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针技术临床手册(徐黎明,王文远)思维导图
最新 平衡针疗法
![最新 平衡针疗法](https://img.taocdn.com/s3/m/2f3c6926aa00b52acec7cad0.png)
2021/4/26
32
背部
痤疮穴 【定位】第七颈椎棘突与第一胸椎棘突之间。 【针刺方法】三棱针点刺出血 【主治】痤疮,脂溢性皮炎,面部疖肿、面部色素沉着,毛 囊炎,湿疹,荨麻疹,急性结膜炎,口腔炎,副鼻窦炎,扁 桃体炎,急性淋巴结炎。
2021/4/26
33
背部
疲劳穴 【定位】肩膀正中,大椎至肩峰连线的中点。 【取穴原则】双侧同时取穴 【针刺方法】指针 【主治】疲劳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保健穴Βιβλιοθήκη 7平衡针疗法的取穴原则
• 定位取穴:针对一个部位的疾病而采取的 一个特定的有效靶穴,这个特定靶穴是一 个靶点。实质上是通过针刺某一部位的神 经,通过中枢的调节去达到修复另一部位 的病理状态。
• 交叉取穴原则:上下、左右相互取穴。 • 对应取穴原则:左右对应、前后对应。
2021/4/26
8
平衡针疗法的针刺方法
2021/4/26
22
上肢部
痔疮穴 【定位】前臂背侧,尺桡骨之间,腕关节至肘关节连线的上 1/3处。 【取穴原则】男左女右取穴或双侧同时取穴 【针刺方法】针尖向上斜刺2-4cm 【主治】内痔、外痔、肛裂、便秘。嗜睡、中风失语、急性 腰扭伤、肋间神经痛。
2021/4/26
23
上肢部
胸痛穴 【定位】前臂背侧,尺桡骨之间,腕关节至肘关节连线的下 1/3处。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针刺方法】针尖向上斜刺2-4cm 【主治】胸痛、冠心病。
2021/4/26
40
下肢部
精裂穴 【定位】位于委中穴与足跟连线的中点,腓肠肌腹下正中之 凹陷的顶端。 【取穴原则】交替取穴或双侧同时取穴 【针刺方法】直刺2-4cm 【主治】精神分裂症,癔症,癫痫,以及休克,昏迷,中暑, 急性腰扭伤,腰肌劳损,腓肠肌痉挛,踝关节软组织损伤, 痔疮,偏瘫。
《平衡针灸》课件
![《平衡针灸》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10f6bd1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93.png)
详细描述
如何正确掌握平衡针灸的针刺技术? 平衡针灸如何与其他疗法结合使用?
平衡针灸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平衡针灸的疗效如何评估和验证?
关于平衡针灸的常见误区澄清
总结词:由于对平衡针灸缺乏深入了解,人们 可能会对其产生一些误解。
01
02
详细描述
平衡针灸是否安全可靠?
03
04
平衡针灸是否适用于所有疾病?
作技巧。
阅读相关书籍
阅读权威的平衡针灸教材和专 著,深入了解平衡针灸的理论 基础和实践方法。
网络学习资源
利用在线学习平台和社交媒体 ,获取平衡针灸的相关资料和 教学视频。
跟随导师学习
寻找经验丰富的平衡针灸导师 ,通过观摩和实践,学习其临
床经验和操作技巧。
实践经验分享
患者案例分析
分享并分析实际临床中遇到的典型案例,总 结实践经验。
平衡针灸学结合了传统针灸和 现代医学的理论与实践,为针 灸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平衡针灸的基本原则和理念
平衡针灸以调整阴阳平衡为基本 原则,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来调节 人体神经、内分泌等系统的功能
。
平衡针灸强调个体化治疗,根据 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
疗方案。
平衡针灸注重预防保健,提倡通 过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来达
注意事项与禁忌
01
禁忌
02
03
04
孕妇、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不宜进行针灸治疗。
皮肤感染、破损处不宜进行针 灸治疗。
过度疲劳、饥饿、醉酒等状态 下不宜进行针灸治疗。
03
平衡针灸的临床应用
常见病症的治疗
01
02
03
头痛
通过针刺相关穴位,缓解 头痛症状,提高患者生活 质量。
平衡针操作培训ppt课件
![平衡针操作培训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41bef3152d380eb62946d90.png)
13、痛经穴
定位:位于胸骨体的正中线1/2处 针刺特点:以针刺第四肋间神经前皮支出现的针 感为宜 针刺手法:一步到位针刺手法 针刺方向:向下平刺,进针约1.5-2寸 针感:以局部性针感出现的局部酸、麻、胀为主 功能:温中散寒、活血化淤 主治:原发性痛经、继发性痛经、月经前期紧张 综合症等
23、肺病穴
定位:位于前臂掌侧,腕关节至肘关节连线的上 1/3处,掌长肌腱之间 针刺特点:以针刺正中神经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手法:上下提插或一步到位针刺手法 针刺方向:平刺,进针约1.5-2寸 针感:以局部性针感出现的局部酸、麻、胀为主 功能:理气润肺、止咳退热、消炎止血、抗过敏 主治: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过敏性哮喘、过 敏性鼻炎、上呼吸道感染等
胸腹部穴位
7个
以疼痛命名的穴位
共十五个穴位
1、肩痛穴
定位:位于腓骨小头与外踝最高点连线的上1/3处(足 三里外1cm) 针刺特点:以针刺腓浅神经或腓深神经后出现的针感 为宜 针刺手法:上下提插针刺手法 针刺方向:直刺,进针约1.5-2寸 针感:以触电式针感向足面、足趾或外踝关节方向传 导(必须有针感才有效) 功能:消炎止痛、降压醒脑、扩张血管、调节内脏、 神经、胃肠和内分泌 主治:肩关节软组织损伤、颈椎病、颈肩肌筋膜炎等
21、明目穴
定位:位于耳垂后耳根部,在下颌角与乳突之间凹陷 处 针刺特点:以针刺耳大神经或面神经干出现的针感为 宜 针刺手法:一步到位针刺手法 针刺方向:斜刺,进针约1-1.5寸 针感:以局部性针感出现的局部酸、麻、胀为主,或 向面部放射。 功能:通窍明目、消炎止痛、调节视神经(2周内效佳) 主治:18岁以下的假性近视、早期混浊性白内障、青 光眼、花眼、沙眼、急性结膜炎、角膜炎等
平衡针灸治疗颈肩腰腿痛实用技术 ppt课件
![平衡针灸治疗颈肩腰腿痛实用技术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9cac72aeff9aef8951e062c.png)
ppt课件
12
颈痛穴
1.3取穴原则:区域性取穴 1.4针刺神经:指背神经或指掌侧固有神经。 1.5针刺方法:平刺2-4cm(1-2寸) 1.6针刺手法:三步到位针刺法或强化性针刺法。 1.7针感:局限性针感或强化性针感 1.8功能:疏经通络,活血化瘀,消炎止痛 1.9主治:颈痛
5.3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ppt课件
20
臀痛穴
5.4针刺神经:桡神经或上臂外侧皮神经。
5.5针刺方法:针尖向腋窝中心方向斜刺4-5cm(2.5寸)左右
5.6针刺手法:三步到位针刺法或强化性针刺法 5.7针感:局限性针感或强化性针感 5.8功能:疏经通络,活血化瘀,消炎止痛 5.9主治:臀痛
ppt课件
21
膝痛穴
6.1取穴定位:此穴位于肩关节至腕关节连线的中点。 6.2 局部解剖:在桡侧伸腕长肌起始部,布有桡返动脉分支和前 臂背侧皮神经,内侧深层为桡神经干。
6.3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ppt课件
22
膝痛穴
6.4针刺神经:前臂背侧皮神经或桡神经干。 6.5针刺方法:直刺3-4cm(1-2寸) 6.6针刺手法:三步到位针刺法或强化性针刺法 6.7针感:局限性针感或强化性针感 6.8功能:疏经通络,活血化瘀,消炎止痛 6.9主治:膝痛
2、当个别患者针刺部位出现不适时 , 可选择与其相称部位指针疗法解除不适 感。
3 、针刺过程中应用提插手法时,提插次
ppt课件 30
谢
谢
ppt课件
31
ppt课件
16
肩痛穴
3.4针1-1.5寸) 3.6针刺手法:一步到位针刺法或提插针刺法 3.7针感:局限性针感或触电式针感 3.8功能:疏经通络,活血化瘀,消炎止痛
平衡针疗法专业知识讲座课件
![平衡针疗法专业知识讲座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deb9ccf6529647d26285220.png)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5、腕痛穴
定位:位于足背踝关节横纹中央外侧旁开一寸处。 针刺特点:以针刺腓深神经或腓浅神经出现的针感
为宜 针刺手法:滞针手法或一步到位针刺手法 针刺方向:平刺,进针约1-1.5寸 针感:以局部性针感出现的局部酸、麻、胀为主 功能:消炎退热、镇痛镇静、舒筋通络、清肝明目、
的针感为宜 针刺手法:上下提插或一步到位针刺手法 针刺方向:针尖向腋窝中心方向,斜刺2.5-3寸 针感:以局部性针感出现的局部酸、麻、胀为主 功能:活血化淤、理气散结、消炎止痛、调节神经 主治:臀部软组织损伤、腰椎疾患引起的坐骨神经
痛、梨状肌损伤综合症、原发性坐骨神经痛、腰椎 间盘突出、急性腰扭伤等
滋肾壮阳 主治:腕关节软组织损伤、腕关节扭伤、腕关节腱
鞘炎等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6、腰痛穴
定位:位于前额正中,人为地划一个“十”字,十字交 点即为此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滑车上神经或眶上神经出现的针感为 宜
针刺手法:上下提插针刺手法 针刺方向:平刺,进针约1.5-2寸。 针感:以局部性、强化性针感出现的局部酸、麻、胀为
化症、风湿性关节炎等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9、踝痛穴
定位:位于前臂掌侧面、腕横纹正中央桡侧端,即桡侧 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或大陵)
针刺特点:以针刺正中神经产生的针感为宜 针刺手法:上下提插或一步到位针刺手法 针刺方向:直刺,进针约0.5-1寸 针感:以放射性针感出现的向中指或食指方向放射,以
4、肘痛穴
定位:位于髌骨与髌韧带两侧的外侧凹陷中(或外 膝眼)
6平衡针_针灸新型技术教学PPT课件
![6平衡针_针灸新型技术教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d40721402020740be1e9b72.png)
定位:神庭与印堂连线中点
主治:各种腰痛:急性腰扭伤、腰肌劳损、
腰椎间盘突出或膨出、强直性脊柱炎腰部软组 织损伤
针刺方法:治疗两侧腰痛或腰部正中疼痛, 3寸针向下透印堂,治疗左(右)侧疼痛, 侧向右(左)平刺2寸
腰痛
印堂
3、胃痛
定位:位于口角下1寸,或下颌正中点旁开 3cm处(承浆旁开2寸) 主治:消化系统疾病:急慢性胃炎、消化 道溃疡、急性胃溃疡、膈肌痉挛等,晕车, 晕船等;原发性痛经
牙痛
8、醒脑
定位:翳风与风府连线中点。同传统针灸学 的风池穴 主治:神经系统主,呼吸系统,消化系统, 内分泌系统,运动系统的功能紊乱,更年期 综合征,老年前期综合征,疲劳综合征,高 血压,低血压,神经衰弱等 针刺方法:拇指指腹置于穴位上,瞬间 (3~5秒)用力点压
针刺方法:男左女右或左右交替取穴。3寸 透承浆
胃痛
承浆穴
4、明目
定位:耳垂后,下颌角与乳突中的凹陷。 同传统针灸学的翳风穴 主治:眼睛疾病:近视,白内障,青光眼, 沙眼;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
针刺方法:交叉取穴
明目
5、偏瘫
定位:耳尖上3寸
主治:各类瘫痪:偏瘫,面瘫,偏头痛有, 神经系统疾病
常用:共29个穴位,其中: 头面部穴位 上肢部穴位 下肢部穴位 8个 8个 7个
胸腹及背部穴位
6个
头颈部常用平衡穴及针刺方法
1.升提
定位:位于头顶正中,前发际直上10cm,同 传统的百会穴 主治:脱垂性疾病:脱肛、子宫下垂、胃下垂; 男性生殖性疾病:阳痿,早泄,前列腺炎心脑 血管疾病:中风偏瘫
《平衡针疗法》课件
![《平衡针疗法》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92f693b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1e.png)
跨国合作项目
开展平衡针疗法的跨国合 作项目,共同研究、开发 和推广,提高其在全球范 围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学习和引进国外在平衡针 疗法领域的先进技术和经 验,促进国内技术的进步 和发展。
平衡针疗法的未来展望
拓展应用领域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进步, 平衡针疗法有望在更多领域得到 应用,如疼痛管理、康复医学、
对于急性疼痛或严重疾病,平衡针疗法可能不是首选治疗方法,应及 时就医。
平衡针疗法与其他疗法的比较
与药物治疗比较
平衡针疗法与药物治疗相 比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较 少的副作用,但药物治疗
通常见效更快。
与物理治疗比较
平衡针疗法与物理治疗各 有优劣。物理治疗对于肌 肉和骨骼问题效果较好, 而平衡针疗法对于神经和
通过动物实验和细胞实验 ,对平衡针疗法的作用原 理进行深入研究,为临床 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临床试验
开展大规模的临床试验, 对比平衡针疗法与其他疗 法的疗效差异,为推广应 用提供有力支持。
平衡针疗法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国际学术会议
平衡针疗法领域的专家学 者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会议 ,分享研究成果和经验, 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禁忌症注意
对于孕妇、严重心脑血管 疾病患者等特殊人群应慎 用或禁用。
适应症选择
针对适应症选择适当的穴 位和治疗方法。
严格消毒
确保针具和皮肤消毒彻底 ,防止感染。
手法轻柔
行针时要轻柔,避免过度 刺激和损伤。
03
平衡针疗法的实践案例
案例一:头痛的治疗
总结词:有效缓解
详细描述:通过平衡针疗法,头痛症状得到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感减轻,生活质 量得到提高。
《平衡针疗法》ppt课件
详解平衡针疗法(附图片)
![详解平衡针疗法(附图片)](https://img.taocdn.com/s3/m/51287c57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f7.png)
详解平衡针疗法(附图片)平衡针灸是全军平衡针灸治疗培训中心王文远主任经过30余年的临床研究创立的一门现代针灸学,是以中医心神调控学说和西医神经调控学说为理论基础形成的针灸与心理、生理、社会、自然相适应的整体医学调节模式。
平衡针灸学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传统医学的心神调控学说和现代医学的神经调控学说。
传统医学的心神调控学说通过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腑经络来完成对机体子系统的管制作用;现代医学的神经调控学说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三大系统(NEI)网络中心来完成对机体子系统的调控作用。
这两个调控学说从中西医不同方面阐述人体存在一个平衡系统,人体的平衡系统就是人类大脑高级指挥中心对待一切事物的认识而产生的本能反应,平衡针灸学就是充分利用了人体这个平衡系统的核心原理,通过人为的外因刺激,促使患者机体达到人体自我平衡,从而达到扶正祛邪之目的。
平衡针灸学的作用原理,主要是通过针刺神经干或神经支,给予患者一种适当的良性刺激信号,这种刺激信号既不针对病原体,也不直接针刺病变部位的组织器官,而是把医生的指令性信息通过针刺神经以最快速度输送到高级中枢系统,大脑中枢调控指挥中心积极接收了医生给予的指令性信息后,迅速对高级中枢指挥系统进行应激性调整,调动体内贮存的中枢递质,再通过神经指挥系统对失调与病变部位的子系统进行对症性调控,释放大量的能量物质,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机体的镇痛效应,增强机体消炎和代谢作用等。
对原来失调的病理状态和物质代谢紊乱过程,进行间接干预,通过自我修复达到一个新的平衡状态。
平衡针灸疗法 - 平衡针灸的特点1突出人体自身平衡就是强调人体内的自我调控功能,平衡针灸的目的不是去直接治疗病人的疾病,而是把针刺作为一种人为的外因刺激手段,通过患者自身调整达到恢复机体的平衡,间接地依靠病人自身来治疗自己的疾病。
平衡针灸充分地发挥了机体自身调节平衡的独立性,同时产生异向思维,将过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改为头痛医脚,脚痛医手的平衡取穴方法。
平衡针灸ppt
![平衡针灸ppt](https://img.taocdn.com/s3/m/50ff97e6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129606a.png)
平衡针灸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平衡针灸在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从学术研究、应用领域、技术手段等方面进行探讨。
平衡针灸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针对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总结和展望。
05
平衡针灸的临床案例分享
案例一:肩周炎的平衡针灸治疗
患者为中年女性,长期从事家 务劳动,出现右肩关节疼痛、
06
总结和展望
总结平衡针灸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平衡针灸是一种新兴的针灸方法,强调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人体的生理功 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平衡针灸的特点在于,它主要依赖于人体的自愈能力,通过刺激穴位来激发人体 自身的免疫力和内分泌调节能力。
平衡针灸的治疗方法包括针刺、艾灸、拔罐等多种方式,针对不同的疾病和症状 选择不同的穴位和刺激方法。
平衡针灸的理论基础
基于中医学理论体系,强调“天人合一”和“阴阳平衡” 。
以神经反射为切入点,通过刺激体表穴位,达到调节人体 神经、内分泌等系统的功能,达到治疗目的。
平衡针灸的优势和特点
操作简便、安全无 痛、疗效显著。
适应症广泛,对多 种常见疾病有显著 疗效。
强调整体观念和辩 证施治,针对病因 治疗,提高患者免 疫力。
活动受限症状。
接受平衡针灸治疗,取穴为患 侧肩髃、肩髎、臑俞等,每周 2-3次,治疗4周后症状基本消
失。
总结:平衡针灸能够明显缓解 肩周炎患者的疼痛和活动受限 症状,同时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促进炎症消退。
案例二:面瘫的平衡针灸治疗
患者为青年男性,受寒后面部左侧表情肌瘫痪,不能完成蹙额、皱眉、闭眼等动 作。
THANK YOU.
平衡针灸申主任课件
![平衡针灸申主任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ab9dba4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22dc457.png)
3.突出单穴疗法
8 突出穴名通俗化
4.突出即时效应
9 突出安全无副作用
5. 快速针刺
10 突出临床实用性
临床常用平衡穴位
临床常用的平衡穴位共38个。其中头颈部平衡穴位9个,上肢 部平衡穴位11个,胸腹部平衡穴位3个,脊背部平衡穴位3个, 下肢部平衡穴位12个. 平衡穴位按功能分八类
(1)11个中枢镇痛平衡穴位:.头痛穴、颈痛穴、腰痛穴、胸痛穴、肩背 穴、肩痛穴、肘痛穴、腕痛穴、臀痛穴、膝痛穴、踝痛穴、指麻穴。 (2)5个五脏平衡穴位:心病穴、肺病穴、肾病穴、胃痛穴、肝病穴、 (3)6个五官平衡穴位:、明目穴、耳聋穴、咽痛穴、面瘫穴、牙痛穴、 鼻炎穴。 (4)6个急症病症平衡穴位:急救穴、醒脑穴、癫痫穴、精裂穴、偏瘫穴、 过敏穴。 (5)3个三高平衡穴位:降糖穴、腹痛穴、降压穴。 (6)3个妇科平衡穴位:痛经穴、乳腺穴、宫病穴。 (7)2个清热解毒平衡穴位:痔疮穴、痤疮穴。
穴
[针刺神经]腓浅神经或腓深神经。
标
[针刺方法] 直刺2~4cm(1~2寸)。
准
[针刺手法] 三步到位针刺法或强化性针刺法。
化
[针 感] 局限性针感和强化性针感。
研
[功 能] 疏经通络,活血化瘀,消炎止痛,
究
清肝明目。
[主 治] 腕痛。
[针刺方法] 直刺2~4cm (1~2寸)。 [针刺手法] 三步到位针刺 法或强化性针刺法。
(8)2个扶正平衡穴位:感冒穴、疲劳穴、升提穴。
平衡针灸治疗进针手法及针刺针感
• 平衡针灸治疗进针手法
•
(一)提插手法
•
(二)一步到位针刺法——肩痛穴
•
(三)两步到位针刺法——膝痛穴
•
(四)三步到位针刺法——腰痛穴,臀痛穴,肘痛穴,
(整理)王文远平衡针灸穴位图六
![(整理)王文远平衡针灸穴位图六](https://img.taocdn.com/s3/m/e44d0150580216fc710afd32.png)
王文远平衡针灸穴位图六)2010年08月20日星期五 21:34胸腹部、脊背部常用平衡穴位王文远1.痛经穴(BP-A1)定位:在胸骨柄正中线1/2处,相当于四肋间隙。
局解::在胸骨体中段,布有胸廓(乳房)内动静脉的前支及第四类间神经前皮的内侧支。
取穴原则:定位取穴针刺特点:以针刺第四类间静脉的前皮脂的内侧支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方法:一步到位针刺法,待针体进入一定要求深度后即可出针,不提插不捻转。
针感:以局部酸麻胀为主,并向腹部和下腹部放射。
功能:止痛退热,抑菌消炎,温中散寒,活血化淤。
主治:原发通经,继发痛经,经前期紧张综合症。
临床还可用于盆腔炎,阴道炎,附件炎,非特异性结肠炎泌尿系感染。
按语:痛经穴是以部位功能命名的一个特定穴位。
临床还可用于治疗妇科病。
特别对经前期综合症、原发性痛经疗效更理想,但在临床中中此穴应用较少,主要是取穴不方便,第二可以胃痛穴代替。
歌诀:痛经穴位与膻中,定位取穴四肋经。
向下凭此三厘米,经前紧张痛经灵。
(三寸毫针向下平刺二寸)2.面瘫穴(BP-A2)定位:位于肩部,锁骨外1/3处斜向上二寸。
局解:布有斜方肌和颈浅动静脉及锁骨上间神经。
取穴原则:面瘫,乳突炎以交叉取穴为主,胆囊炎以同侧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锁骨上间动静脉出现得震感为宜。
针刺手法:上下提插手法,可滞针。
针感:放射性针感向颈部面部放射,或局部酸麻胀。
功能:缺风通络,活血化瘀,调节神经,促进神经修复,消炎止痛。
主治:面神经麻痹,面瘫后遗症,面肌痉挛,还可用于治疗乳突炎,流行性腮腺炎,胆囊炎。
按语:曾用于治疗早期周围性面瘫的特定穴。
越是发病时间短,治疗效果更加。
对发病2小时以内者,一针治愈率可达70%。
发病时间长,效果越差。
治疗期间应减少寒冷刺激,忌食鱼虾蟹,及辛辣之物。
此穴因为位于肺尖部,为了安全,临床多以鼻炎穴,牙痛穴,明目穴代替。
可以不用面瘫穴,获科技进步一等奖。
歌诀:面瘫肩中交叉点,乳突痉挛和面瘫。
交叉取穴锁神经,对侧压痛腮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