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社会》课堂教学方法
《品德与社会》教案诚信是金
《品德与社会》教案-诚信是金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诚信的含义,认识到诚信是一种美德,是做人的根本。
2. 培养学生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的良好习惯。
3.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诚信,与人交往时能够诚实待人,遵守承诺。
二、教学重点1. 诚信的含义及其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的品质。
三、教学难点1. 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诚信并付诸实践。
2. 如何引导学生在生活中遇到诱惑时坚守诚信原则。
四、教学方法1. 情景模拟:通过设定情景,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诚信的重要性。
2. 案例分析:分析现实生活中典型的诚信案例,引导学生认识诚信的价值。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诚信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促进学生思考。
4.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模拟诚信行为,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
五、教学内容1. 诚信的含义:讲解诚信的定义,让学生明白诚信是一种美德,是做人的根本。
2. 诚信的重要性:分析诚信对于个人成长、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的影响。
3. 诚信的具体表现:列举日常生活中诚信的具体行为,让学生认识到诚信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4. 诚信的实践:引导学生如何在家庭、学校和社交场合中践行诚信,养成诚实守信的习惯。
5. 诚信的挑战:讨论在面临诱惑时如何坚守诚信原则,培养学生面对困难时诚信的勇气和信念。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关于诚信的短故事或情境,引发学生对诚信的思考,导入新课。
2. 讲解诚信:详细讲解诚信的含义、重要性及其在个人成长、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中的作用。
3. 分享诚信案例:分享一些国内外知名的诚信案例,让学生了解诚信的价值和实践。
4.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诚信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以及如何践行诚信。
5.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谈谈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到诚信,以及遇到诚信问题时如何应对。
七、课堂活动1. 诚信知识竞赛:设计一个关于诚信的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学习诚信的兴趣。
2. 诚信情景剧:让学生分组编写和表演关于诚信的情景剧,增强学生对诚信的理解。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应关注“五点”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应关注“五点”“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这是我近年来教学《思品与社会》感受最深的一点。
教学中,我始终把学生放在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的中心地位,关注学生的求知需求,关注学生的兴趣与注意力,尽可能地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学习、主动参与,相互沟通,相互影响。
实践证明,教育教学效果较好。
反思我的思品教学历程,其真谛在于:一、出发点:学生主动参与我认为,要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首先要让学生对思想课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师可以运用新颖的故事、幽默的语言、好玩的游戏、新奇的悬念等方式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
同时,还可以根据根据教材的特点,布置学生课前搜集一些素材,以便上课时更有发言权,也更投入。
如果只做到这一步,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还没有真正被调动起来。
教师还要运用分析典型事例、比较、谈话、讨论等方法,使学生认识到思想品德课教学在自己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把“上好思品课”变成学生自身的要求。
另外,教师还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将声音、图片、视频及传统教学手段进行科学选择,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如,我在在教学《五十六个民族五十朵花》时,先让学生欣赏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朵花》,让学生在看图片、听音乐的过程中,初步感受到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从而产生“究竟是哪些民族的求知欲望”。
二、中心点:学生主体活动在传统的思品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以间接经验为主,教师重在“灌输”,学生只是“接受”,教师多在教训,学生只是聆听,学生被动学习的问题十分突出。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思品的兴趣,我在教学中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比如,在教学《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一课时,课前便意识地布置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创编了“种爪王”和“盲人老奶奶打灯笼”两个小品。
上课伊始,老师让学生表演了这两个小品,让学生在欣赏表演的过程中,全身心投入,萌发出许多念想。
此时,我便紧紧抓住学生思维跳动的琴弦,利用ppt演示文稿出示了这样几个问题:①薛大伯给乡亲们送西瓜良种,为什么能获得双赢?②盲人老奶奶为什么要提着灯笼夜行?③同学们听了故事有什么感受和体会?此时此刻,同学们的话闸子打开了,一双双小手争先恐后地举起来了,有的同学还站起来了。
谈谈《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细节处理
谈谈《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细节处理《品德与社会》课如何在新课程标准下真正体现品德教学的学科价值?我们可以考虑从教学细节入手。
高效是品德课育人目的的关键,注重细节则是达到高效的保证。
我们若能在细节上做文章,于细节之处见精神,关注细节,研究细节,善待细节,我们将更能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引导学生,提高学生思想品质,让品德与社会课更高效。
教学细节,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所发生的很细小的环节或情节,可以是老师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也可以是学生的一个行为、一句言语、一个错误,也可以是师生之间互动的行为组合,教学细节体现着教学过程的变化、生成和创造。
一、教学细节在千锤百炼打造中来教学细节表面上看是信手拈来,实质上是匠心独运,蓄意安排。
教师要敏锐发现、善于捕捉有价值的教学细节,抓住教育时机,深入挖掘,寓教育于无痕。
1. 根据学生实际预设生成中打造教学细节教学预设是教师备课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教师不仅考虑学生的认知基础、能力水平、情感取向,还要预测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和心理反应,充分考虑到课堂中可能发生的事件。
如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你是好样的》一课。
通过引导学生在了解自己的特点基础上,与其他学生进行比较,意识到他人与自己的不同,学会尊重他人的想法和选择,从而使学生明白正是每一个不同的人,组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
我设计了其中一项教学活动是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特长,来表现自己的不同。
学生纷纷上台展示自己在朗诵、书写、体育等方面的特长,在回答、展示中体验到了自己成长的快乐,个个脸上洋溢着幸福、成功的微笑。
此时,一名胖胖的男生上台展示:“我在学校鼓号队里吹小号,我已经会吹《出旗曲》了。
”说完胖男生就拿起小号吹起来,可是声音断断续续的,有几个高音还吹不上去,下面的学生哄堂大笑起来,大家议论纷纷:“吹得太难听了。
”“你是吹牛,吹什么号啊”……听了这些话,这位胖男生停止了吹奏,脸涨得红红的,不知如何是好。
面对这些哄笑的孩子,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喝止,对胖男生的伤害仍然没法有效补救。
小学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案
小学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案【导语】品德是一种潜藏于人的内心思想教育,他的目标是要规范人的行动举止,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地改造自己,品社科对小学生非常重要。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小学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案相干资料,期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案《规则有什么用》:一、教学目标:1、初步体验、了解规则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2、熟悉本校的规则,并能对制定这些规则的意义和作用进行认识、评议。
3、引导学生把遵照规则从外在强制性行动转化为一种自觉需要。
二、教学重点认识、了解规则在学习、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熟悉本校的规则,并能对制定这些规则的意义和作用进行认识、评议。
教学关键点引导学生把遵照规则从外在强制性行动转化为一种自觉需要。
三、课程准备(a)教学课件(b)搜集有关规则作用的典型正面反面事例(c)课堂游戏所需的'三个小球四、教学进程(一)导入(a)介绍一位新朋友扬扬,并和他一起唱《文明用语》这首儿歌。
(b)这首歌告知我们对待客人要怎么样呢?(有礼貌)对客人有礼也是规则,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规则有什么用?(c)同学们,我们知道,交通有规则,待人接物有规则;游戏有游戏的规则,比赛有比赛的规则,规则无处不在,触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d)有些同学可能会想:“定这么多规则干什么?真烦人,玩要被管,吃要被管,买东西也要被管,一点自由也没有!”我们的新朋友扬扬现在心里头也正这么想呢!(二)活动一(没有规则行不行)(a)引导学生看图,说说没有规则行不行?(b)小结:古人说“无规则不成方圆”,可见规则由来已久,我们的工作、生活是离不开规则的,没有规则,这世界就乱套啦!(三)活动二(给规则分分类)(a)规则多种多样,指导同学们看图,说说各种不同的规则(b)看图,参与讨论学校有哪些规则,完成表格,评讲。
(四)活动三(规则有什么用)(a)看图说说规则的作用,重点指导视察图的对照,体会遵照规则的好处。
浅析《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浅析《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发表时间:2019-06-10T17:23:47.373Z 来源:《中国教师》2019年8月刊作者:罗彬兴[导读]罗彬兴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大河民族小学校 644414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19)08-179-01《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小学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发展的总和课程,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是该课程的核心,儿童的生活是该课程的基础。
在品德课程中,教师主要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
然而,在实际活动中,不少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不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标准要求制定,而是一味地照抄教参上的现成目标,造成与学生客观实际情况脱节;在教学内容选择上,脱离学生的生活需要而选用一些假、大、空的材料教育学生;在教学过程指导中,不是从学生的需要考虑,而是重形式走过场,没有真正达到教育目的。
为此,我认为在平时的品德教学中,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应做到以下几点:一、用整合的观念和方式设计教学1.教学目标的整合品德课程在教学目标上,教材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既注重知识、能力及行为目标,又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在认知、情感、态度、能力和价值观等方面获得整体的发展。
例如品德与社会《说声“谢谢”》一课的教学目标是:(1)知道当接受了别人为自己提供的服务或帮助后,要表示感谢。
(2)懂得对劳动者的尊重不仅仅是口头上的感谢,更重要的是尊重他们的劳动,爱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3)情感态度目标是对他人给自己的帮助关心和服务心怀感激之情。
行为习惯目标是会表达自己的谢意,愿意用行动珍惜别人的劳动。
这三个层面的目标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融合在一起的,在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进行整合,然后以此指导我们设计教学流程。
2.教学方法的整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参观访问、社会调查、角色游戏、小品表演、讲故事、听音乐、看录像、看投影、讨论交流等。
《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方法浅谈
2 . 适 应教 材 内容 的需 要
教 学方 法受 教 材 内容 的制 约 ,因此 在选 择教 学 方法 时 ,应
1 . 全 面掌握 学 生 :根据 本课 教 学内 容 、 目的和要 求 ,以及
本 班学 生 文化 层 次 、性 格优 点和喜 好特 长 等等 能够 获得 全面 提 高 学 生 文 化 素 质 的教 学方 法 ,其 标 准 是 应能 有 效 地 为 激 发 思 维 、开发 智力 、引导 创新服 务 ; 2 . 合 理安 排 主 次 :教 学方 法 的先后 顺 序 、层 次搭 配 、深 浅 程 度 ,以及如何 相互 补充 ,相互 配合 ;
与课 程 、教 师与环 境 、学 生 与环 境之 间都存 在 信息 交流和 相 互作 用 。因而使 整 个课 堂教学 呈现 出组 织性 、规律 性和 科学 性 。成为 一 个 统 一的灵 活系 统 ,运 用这样 方 式方 法来实 施 教学 ,课堂 教学 就 会生 动活 泼 ,充 满活 力 ,高效课 堂不 再是 单调 、沉 闷和程 式 化 ;在 新 一 轮基础 教育 改 革实施 之 时 ,为了 更好地 上好 《 品德 与社会 》课 ,提 高课 堂教学 质 量 ,培养学 生的 学 习能 力 、思 维能 力和 创新 能 力 ,同时也 为 了适应 新课 程改 革 的需 要 ,结 合 自己多 年来 课堂 教学 经验 以及 本校 教学 实际 ,对 于 《 品 德 与社会 》课 堂教学 的 方法 , 经 过几 年的 实践探 索 ,初 见成 效 ,学生 在 《 品德 与社 会 》课 中积极 参与 ,乐 于思考 ,学 习效 果大有 提高 。 关 键词 :教学 方法 教学 目标 针对 性 适应 性 则
《 品德 与社会 》课 堂教学 能 不能 实 现教 学 目标 ,受 四种 因
《品德与社会》教学中高效课堂的体现
《品德与社会》教学中高效课堂的体现高效课堂的主旨是以最少的教学时间和学习投入,让学生获得最大学习效益的课堂,而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如何实现这目的呢?我们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品德与社会》是在小学三至六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其核心是为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学生通过对一个主题的学习后,明白一个道理,改变自己的一个行为,这是《品德与社会》要达到的根本目的。
现在我以浙江教育出版社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一课《孝心献老人》,浅谈高效课堂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运用。
1教材分析《孝心献老人》是浙江教育出版社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一课,本单元旨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意识。
本单元内容的内在逻辑是从尊重、关爱自己身边的人开始,把爱推及社会;从个人之间的关爱推及社会中需要帮助的人,献出自己的爱心与孝心。
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要突破按学科体系构建的传统教学模式,展现不同的问题视角和学习视角,让学生形成认识社会和认识生活的整体视角,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能力、知识在各学科相互联系中和谐发展。
为了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真正体现《品德与社会》学科的生活性和综合性特点,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首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自己身边的人,初步培养学生观察社会事物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一个有爱心的人是本课的核心。
其次,通过体验活动体会老年人在生活中的不便和困难,尊重老年人的意愿,了解老年人的需求,孝敬老人。
最后,培养学生关爱老年人、关爱社会中需要帮助的人,从小树立为社会奉献爱心的意识。
2课前预习让学生观察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者其他老年人在吃饭、穿衣、行走等方面和我们不一样的地方,他们为我们做了些什么事情,见到他们,你的心情怎样。
3课堂教学3.1创设情境,模拟、体验老年人的生活我先请学生观看小学生的幸福生活画面导入新课。
品德与社会课教案
品德与社会课教案一、引言在当今社会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社会意识成为教育的重要任务。
品德与社会课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旨在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和社会竞争力。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多个角度来探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使其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
2.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使其成为有益于社会发展的人才。
3. 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情感管理能力,使其具备良好的人际关系。
4. 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使其具备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内容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内容涵盖了道德伦理、公民教育、社会实践、情感教育等多个方面。
其中包括以下几个重要主题:1. 道德伦理:探讨道德原则、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2. 公民教育:学习国家法律法规、政府机构和公民权利责任,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感。
3. 社会实践:通过参观社会机构、社区服务等实践活动,了解社会组织和社会问题,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4. 情感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情感管理能力,以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四、教学方法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方法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具体的教学方法包括:1. 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通过问题导入、小组合作等形式主动探究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情境教学:通过真实的情境创设和角色扮演等教学手段,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道德与社会问题,增强学生的情感教育。
3. 项目化学习:通过设计项目任务和展示评价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五、教学评价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评价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掌握。
教学评价方法包括:1. 知识考核:通过笔试或口试形式,考察学生对于道德伦理、公民教育等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设计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设计: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交通与生活4.交通问题带来的思考平泉县双桥小学赵金刚教材分析:《交通问题带来的思考》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四课时。
本单元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交通方面的情况,本课的设计主旨是让学生了解交通的发展也带来了许多问题,让孩子从小懂得遵守交通规则,珍爱生命,树立环保意识。
学情分析:交通问题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对身边的交通事故有所了解,并对交通带来的环境污染有切身感受,对目前世界上正在民明和生产的环保汽车,绿色列车有浓厚的兴趣,这些都更有助于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
教学目标:1.了解现代的交通在方便我们的同时,给我们带来了哪些问题和对生活、环境的影响。
2.面对我们学校面临的交通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想办法使交通带来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
3.懂得要遵守交通规则、秩序的重要性,明白要珍爱自己的生命。
4.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质。
教学重点:了解交通给人们带来的问题和对生活、环境的影响。
通过让学生把收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引发他们进一步对交通事故带来的问题的思考,教育学生珍爱生命,热爱生活。
教学难点:探讨分析探寻人们不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原因,培养学生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注意安全的现代交通意识。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师:同学们,在交通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汽车这种普及率比较高的交通工具在为我们提供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探讨交通问题带来的思考(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活动一:认识交通标志师:同学们,你们认识交通标志吗?教师利用课件出示交通标志图,让学生辨认:斑马线、非机动车通行、右转、直行和左转弯、机动车道、环岛行驶等。
(利用多媒体课件)活动二:自学课文,小组讨论:随着交通的发展我们身边出现了哪些交通问题?检查自学效果,小组长汇报,教师总结。
(培养学生自学和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发现出现的交通问题。
《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
有博大胸怀 ,虚怀若谷的人 , 能宽容学生的缺点 , 并加 以引导 。
《 品德 与社会 》 课 旨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道德修养炷 重学 生行 为习惯的养成, 注重情感 态度价值观的养成, 注重发 展质疑 、反 思、 批判 的能力 。 为此, 课程倡导围绕 主题 内容, 开展体验 、 探究 、 问
一
在学 生知道 “ 是什么” 、“ 为什么 ”的基础上 , 增加实践 活动用 来引导学 生 “ 怎么做 ”。例如 :在 《 手拉手 、情谊 深》一课 结束后 ,
同学一致提议进行 一次捐助我们身边贫 困同学的活动。于是 ,学生 自己组织 ,到各个班去调查贫 困学生情况并统计人数 ,把捐 赠的学 具整理好 ,并进行登记。最后将学具分发到各班。这次活动后 ,老
《 品德与社会 》课堂教 学的有效方法
吉 林省 通 榆 县 开通 镇 七 井 子 小 学校 王 英 娟
摘要 : 《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f ] 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 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这门课程注重学 生主体性 的 发展, 注重通过活动促进学生的发展。但事实上这门课的很多教 师对活动教学存在着一定的迷惑。 《 品德与社会 》 课程标准指出: 儿童的生活是
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 和感悟 。我想就小学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关键词 :贴近生活 情感培养 实践活动 宽容缺点 而非虚假 的道德体 验和道德认知 。
4 宽 容学 生 的缺 点
1 .让品德课贴近生活 《 品德与社会 》 课本的内容和编排都紧密围绕学生 的生活展开,
生 活背景 和趣 味性 。比如通过玩具 、故事、谜语 或者通过 电教 、多 媒体等手段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 。 3 走出课堂, 开拓学 生力所能及的实践活动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 准指 : “ 教学要面 向学生 的生活实际, 创造
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案15篇
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案15篇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案1目标要求1、通过传统家庭与现代家庭的对比,了解时代不同,家庭关系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学习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家庭关系。
2、通过调查、游戏等活动反省自己与父母的关系,愿意与父母相互关心,相互理解,及时沟通,和父母做朋友。
3、学习沟通的基本技巧,体会与父母成功沟通的良好感觉。
教学时间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通过传统家庭与现代家庭的对比,了解时代不同,家庭关系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2、反省自己与父母的关系,学习与父母沟通的一些基本技巧。
3、了解和父母产生的摩擦是因为彼此想法上的差异,尝试了解父母的想法。
课前准备教师:1、小记者采访家长的录像。
2、家长与学生的调查统计表教学过程一、导入1、观看《家有儿女》的剧照或视频片段,交流电视剧中感兴趣的情节,思考:你喜欢这个家庭吗?为什么?2、小结: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已经了解到,在旧时我国传统的家庭中,家长具有绝对的,父母的意思子女必须无条件服从,晚辈不敢表露与长辈不同的思想和观点。
随着时代的发展,家庭生活也发生了变化。
现在的家庭生活越来越趋于民主化,父母对子女来说不仅是长辈,也是特别的朋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父母——我特别的朋友”。
教师出示课题。
二、学习1、和父母相处法宝之一——学会倾诉。
⑴师:剧中刘星、小雪、小雨和父母是朋友,你们和父母的关系也像他们一样吗?和父母交朋友有一些法宝,让我们一起去找一找。
大家先来做一个小调查。
⑵下面这些问题你有吗?当你碰到这些问题时,你愿意和父母交流吗?A、你与好朋友产生了矛盾,会向父母述说吗?为什么?B、你竞选班干部落选了,你会向父母述说吗?为什么?C、这几天上课时,你老是走神,测验结果也不理想,你会向父母述说吗?为什么?D、同学给你取了个外号,你很苦闷,你会向父母述说吗?为什么?E、你为班队承担着一项工作,最近你觉得压力很大,你会向父母述说吗?为什么?F、你在学校里犯了错误,被老师批评了,你会向父母述说吗?为什么?G、你与一名异性同学关系很融洽,有的同学起哄说你们在早恋。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方法漫谈
从 其 表 演 法 时 要注 意 在 课 前 进 行 小 品 表 演 的 排 练 , 备 好 必 要 的 小 道 具 、 布 生的其他 活动空间 , 学生 的评议到 学生 亲身参 与实践 , 目标 直接指 向 准 小 景和音乐伴奏等 , 寓思想 品德 教育于艺术 教育 之 中, 以艺术 的感染力 增强 的是 : 培养一个人的公 德不在 于告诉他 遵守多少道德规 范、 规则 , 而是要形
可 根 据 教 学 目标 和 施 教 内 容 的 要 求 , 合 说 理 而 创 设 特 定 的 教 学 情 提 高 , “ 省 ” 学 的方 式 设 置 问题 情 境 的 设 置 , 践 活 动 的安 排 , 动达 配 在 反 教 实 活 景 , 学 生 身 临 其境 、 见 其 人 、 闻 其 声 , 到 情 绪 的 感 染 , 起 感情 上 的 到的要求及 目的 , 使 如 如 受 引 都要和学生 的思维特点 , 思维能 力相结合 。 免 出现 “ 避 反
又 不 生践行。如学 习邱少云是为了让 学生养成自觉遵守纪律 的习惯 , 上完课 之 行 , 要 关注 学 生 参 与 和 观 照 过 程 的 情 感 , 仅 让 学 生 感 到 形 式 多 样 有 趣 ,
后要经常让学生检查 自己是否做 到了自觉遵守纪律 , 这样才能收到实效 。
二、 角色 表 演 法
使道德观念具体化、 可操 作化 , 使 得 学 生 感 到 可 亲 、 敬 、 信 、 学 。 榜 节 , 又 可 可 可 从表现方式上 , 以图示为主 , 夹以评 议和点拨等 形式。课 程编排可 说是
样 具有 巨大的感染力和说 服力 , 榜样 的力量 是无 穷的 , 运用榜 样分析 法必 形 式 新 颖 , 容 多 元 , 内 目标 指 向 明 晰 。结 合 这 一 具 有 特 色 的课 程 内 容 , 展 开 反省” 教学, 非常重视学 生的参 与和观照。在参 与和观照 过程 中, 既要丰 须注意选择榜样 , 根据教学 目标来确 定选择 什么样 的榜样 , 也就是说 要注 “ 使学生在 乐于接 受、 宜于 接受的 生动活泼 的方式 中进 意榜样选择 的针对性和典型性。学 习榜样 的 目的在于行动 , 注意引导学 富学 生参与 的方式 , 要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模式
优化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是我们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一直追求的目标,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实践,我们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科已经形成了比较固定的“目标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如下:“尝试自学、感知目标——情境导入、明确目标——合作交流、探究研讨———补充拓展、学以致用——评价反馈、总结梳理”。
具体表现为:一是课前老师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同时,引领学生依据文本内容搜集相关资料。
学生在课前准备的过程中,运用多种方式获取需要的信息,加以归纳整理,并有效利用,这样很好地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同时也开阔了视野,丰富了认识。
这样学生在课堂中能充分展示,尽情交流探究,使智慧才华得到发挥,大大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促成教学目标的实现。
课前的准备活动是课堂教学顺利开展的保障,是教学目标得以达成的前提。
翻开课本,我们会发现教材每一课的板块内容主要以图片、话题等进行情境设置为主,文字表述较少,教学上有极大的弹性空间。
如果课堂上只是“照本宣科”,那么学科的教学目标就难以实现。
只有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才能成为“源头活水”。
二是课中重视师生、生生间的有效合作和探究。
新课程倡导,课堂上学生应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应通过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提高品德教学实效性。
教学过程中的师生、生生合作学习便彰显了它的魅力。
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时,我们将学生们以4人为单位分成一个小组,小组成员的搭配采取高中低(即一名优秀学生、两名中游学生和一名暂时发展不理想的学生)、男女生合理分配,保证每个小组势力均衡,同时每组由善于表达、组织能力强、纪律性强的同学担任小组长,以组织、管理、协调小组的学习活动,以确保合作学习时的实效性。
学生通过小组、集体、师生合作,达到对基础内容的把握,了解学生的困惑所在,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为学生提供具体的情景、案例,让学生采用讨论、争辩、交流、表现等多种方式去探究、体验、领悟与表达,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收获和提高。
掌握有效的品德与社会教学方法及教案
掌握有效的品德与社会教学方法及教案品德与社会教育是人的整体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学生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需要的基础,是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品德与社会教育的目的是启发学生对社会及他人的理解、欣赏、热爱、感悟,培养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和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奉献精神等。
为了在品德与社会教育中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需要掌握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案。
下面我将从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家庭作业和评估四个方面来谈人如何掌握有效的品德与社会教学方法及教案。
一、教学目标品德与社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人素质。
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该站在学生发展全面、快乐成长、实现人生价值的角度,确立适当的教学目标。
合理的教学目标应该是科学的、提高的、具有实践意义的。
要注重目标在学生心理中产生的优越感、成功感和成就感,是教师进行优质品德与社会教育的关键。
二、课堂教学基于上述教学目标,要进行高效的品德与社会教育,教师需要采用一些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如点拨、启发、引导、体验式等。
本文重点介绍以下几种方法:1、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通过创设一个个真实的、复杂的情境,让学生充分地体验和感受到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和现实性,进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2、手把手教学法手把手教学法是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制定教学计划,包括基础训练、思想练习、文化辅导等,全面准确地帮助每位学生完成学习内容。
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弱点,需要教师为其针对性地设计任务,有目标地训练,这种方法能让学生受益匪浅。
3、思辨讨论法思辨讨论法是一种探究式的学习方法,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自发地进行思考,最终探究出问题的答案,同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进而通过课堂讨论,帮助学生培养优秀品质和互动交流能力。
三、家庭作业家庭作业是品德与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完成知识巩固与扩展的重要学习环节。
家庭作业能够帮助学生在休息时间延伸思考,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能。
小学《品德社会》课教学方法论文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方法摘要:《品德与社会》是小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关系到学生的整体成绩和他们的个人素质,对他们的个人思想品德修养有一定的影响。
当前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农村尤为严重,教学中存在假、大、空的现象。
造成这方面的原因有许多,如:社会、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重视这门课程、教师本身素质跟不上这门新课程的发展等。
如何才能使当前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程不流于形式,不再成为所谓的副科,可上可不上,可有可无的课程。
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方法【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提高认识,思想上重视《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社会是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部分,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工具。
因此,对品德与社会的重视与否,是德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
提高认识,就要从思想上重视,加强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让品德与社会真正能够给学生带来震撼作用,影响他们个人思想品德方面的成长。
作为一名教师,在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以下几点:1.1与学生平等交流,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
例如:有的学生知道自己长大了,自己想做家务可是家长不允许。
于是,有的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不是我不愿意做,而是大人不上我做,那我就不做吧!”面对这种想法,我就适时引导学生去讨论怎样去争取实践的机会。
有的学生说:“我就跟他们讲道理,如果不听我就给他们写一封信说明我的想法。
”有的学生说:“我家里的人最怕我哭,我就哭,直到他们同意。
”也有的说:“我就偷偷地做,让他们瞧瞧我有能力做。
”我说:“确实,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一些困难,但我们要勇敢地面对现实,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它们。
回去后,选择适合你的办法去试一试,也许就成功了。
老师相信你们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
”有了老师的鼓励、同学的建议,再去实践,得到的可能会更多。
1.2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
探索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方法
如果人人都献 出爱心去帮助他人又会是什么情形 ?学生通过 在校在 家所见所遇 的平常 生活 中的现象 ,从 自身体验 中感 受
认识到互帮互助让人们之间的关系更融洽,更和谐,更温暖 。 真 正感受到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深 刻意义,情感教育的成果 自然得 到更好 的收获 。 ( 二) 快乐不新 。趣味难得 在 愉快 的氛 围中,小学生很容 易接 受新的知识。如在教
即借助 多媒 体, 以录像、投影 、展示挂 图、布置环境 创
设等具有较 强感 染力 的情境氛 围,使学 生有 身临其境般 的情 感体验 ,这样 的形式也使 他们 较易形成正确 的道 德认识,加
之 以他 们所 熟悉的生活为教学基本 内容 ,引导他们在对生活 体验的 同时学会做人做事 。如 :在教学 《 邻居有难我帮忙》 课中,我利用多媒体画面展示大家互相帮助的场景—— 自
放投影片 ,请学生指认 , “ 交警 ”判断对错 。看 图中谁遵守 交通规则 , 谁不遵守交通规则?并给 不遵 守规则 的学生警示 , 让他 明 白该怎么做 。通 过这 种的方愉 快式教学,让平时不懂 交通 规则,不爱学习的同学产生 了学习兴趣 ,同时又了解 熟 悉了交通 规则和 安全常识 ,起刽 1 , 举两得之效。 ( 三) 形象渗透 。提 升情 操 品德与社会课 的主 旨即足 f : 学生能 明理 ,懂理 ,知书达 理。 自然在教学中常用的形象 效仿法是一种效果最佳的手段。 在 教学中展示领袖 人物 和英雄模 范形象 , 分析他们所具有高 贵品质的原因 ,通过形象分析 ,使道德观念具体化、可操作
活中所见所感 去模 仿一 些残疾人 或是街 头乞讨 者,以及一些 农民工等,让他们 在体验中学会 换位 思考 ,使体验 的过程成 为学生投入的过程,并 由此产生同情 、尊重、关爱残疾 人和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方法
探索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方法不同类型的品德与社会课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无论哪种课型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都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通过查找资料,结合平时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探索与感悟,现将品德与社会课的一些教学方法归纳如下:一、导题新颖,疑在趣中教学手段是以灵活教授为主,不是故弄玄虚,以海市蜃楼之势,把学生带入一种“心向往之”的教学境界,要求新,求活。
就如春风拂柳一般,让学生在课堂伸枝展叶,活学活用。
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质疑导入法”、“游戏导入法”、“讨论导入法”、“实验导入法”、“观察导入法”等多种导入法,力求做到新而有趣。
例如在教授五年级上册《56个民族56枝花》一课时,我就利用图片展示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及服饰特征,让学生导读后进行搭配,然后渗透给学生说这就是我们常说的56个民族。
接着让学生说出自己属于哪个民族,生回答之后,继续问你们想不想更加深入地了解我国的少数民族呢?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注意力高度集中时进入课堂教学,不仅使课堂学趣增强,还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二、形象生动、娱乐课堂(一)设定情境即借助多媒体,以录像、投影、展示挂图、布置环境创设等具有较强感染力的情境氛围,使学生有身临其境般的情感体验,这样的形式也使他们较易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加之以他们所熟悉的生活为教学基本内容,引导他们在对生活体验的同时学会做人做事。
如:在教学《邻居有难我帮忙》一课中,我利用多媒体画面展示大家互相帮助的场景——自己在生活中也曾有过受人援手之时。
每天上学、放学,在校、在家,都会得到他人的帮助,或是帮助他人。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如果遇事大家都置之不理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那么如果人人都献出爱心去帮助他人又会是什么情形?学生通过在校在家所见所遇的平常生活中的现象,从自身体验中感受认识到互帮互助让人们之间的关系更融洽,更和谐,更温暖。
真正感受到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深刻意义,情感教育的成果自然得到更好的收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方法浅谈
摘要:《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方法是灵活多样的,要实现教学目标,就如何构建师生的互动关系、教学关系和创新关系,改变单纯接受式的学习,实现学习、探究和互相交流;在“多维互动式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学生与课程、教师与环境、学生与环境之间都存在信息交流和相互作用,因而使整个课堂教学呈现出组织性、规律性和科学性,成为一个统一的灵活系统,运用这样方式方法来实施教学,课堂教学就会生动活泼,充满活力,高效课堂不再是单调、沉闷和程式化;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实施之时,为了更好地上好《品德与社会》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结合自己多年来课堂教学经验以及本校教学实际,对于《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方法,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初见成效,学生在《品德与社会》课中积极参与,乐于思考,学习效果大有提高。
关键词:教学方法教学目标针对性适应性灵活性
人们常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我对《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是运用灵活多样方法的。
在实际教学中,一堂课也不是单一使用某种教学方法,而是从许多教学方法中,根据需要选择几种比较合适的方法,恰当地融会贯通、优化组合、巧妙运用。
那么怎样选择教学方法,又如何优化组合呢?就我执教过程中的经历、尝试与探索,总结了一些经验与同行交流。
一、选择教学方法的原则
《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能不能实现教学目标,受四种因素的影响,即:教材、教师、教法和学生,其中,教师和教学方法起着中介作用,同时也是主要作用;在教师选择教学方法需要考虑以下几方面:
1.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来选择
教学目的和要求是教学要达到的目标,方法是为其服务的,因此,选用的方法必须与其相适应才能行之有效,当然这种方法不是唯一的,还要根据课堂实际,以“一法为主,多法相助”为原则进行选择;
2.适应教材内容的需要
教学方法受教材内容的制约,因此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可能考虑到教材的特点,在掌握好教材的特点后,再选择;如:有的课以图为主、有的课图文结合、有的课主要通过一个故事,有的夹叙夹议、有的重在激发情感、有的重在说明事理、有的重在思维训练等等,这就是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之前,应把握教材特点的关键所在;
3.切合学生的实际,体现学生主人翁特征
《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学要具有针对性、注重全面性和思维合理性,这是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生命力所在;(1)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正常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将抽象的道理和道德概念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2)要针对学生的文化基础和理解能力,选择相应的教学方
法,是道德观点的讲解能够被学生接受;(3)要针对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运用具体的教学方法,把观点和概念渗透到全体学生之中。
4.要适应教师的自身条件
教学方法能为教师所掌握并且运用自如才能发挥更好的作用;常见的、普通的、大众化的教学方法是教师都必须掌握的,否则就不能胜任教学工作;但是,由于教师本身的文化基础和性格特点的不同,就不能生搬硬套他人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如:有的教师善于表演,表述能力强,可以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表情、得当的手势,能把故事描绘的生动、具体、感人,然后由浅入深的启发学生从中明白道理;有的教师使用直观教具的能力强,则可运用直观的教具演示创设情境,展示故事情节,然后引导学生提炼观点,悟出道理;有的教师知识丰富,能够使用历史、地理和科学文化,把难点融汇于其中而简洁明了。
当然,教师的文化素养条和知识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会在大量的资料阅读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充实自己、锻炼自己、提高自己,尽可能地掌握更多的教学方法,使其运用自如,实现高效课堂和课堂高效。
无论用哪一种教学方法,重要的是教师要具有敏捷机智、随机应变的能力,在透彻理解教材、掌握学生思想、课堂空间动态的情况下,灵活有效地使用教学方法,这才是新课程改革理论指导下所倡导的启发式、引导式和参与式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
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指按教学目的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需要,
将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教学方法,合理组合,综合使用,使其产生最佳的教学效果。
那么,怎样使教学方法优化组合呢?
1.全面掌握学生: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目的和要求,以及本班学生文化层次、性格优点和喜好特长等等能够获得全面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教学方法,其标准是应能有效地为激发思维、开发智力、引导创新服务;
2.合理安排主次:教学方法的先后顺序、层次搭配、深浅程度,以及如何相互补充,相互配合;
3.实现集思广益:利用集体备课的有利优势,与同行互相学习、交流和探究,取长补短,获得最佳教学方法;
4.课后及时总结:每一节课上完以后,都要对当天讲课的全过程进行回顾、反思和总结;通过总结可以得出什么方法最有效、什么方法效果最差,哪个层面的学生听懂了、哪个层面的学生没有听懂,多少学生思维最强、多少学生思维最差等等,为下一节课做好基础。
5.及时纠正错误:教师会在批改作业、试卷考核和辅导练习的过程中及时发现学生在课堂上对教学方法适应性、合理性和准确性的使用,并进行纠正、补充和调整。
教学中,教师以具有控制和调节能力,应针对学生思想情感的变化,创造性的使用每种教学方法,注意各种方法的灵活性、实用性和科学性,发挥其综合效应,以获得最佳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