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地表水资源
安徽水文地质分区
第二节 水文地质分区全省分5个水文地质区(图21、表30)。
一、淮北平原水文地质区位于黄淮海平原南部,包括淮河以北和霍邱、寿县北部。
大致以1/8000坡降倾向南・・115东,东北部残存山丘。
年均降水量700—900毫米,年均蒸发量1000—1300毫米。
以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岩组分布最广。
一般厚200—600米,东部小于100米,西部可达800米许。
地表水属淮河水系。
浅部地下水资源丰富,埋藏浅;深部水承压,西部自流。
图21 水文地质分区(分区名称见表30)【含水岩组】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岩组几乎遍布全区。
以埋深40米且分布稳定之粘性土为界,分浅层和深层2部分。
浅层大部由上更新统亚粘土、亚砂土、粉砂和细砂组成,仅山丘坡麓为上更新统下部之粘性土,基岩侵蚀基准面上覆有下更新统砾砂,北部黄泛区及河谷地带为全新统砂性土和粘性土。
地下水一般为潜水,局部微承压。
河间平原及洼地水位埋深1—3米,滨河地带3—5米。
富水程度可分4级:①30—50吨/时级,位于古河道。
含水岩性主要为砂,有2—3层,总厚10—15米,局部20—30米,单层厚3—5米。
主要含水层顶板埋深4—12米和20—30米。
导水系数大于10平方米/日。
②20—30吨/时级,位于古洪泛带。
有粉砂2—6层,总厚8—15米。
导水系数5—10平方米/日。
③10—20吨/时级,呈带状或岛状展布于古河道之间。
有砂1—2层,总厚不足5米,局部5—7米。
・・152・・135・・145・・155・・165导水系数5平方米/日。
④小于1吨/时级,局限于东北部山麓之上更新统下部粘性土和下更新统砂砾分布区。
深层由上第三系—中下更新统粘性土、砂及半固结钙泥质砂砾层组成,地下水承压。
40—150米深度内砂层厚度为沿淮大于40米,亳县—涡阳和浍河流域2—8米。
稳定水位埋深0.2—3米。
自流水区水头高出地表0.11—1.85米。
单孔涌水量20—60吨/时,局部70—120吨/时。
150米以深的砂层厚度在蒙城—怀远明龙山以西38—169米,亳县—淝河集东南和砀山地区15—85米,至浍河尖灭。
安徽水利调查报告
安徽水利调查报告安徽水利调查报告一、引言安徽省位于中国东部,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的省份。
水利是安徽省发展的重要支撑,对于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人民生活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影响。
本报告旨在对安徽省的水利状况进行调查,并提出相关问题和建议,以促进安徽省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安徽省水资源状况安徽省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区,拥有丰富的水资源。
根据我们的调查,安徽省境内有众多河流和湖泊,其中包括淮河、长江、皖江等重要水系。
年平均降水量在800-1200毫米之间,水资源总量居全国前列。
然而,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安徽省也面临着水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南部地区水资源相对丰富,而北部地区则相对匮乏。
三、安徽省水利工程建设情况为了更好地利用和管理水资源,安徽省进行了大量的水利工程建设。
根据我们的调查,安徽省在水库、堤防、灌溉、排水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特别是在河道治理和防洪工作方面,安徽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效地减少了洪涝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影响范围。
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水利工程建设不合理、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等。
四、安徽省农业水利发展现状农业是安徽省的支柱产业,水利对于农业发展至关重要。
根据我们的调查,安徽省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提高了灌溉效率,改善了农田排水条件。
然而,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灌溉设施老化、水资源浪费等。
同时,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安徽省农业水利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需要进一步加强农业水利建设和管理。
五、安徽省生态环境保护与水利水利与生态环境保护密切相关。
根据我们的调查,安徽省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如湿地保护、水生态修复等。
然而,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水污染、水生态系统破坏等。
为了保护好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安徽省需要加强水污染治理、生态修复和环境监测等方面的工作。
六、安徽省水利管理与发展问题水利管理是水利发展的重要保障。
根据我们的调查,安徽省在水利管理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如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水利管理体系,加强了水利规划和政策制定。
安徽省水资源公报
安徽省水资源公报(2001年)综述2001年全省平均降水量876.2毫米,较多年均值少23.2%,属偏枯年份。
年内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省辖长江以北大部分地区发生特大干旱。
江淮丘陵区旱情尤为严重,春、夏、秋三季连旱,造成农业夏秋两季粮食和经济作物减产减收,蚌埠市、淮南市和部分县城供水及农村人畜饮用水发生严重困难,全省干旱程度和旱灾损失大于上年。
全省水资源总量474.27亿立方米,较多年均值少29.8%,其中地表水资源量413.16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132.63亿立方米。
全省入境水量8217.54亿立方米,出境水量8541.56亿立方米。
全省大中型水库年末蓄水量28.95亿立方米,较上年末减少15.64亿立方米。
全省供水总量214.48亿立方米,较上年增加37.79亿立方米。
其中地表水供水量193.70亿立方米,地下水供水量20.39亿立方米。
用水总量214.48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灌溉用水量139.01亿立方米,占用水总量的64.8%,较上年增加24.16亿立方米。
全省主要江河水质状况同上年相近,有41%的监测河段属于Ⅴ~劣Ⅴ类水质,淮河流域污染严重,巢湖富营养化依然突出。
大型水库和水利风景区、重要的城市供水水源地水质状况良好。
一、水资源量(一)降水量2001年全省平均降水量876.2毫米,折合水量1222.14亿立方米,比上年少22.4%,较多年均值少23.2%,属偏枯年份。
年降水量的区域分布不均匀,南北差异尤为明显,即北部地区年降水量较南部地区偏少较多。
且与多年均值相比,各地区年降水量均不同程度偏少,除南部地区局部略偏少,为平水年份外,全省绝大部分地区偏少较多,为枯水或偏枯水年份。
按行政分区计算,全省各市年降水量及与上年、多年均值相比见下表。
2001年行政分区降水量与2000年及多年平均值比较单位:毫米其中,芜湖市、铜陵市、池州市、安庆市属偏枯年份,宣城市、黄山市属平水年份,其余各市为枯水年份。
安徽省水资源分布研究
安徽省水资源分布研究安徽省位于我国东南部,东邻江苏,东南界浙江,南接江西,西毗湖北、河南,北接山东一隅。
清朝时设省,取安庆、徽州二府首字得省名安徽,又境西有霍山,别名皖山,故简称皖。
一、安徽省自然条件概况(参考来源《安徽省地图册》)气候:安徽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湿润温和,阳光充足,且季风气候显著。
全省年平均气温在14~16℃之间,南北差2℃左右,一月份气温最低(-2~-3℃),七月份气温最高(38~39℃),年平均降雨量在750~1600mm之间,春夏和夏秋之交雨水最多。
地形:安徽地形,由于长江、淮河横贯南北,划出平原、丘陵、低山相间排列。
北部平原坦荡,中间丘陵起伏,黄山、九华山逶迤南陲,大别山山脉耸峙于西缘,形成我省南高北低,西高东低的地势。
自然资源:森林资源丰富,覆盖率达15.2%,主要林区在皖南黄山和皖西大别山区;矿产资源丰富,以煤、铁、铜为主。
二、安徽省生产开发状况安徽省是我国重要农业区之一,主要农产品为水稻、小麦、棉花、油菜,旱地、水田皆有分布;安徽省是我国重要茶省之一,主要产地在皖南、皖西;淡水渔业也较发达,主要在长江沿岸;传统手工业有徽墨、歙砚、宣纸和芜湖铁画;皖西大别山区是老革命根据地,淮北平原北部是淮海战役战场。
从以上安徽省的自然条件、生产开发情况简介可以看出,水资源的分布对于区域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安徽省的主要河流和湖泊安徽在我国的外流区域,属于太平洋水系。
安徽的河流分为淮河、长江和新安江三大水系。
大别山和江淮丘陵是淮河水系和长江水系的分水岭;皖南山地是长江水系和新安江水系的分水岭。
淮河(位于东经112度~121度,北纬31度~36度,流域面积27万k㎡):⑴、淮河是我国气候上的重要分界线之一: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年降水量800mm等降水量线,传统意义上南北方分界线,水田旱地与水田地区分布分界线,一月份0℃等温线,水稻小麦种植分界线,亚热带季风区与温带季风区的分界线,湿润与半湿润的分界线,亚热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常绿阔叶林与落叶阔叶林的分界线,以及中国的南北分界线和河流结冰与不结冰的分界线。
怀洪新河(安徽段)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趋势分析
然 源 局 2 10 淮 河 水 利 委 员 会 40 0 混凝土模板 支好 后 ,必须进行 工序检 然水位 自记 井工 程本 身 投资 不 多 ,
3 0 1 查, 主要 是符合 宽 度 、 度要 求 , 板 而其 进水管 的施 工质量却 直接影 响到 23 0 ) 高 模
经济 和社会效益 。 ( 1 约 . 8万亩 ) 、新增 加水 面 ( 2万 挥水土资源的生态 、 约
2 防 治措 施 、
2 水 资源开发利 用存在的 问题 、
高度 、 蜂窝面积超 过允许 偏差时 , 须 从近 的方面看 ,它将影 响防洪调度决 必 策 的准确性 , 后果不堪设 想 ; 远 的方 从 面看 , 它将影响到水利工程的建设规划 、
溧 河洼 , 干流全 长 17 m, 2k 河道 土石方 行发展经济 、自然和谐研 究的重大 课 二、怀洪新河 水土资源开 发利用
约 1 6亿 m , 中安 徽省境 内河 道长 题和任务 。 . 7 其 9 k 堤 防 20 m 干流河 道上兴 建 了 5 m, 6k ,
一
现状 与存在的 问题 1水 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
干 流洪 水 和扩 大 渫 潼 河 流域 1 . 2万 直 接影 响到 土地 资源 的生 产效 率 ; 而 用 水 及 为城 乡居 民生 活提 供 大 量 水 0 k2 m 内水 出路 , 确保 淮北大 堤 、 京沪铁 土地 资源的利用程度 也制约着 水资源 源 。每年 可为沿河两 岸 3 3万亩农 田 . 5亿 土地 则 提供 灌溉用 水 ,年 平均取 水量 2 路和淮南 、蚌埠等工矿城 市的防洪 安 的利用 , 资源利用效 率 比较高 , 特别是 20 年淮河流域出现 01 全 ,并兼 有灌溉 、航 运 等综合 效 益 。 为 水 资 源 的合 理 开 发 利用 创 造 了条 m 左 右。 O年来罕见旱情 ,由于西 坝 口、 新 20 0 3年怀洪新河首次分洪运用 ,有效 件 。水 土资源既是生态 与环境 的重要 近 5
安徽省水资源情况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安徽省水资源情况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前言安徽省水资源情况数据分析报告主要收集权威机构数据如中国国家统计局等,通过整理及清洗,从数据出发解读安徽省水资源情况现状及趋势。
安徽省水资源情况数据分析报告相关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任何机构及个人引用我方报告,均需要注明出处。
安徽省水资源情况数据分析报告深度解读安徽省水资源情况核心指标从从水资源总量,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人均水资源量等不同角度分析并对安徽省水资源情况现状及发展态势梳理,相信能为你全面、客观的呈现安徽省水资源情况价值信息,帮助机构和个人提供重要决策参考及借鉴。
目录第一节安徽省水资源情况现状概况 (1)第二节安徽省水资源总量指标分析 (3)一、安徽省水资源总量现状统计 (3)二、全国水资源总量现状统计 (3)三、安徽省水资源总量占全国水资源总量比重统计 (3)四、安徽省水资源总量(2016-2018)统计分析 (4)五、安徽省水资源总量(2017-2018)变动分析 (4)六、全国水资源总量(2016-2018)统计分析 (5)七、全国水资源总量(2017-2018)变动分析 (5)八、安徽省水资源总量同全国水资源总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6)第三节安徽省地表水资源量指标分析 (7)一、安徽省地表水资源量现状统计 (7)二、全国地表水资源量现状统计分析 (7)三、安徽省地表水资源量占全国地表水资源量比重统计分析 (7)四、安徽省地表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分析 (8)五、安徽省地表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分析 (8)六、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分析 (9)七、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分析 (9)八、安徽省地表水资源量同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10)第四节安徽省地下水资源量指标分析 (11)一、安徽省地下水资源量现状统计 (11)二、全国地下水资源量现状统计分析 (11)三、安徽省地下水资源量占全国地下水资源量比重统计分析 (11)四、安徽省地下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分析 (12)五、安徽省地下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分析 (12)六、全国地下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分析 (13)七、全国地下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分析 (13)八、安徽省地下水资源量同全国地下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14)第五节安徽省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指标分析 (15)一、安徽省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现状统计 (15)二、全国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现状统计 (15)三、安徽省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占全国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比重统计 (15)四、安徽省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2016-2018)统计分析 (16)五、安徽省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2017-2018)变动分析 (16)六、全国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2016-2018)统计分析 (17)七、全国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2017-2018)变动分析 (17)八、安徽省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同全国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18)第六节安徽省人均水资源量指标分析 (19)一、安徽省人均水资源量现状统计 (19)二、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现状统计 (19)三、安徽省人均水资源量占全国人均水资源量比重统计 (19)四、安徽省人均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分析 (20)五、安徽省人均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分析 (20)六、全国人均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分析 (21)七、全国人均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分析 (21)八、安徽省人均水资源量同全国人均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22)图表目录表1:安徽省水资源情况现状统计表 (1)表2:安徽省水资源总量现状统计表 (3)表3:全国水资源总量现状统计表 (3)表4:安徽省水资源总量占全国水资源总量比重统计表 (3)表5:安徽省水资源总量(2016-2018)统计表 (4)表6:安徽省水资源总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4)表7:全国水资源总量(2016-2018)统计表 (5)表8:全国水资源总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5)表9:安徽省水资源总量同全国水资源总量(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 (6)表10:安徽省地表水资源量现状统计表 (7)表11:全国地表水资源量现状统计表 (7)表12:安徽省地表水资源量占全国地表水资源量比重统计表 (7)表13:安徽省地表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表 (8)表14:安徽省地表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8)表15: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表 (9)表16: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9)表17:安徽省地表水资源量同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10表17:安徽省地表水资源量同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0)表18:安徽省地下水资源量现状统计表 (11)表19:全国地下水资源量现状统计分析表 (11)表20:安徽省地下水资源量占全国地下水资源量比重统计表 (11)表21:安徽省地下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表 (12)表22:安徽省地下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分析表(比上年增长%) (12)表23:全国地下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表 (13)表24:全国地下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分析表(比上年增长%) (13)表25:安徽省地下水资源量同全国地下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4)表26:安徽省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现状统计表 (15)表27:全国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现状统计表 (15)表28:安徽省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占全国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比重统计表..15 表29:安徽省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2016-2018)统计表 (16)表30:安徽省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6)表31:全国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2016-2018)统计表 (17)表32:全国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7)表33:安徽省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同全国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8)表34:安徽省人均水资源量现状统计表 (19)表35: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现状统计表 (19)表36:安徽省人均水资源量占全国人均水资源量比重统计表 (19)表37:安徽省人均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表 (20)表38:安徽省人均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20)表39:全国人均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表 (21)表40:全国人均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21)表41:安徽省人均水资源量同全国人均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 (22)第一节安徽省水资源情况现状概况安徽省水资源情况现状详细情况见下表(2018年):表1:安徽省水资源情况现状统计表第二节安徽省水资源总量指标分析一、安徽省水资源总量现状统计表2:安徽省水资源总量现状统计表二、全国水资源总量现状统计表3:全国水资源总量现状统计表三、安徽省水资源总量占全国水资源总量比重统计分析表4:安徽省水资源总量占全国水资源总量比重统计表四、安徽省水资源总量(2016-2018)统计分析表5:安徽省水资源总量(2016-2018)统计表五、安徽省水资源总量(2017-2018)变动分析表6:安徽省水资源总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六、全国水资源总量(2016-2018)统计分析表7:全国水资源总量(2016-2018)统计表七、全国水资源总量(2017-2018)变动分析表8:全国水资源总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八、安徽省水资源总量同全国水资源总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表9:安徽省水资源总量同全国水资源总量(2017-2018)变动对比表(比上年增长%)第三节安徽省地表水资源量指标分析一、安徽省地表水资源量现状统计表10:安徽省地表水资源量现状统计表二、全国地表水资源量现状统计分析表11:全国地表水资源量现状统计表三、安徽省地表水资源量占全国地表水资源量比重统计分析表12:安徽省地表水资源量占全国地表水资源量比重统计表四、安徽省地表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分析表13:安徽省地表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表五、安徽省地表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分析表14:安徽省地表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六、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分析表15: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表七、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分析表16: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八、安徽省地表水资源量同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表17:安徽省地表水资源量同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对比表(比上年增长%)第四节安徽省地下水资源量指标分析一、安徽省地下水资源量现状统计表18:安徽省地下水资源量现状统计表二、全国地下水资源量现状统计分析表19:全国地下水资源量现状统计表三、安徽省地下水资源量占全国地下水资源量比重统计分析表20:安徽省地下水资源量占全国地下水资源量比重统计表四、安徽省地下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分析表21:安徽省地下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表五、安徽省地下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分析表22:安徽省地下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六、全国地下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分析表23:全国地下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表七、全国地下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分析表24:全国地下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八、安徽省地下水资源量同全国地下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表25:安徽省地下水资源量同全国地下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对比表(比上年增长%)第五节安徽省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指标分析一、安徽省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现状统计表26:安徽省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现状统计表二、全国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现状统计表27:全国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现状统计表三、安徽省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占全国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比重统计分析表28:安徽省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占全国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比重统计表指标数量(亿立方米)占总值比重四、安徽省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2016-2018)统计分析表29:安徽省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2016-2018)统计表五、安徽省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2017-2018)变动分析表30:安徽省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六、全国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2016-2018)统计分析表31:全国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2016-2018)统计表七、全国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2017-2018)变动分析表32:全国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八、安徽省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同全国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表33:安徽省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同全国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2017-2018)变动对比表(比上年增长%)第六节安徽省人均水资源量指标分析一、安徽省人均水资源量现状统计表34:安徽省人均水资源量现状统计表二、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现状统计表35: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现状统计表三、安徽省人均水资源量占全国人均水资源量比重统计分析表36:安徽省人均水资源量占全国人均水资源量比重统计表四、安徽省人均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分析表37:安徽省人均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表五、安徽省人均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分析表38:安徽省人均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六、全国人均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分析表39:全国人均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表年份指标数量(立方米/人)七、全国人均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分析表40:全国人均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八、安徽省人均水资源量同全国人均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表41:安徽省人均水资源量同全国人均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对比表(比上年增长%)2018 5.40% -4.95%。
安徽省资源分布与利用
安徽省资源利用与分布【地理资源】[面积]全省南北长约570公里,东西宽约450公里,总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国土面积的1.45%。
[时区]安徽省与中国首都北京处于同一时区,[地形地貌]安徽省地形地貌呈现多样性,长江和淮河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全省大致可分为五个自然区域:(1)淮北平原。
资源介绍:是华北平原的一部分,总面积3.83万平方公里,除东北部及其他少数地区有低矮的残丘外,其余绝大部分为平原,约占淮北土地面积95%以上。
淮北平原海拔高度在15~46米之间,由西北向东南微缓倾斜,平均坡降约万分之一点二,非常有利于全面实行农业生产机械化和大规模集中连片栽培作物;有利于实现农业生产区域专门化和合理布局农业生产。
由于地质时期(全新世中期)的沉积和近代黄河屡次南泛以及淮河干支流的侵蚀和沉积的结果,使淮北平原具有“大平小不平”的特征,对排涝和灌溉都有不利的影响。
大体上北部为黄泛平原,地势最高,土地质量较好,农业土产水平较高。
资源利用:根据其自然资源特征,大量种植果树以及栽培林木,根据其地势地貌西北向东南微缓倾斜的特征,安徽政府正在一步步实现此地区全面农业生产机械化和大规模集中连片栽培作物,此地区农业生产专门化和合理布局已初步形成(2)江淮丘陵。
资源介绍:淮河以南、长江下游一带。
主要由长江、淮河冲积而成。
地势低洼,海拔一般在10米以下,水网交织,湖泊众多。
受地质构造和上升运动的影响,沿江一带平原形成了2~3级阶地,分布着众多的低山、丘陵和冈地。
流水侵蚀切割,多冈、冲相间地貌。
滨江和江心发育有面积很大的江心洲和滩地。
处在中亚热带区域,水、热资源丰富。
年均温15.5~16.5℃,无霜期多在230~240天之间资源利用:根据地貌特点种植农作物,部分矿产资源丰富地区以开发矿产为主,人文、文化资源与旅游相结合。
此地区作物一般一年两熟,也可一年三熟。
作物主要以水稻、冬小麦为主。
淮南以南的平原大地,以种植水稻为主,与淮北平原以旱作为主有别。
安徽省境内地表水近十年水质变化趋势
安徽省境内地表水近十年水质变化趋势《摘要》本文对安徽省境内三大流域2003~2012年间水质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并探讨水质变化的原因。
从分析结果看,近十年来,安徽省境内长江流域水质稳定优良,淮河流域水质从2008年以后呈好转趋势,新安江流域水质无明显变化,巢湖水体水质在2000~2003年期间趋于好转,其他时间则无明显变化。
《关键词》变化趋势;长江流域;淮河流域;新安江流域;巢湖流域一安徽省境内水系概况安徽省位于我国东部,地处东经114.9°~119.8°,北纬29.4°~34.6°之间,总面积13.94万km2,境内主要河流分属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三大水系,境内三水系的面积分别为6.69万km2,6.6万km2,0.65万km2。
淮河发源于河南桐柏山,由我省西北部流入,我省位于淮河中游,其流经我省的干流长度430 km。
省内范围的淮河流域面积为66626km2,占全省面积近一半,占整个淮河流域面积的35%。
主要支流有:淮北的沙颍河、西淝河、涡河、茨淮新河、怀洪新河、北淝河、濉河、新汴河等,其中茨淮新河、怀洪新河为人工开挖的行洪河道兼具灌溉的功能;淮南的史河、淠河、东淝河、池河、新白塔河等。
长江源远流长,我省处于下游,境内干流长约400余km(段窑至驻马河口),全省境内的长江流域面积66410 km2,占全省面积近一半;占长江流域总面积的4%。
主要支流有:江北的皖河、裕溪河、华阳河、滁河;江南的青弋江、水阳江、黄湓河、秋浦河、大通河、南宁河等。
钱圹江上游属新安江水系,发源于皖南黄山山区,在我省境内干流长242km,流域面积为6440km2。
占全省面积的4.6%,其流域内河网密度大,源短流急,坡度陡,落差大,水量丰富。
2、评价方法2.1监测断面的选择237个地表水监测断面,淮河流域41条河流82个断面,长江流域33条河流63个监测断面,环巢湖11条河流28个监测断面。
安徽省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实施办法(2019年修订)
安徽省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实施办法(2019年修订)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9.02.27•【字号】安徽省人民政府令第289号•【施行日期】2019.02.27•【效力等级】地方政府规章•【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水资源正文安徽省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实施办法(2008年7月7日安徽省人民政府令第212号公布,根据2017年12月1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部分规章的决定》第一次修订根据2019年2月27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部分规章的决定》第二次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促进水资源的节约与合理开发利用,根据国务院《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取水,是指利用取水工程或者设施直接从江河、湖泊(含塌陷区)及水工程拦蓄的江河、湖泊水域内或者地下取用水资源。
第三条除《条例》第四条规定的情形外,取用水资源的单位和个人均应当申请领取取水许可证,并缴纳水资源费。
《条例》第四条规定的家庭生活和零星散养、圈养畜禽饮用等少量直接取水的限额,是指年取水量在1000立方米以下,具体限额标准由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根据本行政区域水资源状况确定。
第四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分级管理权限,负责取水许可制度的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和价格行政主管部门依照管理权限,负责水资源费的征收、管理和监督。
第五条取水许可应当首先满足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并兼顾农业、工业、生态与环境用水以及航运等需要。
第二章取水许可第六条申请取水的单位或者个人(以下简称申请人),应当按照本办法第九条规定,向取水口所在地具有审批权限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申请利用多种水源,且各种水源的取水许可审批机关不同的,应当向其中最高一级审批机关提出申请。
需由国家审批、核准的建设项目,申请人应当在报送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者建设项目核准申请报告前提出取水申请。
安徽的河流与湖泊
第二节安徽的河流与湖泊安徽水系属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三大流域。
三大干流接纳较大的支流有30多条,次级支流1000多条。
安徽湖泊众多,总数多达500多个,其中万亩以上湖泊35个,主要分布于长江与淮河两岸。
还有4200多座水库及大量塘坝等。
总水面1600〜1700万亩。
众多的河、湖,广阔的水面,蕴藏着丰富的水资源,水利、水力和水产资源,为农田灌溉、航运、发电及淡水养殖提供了优越条件。
一、长江下游水系长江入安徽境内呈西南一东北流向,沿途流经宿松、望江、东至、怀宁、安庆、桐城、枞阳、贵池、铜陵、无为、繁昌、芜湖、和县、当涂、马鞍山等县、市,长约400km,故称800里皖江,流域面积66000km2,占全省总面积的47.4%。
长江下游河床比降小,水流平缓,沙洲、汉道发育,沿岸地势低平,江岸变化较大。
长江水量丰富,年际变化幅度相对较小,如大通站正常年平均流量为29200m3/s。
丰水年1954年为43100m3/s,干旱年1978年为21400m3 / s。
年内分配也相对均匀。
长江大通站径流正常年内分配最大值出现于7月,达49300m3/s;最小值出现于1月,为10300m3 / s。
江流含沙量相对较小,终年不冻,航道条件优越,但每年汛期受上、中游洪水及下游海潮顶托,加上暴雨、台风影响,防汛任务很重。
安徽长江南岸较大支流有黄湓河、秋浦河、九华河、青弋江、水阳江等,流域面积约30100km2,占境内长江流域总面积的45%。
北岸支流有华阳河、皖河、菜子湖水系、陈瑶湖水系、巢湖水系、滁河等,流域面积约35900 km2,占省内长江流域面积的55%。
主要支流概况见表5-10。
青弋江上源称清溪河,发源于夥县境内,陈村水库以下称青弋江,流经石台、黄山区、泾县、南陵、芜湖县,在芜湖市长河口注入长江,长约275km。
水阳江上源称西津河,发源于绩溪县东北部山区,在宁国县城北汇中津河、东津河后称水阳江,至宣城新河庄以下分东、西两支,北流至当涂县内的乌溪镇附近会合后又分两支,东支称姑溪河,西支称青山河,两河在当涂城南再度合并向西流注长江,干流长254km。
安徽省水资源公报
安徽省水资源公报二〇〇七年安徽省水利厅二○○八年五月发布单位: 安徽省水利厅编制单位: 安徽省水文局审定: 蔡建平复审:金问荣朱雪冰朱庆敏王德胜初审:徐建平王保旺周良伟丁峰夏守先编写:费广华孟云霞祝丽萍杨迪虎张延韩志国目录综述一、水资源量1.降水量2.地表水资源量3.地下水资源量4.水资源总量二、蓄水动态1.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2.淮北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动态3.淮北平原区地下水位降落漏斗三、供用水量1.供水量2.用水量3.耗水量4.水资源利用概况及用水指标四、水质状况1.江河水质2.湖泊和大型水库水质3.水功能区水质4.入河污水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五、重要水事附:指标解释2007年安徽省水资源公报综述安徽省地处中纬度,是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区域,气候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受季风气候影响,南北冷暖气流交会较频繁,天气多变,降水年内年际变化大,常有旱涝等自然灾害发生。
全省按水系分属淮河、长江及新安江三流域,辖17个地级市,国土面积139476平方公里。
2007年全省平均降水量1174.3毫米,较多年均值多0.1%,属平水年份。
但各地丰枯差异较大,淮河流域、长江流域、新安江流域年降水量分别属偏丰、偏枯、枯水年份。
年降水量空间分布,总体仍为南部大于北部,但南北地区差异较常年小,且淮北平原年降水量略大于江淮丘陵区。
全省降水量主要集中在汛期,汛期先后出现8次降水过程。
淮河发生了流域性大洪水,沿淮淮北大部分地区遭受严重内涝,皖南山区突发山洪、泥石流灾害。
沿淮淮北和沿江圩区、宣城市部分地区分别在6月、9月发生阶段性旱情。
2007年全省水资源总量712.46亿立方米,较多年均值少0.5%,其中地表水资源量666.10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181.84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与地表水资源量的不重复量46.36亿立方米)。
全省人均水资源量1164.5立方米,亩均水资源量1149.1立方米。
全省水资源可利用量263.89亿立方米。
安徽省水资源现状及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
现 代农 业科技
பைடு நூலகம்
2 0 1 3年 第 6期
安徽 省水 资 源 现状 及 可持 续 利用 对 策研 究
李 小林
( 安徽省水利厅 , 安 徽 合肥 2 3 0 0 2 2 )
摘 要 通 过对 水 资 源定 义及其 特征 的分析 比较 , 针 对安 徽 省 水资 源 开发 利 用现 状及 存在 的 问题 , 提 出了水 资 源的 合理 利 用措 施 和 方 法, 并 初 步提 出解 决干旱 缺 水 问题 和 洪水 处理 问题 的有效 途径 。 关键词 水资源; 利用; 保护; 安 徽 省 中图 分类 号 T V2 1 3 . 9 文献 标识 码 A 文 章编 号 1 0 0 7 — 5 7 3 9 ( 2 0 1 3 ) 0 6 — 0 1 9 6 — 0 3
Abs t r a c t By a na l y z i n g t h e de f i n i t i o n a n d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wa t e r r e s o u r c e s i n An h u i Pr o v i n c e, a 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 p r e s e n t s i t u a t i o n a n d t h e e x i s t e n c e q u e s t i o n o f wa t e r r e s o u r c e s d e ve l o p me n t a n d u t i l i z a t i o n, t h i s p a p e r pr o p o s e d t he r e a s o n a b l e me a s u r e s a n d me t h o d s f o s u s t a i na b l e u t i h z a t i o n o f t h e wa t e r r e s o u r c e s, a nd p u t f o r wa r d e fe c iv t e wa y s t o s o l v e t h e d r o u g h t a n d wa t e r s h o r t a g e nd a lo f o d p r o b l e ms . Ke y wo r ds wa t e r r e s o u r c e s ; u t i l i z a t i o n; p r o t e c t i o n; An h u i Pr o v i n c e
安徽地表水资源
第一节安徽水资源水资源对于绝大多数产业部门来说都是一个重要条件,万物生长离不开水,水也是人类生活的基本条件,相对于其他自然资源来说,水资源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提高具有特殊的地位。
水资源多寡与大气降水密切相关,降水量大,径流活跃,地表水资源丰富,反之则少。
地下水资源,特别是浅层地下水资源多是地表水补给的结果,也与降水关系密切。
深层地下水资源富集与地质条件相关。
水资源是可再生资源,达到合理利用和保护,就是取之不尽的资源。
从这个意义上说,水资源多寡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一、安徽地表水资源(一)总量偏少安徽各地多年平均降水量在750~1800mm之间,局部地区可达2000mm以上。
全省多年平均降水总量约为1590.2亿m3,其中约39%形成河川径流,多年平均径流深442mm。
全省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约616亿m3,地下水资源量约为167亿m3,重复计算水量约108亿m3,水资源总量675亿m3。
地表水与地下水交换比较活跃。
2005年,安徽全省平均降水量1208.3 mm,略高于多年均值,属平水年份。
2005年水资源总量719.25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672.20亿m3,地下水资源量195.41亿m3,地下水资源量与地表水资源量的不重复量47.05亿m3。
全省入境水量9168.44亿m3,出境水量9742.21亿m3。
全省大中型水库年末蓄水量56亿m3,较年初增加5.18亿m3。
年内大型水库调蓄水量约55亿m3。
安徽国土面积1401万公顷,占全国总面积的1.46%,水资源量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2.56%,从这个意义上说相对量还是比较多的。
安徽水资源总量偏少,关键在于水资源密度低。
安徽按人口平均或耕地平均拥有的水资源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如表5-1所示。
表5-12005年安徽水资源总量与全国比较比较项全国平均安徽安徽相当于全国的比例(%)水资源总量(108m3)28053.1 719.25 2.56地表水资源量(108m3)26982.4 672.20 2.49地下水资源量(108m3)8091.1 195.41 2.42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108m3)7020.4 148.36 -人均水资源量(m3/人)2145 1175 54.78单位土地水资源量(m3/公顷)2922.3 5125.7 175.4单位耕地水资源量(m3/公顷)21572.7 17608.4 81.6 安徽省总人口为6120万(2005年),人均拥有水资源量1175m3,只有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54.78%。
安徽省水资源现状及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
安徽省水资源现状及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摘要通过对水资源定义及其特征的分析比较,针对安徽省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措施和方法,并初步提出解决干旱缺水问题和洪水处理问题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水资源;利用;保护;安徽省中图分类号 tv21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6-0196-03在人们的观念中,水一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工业和其他各项新兴产业的兴起,水资源逐渐匮乏,人们日益感觉到水的重要性,对水的保护和研究力度也逐渐加强。
这是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所带来思想观念的变迁。
1 水资源概述水资源的定义由来已久,美国地质调查局于1894年采用“水资源”概念设立了水资源处,此后各国研究者都从各自特定的学科领域出发,试图对“水资源”做出全面科学的定义,但到现在还没有一个比较统一的规定。
我国对水资源概念最集中的一次学术讨论开始于1991年,由《水科学进展》组织的。
来自水利学、水文学、水文地质学和地理学领域的专家从不同角度提出水资源观点。
这些水资源观点包含:一是水资源应为自然资源的分支;二是降水是一切人类水资源的源头;三是在评价时必须对水资源实施更加严格的限定[1-2]。
目前引用最广泛的是由《英国大百科全书》给出的定义:水资源是自然界任何形态的水,包括气态水、液态水和固态水。
另一个引用比较多的定义是:水资源应指可供利用或有可能被利用的水源,具有足够的数量和可用质量,并适合某地需求而长期供应的水源,这个定义是由20世纪70年代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建议的。
《中国大百科全书》(气·海·水卷)中水资源定义为:一般指每年可更新的水量资源——对人类最有实用意义的水量资源,是陆地上每年可以更新的降水量、江河径流量或浅层地下水的淡水量[3-4]。
现行法对水资源的规定可见新《水法》第2条规定:“本法所称水资源是指地表水和地下水。
安徽省沿淮淮北地区缺水形势分析
改 善环境 的重要措施 , 同时又可增加一部分再生水 资源 可 部 分缓解缺水矛盾 但污 水处理及 回用投资大 、 运行 费用高一
进地 区相 比 , 产生 活领域仍 具 有相 当 的节水 潜力 初 步 生 据
分析 , 通过 推广农业 节水灌 溉 、 陕工业的技 术( 加 下转第2 页) 7
水潜 力主要在增加 河湖洼地蓄水 、 屡地下水利用 和污水 回 浅
用 二 个力 面
该地区浅层 地下水 比较丰富 , 可满足
般年份井灌区发展
重由1 %上升 ̄2 4 由于实施 了节水措施 , 76 I6 % J 在新增 25 J 17 亩 灌溉面积的情况下 , 业需 水量 没有增加 , 农 与现状水平年基本
提 高 该地 区 供 水 能 力 比较 困难 从 目前 的情 况 看 , 挖 掘 的 供 可
2 需水 发 展趋 势
本地 厦 自2 世纪8 年 代 来 在经济社 会发展 的同时 、 O O 总 需水量呈稳定增长趋势 , 市需水量在总需水中的比例不断提 城
高 随着经 济社 会发展 和人 口增 氏, 别是城镇化率 和生活水 特 平的提高, 在未来 1~ 0 内, 03年 在基本保持现状农业用水 量不
1 供水潜 力
2 t 纪8 年 代以来 , ol O t 随着 沿淮淮北地 区经济社 台的发展 和人 口的增加 , 用水 总量呈稳 定增 长趋势 一 与此 同时 , 为了满 足工农业生 产和城市生 活用水持续增 长的需求 , 供水量 总傩 也是 同步增 长趋势 . 已从 1 8 年的2 亿 m 增加 到l 9 年 90 74 99 的6 亿m . 33 经研究 认 为, j存 在地表 水资源量相对 短缺 、 由 = 城市城区附近深层地 F 水过度 超采 、 河湖水质污染严重 、 水 枯 季 八境 水量碱少 和河湖拦蓄 条件限制等诸 多因素 , 大幅度
安徽水功能区划(最新)汇编
目录1总则 (1)1.1目的和意义 (1)1.2水功能区划的原则 (1)1.3水功能区划的依据和标准 (1)1.4水功能区划分的范围和水平年 (2)1.5水功能区划水质管理目标 (6)1.6水功能区划的分级与分类 (6)1.6.1一级区划各功能区定义 (7)1.6.2二级区划各功能区定义 (7)2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概况 (9)2.1自然环境 (9)2.1.1地形地貌 (9)2.1.2气象水文 (9)2.1.3土壤植被 (9)2.1.4矿产旅游资源 (11)2.1.5河流湖泊与水土流失情况 (11)2.2社会经济和发展 (11)3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13)3.1水资源量 (13)3.1.1全省水资源总量 (13)3.1.21999年全省水资源总量 (14)3.2水资源供需现状 (14)3.2.1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 (14)3.2.2供水量 (14)3.2.3用水量 (14)3.2.4水资源利用概况 (14)3.3全省水资源供需预测 (15)3.3.1需水量预测 (15)3.3.2供需平衡分析 (15)4 水资源质量现状分析 (17)4.1 水质评价标准和方法 (17)4.2 水质现状评价 (17)4.3 入河废污水排放量 (18)4.4 水污染损害 (19)4.4.1 淮河流域 (19)5水功能区划总体方案 (20)5.1水功能区划程序和方法 (20)5.2水功能区划总体方案概况 (22)6淮河流域水功能一级区划 (28)6.1淮河干流 (28)6.1.1缓冲区 (28)6.1.2开发利用区 (28)6.2淮河支流 (29)6.2.1洪河 (29)6.2.2谷河 (29)6.2.3颍河水系 (30)6.2.4西淝河 (30)6.2.5茨淮新河 (31)6.2.6黑茨河 (31)6.2.7芡河 (31)6.2.8涡河水系 (31)6.2.9史河 (32)6.2.10史河灌区总干渠 (32)6.2.11沣河 (32)6.2.12汲河 (33)6.2.13淠河 (33)6.2.14淠河灌区总干渠 (33)6.2.15濠河 (34)6.2.16池河 (34)6.3洪泽湖水系 (34)6.3.1怀洪新河 (34)6.3.2浍河 (34)6.3.3新沱河 (35)6.3.4新汴河 (35)6.3.5沱河 (35)6.3.6萧濉新河 (36)6.3.7新濉河 (36)6.3.8奎河 (36)6.4入江水道 (36)6.4.1白塔河 (36)6.5湖泊 (37)6.5.1八里湖 (37)6.5.3四方湖 (37)6.5.4沱湖 (37)6.5.5天井湖 (38)6.5.6城西湖 (38)6.5.7城东湖 (38)6.5.8东淝河瓦埠湖 (38)6.5.9高塘湖 (38)6.5.10天河湖 (39)6.5.11女山湖 (39)6.5.12七里湖 (39)6.6大型水库 (39)6.6.1佛子岭磨子潭水库 (40)6.6.2响洪甸水库 (40)6.6.3梅山水库 (40)7淮河流域二级功能区划 (41)7.1淮河干流 (41)7.1.1淮河干流阜阳六安滁州开发利用区 (41)7.2淮河支流 (42)7.2.1谷河阜南开发利用区 (42)7.2.2颍河阜阳开发利用区 (43)7.2.3泉河临泉阜阳开发利用区 (43)7.2.4西淝河(上段)利辛开发利用区 (43)7.2.5西淝河(下段)凤台开发利用区 (44)7.2.6茨淮新河阜阳怀远开发利用区 (44)7.2.7黑茨河阜阳开发利用区 (44)7.2.8涡河亳州怀远开发利用区 (45)7.2.9小洪河亳州开发利用区 (45)7.2.10史河金寨开发利用区 (45)7.2.11史河总干渠金寨开发利用区 (46)7.2.12沣河霍邱开发利用区 (46)7.2.13汲河霍邱开发利用区 (46)7.2.14淠河东源霍山裕安开发利用区 (46)7.2.15淠河六安霍邱寿县开发利用区 (47)7.2.16淠河总干渠六安合肥开发利用区 (47)7.2.17濠河凤阳开发利用区 (47)7.2.18池河定远明光开发利用区 (48)7.3洪泽湖水系 (48)7.3.1浍河濉溪固镇开发利用区 (48)7.3.2新沱河濉溪埇桥开发利用区 (48)7.3.3新汴河宿州开发利用区 (49)7.3.4沱河埇桥固镇开发利用区 (49)7.3.5萧濉新河淮北宿州开发利用区 (49)7.3.6新濉河宿州开发利用区 (50)7.4入江水道 (50)7.4.1白塔河天长开发利用区 (50)7.5湖泊 (50)7.5.1八里湖颍上开发利用区 (50)7.5.2焦岗湖凤台颍上开发利用区 (51)7.5.3四方湖怀远开发利用区 (51)7.5.4天井湖五河开发利用区 (51)7.5.5高塘湖淮南滁州合肥开发利用区 (51)7.5.6天河湖蚌埠开发利用区 (52)7.5.7女山湖明光开发利用区 (52)7.5.8七里湖明光开发利用区 (52)8长江流域水功能一级区划 (53)8.1长江下游干流 (53)8.1.1保护区 (53)8.1.2缓冲区 (54)8.1.3保留区 (54)8.1.4开发利用区 (55)8.2长江支流 (56)8.2.1皖河 (56)8.2.2裕溪河 (56)8.2.3西河 (57)8.2.4得胜河 (57)8.2.5滁河 (57)8.2.6前河 (58)8.2.7秋浦河 (58)8.2.8九华河 (58)8.2.9青通河 (58)8.2.10青弋江水阳江水系 (58)8.3环巢湖支流 (60)8.3.1杭埠河 (60)8.3.2丰乐水 (60)8.3.3杭埠河灌区干渠 (61)8.3.4派河 (61)8.3.5十五里河 (61)8.3.7柘皋河 (62)8.3.8双桥河 (62)8.3.9兆河 (62)8.3.10白石天河 (62)8.4鄱阳湖水系 (62)8.4.1阊江 (62)8.5湖泊 (63)8.5.1华阳河湖群 (63)8.5.2武昌湖 (63)8.5.3菜子湖 (63)8.5.4巢湖 (64)8.5.5升金湖 (64)8.5.6南漪湖 (65)8.6大型水库 (65)8.6.1花凉亭水库 (65)8.6.2龙河口水库 (65)8.6.3董铺水库 (65)8.6.4大房郢水库 (66)8.6.5黄栗树水库 (66)8.6.6沙河集水库 (66)8.6.7陈村水库 (66)8.6.8港口湾水库 (66)9长江流域水功能二级区划 (67)9.1长江下游干流 (67)9.1.1长江左岸安庆开发利用区 (67)9.1.2长江左岸无为二坝裕溪口开发利用区 (67)9.1.3长江右岸池州开发利用区 (68)9.1.4长江右岸铜陵开发利用区 (68)9.1.5长江右岸芜湖开发利用区 (68)9.1.6长江右岸马鞍山开发利用区 (69)9.2长江支流 (70)9.2.1裕溪河居巢和县开发利用区 (70)9.2.2西河无为开发利用区 (70)9.2.3得胜河含山和县开发利用区 (70)9.2.4滁河滁州开发利用区 (70)9.2.5襄河全椒开发利用区 (71)9.2.6清流河滁州开发利用区 (71)9.2.7来安河来安开发利用区 (71)9.2.9漳河南陵开发利用区 (72)9.2.10青弋江泾县芜湖开发利用区 (72)9.2.11西津河东津河宁国开发利用区 (72)9.2.12水阳江宣城开发利用区 (73)9.2.13水阳江当涂开发利用区 (73)9.3环巢湖支流 (74)9.3.1杭埠河舒城庐江开发利用区 (74)9.3.2丰乐河肥西舒城开发利用区 (74)9.3.3舒庐干渠舒城庐江开发利用区 (74)9.3.4杭北干渠舒城金安开发利用区 (74)9.3.5十五里河合肥开发利用区 (75)9.3.6南淝河合肥开发利用区 (75)9.3.7店埠河肥东开发利用区 (75)9.3.8柘皋河居巢开发利用区 (76)9.3.9双桥河居巢开发利用区 (76)9.3.10兆河庐江开发利用区 (76)9.3.11白石天河庐江开发利用区 (76)9.4湖泊 (77)9.4.1华阳河湖群宿松开发利用区 (77)9.4.2武昌湖望江开发利用区 (77)9.4.3巢湖合肥开发利用区 (77)9.4.4巢湖中庙开发利用区 (77)9.4.5巢湖巢湖市开发利用区 (78)9.4.6南漪湖宣州郎溪开发利用区 (78)10新安江流域水功能一级区划 (79)10.1新安江干流 (79)10.1.1保留区 (79)10.1.2缓冲区 (79)10.1.3开发利用区 (79)10.2新安江支流 (80)10.2.1率水 (80)10.2.2横江 (80)10.3练江 (81)10.3.1练江歙县开发利用区 (81)10.3.2扬之水 (81)10.3.3丰乐水 (81)10.3.4富资水 (82)10.3.5布射水 (82)11新安江流域水功能二级区划 (83)11.1新安江干流 (83)11.1.1新安江屯溪开发利用区 (83)11.1.2新安江歙县深渡开发利用区 (83)11.2率水 (84)11.2.1率水屯溪开发利用区 (84)11.3横江 (84)11.3.1横江休宁屯溪开发利用区 (84)11.4练江 (84)11.4.1练江歙县开发利用区 (84)11.5扬之水 (85)11.5.1扬之水绩溪开发利用区 (85)11.5.2扬之水歙县开发利用区 (85)11.6丰乐水 (85)11.6.1丰乐水徽州开发利用区 (85)11.7富资水 (86)11.7.1富资水歙县开发利用区 (86)12管理与建议 (87)12.1管理措施 (87)12.2建议 (87)附件 (88)1总则1.1目的和意义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自然资源,随着社会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对水资源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
安徽省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实施办法
安徽省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实施办法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安徽省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实施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促进水资源的节约与合理开发利用,根据国务院《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取水,是指利用取水工程或者设施直接从江河、湖泊(含塌陷区)及水工程拦蓄的江河、湖泊水域内或者地下取用水资源。
第三条除《条例》第四条规定的情形外,取用水资源的单位和个人均应当申请领取取水许可证,并缴纳水资源费。
《条例》第四条规定的家庭生活和零星散养、圈养畜禽饮用等少量直接取水的限额,是指年取水量在1000立方米以下,具体限额标准由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根据本行政区域水资源状况确定。
第四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分级管理权限,负责取水许可制度的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和价格行政主管部门依照管理权限,负责水资源费的征收、管理和监督。
第五条取水许可应当首先满足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并兼顾农业、工业、生态与环境用水以及航运等需要。
第二章取水许可第六条申请取水的单位或者个人(以下简称申请人),应当按照本办法第九条规定,向取水口所在地具有审批权限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申请利用多种水源,且各种水源的取水许可审批机关不同的,应当向其中最高一级审批机关提出申请。
需由国家审批、核准的建设项目,申请人应当在报送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者建设项目核准申请报告前提出取水申请。
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建设项目,申请人应当在建设项目开工前提出取水申请。
第七条申请取水应当按照《条例》第十一条规定,提交有关材料。
建设项目需要取水的,申请人还应当提交由具备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资质的单位编制的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有关专家对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进行审查,提出书面审查意见,作为审批取水申请的依据。
安徽省水资源分区
按照《全国水资源分区》的统一要求,本次规划水资源分区以上世
纪80年代安徽省第一次水资源评价分区为基础,充分考虑区域自然特点
及行政区划的界线(流域、水系、水文地质单元及省界、市界、县
界),在分区时尽可能保证自然分区完整性。在高级分区中以水资源中
地表水的区域形成(流域、水系)为主,在低级分区中,考虑供需系统
三级区。各级分区详见表1.2.1。
表1.2.1 安徽省水资源分区表
一级区 二级区
三级区
分区面积(km2)
淮河上游 区
王家坝以上北岸
370
王蚌区间北岸
19230
淮河
淮河中游 区
蚌洪区间北岸 王蚌区间南岸 蚌洪区间南岸
17521 20327 6938
淮河下游 区
高天区
1940
沂沭泗河
湖西区
300
小计
66626
巢滁皖及沿江诸
湖口以下
河干流 青弋江水阳江及 Nhomakorabea36139
长江
东南诸河 全省
沿江渚河
鄱阳湖水 系
太湖水系 小计 钱塘江 小计 合计
饶河 鄱阳湖环湖区 湖西及湖区
富春江水库以上
27213
1894 939 225 66410 6440 6440 139476
及行政区域。
根据分区原则并结合规划需要,安徽省按流域水系分成淮河、长
江、东南诸河3个一级区、8个二级区、13个三级区。淮河流域划分为淮
河上游区、淮河中游区、淮河下游区、沂沭泗河区4个二级区,共7个三
级区;长江流域划分为湖口以下干流、太湖水系、鄱阳湖水系等3个二
级区,共5个三级区;东南诸河共划分为钱塘江流域1个二级区,共1个
安徽水文图集
安徽水文图集引言安徽省位于中国东部,是一个以江淮平原为主体的省份。
水文图集是一本记录和展示安徽省各地水文特点和水资源分布情况的重要参考资料。
本文档将介绍安徽水文图集的编撰背景、内容和使用价值。
编撰背景水文图集的编撰旨在全面了解和把握安徽省水文特点,为安徽省的水资源管理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安徽省地处江淮流域,河网密布,水资源丰富,而且地形复杂多样。
因此,编制水文图集对于提高安徽省水资源的管理效率、保护水资源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内容概述安徽水文图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该部分将介绍安徽省的地理位置,以及省内分布的各个行政区划。
2. 水文站点分布该部分将给出安徽省各地水文站点的分布情况。
水文站点用于监测和记录水文信息,包括水位、径流量、降水量等数据。
通过水文站点的分布情况,可以了解各个地区的水文监测情况以及水文信息的可靠性。
3. 水资源分布该部分将展示安徽省不同地区的水资源分布情况。
包括河流、湖泊、水库等水域资源的分布,以及地下水资源的情况。
4. 水文特点和趋势分析该部分将分析安徽省各地的水文特点和变化趋势。
通过对历史水文数据的分析,可以揭示出安徽省水文特点的共性和个性,为水资源管理和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5. 地图和图表展示该部分将使用地图和图表的形式呈现安徽水文图集的内容。
地图可以直观地展示水文站点分布、水资源分布等情况,图表则可以更清晰地展示水文特点和趋势。
使用价值安徽水文图集具有以下使用价值:1.为水资源管理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通过了解各地水资源分布情况和水文特点,可以制定科学合理的水资源管理策略,保障安徽省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2.为工程建设提供参考。
水文图集可以为河道治理、水库建设等工程项目提供相关数据和信息,为工程规划和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3.为环境保护提供支持。
通过监测和分析安徽省水文特点和趋势,可以发现并预测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4.为科学研究提供资料。
安徽水文图集的编制过程,需要搜集、整理和分析大量水文数据和信息,这些都为科学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和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安徽水资源水资源对于绝大多数产业部门来说都是一个重要条件,万物生长离不开水,水也是人类生活的基本条件,相对于其他自然资源来说,水资源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提高具有特殊的地位。
水资源多寡与大气降水密切相关,降水量大,径流活跃,地表水资源丰富,反之则少。
地下水资源,特别是浅层地下水资源多是地表水补给的结果,也与降水关系密切。
深层地下水资源富集与地质条件相关。
水资源是可再生资源,达到合理利用和保护,就是取之不尽的资源。
从这个意义上说,水资源多寡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一、安徽地表水资源(一)总量偏少安徽各地多年平均降水量在750~1800mm之间,局部地区可达2000mm 以上。
全省多年平均降水总量约为1590.2 亿m3,其中约39%形成河川径流,多年平均径流深442mm。
全省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约616 亿m3,地下水资源量约为167 亿m3,重复计算水量约108 亿m3,水资源总量675亿m3。
地表水与地下水交换比较活跃。
2005年,安徽全省平均降水量1208.3 mm,略高于多年均值,属平水年份。
2005年水资源总量719.25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672.20 亿m3,地下水资源量195.41 亿m3,地下水资源量与地表水资源量的不重复量47.05亿m3。
全省入境水量9168.44亿m3,出境水量9742.21 亿m3。
全省大中型水库年末蓄水量56 亿m3,较年初增加5.18 亿m3。
年内大型水库调蓄水量约55 亿m3。
安徽国土面积1401 万公顷,占全国总面积的1.46%,水资源量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2.56%,从这个意义上说相对量还是比较多的。
安徽水资源总量偏少,关键在于水资源密度低。
安徽按人口平均或耕地平均拥有的水资源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如表5-1 所示。
表5-1 2005 年安徽水资源总量与全国比较安徽省总人口为6120 万(2005 年),人均拥有水资源量1175m3,只有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54.78%。
与邻近省市相比也偏低。
安徽每公顷土地拥有的水资源量为5125.17m3,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1.754 倍。
全省耕地面积408.5 万公顷,平均每公顷耕地拥有的水资源量为17608m3,相当于全国耕地平均水量81.6%。
由此可见,安徽水资源总量按土地平均高于全国 平均水平。
由于安徽人口密度高,耕地指数高,虽然并不算少的水资源显得十分紧张。
安徽 位于东部季风区,气候为湿润、半湿润类型,为什么水资源缺乏,就不难理解了。
安徽淮北 地区人均水资源量只有全国平均的 1/3,每公顷耕地拥有的水资源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 1/2。
2005年,安徽省供水总量 208.03亿 m 3,较上年减少 1.71亿 m 3。
其中地表水供水量 189.6 亿 m 3,地下水供水量 17.85 亿 m 3。
全省用水总量中,农田灌溉用水量为108.53 亿 m 3,占用 水总量的 52.2% ,较上年减少 7.53亿m 3。
全省人均用水量 328.5m 3,万元 GDP 用水量 386.1m 3,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 369.1m 3,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 320.3m 3,居民生活人均用水量 31.4m 3。
(二)地域分布不均 年平均径流深度地区分布规律和降水的分布基本一致,也是由北向南递增。
淮北平原大 多在 200~300 mm ,其中萧县、砀山以北低于 200 mm 。
江淮丘陵地区 270~ 500 mm ,沿江 一带 350~700 mm ,大别山区 600~ 800 mm ,皖南山区 800~1300 mm ,黄山、九华山为全 省高值区,可达 1400~1500 mm 。
宏观上看,南方水资源丰富,皖南、皖西山区和沿江西部 水资源有余;其余地区水资源不足,皖北水资源短缺。
从表 5-2 可见,安徽各地水资源差异 很大。
安徽降水是南丰北缺,而人口是南少北多,形成南方水资源富余,北方缺水资源缺乏 的局面。
耕地率低、人口密度小的皖南山区年径流深度最大,大别山区次之,而耕地率高、 人口密度大的淮北平原最小。
因此淮北及江淮丘陵地区地表径流不足,淮北北部更为突出。
表 5-2 2005 年安徽各地区水资源量及密度地区 水资源总量 人均水资源量(m 3/ 人 ) 单位土地水资源量 3(m 3/ 公顷 )单位耕地水资源量 3(m 3/ 公顷 )安徽省 719.25 1175 5125.7 17608.4 合肥市 23.39 505 3119.5 10345.9 淮北市 13.36 655 4874.1 10113.6 亳州市 43.83 853 19368.1 8847.4 宿州市 43.03 750 4329.0 8726.4 蚌埠市 31.75 983 5334.3 11124.7 阜阳市 66.54 786 4061.8 11570.2 淮南市 9.90 434 4676.4 10216.7 滁州市 42.93 1045 3174.6 11019.0 六安市 120.97 1970 6574.1 29009.6 马鞍山市 5.57 442 3303.7 11275.3 巢湖市 41.49 1000 4404.5 15038.1 芜湖市 15.70 704 4668.5 18171.3 宣城市 64.28 2491 5216.3 42267.7 铜陵市 6.03 849 5753.8 25659.6 池州市 53.59 3722 6385.8 69687.9 安庆市 79.62 1404 5170.8 30552.6 黄山市57.27 4091 5916.9 130455.5在安徽 17 个省辖区域中,人均拥有水资源量高的有黄山、池州和宣城,人均拥有量超过 全国平均水平,相当于安徽人均水平的 2 倍以上。
六安和安庆也比较丰富。
人均拥有水资源 量低的有马鞍山、淮南和合肥等。
如果按耕地拥有水资源量统计,黄山、池州、宣城、安庆、 六安和铜陵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每公顷耕地拥有水资源量在 25000 m 3/公顷以上。
淮北各地 市最低,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
宿州和亳州两市最低,每公顷耕地拥有水资源量只 有全国平均水平的 40%,农业用水紧张也就不足为怪了。
安徽长江流域、新安江流域水资源总量 365.45亿 m 3,如表 5-3所示,占全省水资源量的 50.8%,人口占全省 42%,耕地占全省的 32%;而淮河流域水资源量 353.8亿 m 3,占全省 49.2%, 人口占全省 58%,耕地占全省 68%。
皖南的新安江流域的黄山市,人均拥有地表水资源量 4091m 3是淮北市人均拥有水资源量 655m 3的 6倍以上;每公顷耕地占有水资源量 130455.5 m 3是淮北市每公顷耕地占有水资源量 10113.6m 3的 12.9 倍。
因此,进行地区间的水资源调配是 水资源开发利用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表 5-3 2005 年安徽流域分区水资源总量 ( 108m 3)流域分区 分区天然 年径流量山丘区 地下水 资源量山丘区河 川基流量 平原区降水 入渗补给量平原区降水入 渗补给形成的 河道排泄量地下水资源 与地表水资 源不重复量水资源 总量总计 672.20 75.68 75.62 95.70 26.90 47.05 719.25 淮河流域308.23 23.59 23.53 78.75 26.90 45.57 353.80 淮河上游区 1.82 0.00 0.00 0.69 0.28 0.41 2.23 淮河中游区 297.42 23.42 23.36 75.27 26.54 44.53 341.95 淮河下游区 8.57 0.17 0.17 2.28 0.00 0.20 8.77 沂沭泗河 0.42 0.00 0.00 0.51 0.08 0.43 0.85 长江流域 328.58 46.78 46.78 16.95 0.00 1.48 330.06 湖口以下干流 309.96 43.11 43.11 16.95 0.00 1.48 311.44 鄱阳湖水系 17.56 3.51 3.51 0.00 0.00 0.00 17.56 太湖水系 1.06 0.16 0.16 0.00 0.00 0.00 1.06 东南诸河35.39 5.31 5.31 0.00 0.00 0.00 35.39 钱塘江35.395.315.310.000.000.0035.39三)季节变率大安徽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季风盛行,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以致水资源的 季节变化的年际变化都很大,形成丰水年与枯水年。
径流的年际变化比年降水量变化大,这 是因为径流的年际变化除受降水量的制约外,还受下垫面因素 (植被等 )及人为活动的影响。
淮北平原为全省变幅最大的地区, 年最大径流深与年最小径流深相差 11~15 倍,利用上的可 靠性较小。
江淮丘陵地区次之,一般为 6~11 倍。
大别山区北部 5~9 倍,南部及沿江地区 4~6 倍。
皖南山区最小,只有 3~ 5 倍。
表 5-4 安徽各地降水极值统计砀山1334 415 801 150 115 2临泉1728 498 1146 171 152 9合肥1542 573 924 78 232 28广德2083 776 1433 166 349 33黄山2708 914 1446 160 463 18统计年度:1951~2003 年安徽多年平均降水量在750~1800mm 之间,一般情况下,安徽降水集中在5~9月,占全年60%以上。
冬夏径流不均是常态。
但多水年与少水年相差达 3 倍,如表5-4 所示。
统计1951~2003年降水资料,以合肥为例,年降水量最多为1542 mm,最少年只有573 mm,相差近3倍;夏季(6~8月)最多为924 mm,最少为78 mm,相差达10倍;冬季最多为232 mm,最少只有28 mm,相差近8倍。
其他地区与此相当。
夏季降水量超过年降水量的普遍存在。
冬季几乎无降水的也有之。
由于降水并不能完全形成径流,地表径流量的年季变化、季节变化更大,淮北地区径流最多年与最少年相差14~30倍;江淮之间相差5~15 倍;江南相差4~7 倍。
至于最多季节与最少季节之间的差异就更大了,枯水年出现江河断流现象。
这就导致水资源丰、枯的年际差异或季节差异很大。
降水很多的年份,水资源过盛,特别是暴雨洪水期间,不但水资源浪费,还造成洪涝灾害,大量降水径流入海,失去资源意义。
而枯水年份,特别是枯水季节,水资源不足,区域、行业纷纷争夺水资源,同时也造成水旱灾害频繁发生。
降水不均造成的径流季节变化大在安徽有从南向北增大的趋势。
安徽淮北各代表站(1956~1990)年径流量月分配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6~9阜阳 3.5 4.2 3.1 3.2 5.5 8.8 35.2 15.1 11.5 4.7 2.0 3.1 70.7涡阳 1.7 2.3 2.7 3.8 6.1 6.4 29.1 21.8 13.7 5.0 3.9 3.5 71.0蒙城 1.5 1.0 2.1 3.1 6.0 5.9 35.9 21.2 10.4 5.0 5.1 2.7 73.4王市集 1.7 2.1 3.2 4.4 6.0 10.6 34.7 19.8 8.9 3.1 2.8 2.1 74.0浍塘沟0.4 1.0 1.3 3.3 7.5 8.6 34.2 28.2 10.6 2.4 1.5 1.1 81.6 径流的年内分配受季风降水制约,很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