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体知识-回忆性散文
人物传记、回忆性散文藤野先生回忆我的母亲列夫托尔斯泰居里夫人
回忆性散文特点
1、内容真实 2 、典型事例。从不同侧面表现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添改讲义, 表现其工作认真负责;纠正解剖图,表现其对学生要求严格。
在《藤野先生》和《回忆我的母亲》中,还有哪 些地方体现了抓住典型事例写人物?
添改讲义 纠正解剖图 关心解剖实习
工作认真负责
正直热诚
严格要求、循循善诱 治学严谨
回忆性散文特点 3、抓住特征,注意细节描写。
课文中描写初见藤野先生的形象 外貌——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 举止——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声调——缓慢而很有顿挫
人物传记
人物传记是通过对典型人物的生平、生活、精 神等领域进行系统描述、介绍的一种文学作品形式。 有自传、人物评传、文学传记多种。
作品要求“真、信、活”,以达到对人物特征 和深层精神的表达和反映。人物传记是后人或人物 资料的有效记录形式,对历史和时代的变迁等方面 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突出人物传记的生动性
1.叙述生动,写活人物,突出人物的个性。 2.选材要典型。
(1)要在概括人物全貌的同时,选择重大的有代 表性的最能反映人物特征的事件详细记述。
这道目光就像一把成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 又准,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仿 佛被催眠术控制住了,你只好乖乖地忍受这种目 光的探寻,任何俺饰郜抵挡不住。它像枪弹穿透 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在这种 人木三分的审视之下,谁都没法遮遮掩掩。
本单元人物传记是哪篇?
《列夫﹒托尔斯泰》《美丽的颜色》
人物传记的特点
• 传记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录”。传记可繁 可简,一般按时间顺序来记叙。
•
人物传记的特征有两个:一是真实性,
二是生动性(即文学性)。
突出人物传记的真实性
初中语文写作指导:回忆性散文如何写
初中语文写作备考-回忆性散文如何写回忆录的写法比较自由、灵活,可以顺叙,也可以倒叙;可以叙事为主,也可以写人为主;既可写一个历史阶段, 一个完整过程,又可截取一个片断、一个侧面;既可在叙事中包孕感情,又可以浓重的感情直接抒写;可写成自传体,通信体,也可写成倬文、琐记、散记等等。
写回忆录要注意抓住典型事件,不能面面俱到地铺叙。
写人要突出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
一般应先通盘考虑一下自己的经历,从中选出有史料价值和教育意义的材料,再对它们斟酌审定,择其一两个典型事例作重点,同时确定出要表现的中心,然后围绕中心有层次、有重点地写。
而这一两个典型材料,正是集中地表达中心的关键。
一件事中,只有详细地展开对典型材料的写细、写深、写透了,才能使读者对事件的主要部分有具体真切的印象。
对事件的全貌则只简略地作些概括介绍。
通过这样全局与细节的结合描述,就可把所写的事件表现得有血有肉、生动感人。
写回忆录还应注意的两个问题,即真实性和亲切感。
实是回忆录的灵魂和生命。
写作中要认真地进行调查研究,把事情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弄清楚,地名、人名、时间等都要核对无误。
所谓回忆性散文,这并不是一种单一文体, 它不是一种文学体裁。
你首先得明白什么叫文学体裁和文章体裁,不然你永远都不知道是怎么划分的。
回忆性散文如何写得情味动人?主题方面:1.能围绕一个值得回忆的人展开记叙和描写,人物的特点清晰,性格、精神品质突出;2.在叙事过程中,能倾注自己真挚的感情,明朗地表达或蕴含自己对所写人物的情感,中心突出。
3.不限定题材所表达的感情,伤感、怀念、高兴都可以,但整体必须逻辑清晰,能表达良好的个人愿景。
特点:熔叙事、议论、抒情于一炉。
回忆性散文也是以散文的基本形态为基础。
只是在叙述上用回忆过去的方式。
对过去发生的事件进行阐述,回忆描写。
1、回忆性散文具有独特的美学规范,它之所以不同于记叙类文本是因为它具有以下的特点。
首先,回忆性散文是片段式的,他不追求完整性。
人物传记、回忆性散文藤野先生回忆我的母亲列夫托尔斯泰居里夫人
• 头发被风吹得飘起来
• 轻轻地笑了笑
• 身体前倾,热切地望着
——《美丽的颜色》
表现出居里夫人从事科学工作的艰辛和独特的个性气 质。
小心翼翼地走向前去找,找到一张有草垫的椅子,坐下了。 在黑暗中,在寂静中,两个人的脸都转向这些微光,转向 这射线的神秘来源,转向镭,转向他们的镭!玛丽的身体 前倾,热切地望着,他此时的姿势,就像一小时前在她睡 着了的孩子床头看着孩子一样。
性(即文学性)。
突出人物传记的真实性
1.必须全面搜集、占有丰富翔实的资料,使传记所反映的人物 生平事迹准确无误,完整无缺。一般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
(1)人物的姓名、性别、籍贯、民族。 (2)人物的生卒年月。 (3)人物的学历、简历、党派、职务。 (4)人物的贡献功绩、科技成果、著作。 (5)能反映人物思想风貌本质特征的典型事件。 2. 必须了解人物所处的历史环境与时代背景。 3. 一定要从当时社会历史的客观条件出发,实事求是地记载和 评价历史人物,真实地反映其本来面目。
添改讲义 纠正解剖图 关心解剖实习
工作认真负责
正直热诚
严格要求、循循善诱治学严谨
没有民族
热情诚恳
偏见
了解裹脚
求实精神
时 间 母亲经历的事情
表现母亲的美德
作者小时候(2- 天不亮就起床,煮饭,种田,养
7)
蚕,挑水,有桐子榨油点灯,亲 手纺线织布,不打骂孩子,周济
穷人,不许“我们”吸烟喝酒等
1885-1900 前后(8)
遭遇退佃、搬家、天灾
1905年(9)
节衣缩食,借债供“我”读书。
1908年(10)
1924-1927 年(12)
1937年(12)
支持、慰勉作者参加革命 独立支持一家人生活
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考点 专题06 回忆类散文阅读 课件(共29张PPT)
梳理文体知识
1、理解回忆性散文的总体文体特点。 2、把握各类回忆性文体的不同特点。
文体知识
回忆性散文
1、定义:叙事散文的一种,在叙述上用回忆过去 的方式,对过去发生的事件进行阐述、回忆、描 写,时时处处都有“我”的存在,表现“我”的 生活经历和感受。 2、特点: ①回忆对象与叙事者经历的交织; ②内容真实; ③事件典型; ④注重细节。
文体知识
传记
1、定义:通过对典型人物的生平、精神等领域进行系统描述、介绍的 一种文学作品形式。 2、分类:可分为“自传”和“他传”。前者是作者为自己撰写的,后 者是作者为他人撰写的。 3、特点:记言记掌握阅读策略
1、关注双线交织。 2、关注细节描写。 3、了解背景信息。
考点突破
2、分析人物形象。
人物
文学作品对形象的分析,主要包括人物的思想特征、性格特 征、精神风貌、社会或时代意义等。分析人物形象,是理解和把 握作品的重心。阅读写人类作品,分析人物形象是常考的考点。
这类题的提问方式一般是: ①结合某一句(段)举例分析**人物形象; ②***是一个怎样的人? ③你最喜欢文中哪个人物?请简要说明理由。
回忆类散文阅读
八年级上册期中复习
明确具体要求
1、明确《课标》要求。 2、明确教材要求。
课标要求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 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 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 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 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材要求
1、了解回忆性散文、传记的特点, 比如内容真实、事件典型、注重细节描写 等;
阅读策略
1、关注双线交织。
高考回忆散文3篇
高考回忆散文一温馨的回忆我站在门外,看着左邻右舍的孩子们走出各自的家门,快快乐乐地奔向学校,像清晨乍现的露珠,在薄雾中晶亮闪光。
几分钟前还空空荡荡的大街小巷,转瞬间变得五颜六色起来。
孩子们的书包里发出清脆的碰击声,运动鞋带松松垮垮地系着,嘴唇上还留有牛奶的残渍。
现在是上午8点30分,一天的校园生活开始了。
16年前,对我来说没有哪件事比送孩子上学更让我身心愉悦的了,世界上像我这样热衷于这个日常仪式的父亲也许屈指可数。
我的大多数邻居在早上8点30分之前要么在地铁上,要么已坐在办公桌前,开始一天繁重的工作。
他们中的许多人无需为孩子洗脸更衣,无需为女儿梳头,无需检查孩子是否带齐了在学校的用品。
对此,他们也许心里暗自庆幸。
而我,则把为孩子做准备的时候看成一天里最值享受的时光,把学校看成是最喜欢的目的地。
我珍惜清晨的这段步行时光:牵着孩子的小手,悠悠然走向令我深深“迷醉”的幼儿园。
园里迎接孩子们的是一只15磅重、双耳包垂的兔子,两只鸣声婉转的金丝雀,一桶看起来即将变成青蛙的小蝌蚪,一缸游来游去、色彩斑斓的热带鱼,还有和蔼可亲的老师。
教室的一面墙上是温暖而舒适的壁炉,旁边是把摇椅和一个几乎顶到天花板的大书架。
另一个区域则摆放着为一些未来艺术家们准备的蜡笔和画具。
才华初露的小小建筑师和工程师们可以在这里随心所欲地堆砌自己的小天地;未来的植物学家们则在侍弄小杯子里刚刚冒出新芽的花生和豆子。
真不想离开这个生机勃勃的世界:阳光穿过宽宽大大的玻璃倾泻而下,孩子们的欢歌笑语填满整个空间。
而每个角落里都透露出新鲜,每一分钟都有令人惊叹的发现。
我想在这里获得新的技巧、新的思想和新的感受。
但上课的铃声总会敲响,老师总会把学生们拢到一起来。
送孩子的家人还在做最后的照顾和指导,重新扣好孩子扣错的纽扣,然后依依不舍地走开。
我多想留在那里,看着孩子们在讨论天气和世界时脸上写满的好奇。
我极不情愿地挪出教室,走回附近的家里,开始自己的工作。
语文教材回忆性散文中的两重叙述视角
语文教材回忆性散文中的两重叙述视角【摘要】回忆性散文在语文教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不同的叙述视角,深入探讨了故事或事件的内涵。
散文的第一重叙述视角往往是作者的视角,让读者更加了解作者的想法和情感。
而第二重叙述视角则可以是其他人物或客观观察者的视角,为读者呈现了更加全面的故事情节。
双重叙述的作用在于丰富散文的表达方式,使得故事更加生动感人。
同时也增加了散文的趣味性和教育性。
双重叙述的意义在于引导读者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判断力。
双重叙述视角的优点在于可以展示不同人物的情感和态度,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背后的含义。
通过散文中的双重叙述,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体会到故事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
语文教材中的回忆性散文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培养他们的情感认知和文学素养,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关键词】回忆性散文, 语文教材, 双重叙述视角, 重要性, 教育意义, 丰富表达方式, 作用, 意义, 优点1. 引言1.1 回忆性散文在语文教材中的重要性回忆性散文在语文教材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它不仅是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接触到的一种文体,更是一种能够引领学生情感共鸣、思维启迪的重要形式。
回忆性散文的特点在于以个人经历或感悟为主要线索,通过对过往的回顾和反思,勾勒出作者对生活、对人性的深刻认识。
这种直抵人心的情感表达,既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思考力,又能提升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回忆性散文在语文教材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它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体验,更可以激励学生从中汲取人生智慧,提高语文素养和思维能力。
教育教学实践中,应该充分重视回忆性散文的教学地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其中蕴含的情感与思想,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审美情感。
2. 正文2.1 散文的第一重叙述视角散文的第一重叙述视角是通过作者的主观感受和情感来描绘事件、人物或场景,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散文所传达的信息。
在语文教材中,这种叙述视角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散文的主题和情感,同时也能够让他们体会到作者的用心之处。
回忆性散文的文学特征与功能——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个案
神奇的想象作文【精品】神奇的想象作文七篇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
怎么写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神奇的想象作文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神奇的想象作文篇1我很小的时候就幻想自己是一名魔仙。
假如我是魔仙,我会戴上尖顶魔法帽,披着隐身大披风,手拿魔杖,每天坐着飞毯在天空巡逻。
假如我是魔仙,我首先会飞到一望无际的沙漠上空,挥一挥魔杖,念几句咒语,一转眼,沙漠变成了充满勃勃生机的“绿色乐园”,到处都是翠绿的树木和甘甜的泉水。
假如我是魔仙,我会让那所谓挑拨离间的“战争”从此灰??烟灭。
在所以的字典里不会再有“战争”二字。
我会把“战争”二字改成“竞争”,让国家与国家之间相互竞争,共同发展,让人们的智慧越来越高,素质越来越高。
如此一来,人们就能安居乐业的生活,再也不会有人们出现饿死的,也不会出现有人走在抢劫,杀人,吸毒等犯罪的道路上。
近年来,人类不珍惜地球,把我们的妈妈伤害得片体鳞伤。
还以为大自然所给予我们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还以为自然资源取之不绝,用之不尽,当各种自然灾害向人类逼来的时候,我们才发现理想中的地球离我们越来越远:她那头绿油油的长发日渐稀少,水汪汪的大眼睛一天天失去光彩。
假如我是魔仙,我一定会保护我们的地球,让她重现青春,永远飘动着它那用森林装点的长发,眨着那双浸满了蓝天海水的大眼睛。
于是,我们的字典里出现了优美的词汇描述美丽的四季风景——春天,杨柳依依,百花争艳;夏天,荷塘美景,蛙声连连;秋天,梧桐夜雨,红叶片片;冬天,白雪皑皑,雪花纷飞。
假如我是魔仙,我一定会在别人需要帮助时助他一臂之力,给予他们最好的帮助,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让社会变得更加和谐,让人类享受阳光搬的温暖!那只是幻想,虽然我不是魔仙,没有魔仙所拥有的魔力,可是,我坚信,只要我们人类一起付出努力,没有什么做不到的!神奇的想象作文篇2今天,妈妈给我买了一双新鞋。
“回忆性”散文中的“典型事件”
“回忆性”散文中的“典型事件”作者:***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21年第10期在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导引中提出“了解回忆性散文、传记的特点,比如内容真实、事件典型、注重细节等”。
“典型”这一概念,是文学作品表现力的重要特征。
其具体表现为:个性与共性、客观与主观、情感与理性的统一。
所谓“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是反映一件件具体的事件背后,凝聚着客体人物的总体形象气质。
甚至这些个体的形象心理反映了社会、时代、文化的共性价值。
“客观与主观”的统一,则是指文中描述的对象和事件具有客观实在性。
但这种描述不是纯粹的模写,而是创作者精心选择、剪裁的结果,含有强烈的主体性。
“情感与理性”的统一,则是指事件的选择与形象的刻画虽然含有创作者的主体性,但绝不是无意识地胡乱写作,而是由创作主体经过一番思索后,有意识地安排和用笔。
基于上述对“典型”一词的解读,下文则以本单元的四则选文为例,具体分析“典型事件”的功能与意义。
一、反映客体人物的鲜明形象事件与客体人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创作者通过叙述事件或刻画细节表现人物的形象。
而这些事件,往往能精确、细致地反映人物的个性特质。
这就是“典型事件”的表现功能。
1.直陈式的交代所谓“直陈式交代”,是指没有过多文学笔法的渲染、加工,以相对直白的方式交代事件的内容与经过,从而反映人物形象。
如朱德《回忆我的母亲》中“母亲是个好劳动。
……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
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一段,作者仅仅列举几个劳作活动的内容,将母亲家里家外,家务农忙等辛勤劳动的形象勾画出来。
此处没有过多渲染母亲忙活时的情状,但在有限的句子空间中一连串密集的列举,反而体现出母亲手脚麻利、勤劳多能、干活能吃苦的形象。
又如文中“我们用桐子榨油来点灯,吃的是豌豆饭、菜饭、红薯饭、杂粮饭,把菜籽榨出的油放在饭里做调料。
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两句,则是简单地对比了“我们”穷人家与富人家对于粗饭疏食的态度,和处理事物的态度方法,却能突显出母亲能干、灵巧、聪慧的巧妇形象。
人物传记(回忆性散文)中的核心素养
人物传记(回忆性散文)中的核心素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出台之后,“新闻与传记”被列入选修课程,传记选读课开始正式纳入了高中的课堂教学,并且人物传记进入高考考试基本题型的范围,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安排中,人物传记的地位一再得到提升。
选修教材中,收录的人物传记类文章既是写作的范例,又处处饱含德育因素。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注重对这类资源进行充分挖掘,通过阅读伟人、名人壮怀激烈的人生,让他们在思想上受到熏陶和感染,让高中生们更好地感悟生命的内涵,让他们的心智得以健康发展。
这也极为契合现在所提倡的培养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
反观我们的课堂教学,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重视对试题本身进行各种钻研,通常都忽略了如何进行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教育,这就使得语文课堂上本该有的德育教育偏离了其原有的轨道。
社会上,经常会出现一些文化和道德相脱节的现象,青少年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人格扭曲,不珍视生命等现象频频进入大众视野,一次又一次向我们敲响了警钟。
从北大吴谢宇杀害亲生母亲,到湖南沅江高三学生弑师案……这一出出骇人听闻的事件,让每一个有良知的教师深思:我们的学生究竟怎么了?日常教学工作究竟出现了什么问题?奥地利著名传记作家斯蒂芬·茨威格说过:“读伟人的传记吧,与勇敢的心灵作伴!”这句话非常形象地向我们揭示了阅读人物传记的意义所在。
人物传记的阅读,对于读者思想品质的养成,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对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正在形成中的中学生来说,更是应该最大限度地从传记中汲取营养,不断丰富自己的思想,充实自己的间接人生经验。
这应该恰恰是其他文体所不具备的教育功能。
从这个角度来看,人物传记教学绝对不能仅仅止步于教会学生做题,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教会学生如何通过阅读人物传记去拓宽自己的视野,从而更好地体会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为了能更好地对这些教育效果进行延展,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随堂练笔环节,让学生写出自己的体悟,进一步对学生的心灵进行渗透和陶冶。
统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回忆性散文解读与教学
统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回忆性散文解读与教学作者:陆祖林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21年第11期散文取材形式自由,构思写作灵活,情感认知独特,具有高度个人化的言说对象和言说方式。
“回忆”作为散文不可或缺的创作印记,有着自身的合理性、规定性,是作者写作中“心境、氛围和语态选择的基础”。
[1]回忆性散文是基于散文基本形态,回忆主体以第一人称回顾性视角追溯往事,叙事过程中往往存在着第一人称体验视角的介入,在二者的对话中展现今昔独特情感错位认知的一种文学样式。
该类散文的教学价值在于“以巨大的真实性展示了作为个体的人在历史某个瞬间所特有的生命体验和情绪状态”。
[2]其独有的构建方式、情感呈现及言语表达等都承载着个体生活经验和精神历程,具有独特的美学规范。
统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选入的回忆性教读散文包括《秋天的怀念》《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老王》《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藤野先生》《回忆我的母亲》《背影》,自读散文有《走一步,再走一步》《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昆明的雨》《灯笼》。
一、回忆性散文叙事特征分析和叙事意义指向(一)回忆性散文叙事特征分析1.叙事结构的断裂回忆性散文往往截取往事的某片段或细节,展示回忆主体某个瞬间的独特情感认知,不追求叙事的完整性,集中而简练。
该叙事结构的呈现契合学者斯蒂芬·欧文提出的“断片理论”,他认为,“同过去相逢时,通常有某些断片存在于其间,它们是过去同现在之间的媒介,是布满裂纹的透镜。
”[3]一般而言,回忆性散文都具有回忆性质,而这种记忆又总是以碎片形式存在,导致散文的故事经常有意无意被淡化,逻辑线索也不明晰,以回忆为机制的文本必然包含着“断裂的碎片”。
此外,由于时间的过滤带来记忆的减值,筛选掉了许多往事中的杂质,使得作者难以构建起完整的叙事结构,而是填补“碎片”的空白。
如《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不存在着环环相扣的叙事内容,关于鲁迅先生的事情都是被“片段式”地进行叙述,如“鲁迅先生的饮食爱好、休息方式以及对待青年的态度”,叙述过程中展现着女性细腻入微的情感。
专题06 回忆类散文阅读【知识清单】-八年级语文上期中考点大串讲(统编版)
回忆类散文阅读知识清单一、文体知识1、散文一种自由、灵活地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
其主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空限制,但材料必须为中心服务,集中地表现中心思想。
根据表达方式的侧重点不同,散文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
2、回忆性散文(1)定义:叙事散文的一种,在叙述上用回忆过去的方式,对过去发生的事件进行阐述、回忆、描写,时时处处都有“我”的存在,表现“我”的生活经历和感受。
(2)特点:①回忆对象与叙事者经历的交织;②内容真实;③事件典型;④注重细节。
3、回忆录(1)定义:是一种用叙述、描写、资料编排等方法,追忆本人或本人所熟悉的人物过去的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的叙事性文体。
它可以记述人物一生的事迹,也可以讲述人物故事中的一个片段;它可以追述一个历史阶段,也可以描写一个生活侧面,灵活多样,格式不一。
(2)特点:“真实”“广泛”“突出”。
真实,就是真实记录作者的经历和思想;广泛,指回忆录不仅要回忆个人经历,而且要以个人经历为主线,串联起与之有关的人和事,广泛触及生活的各个角落,反映社会某一时段的历史面目;突出,指回忆录中的主要人物要处于突出地位,所列事件要典型。
4、传记(1)定义:通过对典型人物的生平、精神等领域进行系统描述、介绍的一种文学作品形式。
可分为“自传”和“他传”。
前者是作者为自己撰写的,后者是作者为他人撰写的。
(2)特点:记言记行并重,大节细节并重,优点缺点并重,主观客观并重。
二、教材解析(一)《藤野先生》1、内容结构(1)在东京(1—3):清国留学生看樱花、学跳舞,不学无术。
令我厌恶,促使我离开东京,前往仙台,是见到藤野的缘由。
(2)在仙台(4—35)①去仙台途中见闻:日暮里、水户日暮里:联想到日暮途穷、内忧外患的祖国,表现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水户:表达了对朱舜水爱国精神的仰慕,表现了作者的爱国思想。
②初到仙台受优待: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类比:以芦荟、白菜类比自己,在幽默的自嘲中,饱含着弱国弱民的辛酸与隐痛,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回忆性散文教学路径的探索
回忆性散文教学路径的探索作者:陈彦廷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22年第02期回忆性散文是作者在特定时期对往昔人事的再回忆,特点是以记人为主,内容真实,事件典型,真情实感。
归结起来,就是人、事、情。
依体而教,以文定教,本文将以《回忆我的母亲》为例进行回忆性散文教学的路径或方法的探索。
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是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典型的回忆性散文,作者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抒发了对母亲无限怀念的深情。
学习此篇文章我们可以采用以下路径或方法:一、提要钩玄法梳理事件在谈到读书问题时,韩愈曾提出:“记事者必提其要,篡言者必钩其玄。
”后人将他的话概括为“提要钩玄”读书法,意思是精辟而简明地指明主要内容。
在回忆性散文阅读中,为了迅速把握文章内容,梳理出文本所叙事件,可采用这一读书方法,让学生在阅读中迅速勾画每段提要句。
各段的提要句一般在首句或尾句,也可勾画本段非连续性的短语,串联起来构成一句能代表本段内容的话。
在此基础上统观全篇,相关段落合并,做最后的筛选、整合、概括。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提取信息能力、筛选整合能力得以提升。
如,在《回忆我的母亲》中,请学生首先勾画各段提要句,并概括出本文记叙了关于母亲的哪些事例。
根据学生勾画的关键句,很快概括梳理出关于母亲的主要事件:(1)母亲含辛茹苦地养育子女、支撑家庭;(2)母亲是个好劳力,在家之中每日辛勤地劳动;(3)母亲整日劳碌家务,我帮她的忙,她教“我”生产知识;(4)母亲用自己的聪明勤劳,维持家庭的吃穿用度;(5)母亲在家庭中任劳任怨,待人和蔼,宽厚仁慈;(6)母亲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7)母亲节衣缩食、东挪西借,培养“我”读书;(8)母亲支持“我”参加新军和同盟会;(9)母亲离不开土地,习惯劳作;(10)母亲支持“我”的事业,一直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11)母亲虽到年老,仍热爱劳动。
通过这种勾画关键句的方法,能迅速把握各段内容,梳理出主要事件,为后文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语文教材回忆性散文中的两重叙述视角
语文教材回忆性散文中的两重叙述视角1. 引言1.1 回忆性散文的特点回忆性散文是一种以个人经历和回忆为素材,通过散文的形式进行表达的文学体裁。
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回忆性散文注重真实性和情感性。
作者通常以自己的视角去回忆过去的经历,将真实的情感融入到文字中,使读者能够感同身受,共情体验作者的心情和情感。
回忆性散文具有情节性和故事性。
作者在回忆过程中会按照时间顺序或主题线索展开叙述,让读者跟随故事的发展,感受到情节的起伏和转折。
回忆性散文注重细节描写和情感表达。
作者会通过细致的描写和真挚的情感展现回忆的场景和人物形象,让读者仿佛置身感受到作者当时的思绪和感受。
回忆性散文是一种充满个人情感和真实经历的文学形式,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表达,让读者能够在回忆的世界里共鸣和反思。
这种特点使得回忆性散文成为一种能够触动读者内心深处的文学形式,具有独特的魅力和吸引力。
1.2 双重叙述视角的意义双重叙述视角的意义在语文教材回忆性散文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同时呈现个人回忆和客观描述两种视角,可以更全面地展现事件背后的真实情感和客观事实。
这种双重叙述不仅可以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故事的内涵和背景,也可以激发读者对故事的共鸣和感情共鸣。
双重叙述视角还能够为故事增添层次感和深度。
个人回忆带有主观的情感色彩和个人体验,使得故事更加生动和具体,读者会更容易沉浸其中;而客观描述则能够提供客观的事实和背景,使得故事更加可信和具备说服力。
这种双重叙述的结合使得语文教材中的回忆性散文不仅具有情感上的共鸣,也具有认知上的丰富性。
通过双重叙述视角,读者可以在体验故事情感的也能够理性思考事情的来龙去脉和背景概况。
这种综合的阅读体验不仅能够促进读者对故事的深入理解,也能够培养读者的批判性思维和阅读能力。
双重叙述视角在语文教材回忆性散文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能够丰富故事的表现形式,也能够提升读者对故事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2. 正文2.1 个人回忆与客观描述的结合在语文教材回忆性散文中,个人回忆与客观描述的结合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叙述方式。
初中回忆性散文情境教学实践研究
总之,初中回忆性散文情境教学实践研究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对于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情感体验具有积极作用。通过不断探索与实践,相信未来 这一教学方法将会在更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与推广。
参考内容
一、引言
在文学的海洋中,回忆性散文是一种独特的文体,它通过作者的回忆,将过 去的经历和情感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类散文不仅富有文学价值,而且具有 深刻的思想内涵。对于初中生来说,回忆性散文的阅读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文学 鉴赏能力,还能引导他们理解和体验生活。因此,本次演示将探讨如何进行初中 回忆性散文的群文阅读教学。
四、实践研究与效果评估
本研究选取了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背影》、《故乡》等回忆性散文作为教学 案例,实施情境教学方法。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通过问卷调查和课堂观察发现: 1)学生对回忆性散文的兴趣明显提高;2)学生在阅读理解、语言表达、情感体 验等方面能力有所提升;3)学生在课堂上更加活跃,积极参与讨论。
三、情境教学的理论基础与实施 方法
情境教学是一种以情感体验为核心的教学方法,通过创设与文本内容相关的 情境,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从而深入理解文本内涵。具体实施方法包 括:1)以多媒体技术呈现情境,如播放与文本情感相符的音乐、展示相关图片 等;2)以角色扮演体验情境,如让学生扮演文中角色,亲身体验作者的情感;3) 以语言描绘情境,如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文本意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六、展望与未来研究方向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对于初中回忆性散文情境教学的实践研究仍需不 断深化。未来研究方向可以包括:1)深入研究回忆性散文与其他文学形式之间 的与差异;2)探讨如何将情境教学与其他先进教学方法相结合,形成更加完善 的教学体系;3)进一步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体发展需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和创新能力;4)拓展情境教学的应用领域,将其应用于其他文学样式或学科领 域。
浅析回忆性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浅析回忆性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作者:王秋荻来源:《文学教育》 2021年第3期王秋荻内容摘要:由于历史的机缘和人为的选择,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主导文体一直都是散文,其中回忆性散文在语文教材中占据了一定的篇幅,这类文体内容真实,事件典型,描写人物运用角度不同,语言风格多样,学生容易领悟。
但在实际的散文教学中,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一直是教师在教学时头疼的问题,教师往往无法把握教学的主要内容,在散文教学时率性而为,易将散文这种特殊性的文体与其他文体相混淆。
因此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是最基本的工作,只有把基础处做好,散文教学才能有更进一步的突破。
本文借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藤野先生》为例,谈谈如何对回忆性散文的教学内容进行确定。
关键词:回忆性散文教学内容《藤野先生》一.引言散文一直都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主导文类,教好散文对改善和促进整个语文教学十分重要。
而回忆性散文在初中教材选文中占的比重也很大,并且就其本身而言,回忆性散文的价值更在于它以展示了人在历史的某个瞬间所独有的一种情绪状态。
学生阅读回忆性散文,可以分享作者这种回忆带来的“特有的情绪状态”,这是其他散文所不能展示的。
但是教师在回忆性散文教学中,经常不能准确地抓住教学内容,只是一味地进行知识的灌输,更不会引导学生体会到这种文体所特有的美感。
因此,发掘回忆性散文独有的教育教学价值,对教学内容进行确定,让教师学会“怎么教”,学生学会“怎么学”,这才是本文中所要探讨的问题和关键。
二.回忆性散文概念的界定“回忆性散文是以散文的基本形态为基础。
在叙述上用回忆过去的方式,对过去发生的事件进行阐述。
回忆性散文具有独特的美学规范,它之所以不同于记叙类文本是因为它具有以下的特点。
首先,回忆性散文是片段式的,他不追求完整性。
其次,作为回忆性散文他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双重视角,写文章时作者常常用第一人称视角,站在当下去回忆过去,文章中既有“当时的我”的感受,也有“现在的我”对“当时的我”的“感受”的“再感受”。
散文文体知识
散文文体知识一、什么是散文?散文的文体知识一、什么是散文散文这个名称,随着文学的发展,它的含义和范围也在不断的演变。
我国古代把与韵文、骈pián体文相对的散体文章称为“散文”,即除诗、词、曲、赋之外,不论是文学作品还是非文学作品,都一概称之为“散文”。
现代的散文指除诗歌、戏剧、小说以外的文学作品,包括杂文、小品文、随笔、游记、传记、见闻录、回忆录、报告文学等。
近年来,由于传记、报告文学、杂文等已发展为独具特色的文体,所以人们又趋于把散文的范围缩小。
因此散文专指用凝练、生动、优美的文学语言写成的叙事、记人、状物、写景、喻理的短小精悍的文艺性文体。
散文的选材范围海阔天空,表现形式灵便轻捷,行文活泼自由,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无一不可,反映现实迅速及时。
散文的创作,常常是撷xié取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片断甚至点滴小事,或自然界中的一个小小物件乃至一片叶、一缕光、一眼泉、一朵花来寄托作者的情思,表达主观感受,流露某种意愿、希望和追求。
散文常用象征、衬托的手法,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某种抽象的概念,寄寓某种思想感情和生活哲理。
二、散文的分类根据表达方式的侧重点不同,散文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性散文。
1、叙事散文:以写人叙事为主的散文,通过写人叙事抒发作者特定的感受和情思。
这类散文善于通过某些生活片断、场景和细节描写以及人物最突出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揭示事件的审美意义。
2、抒情散文: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散文,它主要是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其基本特征是寓情于景,寓情于物,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也就是通过对景和物极尽其妙的艺术描写,抒发作者的主观感受和特定情思。
这类散文较多含蓄和象征的成分。
3、议论性散文:以议论为主,借助某种形象说理,直接的发表议论,其特点是议论、抒情和描写相结合。
这类散文近似于杂文,但比一般杂文更具文艺性。
三、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语文教材回忆性散文中的两重叙述视角
语文教材回忆性散文中的两重叙述视角【摘要】语文教材中的回忆性散文展示了丰富的双重叙述视角,使读者在阅读中能够体验到更多层次的情感和思考。
散文中青春故事的双重叙述,让人感受到时间的变迁和成长的轨迹;家乡变迁的对比展示,揭示了时光流转中的城市面貌变迁;教材中情感变化的描写,让读者体会人生起伏和心情起伏;人物形象的双重塑造,让人对人物有更多维度的理解;历史事件的多面呈现,拓展了读者对历史的理解。
这些故事不仅带给读者情感上的触动,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引导读者去多元视角地看待事物,体验阅读散文的深层次体验。
通过这些散文,读者不仅可以感受到文学的魅力,也可以从中汲取到人生的智慧和启发。
【关键词】散文、语文教材、回忆、双重叙述、青春故事、家乡变迁、情感变化、人物形象、历史事件、教育意义、多元视角、深层次体验、文学审美1. 引言1.1 回忆性散文特点回忆性散文是一种以回忆为主要写作素材的文体,通常是作者回顾自己的经历、感受和思考,通过文字再现那些曾经发生的故事和情感。
这种文体具有跨时空的特点,不仅可以用来记录个人经历和情感,还可以反映出时代和社会的变迁。
回忆性散文的特点包括情感真挚、细腻入微,语言朴实自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能够引起读者共鸣和思考。
在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常常通过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去观察和思考,展现出独特的主观情感和思维方式,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的躁动和思考。
回忆性散文不同于客观史料的记录和描述,更多地是作者主观感受和体验的再现,因此具有很强的个人色彩和情感奔放的特点。
通过回忆性散文的双重叙述,作者可以将自己的思考和感受与读者分享,引发读者对故事背后的深层次思考和情感的共鸣。
1.2 两重叙述视角介绍两重叙述视角指的是在语文教材回忆性散文中,作者通过双重的叙述方式来呈现故事或事件,从而展示不同的维度和观点。
这种双重叙述可以帮助读者更全面地理解故事背后的含义和情感,使散文更加丰富和深刻。
通过这种方式,读者可以看到故事中不同角色的思想和情感变化,从而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