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发育疗法

合集下载

第十二章,神经发育技术

第十二章,神经发育技术

第十二章神经发育技术Bobath 技术一、名词解释1控制关键点:即治疗师在训练中操作身体某些部位,以达到抑制痉挛和异常姿势反射,促进正常姿势反射的目的。

2反射性抑制:利用痉挛模式相反的体位或姿势来抑制痉挛,包括放射性抑制模式和影响张力性姿势。

3影响张力性姿势:指的是某些特定姿势下,肌张力是可以得到抑制的。

如当下肢腓肠肌肌张力异常增高时,鼓励患者采用足跟着地站立的姿势加以抑制腓肠肌的张力,同时提高对该姿势的控制。

4整体治疗:将患者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不是只是治疗患病部位。

5保持反应:指身体对所处体位的有意识的控制能力。

6位置反应:指肢体反应的短暂的保持某种体位的能力。

7关节持重:是一种利用体位使重力通过关节,刺激本体感受器使关节周围肌肉产生共同收缩来提高关节稳定性的方法。

二、选择题【A1 型题】1整体治疗指的是(D)A 上下肢都包括的治疗B 健侧和患侧都包括的治疗C 运动、作业及理疗都应用的治疗D 提高患者整体功能的治疗E 包括家属参与的治疗2促通和抑制的最终目的是(D )A 避免肌张力过度增高B 促进肌张力正常化C 调整和纠正异常姿势D 改善功能活动E 提高自我意识3下列不属于控制关键点的操作是(D )A 稳定胸椎促进坐位稳定B 拇指外展抑制手指屈肌痉挛C 骨盆前倾促进站位平衡D 健侧屈曲促进患侧伸展E 肩胛前伸促进上肢伸展4一周岁的脑瘫患儿仍不能保持坐位、头不能保持直立,并且双手只能抓握不能松开。

这种情况称之(A)A 异常性和不成熟性B 痉挛性和共同运动性C 共济失调性和痉挛性D 徐动性和软瘫性E 麻痹性和僵硬性5脑卒中患者经常会有跟腱痉挛的表现,处理方法是多鼓励患者用患腿足跟着地站立,这种方法是利用(B)A 反射性抑制模式B 影响张力性姿势C 迷路性姿势反射D 紧张性腰反射【B1 型题】6~7 题备选答案A 足跟着地B 躯干前倾C 躯干旋转D 肩胛前伸E 手指屈曲6在练习坐-站时,能够促进活动比较容易完成的关键成分是(ABD)7偏瘫患者最早可以进行的主动活动(CE)【X 型题】8下列属于兴奋性刺激的手法是(ABD )A 持重B 拍打C 持续牵伸D 快速牵伸E 关节挤压9可能会引起偏瘫患者患侧肌张力增高的三种情况是(ABC)A 快速活动B 情绪紧张C 健侧过度用力D 轻音乐E 主动活动10当患者能够在无帮助的情况下自己翻身时,为了使他能够更多的使用躯干肌,在指导患者翻身时应强调哪些成分(CDE )A 用健手支撑B 用患手支撑C 翻身至健侧D 头向患侧屈E 不用手支撑11在做桥式运动时,为了使患侧髋关节伸肌用力适当,应强调哪些成分(CDE )A 患侧臀部尽量抬高B 健侧臀部尽量抬高C 保持髋关节的伸展位D 肩部放松E 颈部放松12在患者能行走时,有些患者往往步宽异常从而能量消耗过大,使患者不能长距离行走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让他多练习(CD)A 倒着走B 侧走C 沿木板走D 走一条直线E 走一条弧线13在对肌张力低下的患者进行感觉刺激时,可以利用拍打等手法来提高肌肉收缩的兴奋性但需要注意避免(ABDE )A 诱发广泛的联合反应B 诱发拮抗肌的痉挛C 引起关节畸形D 患者失去平衡E 患者抵抗14当徐动型脑瘫患儿出现明显的ATNR 影响患儿的功能活动可以采取什么方式加以抑制(A B)A 让患儿侧卧B 双上肢内收内旋,并双手交叉C 对徐动的肢体进行拍打D 行走时三、简答题1简述 Bobath 方法的治疗原则●强调患者学学习运动的感觉●强调患者学习基本姿势与基本的运动模式●按照运动的发育顺序制定训练计划●将患者作为整体进行治疗2适合促通翻正反应的情况有哪些?●颈翻正反应的促通●上肢保护的伸展反应●平衡反应的促通3痉挛型脑瘫儿进行治疗性活动的原则。

神经发育学疗法——Brunnstrom技术

神经发育学疗法——Brunnstrom技术
Ⅵ 接近正常:指屈曲位外展,系纽扣,稍欠灵巧,大体上正常。
阶段 Ⅰ Ⅱ Ⅲ Ⅳ


评价标准 无随意运动(弛缓期) 出现联合反应,联带运动初期阶段(痉挛期),无关节运动 联带运动达到高峰,坐、站位时有髋膝踝的屈曲。 出现部分分离运动
坐位,膝关节屈曲>900 坐位,足跟着地,踝关节能背伸 出现分离运动 立位,髋关节在伸展位时能屈膝 立位,膝伸展位,脚稍向前踏出,踝关节能背伸 接近正常: 立位,髋关节能外展并超过骨盆上提范围 立位,小腿能内旋、外旋、伴有足内翻及外翻。
三、偏瘫患者的异常运动模式
联合反应 共同运动 原始反射
• 偏瘫患者的恢复过程不是直线性的,而是经历了运动模式由量 变到质变的一个过程。无运动到联合反应、共同运动再到分离 运动直至随意运动
• 联合反应与共同运动属于粗大运动模式,在不同的阶段予以利 用或抑制。
(1)联合反应
卒中后的一种非随意性 的运动和反射性的肌 张力增高。健侧用力 ,患侧会出现相应的 运动
即通过联合反应—共同运动之后才会出现分离运动。 在恢复的早期使用该
项技术,让患者看到自己瘫痪的肢体仍可以运动,可以刺激患者康复 和主动参与的欲望,这一点对于患者信心的重建意义重大!
二、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运动功能的恢复阶段
Brunnstrom将脑卒中等中枢神经损伤以后的 偏瘫恢复分成6个阶段:第1阶段:弛缓期;第2 阶段:痉挛阶段;第3阶段:共同运动阶段;第4 阶段:部分分离运动阶段;第5阶段:分离运动阶 段;第6阶段:正常阶段。
• 康复不仅针对疾病而且着眼于整个人、从生理上、心理上 ,社会上及经济能力进行全面康复。提高病,伤,残者的 生活素质,恢复独立生活、学习和工作的能力,使病,伤 ,残者能在家庭和社会过有意义的生活。为达到全面康复 ,不仅涉及医学科学技术,而且涉及社会学、心理学、工 程学等方面的技术和方法。

神经生理学治疗技术

神经生理学治疗技术

神经生理学治疗技术一. 概述:神经生理学疗法(Neurophysiological Therapy, NPT )又称神经肌肉促进技术(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 technique ,NFT)或神经发育学疗法(neurodevelopmental therapy ,NDT )或易化技术(facilitation technique )。

人体从婴幼儿发育至成熟,其神经功能的形成和完善,均遵循一定的规律。

神经生理学疗法就是运用这个规律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在临床上出现的治疗脑损伤后肢体运动障碍的方法。

1.定义神经生理学疗法是根据神经解剖学、生理学和神经发育学的理论,采取各种康复治疗手段和方法,刺激运动通路上的各级神经元,调节它们的兴奋性,以获得正确的运动输出即可以控制的、协调的随意运动,达到神经运动功能重组的一类方法。

主要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康复治疗。

其包含二方面的内容即促进兴奋(易化)和促进抑制。

2. 原理此类技术以神经生理学和神经发育学为理论依据,主要根据兴奋的扩散与集中、相继诱导、交互抑制、兴奋阈和总和现象等有关神经肌肉的生理学原则,a运动系统和运动系统的相互影响,以及人体有规律的发育学程序和各种反射的发育过程来设计和选择操作方法。

此类技术的演进过程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传统本体促进操作、皮肤刺激、头颈与躯干相对位置变动所引起的反射与平衡反射、中枢促进法(利用协同模式和联合反射)、运动再学习(包括应用专门仪器装置进行肌电生物反馈与增强感觉反馈等)。

二. 常用的方法:临床常用的促进技术:Rood 技术、Bobath 技术、Brunnstrom 技术和本体促进技术(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en ,PNF、运动再学习(motor relearning programe ,MRP)。

1. Rood 技术:又称多种感觉刺激技术。

脑性瘫痪的Bobath疗法

脑性瘫痪的Bobath疗法
③对外来干扰做出安全有效反应。)
(1)躯体感觉系统的作用(皮肤、本体) (2)视觉系统的作用(自身与物体之间的距离,知道物体是静止的 还是运动的) (3)前庭系统的作用(感受头部在三维空间中的运动角加(减)速度 变化 、静止时的地心引力和直线加(减)速度的变化)
5.运动系统的作用(以不同的协同运动模式控制姿
4.阶段性地给予刺激手技
*采取多种肢位和方式,使适当的姿势反应反复出现,但又不 能让患儿长期应用同一种运动模式,不能采取爆发样的刺激手 技。 *在治疗过程中,使患儿不断体会,不断积累经验。因此,治 疗要阶段性地推进。
5.遵循运动构成要素的原理
* 掌握小儿运动发育规律;
* 运用一些必需的基本运动能力; * 在促通单纯运动基础上,进行组合而形成复杂的运动; * 确定患儿已经进入协调性运动的前阶段,才能训练较 难的课题,即患儿已经具备基本协调性;
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差。
(6)发育的不平衡性
四、Bobath疗法的治疗原则
1.根据评价结果,制定治疗目标

(1)远期目标 (2)近期目标 (3)针对性目标 (4)阶段目标
2.遵循评价→方案→治疗原则,循环往复的进行
3.进行手技治疗时,要边负荷体重边活动
以便使患儿有感觉准备,调整自身身体状况以适应外来 压力和刺激。这种原则主要应结合患儿的运动发育过程进 行,做到循序渐进。
在感觉障碍等。
2.运动发育迟滞的评价 3.异常姿势模式和运动模式的评价
• 不协调、不完整性,原始反射的残存和病态的异常姿势反射 • 分析运动发育的各类构成因素是否均衡 • 主动和自主反应是否存在 • 是否存在能够保持头于体轴线上 • 体干回旋、保持平衡、保护跌倒时不受伤害的矫正、平衡和 保护性伸展反射,以及相应的技巧性动作。

神经生理学疗法

神经生理学疗法
此训练方法的特点是:通过关键点的控制及其设计的反 射抑制模式(reflex inhibiting pattern,RIP)和肢位的恰当 摆放来抑制肢体痉挛,待痉挛缓解后,通过反射、体位 平衡诱发其平衡反应,再让患者进行主动的、小范围的、 不引起联合反应和异常运动模式的关节运动,然后再进 行各种运动控制训练,逐步过渡到日常生活动作的训练 而取得康复效果。
在康复治疗中常用的NPT技术有:
Bobath技术 Brunnstrom技术 PNF(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技术 Vojta技术
第一节 Bobath疗法
一、概述
Bobath治疗技术是由英国物理治疗师Berta Bobath和她的 丈夫Karel Bobath共同创立,主要用于治疗偏瘫患者和 脑瘫患儿。
(一)反射抑 制性模式(RIP)
1.躯干的抗痉挛模式
方法是患者健侧卧位, 治疗师站于患者身后, 一只手扶住其肩部,另 一只手扶住髋部,双手 作相反方向的牵拉动作, 在最大的牵拉范围内停 留数秒
(一)反射抑制性模式 (RIP)
2.上下肢的抗痉挛模式 方法是患侧上肢处于外
展、外旋,伸肘,前臂 旋后,伸腕或指、拇指 外展的位置;患侧下肢 轻度屈髋、屈膝,内收、 内旋下肢,背屈踝、趾。
第一节 Bobath疗法
二、治疗原则 (一)强调患者学习运动的感觉 (二)强调患者学习基本姿势与基本的运动模式 (三)按照运动的发育顺序制定训练计划 (四)将患者作为整体进行治疗
第一节 Bobath疗法 三、常用治疗技术 (一)反射抑制性模式 (二)促进正常姿势反应 (三)床上良好体位保持和体位转换 (四)关键点的控制 (五)推——拉技巧 (六)拍打 (七)肢体置放和控制 (八)辅助器具 (九)患侧肢体的负重

神经生理治疗技术

神经生理治疗技术

• 紧张性颈反射:是由于颈部关节和肌肉 受到牵拉所引起的一种本体反射,包括 对称性和非对称性两种。对称性紧张性 颈反射(symmetrical tonic neck reflex STNR)表现为当颈后伸(抬头)时,两上肢 伸展,两下肢屈曲;颈前屈(低头)时,两 上肢屈曲;两下肢伸展。非对称性紧张 性颈反射(asymmetrical tonic neck reflex ASTNR):
• (4) 治疗方法:应用多种感觉刺激,包括躯体、 语言、视觉等,并认为重复强化训练对动作的 掌握、运动控制及协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 (5) 工作方式:强调早期治疗、综合治疗以及 各相关专业的全力配合如物理治疗 (PT)、作业 治疗(0T)、言语治疗(ST)、心理治疗以及社会 工作者等的积极配合;重视患者及其家属的主 动参与,这是治疗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 而缺少练习则可能产生继发性神经萎缩 或形成不正常的神经突触。MRP主张通 过多种反馈(视、听、皮肤、体位、手的 引导)来强化训练效果,充分利用反馈在 运动控制中的作用。
• 运动再学习疗法由七部分组成,包含了 13常生活中的基本运动功能。分别为: ①上肢功能;②口面部功能;③仰卧到 床边坐起;④坐位平衡;⑤站起与坐下; ⑥站立平衡;⑦步行。治疗时根据患者 存在的具体问题选择最适合患者的部分 开始训练,
• 利用感觉刺激来抑制肌肉反应:轻微的 挤压关节可以缓解肌肉痉挛,持续牵伸 或将已经延长的肌肉保持在该位臵数分 钟、数天甚至数周,可以抑制或减轻痉 挛。
• 3.Brunnstrom技术 • (1) 理论基础:包括利用各种原始反射来促进 运动的控制。 • 原始反射 (primitive reflex):是生来就有的 正常反射,随着婴儿神经的发育及其不断完善, 大部分的原始反射在 1 岁以后逐渐消失。当脑 部受损后,这些反射又会再次出现,成为病理 性反射,如同侧伸屈反射、交叉伸屈反射、屈 曲回缩反射等。

神经系统疾患康复治疗方法

神经系统疾患康复治疗方法
14
上肢共同运动
~ 上肢屈肌共同运动
z 肩胛骨内收(回缩)、上提 z 肩关节后伸、外展、外旋 z 肘关节屈曲 z 前臂旋后 z 腕和手指屈曲
~ 如同手抓同侧腋窝前的 动作
15
上肢伸展共同运动
z 肩胛骨前伸 z 肩关节内收、内旋 z 肘关节伸 z 前臂旋前 z 腕和手常为伸腕、屈指
~ 如同坐位时手伸向两膝 之间的动作
z 刺激屈肌引起同侧和对侧肢体屈肌收缩 z 当屈肌协同抑制不足时,刺激髋或膝的屈肌不仅可
以使身体同侧屈肌收缩加强,也使对侧髋、膝屈肌 收缩加强
11
原始反射类型
} 紧张性颈反射
~ 颈部关节和肌肉受到牵拉
} 种类
~ 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symmetrical tonic neck reflex, STNR)
动时的感觉,而不是运动时的动作本身 ~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病人感觉到的是异
常的体位、姿势和动作传入的异常感觉
38
Bobath技术:基本手法
} 控制关键点(key point)
~ 人体的某些特定部位,这些部位对身体其他部位或肢 体的肌张力具有重要影响
~ 通过在关键点上的手法操作来抑制异常的姿势反射和 肌张力,引出或促进正常的肌张力、姿势反射和平衡 反应
2
神经发育疗法基本组成
} Brunnstrom技术 } Bobath技术 } Rood技术 } Kabat-Knott-Voss(PNF)技术
3
神经发育疗法共同点
} 治疗对象
~ 神经系统为重点对象
} 治疗原理
~ 按照个体发育的正常顺序 ~ 通过对外周(躯干和肢体)的良性刺激,抑制
异常的病理反射和病理运动模式 ~ 引出并促进正常的反射和建立正常的运动模

Bobath疗法初步了解

Bobath疗法初步了解

神经发育疗法(NDT)一直是康复治疗技术中重要的构成部分,作为上世纪NDT家族中重要一员——Bobath疗法是由英国的物理治疗师Berta Bobath和她丈夫神经学家Karel Bobath在20世纪40年代共同创立,是一种治疗小儿脑瘫和成人脑卒中后偏瘫的康复技术。

Berta女士于1970年出版其Bobath疗法理论专著《Adult Hemiplegia: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1stED)》,随后又先后于1978年、1990年两次修订再版。

在Bobath夫妇1991年辞世后,作为推动Bobath疗法发展的重要组织—国际Bobath指导者培训协会International Bobath Instructors Training Association(IBITA)承担了大量研究工作,成为现代Bobath疗法发展的核心。

会员遍布27个国家,由255名以上专家学者构成专家委员会,进行学术研究和传播,旨在融合新的神经科学研究成果,培养专业的神经系统疾病康复人才,帮助患者达到最优化的康复效果。

协会构建了网络平台来展示Bobath疗法的新的核心概念和对于成为Bobath 康复指导者所必须参加的课程。

网站还设有Bobath及神经科学研究新近成果的展示,是世界各地Bobath指导者的学习平台。

另还有一支来推动Bobath学术发展的重要研究力量—英国Bobath指导者协会British Bobath Tutors Association(BBTA)也为Bobath学术发展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中会员Gjelsvik和Sue Raine先后于2008年和2010年出版了学术专著《The Bobath Concept in Adult Neurology》和《Bobath Concept》。

IBITA 通过学术讨论年会的形式推动Bobath疗法的内涵建设,让它更具时代精神。

1996 年第12 届IBITA 年会上,提出要建立一套能阐明先前理论假说的Bobath 观念。

Bobath技术

Bobath技术

应用反射抑制模式时的注意事项
(1)用力不能过度,要和患者的耐力相 一致达到松弛痉挛即可。
(2)RIP不要几处同时进行,也不应从 痉挛最明显的部位开始。
(3)随着RIP的应用,应使患者能自己 学会克服其异常的姿势和痉挛。
(4)RIP不应是静止的,应在几个部位 上轮流进行或插入其他促进技术。
(5)进行RIP时要注意充分运用头、肩 胛、骨盆等关键点
临床应用
以偏瘫患者的训练为例:Bobath将偏瘫患 者恢复阶段划分为三个不同时期:弛缓期、 痉挛期和相对恢复期,各期的治疗技术均 有所不同。
这些阶段的治疗主要以肌张力的出现和减 弱而制定,此时不考虑运动功能的其他方 面。
恢复段阶偏患瘫者患主要者问的题 训练训和练目治标疗计划训练计划
弛 肌肉松弛
禁忌证:意识和认知障碍、严重情感障碍、 生命体征不稳定等。
设备用具:桌、椅、凳、 Bobath球、平行 杠、楼梯、PT床、体操垫等。
治疗原则
(一)强调患者学习运动的感觉
Bobath认为运动的感觉可通过后天的学习、 训练而获得。
反复学习的方式及运动可促进患者获得正 常运动的感觉。
治疗师须根据患者的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设计训练活动,这些活动不仅诱发有目的 性的反应,而且要充分考虑到是否可以为 患者提供相同运动重复的机会。
Bobath认为通过她设计的反射性 抑制模式(RIP),可以关闭通向 异常运动神经元的通路,打通通向 较正常运动的神经元的通路。
(2)在运动的任何时刻,中枢神经都 忠实地是身体肌肉状态的镜子,身体 肌肉的收缩和松弛决定了兴奋和抑制 过程在中枢神经内的分布,而以后这 种兴奋和抑制又再传出到周围。
Bobath认为,有一种可以从周围通过 传入影响中枢的方法,通过改变脑瘫 患儿的异常姿势,使兴奋和抑制的过 程在中枢内的分布变得较为正常,以 后其向周围的传出也变得正常,这也 是Bobath提倡用反射性抑制模式修正 患儿的异常姿势的理论基础。

神经发育疗法

神经发育疗法
练计划 (四)将患者作为整体进行治疗
Bobath疗法的特点
• 通过关键点的控制及其设计的反射抑制模 式和肢体的摆放来抑制肢体的痉挛
• 痉挛缓解后,通过反射、体位平衡诱发平 衡反射
• 进行主动的、小范围的、不引起联合反应 和异常模式的关节运动
• 再进行各种运动控制训练 • 过渡到日常生活活动的训练
Bobath疗法的治疗技术
(4)有脑干、脊髓控制的低水平反射的 释放是运动功能丧失的主要原因的观点, 目前认为是无根据的。
(5)Bobath曾根据Magnus的研究提出过 一些治疗方面的理论,目前认为Magnus 在当时居统治地位的概念,已不为当今的 生理学家所接受,目前认为感觉传入,对 运动控制无关键作用,另认为运动控制也 不依靠反射。
• 患侧拇指在上,目的是防止臂旋前, 使拇指有较大的外展。
(三)反射抑制性模式(RIP)
1.基本方法:
• RIP是对抗原有的痉挛引起的异常姿势 而进行的一种被动运动,例如,上肢 因痉挛引起的内收、内旋、屈肘、前 臂旋前、屈腕和指的姿势,RIP就是通 过被动运动,使之变为外展、外旋、 伸肘、前臂旋后、伸腕和指的姿势。
3.基本方法
轻拍 肢体负重是刺激本体感受器
关节压缩是在因不能负重时采用的一种 代替办法
(1)促进对患侧上肢的控制 (2)改善站、走时膝关节的不稳定 (3)为下肢站立做准备 空间定位放置和挺住:
• 总之:Bobath主要在治疗前要对
患者的姿势、运动进行评价,找出阳 性(正常不应出现的反射和反应)体 征和阴性(正常应出现而现在消失的 反射和反应)体征,对阳性体征在治 疗中贯彻用RIP等抑制技术,对阴性 体征在治疗中贯彻促进的技术。
(3)对抗全身性屈肌痉挛的RIP: (4)对抗全身性伸肌痉挛的RIP (5)对抗躯干肌痉挛的RIP: 。

神经发育疗法

神经发育疗法

神经发育疗法神经发育疗法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可以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恢复。

它广泛应用于儿童和成人的神经发育障碍、神经退行性疾病以及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

本文将介绍神经发育疗法的定义、原理、方法和应用领域。

一、神经发育疗法的定义神经发育疗法是基于神经科学和康复医学的理论和实践,旨在通过刺激神经系统的生理过程,促进神经元的生长、连接和功能重建,达到改善神经系统疾病的效果。

神经发育疗法可以包括物理疗法、言语疗法、认知疗法和生活技能训练等多种治疗手段。

二、神经发育疗法的原理神经发育疗法的原理基于神经可塑性的概念,即神经系统在受到外界刺激时能够调整和改变自身的结构和功能。

通过创造适当的刺激环境,神经发育疗法可以激活潜在的功能区域,培养新的神经连接并增强现有的连接,从而提高受损区域的功能。

三、神经发育疗法的方法1. 物理疗法:包括物理训练、物理治疗和物理辅助设备等。

物理疗法通过运动、按摩和热疗等手段刺激神经系统,促进肌肉和神经组织的恢复和发展。

2. 言语疗法:言语疗法主要应用于语言和沟通障碍的治疗。

通过训练患者的口语表达能力、听力和阅读理解能力,增强他们的语言交流能力。

3. 认知疗法:认知疗法用于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包括注意力、记忆和思维能力等。

通过训练和练习,患者可以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4. 生活技能训练:生活技能训练主要应用于独立生活能力的提高。

通过培养患者的日常生活技能,如自我照顾、社交技能和就业能力等,可以提高他们的自我管理和社会适应能力。

四、神经发育疗法的应用领域神经发育疗法广泛应用于儿童和成人的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应用领域:1. 儿童神经发育障碍:神经发育疗法可以帮助儿童改善智力障碍、运动障碍和语言障碍等问题。

2. 成人神经退行性疾病:神经发育疗法可以减缓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进程,改善症状,并提高生活质量。

3. 神经系统创伤和损伤:神经发育疗法可以促进受损神经的再生和功能恢复,帮助患者康复。

Brunnstrom技术

Brunnstrom技术
❖ 联合反应是病理性的、刻板的、不随意的运动,一 旦诱发,患者很难主动抑制它,只有在刺激停止后, 才能逐渐恢复。
2.共同运动
❖ 又称联带运动,是脑损伤常见的肢体异常活动 ❖ 当患者活动患肢某个关节时,相连关节甚至整个肢
体都可出现一种不可控制的运动,并形成特有的活 动模式
上肢:举起手臂时最常见到 ❖ 屈曲/伸展共同运动
健侧外展-------→ 患侧外展(外旋) 健侧内收------- →患侧内收(内旋)
屈伸运动 (相反性)
健侧屈曲 -------→ 患侧伸展 健侧伸展-------→ 患侧屈曲
上肢屈曲 ------- →下肢屈曲
下肢伸展 ------- →上肢伸展
临床观点
❖ 联合反应属于原始反射,一般患者不仅不宜 使用,而且应该及时地予以抑制。对高龄患 者或长期处于弛缓阶段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 但应在诱发出随意运动后尽量早地予以抑制, 不得强化。
1、联合反应(内收)
❖ 观察患侧下肢有无内收 动作或内收肌群的收缩
无-不充分 有-充分
2、随意收缩
❖ 触诊内收肌群有无收缩
不充分(无) 充分(有)
3、伸肌共同运动
❖ 观察膝可伸展何种程度 (以膝屈曲角计)
不能 不充分(25度以上) 充分(20度以内)
4、屈肌协同运动
❖ 观察髋关节屈曲角度
10、肘伸位旋后(Ⅴ③)
❖ 要求肘屈曲不得超过 20度,肩关节前屈不 得小于60度
不充分(不符合要求或 旋后小于45度)
充分(50-90度)
11、速度试验
❖ 要求上举时肘关节屈 曲不得大于20度,肩 关节上举不得小于 130度,先测健侧
不充分(健侧1.5~2倍 以上)
充分(健侧1.5倍以下)

神经发育疗法

神经发育疗法
神经发育疗法
Neurodevelopmental therapy, NDT
Neurophysiological therapy, NPT
定义:一类改善脑组织病损后肢体运动功 能障碍的治疗技术。
特点:依据神经系统正常生理机能及发育 过程运用诱导或抑制的方法使患者逐步学 会如何以正常的运动模式去完成日常生活 动作的训练方法
(避免和利用异常的姿势反 射)
痉挛复发
诱发正常运动(小范围、不过
度用力和不引起痉挛的自主运动; 利用平衡、伸展保护反应或翻正反 应引出)
运动控制训练
(让肢体负重并在其上平衡, 定位放置和控制训练)
ADL训练
基本技术与手法
控制关键点 反射性抑制 调正反应 平衡反应 感觉刺激
关键点的控制
人体关键点可影响身体的其他部位或肢体的 肌张力
弛缓,无任何运动 弛缓,无任何运动

开始出现痉挛及共同运 动模式
仅 有 细 微 的 手 指 屈 出现极少的随意运动 曲

屈肌异常运动模式达到高 可 做 勾 状 抓 握 , 但 伸肌异常运动模式达到

不能伸指
高峰
Ⅳ 异常运动开始减弱,可做 能 侧 方 抓 握 及 松 开 1. 坐位时可屈膝90°
以下活动:
关节 引起关节周围的肌肉收缩 6) 特殊感觉的刺激;
2. 利用感觉刺激来抑制肌肉反应:
1) 挤压:轻微的关 节挤压可缓解肌 肉的痉挛;
2) 牵拉:持续性牵拉可抑制或减轻痉挛;
3. 应用个体发育规律促进运动的控制能力:
1) 关节的重复运动:由主动肌收缩与拮抗肌抑制 而完成;
2) 关节周围肌群共同收缩:是固定近端关节,发 展远端关节技能的基础;

神经促通技术概述

神经促通技术概述

治疗方针:
①经常重视运动感觉。
②早期患者在床上肢体摆放位置。
③利用共同运动模式。
④促进分离运动。
⑤最后达到随意地完成各种运动。
20
.
Rood 技术
Rood技术又叫多种感觉刺激治疗法或皮肤感
觉输入促通技术。
由美国人Mar-garet Rood提出。
Rood技术按照个体的发育顺序,利用不同的
感觉刺激促进或抑制运动性反应,诱发较高级
最大阻力 (maximal resistance)
扩散和强化(irradiation and reinforcement)
时序
(normal timing)
视觉刺激 (optical stimulation)
口令与交流(verbal commands and
9.
运动模式 (pattern of movement)
等本体刺激和应用螺旋、对角线状运动模式(spiral
and diagonal pattern)来促进运动功能恢复的一种治
疗方法。

此技术适用于多种神经疾患,亦适用于骨关节病、
软组织损伤等疾患。
24
.
神经生理学原理
(Dr. Charles Sherrington, 1947)

后续效应

刺激的效应在刺激停止后仍然继续存在;
的组合(总和)所引起的兴奋。

连续诱导

主动肌强烈的兴奋之后,可引起拮抗肌的兴奋。

交互支配(交互抑制)

主动肌与拮抗肌之间的相互作用。
26
.
PNF的基本内容

91种螺旋、对角线型式的运动模式:
头颈3种;上躯干2种;下躯干6种;上肢14种;

第十二章 神经发育技术 第一节

第十二章 神经发育技术 第一节

第一节 概述
三、神经发育疗法的不同特点
1.对运动控制障碍的治疗观念的差异 2.针对运动控制障碍的基本技术不同
第一节 概述
1.对运动控制障碍的治疗观念的差异
(1)Bobath技术
① 主张早期抑制不正常的姿势、病理反射或异常运动,再利用 正常的自发性姿势反射和平衡反应来调节异常的肌张力,尽可能诱 发正常运动
② 强调感觉、知觉及环境对动作的影响,把运动控制障碍的治 疗作为一种管理(24小时管理)来实施
第一节 概述
1.对运动控制障碍的治疗观念的差异
(2)Brunnstrom技术 主张早期充分利用姿势反射、联合反应、共同运动
(包括正常的或异常的运动模式)等各种方法诱发出运 动反应,再从异常运动模式中引导、分离出正常的运动 成分,最终脱离异常运动模式逐渐向正常的功能性的运 动模式过渡
模式及活动性负重、改善核心稳定及任务解决型方法 等治疗技术
第一节 概述
2.针对运动控制障碍的基本技术不同
(3) Rood技术 ① 促进技术:刺激皮肤、本体感觉等来诱发肌肉反应
包括触觉刺激、温度刺激、挤压肌腹、快速地牵伸肌肉、 轻叩及特殊感觉刺激
② 抑制技术:利用挤压关节、对肌腱附着点的加压、 持续的牵张及温刺激等达到降低肌张力、抑制痉挛的目 的
第一节 概述
3.系统运动控制学说
(1)动作控制要以达成动作功能为目标 (2)确认身体其他系统对动作控制的影响 (3)动作控制需要考虑外在环境因素的影响 (4)动作本身也遵循力学定律,并相互影响
第一节 概述
二、神经发育疗法的共同特点
1.以神经系统作为治疗的重点对象 2.治疗中应用多种感觉刺激 3.按照从头至尾,从近端至远端的顺序治疗 4.治疗与日常生活活动(ADL)结合起来 5.早期治疗、综合治疗及相关专业的密切配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经发育疗法
NDT (Neurodevelopment Treatment)
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 –理解本方法的适用范围 –懂得抑制与促通的基本概念 –掌握关节持重、姿势反射、控制关键 点和感觉刺激的基本方法
简介
• Bobath 夫妇 1940 年代 –中枢损伤后的运动表现 –单关节运动与功能性活动 –代偿与恢复潜力
功能活动与原始反射
•紧张性颈反射 •紧张性腰反射 •阳性支撑反射
将运动比做语言
文字 运动 • 概念--要做什么 • 笔画---ROM、肌力、协调性 • 词汇--有目的的运动 • 有效表达--- 合适的运动行为 •只有词汇丰富才能有流畅的表达
促通模式
•反射性抑制与影响张力性姿势 RIP ( reflex inhibition pattern) vs TIP( tonic influenced posture) • Bobath 抑制痉挛、促进姿势反应、
外周刺激使突触连结紧密 感觉刺激帮助CNS组织和产生运动 异常模式是缺乏上位中枢抑制的结果 只有抑制了肌张力 ,才会有正常运动 We do not teach the movement,we make it possible----Bobath 1981
促通与抑制
•反射性抑制 •促进姿势反射 •感觉刺激 •功能活动 •速 与持续 •体位/影响张力性姿势TIP vs RIP •运动感觉( ATM) •激活拮抗肌 •远端固定,近端活动 •反复活动
基本手法
•控制关键点 •关节持重 •日常活动 •感觉刺激
关键点控制
•运动模式分析: –起床 –坐-站 –站-坐 –伸手取物 –行走
中枢损伤后的表现
•肌张力的变化 •运动的出现与发 •共同运动模式
中枢损伤后运动障碍的原因
运动神经元改变:
• 运动单位的数量减少 • 运动单位的募集顺序改变 • 运动单位的激活频率受损
周围神经传导改变:传导速度减慢 肌肉性质的改变:缺乏主动活动,致使胶原
物质沉积,可收缩性减低(继发性)
神经发育疗法的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