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晚清的中国近代化进程
晚清近代化的转型
2013级 历史
2.从殖民主义的双重使命看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双重影响
(1)破坏性使命 ①政治上:领土与主权大量丧失。 ②经济:两次鸦片战争后,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 原料,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 市场体系。 ③思想:自大、排外的观念被打破,天朝上国观念幻灭。 (2)建设性 ①经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外商企业的建立,为中国 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诞生提供了条件,客 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②思想:萌发了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新思 潮,从思想上揭开了近代化的序幕。 ③社会生活:对中国人民的生活、思想观念、城市的近 代化、社会生活等产生了积极影响。
2013级 历史
1.用不同的史学范式分析西方列强强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 革命 史观 现代化 史观 整体 史观
文明 史观 社会 史观
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使中 国经济主权受到严重损害,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 进程,是列强殖民侵略的重要标志。
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是中国近代工业的诞 生地和相对集中的地区,推动了近代城市的崛起。 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尽管是被动的,但是是 客观事实),使中国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窗口,最早 接受西方民主思想,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 始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 是传统农业文明与近代工业文明最早交汇的地方, 在思想观念、礼仪交往、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 重大变化,产生出相应的社会问题。
2013级 历史
(三)思想文化——西学东渐,渐趋科学化、理性化 1、地主阶级抵抗派(林、魏等19世纪40—60年代)、洋 务派(19世纪60—90年代),“师夷长技”、“中体西 用”,本质上维护清王朝统治,主张学习西方,处于探 索的物质层面。 2、资产阶级维新思想: (1)早期维新思想:代表人物、观点、影响。 (2)康梁维新思想的产生(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 梁启超、谭嗣同和严复各自的主张。 3、资产阶级革命派民主共和思想——三民主义 (1)形成背景: (2)形成: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首次提出。 (3)内容: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各自的内 涵、地位与影响) (4)评价:积极﹢消极
晚清中国社会的历史巨变与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晚清中国社会的历史巨变与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晚清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的转型时期,中国社会从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
社会性质发生巨大变化,社会经济结构、阶级关系、政治统治、思想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在这一时期也开始起步并逐步发展。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晚清中国社会的历史巨变与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知识归纳一、晚清政局的演变1.鸦片战争前夕清朝政治的腐朽从乾隆后期开始,清朝政治的腐败日益暴露,表现为:①官场中,结党营私,互相倾轧,卖官鬻爵,贿赂成风。
②军队里,装备陈旧,操练不勤,军备废弛,纪律败坏。
③财政上,国库日益亏空,入不敷出。
④阶级关系上,阶级矛盾激化,农民的反抗斗争越来越激烈。
⑤清朝统治集团中,以"天朝上国"自居,皇帝和大臣闭目塞听,愚昧无知。
2.19世纪中期,清朝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及政局的变动(1)内忧外患的形势①内忧:鸦片战争后,阶级矛盾激化,各地起义不断。
1851年,爆发太平天国运动;1853年,太平军建立了同清朝对峙的政权;1853~1856年,太平天国发动北伐、西征和东征,深入到清朝统治中心地区,攻破江南、江北大营,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统治。
②外患:清王朝在鸦片战争中战败,被迫割地、赔款、通商,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失去了更多的主权和领土,英法联军攻占了清朝统治中心北京,火烧了皇家园林圆明园,清朝皇帝弃城出逃。
(2)清朝政局的变动①总理衙门的设立。
总理衙门是近代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
②辛酉政变和"借师助剿"。
1861年慈禧太后和奕沂发动政变,逮捕了辅政大臣,由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奕沂为议政王。
以辛酉政变为契机,中外反动势力开始走上公开勾结的道路。
1862年初,清政府决定向英法两国"借师助剿",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太平天国。
③汉族官僚势力的扩大。
晚清中国社会的历史巨变与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晚清中国社会的历史巨变与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晚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十分特殊的时期,它标志着中国社会的历史巨变以及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这个时期的中国,面临着众多复杂的问题:内忧外患,社会落后,经济不发达,科技落后,政治制度落后,社会风气陈旧等等。
为了理解中国的现代化之路,了解晚清时期的历史巨变和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是非常必要的。
一、晚清时期的历史背景晚清时期,是清朝最后一个时期,从19世纪60年代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初。
这个时期是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因为在这个时期,中国面临了内忧外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各方面都面临着严重的困境和挑战。
在这个时期,中国先后遭受到了八国联军入侵、义和团运动、甲午战争等一系列的外部侵略和内部动荡,使得中国社会乱象丛生,经济衰退,封建势力更加嚣张,形势十分危急。
二、晚清时期的历史巨变1. 外部侵略和帝国主义压迫:在晚清时期,中国因为各种原因,失去了对外贸易的控制,经济衰退,无力抵御列强控制的资本主义体系以及其殖民化扩张的政治压力。
列强对中国的掠夺和割让,直接催化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并滋长了中国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尊心。
2. 内部政治变化: 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初期,中国政治历经百折不挠的改革,其中有康有缪、有光绪维新、有戊戌变法等等,吸收和学习了外国的先进文明和文化,使得中国逐步向近代化转型。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尤其是官员贵族和大家族的反对,这些政治改革都失败了。
3. 内部经济变化: 在晚清时期,中国的经济萎靡不振,但同时,商业、货币、地产、铁路、邮政等领域的发展也逐渐加快。
这表明,中国经济已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型,并正逐步走向全面的工业化和现代化。
4. 文化和思想改革: 在晚清时期,各种思潮和思想相互交融、碰撞。
一批现代科学和技术、哲学、政治、文学等领域的新思想、新学派、新的文化气息涌现出来,打破了旧有的思想桎梏,催生了民主、权利、法制、国家、民族、性别等一系列现代性的概念和观念,也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开辟了道路。
清代社会历史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清代社会历史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可以追溯到清朝时期。
清朝是一个较为特殊的时代,既有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也接受了外来文明和科技的影响。
因此,清代社会历史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促进作用,也有阻碍作用。
本文将从清代社会历史的政治、军事、文化和经济四个方面,来探讨清代社会历史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一、政治方面清朝政治制度与前代不同,采用了满族传统的封建制度,并发展成为封建专制主义。
这将对中国现代化进程带来一定的阻碍作用。
一方面,封建专制主义强化了国家对权利的掌控,限制了社会的自由和个人的权利。
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封建专制国家,清朝崇尚武力和农业,忽视市场经济和商业文明。
这导致清朝在政治上缺乏经验和能力,无法适应现代化的社会需要。
二、军事方面清朝时期,中国的军队在装备和战术上相对落后。
这与欧洲列强高超的军事技术水平形成了鲜明对比。
清朝政府虽采纳了一些新的武器和战术,如西式火炮和火枪等,但这些武器并没有造成太大的军事优势。
尤其是在鸦片战争中,中国军队普遍装备落后,战术失误严重,导致惨败。
这也凸显出清朝在军事上的落后,很难支撑起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军事需求。
三、文化方面文化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清朝时期,中西文化的交流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发展。
尽管中国的传统文化仍占主导地位,但西方的经验和思想也逐渐传播到中国。
这优势的一面是促进了教育和思想的进步,有助于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但这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文化冲突和国家认同危机。
因此,清朝的文化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是双重的,既有促进作用,也有挑战作用。
四、经济方面清朝时期,中国经济的主导力量是农业,商业和手工业相对落后。
尽管在清朝的后期,中国的经济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现代化,但这并没有成为中国实现现代化进程的根本力量。
相反,中国的经济问题仍然相当严重,如贫富不均,低工资,高失业率等。
这表明清朝时期的经济体制存在诸多缺陷,让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挑战。
浅议晚清的中国近代化进程
浅议晚清的中国近代化进程摘要:中国晚清近代化的领导者们缺乏务实精神和冷静态度。
他们忽视了中国的特定国情,企盼通过短期努力就使中国的近代化取得突破,一旦受挫便又一蹶不振。
他们还缺乏求同存异的气量和胸怀,仅因实现目标的途径不同便互相攻讦,势同水火,这更加使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布满了迷雾。
关键词:近代化;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进程所谓近代化,在欧美各国就是资产阶级通过反对封建势力的斗争,使社会摆脱中世纪的封建形态而资本主义化。
中国的近代化,并没有遵循历史发展的规律。
“中国的近代化,亦称之为‘现代化’,指从1840——1949年期间的资本主义现代化。
无论是现代化,还是近代化,归根到底是在近代中国决定承担近代化任务的主要载体都是中国的资产阶级,因此近代化实际上也是资本主义化。
”①鸦片战争的失败,并没有使国人认识到封建制度的腐败,仅仅使部分有识之士承认了洋人的“船坚炮利”。
于是,这些有识之士就开始了探求“师夷之长”的道路。
中国的近代工业化正是从武器的近代化开始的,影响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洋务运动由此产生。
而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政府惨败而告结束,败于“蕞尔小夷”的严峻现实,割地赔款的巨创深痛,给中国社会以全方位、深层次的巨大震荡。
于是,近代化的新陈代谢过程骤然加快,洋务运动结束了,维新运动早产了,清末“新政”应时而出。
一时近代化的前途变得更为坎坷。
本文拟通过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等重大历史事件,来分析中国晚清的近代化进程。
学术界对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的看法众说纷纭,如吴承明认为,提出以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为主题,探讨洋务运动与近代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外交的关系,探讨洋务运动与当时的社会环境问题,这是一个跃进。
②茅家琦、虞晓波在其文章中指出,甲午战后在政治上掀起维新变革思潮的同时,经济上也出现了以设厂自救、振兴实业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爱国热潮,大大加快了近代化的步伐。
③一、洋务派引导的洋务运动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发端洋务运动发生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是和当时世界近代化运动的蓬勃发展密切相关的。
中国古代历史清朝后期与近代变革
中国古代历史清朝后期与近代变革中国历史上的清朝后期与近代变革是一个动荡而复杂的时期,对于中国乃至整个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段历史时期中,中国逐渐衰弱,面临内外各种挑战,但也经历了一系列变革与尝试,给后世留下了重要的教训与启示。
一、清朝衰落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统治时间长达274年,入主中原后曾一度实现统一和繁荣。
然而,清朝后期的衰落却不可避免。
造成清朝衰落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民族矛盾、政治腐败、革命思潮的兴起等。
清朝内部的民族矛盾是导致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
满族作为清朝的统治者,一直存在着与汉族等其他民族的隔阂,使得国家的凝聚力受到削弱。
同时,满清政府的官员多以满人为主,封建等级制度也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
政治腐败也是清朝衰落的主要原因之一。
清朝后期的政府腐败严重,官员们贪图私利,虐待百姓,使得国家经济逐渐衰退,百姓生活困苦。
而清朝政府对外政策的软弱无力,使得中国逐渐失去了国际上应有的地位和影响力。
革命思潮的兴起也对清朝产生了重大冲击。
九十四年来,清朝内外频繁爆发了一系列反清起义和改革运动,如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等,不断动摇着清朝的统治根基。
同时,列强的侵略也加剧了清朝政治的动荡,加速了其衰落的进程。
二、近代变革的尝试面对衰落和挑战,清朝后期的中国开始了一系列近代变革的尝试,试图实现国家的振兴与复兴。
这些变革既是政治变革,也是经济、军事等多个领域的改革,为中国后来的进步奠定了基础。
戊戌变法是清朝末年的一次重要政治改革。
光绪皇帝在戊戌变法中试图通过新法推行君主立宪制度,取消特权,推进现代化建设。
然而,由于内外因素的干扰,戊戌变法最终未能达到预期目标,被清朝保守势力所瓦解。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变革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这标志着中国政治体制的根本性变革,为中国开启了近代化的大门。
此外,科技与军事等领域也发生了重大变革。
对晚清的看法
对晚清的看法晚清是指清朝在其末期的时期,即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时期。
这个时期是清朝逐渐衰落和灭亡的阶段,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对晚清的看法各有不同,有人认为晚清是一个腐朽落后、弱不禁风的时代,而也有人认为晚清是一个时代变革的起点。
在我的看法中,晚清是一个混沌而动荡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矛盾重重的时代。
晚清的政治腐败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在晚清时期,清朝的政治体制已经陷入了腐败的泥淖之中。
官员贪污受贿、权力滥用、官场门阀等问题层出不穷,严重损害了国家的利益和民众的福祉。
这种政治腐败不仅导致了清朝政权的衰落,也加剧了社会的不满和动荡。
晚清社会的动荡不安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晚清时期,中国社会面临着内忧外患,农民起义、外国侵略等问题相继出现。
八国联军入侵、义和团运动等事件,使得中国社会陷入了动荡和混乱之中。
社会的动荡不仅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也进一步加剧了清朝政权的衰败。
晚清的经济崩溃也是晚清时期的一个重要特征。
由于清朝政府的腐败和内外压力的叠加,中国的经济陷入了困境。
封建农业经济的衰落、国际贸易的不平衡等问题使得中国的经济状况日益恶化。
这种经济崩溃不仅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也加剧了清朝政权的衰落。
但是,晚清也是一个时代变革的起点。
在晚清时期,中国的思想启蒙运动兴起,新式教育、报刊、科学技术等现代文明的影响逐渐渗透到中国社会。
这种启蒙思潮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为中国的现代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晚清时期还出现了一批有识之士,他们积极倡导变法,试图改革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为中国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晚清是一个混沌而动荡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矛盾重重的时代。
晚清的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和经济崩溃是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清朝政权的衰落。
然而,晚清也是一个时代变革的起点,思想启蒙运动和变法运动为中国的现代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因此,对晚清的看法应该是全面客观的,既要看到晚清的弊端和不足,也要看到晚清的积极因素和变革的潜力。
清朝的政治改革与现代化进程
清朝的政治改革与现代化进程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的存在时间长达268年。
尽管清朝在政治制度、社会结构等方面充满了封建色彩,但它也不断进行政治改革,并努力推动现代化进程。
本文将探讨清朝的政治改革与现代化进程之间的关系。
首先,清朝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来巩固其统治地位。
康熙帝以及雍正帝等清朝的一些明君对政权的巩固起到了重要作用。
康熙帝实施了很多鼓励农业和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同时还实行了“征逆”政策来巩固中央政权。
而雍正帝则对盗贼团伙进行打击,通过清除内乱因素巩固了王朝的统治。
这些政治改革是清朝在政治方面稳定统治,并通往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一步。
其次,清朝也积极推动现代化进程。
在清朝后期,特别是乾隆时期,一系列的现代化改革在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领域推进。
在科学技术方面,乾隆皇帝倡导学术研究,鼓励科技进步,为社会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在经济方面,清朝实施了贸易开放政策,积极与外国进行合作,推动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与发展。
在政治方面,清朝通过加强中央集权、推行君主立宪等措施,试图将中国推向现代化的道路。
然而,清朝的政治改革与现代化进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在清朝的末期,一系列内外因素使得政治改革和现代化进程遭遇了阻力。
由于统治者对现代化的认识和封建观念的依赖,使得在政治改革的过程中遭遇了诸多困难。
同时,与外国的接触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不平等条约的签订等。
这些因素使得政治改革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受到了限制,清朝逐渐失去了对国家的有效统治。
尽管如此,清朝的政治改革与现代化进程仍然为中国的进步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政治改革的探索为中国的现代国家制度奠定了基础,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打下了基础。
即使在清朝的衰亡阶段,种子仍然在发芽,为中国后来的现代化进程埋下了伏笔。
总之,清朝虽然是一个封建王朝,但在其统治的过程中,也积极进行了政治改革,并推动了现代化进程。
这些政治改革与现代化进程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
简析晚清教育近代化过程
兰台世界2012·2月下旬自从中国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撕开之后,中国就被迫融入了近代资本主义世界。
中国传统学术体系及教育系统已经不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
尤其是科举制度,“科举制是一项集文化、教育、政治、社会等方面功能的基本体制,它上及官方之政教,下系士人之耕读,使整个社会处于一种循环的流动之中,在中国社会结构中起着重要的联系和中介作用。
”[1]其考查范围往往是传统的经史子集,内容多重在谈经论道及国家政治,几乎不涉及近代的科学技术。
传统的学术观往往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视为“奇淫技巧”,由于这种落后的华夷观念,中国现代化的道路显得曲折而漫长,特别是科学技术人才的匮乏严重阻碍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以走军工业为先导的近代化工业道路的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一次迈进,清政府向西方各国派出了大量人才,去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
随着近代先进科学技术不断在中国建功立业,洋务派强烈地感到“泰西各国日益强盛”,所以应该“取彼之长,益我之短,择善而从”[2],这说明中国的统治阶层承认了自身的落后,决定向西方学习。
洋务派李鸿章等人提议设立“洋学堂”创办新式教育。
在洋务派的倡导下,全国各地分别开办各式特色的外语学校、专业技术学校和军事学校。
这些新式学堂在传播西方先进科学知识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但这绝对不是中国教育制度改革,所以晚清教育的近代化任重而道远。
戊戌年间,维新派就曾试图废除科举倡导新学,但随着戊戌变法的失败,教育改革一度停滞。
但科举制度的废除势在必行,伴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不断加深,救亡图存要求变革的呼声愈发强烈。
在国际上清政府面临着西方列强的进一步侵略,内部面对着社会变革力量的不断壮大。
在内外压力的迫使下,清政府不得不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1903年,清政府颁布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学制———《奏定学堂章程》,仿效西方建立近代教育体系。
1905年8月,袁世凯与张之洞等联名上奏,奏请停科举、兴学校。
经清政府准奏,于9月2日发布上谕称:“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清朝的近代化进程
清朝的近代化进程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统治时间长达267年,但直到19世纪中叶,清朝才在西方列强的压力下开始进行近代化改革。
本文将探讨清朝的近代化进程,包括经济、政治、教育等方面的变革。
一、经济变革在近代化改革开始前,清朝一直实行封建经济模式,垄断土地、农民负担沉重的赋税和皇族掌控的商业贸易等都是经济发展的阻碍。
进入19世纪,清朝逐渐开放国门,接触到西方现代技术和商业模式。
首先,清朝通过与英法签订的《南京条约》和《天津条约》等外交协议,逐渐取消对外国商人的商业限制并开放特定口岸。
这一政策使得外商可以在华经商,并逐渐引入了西方的先进技术和工业化生产模式,推动了中国工业化的发展。
同时,清朝也开始实行西方化的税收政策,取消了一些固定而繁琐的赋税和钦差大臣在商业贸易中的垄断,从而使商人们能够更容易地在市场上竞争。
这些改革缓解了土地和商业贸易上的垄断,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二、政治变革清朝的政治改革主要包括对官场制度的改革和对各级官员的选拔方式的调整。
在政治改革方面,清朝实行了征选官员的乡试、会试、殿试考试制度,并加大了科举考试的难度以提高官员的素质。
此外,官员的能力和品行等方面也都受到了严格筛选。
这样的选拔制度为政治稳定和社会秩序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清朝政府也加强了官员与百姓之间的联系和沟通,使得百姓能够向官员反映问题并得到妥善解决。
官民合作的做法使得政治稳定得到了保障,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奠定了有力的基础。
三、教育变革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朝也对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清朝建立了一套国家教育体系,提高了教师的工资水平,并扩大了学生的招生范围,使更多青少年有机会接受教育。
同时,清朝也加大了对外国文化的研究,开设了一些翻译、研究等机构和课程,向西方先进文化提供了通路。
这些改革使得中国的教育水平得到了大幅提高,并为社会稳定提供了基础和保障。
同时,提高教育水平也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浅谈清末中国近现代化之路
浅谈清末中国近现代化之路泱泱华夏大国位于亚洲东部,地土辽阔,历史悠久,创造过灿烂的古代文明,尽管历经沧桑,却始终延绵发展、传承不绝。
而在这段历史中掺插了那么一段混着血泪弥漫着硝烟的屈辱中国史----中国近代史。
而谈到中国近代史,清末中国近现代化之路则是个不可回避的话题。
说道清末,这时我想到了一个词来形容---任人宰割。
当历史掀开1840年的篇章,资本---帝国主义的爪牙便纷纷扑向了中国。
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的历史从此发生重大转折。
鸦片战争最终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于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横空出世”。
接着,美、法、等西方列强趁火打劫,逼迫清政府签下《虎门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通过这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西方列强在中国攫取了大量侵略特权。
它不仅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破坏了中国的领海主权、司法主权;同时也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等等。
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
中国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从此,资本----帝国主义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其次,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第三,土地所有制仍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第四,中国的新兴民主资本主义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发展缓慢,力量软弱,且它的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第五,在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下,近代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极不平衡,从而使中国处于不统一状态;第六,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的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清末,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主要体现在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等几个方面。
清朝的统治与近代化改革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清朝的统治与近代化改革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1644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的统治对中国的历史与近代化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清朝的统治特点、近代化改革以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清朝的统治特点清朝的建立标志着封建王朝的替代,它的统治特点与以往王朝有所不同。
首先,清朝是少数民族建立并统治的王朝,其创始人是满洲族的努尔哈赤。
其次,清朝采取了满洲文化与汉文化相融合的治理模式,建立了旗人与汉人两个统治阶层。
在社会阶层方面,清朝十分重视士人,实行科举制度,并将士人分为乡试、会试与殿试三个层次,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清朝统治提供了稳定的社会基石。
此外,清朝还采取了全面的封建官僚制度,设置了一系列的官职,并严格规定了各级官员的权力范围与等级制度。
二、清朝的近代化改革在清朝的统治中,也发生了一系列的近代化改革尝试,尽管这些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封建体制的束缚。
首先,康熙与乾隆时期的改革是清朝近代化改革的开端。
他们在税制、法律、军事、农业等各个领域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有效地巩固了清朝的统治地位。
其次,咸丰与同治时期,清朝逐渐面临着内忧外患的挑战,也促使着改革的进行。
清政府实行了后妃领导制度,推行了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的武器与科技。
然而,这些改革多数仍属表面上的改革,并未真正突破封建体制的桎梏。
三、清朝的影响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近代化改革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清朝的统治特点为中国历史提供了一个独特的阶段,它对于中国封建制度的演变与延续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次,尽管清朝的近代化改革多数未能深入,但它为中国后来的改革开放奠定基础。
清末的洋务运动以及后来的戊戌变法都为中国的近代化奠定了基础,并为中国走向崭新的时代奠定了思想基石。
最后,清朝也为中国的领土整合与民族意识觉醒提供了契机。
康熙与乾隆统治时期的版图巩固与清廷对少数民族的统治都为中国边疆的稳定与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
清代的中国近代化探讨
清代的中国近代化探讨清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持续了两百多年的时间,最终在民族危亡中走向灭亡。
对于清代的历史,许多人会想起“闭关锁国”、“东亚病夫”等贬义词汇,但实际上,清代在经济、文化、社会、政治等方面也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变化和进步,对于中国近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经济改革与现代工业的萌芽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清朝开始实行海禁政策,一度使得中国经济面临严重萧条。
然而,康乾时期(1735-1796)出现了一些变化。
康熙朝大力推崇农业,并积极开垦新田,增加了国防和屯垦的土地,使得中国农业生产得以恢复和发展。
同时,康熙帝还鼓励西学,派遣巴蜀学院到欧洲学习新知识,为清朝走向现代化打下了基础。
19世纪初,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逐渐开放海港,开始接触外国资本和技术。
清政府也逐渐实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如废除丝绸、盐、铁的专卖制度,重开矿山,发展海运业等。
这些改革虽然面临各种困难和阻力,但也刺激了一些现代工业的萌芽,如纺织工业、农业机械制造业、造船业等。
这些新兴产业虽然还很微弱,但它们都预示着中国工业化的未来。
二、文化进步与新思潮的兴起清代对于文化的发展也做出了贡献。
康熙、乾隆、嘉庆等清帝纵容诗人和文人写作,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文艺作品。
其中,《红楼梦》、《西游记》等经典文学作品至今仍然被广泛使用和热爱。
同时,清代还产生了一些新思潮和文化运动。
如洋务运动,它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一次伟大尝试,被视为中国现代化工业的起点。
也有一些人提出了一些新思想和新观念,如黄宗羲和王夫之等人提出的原本论、天下为公论等,都对于中国社会思想的进步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三、社会变革与女性地位的提高清代社会也逐渐发生了一些变化和进步。
留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女性地位的提高。
清代女性经济地位的提高的过程,尤其在19世纪后半期趋于明显。
早在乾隆年间,就有一批单$¥工厂出现。
同时,女性开始涉足到文化和教育领域,有一些女性投身到了教育事业,成为了村学馆的教书匠或私塾里的老师。
浅析晚清的近代化历程
浅析晚清的近代化历程近代化指在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推动下,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农业社会)向工业文明(工业社会)演进变化的过程。
17、18世纪,当古老的中国沐浴在“落日的辉煌”(指康乾盛世)的时候,西方世界正迎来近代文明的曙光,近代化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主旋律。
当西方国家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大门,击碎“天朝上国”迷梦时,面对时局的变迁,晚清政府也不得不发出时代的颤音。
1.矛盾交织的背景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等主权,遭到严重破坏。
西方国家利用侵略得来的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使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加剧了他们与外国侵华势力的矛盾,斗争逐渐兴起。
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清政府把战争负担转嫁到广大人民身上,加紧搜括。
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激化,人民的反抗斗争接连不断(太平天国运动等),封建统治危机重重。
面对各种矛盾的激化,为挽救其统治,清政府被迫调整内外政策,晚清近代化在国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艰难起步。
2.艰难中起步(1840—1895年)鸦片战争中,英国侵略者的“坚船利炮”,使一些爱国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了,面对民族危机的出现和封建统治危机的加深,他们抛弃骄傲自大的陈腐观念,寻求强国御侮之道,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系统了南洋、欧美各国历史、地理等情况,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如果说“新思想萌发”开创了思想近代化之先河,则洋务运动迈出了近代化实践上的第一步。
洋务运动是清政府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和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时,面对“内忧”、“外患”而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
洋务运动引进的同封建生产关系所不相容的新生产力——西方先进的科技,必然在客观上加速封建生产关系的解体,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专题六 晚清的近代化转型
(2) 影响: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标志着中国完全 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5. 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1864年) (1) 过程:①开始:1851年金田起义。②永安建制, 初步建立政 权。③1853 年定都南京, 正式建立政权。④1856年进入全盛时期。 ⑤1856年天京变乱, 由盛转衰。⑥1864年失败。 (2) 纲领:①《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 愿望, 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但是, 它体现的绝对 平均主义思想, 严重脱离实际, 根本无法实现。②《资政新篇》:是先 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但迫于当时形势, 未能实行。 考点 3、晚清政治民主化历程 1.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君主立宪梦想 (1) 概祝:19世纪末, 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在中 国实行君主立宪制, 发展资本主义, 掀起了依靠皇帝的维新变法运动。 (2) 意义:这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运动在中国的开端, 是中国近代 化在政治上的第一次伟大试。戊戌变法运动失败, 证明了君主立宪制 在近代中国是行不通的。 2. 资产阶级革命派创立民国的尝试 (1) 概况:20世纪初,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 了“创立民国” 的纲领, 并将其概括为“民权主义, 其主要内容是推 翻君主专制政体, 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此, 资产阶级革命党人 发动了辛亥革命, 推翻了清政府, 建立了中华民国。 (2) 意义:这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推翻封建帝制, 创建共和国的第一 个成功实践, 是中国民主进程的伟大丰碑。但辛亥革命并未建立起真正 的民主政治, 只是保留了一个“民主共和”的躯壳。 考点 4、 晚清的思想解放潮流
(3) 特点: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层次性、曲折性。 (4) 表现:经济上, 近代工业发展畸形;政治上, 没有改变中国社 会性质, 没有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5) 作用:出现新的生产方式, 是社会的进步;但并未使中国走上 近代化道路, 近代化举步维艰。 (6) 认识:民族独立、政治民主是实现近代化不可缺少的历史前 提;只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争取民族独立, 推翻专制统 治(三座大山), 中国近代化才有出路。 2.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1) 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 其产生 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2) 从政治上看, 它导致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为维新变法运动和民 主革命运动提供了社会基础, 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 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3) 从思想上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不断地冲击和 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 社会条件。 (4) 从发展趋势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 , 技术 力量薄弱, 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地区分布不尽合理, 在一定程度 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 难以独立发展。 3. 近代前期中国思想近代化的特点 (1) 从内容上看, 以传播西学为主要途径, 以学习西方科技和资产 阶级的政治学说为主流 (2) 从主题上看,救亡图存是主题, 体现出强烈地反封建反侵略性 质。 (3) 从广度和深度上看,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 由表及里的过 程。 (4) 从中西文化关系上看,中西文化碰撞激烈, 呈现出新旧过渡 的特点。
晚清现代化的趋势
晚清现代化的趋势
晚清现代化的趋势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制度的改革:晚清时期,政治制度开始向西方学习,推行了类似宪政体制的变革。
1885年,首次设立了一个由举荐和选拔制度组成的科举考试,遴选出一批有才华的人才来参与国家的政治。
此后,又相继颁布了《政治体制编》(1900年)和《宪法大纲》(1907年),试图建立比较完备的宪政体制。
但由于政治体制上的反动势力较强,最终未能彻底实现。
2.经济形态的变化:清朝末期是中国经济从封闭向开放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时期。
西方资本开始进入中国市场,新兴产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如纺织业、造船业、煤矿业等。
同时,铁路、电报等基础设施建设也得到大力发展,使得国民生产能力、交通运输能力都得到提升。
3.文化思潮的转变:晚清时期,新文化、维新等思潮得到了发展,开始对传统文化进行质疑和反思,提出了许多新的思想理念。
包括渴望民主、自由,认为传统道德观念和家庭伦理有制约作用,呼吁实现社会平等,重视科学、技术等。
4.社会结构的变动:晚清时期,由于新兴产业一系列行业的出现,社会结构出现了变化。
原本以地主和官僚为主的封建社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新的中产阶层和工人阶级逐渐崛起。
这种社会结构变动的趋势扩大了社会阶层的距离,加深了社会对于改革的渴望。
总而言之,晚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现代化时期。
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都面临了深刻的变革,这些变革奠定了现代中国的基础。
概括总结中国近代化历程
概括总结中国近代化历程
中国近代化历程始于清朝,清朝朝廷在社会经济发展上出现一定程度的停滞,这使得清朝统治阶级无力挽回人民失去对政权的信任。
清朝末期,外蒙古侵略、反清復明、戊戌变法、洋务运动、维新派及湘起义等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进一步削弱了中央权力,推动社会出现新的变化。
继清朝时期民国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改革之后,包括实行科举制度改革,推行洋式现代化,设立中国人民立法会等,在全面工业化进程中,中国经历了由落后型发展到先进型发展的转变,完成了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社会进程。
1949年建国以来,中国还建立了一系列新的政策,旨在重建和改善社会生活,实现从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
近代中国经历了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再到社会主义的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进程。
浅谈清末近代化之路、
浅谈清末近代化之路近代化也叫现代化,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
在中国,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实现社会的转型,即从中世纪社会转化为近代社会。
世界近代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实现近代化过程中,不同地区、不同国家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英法两国率先完成封建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其他西方国家也通过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变革而实现近代化,它们都属于内生型近代化。
中国是在西方列强侵略的影响下,以西方资本主义为榜样而进行近代化的探索,中国属于后发外生型的近代化。
所以,中国的近代化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化。
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合约,勒索大量战争赔款直接割占中国大片领土。
设立租界,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列强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列强通过公使驻京向清政府发号施令,通过领事裁判权破坏中国司法主权,通过领事裁判权破坏中国司法主权,通过控制中国海关直接干预中国内政外交,他们还扶植收买代理人,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从而把中国当权者变成自己的代理人和驯服工具。
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的特权,迫使中国开放通商口岸,通过协定关税,使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被割宰的地位,通过大规模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入,使中国逐步沦为外国侵略者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掠夺地,并操控中国的主要经济命脉。
从各种不同角度来看,中国落后、贫困的根本原因正是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清朝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化历程的起点。
鸦片战争期间,一些爱国志士和开明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开始接受外来知识,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这是中国近代化的思想启蒙。
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进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被应用于中国,外国人首先在中国兴办了使用机器生产和蒸汽动力的近代企业。
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洪仁玕提出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资政新篇》,这是中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近代化方案。
晚清政治改革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晚清政治改革与中国现代化进程晚清政治改革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重要的一环。
在中国历史上,晚清时期政治改革以及与之相关的思潮和实践对中国的现代化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本文将从晚清政治改革的背景、思潮、实践等方面探讨其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关系。
晚清政治改革背景来自于中国的封建体系逐渐不适应新的社会发展需求。
随着外国列强的侵略和内外压力的增加,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传统制度的僵化与落后,使得中国陷入一种停滞的状态。
因此,晚清政治改革成为当时的迫切需求。
晚清政治改革思潮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维新思潮,试图通过改革来挽救国家危亡;二是民主思潮,试图通过民主制度来实现政治权利的平等与公正。
维新思潮主要代表人物是康有为和梁启超。
他们致力于启发国民自觉,提出“中国应该学习西方”的理念,试图通过改革来实现中国的现代化。
他们提出了改革封建教育体制、改革官僚制度等一系列政治计划。
尽管维新派面临着种种挑战和障碍,但他们的观点和实践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后来的革命活动打下了基础。
另一方面,晚清政治改革的民主思潮主要代表人物是谭嗣同、杨度、刘光汉等人。
他们主张通过民主制度来实现政治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这一思潮在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奠定了理论基础。
晚清政治改革的实践主要表现在改革试验和政治变革方面。
改革试验主要由康有为等维新派成员进行,包括洋务运动、新式学堂的创办、官僚制度的改革等。
这些改革试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政治变革方面,晚清政府也尝试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颁布新政、实施立宪等。
然而,晚清政治改革面临着极大的阻力和困境。
一方面,清政府内外压力巨大,各种保守势力不断反对改革,制度改革步履维艰。
另一方面,改革派的内部分歧也导致了改革的失败。
维新派与民主派在一些问题上意见不一致,导致了改革力量的削弱。
总的来说,晚清政治改革与中国现代化进程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尽管改革的效果并不理想,但晚清政治改革的思潮和实践奠定了中国现代化的基础。
清朝的崛起与中国的近代化
清朝的崛起与中国的近代化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中国近代化的起点。
清朝的崛起与中国的近代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一时期的变革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清朝的崛起清朝的崛起源于满洲族的努力和智慧。
17世纪初,满洲族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后金逐渐强大起来。
崇祯年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冲击明朝统治,后金趁机进攻,最终攻破北京,建立清朝。
清朝的崛起不仅仅是军事力量的胜利,更重要的是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和创新。
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相继登基,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清朝逐渐稳定并成为一个强大的封建王朝。
二、清朝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1.政治改革清朝在政治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实行“康乾盛世”时期的“摄政制度”,减少权臣的干涉,加强皇帝的集权;实行“科举制度”,选拔人才,提高官员素质;推行“康乾盛世”的“藩镇制度”,加强地方政权的控制等。
这些政治改革为清朝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保障。
2.经济改革清朝在经济上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实行“康乾盛世”时期的“海禁政策”,鼓励对外贸易,推动经济发展;推行“康乾盛世”的“水利工程”,改善农田灌溉条件,提高农业生产力;发展手工业和商业,促进城市经济的繁荣等。
这些经济改革为清朝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3.文化改革清朝在文化上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推行“康乾盛世”的“四库全书”工程,整理出版了大量的古籍文献,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发展了新的教育制度,提高了人民的文化素质;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社会的发展等。
这些文化改革为清朝的文化繁荣和科学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清朝的崩溃与中国的近代化清朝在嘉庆、道光、咸丰年间逐渐衰落,主要原因是内忧外患。
内忧方面,清朝统治者腐败无能,导致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民众的不满情绪不断升级;外患方面,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陷入了危机之中。
清朝的崩溃也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起点。
中国在清朝末年经历了一系列的动乱和战争,但也孕育了一批有志于国家复兴的先进思想家和改革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晚清的中国近代化进程摘要:中国晚清近代化的领导者们缺乏务实精神和冷静态度。
他们忽视了中国的特定国情,企盼通过短期努力就使中国的近代化取得突破,一旦受挫便又一蹶不振。
他们还缺乏求同存异的气量和胸怀,仅因实现目标的途径不同便互相攻讦,势同水火,这更加使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布满了迷雾。
关键词:近代化;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进程所谓近代化,在欧美各国就是资产阶级通过反对封建势力的斗争,使社会摆脱中世纪的封建形态而资本主义化。
中国的近代化,并没有遵循历史发展的规律。
“中国的近代化,亦称之为‘现代化’,指从1840——1949年期间的资本主义现代化。
无论是现代化,还是近代化,归根到底是在近代中国决定承担近代化任务的主要载体都是中国的资产阶级,因此近代化实际上也是资本主义化。
”①鸦片战争的失败,并没有使国人认识到封建制度的腐败,仅仅使部分有识之士承认了洋人的“船坚炮利”。
于是,这些有识之士就开始了探求“师夷之长”的道路。
中国的近代工业化正是从武器的近代化开始的,影响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洋务运动由此产生。
而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政府惨败而告结束,败于“蕞尔小夷”的严峻现实,割地赔款的巨创深痛,给中国社会以全方位、深层次的巨大震荡。
于是,近代化的新陈代谢过程骤然加快,洋务运动结束了,维新运动早产了,清末“新政”应时而出。
一时近代化的前途变得更为坎坷。
本文拟通过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等重大历史事件,来分析中国晚清的近代化进程。
学术界对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的看法众说纷纭,如吴承明认为,提出以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为主题,探讨洋务运动与近代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外交的关系,探讨洋务运动与当时的社会环境问题,这是一个跃进。
②茅家琦、虞晓波在其文章中指出,甲午战后在政治上掀起维新变革思潮的同时,经济上也出现了以设厂自救、振兴实业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爱国热潮,大大加快了近代化的步伐。
③一、洋务派引导的洋务运动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发端洋务运动发生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是和当时世界近代化运动的蓬勃发展密切相关的。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终于在此时付诸实践。
洋务运动的推动者不想太多的去触动传统思想,因为他们本身就是传统思想的信徒。
那时保守派与洋务派的分歧不在根本的思想认识上,而在于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与做法上。
例如,对于铁路的不同态度。
当然,与保守派相比,洋务派还算进步的,他们毕竟睁开了半只眼睛,主张“师夷之长”,尽管这种“长”完全是技术性的。
但是,洋务派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封建传统文化,这才是洋务运动失败,中国早期近代化进程极为缓慢的根本原因。
甲午战争对长达30年的洋务运动做了一次总检验,结果表明“自强”、“求富”的目的远未达到。
今后中国的近代化应该如何深入呢?战火甫熄,《马关条约》墨迹未干,①林家有.孙中山的革命观——兼论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236.②吴承明.世潮·传统·近代化[M].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1992.86.光绪帝便宣示中外:“嗣后我君臣上下,惟当坚苦一心,痛除积弊,于练兵、筹饷两大端尽力研求,详筹兴革。
勿存懈志,勿骛虚名,勿忽远图,勿沿故习,务期事事核实,以收自强之效。
朕于中外臣工有厚望焉!”①洋务派的后起之秀张之洞更是一口气提出了九条建议:亟练陆军、亟练海军、亟造铁路、分设枪炮厂、广开学堂、速讲商务、讲求工政……②由上可见,战后君臣都有把洋务运动进行下去的决心。
甲午战后,除了练兵以外,其他洋务活动的步伐骤然放慢。
总之,洋务活动虽未完全停止,但已称不上是“运动”了。
正在进行中的缓慢发展的中国近代化突遭打击,这就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战后李鸿章一蹶不振,洋务派分化、对立,使中国近代化失去了来自实权阶层的推动力量。
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实际组织者,甲午战败,他固然不能辞其咎,成为众矢之的,群议指责,“国人皆曰可杀”,其“一生事业,扫地无余”③。
不久,朝廷将他从直隶总督、北洋大臣任上调入内阁办事,以削其权,李鸿章在这种情况下转而苟安自保。
洋务派的另一关键人物、首倡“自强”的恭亲王奕 则转变为顽固派,成为近代化深入的阻力。
张之洞虽雄心勃勃,但实属孤立无援,加之和战之际反对割地,曲高和寡,已同李鸿章势如水火。
可见此时洋务派已难以形成一支团结一致的政治力量了,洋务派的失势使中国近代化的发展面临着更大的阻力。
洋务运动的过早结束,削弱了中国近代化进一步发展的物质基础。
洋务运动期间大规模舰队的编练,大型企业的建立,曾受到世界的瞩目。
尤其是亚洲最大的钢铁企业——汉阳铁厂建成时,西方称之为比强兵劲旅更为可虑的“黄祸”④,但甲午战后,由于财政上的原因,这种大规模的建设便停止了。
虽然洋务运动具有片面性,目的也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但持续30多年的洋务运动,还是为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表现在:(一)洋务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人现代民族主义意识的增长,推动了中国人与现代社会的接轨鸦片战争以后,传统的民族主义意识在新的环境下开始改变,人们逐渐认识到中国不过是多元世界中的一个有限的政治实体,这就萌发了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主义,而这种民族主义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不断强化。
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进一步受到外部世界的生存挑战和现代文明示范的刺激,发生了洋务运动。
洋务派高举“中体西用”的旗帜,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力图“借法自强”,这是现代民族主义在这一历史阶段的表现形式。
李鸿章说:“资取洋人长技”制器练兵,是“御侮之资,自强之本”⑤。
他在创办轮船招商局时又说:此举是为了“使我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占尽”⑥。
张之洞在筹办广州织布局时同样也说:这是为了“自扩其工商之利,以保利权”⑦。
可见,在洋务派“借法自强”的口号里,包含着保卫民族利益、争取社会进步的核心。
(二)洋务运动带来了现代生产力和大工业生产方式,刺激和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生和民族意识的增长①戚其章.甲午战争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487.②张之洞.张文襄公全集[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256.③李鸿章.李文忠公全集[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298.④戚其章. 《中日战争》[J].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1994(4).71-74.⑤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续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1997.144.⑥夏东元.《洋务运动》[J].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1961(3).6-9.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中国社会进一步出现了各种体现民族主义的思想和主张。
70年代以后,洋务派虽也创办了一些工商企业,但数量甚少,经营不力,发展缓慢,社会效益也十分有限,难以与外国资本相抗衡。
许多洋务知识分子对这种状况日益不满,他们开始批评洋务运动步子太小,速度太慢,提出“必须破除积习,大为更张”,加快发展工商业的速度。
郑观应针对官办工商业运用封建衙门式经营方式的弊害,力倡“不用官办而用商办”①,政府应鼓励和支持民族工商业。
他认为:“商务者国家之元气也,通商者舒畅其血脉也。
”他提出“商战”口号,激励人们扩展工商业:“西人以商为战,士、农、工为商助也,公使为商遣也,领事为商立也,兵船为商置也。
国家不惜巨资,备加保护商务者,非但有益民生,且能为国拓土开疆也。
……彼既以商来,我亦当以商往。
”②他因此断言:“习兵战不如习商战”,“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③。
显然,在“商战”的口号里,充满着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感。
此外,洋务知识分子还谴责外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特别是对不平等条约中所规定的最惠国待遇、领事裁判权、协定关税等条款,表示了极大的不满,认为这些规定严重侵犯了中国主权,并给中国带来了无穷的祸害,他们要求通过外交途径取消这些不平等条约。
接着,外交保护权也提到了议事日程。
过去,封建统治者认为海外华侨是“自甘化外”,对他们的悲惨处境不闻不问,漠然置之,这时,人们开始认识到外交保护权也属于国家主权之一,于是主张对处境艰难的海外华侨予以保护,使“免受许多欺凌”④。
所有这些,都表明中国人近代民族主义意识的增长,这是中国人与现代社会接轨的思想动力。
(三)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及管理经验洋务运动是一场没有完全成功的近代化运动,但在30多年的时间里它仍然取得了一些成果,这些成果对此后一个长时期中国的近代化运动起着重要的作用。
自60年代至90年代,洋务派在各地先后创办了大约20个制造枪炮、弹药和船舰的现代军用企业,其中规模较大的有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湖北枪炮厂等。
自70年代至90年代,洋务派还创办了40个近代民用工矿企业,其中较重要的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电报总局和上海机器织布局等。
此外,洋务派还修筑了津沽铁路、关东铁路、台湾铁路等共计477公里,架设了沟通全国主要省份的电线数十条,基本上形成了全国的电讯网。
这些成果,不仅包括了现代生产力和大工业生产方式的引进,同时也催促了近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中国大地上的生长,这是鸦片战争以后半个世纪中中国涌现的新生事物。
万事开头难,如果没有洋务运动的开路,在古老的中国要出现这些现代军事和民用企业、电讯交通等,不知要推迟多少年,而推迟的结果就很难保证不会出现像朝鲜那样由外国侵略者越俎代庖、“不变亦变”而“权操诸人”的悲惨局面。
洋务运动带来的这些思想上、生产方式上、管理上的经验等等不仅是推动了社会向前的发展,虽然很缓慢,不过它与接下来的维新变法运动却有着很深的联系,可以说是直接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出台。
二、维新运动虽然早产,但其在中国政治层面的近代化进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和洋务运动的结束一样,资产阶级维新运动的勃发也是甲午战败的结果。
在国将不国的情况下,年轻的举人,年轻的知识分子依靠自身的爱国热情开始了对时政的抨击,在他①郑观应.郑观应集[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718.②郑观应.郑观应集[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596.③郑观应.郑观应集[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586.们不断与新事务接触的过程中,他们产生了新思想,变法的想法也应运而生,终于在1898年依附于光绪帝掀起了戊戌变法。
然而不过百日,慈禧太后一声令下,光绪帝被囚禁,维新派被镇压,变法的成果除了一所有名无实的大学堂外,一切付之东流。
从理论上讲,戊戌变法无疑比洋务运动先进得多,属于高层次的近代化活动,但其生命力为何远逊于洋务运动呢?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其在百日之内就被打击下去?我认为,维新变法运动作为一个层次性高于洋务运动的近代化活动,它的产生母体却是洋务运动,但是洋务运动遭到甲午战败的打击逐渐消沉,这就出现了维新运动的早产。
究其生命力短暂之原因,主要在如下方面:(一)思想理论上的不成熟,使维新派走向孤立维新派实际上是由向资产阶级转化的知识分子和部分倾向改革的官僚组成,他们的思想理论还不能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表现在形式上陈旧、学术上武断、方法上激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