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的那边课文教学设计
《在山的那边》教案设计【3篇】
《在山的那边》教案设计【优秀3篇】《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篇一七年级语文上册《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阅读文学作品,要培养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综合能力,要使学生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精妙之处,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2、重视朗读训练。
3、从第一课开始,着力开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定位于“语文学习的主人”,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引导和组织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二、课时安排一课时三、教学设计1、看导语,默读课文。
2、读一读,写一写。
痴想隐秘铁青凝成诱惑喧腾漫湿一瞬间3、朗读。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1)教师范读。
(2)各自练习朗读。
(3)领读。
(4)齐读。
4、内容研讨。
可在适当时候将“有关资料”中的诗人创作谈读给学生听,以帮助理解诗歌。
研讨,首先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疑难就是问题,深层的含义或奥妙也是问题。
让学生用铅笔打问号,然后提出问题,教师补充。
(1)“在山的那边,是海”,对这个“山”字,“我”小时候理解的和今天的理解有什么不同?(2)诗人领悟妈妈所说的“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不是自然界的海,那么,什么是“信念凝成的海”?诗中有没有回答这个问题?(3)读第一部分,你觉得小时候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他为什么想到山的那边,而且是“常伏在窗口痴想”?为什么去爬山?为什么又说自己的想望是“幻想”?(4)“隐秘的想望”指什么?为什么说“隐秘”?(5)山那边的青山,为什么“铁青着脸”?(6)“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改用议论语言,怎么说?(7)“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指什么?一座座山顶为什么诱惑着我?“我”为什么失望?心灵为什么是枯干的?海潮漫湿枯干的心灵又是什么意思?(8)结尾表达的信念,如果用议论语言该怎样表达?5、小结内容研讨的经验。
学习方法和习惯也是教学目标。
学习笔记应该有一部分专门记“语文学习经验”,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等方面应该分页记。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精选20篇)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精选20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精选20篇),欢迎大家分享!《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朗读诗歌,品味诗歌语句的深层含义。
2、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人生的哲理。
【教学重点】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
【教学难点】对“山”与“海”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投影大山的画面。
找一位同学口头描述怎样才能看到海景。
现在我们和山里的孩子一起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请打开课本。
板书课题:在山的那边二、检查预习1、用“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连成一段话。
2、抽同学朗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问:山那边到底有什么?1、教师朗读课文。
2、配上音乐有感情地齐读:朗读指导:朗读时语速与情感的关系,重读与词语意思的关系。
朗读要求:放声朗读,正确流利,充满感情。
达到效果:与诗人的感情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启示。
3、默读诗歌,思考问题:⑴第二节中,山还仅仅是山,海还仅仅是海吗?提示:“山”象征困难,”海”象征理想。
⑵诗歌两部分各写什么内容?⑶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提示:只有不怕困难,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第一节:我的童年;我的向望和困惑。
第二节:我长大后;拼搏和奋斗。
四、研读与赏析“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
”这种理想是怎样表达出来的?1、请你把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找出来,细细品味。
(自读课文)揣摩诗歌语言的凝练而有丰富的内涵。
(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老师引导)⑴“铁青着脸”:拟人。
颜色(表面);心情不好(实际)。
⑵“种子”:比喻妈妈给我的信念。
⑶“飘”:轻(意思);童年认识肤浅。
⑷“扎”:深(意思);不懈努力。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篇2学习目的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从整体上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抓住细小关节部分来理解,由表及里的领会作品的意思。
在山的那边教案优秀10篇-最新
在山的那边教案优秀10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整理的10篇《在山的那边教案》,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检查知识掌握和背诵情况篇一1、听写生字词。
2、背诵喜欢的句子,丰富语言,积淀语感。
3、让能背诵全文的同学表演。
《在山的那边》教案篇二【指导思想】以《新课标》为依据,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以朗读贯穿始终,在师生平等互动、对话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及赏析能力,给学生以有益的人生启示。
一、说教材《在山的那一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
这首诗歌语言清新、凝练、意味隽永,因而既是指导学生朗读的好材料,又是引导学生体味人生的典范之作。
二、说目标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意在培养学生初步的语感。
)2、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意在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及审美情趣。
)3、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意在引导学生在熏陶感染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其中目标1、2是教学重点,目标2同时又是本课的难点。
以上目标的确定依据了新课标、单元学习目标、诗歌特点及学生实际。
第一:《新课标》对诗歌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第二:本课所在单元要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心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人生,还要提高朗读能力。
第三:丰富的想象、浓烈的感情、简约的语言是诗歌的基本特点。
本文语言的形象性、含蓄性及深刻性的特点也决定了教学的重难点。
第四:对于刚踏入初中的学生来说,对于诗歌的知识知之甚少,因而只要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能整体感知形象,初步体会作者情感即可。
三、说教法为达成目标,我准备采用的方法有:创设情境法、朗读指导法、诱导点拨法。
1、创设情境法:诗以情成篇,以情动人。
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一种利于调动学生思维,引起共鸣的氛围。
《在山的那边》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在山的那边》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在山的那边》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背景及主要内容,初步理解作者写作的意图和表达方式;2.能够独立阅读理解课文,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感想;3.通过引导,学生能够形成自主思考的能力,发挥个人创造力;4.培养学生的语感、阅读能力、口语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课文的阅读、理解、感悟和表达难点:课文作者写作的风格及表达方式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教师通过谈论山的特点和意义,引导学生想象“山的那边”究竟是什么。
并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展示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阅读课文教师分段朗读课文,带领学生们一起跟读,学生们可以在跟读过程中学习语音、语调、停顿等方面的技巧。
3.理解课文教师提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针对其中的生词和难句,进行解释。
同时,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从中发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4.发挥个人创造力:以“在山的这边”为主题,要求学生在学习了课文后,写出一篇自己的作文。
引导他们从自己的经验和感受出发,从不同的角度读懂这篇文章。
学生的作文可以涉及到自然、城市、家庭等各个方面。
5.小结:教师对学生写的作文做出评价和指正,并对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进行总结。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小组讨论、个人写作五、评估方法:作为考核手段:1.经过教师评分并给予评价。
2.利用课文中的片段,编制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并将其作为测试。
用作评价目标的实现:1.学生是否能理解课文,是否能从中表达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2.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本次教学采用了多种手段,包括多媒体教学、小组讨论和个人写作等。
通过这些教学手段,学生们增强了对课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并且在思维上得到了拓展和提高。
同时,学生们也进一步培养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提高了自己的写作能力。
在评估方面,我们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了评价,也关注了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和利用课文知识,以及在写作能力上是否有所提高《在山的那边》教案教案教学设计2《在山的那边》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在山的那边》是一篇优秀的中小学生读物,适合5-7年级的学生阅读。
《在山那边》教案3篇(精选文档)
《在山那边》教案3篇(精选文档)在山的那边教案篇一学习目的1、整体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感情。
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4、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人生。
学习重难点重点: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
“山”、“海”的象征意义。
难点:诗歌的主旨的明确。
要解决好这两个学习重点,,一是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二是教师要有重点地选择实例引导,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要相机点拨。
教学设想学习方法读——讲——读——赏——读。
“讲”,清除文字、词语等障碍,整体把握内容和感情。
“赏”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品味语言。
课堂讨论——评述、质疑。
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出理由;然后师生相互质疑。
媒体设计第一节诗歌配乐理查德与鲍丁。
斯坦博格的长笛与钢琴合奏《母亲教我的歌》。
第二节诗歌配乐理查德与鲍丁。
斯坦博格的长笛与钢琴合奏《大海》。
课件提供群山、大海的图片。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对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梦想”,对未来,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
那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他们又在想些什么呢?他们的想法,给我们又会带来什么启示呢?今天,我们学习诗歌《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二、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a)掌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
在课文句子中划出词语,明确词不离句。
查词典,明确认知上有困难的词语的意思和读音。
(b)读课文做到字正腔圆、顺畅流利。
2、整体感知:熟读课文,把握内容及感情。
(a)诗中的“海”和“山”蕴含着什么意思?探究学习:诗的第一节写了童年的想望和困惑;“海”、“山”就是现实中“山”和“海”第二节诗写了长大后的拼搏和奋斗;其中“山”比喻困难、障碍等,“海”比喻理想、信念、成功等。
“山那边是海”实则是诗人矢志不移的信念。
爬上山去看大海也就成了为理想而艰苦奋斗的积极行动。
“山”不止一座,只有坚持不懈翻过连绵群山,才能见到那美丽的大海;理想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还需漫漫旅途的百折不挠的艰辛跋涉。
在山的那边教案(通用5篇)
•••••••••••••••••在山的那边教案在山的那边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在山的那边教案(通用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在山的那边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3、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4、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1、朗诵课文。
2、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3、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课前准备:教师:录音机、磁带(钢琴曲《大海》)、投影仪。
学生:熟读课文。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对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梦想”,对未来,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
那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他们又在想些什么呢?他们的想法,给我们又会带来什么启示呢?今天,我们学习诗歌《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检查学生预习字词(投影出示)1. 给加点的字注音。
2. 形似字辨析。
3. 解释词语。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品味重点语句含义1范读课文,可播放背景音乐。
学生听读时:a、注意老师朗读的节奏、停顿及意义重音。
b、理解诗中‘‘山’’与‘‘海’’的意思。
2组织学生讨论“山”与“海”在诗中的意思。
学生刚刚接触合作讨论的方式,能说对大意就行。
老师要以鼓励为主,即使说的不全面、不深刻也无妨,后面还要引导深入探究。
3学生练习集体朗读课文。
先给诗句划分朗读节奏。
b、再挑选意义重音。
以上两点是教给学生最基本的朗读方法,掌握了朗读节奏与重音,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意义。
教师可以以几个诗句为例,然后让学生讨论、自己划出节奏及意义重音即可。
投影出示举例诗句的重音及节奏。
c、学习集体朗读。
4、结合朗读生意,指导学生探究式阅读,讨论。
七年级语文上册《在山的那边》教案设计(优秀7篇)
七年级语文上册《在山的那边》教案设计(优秀7篇)《在山的那边》教案篇一一、重点字词1.注音。
痴(chī)想诱(yòu)惑喧(xuān)腾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huàn)幻想(shùn)瞬间(níng)凝成3.解释下列词语。
(1)隐秘:隐蔽,不外露。
(2)一瞬间:一眨眼之间。
4.诗中的山指的是困难、挫折,海指的是理想、信念。
二、词语积累痴想:不能实现的痴心想法。
信念:自己认为可以确信的看法。
失望:①感到没有希望,失去信心;希望落了空。
②因为希望未实现而不愉快。
文中是指自己的希望落了空。
诱惑:①使用手段,使人认识模糊而做坏事。
②吸引、招引。
文中的。
意思是指山在吸引着我。
依然:依旧。
喧腾:喧闹沸腾。
文中指大海的汹涌澎湃。
三、需掌握的字的读音痴想(chī)凝成(níng)喧腾(xuān)诱惑(yòu)一瞬间(shùn)隐秘(mì)四、辨析近义词痴想幻想这两个词都可作名词或动词,都指非现实的想法。
但词义有所不同。
痴想:着重点在痴心,一方面说明这种想法实现的可能性不大,另一方面表现一种痴痴的情态。
如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幻想:着重点在以社会或个人的理想和愿望为依据,其想法通过努力有实现的可能性。
如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五、重点句子1.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2.──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在山的那边教案篇二【课文说明】这首诗分两节,前一节写“小时候”,后一节写“今天”。
小时候就有一颗不甘蛰居闭塞山区之心,但是认识是幼稚的。
长大后,感悟了,诗人用群山和大海的形象表达了人生的信念。
只要体悟“海”与“山”的象征意义,懂得“海”就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就是理想的天地,无座数山就是通向理想之路,就可以把握全诗的意蕴。
联想任何一种理想和奋斗,都会感到越读越亲切。
事情往往是这样,并不是爬了一座山,就能达到目的地的,要翻过无数座山,才能到达理想境界。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精选3篇)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精选3篇)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精选3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1 :(一)知识目标: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诗歌内容;通过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2、体会作者“为理想而奋斗”的思想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诗歌意境,把握本诗主旨; 3、深入诗歌意境,涵咏体会“山”和“海”的不同含义,体会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二)能力目标:学生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读中把握内容,感悟哲理,品味意蕴,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
(三)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正确方法,激发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追求奋斗的情怀。
: 1、把握诗歌的总体形象,感悟诗歌的思想内容。
2、理解“山”和“海”的深层含义。
:诵读法、引导法、探究法:投影仪:一课时: 1、导入:(由提问法引入本课)同学们,你们爬过山吗?当你历尽艰难登上山顶时,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为什么呢?我们假设一下,如果当你怀着喜悦的心情登山山顶以为会看到满目风光时,展现在你眼前的又是另一座更加巍峨更加险峻的高山时,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你是会继续攀登高峰,还是打道回府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王家新的诗歌《在山的那边》,看看这位多才的诗人是如何抉择的。
2、走进作者王家新,1957年出生于湖北均县。
1978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
出版的诗集有《纪念》、《游动悬崖》等。
《在山的那边》是王家新在1979年写的一首诗,当时他还是一个从边远山区来到大学校园不久的学生。
《在山的那边》起源于作者的童年经验,与他童年的挫折经验以及在这种挫折中日见深沉的感悟和信念有关。
3、探究学诗的方法。
(1)了解诗歌的一般常识。
诗歌,是与散文、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偏重于抒情言志。
《在山的那边》教案
《在山的那边》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解读课文主题。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学会与他人沟通交流,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山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
(2)培养学生勇于追求梦想,坚持不懈的精神。
(3)培养学生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2)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 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4. 课堂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生字词卡片。
3. 相关图片或音乐素材。
4. 课堂讨论话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山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
(2)播放山的美妙音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提问:你们对山有什么印象?引导学生思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分享学习生字词的心得。
(3)教师点评并总结。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分析课文主题,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情感。
(3)讲解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观点,如家乡情怀、追求梦想等。
4. 课堂讨论(1)提出讨论话题: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观点。
(3)全班交流,教师点评。
《在山的那边》优秀教案(10篇)
《在山的那边》优秀教案〔精选10篇〕《在山的那边》优秀教案〔精选10篇〕《在山的那边》优秀教案篇1 学习目的1.反复朗读,能说出“海”“山”在诗中的深层含义,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2.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品味诗歌凝练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1、理解“山”和“海”的深化含义。
2、联络生活实际,体会文中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教材分析^p《在山的那边》是一首新诗。
这首诗歌以大海和群山为喻,抒写童年的想望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
这首诗歌语言清新、凝练、意味隽永,因此既是指导学生朗读的好材料,又是引导学生体味人生的典范之作。
学情分析^p :进入初中阶段,是人生道路上一个新的起点。
在这个起点上,十二三岁的少年,对将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追求美妙的人生,是孩子们共同的目的,但同时也将面对种种困难。
《在山的那边》是从小时候的憧憬和向往说起的,极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从中可以得到非常有益的启示。
学生对新诗的理解可能很少,因此在诗歌的阅读鉴赏上会有很大的难度。
结合诵读训练,学生读懂诗意即可,主要让学生对诗歌的语言特点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学法指导以朗读为主线,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来感知文章的内容,品味诗歌语言,并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逐渐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开展个性化的阅读。
学习准备1、查阅作者相关资料2、认真预习诗歌内容,解决“读一读、写一写”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跨入人生道路一个新的起点时,你一定对将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
追求美妙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中共同的目的。
《在山的那边》这一课的作者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体验给我们非常有益的启示。
《在山的那边》是诗人王家新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
在诗里,他述说了童年时代美妙而朦胧的“梦”——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仍然不停地追寻它。
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诗人虽然已无数次见过童年时所向往的海,但是心目中的那个“海”仍然遥不可及。
在山的那边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1、在山的那边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①朗读诗歌,品味语言。
②联系生活,感悟人生重点难点重点是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难点是对无数座山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如果我们不是生活在美丽的青岛海滨,而是生活在大山里,每天抬头可见的只有高耸人云的大山,苍苍茫茫,连绵不断,你会想到什么呢?(课件播放大山的画面)生: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师:为什么会这么想?生:因为大山挡住了我的视线,我对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诗人,根据自己成长的历程写的一首诗《在山的那边》。
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一课《在山的那边》。
(教师板书课题、作者)二、检查预习师:诗歌通过精炼、优美又有节奏的语言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我们要通过朗读来品味语言,用情去读,用心去悟。
同时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诗歌中得到有益的人生启示,帮助自己成长。
三、整体感知师:山那边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到诗中去找寻答案吧。
(教师通过课件配乐,配画面,有感情地范读课文。
教师读完,学生鼓掌)师:谢谢同学们给老师的鼓励。
同学们一定能读得比老师还好。
不过关键还是这首诗写得好,大家喜欢读,老师也给大家配上音乐齐读,好不好?(教师放音乐,学生有感情地齐声朗读课文。
)师:大家自己评评读得怎么样?生:速度太快,没有感情。
生:该重读的没重读。
生:对课文意思理解不透,还没品出味儿来。
师:这几位同学说得不错。
欣赏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这样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
下面我们就先来一起看看这首诗的内容。
请大家思考这样几个问题:(教师出示思考题)①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山”和“海”的含义是什么?②概括诗歌两部分的内容。
③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师:在山的那边到底是什么呢?生(齐):在山的那边是海。
(教师板书大大的“海”)师:“山”和“海”除了字面的意思,还有其他含义吗?生:“山”,就像是困难;“海”就像是理想。
《在山的那边》语文课文教案
《在山的那边》语文课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在山的那边》。
2. 能够分析并欣赏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子结构和词汇进行写作。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会通过课文中的描写和对话,感受人物的情感和心理变化。
3. 学会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增强自己的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文学素养。
2. 引导学生理解并欣赏自然景观,增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3.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鼓励他们追求自己的梦想。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课文《在山的那边》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内涵。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 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子结构和词汇进行写作。
2.2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分析并欣赏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 运用课文中的句子结构和词汇进行写作。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材准备准备《在山的那边》的课文文本,以及相关的阅读材料和写作素材。
3.2 教学设施准备准备投影仪、白板、教学卡片等教学设施,以便进行多媒体教学和互动教学。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山景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美丽,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4.2 朗读课文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正确发音和语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4.3 理解课文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主旨和精神内涵。
4.4 分析课文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的文学价值。
4.5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课文中的句子结构和词汇,进行写作练习,教师给予指导和反馈。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和写作等,评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2 理解与欣赏能力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和对课文文学价值的欣赏能力。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大全8篇)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大全8篇)知识与能力:能初步读出语气。
2、感知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理解“山”与“海”的意象。
3、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体验诗歌表达的美。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来整体感知诗歌美的韵律。
2、引导理解、感悟诗歌词句的象征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诗歌美,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2、理解“理想”的意义,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教法:1、朗读法 2、引导法 3、思维拓展法。
学法:1、朗诵法3、直观感知法。
1课时同学们,你到过大山的深处吗?一座座山峦叠嶂,一条条蜿蜒小路盘旋其中,有多少梦想在这里徘徊,对于一个山里的孩子,山的那一边,是梦想、是幸福、是渴望、是追求、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体会一个山里孩子的梦想吧!1、请全班学生自己放声朗读一遍,学生练习朗读,要求语音正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指导学生解决生字词:痴想( )隐秘( )凝成( )诱惑( ) 喧腾( )一瞬间( )痴想: 很投入很入迷,很忘情地思想.隐秘: 隐蔽,不外露.喧腾: 喧闹奔腾一瞬间: 一眨眼之间提问:怎么样才能读出诗歌的形象之美呢?(明确:通过重音、语气、语调的处理,读出感情。
)示例:“是的!人们啊,请相信在不停的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的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这句重读“是的”、“请相信”、“无数座”、“一次次”、“终会”、“全新”、“一瞬间”等词语,最后一句的语调应该上昂很高,起到强调作用,读出理想实现的时候人们的兴奋与惊喜。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篇五1、1个生字。
2、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重点词句,体会诗歌中“山”与“海“的象征意义。
4、生活实际,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生活信息和哲理。
体会诗歌中“山“与“海”的象征意义。
领会本诗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一、配乐欣赏,谈话导入。
1、放大海的音乐,师诵读此读诗。
《在山的那边》教案设计优秀4篇
《在山的那边》教案设计优秀4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在山的那边》教案设计优秀4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篇一一、导入在遥远偏僻的山区,在巍峨高峻的大山深处,有这样一位少年,他从小随父母辗转了五六个地方,但是一直没有走出山里。
山外的世界如此精彩,对此他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
于是面对无言的群山,他常常苦思冥想。
“山那边是什么呢?”想的久了,内心竟流淌出一首诗歌。
诗歌的名字就叫《在山的那边》。
这节课,我们一起随同这位少年去寻找山那边的世界。
二、读诗诀窍师:1、学习诗歌,通常情况下诀窍有三。
他们分别是:读准字词、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先来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
请一位同学读准词语,注意加色字的读音。
其他同学注意听读,看看有没有读错的地方。
(生活动)这些词语里面有个多音字:扎。
谁知道扎的其他读音。
从检查的结果来看,同学们预习得比较充分。
只是,老师不知道,同学们对于整首诗歌,是否也能读准呢?请一位同学为大家读准诗歌。
其他同学听后评价。
2、诗歌的节奏,一般是按音节或意义来划分的。
同学们先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词,读出节奏。
(学生自由地、热烈读)读是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刚才大家的朗读做到了眼到、口到、心到。
下面检查读书效果。
3、诗歌的朗读除了要做到字音准确、流利富有节奏之外,关键还要读出感情。
想要读出感情,就必须走进读诗三境界。
他们分别是读懂诗歌、读懂诗人、读出自我。
三、读懂诗歌师:1、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呢?海(板书:海)2、这个结论如何得出来的?(PPT )3、山和海除了字面的意思外,还有深层含义吗?(山就像困难,海就像理想;山就是艰难险阻,还就是理想境界)(板书:艰难险阻、理想境界)4、诗人在登山寻海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不怕困难,才能实现人生的理想。
《在山的那边》公开课教学设计
《在山的那边》公开课教学设计关于《在山的那边》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9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在山的那边》公开课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山的那边》公开课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整体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感情。
3、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4、体会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5、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人生。
6、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山”和“海”的深刻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通过朗读,品味诗歌语言,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你们已经从小学进入了中学,这个时候就是你们人生道路上的一个新的中国。
在这个中国上,相信你们都有着新的憧憬和希望。
作为现代化都市中的孩子,你们追求的是一种什么东西呢?谁来说说你们的理想?就是你们以后希望从事哪一项工作?为什么?看来同学们都有理想、有目标啊!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共同的目标。
说实话,其实我在你们这个年纪的时候,还真没好好想过以后准备干什么。
因为我们要走的路基本上都很清晰,那就是读完小学就考初中,读完初中考高中,读完高中考大学。
我也没想过要是考不上要怎么办,幸好该考上的都考上了。
但在我读初中的时候,我看过一篇报道,是一个记者问一个牧童:你为什么放牛?牧童说,攒钱。
记者再问:攒钱干嘛?牧童说,娶老婆。
那,娶老婆干嘛?牧童说,生娃!生娃干什么?牧童想了想,说:生娃,放牛!我那时候就感觉这牧童很可悲,我说不上自己以后要干嘛,真要问我有什么理想的话,那就是不要像那个牧童一样!幸好,我发现真像那个牧童这么想的人只是少数,大多数的人还是有理想有追求的。
在山的那边教案(优秀8篇)
在山的那边教案(优秀8篇)《在山的那边》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痴想、隐秘、诱惑、喧腾”等词语。
2.了解诗歌常识与象征手法。
二、能力目标1.领会诗中“山”与“海”的艺术形象蕴含的意味,培养欣赏诗歌的能力。
2.品味诗歌语言,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三、德育目标1、感悟诗歌表达的信念和哲理,学习诗人对人生的思考所得到的启迪。
【教学重点】1.理解诗中“山”与“海”蕴含的意味和感情。
2.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教学难点】1、体会诗歌语言凝练,意味隽永的特色。
【教学方法】1.诵读法。
诗人取象于群山和大海,表达一种信念、一个哲理,意象壮阔,诗意跌宕。
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凝练形象的语言。
2.联想想像法。
用于对诗中意象含义的把握。
诗中“山”与“海”对应,形成强有力的冲突,波澜迭起,显现出情感的起落。
关于“山”与“海”,特别是“无数座山”的象征意义的理解,要调动生活经验,激活思维,以求深层探究。
3.讨论点拨法。
用于对诗歌意蕴的分析。
【教学准备】导学案【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对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梦想”,对未来,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
那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他们又在想些什么呢?他们的想法,给我们又会带来什么启示呢?今天,我们学习诗歌《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三、检查字词、扫通障碍:凝成、诱惑、隐秘、喧腾、痴想、一瞬间教师强调:扎下,不读zā应该读zhā,让学生动手查词典,多音字。
字典是我们学习语言的的老师,大家一定要养成勤查字典的好习惯。
下面请大家把生字齐读一遍。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整体感知文意(1)教师范读(2)各自练习朗读(3)领读(4)齐读五、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欣赏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只有投入了自己的感情去读,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才能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优秀3篇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优秀3篇《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目标:⑴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诗歌;通过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⑴体会作者“为理想而奋斗”的思想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诗歌意境,把握本诗主旨。
⑴深入诗歌意境,涵咏体会“山”和“海”的不同含义,体会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于诗歌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
3、教育目标: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正确方法,激发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追求奋斗的情怀。
【学习方法】朗读、背诵;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投影仪、录音机。
【学习设置】一、课文感知《在山的那边》是诗人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抒写了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品味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二、课前准备组织学生认真预习《在山的那边》诗歌;查字典解决“读一读、写一写”和注释中的问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让学生写“在生活中遇到困难自己是怎样处理的`”练笔,准备上课时在班里交流。
三、课文导入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跨入人生道路一个新的中国时,你一定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
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中共同的目标。
《在山的那边》这一课的作者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体验给我们非常有益的启示。
《在山的那边》是诗人王家新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
在诗里,他述说了童年时代美好而朦胧的“梦”──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
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诗人虽然已无数次见过童年时所向往的海,但是心目中的那个“海”依然遥不可及。
那么,他心目中的“海”是什么呢?让我们来品读这首诗歌,从中寻求答案。
(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教师检查预习,学生交流、巩固)四、朗读课文《在山的那边》是一首诗歌,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艺术。
课文《在山的那边》教案(6篇)
课文《在山的那边》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朗读诗歌,品味诗歌语句的深层含义。
2、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人生的哲理。
过程与方法1、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学习诗歌。
2、反复朗读感悟,体会诗歌中表达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会诗歌中阐述的人生哲理,体会作者为实现理想不畏艰险、努力奋斗的精神。
2、学会设计自己的人生,并树立为人生目标不畏艰险、努力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1、理解“山”和“海”的深刻含义。
2、尝试合作性、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品味诗中重点字词及语句的深层含义,体会文中所阐述的人生哲理,并能联系生活实际加深理解。
教学难点:对“山”与“海”的理解。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已经从小学进入了中学,这个时候就是你们人生道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在这个起点上,相信每个人对自己以后的人生都会有过朦胧的“梦”,这个梦就是我们的理想,你们的梦是什么呢?能给大家说说吗?(请4、5位同学起来发表自己的看法)大家的理想都很不错,我们又该怎样为着理想而努力奋斗呢?(学生各抒己见)不错,理想的实现需要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要有毅力和恒心今天我们学习的《在山的那边》,就是一篇关于理想实现的诗歌看看我们从中能得到什么启发2、写作背景。
王家新,出生在湖北省的武当山下,在他童年的五六年里,一直没有走出那山的世界一片寂静的校园,一条清澈的小溪以及无数座环抱着的群山,便构成了他幼小的心灵世界而作为一个充满着强烈好奇心的少年,决不会满足于这片小小的天地于是他产生了一种想法,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并为着这一个理想进行艰苦地探寻,甚至影响了作者的一生后来,他把在探寻和奋斗过程中的所有感受和体验写成了一首诗,于是就有了这篇课文《在山的那边》二、初读,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正音。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以下字词的音形义痴想 (c hī) 隐秘(mì) 苦涩(sè) 凝成(níng) 诱惑(yòu)喧腾(xuān) 耽于(dān) 一瞬间(shùn) 喧腾(xuān) 枯干(kū)痴想:不能实现的痴心想法一瞬间(shn):一眨眼之间诱惑:①使用手段,使人认识模糊而做坏事②吸引、招引文中的意思是指山在吸引着我喧腾:喧闹沸腾文中指大海的汹涌澎湃隐秘:隐蔽,不外露铁青:形容人恐惧、盛怒或患病时发青的脸色枯干(kū):失去水分,没有水3、指名朗读,全班齐读。
《在山的那边》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一)共3篇
《在山的那边》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一)共3篇《在山的那边》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一)1《在山的那边》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一)一、教学背景与目标《在山的那边》是人教版七年级必修一的一篇文章,主要讲述的是一位姑娘的心路历程。
通过此篇文章的阅读,能够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了解到人生的执着与坚持,并培养学生一定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了解《在山的那边》的基本情节。
2)理解文章表达的道理。
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难点:学生们需要了解文化地理知识和文字的含义,并意识到古诗词的意境和意义。
让学生能够带着问题阅读,并有一定的批判思想。
三、教学步骤1.课前准备老师可以提前让同学看一下该部分的生词,学生可以自己去查看,并写在自己的笔记本中。
让同学了解一下《在山的那边》的基本情节。
2.阅读交流(1)建议把学生分成小组,在小组内进行阅读,让大家在读的过程中互相讨论。
在小组里面形成思想碰撞,让学生更好的领会文中的人物性格,诠释主题。
(2)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提出自己的问题,以帮助他们思考和理解课文的内容,有利于大家对文章的深入了解和探讨。
3.文本分析与辅导(1)让学生对下列问题进行思考:什么促使女儿不惧父亲的警告最终逃婚?女儿为何最终选择回归婚姻之路?本文表达了什么道理?(2)让学生理解以下几个生词:板蓝根:一种民间传统上的草药,可以清热解毒。
事实相反:实际情况与想象的相反。
(3)大家一起评析文章中的人物性格,这是一个很好的培养阅读能力的途径,让学生懂得如何分析人物的行为与言语从而把握小说的基本情节。
4.小结在课堂中对“文本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进行总结。
让学生回顾整个阅读过程,提醒他们在平时的阅读中要注意文本中的字面意义和深层意义。
通过此篇文章的阅读,让学生明白建造坚实的起点是非常重要的,一旦开始,不要停下脚步。
并且学生要注意如何吸取优秀作品的精华,以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山的那边课文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掌握“痴想、隐秘、铁青……”等词语;
2、逐步掌握阅读诗歌的技巧,不断提高阅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3、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海”与“山”的含义;
4、通过讨论,明白关键句及优美句的含义与运用;
情感与价值目标:
5、培养学生战胜困难,勇于追寻理想的精神。
教学重点:
阅读,从读中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
讨论,讨论的方法与过程都是作为第一节课的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阅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梦想是什么?梦想就是隔着山的景象。
那么,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近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这首诗,去感悟梦想与追梦。
二、新授
(一)夯实基础
1、字词过关
默读课文,给“读一读,写一写”注音,并选一个词造句。
痴(chī)想隐(yǐn)秘铁(tiě)青凝(níng)成诱惑(huò) 喧(xuān)腾一瞬(shun)间
2、知人论世
每读一篇文章,每学一篇课文,我们都应该了解这篇文章的作者以及写作背景,这既是学习的需要,也是对作者的尊重。
那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
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均县。
1978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
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
1985年借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工作,1990年离开。
1992年去英国。
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
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年)、《游动悬崖》(1997)等。
作者又是怎样看他的这一首诗的呢?请同学们翻到书第5页,我们一齐读一读。
(二)研读文本
1、范读课文(可以是听录音)
2、自行练读(可个人斟酌朗读,也可小组内相互听读)
3、抽生阅读
4、研讨问题(小组讨论,并根据情况各小组分摊小题,提高效率,不必面面俱到)
①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②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
铁青着脸”?
③“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④“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⑤“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呢?
⑥“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5、回顾课文,齐读。
(三)巩固练习
1、同学们,通过刚才的阅读和讨论,现在我想大家都知道“山”不只是那座山了,“海”也不只是那片海了吧!那么,诗中的“海”
与“山”,蕴含着什么意思?
明确:海,是理想境界;山,是重重艰难险阻。
全诗表达了这样的思想感情:要达到理想境界,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
惟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由老师引申完成本文的中心思想)
2、作业,练习习题二。
三、小结
同学们,相信你们心目中也有一片海,但却也隔着一座座山,
只要我们鼓起勇气,翻过那一座座山,一定会见到那一片海的。
相信自己,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