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社会学概论(第九章).

合集下载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第一章(无)第二章1 社会学:研究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综合性社会科学。

2 描述性功能:那些为了了解和掌握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

3 解释性功能: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

4 预测:要提示将来的社会事件和状态是怎样的,包括预见与对社会未来的测量双重含义。

5 规范性研究:确定预定社会目标及其达到预定目标而采取的行动与手段,以及对社会目标行动与手段的合理性可行性评价的过程。

6 社会批评:社会学参与社会的另一方面,就是对旧的思想,旧的观念和阻碍社会进步的事物,行为进行理论分析,提出克服和解决问题的意见与建议。

7 问卷调查:以文体表格形式向被调查者收集相关资料的一种定量研究方法。

8 实地研究又称田野调查:深入研究对象内部,以参与观察和结构访问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9 参与观察:研究者在某种程度上置身于观察对象的环境和社会活动中,使自己成为被研究群体中的一员一种观察方法。

10 个案研究:对某个社会单位的生活全过程或关于它的某个方面的个别实力和整体相关联的一种研究方法。

11 科学实验方法: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发现证实社会现象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12 非介入性研究:它不是直接从研究对象那里收集所需资料,而是通过收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分析和探讨各种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13 定性方法: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14 定量方法: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

第三章1 社会:以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2 角色:包括职位和由职位发生的权利义务以及行为规范,行为模式的总和,是由个人与社会的结合而产生出来而且比个人更具体的概念。

胡荣社会学概论第9章社会组织

胡荣社会学概论第9章社会组织

第9章社会组织【第一节社会组织概述】一、社会组织的涵义和特征一般来说,社会组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社会组织泛指一切人类共同活动的群体;狭义的社会组织是指与初级群体相对的次级群体(郑杭生,2002)。

本章是从狭义上进行理解的。

1.涵义:社会组织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为了实现特定社会目标而将社会成员有意识聚合起来,形成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单位,并执行一定社会功能的社会群体。

2.特征:目标特定而明确内部结构相对稳定组织成员关系理性化组织成员之间的交往具有片面性和间接性组织界限清晰二、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目标成员规范权威物质技术条件环境三、社会组织的类型1、美国功能主义的代表帕森斯根据组织的目标和功能进行划分:经济生产组织政治目标组织整合组织模式维持组织2、美国社会学交换学派的代表彼得•布劳和理查德•斯科特根据组织目标与受益者的关系不同,把社会组织分为四类:互利组织商业组织服务性组织公益组织3、美国社会学家爱桑尼根据组织对其成员的控制方式的不同,把社会组织分为三类:强制性组织功利性组织规范性组织4、爱桑尼还根据组织的专业化程度,将社会组织分为四种:专业组织半专业组织非专业组织服务组织5、根据组织有无正式结构或结构的紧密程度,可以把社会组织分为: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6、国内学者对社会组织的分类,一般是建立在社会组织的本质是人们在各个生活领域中社会关系结合形式这一认识之上。

陆学艺将社会组织分为四类:经济组织、政治组织、文化组织、综合组织。

四、社会组织的功能整合社会,促进社会良性运行满足社会成员各种社会需求凝聚力量,提高社会活动的效率【第二节社会组织的目标】什么是社会组织的目标组织成员努力争取达到组织所期望或设定的未来状况,即是组织的目标,它是社会组织的灵魂,也是社会组织开展各项活动的依据和动力。

一、社会组织目标的意义组织目标对组织和个人的发展具有导向性组织目标是制定和修正组织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依据组织目标是衡量组织活动成效的尺度组织目标影响着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二、社会组织目标的分类从时间上来说,社会组织目标有长期、中期和短期目标。

社会学概论第九章 家庭婚姻与社会性别

社会学概论第九章 家庭婚姻与社会性别

第九章家庭、婚姻与社会性别本章内容架构:一、研究概述二、婚姻家庭社会学三、家庭生活的变迁与问题四、未来家庭的发展趋势五、社会性别引言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运行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社会学最基本的假设: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作为连接个人生活与社会运行的中介,体现着并作用于双方的相互关系。

第一节研究概述一、研究对象与意义二、研究的独特角度一、研究对象与意义初级生活圈--家庭、婚姻、性、社会性别完全可以分别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但是作为个人生活与社会运行的中介,三者实际上又是一种系统的。

整体的存在。

引申社会学关于社会群体的基本概念,可以视之为人类“初级生活圈。

人类三种最基本的社会活动:物质、人口和精神财富再生产,首先存在于初级生活圈内之内。

初级生活圈对个人生活与社会运行的重要影响(历史情况)第一,大多数关于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的法律和制度,都基于某个共同的法理,具有极强的共通性与互补性。

--如,婚外恋的危害。

从整体指责危害原有的“初级生活圈”,统一在不同的法理或生活信仰之中。

第二,大多数关于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的法律和制度都是在某种既有社会形态进入转型时期以后,首当其冲地被怀疑、被批判。

--如,五四时期先进分子批判封建的包办婚姻;新中国颁布的第一个法律-婚姻法。

历史意义:首先改造“初级生活圈”,以适应和牵动个人生活与社会运行的共同更新。

初级生活圈的重要意义初级生活圈是最深刻、最直接、最重要的人类关系。

人类活动中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三种最基本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在这一关系中反映得最充分最集中。

--如:家庭小世界,世界大家庭;--先成家后立业;--如何处理好事业与家庭的关系。

现代的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之中,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三种因素在相互作用的运行中,稍有不协调,就可能引发矛盾与冲突,甚至造成“初级生活圈”残缺或解体。

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相关事物或支持系统二、研究的独特视角从个人活动的角度,是个人选择与行为的结果,表现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生活实体。

《社会学概论》第九章_社区和社区发展(自考版)

《社会学概论》第九章_社区和社区发展(自考版)

• 人文区位学理论
(2)扇形理论: 霍伊特;
城市土地使用模式更接近于扇形般地发展,每个具有对 同性质的扇形从中心向外扩张;用途一致的土地会毗 邻在一起,用途不一致的土地则会相互排斥;居住区 则按收入和社会地位等标准分开,并各自在城市的不 同位置按不同的方向向外扩张。
城市空间表现为:中心商业位居城市中心;轻工业区 沿交通线从市中心向外呈楔形延伸;居住区呈现为由 低租金向中等租金住宅的过渡;高房租沿一条或几条 城市交通干道从中心区向郊区成楔形延伸。
• 中国自己的社区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末乡村建 设运动期间,比较著名的有杨开道和许仕雍主持 的清河调查及李景汉和晏阳初主持的定县调查
• 30年代 费孝通 写出中国社区研究名著《江村经 济》 又叫《中国农民的生活》1939 在英国出版
• 抗战期间成果 费孝通《禄村农田》、张之毅《易 村手工业》、《玉村农业与商业》、田汝康的 《芒市边民的摆》
• 一、社区发展 • 概念:指在城乡基层社区中社区居民依靠社区自身力量,
在政府和其他组织机构的支持下,推动社区有计划地进 行社会变迁,改善社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状况,提高 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 社区发展概念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联合国倡导并 在世界范围内推广
• 二、社区发展的目标与原则 • (一)目标:任务目标和过程目标 • (二)中国社区发展原则:
负面影响
习 题 单选
• 1、社会学者对于社区的研究始于德国社会学家
• A.斯宾塞 B.马克思
C
• C.滕尼斯 D.齐美尔
• 2、农村社区的特点有
• A.人口密度低
ABDE
• B.经济活动相对简单
• C.人际互动趋向功利化、理性化和肤浅化

社会学概论第九章社区

社会学概论第九章社区
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最常用的指 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称城市化率。
• 城市化伴随着工业化产生而产生 • 发达国家的 “逆城市化”现象 •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加快
二、城市化的影响与后果 1、城市化带来了生产方式的变化 2、城市化改变了社会的人口结构和职业结构 3、城市化引起了生活方式的变化 4、城市化引起了家庭结构和功能的变化 5、城市化对思想文化观念的影响 6、城市化引起了社会问题
二、 社区构成要素
1、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基础而组织起来 的、进行共同生活的人群
2、有一定的地域空间 3、有一套相对完备的生活服务机构和设 施
4、有自己特有的文化 5、社区居民对本社区的的排列顺
序和组合方式。 1、社区的生态环境结构 2、社区的人口结构 3、社区的经济结构 4、社区的区位结构
文化中心作用——城市是科技中心、情报信 息中心、教育中心、文学艺术中心等。城市是创 造与传播文化的基地;城市中的文明开放程度较 高,教育和文艺活动较为普及,为新思想、新观 念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第三节 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含义与世界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指人口从乡村向城市转移,造成城
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数量增加的过程。城市化通 过原有城市的扩大、非城市社区向城市社区的转 化以及新建城市这三个途径来实现。
主要的活动空间有工业区、商业区、居民生活区、 行政管理区、文化区、游览区等。由于各国文化 传统不同,每个城市形成的过程不同,城市的规 模不同。西方国家不少城市,其中心区多为商业 区,往外是由工厂、住宅构成的过渡区,再往外 则是不同阶层居民的住宅区,高阶层住宅一般建 立在远离工厂和闹市区的城市边缘。
在我国,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功能的城市, 区位结构有很大差别。如政治城市,在古代社会 一般是正方形,行政区坐落在城市中央,它的四 面多发展为商业区。经济城市的市中心多是商业 区,多设在人口集中、交通方便,靠近码头车站 的地方。沿海沿江及靠近山区的城市,多为长条 形或依山势而建。现代城市一般是圆形城市,因 为圆形四周与市中心距离相等,信息沟通、交往 和服务效率最高。工业区多设在城市的边缘或郊 区。文化区一般设在城市较为偏静的地方。休息 游览区一般有分散和集中两种类型。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社会学概论(Introduction to Sociololgy)说明【课程简介】《社会学概论》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

本课程的基本任务是让学生了解社会学的基本知识,能够运用社会学理论观察、分析现实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

本课程的核心教学内容涉及社会学的产生,社会学的重要研究领域,诸如社会群体、社会互动、社会组织、社会分层、社会制度、社会问题、社会控制等。

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是让学生掌握社会学的基本知识,能够运用正确的社会学理论观察、分析现实中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

【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正确认识社会,并探索其中的规律,了解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以及其学科特点和功能,掌握社会化、社会互动、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社会分层、社区、社会制度、社会问题、社会保障、社会变迁等基本的社会学理论。

【先修课程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能力培养要求】懂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学的基本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对现实中的重要社会现象有一个比较清晰的基本认识或印象。

【学习总量】总学时72学时,其中理论68学时,习题4学时。

学生自主学习6学时,另行安排。

【教学方法与环境要求】运用讲授法、讨论法;要求使用多媒体教学。

【教材与主要参考书】教材:《社会学概论》(第3版),王思斌,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参考书:1.《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郑杭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2.《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第3版),侯均生,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年大纲内容第一章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社会学的形成与发展情况,以及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情况理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社会学的研究领域;社会学的学科特点和功能运用:学会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内容提要】第一节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一、社会学的产生二、社会学的形成和发展三、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第二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一、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不同看法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三、社会学的研究领域与基本问题第三节社会学的学科特点与功能一、社会学的知识体系与学科特点二、社会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三、社会学的功能【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教学重点:社会学的形成与发展教学难点:社会学的产生【自主学习的任务与检查方式】任务:请同学们思考社会学与政治学之间的关系。

社会学概论第九章制度.

社会学概论第九章制度.
(1)规范社会秩序。人类社会行 为的复杂性、社会关系的多样性 以及利益驱动的多极化,因此规 范各个利益群体之间的冲突十分 必要
(2)管理公共事务。核心任务
A.多元论
多元论把社会看成是由不同利益群体组成的, 包括社会阶级、政治党派、工会、经济组织 和消费者。这些不同群体不断地提出要求, 试图影响政府决策者。
法 5、社会设置 6、社会规范
1、劳史、霍伯特
制度是“社会认可的集团或关系”。 ——劳史 (Ross)
制度是“既定的和认可的社会生活的装置的全 体或任何一部分”。 ——霍伯特 (Hobhouse)
2、季亭史、赫芝拉
各种制度是“保存人类以往最佳成绩的一些 机 关”。 ——季亭史(Grldings)
设施是社会制度运作的空间场所 和物质基础。
三 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
核心是价值标准 非人格化的权威力量 具有稳定性和差异性 具有抑扬性
四 制度的功能
一、行为导向 二、行为调控 三、文化创新 四、社会化促进
功能
(1)行为导向功能
为了使人们的角色行为保持一定程度的协 调和一致,保障社会生活的有序性和连续 性,社会总是通过一系列规范来约束人们 的行为,社会制度就是其中的一种
四、政治制度 五、宗教制度
制度有哪 些。。。
五种社会活动领域
五种主要社会活动领域相应地形成了五种制度:
(1)经济制度:关于生产资料归谁所有、 产品如何分配与交换、 行为主体相互关系调整等方面的基本规范的总和。
(2)政治制度:关于各个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与相互关系、 行政、公共秩序、国家安全等方面的基本规范的总和。
这种规范在漫长的岁月中,由社会的有识之士对其加以 比较、取舍、创新、改革,并加以组织化、条文化就创 造出适合时宜的制度。这种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自然而 产生的社会关系的系统模式就是自然形成的社会制度, 例如,家庭、婚姻、宗教、国家等制度。

第九章 互动理论

第九章  互动理论

1、人类是“符号”的制造者和使用者。 、人类是“符号”的制造者和使用者。 (2)人类有获得“符号的一致意义”的能力。 ) 制造出来的“符号”只有在参与互动的人们 之间获得同样的解释,这些符号才能起到连接人 们行为的作用。 通常情况下,人通过学习、体验,有获得 “符号的一致意义”的心理能力。 思考:在符号不能获得一致意义的情况下, 思考:在符号不能获得一致意义的情况下, 交往中可能出现什么情况? 交往中可能出现什么情况?
一、互动理论的学术渊源
5、“现象学”互动思想的影响 、 现象学” “现象学哲学”认为,人认识外部世界的工 具是“大脑”。因此,人关于“外部世界”的认 知,都是经过了大脑“意识”过程之后的产物, 或者说,是经过大脑加工后的“现象”,而不是 外部世界的真实本质。 阿尔弗雷德·舒茨“现象学互动主义”,对互 动理论关于个体内心互动模式的“内容”是什么, 产生了重要影响。
Page 24
一、互动理论的学术渊源
5、“现象学”互动思想的影响。 、 现象学” (1)个体内心有一套关于“社会的现象”。 ) 舒茨称个体内心的一套现象为“知识存储” 或“袖里乾坤”。它是一套关于在各种情景中 “适当的行动的符号”,内容包括“动机、价值 取向、行动的规则与对策”等。 “知识存储”或“袖里乾坤”使个体在现实 情景中获得“发生适当的行动”的信息,因此是 个体如何发生社会行为的决定因素。
Page 21
一、互动理论的学术渊源
4、米德心理学思想的影响。 、米德心理学思想的影响。 (3)社会——个体内心稳定的“互动模式”。 ) 基于“心智”和“自我”能力,个人内心会 形成某种稳定的“适当行动路线”。包括稳定的 动机、价值取向,使行动在“时、空”中一致。 互动行为“模式化”。
Page 22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四版》郑杭生课后题总结7-9章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四版》郑杭生课后题总结7-9章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四版)第七章社会互动1、简述社会互动的含义、特点与类型。

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主体之间为了满足各种需要而发生的、以信息传播为基础而形成的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作用和相互了解,从而在经济、政治、文化及心理等方面产生相互影响和相互依赖的社会行动过程。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①社会互动必须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会主体(包括个体与群体)之间;②社会主体之间发生以信息交流为基础的相互依赖性关系和行为是社会互动的前提条件;③社会互动可以是面对面的,也可以借助媒介进行;④社会互动与特定的社会情境密切相关,并形成特定的互动模式;⑤社会互动不仅会影响互动关系,而且会对复杂的社会关系网格和社会结构产生影响。

类型:①根据参与人数划分:二人互动、三人互动与多人互动②根据社会互动的主体类型划分:人际互动与群体互动③根据互动的目的划分:熟悉情境互动、生活情境互动、社交情境互动④根据互动中的人际关系及其性质划分:情感性互动、工具性互动和混合性互动⑤根据社会互动主体间的利益、权力关系及其性质划分:交换、合作、竞争、冲突、强制和顺从与顺应2、简述网络时代社会互动的特点。

①网络互动的超时空性②网络互动的匿名性和符号性③网络互动的自由、自治性3、简述社会互动的过程与主要环节。

(1)贝尔斯的互动过程分析美国社会学家贝尔斯提出一种小群体研究方法——互动过程分析。

他认为,小型群体的面对面互动包括12类互动范畴,涉及取向、评价、控制、决定、紧张和整合等六项功能性问题,互动可分为下列阶段:①定向阶段,主要解决情境辨识问题。

②评价阶段,主要解决态度确定问题。

③控制阶段,主要解决行为选择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这三个阶段并不是直线发展的,有时可能会重复某一阶段,在互动的各阶段中往往伴随情绪因素,在多人互动中,人们与谁互动,进行哪方面的互动都有较强的选择性。

(2)芝加哥学派的四阶段说①敌对或竞争。

这是最初级和基本的社会互动。

社会学理论(含社会学概论)配套题库-西方社会学理论-第九章 符号互动论【圣才出品】

社会学理论(含社会学概论)配套题库-西方社会学理论-第九章 符号互动论【圣才出品】

第二篇 西方社会学理论第九章 符号互动论一、名词解释1.符号互动论答:符号互动论是一种侧重于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社会的理论流派,是一种主张从人们互动着的个体的日常自然环境去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社会是由互动着的个人构成的,对于诸种社会现象的解释只能从这种互动中寻找。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以来,它在美国及西方社会学界颇为流行。

符号互动论的理论基础是:苏格兰伦理学家的影响,詹姆斯对习惯、自我与社会我的研究,鲍德温的自我发展三阶段论,杜威的社会互动思想。

它的早期代表人物有库利、托马斯、米德。

2.“镜中之我”(中央财经大学2017年研)答:“镜中之我”是社会学家库利在研究个人的自我概念的过程中提出来的。

库利认为,一个人的自我观念是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是其他人关于自己看法的反映,人们总是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之中形成了自我的观念。

一个人对于自我的某种明确的想象是由别人对自己的态度所决定的。

这种类型的社会我可以称作“反射的自我”或“镜中我”。

库利将自我意识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①我们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

②行为之后,我们设想或理解他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

③我们根据自己对他人的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并据此做出下一步反应。

在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中,每个人的自我意识和个性就逐渐形成了。

3.自我相关试题:(1)主我和宾我(赣南师范大学2018年研)(2)客我(米德)(中央财经大学2015年研)(3)乔治•米德的“自我”概念(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研)答:乔治•米德认为,自我意识是随着符号使用能力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人出生之初是没有自我意识的,随着符号使用能力的提高,人开始将“我”作为一个符号,作为一个对象来加以思考,这时,自我意识就开始产生了。

米德将“自我”分为“主我”(I)和“客我”(me)两个部分:①“主我”是自发的、能动的,为自我和人格的发展提供动力;②“客我”是内化了的社会要求和期待,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

派生的社会制度包括

派生的社会制度包括

派生的社会制度包括篇一:社会学概论第九章复习题第九章社会制度一、本章要点总结1、社会制度:有宏观、中观和微观之分,宏观的社会制度指一个国家的总的社会经济制度,中观的社会制度指重要的社会生活领域中的社会关系及行为规则系统,微观的社会制度指具体的办事规则。

社会学研究社会制度着眼于中观尺度,认为社会制度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社会需要,在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

2、本原的社会制度:指人类社会形成初期就存在、人类生存所依赖的最基本的社会制度,包括经济制度和家庭制度。

3、派生的社会制度:指在本原的社会制度的基础上分化形成的社会制度。

它是人类的需要和满足需要的手段不断发展而形成的新的社会制度,主要包括政治制度、宗教制度和教育制度等。

4、社会整合:也称社会一体化,是指社会各要素、组成部分相互联系与协调,结合成为一个统一整体的过程及结果。

社会整合有许多具体形式,除社会结构整合外,还包括社会制度的整合、社会功能的整合。

5、制度化:是人们的行为方式或群体的社会生活从不固定到比较固定,从变动不居到模式化、定型化的过程。

制度定型化的过程也就是制度建设过程,也是社会制度从不健全到健全的过程。

二、本章习题(一)填空题1、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2、本原的社会制度包括。

3、派生的社会制度包括、。

4、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5、制度的设备系统包括。

6、制度建设与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应同步进行。

(二)选择题1、整合作用是指()A.一个社会的整体作用B.将各部分合在一起C.各部分协调成为一个整体D.一个社会的稳定2、有人借改革假公济私,有所谓“你有政策,我有对策”,这种现象我们称为()。

A.制度化优先B.制度化冲突C.制度化逃避D.制度化建设(三)简答及论述1、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

2、社会制度的功能。

三、习题答案(一)填空题1、普遍性变异性相对稳定性阶级性2、经济制度家庭制度3、政治制度宗教制度教育制度4、概念系统规则系统组织系统设备系统5、实用性设备象征性设备6、制度改革(二)选择题1、C ;2、C;(三)简答及论述1、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

社会学概论第九章 社会分层与流动PPT课件

社会学概论第九章 社会分层与流动PPT课件
非结构性流动 ——又称自由流动,指在社会基本结构不变的 情况下,由于个人的原因所造成的社会流动。Biblioteka 27三、合理社会流动及其意义
1、什么是合理流动:
从量的角度看: 要适量。
从质的角度看: 一种社会流动是否合理,主要看它是否有
利于社会发展,并符合现代社会中的机会均等 原则。
28
Q&A问答环节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学问学问,边学边问。
对于经济、社会和政治三个标准,韦伯 解释说,它们有时是相互联系,甚至是相互 重叠的,但它们之间并没有因果决定关系。
在实际运用中可根据特定社会现实状况, 将其中一个标准放在突出的地位上,以确定 分层中轴的问题。
13
第三节 社会分层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分层的方法与标准 1、方法 社会学对分层研究的方法一般有主观 法和客观法两种。
He is quick and eager to learn. Learning is learni ng and asking.
29
结束语 CONCLUSION
感谢参与本课程,也感激大家对我们工作的支持与积极的参与。课程 后会发放课程满意度评估表,如果对我们课程或者工作有什么建议和 意见,也请写在上边,来自于您的声音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和帮助, 大家在填写评估表的同时,也预祝各位步步高升,真心期待着再次相 会!
30
感谢聆听
The user can demonstrate on a projector or computer, or print the presentation and make it into a film
第九章 社会分层与流动
➢ 社会分层概述 ➢ 社会分层理论 ➢ 社会分层研究的主要内容 ➢ 我国的阶级阶层状况 ➢ 社会流动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课后习题(社会组织)【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课后习题(社会组织)【圣才出品】

第九章社会组织1.怎样理解组织的概念及其特点?答:(1)组织的概念广义上,泛指一切人类共同活动的群体,包括家庭、家族、村社等初级群体;狭义上,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某种共同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所形成的社会团体。

(2)组织的特点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一般包括四个方面,即规范、地位、角色和权威,它们的相互关系和联系构成了社会组织的基本结构。

①规范规范是指稳定的规则与规章制度。

规范提供了互动当事人一种相互期望的模式,使社会生活中的互动行为标准化,使人际互动得以顺利而稳定地进行。

②地位地位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所处的位置。

社会组织的互动是经由地位而建立的。

社会地位的形式有两种:归属地位与成就地位。

归属地位是与生俱来的;成就地位则是依靠个人后天的努力所取得的地位。

社会组织中的地位主要是成就地位。

③角色角色是指按一定社会规范表现的特定社会地位的行为模式。

人的社会角色与社会地位是不可分割的,不存在无角色的地位,也不存在无地位的角色,角色表现地位,地位规定角色的范围。

可以说,角色是地位的动态表现,而地位则是角色的静态描述。

社会组织就是由一组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角色构成的。

④权威权威是指一种合法化的权力。

它是维持组织运行的必要手段,它使成员在组织内感受到约束和限制。

组织权威一般有两种特征:首先,权威是社会组织的特性。

其次,权威依附于职位。

2.组织目标对社会组织的重要意义是什么?答:社会组织是围绕特定社会目标建立起来的,组织的目标是组织在未来所要达到的状态和结果,它代表组织的方向与未来。

组织的目标对组织的存在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1)组织目标是组织的灵魂组织是靠目标来维护的,组织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目标进行的。

任何一个组织只要失去了它的特定目标,便不能在原来的意义上继续存在。

(2)组织目标是确定组织活动路线的基础①对内,是指组织在制定方针、路线、政策时,要以目标为准绳。

②对外,组织目标是组织的宣言书、动员令。

组织目标对社会大众来说是宣言书,它向社会大众宣告本组织的宗旨、性质和任务,使人们认识、了解这个组织,以便加入该组织或与该组织发生联系。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九章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九章
人需求只能通过家庭功能的实现才能满足。 • (四)影响婚姻家庭的各种社会因素 • 首先,家庭的变化受到计划生育国策的巨大影响。 • 其次,社会设置的变化也极大地影响了婚姻家庭的生活实体。
三、婚姻家庭的过程研究
• (一)婚姻准备与结婚 • 婚姻准备就是当事人在性、爱情、婚姻三方面持续地社会化与个性化的过程。
婚姻准备中最引人关注的问题就是择偶 (生活实体意义上的恋爱)。在定量 研究中,它可以用一系列指标来测度或标定。 第一,择偶动机。第二,择偶 标准。第三,通婚圈半径。第四,通婚者的般配程度。第五,择偶的家庭因素。 第六,择偶经历。 • (二)婚姻的维系。 • 第一,他(她)必须认定目前 的婚姻是自己不可或缺的人生价值。第二,他 (她)必须愿意和善于为此首先付出。第三,他(她)必须拥有促使对方适当 互动的能力。
第二节 婚姻家庭社会学
一、定义
• (一)婚姻 • 婚姻,作为个人活动结果的生活实体,其定义可以概括为:持续的性关系+共
同生活。 • (二)家庭 • 家庭,作为生活实体,其定义可以概括为:实体婚姻+子女+生活共同体。 • 核心家庭,又称夫妇家庭,指父母与未婚子女共同居住和生活。 • 主干家庭,指父母(或一方)与一对已婚子女(或再加其他亲属)共同居住生
• 英文中的“ feminism”在20世纪80年代初传入中国大陆的时候,一般被翻译 为“女权主义”;在我国台湾则一般被译为“男女平权主义”。20世纪90年代 以后,中国的许多女性研究者认为,将其翻译为“女性主义”更为合适。
• feminism最为宽泛的一般意义,是用来指称这样的理论或理论家:他们认为性 别之间的关 系是不平等的,是一方压制另一方、一方服从另一方的;认为这 是一个政治权力的问题,而不是一种自然的事实;并且认为这一问题对于政治 理论及实践是至关重要的。

社会学概论第九章 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1)

社会学概论第九章 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1)

回到各章安排
回到课件构成
45
韩国农民抗议世贸 集体跳海反对农产品放开
46
回到各章安排
回到课件构成
2005年12月4日,在韩国首都首尔,防暴警察与示威者激烈对峙。当 天,大约一万名工人和农民在韩国首都首尔举行大规模抗议示威,要 求改善临时雇工的工作条件,并对韩国政府进一步开放国内大米市场 表示不满。 回到各章安排 回到课件构成
孔德的人类社会发展阶段论 人类社会变迁和进步的三阶段:军事阶段、 过渡阶段和工业阶段
斯宾赛的社会进化论 社会的发展由简单到复杂,认为自然进化 天经地义,反对人为、强制的改变
回到各章安排
回到课件构成
12
历史循环论
汤恩比(英国历史学家)的“社会和自然环境压力” 论 索罗金(俄国社会学家)的“文化类型”论(文化体系 的两大类型:感性和灵性文化)
回到各章安排
回到课件构成
21
二、理性化
理性指采取分析的态度,按照对象世界的本来 面目去认识对象世界,验证对象世界。 理性的概念实质上是一个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念 的体现 韦伯被公认为现代化理论的重要奠基人,他认 为现代化的核心或者说最能体现现代化的指标 是理性化。
回到各章安排
回到课件构成
22
回到各章安排 回到课件构成
29
观看《大国崛起》 总结西方国家在 现代化发展中的优势和特点
回到各章安排
回到课件构成
30
回到各章安排
回到课件构成
31
日本岩仓使节出访: 始惊、次醉、终狂 几千年来日本一直在向强者学习
回到各章安排
回到课件构成
32
你认为推动英国现代化发展的决 定性因素是什么?
回到各章安排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圣才出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圣才出

第九章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9.1复习笔记一、研究概述1.研究对象与意义(1)研究对象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被视为人类“初级生活圈”。

它们是最深刻、最直接、最重要的人类关系。

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可以用图9-1来表述,它可以看做是社会学在这一领域中的基本研究对象。

图9-1(2)研究意义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既是历史演变的产物与见证,又是社会文化发展中的能动因素,尤其是在这一领域中,人类所关心的一些最根本的问题。

社会学对“初级生活圈”的研究,不仅是本学科完善和发展的必需,也是与其他学科交叉渗透综合的最佳突破口之一。

2.研究的独特角度(1)从个人活动的角度来看,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都是个人选择与行为的结果,表现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生活实体。

(2)从社会运行的角度来看,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都是社会管理的产物,表现为一种强制式的社会设置。

仅对生活实体的研究主要是心理诸学科的任务,仅对社会设置的研究则主要是法律诸学科的侧重方向。

社会学必须吸收和兼容它们的研究,确保从自己的基本假设出发,重点研究在同一载体内,生活实体与社会设置之间的运行机制与过程。

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的现实存在形态,往往是生活实体与社会设置之间相互作用的妥协产物。

这就是社会学研究这一领域时所应该具有的基本角度。

二、婚姻家庭社会学1.定义(1)婚姻①作为个人活动结果的生活实体,其定义可以概括为:持续的性关系+共同生活。

②作为社会设置的婚姻,则是指:a.两个人按照社会所要求的契约关系和程序来组建共同生活;b.双方都与对方原来的家庭结成确定的关系。

(2)家庭①作为生活实体,其定义可以概括为:实体婚姻+孩子+生活共同体;②作为社会设置,家庭的定义强调的是:血缘+供养+继承,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各种权利义务关系。

(3)家庭的类型①核心家庭,又称夫妇家庭,就是只有父母与未婚子女共同居住和生活。

它有三种具体形式:仅由夫妻组成、夫妻加未婚子女(含领养子女)、仅有父或母与子女(单亲家庭)。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圣才出品】

第九章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9.1复习笔记一、研究概述1.研究对象与意义(1)研究对象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被视为人类“初级生活圈”。

它们是最深刻、最直接、最重要的人类关系。

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可以用图9-1来表述,男人、女人和孩子是初级生活圈的最基本构成单位,其间的连接线表示人类最基本的供养关系。

图9-1人类“初级生活圈”示意图这个示意图表示的是主流模式,并不贬斥任何其他形式。

从个体的产生与成长来看,它就是最初的“社会”;从社会的构成来看,它又是最初级的“单元”;从历史发展来看,它源远流长,目前也并没有完全崩溃。

(2)研究意义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既是历史演变的产物与见证,又是社会文化发展中的能动因素,尤其是在这一领域中,人类所关心的一些最根本的问题。

社会学对“初级生活圈”的研究,不仅是本学科完善和发展的必需,也是与其他学科交叉渗透综合的最佳突破口之一。

2.研究的独特角度(1)从个人活动的角度来看,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都是个人选择与行为的结果,表现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生活实体。

(2)从社会运行的角度来看,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都是社会管理的产物,表现为一种强制式的社会设置。

仅对生活实体的研究主要是心理诸学科的任务,仅对社会设置的研究则主要是法律诸学科的侧重方向。

社会学必须吸收和兼容它们的研究,确保从自己的基本假设出发,重点研究在同一载体内,生活实体与社会设置之间的运行机制与过程。

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的现实存在形态,往往是生活实体与社会设置之间相互作用的妥协产物。

这就是社会学研究这一领域时所应该具有的基本角度。

二、婚姻家庭社会学1.定义(1)婚姻①作为个人活动结果的生活实体,其定义可以概括为:持续的性关系+共同生活。

②作为社会设置的婚姻,是指:a.两个人按照社会所要求的契约关系和程序来组建共同生活;b.双方都与对方原来的家庭结成确定的关系。

(2)家庭①作为生活实体,其定义可以概括为:实体婚姻+孩子+生活共同体;②作为社会设置,家庭的定义强调的是:血缘+供养+继承,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各种权利义务关系。

第九章 家庭与婚姻 《社会学概论》PPT课件

第九章 家庭与婚姻 《社会学概论》PPT课件

谢谢!
第二节 婚姻
一、婚姻及其意义
二、择偶
婚姻的自然属性导致人们把相貌、身体、年龄等作为 择偶的标准。
婚姻的社会属性导致人们把经济、政治、道德、文化 或宗教等作为择偶的标准。
一般的择偶原则: (1)条件互等原则 (2)双向选择原则 (3)择偶梯度原则 (4)满意优化原则
择偶梯度原则


A
A
B
B
C
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家庭和一夫一妻制家庭。
三、家庭的结构与类型
家庭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构=家庭人口要素+家庭代际要素
根据家庭结构的不同: 1.核心家庭(nuclear family)
又叫原子家庭,是由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组 成的家庭。
该家庭结构内部只有一个权力中心和活动中 心,其不完整形式还包括配偶家庭和单亲家庭。
五、 我国家庭结构的变迁
新中国成立以后,伴随着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和社会流动性的 增强,中国传统社会的家庭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社会中 的大家庭越来越少,核心家庭和扩展家庭中的主干家庭逐渐成为 社会上主要的家庭结构形式,家庭的规模也越来越小。
原因:
城市退休制度和养老制度的实施
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
计划生育的实施
2.扩展家庭(extended family)
又叫血亲家庭,是由两对或两对以上的夫妇及未婚 子女组成的家庭。
扩展家庭主要强调与不同亲戚的“血缘纽带”,其 主要形式有:
(1)主干家庭---是由两对或两对以上均异代的 夫妇与未婚子女所组成的家庭。
(2)联合家庭---是由至少两对或两对以上的同 代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
二、 西方社会家庭结构的变化

人大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九章 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

人大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九章 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

第九章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第一节研究概述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运行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是社会学重要的分支,具有很大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婚姻家庭社会学、性社会学和性别社会学与其他学科的区别在于:社会学的研究有着一个最基本的假设——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都是作为连接个人生活与社会运行的中介,体现着和作用于双方的相互关系。

家庭、婚姻、性、社会性别完全可以分别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但是作为个人生活与社会运行的中介,三者实际上又是一种系统的、整体的存在。

引申社会学关于社会群体的基本概念,可以把它视为“人类初级生活圈”。

“初级生活圈”是最深刻、最直接、最重要的人类关系。

人类活动中生物的、心理的和社会的三种最基本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在这一关系中反映得最充分、最集中。

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既是历史演变的产物与见证,又是社会文化发展中的能动因素。

尤其是在这一领域中,人类所关心的一些最根本的问题,例如人的生物属性与社会属性、精神与肉体、个人与社会、理智与情感、自私与无私等等相互关系和作用机制的问题,都得到充分和集中的反映。

这是人类活动的其他领域所难于比拟的。

因此社会学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不仅是本学科完善和发展的必需,也是与其他学科交叉渗透综合的最佳突破口之一。

作为个人活动与社会运行的中介,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必然按照双方的不同要求,同时扮演两种角色,显现出两种不同的特征和存在形态。

从个人活动的角度来看,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都是个人选择与行为的结果,表现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生活实体。

从社会运行的角度来看,它们又都是社会管理的产物,表现为一种强制式的社会设置。

结果,它们总是同时地既作为生活实体,又作为社会设置而存在而运行。

第二节婚姻家庭社会学婚姻,作为个人活动结果的生活实体,其定义可以概括为:持续的性关系+共同生活。

作为社会设置的婚姻,则是指:一、两个人按照社会所要求的契约关系和程序来组建共同生活(当事人的“婚”);二、双方都与对方原来的家庭结成确定的关系(当事家庭之间的“姻”)。

社会学概论新修 第三版 笔记第九章

社会学概论新修 第三版 笔记第九章

美国金昔,《人类男性性行为》《人类女性性行为》,开创“性释放总量”理论3、发展时期丛50年代初期开始到目前①关于性现象的社会调查报告不断涌现,引起较大反响。

②关于性现象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宏观研究和思辨研究也在不断发展。

③比较公认的和规范的性社会学的理论创建。

时至1995年,爱德华·劳曼、盖格农等人出版了《性存在的社会组织》一书,系统的创建了“性存在的社会网络理论”,并且以历史上首次美国随机抽样的面访调查的数据分析,验证了自己的理论。

(二)性存在的概念性是指以达到高潮为中心环节和本质标志,以生殖器反应为最终表现形式的人类身心过程。

性存在是指上述概念的性,在特定的社会时空中,以人的活动为载体所表现出来的相应形态。

性存在概念包含三个系统:性的生物存在、性的心理存在和性的社会存在。

(三)性的社会因素1、性的生命周期性的生命周期在中国表现为从无性到有性再到无性的过程。

2、性的性别鉴定两性的生物差异已被社会重新解释为性的性别角色。

3、性的阶层规定特定社会总是把占据优势地位的那些阶层的性关系与性行为模式,规定为总人口的典范或准则。

4、性的语言系统与相关行为的训练如何对待激情并划定行为界限,就是最主要的对性的相关行为的训练。

5、涉性的人际交往他是指那些客观上最重要结成性关系,但当前并无具体性表现的人际交往,最典型的就是“谈恋爱”。

6、性生活中的社会因素性生活中最根本的矛盾是:性行为要求“自私”,否则自己就无法达到性高潮;但是性关系却要求“无私”,否则无法与对方共享。

经典性学判定性生活状况时主要两大指标:性高潮频率和性爱抚种类的多少。

社会因素对性生活的影响,还集中的体现在当事人的性目标和性态度上。

(四)性在社会活动中的表现1、性、爱情、婚姻三者的关系在以往的社会中,基本上是婚姻主宰着爱情,最近20年来中国性文化的主要变化表现在爱情与性的作用越来越大,而婚姻的主宰正在丧失。

2、色情品传播与嫖娼卖淫色情品传播和嫖娼卖淫首先得和最主要的危害了社会风化,社会和个人越是对自己的“初级生活圈”没有信心,就容易高估外来威胁的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我国农村社区建设与服务
18
第二节

传统农村社区的类型
1.散村社区
2.集村社区
3.集镇社区
19
第二节

1
散村社区
大都因地理环境形成或最初形成的小村落
特点:人数少;经济单一;关系密切;与外界 相对隔绝;传统和保守;流动少;变迁缓慢
20
第二节

1
集村社区
居住人数较多、较集中的村庄
特点:人数较多;关系有亲有疏;经济有异质; 与外界联系;有一定组织、制度;有服务;有流动
51
第四节

3
城市化对策——城市规划
——遵循自然和社会规律,依据一定地区的具 体条件,以一定目标、计划和措施发展建设的方法 和过程 内容:城市化途径;解决城市问题 A.郊区化和城市带 B.花园城市——新城运动 C.城市重建运动 D.新农村运动
52
第四节

我国的城市化
1.我国的城市化历程
2.我国城市化道路的两种观点
23
第二节

我国农村社区建设与服务
1.社区建设的含义 2.解放前的社区建设 3.解放初的社区建设
4.转型时期的社区建设
24
第二节

1
社区建设的含义
——社区在政府的帮助和指导下,依靠社区力 量,利用社区资源,发展社区事业,解决社区问题, 强化社区功能,提高社区成员生活质量,促进社区 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 包括:社区的人口、环境、服务、文化、教育、 道德、保障、医疗康复、卫生、治安、经济、政治、 科技、组织、管理等
25
第二节

2
解放前的社区建设
梁漱溟为首的山东邹平乡村建设研究 晏阳初为首的河北定县平民教育实验运动
26
第二节

3
解放初的社区建设
打击反动势力、铲除恶势力 破除封建迷信,压制宗族活动 走集体化道路,发展经济,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扫盲运动
建立社会救助制度
社会教育
27
第二节

4
转型时期的社区建设
建设基层自治群体组织
31
第三节

2
近代、现代城市发展
城市定位理论——关于近、现代城市位置的理论
代表性的理论:货运中转、中心场、工业布局
32
第三节

2
近代、现代城市发展
发展规律和趋势
自然形成 规模小 单一功能 单独城市 社会规划 规模大 综合多种功能 城市带
城市依赖农村
城市带动农村
33
第三节

城市的类型
1.依形成方式 自然形城市成与规划型城市
第九章
社区
1
第九章
社区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社区与社区研究 农村社区 城市社区 城市化
2
第一节
社区与社区研究
一、社区概念产生与演变 二、社区的要素与结构
三、社区的类型与特征
四、社区研究与社区理论
3
第一节

社区概念产生与演变
1.社区概念产生 2.社区概念发展及含义
4
第一节

1
社区概念产生
45
第四节

2
城市化产生的原因
A.直接原因是工业革命和工业化
B.重要原因是政治、教育、文化等的发展 C.间接原因是城市的吸引力和容纳的程度
46
第四节
18世纪60年代
20世纪初前后

3
城市化过程
工业革命的影响和推动
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城市人口迅速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相对高速发展,城市人口 超过农村,特大城市增加
2.依人口规模 特大、大、中等(小城镇)
3.依功能 工业、商业、港口、教育、文化 、旅游、军 事、政治、综合
34
第三节

城市区位结构
1
城市区位结构的含义及意义
2
城市古典区位理论
35
第三节

1
城市区位结构的 含义及意义
——城市中不同类型活动、设施的位置、空间分布 及相互关系 城市特征的重要标准;影响城市功能、发展重要因素
39
第三节

2
城市社区建设的内容
自治和管理组织 生活服务
环境建设
社会保障
40
第三节

3
我国的城市社区建设
原因:
社会结构变化,国家与社区分离,政企分开,
出现功能缺位;
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许多问题;
生活实际需求
41
第三节

3
我国的城市社区建设
主要内容: 居民民主自治;
就业服务,社保服务,救助服务,卫生服务,计生服 务,文化、教育、体育、娱乐服务,安全服务,家政服务;
49
第四节

2
消极影响——城市问题
A.世界普遍性问题 a.自然环境或生态环境恶化 b.人口拥挤 c.生活紧张和压力增大
50
第四节

2
消极影响——城市问题
B.发展中国家的问题
a.经济发展过快,建设、管理、生活、服务滞后 b.城乡差距扩大,加剧二元结构格局 c.贫富差距扩大,城市贫困严重,社会矛盾尖锐
3.我国城市化发展方针
53
第四节

1
我国城市化历程
1949—1960 城市人口约占11.9% 1961—1965 城市人口约占9.3% 1966—1979 城市人口约占8.2% 1979— 高速发展
54
第四节 三
2 我国城市化道路的两种观点
A.发展小城镇观点 利用大城市的辐射,节约成本; 有效避免过度城市化问题; 有效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产业调整、经济发展等问题 B.发展大中城市观点 利用率高、效率高、成本低; 小城镇更容易破坏环境 小城镇的小工业争原料、争市场 大城市的问题在发展中可以解决
其它:社会关系、生活方式,交通,信息,教 育,分层,流动等等
14
第一节

社区研究与社区理论
1.社区研究 2.社区研究的角度和理论
15
第一节

1
社区研究
著名的芝加哥学派的社区研究
我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社区研究
我国社会学恢复、重建后的社区研究
16
第一节

2
社区研究的角度和理论
A.区位理论或人文区位理论:将社区作为空间现 象或区域单位来研究、考察和解释社区空间分布是如 何形成的,空间分布或环境特征对社区生活的影响
政府公共服务
42
第四节
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产生和发展
二、城市化的影响及城市规划
三、我国的城市化
43
第四节

城市化的产生和发展
1.城市化的含义 2.城市化产生的原因 3.城市化过程
44
第四节

1
城市化的含义
——人口向城市集中,城市规模扩大和数量 增加,城市经济、文化、生活方式逐渐占主导地 位,并在社会发展中占主导地位的过程
55
第四节

3
我国城市化发展方针
“控制大城市规模,
合理发展中等城市,
积极发展小城市”
56
47
第四节

城市化的影响及城市规划
1.积极影响——推动社会发展和现代化 2.消极影响——城市问题
3.城市化对策——城市规划
48
第四节

1
积极影响——推动社会发展 和现代化
A.生产力水平提高,社会生产效益增长,经济水平提高
B.促进科技、教育等的发展
C.社会组织化程度提高
D.生活方式变化,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提高 E.人口异质性增加,人口素质提高 F.推动现代化进程
改造环境
文明新风活动 办教育 新农村建设
28
第三节
城市社区
一、城市的起源和发展
二、城市的类型
三、城市的结构 四、城市社区建设
29
第三节

城市的起源和发展
1.城市的起源
2.近代、现代城市发展
30
第三节

1
城市的起源
在中国:城——都邑四周作防御用的城垣 市——商品交换的场所 形成的历史条件:农业生产提高;社会分工发 达;商品交换频繁;政治、宗教发展及组织形成; 战争与防御

1
社区的要素
A.相当数量的共同生活人群 B.一定或相对的区域
C.一定的物质生活基础和服务设施
D.一定的行为规范及管理机构 E.共同的文化和社会心理
9
第一节

2
社区的结构
——社区中各种要素的排列组合及相关联状态
包括三大结构或系统及诸多子系统: A.经济结构——生活资料和消费结构 B.社会结构——人口和组织结构 C.空间结构——物质设施、组织机构、功能形态
12
第一节

1
社区的类型
D.依地理特征 平原、山区、水域、草原、沿海、内陆等 E.依主要功能 经济型、政治型、文化型、军事型、科技型、综合型 F.依社会结构 农村、城市
13
第一节
三 2 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特征比较
纵向比较:是社会两个不同发展阶段的社区类型 横向比较:是两个不同社会结构的社区类型
A.人口密度 B.人口活动的同、异质性 C.社会结构特征
B.社会体系理论:将社区视为一个持久的相互作 用的体系,社区中的社会关系形成组织与制度,又构 成社区的要素,社区要素组成作为体系的社区结构 C.社会互动理论:着眼于分析社区中居民的互动 或交往行为,及其与家庭、宗教、政治、教育、经济 等制度的关系
17
第二节
农村社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