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佛教对中国的影响——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摘要:佛教(Buddhism)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其全名为佛陀教育,是释迦牟尼佛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多元文化社会教育。

由公元前6-前5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所创。

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

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1]。

传入中国后得到广泛的传播,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达到鼎盛时期。

佛教对中国的影响,不仅是其信徒众多,更表现在其对中国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本文从中国佛教的来由与发展,佛教的特点与思想以及佛教对中国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做一个简要的概述。

1.中国佛教的来由与发展
佛教,它于公元前六世纪晚期产生于古印度,自汉代传入中国,至今已2000年两汉之际。

中国佛教虽然与印度佛教有渊源和继承关系,但佛教传入中国后,就逐步结合中国社会历史的特点,接受着中国思想和文化的影响和改造,然后才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并产生了大量不同于印度佛教的精神和新面貌,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宗教之一。

也成为中国文化思想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中国佛教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汉代佛教。

此期佛教刚传人中国,以佛经翻译、解说、介绍为主,所以,这个时期可以说是佛道时期。

第二个时期是魏晋南北朝佛教。

此期佛教被大量翻译,中国僧侣佛学论著纷纷问世,般若学出现了不同学派,民间信仰日益广泛和深入。

此期,佛学受到了当时玄学的影响。

所以,这个时期可以说是佛玄时期。

第三个时期是隋唐佛教。

此期,是佛教的全盛时期,也是它中国化的时期。

这时期翻译过来的佛教典籍已极为丰富,随着政治的统一,经济的发展,文化交流融合趋势的加强,佛教得到空前的发展,创立了不少新宗派。

隋唐佛教的特点是系统性、宗派性。

第四个时期是宋元明清佛教。

此期的佛教由盛转衰(主要指汉族地区),佛教与中土固有文化和民俗进一步融合,在民间信仰上树立了广泛而牢固的基础,但并无新的宗派产生,主要是禅宗还在流传,其次是净土宗。

在理论方面也无创新,主要是证明佛教理论与正统的儒家思想不违背,提倡三教融为一体,表面上
以儒家思想为主,也掺杂了佛教思想。

概括这一时期佛教的特点是,结合了中国封建政治、伦理,使之更加中国化。

第五个时期是近代佛教。

此期,由于受到西方外来思想的冲击,佛教思想也无形中受到国外资产阶级哲学的影响。

佛教部分理论成为沟通中国传统思想
2.佛教的特点与思想
世界上任何一个宗教都有自己的精神与特点。

如果我们拿佛教和世界上现存的其他宗教相比较,很明显的可以发现佛教和它们之间有著诸多的不同,为了解释的方便,我把它归纳为十点来说明,也就是说佛教最少具有以下十个特色。

第一佛是人而不是神
释迦牟尼的观点是:人在宇宙中是顶天立地的,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主宰,决定著自己的命运,而不必听命于任何人或任何超乎人的神
第二佛是真平等者
释迦牟尼时代的印度,社会分成婆罗门、贵族、平民、奴隶等四大阶级,而贵为太子的释迦牟尼眼见社会阶级的不合理,毅然树起平等的旗帜,主张废除阶级对立,倡言众生平等。

同时佛教又主张‘无缘大慈’与‘同体大悲’,又把平等的意义推上更进一步的境地。

第三佛不是生而知之者
释迦牟尼在廿九岁那年舍弃了即将可以继承的王位,出家学道,寻求解脱人生苦恼的方法。

六年后,释迦牟尼在尼连禅河旁的菩提树下证得了正觉,正确而透彻地觉悟了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

从此人们才称释迦牟尼为佛陀,或简称做佛。

意即:真理的觉醒;或简称做:觉者。

释迦牟尼是一个平凡的人,他能够藉修行而悟道,所有千千万万的人类也都可以群起仿效,依照他所垂示的教法修行而证果。

释迦牟尼——他祗是人类无数的先知先觉之一,而我们是后知后觉者。

佛与我们的不同,不是在人格上、地位上的不同,只是在一个‘觉’字的不同罢了。

第四佛教不承认有顽劣不可教化的人
佛教承认人性是善良的,只要放下屠刀,立地就可以成佛。

佛更认为真正的‘犯人’不是罪恶,而是无知,一切罪恶都是由于无知(佛教叫‘无明’)所引生出来的。

第五佛不是独一无二的人人皆可成佛
‘佛’只是对一个觉悟者的通称而已。

佛不是单指释迦牟尼一个人,人人可以成佛,处处可以有佛,不只这个世界有佛,宇宙中无数个星球上都可以有佛。

这一点也是佛教同他教根本不同的地方。

第六佛教不承认有创造万物的神
依照某些宗教的说法,宇宙万物是由万能的主所创造的,他们的证据是旧约中的‘创世纪’。

佛教根本否定‘神创造万物’的假设,根本就不承认宇宙有第一个‘开始’。

所谓一件事的‘开始’祗是前一件事的‘结束’而已。

在一连串的因果关系中,一件事物的消逝就构成另一件事物生起的条件。

第七佛法是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
佛对众生说法,都是针对不同的根机,随著时空的不同而设教。

佛因为教化的对象不同,就有不同的解释:例如:对于智慧高的人,佛就告诉他能够直指人心,明心见性,当下即悟的道理;对于智慧稍低的人,佛就告诉他循序渐进,按部就班地去修行。

佛法传世逾二千五百余年,能适应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众生,这就是它能够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所致。

而这种教育方法,正是佛教的特色之一。

第八佛法是入世的
佛教讲的道理,虽然最终的目的是‘出世’的,但它和‘入世’的精神并不抵触。

(所谓‘出世’并不是脱离、逃避世间,而是改造这个世间,重建这个世界。

)佛经上所讲的:‘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恰如觅兔角。

’就是说明修行要在人间,觉悟也要在人间,每一个有心向道的人,他不可能厌弃这个世界,逃避这世界上的人类,而‘独善其身’地修成正果。

因为一个人要想成佛,他除了具备聪明智慧之外,还要有广大的誓愿悲心去普渡众生。

要以这两种‘悲’和‘智’交互运用,相辅相成,做到彻底、圆满的境地才能成佛。

第九佛教没有排他性
佛教认为一切宗教,祗有教义深浅的区分,很少有好坏邪正的差别的。

任何一种能够存在世上千年以上的宗教,一定对世道人心有著或多或少的裨益的,否
则这个宗教早就被人类的‘智慧’所唾弃,以及被时间的浪涛所冲失了。

佛法像浩瀚的江海,它能容纳地球上的一切大小河川。

所以佛经上说:‘一切法皆是佛法’啊!
第十佛教是民主和自由的
在其他宗教里,教主所说的话就是不可抗拒的‘命令’,就是不容怀疑的‘真理’。

谁要是不服从或稍微表示怀疑,那么必遭天谴神罚。

而在全世界的宗教中,只有佛教的教主与经典是允许被怀疑、讨论和追究的。

3.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艺术的影响
(一)对思想界的影响
国哲学思想,萌芽于周,而盛于战国。

战国时代,诸子争鸣,各倡其说,使中国哲学思想,极盛一时。

汉朝,则唯有孔老,后因武帝斥百家而定儒为一尊,故道教日衰,及魏晋六朝,佛教盛行于世,而道教亦渐复兴,遂起冲突,因冲突而排斥,因排斥之接触而融和,后讲老庄者,多取义于佛经,而讲佛学者,亦多引用老庄。

至于儒家,亦因帝王及名儒,多转向佛,致使当时卫道者辟佛,但终因佛教思想之超越,翻译文学的优美,当时一流儒者,无不学佛,唐朝一般思想家,竟以佛教空有二门,及非空非有之中道义,作为调和甚至领导儒道之根据。

(二)对文学界的影响
(1)国语内容扩大
佛经初期翻译,除固有名词对音转译外,其相象语者亦袭古,后研究日深,感觉旧语与新义,甚难配合,若仍用古语,未免笼络失真,或词不达意,因而致力于新语之创造[2],无形中促进国语内容日趋扩大。

(2)语法及文体变化
只要揭开佛经一读,便觉其文体与普通书籍不同,其中最显著的,佛经既不用之、乎、者、也、矣、焉、哉等字,亦不用朗文之绮丽词句,同时佛经中倒装文法既多,而形容词,重牒语,及同格的词句亦不少,特别是一篇中,散文与诗歌交错,不管是诗体的偈颂,或散文式的长行,内容或说理、或述事、或问答,或譬喻、皆兼而有之。

唐朝以后,中国文体,多近于写真顺畅,一洗六朝之纤尘,未尝不是受佛经翻译文学的影飨。

总之,佛经文章构造形式新而美,外来语调色
彩亦浓,使人赞之,自有一种调和而新鲜之感,可说是当时一种革命的白话新文体。

(3)文学情趣的发展
中国近代之纯文学,例如小说歌曲,甚至文艺创作,皆与佛经翻译文学有密切关系,中国文人皆爱好读佛经以助其文章之美妙,甚而想像力不期而增加,诠写方法不期而革新,其直接影响于中国文艺之发展的,如中国文学巨著水潇传、红楼梦等,其结构及笔法,都受华严、涅槃等经之影响,即宋元明以后,杂剧、传本、弹词等长篇歌,亦间接吸收‘佛本行赞’之笔法而写的。

至于唐朝的寒山拾得等,深入浅出的新诗,实为开白乐天,苏东坡等之先河,而宋程朱等之语录,亦皆模仿于佛教禅宗。

(三)佛教孝道思想
佛教一开始就注重孝道[3]。

佛教孝道思想讲世间之孝,但更多的是讲出世间之佛教所提倡的出世间之孝所包含的“戒杀”、“普度众生”的思想,体现了对每一个生命个体的最真诚的关怀。

孝,就意味着感恩、报恩,意味着以博爱的精神去实践对他人的尊重。

实现了这一点,那么对于维护人际关系、加强社会稳定,以及构建一个民主法制、公平正义、友爱诚信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是具有积极的意义的。

(四)此外,佛教对对中国建筑艺术,对中国民风民俗,对中华民族性格,对中华民族心理[4]等各方面都有重要的影响。

4.总结
佛教自进入中国以来,经过了磨合已经使之中国化,同时给中国带来了许多的新思想和新知识。

佛教与中国文化息息相关、互相融合,这对于我们了解和研究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佛教在古代对中国起到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在现代社会,佛教对中国依旧有着积极而深刻的影响,其倡导的“无缘慈悲”的思想,对于当今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有利于平息人们心中的贪念、邪念,起到了促进人们豁达的心态、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的积极作用。

[ 1 ] 佛教[EB/OL].百度文库//view/4696.htm#7,2012-6-18. [ 2 ]冯天瑜.中日两国对印度佛教术语的吸纳[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1(6),2003,12.
[3]王志楣.大乘佛教孝观的发展背景[M].中华学苑第四十四期,1904.4:151-166.
[4]蔡兰荣.佛教的中国化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D].上海交通大学,2002-7:31-4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