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文铨院士简介
陶文铨 用科技之光照亮学子心田
◎编辑|张梦|封面故事|用科技之光照亮学子心田“虽然我年事已高,但是我愿意和全体师生员工一起,为把西安交大早日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把我们的学科早日建成世界一流学科而努力奋斗!”在西安交大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誓师动员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能动学院教授陶文铨慷慨激昂的演说赢得师生们阵阵掌声。
从1966年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算起,陶文铨在讲台上已经度过了53个春秋。
这些年来,除了出国进修的两年外,他始终站在教学第一线,坚持授课。
陶文铨讲课很有特色,重点突出且信息量大,深受学生欢迎。
在对本科生的教学中,他注意引入新内容,并且常常通过采用撰写课程论文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研究生课程则加大新内容的比例;对博士生的课程,每次都要更新15%到20%的内容,还特意引入一些有分歧的观点,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讨与思考。
虽然传热学、数值传热学、计算传热学等课程,陶文铨已经讲过无数遍,但每次课前他都会重写讲稿或者修改PPT,纳入新的体会和内容。
“记得1989年秋天,陶老师给我们上传热学课程,课堂上他风度翩翩,我们都喜欢听他的课。
”现在已是能动学院教授的王秋旺当时就被陶文铨的魅力所折服,一心报考了他的研究生。
“不能耽误学生的一堂课。
”陶文铨这样说,也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着。
他曾经的学生、如今已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的何雅玲还清晰地记得,为了不耽误学生的课程,一次,正在英国利物浦大学访问的陶老师,特意提前归来,从机场直接赶到教室给同学们上课。
甚至他上午刚做完白内障手术,下午就回去上课。
他上课时间控制得非常好,常常这边话音落下,那边下课铃声刚好响了。
陶文铨的弟子,如今也是西安交大青年骨干教师的李增耀告诉记者:“陶老师很喜欢教学。
我们都觉得他年纪大了,为了自己的身体不应该投入这么多在教学上了,但根本劝不住,几百人的大课他照常上。
”陶文铨参编的《传热学》及编著的《数值传热学》是目前我国热能动力类专业本科及研究生教学中使用最广的两本教材。
高分子院士解析
2004年院士介绍曹 镛高分子化学家。
出生于湖南长沙。
1965年毕业于原苏联列宁格勒大学化学系。
1987年获日本东京大学理学博士学位。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高分子光电材料与器件研究所所长。
国内最早从事导电高分子研究的科学家之一。
与他人合作用稀土催化剂合成了有新的结构和形貌特色的聚乙炔。
率先合成苯胺及噻吩的齐聚物,并对其进行掺杂和研究其结构与性能关系。
他在用有机质子酸掺杂聚苯胺制备可溶性的聚合物的基础上,提出“对阴离子诱导加工性”的概念,解决了导电高分子的高导电性与加工性不能同时并存的难题,其研究结果已得到实际应用。
此外,成功地研制出可弯曲的塑料片基发光二极管;使铝阴极LED 的电荧光量子效率达到甚至超过钙阴极器件等。
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现有院士程镕时高分子物理及物理化学家。
江苏宜兴人。
1949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化学系。
195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研究部。
南京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教授。
早年参加高分子分子表征的研究工作,其结果为顺丁橡胶的工业化选型和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高分子溶液粘度的研究工作中,提出一系列新概念和应用广泛的公式。
在凝胶色谱的研究工作中,阐明了多孔填料的成孔机理并给出控制孔度的理论关系,建立了简易凝胶色谱方法、凝胶色谱扩展和分离效应的统一理论、凝胶色谱的绝对定量化原则和一种研究分子水平上的吸附作用以及分子间配合作用的有效而直接的定量方法,拓展了凝胶色谱的应用范围。
近年在对高分子溶液凝聚过程的研究中又取得新的进展。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现有院士 冯新德高分子化学家 生于江苏吴江,193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1945年考取教育部公费留美,1946年入美国诺脱丹大学研究院化学系,连续三年获美国通用轮胎与橡胶公司奖学金,1948年获博士学位(Ph0,),同年回国任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1949年国内率先开设高分子化学课程:为中国高分子化学莫基开拓人之一,1952年院系调整,任北京大学教授今。
环境工程与水处理技术
纳滤和反渗透膜分离技术
纳滤(NF)技术
孔径范围在1-10nm,介于超滤和反渗透之间。纳滤膜可去除水中的大部分有机物、重金属和部分无 机盐,同时保留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纳滤技术在饮用水软化、工业废水处理和海水淡化等领域有应 用潜力。
反渗透(RO)技术
利用半透膜和高于溶液渗透压的压力,使水分子透过膜而溶质被截留。反渗透技术可去除水中的几乎 所有溶解性物质,包括无机盐、有机物、细菌和病毒等。反渗透技术在海水淡化、纯水制备和废水处 理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研究噪声的来源、传播和控制技术, 包括吸声、隔声、消声等。
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内现状
国外现状
我国环境工程学科创始人陶文铨院士 指出,“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在党中央 的领导下,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取得 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国环境 污染仍然严重,生态恶化的趋势没有 得到有效遏制。环境工程作为环境保 护的重要支撑,必须不断创新和发展 。”
05
CATALOGUE
膜分离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膜分离原理及分类
膜分离原理
利用膜的选择性透过性,使混合物中 的某些组分得以分离。膜两侧存在浓 度差、压力差或电位差时,特定组分 可透过膜而其他组分被截留。
膜分类
根据孔径大小可分为微滤膜、超滤膜 、纳滤膜和反渗透膜;根据材料可分 为有机膜和无机膜;根据结构可分为 对称膜和非对称膜。
消毒法净化技术
消毒方法的选择
根据水质特点和消毒要求,选择合适的消毒方法,如氯消毒 、臭氧消毒、紫外线消毒等。不同的消毒方法具有不同的优 缺点和适用范围。
消毒剂的投加与接触时间
按照消毒要求,将消毒剂投加到水中,并确保消毒剂与水充 分接触反应。接触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消毒效果,需根据消 毒剂种类和水质特点进行合理控制。
2019年继续再教育考试及参考答案1
继续再教育考试返回上一级单选题(共30题,每题2分)1 .蒋大宗教授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2007年,他获选为(),也是获此殊荣的第二位中国人。
•A.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终身会士( IEEE Life Fellow)•B.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IEEE Fellow)•C.英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终身会士(IEEE Life Fellow)•D.英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IEEE Fellow)我的答案:A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暂无2 .蒋大宗(1922-2014), 1944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电机系,西安交通大学教授,是中国()的创始人之一、西安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奠基人。
•A.生物医学工程•B.生物工程•C.医学工程•D.生命工程我的答案:A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暂无3 .李怀祖,我国管理学家,中国()的开拓者与倡导者之一。
•A.决策科学•B.•C.人口科学• D.统计科学我的答案:A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暂无4 .姚熹,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国际知名的材料科学家,他是国际陶瓷科学院院士,是我国在()研究方面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并被国内外同行看成是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和代表。
•A.陶瓷•B.铁电陶瓷•C.电子瓷器•D.电子器件我的答案:B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暂无5 .俞茂宏,西安交通大学教授,长期从事材料强度理论和结构强度理论研究,他提出的()理论,是第一个被写入基础力学教科书的由中国人提出的理论。
•A.材料强度理论•B.结构强度理论•C.多维强度理论•D.统一强度理论我的答案:D参考答案:D答案解析:暂无6 .陈学俊教授出生在大变革时代,使得他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他提出了()的呐喊。
•A.工程救国•B.•C.力学救国D.热能救国我的答案:D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暂无7 .西安交通大学姚熹教授牵头成立了(),帮助日本、韩国、泰国、马来西亚等国的科研发展,力推俄罗斯、法国、德国等国家的国际合作,为电子陶瓷行业的发展做出很大贡献。
陕西省继续教育-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参考答案
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返回上一级单选题(共30题,每题2分)1 .由西安交通大学姚熹教授发起创办的()期刊是国际上唯一涵盖电介质所有研究领域的期刊。
∙A.《JAD》∙B.《JDA》∙C.《JPA》∙D.《JFA》我的答案:A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暂无2 .沈尚贤教授,浙江嘉兴人,是我国()领域的奠基者。
∙A.自动控制∙B.电子工程∙C.自动控制与电子工程∙D.电气工程我的答案:C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暂无3 .2010年,蒋大宗教授被授予()奖励。
∙A.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终身贡献奖∙B.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终身贡献奖∙C.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贡献奖∙D.英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贡献奖我的答案:B答案解析:暂无4 .( )年,国务院决定交通大学内迁西安,以适应新中国大规模工业建设需要。
∙A.1953年∙B.1954年∙C.1955年∙D.1956年我的答案:C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暂无5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西安交通大学计算机教研室的()科研项目,以其创新性及填补国内空白的首创性被全国科学大会授予“全国科学大会奖”(90年国家科委认定此奖项等同于“国家科技进步奖”),也是交大计算机系获得的首个国家级科研大奖。
∙A.光笔图形显示器∙B.晶体二极管∙C.阻容元件∙D.电子管我的答案:A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暂无6 .蒋大宗(1922-2014),1944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电机系,西安交通大学教授,是中国()的创始人之一、西安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奠基人。
∙A.生物医学工程∙B.生物工程∙C.医学工程∙D.生命工程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暂无7 .沈尚贤教授在曾参与起草我国《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并在西安创建了(),是现在陕西省自动化学会的前身,成为自动控制学科中的先行者。
∙A.中国电子学会陕西分会自动化专业委员会∙B.中国电子学会西安分会自动化专业委员会∙C.陕西自动化专业委员会∙D.西安自动化专业委员会我的答案:C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暂无8 .陈大燮为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蒸汽及内燃周程,蒸汽机原理等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做出了卓越贡献,抗战时间,他在重庆设计了一种(),获得了专利权。
2005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当选院士名单
(共51人,分学部按姓名笔画为序)
数学物理学部(8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1
王诗宬
52
数学
北京大学
2
王鼎盛
64
物理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
3
张家铝
66
天体物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4
张裕恒
67
凝聚态物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5
陈和生
58
粒子物理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6
龚昌德
72
物理
南京大学
7
彭实戈
57
数学
山东大学
8
詹文龙
49
核物理
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化学部(9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1
冯守华
49
无机化学
吉林大学
2
田中群
49
物理化学
厦门大学
3
江明
66
高分子化学和物理
复旦大学
4
吴云东
47
理论有机化学
香港科技大学
5
李洪钟
64
化学工程
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6
陈懿
72
物理化学
南京大学
中国航空第一集团公司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
3
李述汤
58
材料科学
香港城市大学
4
陈祖煜
62
水利水电、土木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5
赵淳生
66
机械设计及理论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6
人名
光、电磁微波、物理王明新,1957年3月1日数学物理方程刘继军1965-01-19缪国庆. 1945年8月刘南生1946年10江风益1963年10月底赵凯华,祖籍浙江杭州,1930年5月26日刘文江1935-10-16李人厚1935-5-1刘纯亮1959-11-13黄伯云1945.11.24贾瑞皋1948年2季家镕1946年11庄钊文,1958年6俞宽新1946.10赵峥1943年8宋文淼1938年5丁祖荣1944年11陈维桓1940年3马礼敦1935年5耿信笃1941年4朱自强先生(1934-1995),物理学家,1934年10月23日出生于上海朱自强1936年9月1日力学朱自强1930年10月董曾南1932年11章梓雄1944 年11董湘怀1955年11范维澄(1943.1.28-)陈秉乾1937年11月chen bq@王稼军1947-09-12吴有庭1968年11月高锟(Charles Kao 1933-11-4)李新洲1946年3月17何济洲1962年10月31日出生赖珍荃1963-6-19徐旭明1964年9吴思诚1938-01-09陈熙谋1934年8马伯强1962-7-13李定平1965-4-9高春媛1972-3-7邓卫真1963-8-3刘林华,男,1966年1月生,江西省瑞金市人戴锅生男,1939年12月生吕英华男,1944年7月徐善驾1939年7月9日周文斌,1960年10月20陸衛博士,1962年5月10日阮双琛,1963年10陆学善1905年9月21日-1981年5月20日张贤科1944年3(农历2月)张光寅1932年10成平1932年6月17陈懋章1936.2.10胡刚复1892年3月24日-1966年2月19日洪嘉振1944年7朱克勤1946年10刘延柱1936-7-6包光伟59-10-31余其铮1933年10月18日彭惠民1949年6郑春开1936年3赵连城(1938.2.18-)。
工匠精神PPT演讲稿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们小组演讲的题目是“大国工匠,匠心筑梦”。
以下是我今天演讲的四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工匠精神”的内涵。
第二部分:虽不乏此精神之楷模,却仍有不足之存在。
第三部分:如何弘扬和发展“工匠精神”?第四部分是我们的一个总结:弘扬和发展“工匠精神”,是我国由“大”变“强”的必由之路。
“工匠精神”一词最早提出于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上,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2016年3月21日,中共中央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文件指出,深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大力培养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
此后,这个词不断被完善和发展,负有了越来越丰富的内涵,最终“工匠精神”入选2016年度热词,时至今日,该词依然热度不减。
总结工匠精神,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进行总结:分别是精益求精、专心致志、淡泊名利。
很多人认为工匠是一种重复机械的工作者,但其实不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工匠精神拥有了越来越丰富的内涵。
工匠精神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坚定、踏实、精益求精。
往往很多的企业家都具有这种工匠精神。
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辉煌成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的重大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开创新的发展境界,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这一大背景之下,也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楷模。
无论是学术界、企业界还是工程界都存在着典型的代表。
陶文铨,中国科学院院士。
我国著名工程热物理学家、数值传热学专家。
使我国在流动与传热的多尺度模拟方面的研究处于国际前沿。
陶文铨院士毕生致力于数值传热学的研究。
陶文铨在讲台上已经度过了51个春秋。
除了出国进修的两年外,他始终站在教学第一线,坚持授课。
虽传热学、数值传热学、计算传热学等课程,陶文铨已经讲过无数遍,但每次课前他都会重写讲稿或者修改PPT,加入新的体会和内容。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作者:张学森来源:《人民周刊》2018年第23期19世纪末,甲午战败,民族危亡之际,著名实业家、教育家盛宣怀秉持“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的信念,四处筹款兴学,于1896年在上海徐家汇创办了交通大学的前身——南洋公学。
初建时以培养高端法政人才为办学目标,先设师范院、外院、中院、上院四院,继设铁路班、特班、政治班、译书院、东文学堂等,体制完备,规划宏远,开创了我国近代教育的新风气。
1907年,著名教育家唐文治执掌南洋公学,把“求一等学问、成一等事业、育一等人才、塑一等品格”作为办学方针。
当时,学校只有五六百人的规模,却已经鲜明地提出“造就领袖人才,分播吾国,作为模范”“造就中国之奇才异能,冀与欧美各国颉颃争胜”等口号。
之后学校几度更名,至民国成立后,定名为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坚持以培养交通实业专才为宗旨。
1920年12月,北洋政府交通总长叶恭绰将交通部所属四所学校即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北京邮电学校、北京铁道管理学校列为大学分科,定名交通大学,属国立大学性质。
1921年5月,交通大学正式合组成立,上海工业专门学校相应改组为交通大学上海学校。
从此,交通大学这一校名虽历经风雨,却传承不辍,学校理工管三足鼎立而工文并重,“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形成严谨治学和精勤育人的优良传统,以杰出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摇篮而享誉于世。
1955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交通大学迁往西安的决定。
当时的交通大学作为我国创建最早的著名学府之一,已经深扎上海60年,世人眼中,交大在上海,上海有交大,这一观念已深入人心。
从经济实力、文化环境、工业设施、生源条件、生活便利等各个方面来讲,交大留在上海继续发展,前景明显好于迁往资源样样匮乏的西北内陆。
广大的师生群体更要承担迁校带来的个人、家庭在情感和生活等多方面的巨大变动,有些人思想上一时间准备不足,这都使得交通大学的西迁之路,充满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传热学》课程
一、课程简介热能传递过程是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最为密切的物理过程之一,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都有十分广泛的应用,而研究温差作用下热能传递规律的学科就是传热学。
大家都知道,热能传递有三种基本方式,因此传热学主要介绍热能传递三种基本方式的概念、原理和计算方法,目的是使学生获得扎实的热能传递规律的理论基础,掌握解决工程复杂传热问题的基本方法并具备相应的计算和分析能力。
我校是石油石化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毕业生广泛就业于石油石化等能源开发、生产和加工领域。
近年来,尽管行业在能源利用方面取得了广泛的技术进步,但仍然是我国的高耗能行业之一。
因此,节能降耗成为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传热学作为我校能源动力类专业、石油类优势骨干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不仅要讲授课程的学科专业知识,还要将课程与行业发展和社会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的家国情怀、人文素养和职业规范,建立起“节能优先”的意识,使他们成为能适应行业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二、课程思政设计思路从落实“立德树人”需要的角度重新审视课程及课程教学。
作为我校能源动力类专业和石油类优势特色专业的学科基础课,传热学以满足“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为目标,以“知冷知热,舒适生活;调温控热,和谐工程”为理念,构建了“知行合一”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传热现象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现象,衣食住行都离不开传热的应用,因此授课过程中首先从学生身边最熟悉的传热现象出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解释了现象的同时实现了知识的传授,使学生能够从专业的角度理解身边的冷热现象。
在工程领域,能源动力、石油化工、建筑等传统行业离不开传热学,航空航天、微电子、新能源等许多高科技领域需要传热学的最新研究成果。
针对课程知识点,以温度调节或热量控制为目标,引入科技或工程领域的应用背景,形成教学案例,贴着具体应用场景展开教学内容,在解决了问题的同时实现能力的提升。
传热学教材60年的主要变迁及《传热学》(第5版)简介——纪念杨世铭
相关的,在近 60 年中传热学教材内容也有重要 变化。
现仅结合我的记忆及手边的资料简述传热 学本科教材 60 年来的主要变迁。2004 年,笔者 曾经与三位同事合作撰写过《“传热学”本科生 教材 40 年的变迁及其对我们的启示》一文 [1], 该文从近半个世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引发传热 学研究及教学的进展做了较详细的介绍,本文不 再赘述。这里仅从基本概念、计算公式、强化传 热技术以及计算机与软件应用四方面来说明。
(4)什么条件下常规尺度传热学内容的适 用性受到限制?
随着从 20 世纪末开始的极端时间及微纳 尺度传热问题研究的开展,常规尺度传热学内 容的适用性逐渐明确,虽然非傅里叶导热及微 纳尺度对流及辐射传热特性不是本科传热学的 教学主题,但是在教材的适当部分扼要表述是 使一本教材与时俱进、具备时代特色的必要内 容。近年来出版的一些主要教材都不同程度地 有所表述 。 [17-20] 例如教材 [18] 中介绍了块体材 料与薄膜材料导热系数的区别,介绍了尺度在 100 μm 到 0.1 μm 微米之间的微通道中液体与气 体的对流传热计算关联式;教材 [17] 也对微尺 度传热做了简要介绍。《传热学》(第 5 版) 中对这些新内容的说明更加全面 。 [20]
陶文铨,西安交通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首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奖者。
92
坑、沟槽才是最容易成为汽化核心的地点 。 [4-5] 值得注意的是,在 1959 年出版的 Eckert 和 Drake 的著作中已经从产生大过热度可能地点、角度 指出表面上的凹坑可能是最有利地点 [6]。紧接 着出版的教材中,如文献 [7-9] 就都采纳了这个 观点。沸腾换热这一正确概念的建立为以后日 立公司等企业开发相变换热的强化表面奠定了 理论基础 。 [10]
【交通大学】杰出校友-院士篇
【交通大学】杰出校友-院士篇来源:百度搜索“交通大学”从1921年至今(2015年),或者说从1896 年南洋公学的成立开始,交通大学一直是处于中国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工科教育的最前沿,一直是国家重点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
迄今,交通大学一共培养(暂不计教师中的校友):“两弹一星”元勋 4 位;美国科学院院士2 位;美国工程院院士 15 位;中国科学院院士 69 位;中国工程院院士 84 位;中央研究院院士共 18 位。
其中毕业生(不含肄业及院系调整中至其他学校毕业的校友)详细名单如下。
括号中为毕业年份,1956 年之前交通大学(沪)校友为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两校共享:两弹一星元勋上海、西安交通大学:钱学森(1934)、杨嘉墀(1941);西南交通大学:姚桐斌(1945)、陈能宽(1946);美国科学院院士上海、西安交通大学:田炳耕(1946);上海交通大学:叶军(1989)美国工程院院士上海、西安交通大学:周文德(1940)、谢承德(1949)、王安(1940)、赵佩之(1939)、吴耀祖(1946)、郑显基(1947)、李天和(1946)、葛守仁(1947)、Rong-yu Wan 西安交通大学:姚熹(1957)、高华健(1982)、锁志刚(1985)西南交通大学:茅以升(1916)、林同炎(1931)、林同骅(1933)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西安交通大学:张德庆(1923)、朱物华(1923)、蔡金涛(1931)、褚应璜(1931)、李文采(1931)、丁舜年(1932)、王之卓(1932)、钱钟韩(1933)、张光斗(1934)、张煦(1934)、钱学森(1934)、张钟俊(1934)、罗沛霖(1935)、谈镐生(1939)、吴文俊(1940)、曹建猷(1940)、杨嘉墀(1941)、徐光宪(1944)、高小霞(1944)、胡聿贤(1946)、庄逢甘(1946)、夏培肃(1947硕)、许学彦(1948)、徐晓白(1948)、孙钧(1949)、汪耕(1949)、顾诵芬(1951)、唐九华(1951)、徐如人(1952)、匡定波(1952)、王景唐(1952)、陈俊亮(1955)、蔡睿贤(1956)、曹春晓(1956) 西安交通大学:姚熹(1957)、王锡凡(1957)、陈国良(1961)、陶文铨(1962)、熊有伦(1962)、程时杰(1967)、陈桂林(1967)、谭铁牛(1984)、徐宗本(1987博)、郝跃(1990博)西南交通大学:茅以升(1916)、汪菊潜(1928)、林同炎(1931)、周惠久(1931)、刘恢先(1933)、严恺(1933)、张维(1933)、林同骅(1933)、林秉南(1942)、肖纪美(1943)、徐采栋(1943)、陈能宽(1946)、庄育智(1946)、沈志云(1952)、葛昌纯(1952)、薛禹群(1952)、邹世昌(1952)、李树深(1986硕)、翟婉明(1985本硕博)北京交通大学:郑振铎(1920)、简水生(1953)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西安交通大学:张光斗(1934)、钱学森(1934)、罗沛霖(1935)、侯德原(1935)、吴祖垲(1937)、周炯槃(1937)、孙俊人(1938)、杜庆华(1940)、许国志(1943)、陈德仁(1945)、童志鹏(1946)、陈太一(1946硕)、周镜(1947)、胡光镇(1948)、曹楚生(1948)、冯叔瑜(1948)、黄旭华(1949)、徐乾清(1949)、赵国藩(1949)、陈先霖(1949)、陈敬熊(1950硕)、钱皋韵(1950)、陈志恺(1950)、陈明致(1950)、顾诵芬(1951)、屠基达(1951)、刘建航(1951)、朱伯芳(1951)、许庆瑞(1951)、唐任远(1952)、朱英浩(1952)、李乐民(1952)、翁史烈(1952)、沙庆林(1952)、汪应洛(1952)、屈梁生(1952)、阮雪榆(1953)、沈闻孙(1953)、赵梓森(1953)、谢友柏(1955)、陈俊亮(1955)、周永茂(1955)、徐秉汉(1955)、姚福生(1955)、蒋新松(1956) 西安交通大学:林宗虎(1957)、李鹤林(1961)、叶尚福(1961)、雷清泉(1962)、苏君红(1963)、邱爱慈(1964)、郑南宁(1975)、蒋庄德(1977本硕)、卢秉恒(1986博) 上海交通大学:潘健生(1959)、刘友梅(1961)、曾恒一(1961)、王礼恒(1962)、龙乐豪(1963)、赵连城(1964)、闻雪友(1964)、林忠钦(1981)西南交通大学:张维(1933)、严恺(1933)、佘畯南(1941)、邱竹贤(1943)、谭靖夷(1946)、陈清如(1952)、沈志云(1952)、施仲衡(1953)、钱清泉(1960)、王梦恕(1961本硕)、何华武、秦顺全(1984)、丁荣军(1984)北京交通大学:杜彦良(1989硕)中央研究院院士上海、西安交通大学:凌鸿勋(1915)、王兆振(1936)、叶玄、林致平(1931)、朱兰成(1934)、周文德(1940)、凌宏璋(1941)、吴贤铭(1941)、窦祖烈(1947)、田炳耕(1946) 西南交通大学:茅以升(1916)、林同炎(1931)、林同骅(1933)、刘大中(1934)校友总会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四所交大已经联合成立“交通大学校友总会”(Jiaotong University Alumni Association)。
2019年度陕西公需课试题规范标准答案弘扬爱国奋斗精神
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返回上一级单选题(共30题,每题2分)1 .西迁时,以下哪位领导第一个带队来到西安,负责迁校和建设工作。
()•A.彭康•B.苏庄•C.钟兆琳•D.陈大燮我的答案:A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暂无2 .2005年,在西安交通大学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分频书店实验装置,并在世界上首次完成分频输电实验的教授是()•A.王锡凡•B.姚熹•C.马知恩•D.俞茂宏我的答案:A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暂无3 .交通大学西迁后的第一任校长、党委书记是()•A.钟兆琳•B.彭真•C.彭康•D.陈学俊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暂无4 .周惠久教授创立了()理论,在低碳马氏体的理论和应用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并阐明了金属材料强度塑性韧性合理配合的规律性,对中国材料强度学科的建立起了重要推动作用•A.材料强度理论•B.多次冲击抗力理论•C.金属材料强度理论•D.力学性能理论我的答案:B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暂无5 .1987年,西安交通大学()研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也是西迁之后获得的首个一等奖•A.高碳马氏体理论•B.低碳马氏体强化理论和应用研究•C.材料强度新理论•D.多次冲击抗力理论我的答案:B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暂无6 .1990年起,西安交通大学创建了国内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际多相流研究中心之一,陈学俊担任主任,既进行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工作,又培养高层次德才兼备的人才•A.气固两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B.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C.气液两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D.锅炉设计国家重点实验室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暂无7 .1981年,时任高教部部长的蒋南翔同志在纪念交大建校85周年暨迁校25周年的讲话时说,西迁精神是“社会主义觉悟”的表现,什么是社会主义觉悟()•A.响应党的号召,跟党走社会主义道路,为建设新中国“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B.根据地理位置选择工作所在地•C.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工作•D.在繁华的地方工作我的答案:A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暂无8 .1983年,陶文栓教授根据在美国进修时的体会,把()实验室建成了西安交通大学第一个对研究生全天候开放的实验室•A.热工实验室•B.热力实验室•C.电力实验室•D.电器实验室我的答案:A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暂无9 .1957年,迁校问题出现争议时,陈大燮提出了()建议,成为后来交大迁校新方案“一个交大,两个部分”的雏形,成功地解决了迁校问题,最终也形成了今天上海交大和西安交大两所名校•A.“一个交大分设两地,师生设备互相调剂”•B.“一个交大分设两地,师生设备互相独立”•C.“两个交大分设两地,师生设备互相调剂”•D.“两个交大分设两地,师生设备互相独立”我的答案:A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暂无10 .蒋大宗(1922-2014),1944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电机系,西安交通大学教授,是中国()的创始人之一、西安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奠基人•A.生物医学工程•B.生物工程•C.医学工程•D.生命工程我的答案:A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暂无11 .20世纪80年代初起,以系统工程、自动控制理论和电子计算机应用技术为基础,开始技术人口学的研究,编制中国模型生命表填补了国际研究的空白,成为中国技术人口学科带头人之一的西安交通大学教授是()•A.蒋庄德•B.朱楚珠•C.蒋正华•D.李鹤林我的答案:C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暂无12 .陈学俊教授出生在大变革时代,使得他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他提出了()的呐喊•A.工程救国•B.工学救国•C.•D.热能救国我的答案:A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暂无13 .1959年7月31日,国务院发出(),同意教育部关于交通大学上海、西安两个部分分别独立成为上海交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以及两校分设后若干具体问题的处理意见•A.《关于在高等学校中确定一批重点学校的决定》•B.《关于交通大学上海、西安两个部分分别独立成为上海交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的批复》•C.《关于交通大学上海、西安两个部分分别独立成为两个学校的报告》•D.《关于交通大学迁校及上海、西安有关学校的调整方案的报告》我的答案:B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暂无14 .西安交通大学教育部热流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成立,哪位教授作为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功不可没。
本刊主编陶文铨教授荣获2004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本刊主编陶文铨教授荣获2004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佚名
【期刊名称】《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5(039)007
【摘要】经过近20年的不懈努力,本刊主编、我校能动学院陶文铨、何雅玲等人承担的“传热与流动过程数值预测原理及高效算法研究”项目获得了2004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该项成果整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很大部分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本项目在国内外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大量高水平的论文.陶文铨编著的《数值传热学》作为国内高校普遍使用的研究生教材,具有重大影响,截至2004年10月已经被国内外多种科学技术刊物论文引用1150次以上.
【总页数】1页(P73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32
【相关文献】
1.本刊主编陶文铨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J],
2.本刊副主编王广基教授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J], 本刊编辑部
3.热烈祝贺浙江中医大学校长、本刊主编范永升教授主持完成的科技成果荣获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J],
4.本刊主编张亚平院士领导的“线粒体基因组多样性与东亚人群历史的研究”成果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J],
5.本刊主编陶文铨教授简介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孜孜数十年教改结硕果——记西安交通大学热流中心主任陶文铨教授
作者: 文和平
出版物刊名: 中国大学教学
页码: 30-32页
主题词: 陶文铨;西安交通大学;实验室建设;科研成果转化;学术成就
摘要:陶文铨教授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的博士生导师,自1966年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毕业留校至今,始终坚持在本科生教学第一线,已经辛勤耕耘了36个春秋。
他忠于党的教育事业,工作刻苦,治学严谨,与时俱进,坚持创新,为人师表,无论在教学、科研以及人才培养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就。
他现任西安交通大学热流中心主任,西安。
双栖学长——记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热学专家陶文铨教授
双栖学长——记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热学专家陶文铨
教授
赵力
【期刊名称】《科学中国人》
【年(卷),期】2006(000)003
【摘要】他.总是匆匆忙忙地走在校园里.他手中的那个大包与他瘦瘦的身躯、花白的头发、整洁的衣服总显得有些不相称。
每逢有人跟他打招呼.他的脸上都会露出谦和热情的微笑。
在三尺讲台上.39个春秋里,他略带南方口音的普通话和较快的语速常常唤起学子们对知识的渴求.他们常说.深夜看着他实验室里透出的灯光.就是一种感动和激励……
【总页数】2页(P64-65)
【作者】赵力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宣传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26.16
【相关文献】
1.在我心中患者永远最重记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血管外科专家汪忠镐教授 [J], 彭雪征;莫鹏;
2.中西医结合道路无比宽广 --记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神经生理学家韩济生教授 [J], 秦秋
3.光电闪烁物理梦——著名光学专家、山西首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彭堃墀教授访问记[J], 李爱珍;王世杰;侯红武
4.半世纪风雨兼程中国梦长伴君行——记我国著名激光与非线性光学专家中科院院士姚建铨教授 [J], 贾海琴
5.做好医生为天下先——记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心内科专家葛均波教授 [J], 何晓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程热物理学家。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
现任西交利物浦大学校长。
1939年3月生于浙江绍兴。
1962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动力机械系。
1966年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毕业,1980年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机械系传热实验室进修。
2004年陶文铨领导的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005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3年,在陶文铨院士75寿辰之际,由陶先生的弟子、相关企业发起并捐赠设立的西安交通大学陶文铨教育基金成立。
基金设陶文铨奖教金和陶文铨奖学金,每年颁发一次,每次奖励优秀教师2人,研究生10人左右。
陶文铨长期从事传热学及其数值模拟方法与工程应用的教学与研究,推动与促进了我国计算传热学科的形成与发展。
他作为国际数值传热学知名专家,长期坚持在本科生教学第一线,近三十年来陶文铨教授所开设的“传热学”,“计算流体力学与传热学”,“数值传热学”,“计算传热学的近代进展”等课程听课人数已近4千人,为我国能源动力事业科培养科学技术骨干做出了重要贡献(《科学中国人》评)。
陶文铨院士任西交利物浦大学校长,在每年的开学典礼上,陶校长都会寄语新生:“希望大家明确大学与中学学习的重要区别;学会合理支配和有效利用宝贵的时间,学会设立自己的目标并通过努力去达成目标。
”
陶文铨院士:世界能源与我国能源问题及国家安全
/info/1010/11793.htm
2011年4月16日上午,陶文铨院士为我校第二期“钱学森系统科学思想”高级研修班学员作了有关世界能源与我国能源问题及国家安全的报告。
陶院士首先对能源概念进行了界定:能源是指能直接或间接转换而获取某种能量的资源。
就此,他指出:就世界能源形势来看具有有限性,而我国人均能源不是一直以为的“地大物博”而应是“地大物不博”。
另一方面,化石燃料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干旱、全球气温升高等日益威胁人类的生存环境。
面对如此能源形势,陶院士指出,如今当务之急就是要做到:节能优先、结构多元、环境友好及保障安全。
针对结构多元,陶院士为大家讲解了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的开发现状及其优劣情况。
他认为:我国将通过克服没有核心技术、间歇性等困难,到2020年对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将占到总资源的15%左右。
同时,陶院士结合日本等几次核事故讲到,针对核能的利用总体发展趋势不会变,通过历次的教训各国对其安全的要求会有进一步提高。
陶院士进一步为大家讲解了核聚变、核裂变发电的相关原理及世界各国对核能开发利用的先进理念和技术。
对于节能,陶院士通过能源的量和质两方面来讲解,他指出在能源利用中要尽量减少能量损失、质量贬低;他通过油价、油源、通道等几个方面分析了能源安全问题,他强调未来国家要通过分散能源来源地、运输通道多样化等举措来确保我国的能源安全。
陶院士讲到,我国目前约占全球8%的GDP,能耗量却占到全球的18%。
而我国富煤、贫油、少气,以煤炭为主的能源利用结构长期不会发生大的变化。
他推测,到2050年,我国的能源利用中煤仍将不低于50%。
因此,包括墙保温技术等的围护结构的节能,采暖、制冷系统,照明及节能电器的开发,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余热余能利用等对我国的发展至关重要。
陶院士还为学员讲解了CCS技术即二氧化碳的捕集和封存、暗物质、反物质及宇宙热爆炸模型等相关知识。
【中国科学报】陶文铨:西迁大树一片常青叶,
/info/1033/43791.htm
2014年9月10日,西安交通大学在庆祝第30个教师节的大会上,向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能动学院教授陶文铨颁发了“西安交通大学首届教学终身成就奖”。
虽已获过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等奖项,但年过七旬、在西安交通大学从教47年的陶文铨仍显得非常激动。
“陶老师实至名归!”国家级教学名师、西安交大能动学院何雅玲教授深深地为自己的老师感到高兴。
陶文铨教授至今还活跃在教学、科研第一线,还正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心态,为国家和学校的发展发挥着自己的余晖,他主讲的《数值传热学》全英文授课,每学期上课的学生都是爆满,学生们都亲切的叫他陶爷爷。
西安交大陶文铨院士荣获“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称号
/info/1057/2070.htm
来源:日期:2015年09月10日 10:47 点击: 246次
教师节再传喜讯: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大能动学院陶文铨教授获评“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
今年全国共有30名教师获此殊荣。
“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推选活动由中国教育报刊社联合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携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新闻中心、教育报刊社,以及季羡林基金会、新教育基金会共同发起。
此次推选展示活动,是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教师节前夕在北京师范大学看望师生时发表的《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重要讲话精神,开展的一项优秀教师典型推选展示活动。
活动以逐级推选、全媒体融合展示的形式开展,通过各省份推选、全国推选,共推选近千名学生喜欢、家长称赞、社会公认的“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超过千万社会各界人士和网友通过投票、点赞、点评等各种形式参与了这项活动,目前已成为最有影响力的好老师展示活动之一,推动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争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的良好氛围。
2016年2月1日上午,陕西省委高教工委常务副书记董小龙、陕西省政府学位委员会秘书长袁宁来到西安交通大学,看望中国科学院陶文铨、何雅玲两位院士,代表省委高教工委、省教育厅向他们致以新春祝福。
陕西省委高教工委常务副书记董小龙(左二)、陕西省政府学位委员会秘书长袁宁(左一)在西安交通大学看望中国科学院陶文铨(右二)、何雅玲(右一)院士
董小龙与院士们亲切交谈,详细询问了陶文铨和何雅玲院士的生活与工作情况。
董小龙说,陶文铨院士作为国际数值传热学知名专家,长期从事传热学及其数值模拟方法与工程应用的教学与研究,推动与促进了我国计算传热学科的形成与发展;何雅玲院士作为我国工程热物理专家,以能源的高效利用为研究目标,在流动与传热过程数值模拟、强化传热机理和新能源利用中的传热问题等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基础及应用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两位院士为国家和陕西省培养创新型科学技术骨干作出了突出贡献。
他说,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希望陶文铨院士、何雅玲院士能够继续关注支持陕西省委高教工委和省教育厅的人才培养工作,为推动陕西教育事业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他叮嘱西安交通大学相关人员,要悉心照料好院士的生活,让他们度过一个愉快幸福的春节。
西安交通大学常务副书记王小力一同看望。
【双甲子校庆】中国社会科学报专版:西迁精神——根植心灵的家国情怀-西安
交大新闻网
/info/1008/4533.htm
陶文铨创建的西安交大传热与流动数值模拟研究团队活跃在国际学术舞台。
他培养出许多德才兼备的人才,已经指导101名研究生获得学位。
他的毕业生大部分在国内有关高等学校与企事业单位工作,许多已经成为校、系领导或者学术带头人。
陶文铨的弟子还发起捐赠设立了西安交通大学陶文铨教育基金,用于支持奖励母校能源动力学科优秀教师和创新型人才培养。
饮水思源,这正是陶文铨乐意看到的。
如今,一头银发、风度翩翩的陶文铨,依旧在为学科的未来发展奔波牵线。
经陶文铨和同事及校友的联系、规划、建议,西安交通大学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签署了联合建立热流科学工程实验室的国际合作项目计划,目前正在紧张地实施进行中。
还有很多这样的交大人,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潜心科研,为国家科研水平的提高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以实际行动践行着西迁精神,砥砺后人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