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共10张)
第20节 俄罗斯民族风情 人音版高中音乐教学设计教案

第二十节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设计王秀课题名称第二十节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设计教师姓名学生年级高一课时一课时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高中第十单元《音响塑成的民族意识》中第十九节《对祖国河山的礼赞》,是民族乐派的第二节内容,主要是对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介绍,本节课教材介绍的作品有两个:格林卡的《卡玛林斯卡娅幻想曲》、穆索尔斯基的《荒山之夜》。
由于两部作品时间都很长,所以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我以《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为主。
因就格林卡与穆索尔斯基两个人及其作品在俄罗斯民族乐派所占分量而言前者均大于后者。
另外关于格林卡与《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这个作品,学生比较生疏,而就其在世界音乐史上的作用,特别是在俄罗斯民族音乐发展中的作用而言,又是学生应该了解的。
《荒山之夜》与强力集团的欣赏与了解则让学生课前利用网络自学的方式来完成。
学生分析现状及分析音乐问卷综合数据:总人数:662 是否喜爱音乐爱听流行歌曲中国民歌中国戏曲民族器乐曲外国民歌中国歌剧西洋管弦乐曲人数652 595 101 43 122 30 82 122百分比98.5% 90% 15.3% 6.5% 18.5% 4.5% 12.4% 5.43%从表(一)分析可以看出:(1)、学生对于音乐是十分喜爱的,也是乐于实践的。
(2)、学生的音乐审美价值取向是喜欢流行的、商业化气息强的、时尚的、贴近生活的音乐作品。
对于我国民族器乐的了解是比较缺失的。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首先是社会商业化音乐的大量炒作、各种音乐传播媒体中通俗音乐、快餐音乐文化的泛滥,使得社会大气候对交响乐持一种漠视的态度。
其次对于欣赏器乐曲心理难免存在一种畏难情绪:认为内容太深奥,不像歌曲从歌词有时就能了解作品的形象。
从调查表可以看出,学生对于交响乐普遍不感兴趣;学生经过前几节课的欣赏对交响乐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学生在欣赏一部比较陌生且篇幅较长的器乐作品时,常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或昏昏欲睡的状态。
《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全曲长达10分半,学生很可能会出现上述现象,为了能让学生尽快地听懂音乐,教师必须将欣赏的过程精练,用最佳的方式最有效的手段实施教学。
人音版高一音乐鉴赏教案设计 - 第二十节:俄罗斯民族风情

第二十节《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设计课题:俄罗斯民族风情课型:(高中)音乐鉴赏课【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音版教材第十单元第二十节《俄罗斯民族风情》,教材中包含两首作品《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和《荒山之夜》。
本节课选择了格林卡的作品《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作为教学内容。
《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于1848年间在华沙写成。
乐曲的原名是《以两首俄罗斯民歌——婚礼歌和舞曲为主题的幻想曲》,后改为现名。
这是格林卡最著名的一首管弦乐作品,是俄罗斯交响音乐的奠基之作。
乐曲采用两首俄罗斯民歌——婚礼歌《从山上,从高高的山上》和舞曲《卡玛林斯卡亚》的主题。
前者是格林卡在俄罗斯乡间听到的,后者原来已经广泛流传。
格林卡运用这两个不同性格或体裁的主题,反映俄罗斯人民生活的那些最本质的方面,用交响乐的形式把它体现出来。
这首《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是用双重变奏曲形式写成的。
即这两个主题的变奏采用“整组交替”的形式。
【教学目标】1、鉴赏俄罗斯民族乐派代表性音乐作品——《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感受、体验俄罗斯民族乐派作品的风格特征;2、熟悉、背唱《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两个音乐主题,初步了解双主题变奏的曲式结构,了解俄罗斯民族乐派的特点及俄罗斯民族乐派之父——格林卡;3、根据主题尝试进行创作体验,加深对“变奏”作曲手法的理解。
【教学重点】通过聆听、视唱和节奏练习,熟悉并背唱《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两个主题,并能在聆听整部作品的时候正确听辨。
【教学难点】感受、体验作品的风格特征。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钢琴等。
教学过程:一、感受主题:聆听两个音乐主题《从山上,从高高的山上》、《卡玛林斯卡亚》提问: 1、音乐情绪怎么样?2、你想像、联想到了什么画面?设计意图:通过聆听两个音乐主题,让学生对俄罗斯的音乐有初步印象。
二、鉴赏作品:(一)熟悉两个主题1、唱一唱主题一:《从山上,从高高的山上》2、练一练主题二:《卡玛林斯卡亚》节奏练习:由松到紧、由慢到快。
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设计

共1课时第二十节:俄罗斯民族风情…高中音乐人音2003课标版评论(0)1教学目标1.通过对《卡玛林斯卡亚》欣赏,体验俄罗斯民族音乐风格,了解俄罗斯民族乐派特点的成因,并能够对俄罗斯音乐感兴趣;2.通过分段聆听、对比音乐主题情绪风格,哼唱主题旋律,根据作品风格排序等手段,识记并能演唱两个音乐主题,了解其曲式结构;3.熟悉作曲家格林卡及创作影响。
评论(0)2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对交响乐这一体裁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在欣赏一部比较陌生或篇幅较长的作品时,学生常常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或昏昏欲睡的情况,《卡玛林斯卡亚》全曲长达6分钟,学生很可能会出现上述现象;为了充分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尽快地听懂音乐,教师必须将赏析过程精练,并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恰当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
评论(0)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熟悉、学唱《卡玛林斯卡亚》的音乐主题,明晰《卡玛林斯卡亚》的曲式结构。
教学难点:掌握俄罗斯民间音乐风格形成的原因和两个音乐主题有机结合的创作手法。
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评论(0)活动1【导入】通过情景创设导入课堂1.播放《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请同学们判断是哪个国家的歌曲?2.同学们还知不知道俄罗斯有哪些音乐体裁?评论(0)活动2【导入】总结铺垫总结铺垫:俄罗斯是一个音乐文化十分丰富的国家,如:钢琴、小提琴、芭蕾舞都自成一个学派,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手风琴、踢踏舞影响广泛,成为标志性的艺术种类。
接下来,请同学们跟随老师一起感受俄罗斯的音乐魅力,走入——《俄罗斯民族风情》。
评论(0)活动3【活动】《俄罗斯民族风情》课堂教学设计一、请同学们跟随老师学习第一个音乐主题:1.思考:主题体现了怎样的情绪?想象:俄罗斯民间婚礼的情景或画面?2. 教师范唱,同学们学唱。
评论(0)活动4【测试】聆听乐段A.B(一)乐段A①主题出现几遍?它是怎样变奏的?②主题每次出现演奏的乐器是什么?③它的速度是怎样的?力度是怎样的?④情绪是怎样的?(二)乐段B1. 请同学们倾听乐段B,对比乐段A,回答问题①主题变奏几次?②每次主题变奏的乐器是什么?③它的情绪是怎样的?比A段有什么不同?评论(0)活动5【讲授】体验第一个音乐主题环节总结2.同学们说的特别好,两个主题的旋律悠长、舒缓,带着淡淡的哀伤。
高中音乐鉴赏俄罗斯民族风情教案 俄罗斯民族风情教案 高中音乐鉴赏教案

高中音乐鉴赏俄罗斯民族风情教案俄罗斯民族风情教案高中音乐鉴赏教案以下是我整理的关于高中音乐鉴赏《俄罗斯民族风情》教案的内容,供大家浏览参考。
教案栏目。
高中音乐鉴赏《俄罗斯民族风情》教案一教学目标1、欣赏两首俄罗斯民族乐派代表性音乐作品——《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和《荒山之夜》,学生感受、体验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风格特征。
2、熟悉《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主要音乐主题。
3、知道俄罗斯民族乐派的概况,了解格林卡和“五人强力集团”的代表人物穆索尔斯基等。
教学重点视唱《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两个主题,并能在聆听整部作品的时候正确辨别。
教学难点正确视唱《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主题;依据《荒山之夜》的音乐内容,编写一个神话故事。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课间播放《图画展览会》的VCD,初步感受俄罗斯民族音乐的风格)二、导入上堂课通过学习捷克民族乐派,了解了“民族乐派”作曲家们善于将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融入音乐创作之中。
三、新课俄罗斯是一个土地辽阔、历史悠久的国家,有着丰富的民间音乐资源和深厚的宗教音乐传统。
19世纪是俄罗斯民主主义呼声逐步高涨的年代。
60年代农奴制的废除,更是激发起广大人民的觉醒意识。
各个艺术领域的艺术家们呼吁艺术创造要面向生活,面向大众,要表现俄国人民的思想感情,反映俄罗斯风情。
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奠基人是格林卡,被称作“俄罗斯民族乐派之父”。
1、格林卡的生平介绍(学生自己阅读)2、《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管弦乐曲⑴ 俄罗斯交响乐的奠基之作,不但描绘了俄罗斯农村生活的鲜明画面,而且揭示了俄罗斯人民的无尽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体现他们性格的一些典型特征——沉思同健康的乐趣、别开生面的幽默感的结合。
⑵ 作品结构介绍作曲家采用了两首俄罗斯民歌作主题,写成了一部民族风格浓郁的双主题变奏曲。
视唱引子和两个主题,初步熟悉两个主题在性格、体裁、结构、调式等各个方面的不同。
⑶ 欣赏并思考两个主题音乐情绪的变化,分别描写的是怎样的画面?(“拓展与探究第1题”)引子——乐曲开始简短、饱满而有力。
《俄罗斯民族风情》教案例

聆听其中的片段《野蜂飞舞》,感受用单簧管吹奏的野蜂上下盘旋、时近时远的动态。
穆索尔斯基(阅读书本139页文字)并说明课间的音乐便是经拉威尔改编成的管弦乐《图画展览会》,是为纪念好友、杰出的俄罗斯画家和
60年代农奴制的废除,更是激发起广大人民的觉醒意识。各个艺术领域的艺术家们呼吁艺术创造要面向生活,面向大众,要表现俄国人民的思想感情,
反映俄罗斯风情。 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奠基人是格林卡,被称作“俄罗斯民族乐派之父”。
1、格林卡的生平介绍(学生自己阅读)
2、《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管弦乐曲ﻫ⑴ 俄罗斯交响乐的奠基之作,不但描绘了俄罗斯农村生活的鲜明画面,而且揭示了俄罗斯人民的无尽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体现他们性格的一些
《舍赫拉查达》,鲍罗丁的《在中亚细亚草原上》等都是被誉为异国情调的民族主义音乐,当然还有威尔第的《阿依达》,普契尼的歌剧《图兰朵》等,
都是这一风格范畴的经典之作。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搜集欣赏。
《俄罗斯民族风情》教案二
知识与技能
1、欣赏两首俄罗斯民族乐派代表性音乐作品——《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序曲和《荒山之夜》等作品,感受、体验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风格特征
《俄罗斯民族风情》教案例
———————————————————————————————— 作者:
———————————————————————————————— 日期:
《俄罗斯民族风情》教案一
教学目标
1、欣赏两首俄罗斯民族乐派代表性音乐作品——《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和《荒山之夜》,学生感受、体验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风格特征。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俄罗斯民族风情》教案设计

第二十节《俄罗斯民族风情》的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欣赏两首俄罗斯民族乐派代表性音乐作品——《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和《荒山之夜》, 感受、体验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风格特征。
2.熟悉《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主要音乐主题。
3.初步了解俄罗斯民族乐派的概况,知道两部作品的作者。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欣赏《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和《荒山之夜》,学习俄罗斯乐派的知识,了解格林卡和穆索尔斯基。
2.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风格和演唱作品的主题。
三、教学内容安排(一)导入。
5 /1.作曲家格林卡为什么说:“创造音乐的是人民,而我们艺术家,不过是将它编成曲子而已。
”?2.请学生唱一唱自己熟知的俄罗斯民歌。
(二)新授课《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详讲)1 •以故事的形式介绍格林卡及创作背景。
3/2•听《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两个主题及其第一次变奏。
5 /3 •分段感受、体验、《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两个主题的风格特征。
5 /4•视唱《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主题。
(听唱法) 5 /5 •复听《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全曲。
7 /(三)新授课《荒山之夜》(略听)1•简介穆索尔斯基及创作背景。
2 /2•欣赏《荒山之夜》全曲或引子加主题音乐。
11 /(四)小结2 /四、教学资源的建议1.在没有多媒体条件的学校建议使用出版社提供的音频素材转录成磁带播放。
另外还可以结合自己学校的具体情况选用合适的教学资料进行补充。
2.充分利用教学课件的音、视频资源,结合自己备课内容合理搭配, 另外还可以结合自己具体情况选用好的其他资料补充。
3.引导学生自主上网查阅关于“民族乐派”代表人物及相关知识等资料,自制课件在课上交流学习。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指导策略建议;1、如用一节课完成此节内容, 可选一首为主, 另一首略听处理。
2、本课选用《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为主。
因就格林卡与穆索尔斯基两个人及其作品在俄罗斯民族乐派所占分量而言前者均大于后者。
另外关于格林卡与《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这个作品,学生比较生疏,而就其在世界音乐史上的作用,特别是在俄罗斯民族音乐发展中的作用而言,又是学生应该了解的。
高中音乐_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课件设计

1804 — 1857
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格林卡
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奠基人,为 后来俄国专业音乐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被誉为“俄罗斯音乐之父”。用自己的 创作才能致力于本国音乐的发展,先后 创作出歌剧《伊万·苏萨宁》、《鲁斯 兰和柳德米拉》,管弦乐《卡玛林斯卡 亚幻想曲》、《马德里之夜》,室内乐 《弦乐四重奏》、《钢琴与弦乐六重奏》 等作品。
《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
引子 A主题的第一组变奏——A+A1+A2+A3 B主题的第一组变奏——13个变奏 A主题的第二组变奏——只有3个变奏 B主题的第二组变奏——结尾段的18个变奏
引子
俄罗斯民族乐派
格林卡的《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运用俄罗斯民族音乐 与西方音乐创作手法相结合的方式开创了俄罗斯交响音乐的 道路,成为俄罗斯交响音乐中的第一部典范。他的音乐以爱 国主义的内容和质朴的民族形式相结合而著称,在歌剧、管 弦乐、歌曲等重要领域为俄罗斯的音乐做出重要贡献。他的 作品富于生活气息,具有浓郁的俄罗斯风格。此外,他还吸 收异国情调和多民族音乐语言来丰富俄罗斯音乐形式,对日 后的俄罗斯作曲家影响极大。
《野蜂飞舞》选自里姆斯基-柯萨科夫所 作歌剧 《萨旦王的故事》 第二幕第一 场中,由管弦乐演奏的插曲。歌剧叙述 萨旦王喜获独生子后,因受奸人的恶意 中伤,将爱儿和王后,装在罐里流放汪 洋中。后来母子安然漂流到一个孤岛上, 王子终于平安长大。某日,王子救了一 只被大黄蜂蜇伤的天鹅,不料天鹅却变 成了一位美丽可爱的公主。这时明白了 王后的无辜的父王,也带了侍从,乘船 来到这孤岛,找到久别无恙的王子。全 剧最后在大团圆与欢乐中结束。
俄罗斯民族乐派
19世纪在俄罗斯兴起的,作曲家从自己本 土的文化中汲取素材,创作出异彩纷呈的音乐 作品的学派。 代表人物:格林卡、强力集团 主要成员有 5位他们分别是:穆索尔斯基、里姆斯基-科萨 科夫、巴拉基列夫、居伊、鲍罗丁。
高二音乐鉴赏课:《俄罗斯民族风情》教案1.07

高二音乐鉴赏课:《俄罗斯民族风情》教案蒋素娟课题:“俄罗斯民族风情”——选自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材》课型:音乐鉴赏课课时:一课时(45分钟)授课班级:高一(3)班教学设备:电视、电脑、音响、钢琴、实物投影、视频展示台自备教具:俄罗斯歌曲CD、教学光盘、教学VCD、俄罗斯国旗(烟盒)、地图、俄罗斯画册、书籍、作曲家画像、普希金挂盘、饰品(三角琴)、小提琴、长笛、口哨、俄罗斯文化衫、水兵帽、列宁像章、照片多幅等教学目标:欣赏两首俄罗斯民族乐派代表性的音乐作品《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和歌曲《跳蚤之歌》、引导学生感受、体验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风格特征;熟悉《卡》的音乐主题;知道俄罗斯民族乐派的概况,知道作曲家格林卡和穆索尔斯基。
作品分析:《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此曲于1848年在华沙写成。
原名是《以两首俄罗斯民歌——婚礼歌和舞曲为主题的幻想曲》,这是格林卡最著名的一首管弦乐作品,是俄罗斯交响音乐的奠基之作。
乐曲采用两首俄罗斯民歌——婚礼歌曲《从山上,从高高的山上》和舞蹈歌曲《卡玛林斯卡亚》为主题。
两个主题不论体裁或性格都迥然相异:一个悠长、抒情、缓慢而略带哀伤感;另一个欢乐、活跃而快速。
这两个强烈对比的主题足以反映俄罗斯人民生活的最本质方面,不但描绘出俄罗斯农村生活的鲜明画面,而且体现了他们性格的典型特征。
《卡》曲是用两重变奏曲式写成,即两个主题的变奏采用“整组交替”的形式:第一主题第一组变奏,第二主题第一组变奏——第一主题第二组变奏,第二主题第二组变奏。
引子,简短饱满而有力,取材第一主题第一主题的第一组变奏包括主题显示和它的三个变奏第一主题由弦乐器齐奏,像领唱一样“唱”出缓慢的婚礼歌。
这种悠长的长腔歌曲,多用于表现俄罗斯民族性格和生活中的深沉和悲痛方面主题一 1 = F 《从山上,从高高的山上》中速 3/4 (曲谱略)第一变奏用木管乐器;第二变奏加进弦乐器;第三变奏又增加了铜管乐器,形成整个乐队的合奏(好象合唱加入)第二主题的第一组变奏包括主题显示和它的13个变奏。
高中音乐教案高中音乐《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设计.docx

高中音乐教案高中音乐《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设计高中音乐《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主要曲目《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对比瓦格纳的《婚礼进行曲》师生交流体会速度、力度、民族元素的重要性。
2、俄罗斯民族乐派的特点,了解格林卡,认识到创作音乐的是人民,艺术家只不过把它编成曲子而已。
3、通过欣赏《荒山之夜》思考他在这一作品中真正要表现的主题思想,同时进一步认证民族乐派的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视唱《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主题,师生体会、交流、总结其创作依据创作目的,得出民间音乐重要的结论。
三、解决重难点的教学方法:谱例比较、视听感受、设问引导。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鼓励学生谈谈对俄罗斯这个民族的了解,(运用其地理、历史、文学等方面的知识)如:普希金《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
从地域上看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
播放课件:俄罗斯独特建筑。
背景音乐准备两首:《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红梅花儿开》故事一则导入:俄罗斯故事《无端发笑是傻瓜》俄罗斯人在公共场合,如上班时或公交车中很少微笑。
他们认为笑必须是真诚的。
出自内心的,而莫名其妙、无缘无故的笑是不可取的。
俄谚语云;(无端发笑是傻瓜。
)我们的学生有时在课堂上突然笑声一片,俄罗斯教师很不埋解,称之为(傻笑),使我们的学生常常感到委屈。
在俄罗斯的餐厅、公交、剧院等公共场合。
我们的中国人常常会爆发出一阵朗朗的笑声。
却会招来俄罗斯人的异样目光。
由上面一则俄罗斯风俗趣事导入本节课题俄罗斯独特的民族风情。
2、新课教学①播放格林卡《北方的星》歌词大意:一座高高的楼,里面房子紧相连。
在其中有一间光线最明亮。
里面住着未婚妻,她比谁都可爱,好像北方的星,比群星更光辉......;......;设问:其唱法(美声)演唱形式(独唱)②教师导入主要人物简介:格林卡(不要太多,只介绍与本节课有关的简介即可)格林卡认为:“音乐就是我的灵魂!”设问这句话说明什么:(格林卡对于音乐的执着!等)19世纪的俄国上流社会普遍存在的对西欧音乐顶礼膜拜,俄罗斯音乐却倍受歧视的现实,这就更激起了格林卡为俄罗斯创作的愿望。
人音版高中音乐必修《音乐鉴赏》俄罗斯民族风情_课件1

说一说:两首民歌旋律结构的共同特点?
说一说:两首民歌旋律结构的共同特点?
四度音程范围内的下行音阶式进行。
看一看:
请问: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多
姆
拉
巴
巴
扬
拉
莱
卡
芦笛
分段聆听
引子
第一主题之
第一组变奏
第二主题之
第一组变奏
第一主题之
第二组变奏
第二主题之
第二组变奏
引子 取材哪个主题?
第一主题+第一组变奏
聆听与感受:与第二主题+第一组变奏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
18个变奏,形成了全曲高潮。用管弦乐器模仿民间乐器,强 化பைடு நூலகம்主题的俄罗斯风情。
舞曲旋律衍化出音调相似的新旋律; 法国号和小号发出的不协和长音,产生幽默效果。
法国号
小号
了解作品: 《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
作品于1848年间写成。乐曲是采用两首俄罗斯民歌——婚 礼歌《从山后,从高高的山后》和舞曲《卡玛林斯卡亚》的主 题写成,这是一部俄罗斯化的交响乐作品。乐曲的历史意义, 正如柴科夫斯基所说:“所有的俄罗斯交响音乐,都是从《卡 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中孕育出来的。
完整聆听《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
要求:1.听到主题一时请举手示意并轻声哼唱。 2.主题二时拍出强拍。 3.请仔细聆听,注意乐曲的结构(双主题变奏)。
引子
第一主题之
第一组变奏
第二主题之
第一组变奏
第一主题之
第二组变奏
第二主题之
第二组变奏
走进——格林卡P137
格林卡是俄罗斯“民族乐派” 的奠基人,被人们称作“俄罗斯民族 乐派之父”,他在俄罗斯音乐史上的 地位与普希金在俄罗斯文学上的地位 可以相提并论。
俄罗斯民族风情ppt课件

这两件乐器你认识吗?
三角琴(巴拉莱卡)
巴扬手风琴
--
--
俄罗斯民族乐派代表人物
格林卡(1804-1857)
被称为“俄罗斯民族乐派 之父”,他的一生为俄罗 斯民族音乐的发展,开拓 了一条光辉的道路,他的 创作,为扩大俄罗斯音乐 的世界影响奠定了基础。 主要作品:歌剧《伊凡·苏萨 宁》、《鲁斯兰与柳得米 拉》 管弦乐《卡玛林斯卡亚幻想 曲》
--
接下来我们要参加一场隆重的俄罗斯婚礼
--
聆听:《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
思考:
1.你看到了怎样的婚 礼场面?
2.这个音乐片段可以 分成几个段落?
--
卡
玛
想 曲
林 斯 卡
亚
幻Leabharlann 引子 主题A(变奏) 主题B(变奏)
--
引子 主题A 主题B
--
民歌主题A
《从山上,从高高 的山上》
--
主题A
呈示部
变奏1 变奏2 变奏3
配器上 有什么 不同?
--
连连看:
弦
呈示部
乐
器
变奏1 变奏2 变奏3
铜管乐器
木管 乐器
--
选一选:
主题A适于描绘婚礼中的哪 些场面呢? a、出嫁 b、迎亲 c、典礼
--
谱例 速度 节拍 情绪 主题A 稍 慢 3/4 抒情
歌唱
--
新娘依依不舍地 离开了父母,离 开了家乡,被众 人簇拥着,一路 走来,迎接她的 又是什么呢?我 们从音乐中寻找 答案……
--
--
打一打:主题B的节奏
--
《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
主题B舞曲
《卡玛林斯卡亚》
舞蹈歌曲
《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设计

俄罗斯民族风情——欣赏格林卡管弦乐《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授课教师:年级:高一年级【课型】欣赏课【教学内容】格林卡管弦乐《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教材分析】本课程是《音乐鉴赏》人音版第十单元第二十节《俄罗斯民族风情》的教学内容。
《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创作于1848年的华沙,是一部俄罗斯化的交响乐作品。
作者格林卡是俄罗斯民族音乐的奠基人,被尊称为“俄罗斯音乐之父”。
作品采用俄罗斯民歌婚礼歌曲《从山后,从高高的山后》和舞蹈歌曲《卡玛林斯卡亚》的主题写成。
乐曲引子富有俄罗斯民族情感,第一主题(婚礼歌曲)由弦乐器齐奏后,进行三次不同的乐器变奏,旋律呈示和交织,生动地描绘出俄罗斯农村婚礼的画面。
第二主题(舞曲)在活跃而热烈的情绪中进入,仿佛宣告婚礼仪式的开始,这个主题同样运用变奏等作曲技法,表现俄罗斯民间生活习俗的风景画。
乐曲第三、四部分依次对两个主题进行二次变奏。
两个主题在性格、结构、调式等各个方面都不同,作曲家通过双主题变奏手法呈现出俄罗斯民歌的绚丽丰采。
这部作品独特的民族风格奠定了俄罗斯交响音乐的创作,为后人积累了丰富的创作财富,成为俄罗斯交响音乐中的第一部典范之作。
柴可夫斯基形象而准确地评价了格林卡这部作品的深远意义——“所有的俄罗斯交响乐都是从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中孕育出来的,正如像果孕育出橡树一样。
”【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聆听两个音乐主题,感受旋律、节拍、音色、速度等音乐要素在乐曲中的表现作用,并让学生初步感受俄罗斯音乐的特点,领会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风格特征。
二、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鉴赏分析《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两个不同性格的主题,感受音乐要素在音乐创作中的作用。
2、通过聆听与对比不同音乐主题,感受变奏曲的音乐特点。
3、认识俄罗斯民族乐派格林卡的生平和代表作品。
三、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聆听、视唱、对比等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聆听整部作品时能正确辨别两个不同性格主题。
2、通过音色辨别、故事情境等形式感受音乐创作中对比和变奏的特点,体验俄罗斯音乐作品的风格特征。
高中音乐: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设计

新修订高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俄罗斯民族风情,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Russian national customs,教师:风老师风顺第二中学编订:FoonShion教育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目标1、欣赏两首俄罗斯民族乐派代表性音乐作品——《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和《荒山之夜》,学生感受、体验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风格特征。
2、熟悉《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主要音乐主题。
3、知道俄罗斯民族乐派的概况,了解格林卡和“五人强力集团”的代表人物穆索尔斯基等。
教学重点视唱《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两个主题,并能在聆听整部作品的时候正确辨别教学难点正确视唱《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主题;依据《荒山之夜》的音乐内容,编写一个神话故事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课间播放《图画展览会》的vcd,初步感受俄罗斯民族音乐的风格)二、导入上堂课通过学习捷克民族乐派,了解了“民族乐派”作曲家们善于将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融入音乐创作之中。
三、新课俄罗斯是一个土地辽阔、历史悠久的国家,有着丰富的民间音乐资源和深厚的宗教音乐传统。
19世纪是俄罗斯民主主义呼声逐步高涨的年代。
60年代农奴制的废除,更是激发起广大人民的觉醒意识。
各个艺术领域的艺术家们呼吁艺术创造要面向生活,面向大众,要表现俄国人民的思想感情,反映俄罗斯风情。
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奠基人是格林卡,被称作“俄罗斯民族乐派之父”。
1、格林卡的生平介绍(学生自己阅读)2、《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管弦乐曲⑴ 俄罗斯交响乐的奠基之作,不但描绘了俄罗斯农村生活的鲜明画面,而且揭示了俄罗斯人民的无尽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体现他们性格的一些典型特征——沉思同健康的乐趣、别开生面的幽默感的结合。
⑴ 作品结构介绍作曲家采用了两首俄罗斯民歌作主题,写成了一部民族风格浓郁的双主题变奏曲。
视唱引子和两个主题,初步熟悉两个主题在性格、体裁、结构、调式等各个方面的不同。
⑴ 欣赏并思考两个主题音乐情绪的变化,分别描写的是怎样的画面?(“拓展与探究第1题”)引子——乐曲开始简短、饱满而有力。
俄罗斯民族风情-音乐教案

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目标1、欣赏两首俄罗斯民族乐派代表性音乐作品——《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和《荒山之夜》,学生感受、体验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风格特征。
2、熟悉《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主要音乐主题。
3、知道俄罗斯民族乐派的概况,了解格林卡和“五人强力集团”的代表人物穆索尔斯基等。
教学重点视唱《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两个主题,并能在聆听整部作品的时候正确辨别教学难点正确视唱《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主题;依据《荒山之夜》的音乐内容,编写一个神话故事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课间播放《图画展览会》的VCD,初步感受俄罗斯民族音乐的风格)二、导入上堂课通过学习捷克民族乐派,了解了“民族乐派”作曲家们善于将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融入音乐创作之中。
三、新课俄罗斯是一个土地辽阔、历史悠久的国家,有着丰富的民间音乐资源和深厚的宗教音乐传统。
19世纪是俄罗斯民主主义呼声逐步高涨的年代。
60年代农奴制的废除,更是激发起广大人民的觉醒意识。
各个艺术领域的艺术家们呼吁艺术创造要面向生活,面向大众,要表现俄国人民的思想感情,反映俄罗斯风情。
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奠基人是格林卡,被称作“俄罗斯民族乐派之父”。
1、格林卡的生平介绍(学生自己阅读)2、《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管弦乐曲⑴俄罗斯交响乐的奠基之作,不但描绘了俄罗斯农村生活的鲜明画面,而且揭示了俄罗斯人民的无尽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体现他们性格的一些典型特征——沉思同健康的乐趣、别开生面的幽默感的结合。
⑵作品结构介绍作曲家采用了两首俄罗斯民歌作主题,写成了一部民族风格浓郁的双主题变奏曲。
视唱引子和两个主题,初步熟悉两个主题在性格、体裁、结构、调式等各个方面的不同。
⑶欣赏并思考两个主题音乐情绪的变化,分别描写的是怎样的画面?(“拓展与探究第1题”)引子——乐曲开始简短、饱满而有力。
第一主题又弦乐齐奏的方式奏出,像领唱一样“唱”出缓慢的、抒情的婚礼歌。
接着是三个变奏。
第一个变奏的木管、第二个加进了弦乐器,第三个又增加了铜管乐器。
高一音乐鉴赏教案第二十节 俄罗斯民族风情

第二十节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内容:1. 欣赏: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荒山之夜2. 知识:强力集团3.拓展与探究:教学目标:欣赏两首俄罗斯民族乐派代表性音乐作品----《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和《荒山之夜》,引导学生感受、体验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风格特征。
熟悉《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和《荒山之夜》的主要音乐主题。
知道俄罗斯民族乐派的概况,知道作曲家格林卡和穆索尔斯基。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感受、体验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风格特征。
知道俄罗斯民族乐派的概况,知道作曲家格林卡和穆索尔斯基。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图片相关资料教材教案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1.师生相互问好! 2.检查有无缺席学生!二.导入新课:1.导入:俄罗斯风光图片《俄罗斯一景》及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导入。
(或者是俄罗斯风光短片及教师范唱俄罗斯民歌导入。
)2.名人名言:创造音乐的是人民,而我们艺术家,不过是将它编成曲子而已。
-----【俄】格林卡3.出示课题:三.新课教学:1.俄罗斯相关知识简介:俄罗斯是一个土地辽阔,历史悠久的国家,有着丰富的民间音乐资源和深厚的宗教音乐传统。
19世纪是俄罗斯民主主义呼声逐步高涨的年代。
60年代农奴制的废除,更是激发起广大人民的觉醒意识。
各个艺术领域的艺术家们呼吁艺术创造要面向生活、面向大众,要表现俄国人民的思想情感,反映俄罗斯风情。
2.作曲家格林卡简介:格林卡(1804—1857)著名的俄罗斯作曲家。
俄罗斯古典音乐的奠基者。
自幼受到乡村民间音乐的熏陶。
格林卡的作品数量虽然不多,却为后来俄国专业音乐的发展开辟了大路:1836年完成的第一部歌剧《伊万·苏萨宁》,首开俄罗斯民族爱国主义历史歌剧的先河;第二部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1842年)确立了俄罗斯民间神话歌剧的样式;管弦乐《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1847年)则树立起运用民间素材交响化自由变奏的典范。
1857年病逝于柏林。
格林卡是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奠基人,被人们称作“俄罗斯民族乐派之父”。
人音版高一音乐鉴赏教案设计-第二十节:俄罗斯民族风情

《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设计教学课题:俄罗斯民族风情教材名称:高中音乐鉴赏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音乐出版社课题章节:第十单元——音响塑成的民族意识第二十节——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课型:音乐鉴赏课教学设备:西沃电子教学白板手风琴15台平板电脑教材与学情分析:《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是俄罗斯交响音乐的奠基之作,格林卡选用了两首强烈对比的俄罗斯民间歌曲和舞曲作为主题,描绘了俄罗斯人民生活的画面。
这部作品创作技法复杂、专业程度艰深。
因为学生对民族乐派的音乐了解太少,钻研不深,所以本课较难驾驭。
所以,我在课堂上选用了最能体现俄罗斯风情的乐器手风琴来授课,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讲授俄罗斯民族乐派的相关知识时,让学生用平板电脑,运用网络教学资源,自主探究学习,就这样把深奥的知识简单化、趣味化了。
在教学方法上,我运用了情感体验法、归类比较法、教师教授法以及形象直观法等。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通过学唱与听赏,要求学生较为精细地、全面地感知、体验《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进而对俄罗斯民族音乐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其次,突出强调了学生的实践参与和情感体验,通过有趣的音乐节奏游戏,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对进一步体验、理解俄罗斯民族音乐打下了基础。
再次,通过讲授作曲家格林卡而后自然地引出俄罗斯民族乐派的概况。
通过之前的启发和铺垫,为学生认识、了解民族乐派的风格特征打下了学习基础。
最后,浅谈俄罗斯民族乐派悲剧性风格的成因。
这个环节注重学科综合,从地理、历史、人文等方面逐步分析,从而引发学生的思想共鸣。
经过之前各环节的层层铺垫,学生于无形中就掌握了本课的难点——音响塑成的民族意识。
新课结束后,通过课外探究另一位民族乐派代表人物穆索尔斯基及他的交响音画《荒山之夜》,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评价判断能力。
教学目标:1、欣赏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代表作品——《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熟悉《从山上,从高高的山上》及《卡玛林斯卡亚》这两个音乐主题。
高中音乐《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共10张)

1、欣赏俄罗斯民族乐派 的音乐作品《卡玛林斯卡 亚幻想曲》感受俄罗斯民 族乐派的音乐风格。
2、了解俄罗斯民族乐派 代表人物及相关的音乐知 识。
3、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 象,并尝试用探究的方式 深刻理解音乐主题。
.
俄罗斯民族音乐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俄罗斯是一个土地辽阔、历史悠久 的国家,有着丰富的民间音乐资源和深 厚的宗教音乐传统。19世纪是俄罗斯民 主主义呼声逐步高涨的年代。60年代农 奴制的废除,更是激发起广大人民的觉 醒意识。各个艺术领域的艺术家们呼吁 艺术创造要面向生活,面向大众,要表 现俄国人民的思想感情,反映俄罗斯风 情。
铜管乐器
.
.
婚礼歌曲:《从山上,从高高的山上》 民间舞曲:《卡玛林斯卡亚》
.
主题一:《从山上,从高高的山上》 主题二:《卡玛林斯卡亚》
.
“变奏”是将一个音乐材料在保留某些 特征的情况下进行变化,一方面可使人听 出原型,同时又有新鲜感。
变奏曲式是由主题和它的一系列变体构成的曲式。 图式为:
A+A1+A2+A3+A4+A5+A6+A7…… A是主题原型,
.
这两件乐器你认识吗?
.
俄罗斯民族乐派之父 格林卡
“十二月党人起义”的影 响
俄罗斯民族音乐现状的落后
为振兴俄罗斯音乐,格林卡在好友普希金的资助 下,1830年前往意大利深造,1834年回到祖国
《伊凡·苏萨宁》——俄国第一部具有世界水平的真正 的民族歌剧,奠定了俄罗斯“人民历史剧”的基础
《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奠定了俄罗斯“民间历史剧”的基 础 《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孕育了俄罗斯的整个交响音乐
A1 、A2是主题的第一变奏和第二变奏,依此类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两重变奏曲形式
A1
B1
A2
B2
(引子+A+a1+a2+a3)(B+b1+…+b13)(a1+a2+a3)(b1+…+b18)
.
引子
第一主题 第一主题第一组变奏 木管乐器 第二主题
第二主题第一组变奏 第一主题第二组变奏
第二主题第二组变奏
尾声
.
弦乐器
.
婚礼歌曲:《从山上,从高高的山上》 民间舞曲:《卡玛林斯卡亚》
.
主题一:《从山上,从高高的山上》 主题二:《卡玛林斯卡亚》
.
“变奏”是将一个音乐材料在保留某些 特征的情况下进行变化,一方面可使人听 出原型,同时又有新鲜感。
变奏曲式是由主题和它的一系列变体构成的曲式。 图式为:
A+A1+A2+A3+A4+A5+A6+A7…… A是主题原型,
.
.
俄罗斯民族风情
学 习 目 标
1、欣赏俄罗斯民族乐派 的音乐作品《卡玛林斯卡 亚幻想曲》感受俄罗斯民 族乐派的音乐风格。
2、了解俄罗斯民族乐派 代表人物及相关的音乐知 识。
3、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 象,并尝试用探究的方式 深刻理解音乐主题。
.
俄罗斯民族音乐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俄罗斯是一个土地辽阔、历史悠久 的国家,有着丰富的民间音乐资源和深 厚的宗教音乐传统。19世纪是俄罗斯民 主主义呼声逐步高涨的年代。60年代农 奴制的废除,更是激发起广大人民的觉 醒意识。各个艺术领域的艺术家们呼吁 艺术创造要面向生活,面向大众,要表 现俄国人民的思想感情,反映俄罗斯风 情。
作品分析
• 《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于1847年间在华沙写成。 乐曲的原名是《以两首俄罗斯民歌—婚礼歌和舞 曲为主题的幻想曲》,后改为现名。这是格林卡 最著名的一首管弦乐作品,是俄罗斯交响音乐的 奠基之作。乐曲的历史意义,正如柴可夫斯基所 说:“所有的俄罗斯交响音乐,都是从《卡玛林斯 卡亚幻想曲》中孕育出来的,这正如橡果孕育出 橡树一样”。乐曲采用两首俄罗斯民歌—婚礼歌 曲《从山后,从高高的山后》和舞蹈歌曲《卡玛 林斯卡亚》的主题。
.
这两件乐器你认识吗?
.
俄罗斯民族乐派之父 格林卡
“十二月党人起义”的影 响
俄罗斯民族音乐现状的落后
为振兴俄罗斯音乐,格林卡在好友普希金的资助 下,1830年前往意大利深造,1834年回到祖国
《伊凡·苏萨宁》——俄国第一部具有世界水平的真正 的民族歌剧,奠定了俄罗斯“人民历史剧”的基础
《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奠定了俄罗斯“民间历史剧”的基 础 《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孕育了俄罗斯的整个交响音乐
铜管乐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