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五礼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五礼教案 ppt课件

中国古代五礼教案  ppt课件
“家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
动” 。
ppt课件
9
一、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二)礼仪的发展
4、强化时期:秦汉至清末
纵观封建社会的礼仪,内容大致有涉及国家政治的礼制和家 庭伦理两类。其共同点,礼仪是维护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的工 具。这一时期的礼仪的重要特点是尊君抑臣、尊夫抑妇、尊父 抑子、尊神抑人。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它逐渐变成为妨 碍人类个性自由发展、阻挠人类平等交往,窒息思想自由的精 神枷锁。
告,祈求神祇qí的佑护。
ppt课件
25
二、吉礼
3、封禅
“封禅”,专指在泰山的天地祭祀。《史记·封禅书》正义曰:“此泰山上 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 禅。”这就是“封泰山”、“禅梁父”。相传远古在泰山举行封禅典礼的有七十 二家。历代好大喜功的帝王多将封禅作为一代盛典,给予特别的重视。
ppt课件
16
二、吉礼
(一)祀天
1、圜丘祀天
宋代圜丘合祀天地后,要在皇城门楼上举行
特赦仪式,赦免囚徒;改日,要到景灵宫祖宗神
像前行“恭谢礼”。
辽代祭天与祭山并举,设天神、地祇之位。
金世宗大定后才有较完备的南郊圜丘祀天之礼。
元初有蒙古民族的拜天礼。宪宗时曾在日月
山拜天,且合祭昊天后土。元世祖忽必烈至元时
汉高祖二年(前205 年),又增建北畤,祭祀黑帝。汉文帝时,在渭阳修建 了五帝庙,由皇帝亲祭,这是五帝的正祭。
ppt课件
21
二、吉礼
(一)祀天
4.日月 相传古代帝王祭日于坛,祭月于坎(一说月坛)。日坛称为“王宫”,也 称“大明”,月坛称为“夜明”;祭日在春分之朝,祭月在秋分之夕;祭日于 东,祭月于西,这是日月的正祭。另外,郊祀天地常以日月从祀;诸侯觐见天 子之礼要到南门拜日,北门拜月;祈年、禜(yíng)祭等也都要祭日月。

中国五大传统礼仪

中国五大传统礼仪

中国五大传统礼仪中国素称“礼仪之邦”之称,“礼”在传统社会无时不在,出行有礼,坐卧有礼,宴饮有礼,婚丧有礼,寿诞有礼,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中国五大传统礼仪,希望能够帮助大家!中国五大传统礼仪一、行走之礼——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

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

传统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

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二、见面之礼——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

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

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传统上行拱手礼。

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

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

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

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

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

传统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

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

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三、入坐之礼——传统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

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

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

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

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

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

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

中国传统文化礼仪中的谦、慎、敬、戒

中国传统文化礼仪中的谦、慎、敬、戒

中国传统文化礼仪中的谦、慎、敬、戒自古以来,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正所谓礼仪之大谓之夏,服章之美谓之华。

中国传统文化礼仪中又以周为最,古代一般都推行周礼。

自周以来,无论朝代更迭,传统文化礼仪其大致框架基本固定,甚至部分仪式流程沿革至今,这其中除了中国素来从古的习性以外,更重要的是,传统文化礼仪中的精神内核“谦”、“慎”、“敬”、“戒”一直没有改变。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喜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

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

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祀先师、先王、圣贤;乡饮、相见礼、军礼等。

生活类包括五祀、高禖之祀、傩仪、诞生礼、冠礼、饮食礼仪、馈赠礼仪等。

但无论是哪一种礼仪,其特征都是确立文明规范、形成等级差异、能够传承发展,得到普遍认同,对社会起到沟通、协调、维护、教育的功能。

在我看来其中,最容易被传承发展的就是“谦”、“慎”、“敬”、“戒”四种品质,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四种思想内涵和价值观。

“谦”,谦虚、自谦。

在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常通过自谦来表达对他人的敬意。

中国人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常用自谦语。

“您贵姓”往往得到的回答是“免贵姓X”;“令郎”、“令爱”往往回答时自称“犬子”、“小女”;介绍自己家的时候再豪华也往往说寒舍,介绍自己的学问的时候再高深也要说一声粗鄙;就连九五之尊的皇帝,对外都自称“寡人”、“孤”,这种自谦除了习以为常的社交习惯以外,往往也体现出了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观念“满招损、谦受益”。

此外,在其他很多礼仪之中也能找到“谦”的身影。

饭桌礼仪上有客人先动筷的传统,有饮酒碰杯低杯沿的讲究;行走相碰时,有礼让先行的传统;就连请客人吃饭,也要说得很低调,明晚在寒舍略聚菲酌,或者是略备薄酒,这里,“菲”跟“薄”都是少的意思。

随着西方价值观的渗入,在这个张扬个性,追求放肆的时代,很多现在的孩子都认为“谦”从某种程度上意味着虚伪,意味着客套,但“谦”依然是中国最不可动摇的美德,归根究底就是因为“谦”是维系中国社会关系最重要的一条纽带。

简述中国古代的五礼

简述中国古代的五礼

简述中国古代的五礼中国古代有一套深厚的礼仪文化,其中包含五礼,分别是夏礼、春礼、秋礼、朝礼和郊礼。

其中,夏礼、春礼、秋礼和朝礼又被称为“四礼”,被称为四礼,是中国古代最为普遍和根深蒂固的仪式。

夏礼是中国古代最古老的一种仪式礼节,它是指祭祀神灵的仪式,是中国古代遵循的最重要的仪式。

为了纪念传说中的聪明古人,每年中国古代都会在某个特定的月份,给家族的宗族神祭祀,这就是夏礼。

春礼是中国传统礼仪最古老的一种,通常是在农历正月举行的仪式礼节。

这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礼节之一,其目的是祈求年度丰收,向家族神表达谢意。

在春礼期间,人们会用磨坊磨掉一些米粒来表示祭祀,以示感恩。

秋礼是中国古代传统礼仪最古老的一种,为中国古代每年一度的重要节日,一般在农历八月举行。

主要面向宗族神,以表示谢意,并期望年度谷物丰收。

在秋礼期间,人们会磨掉一些小米,用以表示对神的祝福。

朝礼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仪式之一,在每个朝代都有不同的朝礼。

它一般是在农历正月第一天举行,主要是在古代皇室大殿里举行,以表达百姓对皇帝的尊敬,并表达朝代的延续。

郊礼是中国古代传统礼仪最古老的一种,要求家族的宗族神祭祀时在林子里举行仪式,以表达对神的景仰和诚挚的祝福。

郊礼也是祭祀仪式的一种,一般是在农历六月初六这天举行,以表达对神的敬畏之心。

以上就是关于中国古代五礼的简介。

中国古代的五礼,从古至今已经渗透到每个人的精神里,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

随着社会进步,这些传统仪式有所减少,但它们已成为古老文化的一部分,对礼仪文化的传承起着关键作用。

中国古代五礼不仅是中国古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进行礼仪活动的重要标志,为中国文化增添了丰富的内涵。

古代基本礼仪

古代基本礼仪

古代基本礼仪古代基本礼仪下面整理的古代基本礼仪的国学常识提供给大家阅读。

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是非常严密的。

中国古代礼制包括具体的礼节仪式,以及古代的礼包括一系列制度、规定以及贯穿其间的`思想观念,所以比一般想像的礼的范围广泛。

各个时代的礼又是互不相同的,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礼仪也是不相同的。

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演变有密切的关系。

一、五礼传统的观点认为礼分“五礼”,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吉礼】就是祭祀的典礼。

祭祀是国之大事,所以列为五礼之首。

祭祀的对象可以是上帝祖先,也可以是日月星辰、山川林泽、风雨雷电、神鬼怪魔等等。

【凶礼】一般理解是指丧葬。

除此之外,还应包括对饥馑、战乱等天灾人祸的哀吊。

【军礼】指战事和与战事有关的活动,如校阅、田猎、出师、献捷、献俘、筑城等需要大量人力的活动。

【宾礼】即邦国间的外交往来及接待宾客的礼仪活动。

如天子受诸侯朝觐、天子受诸侯遣使来聘、天子遣使迎劳诸侯、天子受诸侯国使者表币贡物、宴诸侯或诸侯使者。

此外,王公以下直至士人相见礼仪,也属宾礼。

【嘉礼】即国家具有喜庆意义及一部分用于亲近人际关系、联络感情的礼仪活动。

如君主登基、册皇太子、策拜王侯、节日受朝贺、天子纳后妃、太子纳妃、公侯大夫士婚礼、冠礼、宴飨、乡饮酒等。

二、冠礼冠礼是古代的一种成年礼。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女子十五岁行笄礼,表示已经成年,可以被承认为氏族的真正成员。

【占卜】父亲筮来分别确定行冠礼的日期和给儿子加冠的来宾,然后将冠礼日子通知加冠来宾。

【行礼】冠礼日早晨,父亲将来宾迎入庙,儿子出房就位,然后行礼;来宾将规定的服饰给青年披上,反复三次,称为始加、再加、三加,并用酒祝祷青年。

【拜母】儿子由西阶下,去拜见母亲,然后再回到西阶以东。

【取字】来宾给青年取一个字,其父送来宾出庙门,青年会见兄弟姑姊,再拜见君主、乡大夫、乡先生等;其父用酒款待来宾,并赠束帛和俪皮。

冠礼完成。

是否有字,是一个人是否成年的标志。

简述五礼的内容

简述五礼的内容

简述五礼的内容
五礼是中国古代五种重大事件的礼仪和制度,具体内容为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和嘉礼。

吉礼是对天神、地神和诸多人间圣贤的祭祀活动,如泰山封禅、各朝皇帝登基时的祭天大典,以及祭祀日神、祭祀月神、祭祀皇帝、祭祀孔子的典礼等。

凶礼是指丧葬之事,包括对夭折、疾病、灾祸等不幸事件的哀悼和纪念仪式。

军礼是军旅之事的礼仪,包括阅兵、出师、献捷等军事活动的礼仪规定。

宾礼是指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朝聘之礼,即邦国之间的外交礼仪。

嘉礼是关于冠婚之事的礼仪,包括饮食、服饰、婚冠、宾射、飨宴、贺庆等喜庆场合的礼仪规定。

中华传统五礼

中华传统五礼

中华传统五礼(一)——吉礼中国得礼仪文化源远流长,早在西周时期,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就已十分完备,其礼仪制度《周礼》被后世奉为「古制」,延续了几千年.《周礼》中对礼法、礼义作了权威得记载与解释,并制定礼仪制度得基本结构,将「礼」划分为五类,称为「五礼」,后世修订礼典,大体都依吉、凶、军、宾、嘉五礼为纲,对历代礼制有着深远得影响。

吉礼中国古代宇宙观最基本得三要素为天、地、人,《礼记·礼运》称:「夫礼,必本于天,肴于地,列于鬼神」。

吉礼为五礼之冠,即祭祀之礼。

《周礼·春官·宗伯》记载:「以吉礼祀邦国之鬼、神、示(祗qí)。

」为敬奉神与鬼得典礼,祭祀对象分为人鬼、天神、地示等三类。

主要有祭天地、祭日月星辰、祭先王、祭先祖、祭社稷、祭宗庙等礼仪活动。

天神祀天神时,只能由天子来祭祀,受祀得天神不仅多,而且有尊卑之别,第一等为昊天上帝,或称天皇大帝、百神之君等。

天子选择在冬至这天,阴尽阳生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圆形得祭天之坛(阴阳五行中南方为阳位),祀昊天上帝。

第二等为祀日月星辰。

日月为天之明,星辰指「五纬」(金、木、水、火、土五行)以及十二辰与二十八星宿,即与民生关系最为密切得天体;第三等祀除第二等之外,凡就是职所有司、有功于民得列星,如司中、司命、风师、雨师等.此外还有祈谷于天得雩(yú)祭。

雩祭分为「常雩」与「因旱而雩」两种。

常雩为固定得祭祀,即使没有水旱之灾,都会在固定得时间进行祭祀。

常雩得时间,《左传》曰「龙见而雩」。

所谓「龙见」,就是指苍龙七宿在建巳之月(夏历四月)昏时出现在东方,此时万物始盛,急需雨水,故每年此时有雩祭。

「因旱而雩」就是指因旱灾而临时增加得雩祭,多在夏、秋两季,雩祭得对象,除上天外,还有「山川百源」即地面上所有得水源.祀天神得各种仪式与祭祀用品都经过精心设计,一名一物,无不含着深意与敬意,在祭天仪式中,通过虔诚地祈福,希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地示远古时已有对土地得崇拜,大地生长五谷,养育万物,犹如慈爱得母亲,因此,古代有「父天而母地」得说法。

中华传统五礼

中华传统五礼

中华传统五礼 (一) ——吉礼中国的礼仪文化源远流长,早在西周时期,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就已十分完备,其礼仪制度《周礼》被后世奉为「古制」,延续了几千年。

《周礼》中对礼法、礼义作了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并制定礼仪制度的基本结构,将「礼」划分为五类,称为「五礼」,后世修订礼典,大体都依吉、凶、军、宾、嘉五礼为纲,对历代礼制有着深远的影响。

吉礼中国古代宇宙观最基本的三要素为天、地、人,《礼记·礼运》称:「夫礼,必本于天,肴于地,列于鬼神」。

吉礼为五礼之冠,即祭祀之礼。

《周礼·春官·宗伯》记载:「以吉礼祀邦国之鬼、神、示(祗qí)。

」为敬奉神与鬼的典礼,祭祀对象分为人鬼、天神、地示等三类。

主要有祭天地、祭日月星辰、祭先王、祭先祖、祭社稷、祭宗庙等礼仪活动。

天神祀天神时,只能由天子来祭祀,受祀的天神不仅多,而且有尊卑之别,第一等为昊天上帝,或称天皇大帝、百神之君等。

天子选择在冬至这天,阴尽阳生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圆形的祭天之坛(阴阳五行中南方为阳位),祀昊天上帝。

第二等为祀日月星辰。

日月为天之明,星辰指「五纬」(金、木、水、火、土五行)以及十二辰和二十八星宿,即与民生关系最为密切的天体;第三等祀除第二等之外,凡是职所有司、有功于民的列星,如司中、司命、风师、雨师等。

此外还有祈谷于天的雩(yú)祭。

雩祭分为「常雩」和「因旱而雩」两种。

常雩为固定的祭祀,即使没有水旱之灾,都会在固定的时间进行祭祀。

常雩的时间,《左传》曰「龙见而雩」。

所谓「龙见」,是指苍龙七宿在建巳之月(夏历四月)昏时出现在东方,此时万物始盛,急需雨水,故每年此时有雩祭。

「因旱而雩」是指因旱灾而临时增加的雩祭,多在夏、秋两季,雩祭的对象,除上天外,还有「山川百源」即地面上所有的水源。

祀天神的各种仪式与祭祀用品都经过精心设计,一名一物,无不含着深意和敬意,在祭天仪式中,通过虔诚地祈福,希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中国传统文化礼仪中的谦、慎、敬、戒

中国传统文化礼仪中的谦、慎、敬、戒

中国传统文化礼仪中的谦、慎、敬、戒自古以来,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正所谓礼仪之大谓之夏,服章之美谓之华。

中国传统文化礼仪中又以周为最,古代一般都推行周礼。

自周以来,无论朝代更迭,传统文化礼仪其大致框架基本固定,甚至部分仪式流程沿革至今,这其中除了中国素来从古的习性以外,更重要的是,传统文化礼仪中的精神内核“谦”、“慎”、“敬”、“戒”一直没有改变。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喜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

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

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祀先师、先王、圣贤;乡饮、相见礼、军礼等。

生活类包括五祀、高禖之祀、傩仪、诞生礼、冠礼、饮食礼仪、馈赠礼仪等。

但无论是哪一种礼仪,其特征都是确立文明规范、形成等级差异、能够传承发展,得到普遍认同,对社会起到沟通、协调、维护、教育的功能。

在我看来其中,最容易被传承发展的就是“谦”、“慎”、“敬”、“戒”四种品质,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四种思想内涵和价值观。

“谦”,谦虚、自谦。

在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常通过自谦来表达对他人的敬意。

中国人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常用自谦语。

“您贵姓”往往得到的回答是“免贵姓X”;“令郎”、“令爱”往往回答时自称“犬子”、“小女”;介绍自己家的时候再豪华也往往说寒舍,介绍自己的学问的时候再高深也要说一声粗鄙;就连九五之尊的皇帝,对外都自称“寡人”、“孤”,这种自谦除了习以为常的社交习惯以外,往往也体现出了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观念“满招损、谦受益”。

此外,在其他很多礼仪之中也能找到“谦”的身影。

饭桌礼仪上有客人先动筷的传统,有饮酒碰杯低杯沿的讲究;行走相碰时,有礼让先行的传统;就连请客人吃饭,也要说得很低调,明晚在寒舍略聚菲酌,或者是略备薄酒,这里,“菲”跟“薄”都是少的意思。

随着西方价值观的渗入,在这个张扬个性,追求放肆的时代,很多现在的孩子都认为“谦”从某种程度上意味着虚伪,意味着客套,但“谦”依然是中国最不可动摇的美德,归根究底就是因为“谦”是维系中国社会关系最重要的一条纽带。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五礼”简介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五礼”简介

编号:________________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五礼”简介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五礼”简介中国自古就被称之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 ,在古代,人们对于礼仪非常重视。

在以前,中国还不是法制国家,治理国家就靠礼制。

靠礼制来治理国家,协调人际关系,社会的和谐。

国家有“吉、凶、军、宾、嘉”五礼,而个人的方方面面也有“生、冠、婚、丧、祭”五礼,今天我们就来说一下传统文化个人的“五礼”。

一、五礼之吉礼吉礼是五礼之首。

古人祭礼为求吉祥,故称吉礼,主要是对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典礼。

《周礼•春官•大宗伯》云“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示(祇)”,将祭礼对象分为天神、地祗、人鬼三类,每类之下又细分若干等。

祀天神:主要包括祭昊天上帝、日月星辰、司中、司命、雨师等。

注意:古代只有天子可以祭天。

祭地祗:主要包括祭社稷、五帝、五岳;祭山林川泽;祭四方百物,即诸小神。

祭人鬼:主要包括祭先王、先祖,祭祀必须在宗庙之中。

二、五礼之凶礼凶礼,是用于吊慰的礼仪活动。

凶礼主要包括:丧葬礼:对死者表示哀痛与哀悼之情的礼仪。

荒礼:遇到饥荒年或瘟疫流行时,统治阶层表达体察灾情、与民同苦之意的礼仪。

吊礼:当他国或他人遭受自然灾害后,统治阶层派人慰问的礼仪。

恤礼:邻国遭乱时,统治者派人慰问的礼仪。

袷礼:当他国遭敌人袭击而残破后,同盟诸侯筹集财物予以援助的礼仪。

凶礼多指丧葬、持服、谥号等礼仪,现多指不吉利之事发生后所用礼仪。

三、五礼之宾礼宾礼,具体来讲,是诸侯朝见天子及诸侯间相互拜访时的礼仪。

《周礼•春官•大宗伯》云:“以宾礼亲邦。

”天子受诸侯朝觐、天子受诸侯遣使来聘、天子遣使迎劳诸侯、天子受诸侯国朝贡或宴请诸侯(使者)等。

由于宾礼以天子为主,视诸侯为宾,因来宾身份、时间、目的的不同而又各有称呼,如朝、觐、宗、遇、会、同、问、视等。

古代宾礼的主要意义是维护邦交,而随着“邦国”的不复存在,宾礼的意义也有所改变。

简述中国古代的五礼

简述中国古代的五礼

简述中国古代的五礼中国古代有一套完整、严谨的仪式礼仪,这就是“五礼”。

“五礼”是中国古代建立在儒家思想之上的礼仪文化体系,内容包括内礼(礼节、礼仪)、外礼(礼乐、礼服)、礼教、礼记和礼解。

它涉及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表达了中国古代人们对仪式的知识、追求及重视的一种文化精神。

礼节是古代五礼的基础。

礼节是中国古代人礼仪文化的核心,以建立礼仪关系为中心,涉及到人际关系中的多种行为,如致意、待客、行礼、宴席等。

礼仪也是礼节的重要内容,主要涉及到婚嫁、祭祀等方面,强调“以礼入学无以识事”,重视仪式的教育意义。

外礼是五礼的另一扇窗户,也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涉及礼乐、舞蹈、礼服等。

其中,礼乐代表着古代人们对音乐表演的一种文化追求,“歌咏音律,赞诵礼仪,体现古代宫廷文化的内涵。

舞蹈也是很重要的,其复杂的节奏、动作构成了古代礼乐的主要特征,象征着古代文化的精髓,是古代礼仪文化下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礼服也是古代礼仪文化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表达着古代人们对时尚的追求,象征着人们的礼仪精神。

礼教是围绕着礼节、礼仪、礼乐、礼服等而建立起来的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同时也强调了礼义之行,如“礼贤下士”、“仁义之礼”等。

这种强调礼仪精神的教育礼仪,也表达了古代人们对文明礼仪的认可和尊重。

礼记也是五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记载的内容,是中国古代礼仪的精髓,也是礼仪文化的重要档案,它包括儒家礼记、周礼、小礼等内容,记载了古代礼设的情况,助力建立起古代的礼节文化,弘扬了古代的礼仪精神。

礼解是古代礼仪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解释礼仪体系中的礼节和礼仪,它不仅体现了礼节文化的丰富性,也推动了礼仪文化的发展,如“三论”、“六直”等,都是古代礼仪文化发展的重要产物。

总之,古代五礼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种深远影响力的文化精髓,它不仅体现了古代人们对文明礼仪的理解和认可,而且也推动了礼仪文化的发展,是古代礼仪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现代的礼仪文化仍有重要的启发和意义。

简述中国古代的五礼

简述中国古代的五礼

简述中国古代的五礼中国古代的五礼是中国文化的一项重要的传统,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

五礼,指的是礼仪、乐、书、射和御,是一套完整的文化框架和思想体系,是完善的礼乐制度。

五礼不仅是中华民族在文明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遗产,而且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又有独特的文化内涵。

首先,论礼仪。

古代的礼仪体系包括行礼、礼节、礼义等多个方面,它是社会伦理道德的总纲,对社会风尚和仪式文化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古人以谦逊礼貌接待客人,以授信代替投票,以礼节满足道义,以变通应对变化,以博爱包容减轻冲突,以彪悍心谨慎保护自己,以坦诚活跃促进合作,以忠信感激表达谢意,以谨慎安静求真理,都离不开古代的礼仪文化。

其次,论乐。

中国古代的五礼中最重要的是乐,因为乐是一种古典的文化。

它不仅提供音乐作为表达情感的媒介,而且为人们提供空间,使他们得以在体验到自然美、发现生活美的同时,增添情趣,达到生活艺术的最高境界。

因此,古代乐应当称之为“显示精神象质”,也可以被称为“生命的色彩”,是中国古代的五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紧接着是书,书法是中国古代书籍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五礼的重要组成部分。

书法的灵魂是“书”,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书法发展缜密,形成了以楷书为主体,草书、行书和其他书体分支的发展格局。

古人用简洁质朴的书体,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不仅赋予文字更多的意义,而且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书写就是美学”。

再次,论射。

射是一种技能,它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军事力量,而且表达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安全又不放弃文化”。

射术的发展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而且也影响了社会的文明程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论御。

御术是中国古代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中国古代五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御术体系大致分为四个部分:衣冠礼、行礼、礼仪和仪容。

五礼五耻演讲稿

五礼五耻演讲稿

五礼五耻演讲稿尊敬的评委、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五礼五耻”。

古代中国人非常重视礼仪,将其视为一种文明的象征,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关爱。

而“五礼五耻”是古代教育理念的核心,它们分别是:仁、义、礼、智、信的五礼,以及父慈、子孝、夫和、妇顺、君臣忠、朋友信、长幼敬、宾客约、男尊、女让等的五耻。

今天我将从两个方面阐述这个主题。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五礼。

仁者爱人,义者行道,礼者行仪,智者达理,信者守信,这五种态度和行为是构成五礼的基石。

仁是指对他人的关心和关怀,以善待他人为出发点和归宿。

无论是与家人、朋友、同事还是与陌生人之间的交往,都要以仁的态度对待,将亲情、友情和爱心传递给每一个人。

义是指遵循道义的行为,尊重规则、尊重他人的权益,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礼是指遵循社会习俗的规范和仪式,尊重他人的权威和地位,尊重规则,使人与人之间有序相处。

智是指理性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正确的判断事物,不被表象所蒙蔽。

信是指守信用,言行一致,言行相符,以让他人对自己的信任为目标。

这五礼的精神是我们应当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时刻铭记和践行的,它们是社会美德的体现,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五耻。

五耻是对家庭伦理和人伦关系的要求,无论是为子女、为夫妻、为君臣、为朋友还是为男女等,都有一种道德和伦理的规范。

父慈即子孝,子应该尊重并孝顺父母,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从小就应当注重培养和践行的。

夫和即妻顺,夫妻之间要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扶持,夫妻之间的和谐是家庭和睦的基石。

君忠即臣忠,君臣之间应该相互合作,相互尊重,实现共同的目标,君臣之间的互信和忠诚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朋友信,朋友之间要真诚相待,言行一致,互相宽容和理解,朋友之间的信任和忠诚是友谊长久的基础。

长幼敬,幼者要尊敬长者,长者要爱护幼者,家庭和睦和社会的和谐离不开这种长幼之间的敬爱和关系。

宾客约,主人要热情接待客人,宾客之间要互相尊重和礼节周全。

简述五礼的内容

简述五礼的内容

简述五礼的内容五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礼仪的核心之一。

五礼包括了封、娶、丧、冠、及庙祭五个方面的礼仪,下面我将分别简述五礼的内容。

首先是封礼,封礼是指封建社会中的君主封爵制度。

封爵是君主对功勋卓著的臣民的一种表彰和奖励,也是维系统治秩序的一种方式。

封礼主要包括封爵、册封仪式和封爵礼仪等内容,其中册封仪式包括朝见君主、听封诏、拜谢封爵等环节。

其次是娶礼,娶礼是指男女结婚的仪式。

在中国传统婚礼中,娶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包括了聘礼、过门礼、迎亲礼、拜堂礼、敬茶礼等多个环节。

娶礼的内容丰富,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娶礼也有所不同,但总体上体现了尊重长辈、敬重祖先、重视家庭和谐的价值观念。

第三是丧礼,丧礼是指对逝者进行的吊唁和送葬的仪式。

丧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是对逝者的最后一次敬意和告别。

丧礼包括守灵、厚葬、吊丧等环节,丧礼的举行要依据丧主身份、丧主的亲缘关系、丧主的财富状况和地区习俗等因素来确定。

第四是冠礼,冠礼是指男子成年后举行的成人礼仪。

冠礼是中国古代礼制中的重要仪式,它标志着一个男子正式成年,具备了为国家和社会作贡献的资格和责任。

冠礼的内容包括了冠带、冠礼仪式、冠礼礼仪等,冠礼的举行对于培养青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最后是庙祭礼,庙祭礼是指对祖先和神灵进行的祭祀仪式。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祖先崇拜和神灵信仰,庙祭礼是表达对祖先和神灵的敬意和感恩之情的一种方式。

庙祭礼的内容包括了祭祀的场所、祭祀的对象、祭祀的祭品和祭祀的礼仪等。

庙祭礼的举行有助于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家族的血脉和精神。

综上所述,五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包括封、娶、丧、冠、及庙祭五个方面的礼仪。

五礼的内容丰富多样,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家庭和谐、尊重祖先和神灵的价值观念。

五礼的传承和发扬,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传承传统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

古代五礼制度

古代五礼制度

古代五礼制度古代五礼制度是中国古代礼教制度的核心,也是中国古代社会中最重要的制度之一。

这五礼分别是冠礼、乐礼、射礼、征礼、宴礼。

这些礼制体现了古代中国社会的道德、伦理和礼节,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冠礼是指成年男子头戴藤冠以示成年之礼。

在古代中国,男子要在20岁左右接受成年礼,成年礼的一项是冠礼。

在冠礼的仪式上,男子要穿着礼服,戴上藤冠。

这一仪式象征着男子已经成年,可以承担家庭和社会的责任,为家族和国家做出贡献。

乐礼是指古代中国的音乐礼仪。

在古代,音乐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也是古代政治、典礼和社交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乐礼中,音乐被用作净化心灵、提高精神、促进社交的工具。

音乐会、歌舞表演等各种形式的活动都是乐礼的一部分。

射礼是指射箭比赛的礼仪。

在古代中国,射箭是一种草根文化,不但有助于提高军队和百姓的战斗力,还被视为练习身体和头脑的一种方式。

在射礼中,射箭比赛被视为一种测试射箭技能和风度的方式,被广泛运用于招募军队,选拔官员和推选领袖等方面。

征礼是指古代中国的军事仪式。

在古代中国,军队是国家的重要力量,也是国家维护安全和利益的保证。

在征礼中,各种军事仪式被用作宣传战争、提高军队士气、发动进攻等方面。

这些仪式包括召开军事会议、检阅军队和宣誓等。

宴礼是指古代中国的宴会礼仪。

在古代中国,宴席是一种社交活动的形式,也是一种查询人才、联络关系和庆祝重要事件的方式。

在宴礼中,主人家要用珍贵的食品和饮料款待来宾,而来宾要遵守规矩和礼仪,表达感谢之情和敬意。

总的来说,古代五礼制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一,体现了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和博大精深的文化智慧。

在现今社会中,这些礼制虽有变化,但其核心价值和精神却依然被广泛尊重和传承。

中国古代国家礼仪制度的五礼是指

中国古代国家礼仪制度的五礼是指

中国古代国家礼仪制度的五礼是指中国古代的国家礼仪制度包括五礼,即冠礼、婚礼、丧礼、朝贺礼和会盟礼。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五礼。

1.冠礼:冠礼是指古代中国的成人仪式,也称为“及笄礼”或“冠笄礼”。

在古代中国,男子到了20岁,女子到了15岁时,受到这一重要仪式的庆贺。

冠礼以正式冠戴来纪念成年。

冠礼非常庄重,一般包括家族祭祀、家人祝贺、官府颁发冠帽和名册等步骤。

2.婚礼:婚礼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仪式,又称为“联姻礼”。

在这一仪式中,男女双方的家庭通过筹办婚礼来宣示他们的联姻。

古代中国的婚礼通常包括聘礼、纳采、娶嫁、新婚之夜等环节,每个环节都有自己的礼仪规范,例如聘礼财物的准备和送亲等。

3.丧礼:丧礼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哀悼仪式,也称为“丧葬礼”。

在古代中国,人们认为丧礼是对逝者的最后尊重。

丧礼包括各种仪式,如停工、停学、改穿丧服、启灵、下葬等。

丧礼的规模和庄严程度与逝者的身份、地位和家庭财富有关,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对生死问题的看法。

4.朝贺礼:朝贺礼是指官员进行朝觐的仪式。

在古代中国,朝贺礼被视为官员职责的一部分,用来表达对君王的忠诚和纪念。

朝贺礼的具体程序包括整装出列、三跪九叩、上奏进献、请安、确认任务等。

朝贺礼的形式和礼仪规范在不同朝代有所变化,但其基本目的是向君王表示尊敬。

5.会盟礼:会盟礼是古代中国各国之间进行盟约的仪式。

在会盟礼中,各国国君和官员出席,通过交换礼仪来确认盟约。

会盟礼通常包括庆贺活动、祭祀仪式、宴会招待等环节。

会盟礼的目的是加强各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共同抵御外敌或解决领土争端。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的国家礼仪制度包括冠礼、婚礼、丧礼、朝贺礼和会盟礼。

这些礼仪既是对重要事件或转折点的庆祝和纪念,也是表示尊重、忠诚和友好的方式。

这些礼仪规范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彰显尊严和礼貌,并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中有所变化。

中国古代五礼

中国古代五礼

中国古代五礼中国古代五礼包括:吉礼,凶礼,宾礼,嘉礼,军礼。

从周至清,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要求和表现形式,或因地制宜,或约定俗成。

两千多年的古代历史,也是五礼的历史。

汉族统治者用这个系统,掌管中央政权的少数民族统治者也用这个系统。

甚至民国时期也将当时的礼仪制度都纳入五礼分类中。

吉礼:祭祀以祈求吉祥的礼仪。

(如:祭祀天神地祗和宗庙(祖先)的祭祀。

封禅是历代最大的吉礼。

)凶礼:伤亡灾变之礼。

(如:水旱、饥馑、兵败、寇乱等礼,丧礼最为重要。

)宾礼:主宾相见场合的礼仪。

(如:朝拜,会见,会盟,中国与外国之间关系的仪典。

)嘉礼:“喜庆”之礼。

(如:登基、册封、婚冠、宴乐、颁诏等。

)军礼:军武之礼。

(如:亲征、遣将、受降、凯旋、大射等。

) 按荀子的说法有“ 三本”即“ 天地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 君师者治之本” 。

在礼仪中,丧礼的产生最早。

丧礼于死者是安抚其鬼魂,于生者则成为分长幼尊卑、尽孝正人伦的礼仪。

在礼仪的建立与实施过程中,孕育出了中国的宗法制(见中国宗法)。

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人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见的鬼神在操纵,履行礼仪即是向鬼神讨好求福。

因此,礼仪源于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种特殊体现形式。

“三礼”(《仪礼》、《礼记》、《周礼》)的出现标志礼仪发展的成熟阶段。

宋代时,礼仪与封建伦理道德说教相融合,即礼仪与礼教相杂,成为实施礼教的得力工具之一。

行礼为劝德服务,繁文缛节极尽其能。

直到现代,礼仪才得到真正的改革。

无论是国家政治生活的礼仪还是人民生活礼仪都改变成无鬼神论的新内容,从而成为现代文明礼仪。

古代政治礼仪①祭天。

始于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

古人首先重视的是实体崇拜,对天的崇拜还体现在对月亮的崇拜及对星星的崇拜。

所有这些具体崇拜,在达到一定数量之后,才抽象为对天的崇拜。

周代人崇拜天,是从殷代出现“帝”崇拜发展而来的,最高统治者为天子,君权神授,祭天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结束。

中国古代五礼的具体内容

中国古代五礼的具体内容

中国古代五礼的具体内容中国古代的五礼呀,那可是相当有趣又内涵丰富的东西。

吉礼呢,这就像是生活中的大喜事时要遵循的一套特殊规则。

你知道吗,古代祭祀天地、祖先那可都是吉礼的范畴。

就好比我们现在家里逢年过节要祭拜祖先,给祖先摆上好吃的,点上香烛,这和古代吉礼里祭祀祖先有点像呢。

只不过古代那可是非常隆重、讲究特别多的。

祭天更是不得了,皇帝会带着满朝文武,举行盛大的仪式,就像一场超级豪华、充满神圣感的大聚会。

那是在祈求上天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这吉礼啊,就像是人们和天地祖先之间的一种特殊对话,表达着尊敬、感恩还有祈求庇佑的心情。

凶礼呢,这听起来有点沉重。

它主要是针对一些不好的事情,像丧葬、灾荒时期的救济等。

这就好比是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大家互相扶持的一种规范。

比如说有人去世了,从入殓到下葬,每一个步骤都有讲究,这可不是随便乱来的。

这是对逝者的尊重,也是生者表达哀思的方式。

灾荒的时候呢,大家也会按照凶礼的一些要求去救济灾民,就像大家都伸出援手,把食物、衣物分给那些受灾的人。

这凶礼就像是在黑暗时刻亮起的一盏人性的灯,告诉人们即使在困难悲伤的时候,也有应该遵循的道德和礼仪。

军礼呀,这可就和打仗有关系喽。

军队出征、凯旋都有军礼。

你想啊,一支军队出征,那得是多么庄严的场面。

士兵们整齐地排列,将军骑着马在前面,就像一群即将奔赴战场的勇士接受大家的检阅。

军旗飘扬,战鼓擂动,这军礼给士兵们带来的是一种使命感和荣誉感。

而凯旋的时候呢,那就更是热闹非凡,就像英雄归来,整个城市都在欢呼雀跃,这时候的军礼就是对勇士们的最高奖赏,让他们知道自己的付出得到了认可。

军礼就像是军队的灵魂,把士兵们凝聚在一起,让他们为了荣誉和国家奋勇前行。

宾礼呢,就像是家里来客人了要遵循的礼貌规范。

在古代,国家之间的交往、诸侯之间的往来都有宾礼。

这就好比我们现在有客人来家里,我们要热情招待,让客人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古代诸侯来朝见天子,那从迎接的礼仪、招待的规格到送行的仪式,都是满满的讲究。

中国礼仪文化——五礼: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中国礼仪文化——五礼: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中国礼仪文化——五礼: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中国的礼仪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中国就被誉为“礼仪之邦”。

可见,礼仪在中国的地位是多么的重要。

如今,也深得后世子孙们学习,并引以为荣。

早在西周时期,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就已十分完备,其礼仪制度《周礼》被后世奉为“古制”,延续了几千年。

《周礼》中对礼法、礼仪作了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并制定礼仪制度的基本结构,将“礼”划分为五类,称为“五礼”。

那么,五礼包括什么礼呢?《隋书‧礼仪志一》:“以吉礼敬鬼神,以凶礼哀邦国,以宾礼亲宾客,以军礼诛不虔,以嘉礼合姻好,谓之五礼。

”后世修订礼典,大体都依:吉、凶、军、宾、嘉五礼为纲,对历代礼制有着深远的影响。

1、吉礼中国古代宇宙观最基本的三要素为天、地、人,《礼记·礼运》称:“夫礼,必本于天,肴于地,列于鬼神”。

吉礼为五礼之冠,即祭祀之礼。

为敬奉神与鬼的典礼,祭祀对象分为人鬼、天神、地示等三类。

主要有祭天地、祭日月星辰、祭先王、祭先祖、祭社稷、祭宗庙等礼仪活动。

礼仪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需要,从宗族制度、贵贱等级关系中衍生出来,或许有其时代的特点和局限性。

然而时至今日,选取对今天仍有积极、普遍意义的传统文明礼仪,加以传承和发扬,对于提升个人修养,协调人际关系,创建和谐社会具有意义深远的现代价值。

2、凶礼凶礼即有关哀悯、吊唁、忧患的典礼。

《周礼·春官·宗伯》记载:“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以丧礼哀死亡,以荒礼哀凶札,以吊礼哀祸灾,以襘礼哀围败,以恤礼哀寇乱。

”意为以凶礼哀吊救助邦国的忧患,以丧礼来哀吊死亡,以荒礼来救助饥荒与疫病的流行,以吊礼哀吊发生的严重自然灾害、水火灾祸,以襘礼相助被围而遭祸败的盟国,以恤礼慰问国内的动乱或曾遭寇乱的邻国。

虽然近代礼仪中,省去了很多凶礼的礼节,但是古礼的内在精神依旧对现代文明有着深远的意义。

俗云:“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人皆乐生恶死,好治厌乱。

洪荒之世,人类与自然相需而存,敬天法地而礼生,文明得以进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传统五礼(一)吉礼中国的礼仪文化源远流长,早在西周时期,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就已十分完备,其礼仪制度《周礼》被后世奉为「古制」,延续了几千年。

《周礼》中对礼法、礼义作了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并制定礼仪制度的基本结构,将「礼」划分为五类,称为「五礼」,后世修订礼典,大体都依吉、凶、军、宾、嘉五礼为纲,对历代礼制有着深远的影响。

吉礼中国古代宇宙观最基本的三要素为天、地、人,《礼记·礼运》称:「夫礼,必本于天,肴于地,列于鬼神」。

吉礼为五礼之冠,即祭祀之礼。

《周礼·春官·宗伯》记载:「以吉礼祀邦国之鬼、神、示(祗qí)。

」为敬奉神与鬼的典礼,祭祀对象分为人鬼、天神、地示等三类。

主要有祭天地、祭日月星辰、祭先王、祭先祖、祭社稷、祭宗庙等礼仪活动。

天神祀天神时,只能由天子来祭祀,受祀的天神不仅多,而且有尊卑之别,第一等为昊天上帝,或称天皇大帝、百神之君等。

天子选择在冬至这天,阴尽阳生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圆形的祭天之坛(阴阳五行中南方为阳位),祀昊天上帝。

第二等为祀日月星辰。

日月为天之明,星辰指「五纬」(金、木、水、火、土五行)以及十二辰和二十八星宿,即与民生关系最为密切的天体;第三等祀除第二等之外,凡是职所有司、有功于民的列星,如司中、司命、风师、雨师等。

此外还有祈谷于天的雩(yú)祭。

雩祭分为「常雩」和「因旱而雩」两种。

常雩为固定的祭祀,即使没有水旱之灾,都会在固定的时间进行祭祀。

常雩的时间,《左传》曰「龙见而雩」。

所谓「龙见」,是指苍龙七宿在建巳之月(夏历四月)昏时出现在东方,此时万物始盛,急需雨水,故每年此时有雩祭。

「因旱而雩」是指因旱灾而临时增加的雩祭,多在夏、秋两季,雩祭的对象,除上天中华传统五礼(一)吉礼外,还有「山川百源」即地面上所有的水源。

祀天神的各种仪式与祭祀用品都经过精心设计,一名一物,无不含着深意和敬意,在祭天仪式中,通过虔诚地祈福,希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地示远古时已有对土地的崇拜,大地生长五谷,养育万物,犹如慈爱的母亲,因此,古代有「父天而母地」的说法。

祭地示时,也依照尊卑分为三等。

第一等为社稷、五祀、五岳。

社为土地,稷为百谷之主;五祀在此为五行之神;五岳为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此五山被认为是天下五方的镇山。

第二等为山林、川泽。

此类祭祀的对象还包括社稷、城隍、四方山川、五祀、六宗等,主要祭祀四方的大河、大山;第三等是四方百物。

所谓四方百物指的是,掌管四方百物的各种小神,包括户、灶、霤(liù)、门、行等五祀。

《礼记·月令》说,春祀户,夏祀灶,中央祀中霤,秋祀门,冬祀行。

此五者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厚于民生,故要祭五者之神。

人鬼祭祀人鬼,主要是对祖先的祭祀。

祭必于庙,《礼记·王制》记载:「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合而为七。

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合而为五。

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合而为三。

士一庙。

庶人祭于寝。

」昭、穆是指宗庙的排列次序,各个庙都向南,昭庙在左,穆庙在右,依次排列。

《诗·小雅·天保》云:「禴(yuè)祠尝烝,于公先王。

」禴、祠、尝、烝分别是春夏秋冬四时的祭名,所谓四时祭,就是每逢岁时之首,用时令蔬果祭祖。

对父祖的祭祀还大量集中在丧礼中,有奠、虞、卒哭、袱、小祥、大祥、禫(dàn)等名目,甚为复杂,并包括历代帝王、先圣先师、贤臣、先农、先蚕、先火、先炊、先医、先卜等。

关于先圣先师的祭祀,中国古代重视礼教,对于在伦理教化上有突出表现者,即所谓「礼乐读书」之官,国家将其纳入祭奠「先圣先师」的祀典。

最初的祭奠没有特定的对象,至汉代,先圣定为周公,孔子定为先师。

到唐太宗时期,从国学角度出发,尊孔子为先圣。

此后,孔子在国学祭祀中的独尊地位再也没有变化。

配享先师的人,后来渐渐增加到四配、十哲。

四配为颜回、曾参、子思、孟轲,十哲指颜回、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宰予、子贡、冉有、季里、子游、子夏(后来颜回升为配享后,升颛孙师为十哲之一)。

他们都是孔门弟子中非常优秀的人。

到清代,增加有若和朱熹为十二哲。

此外,在孔庙中还有一些受祭者,他们的级别低于四配、十二哲,被称为先贤(仍是孔门弟子)、先儒(历代儒家杰出学者)。

祭祀这些先圣先师的地点在学宫孔庙,每年春秋行祭祀大礼。

小结:古老的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和优秀的传统美德,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

在中国古代,礼仪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需要,从宗族制度、贵贱等级关系中衍生出来,或许有其时代的特点和局限性。

然而时至今日,选取对今天仍有积极、普遍意义的传统文明礼仪,加以传承和发扬,对于提升个人修养,协调人际关系,创建和谐社会具有意义深远的现代价值。

中华传统五礼(二)凶礼凶礼即有关哀悯、吊唁、忧患的典礼。

《周礼·春官·宗伯》记载:「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以丧礼哀死亡,以荒礼哀凶札,以吊礼哀祸灾,以襘(guì)礼哀围败,以恤礼哀寇乱。

」意为以凶礼哀吊救助邦国的忧患,以丧礼来哀吊死亡,以荒礼来救助饥荒与疫病的流行,以吊礼哀吊发生的严重自然灾害、水火灾祸,以襘礼相助被围而遭祸败的盟国,以恤礼慰问国内的动乱或曾遭寇乱的邻国。

丧礼以丧礼哀死亡。

《礼记·曲礼下》记载:「居丧未葬,读丧礼。

既葬,读祭礼。

」丧礼是古代礼仪中最为重要的礼仪之一,其核心是通过对死者遗体的各种处理仪式,来表达对死者的敬爱之情。

丧礼仪式,有停尸仪式、报丧仪式、招魂、送魂仪式、做「七」仪式、吊唁仪式、入敛仪式、丧服仪式、出丧择日仪式、哭丧仪式、下葬仪式,各种仪式都非常郑重其事。

与丧礼密不可分的是丧服制度,根据与死者的亲疏关系,依次有斩衰(cuī)、齐衰、大功、小功、缌(sī)麻等五种服期不等的丧服。

几千年来人们形成的丧葬礼仪,如同生者与死者的对话,揭示了中国人生死观的深层内涵。

荒礼荒礼即为遇灾荒时所行之礼,凶礼之一。

《周礼·春官·宗伯》曰:「以荒礼哀凶札。

」札,谓疫疠。

郑玄注:「荒,人物有害也。

」《礼记·曲礼》曰:「岁凶,年谷不登,君膳不祭肺,马不食谷,驰道不除,祭事不县,大夫不食粱,士饮酒不乐。

」意指水旱灾害之年,五谷不成;天子少食减膳,不杀生;天子的御道不除草,以省民力且可采摘野生植物充饥;凶年不以县钟磬作乐;大夫食黍稷而以粱为餐;士虽饮酒但不作乐,与民同忧。

《逸周书·籴匡》将农业丰歉分为成年、年俭、年饥、大荒等四种情况,灾荒时直接贷给饥民粮食。

《国语·鲁语》记载:「国有饥馑,卿出告籴,古之制也。

」襄公二十九年,郑国发生饥荒,郑子皮「饩国人粟,户一钟」。

《孟子》梁惠王说:「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周礼·秋中华传统五礼(二)凶礼官·司寇》:「若国札丧,则令赙(f ù)补之;若国凶荒,则令赒委之。

」此处所记载的荒还包括疫病流行在内,当邻国出现灾荒或传染病、民众面临生存危机时,应该以一定的方式表示同忧,当有赒补之礼,亦属荒礼。

先秦荒礼大致有祷神、变礼、减缮减用以及提供财物赒补等几种形式。

《周礼·地官·大司徒》则更加全面和系统地提出了救荒的对策:「以荒政十有二聚万民:一曰散利,二曰薄征,三曰缓刑,四曰弛力,五曰舍禁,六曰去几,七曰省礼,八曰杀哀,九曰蕃乐,十曰多婚,十有一曰索鬼神,十有二曰除盗贼」。

灾荒之年举行荒礼,不仅可以安抚民心,维护社会安定,同时也有效地节省了财物,有利于人民的生产生活。

故而,先秦以后荒礼仍受到社会各阶层所重视。

吊礼《周礼·春官·宗伯》记载大宗伯(官名,春官之长为大宗伯,掌礼制,爵为卿)「以吊礼哀祸灾」。

《周礼·秋官·司寇》记载小行人(官名,掌邦国宾客之礼籍,招待四方使者等)「若国有祸灾,则令哀吊之」。

鲁庄公十一年秋,宋国发生大水,鲁君派人前往吊问,曰:「天作淫雨,害于粢盛,如何不吊?」《宋史·徽宗本纪》,崇宁三年二月丁未,置「漏泽园」,瘗埋人骨,无使暴露。

都是代表天子吊慰抚恤各国诸侯及人民的。

襘礼诸侯国因外来侵略或内部动乱灾祸,蒙受经济、财产、人员的损失,天子或盟国汇合财货予以救助,称为襘礼。

《春秋》襄公三十一年冬,「会(襘)于澶渊,宋灾故」。

《谷梁传》云:「更宋之所丧财也。

」即为补充宋国因为灾祸而丧失的财物,使之尽快恢复正常的社会生活。

恤礼恤是忧的意思,春秋时,诸侯国因外来侵略或内部动乱灾祸,蒙受经济、财产、人员的损失时,派遣使者慰问、存恤,称为恤礼。

《周礼·秋官》中「大行人」之职,为「致恤以补诸侯之灾」;「小行人」之职,为「若国师役则令犒恤之」,都是恤礼。

小结:虽然近代礼仪中,省去了很多凶礼的礼节,但是古礼的内在精神依旧对现代文明有着深远的意义。

俗云:「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人皆乐生恶死,好治厌乱。

洪荒之世,人类与自然相需而存,敬天法地而礼生,文明得以进化。

于今亦然,困顿危难之时,社会各阶层,从上至下都能伸出关爱的手,依靠爱心和团结的力量,有助于尽快恢复信心,度过难关。

此敬天法地爱民之心,无论何时何境都历久弥新。

中华传统五礼(三)军礼军礼即有关军事活动的礼仪。

王者以礼治国,使天下归于大同,难免会遇到内部和外部的干扰,甚至兵火的威胁。

《礼记·月令》记载:「以征不义,诘诛暴慢,以明好恶,顺彼远方。

」礼乐与征伐,犹如车之两轮,不可偏废。

而军队的组建、管理等,也都离不开礼的原则。

例如军队的规模,天子为六军,根据礼有等差的原则,诸侯的军队不得超过六军,而必须与国力相称,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

当时的军力往往用战车的多少来衡量,故而,又有天子万乘,诸侯千乘,大夫百乘的说法。

军队必须按照礼的原则,严格训练,严格管理,《礼记·曲礼》云:「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

」军礼分为大师之礼、大均之礼、大田之礼、大役之礼、大封之礼,《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大师之礼,用众也;大均之礼,恤众也;大田之礼,简众也;大役之礼,任众也;大封之礼,合众也。

」包括用兵征伐,均土地和征赋税,田猎,营建土木工程,定疆封土等活动中的礼仪。

大师之礼大师之礼,指王者出征讨伐,其军队行止动容,自有其礼法。

天子御驾亲征,威仪盛大,旨在为了调动国民为正义而战的热情,故《周礼》云:「大师之礼,用众也。

」郑玄注:「用其义勇也。

」大均之礼大均之礼指校正户口,调节赋征等。

清末经学家孙诒让言:「此主王国而言,盖欲均地政地守地职之等,须属聚众庶,大平计事,故属军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