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地貌学知识点串讲
地貌知识点大纲总结
地貌知识点大纲总结一、地貌的基本概念1.1 地貌的定义1.2 地貌的形成原因1.3 地貌与地形的关系1.4 地貌对人类的影响二、地貌的分类2.1 按形状分类2.1.1 山地地貌2.1.2 平原地貌2.1.3 高原地貌2.1.4 盆地地貌2.2 按成因分类2.2.1 构造地貌2.2.2 流水侵蚀地貌2.2.3 冰川地貌2.2.4 风蚀地貌2.2.5 古地貌2.3 按地貌发育时期分类2.3.1 消耗地貌2.3.2 积累地貌三、地貌的主要特征3.1 陆地地貌3.1.1 山地地貌的特征3.1.2 平原地貌的特征3.1.3 高原地貌的特征 3.1.4 盆地地貌的特征 3.2 海洋地貌3.2.1 海底地貌的特征3.2.2 海岸地貌的特征四、地貌的形成与演变4.1 地质作用4.1.1 地震4.1.2 火山4.1.3 构造运动4.2 大气作用4.2.1 气候4.2.2 风蚀4.3 水文作用4.3.1 河流侵蚀4.3.2 冰川侵蚀4.3.3 海水侵蚀五、地貌区划5.1 中国地貌5.1.1 华北平原5.1.2 长江三角洲5.1.3 青藏高原5.1.4 西南地貌5.1.5 西北地貌5.2 世界地貌5.2.1 欧洲地貌5.2.2 亚洲地貌5.2.3 非洲地貌5.2.4 大洋洲地貌5.2.5 美洲地貌六、地貌保护与利用6.1 地貌资源利用6.1.1 旅游资源6.1.2 矿产资源6.1.3 水资源6.2 地貌环境保护6.2.1 地质灾害防治6.2.2 自然保护区建设6.2.3 生态环境保护七、地貌学的发展7.1 世界地貌学的发展历程7.1.1 古典地貌学7.1.2 现代地貌学7.2 中国地貌学的研究现状7.2.1 地貌学理论研究7.2.2 地貌学实践应用结语:地貌是地球表面的形状和特征的总和,是由于地质、气象、水文等自然力量的作用所形成的。
地貌的形成与演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涉及了地质作用、大气作用、水文作用等多种因素。
地质地貌学重点复习
27.岩石:指天然产出的,具有一定的结构和构造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固态集合体。
28.层间水:为某些层状硅酸盐矿物所特有,水分子呈层状分布于矿物晶体结构层之间,随着水分的进入或脱出,结构层间的距离也相应地增大或缩小。
33.在地质学中,地质时代的划分单位从大到小主要由(宙代纪世)等,其中显生宙分为(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34.在矿物的物理性质中,属于光学性质的有(颜色,条痕,透明度,光泽)等,其中颜色又可分为(自色,他色,假色)三种,属于力学性质的主要有(硬度,解理,断口,脆性)和(延展性,弹性,挠性,比重)。其他物理性质有 (磁性,发光性,放射性,电性。)
3.地壳按其结构可以分为(大陆地壳和大样地壳)。
4.地壳是地球表面的一层薄壳,即地球(莫霍面)以上的(固体硬壳),属于(岩石圈)以上的部分,主要由 (——)岩石组成。地壳厚度大致为地球半径的1/400,但各处厚度不一,大陆部分平均厚度为37km,而海洋部分平均厚度约为7km,(大陆)部分地壳最厚,如青藏高原厚达70多公里。
46.节理:是岩石中没有明显位移的断裂。
二.填空题
1.层理是沉积岩由于形成中先后沉积下来的沉积物特点不同而呈现出的(岩石成岩构造)。
2.层状岩石呈一系列的波状而失去其连续完整性的构造称为(褶皱)构造,它是岩层受力后,发生弯曲变形的结果,其基本单位称为(皱曲),也就是岩层的一个弯曲,其基本形态又有(背斜)和(向斜)之分。
27.条痕是指具有矿物在条痕板上刻划后所留下的(粉末的颜色)。
28.岩浆是地壳深处和上地幔富含挥发性的复杂的(粘稠的熔融体)。
地理地貌知识点总结
地理地貌知识点总结地貌是地球表面的自然形态,包括地球表面的海拔高度、地势倾向、坡度、地势起伏、沉积物分布以及岩石类型等。
地貌的形成受到地球内部构造、外部气候作用、水文作用和生物作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地貌是地球表面自然过程和地壳构造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本文将就地貌的分类、形成因素、中国主要地貌类型和世界主要地貌类型做一些总结。
一、地貌的分类地貌按地球构造作用和地表形成过程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海岸地貌:由于海洋水文作用在海岸线上形成的地表地貌。
2. 河湖地貌:由于河流和湖泊水文作用在流域内形成的地貌。
3. 冰川地貌:由于冰川运动和侵蚀积累形成的地貌。
4. 风蚀地貌:由于风力侵蚀和堆积作用在干旱地区、沙漠地区形成的地貌。
5. 岩溶地貌:由于碳酸盐岩溶蚀作用而形成的地貌。
6. 火山地貌:由于火山活动产生的地表地貌。
7. 断陷和隆升地貌:由于地壳活动引起的地表地貌。
以上不同类型的地貌是由不同的自然过程和地质作用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而在地球表面上还存在着地表地貌的组合,例如,山地地貌和河流地貌、湖泊地貌之类的地貌组合。
二、地貌的形成因素地貌形成的主要因素可以分为地质作用、气候作用、水文作用和生物作用。
1. 地质作用:地区的地质结构、岩石性质和矿物成分都是地貌形成的重要因素。
不同的岩石类型具有不同的物理特性,它们对地表形态起到了重要作用。
另外,地质构造活动也对地表地貌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地震和火山活动都会对地表地貌造成重大影响。
2. 气候作用:气候是地貌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温度、降水量、风力和湿度等气候要素的变化对地表地貌起到了关键作用。
气候作用不仅通过侵蚀作用塑造了地貌,在地表也形成了风蚀地貌、冰川地貌等特殊形态。
3. 水文作用:水文作用是地表地貌形成的重要因素。
河流、湖泊、冰川、海洋等水体的流动和作用对地表地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河流侵蚀、沉积和冰川侵蚀都是水文作用对地貌形成的重要作用。
4. 生物作用:生物对地表地貌的形成也起到了作用,例如,植被的分布及生长状态会影响侵蚀和沉积,生物对土壤的稳定和破坏也会影响地表地貌的形成。
地质地貌学重点
第一章矿物一、名词解释矿物:是天然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绝大多数为晶质固态的无机物稳定于与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
原生矿物:由于岩浆的冷却分异,其中的物质通过各种物理化学反应的作用下而形成的矿物。
、次生矿物:在地表或近地面,与太阳能、大气和水有关的作用下而形成的矿物。
类质同象:矿物晶体在形成过程中,晶体结构中本应由某种质点所占的晶位被晶体化学性质类似的其他质点所置换,只引起晶胞参数及理化性质的规律性改变,而晶体结构不发生改变的现象。
同质异象:化学成分相同的物质,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会形成构造和性质完全不同的晶体现象。
造岩矿物:对于形成岩石有普通意义的矿物。
粘土矿物:是蚀变演示经交代作用、原生矿物经风化淋湿作用以及沉积作用的产物,形成并稳定于地表特定水热条件是次生矿物。
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结晶方向裂开成光滑面得性质。
硬度:矿物抵抗外来机械作用的能力。
断口:是指单体矿物受力后,不沿着一定得结晶方向破裂而形成的断开面。
颜色:矿物的颜色,是矿物对光线中不同波长的光波均匀吸收或选择性吸收所表现出来的性质。
条痕:矿物粉末的颜色。
结晶习性:指在相同的生长条件下,一定成分的同种矿物,常有生成某一刑天的习惯。
结晶质:矿物在适应的条件下形成规律的几何体外形的物质。
二、简答题1.简述硅酸盐类矿物的晶体构造特征:①岛状构造②环状构造③链状构造④层状构造⑤架状构造2.矿物的晶体分类法及其代表矿物按晶体化学分类法,把矿物分为5大类12种类型①.自然元素:即单质金属或非金属,如金刚石。
②.硫化物:元素同硫结合,如方铅矿(PbS)闪锌矿(ZnS)③.卤化物:卤族元素化合物,如岩盐(NaCl)萤石(CaF2)④.氧化物及氢氧化物:a.金属氧化物,如石英(SiO2)b.金属氧化物与水联合派生,如褐铁矿Fe2O3‘H2O⑤.含氧盐:a.硅酸盐:元素同SiO44-结合,如橄榄石(Mg2Fe)2[SiO4]b.含水硅酸盐(粘土矿物):水同[SiO4]4-矿物联合派生,如高岭石Al4[Si4O10](OH)8c.硫酸盐:元素同SO42-结合,如石膏CaSO4‘2H2Od.碳酸盐:元素同CO32-结合,如方解石CaCO3e.磷酸盐:元素同PO43-结合,如磷灰石Ca[PO4]3(F,Cl,OH)第二章岩石一、名词解释:岩石:是地壳中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固态物质,是矿物或岩屑的集合体,有一定的结构、构造和变化规律。
地质学与地貌学重点
地质学与地貌学一、名词解释1.矿物:是天然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绝大多数为晶质固态的无机物,稳定于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
2.原生矿物:指在内生条件下的造岩作用和成矿作用过程中,同所形成的岩石或矿石同时期形成的矿物,其具有的化学组成和结晶构造均未改变。
3.次生矿物:在岩石或矿石形成之后,其中的矿物遭受化学变化而改造成的新生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构造都经过改变而不同于原生矿物。
4.类质同象〔同晶置换〕:晶体中某种质点被类似质点所顶替〔置换或取代〕而能保持原有晶体构造类型,之稍微改变其晶格常数的现象。
5.造岩矿物:构成岩石主要成分的矿物。
6.粘土矿物:组成粘土岩和土壤的主要矿物。
7.斜长石:晶体属三斜晶系的架状结构硅酸盐矿物,晶形呈柱状、厚板状,常为粒状或块状;颜色多呈灰白色,有时微带浅棕、浅蓝及浅红色;硬度6~6.5;相对密度2.61~2.76;玻璃光泽;两组解理。
8.钾长石:也称正长石,属单斜晶系,通常呈肉红色、白色或灰色。
密度2.54~2.57g/cm3,比重2.56~2.59g/cm3,硬度6.具有熔点低,熔融间隔时间长,熔融粘度高等特点。
9.基性斜长石/中性斜长石/酸性斜长石:斜长石是由钠长石和钙长石所组成的混合物,二者可按任意比例混合,根据不同比例可分为酸性斜长石、中性斜长石和基性斜长石。
10.碱性长石:是富含碱金属钾、钠的长石的总称。
是钠铝硅酸盐〔NaAlSi3O8〕和钾铝硅酸盐〔KAlSi3O8〕的混合物。
11.岩石:是地壳中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固态物质,是矿物或岩屑的集合体,有一定的结构、构造和变化规律。
12.岩浆:是形成与地壳深处或上地幔,以硅酸盐为主的高温熔融物质。
13.熔岩:液体喷发物。
14.岩浆作用:是指岩浆的发育运动及其固结成岩的作用。
15.侵入作用:深部岩浆向上运移,侵入周围岩石而为到达地表。
16.火山作用:岩浆喷出地表的作用称为喷出作用。
17.变质作用:地壳中的岩石,当其所处的环境变化时,岩石的成分、结构和构造等常常也会随之变化,而到达新的平衡关系的过程。
地理关于地貌知识点总结
地理关于地貌知识点总结1. 地理地貌分类地理地貌可以分为陆地和水域两类。
陆地地貌包括山地、丘陵、平原、高原、盆地、河谷、沙漠等;水域地貌包括海洋、湖泊、河流、湿地等。
2. 地貌的形成地貌形成是由地壳变动、水体、风、冰雪、生物、人类等多种外力作用的结果。
地壳变动是地貌形成的基础,包括构造运动、地质岩石的堆积和剥蚀等。
地表水体的侵蚀和沉积,风的侵蚀和堆积,冰雪的侵蚀和堆积,生物的侵蚀和堆积,人类的开发和开采等也会对地貌造成影响。
3. 山地山地是地球表面上的一种突出地形,山脉是一系列山岭或高地的集合。
山地的形成多是由地壳构造运动引起的,包括造山运动、地震活动、火山喷发等。
山地地形不仅包括山峰和山谷,还包括山脉、山梁、山间盆地、峡谷、崖壁、瀑布、冰川等。
4. 丘陵丘陵是介于山地和平原之间的地貌类型,它们起伏不平,但比山地平缓。
丘陵地貌的形成多是由于水体和风对地表的侵蚀和沉积引起的,还包括地壳构造运动和冰雪的影响。
5. 平原平原是地球表面上的一种广阔而平坦的地形,由于受到水体的沉积和风的侵蚀以及地壳构造运动的作用形成。
平原地貌种类繁多,有沿海平原、河流平原、湖泊平原、冰川平原等。
6. 高原高原是地球表面上海拔较高而平坦的地形,由地壳构造运动引起的,高原地貌具有起伏不平的地形特征,同时还有成千上万的河流和湖泊穿插其中。
7. 盆地盆地是一种相对封闭的地貌类型,其周围是山脉、丘陵或高地,盆地内部多为平坦,盆地地貌的形成多是由地壳变动引起的。
盆地内部积聚了大量的河流和湖泊,也是人类聚居的地方。
8. 河谷河流在长时间内对地表的侵蚀和沉积,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河谷地貌,包括V字谷、冲谷、盆地谷等,河谷地貌是地质地貌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且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
9. 沙漠沙漠是一种干旱、多风且植被稀少的陆地环境,沙漠的地貌特征是沙丘、沙漠盆地、风蚀褶皱等,由于地表水分极端匮乏,生物也稀少,同时沙漠也是地球上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
地貌学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绪论1)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形态特征和及其成因、演化、内部结构和分布规律的科学2)地球内营力:地球表面以下的作用力;例如地壳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等3)地球外营力:地球表面以上的作用力,例如流水、波浪、冰川、风等4)戴维斯“侵蚀轮回”学说:第二章坡地地貌1)风化作用:露地表的岩石,受到日光照射、温度变化、水的作用和生物作用等,发生破碎和分解,形成大小不等的岩屑、沙粒和黏土,这种作用被称为风化作用2)崩塌及形成条件:斜坡上的岩屑或块体,,在重力的作用下,快速向下坡移动,称为崩塌,条件:地形条件:坡度和高度;地质条件:岩石中的节理、断层、地层产状和岩性都对崩塌有直接影响;气候条件:温差大,降雨季节;地震因素;人为因素:开挖3)倒石堆的发育示意图形成过程:4)滑坡及影响因素:斜坡上的大块岩土体,由于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称为滑坡,条件:地下水、地表水、斜坡岩石结构和岩性、地震、人为因素5)滑坡的作用力:6)坡积裙:大气降雨或冰雪融化后,在斜坡的坡地上,形成片面状水流,在这种水流作用下,地面物质被侵蚀搬运使坡面降低,称为坡面水流侵蚀;被侵蚀的物质堆积在坡脚外,被称为坡积物,它们围绕坡地边缘分布,形似衣裙,称为坡积裙第三章河流地貌1)横向环流和漩涡流横向环流:在弯曲河道中,从凸案由睡眠流向凹岸的水流表流由河底流向凸岸的水流底流构成一个连续的螺旋形向前移动的水流,称横向环流漩涡流:当水流绕过障碍物,如沙坡的脊部、河床基岩岩槛以及各种人工建筑物时,都会产生旋涡流2)溯源侵蚀:从源头、河口或瀑布向上游侵蚀,称为溯源侵蚀3)侵蚀基准面:河流下切到接近这一基准面后即失去侵蚀能力,不能再向下侵蚀,这一基准面称为侵蚀基准面4)影响河床纵剖面发展的因素:水文状况的改变、构造运动、岩性的差异、气候变化、5)河漫滩的形成与发展:6)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地质、地形、气象、水文、经济活动7)洪积扇的结构:洪积扇的结构多事砂砾互层和砾石层中夹砂透镜体或砂层中夹砾石透镜体8)三角洲与三角湾:三角洲:在潮流作用很强和河流挟沙很少的河口,涨潮时潮流一很快的速度溯河而上,形成强烈侵蚀,退潮时积蓄的河水和潮流一起沿河而下,加强了退潮流的力量,强烈冲刷河道,形成喇叭形的河口叫三角湾9)河流阶地的成因:具有较宽的谷底和河流下切侵蚀10)分水岭:是指分隔相邻两个水系的高地11)断头河:河流袭夺后,夺水的河流称袭夺河,被夺水的河流称被夺河,被夺河的下游因上游改道而源头截断,称为断头河12)河流地貌的发育阶段:河流地貌发育的初始阶段,称幼年期阶段;河流地貌发育的平衡阶段,称壮年期阶段;河流地貌发育的终极阶段,称老年阶段第四章岩溶地貌1)岩溶水的分带:垂直循环带、过度循环带、水平循环带、深部循环带2)溶沟与石芽:溶沟和石芽是石灰岩表面的溶蚀地貌,水流沿石灰岩表面流动,溶蚀和侵蚀出许多凹槽,称为溶沟,溶沟之间突出的部分,称为石芽3)干谷、盲谷和伏流:干谷:是岩区的干涸河谷,由于地壳上升,岩溶水的水平循环带下降,或上游河道水流流入落水洞成为地下洞,原有由地下水喝上游河道补给的河流失去了水源,因而变成干谷盲谷:在岩溶区,常见河谷上游从某一陡坝下的泉眼涌出,而河流流向的前方又有一落水洞,河水沿落水洞流入地下,这种上下游封闭的谷地称为盲谷伏流:转入底下的河流暗流段,叫伏流4)峰林和峰丛:峰丛:峰丛是由上部为耸立的锥形山峰和下部相连的基座组成的石灰岩山峰群峰林:高耸林立的散布石灰岩山峰的组合5)岩溶地貌的地带性特征:6)岩溶地貌的发育阶段性:幼年期阶段、青年期阶段、壮年期阶段、老年期阶段第五章冰川地貌1)雪线及其影响因素雪线:在高山和高纬地区,地表降雪的积累量和年消融量相等的界限,称为雪线影响因素:温度、降水量、地形2)冰川冰的形成过程:积雪变成冰川是先由新雪变成雪粒,再由雪粒变成冰川冰,最后形成冰川3)冰川的类型:1.按冰川发育的气候条件和冰川温度状况,分为海洋性气候冰川和大陆性气候冰川2.按冰川形态、规模和所处地形条件,可把冰川分为山岳冰川、大陆冰川、平顶冰川和山麓冰川4)冰斗、刃脊和角峰冰斗:冰斗是山地冰川重要的冰蚀地貌之一,它位于冰川的源头;典型的冰斗是一个围椅状洼地,三面是陡峭的岩壁,底部是磨光的岩石斗底,向下坡有一开口,开口处常有一高起的岩地;刃脊:相邻冰斗之间的山脊形成刀刃状,称为刃脊角峰:几个冰斗后壁所交汇的山峰,峰高顶尖,称为角峰5)羊背石:是冰川基床上的一种侵蚀地形,它是由基岩组成的小丘,远望犹如伏地的羊群,故这些小丘为羊背石6)终碛堤与鼓丘:终碛堤:当冰川的补给和消融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时,冰川的末端较长时期地停留在某一位置,这时由冰川上游搬运来的物质,在冰川尾端堆积成弧形的堤,称~7)常见的冰川地貌:冰蚀、冰碛、冰水堆积地貌第六章冻土地貌1)季节冻土和多年冻土季节冻土:冬季土层冻结,夏季全部融化,叫~多年冻土:多年处于冻结状态的土层,或至少连续3年处于冻结状态的土层,称为~2)活动层:多年冻土区的冻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每年夏季融化,冬季冻结,叫~3)影响多年冻土厚度的因素:1.气候影响:大陆性半干气候较利于冻土的形成,而温暖湿润的海洋性气候不利于冻土的发展,因而在欧亚大陆内部的半干旱气候区的冻土南界北纬47°比海洋性气候影响较大的北美冻土南界北纬52°要更南一些,另外,在纬度和高度相同的条件下,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区的冻土厚度比海洋性气候区的要大 2.岩性的影响:砂土导热率高,易透水,不利于冻土形成,黏土导热率低,不易透水,有利于冻土形成,泥炭的导热率最低,最有利于冻土的发育;在连续冻土带,往往在超市黏土区的永冻层顶面埋深比砂砾石区的要浅,厚度比砂砾区的也要大,在不连续冻土带,泥炭黏土组成的地区往往发育许多岛状冻土 3.坡向和坡度的影响:坡向和坡度直接影响地表手太阳辐射的热量,阳坡日照时间长,受热多余阴坡,因而在同一高度、不同坡向冻土的深度、分布高度和地温状况都不同;4.植被和雪盖的影响:冬季,植被和雪盖阻碍土壤热量散失,夏季,植被和雪盖减少地面受热,因此,在有雪盖和植被的地区,地面年温差小;4)冻土的热状态剖面图与地温年变化深度:5)石环的形成过程:石环是由细粒土和碎石为中心,周围由较大砾石为圆边的一种环状冻土地貌,石环是冻土中颗粒大小混杂的松散砂砾层,由于饱含水分,经频繁的冻融交替,产生物质分异形成的,过程:活动层中的大小混杂的砂砾,冬季先从地面冻结,砂砾层空隙中的水冻结膨胀,地面和砂砾层中的砾石一起被抬高,砾石下部尚未冻结而出现空隙,砂土填入或水深入形成冰透镜体,夏季,活动层上部解冻,由于砾石和砂土的导热率不同,砂土中的冰先融化,地面逐渐回降到原来位置,但砾石下部仍未冻结状态,这时一些大颗粒碎石或砾石却比周围含水砂土位置相对升高,等砾石下部冰开始融化时,砾石周围的砂土向砾石下部移动,填垫在砾石下部,当活动层全部融化后,砾石却相对抬升了一段距离,在这种冻融过程反复作用下,打的石块就逐渐被顶托到地面除上述垂直方向的冻融迁移外,还有水平方向的迁移;水平方向的迁移是在活动层上部和地表进行的,在含水较多的细粒砂层中,冻结是体积膨胀要比含水较少的粗粒碎石层的大,结果含水较多的细粒砂层就形成一个微微向上凸起的膨胀中心,分布在表层的砾石从膨胀中心向四周移动,解冻时,由于砾石和含水砂土的导热率不同,先融化的细粒砂土回到原来的位置,填充了融化后的空隙,等到砾石下部也融化时,砾石则不能回到原来的位置,凸出在地面上,则向四周较低的部位移动,最后形成以砾石和碎石为边缘的石环6)冻土发育的空间差异:冻土发育不仅要有一定的低温,而且还与一定湿度有关,因此,处在同一低温条件下,由于湿度的不同,冻土地貌发育的程度在空间上也不一样第七章荒漠地貌1)风的搬运作用:风携带各种不同粒径的沙粒,使其发生不同形式和不同距离的位移,称为~2)风积物的特点:1.颗粒粒径一般只限于1mm以下2.风机无的粒度均一,比湖沙、河流沙河海滨沙的分选都好3.风成沙的磨圆度高4.沙粒表面有许多凹坑,这时沙粒在运动过程中相互撞击形而成,这种现象只限于大沙粒小于的颗粒这种现象不明显5.有些石英砂表面有溶蚀痕迹和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铁沉积物,6.风成沙一般以石英为主,有少量长石和各种重矿物如角闪石、绿帘石等,容易磨损的矿物经风搬运大都磨成更小的颗粒被吹扬到更原地地方,如云母在风成沙中很少见到3)雅丹:在极干旱地区的一些干涸的湖底,常因干缩裂开,风沿着这些裂隙吹蚀,裂隙越来越大,使原来平坦的地面发育成许多不规则的背鳍形龚脊和宽浅沟槽,这种支离破碎的地面称为雅丹4)新月型沙丘的形成过程:由于沙堆的存在使地面起伏、风沙流经过沙堆时,使近地面的风速发生变化,在沙堆顶部风速较大,沙堆的背风坡风速较小;从沙堆顶部和绕过沙堆两侧的气流在沙堆背风坡产生涡流,并将带来的沙粒堆积在沙堆后的两侧;形成马蹄形小洼地,这时就形成盾状沙丘;如果风速和沙量继续增大,沙堆背风坡的小凹地就将进一步扩大,背风坡相对最大高度接近沙丘最高位置.从沙堆顶部和两侧带来的沙粒在涡流的作用不断堆积在沙堆丘部的两侧,形成雏形新月形沙丘;雏形新月形沙丘再进一步扩大和增高,使气流在通过它的顶峰附近和背风坡坡5)脚部分时,产生更大的压力差,从而在背风坡形成更大旋祸,使原有浅小马蹄形洼地扩大,从迎风坡吹越沙丘页的流沙,在沙丘顶部附近的背风坡处难积,当增长到一定程度,沙粒就会在重力作用下沿背风坡下滑,落在洼地内,再被涡流吹向两侧堆积,这时就形成典型的新月形沙丘6)常见的风成地貌: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第八章黄土地貌1)黄土沟间地貌:黄土沟间地貌可分为塬、墚、岇三种类型,它们的形成和黄土堆积浅的地形起伏及黄土堆积的流水侵蚀都有关2)黄土地貌的发育阶段:黄推堆积时期的地貌发育阶段和黄土堆积后的侵蚀地貌发育阶段3)常见黄土地貌:黄土沟谷地貌、黄土沟谷间地地貌、黄土谷坡地貌和黄土潜蚀地貌第九章海岸地貌1)海岸的动力作用:波浪、潮汐、海流和河流波浪作用:海岸地貌形成过程中最为活跃的营力之一,风对海面作用,使水质点作圆周运动,海面水体随之发生周期性起伏,形成波浪潮汐作用:潮汐是在太阳和月球引力作用下发生的海面周期性涨落现象,潮汐作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潮汐的涨落,使海面发生周期性的垂直运动,海面涨落过程称为涨潮和落潮,二是使海面水体产生水平方向整体运动,形成潮流海流作用:海流的形成可由风的作用,气压梯度、海水密度和温度、江河淡水注入以及潮汐等影响所致海啸作用:海啸是突发的海底断层错动,海底滑坡,海底火山喷发或者划入海洋中的陆上滑坡引起的巨型波浪2)海面变化的影响因素:潮汐,风暴、海啸引起的上涨和贿赂,也有第四季的气候变化、构造运动、均衡作用、沉积物堆积等原因引起的长期海面升降变化第十章大地构造地貌1)构造山系的分布与特征:大致分为两大带:一是环绕太平洋沿岸的构造山系带,二是为略呈东西向的横贯亚洲、欧洲南部和非洲北部的山脉带特征:1.时代较老的构造山系,山体经受不同时期的挤压而发生复杂的褶皱和断裂,不仅造山作用时期形成的构造形迹发生再变形,新生代地层也发生强烈的褶皱和断裂2.山体常有岩浆的侵入和喷出,有些山地不同时代的多期侵入体3.山体的边缘有大规模的正断层和相邻的下沉盆地的沉积厚度加在一起,高差可大10千米4.山地呈断块抬升或拱区抬升,改变地形特征,水系重组,地貌变形或错位,并能发育多及夷平面5.这些山地长石地震活动和火山活动频繁地带6.构造山西都有很厚的地壳,深部在所谓的山根,2)大陆裂谷的成因:裂谷形成的力源问题:大陆裂谷是地壳拉张的结果,在地幔对流上升的地方炽热的地幔上升流的作用使岩石圈上拱呈穹隆外形,由于地幔上升流造成岩石圈上拱引起的区域拉张,岩石圈不断变薄,最终导致穹隆破裂,下陷形成谷地裂谷形成过程中的扩展问题:裂谷形成发展过程是先在某一地段开始破裂,然后再从这里向远端扩展,裂谷的形成阶段:根据谷内的沉积物粒度特征,可把裂谷作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奠定盆地的基础,地形经过长期夷平作用而起伏很小,侵蚀切割作用很弱,在古风话壳之上沉积细粒沉积物,第二阶段:盆地大幅下降,地形高差大,盆地两侧山地侵蚀作用加强,因而在盆地内堆积粗粒物质3)海沟-岛弧地貌:。
初中地理地形地貌的知识点梳理
初中地理地形地貌的知识点梳理地貌是地球表面上各种自然地物的形状、特征及其组合的总称,是地形、地貌的统称。
地貌是地球地表面所呈现的形状、地貌特征及其组合的总称,是地球地形特征的综合反映。
地貌是地球表面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代表着地形、地质、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环境要素对地面造型的表现和构建结果。
地貌是地球物理自然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地球表面形态学及其形成过程的一门学科,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地貌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地形、地貌的描述、分类、规律及其动力、发育和演变。
地形是地面的形状状态及其相应特征的总和,是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形态特征的主要表现。
地形的组成因素包括地表起伏、山地、丘陵、平原、高原、台地、盆地、山谷、峡谷、河流、湖泊、海岸线等。
地形的演化过程主要受地质、气候和水文等自然因素的作用。
地形不仅影响着地表水文、土壤等自然环境要素的空间分布和运移,也对人类活动具有重要的影响。
地形地貌是地球表面形态和地层结构及其相应特征的总和,是地球物理自然环境的一个特征表现。
地形地貌的主要形态特征包括地表起伏、地势高低、地形复杂程度、地貌类型及其分布规律。
地形地貌的形成原因主要包括地质因素、构造因素、水文因素、风化侵蚀等自然因素以及人类活动等人为因素。
地形地貌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按形态特征分为高山地形、丘陵地形、平原地形、盆地地形、岛屿地形等;按成因分为构造地形、沉积地形、侵蚀地形等;按时差分为原始地形、次生地形等。
地形地貌的演化过程主要包括:地质演化过程、构造演化过程、侵蚀作用、沉积作用等。
地质演化过程主要包括地球地表的构造变动、地壳构造活动、地震活动等。
构造演化过程主要包括板块运动、火山活动等。
侵蚀作用主要包括河流侵蚀、海岸侵蚀等。
沉积作用主要包括风沙沉积、水流沉积等。
地形地貌反映了地球物理自然环境形态状态和地质演化过程,是地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地形地貌的特征和演化规律对地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等学科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对城乡规划、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必背知识点 《地质地貌》
必背知识点《地质地貌》
以下是地质地貌的必背知识点:
1.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核、地幔和地壳。
2. 地球的地壳构造:板块构造理论,包括构造板块、板块边界类型(如边界类型、地震带和火山带等)。
3. 地球的地壳演化:包括地壳形成的方式(如火山喷发、板块漂移等)、地壳运动(如地震、构造活动等)和地壳变形(如抬升、沉降等)。
4. 地震:地震的定义、发生原因(如地壳运动和构造活动)、地震带和震级等级等。
5. 火山:火山的定义、喷发原因、火山类型(如盾状火山、构造火山等)。
6. 古地理学:通过地球地质记录的方法,研究地球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变化等。
7. 侵蚀与沉积作用:水、风和冰等自然力量对地表的侵蚀和沉积过程,形成山地、河流、冰川和沙漠等地貌。
8. 地质年代和地质时期:地球历史划分为地质年代和地质时期,反映了地球演化的历史进程。
9. 岩石学:研究岩石形成、组成、结构和性质等。
10. 矿产资源:地球上的矿藏资源,包括金属矿产、能源矿产、非金属矿产等。
地质地貌学考试重点(详解)
第一章地球的基本知识1、地球的圈层结构(1)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大气圈:对流层,平流层,电离层,散逸层(2)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地核2、地质作用:地质学上把引起地壳物质组成、地表形态和地球内部构造发生改变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第二章矿物1、矿物:在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具有相对固定的化学成分、具有确定的内部结构、构成岩石和矿石的基本单元。
2、矿物的化学组成:类质同像——组成矿物的离子被性质相近的离子所置换,而置换后矿物的晶体结构不变。
同质多像——指同样的化学成分,在不同的外界条件(温度、压力和介质条件)下,结晶出不同晶体结构和性质的矿物。
3、矿物的理化性质(1)颜色:自色,他色,假色(2)条痕:矿物粉末的颜色(3)透明度:透明,半透明,不透明(4)光泽:金属光泽,半金属光泽,非金属光泽(5)解理:极完全解理,完全解理,中等解理,不完全解理或无解理(6)硬度:滑石,石膏,方解石,萤石,磷灰石,正长石,石英,黄玉,刚玉,金刚石岩石——在各种不同地质作用下形成的,由一种或多种矿物有规律组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结构构造的矿物集合体,是地壳的主要组成部分。
(一种矿物的岩石大理石、自然界中大部分岩石是两种以上的矿物组成的,如花岗岩)4、常见矿物:绿帘石,普通辉石,普通角闪石,白云母,黑云母,蒙脱石,水云母,高岭石,正长石,钾微斜长石,透长石,斜长石,沸石,方解石,白云石,磷灰石,石膏,石英,钾盐,雄黄,雌黄, 第三章 岩石 一、岩浆岩 1、岩浆作用与岩浆岩:岩浆形成、运移、冷凝成岩的整个活动过程称岩浆作用;由岩浆冷凝而成的岩石叫岩浆岩。
2、主要矿物:是指岩石中含量多并决定岩石大类和命名的矿物,其含量一般大于10%。
3、次要矿物:是指在岩石中含量较少,对于划分岩石大类并不起作用。
一般含量5%--10%,但可作为进一步划分岩石种属的依据。
4、岩浆岩的结构:岩浆岩的结构是指岩石中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状和晶粒相对大小,以及矿物间相互结合关系所表现的出来的岩石特征。
高一地理地貌知识点梳理
高一地理地貌知识点梳理地貌是地球地壳构造和地球内外力作用下所形成的地表形态和地表物质分布的总和,是地表地球化学变化和地表地质运动的反映。
在高一地理学习中,地貌是一个重要的章节,本文将对高一地理地貌的知识点进行梳理。
第一,地球地壳的基本构造。
地球地壳分为大洲性地壳和海洋性地壳。
大洲性地壳主要由硅酸盐岩构成,地壳厚度较大;海洋性地壳主要由玄武岩构成,地壳厚度较小。
地壳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大陆板块上。
第二,地质运动与地貌的关系。
地球地壳存在着构造运动、地震、火山活动等,这些地质运动对地貌的形成和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板块运动中,地壳发生断裂、抬升、塌陷等变动,从而形成了各式各样的地貌。
第三,地貌的分类。
根据产生地貌的不同过程和力量,地貌可分为构造地貌、侵蚀地貌和沉积地貌。
构造地貌是地壳运动作用下形成的地貌,如山地和盆地;侵蚀地貌是由风化、侵蚀和冲刷作用形成的地貌,如河流、湖泊和冰川;沉积地貌是由沉积物堆积而成的地貌,如河流、沙丘和三角洲。
第四,全球性地貌的分布。
全球性地貌主要包括高山地带、平原地带、高原地带和海洋地带。
高山地带主要分布在大陆板块的边缘,是构造地貌的典型表现;平原地带主要分布在大洲性地壳上,总体呈现平坦的特征;高原地带主要分布在大陆板块的内部,是由于地壳运动而抬升形成的;海洋地带则是指海洋中的各种地貌。
第五,中国的地貌特点。
中国地貌多样,具有丰富的类型和特点。
主要包括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湖泊地貌、冰川地貌、沙漠地貌等。
中国境内喀斯特地貌发育丰富,以桂林山水和贵州黄果树瀑布等为代表;河流地貌则包括长江、黄河等著名大河;中国南部湖泊众多,如鄱阳湖、洞庭湖等;冰川地貌则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等高寒地区;沙漠地貌以塔克拉玛干沙漠为典型。
通过对以上地貌知识点的梳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地貌的形成和变化,进一步了解自然地理的奥秘,也能够更好地认识和保护我们的家园地球。
(本文字数:542字)。
地质地貌学重点
7. 岩浆:在地壳深处或上地幔天然形成的、富含挥发组分的高温黏稠的硅酸盐熔浆流体,是形成各种岩浆岩和岩浆矿床的母体
8. 岩浆作用方式:
① 侵入作用:岩浆上升到一定位置,由于上覆岩层的外压力大于岩浆的内压力,迫使岩浆停留在地壳之中冷凝而结晶
② 喷出作用:岩浆冲破上覆岩层喷出地表
逆断层—上盘上升、下盘下降。其中逆掩断层:断面倾角 <45 °推覆构造:断面倾角 <30 °
平移断层 — 两盘水平错动(断面近直立)
枢纽断层—某些断层运动具有旋转性质,好像上盘围绕着一个轴作旋转运动
25. 地震烈度:地震对地表和建筑物等破坏强弱的程度。因素: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土壤和地质条件、建筑物性能、震源机制、地貌和地下水位等
13. 各种风化作用的相互关系: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同时发生、相互影响、互相促进。物理风化使岩石破碎表面积增大,有利于水溶液的渗透为化学风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 化学风化溶解了岩石中易溶物质,改变了岩石的物理性质从而加速了物理风化的进行。物理、化学风化作用又为生物风化的深入创造了条件。
地质地貌学
1. 地球重力分布:地表重力随纬度增加而增大,随地表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2. 地球内部圈层:地壳、莫霍面、地幔、古登堡面、地核。地震波的变化来研究
纵波:可以通过固体和流体,速度较快 横波:只能通过固体,速度较慢
3. 地质作用:作用与地球的自然力使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
18. 岩石的相互转化: ① 不管什么岩石,一旦进入高温(大于 700 ~ 800 ℃)状态,岩石就将逐渐熔融成岩浆。岩浆在地下浅处冷凝成侵入岩,或喷出地表而形成火山岩。
② 出露到地表面的岩浆岩、变质岩与沉积岩,在大气圈、水圈与生物圈的共同作用下,可以经过风化、剥蚀、搬运作用而变成沉积物,沉积物埋到地下浅处就硬结成岩 -- 重新形成沉积岩。
地质地貌学学习重点
地质地貌学学习重点第一章绪论1、了解地质地貌学的研究任务(1)、研究地壳的形成和物质成分与结构的变化规律;(2)、研究地质作用的原因和条件,以及作用过程和结果;(3)、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发育规律;(4)、研究地壳运动、变化和发展历史及古生物变化历史。
2、地质地貌学的特点(1)、时间的悠久性(2)、地区的差异性(3)、变化的复杂性第二章地壳的物质组成1、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赤道半径6378km,两极半径6357km。
赤道周长40075km,即两极稍稍压扁的球体,旋转椭球体。
长短半径差为21km。
实际上北凸(10Km)南凹(30Km),略呈一梨形。
2、大陆表面形态的划分(七个单元)按照高程和起伏特征,大陆表面可分为山地、丘陵、平原、高原、盆地、洼地、裂谷系统。
3、莫霍面、古滕堡界面、康拉德面三个不连续界面划分地球圈层地球内部有两个最明显的地震波速度变化界面,称为不连续面。
莫霍面、古滕堡面,据此划分地壳、地慢、地核。
(上部地壳)硅铝层(花岗质层) 大陆地壳才有硅铝层---------------- 康拉德界面(下部地壳)硅镁层(玄武质层)4、地壳的元素丰度(克拉克值)元素在地壳中的重量百分含量,称为克拉克值 (地壳元素丰度)。
5、地壳中分布最广泛的10种元素O,Si,Al,Fe,Ca, Na, Mg, K, Ti,H 等10种元素占地壳总重量99.96%,其中O,Si,Al,Fe占88.31%.6、地质作用概念作用于地球的自然力使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总称为地质作用。
引起地质作用的自然力称为地质营力。
7、地质作用的能源(1)、地内热能 (2)、重力能 (3)、地球旋转能(4)、太阳辐射能 (5)、潮汐能 (6)、生物能8、地质作用的分类按照能的来源不同,地质作用分为内力地质作用和外力地质作用。
9、矿物的概念矿物是天然产出的自然元素的单质和化合物,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10、晶体与非晶质体(1)、晶体是内部质点(原子、离子、分子、离子团)在三维空间有规律重复排列(即有序排列)的固体。
地质地貌重点
绪论一、地质学的概念及特点1、地质学的定义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及其演变的一门学科。
主要是研究地壳的物质组成、变化和发展历史及古生物变化历史的一门学科。
(物质、运动形式、演化)2、地质学的特点(1)空间上的广阔性与地域上的差异性(2)时间上的悠久性(3)(地质)变化过程的复杂性(4)地质记录的残缺性二、地貌学的定义及特点1、地貌学是介于地质学与自然地理学的一门边缘学科,是研究地表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
2、地貌发展的动力:地貌发展的动力来自地质作用中内、外营力的相互作用三、地质地貌学与农业科学和环境科学的关系1、土土壤的特性受母岩类型、地貌特征、地质演化史等因素的影响,土壤的分类、区划、调查等方面,要考虑各地区具体的自然条件和地质条件、土壤的改良利用大多数和当地地质地貌条件有关。
2、水(坎儿井、都江堰)合理利用地表水、地下水,寻求地面水、地下水的地质运动规律,寻找水源、防止水土流失等方面,根据地质条件兴修水利,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3、肥农业上所用的大多数肥料、农药、土壤改良剂都是地质作用的产物,因而这些矿物的开发对农业将有很大的作用。
第二章一地球的形状“梨”形或旋转椭球体二、重力异常、磁异常、地热异常、剩余地磁重力异常:实测重力值与正常重力值不相符合,这种偏差称为重力异常。
磁异常:地磁三要素实测值与正常值不一致的现象叫磁异常地热异常:地热增温率大于该地区的平均值叫地热异常剩余地磁:岩石在形成过程中所获得的磁性三、圈层结构(岩石圈、软流层概念;三个分层界面)1、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连续包围在地球最外面的空气圈,主要组成为N(78%)、O(21%)、Ar(0.93%)CO2、水蒸汽及少量的尘埃。
根据大气的性质、成分等又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电离层、散逸层。
对流层:集中了大气质量的3 /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而厚度最簿,并随纬度、季节而不同,在高纬地区平均8~9km ,中纬地区平均10~12km,低纬地区平均17~18km,夏季大于冬季。
地质与地貌学复习大纲
地质与地貌学复习大纲绪论1、名词解释:地质学、地貌学2、地球一同于其它自然物体的特殊性表现有哪些?3、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是什么?4、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是什么?5、地质地貌学与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有什么关系?6、地质学是研究岩石圈的物质组成、结构、产状、成因及其变化发展以及古生物、古气候演变历史的一门学科。
7、地貌学是研究地表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发育规律的科学。
第1 章地球基本知识1、名词解释:重力异常、地热增温率、地热异常、磁偏角、磁倾角、剩余磁性、地壳、地幔、克拉克值、地质作用、地质营力。
2、地球从外部到内部分为哪几个圈层?它们各有什么特点?3、地貌的形态有哪些?平原、丘陵、山地、盆地、高原4、何谓地质作用?内力地质作用和外力地质作用各有哪些形式?5、地球的重力随纬度的增加而(加大减小)。
6、重力实测值(大小)于理论值,表明地下有(金属矿产天燃气)。
7、从物质组成来看,地壳分为两层:、8、(上下)地幔(中部下部)的塑性层,称为软流层。
9、软流层以上,包括以及,称为岩石圈。
10、内力地质作用的能量主要来源于11 、外力地质作用是由所引起的。
12、地热异常指某地的地热增温率大于该地区的平均值。
13、地磁三要素是指:磁偏角、磁倾角、磁场强度。
14、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外部圈层构造的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内部圈层构造的地核、地幔和地壳。
15、莫霍面以上为地壳,莫霍面与古屯堡面之间为地幔。
16、内营力作用表现为:地壳运动、火山作用、变质作用及地震等。
17、外营力主要包括风化作用,流水、地下水、冰川、风力、海洋和湖泊等的剥蚀作用和堆积作用。
18、内力地质作用是由地球内部能量引起地壳的物质成分、地表形态和地球内部构造发生改变的作用。
19、外力地质作用是由地球外部能量引起地壳的物质成分、地表形态和地球内部构造发生改变的作用。
20、各种地质现象,如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都发生在地壳。
21、海平面以下的地形是起伏不平的,临近大陆的海水下的宽广平台为大陆架,它以下较陡的斜坡叫大陆坡,再往下的缓缓倾斜地带为大陆基,再往外延伸便是宽广的大洋盆地。
地貌学知识整理剖析
地貌学知识整理剖析第二章构造地貌复习要点1、构造地貌规模分级;一:全球构造地貌—大陆和洋底。
二:大地构造地貌—如大陆上的褶皱山脉、大型拱起高原,洋底的洋中脊、海岭和深海平原等。
三:地质构造地貌—由断裂、褶皱和火山等作用形成的地貌。
2、地壳均衡理论;固体的地壳在熔融状态的地幔之上好像浮在水面上的快体一样,地壳厚的地点,突出地表愈高.插入下部地幔愈深;反之,地亮薄的地点,插入下部地幔愈浅。
如此就形成地壳均衡。
3、全球有三大构造活动地貌带(名称、特点);环太平洋大陆边缘带:集中了世界上60%的活火山和绝大部分的深源地震,并伴有极其频繁的浅、中源地震。
新生代地层因受构造活动造成比较复杂的地质构造现象,也是典型的活动大陆边缘所在。
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带:地震频繁,某些段降有火山活动。
新生代地层受强烈水平挤压作用呈现大规模逆掩推覆现象。
洋脊裂谷带:地形起伏较缓,新生代岩层形变错位别强,非常少有新生代火山岩浆活动,地震活动弱。
4、洋底构造地貌的类型;(1)大洋中脊(2)大洋盆地:海岭、深海平原、海沟5、活动大陆边缘的类型和特点:安第斯型大陆边缘:以太平洋的东岸最为典型。
由海沟与边缘山脉组成,大陆架很狭窄。
东亚型大陆边缘:以东亚的大陆边缘最为典型。
自海向陆依次浮现海沟、岛弧和弧后盆地,构造复杂多样。
陆缘弧:指陆地和火山岛弧之间的弧后盆地的基底具有典型陆壳性质,并因有丰富的陆源碎屑堆积,成为浅海大陆架,其陆壳向来延伸到火山岛弧区域。
边缘湖:它的弧后盆地基底更多的具有洋壳性质,并往往成为深达2千米左右的海盆,而火山岛弧的基底却具有陆壳性质。
洋内湖:包括弧后盆地和火山岛弧在内的整个基底都由洋壳组成。
6、地质构造地貌的类型(重点掌握单歪地貌)。
断裂地貌:断层崖、断层线崖、断层谷、掀歪山褶皱地貌:单歪地貌(向一具方向倾歪的状态称为单歪构造。
发育在构造盆地的边缘、穹窿高地的边缘、褶曲两翼等的单向倾歪岩层上的地貌,统称为单歪地貌。
地貌学知识点
地貌学知识点地貌学复习材料第一章绪论1.地貌学:研究地表形态特征及其成因、演化、内部结构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第二章坡地地貌1.坡地地貌:坡地上的风化岩块或土体在重力和流水作用下发生倒塌、滑动或蠕动形成的地貌。
2.风化作用:出露地表的岩石,受日光照耀、温度变化、水的作用和生物作用等,发生破裂和分解,形成大小别等的岩屑、砂粒和黏土,这种作用称为风化作用。
可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三种。
3.倒塌:歪坡上的岩屑或块体,在重力作用下,快速向下坡挪移,称为倒塌。
倒塌堆积地貌:沿歪坡倒塌的物体在坡度较平缓的坡麓地带,堆积成半锥形体,称倒石堆(岩屑堆)。
倒石堆的平面形状大多呈半圆形或三角形,有时好几个倒石堆连接在一起呈带状。
倒石堆的表面纵剖面坡度除与岩屑本身的休止角有关外,与岩屑下部基坡的坡度大小也有非常大关系,基坡缓,倒石堆的坡度也缓。
P11页图4.滑坡:歪坡上的大块岩(土)体,由于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妨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滑坡面整体向下滑动。
形态特征:滑坡体、滑坡面、滑坡壁、滑坡裂隙、滑坡阶地和滑坡鼓丘。
第三章河流地貌1.横向环流(P21):在弯曲河道中,从凸岸由水流面向凹岸的水流(表流)和从凹岸由河底流向凸岸的水流(底流)构成一具延续的螺旋形向前挪移的水流,称横向环流。
可分为四种:单向横向环流、底部汇集型横向环流、底部辐散型横向环流、复合型环流。
2.河流的搬运作用:河流水流在流淌过程中携带大量泥沙和推动河底砾石挪移的作用,叫河流搬运作用。
方式有:推移、跃移、悬移。
3.河床纵剖面:河谷中枯水期水流所占领的谷底部分称为河床。
河床横剖面呈一低洼槽形。
从源头到河口的河床最低点连线。
4.河床纵剖面是河流作用形成的,每条河流下切侵蚀的最大深度并别是无止境的,往往受某一高度基面操纵,河流下切到接近这一基面后即失去侵蚀能力,别再向下侵蚀,这一基面称为河流侵蚀基准面。
5.妨碍河床纵剖面进展的因素:(1)水文事情的改变可使河流中水量、水流流速和含沙量变化,使河床发生侵蚀或堆积。
地质地貌学知识点串讲
地质地貌学知识点串讲地貌学知识点串讲一、掌握以下基本概念:1.地貌学:2.第四纪地质学:3.地貌学和第四纪地质学的关系如何?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1)从历史的角度看,二者脱胎于自然地理学和地质学,是从自然地理学和地质学种发展起来的,属于自然地理学和地质学二者之间的边缘学科。
(2)两者都以地表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其演变历史为研究对象,都是研究地表环境的重要学科。
(3)由于任何一种外力作用在塑造地貌形态的同时,也形成第四纪堆积物,因此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常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同一问题,研究结果互相补充,关系十分密切,都具有多种理论和应用实际价值。
4.第四纪分为四个时期,按时间先后顺序分别为(中文和代号):、、、和。
5.简述第四纪沉积物基本特征?6.第四纪沉积物成因标志:主要有、、三类。
7.地貌形态:8.地貌形态测量指标:地貌形态测量是用数值表示地貌特征的一种定量方法。
主要形态测量指标有、、。
9.形成地貌的内、外地质营力包括哪几个方面?各有什么影响?10.巨型地貌(一级地貌)包括即地球上的和;大型地貌(二级地貌)包括和;中型地貌是大型地貌的一部分,主要包括、以及。
11.准平原:在山峦起伏的广大地区,经长期侵蚀剥蚀作用把地面夷平为起伏平缓的平原。
12.夷平面:各种夷平作用形成的陆地平面,经构造运动抬升后,其残迹也可见于高山峰顶或高原的顶部,称为夷平面。
13.山麓面:是干旱半干旱条件下,坡面洪流不断搬运风化碎屑而致山坡大体保持原有坡度平行后退,山体不断缩小时在山麓形成的大片基岩夷平地面,有时上覆一层较薄的第四纪松散堆积物。
14.地文期:区域地貌的发育分期,亦即地貌形成和发展的阶段与过程。
15.风化作用:16.风化作用按性质分为、和三种类型。
17.根据风化作用进行的强弱和性质风化分为四个阶段:、、、。
18.残积物:19风化壳:残积物和土壤在大陆地壳表层构成一层不连续的薄壳,称之为风化壳。
20.残积物的岩性由、及组成。
地质地貌学
地质地貌学一.名词解释1.泥石流:是山区常见的一种突发性自然灾害现象,是由大量土、砂、石块等固体物质与水组成的一种特殊洪流。
2.地壳:指地球莫霍面以上的固体硬壳,属于岩石圈的上部。
3.类质同象:在一定结晶条件下,矿物晶体中部分质点的位置被另一种化学性质相似的质点所替代,但不破坏本身的结晶格架,这种现象称为类质同象。
4.同质多象:相同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的外界条件下(如温度、压力、介质性质等),结合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晶体,形成结晶形态和物理性质都不同的矿物,这种现象称为同质多象。
5.波痕:沉积过程中,沉积物由于受风力或水力的波浪作用,而在沉积层面上遗留下来的波浪的痕迹。
6.风化壳:从整个岩石圈来看,上层部分都是风化残余物(包括就地堆积的与经过搬运的),它们构成一层薄薄的外壳叫做风化壳。
7.蠕动: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及风化碎屑物在重力作用下,顺坡向下发生缓慢移动的现象。
8.地质作用:由于自然动力引起地壳的物质成分、构造和地面形态发生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各种作用。
9.变质作用:地壳中原来的岩石受构造运动、岩浆活动等内动力的影响,使其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甚至化学成分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这些变化总称为变质作用。
10.矿物:是在地质作用下产生的,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天然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
11.硬度:指矿物抵抗外来机械作用(如刻划、压入、研磨)的能力。
12.解理:矿物受打击后,沿着一定结晶方向裂开,形成光滑平面的性质,称为解理。
13.岩浆作用:岩浆形成、运移和冷凝成岩的整个活动过程,称为岩浆作用。
14.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强度大小的等级。
15.烈度:表示地震对地面影响和破坏的程度。
16.风化作用:地壳岩层的岩石在大气和水的联合作用以及温度变化和生物活动的影响下,所发生的一系列崩解和分解作用称为风化作用。
17.崩塌:斜坡上的土体和岩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向下崩落,称为崩塌。
18.滑坡:是斜坡上的土体和岩体,由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貌学知识点串讲
一、掌握以下基本概念:
1.地貌学:
2.第四纪地质学:
3.地貌学和第四纪地质学的关系如何?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1)从历史的角度看,二者脱胎于自然地理学和地质学,是从自然地理学和地质学种发展起来的,属于自然地理学和地质学二者之间的边缘学科。
(2)两者都以地表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其演变历史为研究对象,都是研究地表环境的重要学科。
(3)由于任何一种外力作用在塑造地貌形态的同时,也形成第四纪堆积物,因此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常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同一问题,研究结果互相补充,关系十分密切,都具有多种理论和应用实际价值。
4.第四纪分为四个时期,按时间先后顺序分别为(中文和代号):、
、、和。
5.简述第四纪沉积物基本特征?
6.第四纪沉积物成因标志:主要有、、三类。
7.地貌形态:
8.地貌形态测量指标:地貌形态测量是用数值表示地貌特征的一种定量方法。
主要形态测量指标有、、。
9.形成地貌的内、外地质营力包括哪几个方面?各有什么影响?
10.巨型地貌(一级地貌)包括即地球上的和;大型地貌(二级地貌)包括和;中型地貌是大型地貌的一部分,主要包括、以及。
11.准平原:在山峦起伏的广大地区,经长期侵蚀剥蚀作用把地面夷平为起伏平缓的平原。
12.夷平面:各种夷平作用形成的陆地平面,经构造运动抬升后,其残迹也可见于高山峰顶或高原的顶部,称为夷平面。
13.山麓面:是干旱半干旱条件下,坡面洪流不断搬运风化碎屑而致山坡大体保持原有坡度平行后退,山体不断缩小时在山麓形成的大片基岩夷平地面,有时上覆一层较薄的第四纪松散堆积物。
14.地文期:区域地貌的发育分期,亦即地貌形成和发展的阶段与过程。
15.风化作用:
16.风化作用按性质分为、和三种类型。
17.根据风化作用进行的强弱和性质风化分为四个阶段:、
、、。
18.残积物:
19风化壳:残积物和土壤在大陆地壳表层构成一层不连续的薄壳,称之为风化壳。
20.残积物的岩性由、及组成。
21.残积物(风化壳)的类型主要有、、、
四种。
22.崩塌:
23.错落:
24.滑坡:
25.滑坡的形成需要什么条件?
26.在滑坡发育过程中,通常分为、、三个阶段
27.紊流:
28.层流:
29.横向环流的产生主要是和所致。
30.河谷横剖面形态的组成要素有、、组成。
31.河谷纵剖面:
32.河流侵蚀基准面:。
33.均夷河流:
34.河流均衡剖面:
35.河谷发展一般经历三个阶段:、、。
36.河谷按成因可分为:、和三种类型
36.河床按形态和弯曲度分为:、、、等类型
37.河床基岩经流水侵蚀而形成的地貌主要有:、、。
38.河床堆积地貌主要有:、、和等。
39.河漫滩的形成可分为、、3个阶段。
40.二元结构:河流冲积物在垂直剖面上的结构。
洪水期间河流断面扩大,引起河漫滩洪水流速减小,洪水挟带的细粒泥沙,覆盖在河床冲积物上,形成下部为粗沙和砾石组成的河床冲积物,上部为细沙或粘土组成的河漫滩冲积物,构成下粗上细的沉积结构,叫“二元结构”。
41.在河流中砂砾启动后,其运动方式取决于所受的与的大小。
砂砾的运动方式主要、、三种方式。
42.河流阶地:过去不同时期的河谷底部(河床及河漫滩部分),由于河流下切作用的加强被抬升超出一般洪水面以上,呈阶梯状分布于河谷谷坡上,这种地貌称为河流阶地。
43.河流阶地形态由、、、等要素组成。
44.河流阶地形态类型按其组成结构可分为:、、、
、、六种。
45.河流阶地的成因
46.水系:是指具有同一归宿的水体所构成的水网系统。
组成水系的水体有河流、湖泊、水库、沼泽等。
47.河流袭夺:河流通过溯源侵蚀将分水岭切穿,从而使分水岭另一侧的河流成为自己河道的一部分,这一地质过程或作用叫河流袭夺
48.洪积物的特征:
①洪积物具有明显的分带现象,在洪积扇顶部,堆积有粗大的砾石;在洪积扇边缘,沉积物主要为砂、粘土,并具有层理。
在扇顶与扇缘之间,沉积物既有砾石,又有砂及粘土。
洪积物这种分带现象是粗略的,各带之间没有截然的界线。
②洪积物岩性分布有明显的地域性,其物质成分较单一,不同冲沟中的洪积物岩性差别较大;
③洪积物分选性差,往往砾石、砂、粘土混积在一起;
④洪积物的磨圆度较低,一般介于次圆状和次棱角状之间;
⑤洪积物的层理不发育;
⑥洪积物在剖面上砾石、砂、粘土的透镜体相互交叠,呈现出多元结构
49.坡积物与洪积物区别
①由于坡积物来自附近山坡,一般比洪积物成分更单纯,另外坡积物中砾石含量
少,一般为细碎屑物,如亚砂土、亚粘土等,常见到小的砾石透镜体,而洪积物砾石丰富;
②坡积物的分选性比洪积物差;
③坡积物比洪积物的磨圆度低,砾石的棱角较明显;
④坡积物略显层状,不具洪积物的分带现象;
⑤坡积物多分布于坡麓,分布较广,构成坡积裾地形,但其厚度小。
而洪积物分布于沟口形成洪积扇地貌,厚度较大。
50.泥石流:山区常见的一种突发性自然灾害现象,是由大量土、砂、石块等固体物质与水组成的一种高粘度、高密度和高速运动的重力流。
51.泥石流按其物质结构和流态特点可分为、,按泥石流的物质组成可分为、和。
52.岩溶作用(喀斯特作用):
53.可溶性岩石主要有:(统称灰岩)、(如:石膏CaSO4·2H2O、芒硝NaSO4.10H2O),(如:石盐NaCl、钾盐)三类。
54.岩溶地貌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
即从、发展到,从而完成一个岩溶旋回。
55.冰川:
56.雪线:
57.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主要有:
①气温
雪线的分布高度与气温成正相关,温度高时雪线也高;温度降低,雪线也就降低。
由于地表气温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使雪线分布高度的总趋势也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②降水量
固态降水量愈多,雪线愈低;反之愈高。
因而,全球雪线高度最高的不在赤道,而在亚热带高压带。
③地形
主要表现在山势、坡向等方面。
从山势上看,陡峻的山地,积雪易下滑,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偏高;坡度较小的山地,有利于积雪沉积,雪线偏低。
在海拔高度相同的山坡两侧,向阳坡接受的太阳辐射量较多,气温偏高,雪融化较快,
雪线位置较高;背阳坡接受的太阳辐射量较少,气温偏低,雪线位置也较低。
58.简述冰蚀作用(冰川剥蚀作用)的主要方式。
①磨蚀、压碎、压裂作用:冰川中携带的岩石碎块对底床及两侧的基岩所起的作用。
②挖蚀作用:冰川自身重量和冰体运动使底床基岩破碎。
冰雪融水渗入节理裂隙,时冻时融,不断扩大裂隙,使得底床岩块不断破碎,冰川像推土机铲土一样,把松动石块挖起,与冰川冻结一起带走。
③拔蚀作用:冰川的融化与再冻结,可以把已松动的岩块从基岩面拔起,随冰川搬走。
59.冰碛物:
60.冰水沉积物:
60.冰碛物基本特征有哪些?
61.风蚀作用:风以其自身力量和所挟带的沙石对地表岩石、松散物的破坏作用。
62.风蚀蘑菇:
63.荒漠:气候干旱、地面缺乏植物覆盖,组成物质粗瘠的自然带,称为荒漠
64.根据荒漠地貌特征和地表物质组成,可将荒漠分成:、、和。
65.黄土:
66.中国黄土的岩性特征:
6.黄土塬:黄土高原受现代沟谷切割后,保存下来的大型平坦地面,常以地名命名,如陇东的董志塬(我国面积最大的黄土塬),陕北的如洛川塬、甘肃的西峰塬等。
68.黄土梁:
69.黄土潜蚀地貌:地表水沿着黄土中的裂隙和孔隙下渗,进行潜蚀,使土粒流失,产生洞穴,最后引起地面崩塌,形成黄土独有的潜蚀地貌,如黄土碟、黄土陷穴(黄土溶斗)、黄土桥、黄土柱等。
70.海岸线:海水面与陆地的交线称海岸线。
由于潮汐作用海岸线会随海面波动而变动。
71.海岸带:
72.海岸:
73.潮间带:
74.海蚀穴(洞):海浪掏蚀、溶蚀基岩岩岸的下部所形成的凹槽。
其中宽度大于深度的称穴,反之为洞。
75.海蚀崖:海浪长期作用下,基岩不断崩塌后退形成高出海面的基岩陡崖
76.德国科学家 A.彭克把阿尔卑斯山区第四纪冰期历史从早到晚分为恭兹、民德、里斯、玉木4个冰期与之对应的中国地区也经历了潘阳、大姑、庐山、大理4个冰期。
77.新构造:
78.新构造运动的特点:
79.新构造的显示。
80.中国新构造运动的特征
81.造岩矿物按一定的结构集合而成的地质体称为岩石
根据成因,岩石可以分为三大类:火成岩(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82.产状三个要素是:走向、倾向和倾角。
83.沉积岩:是由成层堆积于陆地或海洋中的碎屑、胶体和有机物质等疏松沉积物固结而成的岩石。
84.变质作用:固态原岩因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而导致矿物成分、化学结构与构造的变化统称变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