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课标版二轮专题习题:高考热点第4练:社会转型 含解析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主题专项精品及练习 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

高考历史主题专项精品及练习  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

高考历史主题专项精品及练习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从世界范围看,资本主义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中国也出现了近代化的曙光,面临着走向近代化的机遇。

但是,中国明清两朝对外执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对内加强君主专制、固守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丧失了走向近代化的机遇。

高考试题一般以这一背景为出发点,要求考生认识明清时期中国走向近代化面临的机遇,并总结中国未能实现社会转型的原因。

中西对比是考查本主题的常见试题设问形式。

一、世界发展的潮流1.经济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已经向工业化方向迈进,英国、法国、美国等先后掀起了工业革命的浪潮。

2.政治上: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在欧美一些先进国家建立,民主化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

3.思想文化上:启蒙运动蓬勃发展,近代科学硕果累累,民主科学成为思想文化的主流。

4.国际关系上: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英国处于殖民霸主的地位,中国作为传统大国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二、中国近代化的曙光1.经济:明清时期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形成了全国性市场,大批商业性市镇出现,在此基础上,明朝中后期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2.思想:具有民主色彩的反封建思想产生,以黄宗羲、顾炎武等为代表,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要求。

3.文化:反映市民阶层文化需要的文学、绘画和书法作品涌现,在艺术上更加追求个性,具有一定的反传统、反封建色彩。

4.对外交往:新航路开辟,世界开始成为一个整体。

欧洲国家与中国贸易大量增加,玉米等高产农作物传入中国,大批传教士来华,将一些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带入中国,西学东渐局面开始出现。

三、阻碍中国近代化的因素1.经济上:自然经济占绝对的统治地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非常脆弱,商业资本尚未从传统经济中彻底分化出来。

统治者固守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

2.政治上: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是阻碍中国近代化的最主要因素。

【精选】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抓热点寻突破主题四中外重要的社会转型与社会的变迁含答案

【精选】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抓热点寻突破主题四中外重要的社会转型与社会的变迁含答案

精选高考化学复习资料主题四中外重要的社会转型与社会的变迁热点专项练1.(2015·山东潍坊模拟)社会转型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变迁过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两千多年前,中国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多年的混乱,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即“铁制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的中国传统文明终于成型。

——潘岳《中国发展面临着深重的危机与难逢的机遇》材料二宋代是封建生产关系发生变化和转型的时期,立国之初就“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使社会上形成了一种“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的趋势。

与土地制度的变化相适应,封建剥削方式也发生变化。

同时,在官私手工业作坊中也普遍实行了有利于提高生产积极性的雇佣制度。

新的社会经济关系使宋代商品经济得以迅速发展,以至于有人认为宋代发生了“商业革命”。

材料三康乾盛世就有如千年古国的回光返照,康乾之后,清代的中国江河日下,一日千里,逝者入斯。

——梁泉《我们只有一个中国》(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

(2)据材料二,分析“宋代商品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上述观点。

解析第(1)问,据信息“铁制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从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力、生产关系、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方面的变化说明。

第(2)问,据材料二有效信息“田制不立”“不抑兼并”、“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雇佣制度”“商业革命”归纳。

第(3)问,从材料三“康乾盛世就有如千年古国的回光返照”“江河日下,一日千里”,提取观点,加以论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答案(1)说明:铁器广泛应用于生产,促进了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小农经济逐步确立;分封制崩溃,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产生;百家争鸣,构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2)因素:土地兼并严重,土地买卖频繁;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佃农人身依附关系减弱;雇佣制度的实行,促进了手工业发展,也减轻了对工匠的人身束缚。

2020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教师用书:社会转型—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主题贯通】

2020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教师用书:社会转型—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主题贯通】

春秋战国,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时期,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

这一时期,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频繁,民族融合不断;井田制日益瓦解,封建生产关系逐渐产生;宗法制、分封制趋于崩溃,大国兼并小国,奴隶社会日益瓦解,封建社会逐渐确立,中国历史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对应学生用书第18页)品主题纵横——知能提升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动荡”1.王权体制面临的挑战(1)“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随着地方诸侯国势力的逐渐强大,周王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成为诸侯的附庸。

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朝觐和述职,西周时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格局至此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2)诸侯国内部势力的变化:诸侯国中卿大夫强宗的崛起和国君公室的衰微,出现“田氏代齐”“三家分晋”和“鲁三桓执政”。

春秋初期“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至此再变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甚至“陪臣执国命”。

2.国家分裂,诸侯争霸(1)造成诸侯争霸局面的原因①井田制的瓦解导致分封制的崩溃,是争霸局面出现的根源。

②周王室衰微,无法节制诸侯。

诸侯势力发展,不尊天子。

③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向旧贵族夺权。

(2)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和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类别春秋争霸战争战国兼并战争性质奴隶主大国的争霸战争具有封建兼并战争性质不同点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成长战国兼并战争转化为封建统一战争,为秦实现大一统奠定了基础相目的扩大地盘、掠夺人口同点影响大国吞并小国,强国欺凌弱国,减少了诸侯国的数目,加速了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制的形成;给人民生活、生产造成巨大破坏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变革”1.经济基础的变革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生产力的飞跃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革命。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井田制(公田)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并最终通过各国变法确立下来。

2.变法运动的兴起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统治者都希望通过变法改革,来适应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要求,寻求富国强兵的道路,进而完成古代文明向中世纪文明的历史性转变。

2021年高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资料:主题四 中外重要社会转型

2021年高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资料:主题四 中外重要社会转型

主题四中外重要社会转型主题阐释社会转型就是某一历史阶段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了深刻变化。

一般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社会结构变动,认为“社会转型的主题是社会结构的转型,具体内容是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该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二是指社会形态变迁,即“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转变”。

中外社会转型主要包括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明清时期的机遇与挑战、鸦片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中国的痛苦转型、新中国成立后过渡时期的社会转型、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沧桑巨变、17—18世纪欧美国家的社会转型、两次工业革命引发的社会巨变、20世纪人类现代化的新趋势等内容。

中外社会转型时期所链接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的表现、特点及影响,是高考命题的重要切入点。

主题梳理社会转型期是历年来高考关注的集中点。

主要包括:(1)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2)14—18世纪的东西方社会转型。

通过历年来的经验,东西方的社会转型历来受重视。

(3)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社会。

(4)14—18世纪的西欧。

注意要形成对比观念,同时要特别指出的一点是14—18世纪中国落后的不是实力,而是活力。

(5)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转型。

(6)由重商主义到自由主义再到国家干预经济。

(7)中国由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命题视角视角一某一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变化典题演练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世纪上半期,随着启蒙运动从英、法向整个欧洲扩散,德国思想文化界的精英们也汇入启蒙运动的洪流之中。

但是,德国的启蒙运动有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体现为:一方面,它高扬理性、宽容、进步等启蒙思想大旗,从迷信和传统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它还针对德国分裂落后的现状,将启蒙运动的理性思考与民族情感融合起来,在宣扬理性等启蒙观念的同时,伴之以浓烈的民族情感,最终形成了启蒙思想与德意志民族意识的共生。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254热点四中外历史上的重大社会转型【课件】(53张)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254热点四中外历史上的重大社会转型【课件】(53张)

与阶段特征进行联系,多考查社会转型的主要原 干知识,通过古今贯通、中
因,多纵横古今、贯通中外,将中外同期转型的 西比较等方式,加强对知识
情况进行比较,体现“大历史观”的宏观建构, 的运用,进一步训练关键能
全方位考查学生的能力

热点聚焦•考点衔接
历史的发展是有时序性的,自古至今缓慢发展的过程中,积聚着“突变”的 力量,而这些“突变”就是从原有的发展轨道进入到新的发展轨道,这是历史发 展的精彩瞬间、聚变时刻
盛转衰;资 从内部逐步瓦解着封建制度
本主义萌芽 (2)经济上:农耕经济高度发展,自然经济占主导地
时代
位;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
政府强化重农抑商政策,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
转型 原因
资本主 义萌芽 出现和 缓慢发 展
总体 特征
具体体现
转型 原因
多民族 国家进 一步巩 固,封建 社会由 盛转衰; 资本主 义萌芽 时代
一、春秋战国时期(前8—前3世纪),中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 1.主干梳理:
总体 特征
社会大变革、大动荡。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
转型 原因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
具体 表现
(1)国家政局: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2)社会性质: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的兴起预示着中国社会 由奴隶社会逐步向封建社会过渡
(3)国际关系上:从世界市场的角度看,由于欧美国家的 对外扩张,世界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19世纪 中后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从国际社会主义运 动方面看,运动中心由英国转移到法国。社会主义运动 史上的第一个公开的群众性的国际组织成立;诞生了人 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

2018届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中外重要的社会转型专题专练(含解析)

2018届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中外重要的社会转型专题专练(含解析)

中外重要的社会转型专题专练1.春秋战国时期名家代表早期逻辑思想,被荀子批评为“辩而无用,多事而寡功,不可为治纲纪”。

韩愈抨击佛教“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

这些评价实际上反映了( )A.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多样化发展B.名家研究逻辑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C.儒家思想重视为社会现实服务D.佛教盛行给封建统治带来诸多隐患2.从社会转型角度看,明朝和清朝前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

下面不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工商业市镇在规模、数量、地域上有明显扩大B.纺织、制瓷、矿冶等生产技术均有突破性进步C.雇佣劳动制企业在行业、区域和规模上呈扩张趋势D.全国性的商业市场和城乡商业市场体系形成和发展3.某学者评价鸦片战争:“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

”该观点强调的是中国( )A.国际地位的变化B.社会的变迁C.战败的结局D.经济的落后4.保罗·约翰逊在《现代:从1919到2000年的世界》中写道:“20世纪80年代,人类刮起了一场巨大的求变之风……80年代成为当代史的分界线。

民主精神恢复了自信,开始广泛传播。

”这场“求变之风”兴起的直接背景是( )A.凯恩斯主义广泛传播B.苏联和东欧的经济陷入困境C.中国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目标D.西欧建立了政治和经济联盟5.光荣革命发生后的几十年中,责任内阁制形成、国王权力持续弱化、下议院中心地位逐步确立。

这些重大变化并不是在光荣革命之后迅速发生的,两者之间有一个明显的、不小的时间差。

这说明英国宪政( )A.深受法国启蒙思想影响B.不断实现自我调整与发展C.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D.巩固了公民的自由和权利6.《全球通史》中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多数情况下,要完成大批订货,需要有备用贷款以购买材料和支付工资……这时,银行通过由大批储户和投资者的资产汇集而成的资本,满足了这些金融需求”。

【真题分项汇编】专题04 明清社会转型-备战2025年高考历史之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分项汇编

【真题分项汇编】专题04 明清社会转型-备战2025年高考历史之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分项汇编

专题04 明清社会转型1.(2024·全国甲卷·高考真题)清初《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小说出版盛行,广为传播,同时出现了满文版本进行刊印。

而对于清政府认为会败坏社会风气,影响社会稳定的书籍则被列为禁书,进行销毁。

这导致了()A.世俗文化发展停滞化B.社会政治和平失序化C.政府的思想专制僵化D.传统伦理道德的延续2.(2024·全国新课标·高考真题)清乾隆进士李调元在《卖田说》中借佃户王某之口说明“卖田以佃田”的好处:家中有十亩耕地,难以养活十口之家;卖出自己的十亩地,则可以长期租佃一百亩维持生计,且能免于官府钱粮加派。

当时农业中租佃关系的盛行()A.延续了个体农耕方式B.遏制了土地兼并扩大C.抑制了商业货币经济D.削减了国家赋税来源3.(2024·山东·高考真题)宋元时期,畜牧兽医专著记述最多的是马,并以医马、相马的书为多;明清时期,最主要的记述对象是牛,各种相牛、养牛、医牛的书占畜牧兽医专著总数的50%以上。

这是因为明清时期()A.政府强化了军事资源控制B.土地兼并进一步加剧C.政治相对稳定促进了经济发展D.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交融加强4.(2024·北京·高考真题)《永乐大典》辑录了先秦到明初的书籍8000多种,明成祖撰序:“昔者圣王之治天下也,尽开物成务之道,极裁成辅相之宜,修礼乐而明教化,阐理至而宣人文……惟有大混一之时,必有一统之制作,所以齐政治而同风俗。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永乐大典》是中国古代最大的总结性类书②明成祖标榜“文治”强调了图书的教化作用③国家统一为《永乐大典》的编纂提供了条件④《永乐大典》被明政府确定为儒学基础读物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5.(2024·广东·高考真题)明朝时,杭州西湖成为四方宾客“渴想”之地。

“城中人不事耕种,小民仰给经纪,一春之计全赖西湖”,而官方意欲禁止游览。

2020届高考历史课标版二轮专题习题:高考热点第4练:社会转型 Word版含解析

2020届高考历史课标版二轮专题习题:高考热点第4练:社会转型 Word版含解析

第4练社会转型限时:60分钟总分:88分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1.(2019河北保定二模)明清时期江南形成了四大专业产品产区:运河沿线粮区,沿袭传统不变;濒江沿海棉区,盛产原料棉花或成品纱布;太湖周边桑区,主产蚕桑丝绸;苏南浙西山区则是竹木茶纸产区。

明清江南经济格局形成主要是由于( ) A.经济重心南移造成的影响B.农业商品化趋势逐渐加强C.商品流通格局的重大变化D.农业生产专业化区域发展答案 D 四大专业产品产区体现了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特点即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带有区域特色,故选D项。

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时已经完成,排除A项。

材料没有反映农产品的商品化,排除B项。

材料反映的是商品产区的布局,不是反映流通,排除C项。

2.(2019重庆调研)康熙时期,江南地区乡绅阶层衣服冠履多用棉布,冬天着裘衣者百只二三。

到乾隆年间,无锡士绅“以布为耻, 绫缎绸纱,争新色新样”。

这反映出当时的江南地区( )A.棉纺织业逐渐没落B.社会消费行为趋同C.社会风气由俭入奢D.商业资本日益活跃答案 C 根据材料“康熙时期,江南地区乡绅阶层衣服冠履多用棉布,……到乾隆年间,无锡士绅‘以布为耻,绫缎绸纱,争新色新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士绅服饰消费变化,这体现出社会风气由俭入奢的情况,故选C项。

清朝棉纺织业不断发展,排除A项。

材料仅涉及士绅服饰消费变化,并不是社会各阶层的消费情况,排除B项。

材料反映的是士绅服饰消费变化,并非商业资本投资情况,排除D项。

3.(2019湖北鄂东南教改联盟一模)1823年山西商人雷履泰为避免货款调拨中镖局运现的风险,在山西平遥创立票号日升昌,首开中国票号业先河,成为中国银行业的“乡下鼻祖”。

日升昌票号( )A.标志近代中国金融业的兴起B.属于民族资本主义的范畴C.摆脱了传统商业汇兑模式D.折射出积极进取的晋商文化答案 D 由材料内容可知山西商人雷履泰为避免货款调拨中镖局运现的风险,首开中国票号业先河,体现了晋商积极进取的商业文化,故选D项。

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社会热点专项练4 含解析

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社会热点专项练4 含解析

社会热点专项练(四)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儒家将“喻于义”的人称为君子,墨家将能够扶危济困作为“兼士”的标准。

这表明儒墨两家都()A.忽视了个人利益B.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C.追求个性的自由D.具有平等的社会观念B[无论是君子还是“兼士”,都是儒墨两家对有修养的人的一种称呼,“喻于义”“扶危济困”都是对个人道德修养的要求,故选B项;A、C、D三项材料均未涉及,故排除。

]2.在我国古代,每一个王朝都不会永远存在。

西汉董仲舒指出:“三统之变,近夷遐方无有,生煞者独中国。

”隋朝王通说:“天命不于长,惟归有德。

夷狄之德,黎民怀之。

”据此可知()A.王朝存续的长短关键在于是否行德B.古代王朝更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C.儒家思想逐渐背离先秦的孔孟之道D.儒家的民族思想逐步走向开明包容D[由材料可知,董仲舒认为,“三统之变”只有“中国”有,“近夷遐方”是没有的。

而王通认为,天命不是永恒不变的,无论是华夏族还是少数民族,只要实行“仁政”、践履王道,就会得到民众的认同与归附。

因此西汉儒家的民族思想较为保守,而到隋朝时已逐步走向开明包容,故D项符合题意;A、B两项在董仲舒的思想中没有体现,故排除;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 3.西汉时期,太学开设并讲解《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周官》《尔雅》等课程。

这反映出儒学教育()A.课程设置多样化B.由精英化走向世俗化C.向社会下层扩展D.逐步官方化和制度化D[太学课程设置均是儒家经典,不能体现多样化,故A项错误;太学教育主要还是贵族化,没有走向世俗化,故B项错误;太学是中央教育机构,没有向社会下层扩展,故C项错误;太学设立体现儒学教育逐步官方化和制度化,故D 项正确。

]4.(2019·重庆二模)贤良方正是汉代察举科目之一。

始于西汉文帝,在国家出现日食、月食、地震、奇异星象及各种自然灾害之后举行,皇帝对贤良方正科最重视,中举者地位相当尊贵。

2020年人教版高考历史热点专练附解答: 社会转型与继承发展

2020年人教版高考历史热点专练附解答:  社会转型与继承发展

热点社会转型与继承发展热点导读: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

中国正处在社会全面转型的时期。

所谓“社会转型”,是指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

从社会学研究角度看,人类社会是一部社会变迁的进步史,社会变迁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社会转型是社会变迁过程中的“关键一跃”,促使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进入到新的发展轨道。

比如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就是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的半封闭的传统型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型社会的转型。

中国社会的转型分为5个时期:1、春秋战国(公元前5—公元前3世纪):中国社会大变革时期,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2、明末清初(17世纪末—18世纪):封建制度日益没落,新的经济因素的产生。

3、晚清至五四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过渡,近代化在各领域次第展开。

4、过渡时期(1949—1956年):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5、改革开放以来(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走苏联的路”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在此社会转型之际,我们既要继承又要注意学习借鉴、发展创新。

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是因为我们有着灿烂的文化,有着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力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我们的本来。

传统文化是我们祖先留给子孙的活宝,我们应该责无旁贷地传承下去。

要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要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借以认识民族的根本,认识文化的意义,自觉地关心传统文化。

弘扬传统文化不是复古,不是排外,而是认真对待古代的外国的一切先进的东西,善于利用那些有积极意义的东西,经过比较和鉴别,抓住精髓,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高考历史热考主题大题 社会转型 历史剧变精彩时刻,人类文明演进新起点

高考历史热考主题大题 社会转型 历史剧变精彩时刻,人类文明演进新起点

热点6 社会转型 历史剧变精彩时刻,人类文明演进新起点1.(2018·安徽芜湖一模)(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进程从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

主要经历了被动开放、经济起步、政体变革、思想解放四个时期。

这是一种社会质变,即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发生了整体性的变革。

——据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材料二 内源性现代化和外源性现代化的差异,主要取决于启动社会变迁的那些决定性因素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

……当时的中国,经济上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与家庭手工业结合的稳固模式,政治上是高度专制集权的官僚帝国,丝毫不见启动社会经济转型的内部动力和物质条件。

不同于中国的单一结构式的农业社会,英国已经孕育出内源性现代化的基本动力和变革的前提条件,……那种认为西方更多是靠对东方掠夺而发达起来的想法并不准确,当时的物质文明、制度文明才是起决定作用的,而且它们在启动阶段是起主导作用的。

——白少飞《以大历史观看待中国的现代化》(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演进进程。

(8分)(2)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东西方社会转型不同的背景和特点,由此可以得出什么启示?(17分)解析:(1)由材料一“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经历了被动开放、经济起步、政体变革、思想解放四个时期”结合所学,可知“被动开放”是指鸦片战争,开启了社会转型之门;“经济起步”是指洋务运动,工业化的起步;“政体变革”是指辛亥革命,成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思想解放”是指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与科学,批判旧思想。

(2)第一小问背景,由材料二“当时的中国,经济上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与家庭手工业结合的稳固模式,政治上是高度专制集权的官僚帝国,丝毫不见启动社会经济转型的内部动力和物质条件”可知中国政治上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对外关系上闭关自守;由材料二“英国已经孕育出内源性现代化的基本动力和变革的前提条件”结合所学可知西方政治上建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经济上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对外关系上殖民扩张。

2022年高考历史真题与模拟题分专题训练 专题04 明清社会转型(教师版含解析)

2022年高考历史真题与模拟题分专题训练 专题04 明清社会转型(教师版含解析)

专题04 明清社会转型1.(2022·全国乙卷·高考真题)明后期有士人称,江南流行“好名喜夸”之风,家中但凡有千金之产,必定会营建一园,“近聚土壤,远延木石,聊以矜眩于一时耳”,但“俗气扑人”。

这可用于说明()A.士大夫传统观念的颠覆B.世俗化审美趣味的初现C.士农工商社会结构解体D.江南市镇工商业的富强【答案】D【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明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进展,江南地区消灭了资本主义萌芽、市镇普遍兴起,市镇经济对传统的社会意识、当地风俗产生冲击,形成了“好名喜夸”之风,D项正确;“颠覆”表述过于确定,士大夫传统观念仍是以儒家思想为主,排解A项;宋朝时期甚至更早以前就已有世俗化审美趣味,“初现”表述错误,排解B项;明清时期社会结构总体稳定,“解体”表述错误,排解C项。

故选D项。

2.(2022·全国甲卷·高考真题)康熙年间,多次令各地举荐山林隐逸,又令官员推举博学鸿儒,吸取学行兼优之士。

开设明史馆,召集文人编纂明史,还进行多部儒经传注的修纂,编成《康熙字典》。

上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承续华夏传统B.提倡疑古辨伪C.弘扬程朱理学D.保存历史文献【答案】A【详解】清政府是少数民族政权,康熙年间留意吸纳山林隐逸、博学鸿儒,同时编修明史,修撰儒经传注,这些举措集中在文化领域,在本意在于以传承华夏文化传统自居,A项正确;疑古辨伪指的是对从前的学说存疑考辨,与材料主旨不符,排解B项;“举荐山林隐逸,又令官员推举博学鸿儒,吸取学行兼优之士”等举措和弘扬程朱理学并不全都,排解B项;保存历史文献与举荐人才不符,而且清初实行“文字狱”,对古代文献多有删改禁毁,排解D项。

故选A项。

3.(2022·湖南·高考真题)晚清时期,中国人惊异地发觉西方物理学揭示的一些原理,与《墨子》记载有相像之处。

自秦汉以来几乎被人遗忘的《墨子》重新引起国人的关注与争辩。

这一现象表明()A.墨学复兴促进传统科技转型B.传统科技与近代科技一脉相承C.西学东渐促进了墨学的复兴D.中国古代的科技以试验为基础【答案】C【详解】依据材料“自秦汉以来几乎被人遗忘的《墨子》重新引起国人的关注与争辩”可知,西学东渐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墨学的复兴,C项正确;“科技转型”表述错误,排解A项;“一脉相承”表述错误,排解B项;中国古代科技是以阅历为主,排解D项。

2019-2020年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套餐训练 主题五 甲午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的社会转型

2019-2020年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套餐训练 主题五 甲午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的社会转型

2019-2020年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套餐训练主题五甲午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的社会转型甲午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是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期,是中国的“痛苦”时期;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化的高峰时期,民主政治、工业化进程、思想启蒙、社会生活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发展,是中国转型的关键时期。

高考试题一般以辛亥革命为切入点,要求考生全面分析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通史类试题是最为常见的命题形式,非选择题是主要题型,分值较高。

一、西方列强侵华的加剧1.国际背景: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从19世纪70年代以后逐步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迫切需要扩大海外市场和殖民地。

2.瓜分狂潮:《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以三国干涉还辽为开端,帝国主义列强在19世纪末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美日对中国的争夺: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的侵略,美日乘机加紧侵略中国,成为在中国争夺的主要对手,日本成为侵略中国的急先锋。

二、中国的转型1.民主政治的发展(1)晚清政府的政治改革①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维新变法运动兴起,提出了开国会、设议院的改革主张。

统治阶层中以光绪皇帝为核心,决心改革,但是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势力的破坏,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

②20世纪初,面对严重的统治危机,清王朝开始了“立宪”改革(清末新政),企图消除革命运动。

(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治革命——辛亥革命①《辛丑条约》签订后,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

随后成立了中华民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②袁世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支持下,篡夺了革命的胜利果实,中国进入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时期。

(3)中央集权的削弱①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过程中,地方督府势力增强,地方分离倾向开始形成。

②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局面形成,进一步推动了地方势力的壮大。

(新课标)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热考题型热点 探究4 社会转型与人类文明的演进教案

(新课标)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热考题型热点 探究4 社会转型与人类文明的演进教案

探究4 社会转型与人类文明的演进【链接主干】1.中国的重要社会转型时期(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变化。

(2)明末清初时期:社会转型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

(3)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变化。

(4)甲午战争至五四运动前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重要变化。

(5)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与新中国的成立初期: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变化。

(6)改革开放后至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及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2.世界历史重要社会转型时期(1)14-16世纪:西欧封建社会解体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迅速兴起(经济、思想)。

(2)17-18世纪末:近代工业文明的前奏及资产阶级代议制建立(近代自然科学、启蒙运动、英美代议制等)。

(3)19世纪末20世纪初:两次工业革命、自由资本主义到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等。

(4)20世纪40、50年代:两种政治制度对抗、两极格局形成演变、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等。

(5)20世纪末:苏东剧变、两极格局瓦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经济区域集团化与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等。

中外某一社会转型时期的特征及影响【史论拓展】1.近代西方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1)经济上,西方发生了两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大机器生产取代手工操作,以蒸汽机的发明为代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2)政治上,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进一步完善。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代表大量进入议会;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德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共和政体最终在法国确立。

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兴起,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马克思主义诞生,巴黎公社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3)思想文化上,达尔文进化论、爱因斯坦相对论、普朗克量子理论诞生。

现实主义文学成为主要形式,音乐、美术佳作不断,电影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热点专题学案:社会转型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热点专题学案:社会转型

高考热点话题:社会转型01、概念解读所谓“社会转型”,是指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

从社会学研究角度看,人类社会是一部社会变迁的进步史,社会变迁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社会转型是社会变迁过程中的“关键一跃”,促使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进入到新的发展轨道。

比如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就是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的半封闭的传统型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型社会的转型。

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中认为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进程从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

主要经历了被动开放、经济起步、政体变革、思想解放四个时期。

这是一种社会质变,即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发生了整体性的变革。

有人认为,20世纪中国经历了两次重要社会转型。

一次是1911年的辛亥革命及中华民国的成立,这是暴力革命式的社会转型;第二次是1978年的改革开放,这是和平变革式的转型。

将1911-1978年间当作历史整体看,国民政府未完成社会转型,新中国在改革开放前也由于种种原因错失了深入社会转型的机会。

有人将中国传统社会向近代转型的关键时期定位在19世纪前60年,清帝国的根基发生动摇,西方资本主义在向全球扩张,中国成为附庸,并由此接受资本主义近代文明影响,为日后社会变革进行了重要积累。

有人强调民国时期是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的一个时段。

社会结构中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都发生了变动。

中国近代的转型分为4个时期:第一时期:1840-I860年,面临西方列强的侵略,试图在不变动原有制度基础上进行全面抵抗。

但反而遭受到更大耻辱与失败。

第二时期:19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末,随着西方各种影响在中国急剧膨胀,传统社会发生了裂变,出现了试图在保存中国传统内核前提下的变革运动。

第三时期:大约从20世纪初到1911年清王朝崩溃、中华民国创立。

第四时期:中华民国的创立为大规模的制度变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为中国的社会转型开辟了新的前景。

2020届高考历史课标版二轮专题习题:高考热点第4练:社会转型

2020届高考历史课标版二轮专题习题:高考热点第4练:社会转型

第4练社会转型限时:60分钟总分:88分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1.(2019河北保定二模)明清时期江南形成了四大专业产品产区:运河沿线粮区,沿袭传统不变;濒江沿海棉区,盛产原料棉花或成品纱布;太湖周边桑区,主产蚕桑丝绸;苏南浙西山区则是竹木茶纸产区。

明清江南经济格局形成主要是由于( ) A.经济重心南移造成的影响B.农业商品化趋势逐渐加强C.商品流通格局的重大变化D.农业生产专业化区域发展答案 D 四大专业产品产区体现了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特点即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带有区域特色,故选D项。

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时已经完成,排除A项。

材料没有反映农产品的商品化,排除B项。

材料反映的是商品产区的布局,不是反映流通,排除C项。

2.(2019重庆调研)康熙时期,江南地区乡绅阶层衣服冠履多用棉布,冬天着裘衣者百只二三。

到乾隆年间,无锡士绅“以布为耻, 绫缎绸纱,争新色新样”。

这反映出当时的江南地区( )A.棉纺织业逐渐没落B.社会消费行为趋同C.社会风气由俭入奢D.商业资本日益活跃答案 C 根据材料“康熙时期,江南地区乡绅阶层衣服冠履多用棉布,……到乾隆年间,无锡士绅‘以布为耻,绫缎绸纱,争新色新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士绅服饰消费变化,这体现出社会风气由俭入奢的情况,故选C项。

清朝棉纺织业不断发展,排除A项。

材料仅涉及士绅服饰消费变化,并不是社会各阶层的消费情况,排除B项。

材料反映的是士绅服饰消费变化,并非商业资本投资情况,排除D项。

3.(2019湖北鄂东南教改联盟一模)1823年山西商人雷履泰为避免货款调拨中镖局运现的风险,在山西平遥创立票号日升昌,首开中国票号业先河,成为中国银行业的“乡下鼻祖”。

日升昌票号( )A.标志近代中国金融业的兴起B.属于民族资本主义的范畴C.摆脱了传统商业汇兑模式D.折射出积极进取的晋商文化答案 D 由材料内容可知山西商人雷履泰为避免货款调拨中镖局运现的风险,首开中国票号业先河,体现了晋商积极进取的商业文化,故选D项。

【最新】高三历史套餐训练 主题四 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

【最新】高三历史套餐训练 主题四 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

精品历史备考资料(精校版)主题四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一、世界发展的潮流1.经济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已经向工业化方向迈进,英国、法国、美国等先后掀起了工业革命的浪潮。

2.政治上: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在欧美一些先进国家建立,民主化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

3.思想文化上:启蒙运动蓬勃发展,近代科学硕果累累,民主科学成为思想文化的主流。

4.国际关系上: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英国处于殖民霸主的地位,中国作为传统大国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二、中国近代化的曙光1.经济:明清时期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形成了全国性市场,大批商业性市镇出现,在此基础上,明朝中后期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2.思想:具有民主色彩的反封建思想产生,以黄宗羲、顾炎武等为代表,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要求。

3.文化:反映市民阶层文化需要的文学、绘画和书法作品涌现,在艺术上更加追求个性,具有一定的反传统、反封建色彩。

4.对外交往:新航路开辟,世界开始成为一个整体。

欧洲国家与中国贸易大量增加,玉米等高产农作物传入中国,大批传教士来华,将一些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带入中国,西学东渐局面开始出现。

三、阻碍中国近代化的因素1.经济上:自然经济占绝对的统治地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非常脆弱,商业资本尚未从传统经济中彻底分化出来。

统治者固守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

2.政治上: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是阻碍中国近代化的最主要因素。

3.思想文化: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宣扬“存天理、灭人欲”的价值观,不利于近代文化、科技的产生与发展。

4.对外关系:封建政府执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人为割断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使中国丧失了汇入世界潮流的契机。

1.明清时期中国经济的落后主要体现在经济结构上。

从经济总量上看,当时中国在世界大国中,仍然处于绝对的领先位置,但是,中国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自给自足,从事商品生产的手工业很少,更没有机器生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练社会转型限时:60分钟总分:88分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1.(2019河北保定二模)明清时期江南形成了四大专业产品产区:运河沿线粮区,沿袭传统不变;濒江沿海棉区,盛产原料棉花或成品纱布;太湖周边桑区,主产蚕桑丝绸;苏南浙西山区则是竹木茶纸产区。

明清江南经济格局形成主要是由于( ) A.经济重心南移造成的影响B.农业商品化趋势逐渐加强C.商品流通格局的重大变化D.农业生产专业化区域发展答案 D 四大专业产品产区体现了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特点即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带有区域特色,故选D项。

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时已经完成,排除A项。

材料没有反映农产品的商品化,排除B项。

材料反映的是商品产区的布局,不是反映流通,排除C项。

2.(2019重庆调研)康熙时期,江南地区乡绅阶层衣服冠履多用棉布,冬天着裘衣者百只二三。

到乾隆年间,无锡士绅“以布为耻, 绫缎绸纱,争新色新样”。

这反映出当时的江南地区( )A.棉纺织业逐渐没落B.社会消费行为趋同C.社会风气由俭入奢D.商业资本日益活跃答案 C 根据材料“康熙时期,江南地区乡绅阶层衣服冠履多用棉布,……到乾隆年间,无锡士绅‘以布为耻,绫缎绸纱,争新色新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士绅服饰消费变化,这体现出社会风气由俭入奢的情况,故选C项。

清朝棉纺织业不断发展,排除A项。

材料仅涉及士绅服饰消费变化,并不是社会各阶层的消费情况,排除B项。

材料反映的是士绅服饰消费变化,并非商业资本投资情况,排除D项。

3.(2019湖北鄂东南教改联盟一模)1823年山西商人雷履泰为避免货款调拨中镖局运现的风险,在山西平遥创立票号日升昌,首开中国票号业先河,成为中国银行业的“乡下鼻祖”。

日升昌票号( )A.标志近代中国金融业的兴起B.属于民族资本主义的范畴C.摆脱了传统商业汇兑模式D.折射出积极进取的晋商文化答案 D 由材料内容可知山西商人雷履泰为避免货款调拨中镖局运现的风险,首开中国票号业先河,体现了晋商积极进取的商业文化,故选D项。

日升昌票号属于传统金融业,非近代金融业,排除A项。

日升昌票号属于传统金融业,不属于民族资本主义的范畴,排除B项。

日升昌票号依然属于传统商业汇兑模式,排除C项。

4.(2019四川遂宁诊断三)明清时期,“苏湖熟,天下足”的状况已不复存在,唐寅曾描绘苏州等地“五更市买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工商业成为民众主要的生计来源和国家赋税的重要来源。

这说明( )A.江南经济结构出现转型迹象B.江南农业生产技术逐渐落后C.明清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弛D.江南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答案 A 明清工商业成为国家财税的重要来源有利于推动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推动经济结构转型,故选A项。

明清时期江南农业技术进步推动工商业发展,排除B 项。

明清时期坚守严格的重农抑商政策,排除C项。

雇佣关系的出现标志着江南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排除D项。

5.(2019河南洛阳质评五)明清两代是晋商的鼎盛时期,晋商成为十大商帮之首,他们经营的盐、铁、棉、布、皮毛、丝绸、茶叶、金融等商号,遍及全国各地并远涉欧洲、日本、东南亚,称雄商界长达500年之久。

这说明这一时期( )A.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B.传统经济结构开始转变C.商品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D.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答案 C 据材料“晋商的鼎盛时期,晋商成为十大商帮之首……遍及全国各地并远涉欧洲、日本、东南亚,称雄商界长达500年之久”,可知晋商贸易广泛,商品经济发达,故选C项。

依所学可知,明清时期推行抑商政策,排除A项。

依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传统经济结构开始改变,排除B项。

材料强调的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达,未涉及雇佣劳动关系,排除D项。

6.(2019山西太原二模)16世纪早期,葡萄牙人开辟了澳门到里斯本、日本长崎、菲律宾马尼拉等地的贸易航线。

1567年,明朝政府准许百姓从事对外贸易。

此后西班牙人也开辟了中国、菲律宾、墨西哥之间的贸易。

通过全球贸易渠道,大部分白银最终流入中国。

此材料反映出( )A.澳门成为明清经营外贸的唯一港口B.明朝政府坚持一贯的对外贸易政策C.作为流通货币的白银主要产自西欧D.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答案 D 根据材料“葡萄牙人开辟了澳门到里斯本、日本长崎、菲律宾马尼拉等地的贸易航线。

1567年,明朝政府准许百姓从事对外贸易。

此后西班牙人也开辟了中国、菲律宾、墨西哥之间的贸易”可知,中国是当时世界贸易的参与者之一,是世界市场的有机组成,故选D项。

材料不能体现澳门作为中国对外贸易的唯一性地位,排除A项。

根据所学可知,明代奉行“海禁”政策,排除B项。

根据所学可知,欧洲将殖民掠夺的白银用于交换中国产品,排除C项。

7.(2019云南昆明模拟)清代潘耒盛赞顾炎武:“综贯百家,上下千载,详考其得失之故,而断之于心,笔之于书,朝章国典,民风土俗,元元本本,无不洞悉,其术足以匡世,其言足以救世,是谓通儒之学。

”潘耒认为顾炎武( )A.思想的社会影响广泛B.脱离了传统儒学的束缚C.具有求实批判的精神D.传承了陆王心学的精髓答案 C 据材料“其术足以匡时,其言足以救世”结合所学可知,顾炎武批判明代读书人沉湎于诵读程朱注解、严重脱离社会现实的空疏学风,主张为学应求务实,故选C项。

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对封建专制起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是当时没有形成一股思想解放潮流,占主流的仍是宋明理学,排除A项。

据材料“是谓通儒之学”结合所学可知,其未跳出传统儒学的范畴,排除B项。

顾炎武传承陆王心学的精髓的说法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8.(2019陕西宝鸡质检二)明清时期“文学妨业”观念盛行,诗歌、散文被认为是“文人名成寄兴之事,少年习学,正业必疏”,与“淫词艳曲、小说和俚唱”一起被列为学生禁止阅读的“闲书”。

这说明当时( )A.雅俗文学相互交流融合B.科举推动经世致用思潮C.理学统治地位已经动摇D.八股取士不利文学发展答案 D 由材料“明清时期‘文学妨业’观念盛行,诗歌、散文被认为是‘文人名成寄兴之事,少年习学,正业必疏’”可知,明清时期受科举制的影响,读书的目的在于做官,可见八股取士不利于文学的正常发展,故选D项。

材料强调明清时期科举制对文学的影响而非雅俗文学的交融,排除A项。

明清时期科举僵化,阻碍经世致用思潮产生,排除B项。

明清时期理学居于主导地位,排除C项。

9.(2019福建厦门质检二)鸦片战争后,湖南安化、平江等传统绿茶产地,多转而制作适合外国人口味的红茶,各地竞相仿制,一批较大规模的手工工场陆续出现。

这反映了湖南当地( )A.茶业生产经营因时而变B.饮茶风尚渐与国际接轨C.官府大力扶持私营产业D.近代民族工业迅速发展答案 A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于是出现题干中“转而制作适合外国人口味的红茶”现象,故选A项。

题干论述的是“制茶”出现新现象,不是“饮茶”现象,排除B项。

题干中提到了“一批较大规模的手工工场陆续出现”的现象,但没有提及清政府对此现象的态度问题,排除C项。

“手工工场”不属于民族工业,排除D项。

10.(2019山西大同质查二)下图为1838—186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年平均数)。

该图反映出( )A.自然经济无法抵制外来经济侵略B.列强侵华以商品输出为主要方式C.中国渐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英国在中国外贸中占据主导地位答案 C 材料中“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增长,表明中国日益成为英国的商品倾销地,故选C项。

材料中三、四阶段英国制造品输华值的停滞,反映了自然经济有一定的抵制作用,排除A项。

B项符合史实,但并非题干要求的图示反映的实质问题,排除B项。

材料只有“英国制造品输华值”,未涉及其他国家,不能反映英国在中国外贸中占据主导地位,排除D项。

11.(2019江苏苏、锡、常、镇四市调研二)哥伦布航行到古巴附近时,明确向土著居民表示,“远征军司令来此目的乃寻找黄金”,然而在给西班牙国王信中,他又说:“这里的一切都应置于其(基督教)统治之下……因为发扬光大基督教乃吾人此行之初衷和目的。

”关于哥伦布远航的背景和目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对外殖民与传播宗教并行不悖B.文化侵略的初衷多于经济掠夺C.宗教改革刺激人们远洋探险D.工业革命促进开辟海外市场答案 A 寻找黄金和传播宗教是探险的两个目的并不冲突,故选A项。

文化侵略和经济掠夺兼具,排除B项。

远洋探险传播宗教,与16—17世纪的宗教改革无关,排除C项。

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排除D项。

12.(2019江苏南京、盐城二模)阿萨·勃里格斯说,英国当时总共有42条运河计划修建,需耗资650万英镑。

1792年,被当时的人们形容为运河狂热的年份,人们的投机热情像瘟疫般地传播。

运河的股票为当地商人、工厂主和土地所有者踊跃争购,虽然它们直到1811年才在证券交易所报价。

该狂热现象的出现是由于( )A.价格革命出现,股票投资活动的狂热B.商业革命扩展,商业丰厚利润的刺激C.工业革命进行,科技创新的日益发展D.电气时代到来,生产社会化趋势加强答案 B 根据材料“运河的股票为当地商人、工厂主和土地所有者踊跃争购”,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股票经营方式是商业革命的延续,故选B项。

价格革命出现在15世纪新航路开辟时期,排除A项。

股票投机是商业革命的延续,是在工业革命之前,排除C项。

“电气时代”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共2题,共40分)13.(2019广东佛山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代中期以前,大明宝钞和铜钱是法定货币;成化、弘治以降,白银上升为事实上的货币,和铜钱一起成为国家法定货币。

万历初年,张居正改革赋役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一条鞭法”,“民间输官之物皆用银”“银始独重于天下,百物皆取银为准矣”。

从宋到明,中国银矿的产额略呈减少的趋势,晚明由海外输入的白银总量,大概是国内产银量的十倍。

——摘编自卜宪群总撰稿《中国通史——明清》材料二美国白银政策使中国政府陷入白银持续外流、通货紧缩的灾难之中。

国民政府于1935年11月4日宣布中国实行法币政策,主要内容是:(1)确定法币,统一发行。

所有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的收付,概以法币为限,不得使用银元。

(2)法币与英镑汇价固定。

(3)全部白银归国有以充作法币准备金。

1936年5月,中美签订《中美白银协定》,规定美国以市场价格向中国续购白银7500万盎司,价款以美元支付,但是需要将美元存于纽约的美国银行以作为法币的海外准备金。

法币改革割断了中国货币同白银的直接联系,此后世界银价的涨落不会再对中国发生大的影响,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有利条件。

——摘编自尹全洲《论中国的法币改革》材料三中国在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