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接触
语言接触名词解释
语言接触名词解释语言接触是指在社会交往中,不同语言的人之间互相接触,并且由此产生的相互影响和交流。
语言接触的形式有很多种,如文化交流、移民、媒体传播等。
语言接触不仅会对语言产生影响,也会影响文化、社会、认知等方面。
语言接触中的几个重要概念:1. 双语习得与双语教育双语习得是指在儿童阶段,同时处于两种语言环境下,通过自然的方式获得两种语言的能力。
而双语教育则是在教育阶段,通过有组织的教育活动,促进学生同时掌握两种语言。
很多国家都以双语教育为主,如加拿大、瑞士等。
2. 混杂语与语系交替混杂语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在使用时混合成一种语言的产物,如印尼语。
而语系交替是指在一次交流过程中,使用两种或以上语系的语言,如粤语和普通话的混合使用。
3. 借词与伪借借词是指在一种语言中借助其他语言的词汇来补充自己本来没有的词汇。
如英语中借用了法语单词“chic”来形容时尚。
而伪借则是指在一种语言中使用与另一种语言相似但实际上没有的词汇,比如汉语中的“面包车”。
4. 语言再现语言再现是指在双语或多语交际中,一方使用一种语言表述事物时,在对方语言中使用类似表达方式的现象。
如德语中说“das ist nicht mein Ding”,中文也可以表达为“不是我的菜”。
5. 克里奥尔语克里奥尔语是在语言接触中形成的一种混合语言,通常基于一个主要语言,在其中加入其他语言的词汇和语法结构,如海地克里奥尔语。
语言接触的影响可以是正面也可以是负面的。
正面影响包括丰富了词汇、提高了语言交际的效率和质量、促进了多元文化交流等;负面影响则包括出现语法混淆、融合程度不一致、词汇表面借用等。
但总的来说,语言接触是必然的社会发展趋势,不能完全避免,需要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应对。
《语言接触和语言变化》范文
《语言接触和语言变化》篇一语言接触与语言变化一、引言语言是人类社会交流的重要工具,其发展、变化和传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语言接触是导致语言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探讨语言接触与语言变化之间的关系,分析语言接触对语言发展的影响,并探讨语言变化的类型、机制及其社会文化背景。
二、语言接触的概念及其类型语言接触是指不同语言社群在交际过程中,因地域相邻、人口流动、文化交流等因素而产生的语言交流现象。
根据接触的程度和方式,语言接触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直接语言接触:指不同语言的社群在实际交际过程中产生的直接交流,如民族融合、国际交流等。
2. 间接语言接触:指通过文化、贸易、媒体等渠道进行的间接语言交流,如外来词汇的引入。
3. 强制性的语言接触:如殖民统治下的语言政策,导致一种语言对另一种语言的强制推广或限制。
三、语言接触对语言变化的影响语言接触是导致语言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具体来说,其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词汇的变化:语言接触会导致外来词汇的引入和本土词汇的消失或替代。
这既能丰富语言的表达力,也可能导致某些文化的词语和概念的消失。
2. 语法的变化:由于语言的交流与融合,某些语言的语法结构可能会发生改变,如词序的调整、语序的变动等。
3. 音韵的变化:语言的音韵系统可能因不同语言的相互影响而发生变化,如音调的改变、音位的合并或分裂等。
四、语言变化的类型与机制根据不同的标准,语言变化可分为多种类型。
这里我们主要关注由于语言接触而引发的语言变化及其机制:1. 词汇替代机制:当一种语言的词汇被另一种语言的词汇所替代时,这种替代往往是由于社会文化交流、人口迁移等因素导致的。
2. 语言融合机制:在多民族、多语种共存的地区,不同语言在交流中可能发生融合,形成新的语言形式或方言。
3. 语言借用机制:外来词汇的引入是语言借用的典型表现,这既包括主动的借用,也包括被动的接受。
五、社会文化背景下的语言变化语言变化不仅受到内部因素的影响,还受到社会文化背景的深刻影响。
第八章_语言的接触
五、语言换用与底层遗留 在双语阶段,必然会产生语言间的相互影响,即使是被 替代的语言,也会在胜利者的语言中留下自己的痕迹。 底层:被替代的语言在胜利者语言中留下的痕迹。 是主要的表现有两点: 1. 被替代语言社团的一些特殊的发音习惯。 浙江、福建、海南、广东等地的一些汉语方言中有一种 气流由口外吸向口内的浊塞音声母,是壮侗语留在汉语 中的底层。 2. 另一个常见的表现是地名,地名最容易留下被替代语 言的痕迹。如“哈尔滨”、“齐齐哈尔”中“哈尔”是 满语“江”的意思,是满语在汉语中的底层遗留。
第二节 不成系统的词汇借用
一、借词——语言接触最常见的现象 借词:也叫外来词,它指的是音与义都借自外族语或 外方言的词。 意译词:用本族语言的构词材料和规则构成新词,把 外语里某个词的意义移植进来。(不是借词)
语种 原语 借词 意译词
英
英 英 俄 俄
microphone
piano ink к атю ша хдеб
8
2)汉语和日语的往返借用现象: 魏晋六朝以后,汉语对日语影响很大,汉字作为日语的 书写工具。日语先从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借去“吴音”, 后来又从中原地区借去“汉音”,汉语的词大量涌入日 本。往 日本明治维新以后,提倡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 或赋予汉字新的意义,或用汉语材料构成新词,以此反 映西方的新事物新概念。中国向西文学习是在日本之后 的,由于日语的这些新词也符合汉语表达新事物的需要, 于是又成批地把这些汉字词借回来。 返 例子: 汉语中原有的词,日语借去表达新概念:“思想”“具 体”“资本”“政治”“演绎”“理性”“储蓄”“民 9 法”“学士”“硕士”“博士”等。
12
各自语言得以保留,而且因为接触变得相似。 东亚/东南亚语言联盟: 汉语和我国南部的侗台、苗瑶语族诸语言,藏缅语族的 部分语言和南亚语系的越南语,侗台语族的老挝语、泰 语等,在语音、语法结构类型上十分类似。 二、系统感染 ——指处于同一地区的若干语言在语音、语法系统的 结构格局、结构规则方面逐渐趋同,但仍然保持了各自 语言的本质——有相当数量继承于自己语言祖语的核心 词根。另外,这些语言也会有较大数量的词语借贷。但 核心词根一定有相当数量还用各自语言原有的。
_语言的接触
语言接触的特殊形式:“洋泾浜”语和“混合语” 两种或几种语言混合而成的临时的交际语叫做“洋泾 浜”。 如果这种临时的交际语作为母语传给后代,就成了“ 混合语”。
第二节 不成系统的词汇借用
一、借词 语言接触中最常见的现象就是词语的借用。每 一种语言都有一定数量的借词。 借词也叫外来词,它指的是音与义都借自外语 的词。 借词不仅引入了新的外来概念,还引入了外语 的音义结合关系。例如:沙发 sofa
经常提到的语言联盟的例子是巴尔干半岛的语 言联盟。 从语源上说,保加利亚语、塞尔维亚-克罗地 亚语属于斯拉夫语族,罗马尼亚语属于罗曼语 族,阿尔巴尼亚语和希腊语各自单独成一个语 族。但是从语音和语法特点来看,这些亲属关 系较远的语言与自己的亲属关系较近的语言差 异明显,他们彼此之间反倒在音系和形态上十 分接近。
一般来说,借词的范围是没有限制的,从文化词汇到 基本词汇都可以借,但是借入的难易程度是不同的。 文化词汇要容易一些,基本词汇要难,借词联盟与系统感染
一、语言联盟与社会 “语言联盟”也称“语言的区域分类”。指几种没有 亲属关系或亲属关系较远的语言,由于长期共处于 一个地区,密切接触,从而在语言结构上产生了共 同特征的语言现象。 语言联盟是不同民族深度并且相对平衡的接触的结果, 并不是因为来自于同一祖先语。
借词的基本类型: 1、纯音译
英语原词 借词(外来词)
aspirin tank cocoa golf coffee tango
阿司匹林 坦克 可可 高尔夫 咖啡 探戈
2、音义兼译——把音译和意译两者结合起来。 原词 librillm vitamin marathon
humour
model shock Coca cola Pepsi cola
语言中借用词语的方向决定于两社会接触时文化传播 的方向。 词语借用可以是单向的也可以是双向的。 如:张骞出使西域,汉语中出现了“石榴、苜蓿、菠 萝”等词,西域语言中也有了“丝”等词汇。 佛教传入中国,中国就出现了大量的梵语中的佛教词 汇。
第八章 语言的接触
第八章语言的接触第一节社会接触与语言接触语言接触的类型有五种:1.不成系统的词汇借用:如果不同的社会、民族在地域上不相邻,接触上也只有一般的贸易往来或文化交流,则语言的变动就只限于吸收对方语言中有而自己语言中没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名称,也即只有文化层面的、为数有限的借词。
2.语言(区域)联盟和系统感染:•在地域上比邻而居、深度接触(指有大量同地混居的人口,有通婚关系)的若干民族,许多人会成为双语或多语者。
如果接触是相对平衡的,则各民族的语言会长期地“和平互协”:不仅各民族的词汇会互相大量借用,音系和语法上也会互相感染而趋同。
结果是一片区域内的若干语言在语音、语法结构类型上都十分相似(即系统感染),但各个语言仍保持着相当数量自己语言的核心词根,这就是语言联盟。
3.语言替换和底层残留•如果若干民族在地域上比邻而居,接触极为密切但不平衡(指经济文化、人口的不平衡),则经过长期的双语或多语并存阶段后,各语言相对平衡的状态会打破,经济文化和人口占优势的民族的语言会替换其他民族的语言,成为唯一的胜利者。
被替换的语言不再使用,只在优势语言中留下自己的一些特征,这就是“底层”。
4.通用书面语、民族共同语进入方言或民族语的层次随着社会的发展,通用书面语发展成为更高形式的民族共同语或国家共同语。
语言的这些高层形式通过读书识字等特别途径传播,所及之地不一定地域相邻。
因社会分化程度的不同,通用书面语或民族共同语与地方方言或民族语言的差异程度不同,对地方方言或民族语言的影响也有不同。
推平方言或替换民族语言是一种常见的可能。
5.洋泾浜和混合语两种或几种语言混合而成的临时交际语叫做洋泾浜。
如果后来作为母语传递给后代,就叫做混合语。
第二节不成系统的词汇借用一、借词(一)概念:借词是指音和义都借自外族语或外方言的词。
意译词:用本族语的构词材料和规则构成新词,把外语里某个词的意义移植进来,不把这些词看做借词。
例如:语种英英英原语microphonecementpiano借词麦克风士敏土皮亚诺意译词扩音器水泥、洋灰钢琴(二)意译词的特点:1. 所谓意译,实际上是用汉语的材料和规则为词义重新命名的创造过程,所创造出的汉语意译词的内部形式与外语原词没有关系。
第八章_语言的接触
二、语言替换的社会原因
1、几个民族融合为一个民族,必须需要一种共同的 交际工具来表达思想、交流感情。民族的融合要求 语言的替换。 2、经济、文化上是否占优势,是决定哪种语言在融 合中取胜的更为重要的因素,政治上是否处于统治 地位不是决定因素。 例如:汉民族一度被一些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民 族所统治,但由于他在经济上、文化上处于先进地 位,汉语成为语言接触中的胜利者。
通用书面语可以指同一个民族内使用的,例如中国古 代的“雅言”“通话”;也可以指不同民族使用的同 一种语言。如日本、朝鲜、越南都曾以汉语作为通用 的书面语。
书面语具有高于地方语的地位,联系着不完全同意的 社会。
二、文白异读与汉语方言中的通用语层次 文白异读指一个方言中不少汉字有两个或多个有文雅 /俗白风格区别的语音形式。 通用书面语相对于方言更正式,就被赋予“文”的色 彩,书面语的读法就是“文读”,本地的读法就是 “白读” 如:闻喜方言的“水”在“河水”中读/fu44/,“自 来水”读/fi44/,“汽水”读/suei44/。 从语言历时变化的角度看,这是通用书面语或外来的 强势方言对当地方言影响的结果。
第四节 语言的替换和底层
一、语言替换
语言替换是随着不同民族的接触和融合而产生的一 种语言现象。是指一种语言排挤和替代其他语言而 成为不同民族的共同交际工具。 语言替换是不同民族深度但不平衡接触的结果。 语言深度接触但不平衡接触的结果是优势语言排挤 替换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的共同的交际工具, 弱势语言则因被替换而停止使用。
仿译词 意译词里面还有一种仿译词,它的特点是用本族语 言的材料逐一翻译原词的语素,不但把它的意义, 而且把它的内部构成形式也转植过来。如: 黑板 blackboard 足球 football 牛津 Oxford 鸡尾(酒)cocktail 机关枪 machine gun 铁路 railway 成语的借用也往往采用仿造的方式,例如“鳄鱼 眼泪”“泥足巨人”“走钢丝绳”‘施加压 力”“鸵鸟政策”‘替罪羊”等。
第七讲(第八章 语言的接触)
例如东北的“哈尔滨”、“齐齐哈尔”、“富 拉尔基”等等是满语的残留,其中“哈尔”是满语 “江”的意思,“哈尔滨”就是“江滨”。
语言接触的五种类型
第一种,不成系统的词汇借用
A民族
B民族
第二种,语言(区域)联盟与系统感染
A民族 B民族
地域上:相邻; 人口文化上:相当; 接触表现上:平衡; 接触深度上:深;
语言接触表现上:大量词 汇借用,音系、语法趋同。
第三种,语言替换与底层残留
A民族 B民族
地域上:相邻; 人口经济文化上:不相当; 接触表现上:不平衡; 接触深度上:深; 语言接触表现上:替换与被替换,
汉语复数标记可能受蒙汉对译的影响:
汉语的复数标记产生于唐代,元代以前都只用在人称代
词和指人名词之后,元代的文献里则出现了用在指物名词之
后的情况。现代个别方言仍有“树们”、“衣裳们”、“房
子们”、“猪们”(兰州话),“小鸡们”、“树们”、
“衣服们”(藁城话)等说法,这可能是受蒙汉对译影响在
汉语中留下的痕迹。
比如声调,历史上常与汉语居住在同一区域的彝、缅等民族 语言有声调,而藏语却有许多方言至今仍没有声调。
与汉语接触密切地区的一些民族语或它们的方言还 借用汉语的语法规则。如:
水语等语言在大多数情况下把原来的“主语+宾语+ 谓语”的结构次序改变为和汉语相同的结构规则 “主语+谓语+宾语”。壮语和侗语的修饰语和中心 语的次序也变得跟汉语一样了。
世界上现存最有活力的“洋泾浜”是广泛使用于 新几内亚的Tok Pisin。
语言接触
特点: 1.词汇数量增多
2.语法规则变得严密、完善
3.有书面形式,较为规范 4.是“洋泾浜”的发展形式
洋泾浜与混合语的区别
洋泾浜使用的场合有限,不作为母 语传授给下一代,一旦社会的环境 改变,就会自动消失。
混合语已经成为某一语言社团的唯 一交际语,并且成为后代学习的母 语。
2.音译词-用本族语言的构词材料和规则构成新词,把外 语的某个词移植进来。如: 语种 原词 借词 音译词 英语 telephone 德律风 电话 英语 microphone 麦克风 扩音器 英语 cement 水门汀 水泥 英语 science 赛因斯 科学 英语 violin 梵阿铃 小提琴
•仿译词-用本族语言的材料逐一翻译原词的 语素,使意义和构词形式与原词相对应。如: Blackboard--黑板 Football---足球
语言接触
Language Touch
邵小丽
语言接触的定义
语言成分的借用和吸收
语言接触的类型
语言的融合 特殊形式
什么是语言接触?
语言接触是一个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对象,发 生在不同的语言系统相互互动或影响之时。此 种研究又称接触语言学。
当不同语言的说话者密切的接触时,这种接 触会影响至少一种语言,并带来语音、句法、 语意或社会语言学形式的变化。
沙龙(salon)
蒙太奇(montage)
戈壁(gobi)
拷贝(copy)
奥林匹克(Olympic) 阿司匹林 (aspirin)
•音译兼意译:绷带(bandage) 引擎 (engine)) 浪漫 (romantic) 乌托邦 (Utopia) 幽默(humor) •音译加汉语语素:啤酒(beer) 卡车 (car) 芭蕾舞(ballet) 酒吧 (bar)高尔夫(golf) 华尔街(Wall Street) 冰淇淋(ice cream) 霓虹灯 (neon lamp) •形借词(借形不借音):VCD OPEC GDP WTO
第九章语言的接触
第一节
语言成分的借用和吸收
• 一、借词 也叫外来词: 也叫外来词:指音与义都借 自外语的词。 自外语的词。这是语言接触中最常见的 一种类型。 一种类型。 • 音译的借词: 音译的借词: • ①古时从外族借入:葡萄、师子(狮 古时从外族借入:葡萄、师子( )、石榴 苜蓿、菠萝、玻璃。 石榴、 子)、石榴、苜蓿、菠萝、玻璃。 • 从印度佛教用词借入:佛、菩萨、罗汉、 从印度佛教用词借入: 菩萨、罗汉、 阎罗、 魔罗)、 )、僧 和尚、 阎罗、魔(魔罗)、僧、尼、和尚、塔
意译词
• 是用本民族语言的构词材料和规则 构成的新词, 构成的新词,把外语里的某个词的 意义移植进来。 意义移植进来。
• 意译词只引入新的外来概念,但用本 意译词只引入新的外来概念, 族语的构词材料和构词规则构成新词 来表达它。 来表达它。 • 话筒
仿译词
• 是构词所用的本族语所用的构词材 料和构词规则分别与所源出的外语 词有对应关系的意译词。 词有对应关系的意译词。 • 黑板、足球、牛津、机关枪、铁路、 黑板、足球、牛津、机关枪、铁路、 超人
• 2.一种语言能替代其他语言而成为 一种语言能替代其他语言而成为 全社会的交际工具, 全社会的交际工具, • 不取决于政治上的统治地位, 不取决于政治上的统治地位, • 而是一个经济文化处于领先地位的 民族成为“胜利者” 民族成为“胜利者”。
• 3.在不同民族杂居地区,其中某个民族的人 口在数量上要占优势地位。 • 这从历史上汉民族多次与其他民族接触而 汉语始终是胜利者可以说明,由于汉民族 人多势众,加之传统的文化的巨大影响, 所以汉民族在与其他民族接触的过程中, 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对其他民族产生了重 大影响,导致民族融合和语言融合。
• ②从英语借入:鸦片(opium)、扑 )、扑 从英语借入:鸦片( )、 )、咖啡 克(poker)、咖啡(coffee)。 )、咖啡( )。 • ③从俄语借入:苏维埃(COBET)、 从俄语借入:苏维埃( )、 喀秋莎( 喀秋莎(катюша)。 )。
《2024年语言接触和语言变化》范文
《语言接触和语言变化》篇一语言接触与语言变化一、引言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基本工具,它的多样性和变化性源于多种因素,其中语言接触和语言变化是两个重要的方面。
语言接触指的是不同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融,而语言变化则是指语言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和演变的过程。
本文将探讨这两种现象的内在联系及其对语言发展的影响。
二、语言接触语言接触指的是不同语言之间在传播、交流、互动的过程中产生的相互影响。
这种影响可以是由于地理上的邻近,也可以是由于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的交流。
语言接触通常表现为语言的借用、语言的融合、语言的分化等现象。
首先,语言的借用是语言接触的一种常见现象。
当一种语言的词汇、语法、发音等特征被另一种语言所吸收和采用时,就发生了语言的借用。
这种借用可以是单向的,也可以是双向的。
例如,英语中借用了很多拉丁语、法语、汉语等语言的词汇。
其次,语言的融合也是语言接触的一种重要形式。
当两种或多种语言在交流中相互渗透、融合,形成一种新的语言时,就发生了语言的融合。
例如,印度次大陆的许多语言就是由于多种语言的融合而形成的。
此外,语言的分化也是语言接触的一种表现。
当一种语言由于地理、文化等因素的分裂而形成多种方言或语言时,就发生了语言的分化。
例如,汉语由于地理和文化的差异而形成了多种方言。
三、语言变化语言变化是指语言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和演变的过程。
这种变化可以是由于内部因素,如语言的自我调整和进化,也可以是由于外部因素,如社会、文化、经济等环境的变化。
首先,社会的变迁是推动语言变化的重要因素。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都在发生变化,这些变化都会反映在语言的使用和变化上。
例如,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网络的发展,新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不断涌现,改变了语言的用法和含义。
其次,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也是推动语言变化的重要因素。
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会带来新的语言元素和表达方式,从而推动语言的变化和发展。
例如,不同文化的交融使得音乐、电影等艺术形式中的词汇和表达方式被吸收进日常用语中。
第八章 语言的接触
皮钦语的基本特点: 皮钦语是当地人没有学好的外语,是外 语在当地语言的影响下出现的变种。其共 同特点是:语音经过当地语言音系的适当 改造,语法规则减少到最低限度,词汇的 项目比较少,往往要借助于迂回曲折的说 法指称事物。
(2)混合语 在一定条件下,皮钦语也可能被社会采 用为主要的交际工具,由孩子们作为母语 来学习。在这种情况下,皮钦语就变成了 混合语,又叫克里奥尔语。 ▲试比较“皮钦语”和“混合语”的异 同。
世界语是波兰籍犹太人柴门霍夫博士1887年在印欧
“洋泾浜”本是地名,是上海外滩的一 段,位于叫做洋泾浜的河流(早已填没) 和黄浦江的会合处。鸦片战争以后,上海 为商埠,洋泾浜成了外国商人聚集的地方, 他们和当地的平民接触,就用这种支离破 碎的外语通话,于是洋泾浜成了破碎外语 的中国名称。“洋泾浜”解放前曾流行于 上海,解放后,中外交往都用正式英语进 行,“洋泾浜”就失去了行为交际工具的 作用,不再被使用了。
语系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种国际辅助语,旨在消除国际交 往的语言障碍,被誉为“国际普通话”。 共有二十八个字母,书写形式采用拉丁字母,一个 字母只发一个音,每个字母的音值始终不变,也没有不 发音的字母,语音和书写完全一致。每个词的重音固定 在倒数第二个音节上。学会了二十八个字母和掌握了拼 音规则,就可以读出和写出任何一个单词。世界语基本 词汇的词根,大部分来自印欧语系的各自然语言。其中 大部分来自拉丁语族,少部分来自日耳曼语族和斯拉夫 语族。世界语的语法是在印欧语系的基础上加以提炼的, 其基本规则只有十六条,因此比较容易掌握。世界语从 1905年起开始传入我国。 世界语(Esperanto)是最为广泛使用的人工语言。其 定位是国际辅助语言,不是用来代替世界上已经存在的 语言。今天,以世界语为母语的人士约200-2000人[1]。 能流利使用的人估计十万到两百万人。
《语言学概要》(叶蜚声)版 第八章 语言的接触(思维导图)
第八章 语言的接触第一节 社会接触与语言接触社会群体的接触主要分:经济贸易往来宗教文化往来军事占领殖民移民杂居语言的接触可以分为:不成系统的词汇借用语言(区域)联盟与系统感染语言替换与底层残留通用书面语、民族/国家共同语进入方言或民族语的层次洋泾浜和混合语特殊形式一般形式第二节 不成系统的词汇借用一、借词借词:也叫外来词,它指的是音与义都借自外族语或外方言的词。
音译加意译 p.210音译兼意译 p.210意译词:用本族语言的构词材料和规则构成新词,把外语里某个词的意义移植进来,我们不把它们看作借词。
二、借词与社会 p.212第三节 语言(区域)联盟与系统感染 p.214第四节 语言替换与底层一、语言替换:随着不同民族的接触或融合而产生的一种语言现象,指一种语言排挤和替代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的共同交际工具。
这是不同语言统一为一种语言的基本形式。
二、语言替换的社会原因:社会历史条件:经济文化地位高的一方排挤替代经济文化地位低的一方。
人民杂居:各族人民生活在同一地区,形成杂居局面是语言融合的客观条件。
三、自愿替换和被迫替换自愿替换:汉语替换其他语言过程中,有些民族顺乎历史发展的规律,自觉地放弃使用自己的语言,选用汉语作为共同的交际工具。
被迫替换:在汉语替换其他语言过程中,有些民族为保持本民族的语言进行了艰苦的斗争,但迫于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也不得不放弃自己的语言,学会汉语,实现语言的替换。
四、语言替换的过程双语或多语共存——竞争——排挤——替代五、语言换用与底层遗留双语:语言替换中强势语言替代弱势语言的桥梁。
底层:被替代的语言在胜利者语言中留下的痕迹第五节 通用书面语、民族/国家共同语进入方言或民族语的层次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充分发展之后,通用的书面语发展成为更高形式的民族共同语或国家共同语。
语言的这些高层形式通过读书识字等特别途经传播,所及之地不一定地域相邻。
因社会分化程度的不同,通用书面语或民族共同语与地方方言或民族语言的差异程度不同,对地方方言或民族语言的影响也有不同。
语言的接触讲析
语言的接触讲析一、语言随着社会的接触而接触社会与社会之间会以各种形式接触,例如文化交流、商品贸易、移民、战争。
随着社会的接触,不同社会所使用的语言也会发生接触。
语言接触有不同的类型,有不同的结果。
语言成分的借用与吸收、双语现象、语言的转用、语言的混合等,都是语言接触的结果。
二、语言成分的借用和吸收语言成分的借用和吸收是语言接触最常见的现象。
只要有社会的接触,就会有语言成分的借用和吸收,其中词语的借用又是最常见的。
(一)词语的借用借词与意译词不同。
例如:英语原词汉语借词汉语意译词ink 因克墨水bank 版克银行science 赛因斯科学democracy 德谟克拉西民主telephone 德律风电话借词是音与义都借自外语的词。
意译词是用本族语言的构词材料,按照本族语言的构词规则构成一个词,把外语中某个词的意义借过来。
意译词只借义,不借音。
仿译词是意译词的一种。
例如:英语原词汉语仿译词football 足球blackboard 黑板railway 铁路Oxford 牛津horsepower 马力Iceland 冰岛仿译词也是只借义不借音。
但与其它意译词不同的是,仿译词不仅用本族语言的构词材料把外语原词的意义借了过来,而且把外语原词的构词方式也借了过来。
仿译词都是合成词。
不同语言吸收借词、意译词和仿译词是有差异的。
有的语言喜欢借词,例如,英语和日语。
据统计,英语中借词大约占了50%,其中大多数又都借自法语。
公元1066年,法国诺曼王威廉在海斯汀之役中击溃英吉利军队,在英国建立了王朝,法语成了国家、宫廷、教会的语言。
在这一时期,法语对英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英语从法语中借用了大量词语,一直沿用到现在。
例如,state people nation 等等。
日语也喜欢借词。
日语中借词也占了半数以上,隋唐时借自汉语的词比较多,明治维新(1868年)之后,借自西方语言的词比较多。
汉语不大喜欢借词,比较喜欢意译词。
第八章语言的接触
(四)融合的过程 语言融合的过程大体上是先出现双重语言现象, 最后导致一种语言排挤、替代另一种语言而完 成语言的统一。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在 几年中就能得出结果的一次性的突击行动。双 语现象是指被融合民族的成员一般会讲两种语 言:本族语和在融合中占优势的那种语言。双 语现象的出现是融合过程中重要的、富有特征 性的现象,是两种或几种语言统一为一种语言 的必经的过渡阶段。固然,双语现象形成后最 后是否导致语言的融合,这决定于社会历史条 件:如果两个民族向融合的方向发展,相互间 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其中某一个民族就会放弃 自己的语言,完成语言的融合。
( 三)自愿融合和被迫融合
在汉语和其他语言的融合过程中,有些民族 顺乎历史发展的规律,自觉地放弃使用自己的语言, 选用汉语作为共同的交际工具,如唐以前;有些民 族为保持本民族的语言进行了艰苦的斗争,但迫于 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也不得不放弃自己的语言, 学会汉语,实现语言的融合,如唐以后。我们把前 一种情况叫做自愿融合,把后一种情况叫做被迫融 合。
(三)世界语
为了打破语言的隔阂,人们自然地产生一 种理想,希望能有一种大家都接受的世界 助语,作为各族人民友好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来的工具。
比较成功的是波兰医生柴门霍夫L.L.Zamenhof) 在1887年创造的“世界语”(Esperanto)。这种 语言的词汇材料主要取自拉丁族语言,也有一部分 取 自日耳曼族语言和希腊语。语法规则十六条,没有 例外。采用拉丁字母书写,一母一音,多音节词的 重音一律落在倒数第二个音节。词根可以自由地复 合成词;派生词的构成可利用一套丰富的前后缀, 方便灵活。实词有划一的形态:名词收-O,动词 (不定式)收-i,形容词收-a,副词收-e。名词有 单/复数和主/宾格的变化,复数的标志是-i,宾格 的标志是-n;形容词必须和所修饰的名词同数同格, 保持一致。动词有时的变化(现在时-as过去时-is, 未来时-os)和主动、被动的变化。整个方案备有词 典、语法和范文。
《语言接触和语言变化》范文
《语言接触和语言变化》篇一语言接触与语言变化一、引言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基石,它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发展演变。
语言接触是语言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不同的语言相互碰撞、交融,引发了语言的丰富与变化。
本文旨在探讨语言接触的多种形式以及其对语言变化的影响,揭示语言变化中隐含的社会文化内涵。
二、语言接触的多种形式1. 地理性语言接触:地理性语言接触主要指不同地域间语言的相互影响。
随着人口迁移、贸易往来和政治交往的增加,各种语言的交流变得频繁,使得语言的地理分布发生改变。
例如,我国各地区的方言形成和发展就受到了地理性语言接触的影响。
2. 文化性语言接触:文化性语言接触主要指不同文化间的语言交流。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各文化间的语言也相互渗透,使得语言具有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
3. 社会性语言接触:社会性语言接触主要体现在社会交流中的语言变化。
例如,新兴词汇、流行语等都是社会性语言接触的产物,反映了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三、语言接触对语言变化的影响1. 词汇的丰富与扩展:语言接触使得不同语言的词汇相互交融,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方式。
例如,随着外来文化的引入,许多外来词汇逐渐融入本土语言,使得语言的词汇量得到扩展。
2. 语法的变化与融合:语言接触可能导致语法的变化与融合。
不同语言的语法结构在相互交流中可能发生改变,形成新的语法结构。
例如,英语中动词时态的变化就受到了多种语言的影响。
3. 语言系统的整体变革:在长期的语言接触中,语言的整体系统可能发生变革。
这种变革可能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多个方面,使得语言呈现出新的面貌。
四、社会文化内涵的体现1. 语言与社会发展:语言的变化反映了社会的发展与变迁。
通过研究语言接触引起的语言变化,可以了解不同时期的社会状况、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等情况。
2. 语言与文化传承:语言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在语言接触中,各种文化的元素相互交融,使得语言具有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
语言接触的名词解释
语言接触的名词解释语言接触是指不同语言或语言方言之间相互接触和交流的过程。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化趋势,语言接触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现象。
本文将对语言接触这一概念进行详细解释,并探讨其影响和意义。
1. 语言接触的概念解析语言接触可以发生在不同的情境下,如语言的迁移、移民、城市化过程中,不同地区或不同社群之间的交流等。
在这种接触中,语言之间会出现相互影响、变异和融合等现象。
语言接触的过程可以造成语言的变异、演化甚至衰退。
同时,语言接触还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2. 影响语言接触的因素语言接触的结果取决于多种因素,如社会经济背景、政治环境、不同语言使用者的态度等。
在某些情况下,较强的语言接触可能导致一种语言成为主导语言,而其他语言则处于劣势地位。
此外,人们的语言选择与语言习得能力也会影响语言接触的结果。
例如,在双语社区中,个体对于使用哪种语言进行交流的选择,可能受到社会认同、就业需求或教育机会等因素的影响。
3. 语言接触的形式语言接触的形式可以是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
直接接触指的是不同语言使用者通过互动、交流或共同语境下的语言使用而接触到其他语言。
间接接触则是指个体通过书籍、电视、互联网等媒介来接触其他语言。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和便利,间接接触逐渐成为更加常见和普遍的形式。
4. 语言接触的意义和效应语言接触的意义和效应是多方面的。
首先,语言接触可以促进不同语言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文化的交流。
通过语言接触,人们有机会学习并了解其他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从而增强文化多样性的认识。
其次,语言接触可能加速语言的演化和变异。
语言接触使不同语言之间的特点和结构相互影响,导致语言的演化和变化。
最后,语言接触还可以产生新的语言形式,如克里奥尔语和混合语言等。
这些新的语言形式是语言接触中一种新的生成方式,反映了语言接触的具体效应。
5. 语言接触的挑战和机遇语言接触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和机遇。
在一些语言接触的情境下,存在着社会上的不平等和权力差异。
08语言的接触
二、国际辅助语
波兰医生柴门霍夫,在1887年创造的世界 语是一种国际辅助语。
它的国际性其实只限于印欧语系,对其 他地区的人来说,仍然是一种陌生的不 易掌握的工具;它只是人造的国际辅助 语,无法代替自然语言,不可能成为世 界共同语。
指在不同语言频繁接触的地区,持不同 语言的人把他们各自的语言成分混合在 一起,创造出的新的交际工具。它只是 一种临时的交际工具,只有口头形式, 没有人把他当母语来学习。
最终会消亡或发展成混合语。 I no can. two piece book My go topside. He have go bottomside. I am going upstair. He has gone
第八章 语言的接触
第一节 语言成分的借用和吸收 第二节 语言的融合 第三节 语言的统一 第四节 语言接触的一些特殊形式
第一节 语言成分的借用和吸收
一、借词 语言间的接触首先表现在词语的相互借
贷上。有借入和借出之分。 1.语言的接触首先使语言中产生借词。
也叫外来词,语音形式和意义都是借自 外民族语言的词。 分为两类:
3.回借现象 词语借用过程中,存在着往返借用的现象
,最典型是日语和汉语之间。
来自日语的借词 使用汉语固有的词汇而赋以新义
封建 经济 取单个汉字而组成新词
入场券 干部 新造国字
腺 癌
二、结构规则的借用 借词在语音、语法上还得服从本族语言
的结构规则。
Radar 雷达 Shampoo 香波
借词的语音、语法特点渗入借入语言的 系统而出现音位、音节构造、构词规则 乃至句法规则的借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汉民族自古以来有着同其他民族交 往的悠久历史,汉语中有不少是从 其他民族语言中来的借词,但有些 借词使用年代久远,人们已经觉察 不到它们是借词了。如“葡萄、石 榴、狮子、玻璃、琵琶、箜篌”等 就是汉代从西域各民族语言中吸收 过来的,而“佛、菩萨、罗汉、和 尚、塔、袈裟、涅槃”等就是汉代 以后随佛教传入我国而从梵语中过 来的。
双语现象 • 概念:某一语言社团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 的社会现象。 • 双语现象是一种社会现象,不指个人使用 双语的现象。个人双语只是社会双语现象 的具体体现 • 双语现象和双语制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双 语制指一种以法律形式规定两种语言或多 种语言并用的制度。从实际看,双语制和 一个社会的双语程度没有必然的联系。 • 产生的社会原因:①使用不同语言的人杂 居。②外语教育。
• 汉语中借词较多的几个时期是汉代、 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及近现代,特别是 近现代时期,我国同西方各国在政治、 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往日益 频繁,许多反映西方新科技、新文化、 新思想的词语随之大量汉语渗透到汉 语词汇中,如“麦克风、德律风、赛 因斯、德谟克拉西、三明治、咖啡、 巧克力、沙发、高尔夫、可口可乐” 等。汉语中虽有许多借词,但借词在 汉语词汇中的总比重是不大的,而且 从现有材料来看,汉语中的借词主要 是名词,只有少数来自日语的借词是 动词、形容词。
语言的同化
• 语言同化是指一种语言排挤或 代替其他语言、从而使被排挤、 被代替的语言消亡的现象。在 同化中取得胜利的语言称为同 化语言,在同化中被排挤或被 代替的语言称为被同化语言。 语言同化是在语言深入接触中 出现的语言融合的一种表现。
• 语言同化有强迫同化和非强迫同化 两种。强迫同化是占统治地位的民 族为了奴役和同化被统治民族而采 取的语言同化政策,他们强制被统 治民族采用他们的语言文字,而限 制或禁止被统治民族使用自己的语 言文字。例如,日本人占领我国的 东北和台湾时,就曾经在东北和台 湾强制推行日语。当年沙皇俄国和 德国,也曾经在他们占领的国家实 行残酷的语言同化政策。
• 借词是语言接触中产生的一种最常见的语 言现象。我们知道,人作为一种社会的动 物,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群体之间,不可 避免地要相互接触,不同民族的不同语言 在相互接触之中,必然要从对方语言中吸 收一些有用成分来丰富自己的语汇,满足 交际的需要,这是各种语言发展的一个共 同现象,因此,任何一种语言中,都有一 定数量的借词。如上举的汉语中的那些借 词。英语中更有大量的词语是从法语中借 用的,如“state(国家)、enemy(敌 人)、fine(好的)、honour(荣誉)、 peace(和平)”等。
大约60多年前,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在 《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中从这一方 面论证了语言接触的原因。他说:“语 言和文化一样,很少是自给自足的,交 际的需要使说一种语言的人和说临近语 言的或文化上占优势的语言的人发生直 接或间接的接触。”
• 借词也称外来词,指的是语音 形式和意义都借自外民族语言 的词,如“葡萄、石榴、狮子、 玻璃、佛、菩萨、罗汉、和尚、 巧克力、沙发、芭蕾、咖啡、 卡片、卡车”等就都是借词。
• 音译加汉语语素:即先音译外 语中的词,另外再加上一个表 示类名的汉语语素,使词义明 确。如“卡片(card)、卡车 (car)、吉普车(jeep)、 啤酒(beer)、芭蕾舞 (ballet)、艾滋病(aids)” 等就是。
• 半音译半意译:即根据原词内 部结构成分,一部分用音译, 一部分用意译,意译部分大多 是表示事物类别的成分。如 “华尔街(wall street)、 爱克斯光(x-ray)、新西兰 (New Zealand)”等。
汉语吸收外来词的方式:
• 音译:即用汉语近似音节转写外来 词读音。如“沙发(sofa)、芭蕾 (ballet)、坦克(tank)、麦克 风(microphone)、加拿大 (canada)、高尔夫(golf)”等。 由于不同语言之间语音的差异,所 以这种转写只是原词的近似音,在 吸收到汉语中来时,有的扩展了音 节,有的压缩了音节,读音完全汉 化,已经改造成汉民族语音习惯的 形式了。音译词目前以人名、地名 居多,一般事物往往采用意译,另 造新词表示。
• 音译兼意译:即在音译的同时, 又选用与原词意义相关的汉语 语素意译,既照顾到原词的语 音形式,又能显示意义,音义 双关。如“罗曼蒂克 (romantic)、休克 (shock)、维他命 (vitamin)、幽默(homour) 等。
• 借形:这是汉语所独有的一种外来 词类型,即把日语中用汉字记录的 词直接吸收到汉语中来并按汉语普 通话来读音。这类外来词十分奇特, 它们用汉语材料构成,却又是地道 的外来词。这部分外来词中,有的 是日语赋予了汉语借词以新的意义。 如“劳动、封建、反对、博士、学 士”等就是汉语中原有的词,日语 借去后表达新概念,而汉语又从日 语中借了回来。而有的则是日语借 用汉语材料构成新词,而这些新词 又被汉语借用,如“哲学、共产、 政党、支部、反应”等
第八章 语言的接触 教学内容及要求: 认识语言成分的借用与吸收、语言的融合及其 原因和语言接触过程中的一些特殊形式。
语言接触的结果 • 语言之间的相互借 用 • 双语现象 • 语言同化 • 语言渗透
第一节语言成分的借用与吸收
社会的接触必然带来语言的接触。 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贸易往来, 文化交流,移民杂居,战争征服 等各种形态的接触,都会引起语 言的接触。语言如果不同外界接 触,在当今开放的世界中,它就 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 近年来,汉语出现了一种新的借形 形式,就是直接借用西文字母记录 新的概念,表示新的事物现象。例 如用TV表示电视,用MTV表示音乐电 视,又如DVD(数字激光视盘)、 VCD(激光视盘)、CD(激光唱盘)、 CPU(中央处理器)、DOS(磁盘操 作系统)、WTO(世界贸易组织)、 BBS(网上讨论板)、QQ(网络聊天 系统)、WC(厕所)、E-mail(电 子邮件)、VIP(贵宾)等等,《现 代汉语词典》收录了这样的词语上 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