提2.感知集合及其包含关系有利于掌握数的组成与加减运算1.3岁前的泛化笼统知觉阶段学前儿童3岁前感知集合的时候,他们还没有明显的集合界限,即泛化、笼统的感知。

例如,在学前儿童玩积木时趁他不注意拿走几块,他是不会觉察到的。

这时他感知的只是一堆不确定的模糊不清的东西,即泛化的、笼统的。

2.感知有限集合阶段能感知集合的界限,对集合中元素的感知也逐渐精确,一般为3至5岁。

但注意力往往集中在界限上。

例如,让学前儿童在画有4朵花的画片上叠放塑料小花时,他们只用塑料小花盖住画片上第一朵和第四朵的花图,就认为完成了任务。

这说明他们把注意力只集中在集合的界限上,从而削弱了对所有组成元素的注意。

幼儿数学核心经验

幼儿数学核心经验

•物品分类这一活动包括什么数学核心概念? •如果教师不理解这些核心概念,在教学过程中 可能会出什么问题?
•属性:物体的属性可以用来对物体进行匹配、
分类、组成不同的集合。
•分类的多样性:同样一组物体可以按照不同 的方式进行分类。 •集合比较:集合之间可以进行比较和排序。
幼儿集合与分类概念发展趋势
活动类型 匹配 二元分类 幼儿生活中可选用的材料
幼儿模式概念发展趋势
活动类型 识别 复制 填空 扩展 命名 转换 幼儿行为 教师用语 注意到模式规律,理解 •你注意到什么东西在重复吗? 简单的重复性模式 •我们把这种重复现象叫模式 按照样例复制简单的模 •请你排一个和这个一样的模式 式 •你用了同样的规则了吗? 将模式中空缺的部分填 •你能把这个模式中空缺的部分填补 补起来 起来吗? •你知不知道什么空缺了呢? 把一个模式继续扩展下 •下一步是什么? 去 •这个模式应该如何往下进行? 鉴别模式规则并说出来 •这个模式的规则是什么? •我们应该如何描述这个模式?
示例 属性:颜色、大小、形 状,物体的种类等都可 以作为物体的属性来匹 配分类。 分类的多样性:这些球 可以按照颜色分类(红 黄蓝)也可以按大小分 类(小中大)。 集合比较:红球比篮球 多(比较);较少,较 多(排序)。
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有关集合与分类的活动
——物品分类 大家一起将物品分为 2类 3类 多类
要点提示
1、注重数学核心经验是有效的幼儿数学教育的关键。 •幼儿学习是建立在儿童对核心经验理解上的学习。 核心经验对儿童的未来学业和认知能力发展至关重要。 •核心经验帮助老师确立教学目标和重点,指导教什
么及为什么教这些内容。
•理解核心经验使老师的教学更灵活,对儿童学习行 为更敏感,对儿童学习的支持更有力。

幼儿数学中对集合与模式及分类与统计研究

幼儿数学中对集合与模式及分类与统计研究
3、尝试用统计的思想对现实生活中有关的资料信息作出一定的解释与判断。
二、统计活动的设计要点
1、充分利用生活背景,感知统计的多种形式
2、提倡幼儿亲历统计过程,分享他人经验
3、明确思维要求,鼓励幼儿尝试对得到的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
四、模式教学的设计与组织
排序是模式的一种,也是模式的根本。模式不仅限于视觉的呈现,还包括声音、动作等呈现方式。
模式特性——重复性(如ABABAB或1,2,3,5,8)和可预测性
模式类型——重复性类型(如ABC,ABC,ABC)和发展型类型(如“ab,abb,abbb,abbbb…)——还可分为实物模式和符号模式
3、能按物体两个以上特征或特性做集合和排列。
大班
1、对集合做层级分类,体验集与子集的包含关系。
2、能将物体集合进行多重分类。
三、集合教学的设计要点
1、渗透生活情景,设置问题背景
2、调动游戏手段,感知巩固概念
3、调动多种形式,加强操作体验(可运用求同操作——按标记求同、用排除法的方法进行操作练习。)
4、学习正确比较,体验多种比较(对应比较的三种类型:重叠比较、并放比较、联线比较)
二、集合教学的不同年龄段要求
小班
1、知道自己和自己相关物体的归属,体验物体的相同属性。
2、体验1和许多及其关系
3、能按物体的一种特征做集合。
4、能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做等量集合。
5、会比较两个集合元素的多、少和一样多。
中班
1、能按类的观念做等价集合。
2、能概况物体(或图形)的两个特征并能按两个特征做集合。
幼儿数学中对集合与模式及分类与统计研究
编 辑:__________________
时 间:__________________

幼儿数学四大核心经验

幼儿数学四大核心经验

幼儿数学四大核心经验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一、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核心内容(一)感知集合的教育关键经验1、集合的概念2、集合与元素的关系3、集合的比较分类要点把握1、明确分类的种类及其特点2、运用分类标记支持幼儿的分类活动3、用语言表述分类的理由集合与元素的关系u重点活动:“1”和“许多”u关键经验:1、正确运用“1”和“许多”的词汇进行描述2、区别1个物体和许多个物体3、理解“1”和“许多”之间的关系通常采用分合操作,直观感知的方法1、观察图片,感知“1”和“许多”2、寻找活动3、操作练习(涂一涂圈一圈)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两个集合的比较)u关键经验1、能用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知道哪组多,哪组少,或是一样多。

2、会用“一样多”、“不一样多”、“多”或“少”等词语表示两组物体数量比较的结果。

注意事项u先重叠对应比较再并放对应比较最后连线或观察比较u摆放物体时,应要求幼儿用右手从左向右,以培养幼儿动作的规范性。

u先比较“一样多”,再比较“不一样多”。

比较“不一样多”时,两组物体的数量只能相差1个。

u要求幼儿用完整的语言表述比较的结果,但不要求说出数词,不用数进行比较。

(二)10以内的数u关键经验1、基数(计数、数序、两数间的相邻关系、相邻数、倒数、数的守恒)2、序数3、数字(认读和书写)4、数的组成计数活动会手口一致地点数实物,并能说出总数。

认识相应的数字,理解数字的意义。

能按物取物、按物取数、按数取物,理解数的实际意义。

强调从实物操作过渡到作业单的练习。

计数活动的指导要点v 按物点数,认识总数;v 感官计数,强化总数;v 进行各种寻找活动。

数的守恒v 何为守恒v 守恒的意义:排除干扰正确判断数量v 守恒的关键:正确计数数的守恒指导要点v 1、用同颜色、同形状、同大小的物体,改变排列形式学习守恒。

v 2、用不同计数对象、对象的不同大小、不同颜色和不同排列方式等综合因素进行守恒练习。

幼儿数学核心经验

幼儿数学核心经验
模式力的发展:创造一种 新的模式比扩展原有模式 难;扩展原有模式又比复 制原有难。创造、扩展和 复制模式都比仅仅识别模 式难。
学习交流PPT
9
幼儿模式概念发展趋势
活动类型 识别 复制 填空 扩展 命名 转换
幼儿行为
教师用语
注意到模式规律,理解 •你注意到什么东西在重复吗?
简单的重复性模式
•我们把这种重复现象叫模式
按照样例复制简单的模 •请你排一个和这个一样的模式

•你用了同样的规则了吗?
将模式中空缺的部分填 •你能把这个模式中空缺的部分填补
补起来
起来吗?
•你知不知道什么空缺了呢?
把一个模式继续扩展下 •下一步是什么?

•这个模式应该如何往下进行?
鉴别模式规则并说出来 •这个模式的规则是什么? •我们应该如何描述这个模式?
•物品分类这一活动包括什么数学核心概念?
•如果教师不理解这些核心概念,在教学过程中 可能会出什么问题?
学习交流PPT
5
•属性:物体的属性可以用来对物体进行匹配、 分类、组成不同的集合。
•分类的多样性:同样一组物体可以按照不同 的方式进行分类。
•集合比较:集合之间可以进行比较和排序。
学习交流PPT
6
用新的形式建构与样例 •你能用另外一种形式建构这个模式
相同的模式结构
吗?
学习交流•P这PT两个模式在哪方面相同?
10
三、活动设计中的发展性问题
对特征的辨认要先于归纳概括 •与幼儿一起先进行选配的活动,然后才是分类 和模式活动
接受性技能比产生性技能更容易
•先与幼儿一起识别模式,然后再建构模式
•遵循幼儿模式能力发展的过程设计活动,即识

幼儿园数学核心经验——集合与分类

幼儿园数学核心经验——集合与分类

幼儿园数学核心经验——集合与分类《集合与分类》儿童的数学学习是一个从具体——表象——符号理解的渐进过程,他的数学概念的发展离不开客观的环境,他的生活经验,依赖于动手操作,不断积累感性经验,然后慢慢地把具体的形象和事物再头脑中建立起一个抽象的概念。

在儿童的学习中,一个4,我们可以利用具体的实物,符号,语言,图画,运动等多种形式来引导他掌握,这些就是多元表征,等到他把所以这一切4个玩具实物/玩具的图片/数字4/文字四联系起来,我们就可以认为他理解了4这一数概念。

儿童的数学学习与发展离不开日常生活,这就需要我们基于情境开展教学。

对孩子而言,数学就在周围的生活中,能在真实的生活中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对他们而言就是一种最自然轻松愉快的学习。

儿童的数学学习既要动手操作,也需要数学语言。

比如我有三个大小不同的杯子,我们要在最大的杯子里放什么呢?你能说说用了多少块什么形状的积木搭了这个房子吗?这样的数学讨论都能有效刺激幼儿的逻辑思考。

儿童的数学学习不是单独的孤立的学习领域,儿童对于数量关系/空间概念等的理解和掌握,都离不开与具体事物相联系的动作操作和感性体验,进而来建构数学概念。

这种学习不仅仅存在我们的教学中,也存在于我们的一日生活中,我们的数学是生活化的数学/应用性的数学/一体化的数学。

在数学中,某种具有相同属性事物的全体称为集合。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会把同类事物归为一体,如把梨子、苹果、橙子归在一起,这就是水果的集合;把汽车、火车、飞机、轮船归在一起,这就是交通工具的集合。

集合的归并是以对象所具有的共同属性为条件的。

按照名称分类,把相同名称的物体放在一起,比如书和笔按照外部特征分,按照物体的颜色形状等按照量的差异分,比如物体的大小长短粗细厚薄宽窄轻重等按照用途分类,文具,生活用品按照物体的材料分类,塑料的,木制的,布艺的按照物体的数量分类,一个的不是一个的按照事物间的关系分类,比如小兔与胡萝卜,猴子和香蕉韦恩图学前儿童分类能力的发展一般来说会经历如下三个阶段。

集合与分类小班数学教案

集合与分类小班数学教案

集合与分类小班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集合的基本概念和符号表示法。

2. 学会使用Venn图进行集合的分类和对比。

3. 掌握基本的集合运算,如并集、交集和补集。

4. 能够熟练使用集合运算解决相关问题。

二、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材、课件、黑板、彩色粉笔、Venn图示例。

2. 学生准备:参考书、作业本、铅笔、橡皮擦。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前置知识激活(5分钟)教师出示一张Venn图示例,并向学生提问:你们平时在哪些情况下使用过这样的图形呢?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并总结集合的基本知识点。

步骤二:讲解集合的基本概念和符号表示法(10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集合的概念:集合是由确定的元素组成的,无序且不重复。

2. 教师展示集合的符号表示法:用大写字母A、B等表示集合,用小写字母a、b等表示元素。

3. 教师通过例子展示如何用符号表示具体的集合,如集合A={a, b, c}。

步骤三:学习使用Venn图进行集合的分类和对比(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理解Venn图的构成:Venn图由圆和交叉部分组成,每个圆代表一个集合。

2. 教师示范如何使用Venn图分类和对比集合,例如:a. A与B的并集:将A和B的圆合并在一起。

b. A与B的交集:观察A和B的交叉部分。

c. A的补集:观察A圆以外的部分。

d. A和B的差集:观察A圆去掉与B的交叉部分。

3. 教师随机选择一些集合进行练习,让学生通过观察Venn图来进行分类和对比。

步骤四:掌握基本的集合运算(10分钟)1. 教师讲解并示范集合的并集运算:如果A={1, 2, 3},B={2, 3, 4},则A∪B={1, 2, 3, 4}。

2. 教师讲解并示范集合的交集运算:如果A={1, 2, 3},B={2, 3, 4},则A∩B={2, 3}。

3. 教师讲解并示范集合的补集运算:如果A={1, 2, 3},则A'={4, 5, 6},即A的补集是除了A中元素以外的其它元素的集合。

幼儿园业务学习学习笔记集合类活动设计指导要点——分类活动怎么上?

幼儿园业务学习学习笔记集合类活动设计指导要点——分类活动怎么上?
二、集合与分类学习的必要性
数学学习的第一步就是集合
数数是以集合为基础的,认识集合是幼儿正确学习和建立初步数概念及加减运算的感性基础
三、日常生活中的分类契机有哪些?
匹配:按照既定的特点,进行物品和物品的对应。
分类:根据事物的某种特征,将其集合成类的过程。
匹配是分类的基础
分类才是儿童集合概念认识的典型表现。
福建省普惠性幼儿园青年教师专业培训
课程学习笔记
培训时间
2021.12.28
会议地点
线上
主讲人
许铮
培训内容
集合类活动设计指导要点——分类活动怎么上?
一、集合和分类的概念
集合是指某种具有相同事物的全体。
元素是指组成集合的每个对象。
分类是指将一组事物按照特定的标准加以区分,并同时进行归类的过程,也就是对不同集合进行区分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集合与分类》
儿童的数学学习是一个从具体——表象——符号理解的渐进过程,他的数学概念的发展离不开客观的环境,他的生活经验,依赖于动手操作,不断积累感性经验,然后慢慢地把具体的形象和事物再头脑中建立起一个抽象的概念。

在儿童的学习中,一个4,我们可以利用具体的实物,符号,语言,图画,运动等多种形式来引导他掌握,这些就是多元表征,等到他把所以这一切4个玩具实物/玩具的图片/数字4/文字四联系起来,我们就可以认为他理解了4这一数概念。

儿童的数学学习与发展离不开日常生活,这就需要我们基于情境开展教学。

对孩子而言,数学就在周围的生活中,能在真实的生活中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对他们而言就是一种最自然轻松愉快的学习。

儿童的数学学习既要动手操作,也需要数学语言。

比如我有三个大小不同的杯子,我们要在最大的杯子里放什么呢?你能说说用了多少块什么形状的积木搭了这个房子吗?这样的数学讨论都能有效刺激幼儿的逻辑思考。

儿童的数学学习不是单独的孤立的学习领域,儿童对于数量关系/空间概念等的理解和掌握,都离不开与具体事物相联系的动作操作和感性体验,进而来建构数学概念。

这种学习不仅仅存在我们的教学中,也存在于我们的一日生活中,我们的数学是生活化的数学/应用性的数学/一体化的数学。

在数学中,某种具有相同属性事物的全体称为集合。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会把同类事物归为一体,如把梨子、苹果、橙子归在一起,这就是水果的集合;把汽车、火车、飞机、轮船归在一起,这就是交通工具的集合。

集合的归并是以对象所具有的共同属性为条件的。

按照名称分类,把相同名称的物体放在一起,比如书和笔
按照外部特征分,按照物体的颜色形状等
按照量的差异分,比如物体的大小长短粗细厚薄宽窄轻重等
按照用途分类,文具,生活用品
按照物体的材料分类,塑料的,木制的,布艺的
按照物体的数量分类,一个的不是一个的
按照事物间的关系分类,比如小兔与胡萝卜,猴子和香蕉
韦恩图
学前儿童分类能力的发展一般来说会经历如下三个阶段。

1.能根据事物表面的、具体的和简单的特征进行分类
一开始,幼儿会倾向于按照事物的具体特性进行分类,如把具有同样颜色或形状的物体放在一起,而不是把具有共同性质的物体归为一类。

例如,幼儿会倾向于把苹果和皮球放在一起,而不是把苹果和香蕉放在一块,原因是苹果和皮球都是圆的。

在知觉特征和概念特征同时存在的情况下,对于幼儿来说,知觉特征往往会成为占优势的分类标准。

2.能根据事物内部特征对事物进行抽象概括,但脱离不了具体的情景或功用
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分类经验的积累,4岁以后幼儿一般能根据事物内部特征来进行分类。

例如,有幼儿会把“飞机”和“火车”放在一起,显然他们是从两者的作用去分类的,当然也可能会有幼儿把“飞机”和“鸟”放在一起,因为“它们都有翅膀,都会飞”。

幼儿往往会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分类,分类的依据也会不断改变,因为幼儿分类标准的确定往往受其认知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影响。

例如,幼儿常常会把蜘蛛和蜘蛛网归为一类,而不会把蜘蛛和小甲虫归为一类,这是因为在日常生活中儿童就是按照这种功能关系将有关事物联系在一起的。

在功能关系和概念关系同时存在的情况下,功能关系往往会成为幼儿采用的占优势地位的分类标准。

3.开始根据本质属性对事物进行分类,能够抽象出事物的多种属性或特征
幼儿对分类多样性的理解需要经历一个过程,虽然幼儿也能根据较上位的标准进行分类,但是他们对一个物体可以同时属于多个类别的理解较困难,如婴儿的手套既可以归为婴儿装也可以归为冬装。

对事物多种属性或特征的理解水平往往要随着幼儿分类经验的不断积累和思维抽象性水平的不断提升才能慢慢得到提高。

幼儿集合与分类能力的学习与发展,需要教师积极有效的支持。

1.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机会,引导幼儿发现事物的共同特征,培养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
生活中有各种机会可以作为幼儿学习集合与分类的契机。

在设计有关集合方面的数学活动时,教师应当联系幼儿的日常生活经验,以具体问题或情景为背景开展活动,而不是进行概念教学。

例如,可利用“鞋子对对碰”“木偶在谁那儿”“抓鱼”“猜猜我是谁”等活动组织幼儿开展有关集合与分类的学习。

首先,这类活动的材料需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其次,这类活动要分别聚焦于集合与分类核心经验的某个要点,但不必像集体教学活动那般结构化、系统化,要允许幼儿通过重复游戏慢慢体悟、逐渐提升。

总之,教师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合适机会让幼儿开展有关集合与分类的学习:可以是随机性事件,可以是教师预设的活动,可以是幼儿自发的游戏活动,等等。

2.根据幼儿不同的年龄特点开展适宜的集合与分类教学活动
一般来说,小班幼儿可要求他们按事物的外部特征或量的差异进行分类,因为这些特征比较容易被观察到,并且小班幼儿通常对事物特征的辨认先于归纳概括,因此,教师可以让小班幼儿先开展匹配活动,然后再进行分类活动。

在设计活动方案时,教师应注意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相联系。

例如,在“熊来了”的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请一名幼儿扮演大黑熊,当“大黑熊”走进森林时,教师发出指令,所有幼儿赶快回到各自的“家”,“女孩子(或戴帽子、穿皮鞋、扎辫子、戴眼镜的小朋友)请躲到红家”,“男孩子(或不戴帽子、穿运动鞋、不扎辫子、不戴眼镜的小朋友)躲到黄家”……最后,教师启发幼儿分别观察同一个家里的人都有哪些共同特征,可以提示幼儿仔细观察性别、衣着、饰品等外在特征。

通过游戏活动,幼儿初步感知到,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对象可以形成一个集合。

又如,集体活动“抢椅子”将一一对应的方法巧妙地结合在游戏情景中,幼儿可直观而具体地感受一一对应的方法,并借此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或一样多。

比较是数学学习中最常用到的方法之一。

对学前儿童而言,感知集合及其元素、学习分类、分析两个集合之间元素的一一对应及其关系都需要有比较的过程,因此,在设计有关集合与分类的数学活动时,可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学习比较的方法。

当然,除了游戏,操作也有助于小班幼儿感知和学习集合与分类。

教师应尽可能为小班幼儿提供人手一份的操作材料,并在活动中遵循以幼儿参与体验和操作为先,以教师归纳和提升为后的原则。

对中大班幼儿来说,分类活动的重点可以放在“按照几种特征来分类”“按照事物内在的、物理的特性来分类”以及“感知集合间的包含或相等关系乃至两个集合间的交集、并集”等方面,随着幼儿经验的积累,也可以尝试引导幼儿学习同时按两种标准分类,如要幼儿找出既是红色又是木制的纽扣。

例如,在集体教学活动“动物分家家”中,教师提供幼儿熟悉的各种动物(有陆生的、水生的、两栖的,还有鸟类等)卡片,帮助幼儿通过区分动物特征一归类一为不同类的动物命名一感受不同类动物的共同特征一感受交集动物等步步深入的活动,感受和理解交集的概念。

感知集合间的包含或相等关系以及两个集合间的交集、并集等概念对幼儿更好地理解集合概念以及学习数的组成和加减运算具有积极的意义。

但幼儿理解集合间的抽象关系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中,重点是帮助幼儿感知,而不是直接讲解概念。

无论
是游戏还是操作,教师都可通过设疑或小结的方法帮助幼儿将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知识,这方面需要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加以设计。

3.提供可从多维度感知的操作材料,以引导幼儿的分类学习
首先,教师可提供便于幼儿多维度感知的操作材料。

例如,教师提供(也可和幼儿一起收集)大小、形状、颜色、材质、图案均不同的纽扣,启发幼儿思考讨论:这些纽扣中哪些是相同的,把它们挑出来。

教师可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比较,帮助幼儿找出共同点,引导幼儿正确分类。

一般说来,可供多维度感知的材料需根据幼儿的实际能力有梯度地提供,小班幼儿适宜提供可从一个维度感知的材料,以后随着幼儿能力的提高,再酌情提供可从两个(或以上)维度感知的材料。

其次,在幼儿操作过程中,教师可分层提出学习要求,一般顺序为:“找相同”(即在一堆材料中找出具有相同特征的材料)→“分类准备”(即匹配活动)→“自由分类”(需尝试说出理由)一“层级分类”(体验分类的多样性)→“交集分类”(即理解同一物品可按不同标准归入不同类别)。

教师可以运用适宜的引导策略帮助幼儿明确分类标准,特别是对小年龄幼儿,可以运用“请你按照……来分类”之类的语言帮助他们找到分类标准。

之后,可以鼓励幼儿自己确定分类标准。

例如,小班区角活动“刺猬背果子”可侧重在“匹配”,中班区角活动“迷迷转”可侧重在“自由分类并说出理由”,大班区角活动“动物大世界”可侧重在“层级分类”,以帮助幼儿在渐进式的操作活动中不断积累经验,提升对集合与分类概念的认知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