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案例作业
2《劳动经济学》案例分析题
《劳动经济学》案例分析题1、材料:美国联邦最低工资立法的影响 P1-2相关问题:最低工资标准立法要考虑的问题参考答案:答:一、最低工资就是工人维持生存和延续后代所必须的生活费用的价格。
其构成主要包括三个部分:1)维持工人自身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费用;2)延续工人后代所必须的生活费用;3)一定的教育和训练费用。
二、用命令或法律来规定工资和福利的高低,“最低工资法”是世界上最典型的法定福利。
最低工资法普遍得到了各国政府的青睐,但是从美国联邦最低工资立法后,南部地区无缝针织行业发生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在最低工资标准立法的时候要考虑到如下问题:(1)统一的最低工资标准会对劳动力密集的地区产生较深刻影响,使得劳动力资源在不平衡的地区间重新分配。
例如,美国北部的工资比较高,而且劳动力不密集,所以提高最低工资对成本的影响小;但南部劳动力密集,确定了法定最低工资,使得成本大增,企业竞争力削弱。
南部地区的企业就会想方设法降低劳动力成本,在最低工资法实施的头两年,南部的就业量降低了5.5%。
(2)工资是由劳动力的需求决定的,法定的最低工资要适应市场,及时作出调整。
当人为规定的最低工资高于劳动力市场上的均衡工资,可能就会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结果是失业人数反而增加。
(3)可能鼓励资本替代劳动,企业会更有积极性采用节省劳动力的新技术。
从案例看出,在最低工资法生效的头两年,更先进的生产设备——变频移印图案编织机器逐步代替旧的手工移印图案编织机器,全自动的机器使用增长了10%。
(4)最低工资法可能带来熟练劳动力替代非熟练劳动力,并导致就业中的种族歧视或性别歧视,使得非熟练劳动力处于更艰难的就业状况。
(5)可能有许多事实上拿最低工资的工人如学徒工、临时工、兼职工人、家庭仆人等未被包括在最低工资法内,最低工资法就无法保障到这部分人的利益。
(6)企业是否真正执行最低工资法也是个实践中的难题。
三、在我国,最低工资是指“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义务的前提下,其所在企业应支付的最低工资报酬。
劳动经济学作业
劳动经济学作业第一篇:劳动经济学作业本学期就是如下两次作业:1请首先根据一般媒体资料或google学术搜索得到的资料,判断目前的中国是否存在农民工回流的事实。
请给出你对这种趋势对中国经济发展影响的判断和理由。
答:由于美国发生的资贷危机,引发投资行业纷纷破产,从而引发全球金融危机,继而影响到实体经济和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的需求,我们中国也不例外,最终成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
由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发展迅速,出口带动中国经济的增长,中国经济对外的依存度不断加大,以珠三角为代表的东南沿海的企业,多是依赖出口外向型加工私营企业,这些企业发展之时需要大量的农民工。
由于这些企业简单的加工型企业,依靠成本优势生存和发展,面对百年难遇的经济危机,进口国的需求大幅减小。
在这些企业中,农民工是主体,农民工受到的冲击影响最大。
这些依赖出口抗风险较小的企业无可避免地破产,大量的农民工失业,从而回流至农村。
影响“三农问题”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农民工问题是“三农问题”的延伸,解决好农民工问题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方法之一,解决好可使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大量农民工的回流,不但制约了农民的增收,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村的消费,从而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
同时农民工回流,对社会冶安工作提出了挑战。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采取了一些积极的政策,如培训、鼓励回乡农民工、对农业加大支持力度等,但是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一相比较长的时间,这就难免给部分回流农民工带来了困难。
2假如一个农民工回乡创业,手里自由资金为15万,全年预期纯收益为9万元。
请问,如果他(她)原来在城市里边找到年薪8万元的工作,请问他创业的选择是否理性?是否符合效用最大化?请说出你的理由和重要推理前提。
答:我觉得还有可以斟酌的地方。
农民工回乡创业是好事,在致富自己的同时,也能带动其他人的再就业,为社会甚至为他人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劳动经济学习题与答案
第一章1、我们设计了一个简单的模型,模型做出的预测是:如果劳动者在某一职位上所获得的工资水平低于他们在其他地方的类似工作岗位上能够获得的工资,那么他们就会倾向于辞职,以寻找工资水平更高的工作。
假如我们看到一名女性员工在收到老板的多次骚扰或批评之后,辞掉了一份每小时80元的工作,而去从事每小时75元的工作,请回答下列问题:该女性的行为与我们描述的模型的预测结果一致么?我们能否通过这个例子看出这个女性的行为符合理性假设?假如该老板也骚扰了其他员工,但辞职的却只有这一位女性员工,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经济理论仅仅适用某些人的行为,而不适用于其他人。
2、假设台风季即将来临,为了避免台风引起的洪涝灾害,政府需要一些工人沿一条容易泛滥的河流修筑一条大堤。
从规范经济学的角度来说,下面两种做法之间存在怎样的差别?强迫体格健全的市民都去修筑大堤(向他们支付工资)通过正常的招聘程序,招聘求职者,然后让他们自己自愿决定是否接受这种工作。
答案:1、尽管在劳动力招募的过程中,无论是采用征召制还是志愿制,估计都可以招募到相同数量的劳动者到大堤上工作。
但是,自愿制却有一个重要的规范性优点,这就是它可以保证所有到大堤上来工作的劳动者都把参加这项工作看成自己福利的一种改善。
当劳动者是被征召来的时候,至少一部分人会把这种交易看成是带有强迫性质的,并且是有损于自己的利益的;如果允许这些劳动者改变这种就业方式的话,那么我们通过简单地重新分配资源,就可以实现社会福利的改善。
因此,与强制征召制相比,自愿招募制增加了社会福利。
2、(1)这一行为是完全符合所描述的辞职模型的内容的。
经济理论假设,劳动者是追求效用最大化的。
如果两种工作所有的其他方面都是一样的,那么,经济理论会预期,劳动者会更加偏好工资率较高的工作,而不是工资率较低的工作。
然而,在两种工作之间,常常很多重要的方面都不一样,其中包括工作环境、管理人员的个性以及工作给员工带来的压力等等。
劳动经济学练习题及答案
练习题1.假设你现在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收集到了快餐行业中的13位年轻员工的下列数据(见下表)。
请问:年龄和工资之间在总体上存在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将这些数据绘制成散点图,然后再构建一个线性方程来说明这一关系。
年龄(岁)工资(美元/小时)年龄(岁)工资(美元/小时)16 5.25 18 6.0016 6.00 18 6.5017 5.50 18 7.5017 6.00 19 6.5017 6.25 19 6.7518 5.25 19 8.0018 5.752.假设通过最小二乘法的回归分析我们推导出了如下的估计方程:W i=-1+0.3A i式中,W为小时工资率(美元/小时);A为年龄(岁);假定通过对另外一组员工群体做同样的回归分析之后推导出了如下的估计方程:W i=3+0.3A i-0.01(A i)2请问:(1)基于第一种估计,一位20岁的员工预计能得到的工资水平是多少?(2)基于第二种估计,一位20岁员工预计能够得到的工资水平是多少?3.假设你推导出的工资水平和年龄之间的相关关系如下:W i=-1+0.3A i(0.1)括号中所标注的是标准差。
请问:你能够确信工资率一定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吗?4.现在有13位随机抽选的在快餐业工作的年轻员工,假设你知道其中的哪些人是从事非全日制工作的,哪些人是从事全日制工作的。
如果是从事全日制工作的员工,则变量F i=1;如果是从事非全日制工作的员工,则F i=0。
根据这些信息,你估计出工资、年龄以及从事全日制工作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为:W i=-0.5+0.25A i+0.75F i(0.10)(0.20)括号中所标注的是标准差。
(1)基于这种估计,一位从事全日制工作的20岁员工预计能够得到的工资水平是多少?(2)基于这种估计,一位从事非全日制工作的20岁员工预计能够得到的工资水平是多少?5.基于练习题4中的回归估计方程,对估计出来的回归系数在统计上的显著性加以评价。
劳动经济学案例
劳动经济学案例在劳动经济学中,劳动力市场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它涉及到劳动者的供给和需求,以及工资水平和就业机会等诸多问题。
本文将通过一个实际的案例来探讨劳动力市场的运作机制,并分析其中的经济学原理。
某国家的制造业发展迅速,其中一家汽车制造厂因生产任务繁重,急需大量的技术工人。
为了吸引更多的技术工人加入,该厂提高了工资水平,并提供了更多的福利待遇。
随着工资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技术工人前来应聘,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缺口。
于是,该厂又决定通过技校和培训机构进行技术工人的培训,以满足生产需求。
这个案例中涉及到了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和需求问题。
首先,随着工资水平的提高,技术工人的供给量增加,这符合经济学中供给曲线向右移动的规律。
其次,技术工人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加,这符合需求曲线向右移动的规律。
通过这个案例可以清晰地看到,供给和需求的变化会影响到工资水平和就业机会。
另外,该厂通过培训机构进行技术工人的培训,这也涉及到了劳动力市场的人力资本投资问题。
人力资本是指劳动者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所获得的技能和知识,它对劳动者的生产力和工资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培训,技术工人的人力资本得到了提升,从而提高了他们的生产力和工资水平。
在劳动力市场中,工资水平的确定是一个关键问题。
根据劳动经济学的理论,工资水平取决于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
边际生产力是指增加一单位劳动力所带来的产出增加量,它决定了雇主愿意支付的最高工资水平。
在这个案例中,随着技术工人的供给增加和人力资本的提升,他们的边际生产力也随之增加,从而支撑了工资水平的提高。
总的来说,这个案例生动地展现了劳动力市场的运作机制,以及其中涉及的供给、需求、人力资本和工资水平等经济学原理。
劳动力市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技术进步、教育水平、劳动力流动等。
只有深入理解劳动力市场的运作规律,才能更好地指导政策制定和企业管理,促进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劳动经济学案例
劳动经济学案例在劳动经济学中,劳动力市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直接影响着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和就业机会。
下面我们将通过一个实际案例来分析劳动力市场的运作机制和相关经济学原理。
某国家的汽车制造行业一直是该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竞争的加剧,该国汽车制造业面临着一些挑战。
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许多汽车制造企业开始引进自动化生产线,减少对人工劳动力的需求。
这导致了许多汽车工人失去了工作岗位,劳动力市场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失业问题。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利用劳动经济学的理论来分析这一现象。
首先,根据供求关系的原理,当企业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时,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将超过需求,从而导致失业率的上升。
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失业率通常会随着经济衰退而上升,因为企业在经济不景气时往往会裁员以降低成本。
其次,根据边际生产力理论,企业在决定雇佣劳动力数量时会考虑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
当自动化生产线的引入可以降低边际成本时,企业就会减少对人工劳动力的需求。
这也说明了为什么一些行业会出现技术进步导致大量劳动者失业的情况。
另外,从劳动力市场的角度来看,失业问题也会导致劳动力的浪费。
失业者无法充分发挥其劳动力,从而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
这也提醒我们,劳动力市场的运作不仅仅关乎个体的收入和就业,还关乎整个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
针对这一案例,政府和企业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缓解失业问题。
政府可以通过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提供技能培训和再就业服务,帮助失业者重新就业。
企业可以通过提高劳动力的技能水平,转型升级,拓展新的市场,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总的来说,劳动力市场是一个复杂而又关键的经济领域。
通过以上案例的分析,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劳动力市场的运作机制,还可以认识到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需要不断关注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以便更好地应对经济的挑战,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劳动经济学案例
劳动经济学案例在劳动经济学领域,案例分析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通过具体的案例来展示劳动市场的运作机制、劳动力供求关系以及劳动者的决策行为。
下面,我们将通过几个实际案例来深入探讨劳动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和现实应用。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个关于最低工资法案的案例。
假设某国政府通过立法规定最低工资标准,目的是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水平。
然而,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实施最低工资法案可能会导致企业减少招聘新员工,因为他们需要支付更高的工资成本。
这就引发了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一方面劳动者可能因为最低工资的保障而增加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企业可能因为成本增加而减少用工需求。
这个案例展示了最低工资法案对劳动市场的影响,以及政府政策与市场机制的博弈关系。
其次,让我们来看一个关于技能培训的案例。
随着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劳动力的技能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一些企业为了适应市场需求,会对员工进行技能培训,以提高其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然而,这也会引发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调整。
经过技能培训后,员工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可能会导致工资水平的上涨,从而影响企业的用工成本。
这个案例展示了技能培训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以及企业在技能培训和用工成本之间的权衡。
最后,让我们来看一个关于劳动力流动的案例。
在现代经济中,劳动力的流动性越来越强,人们会根据工作机会和生活条件选择不同地区的就业。
然而,劳动力的流动也会引发一系列经济问题,比如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社会福利的分配。
这个案例展示了劳动力流动对劳动市场和地区经济的影响,以及政府在引导劳动力流动和平衡地区发展之间的政策挑战。
通过以上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劳动经济学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挑战。
劳动力市场的运作机制是复杂而多变的,需要综合运用供求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和制度经济学等多方面知识来进行分析和决策。
只有深入理解劳动市场的规律和特点,才能更好地指导政府政策、企业经营和个体决策,实现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社会福利的提升。
网络教育劳动经济学满分作业3
网络教育劳动经济学满分作业3作业名称:劳动经济学2013秋第二套作业出卷人:SA作业总分:100 通过分数:60起止时间:2013-11-11 16:04:19 至 2013-11-13 9:56:38学员姓名:wwq840823 学员成绩:100标准题总分:100 标准题得分:100详细信息:题号:1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3.08 内容:计件工资的适用范围是( )A、A.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的行业和企业B、 B.产品数量和质量不易准确确定的行业和企业C、 C.产品数量和质量能准确计算检验的行业和企业D、 D.产品、经营项目较多和生产条件多变的行业和企业。
标准答案:C学员答案:C说明:第六章第一节工资的历史、本质和形式本题得分:3.08题号:2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3.08 内容:按要素分配制度主要包括劳动分红制、年薪制和_______。
A、A.股权薪酬帛B、 B.劳动股权制C、 C.借贷购股制。
标准答案:A学员答案:A说明:第六章第一节工资的历史、本质和形式本题得分:3.08题号:3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3.08 内容:下列关于货币工资和实际工资变动关系的正确表述是()A、A.若货币工资不变,当商品价格上升,则实际工资下降B、 B.若货币工资不变,当商品价格上升,则实际工资上升C、 C.若商品价格不变,当货币工资上升,则实际工资不变D、 D.若商品价格不变,当货币工资上升,则实际工资下降。
标准答案:A学员答案:A说明:第六章第一节工资的历史、本质和形式本题得分:3.08题号:4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3.08 内容:各类人员工资在水平上的差异是指()。
A、A、工资差别B、 B、工资水平C、 C、工资的构成因素D、 D、工资率。
标准答案:A学员答案:A说明:第六章第一节工资的历史、本质和形式本题得分:3.08题号:5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3.08 内容:利息、工资与就业的互动关系为_______。
《劳动经济学》作业
《劳动经济学》作业《劳动经济法》作业专业班级:姓名:学号:作业要求:题目可打印,答案要求手写,该课程考试时交作业。
作业一:一、名词解释1、边际技术替代率2、劳动力供给3、流动净收益4、工会二、简答1、有关劳动力需求的的假设哪些?2、为什么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是向后弯曲的?作业二:一、名词解释1、劳动力市场歧视2、劳动力流动3、最低工资4、劳动力需求二、简答1、影响劳动力参与率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各自的适用范围如何?3、试述失业的类型与成因。
作业一:一、名词解释1、边际技术替代率边际技术替代率是指在产量保持不变的前提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可以代替的另外一种要素的数量。
通常,由于生产过程中投入的生产要素是不完全替代的,随着一种生产要素数量的增加,该要素对另外一种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是递减的。
2、劳动力供给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3、流动净收益流动收益现值减去流动成本现值后的差额,是劳动力流动决策的依据和动力。
4、工会是工人的组织,其主要目的是改善工会成员在货币方面和非货币方面的就业条件。
二、简答1、有关劳动力需求的的假设哪些?答:1.市场是有大量的买者和卖者2.市场上每一个厂商提供的商品都是完全同质的.3.所有的资源具有完全的流动性4.信息是完全的.2、为什么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是向后弯曲的?答:由于增加一单位时间的闲暇,意味着失去本来可以得到的一单位劳动的收入(工资),因此劳动的价格(工资)实际上是闲暇的机会成本,于是可以将工资看成是闲暇的价格。
那么,工资率的变化就是闲暇的价格变化。
在消费者行为理论中,我们了解到,商品的价格变化对其需求量会产生两个效应: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如果工资提高了,那么表明闲暇这种商品的价格提高了,根据替代效应的原理,此时消费者会减少对闲暇这种商品的购买,即由于替代效应,提高工资会诱导消费者增加劳动的供给。
劳动经济学案例分析三胎
劳动经济学案例分析三胎国家出了新政策,让生三胎了,快来看看生娃的经济学!一、人口发展的规律人类的繁衍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原始型,原始社会时期,大家的精神世界十分贫瘠,每每到晚上没啥娱乐,只能活动活动,这样的后果就是孩子生多了,但是天天打猎打架,死的也很快,所以那时人口呈现出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的特点。
(2)传统型,到了农业社会,生娃既能种田又能养老,所以大家到了晚上依旧热衷活动活动。
种田和打猎可不一样,不会有什么生命危险,医学也有了一定的进步,此时人口呈现出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的特点。
(3)现代型,到了工业社会,物质极大丰富,医疗水平更加发达,死亡率再创新低,但是由于很多原因使得很多人不愿意生娃了,所以现代人口的状态就是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
二、人口的利和弊先来说说人口多了有什么好处:(1)丰富的劳动力资源;(2)庞大的消费群体;(3)潜在的人才资源。
但人口过多有时也会带来麻烦,比如:耕地有限、住房有限、自然资源有限。
三、我国的人口政策我国人口政策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首先是1949-1978年的无计划、高增长。
其次是1978-2002年的计划生育时期。
最后2002-2015年的计划生育松绑期。
这么多年大家都习惯了计划生育,可新的问题又来了,老人越来越多,年轻人越来越少,所以2001年起,我国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产生了一些问题,比如:创造财富的能力低、养老金缺口大、消费能力下降。
所以2002年开始国家逐渐放开二孩政策,到2016年这个政策就全面放开了,本以为全国人民憋了几十年,终于可以爆发了,但是在放开二胎的当年,平均每个妇女多生了0.2个娃,结果没过多久娃生的更少了,并且经济越发达,就越不爱生娃,原因有三:结婚迟、养不起、不敢生。
现在国家又放开了三胎,你怎么看?。
经济学案例教学丛书:劳动经济学案例
经济学案例教学丛书:劳动经济学案例篇一:2《劳动经济学》案例分析题《劳动经济学》案例分析题1、材料:美国联邦最低工资立法的影响P1-2相关问题:最低工资标准立法要考虑的问题参考答案:答:一、最低工资就是工人维持生存和延续后代所必须的生活费用的价格。
其构成主要包括三个部分:1)维持工人自身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费用;2)延续工人后代所必须的生活费用;3)一定的教育和训练费用。
二、用命令或法律来规定工资和福利的高低,“最低工资法”是世界上最典型的法定福利。
最低工资法普遍得到了各国政府的青睐,但是从美国联邦最低工资立法后,南部地区无缝针织行业发生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在最低工资标准立法的时候要考虑到如下问题:(1)统一的最低工资标准会对劳动力密集的地区产生较深刻影响,使得劳动力资源在不平衡的地区间重新分配。
例如,美国北部的工资比较高,而且劳动力不密集,所以提高最低工资对成本的影响小;但南部劳动力密集,确定了法定最低工资,使得成本大增,企业竞争力削弱。
南部地区的企业就会想方设法降低劳动力成本,在最低工资法实施的头两年,南部的就业量降低了5.5%。
(2)工资是由劳动力的需求决定的,法定的最低工资要适应市场,及时作出调整。
当人为规定的最低工资高于劳动力市场上的均衡工资,可能就会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结果是失业人数反而增加。
(3)可能鼓励资本替代劳动,企业会更有积极性采用节省劳动力的新技术。
从案例看出,在最低工资法生效的头两年,更先进的生产设备——变频移印图案编织机器逐步代替旧的手工移印图案编织机器,全自动的机器使用增长了10%。
(4)最低工资法可能带来熟练劳动力替代非熟练劳动力,并导致就业中的种族歧视或性别歧视,使得非熟练劳动力处于更艰难的就业状况。
(5)可能有许多事实上拿最低工资的工人如学徒工、临时工、兼职工人、家庭仆人等未被包括在最低工资法内,最低工资法就无法保障到这部分人的利益。
(6)企业是否真正执行最低工资法也是个实践中的难题。
劳动经济学案例集
劳动经济学案例集对目前的工作厌倦了,怎么办?如果被“不想工作”的心理压抑得喘不过气来,该怎么办?如果说“不想工作”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心灵症状,那么“先行者”们都采取了哪些自我治疗方式呢?也许大多数人还是会硬着头皮一如既往地工作下去,可也有那么一部分人,任由“不想工作”的心态发展下去,却意外地展开了一段不一样的新生活。
不想工作:让物质走开;不想工作:只与心情有关。
“新退休人生”“不想工作”如今成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尤其在黄金周7天长假后表现得特别明显,“目眩头晕、精神不振、喜欢犯困以及面对工作头皮发麻”的表征,你是不是很熟悉?自从走出校园踏上工作岗位那天起,每个人便进入了无穷无尽的工作状态。
一周五天,朝九晚五,机械化的工作就这么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进行下去。
日子一长,对工作倦怠的心态便从此而生。
也许在每天疲累的工作之后,不想工作的念头经常折磨着你的心灵。
然而在工作生活方式激荡变革的今天,身处“后工作时代”的我们可以有着更加自主的选择。
不想工作意味着重新选择,不想工作然后更加懂得品味生活,不想工作然后回归快乐的生活本身。
而个人不想工作的普遍心态也蕴涵着社会潮流变革的大趋势,更多的人从传统工作中解放出来,投入更具创意的工作中去。
看,一些先行者已经开始了一段“新退休人生”,或者出外休闲,或者是赋闲在家,或者是读书充电,或者是开始了另一份具有创意的工作。
而这股“新退休主义”的宗旨就是“退休与年龄无关,想退就退;退休与事业无关,想做就做。
”退一步,我们发现了海阔天空的新事业,发现了“不想工作”的乐趣。
大众心态:“不想工作”大众现实:还是要上班供房买车结婚样样都要钱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不想工作是一种集体的心态。
但事实上,能放任之、并实现“不工作”的愿望的人却是少之又少。
大家总有很多理由来说服自己,比如“我每个月还要供房”,“我明年想买部车”,“下个假期要去欧洲度假”,这些五花八门的理由让“不想工作”只能成为一句心里经常浮现却又被现实战胜的牢骚话。
劳动经济学0
一分析题1. 20世纪70年代,埃及的建筑工人曾经出现了大量外流的情形,他们纷纷前往沙特阿拉伯寻找高工资的工作。
与此同时,埃及国内对建筑工人的需求也急剧上升。
以图形的方式说明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所出现的两种移动,然后运用图形来预测埃及国内建筑部门的工资水平和雇佣水平在这一时期发生变化的方向。
2. 厄瓜多尔是世界上最大的香蕉出口国,而该国的香蕉种植和收割工作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其中也包括儿童。
假设现在厄瓜多尔宣布在香蕉种植园中使用童工是非法的。
运用经济理论的“实证”模型来分析厄瓜多尔的香蕉种植业中的就业和工资将会发生何种变化。
请在你的分析中运用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
3. 在过去的20年中,涌入美国境内的墨西哥非法移民的数量大幅度上升,而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非技术工人,所以政府部门最近正在考虑采取一些措施来减少这些移民的流入量。
被列入考虑范围的政策之一是:雇主一旦被发现雇佣非法移民,政府将给予较重的经济处罚。
这种政策对非技术的非法移民的就业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它对美国“本土”的技术劳动力的需求会产生怎样的影响?4. 许多雇主都为他们的员工提供健康保险,而有些雇主,主要是小企业,却不这么做。
假设政府希望所有的员工都能获得达到或超过某一标准之上的健康保险。
再假设政府希望有雇主来支付这笔保险费用,并且政府目前正在考虑从下面两种不同方法中选择其一来实施:选择一:如果一位雇主不愿意主动向其员工提供可接受的健康保险,则必须根据其实际使用的劳动小时数来缴纳每小时X美分的税收,然后政府再利用这笔资金为员工提供健康保险。
选择二:与选择一情况相同,但政府获得健康保险基金的方式有所不同,现在采取按照雇主总收益的一定比例来征税的方式来形成这笔资金。
对这两种方法对劳动力市场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对比和分析。
5. 根据目前正在运行的工伤保险制度,一位因公永久受伤的员工无论是否工作,每年都可得到X美元的保险金。
假设政府现在实施一项新的计划,规定:那些根本不工作的人每年都会得到0.5X美元,而那些参加工作的人则不仅可得到0.5X美元而且还能以每一个工作小时追加50美分的方式得到额外的工伤保险(这笔补贴是在雇主支付的工资以外额外追加的)如果以这种方式来追加工伤保险,那么劳动者的工作动机会将产生怎样的变化?6. 2002年法国实施了一项法律,把标准工作周从39小时减少至35小时(尽管劳动者一周只工作35小时,但是他们却得到39小时的工资),同时不禁止安排加班加点的工作。
劳动经济学案例分析
劳动经济学案例分析一、引言劳动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供给与需求、工资决定等问题的学科。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个劳动经济学案例,揭示其背后的经济学原理和影响因素。
二、案例描述假设某国家X的制造业一直处于低增长状态,工业产值下滑,严重影响了该国民众的就业机会。
政府希望通过一系列政策来刺激制造业的发展,提高就业率。
三、劳动力供需关系在分析劳动力供需关系时,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 劳动力供给:低增长状态下的制造业导致失业人口增加,同时部分就业者可能流失到其他行业。
政府可以采取措施来培训和吸引更多人才参与制造业。
2. 劳动力需求:政府的刺激政策对制造业的发展将提高需求,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同时,企业的扩张和技术进步也会对劳动力需求产生影响。
四、工资水平决定在分析工资水平决定时,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 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是决定工资水平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劳动生产率越高,工资水平也会越高。
政府可以鼓励企业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创造更多高薪就业机会。
2. 政府政策:政府的调控政策也会对工资水平产生影响。
比如,政府可以通过最低工资法律来保障低收入劳动者的权益。
五、政府的政策选择针对该国家X的制造业低增长和就业机会不足的问题,政府可以采取以下政策措施:1. 促进产业升级:政府可以投入资金进行技术研发和创新,鼓励企业推动产业升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
2. 提供培训机会:政府可以提供各类培训机会,帮助失业人口提升技能,从而更好地适应制造业的需求。
3. 减税优惠政策:政府可以通过降低企业税负等方式来鼓励制造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4. 产业转移和发展:政府可以引导和吸引外国企业来该国投资,同时鼓励本国企业扩大对外开放,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和发展。
六、结论劳动经济学案例分析揭示了在制造业低增长和就业机会不足的情况下,政府可以采取一系列政策来刺激制造业发展和提高就业率。
通过政府的引导和调控,可以有效影响劳动力供需关系和工资水平决定,进而推动经济的发展和民众的福祉。
劳动经济学大作业 2
( 2012 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浅析收入分配差距的变化问题人力资源2班第5小组2013 年 12 月 24 日目录1.封面--------------------------------12.目录--------------------------------23.成绩评定表--------------------------34.考试评分标准------------------------45.前言--------------------------------56.收入分配差距变化现状分析----------5、67.收入分配差距变化的原因------------6、78.收入分配差距变化的对策------------8、9大作业成绩评定表学号姓名承担任务得分备注06 分配任务、文档制作、结尾、开头、分析的第一段、构思、对策两点补充08 现状分析三点19 变化的原因中的两点24 变化的原因中的两点30 对策的三点35 变化的原因中的两点评语老师签名:年月日《劳动经济学》课程非试卷考试评分标准考试(考查)题目A浅析收入分配差距的变化问题考核(评阅)点评分标准分值题目 1、自拟题目必须围绕以上4个主题之一,不得偏题。
2、题目简明易懂,反映主题。
5正文 1、文章结构清晰、完整,包括附件1所要求的各个部分。
2、文章围绕主题展开论述,不得偏题。
3、有自己的观点,且能有相应的文字资料支撑自己的观点,有理有据。
4、必须结合劳动经济学所学知识点进行分析,知识点选取得当。
15102020格式要求字数不得少于3000字,格式需符合附件1、附件2要求。
10答辩要求 1、小组自备答辩材料,准备充分2、答辩吐词清晰,能准确阐述论文核心观点。
3、能准确回答所提问题,观点有理有据。
20其它要求若内容为抄袭,直接评定为零分。
总评分(分)主讲教师签名:年月日(一)前言收入差距分配的变化日益成为中国人民心里重视的话题。
怎样才能解决正处于上升阶段并且在短期内是不会有所扭转的基尼系数的难题。
劳动经济学案例分析题
1.材料:据《三湘都市报》7月22日报道,为防止人才流失,株洲某大型集团规定夫妻双方任何一人辞职即视为两人同时辞职。
迫于无奈,同在该公司工作的一对夫妻只好先离婚,并商定等一方辞职手续办下来后再复婚。
报道还称,现在一些国有大型企业也有类似的规定。
市场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
国企也好,私企也罢,靠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才是吸引人才的正途。
株洲某集团的这种留人方式,不仅难以留住人才,甚至可能会加速人才的流失问题: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影响劳动力流失的主要因素。
答案: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因素很多,有社会历史因素,也有文化因素,但是对劳动力市场中劳动力的流动影响最大的因素还是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是通过以下各种因素发挥作用的。
经济因素是通过以下各种因素发挥作用的。
1)年龄:研究表明,年龄是劳动力流动的一个主要影响因素。
在其他和要件相同的情况下,年龄越大,流动行为越少。
之所以如此,可能是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①年龄越大者收回投资的年限越短;②年龄较大的人往往拥有较多的人力资本;年龄较大者流动成本高于年轻人。
2)家庭:劳动力流动成本会随家庭规模的扩大而成倍增加。
许多经验研究发现:①未婚比已婚更易流动;②妻子就业阻碍着流动;③妻子就业时间越长,家庭越不易流动;④有学龄儿童的家庭不易流动。
3)教育:教育是同一年龄群体内部影响流动性大小的重要因素。
统计结果发现,受过大学及以上教育的劳动力市场可能是地区性的或是全国性的。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学历越高,越有可能流动。
4)流动的距离:劳动力流动的可能性与流动的距离成反方向变动。
统计结果表明,随着流动成本的上升,流动的劳动力数量会随之下降。
①距离越远,可能流动的劳动力获得工作的机会的信息越有限;②流动的实际距离越远,流动费用及流动后的探望亲友和家属的交通费用、流动的心理成本都会越多。
5)失业率:根据人力资本原理,失业率高的地区,通过劳动者向外地流动,将使流动者的净收益增加。
①有失业者存在的家庭比其他家庭更有可能流动;②地区的失业率与劳动力流出成正相关关系。
劳动经济学案例
产生性别歧视旳根本原因
生理条 件限制
• 男女天生的生理差异
• a.工作年龄 • b.女性有繁衍后代的职责、需要
照顾家庭,增加企业成本。
社会因 素
• a.受教育程度b.传统观 念
• c.外形因素d.主观意识
6
从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分析产生原因
个人偏
见歧视 理论
雇主旳个人偏见
就业隔 离或排 挤理论
将女性限制在十分有限旳就业范围内。 男性以牺牲女性劳动力旳收益为代价而取得 较高旳工资水平。
劳动力市场中旳歧视
玻璃天花板
——美国沃尔玛性别歧视案
1
案例分享
本地时间2023年3月29日,美国最高法院对沃尔玛女员工提交旳性别歧视举 行听证会,以鉴定零售巨头沃尔玛雇佣旳160万女员工是否能够作为一种集 体对沃尔玛提交性别歧视诉讼。
女雇员称工资低难晋升:沃尔玛旳女性雇员称,数年来,她们比相同职位旳 男性员工取得更少旳工资和晋升机会,要求美国最高法院准许她们作为一种 集体对沃尔玛提起诉讼。
9
处理措施
《劳动法》第3条要求:“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 择职业旳权利、取得劳动酬劳旳权利、休息休假旳权 利、取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旳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 训旳权利、享有社会保险和福利旳权利、提请劳动争 议处理旳权利以及法律要求旳其他劳动权利。”(这 条比较总括,里面涉及了雇佣歧视和人力资本投资歧 视。
《劳动法》第12条要求:“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 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视。”(此条法例也 涉及对地域歧视旳限制)
10
总结
耗时23年之久旳沃尔玛女雇员诉沃尔玛性别歧视案,最终以美国联 邦最高法院驳回诉讼祈求为结局。造成歧视旳原因,我们已分析过,其 中老式观念和主观原因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变化旳,所以只有依托法 律制度旳渐渐完善和社会风气旳慢慢转变来处理。
劳动经济学习题与答案
第一章1、我们设计了一个简单的模型,模型做出的预测是:如果劳动者在某一职位上所获得的工资水平低于他们在其他地方的类似工作岗位上能够获得的工资,那么他们就会倾向于辞职,以寻找工资水平更高的工作。
假如我们看到一名女性员工在收到老板的多次骚扰或批评之后,辞掉了一份每小时80元的工作,而去从事每小时75元的工作,请回答下列问题:该女性的行为与我们描述的模型的预测结果一致么?我们能否通过这个例子看出这个女性的行为符合理性假设?假如该老板也骚扰了其他员工,但辞职的却只有这一位女性员工,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经济理论仅仅适用某些人的行为,而不适用于其他人。
2、假设台风季即将来临,为了避免台风引起的洪涝灾害,政府需要一些工人沿一条容易泛滥的河流修筑一条大堤。
从规范经济学的角度来说,下面两种做法之间存在怎样的差别?强迫体格健全的市民都去修筑大堤(向他们支付工资)通过正常的招聘程序,招聘求职者,然后让他们自己自愿决定是否接受这种工作。
答案:1、尽管在劳动力招募的过程中,无论是采用征召制还是志愿制,估计都可以招募到相同数量的劳动者到大堤上工作。
但是,自愿制却有一个重要的规范性优点,这就是它可以保证所有到大堤上来工作的劳动者都把参加这项工作看成自己福利的一种改善。
当劳动者是被征召来的时候,至少一部分人会把这种交易看成是带有强迫性质的,并且是有损于自己的利益的;如果允许这些劳动者改变这种就业方式的话,那么我们通过简单地重新分配资源,就可以实现社会福利的改善。
因此,与强制征召制相比,自愿招募制增加了社会福利。
2、(1)这一行为是完全符合所描述的辞职模型的内容的。
经济理论假设,劳动者是追求效用最大化的。
如果两种工作所有的其他方面都是一样的,那么,经济理论会预期,劳动者会更加偏好工资率较高的工作,而不是工资率较低的工作。
然而,在两种工作之间,常常很多重要的方面都不一样,其中包括工作环境、管理人员的个性以及工作给员工带来的压力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劳动经济学案例作业
新生代农民工的问题浅析
一、现状分析
30年来,在农民工数量急剧增加的同时,农民工队伍的结构特征也已经悄然发生了很多变化。
流动就业的农民工已经不再是一个高度同质性的群体,从性别年龄结构到受教育水平,从流动时间到流动距离,从就业领域到社会保障需求,农民工都已经产生了明显的分化。
在这些变化中,一个新生的群体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那就是第二代农民工。
近年来,研究者对第二代农民工越来越重视,相关的研究也越来越多,这对于更好地了解这一群体、更好地解决他们的问题、更好地针对他们的需求开展服务,无疑都是非常有价值的。
1. 定义解析
新生代农民工:参考已有研究对第二代农民工的概念界定,同时根据本文所依据之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资料本身的特点,我们将第二代农民工定义为1980年以后出生的新一代农民工,他们具有以下基本特性:第一,仍然保留农村户籍而不具有城市户口;第二,大部分时间已脱离农业生产,主要在城镇务工经商以赚取工资性收入。
相比之下,将1980年以前出生的农民工称为第一代农民工。
(摘自《人口研究》)
2. 现状特征
研究表明,第二代农民工在生活习惯、文化习俗、就业取向、价值目标等方面更接近于市民,尽管身份并没有得到彻底改变,但是他们比第一代农民工更多了自主和自觉意识,具有强烈的市民化意愿。
更愿意成为市民。
因此,在农民工市民化的进
程中,第二代农民工是市民化意愿最强、市民化过程最为迫切,同时也是比较容易融入城市被市民化的群体(刘传江、程建林,2007)。
另外,研究表明第二代农民工有如下各项主要特征:
(1) 在第二代农民工中,女性比例较高;在女性农民工中,第二代农民工所占比例较大; (2) 绝大部分第二代农民工处于未婚状态,已婚比例低;
(3) 第二代农民工受教育水平较高;
(4) 第二代农民工就业层次仍然较低,但在行业上更加向制造业集中; (5) 第二代农民工的职业以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为主; (6) 第二代农民工进城务工时间尚短;
(7) 第二代农民工更多地跨省流动;
(8) 近八成跨省流动的二代农民工流入东部地区,其中半数流入广东省; (9) 第二代农民工社会保险参保率仍然很低。
二、问题提出
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第二代农民工已经占到全体农民工总数的 34. 6%。
当前,城市发展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仍在持续增加,农民工的总规模将继续扩大。
更为重要的是,第二代农民工的规模增长速度将更快,他们在全部农民工中所占份额将越来越高。
而对相关问题的研究便是对这类人群问题的聚睛。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他们,而城市能否也相应的对他们进行回馈,占了农民工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而且呈现增长趋势的新生代农民工,该何去何从,
三、问题分析
1
1. 劳动需求及供给
首先,从市场劳动需求上看,中国的城市化的进程还在前进,而城市化的过程离不开这些相对人力成本较低的劳动力。
况且城市化是个很长的过程,这个过程
中,城市化的进度会越来越快。
所以,衍生出来的是新生代的农民工,而市场对他们的需求是不间断的。
再而在劳动力供给上,在第一代的农民工的劳动付出,在打拼了大半辈子后,在对国家贡献了重要的资本累计却获得廉价的回报后,他们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进而有意识的对自己以及后代进行一定的人力资本投资。
在教育上,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完九年义务教育以及更进一步的高等教育或者职业培训的数量不在少数。
而,新生代的农民工在城市长大,对耕田农务技能的不熟练,一般不会选择返乡进行劳动。
故,在市场上的劳动供给上,是源源不断以及是质量不断上升中的。
2. 劳动力的流动
区别于第一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的流动是更加的频繁。
首先,流动是新生代农民工从学校毕业到社会的一个重要群体特征。
而通过人力资本投资过后的人力含金量的提高,将有利于他们进行流动时发挥更佳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从而追寻更好的发展机会。
而近八成跨省流动的二代农民工流入东部地区,其中半数流入广东省,则是因为发达地区经济福利的诱惑力,以及对城市人身份的追求以及渴望被认同。
然而,在流动一定次数后,出于本身的心理对稳定工作和生活的需求,而且对于流动越多对本身竞争力有负面影响,不利于专业工作的技能及资本累计,会选择避免再流动。
3. 市场歧视以及失业
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不仅仅是就业时存在市场歧视,在就学问题时也普遍受到户籍歧视,对农民工背景的歧视。
尽管有意识地对自己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但走到社会上,终究摆脱不了“农民工”的身份,对自己本身身份的自卑感,以及确实存在的对农民工就业的歧视问题,将是新生代农民工还得继续面对的问题,更甚的是,相比于第一代农民工,第二代农民工市民化意愿更高。
一直以来,城市市民对计划经济体制通过剥夺农民而提供给他们的种种好处留恋有加,以致那种特权意
识和身份优越感在他们身上沉淀为了一种社会惯习(陈光金,1998),大部分城市市民还是没有把农民工当市民看。
根据史清华等(2003)的调查,农民工在社会身份转化方面“受到歧视率”大约在75%左右,这反映了大部分城市市民并不能平等对待农民工。
存在对农民工身份的市场歧视,以及,工作技能含金量不足等原因都是避免不了新生代农民工的失业问题。
失业问题,首先会使待业者对劳动力流动的考虑,或者觉得在情感上受伤而选择回流。
再者,失业问题的提升也将会促进犯罪率的上升,进而让市民对农民工怀有更坏的印象。
这都是双方素质低下导致的坏循环。
只有双方的素质提升,包容度的提升,慢慢地有序地解决。
4. 落叶归根
作为农民剥夺的延续,在城市中农民工也经常被市民排斥在城市的文化、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之外,普遍得不到他们的认同,其结果是农民工的期望在心理上不能获得认同,在情感上找不到归宿。
而新生代农民工渴望市民化,而他们需要的是个人认同,社会认同,以及国家的政策帮助。
(1) 个人认同
农民工的自我认同是他们社会身份认同的关键(周明宝,2004)。
虽然第二代农民工主观上竭力融入城市社会,力图挣脱“农民工”这一标签,虽然有着通过自己努力在城市生活定居的强烈愿望与美好打算,但是目前他们既不能真正融入城市社会,又难以回归农村社会。
这便形
2
成了对自我身份的认同问题。
但是只有认同自己,同时提升自己达到一定高度,待到以后社会的观点转变,国家的政策出台,那样方自然而然的能市民化。
(2) 社会认同
第二代农民工的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具有融入与游离并存与交错的特点,即一方面他们想融入这个城市,并在主观上做出种种努力但在实际上却很难达到。
就其原因分析,从客观上看,主要是城市社会对外来第二代农民工的社会排斥;从主观上看,与他们自身相对较低的综合素质以及自我封闭的心理结构密切相关。
城市化的进度极大地有赖于农民工的劳动输出,但却还不了他们市民化的愿景。
城市社会长时间的观念传统以及人性的自私性造成了这种社会对农民工的印象认同。
也许,农民工主观上做了甚多努力,但是没有社会认同,他们还是终究无法市民化。
只有双方的素质的同步提升,包容度的提升,才能慢慢转变社会的眼光,还渴望市民化的农民工一个市民身份。
(3) 国家政策
通常情况下,角色的转换通过个人努力就能够完成,而身份的转变则需要制度与社会的认同。
在市民化进程受阻的同时,由于第二代农民工绝大多数不愿甚至没有能力退回到农村中务农,因此,在他们市民化缓慢而又艰难的进程中,不仅引起了“民工荒”,还会形成“问题农民工”,影响城市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
为此,需要加快户籍制度、土地流转、就业制度、劳动力市场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步伐,给第二代农民工创造市民化的宏观环境,让他们具有更多的选择权。
在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思路上,还应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的要求,改变当前以户籍或居住地为基础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护政策,使新生代农民工在流动过程能得到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所应受到的公平待遇和社会保护,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