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案例作业
劳动经济学作业
劳动经济学作业
第一篇:劳动经济学作业
本学期就是如下两次作业:
1请首先根据一般媒体资料或google学术搜索得到的资料,判断目前的中国是否存在农民工回流的事实。请给出你对这种趋势对中国经济发展影响的判断和理由。
答:由于美国发生的资贷危机,引发投资行业纷纷破产,从而引发全球金融危机,继而影响到实体经济和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的需求,我们中国也不例外,最终成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由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发展迅速,出口带动中国经济的增长,中国经济对外的依存度不断加大,以珠三角为代表的东南沿海的企业,多是依赖出口外向型加工私营企业,这些企业发展之时需要大量的农民工。由于这些企业简单的加工型企业,依靠成本优势生存和发展,面对百年难遇的经济危机,进口国的需求大幅减小。在这些企业中,农民工是主体,农民工受到的冲击影响最大。这些依赖出口抗风险较小的企业无可避免地破产,大量的农民工失业,从而回流至农村。
影响“三农问题”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农民工问题是“三农问题”的延伸,解决好农民工问题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方法之一,解决好可使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大量农民工的回流,不但制约了农民的增收,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村的消费,从而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农民工回流,对社会冶安工作提出了挑战。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采取了一些积极的政策,如培训、鼓励回乡农民工、对农业加大支持力度等,但是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一相比较长的时间,这就难免给部分回流农民工带来了困难。
2假如一个农民工回乡创业,手里自由资金为15万,全年预期纯收益为9万元。请问,如果他(她)原来在城市里边找到年薪8万元的工作,请问他创业的选择是否理性?是否符合效用最大化?请说出你的理由和重要推理前提。
2《劳动经济学》案例分析题
《劳动经济学》案例分析题
1、材料:美国联邦最低工资立法的影响 P1-2
相关问题:最低工资标准立法要考虑的问题
参考答案:
答:一、最低工资就是工人维持生存和延续后代所必须的生活费用的价格。其构成主要包括三个部分:1)维持工人自身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费用;2)延续工人后代所必须的生活费用;3)一定的教育和训练费用。
二、用命令或法律来规定工资和福利的高低,“最低工资法”是世界上最典型的法定福利。最低工资法普遍得到了各国政府的青睐,但是从美国联邦最低工资立法后,南部地区无缝针织行业发生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在最低工资标准立法的时候要考虑到如下问题:
(1)统一的最低工资标准会对劳动力密集的地区产生较深刻影响,使得劳动力资源在不平衡的地区间重新分配。例如,美国北部的工资比较高,而且劳动力不密集,所以提高最低工资对成本的影响小;但南部劳动力密集,确定了法定最低工资,使得成本大增,企业竞争力削弱。南部地区的企业就会想方设法降低劳动力成本,在最低工资法实施的头两年,南部的就业量降低了5.5%。
(2)工资是由劳动力的需求决定的,法定的最低工资要适应市场,及时作出调整。当人为规定的最低工资高于劳动力市场上的均衡工资,可能就会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结果是失业人数反而增加。
(3)可能鼓励资本替代劳动,企业会更有积极性采用节省劳动力的新技术。从案例看出,在最低工资法生效的头两年,更先进的生产设备——变频移印图案编织机器逐步代替旧的手工移印图案编织机器,全自动的机器使用增长了10%。
(4)最低工资法可能带来熟练劳动力替代非熟练劳动力,并导致就业中的种族歧视或性别歧视,使得非熟练劳动力处于更艰难的就业状况。
15秋《劳动经济学》作业1234【精选文档】
作业名称:15秋《劳动经济学》作业1
客观题预算成绩:100 分
注意:客观题是指单选题、多选题、是非题等能自动判分的题!
详细信息:
题号:1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3.85 内容:
经济学在分析企业的行为时经常以企业把什么作为目标而做出各种决策为基础
A、消费最大化
B、利润最大化
C、效率最大化
D、成本最大化
学员答案:B
正确性:正确
题号:2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3.85 内容:
劳动力过剩的表现是劳动力滞存,这种滞存发生在企业内部是什么()
A、充分就业
B、劳动力短缺
C、显性失业
D、隐性失业
学员答案:D
正确性:正确
题号:3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3.85 内容:
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是什么样的曲线()
A、一般向后弯曲
B、向前弯曲
C、水平线
D、从右下向左上倾斜的曲线
学员答案:A
正确性:正确
题号:4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3.85 内容:
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发生作用的前提是什么()
A、技术水平提高
B、技术水平下降
C、要素投入减少
D、技术水平不变
学员答案:D
正确性:正确
题号:5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3.85 内容:
局部均衡分析是经济学中用来考察几个市场、几个商品价格与供求关系变化份的一种分析方法()
A、所有市场、单个商品
B、单个市场、单个商品
C、单个市场、多个商品
D、所有市场、所有商品
学员答案:B
正确性:正确
题号:6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3.85 内容:
劳动经济学练习题及答案
练习题
1.假设你现在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收集到了快餐行业中的13位年轻员工的下
列数据(见下表)。请问:年龄和工资之间在总体上存在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将这些数据绘制成散点图,然后再构建一个线性方程来说明这一关系。
年龄(岁)工资(美元/小时)年龄(岁)工资(美元/小时)16 5.25 18 6.00
16 6.00 18 6.50
17 5.50 18 7.50
17 6.00 19 6.50
17 6.25 19 6.75
18 5.25 19 8.00
18 5.75
2.假设通过最小二乘法的回归分析我们推导出了如下的估计方程:
W i=-1+0.3A i
式中,W为小时工资率(美元/小时);A为年龄(岁);
假定通过对另外一组员工群体做同样的回归分析之后推导出了如下的估计方程:W i=3+0.3A i-0.01(A i)2
请问:(1)基于第一种估计,一位20岁的员工预计能得到的工资水平是多少?
(2)基于第二种估计,一位20岁员工预计能够得到的工资水平是多少?3.假设你推导出的工资水平和年龄之间的相关关系如下:
W i=-1+0.3A i
(0.1)
括号中所标注的是标准差。请问:你能够确信工资率一定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吗?
4.现在有13位随机抽选的在快餐业工作的年轻员工,假设你知道其中的哪些人是从事非全日制工作的,哪些人是从事全日制工作的。如果是从事全日制工作的员工,则变量F i=1;如果是从事非全日制工作的员工,则F i=0。根据这些信息,你估计出工资、年龄以及从事全日制工作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为:
W i=-0.5+0.25A i+0.75F i
劳动案例题目
劳动案例题目
1. 马克是一名年轻的职业摄影师,他在一家摄影工作室工作。由于他工作认真负责,马克经常加班完成项目,但他的雇主不给予他相应的加班工资。马克不知道该怎么办,请问他可以采取什么措施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2. 张三在一家汽车修理厂工作,由于工作强度大且没有适当的安全措施,他经常受伤。他的雇主没有提供医疗保险或工伤补偿。请问张三可以采取哪些行动来保护自己的权益?
3. 王明是一名在建筑工地上工作的工人。由于工地上缺乏安全设施和培训,他在工作过程中受伤。他的雇主没有提供任何补偿或支持。请问王明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4. 张小姐在一家服装店工作,她每天需要工作超过8小时,但她的雇主没有支付加班工资。她还经常遇到性骚扰和歧视的问题,但她不知道应该怎么应对。请问张小姐可以采取哪些行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5. 李华是一名新毕业的工程师,在一家大型工程公司工作。他的雇主并没有按照合同约定支付他的工资,并且还拖延工资发放时间。李华感觉自己的权益受到了侵害,但不知道该如何应对。请问李华可以采取哪些行动来保护自己的权益?
劳动经济学案例
劳动经济学案例
在劳动经济学中,劳动力市场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它涉及到劳动者的供给
和需求,以及工资水平和就业机会等诸多问题。本文将通过一个实际的案例来探讨劳动力市场的运作机制,并分析其中的经济学原理。
某国家的制造业发展迅速,其中一家汽车制造厂因生产任务繁重,急需大量的
技术工人。为了吸引更多的技术工人加入,该厂提高了工资水平,并提供了更多的福利待遇。随着工资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技术工人前来应聘,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缺口。于是,该厂又决定通过技校和培训机构进行技术工人的培训,以满足生产需求。
这个案例中涉及到了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和需求问题。首先,随着工资水平的提高,技术工人的供给量增加,这符合经济学中供给曲线向右移动的规律。其次,技术工人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加,这符合需求曲线向右移动的规律。通过这个案例可以清晰地看到,供给和需求的变化会影响到工资水平和就业机会。
另外,该厂通过培训机构进行技术工人的培训,这也涉及到了劳动力市场的人
力资本投资问题。人力资本是指劳动者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所获得的技能和知识,它对劳动者的生产力和工资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培训,技术工人的人力资本得到了提升,从而提高了他们的生产力和工资水平。
在劳动力市场中,工资水平的确定是一个关键问题。根据劳动经济学的理论,
工资水平取决于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边际生产力是指增加一单位劳动力所带来的产出增加量,它决定了雇主愿意支付的最高工资水平。在这个案例中,随着技术工人的供给增加和人力资本的提升,他们的边际生产力也随之增加,从而支撑了工资水平的提高。
劳动经济学案例
劳动经济学案例
在劳动经济学中,劳动力市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
直接影响着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和就业机会。下面我们将通过一个实际案例来分析劳动力市场的运作机制和相关经济学原理。
某国家的汽车制造行业一直是该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然而,随着科技的进
步和全球化竞争的加剧,该国汽车制造业面临着一些挑战。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许多汽车制造企业开始引进自动化生产线,减少对人工劳动力的需求。这导致了许多汽车工人失去了工作岗位,劳动力市场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失业问题。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利用劳动经济学的理论来分析这一现象。首先,根据
供求关系的原理,当企业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时,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将超过需求,从而导致失业率的上升。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失业率通常会随着经济衰退而上升,因为企业在经济不景气时往往会裁员以降低成本。
其次,根据边际生产力理论,企业在决定雇佣劳动力数量时会考虑边际成本和
边际收益。当自动化生产线的引入可以降低边际成本时,企业就会减少对人工劳动力的需求。这也说明了为什么一些行业会出现技术进步导致大量劳动者失业的情况。
另外,从劳动力市场的角度来看,失业问题也会导致劳动力的浪费。失业者无
法充分发挥其劳动力,从而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这也提醒我们,劳动力市场的运作不仅仅关乎个体的收入和就业,还关乎整个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
针对这一案例,政府和企业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缓解失业问题。政府可以通过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提供技能培训和再就业服务,帮助失业者重新就业。企业可以通过提高劳动力的技能水平,转型升级,拓展新的市场,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劳动经济学案例
劳动经济学案例
在劳动经济学领域,案例分析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通过具体的案例来展示
劳动市场的运作机制、劳动力供求关系以及劳动者的决策行为。下面,我们将通过几个实际案例来深入探讨劳动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和现实应用。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个关于最低工资法案的案例。假设某国政府通过立法规定
最低工资标准,目的是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水平。然而,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实施最低工资法案可能会导致企业减少招聘新员工,因为他们需要支付更高的工资成本。这就引发了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一方面劳动者可能因为最低工资的保障而增加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企业可能因为成本增加而减少用工需求。这个案例展示了最低工资法案对劳动市场的影响,以及政府政策与市场机制的博弈关系。
其次,让我们来看一个关于技能培训的案例。随着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劳动力的技能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一些企业为了适应市场需求,会对员工进行技能培训,以提高其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然而,这也会引发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调整。经过技能培训后,员工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可能会导致工资水平的上涨,从而影响企业的用工成本。这个案例展示了技能培训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以及企业在技能培训和用工成本之间的权衡。
最后,让我们来看一个关于劳动力流动的案例。在现代经济中,劳动力的流动
性越来越强,人们会根据工作机会和生活条件选择不同地区的就业。然而,劳动力的流动也会引发一系列经济问题,比如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社会福利的分配。这个案例展示了劳动力流动对劳动市场和地区经济的影响,以及政府在引导劳动力流动和平衡地区发展之间的政策挑战。
劳动经济学案例分析题
二、案例分析题
1.2011年5月,南京市公布了企业工资指导线,首次对金融、电力、房地产等垄断行业的工资增长幅度进行控制,这些行业的工资基准线为10%,预警线为15%或16%,均低于普通行业。2011年6月,北京市发布的企业工资指导线要求北京市属垄断行业的企业、国家财政补贴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职工平均工资增长幅度一般不突破基准线10.5%。2011年8月,浙江省也发布了企业工资指导线,明确规定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2010年企业职工平均工资高于全省社会平均工资3倍的,2011年企业职工工资增长严格按5%的下线进行控制,不得突破。
(1)我国垄断企业的工资收入高于其他企业,这属于什么类型的工资差别?
(2)我国为什么在垄断企业会出现工资收入高于其他企业的现象?
(3)案例中,各地对垄断企业工资收入进行限制的意义何在?
答案:(1).垄断性的工资差别包括非自然垄断造成的工资差别和自然垄断造成的工资差别。前者一般是存在制度性因素如进入壁垒导致的,后者则是从事某职业的劳动力非常稀缺或较为稀缺导致的。金融、电力等从本质上看,由于较强的专业技术要求,应属于后者,工资收入又可叫做租金性工资收入。
(2).垄断工资高于其他企业,原因应该有很多。咱们能想到的,包
括垄断利润,包括其工作的高价值,可能也包括用高工资吸引更多高技能人才的考虑。譬如,一个好的金融工程师设计一款产品,可能让企业增加上千万利润,他怎么可能只赚几万块。
(3).对垄断工资进行限制有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更多的是社会意义。从经济角度看,在中国,垄断工资可能有政府管理的问题,限制是合理的;从社会角度看,这对于降低基尼系数,消除社会不平等和收入差距有作用。
劳动经济学题目
第一题:
美国各州《离婚法》规定,离婚时,双方的财产——在婚姻期间所获得的一切财产,都要按照某种方式进行平等分割。
多伊医生(Dr.Doe)在刚刚取得以开业医生身份行医的执照之时与妻子结婚。不过,当时多伊医生并未立即开业(开家庭诊所)行医,而是去接受做一名外科医生的特殊培训。在培训期间,多伊医生和他妻子的收入远远低于如果他开业行医情况下的收入,这实际上说,夫妻双方都在为多伊医生的人力资本进行了投资。多伊医生取得外科医生资格后不久,两人决定离婚。此时,女方要求对多伊医生的外科医生资格中所包含的财产价格进行平等地分割。那么,该如何对这一财产价值进行评估呢?
案例分析:人力资本投资带来的收益是隐形的,但是,其收益也是长期的。多伊医生离婚案中,对财产的分割考虑到了人力资本投资的增值性,是法律公平的重要体现。其实,一个家庭具有的物质财产是有限的,而具有的人力资本带来的收益却是无限的,多伊医生人力资本投资的过程,他的妻子是参与了,就应该获得人力资本带来的收益。
做法:多伊医生未来人力资本的收益是:从离婚到多伊医生退休这段时间,多伊医生从事外科医生的收益减去多伊医生以开业医生身份带来的收益,就是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依据这个收益,多伊医生的妻子就可以计算出自己可以获得的财产分割数量。
第二题:
一天,在某家公司的一次经营会议上。某百货商店的一位高层管理人员夸口说,他经营的商店,已经将失窃率降低到总销售额的1%。一位女同事却摇头说,这一比率太低了。失窃率达到销售额的2%,才是最好的。为什么失窃率高反而好呢?以下是某百货商店抓窃员的劳动边际收益。
补充案例第二章劳动力供给《劳动经济学》胡学勤
补充案例第二章劳动力供给《劳动经济学》胡学勤第二章劳动力供给案例
案例1:巨额遗产会导致一个人退出劳动力市场吗,
非劳动收入性质的巨额遗产会削弱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吗,
一项研究首先讲在1982年-1983年间继承过遗产的人分为两个群体,即接受了小额遗产的群体(平均价值为7700美元)和接受了大额遗产的群体(平均价值为346200美元)。然后这项研究分析了这两个群体在1982年-1985年检的劳动参与率变化情况。
毫不奇怪,那些继承遗产较多的群体更有可能退出劳动力队伍。更为具体地说,接受小额遗产的群体的劳动参与率在此期间从76%上升到了81%,而接受了大额遗产的群体的劳动却从70%下降到了65%,更令人惊奇的一个事实也许是,由于能够预见到自己将来会获得大额遗产,这些后来实际得到大额遗产的群体的劳动参与率从一开始就比较低。
案例2: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
,
当工资提高时,个人劳动力供给先随着工资的上涨而增加,当工资上涨到一定程度时,劳动供给开始减少。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是向后弯曲的曲线。
问题:
张三是个大学毕业生,刚参加工作,编写程序。工作初期,涨工资会使张三增加工作量。当他成为一个软件高手之后,工资已经足够高了,张三的收入也相当高
了,这个时候,张三面对涨工资的反应,不是选择加班,而是更多的来休闲和体育运动。
在工资较低的时候,工资上涨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哪个更大,
当工资上涨的足够高的时候,如果接着上涨,又是如何呢,
案例3:男性和女性的时间使用情况(每周小时数)
案例4:丈夫、妻子、邻居和凯洛格食品公司6小时工作制的终结
劳动经济学案例分析三胎
劳动经济学案例分析三胎
国家出了新政策,让生三胎了,快来看看生娃的经济学!
一、人口发展的规律
人类的繁衍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原始型,原始社会时期,大家的精神世界十分贫瘠,每每到晚上没啥娱乐,只能活动活动,这样的后果就是孩子生多了,但是天天打猎打架,死的也很快,所以那时人口呈现出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的特点。(2)传统型,到了农业社会,生娃既能种田又能养老,所以大家到了晚上依旧热衷活动活动。种田和打猎可不一样,不会有什么生命危险,医学也有了一定的进步,此时人口呈现出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的特点。(3)现代型,到了工业社会,物质极大丰富,医疗水平更加发达,死亡率再创新低,但是由于很多原因使得很多人不愿意生娃了,所以现代人口的状态就是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
二、人口的利和弊
先来说说人口多了有什么好处:(1)丰富的劳动力资源;(2)庞大的消费群体;(3)潜在的人才资源。但人口过多有时也会带来麻烦,比如:耕地有限、住房有限、自然资源有限。
三、我国的人口政策
我国人口政策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首先是1949-1978年的无计划、高增长。其次是1978-2002年的计划生育时期。最后2002-2015年的计划生育松绑期。这么多年大家都习惯了计划生育,可新的问题又来了,老人越来越多,年轻人越来越少,所以2001年起,我国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产
生了一些问题,比如:创造财富的能力低、养老金缺口大、消费能力下降。所以2002年开始国家逐渐放开二孩政策,到2016年这个政策就全面放开了,本以为全国人民憋了几十年,终于可以爆发了,但是在放开二胎的当年,平均每个妇女多生了0.2个娃,结果没过多久娃生的更少了,并且经济越发达,就越不爱生娃,原因有三:结婚迟、养不起、不敢生。现在国家又放开了三胎,你怎么看?
劳动经济学作业
一、怎样理解劳动力的概念?
答:1.劳动力是人所特有的一种能力。
2.劳动力是存在于活的人体中的能力。
3.劳动力是人在劳动中所运用的能力。
4.劳动力是人在劳动中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二、试论劳动力需求工资弹性的影响因素?
答:1.要素替代对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影响。如工资上升,受产出效应的影响,企业在短期内的雇工数量将会减少;从长期看,企业还会以资本或其他投入要素来替代劳动,从而使劳动力需求量进一步减少。因此从长期看,各要素之间相互替代的可能性越大,劳动力需求弹性也越大。
2.产品需求对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影响。工资水平的上涨会迅速导致产品成本上升,企业无疑会提高产品的价格;产品价格一旦提高,消费者的购买数量将会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产品的需求弹性较大,价格的上涨势必使销售额下降,产出量减少,因而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量下降。
3.其他生产要素供给弹性对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影响。以资本替代劳动从而使劳动力需求量趋于降低的程度,要取决于资本要素供给弹性的大小。一般来说,资本的供给弹性越大,其价格的上升速度就越快,企业以资本替代劳动的变通程度就越低,对劳动力需求量的影响就越小;反之就越大。
4.劳动力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对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影响。劳动力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对劳动力需求弹性具有重要影响。在劳动密集型行业中,由于劳动力在总成本中所占比重较高,工资的变动会对就业水平产生较大影响;在资本密集型行业中,工资变动对就业水平的影响相对较小。
例如:某公司为员工提升工资待遇,该公司的人工成本就会增加,由于企业想获得更大利润,该公司将提高产品价格。根据供求关系,产品价格的提高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数量,随之减少消费金额。因而,产品需求对劳动力需求弹性有影响。
劳动经济学案例集
劳动经济学案例集
对目前的工作厌倦了,怎么办?
如果被“不想工作”的心理压抑得喘不过气来,该怎么办?如果说“不想工作”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心灵症状,那么“先行者”们都采取了哪些自我治疗方式呢?也许大多数人还是会硬着头皮一如既往地工作下去,可也有那么一部分人,任由“不想工作”的心态发展下去,却意外地展开了一段不一样的新生活。不想工作:让物质走开;不想工作:只与心情有关。
“新退休人生”
“不想工作”如今成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尤其在黄金周7天长假后表现得特别明显,“目眩头晕、精神不振、喜欢犯困以及面对工作头皮发麻”的表征,你是不是很熟悉?
自从走出校园踏上工作岗位那天起,每个人便进入了无穷无尽的工作状态。一周五天,朝九晚五,机械化的工作就这么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进行下去。日子一长,对工作倦怠的心态便从此而生。
也许在每天疲累的工作之后,不想工作的念头经常折磨着你的心灵。然而在工作生活方式激荡变革的今天,身处“后工作时代”的我们可以有着更加自主的选择。不想工作意味着重新选择,不想工作然后更加懂得品味生活,不想工作然后回归快乐的生活本身。而个人不想工作的普遍心态也蕴涵着社会潮流变革的大趋势,更多的人从传统工作中解放出来,投入更具创意的工作中去。
看,一些先行者已经开始了一段“新退休人生”,或者出外休闲,或者是赋闲在家,或者是读书充电,或者是开始了另一份具有创意的工作。而这股“新退休主义”的宗旨就是“退休与年龄无关,想退就退;退休与事业无关,想做就做。”退一步,我们发现了海阔天空的新事业,发现了“不想工作”的乐趣。
劳动经济学案例分析1
蒸汽织布机与 英国手工纺织者的兴衰
蒸汽织布机与英国手工纺织者的兴衰
• 在1770年左右,英国出现了一种新的纺纱技术,这 一技术可以生产出强度和质量更高的棉纱,而生产 成本却大幅度降低.
• 人们对物美价廉的棉纱产生了巨大的需求,这使得 英格兰的兰开夏郡〔英格兰棉织业基地〕对手工 织布工人的雇用量激增,从1789年的4万人增加到 1820年的20万人.
蒸汽织布机与英国手工纺织者的兴衰
• 这些织布工人大多是妇女和儿童,她们大多以转包 方式在家劳动.
• 这些熟练的手工纺织者还曾受到过政府的保护: 政府一度禁止使用效率更高的纺织机器,甚至禁止 机械师移民进英国,想以此抑制先进技术的传播.பைடு நூலகம்
蒸汽织布机与英国手工纺织者的兴衰
• 但工厂最终还是繁荣起来,蒸汽织布机的效率是手 工织布机的5倍,也因此遭到了熟练工人的暴力反 抗.
另一方面,在纺织厂工作的技术工人从1820年的 8.5万增加到1850年的27.5万.
蒸汽织布机与英国手工纺织者的兴衰
• 请应用课堂所学知识来分析本案例中的技 术进步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
• 在1811年和1812年,成对的熟练工人冲击工厂, 砸坏数百台织布机,当时英国政府出动了1.4万名 士兵才镇压住暴动.
蒸汽织布机与英国手工纺织者的兴衰
• 到了1820年,几年前发明的动力织布机经过改进, 终于应用于实际生产,替代了手工织布机.
劳动经济学
案例2:浙江破解“民工荒”难题
案例适用:3章劳动力供给
2002年下半年,用工紧张状况已开始在浙江省部分地区显现。2004年,不仅在杭州、温州。等大中型城市,就连富阳、象山、慈溪这样的小城市,企业也频繁遭遇“招工难”的尴尬局面。浙江杭州市求职民工比2003年同期减少了11%~20%。实际上,“民工荒”不仅是浙江一省的独特现象。2004年春季以来,福建首先出现了“招工难”的现象,整个珠江三角洲加工制造业工人缺口高达200万①。就连劳务输出大省江西、农业大省山东也都面临着招工难的问题以杭州的某企业为例:杭州立伟服装有限公司从2004年春节开始,全年用工供给一直不足,人手最缺时,缺工数达到总用工需求的3D%以上。“用工短缺”的不仅是立伟服装公司——2004年,整个浙江省的劳动力密集型制造行业几乎一直在为“用工短缺”而犯愁。
浙江省政府政策研究室调研报告《透视浙江“民工短缺”现象》的数据显示,2004年l—8月杭州市外来劳动力服务中心统计的单位需求数为283693人,登记介绍数为231847人,民工缺口比重为18.28%;2004年第三季度,浙江省劳动力市场需求人数约134万人,求职人数约88.1万人,缺口比重为34.25%。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的最新统计数据表明:截至2005年2月,浙江省劳动力短缺约50万人,占劳动力总需求量的35%。
在“民工荒”波涛汹涌之时,令人欣喜的是,2005年杭州、宁波。温州等地的各个职业介绍场所遭遇了近年来难得一见的“民工潮”。温州职业介绍服务中心正月初六(2005年2月14日)在全省率先“开门迎客”当天就迎来7000多名求职者,第二天则超过1万名;截至2月16日中午,该中心提供的岗位已接近3万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劳动经济学案例作业
新生代农民工的问题浅析
一、现状分析
30年来,在农民工数量急剧增加的同时,农民工队伍的结构特征也已经悄然发生了很多变化。流动就业的农民工已经不再是一个高度同质性的群体,从性别年龄结构到受教育水平,从流动时间到流动距离,从就业领域到社会保障需求,农民工都已经产生了明显的分化。在这些变化中,一个新生的群体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那就是第二代农民工。
近年来,研究者对第二代农民工越来越重视,相关的研究也越来越多,这对于更好地了解这一群体、更好地解决他们的问题、更好地针对他们的需求开展服务,无疑都是非常有价值的。
1. 定义解析
新生代农民工:参考已有研究对第二代农民工的概念界定,同时根据本文所依据之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资料本身的特点,我们将第二代农民工定义为1980年以后出生的新一代农民工,他们具有以下基本特性:第一,仍然保留农村户籍而不具有城市户口;第二,大部分时间已脱离农业生产,主要在城镇务工经商以赚取工资性收入。相比之下,将1980年以前出生的农民工称为第一代农民工。(摘自《人口研究》)
2. 现状特征
研究表明,第二代农民工在生活习惯、文化习俗、就业取向、价值目标等方面更接近于市民,尽管身份并没有得到彻底改变,但是他们比第一代农民工更多了自主和自觉意识,具有强烈的市民化意愿。更愿意成为市民。因此,在农民工市民化的进
程中,第二代农民工是市民化意愿最强、市民化过程最为迫切,同时也是比较容易融入城市被市民化的群体(刘传江、程建林,2007)。
另外,研究表明第二代农民工有如下各项主要特征:
(1) 在第二代农民工中,女性比例较高;在女性农民工中,第二代农民工所占比例较大; (2) 绝大部分第二代农民工处于未婚状态,已婚比例低;
(3) 第二代农民工受教育水平较高;
(4) 第二代农民工就业层次仍然较低,但在行业上更加向制造业集中; (5) 第二代农民工的职业以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为主; (6) 第二代农民工进城务工时间尚短;
(7) 第二代农民工更多地跨省流动;
(8) 近八成跨省流动的二代农民工流入东部地区,其中半数流入广东省; (9) 第二代农民工社会保险参保率仍然很低。
二、问题提出
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第二代农民工已经占到全体农民工总数的 34. 6%。当前,城市发展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仍在持续增加,农民工的总规模将继续扩大。更为重要的是,第二代农民工的规模增长速度将更快,他们在全部农民工中所占份额将越来越高。而对相关问题的研究便是对这类人群问题的聚睛。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他们,而城市能否也相应的对他们进行回馈,占了农民工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而且呈现增长趋势的新生代农民工,该何去何从,
三、问题分析
1
1. 劳动需求及供给
首先,从市场劳动需求上看,中国的城市化的进程还在前进,而城市化的过程离不开这些相对人力成本较低的劳动力。况且城市化是个很长的过程,这个过程
中,城市化的进度会越来越快。所以,衍生出来的是新生代的农民工,而市场对他们的需求是不间断的。再而在劳动力供给上,在第一代的农民工的劳动付出,在打拼了大半辈子后,在对国家贡献了重要的资本累计却获得廉价的回报后,他们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进而有意识的对自己以及后代进行一定的人力资本投资。在教育上,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完九年义务教育以及更进一步的高等教育或者职业培训的数量不在少数。而,新生代的农民工在城市长大,对耕田农务技能的不熟练,一般不会选择返乡进行劳动。故,在市场上的劳动供给上,是源源不断以及是质量不断上升中的。
2. 劳动力的流动
区别于第一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的流动是更加的频繁。首先,流动是新生代农民工从学校毕业到社会的一个重要群体特征。而通过人力资本投资过后的人力含金量的提高,将有利于他们进行流动时发挥更佳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从而追寻更好的发展机会。而近八成跨省流动的二代农民工流入东部地区,其中半数流入广东省,则是因为发达地区经济福利的诱惑力,以及对城市人身份的追求以及渴望被认同。然而,在流动一定次数后,出于本身的心理对稳定工作和生活的需求,而且对于流动越多对本身竞争力有负面影响,不利于专业工作的技能及资本累计,会选择避免再流动。
3. 市场歧视以及失业
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不仅仅是就业时存在市场歧视,在就学问题时也普遍受到户籍歧视,对农民工背景的歧视。尽管有意识地对自己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但走到社会上,终究摆脱不了“农民工”的身份,对自己本身身份的自卑感,以及确实存在的对农民工就业的歧视问题,将是新生代农民工还得继续面对的问题,更甚的是,相比于第一代农民工,第二代农民工市民化意愿更高。一直以来,城市市民对计划经济体制通过剥夺农民而提供给他们的种种好处留恋有加,以致那种特权意
识和身份优越感在他们身上沉淀为了一种社会惯习(陈光金,1998),大部分城市市民还是没有把农民工当市民看。根据史清华等(2003)的调查,农民工在社会身份转化方面“受到歧视率”大约在75%左右,这反映了大部分城市市民并不能平等对待农民工。
存在对农民工身份的市场歧视,以及,工作技能含金量不足等原因都是避免不了新生代农民工的失业问题。失业问题,首先会使待业者对劳动力流动的考虑,或者觉得在情感上受伤而选择回流。再者,失业问题的提升也将会促进犯罪率的上升,进而让市民对农民工怀有更坏的印象。这都是双方素质低下导致的坏循环。只有双方的素质提升,包容度的提升,慢慢地有序地解决。
4. 落叶归根
作为农民剥夺的延续,在城市中农民工也经常被市民排斥在城市的文化、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之外,普遍得不到他们的认同,其结果是农民工的期望在心理上不能获得认同,在情感上找不到归宿。而新生代农民工渴望市民化,而他们需要的是个人认同,社会认同,以及国家的政策帮助。
(1) 个人认同
农民工的自我认同是他们社会身份认同的关键(周明宝,2004)。虽然第二代农民工主观上竭力融入城市社会,力图挣脱“农民工”这一标签,虽然有着通过自己努力在城市生活定居的强烈愿望与美好打算,但是目前他们既不能真正融入城市社会,又难以回归农村社会。这便形
2
成了对自我身份的认同问题。但是只有认同自己,同时提升自己达到一定高度,待到以后社会的观点转变,国家的政策出台,那样方自然而然的能市民化。
(2) 社会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