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的10大人生境界,也无风雨也无晴
也无风雨也无晴--轼晚年的释道境界
也无风雨也无晴--轼晚年的释道境界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文学家和艺术家,他的散文、诗词、书画都表现出了非凡的才华。
然而他仕途多舛,一生飘泊,当年近六旬时还被贬至惠州、儋州。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是他六十六岁北归时对自己一生的写照。
苏轼从幼年起即习儒术,希望以儒家济世精神,来解救无数苍生。
政治上的挫折,使得他空有抱负,难以有一番作为。
在连番被贬时,儒家思想无法解决他的苦处,他只好在释道思想中寻求寄托。
由于释家本身具有消极避世的特质,加上道家崇尚自然的思想,此二点,正好符合了东坡喜爱自然生活的个性,因此,虽被贬至岭海,却正好提升了他的释道思想,使得他的释道思想更为深入。
入世与出世的矛盾,中国儒佛道三家提出过不同的解决途径,儒家以入世进取为基本精神,《象传》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又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作为必要的补充。
佛家出世、道家遁世的基本精神又与儒家“穷独”相通,苏轼对此三者,兼采并用,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鲜明特征。
苏轼自幼所接受的传统文化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儒家思想是其基础,充满了“奋厉有当世志”的济世精神。
儒家的“立德、立功、立言”的古训使他把自我道德人格的完善、社会责任的完成和文化创造的建树融合为一体,并确立为他早年的人生目标。
他早在26岁时即踏上仕途,“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的豪言壮语,最能代表他对事功的向往和追求。
接踵而至的政治迫害及社会人生的种种矛盾,反复地面临着人生抉择,便渐渐倾向恬退。
“乌台诗案”谪居黄州后,佛老思想成为他在政治逆境中的主要处世哲学,佛老的思想原以清静无为,超然物外为旨归,但在苏轼身上却起到了复杂的作用,此时的他对佛老思想的吸收是有所选择的保留的,当时的代表作有《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回首向来萧瑟处 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风波》原文翻译与赏析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波》原文翻译与赏析【原文】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不必去理会那穿林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
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有什么可怕!我披着一身蓑衣,只管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我感到有些微冷。
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赏析一】本篇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
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乐观情怀。
词的上片以莫听穿林打叶声开篇,一方面写出了风大雨疾的情景,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写出外物不足萦怀之意,即使雨再大,风再烈,都不会受影响;何妨吟啸且徐行承接上句,何不低吟长啸缓步徐行,突显出词人的情趣和兴致。
何妨二字写出一丝俏皮之意,增添了和雨挑战的意味。
前两句是全词的枢纽,以下词句皆是由此发出。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脚穿芒鞋手持竹杖雨中前行的情景,轻胜马三字传达出从容之意,谁怕二字诙谐可爱,值得玩味;一蓑烟雨任平生由眼前风雨进一步写到整个人生,表达了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喜悦和豪迈。
下片写雨停后的情景,料峭春风吹酒醒写醉酒被春风吹醒,暗示雨停。
微冷,风吹雨停,词人突然感觉有点冷,抬头一看山头斜照却相迎,已雨过天晴;回首向来萧瑟处,回头看看那刚下过雨的地方,发出感慨: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此乃本篇的点睛之笔,道出词人对天气微妙变化的顿悟,表达了词人宠辱不惊的超然情怀。
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是大自然的风雨,又暗喻了政治风雨和人生的荣辱得失。
全词即景生情,语言幽默诙谐,值得一读再读。
【赏析二】这是一首即兴感怀之作。
穿林打叶指雨急风骤;何妨,是我行我素;吟啸,徐行,指态度从容。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风波》全诗翻译赏析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波》全诗翻译赏析【原文】三月三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莫要听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何妨低吟长啸缓步徐行。
竹杖草鞋轻松胜过骑马,风狂雨骤有何可怕,一件蓑衣迎烟雨度过此生。
料峭春风把醉意吹醒,略略感到有些冷,山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
回头看那刚下过雨的地方,回去吧,风雨虽已停止天还未放晴。
【赏析一】这首词作于无丰五年,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在黄州已整整两年了。
苏轼在黄州处境十分险恶,生活在也很困,但他仍旧很坦然乐观。
这首词作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在黄州已整整两年了。
苏轼在黄州处境十分险恶,生活在也很困,但他仍旧很坦然乐观。
从这首词里,我们能看到他旷达的胸怀、开朗的性格以及超脱的人生观。
上片一蓑烟雨任平生句,将词人一生的坎坷磨难,以及泰我在自若的生活态度,尽行囊括。
下片也无风雨也无晴丰富了词的主旨,展示出词人处变不惊、不随物悲喜的超脱有人生观。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自然界中风雨阴晴变化莫测,不要管他,如果不在乎风风雨雨,也不必盼什么天晴了。
这就是了无风雨也无晴的深刻含义。
也是本词思想意义的深刻性之所在。
本词构思新巧,以微显巨,从遇雨之吟啸升华为人生之超旷,风雨意象面为人生灾难与厄运的象征。
全词见出词人对人生风雨表现出一种听任自然,不怕挫折,乐观旷达的旷达胸怀。
从这首词里,我们能看到他旷达的胸怀、开朗的性格以及超脱的人生观。
上片一蓑烟雨任平生句,将词人一生的坎坷磨难,以及泰我在自若的生活态度,尽行囊括。
下片也无风雨也无晴丰富了词的主旨,展示出词人处变不惊、不随物悲喜的超脱有人生观。
【赏析二】此词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期所作。
这首词写作者途中遇大雨乃吟啸徐行的经历和感受。
穿林打叶形容风雨急骤,吟啸、徐行表态度从容,竹杖芒鞋指条件简陋,莫听、何妨、谁怕体现倔强豁达的风度,宛然在目。
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
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唐代诗人杨炯的《临江仙·滁州送范倅》中的一句,表达了诗人在旅途中遭遇的风雨,以及他心中的平静与淡然。
“一蓑烟雨任平生”,意味着风雨无阻,平生无恙。
蓑衣是渔民们常穿的外衣,可以防风雨。
烟雨则是雾气和细雨交杂的天气,任是这样的天气,穿上蓑衣也能很好的度过。
“也无风雨也无晴”,表达诗人在任何天气下都有一颗平静的心态。
雨中不抱怨,晴日不喜悦,不受外界环境的干扰,心持平和。
从这一句话可以看出,杨炯的人生态度是随遇而安、超然物外的。
这句话也有另一个层面的解释——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都不会动摇自己的信仰和信念。
他将自己的一生看作历经烟雨风霜、历尽沧桑,而不会被一时的成败所影响。
“任”和“也”这两个字使句子更具有穿透力。
诗人不仅在语言上表达了他的心境,也揭示了他的人生哲学——面对一切都要坦然接受,不被世俗之事所困扰。
这种姿态是一种宽广的胸怀,是一种人生境界,也是一种深刻的修养。
这句话所表达的人生观和处世之道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启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外部环境所困扰,不断被各种情感所磨练。
但是,只有在保持内心平静、保持信念和知足常乐的基础上,才能获得一种释然的人生之道。
不论何时何地,我们都要学会承担和接纳。
我们不必为风雨所动,不必为世俗所扰,只需握紧自己的心灵,走好自己的路。
因为,我们所面对的风雨终究是短暂的,而内心的平静会伴随一生。
在社会发展的今天,这种人生观的价值更为凸显。
当我们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和前不见古人的机遇时,如果能像杨炯那样洒脱自如,坦然接受人生的变幻和冷暖,我们就能更好地应对社会的苛求和压力。
无论在哪个领域,心态的平静和内心的坚守都是成功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总之,“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这句话虽然只是四十个字,但却折射出一个人的一生,是一种较高的人生境界的体现。
正所谓,此心安处即是家,此身困处应是乐。
如果我们都能内心平静地面对人生,就会体会到最真诚而深刻的人生之道。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晴的意思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晴的意思“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这句话的意思是,当回首一路走来历经风雨的地方,会发现那些所谓的风雨和天晴都算不得什么了。
它体现出一种豁达超脱的心境。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会遭遇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就像在风雨交加中前行,满心疲惫。
但当我们走过这一段路,再回头看时,那些曾经让我们痛苦、烦恼的经历,却变得平淡无奇。
这是一种对苦难的释然,对生活起伏的看淡,是心灵经过磨砺后达到的一种宁静致远的境界,不被外界的境遇所左右,始终保持内心的平和。
苏轼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他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但却在文学艺术领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苏轼的作品风格多样,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
在经历了无数次的人生挫折后,他的思想愈发旷达,“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正是他这种豁达人生观的写照,从他的作品中,我们能感受到他对生活深深的热爱和面对困境时超凡的勇气。
赏析此句妙在将人生的境遇与自然的风雨相融合。
从表象上看,是在写风雨过后的一种平静。
但深层次来看,“风雨”象征着人生的苦难与挫折,如苏轼一生被贬黄州、岭南等地,仕途上的失意、生活上的困窘都是他所经历的“风雨”。
而“晴”则可代表顺遂、得意之时。
他却能在回首时,将这些都看淡,达到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
这种境界不是对生活磨难的逃避,而是经历之后的超脱,是在心灵深处寻得的一片安宁之地,让无数后人在面对生活困境时从中获得慰藉和力量。
运用片段例子1今天我和朋友一起爬山,那山可真高啊!刚开始的时候,我们有说有笑,步伐轻快得像小鹿。
可爬到一半,风云突变,豆大的雨点就砸了下来。
我们被淋成了落汤鸡,山路变得泥泞不堪,每走一步都费劲极了。
我心里直叫苦,这倒霉催的,啥时候是个头啊!好不容易到了山顶,雨也停了。
当我们下山后,我回头望向那座山,突然就想起了“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那些在雨中的挣扎、抱怨,好像一下子就淡了。
苏轼也无风雨也无晴全诗解析
苏轼也无风雨也无晴全诗解析摘要:1.介绍苏轼的《也无风雨也无晴》全诗2.探讨诗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点4.总结全诗的主题和意义正文:苏轼的《也无风雨也无晴》是一首描绘人生百态的诗歌,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在这首诗中,苏轼以“也无风雨也无晴”为题,寓意着人生充满了风雨和晴天,有喜有悲,有顺境也有逆境。
接下来,我们将从诗的意境、情感表达、修辞手法和艺术特点等方面进行详细解析。
首先,诗的意境主要体现在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上。
苏轼运用了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春日里风雨交加、晴空万里的景象。
诗中“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的句子,通过桃李春风和江湖夜雨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十年寒窗苦读的艰辛。
同时,这也暗示着诗人在人生的道路上,经历了风雨,也享受了晴天。
其次,诗中的情感表达非常丰富。
苏轼在诗中以自然景象为背景,抒发了对人生的感慨。
诗句“人间万事几许愁,只因离合是常情”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离别的感慨。
这种情感表达,使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无奈和忧伤。
再次,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点非常突出。
苏轼在诗中运用了比喻、对仗、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
例如,“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句,运用了对仗和排比的手法,使诗句更加和谐。
同时,诗中还有许多生动的比喻,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使诗句更加富有表现力。
最后,总结全诗的主题和意义。
苏轼的《也无风雨也无晴》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抒发了对人生的感慨。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生活的独特见解,认为人生充满了风雨和晴天,有喜有悲,有顺境也有逆境。
这种人生观,使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豁达和坚强。
总之,苏轼的《也无风雨也无晴》是一首描绘人生百态的优秀诗歌。
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诗人展现了自己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古诗词中的10大人生境界,也无风雨也无晴
古诗词中的10大人生境界, 也无风雨也无晴·兮飞四牙飞
勺石泗屯匀\承
弑ii
窑勺
f 怂
尽yL 申r 1 脱俗境界:心远地自偏
《饮酒结庐在人境》
东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临江仙》
明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青山不老,看尽炎凉世态;佐酒笑语,释去心头重负。
任凭江水淘尽世间事,化作滔滔一片潮流,但总会在奔腾中沉淀下些许的永恒。
与人生短暂虚幻相对的是超然世外的旷达和自然宇宙的永恒存在。
宇宙永恒,人生有限;江水不息,青山常在。
高考语文古诗词中的十大人生境界
古诗词中的十大人生境界1、脱俗境界:心远地自偏饮酒·结庐在人境东晋·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说到陶渊明的生活状态,许多人会联想到写《瓦尔登湖》的美国人亨利·梭罗。
陶渊明比梭罗早一千四百多年,而且陶渊明生活在农耕时代,梭罗却生活在后工业时代,但两人的生活态度确有相似之处,他们都抵拒物质享受的引诱,并回归自然去过简朴的生活。
但是陶渊明的境界更高一层。
梭罗独自跑到瓦尔登湖边去隐居,那儿寂寥无人,只有草木虫鱼为邻,《瓦尔登湖》中的一章就题为《寂寞》。
陶渊明追求的却是“心远”。
在陶渊明看来,要想远离喧嚣的红尘世俗,不必躲进深山老林,只要保持清静、安宁的心态就可以了。
不妨说,梭罗是在空间距离的意义上追求远离红尘,陶渊明却是在心理距离的意义上作同样的追求。
所以梭罗的行为事实上是无法仿效的,如今的地球如此拥挤,我们能到哪里去寻找一个瓦尔登湖呢?陶渊明的行为则具有典范的意义,因为只要你超脱外在的诱惑,“心远”是随时随地都能付诸实施的。
哪怕你身居熙熙攘攘的现代都市,哪怕你把家安在水泥森林中的一间公寓,你同样可以实现心境的宁静。
2、悲怆境界:苍茫独立人间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其中是一种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
陈子昂踽踽登上高高的幽州台,环顾空旷的四野,原本豪侠的他,竟悲怆地哭了。
历史上那些轰轰烈烈的英雄豪杰到哪里去了?那些各领风骚的历代帝王们到哪里去了?在这举目无亲的夜,陈子昂就这样幽幽地坐着,让生命的利齿,一点一点咬啮自己孤寂的身躯。
“念天地之悠悠”,是感觉到自己的生命在如此巨大、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里的茫然性。
而茫然绝对不是悲哀,其中既有狂喜又有悲哀。
狂喜与悲哀同样大,征服的狂喜之后是茫然,因为不知道下面还要往哪里去,面对着一个大空白。
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
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一句来自于古诗的诗句,表达了一种随遇而安、随缘而生的心态。
这句诗的意境非常深远,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理和智慧。
在中国古代文人笔下,雨和雪常常被赋予象征意义,它们既可以代表忧伤和沉重,也可以代表清新和洗涤。
所以一蓑烟雨,也无风雨也无晴,可以理解为不论遇到什么样的境遇,都能以平淡的心态去面对、去接受。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风雨交加的困难和挑战,人生就像一条波澜壮阔的大海,充满了无数的未知和变数。
有时候,我们可能会感到迷茫和无助,同时也可能会感到生活的艰辛和无奈。
如果我们能够像诗中所表达的那样,保持一颗坦然、淡定的心,那么我们就能够在风雨中找到一片宁静,也能在晴朗中感受平和。
这种心态所蕴含的力量是巨大的,它能够让我们在面对各种艰难险阻的时候能够坚定自己的信念,也能够在成功的时候更加淡然处之,不为外界的喧嚣所影响。
在现代社会,面对着种种压力和挑战,我们更需要一蓑烟雨的心态。
现代社会的竞争是激烈的,压力是巨大的,人们往往会被功利和利益所左右,而迷失自己。
我们更需要一个平和的心态,以一种包容和宽容的态度去面对身边的种种磨难。
只有心中有一片净土,我们才能在尘世中保持一份清醒和平和。
在工作中,一蓑烟雨的心态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处理各种问题和困难。
面对困难和挑战的时候,我们应该以一种乐观的心态去面对,不抱怨,不沮丧,而是努力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正如古人所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只有抱着一颗豁达的心,我们才能够在工作中更好的应对各种变化和挑战。
在生活中,一蓑烟雨的心态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处理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常常令人头疼,但如果我们能够以一种包容和宽容的态度去对待身边的人,我们就能够在人际关系中更好的获得他人的理解和支持。
只有以包容和宽容的心态对待他人,我们才能够在人际关系中建立起真诚和稳固的友谊。
在情感中,一蓑烟雨的心态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面对爱情和亲情。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意思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意思1.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就好像人生的一场旅行,有时阳光灿烂,有时风雨交加,但最后都能平静面对呀!比如当你经历了一段艰难的时光,最后走出来的时候,不就有这种感觉吗?2. 这不就是说,不管遇到啥,该放下就放下,就像天空不会一直下雨或一直晴天一样。
你想想,和朋友闹矛盾后又和好,不就是这种“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体现吗?3. 哎呀,“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不就是告诉我们别太在意那些起起落落嘛!就好比玩游戏,输了赢了又怎样,开心就好,这多像这句话表达的呀!4. 这意思不就是,生活中那些风风雨雨都不算啥,过去了就过去了呗。
你看那些经历过挫折又重新站起来的人,不就是对“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最好的诠释吗?5.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不就像你心情的起伏,有时高兴有时低落,但最终都会回归平静呀!像考试考好了开心一阵,考差了难过一阵,最后不还是得继续前进嘛!6. 这不就是在说要坦然面对生活的各种变化嘛,像天气一样变幻无常又怎样。
你回忆一下,自己是不是也有过那种经历很多后变得淡然的时候,那就是“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啊!7. 嘿,“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就如同人生这条路上的风景,有好有坏,但都能一笑而过呀!就像你努力追求梦想的过程中,有困难有收获,不也体现了这句话吗?8. 这其实就是让我们有颗强大的心呀,不管啥情况都能稳住。
好比遇到困难就像遇到一阵暴风雨,过去了就好了,这就是“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真谛呀!9. 哇,“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那就是告诉我们要豁达呀,就像你和家人偶尔的争吵,最后还是会和好,不就是这种境界嘛!10.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真的就是一种人生智慧呀!想想那些经历过大起大落的人,最后不都归于平淡了嘛,这就是最好的例子呀!我的观点结论:“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表达了一种豁达、淡然的人生态度,我们应该学会以这样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种种,让自己更加从容不迫。
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
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这句古诗中饱含着人生的坦然与豁达,无论是风雨还是晴天,都能淡然面对,内心始终保持平和。
这句诗语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在这句诗中,王之涣借用了自然现象来抒发对人生境遇的坦然态度,表达了一种超脱红尘的心境,令后人感慨不已。
在人生的旅途中,风雨无时无刻不在伴随着我们。
有时候会碰到挫折与困苦,有时候会迎来风光与平静,但无论是艰难险阻还是顺风顺水,都不应该让我们失去平和与豁达。
正如古人所言,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人生就像一场修行,经历风雨的洗礼,才能拥有一颗坚定的心。
这样的心态不仅能让我们在逆境中坚强,还能在顺境中保持谦逊和淡然。
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不值得我们过分沉浸。
成功时要警惕得意忘形,失败时要保持乐观和坚定。
风雨无时无刻不在,晴雨不断轮回,只有内心的坦然和宽容,才能让我们更好地驾驭人生的起伏。
这种豁达的心态,既需要修炼,也需要内心的力量支撑。
只有在内心强大的前提下,才能做到“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真正做到心境水到渠成,无风无雨亦无晴。
古往今来,有许多做到“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他们或许经历了风雨的挫折,或许沐浴了晴空的阳光,但无论经历了什么,他们临危不惧,不畏挑战,始终坚守内心的信念。
比如钢铁之舰刘公案,嗦匏明在事业上一帆风顺,但遭遇家庭的变故,他也能坦然接受现实,从容面对困境,最终重整旗鼓,重拾信心,重新开启人生旅程。
又如马云,在创业的路上,不断遭遇挫折和失败,但始终保持乐观的态度,勇敢面对失败,不断寻求突破和变革,最终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这些人的故事,都向我们诠释了“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哲理。
面对人生的风雨,我们要学会宽容和包容,做到心境如水,不沾不染。
也正因为如此,风雨才不会阻挡我们前行的脚步,晴雨才不会阻止我们追求梦想的勇气。
“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并不是一味的坦然与豁达,而是需要始终不忘初心,保持内心的执着。
回首向来萧瑟处 也无风雨也无晴赏析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唐代诗人杜甫的名句,表达了诗人在登高远望时回首往事,感慨万千的心情。
这句话在人生的旅途中,常常被用来比喻回首往事时的感受。
当我们回首往事时,无论是风雨交加的日子,还是阳光明媚的日子,都会让我们感到感慨和怀念。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这句话的意境深远,充满了诗意和哲理。
在杜甫的这首诗中,他通过这句话,表达了自己对过去的怀念和感慨。
这句话所蕴含的意义,也可以理解为对人生的一种回顾和总结。
无论是风雨交加的日子,还是阳光明媚的日子,都是人生旅途中的一段段历程,都值得我们去回顾和怀念。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这句话也有着深刻的内涵。
在哲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关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思考。
这句话所表达的意义,就是对于过去的怀念和感慨,同时也意味着对于未来的期待和向往。
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是我们人生旅途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都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感悟。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句话也有着很大的启示意义。
当我们回首往事时,往往会回忆起那些让我们感到快乐、悲伤、感动的时刻,这些时刻都是我们人生中的宝贵财富。
这句话所表达的意义,就是告诉我们要珍惜过去的时光,铭记那些让我们感到快乐、悲伤、感动的时刻,因为这些时刻都将是我们未来人生的力量源泉。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这句话所蕴含的意义,不
仅仅是对于过去的怀念和感慨,更是对于人生的一种深刻思考和感悟。
我们要懂得珍惜过去的时光,铭记那些让我们感到快乐、悲伤、感动的时刻,因为这些时刻都将是我们未来人生的力量源泉。
苏轼也无风雨也无晴全诗解析
苏轼也无风雨也无晴全诗解析摘要:一、苏轼简介二、也无风雨也无晴全诗背景三、全诗解析1.首联:描述苏轼对人生百态的感慨2.颔联:以自然景观暗喻人生遭遇3.颈联:表达苏轼对名利的淡泊4.尾联:强调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四、诗歌意义及影响正文:【苏轼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
他才华横溢,诗词、散文、书法等方面均有卓越成就,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与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并称为“唐宋四大家”。
【也无风雨也无晴全诗背景】《也无风雨也无晴》是苏轼创作的一首描绘人生百态的诗歌。
诗中以自然界的风雨晴晦为背景,寓言式地表现了人生的喜怒哀乐、得失荣辱。
【全诗解析】首联:“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描述苏轼对人生百态的感慨,意指人生中有太多的无奈和变故,劝人不要过分在意,以随和的心态去面对。
颔联:“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以自然景观暗喻人生遭遇。
竹杖芒鞋代表简朴的生活,蓑衣烟雨则象征人生的风风雨雨。
诗人强调,在人生的道路上,即使遭遇困境,也要勇敢地走下去。
颈联:“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表达苏轼对名利的淡泊。
春风代表名利的诱惑,酒醒则意味着觉悟。
诗人借山头斜照表达自己对名利的超脱,愿意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安详。
尾联:“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强调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诗人回首过去,认为人生中的风雨和晴朗都是过眼云烟,最终都要回归平淡。
这种随遇而安的心态,是诗人对人生的深刻领悟。
【诗歌意义及影响】《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首诗传达了苏轼随和、淡泊的人生态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间有味是清欢,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意思
《人间有味是清欢,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引言“人间有味是清欢,也无风雨也无晴”是一句源自古代诗词的成语,意味着人生中的乐趣和欢乐并非只存在于物质享受或外部环境的美好,而是源自内心的平和和满足。
这句成语寄托了人们对于真正生活美好意义的向往,也反映了一种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在下文中,我将深入探讨“人间有味是清欢,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含义,并结合个人观点对其进行分析。
二、“人间有味是清欢”的内涵1. 人生的真正乐趣来源于内心人间有味是清欢,意味着人生的美好体验来自于内心的体验和感悟,而非外在的物质享受。
无论是身处风雨中还是晴天里,如果内心平和、满足,就能体会到生活的清欢。
2. 推崇简单、淡泊的生活态度这句成语也寄托了人们对于简单生活的向往,它并不否定外在环境对人生的影响,但更加强调内心的安宁与满足,推崇淡泊、清淡的生活态度。
3. 内心的清欢是一种超越物质的精神追求“人间有味是清欢”强调清欢的意义,是一种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是一种超越物质的内在愉悦,而不是单纯依赖于外在的物质享受。
三、无风雨也无晴的深层含义1. 无风雨也无晴并非消极否定“无风雨也无晴”并不是一种对于生活的消极否定,而是一种淡泊、豁达的态度。
无论生活中遇到风雨还是晴天,都能保持内心的平和和满足。
2. 内心的清欢是超越外在环境的即使外面风雨不断,内心仍可以是晴朗的;即使外面阳光灿烂,内心也可以感到阴郁。
这句成语告诉我们,我们可以掌控自己内心的清欢,而不要被外在环境左右。
3. 追求内心的平和与满足“无风雨也无晴”表达了一种超越外在因素的追求,即不因外部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己内心的状态,无论风雨晴朗,都能保持内心的平和与满足。
四、总结与个人观点“人间有味是清欢,也无风雨也无晴”是一种推崇内心平和与满足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无论外在环境如何变化,我们都可以追求内心的清欢,这需要内心的修炼和追求,需要一种超越物质享受的精神追求。
个人而言,我深以为然。
在现代社会中,物质条件的改善和社会发展的进步,带给了人们更多的物质享受,但也伴随着更多的压力和焦虑。
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
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是唐代诗人杨炎的名句,描写了一个人在宁静安谧的环境中,心无旁骛地专注于自己的修行和生活,不受任何外界的影响和干扰。
这句话所表达的思想,与“宁静致远”、“静心自修”等一系列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相一致。
它们都强调了一个人应该保持内心平静,远离喧嚣与浮躁,找到自己的内心空间,并在这个空间里修行和生活。
这个内心的空间,可以是一座山头,一段河畔,一间书房,甚至是一个人的心灵深处。
只要你能够在这个空间中找到内心的宁静和平衡,不受外界的影响和干扰,就能够心无旁骛地专注于自己的修行和生活。
对于每个人来说,这个内心的空间都是不同的。
有的人喜欢独自漫步在大自然中,享受静谧和自然之美;有的人则喜欢在书房中独自阅读,感受书香之气。
不同的内心空间,对于不同的人来说,都有不同的意义和价值。
无论你选择什么样的内心空间,都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修行和锻炼,才能够达到内心的宁静和平衡。
这个过程中,需要克服困难和挫折,找到自己的方向和目标,不断修炼和提升自己,才能够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人生使命。
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人对自己的内心空间丧失了敏感性和关注度,常常被工作和生活中的琐事所笼罩,习惯于走在人群中,忘记了自我和内心的需要。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需要反思,重新找回自己的内心空间,和自我对话,找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不断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和幸福感。
总而言之,“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是我们应该追求的一个境界和心路。
它提醒我们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平衡,找到自己的内心空间,独善其身,安享一份宁静与美好。
Let oneself lead a quiet existence like a breeze, a drizzle and one would have no worries whatever the weather may be.。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赏析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赏析1. 引言大家好,今天咱们聊聊这句诗:“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哎呀,这句话听起来有点忧伤,对吧?但其实,它说的却是人生的一种深刻体验,特别是在我们面对生活的各种起伏时。
我们就像是走在一条漫长的道路上,有时候前方的风雨让我们难以前行,有时候晴空万里让我们心情舒畅。
但是,不管怎样,回头看,那些曾经让我们觉得萧瑟的地方,现在看来都不过是风雨无晴的普通日子罢了。
2. 诗句解析2.1. “回首向来萧瑟处”这句诗的意思就是,当我们回顾过去,那些曾经让我们感到无比孤独、寂寞的地方,现在也许已经不再那么令人心酸了。
你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感受?比如说,你在经历了一段艰难的时光,之后再回头看,却发现那些当时让你痛苦的瞬间,现在似乎就像是普通的一段回忆,没那么难以承受了。
就像当年高考前的那几个月,觉得天都要塌了,现在回忆起来,也不过是一段“哈哈,过去了”的生活罢了。
2.2.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句诗是说,回到那个曾经让我们觉得风雨交加的地方,结果发现它早已风平浪静,什么风雨晴天也都不复存在。
这不就是我们常说的“风云过后见彩虹”吗?当我们经历了各种风风雨雨后,回头一看,那些让我们焦虑的事,其实也就那么一回事儿,早已被时间平静了。
比如说,曾经觉得自己永远都无法翻过的一座大山,最终被我们一步步跨越,回头看,不过是人生路上的一个小小的坡。
3. 生活中的感悟3.1. 个人体验说真的,大家有没有过那种“过去的事儿现在看起来都像小菜一碟”的感受?我就有过。
曾经为了某个考试焦虑得不行,感觉人生都要崩溃了。
结果,考试一过,才发现当时的种种焦虑不过是过眼云烟。
那时候的我,恨不得天天都是黑夜,结果回头看,竟然觉得自己是多么的小题大做。
这个时候,就会觉得“回首向来萧瑟处”这句话真是太贴切了。
3.2. 对人生的启示我们可以从这句话里学到什么呢?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在面对困难时,要学会保持一种乐观的态度。
苏轼也无风雨也无晴全诗解析
苏轼也无风雨也无晴全诗解析
【最新版】
目录
1.引言:介绍苏轼及其诗歌
2.诗句解析:分析“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意义
3.诗歌意境:探讨诗句所表达的意境及作者情感
4.结论:总结全诗的主题思想及对后世的影响
正文
【引言】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
他的诗歌以豪放奔放、深沉婉约著称,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诗篇《也无风雨也无晴》以独特的意境和表达方式展现了作者的人生态度和世界观。
【诗句解析】
“也无风雨也无晴”是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的诗句。
这句诗表达了人生百态,有欢乐也有忧愁。
诗句以“也无风雨”喻人生顺境,以“也无晴”喻人生逆境。
作者以此揭示人生无常,欢乐和忧愁总是相伴而生。
【诗歌意境】
诗句“也无风雨也无晴”展现了一种恬淡从容的人生态度。
在顺境时,作者不骄不躁,保持谦逊;在逆境时,作者不卑不亢,泰然处之。
诗句所表达的意境既有对人生无奈的感慨,也有对世事洞明的智慧。
通过这句诗,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在面对人生起伏时的坦然和从容。
【结论】
《也无风雨也无晴》这句诗以其独特的意境和表达方式展现了苏轼的人生态度和世界观。
它告诉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风雨和晴天总是相互交替,我们应该以一种恬淡从容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
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这句诗句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秋声赋得古田村诸妓》,描述了一种在烟雨中随意漫步的境界。
这句诗经常被人引用,来形容对于世事的淡然和随遇而安的心态。
而这种心态在现代社会中尤为稀缺,身处在烦嚣的城市中,人们往往为了追求功名利禄、物质享受而忙碌不已,很少有时间去品味生活的美好,更少有人能够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世间的风雨。
烟雨,是一种意境,是大自然的馈赠,她能够在平凡的山水间,为人们带来别样的美景。
烟雨缭绕的山水,勾勒出一副水墨画般的美丽图景,让人不禁沉醉在这般如梦如幻的境界之中。
当人们穿梭在烟雨中时,仿佛置身于仙境中,心灵得到了极大的放松和愉悦。
而对于生活中的烟雨,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是去责难天气的阴沉,还是去领略雨水带来的清凉与洗涤呢?任平生,是一种心态,也是一种生活态度。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景,有欢乐与忧伤,有顺利与挫折,而我们能否在这一切中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坦然面对,不卑不亢,不骄不躁,这才是我们应该拥有的生活态度。
有人说,“顺境不可必,逆境不可不”。
生活就像是一场旅行,风雨与晴空交替出现,我们需要学会接受,更需要学会从中领悟生命的意义。
雨也无晴,是一种心情,也是一种感慨。
生活中,我们往往会遇到种种困难和挫折,似乎无论如何努力都不会有好的结果,人生就像是一片迷茫,找不到出路。
就在我们苦恼中失望的时候,也许转角处就是晴空万里。
一切的不顺,都是暂时的,只要我们能够坚定信念,保持乐观面对,总会有一天,太阳会再次升起,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无论身处何地,都应该学会保持内心的平和,去欣赏烟雨的美好和感受生活的真谛。
在这个喧嚣的社会中,我们很容易被功利所驱使,很容易被物质所左右,迷失了自己。
我们要知道,在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里,不乏着许多让人感动的瞬间,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用心去体味,就会发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好。
在烟雨中,我们就能够发现那些平日里容易被忽视的细节,比如树叶上晶莹的水珠,雨后的清新空气,甚至是远处闪电划过天际的壮观景象。
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
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这句话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描绘了一种豁达、洒脱的心境,表达了对世间风雨沧桑、人生沉浮的一种宽容和接纳。
这句诗章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了经典中的经典。
那么,“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究竟是怎样一种心境?又如何才能在现实生活中做到这种境界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这句话所蕴含的哲理是非常深刻的。
它告诉我们,人生中的风雨无论是狂风暴雨,还是阴雨连绵,又或者是晴空万里,都不应该影响到我们内心的平静和豁达。
这种心态正如一蓑烟雨般自在,无论遇到怎样的风雨,都能从容地应对,不被外界所干扰和左右。
这种内心的宁静和坦然,在现实生活中非常重要。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有时候会感到自己被风雨所困扰,内心感到疲惫和不安。
而正是因为这种疲惫和不安,我们才会在风雨中迷失自己,无法顺利度过难关。
如果我们能够做到“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那么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挫折和困难,我们都能够保持内心的宁静和淡然,从容地面对一切。
这种心态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渡过难关,还能让我们在逆境中不失风度,不被困境所左右。
除了在面对困难时做到“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在享受幸福时,也同样需要做到内心的平静和豁达。
有的人在享受幸福时会变得得意忘形,沉迷于幸福之中而忘记了感恩和珍惜。
如果能够做到“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那么就能够在享受幸福的保持内心的清醒和敬畏,不会被幸福冲昏头脑,也不会在幸福消逝时感到失落和绝望。
这种心态不仅可以使我们更加珍惜当下的幸福,也能够使我们在幸福逝去时更加坦然和平静。
那么,“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又是如何才能在现实生活中做到呢?其实,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有一颗宽容的心。
宽容是一种胸怀,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品质。
只有宽容的人才能做到“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不被外界所左右。
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含义
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含义
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意思是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寓意着作者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此句来自宋代文学家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原文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翻译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
拄竹杖曳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已露出了笑脸。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中的10大人生境界,也无风雨也无晴1、脱俗境界:心远地自偏饮酒·结庐在人境东晋·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说到陶渊明的生活状态,许多人会联想到写《瓦尔登湖》的美国人亨利·梭罗。
陶渊明比梭罗早一千四百多年,而且陶渊明生活在农耕时代,梭罗却生活在后工业时代,但两人的生活态度确有相似之处,他们都抵拒物质享受的引诱,并回归自然去过简朴的生活。
但是陶渊明的境界更高一层。
梭罗独自跑到瓦尔登湖边去隐居,那儿寂寥无人,只有草木虫鱼为邻,《瓦尔登湖》中的一章就题为《寂寞》。
陶渊明追求的却是“心远”。
在陶渊明看来,要想远离喧嚣的红尘世俗,不必躲进深山老林,只要保持清静、安宁的心态就可以了。
不妨说,梭罗是在空间距离的意义上追求远离红尘,陶渊明却是在心理距离的意义上作同样的追求。
所以梭罗的行为事实上是无法仿效的,如今的地球如此拥挤,我们能到哪里去寻找一个瓦尔登湖呢?陶渊明的行为则具有典范的意义,因为只要你超脱外在的诱惑,“心远”是随时随地都能付诸实施的。
哪怕你身居熙熙攘攘的现代都市,哪怕你把家安在水泥森林中的一间公寓,你同样可以实现心境的宁静。
2、苍茫境界:独立天地间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其中是一种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
陈子昂踽踽登上高高的幽州台,环顾空旷的四野,原本豪侠的他,竟悲怆地哭了。
历史上那些轰轰烈烈的英雄豪杰到哪里去了?那些各领风骚的历代帝王们到哪里去了?在这举目无亲的夜,陈子昂就这样幽幽地坐着,让生命的利齿,一点一点咬啮自己孤寂的身躯。
“念天地之悠悠”,是感觉到自己的生命在如此巨大、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里的茫然性。
而茫然绝对不是悲哀,其中既有狂喜又有悲哀。
狂喜与悲哀同样大,征服的狂喜之后是茫然,因为不知道下面还要往哪里去,面对着一个大空白。
如勾的残月,颤颤巍巍向西滑落。
独坐秋夜,陈子昂无拘地放肆着自己对人生的思考。
面对这无始无终的时间,环顾这无边无际的空间,在这静寂的秋夜,他聆听着生命之壶倒计时的嘀嘀嗒嗒。
茫茫的宇宙中,匆匆几十年的生命算得了什么?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是啊,宇宙是万物的旅馆,光阴是百代的过客。
人生真的如草,如蓬。
渺小的自我,又哪里能主宰自己的命运?于是,千百年来,多少志得意满的墨客骚人,在陈子昂的面前,在他永恒的悲怆面前,诗囊空空,一贫如洗……3、超脱境界:坐看云起终南别业唐·王维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王维的诗极富禅机禅意,他被称为“诗佛”。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人生境界也是如此。
在生命的过程中,不论是经营爱情、事业、学问等等,你勇往直前,到后来竟然发现那是一条绝路,没法走下去了,山穷水尽悲哀失落的心境难免出现。
此时不妨往旁边或回头看看,也许有别的路通往别处;即使根本没有路可走了,往天空看吧!虽然身体在绝境中,但是心灵还可以畅游太空,还可以很自在、很愉快地欣赏天与地,体会宽广深远的人生境界,再也不会觉得自己穷途末路。
4、宇宙境界:站在天问的高度春江花月夜唐·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张若虚是一个诗作传世非常少的人,所以很多人对他的作品不熟。
可是清朝人编《全唐诗》,提到《春江花月夜》这首诗,说这篇是“以孤篇压倒全唐之作”。
闻一多更是说:“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春江花月夜》为什么影响这么大?因为这是初唐诗中最具典范性地将个人意识提高到宇宙意识的一个例子。
当张若虚问到宇宙的问题,我们一定能够感觉到他这个时候有很大的孤独感,这一刻他面对自己,面对着宇宙。
如果当时旁边一大堆人,他写不出这首诗。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透露出的洪荒里的孤独感,是因为诗人真的在孤独当中,他对孤独没有恐惧,甚至有一点自负。
通常我们很少看到这种重的句子,因为这完全是哲学上的追问,他忽然把人从现象中拉开、抽离,去面对苍茫的宇宙。
我们大概只有在爬高山时,才会有这种感觉:到达巅峰的时候,忽然感觉到巨大的孤独感,视觉上无尽苍茫的一刹那,会觉得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这种句子在春秋战国也出现过,那就是屈原的《天问》,此后极少再出现。
5、沧桑境界:尘归尘、土归土忆秦娥唐·李白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太白纯以气象胜。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独有千古。
”这首《忆秦娥》,怀古词古今第一,再不做第二人想。
音尘已绝,早即知之,非独一日一时也,而年年柳色,夜夜月光,总来织梦;今日登原,再证此“绝”。
行将离去,所获者何?立一向之西风,沐满川之落照,而入其目者,独有汉家陵墓阙,苍苍莽莽,巍然而在。
当此之际,乃觉时空于一点,混悲欢于百端,由秦娥一人一时之感,骤然升华而为吾国千秋万古之心。
盖自秦汉以逮隋唐,山河缔造,此地之崇陵,已非复帝王之个人葬所,乃民族全体之碑记也。
良人不归,汉陵长在,词笔至此,箫也,梦也,月也,柳也,遂退居于次位,吾人所感,乃极阔大,极崇伟,极悲壮!四十六字小令之所以独冠词史、成为千古绝唱者,在此。
“西风残照,汉家陵阕”八字,只写境界,容量极大,兴哀之感尽寓其中。
它把悲与欢、聚与散、古与今、盛与衰,统统放到历史的长河中去观照,油然生出沉重的历史消亡感。
6、超我境界:人生百年一仓皇登高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行一步,叹一声,满目都是世间的苦乐,杜甫的双眼见证了唐王朝由兴而衰的巨大转变,用自己的笔墨铸就了一部“诗史”。
杜甫的人生是个悲剧,同时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剧。
他将自己的人生与整个唐王朝紧密相连,在叛军攻下洛阳后,抱着匡扶社稷振兴王朝的愿望北上,但终于愿违,这便是中年壮志难酬的杜甫。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则是杜甫晚年生活最真实的写照,“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更是将杜甫晚年的流离失所写尽了。
一个被称为“诗圣”的大诗人,晚年竟是这般的凄苦悲惨,但却仍写下了“安的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在这样窘迫的环境下,杜甫仍然在为自己的国家和百姓而忧患着。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而杜甫无论是穷达与否,都在怀着兼济天下之心。
“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这是诗人杜甫在他客死湘江的小舟上,所发出的对祖国和人民最后的哀声。
7、无常境界:岁月催人老代悲白头翁唐·刘希夷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乍一看,会以为这首诗又是一个“人面桃花”的故事。
其实,刘希夷所发出的,是对岁月催人老的感叹。
诗的前半写洛阳女子感伤落花,红颜易老;后半写白头老翁遭遇沦落,世事无常。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这不是最出名的句子,但却是最残酷的——红颜女子的未来,不免是白头老翁的今日;而白头老翁的往昔实,即是红颜女子的今时。
这种悲情从《白头翁》一直到《葬花吟》。
人只要活着,几时才能摆脱这种悲情?无解。
8、深邃境界:岁月中皆过客行宫唐·元稹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洪迈在《容斋随笔》里说,“《行宫》一绝,语少意足,有无穷之味。
”行宫古旧,新发的花木照样媚人眼目,诗人想必惊讶于那濯濯的秾艳,宫花开得热闹,这份无声的热闹于是百倍的寂寞起来。
红花映着白头,诗人没有写,却让人能感觉到阳光——有了阳光,那花如火如荼地开着,而那花畔宫女的白发,也愈发的刺眼了……《行宫》展现的是“别人的世界”——那些白发宫女们的世界。
元稹的世界与白发宫女们的世界在这样一首绝句里相遇。
我愿意这样理解,它表达的是一种因为时间造成的哀感。
这种哀感,比忧伤要轻缓,却是一种更为深邃的生命体验。
千年之后的今天,以现实生活的变化作为参照指标,我们的时间比元稹的时间,更快地流淌着,故而我们更容易遇到“别人的世界”。
我们也更容易变成“白头宫女”,毫不自知地讲着某些人某些事。
但能有人说说话,总是好的,那感觉像握着一杯青花盖碗里的花茶,摩挲着温润的瓷釉,手指已经知道,那曾经馥郁滚烫的茶汤,正在渐渐冷去……9、旷达境界: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宋·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一句话写尽了人生的历程和结果。
回头看一看自己过去所来的地方,穿林打叶,雨打风吹,那不是很萧瑟很凄凉吗?这实际上是指平生所经受的那些打击和苦难。
苏轼说,我现在悠然自在地走我自己的路,走向我自己所追求的那个目的地,在我的心中,既没有风雨,也没有晴天。
也就是,已经超脱于那风雨阴晴之上了。
有的人把打击和不幸看开了,对温暖和幸福却不能看开,那也不对。
“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意思是,无论打击和不幸也好,无论是温暖和幸福也好,对我的心都没有干扰,都不能转移和改变我。
风雨是外来的,我还是我;晴朗也是外来的,我也还是我。
现在,他已经不只是通观,而且有了一种超然的旷观。
惟其如此,苏东坡在晚年才能够达到一种很高的修养,写出“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这样的句子来。
《定风波》虽然只是一首小词,但是写出了极为丰富的对人生的体会。
10、通达境界:古今一付笑谈中临江仙明·杨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是一首咏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