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作者:张丽霞来源:《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03期【中图分类号】B9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09)-03-0097-01佛教是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由释迦牟尼(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王子悉达多·乔达摩)创立的。
在两汉之际,随着中国与中亚各国经济、文化的交流而传入中国,成为中国宗教和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西汉哀帝元寿元年佛教正式传入中国,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随着佛教的发展,对中国的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为文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文学史上存在着大量以佛教为题材的作品,佛教的菩萨、佛祖、因果报应等也成为文学艺术创作经久不衰的内容。
第二,开拓了文学的审美意境。
这主要表现在唐代所盛行的禅诗中。
元好问在《赠嵩山隽侍者学诗》中曾说道:“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说明了禅和诗两者可以很自然地结合到一起。
第三,促使一些新的文学体裁的产生,如变文。
所谓变文,就是变佛教经文为通俗的说唱文,它是在南北朝以来咏经、歌赞和唱导等宣传佛经的方式之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说唱体文学作品。
比较著名的作品有《维摩诘经变文》、《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降魔变文》等。
佛教传入中国后,在不断中国化的同时,与中土文化互相融合而形成了中国佛教文化,中国佛教文学也成为中国文学的重要部分之一。
佛教文学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禅诗,所谓禅诗是指表达禅宗理趣、意境或所谓“禅悟”的诗歌作品。
禅诗的作者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与禅师交往密切、深受禅宗影响的文人士大夫,他们以禅入诗,为唐诗注入了新的意蕴,代表人物有盛唐时的著名诗人王维。
另一类是禅师本人借诗的形式来表达禅理,代表诗人有永嘉玄觉、王梵志和寒山。
王维有“诗佛”的美誉,他信奉佛教,其山水诗被认为是禅诗中的极品。
苏轼在《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摘要]佛教与中国有着不解之缘,两千年来,佛教在中国发展的同时,彻底渗入到中国社会各个阶层,它对中国人的思想形态、政治观念、人生态度、生活方式以及文学、美术、书法、音乐、建筑等各个领域都曾产生深远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史上浓重的一笔。
中国文化能不断发展和繁荣,佛教功不可没。
本文通过有条理的分析和讨论,详细讲述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 佛教道家儒家文化佛学[正文]一:前言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拥有悠远而灿烂的历史,中华自古以来,便是一个信奉佛、道的民族。
东汉永平年间,佛教经由丝绸之路从天竺传入中国,从此在中国扎根、发展,并迅速成为中国各阶层人民信仰的宗教,而且长盛不衰。
期间,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历代高僧对佛教的弘扬,王侯将相、鸿儒雅士们也逐渐受到熏陶,加入这一行列,终于使佛教深入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最终广大的贫苦百姓成为佛教最大的支持者,他们信仰佛教,终使佛教在中国成为常青之树。
因为有广大的群众基础和政治支持,佛教在中国空前兴盛,到了唐宋时期,已经达到鼎盛时期。
两千年来,群众基础深厚的佛教在中国传统文化领域中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佛教的许多佛理都与中华文化中的儒家、道家文化相似,在不断地矛盾冲击和辩论结合下,佛教终于汇入了中华灿烂文化的长河里,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之一。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之广,是无法估量的,中国传统文化,无论是思想、文学、艺术、语言,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佛教文化熏陶,有了积极的发展和进步。
二:佛教对中国思想的影响中国的哲学思想随着时代不断变迁,而佛教参与其中,并且深深影响着中国的哲学思想。
中国哲学思想,萌芽于周朝,盛行于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国哲学思想盛极一时。
到了汉朝,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致使儒学盛极,道教日衰。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而道教也开始中兴,佛、道经过冲突、论战、融合之后,中国哲学产生了新的景象:奉行老庄思想之士,开始取义于佛经;而佛学者,也经常引用老庄哲学思想和语句来阐明自己的观点。
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产生于印度、尼泊尔一带。
根据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曾禁止修建佛寺,由此推断佛教传入中国内地最早的时间应在秦始皇时代。
从古至今,佛教不仅影响着我们的历史发展,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我国文学作品的创作和发展。
佛教中的许多思想在我国文学作品中都有所体现。
一、否定宿命论佛教认为人有命运,但是不鼓励人听天由命,而是希望人开创命运。
佛教主张诸法因缘而生,命运也是如此。
坏的命运可以凭借着多做善事、进行忏悔而加以改变。
因此命运并不是必然的不可更改的。
再坏的命运也能透过自身道德和行为上的修行加以改造。
同样地,好的命运如果不加以维护,也会失却堕落。
在鲁迅的作品《祝福》中,祥林嫂勤劳、善良、质朴、顽强。
但在封建礼教的迫害之下,却是一个被践踏、遭迫害、受鄙视的人物。
她进行过自发的抗争。
为了赎“罪”,她去土地庙里捐了门槛,是因为她希望土地庙的门槛能代替她遭受万人践踏,在来世改变自己现在的处境以获得的幸福。
二、顺其自然的思想人生皆苦是佛教的一个重要思想,它相信地狱轮回,因果报应。
人生是苦的,在现在人们可以通过修行提高自身的修养获得来生的幸福。
但对于当下的苦难,则应当顺其自然。
出家是看破红尘的话,那么涅槃则是最终的解脱。
许地山《命命鸟》中的敏明和加陵通过涅槃以及生死轮回,最终实现了摆脱人生苦痛的愿望和理想。
在佛教中,涅槃意味着生死相续,是佛教徒力求达到的一种不死不灭的最高理想境界。
在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更是有着凤凰涅槃的典故,意思是指历经艰险而后浴火重生。
三、丰富多样的佛教意象佛经中涉及到大量的动物和植物形象,它们随着佛经的翻译而进人了中国文学的画廊,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就是来源佛经之中的神猴形象。
佛经文学中的植物形象,也在佛教文化的东传过程中,渗透到中国文化的精神层面。
其中最典型的是莲花意象。
周敦颐《爱莲说》中盛赞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古代文人的思想与信仰佛教道教等对文学的影响
古代文人的思想与信仰佛教道教等对文学的影响古代文人的思想与信仰:佛教、道教等对文学的影响古代文人们自古以来具有崇尚艺术、关注哲学思考的特质。
在他们的思想与信仰中,佛教、道教等宗教对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佛教的思想与宗教修持,古代文人们扩展了自己的视野,丰富了内涵;而道教的追求自然、超越物质的思维方式,也让文学作品展现出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下面将就古代文人的思想与信仰对文学的影响进行探讨。
一、佛教对古代文学的影响佛教自入中国后,迅速传播开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古代文人如王维、杜牧等,深受佛教思想的熏陶,他们将佛教的信仰融入到自己的文学创作中。
佛教强调人生的无常和苦难,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解脱,这种思想在古代文人的作品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
王维的诗作中,常常融入了禅意和佛教的观念。
他的《山居秋暝》中写道:“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这幅冷静悠远的景象给人以内心的宁静感,正是佛教思想的一种体现。
杜牧则在他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他以寥寥数语,表现出了对于世事的超脱与淡泊,与佛教追求解脱的意境相呼应。
古代文人通过借鉴佛教思想,塑造了独特的审美情趣与艺术风格,为古代文学贡献了许多经典之作。
二、道教对古代文学的影响道教,古代中国的本土信仰,以追求自然与超脱来塑造人的思维方式。
文人们常常将道教思想与文学创作相结合,将追求超越尘世的境界融入到文字之中。
这种方式赋予了古代文学以独特的魅力。
郭沫若的《破幽谷·山中白云诗》中,写道:“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这种追求自然、随遇而安的态度正是受到道教的影响。
道家强调顺应天道、相信缘分,而郭沫若在诗中借用了这种思想,展现了对人生哲学的独特见解。
李清照也受到道教的启发,她的《如梦令》中写道:“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doc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佛教传入我国逐渐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汉传佛教,那么佛教对我国文化到底产生了哪些影响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一、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浩瀚的佛教经典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故事为文学作品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像文殊问疾,拈花微笑都成为了中国文学作品的素材。
而有的则成为现在耳熟能详的成语:聚沙成塔、刀头舐蜜等。
以题材而论,历代描写佛教的诗文不计其数,这些诗赞美佛寺风光,歌颂僧俗有宜,有不少写得相当精彩和生。
唐宋以来,名僧的社会地位很高,文人纷纷为他们树碑立传,留下许多渗透佛理的散文。
以艺术风格而论,般若和禅宗思想使文学界形成一种清淡悠远的艺术流派。
诗人王维、韦应物奉佛最盛,王维大约在四十岁以后就开始过着一种亦官亦隐的生活,最初隐居终南别业,后在宋之问的别墅,优闲自在,吃斋奉佛,更被最后世尊为“诗佛”。
以创作队伍而论,在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不少和尚诗人,史书上称作“诗僧”。
著名的如寒山、皎然、文莹、苏曼殊等等都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二、佛教对中国书法、绘画和雕塑的影响正如诗歌与佛教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样,中国古代的书法、绘画和雕刻艺术与佛教也有不解之缘。
历代书法家中,不少高手出自释门,如狂草怀素,“退笔成冢”的智永,唐草无出其右的怀仁,工草隶的贯休等;更有书法名家深受佛教影响,如王羲之等,单是佛理便对中国书法产生了深刻内在的影响。
人们知道,佛法虽广,其要者无出于戒、定、慧三学。
夫戒者,主要是收束身心;定者,则在专志凝神;而般若智慧,则使人穷妙极巧。
此三者均与书法之道相通。
其中,尤以禅定之功与书法之道最为密切。
“书圣”王羲之说:“夫欲书者,先凝神静思,预想字形,令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这般议论,正是深契佛家禅观之旨,可见佛理与书道实多有相通之处。
佛教传入中国后,印度以及西域的石窟艺术也跟着传入。
佛家对中国文学的贡献
佛家对中国文学的贡献
佛教的典籍的体裁非常丰富,既有诗歌式散文式,也有小说式,戏剧式。
不过,佛教对于说文学和小说的影响,比对诗歌的影响还要明显。
自南北朝以来,佛教为了弘法的需要,开始推行经文的“转读”、“梵呗”的歌唱和“唱导”三种宣传教义的法式。
由于朗读,讲说,歌唱,赞叹等形式多样化,说唱结合不仅开佛教俗唱的风气,而且有变化之作,继之有宝卷、弹唱、鼓词等文学艺术出现。
随着佛教典籍的翻译和流转,佛教的典籍有不少的优美的典故和新词语。
这些新的词语是被引进中国六朝。
在唐朝以后的文学作品其中占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是原于佛教的成语。
印度和中国的佛教丰富了文学语言的宝库,使汉语言的表现力更为灵活,为中国文化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随着佛教在中国的流传,佛教用语也逐渐变成了汉语系的日常用语,如世界、实际、如实和实相等,是佛教阐述本体论时的常用语,如相对、万法、现象、事法等是描述佛教现象学的用语。
这些词汇内容非常广阔,几乎遍及生活的方面涉及到政治,文化,经济,哲学等内容,极大的丰富了汉语的表现力,方便了人们的思想交流,在文化生活中起了积极的作用。
佛教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
说明佛教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
佛教是是世界三大宗教最古老的,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
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
被中国文化所吸收,同时对中国古典文学产生了广泛影响。
1.随着佛教的传入,佛教在我国被译成汉文及晋朝
以后丰富的译文,数千卷佛教经典中一部分本身就成了典雅,瑰丽的文学作品,如《法华经》、《维摩诘经》历来为文人所喜爱,有时被当作文学作品来研读。
六朝时代,一般文人吸收了佛教中谈鬼说神的寓言故事及中国古代流行着的神仙传说,开始写作鬼神和怪物的故事,这就产生了我国古典文学的新文体,鬼神志怪故事,如《拾遗记》、《搜神记》等,到唐代中后期,这种志怪小说发展为“传奇小说”。
如《南柯太守传》、《长恨歌传》等。
唐宋人的传奇小说常说因果报应,入冥转世。
南柯黄粱、幻化谈奇,这些多不是中国人固有的思想。
掺杂着不少从印度传入的佛教观念,因此古典文学上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情调。
除此之外,唐代文学中受印度影响的还有“变文”,它来源于随佛教一起传入的梵呗唱导,将佛教故事经典改编成散文.韵文结合的讲唱形式,大多是演唱佛经故事。
其内容有些亦取材于佛经,如《维摩诘经变文》、《降魔变文》等。
唐
后期及此后的中国古典的评话、评书、戏曲,通俗文学等都深受影响。
2.佛教的传入与诗渊源也很深,为诗歌创作丰富了新内容,提供了新的境界,如王维,他的名号都取自佛教史上的维摩诘居士,取号“摩诘”二字。
他的诗深含佛理禅趣。
如他的《终南别业》中的:“行到水穷处,生看云起时”,都是以禅喻诗的代表作。
除此之外,佛教在中国古典文学方面还有很深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民族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民族文化的影响【佛教哲学蕴藏着极深的智慧,佛学和中国古典哲学的交互影响,推动了哲学提出新的命题和新的方法。
佛学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人类理性的反省,对概念的分析,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
在人生观上,佛教强调主体的自觉,并把一己的解脱与拯救人类联系起来。
它以独特的思想方法和生活方式,给予中国传统社会民众精神生活以新的启发。
佛教为中国文化、文学艺术带来了新的意境,新的文体,新的命意遣词方法。
数千卷由梵文翻译过来的经典本身就是伟大富丽的文学作品。
马鸣的《佛所行赞》带来了长篇叙事诗的典范;《法华》、《维摩》、《百喻》诸经鼓舞了晋唐小说的创作;般若和禅宗思想影响了陶渊明、王维、白居易、苏轼的诗歌。
变文、俗讲和禅师的语录体都和中国俗文学有着很深的关系。
佛教对中国音乐、绘画艺术所起的作用。
中国画学中由王维一派的文人画而发展到宋元以后盛行的写意画,则与禅宗思想有关。
在文学方面:由于佛典的翻译,刺激了中国文学的革命,从诗文的意境到文体的演变,在魏晋南北朝的时代,就已有了新的气象。
六朝时代,由于梵文的拼音——华严字母的翻译,启悟了中国文字的反切,由反切产生四声,由四声而把五言与七言诗改进为律绝。
中国人向来作文,都主张多读多看,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因为中国是没有文法可言的国家,但在唐朝时代,却由印度佛典的大量翻译,也将印度的文法输入了中国。
唐代以后的文体,多能近于写实而顺畅,乃是受了佛教文学的感染;经隋唐而至宋代,“弹词小说”或“平话”的出现,那是受了佛教所用“变文”的影响。
唐代的禅宗诸大师,创用白话的语录体,说明佛法的要义,因此而有宋明理学家的语录出现,完全是学的禅宗的笔法。
明清的小说是由平话及拟平话而来,小说中“有诗为证”的风格。
由于佛典的翻译,也为中国增加了三万五千多个新语。
在艺术方面:魏晋的佛教建筑,一直影响着中国的建筑形态,佛教的建筑,虽不如近世西洋的实用,但却由于佛经中叙述天宫及佛国净土的施设,力求艺术化,建筑物的布置、点缀、庄严、雄伟,都是原始印度佛教的特色;又如佛教输入的佛塔建筑,也为中国的建筑史,带进了一步,开拓了新的里程。
浅谈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文化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
16
白居易。《赠草堂宗密上人》诗云:“口藏宣传 十二部,心台照耀百千灯”,《感悟妄缘题如上 人壁》:“弄沙成佛塔,锵玉谒王宫。彼此皆儿 戏,须臾即色空。” 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诗云:“我欲乘 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 影,何似在人间。”
17
从以上可以看出,佛教在中国古代诗人的心 目中已经生根发芽,生长于中国古代诗歌作品之 中,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内容,所以我们 可以说,中国诗歌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所以能如 此的博大精深,与佛教文化所做的贡献是分不开 的。
26
佛教文化对中国古代文学体裁的影响除了上 述的几个文学体裁之外,还有比如说像弹词和宝
卷等。
27
三.总结
以上是我们对佛教文化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 产生影响的一点小小探索,佛教文化自传入中国以 后便同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二着兼收并蓄,共同 发展,造就出许许多多优秀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 我们可以说,没有佛教文化的传入,中国古代文学 作品就没有今天这样光彩夺目,熠熠生辉。但愿我 们的这些探索能为以后的中外文化交流提供新的启 示和参照。
③ 由梵文直译过来的对中国古代词汇的扩充,比如 译音的“菩提”、“般若”、“刹那”、“尘埃” 等,还比如译意的“姻缘”、“平等”、“实 在”、“现实”等
6
③ 由梵文直译过来的对中国古代词汇的扩充, 比如译音的“菩提”、“般若”、“刹 那”、“尘埃”等,还比如译意的“姻 缘”、“平等”、“实在”、“现实”等
19
②
“顿悟说”
顿悟之说,在佛教经典中早有记载。《大乘理趣六波罗 蜜多经》卷一即有“速疾解脱顿悟涅盘”之语。《菩萨珞 璎本业经》卷下“佛母品”也称“听等觉如来说珞璎法藏, 是故无渐觉世尊,唯有顿觉如来”。顿悟说的创立顿悟之 说由来已久,但真正创立学说的是东晋、南北朝的道生。 南朝名士谢灵运非常支持道生的顿悟理论,并有所发挥。 他著《与诸道人辩宗论》,与许多对顿悟之说有疑问的法 勖、僧维、慧、法纲、王体元等人问答与辩难。认为渐悟 只是
中国古代文学与宗教文化的交融佛教道教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与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与宗教文化的交融佛教道教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与影响中国古代文学与宗教文化的交融: 佛教、道教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与影响中国的古代文学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宗教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古代中国,佛教和道教是两大主要的宗教,它们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文学与佛教、道教之间的交融,以及宗教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与影响。
一、佛教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与影响佛教是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的宗教,它把握了人们对于生死、禅定、救度等问题的追求,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佛教的思想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体现。
例如,元稹的《闻宧彦上人吟得和韩维宗西斋》一诗中,以寺庙为背景,讴歌了僧侣们的修行和智慧。
这种表达方式使得佛教的情感和哲思得以通过文学作品传达,深深地打动着古代文人和读者。
其次,佛教的意象在古代文学中频繁出现。
例如,金庸的武侠小说《笑傲江湖》中,主人公令狐冲与小龙女的感情,被赋予了佛教的意象,皆因他们的离合总让人联想到佛教的轮回和修行。
这种意象的运用使得文学作品具有深邃的哲学意味,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内涵。
再者,佛教的艺术表现形式在文学作品中得以展现。
例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以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为主线,以佛教音乐的形式进行表达。
通过歌颂与悲叹的律吕、音节与音律的交替,使得作品具有宗教性的表达,进一步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效果。
二、道教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与影响道教在中国古代的宗教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以追求长生不老和道法自然为核心思想,对古代文学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道教的思想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体现。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中,以赏月为主题,通过突出自然和人的结合,体现了道教的自然观和无欲无求的境界。
这种思想的体现使得作品充满了宗教的韵味,使读者感受到了内心的宁静与舒适。
其次,道教的符号在古代文学中广泛运用。
例如,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中,经常出现了道教的神仙、法术等元素,通过这些符号的运用,使作品富有了神秘感和超自然的色彩,更好地表达了作者的主题和思想。
中国古代文学与佛教研究文学与佛教的相互渗透
中国古代文学与佛教研究文学与佛教的相互渗透中国古代文学与佛教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不仅在内容上有着交融和借鉴,而且在文学形式和风格上也有所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中国古代文学与佛教之间的相互渗透。
一、佛教主题在古代文学中的显现佛教主题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显现是十分明显的。
许多古代文学作品中都融入了佛教思想和禅意,如《红楼梦》中的“若不亲身执笔,无法洞察浮生迷信”等等。
佛教的修行观念也被巧妙地融入到了文学创作中,使文学作品更加深邃和富有艺术感。
二、佛教文学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佛教文学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其宗教性和艺术性方面。
佛教文学的宗教性表现为其对人生、生死等命题的思考和探索。
许多古代文学作品中也融入了佛教的宗教观念和故事情节,丰富了文学作品的内容。
佛教文学的艺术性则体现在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表现手法上。
例如,佛教诗歌以其简洁明了、含蓄深远的特点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文学对诗歌的艺术形式、格律和意境等方面都有所启示和影响,使得中国古代诗歌更加独具特色。
三、佛教故事与古代文学作品的结合许多古代文学作品中都运用了佛教故事来表达其思想和情感。
佛教故事往往以其深邃的寓意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吸引读者,并被巧妙地融入到了文学作品中。
例如《西游记》就运用了许多佛教故事和人物形象,使得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佛教故事与古代文学作品的结合不仅丰富了文学作品的内容,而且提升了作品的思想深度和艺术境界。
佛教故事的启示和寓意使得古代文学作品更加具有智慧和积极向上的意义。
四、佛教艺术对古代文学创作的影响佛教艺术对古代文学创作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其在文学形式和风格上的启示和影响。
佛教艺术追求内心的净化和升华,追求人性的升华和完善。
这种追求也体现在了古代文学作品中,使得作品的情感更加纯粹,形式更加高雅。
佛教艺术对古代文学创作的另一个重要影响是其对文学创作思维和创作方法的启发和引领。
佛教艺术注重内心的反省和修炼,追求真实和灵性的表达。
浅谈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浅谈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08******* 陈*摘要: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内地,在两千多年中,对中国的学术、艺术、思想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化思想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关键词:佛教中国文化影响佛教是世界性三大宗教之一。
它于公元前六世纪晚期产生于古印度,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内地,至今已有两千余年。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与中国本土文化相接触,由依附、冲突逐渐到融合协调,成为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它不仅对中国古代学术、艺术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对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产生巨大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化思想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本文拟从思想、文学、艺术、风俗四个方面,浅谈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对思想界的影响佛教各宗派学说,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广泛的弘扬,对中国思想界曾起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举宋明理学为例,很明显,它是在很大程度上受了华严、禅宗和另一部分佛教理论的刺激和影响而产生的,这是思想界公认的历史事实。
在晚清时期,中国知识界研究佛学成为一时普遍的风气。
一些民主思想启蒙运动者,如谭嗣同、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等学术名流,都采取了佛教中一部分教理来作为他们的思想武器。
佛教的慈悲、平等、无常、无我的思想,在当时的知识界中起了启发和鼓舞的作用。
二、对文学界的影响佛教的输入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与贡献,我想先引用梁启超先辈的话来说明。
梁启超认为佛教对中国文学有五项影响:(一)国语实质的扩大:因佛典的翻译,我国语汇即增加了三万五千多个。
(二)语法及文体的变化:佛典的科判疏钞之学,是组织的解剖的文体首次在中国的出现。
而禅宗的语录,更是中国文学的一大革命。
(三)文学情趣的发展:我们近代的纯文学,像小说歌曲等,皆与佛典之翻译有密切关系。
《孔雀东南飞》《木兰辞》等长篇叙事诗的产生,大概就是受东晋昙无谶所译《马鸣佛所行赞》的影响。
又大乘经典,皆以极壮阔之文澜,演绎极微妙之教理,增进了中国人的想象力,革新了中国人的全写法,宋元以后章回小说受其影响不少。
佛教与中国文学
佛教与中国文学佛教与中国文学佛教与中国文学【1】摘要:佛教进入中国并对中国文学产生重要的影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
本文简要梳理了佛教与中国文学研究的概况,并对佛教与中国文学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指出中国文学受到佛教影响后在主题、题材以及文学观念上产生的变化。
关键词:佛教;中国文学;佛教文学;研究成就;影响一、中国佛教文学的研究成就产生于南亚次大陆的佛教,把那儿的思想和故事给中国人带来不少。
这些都颇受喜爱新鲜事物的中国人的欢迎。
其中,有中国人过去完全没有想到过的。
还有些是想到过但是想褥很不全面、很不完整,甚至是想得很幼稚的. 更有些是和中国人原来的想法相反,后来却被中国人认为可以而接受了的.经过“拿来主义”式的消化采用,不断改造,大都发展得面目全非,有的已经很难寻根了。
有关什么是佛教文学,目前学术界基本上有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佛教文学是指佛教典籍中的经典文学,即佛教典籍中具有文学色彩的部分,例如本生、本缘、本事、譬喻等。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佛教文学是指具有佛教色彩的小说、戏曲、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这种佛教文学定义的外延比较宽泛,也是作为比较文学研究的价值所在。
梁启超是中国第一个谈到佛教文学价值的人。
梁启超对佛教文学界定比较宽泛,他认为一切具有佛教色彩的文学作品都可称之为佛教文学。
在梁启超的《饮冰室佛学论集》的“翻译文学与佛典”一章中,他特别强调“我国近代之纯文学,若小说、若歌曲,皆与佛典之翻译文学有密切关系……自《搜神记》以下同类之小说,与《大庄严经论》一类书因缘很深。
至于《水浒传》、《红楼梦》,其结体运笔,受《华严经》、《涅盘经》的影响也极深。
宋元明以来,杂剧、传奇等长篇歌曲,也间接受到佛经等书的影响。
”梁启超认为近代文学与大乘经典,存在相当微妙的关系,简而要之有五方面的影响:一、国语实质的扩大;二、语法及文体的变化;三、文学情趣的发展,比如我们近代的纯文学,像小说歌曲等,皆与佛典之翻译有密切关系。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独特的宗教色彩——佛教与道教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独特的宗教色彩——佛教与道教的影响引言中国古代文学中常常融入了丰富多样的宗教元素,其中佛教和道教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探讨佛教和道教在古代文学中所扮演的角色,并分析它们给文学作品带来的独特色彩。
佛教对古代文学的影响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成为重要的宗教信仰。
它提倡超脱尘世, 追求内心的精神觉悟,并强调舍离和解脱。
这些思想理念也深刻地渗透到了古代文学作品之中。
1. 人生苦难与超脱之路佛教以“生老病死”为人生不可避免的苦难,鼓励人们通过修行来达到超越苦难的境界。
这种思想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常被运用,如《红楼梦》中贾母舍弃尘世享乐,修行佛法以寻求内心的慰藉和解脱。
2. 禅意与意境禅宗对古代文学创作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禅思想注重直觉和体验,强调“此岸”与“彼岸”的超越,这种超越感常常通过文学作品中的意境和描写来表达。
比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景象描绘,呈现出一种超凡脱俗、宇宙壮阔的禅意。
3. 佛教故事与比喻佛教经典中充满了许多富有哲理和启迪性的故事和比喻,这些素材被广泛地运用到中国古代文学中。
例如明代小说《西游记》就借鉴了大量佛教传说,并通过孙悟空等角色深化了文学作品的内涵。
道教在古代文学中的独特贡献道教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相当重要并广泛的影响力,其特点是寻求长生不老,追求自然与道的合一。
在古代文学中,这种思想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自然观与唯美意境道教注重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处,强调顺应自然的变化和秩序。
这种思想理念贯穿了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各个方面。
比如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夕》中有“银烛秋光冷画屏”的描写,展现出一种离情别绪与自然景色相融合的唯美意境。
2. 道家智慧与哲思道教以道为核心思想,提倡“无为而治”的智慧。
这种智慧反映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常用于表达对社会现象和人性弊端的批判或警示。
例如明代小说《聊斋志异》通过许多神鬼怪异之事来反映世间万象的无常性和荒诞性。
论佛教对中国古代文学体裁的影响
论佛教对中国古代文学体裁的影响作者高华平,1962年生,哲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中国现代学术界论佛教对中国古代文学在思想内容方面的影响者,已相对较多;但就佛教作为一种外米文化因素影响中国古代文学形式者,则相对较少。
因此,有必要对佛教文化对中国古代文学在此方面的影响加以探究。
一、佛教促进了中国古代旧文体的“新变”中国古代文学向来特别重视文体。
刘勰的《文心雕龙》一书自《明诗》到《书记》讨论了二十类数十种文体;萧统的《文选》则把先秦到南朝梁代的文学作品分成三十八人类,成为当时文体的集大成者。
特别是到了宋、明以后,吴讷的《文章辨体》细分文体为五十九类,而徐师曾的《文体明辨》更达一百二十七类。
在中国古代的这些文体中,除了楚辞、七体及诏、诰、誓、命等产生和兴盛时代较早的文体未见外来文化影响之外,其它文体如五、七言诗、小说、戏曲及赞、颂、箴、铭的发展,无不与佛教有相当的关联。
佛教与中国古代文化的这种关系,首先在于由于佛教的影响,中国古代的一些文体形式改变了它的同有的发展方向,促使其发生“新变”。
例如五言诗和七言诗这两种诗体。
因为中国古代包括五言诗和七言诗的起源基本都源于民间,属音乐文学的性质。
直剑汉魏之际文人创作的各种诗体,也都如曹氏父子作诗:“披之管弦,皆成乐章”。
故后人论此时的诗作:“班婕妤《团扇》,乐府也;‘青青河畔草’,乐府也;《文选》引古诗……《十九首》,亦乐府也。
汉魏古诗,“皆以比兴为乐府、琴操也。
”但中国古代以五、七言为代表的“古体诗”这种“音乐文学”的发展方向,却因佛教文化的影响而发生了改变,转向了依文字声韵的配合而求声调矛”谐的声律学的道路,并最终形成中国古代文学的“近体诗”。
《新唐书·宋之间传》曰:魏建安后迄江左,诗律屡变,至沈约、庾信以音韵相婉附,属对精密。
及宋之问、沈俭期又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
学者宗之,号为沈、宋。
这里的所谓“诗律”,应不再限于先秦两汉诗歌的节奏和音韵,而应该有新的涵义,即发韧丁魏晋、兴盛于齐梁的声律论。
浅谈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浅谈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 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以题材而论,历代描写佛教的诗文不计其数。
以艺术风格而论,禅宗思想使文学界形成一种清淡悠远的流派。
以创作队伍而论,在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不少和尚诗人,如寒山、皎然、苏曼殊等。
2. 佛教对中国书法、绘画和雕塑的影响不少书法高手出自释门,如怀素、智永、贯休等。
佛理也对中国书法产生了深刻内在的影响。
佛教故事常常成为艺术家们绘画的题材,顾恺之、吴道子等皆以擅长佛画而传世。
“诗佛”王维这一画派盛行写意之风,也与禅宗思想有关。
佛教传入中国后,印度的石窟艺术也跟着传入。
中国石窟艺术保留了印度雕塑艺术的特点,同时吸收了中国艺术的风格。
3. 佛教对中国语言的影响佛教的流传,使佛语大量渗入社会生活,失去了佛教含义,而具有了社会含义。
如“一尘不染”、“当头一棒”、“五体投地”等出自佛经佛语。
4. 佛教对中国哲学的影响佛教哲学与中国哲学相结合,产生了禅宗思想。
禅宗把佛教哲学的客观唯心主义转化为主观唯心主义。
宋代以来的唯心主义思想几乎都从佛教哲学中吸取营养。
5. 佛教对中国制度文化的影响佛教本身在中国形成了佛教制度。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最初没有统一的日常行事。
到东晋时,“道安法师”制定了《僧尼规范三例》,天下寺舍普遍遵行。
除上述几方面外,伴随佛教的还有天文、医药等科学技术的传入,对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也产生过深远影响。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佛教的传入对我国文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为中国文化带来了新的意境,新的生机,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佛教文化篇章。
佛教文化队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
佛教文化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一、佛教传入中国印度佛教在公元前3世纪已经传播到国外,开始成为世界性的宗教。
大约在公元前2世纪,佛教沿着通贯亚洲大陆的丝绸之路传到中国现在的新疆地区,然后经过玉门关、河西走廊传到内地,逐渐传播到全国,深入到民间。
佛教传入中国内地的时间(1)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裴松之所注《三国志》中,引用了三国时魏国钱豢所著《魏略·西戎传》,关于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博士弟子景庐受大月氏王使臣伊存口授《浮屠经》的记录,并解释说“复立(豆)者,其人也。
《浮屠》所载临蒲塞、桑门、伯闻、疏问、白疏问、比丘、晨门、皆弟子号。
”(2)东汉明帝之时慧皎《高僧传》记载:“汉永平中,明帝夜梦金人,飞空而至。
通人傅毅答曰:‘臣闻西域有神,其明曰佛,陛下所梦,必将此乎!’帝以为然,即遣使秦景等,驶往天竺,寻访佛法”。
综上所述,大约在两汉之际,即公元1世纪前后,印度佛教开始通过西域,逐渐传到我国内地。
(播放视频)二、佛教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一)佛教的传入丰富了古代汉语的词汇量,为中国的语言文字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佛教在传入中国后,佛教的许多经典文献由梵文被翻译成汉语,给汉语词汇补充了大量新鲜的血液,出现了很多新的词汇,1、佛教的传入二衍生的复合词就有很多,比如:佛教、佛曰、佛界、佛祖、佛塔、佛门弟子、佛法无边等等。
2、佛教文献的意境与中国原有文字相结合,表达全新的含义。
比如:定律,定点、安定等就是汉字“定”被赋予了全新的含义,表达佛教一种心静如水,不受扰乱的一种精神境界。
再如“居士”、“隐者”、“侍者”等等3、由梵文直译过来的对中国古代词汇的扩充,比如译音的“菩提”、“般若”、“刹那”、“尘埃”等,还比如译意的“姻缘”、“平等”、“实在”、“现实”等,4、日常用语中也有充斥着“佛言佛语”。
比如:因果报应,清规戒律、一生一世、万劫不复、面壁思过、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等等。
有些在被广泛传播后直接成为成语,一直被沿用至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摘要:佛教,作为宗教的一种,源远流长,它自印度传入中国以来,并不是单一、孤立着发展的,而是与我们所特有的传统文化相互吸收、相互斗争。
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佛教也逐步成为了中国式的宗教,并且尽情地在中国的文学领域里绽放异彩.。
佛教教义借助文学的形式得到广泛传播,在中国生了根,而中国文学也受其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是多方面的,从而呈现出了佛教融入文学之中的一种发展态势。
关键词:佛教;文学作品;文人思想
佛教思想在中国文学里面扮演着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
自东晋以后,佛经在中国的翻译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从而使中国文学的内在思维和表现形式都受到了深远的影响。
佛经中很多富有深刻智慧和人生哲理的故事也都大大地开阔了中国文人之士的眼界,使他们的思想境界得以提高。
而与之相伴着的,则是文学体裁在某种程度上的进一步发展与创新,比如明清白话小说的形成。
在我国古代留下的许多与佛教有关的文学作品中,尤其被人们所熟悉的就是《西游记》。
《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
它的结构宏阔精美,语言也诙谐幽默,充满了各种神奇丰富的想象,在中国小说史上可谓是独树一帜。
《西游记》还蕴涵了丰富的宗教思想,它的故事情节、主要角色等都包含着大量的宗教信息,客观地反映了佛教与道教之间既合作交融又暗争正统的微妙关系.因而,从宗教发展和融合的角度研究《西游记》所包含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于解读其现实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1]。
基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到,佛教对文学作品在某种程度上的影响。
从另一方面来说,佛家讲求的是因果报应以及六道轮回等思想,而这种思想也正是《西游记》的主旨之一,这是佛教对名著本身内在影响的又一体现。
而具体说来,比如书中最主要的角色孙悟空,他本乃天地之生灵,却因大闹天宫而犯下弥天大错,被如来佛压在五指山下。
本以为从此结下厄运,但之后又因护送师傅西天取经有功而最终修成正果;再比如唐僧,只因一次没有认真听取佛祖讲法而被罚轮回转世,但最后却也成了东土大唐的玄奘大师得以去西天求取真经。
另外还有猪八戒、沙僧,他们的前世皆为天神,只因犯了天条而被罚下界,又因他们心中还是有善念的存在所以佛祖又给了他们一次机会让他们帮助唐僧西天取经。
如此种种,即是佛教中所谓的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则得恶果。
不仅仅是《西游记》,再比如《红楼梦》最后人亡家败的结局,以空梦一场来譬喻人生一世;《三国演义》开篇即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为题词;元曲中的《西厢记》也更是以一场惊梦为终结,这些都是佛教中“人生无常”观念的体现。
不仅仅是文学作品,佛教对中国文人思想的影响也是比较大的。
那么,佛教传入中国,何以就能够受到文人之士的青睐呢?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文人对人生的体验与感悟都较常人更为真切,而佛法的微妙教理,如因缘果报、三世轮回等思想,正可以解开他们对人生的迷惑,满足他们追求真理的饥渴,并且开阔了他们的思想领域与创作空间,所以历来为文人所喜爱。
此外,自古文人多雅士,文人一般性喜“雅、适、静”,而佛教寺院大多建筑在山林水边,不但景致优美,而且环境清幽、宁静,尤其大部分的僧侣又多能吟诗作词,谈古论今,所以文人大都喜爱与僧侣结交。
再者,中国古代实施以文取士的科举制度,不少文人学士往往都执着于理想,敢于向当权坚持自己的独特见解,也会常常因此而获罪被贬。
当这些学养渊博、满怀理想的知识份子一旦仕途不得志时,精神、心灵的孤寂通常也会无以为寄,便转而移情山水,或者出入高僧之门,终而在佛法里找到了心灵安顿的皈依之处。
比如陶渊明,世称靖节先生。
曾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解职辞官,归隐田园。
据说他时常到庐山东林寺拜访慧远大师,有一次,又与道士陆修静相携造访,归途中三人谈笑而行,送客的慧远大师不自觉间险些跨越自我禁足的虎溪,因此留下“虎溪三笑”的美谈。
而陶渊明的一些诗作中,也蕴藏着浓厚的佛教思想,如“明明云间月,灼灼叶中花,岂无一时好,不久复如何”[2],充满了无常的感慨,可见佛教对他的影响匪浅。
再者如王安石,他晚年二次罢相、退隐钟山后,创作了大量禅诗.这些禅诗主要表现在以禅典入诗、以禅理入诗和以禅趣入诗三个方面.其中禅趣诗最能代表王安石禅诗的成就,具有取境小巧、造语精工,善用譬喻、问句及诗风清雅、诗味含蓄等独特艺术特色[3]。
如王安石的《悟真院》:“野水纵横漱屋除,午窗残梦鸟相呼。
春风日日吹香草,山北山南路欲无”[4]。
此诗乃诗人退隐钟山后游寺所作。
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到,悟真院所处之地很是清净与安宁,仿佛远离了红尘俗世,有的只是山与水的相伴,也正是如此,全诗充满了一种耐人寻味的禅意。
最后值得我们一提的是唐代诗人王维。
他字摩诘,一生都奉佛,长年茹素,也被称为“诗佛”。
正因为他笃志信佛,所以他的诗歌创作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影响。
他的很多诗作也都精致巧妙,颇具禅味。
像《山居秋暝》中的“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5]。
这首诗的主要特点是以动写静,所有的意象都表现"空山"是如何的超离尘嚣。
看似一幅清新生动的山中晚景,却反照出一个"空"字。
而此诗中的"空山"显然不是空无所有的山,而是一种心灵的感受,一种内心深处寂灭无常的心境。
佛教之融入文学之中,使得“佛教”与“文学’这两个概念在历史的进程中相互交织而共同发展。
它们相得益彰,彼此交相辉映,为人间激荡出智慧的火花,同时也投射出生命的灵动与感悟。
历经二千年悠
远岁月的递嬗,中国文学因佛教的幽邃智慧而更加丰盛。
文学邂逅了佛教,带领我们进入的是一个真善美的境界,而畅游在这样的一种境界里,我们所获得的,则是一种心灵上永恒的享受与感悟。
【参考文献】
[1]陈明吾,吴宏波.<西游记>中的佛、道关系解读[J].湖北科技学院院报,2013(08)
[2]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3
[3]霍松林,张小丽.论王安石的晚年禅诗[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6)
[4]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59
[5]顾青.唐诗三百首-名家集评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