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被压扁的沙子》精品教案
《被压扁的沙子》公开课优秀教案
《被压扁的沙子》公开课优秀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被压扁的沙子》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2.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1. 介绍文章作者乔治·伽莫夫及其在科学界的地位。
2. 简要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
3.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沙子会被压扁?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科学原理?【教学活动】1. 教师出示乔治·伽莫夫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过的科学知识。
2. 学生分享自己对文章主题的疑问和期待。
3. 教师板书课题《被压扁的沙子》,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第二章:沙子的秘密【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沙子的组成和特性。
2. 引导学生探究沙子被压扁的原因。
【教学内容】1. 介绍沙子的组成:主要是二氧化硅(SiO2)。
2. 讲解沙子的特性:小颗粒、无粘性、流动性等。
3. 引导学生思考:沙子在特定条件下为何会被压扁?【教学活动】1. 教师出示沙子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沙子的特点。
2. 学生分享自己对沙子被压扁原因的猜想。
3. 教师总结并讲解沙子被压扁的科学原理。
第三章:微观世界的奥秘【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和分子的结构。
2. 引导学生探究原子和分子在沙子被压扁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1. 介绍原子和分子的基本结构。
2. 讲解原子和分子在沙子被压扁过程中的作用。
3. 引导学生思考:原子和分子的性质如何影响沙子的形态?【教学活动】1. 教师出示原子和分子的模型,引导学生了解它们的结构。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原子和分子作用的认识。
3. 教师总结并讲解原子和分子在沙子被压扁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第四章:实验探索【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亲身体验沙子被压扁的过程。
2.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实验现象。
【教学内容】1. 教师演示实验:用显微镜观察被压扁的沙子。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条件下沙子的形态变化。
3. 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是什么?【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教案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教案8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备课者:郑时仁目的要求1,通过学习课文,了解不同领域里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互为论证,并且从中得出新结论的科学现象。
2、通过阅读了解科学家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运用假设、推理探究自然奥秘的科学思维方法。
3 、培养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力以及深入探索的精神。
·重难点l·把握文章内容,对两篇短文的内容进行整体比较。
2.在反复朗读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逻辑顺序的特点。
教材分析《恐龙无处不有》开篇提出科学领域是紧密相连的,各自的发明都有可能得到相互启发,以引起读者的兴趣:“紧密相连”表现在哪里?有哪些事实能证明它们是互相“产生影响”的?然后举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例子,提出既然寒冷的气候不适应恐龙的生活,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去的问题。
围绕这个问题,引出板块构造理论,说明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得出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一事件,为板块构造理论的成立提供了有力证明的结论。
《被压扁的沙子》起笔提出导致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原因的一个新观点——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童星对地球的撞击,引起人们对这一曾经主宰过地球的生灵突然灭绝的兴趣、并且说明科学家们研究的目的在于“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因为当将来面临这种事件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
然后从地质学发现的证据上论证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应该是撞击。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恐龙无处不在》教学过程一、预习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遗骸 hai 蟾蜍 chanchu 鸟臀 tun 两栖 qi 褶皱zhezhou天衣无缝feng2·解释下列词语。
遗骸:遗体;遗骨。
漂移:漂浮的物体朝某个方面移动。
俯冲:[飞机等)以高速度和大角度向下飞。
迹象:指表露出来的不很显著的情况,可借以推断事物的过去或将来。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
比喻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没有一点破绽。
初中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被压扁的沙子》教案
教案:初中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被压扁的沙子》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2)能够概括和描述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3)能够分析并评价作者的论证方法和逻辑思维。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思考,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2)通过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3)通过分析和评价,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敬畏和保护意识;(3)培养学生对人类社会和环境的关注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2. 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3. 作者的论证方法和逻辑思维。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科学概念和理论;2. 作者的论证方法和逻辑思维的分析和评价。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2. 相关科学知识资料;3. 黑板或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复习相关的科学知识;(2)提出本课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阅读理解:(1)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2)学生提问,教师解答;(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3. 分析与讨论:(1)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论证方法和逻辑思维;(2)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解答;(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分析和观点。
4. 评价与反思:(1)引导学生评价课文的论证方法和逻辑思维;(2)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解答;(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评价和反思。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和观点;(2)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解答;(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总结和拓展。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等,以评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阅读理解测试:设计一份阅读理解测试题,测试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教案1
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教案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2.短文两篇所说明的研究成果。
3.短文的行文顺序及说明方法、语言特色。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目标1.科学需要大胆的推测,合理的想像,合乎逻辑的分析、求证。
2.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3.广泛阅读科普文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了解两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方法。
难点: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解决办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满足他们的表达欲,活跃学习气氛。
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学生活动设计学生借阅科普读物,从中找出与本文内容相关的科学知识,大家共同学习研讨。
学生对一些自然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说明产生这种看法的依据。
五、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大陆漂移图示的同时,介绍“大陆漂移假说”产生的故事:1912年的一天,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因病躺在床上。
当他把目光移到墙上那张已看过千百遍的世界地图上时,突然产生了一个新奇的想法:为什么地图上南美洲巴西亚马孙河口突出的一块大陆,同非洲喀麦隆海岸凹陷进去的部分,形状竟会如此相似?为什么沿北美洲的东海岸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凹形地带,与欧洲西海岸到非洲西海岸的凸形大陆,竟会如此吻合呢?难道这几块大陆原来曾连在一起,后来才分离开来的吗?魏格纳被这个奇妙的想法激动得几天没有睡好觉。
他把地图上所有的陆块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它们的海岸线都能较好地吻合在一起。
后来,他经过多方面的研究、求证,大胆地提出了轰动世界科学的著名学说——大陆漂移假说。
那么“恐龙无处不有”与大陆漂移假说有什么关系呢?(一)明确目标1.理解“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科学观点。
2023年《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被压扁的沙子》《恐龙无处不有》)教学设计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被压扁的沙子)(恐龙无处不有)〕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这两篇短文,一篇依据在南极发觉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大陆漂移假说;另一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撞击导致恐龙灭绝。
课文所选两篇短文就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思考,从而发觉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给了我们一个有益的启发:不同领域的科学发觉可以相互启发,从而有新的发觉;要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及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理清短文的行文顺序,学习短文的说明方法、言语特色。
(过程与方法)1.采纳比拟阅读法,比拟分析两篇短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让学生懂得写文章时可依据情况的不同,采纳不同的写作角度,培养学生特长多角度、多方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
2.通过合作探究的方法,体会文章言语的精确、平实、生动的特点。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2.学习作者运用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光深刻探究未知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两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以及说明的顺序、方法。
2.难点: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觉可以相互启发,从而发觉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教学过程◇第—课时一、导入新课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的一大谜团。
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觉意味着什么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著名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的两篇科普短文,看看他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1.检测生字词(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遗骸(hái)劫难(jié)追溯(sù)两栖(qī) 骨骼(gé) 衍射(yǎn)潮汐(xī) 携带(xié) 地壳(qiào)驮运(tuó) 陨石(yǔn) 熔化(róng)褶皱(zhě) 硅(guī) 铱(yī)鸟臀目恐龙(tún)(2)理解重点词语的词义。
初中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被压扁的沙子》教案
初中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被压扁的沙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据。
(2)学会从文章中提取关键信息,进行推理和判断。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正确理解文章中的科学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欲望。
(2)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和批判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据。
2. 学会从文章中提取关键信息,进行推理和判断。
3.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正确理解文章中的科学知识。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章中的科学知识,如地质学家阿莫迪诺夫妇的研究成果。
2. 学会从文章中提取关键信息,进行推理和判断。
3. 运用文章中的观点和论据,进行写作练习。
1. 教师准备教学PPT,包括文章内容、作者介绍、科学知识等相关资料。
2. 准备相关阅读材料,如阿莫迪诺夫妇的研究论文,以便进行拓展学习。
3. 准备写作练习题目,要求学生运用文章中的观点和论据进行写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文章的作者阿西莫夫,以及他的科学成就。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被压扁的沙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2)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关键信息。
(3)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3. 科学知识讲解:(1)教师讲解文章中的科学知识,如地质学家阿莫迪诺夫妇的研究成果。
(2)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文章中的观点和论据。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初中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被压扁的沙子》教案
初中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被压扁的沙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2)能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课文中的科学知识。
(3)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实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3)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积极探索的科学精神。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的理解与分析。
(2)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3)作者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的把握。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涉及的地质知识和科学原理的理解。
(2)如何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展示地球演变的过程,引导学生对课文产生兴趣。
(2)简要介绍阿西莫夫及其作品,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让学生标注出生字词,并查找其含义。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难点知识。
(2)讲解课文中的科学原理和地质知识。
(3)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引导学生欣赏课文。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实例,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的交流能力。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2)强调课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地球演变的小作文。
3. 选择一篇类似的科普文章进行阅读,并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6阿西莫夫短文二篇 被压扁的沙子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6阿西莫夫短文二篇被压扁的沙子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被压扁的沙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获取主要信息,把握说明的内容,理解恐龙灭绝的原因。
2.理请说明思路,学习事理说明文层层推进,注重逻辑的特点。
3.通过比对阅读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探究和分析能力。
4.认识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重点通过比对阅读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探究和分析能力。
教学难点理清说明思路,学习事理说明文层层推进,注重逻辑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称霸地球多年的恐龙却在6500多年前消失了,为什么会这样?跟随阿西莫夫开展一场探究之旅。
二、筛选信息1.解题,到底什么是被压扁的沙子?(二氧化硅)在第几段发现?2.这是不是就说明了“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就是本文的说明对象呢?3.生读第一段,你发现这篇文章讲了什么?无论作家还是科学家,他们都在论说什么?(恐龙灭绝的原因)对,这就是本文的说明对象。
4.两种对立的理论是什么?(撞击说和火山说)找最后一段。
板书:被压扁的沙子一一斯石英本文的说明对象一一恐龙灭绝的原因两种对立的理论一一撞击说和火山说5.沙子可以被压扁,课文也可以被压缩,我们很快就找到了本文的内容。
将文中找到的关键信息用一句话总结一下。
整合为:作者通过对斯石英的介绍,说明了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而不是火山说。
三、分析推理6.除了寻找到观点,还要明确的推理过程,找到源头,看描写斯石英的句子。
第7段:1961年,一位名叫S.M斯季绍夫的原苏联科学家发现,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
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
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
第7段,指导读“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
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
语气要重的多。
7.体会说明文语言的严谨、准确、简明,以及说理的有理有据。
第10段:如果你把温度升得足够高,就可使这种变化加快。
八年级统编版《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被压扁的沙子》教学设计
八年级统编版《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被压扁的沙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词语,掌握“褶皱”“劫难”“追溯”等重点字词。
了解有关恐龙灭绝原因的科学原理。
2.过程与方法目标梳理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学习作者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进行科学说明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对科学世界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把握文章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体会文章严谨的论证思路和准确生动的语言。
2.教学难点理解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体会作者思维的开放性与周密性。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3分钟)展示恐龙化石或恐龙图片,提问学生:“恐龙曾是地球上的霸主,但它们却在6500万年前突然灭绝了,大家知道恐龙灭绝的原因吗?”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内容——《被压扁的沙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2分钟)1.学生默读课文,要求边读边圈点勾画出文中的生字词,并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
教师强调重点字词,如“潮汐(xī)、铱(yī)、硅(guī)”等的读音和“致密、追溯”等词的含义。
2.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让学生概括文章大意,明确文章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研究,探讨了恐龙灭绝的原因。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20分钟)1.分析文章结构提问学生:文章是如何一步步展开对恐龙灭绝原因的探讨的?引导学生梳理文章段落层次。
明确:文章先提出问题(恐龙灭绝的两种理论——“撞击说”和“火山说”),接着分析问题(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研究发现,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而在恐龙灭绝年代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证明“撞击说”正确),最后得出结论(恐龙灭绝是由于撞击)。
2.体会说明方法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使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并分析其作用。
例如:“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
初中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被压扁的沙子》教案
初中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被压扁的沙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
(2)能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3)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实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3)通过讨论和表达,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欲望。
(2)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珍惜意识。
(3)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的理解和运用。
(2)课文的整体理解和主要观点的概括。
(3)作者的写作技巧的分析和欣赏。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科学知识和概念的理解。
(2)课文中的逻辑推理和思维方式的运用。
(3)对作者写作意图和表达方式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课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的内容,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2)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主要观点和作者的写作目的。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被压扁的沙子》,理解课文内容。
(2)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进行理解和运用。
3. 合作学习:(1)让学生分组讨论,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
四、课堂讲解与互动:1. 讲解课文内容:(1)对课文《被压扁的沙子》进行详细讲解,解释课文中的科学知识和概念。
(2)解释课文中的逻辑推理和思维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2. 互动环节:(1)提问学生关于课文内容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2)让学生分享他们对课文中的科学知识和概念的理解,进行讨论和交流。
五、课后作业与评估:1. 课后作业:(1)要求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被压扁的沙子》教案
《被压扁的沙子》教案1.以自学为主,把握《被压扁的沙子》一文的内容,理清逻辑思路,巩固学习效果。
2.体会本文逻辑性强、简明精练、幽默风趣、引人入胜的语言特点。
一、作业展示,导入新课1.作业展示展示学生作业,归纳其中所举事例,分析事例与观点之间的联系。
2.导入新课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对阿西莫夫提出的“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观点已经有了充分的理解。
阿西莫夫在《恐龙无处不有》中提出观点后,又用另一个例子印证了这一观点,这就是《被压扁的沙子》。
这节课,希望同学们能够用学习《恐龙无处不有》的方法,自主学习《被压扁的沙子》。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通过作业展示,督促学生主动探索,同时引出本节课的学习主题,为学生深入理解本文材料与观点间的关系奠定基础。
二、自主阅读,运用知识1.明确学习任务师:让我们一起来回顾学习《恐龙无处不有》的方法,明确学习任务。
(师生一起讨论归纳后,明确任务)自读任务:(1)初读课文,理清文章主要内容;(2)再读课文,梳理文章的逻辑思路;(3)深入阅读,分析文章涉及了哪些领域,是如何关联的。
阅读方法:圈点勾画,做好批注,归纳总结。
(1)学生自读课文,圈点勾画,批注总结。
(2)学生交流方法和结论,教师指导。
(3)每个自读任务指名2—3人展示阅读成果,示范性地引导学生深入阅读。
预设《被压扁的沙子》内容梳理全文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6段):提出关于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问题,目前存在的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并指出科学家们为验证这两种理论一直在寻找证据。
第二部分(第7—17段):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思考,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支持“撞击说”。
这部分分三层。
第一层(第7—10段):讲述1961年一位苏联科学家发现了“斯石英”,并且介绍了它的性质,为下文佐证“撞击说”奠定了基础。
第二层(第11—13段):说明斯石英不仅可以在实验室制造,而且它在自然界中是可以存在的,不过它们只出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
初中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被压扁的沙子》教案
初中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被压扁的沙子》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分析《被压扁的沙子》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能够把握作者的论据和论证方法,并能够进行适当的评价。
能够运用短文中的观点和论证方法,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对科学文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观察、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章观点进行评价和提出自己的看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以及对科学探索的积极态度。
培养学生对科学文的欣赏能力,以及对科学文的写作技巧的认知。
培养学生对科学真理的追求和批判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短文《被压扁的沙子》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把握作者的论据和论证方法。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对作者论证方法的理解和评价。
运用短文中的观点和论证方法,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准备:课文《被压扁的沙子》文本。
相关科学知识背景资料。
教学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阿西莫夫的其他作品,激发学生对阿西莫夫作品的兴趣。
2. 提问:同学们对地球的起源和生命起源有什么了解?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被压扁的沙子》,理解课文内容。
2. 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的主要观点和论据,并进行简要的笔记。
三、课堂讨论(10分钟)1. 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讨论课文中的观点和论据。
2. 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
四、教师讲解(10分钟)1. 对课文中的观点和论据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指出讨论中的亮点和不足。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并对下节课的内容进行预告。
第二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提问:同学们对地球的起源和生命起源有什么新的认识?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被压扁的沙子》,理解课文内容。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22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被压扁的沙子》word教案 (1)
《被压扁沙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2.本文说明其观点的依据、顺序及方法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满足他们的表达欲,活跃学习气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科学需要大胆的推测,合理的想像,合乎逻辑的分析、求证。
2.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3.广泛阅读科普文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教学重点:了解两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方法。
教学难点: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教学过程:一、旧课导入《恐龙无处不在》通过南极发现恐龙的例子,提出恐龙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的问题,引出了板块构造理论,从而证明了“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观点。
那《被压扁的沙子》是否也与恐龙的谜案有关系呢?让我们先来阅读一遍这篇短文。
质疑讨论出示问题:在《被压扁的沙子》里作者提到恐龙灭绝的两种理论,你能找出来吗?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这篇文章中作者的看法是什么?根据又是什么?明确:“撞击说”和“火山说”。
(可将自己查找的资料整理成论据加以证明。
“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证据一: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压扁的沙子。
证据二: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所以如果是火山爆发吞没了恐龙,就不会有“斯石英”存在。
结论:无疑是撞击毁灭了恐龙。
二、对比阅读本文与前一篇文章有什么异同之处?(从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角度、说明语言方面比较)a.说明顺序:两篇文章采用的都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在短小的篇幅内,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剖析,既严谨又深入浅出地解释清楚。
b.说明方法:都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
首先都采用了举例子:《恐龙无处不在》列举“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举“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说明南极不只有恐龙化石,还有别的。
人教版语文《被压扁的沙子》教案
《被压扁的沙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学生能够理解“斯石英”的性质及其在地质学中的应用。
o学生能够分析文章中的科学推理过程,理解“被压扁的沙子”如何成为证明恐龙灭绝原因的线索。
o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信息提取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o通过自主阅读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o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斯石英的图片和性质,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o通过逻辑推理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激发学生对地质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o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崇尚理性的科学态度。
o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发现往往源于对日常现象的深入观察和思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o理解斯石英的性质及其在地质学中的应用。
o分析文章中的科学推理过程,理解“被压扁的沙子”如何成为证明恐龙灭绝原因的线索。
2.教学难点:o如何引导学生将抽象的斯石英性质与具体的地质现象相结合。
o培养学生从文章中提取关键信息并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o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沙子在极端条件下会发生什么变化吗?(学生自由回答)o展示斯石英的图片和性质,激发学生兴趣。
o导入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与沙子有关的科普文章——《被压扁的沙子》。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o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标记生字词和不懂的句子。
o教师讲解生字词,如“斯石英”“撞击”“褶皱”等。
o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斯石英有哪些独特的性质?它在地质学中有什么应用?3.精读课文,深入理解o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内容:▪提问: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主要讲述了什么?(学生讨论,教师总结:课文可以分为引言、主体和结论三个部分,分别介绍了斯石英的性质、发现过程以及其在地质学中的应用)o学习斯石英的性质及其在地质学中的应用:▪提问:斯石英有哪些独特的性质?(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斯石英是一种在高温高压下形成的矿物,具有极高的密度和硬度,能够在极端条件下保存下来)▪提问:斯石英在地质学中有什么应用?(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斯石英可以用来研究地球内部的压力和温度,以及地球历史中的重大事件,如陨石撞击等)o分析“被压扁的沙子”与恐龙灭绝的关系:▪提问:课文中的“被压扁的沙子”指的是什么?(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指的是在陨石撞击地球时,由于高温高压而形成的斯石英)▪提问:这些“被压扁的沙子”如何成为证明恐龙灭绝原因的线索?(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科学家在6500万年前的地层中发现了大量的斯石英,这些斯石英的形成与陨石撞击地球有关,而陨石撞击可能导致了恐龙的灭绝)4.课堂小结o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斯石英的性质及其在地质学中的应用,以及“被压扁的沙子”与恐龙灭绝的关系。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被压扁的沙子》教学设计
《被压扁的沙子》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获取主要信息,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
2.利用数学推理的方式理清文章的逻辑关系,学习事理说明文层层推进,注重逻辑的特点。
3.帮助学生体会科学的思考方法,并结合新冠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
学习重难点1.学习事理说明文层层推进,注重逻辑的特点。
2.体会科学的思考方法,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精讲点拨教学流程:环节一:了解一个原则首先回顾第一课时《恐龙无处不有》学习的内容,提问:《恐龙无处不在》作者是围绕哪个观点来层层推理说明的?并结合文章内容解读这句话的意思。
(板书:不同科学领域紧密相连)《恐龙无处不有》一一通过恐龙无处不有,证实板块构造学说,考古学、生物学方面的发现,对地质学产生了影响。
接下来默读《被压扁的沙子》,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再次解读这句话。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J《被压扁的沙子》一一通过被压扁的沙子存在条件分析,证明恐龙灭绝更可能是受到撞击。
化学、地理学、天文学的发现,对生物学产生了影响。
过渡语: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联系的,不同学科之间是否这样呢?让我们尝试用数学的思维学语文。
环节二:学习一种思路第一步:利用数学推理的方式,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逻辑关系。
请跳读课文,勾画相关词句,完成下面的推理题。
已知: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
求证:恐龙灭绝的原因应该是“撞击”。
学生讨论,反馈。
预设:证明:团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
假设:恐龙灭绝的原因是“火山说〃或“撞击说El斯石英只出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
团有斯石英的地方发生过撞击。
团斯石英遇高温会变为普通沙子。
又EI火山活动地区至今没有发现斯石英。
国有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有巨大撞击,却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Er火山说〃不成立,“撞击说〃可行。
又EI科学发现,在恐龙灭绝的同龄岩层中确定检测到了在斯石英中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被压扁的沙子》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被压扁的沙子》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被压扁的沙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被压扁的沙子》课文内容,掌握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
2. 学会分析文章结构,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表达方式。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科学探究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探索未知的热情。
2. 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
2. 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意图。
3. 探讨恐龙灭绝的科学假说,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三、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中的科学概念和理论。
2. 帮助学生掌握分析和推理的方法,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激发兴趣与背景介绍(1)提问引入①同学们,你们知道恐龙是什么时候灭绝的吗?②恐龙灭绝的原因有哪些说法呢?(2)图片展示①展示恐龙灭绝的想象图,让学生感受这一历史事件的震撼。
②引导学生思考恐龙灭绝可能带来的影响。
2. 课文内容概述(1)简要介绍①介绍《被压扁的沙子》的作者阿西莫夫和文章的主要内容。
(2)背景铺垫①简要介绍恐龙灭绝的两种科学假说:“撞击说"和“火山说”。
3. 课文主旨探讨(1)主旨提问①这篇文章主要探讨了什么科学问题?(2)引导思考①引导学生思考作者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来探讨恐龙灭绝的原因。
4. 课文结构梳理(1)结构分析①介绍课文的基本结构:引言、论证、结论。
(2)逻辑关系①分析作者如何通过逻辑推理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5. 课文语言特色(1)语言风格①指出课文的语言特色,如科学性、逻辑性。
(2)修辞手法①通过课文中的例子,讲解作者使用的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
(二)、课文学习1. 课文朗读与初步理解(1)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指导正确的语音语调。
《被压扁的沙子》公开课教案
《被压扁的沙子》公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被压扁的沙子》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培养学生对科普作品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阅读:《被压扁的沙子》2. 课文解析:分析文章的结构、观点和论证方法。
3. 相关知识:地球演化、地质构造、板块构造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地球演化的基本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被压扁的沙子》,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3. 课文解析:分析文章的结构、观点和论证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对文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阅读理解:通过课后作业或小测验,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批判性思维: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对文中观点的分析、评价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课文:《被压扁的沙子》2. 相关知识资料:地球演化、地质构造、板块构造等。
3. 教学工具:投影仪、黑板、粉笔等。
六、教学准备:1. 课前让学生预习《被压扁的沙子》,了解文章大意。
2. 准备相关知识资料,包括地球演化、地质构造、板块构造等PPT slides。
3. 设计小组讨论问题和评价标准。
七、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短的视频或动画,介绍地球演化过程中的一个实例,引发学生对地质现象的好奇心。
2. 课文阅读与理解:学生自读《被压扁的沙子》,教师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3. 课文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4. 小组讨论: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学生分组进行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
5. 汇报交流:每组选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成员可进行补充和提问。
被压扁的沙子说课稿
被压扁的沙子说课稿《被压扁的沙子》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被压扁的沙子》。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被压扁的沙子》是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中的一篇。
本文是一篇科普说明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探讨,证明了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而非火山活动。
文章语言严谨准确,逻辑清晰,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说服力。
二、说学情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说明文知识基础和阅读能力,但对于一些较为抽象的科学概念和复杂的逻辑推理,可能还存在理解上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提高科学思维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本文所说明的科学知识,即恐龙灭绝的原因。
掌握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分析文本,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内容的能力。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善于联系、多角度思考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四、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了解恐龙灭绝的原因。
掌握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2、教学难点体会本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科学思维方法。
五、说教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法:1、问题驱动法通过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深入探究文本。
2、讲授法对于一些较为抽象的科学概念和复杂的逻辑推理,教师进行适当的讲解和点拨。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说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引导学生采用以下学法:1、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思考,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共同解决问题。
初中语文被压扁的沙子教案
XX市XXX中学统一备课用纸《恐龙无处不有》主要是说明恐龙在全球各地遍布的事实,从这一说明中,作者又告诉了我们什么是板块构造理论。
今天,我们将了解沙子——被压扁的沙子,看看它与恐龙的灭绝有什么关系。
请大家跟我来吧。
1.本文所探讨的主题是什么?“被压扁的沙子”在全文中能说明什么问题?恐龙的灭绝是本文所探讨的主题。
作者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来探讨恐龙的死因,再一次证明“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2.本文对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提出了哪两种科学假说?假说一:“撞击说”。
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的毁灭性的撞击,是导致包括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假说二:“火山说”。
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使得包括恐龙在内的大量生物灭绝。
3.在这篇文章中,作者的看法是什么?根据又是什么?“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证据一: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层中,发现“斯石英”——压扁的沙子。
证据二: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所以如果是火山爆发毁灭了恐龙,就不会有“斯石英”存在。
结论无疑是撞击毁灭了恐龙。
本文与前一篇文章有什么异同之处?从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角度、说明语言方面比较。
1.说明顺序:两篇文章采用的都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
在短小的篇幅内,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剖析,既严谨又深入浅出地解释清楚。
2.说明方法:都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
首先,都采用了举例子:《恐龙无处不有》列举“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举“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说明南极不只有恐龙化石,还有别的。
《被压扁的沙子》中举“斯石英与金刚石”,“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证明斯石英是由撞击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的,从而得出“恐龙的灭绝是撞击造成的”。
其次,都采用了作比较:《恐龙无处不有》中将南极的恐龙的命运与其他大陆的恐龙进行比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被压扁的沙子》教学设计
河北省廊坊市霸州市第十八中学
一、教材依据及教材分析:
《被压扁的沙子》选自2011新课标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六课美国科普、科幻作家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的第二篇说明短文。
这是一篇简单的事理性说明文,通过科学的发现从而引出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的两种对立的学说,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进而把焦点聚集在斯石时英的发现和形成上,通过层层推理论证最终得出撞击说的正确。
学习本文旨在让学生知道恐龙灭绝的原因,认识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相互联系。
把握逻辑推理的说明顺序,学会概括总结事物的特征以及培养学生科学质疑科学探究的精神。
二、学情分析:
经过初一的学习,初二学生的思维能力,质疑能力以及表达能力都得到了较好的提升,带有有科学幻想性的文章,充满了对现实世界的关注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因为科学性的文章可以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未知的现象,可以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惊喜好快乐。
既可以启发心智,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从学生认知发展分析:通过前三课事理性说明文的学习,学生已在头脑中建构了学习事理性说明文的框架结构,即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线来理解说明内容。
因此学生应该能够基本好的理解把握本文的说明内容和思路。
三、教学目标:
1、把握本文有关恐龙灭绝的两种观点。
2、清晰地说明思路和说明顺序。
3、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4.培养科学发现、科学联系、科学求证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
重点:
1、通过默读、思考、梳理明确恐龙灭绝原因的两种对立学说的各自理论依据支撑
2、理解作者的思想倾向及短文中以斯石英为焦点的理论求证
3、理解不同科学领域之间的紧密联系对于揭开事实真相的重要作用
难点:
1、把握层次清晰的说明思路
2、学习严谨恰当的逻辑说明顺序
3、通过学习能从不同角度层面获得不同的有益启示
五、教学准备:
1、文章篇幅较短但某些概念术语太专业,课前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网上检索对诸如斯石英、核磁共震、X射线等进行充分地了解预习
2、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来共同学习世界顶尖级的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所撰写的一篇说明性文章《被压扁的沙子》。
文章的题目通常对文章有一定的概括或提示作用,看到本文的题目《被压扁的沙子》,你猜想本文会写些什么呢?大概会介绍类似沙子为什么被压扁,或者被压扁的沙子是什么样的之类的问题吧。
本文主要说明的内容究竟会是什么呢,我们肯定能在文章里找到答案。
就请大家和我一起进入阿西莫夫书写的科学世界吧!
(二)初探课文把握内容请同学们进入课文,了解本文究竟揭示了什么科学奥秘,借此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
1、文章是介绍沙子的知识吗?(有关恐龙灭绝的原因,原来本文的主角不是沙子,而是恐龙)
2、题目是《被压扁的沙子》,内容却恐龙灭绝的原因,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偏离主题了?我们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好不好?
本文题目不但没有离题,还能提示读者,恐龙灭绝的“撞击说”所以产生,与被压扁的沙子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密不可分。
此外,文题形象性强,容易激起好奇心,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
3、恐龙灭绝的原因一直是学术界有争议的问题也是人类一直以来所探寻的未解之谜,目前产生两种学说“撞击说”“火山说”。
在探究恐龙灭绝的原因时,
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他的观点以什么为依据,又是怎样推论出来的?
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与周围同学分享你的阅读信息,并交流观点,让同明白得出结论的原因及过程。
与老师假设的火山说展开小辩论。
师:
火山说: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爆发,那么也可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灾难。
生:
撞击说:作者对前苏联科学家的实验研究成果进行了介绍:
⑴.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
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
⑵.斯石英的原子之间结合的极为致密,在通常条件下,斯石英可以保持数百万年。
⑶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现了斯石英,而且有证据显示这些地区曾经受到过巨大陨石的撞击。
⑷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也发现了斯石英,它是由膨胀火球的巨大压力形成的。
由以上两例,作者认为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
⑸火山活动地区至今没有发现过斯石英。
作者认为,地壳深处的斯石英可以通过火山喷发被携带到地表。
然而,喷发温度极高,岩石会被熔化,所以任何由火山携带而来的斯石英都被转化为普通的二氧化硅。
由此作者断定: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过撞击。
⑹加上科学家又有新的发现:在岩层年龄为6500万年的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中,检验到了斯石英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
就这样,作者最后确认,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4、作者运用严谨的思维方法,层层剖析了恐龙灭绝的原因(边总结边板书):
作者以科学发现和科学实验的成果为依据,层次清楚地说明了恐龙
灭绝的原因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
说明思路(合作探究):
6500万年前岩层金属铱→两种学说→证据斯石英→实验发现→确立撞击说
说明顺序:
科学发现→观点产生→科研成果→印证观点。
这是一种追本求源,由因到果
的逻辑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指按照人们思维发展的顺序,进行合理的推论而
5、体会说明语言的严谨准确
(1)这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2)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3)如果在8500C 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
(4)如果在大约10000C 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左右,它将变为普通沙子。
点拨:解词→结合文本(去掉前去掉后对比)→说明语言严谨准确
你在文中还能找出与前两个事例相似、能够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的句子吗?尝试分析这些句子。
6、学习收获:
知识层面:生动的标题、严谨的顺序、说明语言的严谨准确。
情感启迪:科学发现的眼睛科学求证的态度科学探索的精神。
7、小结:通过《被压扁的沙子》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亲密接触了阿西
莫夫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他用缜密的逻辑顺序、准确严密的语言,使我们明白了恐龙灭绝的原因。
相信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再次遇到类似文章时,能够学以致用。
更希望同学们拥有这些强大的科学精神,我们才能探索未知的谜团,才能找寻真正的答案,才能更好的去见证、领略、创造属于我们更是属于你们的美好世界!
作业(想象拓展:)如果恐龙复活与你面对面,你最想知道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