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学论的发展趋向:生活认识论的启示(1)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及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及对当代教育的启示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教育中的一位著名教育家、思想家、作家和实践家,他的生活教育理论对当代教育具有深远的影响和启示。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生活为本的教育思想陶行知强调将生活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和目标,认为生活是最好的教科书,生活中的一切经验和事物都可以成为学习的素材,这是一种以生活为本的教育思想。
这种教育思想要求教育不仅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的素质养成和生活的启迪,让学生在领悟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智慧。
二、注重情感教育陶行知认为,教育应该是一种全人教育,不仅要注重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培养,更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
他认为,情感教育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通过对学生情感的培育和引导,才能使学生在行动中从容自信、乐观向上、积极进取,成为品德高尚、自信有为的人。
三、强调实践教育陶行知认为学校教育过于强调“传统文化”,而忽略了实践教育。
他主张在学生的生活实践中进行教育,在具体实践中增强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动手能力,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
这种教育方式主张通过学生的实践体验和经验总结,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陶行知提倡个性教育,主张教育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课程设计和引导,让学生找到自己个性的优势,并将其发扬光大。
他认为,没有个性就没有个人价值,教育的目的是贯彻培养学生的个性价值,来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
首先,陶行知的课程设计反映了“人本教育”的理念,即以学生为本和主体,关注学生的情感、精神和生活实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个性特点,以培养有社会责任感和批判性思维的人才为目的。
这对于现代教育来说至关重要,可以帮助学校更好地发挥教育的功能,充分满足社会对人才多元化和个性化的需求。
其次,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理论支撑,可以有效地指导教育者在课程设计和实践中进行创新。
我们需要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中汲取人生的智慧和财富,发现教育中的更多可能性和机会,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挖掘和品尝教育的甜美和酸涩。
生活教育理论启示
生活教育理论启示陶行知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理论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使我国教育事业走向一个新阶段。
他潜心研究创造出了众多教育理论,其中生活教育理论最为突出。
它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集中反映了他在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主张。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生活教育理论。
一、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提出生活教育理论共包括三个方面:首先,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他认为:“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生活与教育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生活决定教育,过什么样的生活就受什么样的教育。
同时教育又改造生活,教育使人天天改造,天天进步,天天往好的路上走。
所以教育与生活是不可分割的,生活即教育。
其次,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重要主张,是“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学校与社会关系问题上的具体化。
学校要与社会统一,要与社会建立密切联系,打破学校在时间和空间与社会隔绝的状况。
学生不再除了拥有课本知识,别无其他能力,以便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能够更好的适应。
再次,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又一重要主张,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问题上的具体化。
教学做三者是不可分割,做是教与学的中心。
教学做三者是密不可分的,但都统一在做上。
教是做的中心,也是学的中心,教者学者都要在“做”的实践中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二、生活教育理论运用本学期我担任的教学科目是思品课,小学品德课的教学更应源于生活,与生活密切联系。
让学生在生活中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所以品德课的教学应该从生活出发,从生活中的现实,生活中的旨要,生活中的问题、困惑出发,将生活教育理论运用于思品课的教学中。
1.导入内容要“生活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有效的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学生自觉地集中学习,全神贯注的投入道学习中去。
现代教育学理论心得体会(3篇)
第1篇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也在不断地进步。
现代教育学理论作为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育思想和方法。
通过对现代教育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以下是我对现代教育学理论的心得体会。
一、现代教育学理论的基本观点1. 人本主义教育观人本主义教育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
这一观点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独立思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系统论教育观系统论教育观认为,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括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方面。
这一观点强调教育的整体性,要求教育工作者在实施教育过程中,充分考虑各个方面的相互关系,使教育系统达到最佳状态。
3. 质量观教育观质量观教育观强调教育的质量是教育工作的核心。
这一观点认为,教育工作者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教育质量,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4. 创新观教育观创新观教育观强调教育要与时俱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这一观点认为,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在未来的社会中具有竞争力。
二、现代教育学理论的应用1. 教学设计现代教育学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设计理念。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人本主义教育观,设计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方案。
同时,结合系统论教育观,综合考虑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因素,使教学设计更加科学、合理。
2. 教学方法现代教育学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灵活运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3. 教学评价现代教育学理论强调教学评价的全面性和客观性。
教师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评价结果更加科学、公正。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给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带来的启示范文(3篇)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给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带来的启示范文(3篇)启示,意思是指看到某物,然后有灵感的指示,这样就有了理解。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给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带来的启示的文章3篇 ,欢迎品鉴!摘要: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是陶行知先生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
运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实施生活化教学,即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强烈愿望,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陶冶学生的生活情操。
___)11-0054-01前言近年来,创新能力已经逐渐成为社会对人才的一种认知。
在学生的小学教育生涯中,小学语文有着不可代替的地位及意义。
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把主讲改为引导,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和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必须从小重视培养,加强小学教育的创新性。
一、陶行知教育精神新字就可以表达出陶行知教育精神的含义。
从内而外的新。
新的教育,要让学生养成自主自动的意识。
新的定位,是全部以生活为中心,不止限于书本上的理论,学校与生活要息息相关,师生一体共同学习进步。
学生的学是要主动去学,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生是要结合生活,将两个字结合起来就是主动学会生活。
二、陶行知教育精神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启示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开发他们对外界好奇的天性,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独立思考,让他们用双手去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好,而不是把学生束缚在被动接受知识的范畴上。
教育是要面向社会,走进生活的。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重要基石就是生活教育,主张教育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注重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自主的能力。
这样才能使张开双手,释放空间的教育思想得以真正体现。
1.解放头脑,张开双手。
目前,很多的家长觉得孩子在小学校园里学会的应该不只是知识,更多的应该是培养思维兴趣和创新动手能力的意识。
现代教学论的特征与发展趋势(精)
参考文献
• 钟启泉 主编《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 社2000年11月版。 • 吴文侃主编:《当代国外教学论流派》福建教 育出版社1990年版. • 卢曲元 主编:<<高等学校教学原理与方法>> 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 谢利民 著:<<现代教学论纲要>>陕西人民教 育出版社1998年版.
6. 洛扎洛夫的暗示教学
• 充分利用人的可暗示性,创造愉快轻 松、感情融洽的教学情景,调动人的 无意识功能,通过情景中的角色扮演 等方法来学习,大大提高了学习效果。 暗示教学使意识和无意识结合起来, 开辟了现代教学的利用无意识的广阔 天地,对于充分挖掘人体潜能有重要 启示。
7.建构主义教学论
• 每一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建构世界的意义, 因而对世界的理解是多元的. • 教师和学生分别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世界 的理解. • 教学过程即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的意义进 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而不是“客观知识” 的传递过程。 • 强调"合作学习",把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交 往视为教学的基本任务。
第六节
现代教学论的特征与发展趋势
一
现代教学改革运动
1. 斯金纳的程序教学
• 为了让学生更好掌握知识,利用教学机器 来教学;课程编成小步子的程序化教材; 注意积极强化、及时反馈。这种教学逐步 发展导致了电脑在教学中的运用,出现了布鲁纳的结构—发现教学
• 这种教学改革主要注意改善课程编排,选 择学科基本结构即概念、原理等作为教学 的内容;不由教师讲解传授知识,而是安 排情景,让学生探索发现科学原理,使之 了解学习过程;激发学生内部动机,注意 反馈,注重直觉。这种教学为现代教学如 何开发智力、解决以少胜多这个任务开辟 了一条道路。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及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及对当代教育的启示陶行知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和作家,被誉为“终身教育先驱”。
他提出了许多关于生活教育的理论,对当代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强调以生活为基础的教育。
陶行知认为,生活是最好的教材,教育应该与生活相结合,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到知识和技能。
他提倡以生活为基础,通过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活动,使学生学会解决实际问题和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第二,强调培养自主、独立的人格。
陶行知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个性发展。
他认为,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让学生有能力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格特质,使学生成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
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
陶行知认为,学生的学习应该从他们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出发,通过学习将其内化为知识和能力。
他提倡教育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使学习变得有意义和有吸引力。
第四,提倡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和评价体系。
陶行知认为,教育应该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和方法,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和差异。
他主张从学生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和实践的学习方式。
他反对应试教育,强调评价应该是全面、客观和个性化的。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对当代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
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和个性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教育应该与生活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和技能。
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第四,教育应该多样化,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评价体系,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和差异。
第八章 现代教学论的主要流派及对我们的启示
第八章现代教学论的主要流派及对我们的启示自有人类社会,就有教育和教学活动的存在。
教与学伴随着每一个体的成长发展,伴随着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
有了教与学,人类学会了刀耕火种,学会了逐水而居,逐草而牧,学会了渔猎,逐渐摆脱了愚昧,进入了文明。
正是通过教与学的活动,人类将群体的经验和智慧迅速传递给下一代,使下一代顺利完成社会化的过程,从一开始就接近上一代的水平。
以此,辛勤探索,再将个体的经验、技能、技巧通过教与学的活动,转化为群体的经验和智慧。
由此循环往复,使得人类成为“万物之主”,人类社会得以迅猛发展。
在现实生活中,教与学仍是人的一生主要活动。
从婴儿说话、走路,到学生写字读书;从成年人工作忙碌,到老年人退休生活,都离不开教与学的活动。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学,则应为模仿,习得,掌握。
如杜甫曰:“学母无不为,晓妆随手抹。
”《论语》讲:“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有教育和教学活动,就有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
如中国的“有教无类”“举一反三”“循循善诱”“温故而知新”“教学相长”“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脍炙人口的教学原则和主张,影响了中国数千年的教学活动。
西方的产婆术、智者派、诡辩派、七艺、三艺、四艺等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和近现代教学理论诞生。
19世纪德国的教育家、哲学家赫尔巴特关于“教学的教育性”的著名论断以及“五段教学法”的教学主张成为一种历史悠久,影响广泛的教学理论,被人们称为传统教学理论的代表,对世界各国的教学都产生了深刻、持久的影响。
直到20世纪初,美国兴起的进步教育运动和以杜威为代表的“儿童中心论”,才对赫尔巴特教学论进行了反思与批判、教学理论由传统转向现代,产生了以下几种影响较大的现代教学理论流派。
生活教育理论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生活教育理论对当今社会的启示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对当今社会的启示,分析了生活教育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同时探讨了该理论在现代教育改革中的应用以及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文中强调了注重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的重要性,同时也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与生活相链接,才能更好地实现生活即教育的理念。
关键词:生活教育;教育改革;个性发展引言当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关注。
但是,我们也需要审视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需要进行的改革。
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可以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中寻找启示,探索如何建立适应社会需求的教育体系。
本文将分析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的启示,并探讨其在现代教育改革中的应用和挑战。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形成(一)、理想的教育家陶行知在少年时期就接受了中西方教育,在中国信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自由、平等思想;后来在美留学期间学习了杜威、孟禄的教育理论,与克伯屈等过从甚密。
当陶行知学成归国后,推行起了平民教育运动,认为,平民教育是改造环境、把握国家命运的重要方法。
幻想利用平民教育打破贫富贵贱,“创造一个四通八达的社会”。
但是从现在来看,这个伟大的理想是难以做到的,资源是一定的,但是中国是一个以宗族血亲来维系的社会,平民可以通过教育改善家族的环节,但是要改造整体的环境还是很难做到的。
陶行知的平民教育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没有考虑到与现实社会的契合程度,所以注定失败。
(二)、“百万”乡村教育陶行知提出了“筹募一百万元基金,征集一百万为同志,提倡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以此来改变当时的教育,后来确定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并且通过实践来验证生活教育理论,从乡村教育入手,寻找改造中国教育和社会学校的出路。
留学期间陶行知在教育家菲斯泰洛齐那里学习到需要重视教育与生活的联系;在教育家杜威那里学习到“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及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及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陶行知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被称为中国现代教育的奠基人之一。
他提出了生活教育
的理论,认为教育应该从生活中来,并且以生活为基础。
他的理论对于当代教育有很大的
启示作用。
首先,陶行知强调生活对于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学校中的
课堂教育,而应该从生活中来。
因为生活是错综复杂的,具有很高的多样性和繁杂性,所
以生活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生活,更好地发现生活的重要性。
当代教育应该注重
生活教育的实践,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探究和学习,增强学生的生活技能和实际能力。
其次,陶行知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
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有其个性、特点和需求,教育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掘其潜能,让每一个学生有发展的空间。
当
代教育应该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并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最后,陶行知推崇“德育为先”的教育思想。
他认为,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高素质
的人才,而德育是最根本的。
一个人的品德和道德决定了其发展的方向和高度。
当代教育
应该注重德育,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德,让学生明辨是非、有做人的准则,同时还要
注重学生的学术、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之,陶行知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在当代教育中,我们
需要从生活中来,注重学生的个性和全面发展,注重德育的培养,让教育更加符合人类的
本质需求。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有用、有贡献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
大的贡献。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及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及对当代教育的启示陶行知(1897-1946)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和散文家,他的生活教育理论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强调了“以生为本、以教为辅”的教育理念,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并倡导了在生活中进行教育的理念。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在当代教育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提倡以生为本,强调了教育应该以孩子的生活为出发点。
他认为,教育应当以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情感需求为依据,引导学生建构他们的知识体系,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这种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使得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快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也对当代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要关注学生的成长环境和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培养其全面发展。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主张以教为辅,这意味着教育者应当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同时提供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他强调教育者应当成为学生的朋友和引导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
教育者应当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以教为辅的教育理念,对当前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也提出了启示,即要重视教育者的素质和角色定位,注重教育者与学生的互动和情感沟通,致力于营造和谐、民主和自由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强调了在生活中进行教育的理念。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在教室里进行的,更应该是贯穿于学生整个生活的过程中。
他主张将学生的生活与学习相结合,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他也主张通过生活体验的方式进行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在体验中感悟。
这种在生活中进行教育的理念,提醒我们在当代教育中应当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成长过程,引导学生在多元化的环境中进行实践与发展,促进学生的自我实现和价值体验。
现代教学理论的历史与发展趋势
2、注重早期教学
布鲁纳建议将最新的科学知识以最快 的传递速度最早地传递给学生,另一方面 又强调教学中要注意形成学生学习的内在 动机。 3、倡导发现学习教学法 要求学生模拟走科学家已走过的研究 道路,其核心在于汲取知识,培养态度和 养成“探究的灵活性”。
五、人本主义教学论
背景:20世纪60年代末期,美国教 育堕入“冰川时代”。当时,美国普通 教育经历了布鲁纳课程改革运动失败, 社会呼吁“复归人性”,人本主义教育 理念迅速兴起。 代表人物:罗杰斯 主要观点: 1、非指导性教学 首先,其要旨在于学生通过自我反 省活动及情感体验,在融洽的心理气氛 中,自由地表现自我、认识自我,最后 达到改变自我、实现自我的终极追求。
教学过程是一种智力训练的过程, 因此,必须注重对学生思维力的严格训 练。 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核心地位。 因为教师是知识和真理的占有者,学生 则处于教育的边缘。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是权威与服从的关系。
四、结构主义教学观
背景:是对要素主义教学观的 新发展,美国的布鲁纳撰写《教 育过程》一书,引起新一轮的教 育改革运动。 代表人物:布鲁纳 主要观点: 1、强调“学科结构的意义” 掌握了学科的基本结构,可 以帮助理解特殊现象,使学习简 易化,使学科更易于掌握,并可 以有效地记忆学科体系。
其次,主张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师 全部责任在于帮助学生理解经常变化着的 环境和自己,最大限度的发展自己的潜能 2、教学中要关心、信任、尊重学生 对教师提出了三条基本原则: (1)真诚的对待学生 (2)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 (3)理解并尊重学生私底的内心世界
六、建构主义教学观
背景:皮亚杰创立的儿童认 知发展学反映了建构主义思想。 1989年末,美国乔治亚大学 教育学院邀请建构主义研究领域 11位国际著名学者,围绕“教育 中的新认识论”问题组织系列座 谈会。 代表人物:皮亚杰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及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及对当代教育的启示陶行知是20世纪初中国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他提出了“生活教育”的理论,是现代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前的教育教学有着深刻的启示。
本文将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以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陶行知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以以生活为基础和以生活为中心为核心思想的。
生活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所有的社会活动都离不开人类对于生活的需要和追求。
因此,在教育的领域中,生活应该成为教育的基础和核心,而不是教育的附庸或是花絮。
生活教育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生活教育能够带来更加实际的学习体验。
通过生活教育,学生能够更好的接触到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从而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掌握知识。
2. 生活教育能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由于生活教育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学生能够更加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3. 生活教育能够增强学生们的社交能力。
生活教育中强调交流、合作以及团队精神,这些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必须要具备的社交能力。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不仅对20世纪初中国的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对于当代教育也有着重大的启示。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变化,教育需要跟随时代的潮流,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
在此基础上,陶行知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可以给当代教育带来以下几个启示:1. 教育要与实际生活相融合。
现代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和书本知识的层面,而是要更加注重现实生活的应用和着眼点,提供更加实际的学习体验。
2. 教育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感。
在现代教育中,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为学生提供更加多样化和自主的学习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3. 教育要强调团队协作和社交交流。
现代社会对于人们的社交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学校应该重视学生们的社交能力培养,注重团队协作和社交交流的教育。
综上所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为当代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参考,教育者应该在日常教育中秉持这一理念,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化、实际性更强的学习环境和学习体验。
《现代教育理论导读》读后感心得感悟 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心得体会(3篇)
《现代教育理论导读》读后感心得感悟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心得体会(3篇)《现代教育理论导读》读后感心得感悟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心得体会一现代教育就是研究在动态的环境下教育主体的一种创新活动。
每个学校的教育环境都是动态的,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别也是很大的,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和受教育者的学生是在教与学的互动中发挥出他们的智慧和才能。
所以和谐的师生关系,每位学生的主体意识的增强和创新性的学习方法共同构成了现代教育的新理论。
首先,“以人为本”这种思想反映到教育领域表现为师生平等,生生平等,因此,教师必须用平等的原则尊重善待学生,不偏爱某些学生,嫌弃另一些学生,充分肯定每个学生的发展潜力,使每个人的发展可能性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现实。
这种平等的师生关系,无疑是素质教育中整个师生关系系统内最为坚实,最必不可少的基础。
其次,书中提到的几位代表现代教育思想的流派和学说的教育家,虽然在理论基础和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在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上却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他们无不是把发展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促进教育教学过程的民主化和个性化放在中心地位。
这种强调唤醒与弘扬人的主体意识的趋势反映到素质教育中来,便表现为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学校的主人。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我们教师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我们应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上推行民主的工作方式,以期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
实践证明,在相互尊重,和谐民主的教育氛围中,学生才有可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勇于各抒己见,积极表现其个性,展示其才华。
其三,在传统教育中,对学生情感的刻意教育与培养一直是处于一种被遗忘与冷落的荒芜境地。
这十分不利于培养健康成长的一代新人。
因此,今日素质教育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强调与推行情感教育。
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
对教师天生有一种信赖与依恋心理的学生,会像花草树木趋向阳光那样趋向教师。
当他们得到老师真挚的爱与关怀,得到理解与重视的时候,心里就会感到快慰与满足,同时产生乐于学习,愿意听从教诲的倾向,就会把对老师的爱移情至老师所教学科目。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及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及对当代教育的启示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教育事业的先驱,他的生活教育理论在当代教育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启示。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强调生活教育须立足于生活的真实场景,注重实践和经验的积累,并且重视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具体来说,陶行知提出了三个重要的生活教育理念。
第一,注重实践和经验的积累。
陶行知认为,学生需要不断地通过实践来增加经验,这样才能够将所学知识真正内化并且转化为自己的资产。
因此,在生活教育中,必须尽可能地创设真实的场景,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尝试新的事物和经验。
这样一来,学生们就能够在生活教育中不断获得新的成长,同时也能够更好地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第二,强调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陶行知认为,情感是生命的灵魂,是人最核心的本质。
因此,在生活教育中,情感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他提倡教育者以身作则,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和引导学生,使他们产生自我意识和情感认知。
因此,教育者需要在生活教育中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和对话,从而更好地引导他们的情感认知与发展。
第三,珍视自由、创造、探究的精神。
陶行知强调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具有自由、创造和探究的精神。
自由是指学生应该拥有自主权和创造的自由,能够按照自己的思路和方式去发掘和探究知识。
创造是指学生应该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能够不断地提出新的理念和想法。
探究则是指学生需要具有好奇心和探究心,能够主动去发现生活中的奥妙与未知。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对当代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
当今社会,教育教学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在这种情境下,陶行知对教育从实践和经验的角度进行了重视,并且强调了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这些理论都能够与当今教育互相结合,互相借鉴,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启示。
总之,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所强调的实践和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以及珍视自由、创造和探究的精神都需要我们深入领会,并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注重实践。
通过加强生活教育工作,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与发展,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我们才能够真正地达到教育的目标,让学生在人生路上走得更好。
现代学习论对教学的启示1
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反思现代学习论的新发展,为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在实际教学中,可有意识地吸取各学习理论的合理成分,灵活加以运用。
第一,信息加工学习论,关注的是学生如何以认知模式选择和处理信息并做出适当的反应,偏重信息的选择、记忆和操作以解决问题,重视个人的知识过程,因此在学习方法上,主张指导学习,主张给学生以最充分的指导,使学习沿着仔细规定的学习程序进行学习。
并认为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由八个阶段组成,教师要想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就要在教学上注意以下环节:1、激发学生回忆以学得的知识和能力在进行更高一段的学习之前,必须弄清楚这个学生已经知道什么,教师的第一步,就要使学生复活对当前学习必需的以前学到的那些知识和能力。
然后以此为前提进行教学。
2、使学生对学习有心理准备要使学习获得所希望的结果,还必须使学生在学习时具有接受刺激的倾向和准备,教师可以运用强化等手段来刺激和形成学生适当的注意倾向和动机。
你努力学习就能取得好成绩,就会受到奖励。
3、直接提出种种适当的刺激充分的回忆一旦完成,教师就应向学生直接提示要学习的内容,或者也可以用适当的刺激直接去激化学生的学习行动。
4、反馈的准备反馈对于学习是必要的。
为了获得反馈,教师必须尽可能准确地把学生的作业结果告诉他们,教师的评价,打分,甚至点头、微笑或者看一下某个学生,允许他继续进行下一项工作等,都可以达到强化学生行为的目的。
第三,建构主义学习论提出,教学不仅是一个如何传授知识、如何调动学生的注意和动机的问题,也是一个传授生成学习、激发学生学会生成的过程。
理想的教学应使学生不仅理解学习材料所表达的含义,而且还要去理解它的实用价值,这就需要学生主动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去生成联系。
1、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模式、有关的先前知识和对教材的信任状况有所了解,教师以引导学生对学习材料获得新意义,修正以往的概念。
2、教师除讲授学习材料之外,还要培养学生学会生成的能力和技巧,结合学习材料的内容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认知活动,引导学生学会组织、评价、监督自己的认知过程,控制自己的认知过程,最终能使学生独立进行理解性的学习。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现实启示(范文大全)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现实启示(范文大全)第一篇: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现实启示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现实启示[摘要]现行的教育制度和教学方法下培养的人才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差距。
针对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可以把“生活教育理论”应用到现行的教育中来。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体与精华,有以下三大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现行教育没有能将我们周围的生活、周围的社会环境发挥教育的功能,使教育背离基础教育的本质。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相互补充、相互适应、相互促进,使教育与生活相联系,与社会发展的要求一致。
[关键词]生活教育理论现实启示可持续发展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已由军事、经济等方面的竞争转向综合国力的竞争,其实质和关键是教育的竞争、培养人才的竞争。
我国在现行的教育制度和教学方法下培养的人才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差距。
我国的学生在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前半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好像并不存在什么差距,甚至许多方面还占优势,但再进入高一级培养的人才便无任何优势可言了。
尤其是现行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方法下培养的人才进入社会、服务于社会的时候,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导致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滞后,国民素质提高不快……原因是什么呢?现行教育与生活脱节,与社会的发展要求脱节。
针对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是否可以把“生活教育理论”应用到现行的教育中来呢?回答是肯定的。
一、“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和特色“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体与精华,是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丰富经验的总结,是对人类几千年的“小众教育”思想与制度的一次全面清理与否定,生活教育作为一种科学的教育学说,在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生活教育理论”有以下三大主张:“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论的核心。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及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及对当代教育的启示陶行知(1879年-1946年),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文化人,被誉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奠基人”。
陶行知主张“以生活为中心”的生活教育理论对当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启示。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以培养学生健全发展为目标,以生活经验和实践为基础,以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为导向的一种教育方式。
他认为,生活是最好的教材和最严格的教师,生活经验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
他提倡学以致用,注重实际操作和实践体验,强调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来培养综合素质和能力。
陶行知强调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他认为,教育应该使学生学会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他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和竞争的挑战。
陶行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他认为,教师应该尊重和关爱学生,给予他们足够的自主空间和发展机会。
他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以不断追求个人的成长与进步。
陶行知重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和互动。
他主张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从社会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和经验。
他提倡学校与家庭、社区的紧密合作,形成教育的合力,共同培养学生的品格和能力。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对当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启示。
一方面,他的理论强调以生活为中心,注重实践操作和实际经验,鼓励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来培养能力,这与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相吻合。
他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这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相契合。
在当代教育实践中,我们可以借鉴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要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实际经验,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所学知识的价值。
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要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具备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
现代教学论的发展趋向生活认识论的启示
现代教学论的发展趋向:生活认识论的启示摘要:本文认为,现代教学论应实现从近代科学认识论到现代生活认识论的理论基础的转换,具体表现为:在研究视界上,从“认知领域”扩展到“生活和生命全域”,以一种更全面的视角来关注和促进个体生命的动态生成和发展;在价值取向上,从“价值中立”走向“价值负载”,实现从塑造“知识人”到培养“现实生活人”的转变;在思维方式上,从实体主义思维走向关系性思维,促进教学活动从“物的世界”的思维方式转向“人的世界”的思维方式,真正成为一种“人对人的活动”,从而使现代课堂教学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动态生成过程,成为一个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不断显现的生动活泼的生活过程。
关键词:生活世界观/生活认识论/生活和生命全域/现实生活人/关系性思维长期以来,教学认识论一直是我国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重要理论基础,它对教学认识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得到了教学理论界的普遍重视和认可。
但是,近年来,人们对教学认识论也提出了一些质疑和批评。
例如,叶澜教授认为:“把丰富复杂、变动不居的课堂教学过程简括为特殊的认识活动,把它从整体的生命活动中抽象、隔离出来,是传统课堂教学观的最根本缺陷。
”因此,“必须突破(但不是完全否定)‘特殊认识活动论’的传统框架,从更高的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它所期望的实践效应就是: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应该说,这些建设性的批评具有其针对性和合理性。
我们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学认识论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亟待解决,例如,忽视教学过程中人的因素,对人的现实生活世界重视不够,没有充分揭示课堂教学的人文性、社会性和生活性。
这样,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如何立足于现代生活世界理论,从人的现实生活和现实生活中的人出发,揭示教学认识论的丰富的人文关怀、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促进教学认识论的人文化、生活化和生命化,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教学认识论,从而深化教学理论研究和推动教学实践的改革。
生活教育思想对教育教学的启示
生活教育思想对教育教学的启示摘要陶行知是近代中国教育史上非常著名的一位教育家。
他曾献身于民族民主的革命,一生都致力于教育事业,他为我们遗留的精神财富是非常珍贵的。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以及理论思想主要是关于“生命教育”的理论。
其中“生活就是教育”“社会就是学校”和“教学是传播手段”这三个理论是其主要的思想原则。
基于此,文章首先对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进行介绍,研究其精髓和主要内容,然后浅谈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对教育教学的启示,提倡自主创新,注重实践,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生活教育自主创新注重实践1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几点精髓“生活就是教育,教育是生活原有的、自营的、必需的教育,教育的实质则是生活的变化,生活的教育也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是陶行知一直所主张的思想。
1.1生活就是教育陶行知强调,教育取决于生活,生活自身是很重要的,他认为教育应该以生活为前提,并以之为中心,使其自身发挥教育的意义,而且通过“生活自身的摩擦才是教育的真正意义所在,同时也是引导进步的力量,即“什么样的人生就是教育”。
在生活和教育之间,他不是将生活和教育完全等同,他认为我们不应该把那些落后的东西当作教育的一部分,而且我们还要摒弃这些对生活会产生不利影响的事物,真正体会到良好的生活教育。
通过我们自己的努力,创造美好的生活。
此外,教育可以改变生活。
刘建英认为陶行知的教育理论中心是生活,而教育则是改变生活的一种手段。
生活教育有改变和转化的功能,它实现了社会的转型,教育离不开生活,只有在生活中教育才能充分发展[1]。
1.2“教学与做相结合生活就是教育要求“教学做合”,同时这也是生活教育的途径。
教学的方法是以学习方法为基础的,有了实践便会知道如何学,那么知道如何学习就会知道如何教,所以“做”可以说是教学和学习的基础和中心。
“做”即一种思想和实践相结合的活动,它是人的精神力量以及体力的体现,是用一种精神力量不断探索和创新的一个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本文认为,现代教学论应实现从近代科学认识论到现代生活认识论的理论基础的转换,具体表现为:在研究视界上,从“认知领域”扩展到“生活和生命全域”,以一种更全面的视角来关注和促进个体生命的动态生成和发展;在价值取向上,从“价值中立”走向“价值负载”,实现从塑造“知识人”到培养“现实生活人”的转变;在思维方式上,从实体主义思维走向关系性思维,促进教学活动从“物的世界”的思维方式转向“人的世界”的思维方式,真正成为一种“人对人的活动”,从而使现代课堂教学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动态生成过程,成为一个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不断显现的生动活泼的生活过程。
关键词:生活世界观/生活认识论/生活和生命全域/现实生活人/关系性思维长期以来,教学认识论一直是我国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重要理论基础,它对教学认识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得到了教学理论界的普遍重视和认可。
但是,近年来,人们对教学认识论也提出了一些质疑和批评。
例如,叶澜教授认为:“把丰富复杂、变动不居的课堂教学过程简括为特殊的认识活动,把它从整体的生命活动中抽象、隔离出来,是传统课堂教学观的最根本缺陷。
”因此,“必须突破(但不是完全否定)‘特殊认识活动论’的传统框架,从更高的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它所期望的实践效应就是: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应该说,这些建设性的批评具有其针对性和合理性。
我们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学认识论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亟待解决,例如,忽视教学过程中人的因素,对人的现实生活世界重视不够,没有充分揭示课堂教学的人文性、社会性和生活性。
这样,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如何立足于现代生活世界理论,从人的现实生活和现实生活中的人出发,揭示教学认识论的丰富的人文关怀、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促进教学认识论的人文化、生活化和生命化,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教学认识论,从而深化教学理论研究和推动教学实践的改革。
一、生活世界观与哲学认识论的转向英国批判理性主义哲学家波普尔认为,对于认识论基本上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研究:一是当做日常的知识或常识的问题;二是当做科学知识的问题。
也就是说,认识论主要包括两个基本研究领域----生活领域和(自然)科学领域。
但是,在近代社会,随着自然科学的兴起、发展和逐渐成熟以及它给人类社会创造的巨大物质财富,人们把自然科学当做其他一切人类文化的统一模式,人类文化的其他领域泡括历史学、社会科学和各种人文科学等),要么被纳入科学认识论,要么被逐出认识论的视野;人的生活世界要么被还原为科学世界,要么将科学世界看做人的生活世界的缩影。
于是,自然科学的认识模式成为近代哲学的主流认识论,几乎支配了人类的全部认识方式。
人们只是把认识理解为一种纯粹的科学认识、理性认识,把认识排除在了人的现实生活之外或凌驾于人的现实生活之上,而没有把认识作为人的现实生活的重要内容,导致认识成为一种处于人的现实生活之外的某种东西,远离了人的现实生活世界。
(一)认识是人的一种生活形式,是人的生活或存在的方式在现代社会,人们针对近代科学世界观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倡导哲学理论摒弃抽象的科学世界观,回归人的现实生活世界。
现代哲学开始把认识论的研究视角从近代的抽象科学世界转向人的现实生活世界,不再把认识看做是获得关于对象的客观知识的一种工具和手段,而是对认识作了一种生活的理解,强调了认识的存在论或本体论意义。
认识是人的一种生活形式,是人的生活或存在的方式,这是现代哲学的一个基本观点。
在《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曾经明确指出:“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活动和受动,只是在社会状态中才失去它们彼此间的对立,并从而失去它们作为这样的对立面的存在;我们看到,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的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因此这种对立的解决绝不只是认识的任务,而是一个现实生活的任务。
”这里的“不只是认识的任务,而是一个现实生活的任务”是指不能以理论态度来看待认识,而是应将其看做人的现实生活。
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认为,理解是人的存在或生活的一种基本方式和特征,人只有理解了存在的意义,才能真正明白人生的意义与生活价值,以此为出发点,把理解由传统认识论问题变成了本体论问题。
他们认为,理解不是一种认识的方式和获取知识的心理工具,而是人对存在和生活的理解,是人的存在和生活方式本身,是人的世界经验的组成部分。
这样就超越了传统认识论中的精神与存在、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的“二元”对立,把理解导向了关涉人的存在和生活意义的本体论方向,整个世界和人生都成为理解的内容和范围。
(二)生活认识论的内涵及其基本性质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哲学界针对近代科学世界观向人的现实生活世界的回归,逐渐认识到传统认识论的局限和偏颇。
他们认为,科学认识只是人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它不可能在人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之外找到自己的立足点。
但是,在我国以往的认识论研究中,由于受泛科学主义的影响,人们把自然科学认识论的一般认识论原则当做一般认识论范式的内在精神和核心内容,忽视了对生活认识论及其与科学认识论关系的研究。
为此,当代的认识论研究应该突破传统模式,以人的现代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活动为基础,建构一种主客体统一的生活认识论,即认识论必须走向人的现实生活世界,实现理论基础的转换,从传统的科学认识论走向现代的生活认识论。
那么,什么是生活认识论呢?生活认识论是指从现代生活世界观出发,把认识本身视为生活。
把认识看做人的现实生活的形式,当做现实的人的自我生成、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的方式。
与传统的科学认识论相比,生活认识论具有自己独特的理论性质,这种独特的理论性质与人的现实生活世界的性质有着密切的联系。
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生活认识论是一种基础认识论。
传统的科学认识论是以自然科学为蓝本,其本体论前提是主体与客体的二元对立,并把这一前提当做人类一切认识的原初性前提。
与之不同,生活认识论则是一种关于一切知识、认识之最终基础的认识论,其对象世界----人的现实生活领域是以主客体的自然交融为本体论特征的,它并不把主体与客体的二元对立作为自己的理论前提,而是深入到主客体自然交融的原初生活世界这一人类经验的基本层次之中,揭示生活世界的基本性质和内在关系。
第二,生活认识论是一种综合认识论。
传统的科学认识论在本质上是一门“求真”的学问,这种认识论的终极目的是人的认识与对象的匹配和符合,因此。
人们一般把真理问题看做传统认识论研究的最高问题。
与之不同,生活认识论的对象领域是人类原初的生活世界,是人类理智、情感、意志和真、善、美尚未分化的交融的世界。
生活认识论认为,真并不是人类生活的唯一价值,生活的价值是多元的,它不仅包括真,还包括善和美。
生活认识论试图通过揭示生活世界中知、情、意以及真、善、美的自然联系来展示人类生活的完整本质。
第三,生活认识论是一种实践认识论。
传统的科学认识论遵循的是一种理论逻辑,表现的是一种由事实到事实的关系;生活认识论遵循的则是一种实践逻辑,认为人的现实生活世界是一个事实与意义相互作用、不断转换和自然交融的领域,在这一领域,理论逻辑无法解决的从事实向意义的转化、由“是”向“应是”的过渡,在实践逻辑中却变得顺理成章。
第四。
生活认识论是一种规范性认识论。
传统的科学认识论是一种描述性认识论,这种认识论只注重对人的感性认识、知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抽象条件进行现象描述,没有把认识过程与人的原初的生活世界及其多重价值蕴涵统一起来,导致传统的科学认识论失去了对人类实际认识活动的规范意义。
与之不同,生活认识论则不仅仅是对人类认识的事实性描述,更是对人类认识的规范。
它从根本上转换了人类认识的根本宗旨:认识不在于获得一个与人类生活无关的、一劳永逸的绝对知识体系,而是一个在与人类生活的基本价值的关联中不断调整和改善的连续过程。
综上所述,近代科学认识论与现代生活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对认识作了生活的理解:在科学认识论中,认识主要是一种科学认识、知性认识,是处于人的现实生活之外、获得客观知识的一种工具和手段;在生活认识论中,认识不再是人的现实生活之外的某种东西,而是人的现实生活内容的一部分,是一种与人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密切联系的活动,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任何认识都是关于生活的,人不可能认识生活之外的东西;另一方面,任何认识都是为了人的生活,指向人的生活,以追求更幸福的生活以及人自身的不断发展、完善和生成为目标。
因此,在生活认识论看来,在人的现实生活世界中,任何一种认识形式(包括科学认识)都不应该独霸认识活动,居高临下地对其他认识形式发号施令,强行规范其他认识形式,人的现实生活是各种认识形式的有机结合。
从科学认识论走向生活认识论,这是人的认识方式的根本转变,它推动了认识前提、性质和功能的根本置换。
如果说科学认识论是一种工具性认识论,关注的是科学认识,追求的是准确地再现对象的本质,那么,生活认识论则可以称为一种“人学”或“存在论”,关注的是人的现实生活,或者说是对人的现实生活的认识。
二、现代教学论的发展趋向从科学认识论走向生活认识论,是从近代的科学世界回归人的现实生活世界的具体反映,是现代社会与人类理性的普遍发展趋向。
这种发展趋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认识论的基础上,它是面向人的现实生活,从科学认识论走向生活认识论;在价值取向上,它是面向现实生活中的人,从“价值中立”走向“价值负载”;在思维方式上,它是指向人的动态生成过程,从实体主义走向关系性思维。
从近代的科学世界向人的现实生活世界的回归,从科学认识论走向生活认识论,不仅从根本上推动了人类理性和思维方式的转变,而且促使课堂教学走向了人的现实生活和现实生活中的人。
(一)教学视界的转变:从“认知领域”到“生活和生命全域”在近代科学世界观和科学认识论的影响下,传统教学论只是把学生当做一个单纯的认知体来对待,以完成认知性任务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或唯一任务,人与人、人与教材(知识)之间的关系不是被看成活生生的生活关系,而是仅仅被当做一种认知关系,这样,课堂教学成了一个“祛魅”的世界,培养的是一种“认知体”,这是对人的现实生活和完整生命的肢解,“把课堂教学目标局限于发展学生认知能力,是当前教学论思维局限性的最突出表现。
这一方面是近代以来理性主义哲学和主智主义教育主流思想的反映,同时也是习惯于把原本为整体的事物分割为部分、方面的思维方法的表现。
具体地说,就是把生命的认知功能从生命整体中分割出来,突出其重要性,把完整的生命体当做认知体来看待”。
在这种课堂教学中,科学认识、理性认识被扩张为学生学习生活的全部,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完成这些认知性目标,这样,学生的认识活动远离了现实生活世界,课堂教学缺乏对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的关注,丧失了应有的生活价值和生命意义,严重影响了学生完满精神世界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