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学)案
二年级地方课程教案
二年级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己所在的地方,包括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文化传统等。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
3. 提高学生的地方文化素养,拓宽知识视野。
二、教学内容1. 第四章:我们的家乡1.1 地理位置与气候1.2 传统节日与习俗1.3 特色美食与手工艺2. 第八章:家乡的历史与文化2.1 历史名人故事2.2 民间传说与神话2.3 地方艺术与建筑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文化传统等。
2. 难点: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提高地方文化素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讨论法、讲解法、观察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家乡的特点。
2. 通过图片、视频、实物等教学资源,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组织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家乡。
五、教学课时本章共计4课时,每课时40分钟。
第一课时:我们的家乡(1)1. 导入:教师出示家乡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家乡的特点。
2. 新课导入:介绍家乡的地理位置与气候特点。
3. 课堂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家乡的特色美食与手工艺。
第二课时:我们的家乡(2)1. 导入:教师出示家乡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家乡的特点。
2. 新课导入:介绍家乡的传统节日与习俗。
3. 课堂活动:学生分享自己家乡的节日习俗。
第三课时:家乡的历史与文化(1)1. 导入:教师出示家乡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家乡的特点。
2. 新课导入:介绍家乡的历史名人故事。
3. 课堂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家乡的历史名人。
第四课时:家乡的历史与文化(2)1. 导入:教师出示家乡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家乡的特点。
2. 新课导入:介绍家乡的民间传说与神话。
3. 课堂活动:学生分享自己家乡的民间传说与神话。
六、教学内容1. 第四章:我们的家乡1.4 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1.5 地方经济发展与变化2. 第九章:家乡的风土人情2.1 民俗活动与传统2.2 民间艺术与体育2.3 礼仪习惯与道德观念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资源、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等。
二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
二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不同地方的特色文化、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调查、讨论、参观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多元文化的情感态度,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家乡的人情风貌1. 课程内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感受家乡人民的热情、善良、勤劳等特点。
2.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家乡风情调查,访问家乡的老人,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民俗等。
第二单元:家乡的地理环境1. 课程内容:让学生认识家乡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气候特点等。
2. 教学活动:带领学生参观家乡的名胜古迹,观察家乡的地理特征,制作地理知识卡片。
第三单元:家乡的特色文化1. 课程内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特色文化,如民间艺术、传统节日、美食等。
2.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家乡的文化活动,如剪纸、泥塑、传统美食制作等,感受家乡文化的魅力。
第四单元:家乡的历史名人1. 课程内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名人,传承家乡的优秀传统。
2. 教学活动:开展历史名人故事分享会,让学生了解家乡名人的事迹,培养学生的自豪感。
第五单元:家乡的现代发展1. 课程内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经济发展、社会事业、科技创新等方面的现状。
2.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等,了解家乡的现代发展成果。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体验家乡的特色文化。
2. 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调查、访问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家乡发展案例,让学生分析、思考,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参与度、合作意识、实践能力等。
2. 成果性评价:评价学生制作的地理知识卡片、历史名人故事分享、实践活动报告等。
二年级地方课程教案
二年级地方课程教案教案标题:探索家乡的特色景点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地方课程,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特色景点。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教学内容:1. 家乡特色景点的介绍和观察。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制作家乡特色景点的宣传册。
教学准备:1. 家乡特色景点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学生的绘画工具和宣传册制作材料。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家乡特色景点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出以下问题:- 你们家乡有哪些特色景点?- 你们去过哪些景点?有什么感受?Step 2: 学习家乡特色景点(15分钟)1. 教师介绍家乡的特色景点,并向学生提供相关的信息和背景知识。
2. 学生观察家乡特色景点的图片或视频,并描述景点的特点、美丽之处等。
Step 3: 小组合作制作宣传册(3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家乡特色景点进行深入了解。
2.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收集有关景点的信息,包括景点的历史、文化、特色等。
3. 学生利用绘画工具和宣传册制作材料,设计并制作一份宣传册,展示家乡特色景点的魅力。
Step 4: 分享和展示(10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制作的宣传册,并简要介绍所选择的家乡特色景点。
Step 5: 总结和评价(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总结所学内容,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
拓展活动:1. 邀请当地的导游或相关专家来学校进行讲座,进一步深入了解家乡的特色景点。
2. 安排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亲身体验家乡特色景点的魅力。
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特色景点,培养其观察力、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制作宣传册,学生不仅能够深入了解家乡景点,还能锻炼其绘画和设计技巧。
此外,通过分享和展示,学生能够互相学习和交流,增强彼此对家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在拓展活动中,邀请当地导游或专家的参与,可以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提供更多有关家乡特色景点的知识。
二年级地方课程教(学)案
第一课时认识交通标志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一些交通标志。
2、了解这些交通标志的作用,遵守交通规则。
教学重难点:了解这些交通标志的作用,遵守交通规则。
教学过程:一、导入1、平平是一名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了。
一天,他在爸爸的陪同下来到学校,爸爸教了一首儿歌给平平。
2、一起背儿歌“红灯停,绿灯行,黄灯警示要看清;过马路,左右看,交通规则记心中。
”二、教授新课1、交通信号灯(1)同学们,过马路的时候你们注意过交通信号灯吗?(2)谁说说交通信号灯是什么样子的?(3)你们知道这三种不同颜色的信号灯表示的是什么意思吗?(4)老师给大家讲解三种颜色信号灯表示的不同意思:红灯表示禁止通行,绿灯表示通行,黄灯表示警告。
(5)我们在上学的时候,应该怎么根据各种颜色的信号灯安全的过马路呢?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这个问题,互相补充,然后各组选出代表汇报。
2、认识交通安全标志(1)出示几种交通安全标志让学生辨认。
(直行、向左转弯、向右转弯、人行横道、步行)(2)人行横道是专门为行人设置的安全通道,行人走路要走人行横道。
没有人行横道的地方,要靠路边行走,一定要注意前后左右的车辆,否则容易发生意外。
(3)机动车车道是道路中间的车道,供汽车等机动车行驶。
(出示图,边讲边让学生辨认)(4)非机动车车道是两边的车道,供自行车等非机动车行驶。
(出示图,边讲边让学生辨认)三、扩展练习1、除了刚才我们说过的这几种交通安全标志,你还知道哪些交通安全标志?2、画一画你知道的交通安全标志,让大家猜。
第二课时认识简单的危险标志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一些简单的危险标志。
2、了解这些危险标志所表示的意义,避免危险的发生。
教学重难点:认识一些简单的危险标志。
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注意到了吗?在街上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个牌子,上面画着一个大大的感叹号,像这样(出示图片),你们知道它代表什么意思吗?2、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像它那样的标志,它们都属于危险标志一类,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它们吧!二、教授新课1、禁止标志这类标志用红色来表示,形状呈圆形,里面有图案或者表示“禁止”“强制”意思的文字。
二年级地方课程教案
二年级地方课程教案【篇一:地方课教案二年级】二年级人自然社会的教学计划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知识的渴望越来越激烈,对人的自身素质越来越高,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学好语文,数学,还要学好人、自然、社会知识。
人、自然、社会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阶段新开设的一门地方课程。
为了更好地理解教材,上好人、自然、社会课,特拟定如下计划;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内容及其编排本册教材是依据浙江省教育厅新颁布的《浙江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标准(通用部分)》编写的,共有26课,主要涉及《浙江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标准(通用部分)》内容纲要中的主要内容有浙江沿革、浙江环境、浙江经济、浙江文化、和谐浙江等五大主题内容。
(二)教材的主要特点《人、自然、社会》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我省实际情况,省教育厅将地方课程分为“通用课程”和“专题课程”两类。
地方课程中的“通用课程”主要包括浙江沿革、浙江环境、浙江经济、浙江人文、和谐浙江。
旨在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以及了解地方社会和文化的需要,是省内中小学教育中普遍适用的地方课程。
每课的编写特点:由于二年级学生识字量少,本册教材采用图文结合,以图为主组织编写,编写中突出教材是学生的学本,强调活动性与体验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去认知、感受、了解相关的知识,获得更多方面的发展。
《人、自然、社会》的学习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已知经验和学习积极性。
重视实践活动,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将查找资料、实地调查、参观访问、出黑板报、组织辩论赛,课本剧表演、实地体验等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以优化教学效果。
与学校的班队活动、户外活动紧密结合、与地图、电影、电视及其他学科的学习有机地整合,拓展地方课程的时空领域。
提高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
二、教学目标本学期对学生进行细致耐心地说服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自觉完成老师交给的学习任务。
二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
二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教案标题:探索家乡风情教学目标:1. 了解和认识家乡的地理位置、文化特色和名胜古迹。
2. 学习使用地图和其他资源,培养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增强他们对地方文化的认同。
教学重点:1. 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 学习使用地图和其他资源进行地理观察和分析。
3. 掌握一些家乡的文化特色和名胜古迹。
教学准备:1. 地图、图片和其他相关资源。
2. 电子白板或投影仪。
3. 学生绘制地图的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地图或图片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地理知识,例如:大陆、海洋、山脉等。
2. 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家乡的认识和了解,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呈现(10分钟)1. 使用电子白板或投影仪展示家乡的地图,并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地理位置、河流、湖泊等地理特征。
2. 展示家乡的图片,介绍家乡的文化特色和名胜古迹。
三、探索(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给予一张空白地图和一些图片或卡片。
2. 引导学生根据所提供的资源,在地图上标出家乡的位置,并用图片或卡片表示家乡的文化特色和名胜古迹。
3. 学生小组之间进行展示和交流,分享各自标注的内容。
四、巩固(10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并总结家乡的地理位置、文化特色和名胜古迹。
2. 利用问题和讨论的方式,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和认识。
五、拓展(10分钟)1. 鼓励学生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进一步了解家乡的地理和文化。
2. 引导学生制作家乡的小册子或海报,展示他们对家乡的了解和发现。
六、总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调家乡的重要性和独特性。
2. 鼓励学生发表对家乡的感想和观点。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在家中进行地理观察和调查,收集更多关于家乡的信息。
2. 安排学生进行家乡的实地考察活动,拓展他们对地方文化的认知。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收集学生绘制的地图和制作的小册子或海报,评估他们对家乡的了解和表达能力。
二年级上册地方课计划、教案
二年级上册地方课计划、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二年级上册地方课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对地方特色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讨论、小组合作等方法,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尊重和传承地方文化的情感态度,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介绍家乡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资源等基本概况。
2. 第二课时: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传统节日、民间艺术等特色文化。
3. 第三课时:探讨家乡的发展变化,了解家乡的经济、科技、教育等方面的进步。
4. 第四课时:学习家乡的风俗习惯,如饮食、服饰、民居等,体验家乡的独特魅力。
5. 第五课时:总结课程内容,进行课程评价,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传承地方文化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基本概况、历史文化等。
2. 运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家乡的发展变化,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3. 采用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共同完成家乡特色文化的调查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4. 利用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增强学生对家乡文化的感知和理解。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小组合作评价:对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包括合作态度、探究能力等。
3. 课程总结评价:学生在课程结束时的总结发言,评价其对家乡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二年级上册地方课》2. 教辅资料:相关家乡文化的图片、视频、资料等。
3.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白板等。
4. 学生用具:笔记本、笔等。
六、教学计划:1. 课时安排:共15课时,每周一节,共计一学期。
2. 课程进度:按照教材内容,依次讲解家乡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传统节日、民间艺术、风俗习惯等。
3. 教学活动:结合讲解、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特色文化。
二年级地方课程教案
二年级地方课程教案第一章:家乡的自然环境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特点,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
2. 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家乡的地理位置2. 家乡的气候特点3. 家乡的自然资源4. 家乡的生态环境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家乡的自然环境特点2. 难点:家乡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四、教学方法1. 图片展示法2. 案例分析法3. 小组讨论法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展示家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自然环境。
2. 讲解家乡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分析其对家乡发展的影响。
3. 分析家乡的自然资源,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生态优势和劣势。
4. 讨论家乡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第二章:家乡的历史文化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
2. 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3.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家乡的历史背景2. 家乡的历史人物3. 家乡的历史事件4. 家乡的文化传统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家乡的历史文化特点2. 难点:家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评价四、教学方法1. 故事讲解法2. 案例分析法3. 小组讨论法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讲述一个家乡的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家乡的历史背景,分析其对家乡发展的影响。
3. 介绍家乡的历史人物,评价其对家乡的贡献。
4. 分析家乡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变迁。
5. 讨论家乡的文化传统,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第三章:家乡的经济发展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经济发展状况,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
2. 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提高学生的经济意识。
3. 培养学生运用经济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
二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不同地方的特色文化、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等;(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调查、访问、收集资料等途径,了解家乡的自然、人文景观;(2)学会合作交流,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认同感;(2)培养学生尊重、珍惜和保护家乡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家乡的自然景观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2. 教学内容:(1)介绍家乡的地理位置,如省份、城市、乡镇等;(2)介绍家乡的地形地貌,如山脉、河流、湖泊等;(3)介绍家乡的气候特点,如温度、湿度、降水等;(4)引导学生欣赏家乡的自然景观,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第二课时:家乡的人文景观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2)培养学生尊重和传承家乡文化的意识。
2. 教学内容:(1)介绍家乡的历史文化,如名人、古迹、传说等;(2)介绍家乡的民俗风情,如节日、习俗、美食等;(3)引导学生欣赏家乡的人文景观,培养尊重和传承家乡文化的意识。
第三课时:家乡的自然资源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资源类型、特点和利用状况;(2)培养学生珍惜和保护家乡资源的意识。
2. 教学内容:(1)介绍家乡的自然资源,如矿产、土地、水资源等;(2)分析家乡资源的特点和利用状况,如丰富程度、开发利用程度等;(3)引导学生关注家乡资源的保护,培养珍惜和保护家乡资源的意识。
第四课时:家乡的经济发展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家乡的产业结构、优势产业等;(2)培养学生为家乡经济发展出谋划策的能力。
2. 教学内容:(1)介绍家乡的产业结构,如农业、工业、服务业等;(2)分析家乡的优势产业,如特色产业、优势资源等;(3)引导学生为家乡经济发展出谋划策,培养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的意识。
小学二年级地方课程教案人教版
小学二年级地方课程教案人教版教案小学二年级地方课程教案人教版一、课题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方面的知识,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地方文化意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方面的知识,掌握一些基本的地方文化常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视频、故事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方面的知识。
难点: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整理本地区相关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方面的资料,制作课件。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相关情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本地区的美丽风景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自主探究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分组讨论,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方面的知识。
3. 课堂交流各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补充相关知识。
4. 情感升华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家乡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家乡的美好,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
5. 实践活动(1)组织学生参观本地区的名胜古迹、博物馆等,实地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
(2)开展“家乡美”主题绘画比赛,让学生用画笔描绘家乡的美丽风光。
(3)举办“家乡故事”演讲比赛,让学生分享自己家乡的有趣故事。
6. 总结拓展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课后继续关注家乡的发展,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了家乡的美好,增强了他们的爱国情怀。
二年级地方课程教案
二年级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不同地方的特色文化、地理景观和风土人情,拓宽学生的视野。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二、教学内容1. 第四章:《美丽的自然景观》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内容:通过图片和文字,让学生了解我国各地的自然景观,如黄山、长江、桂林山水等,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2. 第八章:《多彩的民俗风情》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内容:介绍各地的传统节日习俗,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让学生了解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
3. 第十一章:《特色的美食文化》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内容:展示各地的特色美食,如北京烤鸭、四川火锅、广东早茶等,引导学生了解各地饮食习惯和饮食文化。
4. 第十五章:《家乡的变化与发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发展变化,包括城市建筑、交通、经济等方面,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5. 第十七章:《环境保护与我》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内容:教育学生关爱环境,从自己做起,倡导绿色生活,保护生态环境。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图片、视频、实物等多种教学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
2. 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 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生的体验感。
4.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发展和环境保护。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合作意识。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和思考问题的深度。
3. 实践报告: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取得的成果。
4. 学生自评和互评:鼓励学生自我反思和相互学习,提高综合素质。
六、第五章《地域特色与文化传承》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内容: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各地域的特色文化,如齐鲁文化、江南文化、西藏文化等,探讨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和方式。
二年级上册地方课程《动物王国》教案
二年级上册地方课程《动物王国》教案第一章:认识动物王国教学目标:1. 了解动物王国的概念,知道动物王国的重要性。
2. 学习观察和描述动物的特征。
3. 培养对动物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1. 动物王国的定义和特点。
2. 观察和描述动物的方法。
3. 保护动物的重要性。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讲述动物王国的神秘和魅力。
2. 讲解动物王国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动物王国的意义。
3. 组织学生观察动物图片,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动物的特征。
4. 讲解保护动物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保护动物的意识。
作业:1. 观察身边的动物,用语言描述它们的特点。
2. 思考如何保护动物,写下自己的看法。
第二章:哺乳动物的特征教学目标:1. 了解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2. 学习观察和描述哺乳动物的特征。
3. 培养对哺乳动物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1. 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2. 观察和描述哺乳动物的方法。
3. 保护哺乳动物的重要性。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讲述哺乳动物的神秘和魅力。
2. 讲解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引导学生思考哺乳动物的特点。
3. 组织学生观察哺乳动物图片,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哺乳动物的特征。
4. 讲解保护哺乳动物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保护哺乳动物的意识。
作业:1. 观察身边的哺乳动物,用语言描述它们的特点。
2. 思考如何保护哺乳动物,写下自己的看法。
第三章:鸟类的世界教学目标:1. 了解鸟类的主要特征。
2. 学习观察和描述鸟类的特征。
3. 培养对鸟类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1. 鸟类的主要特征。
2. 观察和描述鸟类的方法。
3. 保护鸟类的重要性。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讲述鸟类的神秘和魅力。
2. 讲解鸟类的主要特征,引导学生思考鸟类的生活习性。
3. 组织学生观察鸟类图片,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鸟类的特征。
4. 讲解保护鸟类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保护鸟类的意识。
作业:1. 观察身边的鸟类,用语言描述它们的特点。
二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
二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的地方特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 通过学习地方课程,提高学生对不同地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3.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实践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家乡的人和物1. 第一课时:认识家乡的人教学目标:了解家乡的主要民族,认识家乡的名人。
教学方法:图片展示、故事讲解、小组讨论。
2. 第二课时:家乡的物产教学目标:了解家乡的主要物产,认识家乡的特色美食。
教学方法:图片展示、实物展示、品尝体验、小组讨论。
第三单元:家乡的自然环境3. 第三课时:家乡的地理位置教学目标:认识家乡的地理位置,了解家乡的气候特点。
教学方法:地图展示、故事讲解、小组讨论。
4. 第四课时:家乡的自然资源教学目标:了解家乡的自然资源,认识家乡的生态环境。
教学方法:图片展示、实地考察、小组讨论。
三、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家乡的认识和了解程度。
2.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3. 学生实践活动的成果展示。
四、教学资源:1. 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 实地考察所需的相关工具。
3. 小组讨论的问题清单。
五、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单元:2课时。
2. 第二单元:2课时。
3. 第三单元:2课时。
六、教学活动设计:第五单元:家乡的社会生活5. 第五课时:家乡的传统节日教学目标:了解家乡的传统节日,认识家乡的民俗活动。
教学方法:图片展示、故事讲解、小组讨论、实践活动。
教学步骤:1. 图片展示家乡的传统节日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节日特色。
2. 讲解家乡节日的来历和习俗,让学生了解家乡的文化传统。
3. 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家乡的节日习俗,互相交流和学习。
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节日实践活动,如制作节日手工艺品、品尝节日美食等。
6. 第六课时:家乡的变化与发展教学目标:了解家乡的发展变化,培养学生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教学方法:图片展示、实地考察、小组讨论、实践活动。
教学步骤:1. 图片展示家乡的发展变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发展。
新疆地方课程二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新疆地⽅课程⼆年级上册教案(全册)新疆地⽅课程⼆年级上册教案(全册)地⽅课程教学计划⼀、学情分析:⼆年级学⽣⼤多由于年纪⼩对⽣活的体会少,对⾝边事物的观察理解也有限。
⼆、本册教材内容:本册内容主要有新疆的⽓候、⼟地、⽔源、粮⾷、棉花、油料、蔬菜、⽠果、畜牧、养禽、⽔产、杨峰等。
三、学期教学⽬标:1、通过本学期地⽅课的教学,使学⽣对⾃⼰的家乡有进⼀步的了解。
2、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新疆丰富物产的了解,展现新疆的富饶和美丽。
3、增强学⽣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激发学⽣好好学习、建设家乡的豪情。
四、学期教学措施:1、认真备课,认真学习新疆教学⼤纲,全⾯了解本学期的教学任务,备教材、备学⽣、备教法,教学⽬标明确,重难点突出。
2、认真上课,课堂是⽼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阵地,提⾼课堂教学质量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段,课堂教学⼒求思路清晰,结构严要严谨,符合学⽣的认识规律。
3、提⾼学⽣收集整理资料的能⼒。
4、积极⼤胆地使⽤现代化的电教设备,加⼤教学容量,提⾼课堂教学效果。
5、密切联系学⽣,经常征求学⽣对⽼师的意见,不断改进教法,提⾼教学效果,争取⼤⾯积的丰收。
五、教学进度表:第⼀单元:边塞处处赛江南第⼀课:新疆好地⽅教学内容:新疆的美丽、富饶。
教学⽬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听《新疆好》,体验感受新疆的美丽、富饶的特点。
2、通过⼤量的图⽚让学⽣理解新疆的特点。
过程与⽅法利⽤多媒体课件,让学⽣观察图⽚,听歌曲了解新疆。
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激发学⽣对祖国的热爱、对新疆的热爱,⽴志为新疆的繁荣富强作贡献的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新疆的物产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量图⽚感受新疆的美丽、富饶特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引⼊教学:播放歌曲《我们新疆好地⽅》、让学⽣体会新疆的美丽、富饶的特点。
⼆、新授导⼊1、初步感受新疆的美丽。
师:播放歌曲《我们新疆好地⽅》并展⽰歌词。
教:请会唱的同学跟着歌曲⼀起唱,唱歌的同时看⼀下这⾸歌的歌词。
学:略,这⾸歌歌唱了我们可爱的新疆,对于新疆或许同学们还不了解它,或许同学们还未能⾛进它,它为什么是⼀个好地⽅呢?这节课⽼师就带领⼤家⾛进新疆,了解新疆,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学习同学们⼀定会深深的爱上我们的新疆。
小学二年级地方课教案
小学二年级地方课教案【篇一:二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1]】二年级地方教案1、拒绝白色污染活动目标:1、学生通过自行调查初步了解了“白色污染”的现状及其危害,知道了日常生活中应如何有效地预防“白色污染”的产生。
从中获得了亲身参与、科学探究的体验。
2、学生通过自主参与调查工作,培养了自己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
通过查阅、整理资料,培养独立解决能力,增强实践。
活动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总1〕活动过程一、导入主题1、游戏:根据提供的四个词,猜出是什么物品?超市菜场、轻便结实、免费提供、袋装垃圾——塑料袋2、在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用到塑料袋?3、塑料袋被评为了“20世纪最糟糕的发明。
”这是怎么回事?二、确定小主题1、关于塑料袋,你知道什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出示图片〔人们使用塑料袋、塑料袋的危害〕2、提出问题。
学生讨论交流,将各自想要研究的问题写在纸上,教师将纸条选择性地贴在黑板上,合并问题,得出以下三个主题:〔1〕塑料袋有哪些危害?〔2〕人们使用塑料袋的现状如何?〔3〕怎样减少塑料袋的污染?3、我们可以选用哪些途径对这些问题进行有效研究?第二课时〔总2〕活动过程一、小组汇报研究成果:主题一、塑料袋有哪些危害?1、实验:一个月前将一只塑料袋和一张白纸埋入泥土中,一个月后观察发生了什么变化?出示照片。
2、当场实验:点燃塑料袋,请大家闻闻气味证明。
3、上网查阅资料,整理后得出:〔投影出示〕4、小品:《地球爷爷生病了》主题二:怎样减少塑料袋的污染?1、首先应尽量选用无毒塑料袋。
邀请环保专家介绍怎样区分有毒、无毒的塑料袋。
〔现场实践〕2、上网查找资料。
编成小报《向白色污染挑战》二、教师生成整合:1、板书:“限塑令”,有谁对这个词有所耳闻?2、读了信息,你知道些什么?〔时间、内容〕。
了解“有偿使用”的含义3、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讲,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支持国家这个号召呢?〔讨论〕三、学生代表发言:关于现在孩子用塑料书面和自己家长小时候动手用旧挂历包书皮的情况分析,建议同学们用家中的废旧的挂历等纸张来包书面。
二年级地方课程教案
二年级地方课程教案一、课程背景本节课是二年级地方课程中的一课。
本册地方课程是围绕“我家”的主题展开的,旨在让学生了解和关注自己的家乡,培养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本节课的目标是通过博物馆导游活动,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博物馆的作用和功能。
(2)了解家乡博物馆的基本情况。
(3)了解家乡博物馆中的历史文化展品。
2. 需求与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家乡历史文化的兴趣和关注。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1)了解博物馆的作用和功能。
(2)了解家乡博物馆的基本情况。
2.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对家乡历史文化的兴趣和关注。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准备博物馆展品图片、视频及相关资料。
(2)准备家乡博物馆的介绍及相关资料。
(3)准备学生的课堂活动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一张博物馆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并回答一些问题:“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它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博物馆的作用和功能。
2. 学习(15分钟)a. 教师向学生介绍家乡博物馆的基本情况,如名称、位置、建筑特点等。
引导学生了解家乡博物馆的设施和收藏品。
并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家乡博物馆中的历史文化展品。
b. 学生观看家乡博物馆的介绍视频,了解家乡博物馆的历史文化展示。
3. 活动(30分钟)a. 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担任导游,其他组员扮演游客的角色,导游向游客介绍家乡博物馆中的某个历史文化展品。
学生可以根据博物馆展品图片及相关资料,进行自由发挥和展示。
b. 学生展示和讨论:每个小组的导游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的博物馆展品,其他同学可以提出问题和评论。
4. 总结(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并提醒学生加强对家乡历史文化的关注,并积极参观和了解家乡博物馆。
二年级地方课程教案
二年级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地方特色,培养学生的地域认同感。
2. 通过学习地方文化、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家乡的地理位置与特点2. 家乡的历史与文化3. 家乡的特色产业与资源4. 家乡的自然风光与旅游5. 家乡的风土人情与民俗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特色产业、自然风光和民俗等方面知识。
2. 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并热爱家乡,培养他们的地域认同感。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家乡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特色产业、自然风光和民俗等方面的知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家乡实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家乡的特色和魅力。
3.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对家乡的认识和感受。
4.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进行家乡实地考察,亲身感受家乡的风土人情和自然风光。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家乡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美丽和特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家乡的地理位置与特点:介绍家乡的地理位置、气候、地形等自然特点,使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
3. 讲解家乡的历史与文化:介绍家乡的历史沿革、传统文化、名人故事等,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底蕴。
4. 讲解家乡的特色产业与资源:介绍家乡的支柱产业、特色产品、资源状况等,培养学生对家乡经济发展的认识。
5. 讲解家乡的自然风光与旅游:介绍家乡的旅游景点、名胜古迹、自然景观等,激发学生对家乡旅游资源的兴趣。
6. 讲解家乡的风土人情与民俗:介绍家乡的生活习惯、民俗风情、传统节日等,使学生了解家乡的社会文化。
7. 案例分析与互动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家乡的实例,分享自己对家乡的认识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地域认同感。
8.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家乡实地考察,亲身感受家乡的风土人情和自然风光。
10.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完成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二年级地方课程教案
二年级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各地的特色文化、地理景观和风土人情。
2.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3. 提高学生的地方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四章:家乡的习俗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节日习俗、饮食文化、传统手工艺等。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家乡习俗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 第七章:家乡的地理景观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家乡的地理特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家乡地理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3. 第十章:家乡的名人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名人、文化名人及其成就。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家乡名人的敬仰之情,激发学生立志成才的意识。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讨论法、观察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2. 利用图片、视频、实物等教学资源,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组织实地考察、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地方特色文化。
四、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问答、小组讨论、作品展示等多种评价方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2. 关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教学课时1. 第四章:家乡的习俗,课时2课时。
2. 第七章:家乡的地理景观,课时3课时。
3. 第十章:家乡的名人,课时2课时。
六、教学内容1. 第五章:家乡的民间艺术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民间艺术形式,如剪纸、泥塑、戏曲等。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民间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2. 第八章:家乡的历史沿革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变迁、重要事件和人物。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家乡历史的认识和尊重。
3. 第十一章:家乡的自然资源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家乡的自然资源、生态特点和环境保护。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自然资源的珍惜和保护意识。
七、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比较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家乡的特色。
2. 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家乡的美丽风光和特色文化。
二年级地方课程教案
二年级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地方特色文化,拓宽视野,增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调查、讨论、展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实践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地方文化的情感,提高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第四章:家乡的美食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特色美食,学会分享和品尝。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家乡美食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2. 第八章:家乡的民间艺术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民间艺术,感受其独特的魅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家乡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弘扬意识。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家乡的美食和民间艺术。
2. 运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美食和民间艺术。
4. 利用实地考察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家乡的特色文化。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本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家乡的美食:引导学生讨论家乡的特色美食,分享品尝经验。
3. 分析民间艺术:让学生展示家乡的民间艺术作品,分析其特点和魅力。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传承和弘扬家乡的美食和民间艺术。
5.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谈谈对本章内容的理解和感悟,提出改进意见。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家乡美食和民间艺术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如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3. 学生对传承和弘扬家乡文化的态度和实际行动。
4. 学生对教案内容的满意度和建议。
六、教学内容1. 第五章:家乡的自然风光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景观,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家乡自然风光的描绘和表达能力。
2. 第九章:家乡的历史与文化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增强对历史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家乡历史文化的研究和传播能力。
七、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家乡的自然风光。
二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
二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不同地方的特色文化、地理景观和风土人情。
2.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3. 提高学生对地方特色文化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家乡的风景1. 学习描述家乡的自然风光、地理特点。
2. 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美丽景色。
第二课时:家乡的物产1. 学习介绍家乡的特产、美食。
2. 邀请家长或专业人士来校讲解家乡特产的制作过程。
第三课时:家乡的文化1. 学习介绍家乡的传统节日、习俗。
2. 学生展示家乡的文化特色,如舞蹈、歌曲、手工等。
第四课时:家乡的名人1. 学习介绍家乡的著名人物、历史人物。
2. 通过故事、影片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家乡名人的事迹。
第五课时:家乡的变化1. 学习描述家乡的发展变化。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家乡的进步和变化。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图片、视频、故事、实地考察等多种教学手段,丰富学生的感官体验。
2. 采用分组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家乡特色的了解和认识程度。
2. 学生对家乡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之情。
3.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如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等。
五、教学资源:1. 图片、视频等资料,展示家乡的风景、物产、文化等特色。
2. 邀请家长或专业人士来校讲解家乡特产的制作过程。
3.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家乡的进步和变化。
六、第六课时:家乡的传统手工艺1. 学习介绍家乡的传统手工艺品,如剪纸、土陶、织锦等。
2. 邀请手工艺人现场展示并与学生互动,让学生体验手工艺的制作过程。
七、第七课时:家乡的民间故事与传说1. 学习讲述家乡的民间故事和传说。
2. 分析故事和传说中的道德观念和文化内涵。
八、第八课时:家乡的自然保护区与生态环境1. 学习介绍家乡的自然保护区和生态环境。
2. 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的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年级地方教案1、拒绝白色污染活动目标:1、学生通过自行调查初步了解了"白色污染"的现状及其危害,知道了日常生活中应如何有效地预防"白色污染"的产生。
从中获得了亲身参与、科学探究的体验。
2、学生通过自主参与调查工作,培养了自己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
通过查阅、整理资料,培养独立解决能力,增强实践。
活动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总1)活动过程一、导入主题1、游戏:根据提供的四个词,猜出是什么物品?超市菜场、轻便结实、免费提供、袋装垃圾--塑料袋2、在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用到塑料袋?3、塑料袋被评为了"20世纪最糟糕的发明。
"这是怎么回事?二、确定小主题1、关于塑料袋,你知道什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出示图片(人们使用塑料袋、塑料袋的危害)2、提出问题。
学生讨论交流,将各自想要研究的问题写在纸上,教师将纸条选择性地贴在黑板上,合并问题,得出以下三个主题:(1)塑料袋有哪些危害?(2)人们使用塑料袋的现状如何?(3)怎样减少塑料袋的污染?3、我们可以选用哪些途径对这些问题进行有效研究?第二课时(总2)活动过程一、小组汇报研究成果:主题一、塑料袋有哪些危害?1、实验:一个月前将一只塑料袋和一张白纸埋入泥土中,一个月后观察发生了什么变化?出示照片。
2、当场实验:点燃塑料袋,请大家闻闻气味证明。
3、上网查阅资料,整理后得出:(投影出示)4、小品:《地球爷爷生病了》主题二:怎样减少塑料袋的污染?1、首先应尽量选用无毒塑料袋。
邀请环保专家介绍怎样区分有毒、无毒的塑料袋。
(现场实践)2、上网查找资料。
编成小报《向白色污染挑战》二、教师生成整合:1、板书:"限塑令",有谁对这个词有所耳闻?2、读了信息,你知道些什么?(时间、内容)。
了解"有偿使用"的含义3、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讲,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支持国家这个号召呢?(讨论)三、学生代表发言:关于现在孩子用塑料书面和自己家长小时候动手用旧挂历包书皮的情况分析,建议同学们用家中的废旧的挂历等纸张来包书面。
2、废旧电池回收(总3)教学目标:1、知道生活中常用的电池属于哪一类,能够指出电池各部分的名字,了解废旧电池的危害。
2、通过实践活动,确立回收废旧电池的意识,培养回收废旧电池的习惯。
教学准备:1、师生课前收集各种电池实物和图片。
2、准备好制作废旧电池回收箱的材料和工具。
教学过程:一、交流展示,引入学习:1、展示师生课前收集的各种电池实物和图片。
2、说说:电池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使用?二、电池的分类:1、让学生观察课文中插图,说说:电池可分为哪几种类型?(干电池、充电电池、蓄电池、特种电池等)2、说说干电池的内部结构和各部分的名称。
二、了解废旧电池的危害:1、你知道电池的哪些部分容易引起污染?自己可不可以随意去解剖电池?2、讨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般是怎样处理废旧电池的?这样做会有什么后果?(污染环境,危害人类自身健康)三、了解回收废旧电池的方法与意义:1、为什么要提倡使用不含汞和镉的环保电池?2、为什么要进行废旧电池的回收?四、制作废旧电池回收箱:1、讲解懂制作方法。
2、交流制作方法,教师补充说明。
3、学生动手制作,教师及时评价学生作品。
3、怎样保护牙齿教学目标:1、知道整齐洁白的牙齿有益身体健康,懂得要保护牙齿的道理。
2、初步学会防治牙病,保护牙齿的方法。
3、养成保护牙齿的习惯教学重、难点:1、重点:初步学会保护牙齿最常用的几种方法。
2、难点:养成保护牙齿的习惯。
教学准备模型牙齿、模型牙刷活动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总4)教学过程:活动一:谜语激趣认识牙齿谜语导入:上一排,下一排,整整齐齐白又白。
你要猜不着,张开嘴巴就明白。
出示牙齿的图片。
小朋友,刚才你们猜谜语猜的又快又好,老师奖励你们一份礼物,快看看是什么礼物?(花生)快尝一尝花生香不香。
师:你们是怎样吃花生的?(剥开来吃) 花生一粒一粒又是怎么吃到肚子里的?(用牙嚼碎)师:别的东西又是怎样吃到肚子里的呢?(也是用牙嚼碎)师:小朋友吃花生要用牙齿嚼碎,小兔吃萝卜,小狗啃骨头要用什么嚼碎(牙齿)如果没有牙齿,小狗还能啃骨头,小兔还能吃萝卜吗?(不能)师小结:我们的牙齿又白有坚硬,它的用处可大了,能够咬断食物,嚼碎食物帮助消化,可牙齿吃完东西后是怎样的呢?是不是很脏?2、学生漱口,一起看漱口水。
放《老虎拔牙》动画:(老虎自认为牙齿锋利,结果因吃过多甜食,又不刷牙而导致蛀牙,全被拔光。
)师:看了动画,你想想为什么老虎的牙齿会拔光呢?师:(出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怎样保护牙齿"。
师:怎样才能保护好牙齿呢?小朋友四人小组讨论讨论。
汇报:1、每次吃完东西漱漱口。
2、每天睡觉之前刷刷牙。
3、平时少吃甜的东西。
4、要是吃了东西不刷牙,虫子就要爬出来,牙齿就要蛀掉。
教师总结:略第二课时(总5)教学过程:一、保健预防师:现在请你当当小医生,同桌互相检查一下,看看有没有病牙。
(同桌进行检查汇报)师示范:(出示一支大牙刷和牙齿模型)刷牙时要采用竖刷的方法学习刷牙的儿歌:小牙刷,刷呀刷,上牙从上往下刷;下牙从下往上刷,咬合面要来回刷.早晚坚持刷一刷,牙齿洁白人人夸!学生两人一组进行刷牙练习,互相纠正.教师巡视帮助.教师请不同学生上台示范,请学生自己评价.二、舞蹈:《刷牙歌》师:学了这么多,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跳一个刷牙的舞蹈吧!跟着音乐一起来,看谁跳得棒!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想对那只被拔了牙齿的老虎说些什么?提些什么建议?生:老虎,你要每天刷牙。
生:老虎,你不要吃那么多糖。
生:老虎,你吃完东西要漱漱口。
生:你不要那么贪吃。
三、全课总结:我们从小就要保护牙齿,牙齿一旦生病,就会引起全身各个器官的毛病,影响人的健康成长,所以我们从小要保护牙齿。
4、我与小鸟交朋友(总6)活动目的:1 、通过本次活动让学生了解更多的鸟类知识。
2 、在研究活动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懂得与他人合作。
3 、懂得如何爱护小鸟,体验人与鸟、人与自然的关系,体会到人与自然应和睦相处的道理。
活动重难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和习惯,懂得与他人合作。
活动过程:一、导入:小朋友你们知道全世界共有多少种鸟吗?二、活动步骤:1 、提问:( 1 )小鸟吃什么?( 2 )怎样才能成为小鸟的"朋友"呢?( 3 )你查到了哪些资料?2 、小组讨论:( 1 )怎样给小鸟做个巢。
( 2 )我们怎样爱护鸟?三、小结:这节课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鸟,了解了鸟的生活习性。
懂得了如何爱护小鸟,体验人与鸟、人与自然的关系。
体会到人与自然应和睦相处的道理。
5、我们的生活环境(总7)教学目标:1.以实例说明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懂得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2.对破坏环境的人和事表示气愤。
愿意与世界人民共同携手,为保护环境做出自己的贡献。
3.不做污染环境、破坏环境的事。
积极参加保护环境的公益活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讲课以前,先播放歌曲《地球你好吗》第一段。
引入课题,同时也吸引了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在歌声中走近我们身边的环境。
学生回答世界十大环境问题有:1、气候变暖。
2、臭氧层破坏。
3、生物多样性减少。
4、酸雨漫延。
5、森林锐减。
6、土地荒漠化。
7、大气污染。
8、水体污染。
9、海洋污染。
10、固体废弃物污染。
写出相应板书:世界环保日-6月5日,关心、保护、改善二、课堂讨论展示一些'环境被破坏了'的图片展开讨论:1、你愿意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学习吗?2、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应该怎样做?3、谈一谈你的家庭为了保护环境做过哪些事情,以后应该怎样做?我国政府有哪些保护环境的好措施、好办法?三、行为指导:提问:我们少年儿童能为保护环境做些什么事呢?板书:参与环保活动劝阻污染行为师引导并建议学生做一个绿色消费者。
四、结束语:让我们向全人类呼吁:为了我们美好灿烂的明天,请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吧!6、新鲜空气在哪里学习目标:1.通过怎样使室内保持新鲜空气的活动,初步了解新鲜空气和我们的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
2.初步懂得空气应该保持新鲜、不应受污染,逐步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活动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总8)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
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手捏住自己的鼻子,提出:"当你憋不住了,再松手,好吗?"提问:"刚才的游戏,你们有什么感觉?"教师提问:1、你知道哪些地方的空气特别新鲜?2、你能说说呼吸新鲜空气的感觉吗?二、活动指导。
1、教室里的空气。
教室里空气新鲜能使人大脑清醒,心情愉快,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如果空气污浊,则容易使人大脑昏沉,目眩恶心,大大降低教学效率。
2、呼吸与空气。
活动一组织讨论1、如果整天把教室的门窗关起来,人会有什么感觉?2、如果......, 人会有什么感觉?活动要引导学生说说在空气不新鲜的环境中,人有哪些直接的感受。
初步认识不新鲜的空气对人体是有害的。
第二课时(总9)教学过程:活动二组织交流1、在你的周围有哪些地方的空气是不新鲜的?2、你还看到哪些地方的空气被污染了?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认识到在我们的周围许多地方确实存在着空气被污染的现象。
活动三分组讨论和交流1、怎样使教室里有足够的新鲜空气?2、有什么办法使教室里的空气经常流通?3、爸爸在房间里吸烟,我该怎么办?4、家里的炉灶会产生大量的浓烟,可以想些什么办法?5、附近工厂冒出大量的浓烟,怎样向有关部门反映?6、有些汽车会排放出很多很多的废气,你有什么办法?怎样使我们能呼吸到更多的新鲜空气?7、噪声危害大(总10)教学目标:懂得噪声是一种严重的环境污染,初步了解噪声的主要来源和噪声的主要危害。
初步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一、引导学生谈一谈生活上的典型细节、小游戏和小细节或小问题。
(关于噪声)二、组织学生课堂小组活动并讨论体验说话时适度的声音,懂得在不同的场所应该注意控制自己的声音,逐步形成一种轻声说话的良好习惯。
三、组织开展控制物体发声的小实验。
这个活动主要是让学生制作"发声罐"并想办法使他的声音变轻,知道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办法控制物体发出的声音。
让学生在选择不同材料和方法减轻他的声音的过程中,去思考声音是怎样被控制的初步积累控制声音的经验,初步懂得怎样保护自己的听力。
8、我们的好朋友(总11)教学目标:1.了解动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知道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
2.关爱小动物,热爱自然,懂得尊重生命、珍爱生命。
教学过程:一、播放多媒体1、世界动物日。
把10月4日定为"世界动物日"。
2、动物福利法。
我国已经出台了《野生动物保护法》、《动物检疫法》等单行法,现在正在构建一部专门的、完整的动物保护总括性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