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对中国的影响

合集下载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佛教自东汉时期经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从此在中国扎根、发展,并迅速成为中国各阶层人民信仰的宗教,长盛不衰。

两千年来,群众基础深厚的佛教在中国传统文化领域都产生了巨大的、多方面的、深远的影响,无论是思想、文学、艺术、语言,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佛教文化熏陶,有了积极的发展和进步。

下面就从这几个方面分别说明。

一、佛教对中国哲学的影响。

中国哲学从产生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无神论和有神论相互斗争的历史。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其哲学的基本点是否认现实世界的存在,属于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

禅宗把佛教哲学的客观唯心主义转化为主观唯心主义,在此过程中,儒佛道三家互相影响互相吸收,在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中结为一体。

无神论和唯物主义思想也是在批判佛教哲学的斗争中不断成长和发展起来,到明清之际发展到较高的水平。

可以说汉唐以后的中国哲学史离不开佛教思想史,而且成为中国哲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二、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浩瀚的佛教经典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故事为文学作品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像文殊问疾,拈花微笑都成为了中国文学作品的素材。

而有的则成为现在耳熟能详的成语:聚沙成塔、刀头舐蜜等。

以题材而论,历代描写佛教的诗文不计其数,这些诗赞美佛寺风光,歌颂僧俗有宜,有不少写得相当精彩和生。

唐宋以来,名僧的社会地位很高,文人纷纷为他们树碑立传,留下许多渗透佛理的散文。

以艺术风格而论,般若和禅宗思想使文学界形成一种清淡悠远的艺术流派。

诗人王维、韦应物奉佛最盛,王维大约在四十岁以后就开始过着一种亦官亦隐的生活,最初隐居终南别业,后在宋之问的别墅,优闲自在,吃斋奉佛,更被最后世尊为“诗佛”。

以创作队伍而论,在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不少和尚诗人,史书上称作“诗僧”。

著名的如寒山、皎然、文莹、苏曼殊等等都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三、佛教对中国艺术,尤其是绘画和雕塑的影响。

1、佛教传入中国,印度以及西域的石窟艺术也跟着传入,中国的石窟艺术是它们的继承和发展。

佛教的传入与发展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的传入与发展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文学艺术的影响:佛教的传入为中国的文学、绘画、雕塑等领域提供了新的创 作灵感和题材。
佛教对民俗信仰的影响: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许多富有地方特色的 民俗信仰和民间传统。
佛教对道德伦理的影响:佛教提倡慈悲、宽容、忍耐等道德观念,对中国社会的道德 伦理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第五章
佛教在中国文化 中的地位
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佛教对中国哲学思 想的影响,丰富了 中国的思想宝库。
佛教对中国文学艺 术的影响,促进了 中国文化艺术的发 展。
佛教对中国民俗文 化的影响,丰富了 中国的民俗文化。
佛教对中国社会生 活的影响,影响了 中国社会的方方面 面。
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价值体现
佛教对道德伦理的影响
佛教倡导慈悲与 仁爱,强调对他 人的尊重和关心, 影响了中国文化
的道德观念。
佛教提倡因果报 应、轮回转世, 引导人们注重行 为准则和道德规 范,对中国传统 伦理思想产生深
远影响。
佛教强调内心修行 和自我超越,引导 人们追求道德完善 和精神升华,对中 国文化中的个人修 养和人格塑造产生
第三章
佛教对中国文化 的影响
佛教对哲学思想的影响
佛教的禅宗思想对宋明理学 的影响
佛教的因明学对逻辑学的影 响
佛教的传入促进了中国哲学 思想的多元化发展
佛教的慈悲与平等观念对社 会道德的影响
佛教对文学艺术的影响
丰富了文学艺术的题材和表现手法 促进了文学艺术的跨文化交流与融合 影响了文学艺术的审美观念和风格 为文学艺术创作提供了灵感和素材
哲学思想:佛教 的哲学思想对中 国古代哲学体系 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如禅宗的兴
起和发展。

论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论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论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在中国留下了灿烂辉煌的文化遗产,并以其智慧,对中国的政治、社会、文学、哲学、语言、艺术以及民俗民风等方面产生过重大影响。

中国哲学深受佛教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经过冲突后融合:老庄学者取义佛经;而佛徒也常引用老庄语句阐明观点。

帝王多有奉佛,儒家为保封建正统思想地位而吸收佛教思想。

唐宋时期,佛教发展到顶峰。

各大佛教宗派雨后春笋般崛起同时,儒佛、、道三教合流,朱程理学、陆王心学的参悟方法也受到佛教的极大影响。

时至今日,国人仍深受佛教思想影响:佛教宣扬的修身养性、生死轮回等思想还深深影着许多中国人。

文学方面,佛教离尘恬淡的观点在文学界形成了一种清淡悠远的艺术流派,如“诗佛”王维的诗画通过描绘幽静的景色以反映其内心宁静。

除王外,李白、苏轼、白居易等人号的“居士”二字便是佛教用语,代表恬淡安逸。

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写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修成正果的故事。

故事本身使用了许多幻想、夸张的手法,这是佛学的特点;另一部名著《红楼梦》也极大融入了佛学思想。

难怪鲁迅曾说:“六朝尤其是唐以后的文学作品,其中源于佛教的成语,几乎占了史上外来成语的百分之九十以上。

” 艺术方面,尤其是美术、音乐、建筑方面,佛教文化留下了丰富而优秀的作品。

就美术而言,佛教典故成为画家的创作源泉,吴道子、顾恺之等画家皆擅佛画;敦煌壁画不仅画工优秀,而且反映了许多佛学道理。

就音乐方面,佛教音乐如《大悲咒》流传广泛。

至于建筑,各地的寺庙、石窟自然是佛教建筑的精华,寺庙多建于山中,因地制宜,浑然天成,给人超凡脱俗之感;石窟中的雕塑和笔画不仅给人美的享受,还给人关于人生、关于世界的深刻感悟。

中国是北传佛教的中心,佛教也融入了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了大量优秀的文化财富,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史上增加了浓重的一笔。

佛教作为反省人心的哲学思想对于躁动的现代人而言,无疑是一剂保持内心平静的良药。

佛教在中国宗教与文化的融合

佛教在中国宗教与文化的融合

佛教在中国宗教与文化的融合中国是一个多元宗教、多元文化共存的国家,佛教作为其中一种重要的宗教信仰,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宗教与文化的融合。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历程中,不仅是宗教的传承,更是一种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本文将从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以及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共生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 文化艺术的传承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带来了大量的佛教艺术和文化元素。

无论是佛教寺庙的建筑搭建、壁画雕塑的艺术创作,还是佛经的翻译传抄和音乐艺术的发展,都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以敦煌莫高窟为代表的佛教艺术精品,不仅体现了佛教信仰的内涵,也展示了中国艺术的长处。

佛教文化的传入,使得中国传统文化更具多元化和包容性。

2. 思想观念的渗透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佛教的教义中,强调了生死轮回、因果报应和慈悲善良的重要性等核心理念。

这些思想观念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仁爱精神相契合,进一步强化了中国人民对于仁爱和博爱的追求。

佛教的思想观念也为中国人的社会伦理道德和个人修养提供了借鉴,对中国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共生1. 与儒家文化的互补佛教与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两个组成部分。

儒家文化注重社会伦理和家庭伦理,而佛教侧重于个人修行和解脱。

这两者的结合,实现了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全面关怀。

佛教的慈悲和儒家的仁爱相辅相成,互补了彼此的不足,共同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同时,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也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影响,实现了双向的交流与融合。

2. 与道家文化的交融佛教与道家文化有着同样的出发点,即对于人生的追求和对于生命的理解。

佛教强调的缘起性空、无我境界,与道家注重的自然和谐、无为而治相契合。

两者均强调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解脱的目标,共同塑造了中国人民独有的精神风貌。

佛教与道家的交融,形成了中国人民独特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佛教传入与影响

中国古代的佛教传入与影响

中国古代的佛教传入与影响中国古代的佛教传入与影响,是一个重要而广泛的话题。

佛教作为一种具有深远影响的宗教与哲学体系,自公元1世纪开始传入中国,并在中国迅速发展和融合。

本文将从佛教传入的历史背景、佛教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影响以及佛教所带来的转变与发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佛教自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是由印度经由中亚、西域及丝绸之路传入的。

在这一时期,中国正处于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及南北朝时期的动荡与分裂阶段,社会秩序的不稳定和人们对于精神寄托的需求成为佛教传入中国的重要背景。

二、佛教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影响1. 音乐艺术:佛教音乐艺术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的重要成果之一。

佛教音乐作为一种神圣的艺术形式,在中国古代音乐文化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音乐的发展和演变开辟了新的道路。

2. 绘画艺术:佛教绘画艺术是佛教文化在中国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佛教艺术的传入不仅丰富了中国绘画的题材和风格,还促进了高度写实主义绘画的发展。

3. 文化交流:佛教的传入推动了印度与中国的文化交流。

佛教在中国本土化的过程中,充分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并将其与印度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印文化交融之处。

三、佛教的转变与发展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不断的变革与发展。

一方面,在传入中国初期,佛教更多地侧重于修行和教义传播;另一方面,在中国的土地上,佛教也吸收了不同地域文化的因素,逐渐形成了中国佛教特有的体系和教派。

1. 深化为人信仰:佛教通过传播普世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对中国各个社会阶层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人信仰的重要来源之一。

2. 译经传道: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大量佛经被翻译并广泛传播。

通过佛经的译介,佛教教义深入人心,并与中国传统思想相融合,形成独特的中国佛教。

3. 佛教艺术的转变:佛教造像艺术也在中国发展出独特的风格和形态,佛教艺术成为中国绘画、雕塑和建筑的重要来源。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佛教传入与影响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话题。

佛教对中国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的影响

•在中国,塔的形式很多,大致可归纳为两类:一类是印度式的,但也有许多变化; 一类是中国式的,主要是采用中国原有的楼阁形式而建筑的。研究中国建筑艺术, 寺塔是其中主要部分。至于佛教造像,在取材与造法上种类也很多,有石窟造像, 有木、石、玉、牙的雕刻像,有金、银、铜、铁的铸像,有泥塑像,有锤蕳像,有 夹蕳像,有砖像,有瓷像,有绣像,有画像。它吸收了犍陀罗和印度的作风而发展 成为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造像艺术,是我国伟大的文化遗产。
2、因果论
• 佛教对中国最大的影响则是“因果”二字。明清以 后的小说,无论是《红楼梦》,还是《三言二拍》 等等著作,甚至戏曲,无不能看出佛教文化“因果” 二字的深入影响。对于一个社会而言,因果相应同 样是非常重要的。一定程度上说,纠正不相应的因 果,才能达到平衡与和谐,浮躁也就减少了。 • 佛教教人以平和的态度积极进取,以善因得善果, 通过自己努力去获得相应的福报,这种思想对社会 是有积极意义的。
佛教对于思想的影响
1、公益的实践先驱 2、因果论
1、公益的实践先驱 慈善是大乘菩萨道的精神。《大智度论》云: 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又 《宝集经》云:“贫者给财,病者施药,无 护作护,无归作归,无依作依。”所谓公益 事业,意指谋求公众利益的事业。佛教认为 所有众生皆相依相生的因缘和合体,以“无 缘大慈,同体大悲”“生命共同体”的理念 作为推展公益事业的依据。
佛教对文学的影响
1、佛教经典本身的文学性 2、变文的起源 3、语录体与音韵学 4、佛教思想对文学பைடு நூலகம்品的启发
1、佛教经典本身的文学性
数千卷由梵文翻译过来的经典,本身就是伟 大、富丽的文学作品。其中如《维摩诘经》、 《法华经》、《楞严经》特别为历代文人们 所喜爱,被纯粹地为著文学目的而研读著。 例如我国近代文豪鲁迅曾捐款给金陵刻经处, 刻印了一部《百喻经》。这部经所叙的譬喻 故事,常常被译为语文体发表在今天的报刊 上,作为文学作品来欣赏。

佛教对中国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的影响在公元1世纪前后,印度佛教开始由西域传入中国。

从此中国的宗教、哲学、伦理、建筑雕刻、语言文学以及生活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大的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

在哲学方面,佛教哲学的基本点是否认现实世界的存在而设想出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西方极乐世界”。

佛教各派都从不同角度、用不同证据来论证客观世界的虚幻性,同时又千方百计地论证主观精神世界的绝对性,因此佛教哲学属于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

对我国原有的哲学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而佛教的其它体系“三谛圆融”等学说,大大丰富了中国的哲学体系。

在宗教方面,佛教作为外来的宗教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受到儒、道为代表的高度发达的本土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互动中,最终形成了一种有别于印度佛教的中国化佛教。

佛教以其特有的教义教导人们要空灵、空寂、空无,不要怨怨相报,忍耐人间百般苦,以求西登极乐世界。

另外,佛教以其浩如烟海的宗教文献和其宇宙论及其精密的宗教仪规,大大地扩展了中国人的精神领域。

在伦理方面,佛教加强了中国人传统道德的若干特点,包括仁慈及重视人命在内,并且使这些特有的德性更进一步,而力主重视一切有生命之物。

所有中国的教派和学派,诚然都是劝导我们应该仁慈及爱好和平。

但每一学派都有一种显著的人性上的缺点。

然而,自从佛教传入了中国,中国的伦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特别是在杀生方面,佛教主张众生平等,万物皆生命,认为杀生不仅是一件不人道的事情,更是神所不允许的事,佛的教义是怜惜生命的。

在建筑雕刻方面,佛教的影响特别显著。

从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中国出现了完全源自印度的宝塔,并且随处可见。

在佛教未传入之前,我们是从来都没有这东西的,它是由印度的圆顶宝塔略加修改而成。

这一种建筑形式,大大的增加了我们山川景色的自然之美。

另外,在雕刻方面,中国古代只有石刻,在佛教未传入中国之前是没有立体的雕刻的,而佛教在这一方面却带来了立方体的雕刻。

这一种立方体的雕刻首先出现在宗庙之中,随后出现在人民百姓的生活之中,如桥上的浮雕,生活饰品的雕刻等。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其中包含了众多的思想理念和信仰体系。

佛教作为一种重要的宗教信仰,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一、佛教传入中国佛教最早传入中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最初传入中国的是印度的大乘佛教。

佛教的传入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变革。

佛教以其独特的思想和教义吸引了众多的信徒,逐渐在中国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

二、佛教对中国文化的价值观的影响1. 去世俗追求内心净土佛教教义强调超脱世俗,追求内心的净化与解脱。

这种价值观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人多以“隐居山水”为乐,追求个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这与佛教的价值观有着相通之处。

2. 和谐与平衡佛教主张“中道”和“无我”,强调个体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

这一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念产生了影响。

3. 慈悲与仁爱佛教强调慈悲与仁爱,倡导以悲心为本的情感伦理,这种价值观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亲情、友情、师生之间的情感,重视和谐相处。

三、佛教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1. 诗词创作佛教的传入对中国古典诗词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唐代的佛教诗人们以其唯美的艺术表达方式,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佛教题材诗歌,其中最著名的包括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牧的《秋夕》等。

2. 绘画与雕塑艺术佛教的传入也对中国的绘画和雕塑艺术起到了推动作用。

佛教造像和壁画多以佛陀和菩萨为题材,它们以其精巧的技艺和美丽的形象表达了佛教的思想和教义。

四、佛教对中国社会制度和风俗习惯的影响1. 法律与道德观念佛教教义强调世间法的制约和反思,对中国古代的法律观念产生了一定影响。

佛教的价值观也对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观念产生了影响,强调慈悲、善良和谦逊。

2. 葬礼与丧葬制度佛教的传入也对中国的葬礼和丧葬制度产生了影响。

佛教教义强调生死观的变化和轮回转世的观念,影响了中国古代的葬礼仪式和丧葬习俗。

佛教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佛教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对汉语的影响?1 佛教文化的传入及发展:佛教是世界性的三大宗教之一。

它源于古印度,约在公元一世纪两汉交替时从印度通过西域传入我国内地"佛教在我国影响颇大,不仅波及政治与经济领域,而且广泛渗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文学,音乐,绘画,舞蹈,建筑等。

佛教文化对汉语的影响极其深远,佛教翻译自东汉到唐代,近千年达两万卷,造成汉语的重大变化。

佛教文化对汉语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对汉语语音理论的影响。

二对汉语词汇的影响极其深刻。

三对汉语的文体和修辞也有一定影响。

一对汉语语音理论的影响。

佛教文化对汉语语音的影响很大,汉魏以后,中国音韵学上所受外来拼音学理论的影响可谓至深。

东汉人们发明了反切的注音方法,唐朝人发现了汉语的三十六母(指辅音声母),建立了声母概念,这些都和佛教文化有密切关系。

佛家对中国音韵学的影响主要有四声、字母、等韵图表、反切等。

1反切:古代注字解经一般是用“譬况,读若”的直音方法,不是用两个字切成一个音。

反切的方法,是到了汉代末年才形成的。

西汉末东汉初佛教传人以后,逐渐在民间流传起来。

许多印度高僧也来到中国传经说法。

佛经是用梵文写成,而梵文是一种拼音文字。

中国人要学习佛经,首先要学会梵文,印度高僧要宣讲佛经,也要学习汉语。

在这种文化交流中,中国的沙门和学者在印度梵文拼音方法的启发和影响下创造了反切法。

2、四声:四声、当然是中国语言固有的特点,但是,意识到它们的存在并明确地定为平、上、去、入,则是受了印度的影响,四声学说起于齐梁之间.《南史陆厥传》说:“永明末.盛为文章。

……汝南周歇善识声韵.(沈)约等文皆用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

”陈寅洛先生《四声三问》认为:在南齐永明年代,住在建康(今南京)的外国人很多.他们用自己本来娴习的声调来转读佛经。

建康的土著和尚学习了这一套本领.成为善声沙门。

同时在建康居住的审音文士也受了这种影响.其中最著名的是沈约和周歇·而他俩恰是四声的确定者。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佛教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宗教,起源于西元前6世纪的印度。

自从佛教传入中国后,它迅速与中国的文化相融合,发展形成了中国佛教的独特风格,并对中国社会、宗教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以及其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一、佛教传入中国的历程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具体时间为公元1世纪末至2世纪初。

当时,东汉末年的政治动荡和社会不稳定导致人们对精神寄托的需求增加,传统儒家思想和道教无法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佛教传入中国的最早记录可以追溯到汉明帝时期,当时一位名叫安世高的西域僧人,带着佛经和佛教教义来到洛阳,传播佛法。

此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逐渐展开,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信徒。

尤其是在东晋时期,佛教的传播达到了一个高峰,当时有许多印度和中亚的僧侣来到中国,传播佛教教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在中国的传播逐渐扩大,渗透到中国各个阶层和地区。

佛教寺庙相继兴起,成为人们学习修行和寻求心灵安宁的场所。

佛教的传播也促进了印度和中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拉近了两国的联系。

二、佛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佛教在传入中国后,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在佛教的影响下,中国出现了大量的佛教寺庙和僧团。

这些佛寺成为了中国社会的宗教中心,也吸引了大批学者前来学习佛教教义和修行。

佛教具有慈悲为怀、舍己为人的核心价值观,对中国的社会道德和伦理观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其次,佛教的思想理念对中国社会的其他方面也产生了影响。

佛教强调放下欲望、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解脱,这对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教化和缓解社会矛盾起到了重要作用。

此外,佛教还提倡勤奋修行和精神提升,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最后,佛教的传播也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随着佛教的传入,许多印度的文化艺术形式也被引入中国,如佛教造像、佛教音乐和佛教绘画等,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和多样性。

三、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中国是佛教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在古代中国,佛教的传播与影响十分广泛,其对中国的文化,哲学和社会制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

一、佛教在中国的传入佛教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最早的传入时间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期,当时是通过航海传入的。

后来的东汉时期,佛教在中原地区逐渐得到传播,受到了当时中国文化和政治制度的影响。

在唐朝的时期,佛教达到了巅峰,成为社会中重要的信仰和文化,佛教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传播。

二、佛教在中国的影响佛教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首先是对语言的影响。

佛教在传播中,重视用汉语进行传讲,也是为了更好的与中国民众进行沟通,逐渐形成了一系列佛教术语及相关翻译,包括“佛教名词”,“佛教典籍”,“佛经”。

这些术语、典籍对汉语的发展与丰富也产生而极大的贡献。

佛教对中国的思想文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佛教思想中,强调心灵的平静和自我修养,这种思想形成了中国佛教禅宗,对中国文化和哲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佛教还强调“因果报应”的观念,在中国的道德观念、法制建设和社会文化中也有良性的影响。

在艺术方面,佛教对中国的绘画和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建筑既有大型庙宇,也有普及化的妙相塔和石窟寺等传统建筑,这些建筑在设计与建造中保持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同时融入了佛教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佛教艺术还深入到中国的绘画领域,佛教造像、佛教壁画、佛教石刻等作品,成为了中国的重要艺术财富。

三、佛教在中国的现状在现代中国,佛教仍然是一种重要的信仰和文化,有很多人都是佛教徒。

中国政府也在积极地推动佛教的发展和保护佛教的遗产。

与此同时,中国的佛教道场也在不断地发展与创新,现代以来,创设了一些佛教团体和佛教非政府组织,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助力。

四、结语佛教是一种重要的宗教文化,它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不仅仅是在宗教信仰领域,还涉及政治、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

佛教的传播和发展,对中国的文化发展和思想进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关注佛教的同时,更需要重视它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深刻影响。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佛教是一种源自印度的宗教,于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逐渐在中国形成独特的风格,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佛教起源于印度,公元1世纪时传入中国。

当时,中国正处于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安,人们对传统宗教的信仰产生了怀疑和迷茫。

佛教的传入为中国社会带来了新的宗教思想和信仰方式,迎合了人们对精神寄托的需求。

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1. 初期传播:佛教最早传入中国是通过丝绸之路,随着商人和僧侣的来往,逐渐在中国北方地区传播开来。

最早的佛教寺庙建立在西北地区,如敦煌莫高窟等。

2. 官方推广:东汉末年,佛教开始得到皇室的支持和推广。

曹操、曹丕等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化名人都对佛教持有宽容和赞赏的态度,使得佛教在中国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3. 翻译经典:佛教经典的翻译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早期的翻译家如鸠摩罗什、玄奘等,将佛教经典翻译成汉语,使得普通民众也能够理解和接受佛教的教义。

4. 地方传播: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不仅局限于中原地区,还逐渐传播到南方和西南地区。

南方地区的佛教以禅宗为主,强调内心的冥想和修行;西南地区的佛教则融合了当地的土著宗教信仰,形成了独特的地方佛教文化。

三、佛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 文化影响: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内涵,对中国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艺术如佛像、壁画等成为中国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的思想也渗透到了中国文学作品中。

2. 社会影响:佛教强调慈悲、善良和智慧,对中国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佛教的僧侣们积极参与慈善事业,为社会提供了帮助和救助。

佛教的教义也对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产生了影响。

3. 宗教融合:佛教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与中国的传统宗教如道教、儒教等发生了交流和融合。

佛教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形成了中国佛教的独特风格,同时也对中国传统宗教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佛教的传入和影响

佛教的传入和影响

佛教的传入和影响佛教是一种源远流长、历史悠久的宗教,其传入和影响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本文将从佛教的传入、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以及佛教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地位三个方面,简要分析佛教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性。

一、佛教的传入佛教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具体时间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

当时,东汉政治和经济发展迅速,文化氛围开放,导致了印度佛教和中原文明相互交融。

经过多位历史人物的推广和弘扬,佛教在中国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成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宗教之一。

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信仰和精神文化的转移,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

佛教传播在中国的同时,中国文化也逐渐被印度文化所影响和吸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汉传佛教和中印双方文化的交流融合。

二、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佛教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

首先,佛教的哲学思想为中国人带来了新的思考方式和精神追求。

佛教的教义主张以八正道为中心,强调顺应自然和平衡;禅宗则注重内心的静默和禅修,使人得以超越表象和偏见,达到真正自我和心灵的净化;念佛功德量大的传统,则强调对生命的珍视和安抚。

这些佛教哲学思想不仅为中国人带来了新的思想启发,也激发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更新和创造。

其次,佛教的艺术表达也给中国文化带来了新的启示。

佛教造像、壁画、佛经、音乐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段使得中国文化表现方式更加多样化和丰富化。

例如,唐代艺术,因汉文化与印度文化之间的交流而得到很大发展。

佛教艺术不仅在意识形态上,而且在视觉和审美上也影响了中国文化的表现形式。

最后,佛教的传入促进了中国文化与印度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佛教所有的课程和修行方法都来自印度,涉及到了印度文化、语言、地理、历史以及哲学。

佛教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推动了两国之间的文化繁荣和商业贸易的发展。

这些文化交流的启示使得中国和印度的文化之间形成了良好互动和相互影响的基础。

三、佛教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地位佛教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首先,佛教成为了与儒道思想平行的精神宗教。

佛教的传入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佛教的传入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佛教的传入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佛教是一种在印度诞生的宗教,其基本教义是修行消灭苦,达到解脱生死轮回。

公元
1世纪初,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并且在隋唐时期达到兴盛。

佛教的传入,给中国社会的影响是深远而多样的。

首先,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国的哲学、文化和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哲学方面,佛教的思想观念深刻、简洁,一些佛学
概念如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空、色、无常等,对于后来的中国哲学、逻辑、形而上学产
生了很大的启示。

在文学艺术方面,佛教对于中国绘画、雕塑、建筑、音乐等方面,也有
深厚的影响。

其次,佛教的传入,对于中国社会的意识形态、伦理道德、社会道德也有很大的影响。

佛教强调点化现实中度化,追求个人的内在发展,提倡无私、慈悲、博爱、忍耐等道德观念。

因此,佛教在中国盛行时,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使中国文化与其他亚洲文化共通的在
文化渊源上形成了一种良好的社会道德习惯。

再者,佛教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经济方面,佛教的宗旨为“知足常乐”,提倡节约、勤俭过日,也为中国孝敬观促进了经济、社会和政治上的稳定。

在政治方面,佛教对于官僚、军人等人才培养、道德教育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同时,佛
教还通过寺庙、道阻、修建银行质、留学等渠道,促进了两国的经济贸易往来和文化交
流。

总之,佛教的传入,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与作用均为深远而广泛的。

佛教的思想与文化,与中国的传统文化融合并存,形成了与世界其他宗教文化不同的中国佛教文化,成为
继儒家、道家、墨家之后,中国文化历程上重要的一条道路。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佛教是一种源于印度的宗教,传入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虽然起源于南亚,但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中,逐渐与道教、儒家思想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文化。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佛教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

一、佛教的传入与融合佛教最早传入中国是在汉朝时期,大约情况在公元前200年。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逐渐融入中国文化,形成了中华佛教的特色,成为中华文化传统的一部分。

佛教作为一种宗教,最初通过中亚和印度传入中国,一开始只受到局部的接受。

但是,自汉中朝以后,佛教从需要适应新的文化环境,对于中国文化的融入也变得更加容易。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历经汉朝、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以及明清时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文化。

二、佛教与艺术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艺术文化。

中华佛教艺术首先表现在宗教工艺品上。

佛教雕刻和造像艺术是中华佛教艺术文化的精华。

在佛教建筑的领域中,释迦牟尼堂、佛殿和禅宗寺庙是佛教建筑的代表。

佛教建筑风格以曲线装饰为主,突出了自然界的和谐和美。

但是,佛教的艺术文化不仅仅表现在建筑和雕塑领域。

佛教音乐、书法、绘画等各种艺术形式中,都有佛教的文化痕迹。

其中,佛教书法是佛教文化的代表之一,它是佛教文化和汉字书法艺术的结合体。

佛教书法包含著佛经和佛教经典的内容,形象表达了佛教各个层面的理念和思想。

绘画中的佛教题材题材居多,如《洛神赋》、《十六罗汉图》等等。

三、佛教与思想佛教对于中国的文化影响不仅仅局限于艺术领域,更深远的影响是在思想和哲学方面。

佛教在中国传播的历程中逐渐与儒家、道家思想相融合,形成了中国佛教独具一格的思想文化。

佛教思想的核心是慈悲、智慧、涵容,它与中国古老的文化传统理念相融合,并且逐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佛教思想在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对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都产生了相对应的影响。

四、佛教与社会佛教信仰在中国社会中也是占据一席之位,成为中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中国是佛教的重要传播地之一,佛教自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以来,深深影响了这个古老的文明国家。

本文将探讨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历程及其对中国社会、文化和艺术的深刻影响。

1. 佛教传入中国佛教起源于印度,公元1世纪时随着一些印度僧人的到来,佛教正式传入中国。

该宗教以其独特的修行方式和哲学理念,深深吸引了中国人民的关注。

佛教在中国最初的传播是通过口头传承和书信沟通完成的,这使得佛教迅速在中国蓬勃发展起来。

2. 佛教的发展和繁荣佛教的传播和发展离不开各个历史时期负责推动佛教发展的各个朝代的支持。

无论是南北朝、唐朝还是宋朝,国家的统治者都积极支持佛教的传播,并且修建了大量的佛教寺庙和塔庙。

佛教经典被翻译成汉语,为民众所了解,且佛教教义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导致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达到巅峰。

3. 佛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不仅在宗教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佛教的宗教仪式和僧众生活的规范,培养了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其次,佛教对中国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为佛教鼓励个人修行和内心的宁静,有助于人们摆脱烦恼和欲望的困扰,从而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4.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

佛教思想和艺术形式渗透到中国文学、音乐、绘画和雕刻等方方面面。

佛教经典的翻译和传播推动了汉语的发展,对中国文化的本土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佛教在绘画艺术方面的影响尤为明显,大量的佛教艺术作品如石窟、壁画和佛像等,成为中国艺术史上的瑰宝。

5. 佛教的现状和发展佛教在中国经历了悠久的发展历程,如今在中国依然有着广泛的信仰群体。

中国的佛教活动包括诵经、修行、禅坐等,吸引了许多人寻求心灵安宁和修身养性。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社会变革和人们精神需求的变化,佛教在中国的发展面临一些新的机遇和挑战。

综上所述,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不仅影响了宗教信仰,还对中国社会、文化和艺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的影响(五个时期)

佛教对中国的影响(五个时期)

佛教对中国的影响佛教是世界性三大宗教之一。

它于公元前六世纪晚期产生于古印度,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内地。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不断中国化,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宗教之一。

浩瀚的佛教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说,欲认识中国文化,不可不了解佛教,不可不稍知佛教典籍。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至今已2000年。

它深刻的影响着中国的传统思想和文化。

历史上真实的佛教决不是一种孤立的信仰,它一直与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各种哲学思想,民间的风俗习惯,社会道德乃至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结合任一起。

中国佛教虽然与印度佛教有渊源和继承关系,但佛教传入中国后,就逐步结合中国社会历史的特点,接受着中国思想和文化的影响和改造,然后才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并产生了大量不同于印度佛教的精神和新面貌。

中国佛教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成为中国文化思想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佛教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汉代佛教。

此期佛教刚传人中国,以佛经翻译、解说、介绍为主,翻译的主要是禅经和《般若经》。

这时期,人们把佛教看成是黄老之学的同类,禅学被看作是学道成仙的方术之一,佛教是在与道教方士思想结合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

所以,这个时期可以说是佛道时期。

第二个时期是魏晋南北朝佛教。

此期佛教被大量翻译,中国僧侣佛学论著纷纷问世,般若学出现了不同学派,民间信仰日益广泛和深入。

著名大师有道安、慧远、鸠摩罗什和僧肇等。

重要佛学思潮,一是般若学?quot;空论,二是因果报应和神不灭论。

此期,佛学受到了当时玄学的影响。

所谓玄学是以《老子》、《庄子》、《周易》这几部书作为基础结合当时的现实政策而发展成的一种不同于汉代经学的新理论。

它研究体用、有无、本末这样一些比较抽象的理论,广泛地影响了当时佛教的发展。

所以,这个时期可以说是佛玄时期。

第三个时期是隋唐佛教。

此期,是佛教的全盛时期,也是它中国化的时期。

这时期翻译过来的佛教典籍已极为丰富,随着政治的统一,经济的发展,文化交流融合趋势的加强,佛教得到空前的发展,创立了不少新宗派。

佛教的传入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的传入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的传入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佛教起源于公元前2世纪的汉朝,经历了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等历史时期,并不断吸收和融合其他文明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佛教文化。

佛教作为东方文化的一部分,对中国的文化、哲学、艺术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佛教传入中国佛教是源于印度的一种宗教思想,传播到中国是通过丝绸之路。

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汉唐与西域地区的贸易联络,为佛教传到中国奠定了基础。

最早传入中国的佛教教派是大乘佛教,又称为正法师佛教,具有普遍性,更符合中国人的宗教意识。

二、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一)思想方面佛教的到来对中国的思想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教学中充满着仁爱、慈悲、智慧等思想,降低了世俗化的纷争,提高了人们的人文精神。

佛教思想中的“因果律”、“轮回转世”等思想,也得到了中国人的认同和接纳。

(二)文学方面中国传统文学也受到了佛教文化的影响。

唐朝盛世时期,佛教文学大量涌现,成为唐诗中的一种主要流派。

著名的诗人李白、王维、白居易、杜甫等人,曾在其诗作中表现出对佛教的推崇和追求。

(三)艺术方面佛教的传入对中国的艺术也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佛教文化中强调的超然与清静的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追求紧密相连,孕育了独具特色的佛教艺术。

禅宗中“禅意六字”、“心印佛像”等表现,都体现了佛教文化对中国艺术的影响。

三、结语佛教的传入,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多元化。

佛教文化中蕴含的仁爱、慈悲、智慧等传统哲学思想,不仅弥补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缺陷,更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

佛教文化中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也为中国传统艺术注入了新的元素,开拓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空间。

佛教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深远,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对中国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艾光明宗教是各民族都有的普遍现象。

宗教对我们传统文化的发展影响很大。

特别是佛教对中国的影响较大。

佛教在中国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就如同那些典故、成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的民间传统风俗,很多都打上了佛教的印记。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诗歌、小说、书法、绘画、音乐、建筑、石窟等,所以说佛教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从文学、艺术、风俗三个方面说说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对文学的影响自东晋起佛经在中国翻译流传后,中国文学的内容形式和思维理念受到了深远的影响。

佛经中丰富的譬喻故事令中国文士大开眼界,而主要是佛教思想特别是唐以后兴起的禅宗思想开拓了文学家们的视野和思想境界。

禅宗的语录(宋代程朱语录之模范)及宋代兴起的以说唱、诗歌合体的佛经变文(“唱导”)实为明清白话小说的形式奠定了基础。

在诗歌方面,首先受印度声明的影响,导致了中国汉语言四声的发明及诗歌格律上“八病”的制定。

南齐?沈约“八病”之说,指诗歌韵律的八种禁忌: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基于此理论的诗歌被称为“永明体诗”或“新体诗”。

因当时皇室推崇,而成文坛主流,以致陈隋嗣其余风,演为唐骈文及三唐诗体。

到唐代,禅宗盛行。

诗人受禅宗的影响,开始追求高远的意境,以情入景的诗风开始流行。

初唐、中唐、至宋代,诗风发展为融景入理。

诸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之佳句,意境高妙,令人回味无穷。

另一方面,因佛经或是五言、七言诗体,或是长行,长行之中亦有述事、问答,乃至譬喻等,不象早期中国文学作品所具的单一性,所以唐以后中国文学作品出现的多元化趋势,实是受佛经的启发。

更为重要的是佛教苦空无常和因果轮回的思想一直贯穿于宋以后的诗词、戏曲、小说之中。

宋词中当以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代表。

元曲中,《西厢记》以一场惊梦终结,《桃花扇》以“猛抬头,秣陵重到,残车留废垒瘦马卧空壕,村郭萧条,城对着夕阳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公元1世纪前后,印度佛教开始由西域传入中国。

自从中国有了佛教之后,中国的宗教、哲学、伦理、建筑雕刻、语言文学以及生活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大的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

有关佛教传入中国的各种传说,多将佛描绘成为头顶金光、轻举飞升的神仙。

例如“明帝感梦”的记载即是如此:“世传明帝梦见金人,长大,顶有光明,以问群臣。

或曰:…西方有神,名为佛,其形长丈六尺而金黄色。

‟帝于是遗天竺问佛道法,遂于中国图画形象焉。

”明帝梦见金人,形象高大,头顶有日月一样的光芒。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表明当时流行的神仙方术在人们头脑中有很深的印象;明帝以此询问群臣,就有人将明帝梦中的形象与佛联系起来,体现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有了比较快的发展。

在哲学方面,佛教哲学的基本点是否认现实世界的存在而设想出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西方极乐世界”。

佛教各派都从不同角度、用不同证据来论证客观世界的虚幻性,同时又千方百计地论证主观精神世界的绝对性,因此佛教哲学属于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

这一种唯心哲学对我国原有的哲学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宋朝时期的朱熹把这一理论渗入到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之中。

佛教的三论宗主张“诸法性空”,又称法性宗、空宗。

该宗以真俗二谛为纲,以“无得正观”为基本思想,认为一切万有都是因缘和合而成,是无自性的,也就是毕竟空无所得,但为引导众生而以假名说有,这就是“中道”。

该宗通过重重否定的“四重二谛”,表明佛所说任何言教不过是权教,只有忘言绝虑才能真正体悟佛说的真理。

而佛教的其它体系还有“性具实相”、“三谛圆融”等等学说,大大丰富了中国的哲学体系。

在宗教方面,佛教输入了新的观念、新的教义,形成了新的教派,而且对道教和儒教也有重大的影响。

佛教作为外来的宗教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受到儒、道为代表的高度发达的本土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与儒、道的交融互动中,最终形成了一种有别于印度佛教的中国化佛教。

佛教以其特有的教义教导人们要空灵、空寂、空无,不要怨怨相报,忍耐人间百般苦,以求西登极乐世界。

另外,佛教以其浩如烟海的宗教文献和其宇宙论及其精密的宗教仪规,大大地扩展了中国人的精神领域。

道教和儒教在很多方面也学习了佛教的一些思想。

而在佛教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内地之时,道教也逐步形成,双方同时面临在儒家文化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环境中如何传播的问题,造成了佛、道互争高下的局面;魏晋以后,佛教的发展逐渐达到影响整个社会生活的程度,于是导致了思想层面和制度层面上与儒、道的争辩。

西晋道士王浮与僧人帛法祖争辩屡败,遂编造《老子化胡经》以贬损佛教。

它称佛教是老子西行为教化凶顽的胡人而设,这也就是著名的“老子化胡”说;到东晋时佛教方面侧出现了《清净法行经》予以回应,它提出“三圣东行”说,即老子、孔子和颜回分别是佛的三个弟子摩诃迦叶、儒童菩萨、光净菩萨所化现,以证明佛教高于道教。

在其后更是进一步将道教中的伏羲、女娲也看作是宝应声菩萨和宝吉祥菩萨。

《清净法行经》的出现标志着佛教与道教之争的发展,至南北朝时期佛道之争更是激烈。

尽管它们之间的争斗十分激烈,但作为在同一地区发展的宗教,必将趋于融合。

慧远在《沙门不敬王者论》中提出了三点:一是区别了“在家”、“出家”修行所应遵循的不同规范;二是指出了佛教的特点在于“不存身以息患,不顺化以求宗”;三是认为佛儒相互融合、互为补充的根据在于“内外之道可合而明”。

佛教与名教、如来佛与儒家圣人唐尧、孔子的出发点虽然不同,但是相互影响,最后的目的和归宿是一致的。

随后,三教逐渐开始融合,在道、儒的书籍上经常出现佛教的专有名词,并且接受佛教上的众神。

在西汉时期,儒家的董仲舒对儒家文化进行改造,就是吸收了一部份的佛教思想进行改造,从而将儒教改造成为中国第一大教,成为中国的正统;在宋朝时期,名儒朱熹再次吸收包括佛教在内的思想将儒教进行改造,确保了儒教的统治地位。

就这样,佛教和道教、儒教再也不是绝对独立的宗教,而是相互融合,相互发展。

慧远直接将儒家的“忠”、“孝”引为佛教信徒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是故悦释迦之风者,则先奉亲而敬君;变俗投簪者,必待命而顺动。

若君亲有疑,则退求其志,以俟同悟。

斯乃佛教之所以重资生、助王化于治道者也。

论者立言之旨,貌有所同,故位夫内外之分,以明在三之志。

”在家信佛者,首先应当伺奉双亲,礼敬国君;想要出家修行者,必须等待君亲的同意,遵行他们的意愿而后行。

这也表明了佛教顺从儒家的统治地位。

在伦理方面,佛教加强了中国人传统道德的若干特点,包括仁慈及重视人命在内,并且使这些特有的德性更进一步,而力主重视一切有生命之物。

所有中国的教派和学派,诚然都是劝导我们应该仁慈及爱好和平。

但每一学派都有一种显著的人性上的缺点。

在佛教进入中国之前,孟子是被认为唯一感到杀生是一件残忍的事情的人,但是孟子也并不弃绝肉食,这样他只能提出一个“君子远庖厨”的主张来杜绝杀生,有点像“掩耳盗铃”的作法。

然而,自从佛教传入了中国,中国的伦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特别是在杀生这一方面,佛教主张众生平等,万物皆生命,认为杀生不仅是一件不人道的事情,更是神所不允许的事。

在佛教的经文上留传着这样的一个故事,佛陀遇见老鹰猎食,因不忍老鹰吃掉兔子而从自己身上割肉喂鹰,以致身死,而终不悔。

要这样的一则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佛是宁可牺牲自我,也不愿看到其它生命的流失,由此可见,佛的教义是怜惜生命的。

在建筑雕刻方面,佛教的影响特别显著。

从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中国出现了完全源自印度的宝塔,并且随处可见。

在佛教未传入之前,我们是从来都没有这东西的,它是由印度的圆顶宝塔略加修改而成。

这一种建筑形式,大大的增加了我们山川景色的自然之美。

如佛教四大名山: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和浙江普陀山;山东省长清县灵岩寺、浙江省天台县国清寺、湖北省当阳市玉泉寺和南京市栖霞;三大石窟艺术:云冈、敦煌、龙门三处规模最大的石窟。

另外,在雕刻方面,中国古代只有石刻,在佛教未传入中国之前是没有立体的雕刻的,而佛教在这一方面却带来了立方体的雕刻。

这一种立方体的雕刻首先出现在宗庙之中,随后出现在人民百姓的生活之中,如桥上的浮雕,生活饰品的雕刻等等。

在语言文学方面,中国文字没有字母,而是属于象形性,在某一些方面造成非常的不便。

当佛教传教士来到中国之后,他们设法以他们自己的文字来解决我们的困难,从而发明了一种应用字母的方法。

虽然它是很粗率而并未产生十分令人满意的结果,但他们藉所谓起首字母和末尾字母所作的语音分析,其后成为中国的语言文学的一部份,它并为我们作进一步的实验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

另外,佛教丰富了我们的日常用语,成为我们生活中的成语、俗语、谚语和惯用语。

如“一尘不染”,佛家把色、声、香、味、触、法叫做“六尘”,“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和尚打伞—无法无天”、“无事不登三宝殿“、“跑了和尚跑不了庙”、“庙小菩萨大”、“临时抱佛脚”、“不见真佛不烧香”等等。

在生活方面,宽大的僧衣、精美的素食和各种各样的故事丰富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使得我们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佛教对中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可以捉到其中的影子。

佛教的传入,使得中国的各行各业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得中国的信仰有了更多的选择,同时也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上更添一分色彩。

自魏晋南北朝佛教传入中国以来,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和发展,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佛教文化,是灿烂中华文明总宝库中光彩夺目的瑰宝,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佛教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其千古独步的思想体系对中华哲学思想体系的影响方面。

凡要影响社会、在思想界引起关注,外来文化必须在本地文化中寻找到一个共振频,以此作为契入点,例如支娄迦谶所译传的《道行般若经》之所以会在中国社会引起比安世高所译传的数息禅法更为强烈的影响,并在以后一个时期由支谦、竺叔兰、竺法护等对《般若经》一译再译,且形成颇具影响的“七家七宗”,其根本原因是他们弘传的“性空”说与魏晋玄学中的“本无”和“贵无”之说相近,形成了互补关系。

宋明理学虽标榜不好释氏之学,但在朱熹、王阳明等人的学说中,处处可见佛学的影子。

王阳明所倡导的“心外无物”之说,几乎是佛教“一切唯心所造”说的抄袭版。

佛教传入中国后,不仅对道教、魏晋玄学、宋明理学产生了重要的渗透作用,而且在隋唐时朝,各宗并畅,构建了富有中国独特色彩的禅宗、天台宗、华严宗,力主“心性本净”和“心性本觉”,一转印度佛教“心性本寂”的强烈出世倾向,将出世与入世的关系放在了不即不离的恰当位置,为中国士大夫阶级提供了平衡儒家“修齐治平”与道家“遁迹出世”的思想依据。

同时,也为近代人生佛教,特别是“以出世心态行入世之道”准备了理论基础。

近代具有民主主义倾向的思想家,无论是章太炎、谭嗣同,还是康有为、梁启超,都不约而同地在佛教思想宝库中觅到构建学说的养料。

这一切无不说明佛教思想体系对中华哲学思想的影响是无处不在的。

如今只要是有志于研究考察中国哲学思想者,就必须研究中国佛教思想,否则必定是有缺陷的、不完整的,甚至是无法把握和探究的。

佛教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又表现在其对民众心理构成的规范方面。

佛教初传中国,其传播的范围主要是在王室及主要权臣(如汉明帝之弟楚王刘英),以及有文化的知识阶层,包括士大夫及其出身于士大夫家庭的僧人。

其中,士大夫阶级起了中坚骨干作用。

而王室及权臣则起到了扶持、宣传佛教,扩大佛教在社会上的影响之作用。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表现为政府行为的王室佛教和表现为社会行为的士大夫佛教,与外来的佛教形成互动关系,推动了佛教得以扎根于中国社会文化的同化过程,并同时共同推动了民间社会对信仰的理解,导致了具有极强生命力的民众佛教的兴起与发展。

只要深入考察佛教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重新认识佛教在中国的历史演变,不难发现,民众佛教是维持佛教在中国社会延续和弘传的真正基础。

因为,民众佛教以渗入国人民俗之中的佛教(近来学术界有称此为“民俗佛教”的),以及佛教的仪式、禁忌、节日等本身转化为民俗,规范了民众的心理构成,国人虽未形成全民信教的局面,但民俗影响所致,在封闭、滞粘的农业社会中,却具有全民性。

因此,尽管“三武一宗”的灭法来势凶猛,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对佛教的态度也不同,有对佛教采取钳制和限止政策的,而其打击的结果,受到重创的是王室佛教和士大夫佛教。

至于民众佛教,由于受民俗的保护,则表现为极强的韧性。

这也是唐代武宗会昌年间灭佛之后,士大夫佛教一蹶不振,日益式微,而民众佛教却仍然发展如故的真正原因。

赵宋以后,尤其是明清两代,民众佛教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诸多民俗的重要依据。

“家家弥陀、户户观音”是当时佛教在民间流行的生动写照,各宗各派的道场殊途同归,儒释道三家合流,以及寺院经忏兴旺、频繁启建水陆,这一切无疑折射出民众的信仰需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