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劳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关于劳动力市场和劳动力运动的经济学分支,它以劳动力的供求、工资决定和就业率等为核心内容。
本文将探讨劳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从供求关系、工资决定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劳动力的供求关系劳动力的供求关系是劳动经济学的基石,它描述了劳动力市场上劳工供给与用工需求之间的互动关系。
供给方面,劳动力的供给受到劳动力人口规模、劳动者参与就业的意愿等因素的影响。
需求方面,企业的用工需求取决于生产规模、劳动者的生产力及工资水平等。
供求关系的平衡点即为劳动力市场上的均衡工资水平,反映了劳动市场的稳定状态。
二、工资的决定及其影响因素工资是劳动者在劳动市场上与企业或雇主进行交换的报酬,它直接影响到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及生活品质。
工资的决定涉及多个因素,包括劳工的供给和需求、技能要求、劳动生产力、劳动力市场的竞争程度等。
供给方面,劳动力的供应量影响了工资水平,供给不足时工资会上升;而供给过剩时工资会下降。
需求方面,企业的用工需求决定了对劳动力的需求,需求增加时工资会上升,需求减少则工资会下降。
此外,技能要求和劳动生产力对工资也有重要影响,高技能和高生产力的劳动者通常能获得较高的工资。
三、劳动力市场的非完全竞争劳动力市场的非完全竞争是指市场上劳动力供给和需求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导致市场上工资水平不完全由供求关系决定。
例如,劳动力市场上存在信息不对称,导致劳工难以准确了解企业需求和工资水平,从而影响了供给和需求的匹配;劳动力市场上也存在劳工组织(如工会)的干预,他们通过谈判和集体协商来维护劳工权益,进一步改变了工资形成的机制和水平。
四、劳动市场的不完全透明性劳动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导致劳动市场的不完全透明性。
劳工对工资水平和用工机会的了解不充分,限制了供需双方的有效交互。
不完全透明性使得劳动市场的信息流通和调整变得不够灵活,从而可能出现劳工的就业失灵和工资歧视等问题。
总结:劳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劳动力的供求关系、工资决定及其影响因素、劳动力市场的非完全竞争以及劳动市场的不完全透明性。
劳动经济学
是效用大;反之,就是效用小。主体如果 4、劳动力供给表。 效用最大化,即在个人可支配资源的约束 信息障碍、体制障碍、市场缺陷。 从消费中感受到痛苦,则是负效用。 用来表明市场工资率与劳动力供给量之间 条件下,使个人需要和愿望得到最大程度 为什么说规范的研究方法往往成为政府 效用是主体的一种心理感受,其大小取决 关系的表格称为劳动力供给表。 的满足。 企业追求的目标是利润的最大化。 制定经济政策的工具? 于消费主体的主观评价而没有客观标准。 5、劳动力供给曲线。 利润最大化不过是效用最大化的变形,它 效用要取决于物品的使用价值,使用价值 实现互惠的交换当然对社会有积极意义, 假设工资率与劳动力供给量无限可分,即 突出了效用和货币收益方面,而忽略掉非 是物品本身所具有的属性,它是一种不以 它有利于社会总体福利水平的提高,但是 假设工资率和劳动力供给是连续变动的, 货币收益方面。 人们的主观评价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效用 由于经济运行过程中存在种种障碍,使互 则可以把工资率与劳动力供给之间的关系 强调消费者对物品消费所带来的满足程度 如何选择资源的利用,表现为资源的配 惠的交换不能实现。其主要障碍有以下三 描述为劳动力供给曲线。 的主观评价。 效用的大小不能准确地量度。 置。 类:信息障碍、体制障碍、市场缺陷。 劳动力供给曲线的特点是什么? 其评价数值只表明主观评价的高低和选择 通过人们的无数次各种各样的选择,将可 互惠交换的障碍仅仅依靠市场自身的力量 随着工资率的提高,劳动力供给量就逐渐 用于生产经济物品的劳动资源按一定的工 很难消除甚至不能消除,需要政府制定一 增加;根据劳动力供给表画出的劳动力供 的优先顺序,而不表示物品消费所带来的 资分配到不同的职业、企业、部门和地区, 定的社会经济政策及体制调整才能推进互 给曲线是一条平滑的曲线而不是一条折 效用的大小。数值大,表明效用的主观评 从而在劳动方面最终回答一个经济社会必 惠交换的发展,以增进社会福利。因此, 线,是假定工资率和供给量无限可分,连 价高,选择顺序在前,数值小,表明效用 的主观评价低,选择顺序在后。 须解决的问题,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 规范研究方法往往成为政府制定社会经济 续变动的。 在个人劳动力供给分析的基本模式中,家 为谁生产这一基本问题。 政策服务的工具。 6、劳动力供给弹性。 庭或劳动者个人“消费”的物品分为两个 所谓选择,就是指主体关于如何利用资源 什么是劳动力供给弹性?有哪些种类? 相互独立的部分:闲暇时间与劳动时间。 去生产物品和消费闲暇的决策,从而达到 第二章 劳动力供给 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 主体能够支配的劳动时间可以划分为相互 最大限度地满足主体自身的需要和愿望。 1、劳动力的三种含义: 度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称劳 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两部分:闲暇时间与劳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劳动能力、有劳动能力的人、社会劳动力。 动力供给弹性。其计算公式是劳动力供给 动时间。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由劳动资源的稀 劳动力有三层含义:人的劳动能力;有劳 量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 劳动时间所能带来的劳动收入与闲暇的各 缺性而引起的劳动资源配置的问题。可以 动能力的人;一个国家或地区内全部从事 比值。设为劳动力供给弹性, (△S/S)表 种配置组合,给主体(家庭或个人)带来 初步定义为研究稀缺的劳动资源配置的科 和要求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即社会劳动 示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 (△W/W)表示 的效用可以用无差异曲线来描述。 学。 力。 工资变动的百分比,则有:Es=(△S/S)/ 主体对于劳动收入与闲暇的组合的评价或 劳动力的特点: (不可分割性、生理性) 劳动力的本质含义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劳 (△W/W) 。 选择,如果出现这样一种情况:a 种组合 动力是存在于人体之内的,是活的人体中 劳动力供给弹性的实质就是工资率变动 一、劳动力与劳动力所有者不可分割。 与 b 种组合对他提供的效用相同,他不能 的一种能力,不能离开人体而独立存在; 1%,劳动力供给变动多少。 二、劳动力的生产与再生产是社会劳动的 区别何种组合的效用高或何种组合的选择 劳动力是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劳动力和劳 一般将劳动力供给弹性分为五大类: 结果,劳动力具有生理性的特征。 顺序在前,此时,a,b 两种组合对于主体 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这一特征具体表现在: 1、供给无弹性,即 Es=0。在这种情况下, 来说是无差异的。那么,将与 a 点所示的 1 劳动力的生产是通过消费社会劳动为条 2、劳动力供给。 无论工资率如何变动,劳动力供给量固定 劳动收入与闲暇的组合具有相同效用的所 件。 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 不变。无弹性的劳动力供给曲线是一条与 有组合点连接起来,得到的曲线即为无差 2 劳动力形成周期较长,在现代社会至少 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家庭或个 横轴垂直的曲线。 异曲线。
劳动经济学重要简答题
劳动经济学重要简答题
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市场和劳动力供求关系的经济学分支。
下面是劳动经济学中的一些重要简答题。
1. 什么是劳动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力供求、劳动市场和劳动条件等与劳动有关的经济现象和问题的学科。
2. 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因素包括人口数量和结构、教育水平、技能水平、劳动力参与率等。
劳动力需求的影响因素包括经济增长、企业生产规模、技术进步、资本投资和就业成本等。
3. 什么是劳动力市场?
劳动力市场是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相互作用的市场。
在劳动力市场上,个体劳动者将劳动力提供给企业或雇主,而企业或雇主则支付工资以获取所需的劳动力。
4. 劳动力市场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劳动力市场的主要特征包括供需关系、工资率、就业率、失业率和劳动力流动性等。
5. 什么是劳动力参与率和失业率?
劳动力参与率是指劳动年龄人口中参与劳动力市场的比例。
失业率则是指劳动力市场上愿意工作但找不到工作的人口比例。
6. 技术进步对劳动市场的影响是什么?
技术进步会改变劳动力需求的结构。
某些工作可能因为技术的替代而消失,而其他领域则可能因为技术的进步而出现新的就业机会。
7. 某个国家的劳动力市场怎样影响其经济发展?
劳动力市场的稳定和高效运行对于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一个有良好就业机会、合理工资水平、高就业率的劳动力市场有利于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
以上是劳动经济学中的一些重要简答题,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如有更多问题,请继续提问。
劳动经济学第一章劳动经济学基本理论
1. 确定所要研究的对象 2. 设定假设条件。 3. 提出理论假说。 4. 验证。
二、规范研究方法
规范研究方法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说明经济 现象及其运行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一)规范研究方法的特点 1. 规范研究方法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解决客观经济 现象“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规范研究方法的价值判断标准是“互惠原则”。 互惠是指交易行为活动涉及的所有各方均受益,没有人受 损。
可以把工资压得越来越低 一厢情愿地给农民工涨工资,是否能够做到
如何判断劳动力市场形势
焦点是“是否真正存在劳动力短缺” 观察的第一个角度是看劳动力的潜在供给
第二个观察视角是看经济结构变化对劳动力的吸纳和需求
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
人口结构问题
人口转变与年龄结构变化
失业的原因和治理思路
“减员增效” 失业现象是20世纪90年代末骤然出现并严峻化的现象,很
难用劳动力数量多了或少了这样的原因解释 主张降低劳动参与率的办法,不能很好地解决失业问题
关于《劳动合同法》的争论
2008年1月1日正式实施 要不要规范劳动力市场,如何规范劳动力市场 各国处理劳动雇佣关系的利益纷争形成了三方协商机制 归根到底,对《劳动合同法》的不同意见,反映了对稳定
性和灵活性的不同强调
第五章 劳动力流动 (4)
教材:曾湘泉主编:《劳动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参考资料: 杨河清主编:《劳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蔡昉等著: 《劳动经济学——理论与中国现实》,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9 马培生主编: 《劳动经济学》,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 [美]伊兰伯格 史密斯著:《现代劳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劳动经济学
21.萨伊的市场法则理论:(1)在正常情况下,依靠价格机制,国家内部的经济失调会迅速地被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价格的自行运动所消灭;(2)在正常情况下,市场经济会自动实现充分就业,偏离均衡的现象是暂时的,是不正常的,因此失业不是内在的;(3)萨伊法则反对政府干预经济,主张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
22.凯恩斯的就业理件工资率计算工资报酬的工资支付形式。适用范围:(1)产品数量、质量可以准确计算检验,并能以此反映工人的劳动量的产品的生产行业和企业;(2)产品的数量与质量主要地取决于工人的勤奋和努力;(3)产品品种比较单一且大批量生产的行业和企业等。
17.工资谈判: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企业、雇主或其组织为一方,以雇员或工会组织为另一方,在政府的指导协调下,就企业工资分配问题进行协商的制度。
23.配第-克拉克定理:英国经济学家科林·克拉克在威廉·配第的基础上,深入分析研究就业人口在三次产业中分布结构的变动趋势后,得出关于产业结构与劳动力分布关系的演变规律。(1)随着经济发展和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移动;(2)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由第二次产业向第三次产业移动。
19.洛伦茨曲线:为了描述社会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美国统计学家M·洛伦茨提出了判断分配均等程度的方法。以横轴表示累计家庭户数的百分比,纵轴表示累计收入的百分比,当累计量不断变化时,即可画出从原点(0,0)到纵坐标(1,1)的一条向下弯曲的曲线,即洛伦茨曲线。
劳动经济学教学大纲
劳动经济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劳动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供求关系、劳动力价值和劳动力市场政策等内容的学科。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深入了解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劳动力价值的形成以及相关政策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劳动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
2. 了解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和供求关系。
3. 掌握劳动力价值的评估方法和影响因素。
4. 熟悉劳动力市场的政策调控和相关问题。
三、教学内容1. 劳动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a. 劳动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b. 劳动力市场的分类和特点c. 劳动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框架2. 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和供求关系a. 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b. 工资决定的基本原理c. 劳动力市场的均衡与失衡3. 劳动力价值的评估方法和影响因素a. 劳动力价值的理论基础b. 劳动力价值评估方法的应用c. 影响劳动力价值的因素4. 劳动力市场的政策调控和相关问题a. 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干预b. 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失衡问题c. 劳动力市场的不平等与福利四、教学方法1. 授课方式:理论讲解与案例分析相结合。
2. 学生参与:鼓励学生提问和互动,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3.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调研或实验设计,以加深对劳动力市场的理解。
五、教学评价方法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
2. 期中考核:进行理论知识的答题测试。
3.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劳动经济学的掌握和理解能力。
4. 课堂演讲:鼓励学生进行相关主题的课堂演讲,评价其表达和分析能力。
六、参考教材1. 《劳动经济学导论》(第三版),作者:John M. Keynes,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2. 《劳动力市场分析与劳动经济学》(第五版),作者:George J. Borjas,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七、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周:课程介绍和基本概念讲解2. 第二周:劳动力市场的分类和特点3. 第三周:供给和需求分析4. 第四周:工资决定的基本原理5. 第五周:劳动力市场的均衡与失衡6. 第六周:劳动力价值的评估方法与影响因素7. 第七周: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干预8. 第八周: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失衡问题9. 第九周:劳动力市场的不平等与福利10. 第十周:复习与总结八、教学资源1. 课程教材和参考书籍2. 课程PPT和讲义3. 相关案例和实地调研资料4. 论文和学术文章以上便是《劳动经济学教学大纲》的内容安排。
劳动经济学
1、劳动经济学的概念: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着重考察劳动力市场的组织、运作及其结果,以后和此刻的劳动力市场参与者的决策,和与劳动力资源就业和收入分派有关的公共政策. 2、阻碍劳动需求的因素有哪些?① 技术对劳动需求的阻碍 ② 时刻长短对劳动需求的阻碍 ③ 企业目标对劳动需求的阻碍 ④ 社会制度安排对劳动需求的阻碍3、试着推导完全竞争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和市场需求曲线? 一、完全竞争下的短时间劳动需求1、完全竞争企业利用劳动要素的原那么;(1)利用劳动要素的边际收益:P MP VMP •=劳动需求曲线与劳动边际价值曲线重合的两个假定: 第一,劳动的边际产品曲线不受劳动价钱转变的阻碍; 第二,产品价钱不受劳动价钱转变的阻碍。
3、完全竞争市场的劳动需求曲线整个市场的劳动需求曲线能够看成是所有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的简单水平加总。
该曲线仍然是向右下方倾斜的,但比边际产品价值曲线要峻峭。
二、完全竞争下的长期劳动需求企业应付劳动价钱上升不仅能够通过调整其利用的劳动数量的方式,而且也能够通过调整其资本存量的方式以作出反映。
二、完全竞争企业的长期劳动需求曲线的推导工资率的上升致使企业调整的两个效应,即替代效应和规模效应。
替代效应是由于工资率的提高,企业若是仍然维持原有的产量水平上,那么会采纳增加资本,减少劳动的生产方式。
规模效应是由于工资率的提高,劳动的边际本钱将上升,从而致使企业生产更少的产量,产量的下降将会致使利用的劳动数量下降。
企业因工资率上升所引发的劳动需求的减少是这两种效应的转变之和。
长期劳动需求曲线与短时间劳动需求一样也是向右下方倾斜。
4、什么是派生需求定理?①生产要素市场与产品市场性质不同:在产品市场上,需求来自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是所谓“直接”需求,即知足“效用”。
在生产要素市场上,需求是来自厂商,知足“利润”的需求。
②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从消费者对产品的直接需求中派生出来的,因此被称为“派生需求”或“引致需求”。
劳动经济学(全) 第二章 劳动力供给
劳动经济学
48
.
第四节 社会劳动力供给
二、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
如果劳动力市 场是个开放的市场, 市场劳动力供给曲 线就一定是一条从 左下方向右上方倾 斜的曲线。
劳动经济学
49
.
第四节 社会劳动力供给
三、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
W S
C
W2
W0
A
B
W1
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
在同一条劳动力供
给曲线上的移动。
0
(罐)
(个)
0
100
0
1000
50
90
100
900
100
80
200
800
150
70
300
700
200
60
400
600
250
50
500
500
300
40
600
400
350
30
700
300
400
20
800
200
450
10
900
100
500
0
1000
0
总支出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劳动经济学
5
.
第一节 劳动力供给概述
一、劳动力
就业者(E):有工作可以做并且至少获得1个小时工资 支付的劳动者,或是从事非支付性的工作至少达到15个小时。
失业者(U):从某一工作岗位暂时下岗,或是没有工作, 但在参照周的前4周里一直在积极地寻找工作。
劳动经济学
6
.
第一节 劳动力供给概述
劳动经济学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资源在即定目标下的有效利用的学科,它研究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和结果,即劳动力供需双方的相互作用。
确世地说,劳动经济学研究劳动者与经营者对于工资、价格、利润以及劳动关系的非货币因素(如工作条件)的行为反应。
研究的焦点在于群体而非个人的行为动机,其任务有三:一、是揭示劳动要素在一组局限条件下的投入---产出机理及其经济效益;二、是用既定的价值观和目标所确定的某种标准对劳动投入经济效益及决定这种经济效益的制度和政策前提进行评价;三、是通过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分析,揭示劳资双方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中的关系。
熟悉----劳动要素的投入-产出机理1、劳动投入生产理论:揭示劳动投入与产品产出之间数量关系的理论。
2、劳动投入成本理论:揭示劳动投入与劳动成本之间的数量关系的理论。
3、劳动投入收益理论:揭示劳动投入与产品收益之间数量关系的理论。
熟悉----劳动投入的经济效益一、劳动投入经济效益可以概括为:劳动成果与劳动消耗和人力资本占用的费用之比。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投入经济效益由三方面因素决定。
首先是劳动生产率,它是产品产量与劳动投入量之比,即投入单位劳动生产的产品量,用Y/L来表示。
其次是产品收益率;用R/Y 表示,第三是劳动投入费用本身。
二、评价劳动投入经济效益所使用的标准有:1、经济效益理论。
其判断标准有以下几条:1、消费最优化条件2、生产最优化条件3、产品组成最优化条件以上3个条件被劳动经济学认为是3个从劳动需求方面评价劳动投入经济效益的基本条件。
此外,还有一个从劳动供给方面考察的条件,被称为要素使用强度最优条件。
2、“平等”和“效率”交替理论。
3、外在化效应理论。
外在化效应是指某种制度或政策所产生的,使某些个人或某些单位在本身没有进行任何投入的情况下,便获得某种利益或招致某种损失的效应。
4、补偿理论。
熟悉----劳资双方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中的关系在典型的产品经济体制下,劳资双方是依附行政体制的一种分配和被分配的关系;在典型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劳资双方是按照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建立的一种契约关系。
劳动经济学——精选推荐
第一章劳动力需求一、劳动力的特征:1、劳动力是人所特有的一种能力。
2、劳动力是存在于活的人体中的能力。
3、劳动力是人在劳动中所运用的能力。
4、劳动力是人在劳动中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二、在我国是按法定退休年龄规定的,把男到60岁、女到55岁作为劳动年龄的上限。
三、劳动力资源是指能够从事各类工作的劳动力人口,是数量和其平均素质的乘积,丧失劳动能力的若不算劳动力资源。
包括:潜在的和现实的。
还可分为潜在劳动力资源和现实劳力资源。
在劳动适龄人口总体中,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如残疾人,精神病人等都不算劳动力资源。
劳动年龄以外的未成年人和退休老人,一般不属于劳动力资源。
达到劳动年龄而实际参加劳动的人,以及超过劳动年龄却仍在从事工作的人,也算作劳动力资源,如未成年人、重新被聘用的退休职工、农村中的半劳动力和辅助劳动力等都是劳动力资源。
四、社会劳动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实际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范围比较狭窄。
五、劳动力需求是指一定时期内,在某种杠子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佣到的劳动力的数量。
劳动力需求是派生性需求,是由市场对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引起的。
六、劳动力需求和劳动力需要的区别:劳动力需求不能等同于劳动力需要。
需要是指一种不需要以货币支付能力作为后盾的主观愿望。
需求是指购买者在现行价格水平条件下有能力并愿意的购买量。
需要和需求区别是否以货币支付能力作为后盾的主观愿望。
七、劳动力需求的划分:包括长期的和短期的,不是时间的划分,是功能的划分。
短期需求是指在资本存量不变,惟一可变的因素是劳动投入量。
长期需求是指一切生产要素,不论是资本、技术,还是劳动力要素都是可变的。
八、劳动力需求的假设:生产技术的假设、组织目标的假设、市场环境的假设、劳动力是否同质的假设九、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决定要素其他因素不变时:在生产函数上,劳动投入与其他生产因素之间可替代性增加产品的需求弹性增加其他生产因素的攻击弹性越大劳动力成本在生产总成本所占的比重越大1、要素替代对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影响。
劳动经济学教学大纲
劳动经济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劳动力市场、劳动力需求和供给、劳动力价值、收入分配等问题。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劳动经济学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的掌握,以及对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及其政策影响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1. 掌握劳动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2. 理解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和特点;3. 熟悉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决定因素;4. 分析劳动力市场的不平等现象和收入分配问题;5. 了解劳动市场政策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和安排1. 劳动经济学导论1.1 劳动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1.2 劳动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和方法1.3 劳动力市场的基本特点和分类2. 劳动力供给和需求2.1 劳动力供给的决定因素2.2 劳动力需求的决定因素2.3 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均衡分析3. 劳动力市场不平等和收入分配3.1 劳动力市场的不平等现象3.2 收入分配的基本理论和实践3.3 政府干预与收入再分配4. 劳动力市场政策与劳工权益保护4.1 最低工资政策与劳动力市场4.2 劳动合同与劳工权益保护4.3 劳动争议解决与劳动仲裁制度五、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
学生将通过课堂讲解和学术文献阅读来加深对劳动经济学理论的理解,并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来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六、评估方式1. 课堂参与与讨论(占比30%):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观点。
2. 作业和小组项目(占比40%):包括理论性作业、案例分析和小组项目报告。
3. 期末考试(占比30%):对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整体掌握程度进行综合评估。
七、参考教材1. 《劳动经济学导论》(第四版),作者:**,出版社:**2. 《劳动经济学研究》(第三版),作者:**,出版社:**八、教学资源及参考资料1. 劳动力市场统计数据2. 劳动经济学相关学术期刊和研究报告3. 劳动力市场政策法规文件九、教学团队与助教安排本课程将由主讲教师和助教组成的教学团队共同负责,其中助教将协助主讲教师进行课程组织、讲义整理和学生问题答疑等工作。
劳动经济学
第一章劳动力需求劳动力:1、是人所特有的一种能力。
2、是存在于活的人体中的能力。
3、是人在劳动中所运用的能力。
4、是人在劳动中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劳动力资源:指能够从事各类工作的劳动力人口,它是劳动力人口的数量和平均素质的乘积。
劳动力需求:指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数量。
1、劳动力需要是派生性需求。
2、边际生产率理论是劳动力需求理论的支持理论之一。
3、劳动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
劳动力需求的假设:1、生产技术假设。
2、组织目标的假设。
3、市场环境的假设。
4、劳动力是否同质的假设。
边际生产力递减速规律:在短期,生产的其他要素固定不变,惟一可变的生产要素是劳动投入。
当把可变的劳动调入增加到不变的其他生产要素上时,最初劳动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当增加超过一定量时,增加的产量开始递减。
劳动力需求弹性的五种状态:1、弹性等于零,此时为完全无弹性需求。
2、弹性小于1,无弹性。
3、弹性等于1,为单位弹性。
4、弹性大于1,劳动力需求弹性较大。
5、弹性无穷大。
称之为完全有弹性。
劳动力需求弹性一的决定要素:1要素替代:当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在生产函数上,劳动投入与其他生产要素之间可替代性越大。
2、产品需求:当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产品的需求弹性越大。
3、其他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越大。
4、劳动力成本占总成本比重越大,劳动力需求弹性越大。
劳动力密集型行业中,劳动力在总成本中所占比重较高,所以工资的变动对就业水平产生较大影响,在资本密集型行业中,工资变动对就业水平的影响相对较小。
技术进步的三种类型:1、希克斯技术进步。
2、资本密集型技术进步。
3、劳动密集型技术进步。
第二章劳动力供给劳动力供给:指劳动力的供给主体在一定的劳动条件下自愿对存在于主体之中的劳动力使用权的出让,从量的角度上说,是指一个经济体在某一段时期中,可以获得的劳动者愿意并能够提供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总人口劳动参与率=劳动力人口/总人口*100%法定劳动年龄人口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办人口/法定劳动年龄人口*100%年龄性别劳动力参与率=某年龄(性别)劳动力人口/与分子同范围人*100%影响劳动力参与率的因素:1、教育制度与教育供给规模。
劳动经济学
1.劳动力——人在劳动中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1、劳动:劳动指人类使用生产资料创造自身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有目的的活动。
3、劳动经济学: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和研究的科学。
2.劳动力需求——在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的数量3.短期劳动力需求——在资本投入量不会变化、技术条件也不变的条件下对劳动力的需求4.长期劳动力需求——在企业的一切生产要素都可能变化时对劳动力的需求5.劳动力需求弹性——由工资率变动引起的劳动力需求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1.劳动力供给——从本质上说,是指劳动力的供给主体在一定的劳动条件下自愿对存在于主体之中的劳动力使用权的出让;从量的角度说,是指一个经济体在某一段时期中,可以获得的劳动者愿意提供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2.主体均衡——在资源约束的条件下余暇与收入的组合能使主体获得最大效用的状态。
3.劳动力供给弹性——由工资率变动引起的劳动力供给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
4.收入效应——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于非劳动收入的增加,个人可达到的效用水平将提高。
5.替代效应—相对价格提高的商品必然引起较小的需求,价格提高的商品必然增加其供给。
1.均衡——相互对立中的任何一种力量在各种条件制约下不再具有改变现状的动机或能力,对立的行为主体的利益共同达到了最大化,即达到了均衡状态。
2.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在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相互作用,当供给等于需求时,即实现了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3.U-V分析——从失业与职业空位,也就是劳动力过剩和劳动力短缺的关系出发,研究劳动力市场资源分配功能效率问题的分析方法。
4.内部劳动力市场——内部劳动力市场是作为外部劳动力市场的对立概念出现的,内部是指企业组织的内部。
5.雇佣调整——指如何使现有的雇用量接近最佳目标雇用量的调整活动。
第一章 劳动经济学要点知识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基础知识》要点梳理(*为重点,&为一般)第一章劳动经济学一、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概念概念: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中地劳动力市场现象及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的科学。
研究对象:*1、劳动资源的稀缺性:相对稀缺绝对稀缺支付能力手段的稀缺(相对)*2、效用最大化(个人追求效用最大化和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3、劳动力市场劳动经济学就是研究劳动力市场现象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劳动要素的特点:1、动力性2、自我选择性3、个体差异性4、非经济性二、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1、劳动力是指在一定年龄之内,具有劳动能力与就业要求,从事或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与失业者。
劳动力参与率是劳动力在一定范围内的人口的比率。
总人口劳参率=(劳动力/总人口)*100%年龄别/某性别劳参率=(某年龄(性别)劳动力/该年龄(性别)人口)*100% *2、劳动力供给概念: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劳动力供给弹性(Es)是指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
即:ES=(△S/S)/ (△W/W)ES=0,供给无弹性。
无论工资率怎样变动,劳动力供给固定不变;ES→∞,供给无限弹性。
这时工资率给定,而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绝对值大于0;ES=1,单位供给弹性。
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与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相同;ES>1,供给富有弹性。
劳动力供给变动的百分比大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ES<1,供给缺乏弹性3、劳参率的生命周期与长期变动趁势:.15-19岁的青年人口劳参率下降.女性劳参率呈上升趋势.老年人口劳参率下降.25-55岁年龄段男性成年人的劳参率保持高位水平*4、经济周期与两种劳动参与假说:经济周期是指经济运行过程中繁荣与衰退的周期性交替。
两种劳动参与假说:附加性劳动力假说: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力参与率提高悲观性劳动力假说: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下降(二级劳动力市场是经济周期中劳动参与变动幅度较大的群体)*5、劳动力需求: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用的劳动量。
第一章 导论 《劳动经济学》 PPT课件
第
家章 与
九
知 识
章
员 工
就
的 薪
业
酬
第 第第
十 十十
章 失 业
一二 章章 劳社 动会
与
工
激
关保
资
励
系障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人的劳动与人 力资源
一、人的劳动概述
(一)劳动是人的本质
⒈劳动(Labor)创造了人
对人起源的研究是19世纪的重点课题 达尔文——《物种起源》 1859年;
《人类起源与性的选择》1871年 赫胥黎——《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 1868年 海克尔——《自然创造史》 1868年 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
(一)我国古代的劳动经济思想与劳动管理
1.我国古代学者的劳动经济思想 2.我国古代的劳动管理
(二)民国时期一些学者对劳动经济问题的研究 (三)建国后我国劳动经济学发展状况
1.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的劳动经济学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经济学的发展
第二节 劳动科学体系
劳动作为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范畴,几乎是各门社会学 科都应涉及的,因此,劳动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对劳动理论研究分别融合于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法学 等学科之中。
(二)基本概念。“基本概念”是构成理论大厦的砖 瓦,是对社会现实加以定义的最小单位,也是理论的浓 缩。
(三)现象范围。“现象范围”指的是某种研究所确 认的最重要的社会现象。现象范围是一门学科或一门学 科内的某一领域的研究有别于他种研究的基本特征之一。
(四)特定理论。“特定理论”是区别其它学科 的不同理论。
➢物质劳动、精神劳动
按其繁重程度
➢重劳动、轻劳动 按其复杂程度
➢简单劳动、复杂劳动 按劳动者熟练程度
劳动经济学
02knso经济学定义:研究稀缺资源的最优配置问题。
劳动经济学定义:研究如何实现劳动力这一稀缺资源的最优配置问题。
劳动经济学与经济学的关系:1、劳动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分支;2、是西方经济学中劳动需求与劳动供给问题的专业化学科;3、是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在劳动领域的应用。
劳动经济学定义的理解:1、劳动力是稀缺资源,它有价格,即使闲置也不能无常使用;即使偶尔被无常使用或低价使用了,其他已经被使用的劳动力的价格也不会降低。
另外,如果一种资源的价格不能有效降低,则对其使用量很难扩大。
这种资源价格不能有效降低的现象就是价格刚性或价格粘性。
2、劳动资源配置假定经济行为人是理性的。
对于理性的理解就是:劳动者总是通过选择劳动收入和线下的组合来最大化其效用。
劳动力市场上经济行为人的理性使得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着特殊的买卖,即劳动力需求与劳动力供给的关系。
劳动力市场的特殊买卖关系:劳动力需求的特殊性是存在派生需求;劳动力供给的特殊性是使用价值与价值不能分离,工作中的非货币因素也很重要,如工作的健康和安全特征,工作难度,稳定性,社会地位,培训和晋升机会……理论产生:1 20世纪20年代飞速发展2 1994年劳动报酬在总收入中比例很大发展原因雇佣关系是基本关系3在中国的产生理论发展:20年前论述工人运动,劳动法,工会组织结构,集体谈判等描述阶段近20年方法上:数量分析好计量经济学为主要研究方法,成为一门应用微观和宏观理论理论上,对劳动力市场看法有转变,以前认为劳动力市场完全竞争,现在认为有缺陷,需要政府干预,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在制度上如何统一和谐发展……现代劳动经济学解决它放弃了完全竞争的假定3劳动经济学和其他学科的关系:1是管理科学的理论基础(工资,就业,劳动工资水平的决定,管理的基础)2,经济学的分支,专门学科化,要素市场的深入,和微观经济学紧密相关,失业,通膨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研究内容,宏观。
二元经济涉及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城市失业问题又是发展经济学内容。
劳动经济学
名词解释:1.劳动参与率?答:劳动参与率是研究劳动就业状态的重要统计指标,反应一定范围内的人口参与市场性劳动的程度。
一定范围内的人口可依若干标志进行分类。
如总人口,法定劳动年龄人口,不同年龄组人口,不同性别人口等。
2.工资水平?答:工资水平是指在单位时期和一定统计范围内劳动者平均工资的数额,其基本计算公式:工资水平=劳动者工资总额/劳动者平均人数3.延期支付?答:延期支付是福利的另一种具体表现形式。
企业现在支付一定量货币作为保险基金,待具备享有资格(条件)时,员工获得使用权。
4.劳动力短缺?答:在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需求处于长边,劳动力供给处于短边,劳动力的初始需求大于有效需求。
这种情形也可以称为劳动力过度需求。
劳动力短缺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这是因为,从劳动力需求方来说,企业作为社会中的一个行政机构,在帕金森定律的支配下,具有内在的不断扩大自身规模的冲动,而这种扩大规模的冲动就引起扩大劳动力需求的冲动,劳动力需求冲动表现在企业在向上级单位争取用工指标的行动中,使劳动力需求在劳动力市场上处于长边的位置。
5.季节性失业?答:季节性失业是由于季节性的生产或市场的变化等原因而引起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出现季节性波动,从而导致劳动者就业岗位的丧失。
6.劳动力?答:(1)劳动力是人所特有的一种能力。
(2)劳动力是存在于活的人体中的能力。
(3)劳动力是人在劳动中所运用的能力,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在生产使用价值的活中所运用的能力(4)劳动力是人在劳动中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7.期望工资总收入?答:人们在选择就业单位时,除了考虑自己的工作兴趣之外,就是工资,劳动时间,劳保福利等雇佣(劳动)条件。
此时考虑的劳动条件不仅是当时的状态,还能包括未来的前景,既准备就就业的企业将来会怎么样,自己升职,加薪的可能性等。
8.收入约束线?答:收入约束线表示个人在时间和劳动能力状态约束下,所能消费余暇和获得收入的最大组合线。
9.劳动力需求弹性?答:由工资率变动引起的劳动力需求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
学习经济学中的劳动经济学理论
学习经济学中的劳动经济学理论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研究了人类在资源稀缺条件下的行为和决策。
而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了劳动力市场、就业、工资和劳动力供给等方面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学习经济学中的劳动经济学理论,并探讨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1. 劳动经济学概述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力市场和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学科。
它关注的核心问题包括劳动力市场的结构和机制、工资决定的因素、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等。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劳动经济学能够为解决实际的劳动力市场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
2. 劳动供给理论劳动供给理论主要研究劳动者决定供给劳动力的因素。
根据经济学家的研究,劳动供给的决定因素主要包括薪酬水平、工作条件、家庭背景、教育程度等。
这些因素将影响个人对工作的选择和劳动时长的决策。
3. 劳动需求理论劳动需求理论主要研究企业或雇主决定需求劳动力的因素。
企业在决定雇佣劳动力时会考虑工资水平、生产需求、劳动生产力、替代效应和规模效应等因素。
劳动需求理论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不同行业或企业之间的工资水平存在差异,并对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产生反应。
4. 工资决定理论工资决定理论是劳动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该理论试图解释为什么不同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存在差异。
在工资决定理论中,有两个主要的观点:边际生产力理论和协商理论。
边际生产力理论认为工资是根据工人的边际产出来决定的,而协商理论强调工人和雇主之间的谈判和协商对工资的决定起到重要作用。
5. 劳动力市场失衡劳动力市场失衡指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之间的不匹配。
这种不匹配可能导致失业率的上升或下降,对劳动力市场的稳定性产生影响。
经济学家通过研究劳动力市场失衡的原因和机制,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来应对失业问题,包括提供职业培训、实施就业刺激政策等。
总结:劳动经济学理论在解决实际问题和指导政策制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研究劳动供给、劳动需求、工资决定等方面的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和变化,为实现高就业率、促进经济增长提供支持。
劳动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着重考察劳动力市场的组织、运作及其结果、未来和现在的劳动力市场参与者的决策,以及与劳动力资源就业和收入分配有关的公共政策。
@影响劳动力市场运作机制的三个因素(1)市场性因素。
在劳动力市场上由供求对比状况所决定的劳动资源配置及其价格。
(2)制度性因素。
指工会、政府和大型企业等各类组织对工资和劳动力配置的影响。
第一,可以将整个劳动力市场分割成许多联系松散而大小不同的次级市场。
第二,可以独立的直接影响劳动力市场的工资水平。
(3)社会性因素。
指社会群体以及社会规范在工资确定和劳动力配置过程中所发挥的影响作用。
@生产要素市场与产品市场的不同性质:在产品市场上,需求来自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是所谓“直接”需求,即满足“效用”。
在生产要素市场上,需求是来自厂商,满足“利润”的需求。
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从消费者对产品的直接需求中派生出来的,因此被称为“派生需求”或“引致需求”。
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具有“共同性”,即企业对各种生产要素的需求具有相互依赖的特点。
@影响劳动需求的因素:技术;厂商的经济目标;时间的长短;社会制度环境@完全竞争企业使用劳动要素的原则:利润最大化,即增加一单位劳动的使用所带来的“边际收益”即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和“边际成本”即工资相等。
公式表示为:VMP=W或MP·P =W完全竞争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单个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与其边际产品价值曲线重合,并且向右下方倾斜。
调整后的短期劳动需求曲线:该曲线仍然是向右下方倾斜的,但比边际产品价值曲线要陡峭。
完全竞争下的长期劳动需求:企业对劳动价格上升不仅可以通过调整其使用的劳动数量的方式,而且也可以通过调整其资本存量的方式以作出反应。
长期劳动需求曲线与短期劳动需求曲线的区别:短期劳动需求曲线相对更为陡峭,而长期劳动需求曲线则较为平坦。
原因在于工资率变动对劳动需求的长期调整幅度要大于短期调整。
@等产量曲线与要素投入选择等产量曲线是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所有不同组合的轨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④如果与某一特定要素协调生产的其他生产要素的供给越富有弹性,那么对该特定要素的需求就越富有弹性。
3.劳动闲暇模型中的预算约束线的含义即特质?(画出图形)
答:
(1)工资率、工作时数和总收入之间的关系就是所谓的预算约束。它表明在既定的市场工资率条件下,单个消费者所能够提供的收入和工作时数的各种组合。
(3)劳动经济学的第二个特点和劳动力市场的特性联系在一起。对劳动力的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即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是一种最终产品的需求,它是对产品生产需求所派生和所导引出来的一种需求。
2.简述派生需求定理的含义,并对每一点略加分析。
答:(1)派生需求定理认为在保持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下述情况将使得某类劳动需求曲线具有很高的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
(4)工作搜寻理论对经济周期中失业的反周期运动提供了解释。
12.简述国际收入差距扩大变动的原因。
(1)一是产业结构的变动
(2)二是国际贸易和工会主义
(3)三是对技术劳动力需求的增长
(4)四是人口统计学方面的变化
(5)除以上原因之外,家庭组成的变化,也是影响收入差距扩大的一个因素。
9.影响工资确定的外在要素有哪些?
(1)生活费用或者说物价水平
(2)企业的经济效益状况或者说企业的负担能力
(3)地区或行业的工资水平
(4)劳动力市场的供求
(5)劳动力的潜在替代物
(6)产品需求弹性
10.简述劳动力市场歧视的含义?
答:歧视是指某些劳动者在劳动报酬以及劳动条件等方面受到不平等待遇。这些劳动者提供了相同的生产率,只是由于在一些非经济的个人特征上有所不同,如性别、年龄、民族、宗教、观念、地域、经历、出身、残疾、外貌等方面有所不同而受到歧视。如果与生产率无关的因素在劳动力市场上出现了正向或负向影响,就可以说出现了歧视行为。可见,确切地说,歧视是在劳动力市场上对劳动者与生产率无关的个人特征的估价。劳动力市场歧视是指在现行劳动力市场上一切经济方面都相同的个人之间的报酬差别。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
一.问答
1.简述劳动经济学与普通经济学的区别,其特殊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经济学是研究稀缺的资源怎样或应当怎样被配置的一门学问。劳动经济学是对劳动力资源配置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
(2)劳动经济学与普通经济学有所不同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它将问题的注意力投向了人们工作的范围,如就业、失业、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水平等;投向了人们选择以及变换工作的行为,如劳动力的流动;投向了人们为工作而获得的货币和非货币的报酬方面,如人力资本投资、薪酬决定的因素等。
11.工作搜寻模型关于失业的含义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1)工作搜寻在本质上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即工人在劳动力市场上流动以改善他们的状况。
(2)工作搜寻模型解释了为什么在劳动力市场中个人搜寻工作所需时间的不一致性,以及为什么一些劳动力群体的失业率高于另一些群体。
(3)这些模型表明任何减少失业成本的因素都会增加工作搜寻时间和失业期限。
(2)特征:
①无差异曲线具有负的斜率;
②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
③存在着一个无差异曲线组合图,在该组合图中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离开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具有更高的效用;
④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之间不会相交;
⑤针对不同的消费者来说,无差异曲线具有不同的现状。
5.简述人力资本的含义及特征。
(1)含义:人力资本是一种非物质资本,它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并能为其带来永久收入的能力,在一定时期内,主要表现为劳动者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劳动熟练程度和健康状况。
(5)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
(6)强化工作匹配的意愿
8.影响工资确定的内在因素有哪些?
(1)员工的劳动和工作努力程度
(2)职务高低与权力大小
(3)技术和训练水平
(4)工作的时间性
(5)劳动条件,特别是工作的危险性
(6)附加福利
(7)风俗习惯
(8)年龄和工龄。(原因:①补偿员工过去的贡献;②平滑年龄收入曲线;③减少劳动力流动)
二.论述
1.效率工资理论认为,工资提高将会导致员工工作效率的提高,有效劳动单位成本(工资、福利、培训费用)反而可能会下降,生产率会得到提升,原因何在?请对此做出解释。(书P273-P274)
2.利用劳动供给理论分析“带钉”的工伤补偿计划对劳动供给的影响。(结合图形)(书P133-P134)
(2)特质:
①其斜率为负;
②预算线的斜率等于负的工资率;
③当工资率变化时,预算线也将随之发生变化;
④当存在着非劳动收入时,预算线将沿着Y轴平行向上移动。
4.无差异曲线的含义及特征?
答:(1)含义:无差异曲线是指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满足程度或效用的所有闲暇和收入的组合点的轨迹。
第一,劳动投入与其他生产要素之间的可替代性越大;
第二,对利用该类劳动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需求弹性越大;
第三,其他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越大;第四,该类劳动成本占总生产成本的比重越大。
(2)①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其他生产要素对劳动要素的替代越容易,则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就越高。
②当产品需求的价格弹性越大,那么用来生产这种产品的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也就越大。
(2)内容:人力资本投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各级正规教育;
②在职培训活动;
③健康水平的提高;
④对孩子的培养;
⑤寻找工作的活动;
⑥劳动力迁移。
7.简要分析发生劳动力流动的原(2)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3)不同国家和地区间同质劳动力的工资差别
(4)经济周期引起的波动
(2)特征:
①人力资本是一种无形资本;
②人力资本具有时效性;
③人力资本具有收益递增性;
④人力资本具有累积性;
⑤人力资本具有无限的潜在创造性。
6.简述人力资本投资的含义及内容。
答:(1)含义:通过增加人的资源而影响未来的货币和物质收入的各种活动。也就是说,凡是能够有利于形成与改善劳动力素质结构、提高人力资本利用效率的费用与行为都可以认为是人力资本投资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