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化历程与阶段特征及启示
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的特点及历程的感悟
一、历史认识及启示(初三历史组)1、近代列强侵华战争中中国失败结果的认识: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一个国家的尊严要靠实力来维护。
2、中国近代化的主题线索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的特点及历程的感悟: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心理,层层递进,由表及里,逐渐深入。
感悟:中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近代化所经历的的艰辛探索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和结论?①实现近代化的首要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民主。
②实现近代化的首要条件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要真正实现现代化,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因为清朝的闭关锁国给中国带来了长期的贫穷落后,因此只有对外开放才能使中国吸取和借鉴欧美等先进国家的生产技术、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
③社会进步是近代化的核心和源泉,科学和教育是衡量社会进步程度的基本内容,欧美近代化过程贯穿了三次科技革命,科技的进步为工业化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科技兴国是实现国家真正强大的、正确的科学决策。
3、近代史上国共关系变化的启示: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4、抗日战争的胜利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5、劝戒日本“历史不容忘却”、“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一个勇于承认错误,承担责任的民族会得到全人类的谅解;违背民意,逆潮流而上,必将遭到世界人民的唾弃;正视历史,以史为鉴,才能面向未来。
6、如何才能促进中日之间的世代友好:日本政府应教育国民正视历史,反思历史;中日之间应建立互信机制,加强经济、军事、文化和人员间的交流、对话和协商等。
7、重庆谈判体现中共的精神:为了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顾个人安危,深入虎穴,勇于斗争的革命精神。
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化的含义近代化也叫现代化,以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为主要标志。
从过程来看,它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贯穿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
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
从内容来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取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场为主要标志,并引起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在中国近代,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要实现社会的转型,即从封建社会转化为近代社会。
完成这一任务必须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国家的独立和民族解放(政治),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经济)。
二、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1、1840-1895年,起步阶段。
事件主要是洋务运动。
这一时期,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尚未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而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发展,并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官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
投资形式也由官办、官督商办到商办,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
同时,近代化也开始从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
2、1895-1927年,整体发展阶段。
此阶段中,学习西方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结合。
首先,是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
(分为甲午战争后的初步发展和一战期间的短暂春天)。
其次,政治体制的近代化也取得重大突破,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维新派领导戊戌变法、立宪派发动立宪运动和保路运动、革命派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
再次,思想文化的近代化也有发展,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化转型。
(表现为“西学东渐”达到高潮。
维新派以进化论为理论基础,主张变法维新实行君主立宪;革命派将西方的国家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激进派则大力提倡民主和科学;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思潮的主流。
)(新的教育体制开始确立:1905年废除了科举制,为教育体制改革扫清道路;辛亥革命后,南京政府成立了教育部,对教育的内容和学制进行改革。
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详解
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阶段特征一、近代前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1.19世纪中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世纪40、50年代)⑴列强侵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以中国的禁烟运动为借口,发动了鸦片战争,逼迫中国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中国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1856年,英法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逼签《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等又一批不平等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工业革命发动战争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商品输出影响:破坏主权,社会性质变化;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经济附庸;客观上破坏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⑵中国人民的抗争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的坚强决心。
由于阶级矛盾的加深,加之外来侵略引发的民族矛盾。
1851年,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了,颁布了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革命运动的主体是农民阶级。
⑶在经济上,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侵入,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小农经济开始瓦解——棉纺织业破产、耕织分离。
农、副、土、特产品大量出口,农业生产商品化。
外商企业出现——早期资本输出。
⑷中国人民的探索:地主阶级:林则徐和魏源为首的地主阶级抵抗派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洪仁玕:《资政新篇》⑸中国社会的变化:政治上:①历史转折——近代史开端战前,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战后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革命任务和性质都发生了变化。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②阶级关系:新的阶级产生:无产阶级和买办阶级。
阶级矛盾激化:太平天国运动。
农民战争最高峰、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具有反侵略反封建和向西方学习的时代特征、肩负起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
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阶段特征)
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1840—1949)第一阶段:中国近代化的全面启动:(1840—1912)【阶段特征】在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下,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由农耕文明时代开始向工业文明时代演进。
近代化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生活等领域全面展开。
政治:(1)民族危机加深:列强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与反动势力的勾结。
史实:(2)政治民主化,法制化:先进的中国人民救亡图存,在反对封建专制反对殖民侵略,追求民主富强,探索救国救民道路。
(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史实:经济和阶级:工业化,市场化:列强侵华,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农产品更多商品化,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新的经济、阶级出现并发展。
史实:思想:民主化、科学化:中国人将救灭图存与向西方学习相结合,从器物学习到制度学习,经历着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渐进过程。
史实:生活:19世纪中期,伴随近代工业起步,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汇,新的事物和思想观念冲击着中国的社会生活。
史实:第二阶段:中国近代化的曲折发展(1912~1927)【阶段特征】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阶段,也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阶段,社会两大主要矛盾趋于汇流——体现为广大人民群众同清朝统治集团和北洋军阀统治集团的矛盾。
资产阶级道路行不通,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并发挥重要作用。
政治:民族危机继续加深;从帝制到共和的历史巨变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第一次历史巨变,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工人阶级开始登上中国政治舞台,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史实:(1)民族危机加深:一战爆发,与日本签《二十一条》;袁世凯北洋政府独裁卖国;思想上复古尊孔;巴黎和会上列强把山东权益出让给日本。
(2)政治民主化,法制化:A民族资产阶级:从帝制到共和的历史巨变(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民国,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中国近代化
这一时期中国思想界探索西学的热点在“师夷长技”的“技”上,即学习西方制造坚船利炮的工艺技术。
②第二阶段:从19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探索西学的热点转移到“格致之学”上,即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70年代以前主要是围绕军事技术,70年代以后开始超出军事技术的范围。
其主要原因是洋务派为了制器不得不翻译西学,近代著名的科学家李善兰、华蘅芳、徐寿等的科学事业都与译书有不解之缘。
③第三阶段:从19世纪90年代以后向西方学习开始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层次。
先是维新派思想家日益认识到西学体系不仅包括自然科学,还包括社会科学和政治制度,主张既要学习“西艺”也要学习“西政”,此后革命派也主张如此,激进民主主义者则更进一步深入到思想文化的层次。
2、中国人民学习西方的时代特点①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魏源提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成为中国人看世界的开端。
②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洪仁玕发表《资政新篇》,第一个在中国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③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提出中学为本,西学为用,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③早期维新派:主张不仅要学习西方的科技,更应该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
④资产阶级维新派: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儒家传统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
⑤资产阶级革命派:把从西方学到的国家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主张以暴力推翻清政府,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改变封建土地制度,并以此为指导发起了辛亥革命运动。
⑥资产阶级激进派:以民权、平等和达尔文的进化论为指导思想,彻底批判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封建正统思想,提倡民主和科学,发起了新文化运动。
⑦俄国十月革命后,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在中国宣传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思想;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思潮的主流并最终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在此基础上诞生了中国共产党,最终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最后胜利。
3、近代前期中国思想文化的特点①从内容上看:近代前期中国思想文化的主流是向西方学习,特别是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其实质是追求民主和科学;②从主题上看:救亡图存是主题。
中国近代化三阶段的演变与启示
中国近代化三阶段的演变与启示近代化也叫现代化,是指一个国家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其核心是经济上的工业化和政治上的民主化。
自鸦片战争以来,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侵略步步加深,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为了实现救国救民的梦想,不屈不挠的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不同的阶级、不同的人们在做着不同的尝试。
这些尝试大多涉及经济上的工业化和政治上的民主化,因此,中国近代化的探索时期(1840—1919年)可以包括这四个历史事件: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从其内容和特点来看,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对西方经济技术方面的学习作为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洋务运动开始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购置外国的机器设备,第一次实现了大机器生产,使中国古老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使中国在经济方面的工业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然而,作为洋务运动的创办者——地主阶级洋务派,其发动这一运动的最根本目的不是使中国走上西方式的富强道路,而是维护清王朝即将崩溃的封建统治。
因此,洋务运动的“师夷长技”只是停留在对西方经济技术的学习上,而没有改变,也不愿意改变导致中国落后挨打的封建制度。
而恰恰正是这一做法,使洋务运动注定最终失败。
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宣告了这场封建统治者自救运动的破产。
但洋务运动毕竟走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并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开展,对后世影响深远。
二、第二阶段:政治制度的变革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开展,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壮大并登上了历史舞台,先后上演了气势恢弘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也进入了第二阶段——政治制度的变革,开始在政治上进行民主化的尝试。
日本式的君主立宪制和欧美式的民主共和制成为先进中国人的一个梦想。
然而,戊戌变法不过短短的103天就宣告失败了。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袁世凯却窃取了革命果实,实行专制统治。
中国近代化之路
中国近代化之路近代相对于传统而言,近代化的过程就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过程,将引起社会生产力、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理态度的变化,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西方世界的近代化又称资本主义化.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近代化具有明显特色.近代中国前80年近代化可称为资本主义化;后30年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为社会主义开辟道路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主要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1、发展阶段的特征1840年发生鸦片战争以后,传统受到了现实的严峻挑战,中国人对近代化的探索开始了.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表明以洋务运动为代表的清政府的近代化探索失败.但在经济上,地主阶级改革派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其间经历了从重工业到轻工业,从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商办的过程.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创办近代工业.政治上,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未将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提上议事日程.思想文化上:开始了“西学东渐”,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科技人才.这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刺激了中国近代企业的产生和发展.1895年—1919年进入整体发展阶段.“整体发展”体现在近代化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全面展开,近代化内涵的全面体现和资产阶级在近代化过程中的主角地位的充分体现.在经济近代化方面19世纪末民族工业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政治体制近代化: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立宪派领导了立宪运动和保路运动;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中坚力量是资产阶级,最突出的领域是在政治领域,政治上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经济上民族工业有较大发展,思想文化上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传播了西方民主思想,促进了政治近代化进程.1919年—1949年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近代化艰难地进行,经济上,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实行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经济领域近代化进程,但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又使民族工业的发展日益萎缩.抗战期间,原有的工业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下遭到严重摧残.抗战胜利后,美国垄断资本与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相结合,又把中国近代化事业推入绝境.政治上,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的妥协退让,对共产党、工农群众的屠杀影响了民主制度的正常发展.近代化新发展,体现在无产阶级成为近代化重要角色,近代化的政治内容由实现资产阶级民主共和转变为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为政治民主化的新发展提供科学理论.这阶段说明了中国无产阶级开始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任务,中国近代化进入全新发展阶段.2、发展的特点(1)近代化不仅受到内部封建保守势力的顽强抵制,还不断遭到外部资本主义列强的倾轧、排斥、摧残,发展缓慢,经历曲折.(2)近代化一开始是由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领导的,官僚买办阶级在中国近代化启动时期扮演过微妙角色,资产阶级则始终没有真正掌握过近代化的领导权.各阶级都参与了探索:农民阶级、无产阶级、资产阶级.(3)近代化缺乏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技术、人才和思想准备不足,它的推动力主要不是来自内部而是来自外部,因此,它不是以民间自发创办近代企业为先导,通过自由竟争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依靠政权力量,以官办军事工业为起点,从军需到民用,从国营到民营,从重工业到轻工业.各阶级的探索都借鉴了外国成果.(4)畸形发展.近代工业的地区分布不平衡,部门结构不合理.3、制约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因素(1)缺乏资金、人才、技术:没有资本原始积累,缺乏机械化操作技术,缺乏现代化经营管理人才、科技人才——历史原因.(2)传统思想的束缚:重农抑商、重陆轻海、重义轻利等观念,都是发展近代工业的思想障碍. (3)三座大山的压迫:即帝国主义阻挠、破坏,封建专制统治的阻碍,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 (4)决策失误:发达国家的工业化一般从轻工业,而后延伸到重工业.同时,农业也相应变化发展,为工业发展提供基础.而中国是从重工业开始的,农业一直是传统农业,拖了工业化的后腿.(5)缺乏政治前提:发达国家工业化之前,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为工业化提供了保证.而中国直到新中国成立,无产阶级才掌握政权,开始大规模工业化.这就限制了工业化的规模和速度.(6)客观环境的制约:近代史上,战争、革命不断,社会动荡不安,不利于近代化的发展.4、中国近代化与民主革命的关系民族民主革命是近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民主革命的开展过程,是封建势力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及帝国主义在华走狗不断受到打击的过程,是中国由封建专制统治到资产阶级共和政体到人民民主专政的发展过程,也就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过程.工业化的发展为近代革命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力量,近代革命又为工业化的开拓前进扫清了道路.近代百年的历史证明: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和取得民族独立,是实现近代化的前提和根本保证,实现近代化是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和取得民族独立的最终目的.近代中国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完成民族民主革命任务,二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完成近代化任务.5、感想:(1)农业是基础:必须解决农业问题,才能加快近代化进程,为近代化提供支撑.(2)政治是前提:国家独立、政权巩固、秩序稳定是实现近代化的必要前提.(3)对外开放、兼收并蓄.实践证明, 闭关自守导致落后.只有对外开放,放眼世界,国家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真正实现现代化.(4)知识、人才是关键:欧美等国凭借三次科技革命为工业化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我们要抓住机遇,实施科教兴国,这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科学决策.(5)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根据我国具体情况做出科学决策,才是近代化的正确途径. (6)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近代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进步的社会思潮,而进步的社会思想推动了社会变革.要摆脱传统观念,解放思想,才能促进近代化的历程.近代化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必然会经历曲折的磨难.也不一蹴而就的,必须经历长期探索才能成功.靠借鉴别人的成果,照搬别人近代化的模式是不可能成功的.必须结合中国实际走中国特色的近代化之路.。
中国的近代化历程
中国社会近代化历程中国社会近代化问题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经济上:工业化——富强;政治上:反侵略——民族独立,反封建1.资本主义近代化探索(1840——1949年)(1)起步阶段(1840——1895年):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正式开始。
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领域渗透。
(2)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①经济近代化(工业化)有了长足的进步: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②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政治民主化)实现重大突破: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维新派发动戊戌变法;革命派成立了资产阶级政党,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成为时代潮流,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1921年中共成立后,制定民主革命纲领,开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近代化的新纪元。
③思想文化的近代化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化转型:西方文化大量涌入,向西方学习,从生产技术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3)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年):国民政府统治前期,采取了加强对金融业的控制,制订工业发展计划,开展经济建设,是中国近代化事业有所发展的十年。
抗战爆发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被打断。
2.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时期(1949——20世纪90年代)(1)社会主义现代化探索时期(1949——1978年)特点:探索中曲折前进(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20世纪90年代)特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主要表现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②以改革开放为基本国策③明确提出富强(经济现代化)、民主(政治现代化)、文明(文化现代化)的目标现,中国经济开始呈现出半殖民地特征。
2.从19世纪60年代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兴起,形成了以封建经济为主体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
专题三 中国近代化进程
专题三中国近代化进程含义:中国近代化是指19世纪中期以来,在各种因素影响下,中国的思想、经济、政治等方面开始摆脱封建桎焅,想大机器生产下的社会形态迈进的历程。
包含:经济上的工业化―――――――――核心政治上民主化、法制化――――――保证思想文化上近代化、先进化――――前提时间范围: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改革开放的今天。
任务:(1)民族、国家独立;(2)实现工业化,使中国走上繁荣富强的之路。
阶段特征:1、起步阶段 1840~1895 中国近代化限于“器物”层面。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开始的标志。
核心内容是经济领域的近代化。
地主阶级洋务派发起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兴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同时又促进了文化和军事领域近代化的起步。
在它的诱导下,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开始产生。
2、整体发展阶段 1895~1927 由“器物”层面发展到“制度”层面,再上升到“观念”层面。
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掀起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不仅要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更要建立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使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实现了重大突破,思想文化的近代化有了长足的发展,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进行了新文化运动,把矛头对准封建正统思想。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
3、曲折前进阶段 1927~1949中国近代化步履艰难。
再官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压迫下,在战争的破坏下,民族工业纷纷破产。
但在同时,中共根据地、解放区的新民主主义经济产生,出现了近现代化进程的新曙光。
4、新中国的现代化 1949至今新中国成立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外交、社会生活等各方面获得了全方位的发展。
政治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建立人们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逐步健全。
经济上:1953年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起步,由于“左”的错误的影响,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遇到挫折。
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和结果带给我们的启示
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和结果带给我们的启示
中国近代化探索的过程就是中华民族由百年封建思想到维新思想的蜕变,这一探索的结果也无疑在大大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启示是,应当不断的超越封建的思维定式,勇于探索新的思想,学会接受先进的思想,使自己处在一个不断超越的状态;要相信自己的实力,积极主动地改革创新,实现中国发展的新奇变化;要采用科学的发展观,秉持进步主义精神,实实在在发展效益经济,合理建设自己的国家;同时也要意识到,改革开放要有步调,遵循国情,深入到每一个小城市,适当的做出革命性改革,完善现行的法律法规,鼓励市场的有效发挥,增强往届市民的社会福祉,实现新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
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
1、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中国的近代化是指中国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的过程。
鸦片战争既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也是中国近代化历程的起点。
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
一些爱国志士和开明知识分子开始关心时事政治注重研究现实,接受外来知识。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也是向西方学习的最早的提倡者和实践者。
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对中国近代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国近代化的思想启蒙。
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洪仁干提出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资政新篇》,主张学习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发展商品经济,并制定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
这是中国第一个较为完整的近代化方案。
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以"师夷长技以自强"为目的的洋务运动,其核心是引进和采用西方资本主义的军事装备、军事技术。
在民用工业方面主要有采矿、冶炼、纺织等近代企业。
这是在中国出现的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
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是中国大规模近代化运动的起步。
戊戌维新运动是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政治运动,并由此开始了资产阶级参与国家政治的时代。
在这一运动中,维新派将建立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为目标,从此中国的近代化历程由经济技术阶段进入政治制度阶段,戊戌维新运动是近代以来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独立富强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一次重要尝试。
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依照欧美资产阶级政治体制,在中国创立了一个以"三权"为核心的近代民主国家。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关于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的规定,确立了"主权在民"的政治原则。
这在中国是史无前例的。
民主共和国的建立,是中国的近代化历程中取得的伟大成果。
新文化运动是近代以来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也是深刻的思想文化的近代化运动。
中国近代化历程与阶段特征及启示
思想(理性化) :近代化长足发展:民主共和观 念深入人心,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转型,向西 方学习已从经济领域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 化。表现
①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传播与论战:
②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三民主义)的传 播与论战
③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掀起了一股思想 解放的潮流。
④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传播,为中国社会 的变革提供了科学理论
思想文化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
二、中国近代化的特征
在中国近代,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 业化相伴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 化,就是要实现社会的转型,即从中世纪社 会转化为近代社会。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生产力从手工操作向机器生产的变化;
2、生产方式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变化;
3、政治体制由封建专制向资本主义民主制 度的变化。
考查点:新中国新气象
B.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 D.城乡差别发生根本性改变
2017年高考全国Ⅰ卷 30题
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一份文件中讲到:“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 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 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根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 都是平等的有权利。”这一精神的贯彻( ) 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中国近代化的类型
史学界认为,现代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 势.但各国的现代化历程又不尽相同,类型也 有区别。
英法美等国率先完成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 渡.并通过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变革而逐 步实现的现代化,称为“早发内生型现代化”:
受到西方列强侵略,开始以西方资本主义为榜 样而进行现代化探索的国家的现代化称为“后 发外生型现代化".中国的近代化属于后一种 类型。
中国的近代化之路
思想
地主阶级: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师夷长技以 自强” 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民主共和;“民主科学” 中国近代三次思想解放 潮流
无产阶级: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近代教育出现:洋务运动中近代学堂建立;戊戌变法中京师大学堂;废 除科举制 新中国成立后重视教育,但“文革”期间教育发展受到严重影响;邓小 平提出“三个面向”;颁布《义务教育法》;恢复高考;提出“科教兴 国”战略
建国后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转变:
①第一次;1949年——1956年,完成三大改造,废除了生产资料私有制, 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主要是 走俄国人的路,追求实现工业化。 ②第二次: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至90年代初,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 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实行改革开放,增强企业 活力,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③第三次: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加快改革开放,进 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3)近代中国是在与世隔绝、国家贫弱、专制盛行的背景下学习 西方的,社会发展的阻力大。(1分)西方列强始终把中国变成他 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他们不断地侵略、掠夺中国,严重阻碍了 中国的近代化历程。(1分)
(2)通过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2分)。(回答学习西 方的物质文明、军事技术都可以得1分;如果答到林则或魏源学习 西方的思想主张,也可给1分) 通过(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学习西方的先进制度(2分)。(回 答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宪政、建立法制社会等都可以得1分) 通过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的民主科学思想(2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在探索中国近代化 方面,各自作出的主要贡献及彼此间的内在联系。
⑴.洋务运动:引进先进西方技术,创办中国近代第一批企业,培养了一批 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成为中国近代化的起步;还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 义的发展,同时为戊戌变法运动开辟了道路; ⑵.戊戌变法运动:吸取洋务运动的教训,不但学习西方的技术,还学习西方 政治制度,要求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西方资本主义思 想文化的传播,为辛亥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是中国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后 的第一次全面尝试; ⑶.辛亥革命:吸取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教训,以武力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权利,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 发展;
1840--1860近代中国
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轨迹明显地呈U字形进程。近代中国 历史的前期(晚清时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近代中 国历史的后期(民国时期) ,其基本特征是“上升”,在“沉 沦”和“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1901~1920年) ,就 是“沉沦”的谷底时期,也就是“上升”的起始时期,是 “沉沦”到“上升”的转折期。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两个层面: 国家富强 民族独立
在近代中国,……推翻帝国
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实现民族
独立和人民的解放;彻底改变国家
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繁荣富
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也就成为中华
民族所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这两
大任务中,前者是后者的必要前提。
只有先完成前一个任务,然后才能
解决后一个问题。于是,就有了近
(2)对内:反封建求得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民主革命(阶级矛盾) 6、民主革命分期:以“五四”运动为界分为新旧民主革命两大阶段 (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年-1919年):资产阶级领导;三民 主义为指导思想;资产阶级共和国为前途;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919年-1949年9月):无产阶级领导;马 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新民主主义国家为前途。
——李时岳:《近代史新论》,1993年
1840年以后中国社会的发展,呈现出两种相互矛盾 的趋向:从遭受列强侵略的角度说是向下沉沦,从接受 资本主义先进文化而开始走向现代化的角度说,是取得 了进步。……在列强殖民侵略的刺激下,中国社会也存 在着不断走向进步、走向现代化的一面。
——刘宗绪:《历史学科专题讲座》,2003年
——张海鹏:《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2006年
“沉沦”
由于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并与中国封建势力勾结,使 独立的中国社会变为半殖民地或其程度不断加深。
略述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演进轨迹与趋势
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一)起步阶段(1840-1895年),主要是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1、1840年发生鸦片战争以后,传统受到了现实的严峻挑战,中国人对近代化的探索开始了。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表明以洋务运动为代表的清政府的近代化探索失败。
(1)经济上)经济上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其间经历了从重工业到轻工业,从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商办的过程。
官商合办、商办的过程。
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创办近代工业。
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创办近代工业。
(2)政治上)政治上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未将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提上议事日程。
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中国外交走向近代化。
门的设立,标志中国外交走向近代化。
(3)思想文化上)思想文化上开始了“西学东渐”,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科技人才。
,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科技人才。
2、阶段特征这一时期,这一时期,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域主要在经济领域,领域主要在经济领域,领域主要在经济领域,学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政治体制近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进展,并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
投资形式也由官办、官督商办到商办,官督商办到商办,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
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
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
同时,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近代化开始由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
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
(二)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也是最重要的阶段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巨变(1)经济(工业化))经济(工业化)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的比较快速发展与清末新政、新政、(2)政治(民主化))政治(民主化)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等,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建立民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等,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建立民国 (3)思想(理性化))思想(理性化)新文化运动的产生,民主、科学等思想广泛传播新文化运动的产生,民主、科学等思想广泛传播2、阶段特征: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中坚力量是资产阶级;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中国近代化探索的过程和给我们的启示
中国近代化探索的过程和给我们的启示考察中国近代化的演变轨迹,我们不难发现,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虽然波澜壮阔,但却一波三折,举步维艰。
中国的近代化固然没有取得应有的成就,但它遗留的经验教训无疑对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第一,必须清醒地认识世界历史潮流的发展趋势,及时进行改革,近代化才不致被延误。
近代中国从闭关走向开放,不是由于意识到开放的必要,而是在一次次惨痛的打击之后被迫接受的。
世界文明已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中国要改变被动挨打的局面,就必须向西方学习,进行改革。
只有进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近代化改革,实现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型,才能与列强抗衡。
失败了而不知其所以败,这是制约中国近代化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
第二,改革必须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
近代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这个工程中,存在一个由低级向高级逐渐演变的过程。
近代化的实质就是通过由低级向高级的改革,实现由传统社会向近代文明的转变。
这有赖于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的普及。
它不是短期内所能解决的。
中国的近代化是在中西长期隔绝、社会的主流反对改革的情形下开始的,从一开始就缺少一个总体的循序渐进的改革方案,任何一个方案的出台都带有强烈的急功近利色彩。
在人们的价值准则和思维方式已成为社会规范的环境下,根植于小农经济土壤之中的政治制度实际上反映了社会的价值追求和经济的发展水平。
第三,稳定的权力核心和安定的社会环境对改革的成败至关重要。
由于落后国家和地区的近代化不是由于其社会本身逻辑发展的结果,而是在外力打击下,作为救亡图存的手段提出并实施的,因此落后国家和地区的近代化更多的是一项集体意志的活动。
而国家作为一个代表社会整体的机构,不仅可以利用各种经济手段,如资源的分配、利率、税率等的调整推动经济的发展,而且也可以通过对各派政治力量的整合,实现社会的稳定,从而加速近代化的实现。
也就是说,让新兴势力和政治派别参与到政权中来,结束清廷在权力上的垄断地位,共同推动社会历史的向前发展,不仅已成为时代潮流,而且也是稳定社会秩序的必要条件。
中国的近代化历程
中国的近代化历程一、近代化的含义概念:“近代”相对于“传统”而言的,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就是近代化的过程。
中国近代化也叫现代化,以经济领域工业化、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法制化和思想领域的人性化、科学化为主要标志。
这是整个世界近代化最为主要的发展线索,中国近代历史也不例外。
过程: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贯穿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
内容:经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机器工厂取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场为标志,并引起经济、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等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
实质:在中国近代,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实现社会的转型,即从封建社会转化为近代社会。
前提:在中国近代,在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必须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
二、中国近代化的开端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是一个完全的封建国家。
鸦片战争之后,西方殖民者打开了中国大门,他们既是“强盗”,也是“先生”,他们侵略中国的同时,也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资本主义文化,其中包括近代的科学技术,近代的资本主义经济形式和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价值观。
三、中国近代化的主要内容中国近代化主要内容包括:中国经济和军事的近代化;中国政治制度和行政体制的近代化;中国教育体制的近代化;中国社会结构的近代化。
1、中国经济和军事的近代化19世纪40~50年代,中国开始出现近代人的企业,但多是西方殖民者开办的;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有了自己的近代工业、铁路、轮船、电讯。
洋务运动时,中国的军队开始使用新式枪炮,并且建立了自己的海军。
甲午中日战争后和清末“新政”期间,又开始编练军事组织、武器装备近代化的“新军”。
2、中国政治制度和行政体制的近代化1858年,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1861年初,清政府开始设立总理衙门,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近代化的中央行政机构。
近代中国-近代化的整体发展
(5)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
国体: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政体:责任内阁制 主权: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政治原则: 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
《临时约法》的意义:
是近代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 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成为中国近代 化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为后来的制宪提供了 蓝本,是中国宪政史上的重要一页。
德国:山东 胶州湾
俄国:长城北和新疆 旅顺和大连 法国:两广和云南 广州湾 英国:长江流域 “新界”和威海卫 日本:福建
(2)对中国的影响
①经济上,列强大量向中国输出资本,通过 做中国债主,抢夺路矿和办厂权,逐步控制 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②政治上,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 实际上是走向殖民地的过渡形式,中国面临 着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
④文化教育方面:开办京师大学堂,各地设立中小 学堂,兼习中西文科;废除八股,开设经济特科; 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新书;准许设立报馆、学会; 派人出国留学、游历。
评价:
政治方面: 有利于具维新思想的人参与政治;提高 政府办事效率,打击封建官僚制度; 经济方面: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军事方面: 有利于增强军事和国防力量;
资产阶级力量薄弱,政治不 成熟,对皇帝、袁世凯和列 强寄望。 变法法令如“一纸空文”, 各地阳奉阴违。 发生在向帝国主义过渡阶 段,成为列强瓜分对象; 帝国主义不愿中国独立强 大,国际环境不利。
具体 措施
国际 环境
洋务派和维新派的比较
①相同点: 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富国强兵, 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②不同点: A.政治上:洋务派维护清朝的封建制度,维新派主张 实行君主立,两者阶级属性不同。 B.经济上:洋务派兴办官办工业;维新派鼓励发展民 族工商业。 C.思想文化上: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维新派主 张不仅要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更应该学习先进的思 想文化和制度。 ③内在联系:洋务派与维新派都是 “向西方学习”的 新思潮的产物;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从洋务派中 分离出一部分,形成早期的维新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独立与近代化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它 们各有各的特定内容:
民族独立是要改变国家民族被压迫的地位, 推倒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从根本上 说是要解决生产关系的问题。 近代化则是要改变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 地位,发展近代工业,从根本上说是要解 决生产力的问题。
中国近代化的启示
1.先完成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 本主义的任务,中国的近代化才迎来新纪元 2.从闭关自守到对外开放,这是世界历史发 展的必然趋势。
138
139Biblioteka (一)起步阶段(1840~1895年)
1、主要表现: 经济:①外商在通商口岸设厂。 ②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运动的起步。 ③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创办近代工业。 政治:①《资政新篇》中国第一个近代化方案 思想:新思潮萌发
②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中国外交走向近代化。
文化:洋务运动中近代教育的起步
军事:创建近代海军
第三次(20世纪四、五十年代 ) ⑴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 ⑵一定的物质技术基础的形成。 ⑶社会需要,特别是二战期间和战后各国对 高科技的迫切需求。 ⑷二战后,世界局势的相对稳定。
2、主要成就
第一次: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 纺织:珍妮纺纱机、骡机、水力织布机 动力:蒸汽机 交通:蒸汽汽船、蒸汽机车 第二次:电力广泛应用 ⑴电力:发电机、电灯、电车、电影放映机 ⑵动力:电动机、内燃机 ⑶交通:汽车、内燃机车、远洋轮船、飞机 ⑷能源:石油开采和石油化工工业 ⑸通讯:电话、无线电报 ⑹化学工业:火药、塑料、人造纤维
思想(理性化) :近代化长足发展:民主共和观念 深入人心,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转型,向西方 学习已从经济领域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表现
①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传播与论战
②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三民主义)的 传播与论战;南京临时政府的文教措施
③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掀起了一股思 想解放的潮流。 ④五四后,马克思主义传播,为中国社会 的变革提供了科学理论
思想文化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
二、中国近代化的特征
在中国近代,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 业化相伴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 化,就是要实现社会的转型,即从中世纪社 会转化为近代社会。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生产力从手工操作向机器生产的变化;
2、生产方式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变化; 3、政治体制由封建专制向资本主义民主共 和的变化。
④ 1957-1966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
指导思想:中共八大提出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 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主要成就:继续重点发展重工业和交通运输业,能源 建设比较突出。
第二时期:1966-1976年,特点是“文化大革命”及 其破坏。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建设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 国防科技及以能源、汽车制造为主的重工业方面。
第三次:原子能、电子计算机 ⑴原子能技术:1945年,美国爆炸第一颗原 子弹;1954年,苏联建立第一座核电站。 ⑵航天技术:1957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 上天;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登月; 1981年美国第一架航天飞机升空。 ⑶电子计算机:1946年延生于美国 ⑷分子生物学:1972年美国重组DNA生物基 因工程;1999年美国首次制成DNA分子 ⑸遗传工程:1997年英国克隆羊成功; 2000年美、日、法、德、英、中公布类基 因组草图。
②三个世界的理论;
③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④“安邻”“睦邻”“富邻”;
争取民族独立与近代化的关系
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要反对外国资本主义 的侵略以争取民族独立。同时,中国近代社会 也要顺应世界历史的发展潮流,走向近代化。 两者的关系是: ①二者相互交叉同步进行,互相影响。工业化 为近代革命提供物质力量和阶级力量,近代革 命为工业化开拓道路。 ②民主革命任务的完成,取得民族独立是实现 近代化的前提和保证,而近代化又是前者的最 终目的
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一直贯穿着两大主题:
一是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
二是实现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
三、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一)起步阶段(1840~1895年)
(二)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 (三)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年)
(四) 探索腾飞阶段(新中国成立至今)
三、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
2、主要特征:
领导阶级:主要是地主阶级
指导思想: “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
主要领域:
主要发生于经济领域,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 业化有所进展——军用、民用、海军 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 域渗透——新式学校、留学生
出现早期维新思想——王韬郑观应等
(二)整体发展阶段(1 895--1927年) 1、主要表现 经济(工业化): ①甲午以后民资初步发展。 ②20世纪初民资较快发展与清末新政。 ③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政治(民主化): ①资维新派戊戌维新运动 ②清政府预备立宪骗局 ③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 ④中共成立与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国 民党“一大”与新三民主义
3.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推动近代化的首要 条件。 4.知识结构的变革是现代化的核心和终极源 泉。科技和教育水平是衡量知识结构变革程度 的基本内容。科教兴国是实现现代化的科学决 策
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进程 最早冲击;
早期维新派62、 戊戌64-67、 辛亥80 91、 资二次革命97、护国98、 新文化118-119、 新三民主义134 五四123、
三次科技革命及 中国近代化历程
一、三次科技革命概况
1、背景 第一次(18世纪60年代 ) ⑴政权:英国在17世纪确立资产阶级统治 ⑵劳动力:圈地运动 ⑶资本:殖民掠夺、海外贸易 ⑷科技:工场手工业积累了生产技术 ⑸市场:国内(圈地运动)、国际(殖民 扩张、海外贸易)
第二次(19世纪70年代 ) ⑴自然科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⑵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⑶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化 ⑷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⑸资本主义处于相对稳定时期
第二次:垄断出现 ⑴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 ⑵推动了垄断组织出现。 ⑶使资本主义国家对外侵略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变为 以资本输出为主。 ⑷推动了资本主义国家掀起瓜狂潮,资本主义世界 殖民体系形成。 ⑸使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不平衡加剧,矛盾尖锐。 ⑹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⑺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第三次:科技全方位改变社会和生活 ⑴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作用更大。 ⑵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 ⑶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进一步扩大了发达 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 ⑷使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思想变化,国家垄断资本 主义进一步推广。 ⑸推动了经济全球化。 ⑹促进了武器的急剧变革和军事战略的调整。 ⑺推动了文化多元化,提高了教育的战略地位。 ⑻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⑼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抗日民主政权“三三制”46、
抗战胜利后争取国内民主的斗争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66
新政协及《共同纲领》91 一届人大及宪法107 中共八大110:有法可依、反个人崇拜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10 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110 “文化大革命” 126
真理标准讨论和十一届三中全会130
十二、四项基本原则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大)
中国近代化历程与阶段特征
一、近代化的概念 二、中国近代化的特征 三、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及其阶段特征
一、概念:
近代化也叫现代化,以经济工业化和政 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其核心是工业化, 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 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 现代化(近代化)的内容:
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
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
② 195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③ 建立和不断地完善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 的政治制度。 ④ 对少数民族实行民族平等、民主团结和共同繁荣的 原则,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⑤十一届三中全会政治建设
思想领域: ①1957年整风运动; ②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③邓小平理论; ④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等。 外交领域。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
军事:百日维新实行征兵制;添设海军,
文教:新的教育体制开始确立——京师大学 堂、留学生
2、整体发展阶段的特征。 (1895--1927年)
内容:制度层和思想层的近代化阶段,也是中 国近代化发展的最重要的阶段。 领导力量:中坚力量是资产阶级;学习西方先 进科技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 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2、阶段特征:这一时期,近代化在阶级斗争和 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艰难地进行。
(四) 探索腾飞阶段(新中国成立至今)
1、主要表现:经济领域
第一时期:1949—1965年,重点是工业化。
①1949七届二中全会提出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的任务
②1950-1952土改;没收官僚资本;合理调整工商业; 开展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 ③1953-1957年,中共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制定 “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 本建立;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 步基础
第三次 ⑴新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科技转化为生 产力的速度加快 ⑵科技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起着越来越重 要的作用 ⑶科学与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 ⑷科技各领域间互相渗透。 ⑸以军事工业为突破口
4、影响 第一次:机器大生产代替手工工场 ⑴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 治基础。 ⑵出现了自由主义思潮。 ⑶引起了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工人运动兴起。 ⑷促进了近代城市的兴起。 ⑸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对 世界的统治。 ⑹英国成为世界霸主。 ⑺使东方从属于西文方,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 技术和生产方式,猛烈冲击着旧思想、旧制度。 ⑻推动了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迈进。
3、主要特点 第一次 ⑴许多技术发明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科 学与技术尚未结合。 ⑵首先发生于英国,其它国家进程缓慢。 ⑶以轻工业为突破口。 第二次 ⑴科学开始与技术结合起来,在推动生产力 方面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 ⑵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规模更广泛,发展更迅速。 ⑶有的国家再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⑷以重工业为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