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应对策略
在农村,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长期外出打工而把孩子留在家乡,
交给教师、亲戚朋友或其他相关成年人代为照管、教育,因而出现了
大量“留守儿童”。从幼儿园阶段到高中阶段都有“留守儿童”的身影。
大量“留守儿童”的产生不仅给农村教育、社会管理和社会稳定
带来了新的问题,而且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在心理健康和生
命安全方面,许多“留守儿童”出现逃学、厌学、学习适应不良、人际
关系紧张、情感淡漠、脆弱、无助感、被遣弃感、无价值感、性格孤
僻、任性、内向、攻击性行为、退缩性行为、小偷小摸、自杀行为等
诸多心理健康问题和溺水、触电、烫伤、烧伤、幼女被强奸等生命安
全事故。为此,全社会应高度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来调适“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引发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较复杂,不同地区、
不同家庭、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留守儿童”都有不同的原因。以下几个方面原因应引起高度重视:
1、“三农”问题的解决进展缓慢。
农民,特别是偏远贫穷落后地区农民的生存状况较差,这迫使
他们不得不外出寻找生存和发展机会。但由于许多外出打工的农民缺
乏技术特长,因而打工的收入也很微薄,除了能维持自身开支以外,
结余不多。于是,他们往往常年、甚至几年在外打工,难以与自己的
子女进行正常的沟通交流,无法关注孩子的学习和身心发展。即使父母有一方在家,由于忙于农活或其他生计,有时力不从心,甚至采取
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
2、“单亲教育”、“寄养教育”或“隔代教育”的偏差和乏力。
“单亲教育”往往会导致“留守儿童”缺乏母爱或父爱。父母之爱
的残缺不仅不利于孩子的学习,而且还会导致其发生心理健康问题。
“寄养教育”会引起“留守儿童”产生寄人篱下之感。有些照管者抱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寄养关系往往会使照管者与“留守儿童”之间产生心理阻隔,不能顺畅地沟通思想感情。在实施“隔代教育”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中,大约50%是文盲或半文盲,祖孙之间年龄相差
40岁以上,心灵沟通困难更大,加之教育观念陈旧落后,教育方法不当,要么溺爱,要么放任,要么惩罚,从而使“留守儿童”出现对抗、排斥、厌恶、冷漠、孤僻、疏远、自卑等消极情绪情感状态和不良的
人际关系。
3、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之间缺乏整合。
相对城镇而言,农村中小学条件较差,教育资源十分有限,特
别是教师整体素质偏低,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校舍破旧,建筑面积小。因此教育资源难以满足学生寄宿求学的需求,教师也难以与学生家长
或监护人加强沟通协作。家庭教育的缺失、社会上不良习气的不断侵袭,以及大量充斥着的各种媒体的不良的、诱导性的视听信息的影响,
最终导致“留守儿童”的教育缺乏足够的良性影响,出现教育低效、甚
至无效的现象。这对于那些需要得到关爱、帮助、引导的“留守儿童”来说,无疑是极为不利和极不公平的。这些因素导致“留守儿童”产生学习适应不良、网络成瘾、攻击性强、孤独感、无助感、无价值感、
自我压抑、自我封闭、人际适应不良等大量心理问题。
4、“留守儿童”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特点,对其生活、学习和发展也有重要影响。
“留守儿童”都处于身心变化较快、充满活力和朝气、富于好奇
和想象、情感丰富而又脆弱的重要时期,其依赖性和独立性、冲动性
和理智性、自觉性与任性并存,极易受家庭、学校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他们的成长历程迫切需要得到关爱、理解、尊重、引导和帮助,需要
情感的归属和依恋,需要安全保障和安全体验,需要得到及时的肯定
和鼓励,需要得到家长、教师和其他社会公民的认同,需要得到展示
才华、表现自我、证实自我价值的机会。由于这些需要满足机会的缺
失或弱化,许多“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和社会适应都不同程度地出现
了问题。
二、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应对策略
怎样调适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家庭、学校和社会
都要进行认真而切实的反思,针对实际问题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
1、各级政府都应切实贯彻和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有关方针、政策,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提升农民的生活
水平。广大干部,尤其是分管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的干部都应有重
视“三农”问题的意识,切实为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多做实
事,减轻农民负担,使广大农民能安居乐业,不断提高生活水平和生
存质量;同时,要关注农村教育问题,注重教育投入和教育条件的不
断改善,以便使农民增强教育意识,更新教育理念。这不仅有利于尽
可能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而且有利于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促进“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
2、学校应努力创设条件,为“留守儿童”的有效教育提供保障。
首先,加强与社会力量和政府职能部门的联系,争取社会力量
和政府职能部门对“留守儿童”的支持和帮助,切实搞好校园周边环境
的整治,为学校教育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学校。其次,建立“留守儿童”教育的预警机制和长效机制,全方位了解“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
和学习动态,及时化解他们面临的生活、学习、人际关系、社会适应
等方面的心理问题。可以采用寄宿制、分片管理制、跟踪辅导制等措
施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理和督导,为“留守儿童”编制联系卡,与他
们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托管人
的联系,共同协商教育对策。教师或其他社会成员可以采取结对方式,
积极履行“家长代理人”的角色,对“留守儿童”进行一帮一的、人性化的、家庭式的关爱。
再次,有针对性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或专题讲座,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健康教育,预防和调适“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并为“留守儿童”建立心理档案;可以在学校设立心理咨询机构、咨询信箱或
咨询电话,为“留守儿童”提供及时的心理咨询与辅导,让“留守儿童”倾诉心中的烦恼、痛苦和忧愁,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
最后,加强学校内部管理,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不断提升教
师的身心素质,努力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有效性。
3、家庭应高度重视其育人和心理调适功能。
家庭在“留守儿童”的教育和身心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父母对
子女的教育具有不可替代性的独特作用。家庭中的长者应有教育和管
理“留守儿童”的责任意识,特别是父母,无论一方在家或双方都不在
家,都要与子女加强联系,及时通过电话、书信等多种形式与子女进
行经常性的沟通、交流,多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状况,
多给予肯定、鼓励和表扬,并尽可能利用节假日或其它有利时间回家
看看,或把孩子接到身边度假,使孩子体验到亲情归属感和父母之爱
的幸福。作为监护人或托管人应采取多种措施引导“留守儿童”主动与自己的父母联系,使他们能不定期地向自己的父母倾诉思念之情,反馈自己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发展状况,以便赢得父母的关心、理解和
支持,从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同时,父母应主动与学校和
监护人、托管人加强联系,争取多方面的力量来加强对孩子的监护、
管理、教育和心理辅导。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应该引起全社会特别关
注,并急需采取有效措施逐步缓解的问题。在解决“三农”问题的同时,家庭、学校、社会和相关政府职能部门都应加强合作,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