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微生物的分类

合集下载

病原微生物的分类与风险分级

病原微生物的分类与风险分级

病原微生物的分类与风险分级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附件1病原微生物的分类与风险分级病原微生物的分类与风险分级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使人或者动物致病的微生物。

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者群体的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4类,相应风险等级为I级~IV级。

第一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患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

相应的风险等级为IV级(个体高风险,群体高风险),即容易直接或间接或因偶然接触在人与人、动物与人、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间传播,一般为不能治愈的病原体(如Smallpox virus)。

第二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患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问传播的微生物。

相应的风险等级为Ⅲ级(个体高风险,群体低风险),即通常不能因偶然接触而在个体间传播,或能使用抗生素、抗寄生虫药治疗的病原体(如Salmonellatyphi、prion)。

第三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

相应的风险等级为Ⅱ级(个体中风险,群体有限风险),一般情况下对健康工作者、群体、家畜或环境不构成严重危险的病原体。

实验室暴露很少引起致严重性疾病的感染,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并且传播风险有限。

第四类病原微生物,是指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

相应的风险等级为I级(个体低风险,群体低风险),即不会使健康工作者或动物致病的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如非致病性生物因子)。

其中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统称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病原微生物的分类与风险分级

病原微生物的分类与风险分级

附件 1病原微生物的分类与风险分级病原微生物的分类与风险分级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使人或者动物致病的微生物。

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者群体的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4类,相应风险等级为I级~IV级。

第一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患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

相应的风险等级为IV级(个体高风险,群体高风险),即容易直接或间接或因偶然接触在人与人、动物与人、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间传播,一般为不能治愈的病原体(如Smallpox virus)。

第二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患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问传播的微生物。

相应的风险等级为Ⅲ级(个体高风险,群体低风险),即通常不能因偶然接触而在个体间传播,或能使用抗生素、抗寄生虫药治疗的病原体(如Salmonellatyphi、prion)。

?第三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

相应的风险等级为Ⅱ级(个体中风险,群体有限风险),一般情况下对健康工作者、群体、家畜或环境不构成严重危险的病原体。

实验室暴露很少引起致严重性疾病的感染,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并且传播风险有限。

第四类病原微生物,是指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

相应的风险等级为I级(个体低风险,群体低风险),即不会使健康工作者或动物致病的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如非致病性生物因子)。

其中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统称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病原微生物分类管理台账

病原微生物分类管理台账

病原微生物分类管理台账
(原创实用版)
目录
一、病原微生物的概念和分类
二、病原微生物的危害
三、病原微生物的分类管理台账
四、如何预防和控制病原微生物的传播
五、总结
正文
一、病原微生物的概念和分类
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

根据其传播途径和病原特性,病原微生物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如呼吸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血液传染病等。

二、病原微生物的危害
病原微生物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它们可以引起各种疾病,如流感、艾滋病、肝炎、疟疾等。

病原微生物的传播不仅会对个体健康产生影响,还可能导致疫情暴发,对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

三、病原微生物的分类管理台账
为了更好地对病原微生物进行管理和防控,我们需要对它们进行分类管理。

分类管理台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病原微生物的种类、传播途径、危害程度等信息,从而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四、如何预防和控制病原微生物的传播
预防和控制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加强卫生防
护、提高公共卫生意识、加强疫情监测和预警、推广疫苗接种等。

同时,还需要对病原微生物进行科学研究,深入了解其生物学特性和传播规律,为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五、总结
总之,病原微生物是危害人类和动物健康的重要因素,我们需要加强对它们的管理和防控。

通过建立分类管理台账,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病原微生物的种类和危害程度,从而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国内外关于病原微生物等级的划分

国内外关于病原微生物等级的划分

国内外关于病原微生物危害等级的划分1、《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第七条规定,国家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群体的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第一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

第二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之间传播的微生物。

第三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

第四类病原微生物,是指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

其中,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统称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2、《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 19489-2004根据生物因子对个体和群体的危害程度将其分为4级:危害等级Ⅰ(低个体危害,低群体危害:不会导致健康工作者和动物致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因子。

危害等级Ⅱ(中等个体危害,有限群体危害:能引起人或动物发病,但一般情况下对健康工作者、群体、家畜或环境不会引起严重危害的病原体。

实验室感染不导致严重疾病,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并且传播风险有限。

危害等级Ⅲ( 高个体危害,低群体危害:能引起人或动物严重疾病,或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但通常不能因偶然接触而在个体间传播,或能用抗生素抗寄生虫药治疗的病原体。

危害等级Ⅳ(高个体危害,高群体危害:能引起人或动物非常严重的疾病,一般不能治愈,容易直接、间接或因偶然接触在人与人,或动物与人,或人与动物,或动物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病原体。

3、农业部《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规范》中的微生物危害通常分为以下4级:生物危害1级:对个体和群体危害程度低,已知的不能对健康成年人和动物致病的微生物。

生物危害2级:对个体危害程度为中度,对群体危害较低,主要通过皮肤、粘膜、消化道传播。

病原微生物的名词解释

病原微生物的名词解释

病原微生物的名词解释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其他生物某种疾病的微生物。

它们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和真菌等。

病原微生物通过传播途径,如直接接触、飞沫传播、空气传播、水源传播和食物传播等进入宿主体内,从而引起感染和疾病。

细菌是一类单细胞微生物,形态多样,分为球菌、杆菌、弧菌和螺旋菌等。

细菌可以以自由生活的方式存在,也可以通过寄生在宿主体内生活。

某些细菌可以产生毒素,如霍乱弧菌会产生霍乱毒素,从而引起霍乱。

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的微生物,只能在宿主细胞中才能进行自我复制。

病毒通过感染宿主细胞来复制自身,从而破坏宿主细胞结构和功能。

病毒可以引起很多常见的疾病,如流感、风疹和麻疹等。

寄生虫是一类多细胞微生物,包括原虫、线虫和扁虫等。

寄生虫通常寄生在宿主体内,并从中获取营养和生存所需。

某些寄生虫可以引起严重的疾病,如疟疾、血吸虫病和丝虫病等。

真菌是一类真核微生物,与细菌不同,真菌具有真核细胞结构。

真菌可以以酵母菌或菌丝体的形式存在,常见的真菌病包括念珠菌感染和白色念珠菌病等。

病原微生物通过侵入宿主体内,破坏宿主细胞结构和功能,引起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进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病原微生物还可以通过血液循环和淋巴系统等方式传播到其他部位,引起全身性感染。

为了防止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和感染,采取一系列的防控措施十分重要。

常见的防控措施包括个人卫生的加强,如勤洗手、避免接触病原微生物和戴口罩等;环境卫生的改善,如清洁卫生设施、消毒污染物和病媒虫的控制等;以及疫苗接种、抗生素使用和寄生虫治疗等药物干预措施。

总之,病原微生物是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和真菌等。

了解病原微生物的特点和传播途径,以及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传播和发生。

微生物取样等级分类

微生物取样等级分类

微生物取样等级分类
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者群体的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统称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第一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

我国目前规定的第一类病原微生物全是病毒,没有细菌,如高致病禽流感病毒、非洲猪瘟病毒、天花病毒、刚果热病毒、埃博拉病毒、委内瑞拉病毒、黄热病毒等,共计29种病毒。

第二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微生物。

如狂犬病病毒,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暂按照第二类病原微生物进行管理。

炭疽芽孢杆菌、布氏杆菌等也属于第二类病原微生物。

第三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

第四类病原微生物:是指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

安全级别:
根据对人体安全的潜在威胁,可分为4个级别。

1级:基本对人体不致病,一般超净台即可操作;
2级:对人体条件致病,不传染,但需在二级生物安全柜操作,感染后可以有效治疗;3级:对人体严重致病,具有传染性,可以有效治疗;
4级:对人体严重致病,极具传染性,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

国内外关于病原微生物等级的划分(精)

国内外关于病原微生物等级的划分(精)

国内外关于病原微生物危害等级的划分1、《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第七条规定,国家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群体的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第一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

第二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之间传播的微生物。

第三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

第四类病原微生物,是指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

其中,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统称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2、《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 19489-2004根据生物因子对个体和群体的危害程度将其分为4级:危害等级Ⅰ(低个体危害,低群体危害:不会导致健康工作者和动物致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因子。

危害等级Ⅱ(中等个体危害,有限群体危害:能引起人或动物发病,但一般情况下对健康工作者、群体、家畜或环境不会引起严重危害的病原体。

实验室感染不导致严重疾病,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并且传播风险有限。

危害等级Ⅲ( 高个体危害,低群体危害:能引起人或动物严重疾病,或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但通常不能因偶然接触而在个体间传播,或能用抗生素抗寄生虫药治疗的病原体。

危害等级Ⅳ(高个体危害,高群体危害:能引起人或动物非常严重的疾病,一般不能治愈,容易直接、间接或因偶然接触在人与人,或动物与人,或人与动物,或动物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病原体。

3、农业部《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规范》中的微生物危害通常分为以下4级:生物危害1级:对个体和群体危害程度低,已知的不能对健康成年人和动物致病的微生物。

生物危害2级:对个体危害程度为中度,对群体危害较低,主要通过皮肤、粘膜、消化道传播。

微生物实验室的分类及要求

微生物实验室的分类及要求
▪ 实验室布局应分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人流、 物流、信息流应有效分隔 。
▪ 二、设施和设备要求: ▪ 1.实验室应有防止节肢动物和啮齿动物进入的设计
和设施。
▪ 2.实验室的墙壁、天花板和地面应平整、不渗水、 易清洁并耐化学品和消毒剂的腐蚀。地面应防滑, 不得铺设地毯。
▪ 3.实验台面能防水、耐腐蚀、耐热。实验台和橱柜 应牢固稳定,彼此之间保持一定距离,以便于清洁。
这类微生物通常对个体危害中等,群体危害程序较 轻,一般不会导致人和动物死亡,但也存在个例。
第3类病原微生物是最为常见的导致食品中毒的危 害微生物,也是食品实验室重点检测的目标,这类 微生物包括:沙门氏菌、单增李氏菌、空肠弯曲杆 菌、布鲁氏杆菌、葡萄球菌等。
第4类病原微生物,是指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 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
微生物实验室的分类及要求
大家好
1
一、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等级
我国在《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第七条 中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者群体的危害 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4类:
第1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 病,对个体、群体危害严重,无有效的疫苗防治的微生物: 如霍乱、鼠疫、埃博拉病毒等。
BSL-1
BSL-1
▪ 2.细菌、放线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 旋体、真菌类实验室:
实验活动所需生物安全实验室级别
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 大量活菌操 样本检测 非感染性材料的操作

第二级
—— BSL-2
BSL-1
第三级
BSL-要求
▪ 一、选址布局:
二、微生物实验室的分类
1.病毒类实验室
实验活动所需生物安全实验室级别

病原微生物的分类及检测方法

病原微生物的分类及检测方法

病原微生物的分类及检测方法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常见的病原微生物包括有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等,这些病原微生物均能够通过接触、饮食、空气等途径进行传播,往往会直接威胁到人们的身体健康。

而在目前,伴随着人们对自身健康的关注的深化,关于病原微生物的检测方法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为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病原微生物的分类及其检测方法,本文为大家对其进行讲解,以便为大家提供一定参考。

病原微生物的分类在众多的病原微生物分类中,细菌是最常见的病原微生物之一,是单细胞的微生物,就有简单的细胞结构和基因组。

这类微生物可以通过草丛、土壤、水体和动物等生物体内的皮肤和黏膜进行传播。

而目前,常见的病原细菌有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而除却细菌之外,病毒也是病原微生物的一种,它是一种非细胞的微生物,只能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和生长。

而他们的传播渠道也很丰富,可以通过呼吸道、血液、唾液和粪便等渠道进行传播。

病毒的种类非常广泛,包括有流感病毒、艾滋病病毒和乙肝病毒等等。

真菌区别于细菌和病毒,是一种多细胞微生物,他们通常具有许多细胞结构和功能,常见的病原真菌有白色念珠菌、曲霉菌等。

而真菌可以通过皮肤、黏膜、血液和呼吸道等途径进行传播。

最后,寄生虫则是一种生活在宿主身上的微生物,他们可以生存于身体的内外,常见的病原寄生虫包括有疟原虫、丝虫等等。

而寄生虫的传播渠道比较特别,可以通过食物、水、昆虫叮咬等途径完成传播。

病原微生物的检测方法细菌类病原微生物的检测方法针对细菌的检测方法有很多种,而在目前主要的检测方法有两种,分别为细菌培养法、分子生物学方法等等。

其中,前者是指将样本接种在富含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上,让其在合适的环境下进行生长并扩增,再通过观察培养物以及相关性质进行分析后,再进行病原细菌的检测和鉴定。

这一方法的操作较为简单,具有着较高的可靠性,但是缺点也很大,所需要的培养时间较长,费用也比较高。

而后者则是指通过PCR、实时荧光PCR等方法来对样本的DNA进行提取、PCR 扩增及检测,往往可以快速、敏感地检测出病原细菌。

病原微生物的分类与风险分级精选文档

病原微生物的分类与风险分级精选文档

病原微生物的分类与风险分级精选文档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附件1病原微生物的分类与风险分级病原微生物的分类与风险分级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使人或者动物致病的微生物。

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者群体的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4类,相应风险等级为I级~IV级。

第一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患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

相应的风险等级为IV级(个体高风险,群体高风险),即容易直接或间接或因偶然接触在人与人、动物与人、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间传播,一般为不能治愈的病原体(如Smallpox virus)。

第二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患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问传播的微生物。

相应的风险等级为Ⅲ级(个体高风险,群体低风险),即通常不能因偶然接触而在个体间传播,或能使用抗生素、抗寄生虫药治疗的病原体(如Salmonellatyphi、prion)。

?第三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

相应的风险等级为Ⅱ级(个体中风险,群体有限风险),一般情况下对健康工作者、群体、家畜或环境不构成严重危险的病原体。

实验室暴露很少引起致严重性疾病的感染,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并且传播风险有限。

第四类病原微生物,是指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

相应的风险等级为I级(个体低风险,群体低风险),即不会使健康工作者或动物致病的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如非致病性生物因子)。

其中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统称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病原微生物四级分类

病原微生物四级分类

病原微生物四级分类
在病原微生物的四级分类中,域是最高的分类单位,包括两个域:细菌域和古菌域。

细菌域包括细菌和放线菌,古菌域包括古菌。

这两个域的生物特征和生态习性有很大的差异。

在细菌域中,又分为多个界,包括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放线菌等。

革兰氏阳性菌主要是以厚壁的革兰氏阳性细胞壁为特征的菌,如葡萄球菌、链球菌等。

革兰氏阴性菌则以较薄的革兰氏阴性细胞壁为特征的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

放线菌则是一类特殊的细菌,其菌丝生长形态和生产菌素的能力成为其鲜明特征。

除了细菌域外,还有真菌界、原生动物界、寄生虫界等。

这些界中,真菌界包括了真菌和酵母菌等真核生物,原生动物界则包括了泡沫虫、锥虫、滴虫等单细胞原生动物,寄生虫界则包括了人类疾病中的原虫、蠕虫等寄生生物。

最后,在每一个界中,都有多个门,每个门中包含多个纲,每个纲中又包含多个种。

这种层次化的分类方法,既能够很好地描述病原微生物的分类关系,也能够便于分类学研究以及疾病防控中的分类鉴定。

- 1 -。

附录一病原微生物危害等级分类

附录一病原微生物危害等级分类

附录一病原微生物危害等级分类附录一:病原微生物危害等级分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和动物疾病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

病原微生物的危害等级分类是为了对不同的病原微生物进行风险评估和管理,以保障公共卫生和动物健康。

以下是病原微生物危害等级分类的详细介绍。

一、一级病原微生物一级病原微生物是指对人类和动物有潜在危险,但一般不具有传染性或传播能力的微生物。

这类微生物通常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但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影响较小。

一级病原微生物的实验室操作一般是安全的,不需要特殊的生物安全措施。

二、二级病原微生物二级病原微生物是指具有一定传染性,并能够引起人类和动物疾病的微生物。

这类微生物通常具有一定的传播能力,但传播范围有限,传播途径主要是经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等直接接触。

实验室操作二级病原微生物需要采取一定的生物安全措施,如佩戴防护服、戴口罩、手套等。

三、三级病原微生物三级病原微生物是指具有高度传染性,并能够引起严重人类和动物疾病的微生物。

这类微生物通常具有广泛的传播能力,可通过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等途径进行传播。

实验室操作三级病原微生物需要采取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如在防护性较高的实验室中操作、使用生物安全柜等。

四、四级病原微生物四级病原微生物是指具有极高传染性,并能够引起严重人类和动物疾病的微生物。

这类微生物通常具有极强的传播能力,可通过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等途径进行广泛传播。

实验室操作四级病原微生物需要在高度密闭的生物安全实验室中进行,采取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如全套防护服、生物安全柜、负压通风等。

在实验室操作病原微生物时,应根据病原微生物的危害等级进行严格的生物安全管理。

对于一级病原微生物,一般只需要采取基本的生物安全措施即可,如佩戴实验服、戴手套等。

对于二级病原微生物,需要在实验室中进行操作,并采取相应的生物安全措施,如佩戴防护服、戴口罩等。

对于三级和四级病原微生物,需要在高度密闭的生物安全实验室中进行操作,并采取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如全套防护服、生物安全柜、负压通风等。

病原微生物分类

病原微生物分类

病原微生物分类根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第七条、第八条的规定,对动物病原微生物分类如下:一、一类动物病原微生物口蹄疫病毒、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猪水泡病病毒、非洲猪瘟病毒、非洲马瘟病毒、牛瘟病毒、小反刍兽疫病毒、牛传染性胸膜肺炎丝状支原体、牛海绵状脑病病原、痒病病原。

二、二类动物病原微生物猪瘟病毒、鸡新城疫病毒、狂犬病病毒、绵羊痘/山羊痘病毒、蓝舌病病毒、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炭疽芽孢杆菌、布氏杆菌。

三、三类动物病原微生物多种动物共患病病原微生物:低致病性流感病毒、伪狂犬病病毒、破伤风梭菌、气肿疽梭菌、结核分支杆菌、副结核分支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巴氏杆菌、致病性链球菌、李氏杆菌、产气荚膜梭菌、嗜水气单胞菌、肉毒梭状芽孢杆菌、腐败梭菌和其他致病性梭菌、鹦鹉热衣原体、放线菌、钩端螺旋体。

牛病病原微生物:牛恶性卡他热病毒、牛白血病病毒、牛流行热病毒、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牛病毒腹泻/粘膜病病毒、牛生殖器弯曲杆菌、日本血吸虫。

绵羊和山羊病病原微生物:山羊关节炎/脑脊髓炎病毒、梅迪/维斯纳病病毒、传染性脓疱皮炎病毒。

猪病病原微生物:日本脑炎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猪细小病毒、猪圆环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丹毒杆菌、猪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副猪嗜血杆菌、猪肺炎支原体、猪密螺旋体。

马病病原微生物:马传染性贫血病毒、马动脉炎病毒、马病毒性流产病毒、马鼻炎病毒、鼻疽假单胞菌、类鼻疽假单胞菌、假皮疽组织胞浆菌、溃疡性淋巴管炎假结核棒状杆菌。

禽病病原微生物:鸭瘟病毒、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小鹅瘟病毒、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鸡马立克氏病病毒、禽白血病/肉瘤病毒、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鸡传染性贫血病毒、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鸡减蛋综合征病毒、禽痘病毒、鸡病毒性关节炎病毒、禽传染性脑脊髓炎病毒、副鸡嗜血杆菌、鸡毒支原体、鸡球虫。

兔病病原微生物:兔粘液瘤病病毒、野兔热土拉杆菌、兔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兔球虫。

病原微生物采集运输要求讲义

病原微生物采集运输要求讲义
第四类病原微生物,是指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 病的微生物。 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统称为高致病病原微生物。
《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 介绍
为了规范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的实验室操作,确保实验 室安全卫生部制订了《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以 下简称《名录》),《名录》已于2006年1月11日下发。 编写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2004 .11.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9489-2004) 《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危险品航空安全运输技术细则》VS联合国编号 (UN2814 和UN3373)
B类感染性物质

没有达到归属为A类标准的感染性物质。B 类感染性物质的编号为UN3373。 生物制品,B类” (Biological substance, Category B)

包装要求

运输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 本的容器或包装材料应当达到国际民航组 织《危险物品航空安全运输技术细则》 (Doc9284包装说明PI602)规定的A类包装 标准,符合防水、防破损、防外泄、耐高 温、耐高压的要求,并应当印有卫生部规 定的生物危险标签、标识、运输登记表、 警告用语和提示用语。
主容器包装要求

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应正确盛放在主 容器内,主容器要求无菌、不透水、 防泄漏。主容器可以采用金属或塑料等材料,必 须采用可靠的防漏封口。 主容器外面要包裹有足够的样本吸收材料,一旦 有泄漏可以将所有样本完全吸收。



主容器的表面贴上标签,标明标本类别、编号、 名称、样本量等信息。
分类
《名录》中第三类病原微生物运输包装分类 为B类的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 《名录》中第四类病原微生物。

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样本的管理ppt课件

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样本的管理ppt课件
• 非法定传染病病原微生物的操作级别主要参照 国际相关标准
• 本规定中所涉及病毒的操作级别主要指野生型 病原微生物,重组体另加说明
有 关 说 明(二)
根据国内的实际情况,有些病原体的防护标准低于国外
病原体
国内
国外
乙型肝炎病毒 丙型肝炎病毒 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 乙型脑炎病毒
登革病毒 戊型肝炎病毒
BSL-2 BSL-2 BSL-2 BSL-2 BSL-2 BSL-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94892004)
《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4 生物危害评估 当实验室活动涉及传染或潜在传染性生物因子时,
应进行危害程度评估。危害程度评估应至少包括下列内 容:生物因子的种类(已知的、未知的、基因修饰的或 未知传染性的生物材料)、来源、传染性、致病性、传 播途径、在环境中的稳定性、感染剂量、浓度、动物实 验数据、预防和治疗。
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 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 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 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 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 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 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 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 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 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 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 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危害程度评估应由适当的有经验的专业人员进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94892004)
《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5.2 生物安全水平分级 根据所操作因子的危害程度和采取的防护

国内外关于病原微生物危害等级的划分

国内外关于病原微生物危害等级的划分

国内外关于病原微生物危害等级的划分一、《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24号)第七条国家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者群体的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第一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

第二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微生物。

第三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

第四类病原微生物,是指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

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统称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二、《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 19489—2004(2004-10-01实施)3 危害程度分级根据生物因子对个体和群体的危害程度将其分为4级3.1危害等级Ⅰ(低个体危害,低群体危害)不会导致健康工作者和动物致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因子。

3.2 危害等级Ⅱ(中等个体危害,有限群体危害)能引起人或动物发病,但一般情况下对健康工作者、群体、家畜或环境不会引起严重危害的病原体。

实验室感染不导致严重疾病,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并且传播风险有限。

3.3 危害等级Ⅲ( 高个体危害,低群体危害)能引起人或动物严重疾病,或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但通常不能因偶然接触而在个体间传播,或能用抗生素抗寄生虫药治疗的病原体。

3.4 危害等级Ⅳ(高个体危害,高群体危害)能引起人或动物非常严重的疾病,一般不能治愈,容易直接、间接或因偶然接触在人与人,或动物与人,或人与动物,或动物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病原体。

三、农业部《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规范》5 微生物危害分级5.1. 微生物危害通常分为以下4级生物危害1级:对个体和群体危害程度低,已知的不能对健康成年人和动物致病的微生物。

病原微生物分类

病原微生物分类

动物病原微生物分类名录农业部令2005年第53号颁布时间:2005-5-24发文单位:农业部根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第七条、第八条的规定,对动物病原微生物分类如下:一、一类动物病原微生物口蹄疫病毒、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猪水泡病病毒、非洲猪瘟病毒、非洲马瘟病毒、牛瘟病毒、小反刍兽疫病毒、牛传染性胸膜肺炎丝状支原体、牛海绵状脑病病原、痒病病原。

二、二类动物病原微生物猪瘟病毒、鸡新城疫病毒、狂犬病病毒、绵羊痘/山羊痘病毒、蓝舌病病毒、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炭疽芽孢杆菌、布氏杆菌。

三、三类动物病原微生物多种动物共患病病原微生物:低致病性流感病毒、伪狂犬病病毒、破伤风梭菌、气肿疽梭菌、结核分支杆菌、副结核分支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巴氏杆菌、致病性链球菌、李氏杆菌、产气荚膜梭菌、嗜水气单胞菌、肉毒梭状芽孢杆菌、腐败梭菌和其他致病性梭菌、鹦鹉热衣原体、放线菌、钩端螺旋体。

牛病病原微生物:牛恶性卡他热病毒、牛白血病病毒、牛流行热病毒、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牛病毒腹泻/粘膜病病毒、牛生殖器弯曲杆菌、日本血吸虫。

绵羊和山羊病病原微生物:山羊关节炎/脑脊髓炎病毒、梅迪/维斯纳病病毒、传染性脓疱皮炎病毒。

猪病病原微生物:日本脑炎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猪细小病毒、猪圆环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丹毒杆菌、猪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副猪嗜血杆菌、猪肺炎支原体、猪密螺旋体。

马病病原微生物:马传染性贫血病毒、马动脉炎病毒、马病毒性流产病毒、马鼻炎病毒、鼻疽假单胞菌、类鼻疽假单胞菌、假皮疽组织胞浆菌、溃疡性淋巴管炎假结核棒状杆菌。

禽病病原微生物:鸭瘟病毒、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小鹅瘟病毒、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鸡马立克氏病病毒、禽白血病/肉瘤病毒、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鸡传染性贫血病毒、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鸡减蛋综合征病毒、禽痘病毒、鸡病毒性关节炎病毒、禽传染性脑脊髓炎病毒、副鸡嗜血杆菌、鸡毒支原体、鸡球虫。

病原微生物的分类及危害

病原微生物的分类及危害

病原微生物的分类及危害
国家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者群体的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
第一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

第二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微生物。

第三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

第四类病原微生物,是指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

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统称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危害程度分级根据生物因子对个体和群体的危害程度将其分为4级
1危害等级Ⅰ(低个体危害,低群体危害)不会导致健康工作者和动物致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因子。

a
2 危害等级Ⅱ(中等个体危害,有限群体危害)能引起人或动物发病,但一般情况下对健康工作者、群体、家畜或环境不会引起严重危害的病原体。

实验室感染不导致严重疾病,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并且传播风险有限。

3 危害等级Ⅲ( 高个体危害,低群体危害)能引起人或动物严重疾病,或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但通常不能因偶然接触而在个体间传播,或能用抗生素抗寄生虫药治疗的病原体。

4 危害等级Ⅳ(高个体危害,高群体危害)能引起人或动物非常严重的疾病,一般不能治愈,容易直接、间接或因偶然接触在人与人,或动物与人,或人与动物,或动物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病原体。

病原微生物的分类与风险分级

病原微生物的分类与风险分级

病原微生物的分类与风险分级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附件1病原微生物的分类与风险分级病原微生物的分类与风险分级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使人或者动物致病的微生物。

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者群体的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4类,相应风险等级为I级~IV级。

第一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患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

相应的风险等级为IV级(个体高风险,群体高风险),即容易直接或间接或因偶然接触在人与人、动物与人、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间传播,一般为不能治愈的病原体(如Smallpox virus)。

第二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患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问传播的微生物。

相应的风险等级为Ⅲ级(个体高风险,群体低风险),即通常不能因偶然接触而在个体间传播,或能使用抗生素、抗寄生虫药治疗的病原体(如Salmonellatyphi、prion)。

第三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

相应的风险等级为Ⅱ级(个体中风险,群体有限风险),一般情况下对健康工作者、群体、家畜或环境不构成严重危险的病原体。

实验室暴露很少引起致严重性疾病的感染,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并且传播风险有限。

第四类病原微生物,是指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

相应的风险等级为I级(个体低风险,群体低风险),即不会使健康工作者或动物致病的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如非致病性生物因子)。

其中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统称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原微生物的分类与管理:
1.病原微生物分类
是按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及感染后对个体或群体的危害程度来划分。共分为四类,其中第一、二类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第一类:使人或动物发生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已消灭的微生物。
第二类:使人或动物发生严重疾病,较易在人-人、人-动物、动物-动物间传播的微生物。
(1)具有与采集病原微生物样本所需要的生物安全水平相适应的设备;
(2)具有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工作人员;
(3)具有有效的防止病原微生物扩散和感染的措施;
(4)具有保证病原微生物பைடு நூலகம்本质量的技术方法和手段。
凡采集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应特别注意防止其扩散和感染,并对样本来源、采集过程、方法等进行详细记录。
第三类:能引起人或动物发生疾病,但一般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具有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
第四类:通常不会引起人或动物发生疾病的微生物。
2.采集病原微生物样本应当具备的条件
采集病原微生物样本应当具备符合生物安全要求的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