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八 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八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史

一、专题知识整理

一、《共产党宣言》的发表(1848年)

1.产生的背景

⑴经济基础:①使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弊端日益暴露,1825年英国的经济危机,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⑵独立工人运动的兴起: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②、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⑶思想基础:19世纪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德国③、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④。

⑷主观条件:马克思、恩格斯深入群众,总结工人运动经验;深入理论研究。

2.内容:第一次⑤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⑥。肯定了资本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的积极作用,指出了⑦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作为社会主义代替资产阶级掘墓人的历史必然性;揭示了无产阶级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使命。

3.历史意义

⑴⑨《》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⑵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⑩的思想武器。

⑶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工人运动蓬勃兴起,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巴黎公社

〖填空答案〗①工业革命;②宪章运动;③古典哲学;④空想社会主义;⑤全面系统;⑥社会发展规律;⑦阶级斗争;⑧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⑨共产党宣言;⑩国际无产阶级;⑪普

法;⑫第三共和国;⑬工人阶级;⑭监督和罢免;⑮工人合作社;⑯旧的国家机器;⑰无产阶级专政;⑱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

三、俄国十月革命

1.历史条件

⑴1861年农奴制改革,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到20世纪初,资本主义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

⑵俄国处于落后地位,社会矛盾尖锐,使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的①。

⑶②“”进一步激化了俄国的各种矛盾,也形成了革命的有利国际环境。

⑷以列宁为首的成熟的布尔什维克党的③。

2.革命进程

⑴二月革命:推翻了④统治,出现⑤的局面。

⑵《四月提纲》提出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⑥转变的任务,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希望和平夺权。

⑶七月事件:表明无产阶级⑦已不可能,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

⑷十月起义:1917年11月攻占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

3.苏维埃政权的革命措施

⑴政治:摧毁旧的国家机器,选举产生人民委员会;废除等级制度;废除教会特权,国内⑧一律平等。

⑵经济:接管铁路、银行,大企业⑨;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通过《土地法令》。

⑶对外:发布《和平法令》;与德国签订了⑩《》,退出大战。

4.意义:

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俄国成为⑪创造了重要前提。

⑵为国际无产阶级树立了斗争的榜样,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

⑶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⑫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实践指导力量。

〖填空答案〗①最薄弱环节;②一战;③正确领导;④沙皇专制;⑤两个政权并存;⑥社会主义革命;⑦和平夺权;⑧各民族;⑨收归国有;⑩布列斯特和约;⑪社会主义强国和实现

国家现代化;⑫民族解放运动。

四、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斯大林模式的实践

⑴优先发展重工业

A.背景:1922年苏联建立;1924年列宁逝世,苏联经济政策发生变化。

B.提出:1925年12月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

C.特点:优先发展⑮ ;采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D.过程:从1928年到1942年,第三个五年计划因苏德战争而中断。

E.成就:1937年苏联成为工业强国;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F.结果: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

⑵农业集体化运动

A.背景:工业化迅速发展,粮食需求日益增长,出现粮食供应困难。

B.方针:1927年苏联提出⑯ 的方针。

C.特点:“全盘集体化”和在“全盘集体化基础上消灭富农”。

D.结果:农业集体化现;农庄农户和耕地面积达到90%和100%。

E.影响:改变了农村的所有制结构;国家从农民身上获取工业积累资金,挫伤⑰ ,造成农业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3.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⑴确立:20世纪30年代中期,经过社会主义⑱ ,确立了斯大林模式。

⑵主要表现: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⑲ 体制;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⑶评价: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成为⑳ 。超越了苏联的生产力水平,阻碍了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二战后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照搬这种经济模式。

〖填空答案〗①内忧外患;②经济、政治;③余粮收集;④粮食税;⑤工业国有化;⑥租让制和租借制;⑦货币流通;⑧按劳取酬;⑨商品货币;⑩市场、商品货币;⑪战时和共产主义;⑫多种所有制;⑬财力、物力;⑭经济文化落后;

⑮重工业;⑯农业集体化;⑰农民积极性;⑱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⑲计划经济管理;⑳工业强国。

五、苏联的经济改革

〖填空答案〗①斯大林体制;②收购;③种植玉米;④加速发展战略;⑤重工业;⑥物质利益原则;⑦传统观念;⑧原有模式。

二、重点解析

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列宁时期,苏俄(联)实行了两种经济政策,一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是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当其历史使命完成后,必然会被新的经济政策所取代。也就是说,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其历史必然性。

⑴巩固工农联盟和政权的需要

十月革命后建立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着内忧外患,内有地主、资产阶级的武装叛乱,外有协约国的武装干涉。在这种情况下,苏俄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以便于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障军事上的胜利,使苏维埃政权站稳脚跟。在国内战争基本结束后,这一政策也失去了其存在的特定环境,而苏维埃政权继续强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结果引起农民的强烈不满,激化了工农矛盾,导致了政治危机,从长远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利于巩固工农联盟和政权的稳定。

面临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苏俄实行了新经济政策,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使苏俄经济走出困境,为实现工业化打下坚实基础。由于新经济政策满足了劳动者的经济要求,受到工人农民的欢迎,工农联盟得到巩固,从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⑵取决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俄国是一个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一个政治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了胜利,俄国的经济状况决定了俄国的经济政策。

由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超越了当时生产力水平,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企图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结果以失败告终。而新经济政策实质是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和改善工农联盟,逐步地、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新经济政策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从实践结果上看,新经济政策使苏联遭受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事实证明,新经济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1)背景: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苏维埃政权面临国内外敌人的进攻,苏维埃政权困难重重;

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新情况,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