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阅读答题万能公式解析

合集下载

(完整版)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大全(绝对有用)

(完整版)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大全(绝对有用)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解题技巧表中所列固定答题套路将稍后推出。

先见为快,如:修辞手法比喻:用(事物)比喻(事物),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情态),表达了(人物).......的情感。

表现手法对比:**和**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人物(事物).......的特点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解题技巧(二)记叙文阅读理解一、记叙文的主要内容1、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即: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干什么?2、记叙顺序及作用①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②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强调,制造悬念,情节富于变化,吸引读者。

③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补充内容,丰富情节。

照应上文,或为下文铺垫。

3、记叙线:①核心人物②核心事物③核心事件④时间⑤地点⑥作者的情感。

如: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4、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5、记叙文中的描写:作用分类人物描写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①肖像描写①外貌描写③神态描写④动作描写⑤语言(对话)描写⑥心理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环境描写①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②推动情节发展;③渲染气氛;④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⑤突出、深化主题。

自然环境描写①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②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社会环境描写6、写作人称的好处:第一人称,真实可信;第二人称,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常见的是第一人称,第三人称7、常用标点符号的作用引号的五种用法:①表引用②表讽刺或否定③表特定称谓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⑤特殊含义破折号的五种用法:①表注释②表插说③表声音中断、延续④表话题转换⑤表意思递进双关句:方法:一要答出本义,二要答出深层含义;注意答题格式:我喜欢xx 句,因为它xx。

语文阅读理解万能公式初中

语文阅读理解万能公式初中

语文阅读理解万能公式初中一、记叙文阅读理解万能公式。

1. 概括文章内容。

- 公式:(何时 + 何地+ 何人 + 做何事 + 结果如何)。

- 示例:在一个寒冷的冬天(何时),在小镇的街头(何地),一位卖火柴的小女孩(何人)为了卖火柴而奔走(做何事),最后冻死在街头(结果如何)。

2. 分析人物形象。

- 公式:从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以及他人的评价等方面入手。

- 外貌描写:如果文中描写人物“他穿着破旧的衣衫,头发蓬乱”,可能暗示人物生活困苦或者不拘小节。

- 语言描写:如“我一定要考上大学,改变自己的命运!”体现人物有志向。

- 动作描写:“他飞快地跑向那个摔倒的老人,将老人扶起”,表现人物善良、热心。

- 心理描写:“他心里想,这次考试一定要考好,不能让父母失望”,反映人物孝顺、有上进心。

- 他人评价:“大家都说他是个诚实的孩子”,这是直接表明人物诚实的特点。

3. 理解句子含义。

- 公式:抓关键词 + 联系上下文 + 分析句子的修辞手法(如果有)+ 表达的情感或哲理。

- 例如:“他的话像一把刀,刺痛了我的心。

”- 关键词是“刀”“刺痛”,联系上下文可能是他说了一些很伤人的话,这里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我”被伤害后的痛苦心情。

4. 分析标题的作用。

- 公式:- 内容上: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点明文章的中心事件或关键人物等。

- 结构上:作为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推动情节发展。

- 表达效果上: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5. 分析段落的作用。

- 首段作用:- 公式:总领全文、开篇点题、设置悬念、为下文做铺垫、奠定感情基调等。

- 中间段作用:- 公式:承上启下(过渡)、推动情节发展等。

- 例如在一篇写成长经历的文章中,中间段落“一次失败的考试改变了这一切”,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的快乐时光,开启下文因为考试失败而产生的变化。

- 尾段作用:- 公式: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开头(标题)、使文章结构完整等。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24个万能公式可打印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24个万能公式可打印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24个万能公式可打印以下是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的24个万能公式:
一、整体把握型
1.分析全文结构,确定主题思想。

2.筛选关键词,理解篇章概括。

3.找出关键连接词,建立篇章逻辑。

二、段落独立型
5.抓住首尾句,概括段落主旨。

6.寻找中心句,总结段落要点。

7.换位思考,理解段落观点。

8.分析依据论述,判断文章倾向。

三、语境辅助型
9.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含义。

10.利用反义词,推测词语解释。

11.根据同义词,推断词语意思。

12.总结词语搭配,掌握固定搭配。

四、句子结构型
13.确定主谓宾结构,维持句意流畅。

14.理解衔接词,关联句子段落。

15.借助修饰词语,理解名词解释。

16.辨析修辞手法,猜测句子意图。

五、猜测推理型
17.利用细节信息,推测文章脉络。

19.借助事例描写,猜测文章目的。

六、背景常识型
21.利用题外信息,理解文章含义。

22.关注历史背景,推测文章意思。

23.分析环境描述,理解事件原因。

24.观察文化特点,把握作品特色。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万能模板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万能模板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万能模板一、概括文章内容类(3题)题1:概括记叙文主要内容。

- 公式:谁 + 做什么 + 结果如何。

题2:概括说明文主要内容。

- 公式:说明对象 + 特征。

题3:概括议论文主要内容。

- 公式:论点 + 论证过程概述。

二、分析人物形象类(3题)题4:分析记叙文人物形象(正面描写)- 公式:外貌描写(如有)+ 动作描写 + 语言描写 + 神态描写 + 心理描写(如有)得出人物性格特征。

题5:分析记叙文人物形象(侧面描写)- 公式:通过他人反应(侧面描写)+ 结合事件来分析人物形象。

题6: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综合描写)- 公式:综合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以及他人对人物的态度、人物所处环境等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 解析:从外貌描写“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可知他生活穷困潦倒;语言描写“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体现他的迂腐;他给孩子们分茴香豆的动作描写,又显示他善良的一面;他人对他的态度是嘲笑、戏弄,也反映出他在社会中的地位低下。

综合来看,孔乙己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穷困潦倒、迂腐、善良但又被社会所不容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

三、理解词语含义类(3题)题7:理解文中词语的本义和语境义(记叙文)- 公式:本义 + 文中联系上下文分析语境义。

题8:理解文中词语的指代义(说明文)- 公式:往前找,一般指代前面提到的相关事物或现象。

- 解析:在文中找到提到“这些自然现象”的句子,然后往前查找,会发现它指代的是“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

题9:理解文中词语的深层含义(议论文)- 公式:结合文章论点、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社会背景等分析深层含义。

四、赏析句子类(4题)题10:赏析记叙文句子(从修辞角度)- 公式:修辞(判断)+ 修辞作用 + 写出了……(内容)+ 表达了……(情感)- 解析: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

初中阅读理解24个万能公式

初中阅读理解24个万能公式

初中阅读理解24个万能公式
一、预测文意
1.标题预测法:根据文章的标题可推测出文章的主题。

2.段落预测法:阅读每一段的开头和结尾,预测出文章的大致内容。

1.关键词概括法:通过找出每个段落的关键词,概括出作者的主要观点。

三、提炼主旨大意
1.主题句提炼法:寻找每一段的主题句,将其联结起来,提炼主旨大意。

2.含义概括法:寻找文章中的关键信息,概括出主旨大意。

四、解析词义
1.上下文猜词法:根据文章上下文的语境,推测出生词的词义。

2.词态分析法:通过判断词形变化,猜测生词的词义。

五、分析修辞手法
1.比喻分析法:找出文章中的比喻句子,分析其比喻对象和比喻意义。

2.拟人化分析法:寻找文章中的拟人化描写,分析其修辞效果和意义。

六、推理判断
1.图示法:通过图片、图表等辅助材料,推理出文章中未提及的信息。

2.前因后果法:通过推理,找出文章中的因果关系。

七、比较对照
1.同类对比法:对比文中类似事物的不同点,分析其特点和功能。

2.异类对比法:对比文中不同事物的共同点,分析其关系和作用。

八、判断正确与否
1.根据事实判断法:通过分析文章提供的具体信息,判断陈述是否正确。

2.相关论证法:通过理解文章中的论证和推理过程,判断论述是否正确。

1.语气态度分析法:通过观察作者的语气和态度,判断作者的观点。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模板公式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模板公式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模板公式一、概括文章内容题。

解析:1. 概括内容模板: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件、景物等),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

二、分析人物形象题。

解析:1. 人物形象分析模板:从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方面入手,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解析:1. 从他们对待于勒态度的变化来分析。

当得知于勒发财时,他们“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只要一看见从远方回来的大海船进口来,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这里的语言和行为描写表现出他们的贪婪、虚荣。

当发现于勒又变成穷光蛋时,“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

现在把钱交给若瑟夫,叫他去把牡蛎钱付清。

已经够倒楣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

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这些描写体现出他们的自私、冷酷、势利。

三、理解词语含义题。

解析:1. 词语含义理解模板:本义 + 文中义。

2. “标致”本义是漂亮、好看。

在文中“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标致极了。

”这里的“标致”是反语,实际是表达作者对清国留学生丑态的厌恶,是一种讽刺。

解析:1. 本义是隔阂。

在文中,“我”和闰土之间存在着“隔膜”,这不仅是因为时间和空间的距离,更重要的是由于社会地位的差距、封建等级观念等因素,使他们在思想、情感等方面产生了很大的距离,这种距离就是文中所说的“隔膜”。

四、赏析句子题。

解析:1. 句子赏析模板:从修辞、描写方法、词语运用等角度入手。

- 修辞角度:此句运用了反复和拟人的修辞。

“盼望着,盼望着”反复,强调了作者盼望春天到来的急切心情。

“春天的脚步近了”把春天当作人来写,赋予春天以人的动作“脚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即将来临的情景。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模板公式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模板公式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模板公式一、概括文章内容。

公式: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二、分析人物形象。

公式:从人物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事件+他人评价入手。

解析:从外貌描写来看,“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可以看出他生活穷困潦倒且好逸恶劳。

他的语言总是“之乎者也”,如“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表现出他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迂腐不堪。

动作上,“排出九文大钱”的“排”字,显示出他想在短衣帮面前显示自己的阔绰。

他教小伙计认字,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吃等事件,能看出他心地善良的一面。

而旁人对他的嘲笑,如“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也从侧面反映出他是一个被社会边缘化的可怜人。

公式:同上。

解析:外貌描写文中未着重体现。

语言上,当他们以为于勒发财时,“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可要多加小心,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吃咱们!”等话语,表现出他们的自私、冷酷、唯利是图。

动作上,他们发现于勒又变得穷困潦倒时,“母亲突然很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

现在把钱交给若瑟夫,叫他去把牡蛎钱付清。

已经够倒楣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

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母亲的暴怒、躲避动作,生动地刻画了他们嫌贫爱富的嘴脸。

从整个事件中,于勒有钱时盼他回来,没钱时避之不及,他人的评价虽未直接点明,但从他们的行为可以看出在旁人眼中他们也是势利之人。

三、理解词语含义。

公式:本义+文中义(结合语境)解析:“标致”的本义是漂亮、好看。

在文中“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标致极了。

”这里的“标致”是反语,结合语境,是用来讽刺清国留学生的丑态,表达了作者对他们不学无术、附庸风雅的厌恶之情。

公式:同上。

解析:“隔膜”的本义是隔阂、不相通。

初三语文阅读答题公式

初三语文阅读答题公式

初三语文阅读答题公式一、记叙文阅读答题公式(一)概括内容1.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公式:谁(主要人物)+做什么(主要事件)+结果怎样。

示例:《走一步,再走一步》主要内容可概括为“我”(主要人物)在和伙伴们去爬悬崖时被困,在父亲(人物)的鼓励下,一步一步走下悬崖(主要事件),最终克服了恐惧(结果)。

2. 概括事件发展过程:按照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梳理出起因、经过、高潮、结局。

公式:起因是……,经过是……,高潮是……,结局是……。

比如一篇记叙文写比赛,起因是学校组织篮球比赛,各班积极准备;经过是比赛过程中双方激烈角逐,我方队员出现失误但又努力追赶;高潮是在最后几分钟我方打出精彩配合反超比分;结局是我方获得比赛胜利。

(二)分析人物形象1. 从人物描写方法分析:外貌描写(肖像描写):通过对人物容貌、神情、衣着、姿态等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

公式:外貌描写表现出人物……的特点,如“他头发蓬乱,脸上带着疲惫的神色,身上的衣服满是补丁”,可看出人物生活困苦、操劳的特点。

语言描写:通过人物的对话、独白等来刻画人物。

公式:语言描写体现出人物……的性格,如“我一定要考上理想的大学,为家人争光!”这句语言描写表现出人物有志向、有责任感的性格。

动作描写:通过人物的行为动作来展现其性格。

公式:动作描写展现了人物……的品质,如“他猛地站起身,冲上前去,紧紧抱住了即将摔倒的老人”,体现出人物善良、热心的品质。

心理描写:对人物内心的想法、感受等进行描写。

公式:心理描写反映出人物……的心境和性格,如“她心里暗暗想:这次考试可千万不能再失利了,不然怎么对得起父母的期望呢”,反映出人物焦虑、有上进心的心境和性格。

2. 从具体事例分析:公式:通过……事例,看出人物……的特点。

例如,通过“小明在公交车上主动给老人让座,还帮忙提东西”的事例,看出小明尊老爱幼、乐于助人的特点。

(三)理解句子含义1. 结合上下文理解:公式:先分析句子本身的字面意思,再结合上下文内容,理解其在文中的深层含义。

初中语文阅读万能答题公式

初中语文阅读万能答题公式

初中语文阅读万能答题公式一、记叙文阅读1. 概括文章内容- 公式:谁 + 做了什么(在什么情况下)+ 结果怎样。

比如说,写小明在下雨天去给生病的奶奶送药,最后奶奶病情好转,这就是一个很简单的概括啦。

2. 分析人物形象- 公式:从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直接描写)以及他人的反应、环境描写对人物的烘托(间接描写)等方面入手。

如果文中说“小明皱着眉头,咬着嘴唇,握紧了拳头说:‘我一定要把这件事做好!’”从这动作和语言描写就能看出小明是个坚定、有决心的人。

3. 理解句子含义- 公式:先看句子表面意思,再结合上下文和文章主旨挖掘深层含义。

要是句子是“那扇门关闭了,却又好像打开了另一扇希望之窗。

”表面上是说一扇门关上另一扇开,深层次可能是说一个机会失去了,但又有了新的机会,反映了一种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4. 赏析句子(从修辞角度)- 公式:这个句子运用了[修辞名称],把[本体]比作[喻体](比喻句)或者把[事物]当作人来写(拟人句)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或者文章的主旨]。

例如“月亮像个大圆盘挂在天上。

”运用比喻,把月亮比作大圆盘,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亮又大又圆的特点。

5. 文章标题的作用- 公式:二、说明文阅读1. 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公式:说明对象一般在文章标题或者开头就会点明。

特征呢,要从文中找关键词句,比如“大熊猫是一种珍稀的哺乳动物,它毛色黑白相间,体型胖嘟嘟的,特别爱吃竹子。

”这里大熊猫就是说明对象,毛色、体型、食性就是它的特征。

2.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公式:- 举例子:通过举[具体例子],具体地说明了[事物的某个特征]。

例如“我国的石拱桥有很多,其中赵州桥就是典型的代表,它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这里举赵州桥的例子具体说明了我国石拱桥历史悠久的特征。

- 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数字],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某个特征]。

像“这座大楼高100米,有30层。

”准确说明了大楼的高度和层数。

语文阅读理解24个万能公式

语文阅读理解24个万能公式

语文阅读理解24个万能公式在语文学习中,阅读理解一直是重点和难点。

很多同学在面对阅读理解题目时,常常感到无从下手,不知道如何准确地理解文章的含义,把握作者的意图,回答出关键的问题。

其实,只要掌握了一些万能公式,就能让阅读理解变得轻松许多。

下面,我就为大家介绍 24 个实用的语文阅读理解万能公式。

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1、记叙文:人物+事件+结果例如:《我的母亲》一文,主要写了“我”的母亲(人物)在艰苦的生活中勤劳持家、关爱子女(事件),使家庭充满温暖(结果)。

2、说明文:说明对象+特点比如:《中国石拱桥》介绍了中国石拱桥(说明对象)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的特点(特点)。

3、议论文: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像《谈读书》一文,论点是读书有益,论据是通过列举各种读书的好处和事例来论证,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

二、理解标题的含义1、表层含义:标题的字面意思2、深层含义:联系文章主旨,体会标题的象征意义、比喻意义或引申意义例如,《白杨礼赞》,表层含义是对白杨的赞美,深层含义则是借白杨歌颂北方军民坚韧不拔的精神。

三、分析文章的线索1、以人物为线索:通过人物的见闻、感受、经历展开叙述2、以事件为线索:按照事件的发展顺序来写3、以物品为线索:物品贯穿全文,推动情节发展4、以时间为线索: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叙述5、以地点为线索:以地点的转换来组织材料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是以地点为线索,写了“我”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

四、把握文章的主旨1、分析标题:标题往往能揭示文章的主旨2、分析开头和结尾:开头常有引出主旨的作用,结尾则常常总结、深化主旨3、分析议论、抒情句:这些句子往往能直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观点4、结合文章背景: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有助于理解主旨以《背影》为例,通过描写父亲在车站送别时的背影,表达了父子之间深厚的感情。

五、分析人物形象1、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入手2、从人物所做的事件中分析3、注意侧面描写对人物形象的烘托例如,《孔乙己》中,通过对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的动作描写,表现了他的穷酸和炫耀心理。

!中考 语文阅读答题公式

!中考 语文阅读答题公式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秘籍、秘籍、技巧)公式(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三)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七)诗歌鉴赏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

初中阅读理解24个万能公式可打印

初中阅读理解24个万能公式可打印

初中阅读理解24个万能公式可打印
以下是24个万能公式,供初中阅读理解使用:
1.预测公式:通过阅读标题、首段和结尾段来预测文章的主题和大意。

提前预测会帮助你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2.标题公式:找出文章标题中的关键词,预测文章的主题和内容。

3.主题句公式:找出每段文章的主题句,这句话通常出现在段落的开
头或结尾。

4.细节公式:通过找出段落中的关键词和核心句,在文章中找到所需
要的细节信息。

8.逻辑公式:分析文章中的逻辑关系,包括因果关系、转折关系、并
列关系等,以帮助理解文章的意义。

13.问题公式:提出自己对文章内容的问题,帮助理解文章,并激发
更深入的思考。

14.总结公式:通过挑选出每段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总结文章的
中心思想和观点。

15.图表公式:如果文章中有图表或统计数据,利用图表中的信息来
解读和分析文章。

16.上下文公式:依靠上下文理解生词和句子的意思,避免仅仅依靠
字面意思的解读。

17.上下文词义推断公式:通过上下文的线索推断生词或不熟悉的词
语的意义。

18.词根词缀公式:通过词根和词缀的意义来推测生词的意思。

19.先行词公式:找到代词的先行词,以帮助理解代词的意义。

20.段落结构公式:了解文章的段落结构,包括主题句、细节、解释等,以帮助理解整个文章的组织和逻辑性。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15个万能公式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15个万能公式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15个万能公式阅读理解是初中语文考试中的重要部分,对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下面是15个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的万能公式,通过掌握这些公式,可以大幅提高阅读理解的效果。

1.背景知识法:阅读前了解相关背景知识,如时代背景、作者背景等,有助于理解文章。

2.首尾呼应法:理解文章的关键在于抓住首尾,通过对首句和尾句的理解,可以快速找到文章的关键信息,有助于整体把握文章。

3.关键词定位法:关键词往往是文章的重点,通过找到关键词,可以快速定位到关键信息。

4.逻辑推理法:阅读理解过程中要善于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通过对文章的描述、论述、对比等逻辑关系的分析,找出文章的逻辑关系。

5.句子分析法:有些文章句子较长,句子之间关系较复杂,可以通过对句子的分析,理解句子之间的关联,帮助理解整个文章。

6.对比分析法:通过对文章中的对比词语、句子的对比分析,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7.推理判断法:通过对文章中提供的信息进行推理判断,将零散信息整合起来,形成完整的理解。

8.总分结构法:文章往往有总分结构,通过找到文章的总分结构,抓住文章的核心思想和重点内容。

9.上下文法:通过对文章上下文的分析,理解隐含在语境中的信息,帮助理解文章。

10.反复揣摩法:对于难以理解的句子、词语,可以反复揣摩,通过思考分析,逐步理解。

11.挖掘修辞法:阅读理解中常常用到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反问等,通过挖掘和理解修辞手法,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12.构词法:通过对文章中的词语的构词法进行分析,可以了解词语的意义和含义。

14.修辞手法分析法:文章中的修辞手法有时候能够帮助理解文章的内涵,可以通过对修辞手法的分析,深入理解文章。

15.内容概括法:通过对文章的主题、段落的主旨进行内容概括,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以上是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的15个万能公式,通过掌握这些公式,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希望同学们能够有针对性地运用这些公式,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万能公式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万能公式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万能公式中考语文阅读答题万能公式中考语文阅读答题万能公式一、表达方式:记叙、写、抒情、议论、说明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三、说明文分类:1、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程序说明文2、科技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四、说明顺序:1、时间顺序:历史顺序、年代顺序、四季交替顺序、早晚(先后)顺序2、空间顺序:注意表方位的名词3、逻辑顺序: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由现象到本质等。

五、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等说明方法的作用:打比方:生动形象说明了——————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举例子:具体说明_____的特点,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作比较:把____和______相互比较,突出强调了____的_____特点、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六、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追叙)七、人物描写的方法:1、肖像(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活动描写;2、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八、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九、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十、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二)典型题实战兵法词曲小知识词牌名(或曲牌名)表示词(或曲)的格律,而题目则限定词(或曲)的内容。

如《补算子、咏梅》,补算子是词牌名,咏梅是题目。

引号的作用:1、表引用(引用人物对话、诗文句等);2、表特定称谓(特殊含义);3、表否定、反语、讽刺等意味;4、表强调。

中考语文阅读满分万能公式

中考语文阅读满分万能公式

,下启(或呼应)
• b.总括上文,为下文
作铺垫
• c.文章由 转为
3.文章段落之结尾段落的作用 :
⑴结构上:或者回应了文章开头的提问;或者使文 章前后照应;或者层层深入,总结全文。
⑵内容上:
① 直白类-----(本身)结尾部分表达了(有手法
就结合手法回答)
,深化
的主旨,
强化作
的观点。
② 含蓄类----- a、使文章在表达上显得委婉含 蓄,发人深思;b、有戛然而止,意在言外的余 味;c、暗示主题,强化了作者的感情。


。文章的写景还按照春夏秋

顺序写作景物。
〘答案〙由低到高 由高到低 整体 局部 时间
七、描写景物的角度
• 要写出景物的特点,作者往往从细微入笔,把景 物的细部、局部特征放大,将景物变形、变色、 变味。
• 我们在阅读时,要从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 方面抓住景物特点来进行赏析。
• 〘例〙“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 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 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 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 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 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 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着。-----选自朱自清先 生的《春》
• 4.心理描写,是通过剖析人物的心理活动(如 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等)
• 作用: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画人物形象内 在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是人物在特定环境 下的心理活动。揭示人物内心,刻画人物性格。
• 答题格式:描写方法+对象+特征(性格) •
• 〘例〙第8段“母亲思忖了很久,把螃蟹又轻轻地 放回了水里,可是刚放下,她又想起了什么似的, 赶紧再一次捞起了螃蟹,如是者数次。” 《母亲 的心》

部编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万能公式+专项训练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部编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万能公式+专项训练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部编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万能公式一、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1.文章体裁?此文是一篇: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3.找主题句?(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4.文章内容?(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答: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5.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6.划分层次?(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7.记叙线索及作用?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8.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9.填写读书卡片。

按各项要求上原文寻找,再填写。

注意原文的标题、作者、出版社等项(有时在括号内)。

10.记叙顺序及作用?(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平叙(略)11.语言特色?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12.写作手法及作用?(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的万能公式(24个)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的万能公式(24个)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的万能公式(24个)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是学生们在语文研究中常遇到的一个难点,下面给出了24个万能公式,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

1. 审题要准确: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目要求。

审题要准确: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目要求。

2. 通读全文:进行整体把握,了解文章大意。

通读全文:进行整体把握,了解文章大意。

3. 找出关键句:寻找文章中解答题目的关键句。

找出关键句:寻找文章中解答题目的关键句。

4. 推理判断:根据关键句进行合理推理和判断。

推理判断:根据关键句进行合理推理和判断。

5. 信息定位:找到题目和文章中对应的信息。

信息定位:找到题目和文章中对应的信息。

6. 推敲选项:仔细对比选项,排除干扰项。

推敲选项:仔细对比选项,排除干扰项。

7. 紧记词性:注意选项中词语的词性关系。

紧记词性:注意选项中词语的词性关系。

8. 细心比较:仔细对照文章和选项之间的细微差异。

细心比较:仔细对照文章和选项之间的细微差异。

9. 排除关联:排除与文章无关的选项。

排除关联:排除与文章无关的选项。

10. 上下求索:结合文章前后内容进行综合思考。

上下求索:结合文章前后内容进行综合思考。

11. 找对应:找出与题目要求相对应的部分。

找对应:找出与题目要求相对应的部分。

12. 抓关键词:找到文章中与问题相关的关键词。

抓关键词:找到文章中与问题相关的关键词。

13. 归纳概括:将文章中的信息进行总结和概括。

归纳概括:将文章中的信息进行总结和概括。

14. 记句型教句法:重复出现的句型往往是关键信息。

记句型教句法:重复出现的句型往往是关键信息。

15. 注意细节:仔细寻找文章中的具体细节。

注意细节:仔细寻找文章中的具体细节。

16. 运用逻辑:通过逻辑关系推理出正确答案。

运用逻辑:通过逻辑关系推理出正确答案。

17. 辨别观点:分辨文章中的主观和客观观点。

辨别观点:分辨文章中的主观和客观观点。

18. 注重语境:注意选项在文章中的语境使用。

注重语境:注意选项在文章中的语境使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万能公式一、表达方式:记叙、写、抒情、议论、说明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三、说明文分类:1、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程序说明文2、科技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四、说明顺序:1、时间顺序:历史顺序、年代顺序、四季交替顺序、早晚(先后)顺序2、空间顺序:注意表方位的名词3、逻辑顺序: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由现象到本质等。

五、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等说明方法的作用:打比方:生动形象说明了------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举例子:具体说明_____的特点,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作比较:把____和______相互比较,突出强调了____的_____特点.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六、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追叙)七、人物描写的方法:1、肖像(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活动描写;2、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八、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九、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十、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二)典型题实战兵法词曲小知识词牌名(或曲牌名)表示词(或曲)的格律,而题目则限定词(或曲)的内容。

如《补算子.咏梅》,补算子是词牌名,咏梅是题目。

引号的作用:1、表引用(引用人物对话、诗文句等);2、表特定称谓(特殊含义);3、表否定、反语、讽刺等意味;4、表强调。

词语的比较(选词填空):1、比较词义,尤其是意思相近的词,一定要仔细辨别两个词在程度、适用范围、感情色彩的方面的区别。

2、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4、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5、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

6、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2、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气氛;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5、突出、深化主题。

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分析: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1、用第一人称;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1、必须用第一人称;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提炼中心、主题: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

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主要有两种题型:A、“××”词好在哪里?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B、“××”词能不能删掉?答题方式: 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

不能,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文段(各种文体)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1、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2、一般是往前找;3、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三)语文应试答题方法、技巧知识积累与运用一、书写题:1、认真规范书写;2、不出现错别字;3、不乱画涂改,在草稿纸写好后再誊写。

4、学会审题。

二、选择题:1、直选法2、排除法三、修改病句的原则:能改一处不改两处。

1、删减2、添加3、替换4、换位5、重组四、名著阅读:《水浒》、《西游记》、《三国演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滨逊漂流记》……1、人物:姓名、绰号、外貌特征、性格特征、主要事迹2、故事情节:人物事例3、教育意义五、语言运用:1、语境表达:话题统一,句序合理,注意过渡、衔接和呼应。

还要适应语言环境,注意场合、注意说话对象、注意文明礼貌。

格式:礼貌用语+表达内容+询问2仿写:与例句的结构、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保持一致;内容保持一致,语意连贯,话题统一。

3、缩句:满足压缩要求,要有概括性;找中心句、段;找出主要成分;排除干扰项。

4句式转换:陈述句与反问句、感叹句三者间的转换;直接叙述变转述。

阅读题技巧(一)、记叙文阅读一、词语:答题时一定要在文段句词的前后找答案或找解答的依据。

(1)能理解词语的表面意义,以及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并能理解其表达的效果;(2)能确定词语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上文,找出后代入原文,看是否通顺合理.二、文章概括:内容概括(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人物和事件(抓要点概括,推动情节发展的要点必须要\首尾的关键句必须扣住)中心思想概括:如:“本文通过某人做某事,表达了作者对__赞美与敬佩之情等,赞美了他(人物性格、精神品质)三:主旨句的作用:结构上贯穿全文,内容上点明中心。

四、修辞方法及表达作用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表达了情感。

排比:表现了,抒发了,增强了语势,加强了感情。

设问:自问自答,引起读者思考,使文章有起伏。

反问:加强语气,增强语势,表达了(的情感),使文章有起伏。

模式:(1).点明何种表现手法(2).表现了什么内容(3).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如:此句运用了,从而生动形象表现了,表达了五、记叙顺序及作用?(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尾,条理清晰,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造成了……的悬念,使故事情节更曲折,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3)插叙作用:补充交代了……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使中心更突出。

记叙文中穿插议论的作用: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画龙点睛. 六、文章段落语句的主要作用有:(必须从内容、结构两个方面来进行做答)1、结构上:承接上文、开启下文、总领下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过渡)、照应前文(开头)首尾呼应。

2、内容上:开篇点题、抒发情感、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画龙点睛3、写法上:气氛渲染、托物言志、以小见大、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后文作铺垫、欲扬先抑、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象征、托物言志作用:使表达委婉含蓄、深沉感人.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时间地点,揭示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等等。

七、评价感悟类评价:“是不是”、“同意不同意”、“好不好”?感悟:结合主旨、个人生活体验,提出对问题的看法。

启示从原文引出;评价表明态度及理由。

特别注意是否让举例或结合实际,把题目中所要求的全部答出。

八、懂得常用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方法有: 正面描写: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外貌侧面(间接)描写:其他的人或事细节描写环境衬托人物心情等。

用词的感情倾向.褒贬色彩作用是:揭示人物性格,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非主人公在文中的作用:对比烘托,使主人公性格特征更加鲜明突出.九、记叙文语言风格:亲切自然口语化、幽默讽刺、热情奔放、冷峻辛辣等十、人称作用:第一人称: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第二人称:便于作者与文中的人物或读者感情交流,显得特别亲切、感人。

第三人称: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的反映客观内容,有比较宽广的活动范围。

六、材料作文应对策略一、材料作文相关知识1、材料作文的特点:(1)读写结合,考生要通过阅读、分析、提炼、联想、表达之后,才能完成写作任务;(2)自拟题目、不限文体,鼓励学生写出真情实感,鼓励学生写出个性与创意来。

2、材料作文的形式:(1)文字材料,构思作文。

(2)漫画材料,看图写文。

(3)读后感等。

二、材料作文应对策略:1、读懂材料;2、明确要求。

(一)、给文字材料作文1、结构:材料+要求(必须与材料有关。

看懂材料,确定主旨)。

2、审题和领悟:看清要求(拟题、文体、文字、内容等),确定立意、结构。

3、具体建议:合理使用材料,不避开材料,另起炉灶。

记叙文:分析材料内容,联系相关的人或事。

开头:“读了以上材料,我想起了……”或“在我的生活阅历中,也有这样一个人”。

结尾再用恰当的议论将所叙的人或事与材料中的人或事相比较,画龙点睛即可。

写读后感,要读懂材料并准确提炼论点。

围绕一个观点写感受,从"引_议_联_结"四个方面进行写作. 一、描绘类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

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答题示例: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

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

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

好一个调皮的孩子!(节选自谢大光《鼎湖山听泉》)问:“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么不说成“真是可爱的孩子”? 答: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强烈,“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女的性格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