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历代书写载体

合集下载

汉代书写体用关系

汉代书写体用关系

汉代书写体用关系
汉代书写体用关系可分为以下几种:
1. 汉魏书:它是中国最早的书写体,早在唐朝就已出现,代表了中国书法的核心价值观。

2. 宋体书:它出现在宋朝,是汉魏书的发展,是中国书法演变到高尚祥和,抒发情感空灵的过渡形式。

3. 隶书:它出现在南宋时期,是以古小篆为基础,结合宋体而形成的。

隶书有十分鲜明的特点,严谨、明快、秀丽。

4. 行书:它出现在晚宋时期,是以宋体和隶书作为基础,但独具风格的书写体。

行书主要以工整的书法进行书写,既注重笔法,又讲究情意。

5. 诗批:它出现在明朝时期,是以行书为基础,通过增加字数量和文字大小不同,使书写更为丰富。

诗批多用于书写诗歌,注重表达抒发情意。

;。

古典文献的载体

古典文献的载体

甲骨文最先在光绪二十五(1899年)出土 于河南安阳小屯村。当时,金石收藏家王懿荣 偶然发现被当作中药材“龙骨”出售的甲骨上 竟然刻有古文字,遂四处搜求,得1500片。此 后,人们就把1899年作为甲骨文发现的年份。 后刘鹗选择其收集甲骨中字迹完好者1058 片,于1903年拓印成《铁云藏龟》,这是第 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专书,次年,孙诒让据此 写成《契文举例》二卷,这是我国学者从事 甲骨文研究的开始。
孙诒让
迄今为止,相关的研究性论著已超过1400余种。甲骨 的辨伪和缀合工作,也取得很大成绩。一大批重要成果相 继发表。与此同时,继1953年在郑州二里岗商代遗址发现 商代甲骨后,又陆续在山西、陕西、北京等地发现了周代 甲骨文,尤其是1977年在陕西“周原”遗址出土的西周甲 骨17000片,其中共有单字600多个,不仅为我们研究周初 历史、地理和官制提供了重要史料,而且使人们改变了只 有商代才有甲骨文的传统看法。
(6)《甲骨文合集》及《补编》 《甲骨文合集》,郭沫若(笔名鼎堂,1892-1978)主编、 胡厚宣总编辑。1978年10月至1982年12月中华书局出版, 共十三册,选取甲骨41956号。本书在收集、精选、缀合、 辨伪、分期、分类等方面都称得上是集大成之作,是研究 甲骨文与殷商史的头等重要的工具书。《甲骨文合集补 编》,彭邦坰、谢济、马继凡编,收甲骨13450号,体例同 《合集》,1999年语文出版社出版。 以上是几种重要的甲骨文资料汇编。另外,再介绍几种 检索甲骨文的工具书,辞例方面:
龟甲,其内槽有凿穴及灼烧痕迹
甲骨文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纪年、帝 王世系、祭祀、战争、狩猎、农业、畜牧业、 疾病、灾害、天象、方国等,是当时史官保管 的重要文献,也是目前为止我们所能得到的关 于商代历史十分重要的文献资料。同时因为甲 骨文是象形文字,从而又保留了我国早期的象 形文字,这也是我国最早的有系统的文字。甲 骨文与埃及象形文字、古巴比伦楔形文字和古 印度文字,称为世界上最早的四种文字。

书写载体的演变过程

书写载体的演变过程

书写载体的演变过程
人类的书写载体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从最初的石壁、兽皮、竹简到纸张、印刷术、电子书等现代技术,每一次变革都代表着人
类智慧和文明的进步。

最早的书写载体可以追溯至史前时代,人们在石壁上刻画动物
图案、日常生活,用来记录和传承知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兽皮、
竹简等材料成为书写的载体,这些材料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文字的
传播和保存。

随着纸张的发明,书写载体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纸张的出现
使得书写更加便捷,大大提高了书写和阅读的效率。

同时,印刷术
的发明更是让书籍的传播速度大大提高,书写载体的演变进入了一
个全新的阶段。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电子书的出现再次改变了书写载体的面貌。

电子书的问世,使得人们可以通过电子设备随时随地阅读,大
大提高了阅读的便捷性和灵活性。

而且电子书的出现也减少了纸张
的使用,对环境起到了积极的保护作用。

可以说,书写载体的演变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缩影。

从最初的石壁到现代的电子书,每一次变革都在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书写载体也将会迎来新的变革,我们期待着更加便捷、环保的书写载体的出现,让知识和智慧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汉字书写载体的演变过程

汉字书写载体的演变过程

汉字书写载体的演变过程汉字是中国古代人类智慧的结晶,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人民的共同语言。

汉字书写载体的演变过程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甲骨文,经历了青铜文、篆书、隶书、楷书等多个阶段。

本文将从这些演变过程中展开叙述,以便更好地理解汉字书写的发展历程。

1. 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形式之一,起源于商代晚期(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

甲骨文最早刻在龟甲和兽骨上,记录了古代人们的日常生活、祭祀仪式等信息。

甲骨文的书写形式简单朴素,字形多为象形,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2. 青铜文青铜文出现在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是中国古代青铜器上的一种文字形式。

青铜文的字形更加规整、工整,字形多为彼此相连的象形字,具有一定的装饰性和艺术性。

3. 篆书篆书是中国古代字体的第一个标准化字体,起源于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

篆书的字形简洁、规整,笔画粗细均匀,形成了方正的字形特点。

篆书的书写载体主要是竹简和石刻,被广泛应用于古代文献的刻写和书写。

4. 隶书隶书是中国古代字体的一种发展形式,起源于秦朝(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

隶书的字形规整、笔画工整,字形简化,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统一性。

隶书的书写载体主要是纸张,成为古代文书、碑刻等正式场合的书写形式。

5. 楷书楷书是中国古代字体的主要发展形式,形成于东汉时期(公元25年至公元220年)。

楷书的字形简化、规整,笔画工整,形成了现代汉字的基本样式。

楷书的书写载体主要是纸张,成为中国古代文人书写的主要形式。

汉字书写载体的演变过程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也反映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从最初的甲骨文到后来的青铜文、篆书、隶书和楷书,每一种字体都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美感。

这些字体不仅仅是一种书写工具,更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

汉字书写载体的演变过程中,不仅仅是字形的变化,更是对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发展的体现。

秦朝的文房四宝毛笔墨纸砚的发展与传承

秦朝的文房四宝毛笔墨纸砚的发展与传承

秦朝的文房四宝毛笔墨纸砚的发展与传承秦朝的文房四宝:毛笔、墨、纸、砚的发展与传承自古以来,文房四宝一直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其中,秦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王朝,对于文房四宝的发展与传承有着重要的贡献。

在秦朝时期,毛笔、墨、纸、砚开始逐渐成为重要的文具,对于后世的书法、绘画等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毛笔的发展与传承在秦朝,毛笔作为写字工具,开始受到重视。

相传,秦始皇曾命人从外地采集各种鹿毛、羊毫等材料,经过精心加工制作成毛笔。

这标志着毛笔在秦朝期间开始逐渐成为主流的写字工具。

随着时间的推移,毛笔在秦朝后期逐渐得到改良与完善。

毛笔的制作过程更加精细,工艺更加考究,笔头的锋利度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书写流畅度也有了显著的增强。

这些改进对于后世毛笔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成为毛笔在中国历史上的里程碑。

二、墨的发展与传承在秦朝,墨作为书写与绘画工具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一定的发展与传承。

秦朝时期,墨的主要原料为石墨和柏木,经过煅烧、研磨等工艺加工成墨。

在秦朝后期,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墨的制作技术不断提升。

通过不断改进制作工艺,墨的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墨的颜色也更加纯正鲜艳。

秦朝时期的墨在后世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成为中国古代墨的起源之一。

三、纸的发展与传承秦朝是纸的重要发展时期,纸从当时的辅助工具发展成为重要的书写材料。

在秦朝时期,纸的制作工艺逐渐完善,使用纸张书写成为主流。

利用秦墓出土的文献证明,秦代的纸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质量。

但由于制作工艺的限制,纸质较为粗糙,无法达到后世纸的质量水平。

然而,秦朝的纸制作工艺为后世纸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纸张成为主要书写载体打下了重要的基石。

四、砚的发展与传承秦朝时期,砚作为重要的文房用具,也经历了一定的发展与传承。

秦代的砚主要以石料制作,采用磨制的方式将石块打磨成形。

在秦朝后期,随着砚的使用范围的扩大,砚的制作工艺逐渐提高。

磨制技术变得更加精细,砚的质量和使用寿命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中国古代档案载体及其产生与演变

中国古代档案载体及其产生与演变

中国古代档案载体及其产生与演变中国古代档案载体的产生与演变,是中国古代档案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档案载体是指档案的载体形式,即档案保存的材料形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档案载体在中国古代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变化。

本文将就中国古代档案载体及其产生与演变进行探讨。

一、竹简中国古代的第一种档案载体是竹简。

竹简是中国古代人民在战国时期发明的一种书写材料,它主要由竹片制成。

竹简以其质地坚硬、易保存,成为中国古代档案保存的主要载体。

在中国的早期历史中,各大国都有专门的档案馆来保存重要的档案资料,而这些档案资料主要是保存在竹简上。

竹简不仅是用于书写的材料,还可以被用来保存档案,因此在中国古代档案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丝织档案随着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竹简渐渐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于是便有了丝织档案的出现。

丝织档案是中国古代档案学中的一种新型档案载体,主要是利用丝织制成的档案材料。

丝织档案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主要是利用丝线织成的纱布或绸缎来保存档案。

丝织档案在中国古代非常流行,它不仅可以保存档案,还可以作为装饰品使用。

由于丝织档案的制作工艺较为复杂,因此其制作的档案也比较少,大多数是用于保存重要的档案资料。

三、纸质档案四、石刻档案石刻档案是中国古代档案学的又一种新型档案载体,它主要是利用石材来保存档案。

石刻档案主要是利用石材或石碑来保存档案,其制作工艺非常复杂,是中国古代档案学的一大创新。

石刻档案的出现,丰富了中国古代档案学的载体形式,也为后人研究古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

文献载体

文献载体

金石图片展示
金石的含义及分类



金,指青铜器,吉金,用作礼器的青 铜器。青铜为一种铜、锡合金。 青铜器种类繁多,大致可分为以下几 种: 1、礼器。统称尊彝,或彝器。又称 为吉金。主要用于宗庙祭祀及随葬,其次 为诸侯旅行祭告之用,再次为媵器(陪嫁 之物)。 2、乐器。除用于祭祀、宴飨、随葬 外,还用于征战。 3、兵器。例:“鸣金收兵”。 4、农器。 5、度量衡。 6、钱币。 7、符玺。其中符用于发兵,分为两 半。玺则是古人用以封检取信的印章。 8、日用器。常见的有铜镜、铜灯。 铜镜出土的以汉代为多,背后嵌有铭文。

西周晚期青铜器物,道光末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由作器人毛公(厂音)得 名。直耳,半球腹,矮短的兽蹄形足,口沿饰环带状的重环纹。铭文32行499字,乃现 存最长的铭文:完整的册命。共五段:其一,此时局势不宁;其二,宣王命毛公治理 邦家内外;其三,给毛公予宣示王命之丏权,着重申明未经毛公同意之命令,毛公可 预示臣工不予奉行;其四,告诫勉励之词;其五,赏赐与对扬。是研究西周晚年政治 史的重要史料。
(一)铭文
青铜器铭文,字数多寡 不一。迄今发现有铭文 的青铜一万多件 ,其中 多属周代。铭文除了记 事之外,更多的则是纪 念祖先,表彰功德。铭 文不论长短,一般都具 有较高的文献价值。 现存最早的金石专著----欧阳修《集古录》, 收录历代金石铭文 四百余篇并予考证。


宋-赵明斌《金石录》, 著录上古自五代金石拓 本二千件,成为当时金 石学的重要代表作。

2.石经
封建社会统治者大都尊奉儒学,便把整部儒
家经典刻在石版上,定作标准本,称为“石 经” 自东汉以来,魏,唐,后蜀,两宋和清各朝 均刻有石经。其中最重要的有:

汉字文化 书写工具与载体 精品

汉字文化 书写工具与载体 精品

甲骨文中有不少是先写后刻的,尤其是字体比较 大的,一般是先写后刻。据此我们推断当时其他 文字材料上一定有更多的文字是用笔墨书写的。
《尚书· 多士》:“惟殷先人,有典有册。”
王充《论衡· 量知》:“截竹为简,破以为牒,加 笔墨之迹乃成文字。”
1952年在长沙、信阳等地出土的800多片秦汉简 牍上,就是用笔墨书写的。
(3)章法布局上,注意到字的上下左右之间 的关系。
石鼓文
4、先秦书法家
伏羲、神农、黄帝、仓颉、史籀、孔丘。 (二)秦代书法 1、秦书八体 指秦朝的八种书写的字体。
(1)大篆:是周宣王时太史籀写的十五篇文字。 一名籀文。 (2)小篆:即秦朝李斯、赵高、胡母敬据大篆而 省改,分别写成《仓颉》、《爰历》、《博学》篇, 字体有别於大篆,所以称小篆。又名秦篆。
(四)文字书写工具选择与演变的制约因素
1、首先取决于文字载体的性质及其变革。 2、书写的字迹是否鲜明,是否易于阅读、辨认, 对书写工具的选择也有一定的影响。
3、书写工具的演变还和文字应用是否广泛息息相 关。
4、社会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也为书写工具的改进 提供了可能。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书写工具本身的改变,另 一方面是文字载体改进所导致的书写工具的变革
(1)线条粗,雍容厚重。结体平正,紧密, 更有规律性。 (2)章法:纵横有序,疏朗整齐。 (3)代表器物:《大盂鼎》《墙盘》《散 氏盘》《毛公鼎》《虢季子白盘》
大盂鼎
散氏盘
3、划时代的优秀作品—《石鼓文》
特点
(1)结字严谨端庄,笔道走向和疏密布白,法 度严格。 (2)体态堂皇大度,圆活奔放。气势雄浑 古朴,刚柔相济。
三、汉字载体的种类及演变
1、载体的种类 据其物理性质,可以分成三类:

中国古代书籍和印刷品的编排设计

中国古代书籍和印刷品的编排设计

LAYOUT DESIGN编排设计模块一 编排设计概述与视觉原理CHAPTER 2编排设计的历史与发展02中国古代书籍和印刷品的编排设计(二)中国古代书籍和印刷品的编排设计甲骨文——金石文字和石鼓文——简牍——帛——纸1. 书写载体的演变在这种书写方式的影响下,中国古代的书籍装帧形式也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从最早的卷轴装发展到后来沿用至今的包背装,前后大约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而这几种装帧方式大都又形成了相应的不同版面编排。

2. 中国古代的书籍装帧方式与编排的关系(1)卷轴装(2)经折装旋风装是中国古代图书的一种装订形式之一 , 亦称“旋风叶”、“龙鳞装”。

唐代中叶已有此种形式 。

其形式是:长纸作底,首叶全裱穿于卷首,自次叶起, 鳞次向左裱贴于底卷上。

其特点是便于翻阅,利于保护书叶 。

旋风装蝴蝶装流行于宋代,从这时候起我国雕版印刷所印的印张典型版面形式已经基本成形。

①书眉或天头①②地脚②③③象鼻④鱼尾④⑤行⑤(3)蝴蝶装让有字的部分露在外面,没有字的那面朝里。

这种折页方式和蝴蝶装正好相反,因此,将每个印张的版心中部对折线变成了书口,版面边框两旁的空白部分成为书背。

装订时,将散开的书背切齐后用浆糊粘在一起,或者用纸捻订牢,再用厚些的纸或绢从首页到书背尾页都包封好,因此称为“包背装”。

(4)包背装① 书背② 书口③ 书根①②③(4)包背装最为成熟的一种,明清的后期大多用这种方式装订书籍。

方法是将书打孔后,再用丝线或者麻线穿孔装订,一本书就装订完成了。

既不用刷浆糊,也不必用书皮包背,仅需在书的前后再加上封面、封底即成,既提高了效率又增强了书的牢固性。

(5)线 装①书签②书首③书口④针眼⑤书背⑥书根④①②③⑤⑥(5)线 装。

考点02中国传统文化

考点02中国传统文化

考点二中国传统文化
新知
一、古代书法
中国书法的五种主要书体,篆书体(包含大篆、小篆)、燕书(包括燕行)隶书体(包含古隶、今隶)、楷书体(包含魏碑、正楷),行书体(包含行楷、行草),草书体(包含章草、小草、大草、标准草书)。

书写载体:甲骨——青铜器——竹简——帛书——纸张
二、中国绘画
三、科举制专题
(一)发展历程
①隋文帝建立分科考试
②隋炀帝创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③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为主
④武则天增加了武举和殿试
⑤唐玄宗时期,进士科考诗赋
⑥宋太祖时期:糊名和誊录
⑦明清:四书五经,八股取士
⑧清末:《钦定学堂章程》《奏定学堂章程》废除科举(1905年)
四、传统节日及古代称谓
(二)古代称谓1.代称
(1)年龄代称
(2)其他代称
五、民族习俗
六、古代思想流派(一)诸子百家。

我国初期文字载体的变迁

我国初期文字载体的变迁

5.石 雕
除陶器、甲骨、青铜器之外,古人还在石头 上刻字,谓之石雕。 《墨子》书中有“镂于金石”之说。战国时 代,在石头上刻字已经流行。
最早的石雕:石鼓
现存最早的石雕是陕西出土的石鼓, 是战国时代秦国的石刻. 为花岗石质,圆顶平底,高约90厘 米,直径约60厘米,共十件,原文 700余字,现存272字。雕刻在 石碑、摩崖上的儒家经典和佛、道经 典,谓之石经。 石经。 石经
带有文字的龟甲
3.带有铭文的青铜器 带有铭文的青铜器 带有铭文的
中国的青铜时代从公元前21世纪开始,直到 前5世纪止,经历了1500多年的历史,大体 相当于夏、商、周以至春秋时期,大约在商 代晚期的第二期铜器上才出现铭文。 较早的铭文只有几个字,商代末年开始有较 长的铭文,最长的有三、四十个字. 西周的铜器铭文增多,有近500字的长文,多 为与祀典、锡命、征伐,契约有关的记录。 青铜器的铭文记载了我国许多古代文献,因 此后人称之为青铜器的书。
熹平石经残片(东汉) 熹平石经残片(东汉)
熹平石经拓片

熹平石经之后,历代都有石经传世,如三国时期的 《正始石经》,曹魏正始二年(241)刻成古文、 篆文、隶书3种书体的石经,又称《三体石经》, 《三体石经》 唐文宗开成二年的《开成石经》, 《开成石经》 五代蜀广政元年至二十八年(公元938─965年)刻 的《后蜀石经》, 宋仁宗庆历元年始刻的《北宋国子监石经》, 南宋高宗用楷书手写付雕的《御书石经》以及清朝 的《清乾隆石经》等。
帛书—— 云气占图 (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
汉代帛书——《彗星图》 (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 )
帛书——《老子》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
楚帛画 (湖南长沙陈家大山楚墓出土)
宗周钟(西周) 宗周钟(西周)

[整理]古典文献载体

[整理]古典文献载体

古典文献的载体形式文献载体是记录文字符号的物质材料,是传播文化的重要媒介。

从我国古典文献的发展历史来看,并按照载体的形式划分有甲骨文献、金石文献、简帛文献、纸本文献和电子文献等。

这些文献的载体形式各具特色,它们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为保存和传播中国文化发挥了不同的历史作用。

现简述如下:一、甲骨文献甲骨文献产生于约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25年。

所谓甲骨是龟甲和兽骨的合称,这是已知的汉语文献的最早形态,甲骨文是1899年由金石收藏家王懿荣在中药龙骨上偶然发现的。

甲骨文献的内容为殷商时代王室占卜的记录以及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故又称“卜辞”,是祭祀、占卜的产物,为鬼神服务,隶属于鬼神文化形态。

卜辞包括叙辞、命辞、占辞和验辞四个部分,内容涉及商王所关心的所有重大问题。

刘鹗的《铁云藏龟》是我国著录甲骨文的第一部书,后于河南安阳考古发掘。

甲骨文对于研究殷周时代的历史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文献价值,甲骨四堂罗振玉《殷墟书契》、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董作宾《甲骨文断代研究例》和郭沫若《卜辞通篆》,他们对于甲骨文献的研究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周公突出了天命靡常,敬德保民,史鉴等观念,自西周以后,占卜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减弱,甲骨文献基本完成使命。

二、金石文献金石文献是在礼器、石头上刻的,从殷商后期到西周,以西周最为盛行,为了传给后代子孙,是记功的文献,为贵族服务。

在中国学术史上,对于金石的研究起源很早,宋代形成了“金石学”。

如欧阳修的《集古录》,赵明诚的《金石录》等。

(一)金文文献金文文献产生于约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221年。

金,指青铜器,金文文献指商至战国时代以青铜器为载体的文献,所用文字旧称钟鼎文、彝文、吉金文字。

周代贵族为了记录如歌功颂德、财产分配等重大事件,内容直接记载了当时的政治活动和社会生活,并在结尾铸有子子孙孙永宝用的话,比甲骨文有进步意义,体现了有意识地进行历史记载。

宋以后将金文作为学问来研究。

现已出土的著有金文的青铜器有一万两千多件,最大的是司母戊鼎,文字最多的是毛公鼎。

中国古代文书载体的演进历史

中国古代文书载体的演进历史

中国古代文书载体的演进历史文书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材料,它在文字出现后产生。

社会组织的领导部门为了颁布命令、制定规章制度、记录事件,以便实施管理,需要制作文书,由此产生了公务文书。

国家出现后,统治者为了发号施令,指挥国事,必须使用文书,因而产生了国家公务文书。

随着中国古代部落联盟活动地域的扩大、人口的增多、事务的增加,领导部门仅靠语言已经难以实施管理。

因此必须运用文字,借助文书代替口语,才能实施管理。

文书发展起来了。

“大道衰而有书,利害萌而有契。

”夏朝一开国,就产生了公务文书。

后来又出现了甲骨文书,它初步具备了文书的基本要素,其以记录商王活动为中心,并出现了类似请示、报告的上行文。

商朝铸造青铜器,并于其上镌刻文字,被称为“铜器铭文”,又称“金文”或“钟鼎文”,我们称它为金文文书。

简牍文书是刻写在竹片或木片上的文书,在纸张普遍使用之前曾长期流行。

刻写在单片木片上的称“版”写上字称“牍”,一尺见方、四面可书写的牍称“方”,也称“觚”。

近人称信稿为“尺牍”,文稿为“文牍”,源自于此。

西周时期,日常文书都刻写于简牍上,“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就是说文王、武王的政令是书写在简牍上的。

战国时期的简牍文书已大量出土,从中可以看出简牍文书的形式:“觚,木之方者,古人用之以书,犹今之简也。

”牍和方用来书写简短的文书,竹简则用来书写长些的文书。

简牍文书表面覆盖有一或两片简牍,比正文的简牍稍宽,称“检”或“赘简”,“检”的背面写明收件人的地址、姓名,“检”的结绳处加盖封泥。

“检”相当于现代公文的封页,遮盖文书内容以防泄密。

可以说,先秦时期,使用最多的是简牍文书,它一直沿用到西晋桓温称帝后才被废止。

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用缣帛制作文书,我们称之为缣帛文书。

缣帛文书柔软光润,书写时容易着墨,可依据文书的长短,随意裁剪篇幅,又能任意折叠或卷拢,便于运转、阅读、收藏,也不会散乱,它的出现,是文书工作中的一个进步。

书法创作的载体

书法创作的载体

书法创作的载体一、纸纸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西汉初期已有了纸,许多西汉遗址和墓葬中发现有纸的踪迹,但在西汉时期纸的质地还很粗糙,不被广泛应用。

明清时期,造纸术和纸的加工技术已趋完善。

古人好彩纸,我们所知道的诸如染色纸、本色及彩色浆锤纸、本色及彩色粉笺、发笺、黄白蜡笺、油纸、本色胶矾纸、本色及彩色砑花笺、本色罗纹纸及布纹笺、泥金银绘彩色粉笺、描金银彩色粉蜡笺、砑花蜡纸、彩色研究蜡纸、泥金银绘彩色金银花粉蜡纸、彩色云母笺、彩色研花云母笺等等,都是集造纸工艺和艺术为一体的古纸。

古纸各代资质略有差别,汉有网纸、麻纸、宣纸;唐有硬黄纸、薛涛笺,开始讲究装璜色彩;宋纸粗厚且软熟,元纸纹细而薄;明代好宣,以安徽宣、连四纸最佳。

纸的原料以竹与木为主,木之纤维柔韧,制成之纸,吸墨较强;竹之纤维脆硬,所制之纸,吸墨性较弱,故以可将书画类使用的纸分为两大类:弱吸墨纸类,如澄心堂纸、蜀牋、藏经纸;强吸墨纸类,如宣纸与彷宣、毛边纸、元书纸与棉纸。

按书法方式用纸来分,分为软笔书法用纸,即宣纸;以及硬笔书法用纸。

1.宣纸宣纸作为毛笔书法包括国画创作的主要用纸,是因为其具备了吸附变化多端的软笔水墨的种种特性。

宣纸作为表现文字信息的主要载体,离开它,再高的书写技法也不能得以呈现,因此可以说宣纸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灵魂一点也不为过。

可以说,没有宣纸,就没有中国书法艺术。

宣纸是中国独特的手工艺品,有质地绵韧、光洁如玉、不蛀不腐、墨韵万变的特色。

用宣纸题字作画,墨韵清晰,层次分明,骨气兼蓄,气势溢秀,浓而不浑,淡而不灰,其字其画,跃然纸上,神采飞扬,飞目生辉。

宣纸分为生宣和熟宣两种。

生宣易“吃墨”,即沁透性强,着墨时视水之多少即刻化开。

生宣较适用于写意画的书法创作,在书法方面,用来写方寸以上的真行草隶,在墨彩、笔划等方面要求变化起伏大的书法作品,又特别是现代派作品,效果特佳。

生宣中又分为单宣、单夹宣、双夹宣、三层宣等,这主要区别于厚薄。

古今图书与载体

古今图书与载体

一、甲骨与金石时代中国最早的文字载体要从甲骨金石开始说起。

早在4200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已经出现了刻在陶片上的文字,这样的陶片就是中国文字最早的载体之一。

到了中国的殷代早期,也即迄今3500年左右时期,人们将占卜的文字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主要是牛的肩胛骨),这种卜辞有的可以多达100字,其内容包括了占卜的时间、占卜者、占问的内容、结果、验证情况等,并由当时的史官专门管理,这样就形成了中国图书文献中的甲骨图书文献。

到了中国的商代,以青铜器为载体的图书资料开始出现。

青铜器的类型很多,主要有烹饪器、盛食器、酒器、乐器、兵器、度量衡器等。

青铜器上铭文产生的方法是在青铜器浇铸之前,先将需要记载的铭文反刻于器物内范上,然后随器物浇铸而成。

铭文的内容大多是纪念先祖、记述战功、册命赏赐、誓盟订约等。

商代青铜器的铭文字数较少,至西周时铭文内容字数增多,如西周宣王时代的《毛公鼎》腹内文字多达32行、499字(也有一说为497字)。

与甲骨图书文献及金文图书文献差不多同时,以石为载体的图书文献开始出现。

石刻图书大致分为碣、碑和摩崖等三种类型。

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石鼓,就是最具代表性的古代石刻图书。

石鼓又称其为石鼓文,因其形状似鼓而得名,又因其文字内容多为记载狩猎,人们又称其为猎碣,一般认为是战国时代的秦国刻石。

另外现今保存在西安碑林的唐代的《开成石经》也是著名的古代石刻图书文献。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人们还利用玉石作为图书文献的载体,,如1965年在山西侯马市晋城遗址所发现的5000多件盟书,就是用毛笔书写在玉石片上的。

有的学者认为,甲骨、青铜器以及石刻等载体的文献还不能算是真正的古籍图书,但由于以上图书文献载体及其内容与以后的竹帛纸张的载体及其内容有许多内在的联系,而且有些图书馆、图书馆、博物馆还收藏有甲骨、青铜器和石刻图书文献,因此对于以上图书文献的载体也应有所了解。

二、简牍与缣帛时代继甲骨金石之后,到了战国初期已出现了以竹简为载体的图书文献。

中国古代各朝书法概述

中国古代各朝书法概述

中国古代各朝书法概述先秦书法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文字起源很早。

在传说中多把仓颉作为造字人,据说他“生而能书,及受河图录字,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乃潜藏”,充满神话色彩。

现在所见到跟汉字起源有关的最早实物资料,是距今六千多年的半坡、姜寨等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的迹号陶文。

中国书法艺术只有在汉字发展到成熟阶段时才能产生,商代的文字已臻于成熟,已成为纪录语言的工具。

从商代的甲骨文,金文中,可以看到在书写上已具有了用笔、结体和辛法三个方面的书法要素。

甲骨文是在龟甲和兽骨上用尖利的工具锲刻的,在甲骨上也可看到用类似毛笔书写的墨书和朱书文字。

甲骨文并非商代文字的全部,那时候的文字也出现在铜器、陶器和玉石上等。

晚商的青铜器上,铭文少则一两个字,多则几十个字,字数较多的如《戊嗣子影》、《宰甫卣》、《小臣缶方鼎》等,其特点是笔划尖峰,中肥,收笔处时有波磔。

如果说甲骨文为商代书法代表,金文则是两周书法的代表。

金文发展到了两周,进入了最辉煌的阶段,其形体的多样化,被后世举为大篆的典范。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王室权利的衰落,诸侯列国的青铜器物增多,但与两周器相比,制作已经简陋,铭文内容减少,列国间金文也还相差不远,北发的晋国出现了尖颔肥腹,形似蚯蚓的文字,南方的吴越、楚等国的文字,在字体上常常见到用鸟形加以装饰的鸟书,笔划多加曲折和拖有尾巴。

春秋战国时期还出现有大量完整的墨迹,有字较多,如近年出土的盟书、帛书、竹木简牍等,都是研究此时书法极为引人注目的宝贵资料。

秦汉书法秦汉时期,是中国文字变迁最为激烈的时期,这时期大篆经过简省而创造了小篆,隶书发展成熟,草书进入章草阶段,随着隶书和草书的发展,行书和楷书也在萌芽。

更为重要的是,这时期“书法渐成艺事”,书法家也随之大量出现。

小篆在秦代用于官方文书、刻石、刻符等等。

它形体长方,用笔圆转,结构匀称,笔势瘦劲而俊逸,体态典雅宽舒,是一种很美的书体。

流传至今的秦代刻石小篆有《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峄山刻石》等,相传均为李斯所书。

2第二课时 文献的载体(一)甲骨金石简帛

2第二课时  文献的载体(一)甲骨金石简帛

剖片、杀青 韦编三绝 刀笔吏
3




国 竹 简
汉 简








简图




居 延 汉
简 的 编




居 延 汉
杀青
杀青:竹简破成竹条后,要把简面刮平,再 用火烤干,这个过程叫杀青。《风俗通》曰: “刘向《别录》‘杀青’者,直治竹作简书 之耳。新竹有汁,善折蠹,凡作简者,皆于 火上炙干之。陈楚间谓之汗,汗者,去其汁 也。吴越曰杀,亦治也。”所以竹简又叫杀 青简、汗简、汗青,文章写好了叫“杀青”。
一、纸以外的载体材料
一、纸以外的载体材料 (一)甲骨(龟甲、兽骨); (二)青铜器(钟鼎彝器); (三)玉石(玉器、石碑):石刻文字分几类载
体; (四)简牍(竹简、木牍); (五)缣帛(帛书)。 二、古籍用纸:纸质文献经历了怎样的装帧演变 三、电子文献或称胶片磁带、光盘软盘等非纸本文献
石刻文献
纪事如最高的当属明永乐皇帝为洪武皇帝凿刻的纪 功碑。
阳山位于南京汤山镇西北。 阳山碑材又名孝陵碑材,是明成祖朱棣为颂扬其父
朱元璋功德而凿的。碑材分碑座、碑身和碑额三块, 如果将它们拼合后竖立起来,总高度可达73米, 堪称绝世碑材。但这一绝世碑材最终未被使用,依 然留存在原地,没有运到孝陵。 阳山碑材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碑。
三尺律:最长的简是二尺四 寸,用来书写经史、法律。
《史记·酷吏列传》:客有 让周(杜周)曰 :“君为 天子决平,不循三尺法,专 以人主意指为狱。”
学富五车
古人说的“书富五车”。“男儿有壮志,须 读五车书”正是指简策书。“惠施多方(版 简),其书五车”。

01第一章 古典文献的载体

01第一章 古典文献的载体

史 墙 盘
• 青铜器中的礼器以鼎居多,乐器以钟居多,所 青铜器中的礼器以鼎居多,乐器以钟居多, 以前人便把钟和鼎作为青铜器的别称, 以前人便把钟和鼎作为青铜器的别称,其铭文 又习称“钟鼎文” 又习称“钟鼎文”。
• 石刻,比在青铜器上刻铸文字 石刻, 较为容易,秦汉以来, 较为容易,秦汉以来,石刻逐 渐取代了金刻的主要地位。 渐取代了金刻的主要地位。 我 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是石鼓 文,唐代初年发现于大兴县 今陕西宝鸡市南), ),在 个 (今陕西宝鸡市南),在10个 琢磨的鼓形石上, 琢磨的鼓形石上,各刻四言诗 一首, 一首,歌咏秦国君畋猎游乐生 故又称“猎碣” 活,故又称“猎碣”。
漢代木簡
• 四、 缣帛
缣帛,丝织品的总称。 缣帛,丝织品的总称。古代的 丝织品作为文献的载体, 丝织品作为文献的载体,一般 称为帛书。丝织品又称素、 称为帛书。丝织品又称素、缯、 故亦可称之为“素书” 缣,故亦可称之为“素书”、 缯书” 缣书” “缯书”、“缣书”。还可简 称为“ 缣帛” 称为“素”和“缣帛”。
• 1904年朴学大师孙诒让据此写成《契文举例》 年朴学大师孙诒让据此写成《契文举例》 年朴学大师孙诒让据此写成 二卷,可谓我国学者研究甲骨文的开始。 二卷,可谓我国学者研究甲骨文的开始。 • 1907年上虞罗振玉开始收藏甲骨,并亲自前往 年上虞罗振玉开始收藏甲骨, 年上虞罗振玉开始收藏甲骨 调查,所得甲骨三万片以上。 调查,所得甲骨三万片以上。
• 1977年4月,山东临沂银雀山一 年 月 号汉墓出土竹简4942枚,大部 号汉墓出土竹简 枚 分为先秦古书, 孙子兵法》 分为先秦古书,《孙子兵法》、 孙膑兵法》 六韬》 《孙膑兵法》、《六韬》、《尉 缭子》 墨子》 管子》 缭子》、《墨子》、《管子》、 晏子》 及军、 《晏子》,及军、政、阴阳杂占 的佚篇。同年11月 的佚篇。同年 月,武威旱滩 坡汉墓出土医药简版92块 坡汉墓出土医药简版 块,完 整医方30多个 另载针炙穴位, 多个, 整医方 多个,另载针炙穴位, 刺疗禁忌。 刺疗禁忌。

中国古代的书写体

中国古代的书写体

中国古代的书写体
中国古代的书写体主要有篆书、隶书、楷书、草书和行书。

这些书写体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渐演变和发展,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应用范围。

1.篆书(Seal Script):篆书是最早的一种汉字书写形式,起源于商代晚期至西周初年。

它的特点是笔画粗犷有力,字形几何规整,线条多为直角和弯曲。

2.隶书(Clerical Script):隶书出现在战国时期,是篆书的一种变体,主要用于公文书写。

相比篆书,隶书的笔画更加简练、流畅,适合用于快速的书写。

3.楷书(Regular Script):楷书成熟于汉代末期,发展至魏晋时期。

它是一种结构规范、笔画平稳的书写体,通行于文人雅士,也是现代印刷体的基础。

4.草书(Cursive Script):草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演变而来,出现在东汉末年。

它的特点是笔画急速潦草,连接紧密,表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美感。

草书适合用于速写和个性化创作。

5.行书(Semi-Cursive Script):行书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是一种半草半楷的书写形式。

行书在结构上较楷书略显潦草,但比草书更具可辨识性,是一种流畅而又不失书写规范的体式。

这些古代的书写体在历史的长河中互相影响、演变,形成了中国书法的独特传统。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这些书写体的应用范围和流行程度有所不同,但它们都为后来的书法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资源。

在今天,这些书写体仍然被许多书法爱好者学习和传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