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GIS中DEM地形鞍部提取
ArcGIS 8 特征地形要素的提取

汇流累计量图
⑸汇流累计量为0值的提取 计算公式:facc0 = (flowacc1 == 0);
汇流累计量为0值的图
山脊线的提取 ⑹在AarcMap中打开facc0,会发现很多地方并 不是山脊线,因此需要对此数据做如下处理: 利用邻域分析的方法,对facc0进行3*3邻域分 析,求均值,使数据变得光滑,处理后的数据 命名为:neiborfacc0;
洼地填充
洼地填充后的图像
⑶ 基于无洼地的水流方向的计算
选择输入表面栅格数据:fildem;命 名输出栅格数据的文件名: flowdirfill,并选择保存路径。
流向图flowdirfill
⑷ 汇流累计量的计算
选择flowdirfill作为输入的水流方向 数据;输出数据命名为:flowacc1
2)提取等高线
提取的等高线
山体阴影
二值化处理
对邻域分析后的数据重新分级
0.5541
对重新分级后的数据重分类
将进行过二值化处理的 neiborfacc0进行重分类为 Reneibor,将入属性值接 近1的那一类的属性值赋 值为1,其余的赋值为0;
消除负地形区域中的错误
最终提取的山脊线
8 特征地形要素的提取 正负地形的提取
⑴在ArcMap中加载实验区的DEM数据。
⑵在ArcToolbox中 选择统计工具
⑵ 利用邻域分析方法以11*11的窗口计算平 均值。计算结果命名为meandem。
打开统计工具
Meandem
⑶ 在ArcToolbox中选择栅格计算工具
B为计算出的正地形栅格数据
重分类
⑷在ArcToolbox中选择重分类工具,对运 算结果进行重分类,分级界线为0。将大 于0的区域赋值为1(即为正地形),小于0 的区域赋值为0,命名为ZDX,另一次将 小于0的区域赋值为1(即为负地形),大于 0的区域赋值为0,命名为FDX。
基本ArcGIS的地形数据提取与分析

基本ArcGIS的地形数据提取与分析基于ArcGIS10地形数据提取与分析舒城县林业局汪⾃胜摘要:本⽂以森林资源调查⼯作实践为例,详细总结了如何利⽤ArcGIS10软件对纸质地形图,通过扫描、⽮量化⽣成⾼程栅格数据;利⽤⾼程栅格数据进⾏等⾼线加密、⾼程统计、坡向和坡度分析;以及利⽤坡向、坡度等地形因⼦实现⾃动区划图斑的⽅法和过程。
关键词:森林资源调查 ArcGIS 地形分析地形因⼦是划分森林资源调查图斑的重要因⼦,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我们经常是利⽤纸质地形图,通过⼈⼯判定,来确定⼯作图斑的海拔、坡向和坡度。
准确度受判定⼈员的业务⽔平影响较⼤。
利⽤ArcGIS10的⽮量化⼯具和地形数据分析⼯具,可以实现对图斑地形因⼦的⾃动判读,甚⾄可以⾃动区划图斑。
⼀、地形图⽮量化要想利⽤计算机来进⾏地形分析,⾸先应对纸质地形图进⾏扫描⽮量化,将其转化成计算机可以识别的数据格式(见图1)。
图1 地形图灰度栅格图像地形图⽮量化前,需要将纸质图扫描成灰度栅格图像,并对栅格图像进⾏⼆值化处理。
1、在ArcMap中对栅格图像进⾏符号化处理。
分类⽅法:⼿动;类别数:2;调整中断值,直到满意为⽌,记录下中断值;2、重分类。
利⽤ArcToolbox⼯具箱中的“空间分析-重分类”⼯具,根据记录的中断值,对图像进⾏重分类,⽣成⼆值图(见图2)。
图2 重分类⼯具设置和⼆值图3、⽮量化。
加载⽤来保存⽮量化成果的点、线要素类⽂件,在编辑状态下,运⽤ArcScan⼯具开始⽮量化。
(1)根据⽮量化点、线的栅格宽度,在⽮量化设置中设置理想的最⼤线宽等参数。
可以在完成设置后,运⽤“显⽰预览”功能来查看参数设置是否合理(见图3)。
图3 ⽮量化设置和效果预览(2)运⽤“在区域内部⽣成要素”⼯具选择要⽮量化的区域,在弹出的模板对话框中,对点、线要素的模板采⽤默认设置,完成⾃动⽮量化。
(3)运⽤编辑⼯具清理掉错误短线和噪点,对断开的地⽅等进⾏修补。
(4)将等⾼线、道路和⽔系地物进⾏分层,分别保存到等⾼线、道路、⽔系要素类中。
水文分析和地形分析、提取山谷和鞍部点

Arcgis地形分析DEM提取坡度(1)新建地图文档,加载【ArcGIS地形分析--TIN及DEM的生成,TIN的显示】经验教程中得到的DEM数据:huainan(2)在【ArcToolbox】中,执行命令[3D Analyst工具]——[栅格表面]——[坡度],参照下图所示,指定各参数:执行后,得到坡度栅格Slope_tingri1:坡度栅格中,栅格单元的值在[0 -60] 度间变化右键点击图层[Slope_TinGrid],执行[属性命令],设置图层[符号系统],重新调整坡度分级。
将类别调整为5,点[分类]按钮,用手动分级法,将中断值调整为:10,20,30,40,60。
DEM提取山顶点1.添加dem数据,制作15m和75m等高线。
2.制作阴影阴影图像【空间分析】----【表面分析】----【地表阴影】,生成地表阴影图像hillsha。
3.提取栅格数据的有效区域。
【空间分析】----【地图制图】----【栅格计算器】。
“要提取的文件名”=“huainan54”>=0,(注意:红色等号是1个=,而不是栅格计算器中的2个==)。
“back”=“huainan54”>=0,生成back文件。
5.按照等高线75m等高线15m,back,hillsha叠放。
1.提取dem数据中的最大值。
【空间分析工具】----【邻域分析】----【块统计】,生成maxpoint文件参数设置如下:Maxpoint7.提取山顶点。
【空间分析】----【地图制图】----【栅格计算器】。
输入命令:sd=([axpoint]-[淮南54])==0,生成sd文件。
8.山顶点栅格文件二值化。
【空间分析工具】----【重分类】----【重分类】。
生成re-sd9.生成山顶点栅格数据转换为shapefile。
【转换工具】----【栅格转换】----【栅格数据转点】,生成山顶点矢量文件。
ArcGIS利用水文分析方法提取山脊、山谷线提取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种:1) 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原理;2) 基于地形表面几何形态分析的原理;3) 基于地形表面流水物理模拟分析原理;4) 基于地形表面几何形态分析和流水物理模拟分析相结合的原理;5) 平面曲率与坡形组合法。
地形鞍部的提取doc资料

地形鞍部的提取地形鞍部的提取1.背景相邻两山头之间呈马鞍形的低谷凹部分称为鞍部.鞍部点是重要的地形控制点,它和山顶点,山谷点以及山脊线,山谷线等构成地形特征点,对地形具有很强的控制作用。
因此,对这些地形特征点,线的分析研究在数字地形分析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同时,由于鞍部点的特殊地貌形态,使得鞍部点的提取方法较山顶点和谷底点更难,目前还都存在一定的技术局限性。
2.目的:利用水文分析的方法提取地形鞍部点,通过多种GIS空间分析方法的应用,提高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3.要求:利用水文分析模块和空间分析模块相应功能提取样区地形鞍部点。
4.数据:25米分辨率的DEM数据,面积约为59平方公里。
5算法思想:鞍部具有独特的形态特征,可被认为是原始地形中的山脊和反地形中的山脊会合的地方,因此可以通过提取正反地形的山脊线并求其交点,获取鞍部点。
6.操作步骤:(1)正地形、等高线和晕渲图的提取:同山脊线和山谷线的提取中一样,由于鞍部点的整体位置是处于山脊上的,需要提取出地形以过滤那些在负地形上的错误的点。
正地形的提取过程与第一个例子完全相同,提取过程分别是:利用11*11的窗口进行平均值的邻域分析,结果为meandem,原始DEM 与meandem相减并以0为界进行重分类,大于0的属性值赋值为1,小于0的赋值为0,结果命名为zhengdixing。
利用SpatialAnalyst菜单下的SurfaceAnalysis菜单中的Contour 和Hillshade工具分别提取样区等高距为40米的等高线数据ctour和样区晕渲图hillshade(2)山脊线的提取山脊线的提取与练习1(见“小傻帽吧”文库中的“山脊线、山谷线的提取”,就是用到Hydrology水文分析工具的那个word文档)中山脊线的提取过程完全相同。
分别是进行洼地填充—水流方向提取—汇流累计量计算—汇流累积量等于0的提取。
提取过程产生的各个数据分别为:filldem、flowdir、flowacc以及flowacc0好吧,为了方便大家,我还是在重复下山脊线提取的过程吧O(∩_∩)O~ a洼地填充:使用Hydrology工具中的fill工具b无洼地水流方向计算:Hdrology中的flow Dirfillc:汇流累积量计算:Hdrology中的flowAccumulation工具d汇流累积量为0的提取:spaitialAnalyst模块的下拉箭头,单击RasterCalculator,计算:e邻域处理:f重新分类:g将二值化的neiborfacc00进行重分类为reneibor,将属性值接近1的那一类的属性值赋值为1,其余赋值为0h用spatialAnalyst菜单下的RasterCalculator将重分类后的reneibor 数据与正地形数据zhengdixing相乘,消除那些存在于负地形区域中的错误山脊线,然后将计算结果进行重分类,所有值不为1的栅格赋值为nodata,记得到山脊线.(3)反地形山脊的提取反地形山脊的提取与练习1中山谷的提取过程完全相同,分别是基于原始DEM计算出反地形DEM数据(计算中是利用原始DEM减去常熟3000);基于反地形DEM数据提取水流方向数据;基于水流方向数据进行汇流累积量数据;提取汇流累积量数据等于0的栅格。
山脊线、山谷线和鞍部点的提取知识讲解

山脊线、山谷线和鞍部点的提取山脊线、山谷线和鞍部点的提取一.实习背景山脊线、山谷线是地形特征线,它们对地形、地貌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它们与山顶点、谷底点以及鞍部点等一起构成了地形及其起伏变化的骨架结构。
因此在数字地形分析中,山脊线和山谷线以及地形特征点等的提取和分析是很有必要的。
相邻两山头之间呈马鞍形的低凹部分称为鞍部,鞍部是两个山脊和两个山谷会合的地方。
鞍部点是重要的地形控制点,它和山顶点、山谷点以及山脊线、山谷线等构成的地形特征点线,具有对地形具有很强的控制作用。
因此,对这些地形特征点、线的分析研究在数字地形分析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同时,由于鞍部点的特殊地貌形态,使得鞍部点的提取方法较山顶点和山谷的提取更难,目前没有什么有效的方法来提取鞍部点,利用水文分析的方法可以来提取一些鞍部点,但是它还是具有一定局限性。
二.实习目的(1)熟练掌握基于DEM利用ArcGIS进行提取相关地形特征的方法与原理;(2)深入认识山脊线、山谷线和鞍部点3个基本地形特征;三.实习内容1.提取dem数据的SOA2基于地形表面的几何形态分析方法提取山脊线山谷线3.基于DEM水文分析方法提取山脊线山谷线4.鞍部点的提取四.实习数据DEM五.实习工具Surface Analyst,model工具六.实习步骤1.提取DEM的SOA数据A.求取原始DEM数据层的最大高程值,记为H;通过Spatial Analysis 下的栅格计算器 Calculator,公式为(H-DEM),得到与原来地形相反的 DEM数据层,即反地形DEM数据;B.基于反地形 DEM数据求算坡向值;C.利用 SOA 方法求算反地形的坡向变率,记为 SOA2,由原始DEM数据求算出的坡向变率值为 SOA1;D.在 Spatial Analysis下使用栅格计算器 Calculator,公式为 SOA =(([SOA1]+[SOA2])-Abs([SOA1]-[SOA2]))/ 2,即可求出没有误差的 DEM 的坡向变率,2.利用基于地形表面的几何形态分析方法提取山脊线山谷线(1)山脊线的提取其中在focal statistics中选择3*3的窗口,类型选择为mean,在minus中再次导入DEM,进行计算。
Arcgis怎么从DEM数据中提取高程数据

Arcgis从DEM中提取高程点
数据的二种方法
(吴现兴2020年11月9日)
一、自动从DEM中提取高程数据
1、启动ArcMap软件,添加DEM数据
2、用ArcToolbox工具中“数据管理工具”-“栅格”-“栅格处理”-“重采样”进行重采样。
设置X、Y间距为15米,采用CUBIC重采样技术。
重采样可以减少点数量
3、用ArcToolbox中“转换工具”-“由栅格转出”-“栅格转点”对重采样后的DEM数据进行栅格转点,也可以用原DEM数据。
4、对重采样后的DEM数据进行栅格转点结果及点的属性表
二、手动从DEM中提取高程数据
1、用新建点文件命名为gaochen,并进行坐标系定义
2、导入相应区的DOM图编辑想要的高程点
3、停止编辑,打开gaochen属性表,添加X、Y字段用于计算高程点坐标。
4、计算X、Y点坐标。
5、停止编辑后,用ArcToolbox中“Spatial Analyst工具”-“提取分析”-“值提取至点”高程提取。
5、用“Spatial Analyst工具”-“提取分析”-“值提取至点”高程提取结果。
ArcGIS DEM_8.4特征地形要素提取

河网分级的生成
河网分级是对一个线性的河流网络以数字标识 的形式划分级别。在地貌学中,对河流的分级是根 据河流的流量、形态等因素进行。不同级别的河网 所代表的汇流累积量不同,级别越高,汇流累积量 越大,一般是主流,而级别较低的河网一般则是支 流。在ArcGIS的水文分析中,提供两种常用的河网 分级方法:Strahler分级和Shreve 分级。
Strahler分级
如图8.26所示,Strahler分级是将所有河网弧 段中没有支流河网弧段定为第1 级,两个1级 河网弧段汇流成的河网弧段为第2级,如此下 去分别为第3级,第4 级,……,一直到河网 出水口。在这种分级中,当且仅当同级别的两 条河网弧段汇流成一条河网弧段时,该弧段级 别才会增加,对于那些低级弧段汇入高级弧段 的情况,高级弧段的级别不会改变;
(2)独立洼地区域的填平
洼地区域中只有一个谷底点,并且该点的8个 邻域点中没有一个是该洼地区域的边缘点。 填平的方法是按水流的反方向采用区域增长 算法,找出独立洼地区域的边界线,即水流 流向该谷底点的边界线。在该洼地边缘线上 找出最小高程点。将独立洼地区域内所有高 程小于该点的值都用这个点的高程值替代。
(3) 栅格河网的形成
利用【Spatial Analyst工具】|【地图代数】|【栅格计算器】
可得到栅格河网。其思想是利用所设定的阈值 对整个区域分析并生成一个新的栅格图层,其 中汇流量大于阈值的栅格设定为1,而小于或 等于阈值的栅格设定为无数据。将计算出来的 栅格河网命名为streamnet;
栅格河网矢量化
流域分割操作
(1)在ArcMap里加载水流方向数据fdirfill和栅 格河网数据streamnet; (2) 在ArcToobox中选择
【Spatial Analyst】|【水文分析】|【河流连接】, 打开河流连接工具(图8- 24);
水文分析和地形分析、提取山谷和鞍部点

Arcgis地形分析DEM提取坡度(1)新建地图文档,加载【ArcGIS地形分析--TIN及DEM的生成,TIN的显示】经验教程中得到的DEM数据:huainan(2)在【ArcToolbox】中,执行命令[3D Analyst工具]——[栅格表面]——[坡度],参照下图所示,指定各参数:执行后,得到坡度栅格Slope_tingri1:坡度栅格中,栅格单元的值在[0 -60] 度间变化右键点击图层[Slope_TinGrid],执行[属性命令],设置图层[符号系统],重新调整坡度分级。
将类别调整为5,点[分类]按钮,用手动分级法,将中断值调整为:10,20,30,40,60。
DEM提取山顶点1.添加dem数据,制作15m和75m等高线。
2.制作阴影阴影图像【空间分析】----【表面分析】----【地表阴影】,生成地表阴影图像hillsha。
3.提取栅格数据的有效区域。
【空间分析】----【地图制图】----【栅格计算器】。
“要提取的文件名”=“huainan54”>=0,(注意:红色等号是1个=,而不是栅格计算器中的2个==)。
“back”=“huainan54”>=0,生成back文件。
5.按照等高线75m等高线15m,back,hillsha叠放。
1.提取dem数据中的最大值。
【空间分析工具】----【邻域分析】----【块统计】,生成maxpoint文件参数设置如下:Maxpoint7.提取山顶点。
【空间分析】----【地图制图】----【栅格计算器】。
输入命令:sd=([axpoint]-[淮南54])==0,生成sd文件。
8.山顶点栅格文件二值化。
【空间分析工具】----【重分类】----【重分类】。
生成re-sd9.生成山顶点栅格数据转换为shapefile。
【转换工具】----【栅格转换】----【栅格数据转点】,生成山顶点矢量文件。
ArcGIS利用水文分析方法提取山脊、山谷线提取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种:1) 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原理;2) 基于地形表面几何形态分析的原理;3) 基于地形表面流水物理模拟分析原理;4) 基于地形表面几何形态分析和流水物理模拟分析相结合的原理;5) 平面曲率与坡形组合法。
ArcGIS:从DEM数据提取对应点的高程

ArcGIS:从DEM数据提取对应点的⾼程
通过Extract Value to Points从DEM数据中提取所需点的⾼程。
⽅法/步骤
1. 将DEM数据⽂件和⼀个shapefile点⽂件(分别命名为“DEM”和“Point”)加载到ArcMap中。
2. 右击ArcMap⼯具栏,选择“Editor”。
选中“Point”层后单击弹出窗⼝中的“Editor”,选择“Start Editing”,这时在右侧上⽅窗⼝中选择“Point”。
然后就可以将所需点画上了。
3. 将所需点画好后(或者直接从CAD⽂件等导⼊所需提取⾼程的点),点击“Editor”⼯具中的“Stop Editing”。
4. 在“ArcToolbox”中找到“Extract Value to Points”,双击打开,按下图所⽰:点图层选择Point,栅格选择DEM)选择对应层后点击OK
开始提取⾼程。
5. 提取完成后会⾃动加载“Elevation”图层,在该图层名字上右击选择“Open Attribute Table”后就能从“RASTERVALU”字段中读取出对应
点的⾼程。
【百度百科】。
山脊线、山谷线、鞍部点的提取

实例与练习练习1. 利用水文分析方法提取山脊、山谷线1.背景:山脊线、山谷线是地形特征线,它们对地形、地貌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它们与山顶点、谷底点以及鞍部点等一起构成了地形及其起伏变化的骨架结构。
因此在数字地形分析中,山脊线和山谷线以及地形特征点等的提取和分析是很有必要的。
2.目的:理解基于DEM结合水文分析的方法提取出研究区域的山脊线和山谷线的原理;掌握水流方向、汇流累积量的提取方法以及它们的提取原理;能将水文分析的方法和其它的空间分析方法相结合以解决应用问题。
3.要求:(1)利用水文分析思想和工具提取研究区域的山脊线;(2)利用水文分析思想和工具提取研究区域的山谷线。
4.数据:一幅25m分辨率的黄土地貌DEM数据,数据的区域大概有140 km2。
数据存放于…/ChP11/Ex1中,请将其拷贝到E:/ChP11/Ex1。
结果数据保存在…/ChP11/Ex1/Result 中。
5.算法思想:对于水文物理过程研究而言,由于山脊、山谷分别表示分水性与汇水性,山脊线和山谷线的提取实质上也是分水线与汇水线的提取。
因此,对于山脊线和山谷线就可以利用水文分析的方法进行提取。
基于DEM的这种地形表面流水物理模拟分析的原理是:对于山脊线而言,由于它同时也是分水线,那么对于分水线上的那些栅格,由于分水线的性质是水流的起源点,通过地表径流模拟计算之后这些栅格的水流方向都应该只具有流出方向而不存在流入方向,也就是其栅格的汇流累积量为零。
通过对零值的汇流累积值的栅格的提取,就可以得到分水线,也就得到了山脊线;对于山谷线而言,由于其具有汇水的性质,那么对于山谷线的提取,可以利用反地形的特点,即是利用一个较大的数值减去原始的DEM数据,而得到了与原始地形完全相反的地形数据,也就是原始的DEM中的山脊变成负地形的山谷,而原始DEM中的山谷在负地形中就变成了山脊,那么,山谷线的提取就可以在负地形中利用提取山脊线的方法进行提取。
ArcGIS教程】(3)DEM数据的拼接与提取处理

ArcGIS教程】(3)DEM数据的拼接与提取处理原创君默 GIS小白 2022-01-14 22:08收录于话题#arcgis11#GIS17#数据分析3文章简介引言:在实践操作中我们经常需要选择某块研究区域去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但下载影像往往会包含一些多余图层信息,这时我们就需要运用ArcGis软件工具提取所需要素。
最常见的就是DEM数据的镶嵌与腌膜提取以及坡度坡向的分析了。
请看下面:BEGIN01加载DEM数据如下,这是我下载的某块区域的DEM数据(分辨率为30m)。
下载好数据后解压了把所有栅格数据拖进ArcMap界面即可。
注:(此时各图层是一块一块分开的,从左边图层栏可以看到有好多块数据)02镶嵌DEM数据运行ArcT oolbox,依次打开【数据管理工具】/【栅格】/【栅格数据集】/【镶嵌到新的栅格】(合并DEM数据),对工具双击,从而打开工具栏中进行设置。
投影如果需要可以自定义或者导入原图层坐标信息在进行选择波段数、像元类型等信息时可在原图层属性源中查看(一般波段数都是1)合并Mosaic操作设置完成如下,完成了DEM数据的合并,生成了新图层“2020_Mosaic”。
(已经把所有图层拼接到一起)03腌膜提取DEM添加所需要提取范围的区域面矢量图层,如下图,这是我添加的某个区域的面范围图层注:例如提取青海省西宁市的区域,可以添加西宁市的地级面图层shp文件运行ArcT oolbox,依次打开【空间分析工具】/【提取】/【掩膜提取】,双击调出工作面板。
在工具栏中进行设置。
输入栅格:合并后的DEM影像;输入栅格或掩膜数据:所需要提取要素的面范围。
点击完成,DEM数据腌膜提取成功,如下:下面的是DEM数据的坡度与坡向提取步骤04DEM数据的坡向提取运行ArcT oolbox,依次打开【空间分析】/【表面工具】/【坡向】,双击调出坡向设置面板。
输入栅格选择上一步腌膜提取完成的DEM数据,其它参数默认即可。
arcgis地形因子提取步骤

arcgis地形因子提取步骤ArcGIS是一款强大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可以用于处理和分析地形数据。
地形因子是用来描述地形特征的统计指标,例如高程、坡度、坡向、曲率等。
通过提取地形因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地形的特征和变化规律。
下面是使用ArcGIS提取地形因子的一般步骤。
步骤一:数据准备首先,需要准备相应的地形数据。
可以使用DEM(数字高程模型)数据作为输入数据。
DEM数据可以从公共地理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或其他地形数据源获取。
步骤二:新建工作空间打开ArcGIS软件,新建一个工作空间,将所有的地形数据放在这个工作空间中,以便于管理和分析。
步骤三:生成坡度和坡向通过DEM数据可以计算得到坡度和坡向的值。
在ArcGIS中,可以使用"Slope"和"Aspect"工具来生成坡度和坡向。
首先,在ArcMap中添加DEM数据,然后选择"Spatial Analyst Tools"菜单下的"Surface Analysis"选项,找到"Slope"和"Aspect"工具。
分别运行这两个工具,可以生成对应的坡度和坡向数据。
步骤四:生成高程变化率高程变化率是描述地形粗糙度的指标,反应了地形的起伏和起伏程度。
在ArcGIS中,可以使用"Curvature"工具来生成高程变化率。
同样,在ArcMap中添加DEM数据,然后选择"Spatial Analyst Tools"菜单下的"Surface Analysis"选项,找到"Curvature"工具。
运行该工具后,可以生成高程变化率的数据。
步骤五:生成局部坡度局部坡度是指地形相对于周围环境或整个地形的局部变化情况,能够反映出局部地形的平滑程度和变化特点。
在ArcGIS中,可以使用"Geostatistical Analyst"工具来生成局部坡度。
ArCGIS中DEM地形鞍部提取word版本

2.3 山谷线的提取
(1)在ArcToolbox中选择Spatial Analyst Tools →Map Algebra→Raster Calculator工具计算反地形,公式为Abs (dem-2000),得到与原始DEM数据完全相反的反地形数据。如图2-18所示。
注:此步完成后,山谷线的提取和山脊线的提取步骤是一样的,直到最终利用重分类的方法将重新分级的邻域分析后的结果二值化为止。 在这里,是不需要对反地形DEM进行洼地填充的。
图2-1 焦点统计设置
(2)在ArcToolbox中选择Spatial Analyst Tools →Map Algebra →Raster Calculator工具,对原始数据与焦点统计后 的DEM做减法。结果如图2-2所示。
图2-2 减法计算结果
(3)在ArcToolbox中选择Spatial Analyst Tools →Reclass→Reclassify工具,对减法运算结果进行重分类,分级界线 为0。将大于0的区域赋值为1,小于0的区域赋值为0即得到正地形;设置如图2-3所示,结果如图2-4所示。
图2-11 汇流累积量结果图
(4)汇流累积量为0值得提取:在ArcToolbox中选择Spatial Analyst Tools →Map Algebra→Raster Calculator工具,输 入公式如图2-12所示(公式为上步(3)中汇流累积量==0),计算结果为所有的汇流累积量为0的栅格,结果如图 2-13所示。
图2-14 邻域分析设置
图2-15 0值部分求均值结果
(6)在求均值后的0值汇流累积量数据上单击右键,选择属性,进行重新分级,将数据分为两级,调整临界点, 以等值线图和晕渲图进行判断,属性值越接近1越可能是山脊线位置,确定分界阈值为0.65667。
基于DEM的高差控制下地形鞍部点提取

毕业设计(论文)基于DEM的高差控制下地形鞍部点提取研究专业年级 04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学号 04014201姓名张维指导教师汤国安佘远见评阅人二○○八年六月中国南京摘要从DEM 数据中自动提取其中所隐含的地形结构信息(地形特征点线),一直是地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随着地理信息系统的快速发展,在DEM基础上,借助现代GIS工具实施快速、高效的地形特征点线提取已成为可能。
作为重要的地形特征点,鞍部点有着特殊的地貌形态特征,其提取研究仍有待进一步加强。
本文利用陕西省黄土梁状丘陵沟壑、黄土峁状丘陵沟壑等主要地貌类型1:1万和1:5万的DEM数据,基于ArcGIS软件平台,运用形态特征结合径流模拟原理的分析方法,在正地形指导下进行山脊线提取,并在山脊线基础上借助反地形剖分方法实现高差控制下鞍部点提取,进而讨论山顶到鞍部点间高差阈值对鞍部点提取的影响,分析鞍部点对地形的控制作用,探讨高差控制下鞍部点提取方法的数据适用性。
同时,根据地貌形态分类原理,结合样区地貌条件确定合适的山顶到鞍部高差阈值进行鞍部点提取,分析在怎样的高差阈值下提取鞍部点能体现出不同地貌类型之间的地形差异。
研究结果表明,高差阈值对鞍部点提取有着规律性影响,应当注重不同地貌形态类型的合适山顶点到鞍部高差阈值的研究,进一步充实和完善鞍部点提取与分析方法。
关键词:DEM 高差阈值地形鞍部点地貌形态分类AbstractIn the study area of geography, it is always a significant topic to extract information of terrain structure automatically from DEM.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it ensures the extraction of terrain feature points and lines quickly and effectively based on DEM by using tools of GIS. As the important terrain feature points, saddles has special characteristic and the research on its extraction is to be promoted into a comprehensive and further stage.In the paper, the saddles have been extracted aided by ArcGIS in the hillock and mountainous area in Shanxi province based on 1:10,000 and 1:50,000 DEMs. The extraction of saddles based on DEM including the following key points. First ridgelines were extracted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morphologic analysis combined with hydrology simulation. Then the method of invert terrain partition is used to extract saddles under the control of elevation difference based on ridgelines, and the saddles appear where the border of patches intersecting with ridgelines, so that we can discuss the influence of elevation difference and analysis the how saddles control terrain. At the same time,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geomorphological classification, we select the proper elevation difference to extract saddles of study area.The result of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elevation difference has regularly influence on the extraction of saddles, and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research of elevation difference of different geomorphological classification. And the work of next step is to enrich and optimize the saddles extraction.Key word:DEM(Digital Elevation Model), Elevation Difference, Saddles, Geomorphological Classification目录摘要....................................................... i ii Abstract ....................................................... i v0 引言 (1)1 鞍部点概念及提取研究 (3)1.1 鞍部点概念 (3)1.1.1 描述性定义 (3)1.1.2 数学定义 (4)1.2 提取方法概述 (4)1.2.1 基于地形参数来判断鞍部点 (4)1.2.2 基于曲面几何分析原理的局部邻域窗口分析来判断鞍部点 51.2.3 基于径流模拟分析原理来判断鞍部点 (5)1.3 鞍部点提取需解决的问题 (6)1.3.1 分析窗口形状及大小 (6)1.3.2 高差阈值选择 (7)2 实验样区及实验数据 (8)2.1 研究区域 (8)2.2 实验样区 (9)2.2.1 实验样区选取原则 (9)2.2.2 实验样区具体选择 (10)2.3 实验数据 (11)3 高差控制下的鞍部点提取 (13)3.1 基于形态特征结合径流模拟原理提取山脊线 (14)3.1.1 山脊线提取方法 (14)3.1.2 正地形提取 (15)3.1.3 正地形指导下的山脊线提取 (18)3.2 不同高差阈值条件下提取鞍部点 (22)3.2.1 反地形剖分 (22)3.2.2 山顶点与鞍部点高差计算 (24)3.2.3 高差阈值控制下鞍部点提取 (25)3.2.4 不同高差阈值对鞍部点提取影响 (27)3.3 不同格网大小DEM高差控制下提取鞍部点 (28)3.3.1 正地形提取 (28)3.3.2 正地形指导下山脊线提取 (30)3.3.3 不同高差阈值下鞍部点提取 (31)3.4 根据样区地貌形态分类选择合适高差阈值提取鞍部点 (32)3.4.1 地貌形态分类方法 (32)3.4.2 山顶点与出水口高差计算 (33)3.4.3 合适高差阈值的确定及该阈值控制下鞍部点的提取 (34)4 结论与展望 (36)4.1 结论 (36)4.2 展望 (36)致谢 (38)参考论文 (39)0 引言数字地面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简称DEM,它是用数字形式X、Y、Z坐标来表达区域内的地貌形态,以缩微的形式再现了地表形态起伏变化特征[1],蕴涵着丰富的地貌地形信息,能有效地反映区域的基本地形空间分布规律与地貌特征,具有形象、直观、精确等特点。
ArcGIS DEM_8.5.3 特征地形要素提取之可视性分析

图8.36
阴影图示例
图 8.37
3.阴影化
通过阴影建模工具(在图8.36中勾选“模拟阴影”), 可以计算出某一特定光照条件下区域内处于其他栅格 单元阴影中的那一部分栅格,它们会被赋值为0,通过 空间分析的重分类(Reclassify)方法可对阴影区和非阴 影区分别赋值生成二值图像。 图8.38 所示区域经过上述处 理后可得阴影二值图。
图8.28
视点分析
(1)选择输入的DEM数据。 (2)输入观察点要素,用于识别观察点位置的 点要素类,允许的最大点数为16。 (3)设置输出栅格位置和名称。输出的栅格将 精确记录从各栅格表面位置进行观察时可见 的观察点。 图8.29即为用10个观测点做得视点分析, 图8.29(a)为输出栅格,图8.29(b)为使用查询 工具查询任一位置的信息,其中记录了观察 这10个点时,可以看见的点(值为1的点)。
,打开视线瞄准线
图8.27
通视分析步骤
(4) 设置完后敲回车键; (5) 在地形表面上分别点击确定观测者和目 标点位置。出现通视线,红色表示不可视、绿 色为可视。
2.视点分析
利用视点分析可以识别从各栅格表面位置进行 观察时可见的观察点,即每一个栅格记录了能 够看到的观察点,此工具可以用于观测哨的位 置选址。 选择【3D Analyst】|【可见性】|【视点分析】, 弹出视点分析对话框(图8.28)。
(a) 图8.31 (b)
8.5.4 提取断面
在工程(如公路、铁路、管线工程等)设 计过程中,常常需要提取地形断面,制作剖面 图。例如,在规划某条铁路时需要考虑线路上 高程变化的情况以评估在其上铺设轨道的可行 性。 剖面图表示了沿表面上某条线前进时表面 高程变化的情况。剖面图的制作可以采用该区 域的栅格DEM、TIN表面或Terrain数据集。 首先在ArcMap 中添加数据,然后在3D Analyst工具条上选择该数据(图8. 32)。
arcmap dem范围提取

arcmap dem范围提取
在ArcMap中提取DEM(数字高程模型)范围,通常需要使用Spatial Analyst工具中的裁剪功能。
以下是具体的步骤:
1. 准备数据:确保你的DEM数据已经下载并导入到ArcGIS中。
如果DEM数据是压缩包格式,需要先解压缩,然后添加到ArcGIS中。
2. 使用Spatial Analyst工具:打开ArcToolbox,找到Spatial Analyst 工具。
这个工具箱提供了丰富的空间分析和建模工具,用于处理栅格和矢量数据。
3. 选择裁剪工具:在Spatial Analyst工具箱中,你可以选择“提取by 掩膜”(Extract by Mask)工具。
这个工具可以根据一个矢量掩膜来裁剪栅格数据集,也就是你的DEM数据。
4. 创建矢量掩膜:你需要创建一个矢量多边形,这个多边形应该定义了你想要从DEM中提取的范围。
这个多边形可以是手动绘制的,也可以是根据现有数据的边界生成的。
5. 执行裁剪:在“提取by 掩膜”工具中,将你的DEM数据作为输入栅格,刚刚创建的矢量多边形作为掩膜数据。
执行工具后,你将得到一个新的栅格数据集,它只包含原始DEM数据中你指定的范围。
6. 结果查看:完成后,你可以在ArcMap中查看裁剪后的DEM数据,它将只显示你提取的特定区域。
arcgis地形因子提取步骤

arcgis地形因子提取步骤1. 简介地形因子是地理信息科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描述了地表形态特征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arcgis是一款强大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可以用于提取地形因子。
本文将介绍在arcgis中提取地形因子的步骤。
2. 数据准备在进行地形因子提取之前,需要准备相应的数据。
常用的数据包括数字高程模型(DEM)和其他辅助数据,如坡度、坡向、流向等。
这些数据可以从各种渠道获取,如遥感影像、测绘数据等。
3. DEM预处理在进行地形因子提取之前,通常需要对DEM进行一些预处理操作,以确保数据的质量和准确性。
常见的预处理操作包括去除噪声、填充空白像元、平滑处理等。
3.1 去除噪声DEM数据中常常存在一些噪声,如孤立的高值或低值像元。
这些噪声会影响后续的地形因子提取结果。
可以使用滤波算法,如中值滤波或均值滤波,对DEM进行去噪处理。
3.2 填充空白像元在DEM数据中,有时会存在一些空白像元,即没有高程值的像元。
这些空白像元会影响地形因子的计算结果。
可以使用插值算法,如反距离权重插值或克里金插值,对空白像元进行填充。
3.3 平滑处理DEM数据中的高程值可能存在一些突变或不连续的情况。
这些不连续的地形特征会影响地形因子的计算结果。
可以使用平滑算法,如均值滤波或高斯滤波,对DEM进行平滑处理。
4. 地形因子提取在进行地形因子提取之前,需要根据具体的研究目的选择相应的地形因子。
常见的地形因子包括高程、坡度、坡向、流向、流量等。
4.1 高程高程是地形因子的基本属性,代表了地表的海拔高度。
可以直接从DEM数据中提取高程信息。
在arcgis中,可以使用”Extract Values to Points”工具将高程值提取到点要素中。
4.2 坡度坡度描述了地表的陡峭程度,是地形因子中的重要指标之一。
可以通过计算DEM数据的导数来得到坡度信息。
在arcgis中,可以使用”Slope”工具计算坡度。
4.3 坡向坡向描述了地表的朝向,即地表水流的方向。
地理信息科学实验:地形特征点的提取

操作方法:
(1)进行邻域分析,求取最大值。 分析窗口设为17。
(具体的分析范围根据地貌类型有所变化,地形破 碎的区域,分析窗口应适当缩小,地形平坦的区 域,分析窗口应适当扩大)
(2)栅格计算并重分类(0即1,其余为 Nodata)。
(3)由于有平顶山的存在,使得部分区域呈现山 顶点聚集状态。
Conversion Tool—From Raster—Raster to Polygon
(4)多边形转为点。
Data management tools—Features— Feature to point
(5)由于邻域分析范围为17*17,则边界部分生 产的山顶点未必为真实山顶点,需手工去除。
2. 鞍部点的提取
2、流域转换为栅格的山脊线
栅格——面——线——栅格——值改为1
3、提取山脊线的高程值,并进行邻域分析求最低 处(候选鞍部点)
山脊线的高程值——邻域分析——候选鞍部点4、计Βιβλιοθήκη 正地形邻域分析——正地形计算
5、鞍部点的计算
[候选鞍部点]*[正地形]==0
6、提取鞍部点,并转化为矢量点
实验7-1:地形特征点的提取
实验内容:
一、地形特征点的提取
山顶点 鞍部点 径流节点
二、地形结构线的提取
山脊线 沟沿线
回顾:1. 山顶点的提取
山顶点:指山的最高点 提取思路:
• 首先,进行邻域分析,提取分析范围内的最大 值作为当前栅格值; • 然后,运用栅格计算,将邻域分析结果减去原 始DEM,若结果为0,则说明该栅格是分析窗口 内的最大值,即山顶点。
两个山脊和两个山谷会合的 地方
怎样提取鞍部点? 山脊线和山谷线的叠置是否可以?
用ArcGis前进地形因子提取和水文剖析的方法[整理版]
![用ArcGis前进地形因子提取和水文剖析的方法[整理版]](https://img.taocdn.com/s3/m/bb7c5c5b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81.png)
用ArcGis进行地形因子提取和水文分析的方法(2010-07-24 14:40:16)转载▼分类:ARCGIS标签:gis教育这里介绍的是用dem数据,利用ArcGis进行地形因子提取和水纹分析的方法。
首先,地形因子提取:提取等高线:Spatial Analysis → surface analysis → contour(这是ArcGis的Spatial Analysis工具,在做分析之前要将菜单栏中Tool菜单下的extension中的Spatial Analysis选项勾上,否则不能进行空间分析。
)提取坡度:Spatial Analysis → surface analysis → slope 重分类:Spatial Analysis → Reclassify 增加山体阴影:spatial analysis → surface analysis → hillshd…… 掩膜:spatial analysis → raster calculator(对话框中输入back = [dem] >= 0)山顶点的提取:这个过程比较复杂,最后我会附上一个地址,那篇文章里有例子以及具体的介绍。
三维:三维效果图的建立:3D analysis → create/modify tin/Create Tin from features 提取断面、三维可视化等操作需要一些图例,这个在文章中也有,图很漂亮哦~ 水文分析:这个主要用到ArcToolBox中的工具了。
水流方向提取:ArcToolBox → Spatial Analysis Tools → Hydrology → Flow Dir ection 洼地提取:ArcToolBox → Spatial Analysis Tools → Hydrology → Sink 洼地贡献区域计算:ArcToolBox → Spatial Analysis Tools → Hydrology → Watershed 每个洼地所形成的贡献区域的最低高程:ArcToolBox → Spatial Analysis Tools → Zonal → Zonal Statistics 每个洼地贡献区域出口的最低高程即洼地出水口高程ArcToolBox → Spatial Analysis Tools → Zonal → Zonal Fill 洼地深度:加载Spatial Analyst,Spatial Analyst → Raster Calculator 基于无洼地的水流方向计算ArcToolBox → Spatial Analysis Tools → Hydrology → Flow Direction 汇流累积量ArcToolBox → Spatial Analysis Tools → Hydrology → Fill Accumulation 计算水流长度ArcToolBox → Spatial Analysis Tools → Hydrology → Flow Length 还有栅格河网的生成等,上面这些知识针对要实现的功能能够利用到的工具,具体的操作一下子也讲不清,需要自己慢慢琢磨,这里我放篇文章,里面每个步骤都有图例的,只要有一副dem,看着这篇文章就能照着做的,我试过,和教科书一样清楚。
ArcGIS实验-Ex12-地形指标提取

A r c G I S实验-E x12-地形指标提取-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第九章三维分析练习1:地形指标提取一、背景地形指标是最基本的自然地理要素,也是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影响最大的自然要素。
地形特征制约着地表物质和能量的再分配,影响着土壤与植被的形成和发育过程,影响着土地利用的方式和水土流失的强度,也影响着城市规划中工农业生产布局的各个方面。
地形指标的提取对水土流失、土地利用、土地资源评价、城市规划等方面的研究起着重要的作用。
根据研究区域尺度的不同,地形指标有许多因子。
基于ArcGIS的地形指标的提取,大多均是基于DEM数据完成。
二、目的通过本实验,使读者加深对各基本地形指标的概念及其应用意义的理解。
熟练掌握使用ArcGIS软件提取这些地形指标的方法和步骤。
三、要求利用所提供DEM数据,提取得出该区域坡度变率、坡向变率、地形起伏度、地面粗糙度等四个基本地形指标的栅格图层。
四、数据本实验采用某区域栅格DEM(..\Chp9\Ex1\),是一个区域的分辨率为5米的DEM数据,图例是按照其高程值采用渐变色来显示。
下文中关于地形指标的提取都是以这个数据为基础。
五、操作步骤1、坡度变率地面坡度变率,是地面坡度在微分空间的变化率,是依据坡度的求算原理,在所提取的坡度值的基础上对地面每一点再求算一次坡度。
即坡度之坡度(Slope of Slope, 简称SOS)。
坡度是地面高程的变化率的求解,因此,坡度变率表征了地表面高程相对于水平面变化的二阶导数。
坡度变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很好反映剖面曲率信息,其提取方法如下:(1) 激活DEM主题,选择Spatial Analysis - Surface Analysis - Slope命令,提取DEM主题的坡度,得到主题Slope of DEM(图1),得到结果如图2所示;图1 提取DEM主题的坡度图2 坡度数据(2) 激活主题Slope of DEM,再对其用上述的方法提取坡度,得到DEM主题坡度的坡度,即坡度变率主题(图3)图3 坡度变率2、坡向变率地面坡向变率,是指在地表的坡向提取基础之上,进行对坡向变化率值的二次提取,亦即坡向之坡度(SOA),过程如图4、5、6、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2-3 正地形重分类设置
图2-4 正地形结果图
(4)生成等值线:在ArcToolbox中选择Spatial Analyst Tools →Surface→Contour工具,输入原始DEM数据生成间距 为40的等值线。设置如图2-5所示,结果如图2-6所示。
图2-5 生成等值线设置
图2-6 生成等值线结果图
图2-1 焦点统计设置
(2)在ArcToolbox中选择Spatial Analyst Tools →Map Algebra →Raster Calculator工具,对原始数据与焦点统计后 的DEM做减法。结果如图2-2所示。
图2-2 减法计算结果
(3)在ArcToolbox中选择Spatial Analyst Tools →Reclass→Reclassify工具,对减法运算结果进行重分类,分级界线 为0。将大于0的区域赋值为1,小于0的区域赋值为0即得到正地形;设置如图2-3所示,结果如图2-4所示。
调整后制作资料整理于网上资源,只用于学习,不用于商业用途!
(5)生成山体阴影:在ArcToolbox中选择Spatial Analyst Tools →Surface→hillshade工具,输入原始DEM,其他设 置按默认如图2-7所示,结果如图2-8所示。
图2-7 生成山体阴影设置
图2-8 DEM晕渲图
2.2 山脊线的提取 (1)填洼:加载原始DEM数据,在ArcToolbox中选择Spatial Analyst Tools →Hydrology→Fill工具,输入原始DEM 进行填洼。因为选择的是将所有洼地全部填充,所以填充容限Z limit为默认值。
(2)流向计算:在ArcToolbox中选择Spatial Analyst Tools → Hydrology → Flow Direction工具,输入填洼后的DEM, 得到流向数据,设置如图2-9所示,结果如图2-10所示。
图2-9 流向生成设置
图2-10 生成流向结果图
(3)汇流累积量:在ArcToolbox中选择Spacial Analyst Tools →Hydrology→Flow Accumulation工具,输入流向数据, 得到流量数据,结果如图2-11所示。
(7)将(6)中进行完二值化的汇流累积进行重分类(Arctoolbox—Reclass—Reclassify),其属性值直接近1的的 一类属性值设为1,其余的设为0。 (8)在ArcToolbox中选择Spatial Analyst Tools →Map Algebra→Raster Calculator工具,将重分类后的数据与正地 形数据相乘,可以消除存在于负地形区域的错误山脊线。然后将计算结果重分类,属性部位1的栅格设为NODATA, 就得到了山脊线,结果如图2-17所示。
2.4 鞍部点的提取 (1)在ArcToolbox中选择Spacial Analyst Tools →Map Algebra→Raster Calculator工具,将山脊线数据与山谷线数 据相乘,得到结果为鞍部区。结果如图2-24所示。
图2-24 鞍部区结果图
(2)鞍部区与正地形数据相乘得到鞍部点的栅格数据,重分类栅格数据所有0值赋为NoData,属性为1的值保持 不变,得到重分类栅格鞍部点。在ArcToolbox中选择Convertion Tools →From Raster→Raster to Point工具,得到 矢量的点。结果如图2-25所示
图2-12 提取汇流累积量为0的值
图2-13 汇流累积量为0值的结果
(5)利用邻域分析方法,对(4)提取出来的0值结果进行3x3邻域分析,求均值,是数据光滑。设置如图2-14所 示,结果如图2-15所示。步骤是Arctoolbox—spatial analyst—Neighorhood—Focal Statistics
图2-11 汇流累积量结果图
(4)汇流累积量为0值得提取:在ArcToolbox中选择Spatial Analyst Tools →Map Algebra→Raster Calculator工具,输 入公式如图2-12所示(公式为上步(3)中汇流累积量==0),计算结果为所有的汇流累积量为0的栅格,结果如图 2-13所示。
2.3 山谷线的提取
(1)在ArcToolbox中选择Spatial Analyst Tools →Map Algebra→Raster Calculator工具计算反地形,公式为Abs (dem-2000),得到与原始DEM数据完全相反的反地形数据。如图2-18所示。
注:此步完成后,山谷线的提取和山脊线的提取步骤是一样的,直到最终利用重分类的方法将重新分级的邻域分析后的结果二值化为止。 在这里,是不需要对反地形DEM进行洼地填充的。
(4)汇流累积量为0值得提取:在ArcToolbox中选择Spatial Analyst Tools →Map Algebra→Raster Calculator工具, 结果如图2-21所示。
(5)利用邻域分析方法,对提取出来的0值结果进行3x3邻域分析,求均值,是数据光滑。结果如图2-22所示。
(8)在ArcToolbox中选择Spatial Analyst Tools →Map Algebra→Raster Calculator工具,将重分类后的数据 与负地形数据相乘,可以消除存在于正负地形区域的错误山脊线。然后将计算结果重分类,属性部位1的栅 格设为NODATA,就得到了山谷线,结果如图2-23所示。
图2-25 栅格鞍部点转为矢量结果
(3)配合等高线和晕渲数据,删除处于样区边缘以及内部的伪鞍部点,最后得到鞍部点如图2-26所示。 图2-26 最终得到的鞍部点结果图
2.5 制作专题图 打开Layerout view对话框,分别添加dem,山脊山谷线结果,插入图名图例比例尺指北针等地图制图要素,
ArcGIS中DEM地形鞍部提取
01 流程图
02 操作步骤 2.1 正地形、等高线和晕渲图的提取 (1)加载DEM数据,在ArcToolbox中选择Spatial Analyst Tools → Neighborhood→Focal Statistics工具,输入dem, 利用11*11窗口计算平均值。设置如图2-1所示。
(2)流向计算:在ArcToolbox中选择Spatial Analyst Tools →Hydrology→Flow Direction工具,输入反地形数据, 得到流量数据,结果如图2-19所示。
(3)汇流累积量:在ArcToolbox中选择Spatial Analyst Tools →Hydrology→Flow Accumulation工具,输入流向数 据,得到流量数据,设置如结果如图2-20所示。
图2-14 邻域分析设置
图2-15 0值部分求均值结果
(6)在求均值后的0值汇流累积量数据上单击右键,选择属性,进行重新分级,将数据分为两级,调整临界点, 以等值线图和晕渲图进行判断,属性值越接近1越可能是山脊线位置,确定分界阈值为0.65667。
点击此处,不断调整分界数值,直 到生成的数据清晰度最高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