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佑与威慑——镇墓兽的演变
新乡市博物馆馆藏镇墓兽探究
【亮鉴】Refreshing Appreciation1 镇墓兽的源流镇墓兽是在古代墓葬中常见的一种陪葬器,其主要功能就是威慑鬼怪,保护墓主人的灵魂免遭鬼怪骚扰。
镇墓兽的源流应为《周礼》中记载的方相氏,方相氏是夏官司马的下属。
“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难,以索室驱疫。
大丧,先。
及墓,入圹,以戈击四隅,驱方良。
”[1]根据已有的考古资料,早在战国时期镇墓兽就已经出现,在湖南、湖北和豫南的许多楚墓中皆出土大量镇墓的神物。
“湖北江陵雨台山的楚国墓地,发掘的558座墓葬,有156座出土镇墓神物,分别属于战国早、中、晚三个时期。
”[2]楚墓中镇墓兽众多,这与楚人崇尚巫术鬼神有关。
《楚辞·招魂》中说:“魂兮归来,君无下此幽都些!土伯九约,其角觺觺些。
敦脄血拇,逐人駓駓些。
三目虎首,其身若牛些。
”[3]这句辞文充分说明楚人在死后的世界观。
土伯作为阴间幽都的统治者,长相恐怖,虎头牛身,三只眼睛,头上长着尖尖的利角,伸出其血淋淋的手,追逐着亡人的灵魂。
面对恐怖的身后世界,楚人急需一种心理安慰,需要一种神物保护自己死后的灵魂,镇墓兽就应运而生了。
随着时代发展,楚墓镇墓兽也有所演变,“头面部由兽形逐渐变为人形;无舌变为长舌;无颈直身变为曲颈曲身;无肢变为四肢俱全”[4]。
令人奇怪的是,秦汉时期,尤其是西汉时期,墓葬中镇墓兽较少,直到东汉中晚期才在墓葬中发现镇墓兽。
北宋时期的《太平御览》中的记载为人们解答了汉代墓葬中没有镇墓兽的疑惑,“《周礼》方相氏入虚驱魍像。
魍像好食亡者肝脑,人家不能常令方相立于墓侧以禁御之,而魍像畏虎与柏”[5]。
汉代人“事死如事生”的观念根深蒂固,更突出死后享乐升仙的思想,对自己的亡魂的安全也更为重视,除了延续一些先秦时期镇墓的方式以外,还发展出一些新的方式。
依《太平御览》记载,汉人习惯以虎兽与柏树作为镇墓功能的镇物。
在东汉墓葬中的墓门处,出土较多陶制的独角镇墓兽,反映镇墓兽具有防范陵寝免遭被盗和破环的功能,以及汉代人害怕墓葬遭受外力侵扰的心理。
流光溢彩镇墓兽
1两眼圆睁,鼻孔翕张,排齿错落,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
此兽通体错银,纹样百端,视之光华焕然,俨然自仙界飞临的圣物。
长40.1厘米,高23.9厘米(图3)。
这三例形态各异,虽处镇墓兽的草创期,但无论材质还是工艺皆达登峰造极的地步。
所谓草创,是指镇墓兽的初出形式而非工艺。
初成期的三个代表1.偃师杏园西晋34号墓出土的灰陶镇墓兽。
头、尾似狗,咧嘴圆眼,小耳贴面,耳下一撮短鬃,长尾甩起,蹄、身似牛,颈鬣三束,呈戟状,肩部生短羽,脊背长飞羽。
此兽体形壮硕,模样凶狠,正义无反顾地走向墓中保护主人,是单体走兽式镇墓兽的杰出代表。
长34. 5厘米,高23.7厘米(图4)。
2.洛阳北魏元邵墓(公元528年)出土的一对灰陶镇墓兽。
分狮首与人首两种,皆昂首挺胸,脊背三撮鬃毛,短尾上翘,肩生飞羽,颈披长鬣,前肢直立,后肢蹲坐于长方形底板上。
狮首镇墓兽,小耳大眼,口舌外吐,看上去不怒自威。
高25.5厘米。
人兽镇墓兽,头生锥状短角,小耳外张,隆眉凸眼,鼻头与紧抿的嘴唇均前伸,似有不高兴的事。
高25.5厘米。
镇墓兽在北魏晚期完成华丽转身,由单体走兽式变为双体蹲踞式,从此这对兄弟形影不离(图5)。
3.安阳隋张盛墓(公元595年)出土的一对瓷镇墓兽。
几乎通体施青釉,亦有龙首与人首区分,两兽挺胸抬头,脑后有戟,背饰短鬣,短尾,肩生飞羽,前肢斜支向前,后肢蹲坐于长方形底板上。
龙首镇墓兽,头顶两弯角,小耳掩在鬓须中,双目似铃,列齿如阵,鼻头一点黑釉,显得俏皮玲珑。
高56厘米。
人兽镇墓兽,头顶一角冲天,两鬓大耳招展,浓眉凹目,塌鼻高颧骨,紧抿的嘴唇带动八字胡上翘,唇下的三撮短须因而更加开散,令人忍俊不禁。
高50厘米(图6)。
成熟期的六个代表自从镇墓兽在北朝晚期以对兽形式固定下来以后,在唐代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这发展始自兽的肩部,即由飞羽一跃而成肉翼。
由于社会动荡及经济凋敝,在初唐很长一段时间里,镇墓兽样子少有变化。
公元675年后,镇墓兽走上了发展快车道,短短几十年里数易其身,至公元700年更发展出飞扬跋扈的姿态,敷彩艺术也达顶峰。
楚国漆器“镇墓兽”的形制演变与辩意的开题报告
楚国漆器“镇墓兽”的形制演变与辩意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楚国漆器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精致的工艺和独特的韵味,向后世传递着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
其中,“镇墓兽”是楚国漆器中的一种,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同时还具有深厚的象征意义和文化意义。
本文将以楚国漆器“镇墓兽”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形制演变和辩意的演变,并对其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进行深入分析。
二、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楚国漆器“镇墓兽”形制和辩意的演变的研究,揭示出其中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同时以此为切入点,探讨楚国漆器的文化传承和演变。
三、研究方法本文将采用文献资料法、实物考察法和比较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结合历史和文化背景,分析楚国漆器“镇墓兽”在演变过程中的形制和辩意变化,并探讨其所代表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四、论文结构第一章:绪论从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等方面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阐述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目的。
第二章:楚国漆器“镇墓兽”的形制演变从楚国漆器“镇墓兽”最早出现的形制开始,系统地阐述其形制演变历程,分析其形制特点和演变规律。
第三章:楚国漆器“镇墓兽”的辩意演变从楚国漆器“镇墓兽”的辩意出发,系统分析其辩意演变历程,阐述其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第四章:楚国漆器“镇墓兽”在历史和文化中的意义以楚国漆器“镇墓兽”为切入点,与历史和文化相结合,深入探讨其在历史和文化中的意义,从而更好地理解其文化传承和演变。
第五章:结论从研究结果出发,本章将总结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发现,指出研究中的不足和不完善之处,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建议。
五、论文预期结果本文将通过对楚国漆器“镇墓兽”形制演变和辩意演变的研究,揭示其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探讨其历史和文化意义,并以此为切入点,对楚国漆器的文化传承和演变进行深入分析。
预期结果是,增进人们对于楚国漆器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也丰富了我们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和艺术的理解和认识。
护佑与威慑——镇墓兽的演变
2007年7月,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巩义芝田镇益家窝村北岭根发掘了一座纪年唐墓。
墓为斜坡墓道中型土洞墓。
墓中出土一砖质墓志,可惜近半漫漶不清,墓主的官职、夫人姓氏及葬年尚在,墓主为吴兴郡司户参军(从七品下),夫人为弘农郡华阴县杨氏,天宝五载(746年)窆于“仁□原”。
墓中出土不同质地的各类文物70余件(套),其中两件粉彩镇墓兽形体高大,装饰华美,是中原地区唐墓中不可多见的精品。
尤为重要的是,墓主是有一定级别的官员,两件镇墓兽及其他器物均可作为郑州地区唐墓的标准断代器。
其一为狮首镇墓兽,头顶两弯角,弯角中部有两副角,副角下有节,两角根部镶嵌一宝珠,文 图/何娟的演变郑公大墓出土人形镇墓兽,高47厘米、长34厘米、宽30厘米脑后齿戟高竖,须发如板,前有两小耳,双翼呈半月板状,板须及翼均刻划沟槽以示毛羽,前肢较细,蹄足,无尾,蹲坐于椭圆形中空穿孔高台座上。
兽长眉横挑,双眼暴突,上颌宽大,张着血盆大口,獠牙出露。
镇墓兽原饰粉彩,现多脱落。
另一件为人首镇墓兽,“国”字脸,大耳狂张,横向耳棱二道,头顶长舌状弯角,脑后双齿戟,肩生半月板状翼没有刻槽,前肢光滑,蹄足,无尾,挺胸蹲坐于椭圆形中空穿孔高台座上。
兽白脸,耳内涂橘红彩,脑后、角涂黑彩,戟涂铁锈红彩,翼上云纹多不显,胸、腹部、前腿、后背、台座饰彩同狮首镇墓兽,唯腹中粉红色条纹中增添了橘黄色月牙纹。
镇墓兽蹙先生曾在《四神、巾子、高髻》一文中对它们作了推测,认为这四件器物要比一般器物高大,且位于墓室入口,面对埏道起保卫作用,当圹、当野为两镇墓俑(武士俑),祖明、地轴为两镇墓兽。
《后汉书·礼仪志》指明十二兽有衣、毛、角,祖明位列其中(十二神之一),而《六典》亦说祖明是神,故此,王去非先生认为墓中长着角的镇墓兽即是后汉书中所谓的“祖明”。
1986年,巩义康店镇砖厂唐墓中出土两件镇墓兽,狮首者背颈部墨书“祖明”二字。
1991年巩义黄冶村南岭唐墓也出土两件镇墓兽,狮首者背部墨书“祖明”二字,这些考古发现证实了祖明即是狮首镇墓兽。
《大众考古》2019年1-12期总目索引
《大众考古》2019年1-12期总自索引特别策划 重大发现大运河的前身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春秋之前的文脉何驽120叩问远古的回响广东郁南磨刀山遗址考古记刘锁强1发现柳孜运河遗址陈超129“有” “无”之间的密码:谋反之侯刘埶墓的重新解读运河文物征集札记周新华136刘照建2水上长城探索洪泽湖大堤石工墙砌筑技术薛玲玲144淅川徐家岭楚墓考古发掘纪实乔保同3大运河文化带上的明珠高旻寺天中塔的前世今生海岛之光——浙江宁波大榭遗址的考古发现李智朱育林150雷少梅术文王结华6杭州天龙寺摩崖造像主龛两弟子身份考陈溢彩220泾水悠悠诂豳风甘肃宁县石家墓地2018年考古发现与收获南京明初功臣李文忠墓神道石刻之谜左凯文227王永安9大足圣寿寺维摩殿探秘兼及宝顶山川密道场的禅宗因缘古物与人肖伊绯234巴厘岛耶普鲁庙卡优南浮雕考察实录王惠泽248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汉代明光宫的珍宝武耕1大夏遗珍来自阿富汗的国家宝藏谢婷汤威319女为悦己者容中国古代化妆品小叙赵星4天山古道阿拉沟尚玉平蒋静332顶上风华梳篦的造型及功能张茜4丝绸之路青海道及出土文物侯光良338北魏平城胡人牵驼形象白月4唐代绣岭宫遗址考古调查记 燕飞郑立超杨海青342长沙金盆岭出土西晋青瓷对书俑张驰4良渚先民的水稻生产贾艳420那些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二十年来巴蜀摩崖造像被盗记中国古人如何吃烤肉胡琰梅424肖伊绯5文物视野下中国火锅的发展胡佳佳430东西方交流的见证希腊一巴克特里亚王国的钱币庞纬5商朝滋味——商代墓葬中的饮食遗存王炜张丹华434宋墓狸影宋墓壁画中猫的形象杨涛6中西汇流:丨8、19世纪的海上丝绸之路於燕燕522古埃及人丰富的数学知识令狐若明9浮针辨四维——航海罗盘演进史荣亮529“靖康文物”与金代女真的汉化叶帅10“海上丝绸之路”传入的异域珍宝毛敏536从《平番得胜图卷》看明万历年间边军甲胄形制易弘扬10“碗礁•号”沉船出水瓷器宾娟542印尼北苏拉威西省元军后裔及石棺遗存踏考徐作生620鬓云欲度香腮雪衣香袂影是盛唐——新疆博物馆藏骑马仕女诵有使南来玉葬洞庭湖南澧县孙家岗遗址葬玉瓮棺墓周华632周宁11认识伊朗文化遗产壹走进波斯波利斯伍惠璇720金石之声认识伊朗文化遗产贰苏西亚纳平原张亦弛张良f :731宜乘东风走西路,复取南书向北归2018巴基斯坦考古笔记范阳卢氏,埋骨檀山河南荥阳出土的晚唐卢缉墓志郭泰宗霍嘉西李曼744曹金霞刘良超1珍珠港历史遗迹密苏里号战列舰纪念馆陈中慧750由《李廉墓志》窥初唐社会变革 季惠萍刘良超2投石问道第二届中国石器打制技术培训班小记 周天路1120河南荥阳出土唐代刘荷墓志张芳5青花瓷“铁斑”小考吴思仪1126明《山西潞安府长治县县丞杨公墓志》考杨军9瓷韵青花匠心艺传“历代青花画法研究”的学与思周钰1130再现辉煌隋唐长安城遗址考古精粹帝都复苏隋唐长安城遗址考古成果撷要龚国强1219考古物语张全民辛龙郭永淇1228护佑与威慑——镇墓兽的演变何娟1唐长安城里坊内的公共活动空间王永娇1238张家港徐家湾遗址出土 “玉兔”新解高新天2隋唐长安城规划布局的地势因素李春林1244“鞭子”还是“吹鞭”?贾雨潼4隋唐长安城遗址的空间展示体系I:聰岳圆邸玮1248汉墓出土的无字玉石印周黎周波4隋唐长安城遗址的保护管理师文博1257魏晋南北朝时期前后部鼓吹初探张驰5面向人众传播价值走向未来从大明宫看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价值河南荥阳出土汉画像砖漫谈 刘良超曹金霞7阐释体系的发展张墦1262决拾既次,弓矢既调古代护臂的流传与发展左骏8霜刀齐发,蚁众冰消大唐陌刀风采拾零崔春鹏1272洛阳地区考古发掘出土的金器司马国红85757 5138 1980 50 55 62 6658 71 54 67 69 735367 72 52 3272 76 44 46 79 59 27 38考古学史晚庸一两宋时期杯式炉的源流及功用卨新天841考古类型学诞生的几个问题何文竞吴玲548唐物漆器“存星”的演变盐泽阿美848不朽的考古学传奇——重读西拉姆《神祇•坟墓•学者》利兵谁何——精良的楚国兵器刘建业杨开勇944陈洪波650汉朝与匈奴交流的见证蒙古高勒毛都2兮®地M l出土的玉璧考古学的上限与下限吴玲何文竞928邓新波952长沙出土的人物堆塑魂瓶张永珍957公共考古《帝后礼佛图》与人民英雄纪念碑肖伊绯961金挡曜駿_——看战国至汉羊纹金饰的•个新视角左骏1043如何搭建起一座史前房屋李忠超854蒙古国境内匈奴时代独角兽形象J.Erdene1054山东背屏式造像圆形执物小考 早期文明中的“砖”张潇张炼10116235丝路考古•件楚式虎座鸟架鼓赏析王志平1140宁波与朝鲜半岛的陶瓷之路干有成李志平820 99件文物里的南京前世今生孙望1143太仓的“海上丝绸之路”遗迹刘剑936考古科技运河文化走进手铲的世界见证装备之规范孙晓墦266江南第•运河胥河史韵葛鹏云363多维视角下日益鲜活的个体考古吕超侯亮亮755基r无人机遥感技术的遗址考古研究赵向莉孙晓飞1026发现之旅Z o o M S技术及其在考古学中的应用刘珊1031考古出土的纺织品密度测量王丹1036遇见乌兰巴托——记蒙古国立大学访问之旅杨诗雨373猩红的忧郁:古人贫血与人类骨骼考古甘宇平1039发现南方古猿“小脚”谭培阳杨淼燃仝广659凤翔水沟周城发现记辛怡华769西伯利亚泰加森林考古记胡子尧877考古笔记夜深灯火探鼓楼葛奇峰370遗产万象丛林访古龙窖山堆石遗迹调查记胡宇煊470探秘迈锡尼文明中的派罗斯郝际陶282蒙古高原考古记黄海波668色彩鲜明的古埃及绘画艺术令狐若明380暹罗行纪泰国文化遗产考察王冬冬776探访珍珠港历史遗址亚利桑那号战舰纪念馆 陈中慧474山东荣成后龙河水库石墓群调查刘晓燕王忠保867古埃及侏儒与贝斯神信仰赵佳480伊川土门遗址任广873情怀与变迁四川会理县马鞍村镇山石狮方亚楠586徐州狮子山楚王墓被盗时代及盜墓性质刘聪周波邢艺凡973泰安鹿角村十字穿心阁赵兴彬673 6000多年前的“土床”贺卫良977宝塔望酉里,瑞兽镇四方浙江安吉灵芝塔“五代独角陶脊兽”丨原大凉山考古记赵燕妮1077型辨析林成博678探寻4500年前的史前“巨人部落”烟台午台遗址考古发掘“太平真君四年”所造金铜像东渡之谜肖伊绯684孙兆锋1156淮安清江文庙泮桥石刻刘振永刘光亮784楚都寿春城柏家台大型建筑基址发掘记许建强蔡波涛1162腾冲历代古城考略李枝彩885辽宁庙后山与金牛山遗址考察采样记解浩1276霞光边墙明延绥长城镇北台段同杨阳980珍珠港历史遗迹之:太平洋航空博物馆陈中慧986考古人传奇高坟郁兮巍巍.•韩国加耶古坟群考察记徐良1082乔加•米什遗址的彩陶纹饰侯宜斐1168田野考古大师凯瑟琳•凯尼恩吴玲何文竞359闻名遐迩的埃及萨瓦斯石柱令狐若明1180黄寅佩的(个“侧影”戍静侃1020山西闻喜文庙杨童瑞1185考古快照2018年度蒙古国后杭爱省高勒毛都2号墓地M189发掘江苏常州宵城墩遗址张雪菲912周润山聂凡孙凯任潇112蒙古索尧胡林一号墓地潘玲916江苏太仓樊村泾元代遗址2018年度考古发掘福建德化三班格梓山原始瓷遗址张红兴1012张志清孙明利114湖南平江福寿山寺庙及造纸遗存杨宁波戴朝1014山内'闻喜酒务头商代晚期墓地白曙璋212M肃天祝岔山村唐慕容智墓刘兵兵1112山尔f度八里庄汉代彩绘陶俑陪葬坑石玉兵綦高华216江苏淮安小丁庄墓地胡兵赵李博1116江苏扬州东俞桥墓地周资312湖南津市苗儿岗遗址沈江张世轩1212江苏南京六朝石头城遗址贺云翱王碧顺314河南偃师商城囷仓遗址 陈国梁:f慧奇谷飞1214河南安阳金代高僧砖雕壁画墓甘肃宁县遇村遗址2018年发掘收获孔德铭于浩焦鹏316河南洛阳西工区纱厂路西汉大墓卷首语薛方潘付生1216杜博瑞王钰雯王思园王永安412河南义马上石河春秋墓地燕匕郑立超杨海青414方兴未艾的中国大运河考古贺云翱11湖南华容七星墩遗址王良智512中国考古学为中华文化复兴提供了强人的基础贺云翱21江芥仪征刘集联营西汉墓群李则斌刘勤514世界上有-种精神叫“考古学家精神”贺云翱31山西吕梁德岗遗址张光辉刘吉祥612饮食考古的“博大胸怀”贺云翱41甘肃宁县石家墓地2018年考古调汽王永安孙锋614考古视角的中国海洋文化贺云翱51河南鹤壁辛村聚落遗址高振龙616考古学与人类的“寻根”意识贺云翱61湖北随州枣树林舂秋曾闲墓地郭氏江陈虎李晓杨712我们为什么需要“考古文化比较”?贺云翱71江苏淮安战国一六朝墓葬群刘光亮714从陡渚古城申遗到乡村振兴战略贺云翱81叫川成都东华门明代蜀王府遗址易立716考占学揭示的汉文化具有不朽的价值贺云翱91四川成都五代至宋元琉璃厂窑遗址易立王瑾812文化时代性的考古学观察贺云韩1101湖北十堰武当山回龙观遗址个刚李毅康予虎814工业考古与工业文化研究意义非凡贺云翱111安徽濉溪明清时期酿洒作坊遗址陈超816考古学成就建立在科学的方法论体系之上贺云翱121。
汉代独角镇墓兽罕见亮相,放在古墓中用以佑护死者亡魂和防盗
汉代独角镇墓兽罕见亮相,放在古墓中用以佑护死者亡魂和防
盗
掌上博物馆 2017-04-01 05:43
一种长着像长枪一样笔直大角的青铜独角兽今日亮相在辽宁省博物馆的“茶马古道——西部八省区文物联展”上。
它是传说中的一种神兽,将其置于墓葬门口,是为了起镇墓辟邪的作用。
掌上博物馆看到,约有70厘米长的青铜独角兽的兽头向前冲,角向前刺,扁尾上翘,四足夸张作角斗状,全身铸有兽毛的纹饰。
角和尾可拆卸。
这样的形象很少见到。
它跟犀牛的模样相差很远。
据专家介绍,为了防止墓葬被盗,古人想了很多种办法,如在墓中放置镇墓兽、墓道中设立机关、墓上设置石兽、派专人看守等。
这个独角兽就是随葬在墓中,起镇墓辟邪的作用。
古代墓中设置镇墓兽有两层含义:一是防止妖魔鬼怪对墓主的侵害;二是吓唬盗墓者勿盗此墓。
镇墓兽多数外形抽象,构思诡异奇特,形象恐
怖怪诞,具有强烈的神秘意味和浓烈的巫术神话色彩。
这件独角兽出土于1956年甘肃酒泉地区。
两汉时期,镇墓兽的造型种类繁多,主要有人形长舌镇墓兽、人首兽身镇墓兽、独角镇墓兽等。
东汉时期北方地区流行独角镇墓兽。
独角兽又叫獬豸,它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被奉为司法公正的象征。
汉魏之时也常被安置在墓门左边,充作镇墓兽。
从考古发现的情况考察,镇墓兽最早见于战国楚墓,流行于魏晋至隋唐时期,五代以后逐步消失。
镇墓兽的制作,早则为木、骨质、陶质极少,以后主要为陶质和唐三彩。
金属和石制品极为少见。
掌上博物馆原创作品禁止转载。
“镇墓兽”新解
“镇墓兽”新解
彭浩
【期刊名称】《江汉考古》
【年(卷),期】1988()2
【摘要】在楚墓中,常见一种形状怪异的木雕兽,形状一般是头插鹿角,吐长舌。
多年来,学术界称之为“镇墓兽”。
有的学者就“镇墓兽”的形象和用途进行了研究,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看法。
其一,认为“镇墓兽”是古代山神的造象,各种不同形状的“镇墓兽”也就是不同的山神形象。
其二,认为“镇墓兽”是地神土伯的偶象。
持以上两种意见的同志都认为,“镇墓兽”是以其所代表的神象起保护死者的作用,也即起镇墓避邪的作用,“镇墓兽”之名也因此而来。
有关“镇墓兽”的旧说有两点不足,第一,对“镇墓兽”形象的解释比较牵强。
【总页数】3页(P66-68)
【关键词】镇墓兽;楚墓;帛画;学术界;中国古代神话;神象;鹿角;死者;青铜器;木雕【作者】彭浩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
【相关文献】
1.盛唐"镇墓兽"形象内涵解读——兼谈镇墓兽所体现的中西文化交流问题 [J], 李峰;陈涛吉
2.镇墓兽兽角研究及“角状鬃”概念的引入 [J], 梁广峰
3.镇墓兽兽角研究及“角状鬃”概念的引入 [J], 梁广峰;
4.镇墓兽是个什么兽 [J], 未定君
5.小议“镇墓兽”——与《“镇墓兽”意义辨》一文商榷 [J], 潘佳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镇墓兽浅析
镇墓兽浅析作者:张兆琰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6年第06期摘要:本文在搜集了多座随葬镇墓兽且有明确纪年的墓葬资料的基础上,运用考古区系类型学方法,对镇墓兽进行类别研究,在此基础上总结镇墓兽的区系特征,并结合相关研究成果对镇墓兽源流及演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镇墓兽;区系特征中图分类号:K87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7-0267-01镇墓兽是我国古代墓葬中常见的一种怪兽,有兽面、人面、鹿角,是为镇摄鬼怪、保护死者灵魂不受侵扰而设置的一种冥器。
《周礼》记载说,有一种怪物叫魍象,好吃死人肝脑;又有一种神兽叫方相氏,有驱逐魍象的本领,所以家人常令方相氏立于墓侧,以防怪物的侵扰。
还说这种方相氏有黄金色的四只服,蒙着熊皮,穿红衣黑裤,乘马扬戈,到墓圹内以戈击四角,驱方良、魍象。
从考古发现的情况考察,镇墓兽最早见于战国楚墓,流行于魏晋至隋唐时期,五代以后逐步消失。
镇墓兽的制作,早则为木、骨质、陶质极少,后主要为陶质和唐三彩。
金属和石制品极少见。
北朝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演进过程中上承魏晋下启盛世隋唐的关键环节,从公元年拓跋硅复国到公元年隋代周,这一时期的历史活动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利用墓葬中实物遗存来了解当时政治、文化、社会风俗具有重要意义。
镇墓兽是北朝墓中常见的陪葬明器,是封建等级制度形成的厚葬之风的产物。
广义上的镇墓兽还包括春秋战国时期楚墓中随葬的镇墓兽和汉代独角兽、辟邪等,这在本文不作为被讨论的对象,本文中的镇墓兽是指北朝墓葬中与大型的镇墓武士俑组合在一起,被划分为“镇墓”俑之列的镇墓兽。
镇墓兽一般成对出现,也有个别墓葬随葬四个,常被放置在墓室入口两侧,具有驱邪避祟、镇慑鬼怪、保护死者灵魂不受侵扰和为被葬者把守墓门,威吓入侵者的作用,具有比较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征,是这一时期墓葬随葬品研究的重要内容,因此镇墓兽的研究对于揭示当时人们的葬俗及所反映出的信仰、风俗具有重要意义。
六朝墓中镇墓兽——古代图腾孑遗
六朝墓中镇墓兽——古代图腾孑遗
李晓辉
【期刊名称】《东南文化》
【年(卷),期】1989(000)002
【摘要】<正>图腾崇拜作为上古氏族制度的产物早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消失,然而,那些曾被奉为保护神的神怪却顽强地遗留下来,在人们所不能主宰的“阴曹地府”中,它们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镇墓兽。
本文将介绍三种在六朝墓葬中
发现的镇墓兽。
1、穷奇其基本形象是四足站立的独角兽。
造型有一演变过程和一些地区差异:起初为兽面,颇似牛形,额顶或项脊上生有一角,主要流行于湖北和河南等地区,例如湖北当阳、均昙和鄂州的汉末吴初墓葬中发现的陶或釉陶质镇墓兽(图1—4)和洛阳16工区一座曹魏墓出土的陶镇墓兽(图5),形态都基本相同。
自三国晚期开始,这种镇墓兽的形象
【总页数】5页(P166-170)
【作者】李晓辉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历史系;教师现在美国留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5
【相关文献】
1.浅谈古代墓葬中的镇墓兽——以甘肃省博物馆馆藏为例 [J], 韩爱丽
2.论中国古代蛇图腾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J], 谢朱
3.中国古代图腾元素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运用 [J], 李莹
4.论中国古代蛇图腾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J], 张静;肖玮
5.从古代袖舞中透视鸟图腾文化 [J], 郑琳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楚墓镇墓兽管窥
楚墓镇墓兽管窥作者:艾虹来源:《文物春秋》2015年第05期【关键词】东周;楚墓;镇墓兽;丧葬文化【摘要】在以楚文化为核心的区域相继出土了一批材质相同、形制相近的镇墓兽,成为我国后世镇墓明器的重要源流。
文章以考古发掘所见楚墓镇墓兽为研究对象,对其材质、形制以及使用规制等进行研究,指出至迟在春秋末,楚文化中已经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备的镇墓明器使用制度,镇墓兽经历了由兽面兽身向人面兽身的演变过程,对后世丧葬文化具有重要影响。
镇墓兽是先秦楚墓中最为重要的典型器物。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在先秦楚国所辖区域中已经出土有300件左右,成为东周时期颇具地方特色的丧葬文化现象。
本文以考古发掘所获典型楚墓镇墓兽为研究对象,对东周时期楚地丧葬习俗中的镇墓文化进行相关探讨。
一、考古出土情况从考古发掘情况来看,在先秦楚国所辖的今湖北、湖南、安徽、河南及陕西南部地区均有镇墓兽出土,其中以楚都纪南城为核心的湖北江陵地区最为集中和突出,河南、安徽两地发现数量较少。
1937年,长沙地区发生了较为严重的盗墓活动,期间被盗楚墓中的镇墓兽出现在世人面前,并开始被记录和研究。
当时这种造型怪异、形象恐怖的随葬品被日本学者称为“山神像”“镇墓兽”[1]或“木雕怪兽像”[2],中国学者商承祚称其为“楚蛇”“楚龙座”或“木鬼方座”[3]。
由于“镇墓兽”一词最能表现这一随葬器物的形象特征与功用,故被推广和沿用。
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随着楚地考古工作的进行,相继出土了一大批这种富有地域特色的镇墓兽。
其中湖北江陵地区不仅出土多,且比较典型的,如江陵雨台山楚墓[4]、江陵九店东周墓[5]、江陵拍马山楚墓[6]、江陵马山一号楚墓[7]、江陵天星观一号楚墓[8]等。
除此之外,其他楚地也有较为典型的镇墓兽出土,如湖北当阳赵家湖楚墓[9]、荆州枣林岗与堆金台楚墓[10],湖南临澧九里一号大型楚墓[11],河南信阳楚墓[12],陕西丹凤古城楚墓[13]等。
从出土情况来看,镇墓兽在大中型楚墓中较为常见。
镇墓兽_精品文档
镇墓兽镇墓兽是一种神秘而令人着迷的生物,据传它们曾在古代文明的废墟中出现。
这些废墟被称为墓地,而镇墓兽的作用是保护这些墓地免受外界入侵和干扰。
在许多文化中,镇墓兽被奉为神灵,人们相信它们具有神奇的力量和智慧。
镇墓兽通常被描绘为拥有巨大身躯和复杂装饰的生物。
它们的外表有时类似于狮子,有时类似于龙,但总是给人一种庄严而威严的感觉。
据说它们的雕塑悬挂在墓地的门口,起到守护和辟邪的作用。
镇墓兽的形象也经常出现在古代建筑物和文物中,显示了人们对其的崇拜和尊敬。
镇墓兽在不同文化中有不同的象征意义。
在中国文化中,镇墓兽被认为是一种具有驱邪能力的护符。
它们通常会被放置在墓地的入口处,用来驱赶恶灵和保护逝者的灵魂。
人们相信镇墓兽的形象可以威慑邪恶势力,保护墓地的安宁。
在古代帝王陵墓中,镇墓兽被制作成巨大的石雕,具有强大的威力。
在印度尼西亚文化中,镇墓兽被称为石狮。
它们通常是一对放置在寺庙或宫殿的门前,用来保护圣地免受邪恶的入侵。
石狮被认为拥有神圣的力量,能够消除邪恶和保护人们的福祉。
人们常常在特殊的场合向石狮祈祷,希望得到守护和庇佑。
镇墓兽的神秘功效也在现代文化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许多人将镇墓兽的形象制作成四神兽工艺品,用来装饰家居或佩戴在身上,以期获得平安和好运。
镇墓兽也经常出现在电影、游戏和小说中,成为了惊险冒险故事中的重要角色。
然而,镇墓兽并不仅仅是一个文化符号,它还具有一段令人着迷的历史。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镇墓兽最早出现于公元前2600年的古埃及墓地中。
在那个时代,人们相信墓地是与死者灵魂相连的神圣地方,需要有强大的护卫来保护。
过去几十年来,对于镇墓兽的研究和探索取得了重大突破。
科学家们通过对古代文物的分析和考古发掘,揭示了镇墓兽的起源和演化过程。
他们发现,镇墓兽的形象在不同文化中的变化与当地宗教信仰和人们的审美观念息息相关。
此外,镇墓兽还被用于许多现代社会问题的象征。
在环保运动中,一些人将镇墓兽的形象与保护大自然的意义联系在一起。
中国古代墓葬出土的镇墓神像——以命名、分类及其体系问题为中心
中国古代墓葬出土的镇墓神像——以命名、分类及其体系问题为中心张成【摘要】镇墓神像的随葬始于春秋战国,历经汉、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各代的不断发展和演变,形成富有时代和地域特色的各式镇墓神像.目前所见研究多就某座墓葬(墓葬群)或某个时代、地区的资料进行分类、分期,这些断片的作业很难把握其发展演变的全貌.本文在对全国各地出土的历代镇墓神像资料全面把握的基础上,首先提出一套新的命名与分类方案,进而从宏观角度对其形成、发展与变迁加以概括,最后就其体系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认识.【期刊名称】《考古与文物》【年(卷),期】2014(000)001【总页数】10页(P35-44)【关键词】镇墓神像;命名;分类;变迁;体系【作者】张成【作者单位】立命馆大学考古学·文化遗产系,日本京都【正文语种】中文所谓“镇墓神像”,指随葬品中具有神性的“镇墓类”雕像。
包括“镇墓兽”、“镇墓俑”和“镇墓神”[1]这类立体雕像,是中国古代墓葬中流行的镇墓类器物之主流[2]。
根据目前的考古出土资料可知,镇墓神像的随葬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后历经汉、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各代的不断发展和演变,形成富有时代和地域特色的各类镇墓神像。
镇墓神像以其神秘、超现实的造型在中国雕塑史上独树一帜,其独特的审美意蕴与文化内涵,历来为美术史学界所关注。
同时,镇墓神像还以其时代变化敏感的特质,成为墓葬断代的标尺而受到考古学界的重视。
然而,目前所知的最早的镇墓神像——楚“镇墓兽”,直到上世纪30年代才从黑暗的地下走出,为人们所知。
在这80多年里,对镇墓神像的认识和研究虽取得了一些成果,但“镇墓神像”作为一个崭新的研究课题,仍有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特别是诸如镇墓神像资料的集成、分类等基础性的工作相对滞后,多散见于墓葬报告书以及墓葬或陶俑的相关研究之中,一般就某座墓葬(墓葬群)或某个时代、地区的镇墓神像进行分类、分期。
这些断片的作业,很难把握镇墓神像发展演变的全貌。
洛阳古墓文化中的“镇墓兽”
洛阳古墓文化中的“镇墓兽”前言镇墓兽是古墓文化的一部分,每个朝代的镇墓兽都有自身的特点,背后都蕴含着文化意蕴。
经过我们对镇墓兽的了解以及相关知识的学习,我们对镇墓兽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然后,我们通过走访博物馆,古墓群考察了洛阳地区的镇墓兽的分布,分析了一些种类,了解到洛阳地区的镇墓兽的特色,洛阳地区的古墓因朝代不同又各自显示出各自不同的特色。
从而可以看出洛阳的古墓文化由于历史的原因,又随着历史的分段的风俗而各有侧重,各有不同的价值。
古墓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二重证明法正是体现了这一点,光有历史文献的记载是不够有说服力的,对古墓的挖掘最终起到的决定性作用。
只有史料证明和实物证明相互应合,才能足以得到更为确切的历史。
对镇墓兽这一切入点,我做详实地调查,得出古墓文化的异样的角度。
洛阳,是个文化名城,九朝古都,洛阳的文化的研究对中国文化研究很重要。
同样,洛阳的古墓文化对于中国的古墓文化来说也是相当重要。
再说洛阳的邙山古墓群是闻名全国的,对中国古墓的研究离不了对洛阳邙山古墓的研究。
我相信对洛阳镇墓兽的研究有相当的意义。
一、镇墓兽的渊源镇墓兽是我国古代墓葬中常见的一种怪兽,是震慑鬼怪,保护死者灵魂不受侵扰而设置的一种冥器。
《周礼》记载载说,有一种怪物叫魍象,好吃死人肝脑;又有一种神兽叫方相氏,有驱逐魍象的本领,所以家人常令方相氏立于墓侧。
以防怪物的侵扰,还说这种方相氏有黄金色的四只服,蒙着熊皮,穿红衣黑裤,乘马扬戈,到墓圹内以戈击四角,驱方良、魍象。
方良亦为危害死者的恶魔,人们就借助方相氏的力量来驱赶它们,所以有学者认为,使用镇墓兽的习俗,就是出“方相氏”的传说演化而来的。
也有人根据早期镇墓兽头上的双角推测,镇墓兽应与“辟邪”或“灵神”、“士伯”等行关。
从考古发现来看,镇墓兽最早见于战国楚墓,流行与魏晋至隋唐时期,五代以后逐步消失。
唐代镇墓兽多为陶质或三彩,有人面或兽面之分,造型或蹲或立,有的头长独角,身生双翼,背披火焰竖耳怒目,狞厉可怖。
镇墓兽名词解释
镇墓兽名词解释镇墓兽:历史、象征与现代价值一、镇墓兽的定义镇墓兽是中国古代墓葬中常见的一种陶质或石质的神兽,主要用于镇守陵墓,防止邪灵侵入,保护死者安宁。
一般来说,镇墓兽的形态奇特,常常被塑造成异兽模样,如狮头、虎身、鹿角、蛇鳞等。
二、镇墓兽的历史背景镇墓兽的出现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但直到汉代才逐渐流行开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镇墓兽的形态和制作工艺也不断发展变化,从最初的陶质发展到了铜质、玉质等材质,形态也越发多样化。
明清时期,镇墓兽的制造技艺达到了巅峰。
三、镇墓兽的象征意义镇墓兽在古代文化中具有多重象征意义。
首先,它代表着死者的守护神,能够驱邪避凶,保护死者安宁。
其次,它也代表着古代人们对自然力量的崇拜和敬畏,以及对死后世界的想象和追求。
此外,镇墓兽还具有宗教意义,被视为祭祀对象之一。
四、镇墓兽的制作材料镇墓兽的制作材料多为陶质、石质、铜质等。
其中,陶质和石质镇墓兽是最常见的,而铜质镇墓兽则较为珍贵。
此外,也有玉质、木质等特殊材质的镇墓兽,但较为稀有。
五、镇墓兽的造型特点镇墓兽的造型千姿百态,各具特色。
一般来说,它们都具有奇特的形态和狰狞的面容,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同时,不同时期的镇墓兽也有不同的特点,如汉代的镇墓兽多为狮头、虎身、龙鳞等形象,而明清时期的则更加华丽繁琐。
六、镇墓兽在古代文化中的作用在古代文化中,镇墓兽具有多重作用。
首先,它作为死者的守护神,能够驱邪避凶,保护死者安宁。
其次,它代表着人们对自然力量的崇拜和敬畏,以及对死后世界的想象和追求。
此外,镇墓兽还具有宗教意义,被视为祭祀对象之一。
在古代社会中,人们普遍相信死后有灵,因此对陵墓的保护十分重视。
而镇墓兽作为一种特殊的守护神,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它们不仅具有强大的守护能力,还代表着人们对死者的怀念和敬意。
在古代的祭祀活动中,人们常常会向镇墓兽祈求保佑平安和丰收。
同时,在古代的军事战略中,军队也常常在战前祭拜镇墓兽以求战争胜利。
简论镇墓兽的意象性
简论镇墓兽的意象性作者:李时雨来源:《美术界》 2016年第4期文/ 李时雨【摘要】张成先生将镇墓类神兽划分为镇墓兽、镇墓佣、镇墓神三类。
镇墓兽有兽面和人面两种。
镇墓俑皆为人面,部分面部具有兽的一些特征。
镇墓神非人身、非兽身,无四肢,面部无五官,神面或近人面。
这三种分类对于研究不同类型的镇墓兽有一定的作用,可以更加具体分析镇墓兽造型、工艺及其表现内容。
本文以张成先生的分类为基准试图从“意象性”解读镇墓兽,透视中国传统造像的基本特征。
【关键词】镇墓兽;意象性;造像;艺术特征镇墓兽大致可以分为:战国的木雕漆绘镇墓兽,汉时的陶制“操蛇神怪”俑,晋与南朝的陶制犀牛镇墓兽,北朝与隋的彩绘陶制镇墓兽,初唐时的镇墓兽。
而初唐早期的面目较善无狰狞之感。
初唐后期的人面镇墓兽双眉浓厚、张开大嘴、牙齿外露、面目狰狞,形象上开始变得更加凶猛,野兽的特征更加明显。
此时的镇墓兽大部分为三彩器,装饰性更强。
这体现了镇墓兽形象的演变与时代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唐王朝的兴盛促进了镇墓兽形象的演化,越是凶狠则越能发挥镇墓守护之功用。
镇墓兽这种明器雕塑,虽然形态各异,但我们可以确定它产生的基础是人们的神怪信仰,出于对自然的理解进行艺术的加工,所以,历代镇墓兽虽无固定的形象,但却都与各种神话中的神灵或神怪有关。
工匠在制作镇墓兽的时候将《山海经》中所描述的动物如化蛇、马腹、穷奇进行拼接组合,把握这些动物的主要特征,就可以制作出我们今天所见到的镇墓兽。
镇墓兽的形象具有很强的象征意味,而随着时代的发展镇墓兽的形象也经历过由兽面到人面,由兽身到人身的演化,镇墓兽并不是现实中存在的动物,它更像是很多动物特征的组合体。
无论是哪种造型来源,就形象性本身而言,从造型艺术的角度来看,都具有“意象性”特征。
人面镇墓兽都面相丰圆、高鼻大耳、浓眉大眼、双目圆睁。
有人认为这种人面镇墓兽是源于山神形象,《山海经》载:“无虞山至南禺山有十四山神,其神皆龙身而人面。
”《中山经》载:“首山至丙山,其九山之神,皆龙身而人面。
古代镇墓兽:来自阴间的使者!
古代镇墓兽:来自阴间的使者!古代艺术镇墓兽,古代的一种冥器。
其形象谲诡奇特、恐怖怪诞,介于人和兽之间,具有强烈的神秘意味和浓厚的巫术神话色彩。
其作用是避邪,佑护死者亡魂的安宁。
按《周礼》所载,有一种怪物叫魍象,好吃死人肝脑。
镇墓兽疑即神将方相氏所化,方相氏能驱逐魍象,所以家人常令方相氏立于墓侧,以防怪物的侵扰。
方相氏披着熊皮,穿红衣黑裤,到墓圹内以戈击四角,驱逐邪祟。
也有人根据早期镇墓兽头上的双角推测,镇墓兽应与“辟邪”、“灵神”、“士伯”等信仰相关。
从考古发现的情况来看,镇墓兽最早见于战国楚墓,流行于魏晋至隋唐时期,五代以后逐步消失。
镇墓兽的制作,早则为木、骨质、陶质极少,以后主要为陶质和唐三彩。
本期推送汇集世界各地博物馆所藏的中国镇墓兽精品——楚国鹿角长舌镇墓兽现代工艺品楚国人面吐舌镇墓兽大英博物馆楚国漆木立角镇墓兽伯明翰艺术博物馆楚国木雕双头镇墓兽荆州博物馆楚国木雕双角镇墓兽上海博物馆楚国木雕双角镇墓兽上海博物馆楚国彩绘鹿角镇墓兽北京故宫博物院楚国彩绘鹿角镇墓兽美国弗利尔美术馆汉代彩陶镇墓兽美国弗利尔美术馆汉代彩陶镇墓兽美国弗利尔美术馆汉代彩绘木雕獬豸镇墓兽甘肃省博物馆东汉握蛇镇墓兽成都博物馆西晋彩陶镇墓兽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西晋彩陶镇墓兽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北齐彩绘陶镇墓兽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北齐彩绘陶镇墓兽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北魏彩陶镇墓兽美国费城艺术博物馆六朝毒蛇镇墓兽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六朝毒蛇镇墓兽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六朝豪猪镇墓兽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六朝豪猪镇墓兽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唐代彩绘镇墓俑普林斯顿大学博物馆唐代彩绘镇墓俑普林斯顿大学博物馆唐代彩绘镇墓俑普林斯顿大学博物馆唐代彩绘镇墓俑(局部)普林斯顿大学博物馆唐代彩绘镇墓俑普林斯顿大学博物馆唐代彩绘镇墓俑普林斯顿大学博物馆唐代彩绘镇墓俑(局部)普林斯顿大学博物馆唐代彩绘镇墓俑(局部)普林斯顿大学博物馆唐代彩绘镇墓俑(局部)普林斯顿大学博物馆唐代三彩镇墓兽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唐代三彩镇墓兽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唐代三彩镇墓兽北京故宫博物院唐代三彩镇墓兽美国弗利尔美术馆唐代三彩镇墓兽美国弗利尔美术馆唐代三彩镇墓兽美国弗利尔美术馆唐代三彩镇墓兽美国费城艺术博物馆唐代彩绘镇墓兽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唐代彩绘镇墓兽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唐代彩绘陶镇墓兽敦煌博物馆唐代人面兽身镇墓兽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唐代人面兽身镇墓兽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南唐人鱼镇墓陶俑南京博物院唐代人鱼镇墓兽哈佛大学博物馆宋代人鱼镇墓俑九江博物馆。
灵魂守护者镇墓兽
灵魂守护者镇墓兽镇墓兽,古代风俗,指一种冥器。
古代人认为,阴间有各种野鬼恶鬼,会危害死者的鬼魂。
因此设置镇墓兽的目的首先是为避邪,以佑护死者亡魂的安宁。
镇墓兽在埃及距今四千多年前的古王国时期出现了狮身人面的形象坐落在开罗西南的狮身人面像与金字塔同为古埃及文明最有代表性的遗迹像面部是古埃及第四王朝法老哈夫拉的脸型躯干是人们崇拜的神兽狮子塑于金字塔的旁边以显示法老的无上权威同时守卫着法老的灵魂和陵墓由于它状如希腊神话中的人面怪物“斯芬克斯”(Sphinx)因此被西方人称为“斯芬克斯”斯芬克斯原为古希腊神话中的怪物长着女人的头,狮子的身躯,还长着一对翅膀传说它生性十分残酷常常守在大路口叫过往行人猜谜如果猜不出来,它就当场把路人吃掉有研究认为希腊的狮身人面形象是由埃及传来的我国人面兽身的镇墓兽与狮身人面像不仅在外形上何其相似而且在功能上彼此接近我国人面兽身的镇墓兽与狮身人面像不仅在外形上何其相似而且在功能上彼此接近这种惊人的相似可以从人类早年对神兽的崇拜中找到答案中国古代有名的奇书《山海经》记述了众多山海之神这些神大多是经过重新组合的兽有的就是兽形与人形组合而成的半人半兽形近现代学者一般认为《山海经》大约成书于战国时代但是也难以否认这是对上古传说时代人们神观念的追录可以说人类幼年时期对神兽的崇拜是不同地域文化产生相近神灵形象的基础条件古人相信这种想象中的神兽具有超自然的力量战国时期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镇墓神煞应推战国时期楚国的镇墓兽多由漆木雕刻而成顶插鹿角,多为虎形首后期出现人面者下带方座一座墓中仅随葬一件“鹿角不解,兵家不藏”鹿角在古代象征着兵器可以抵御敌人同时古人认为鹿角可以辟邪和驱蛇楚漆器发达的战国中期镇墓兽的式样与数量最多单头单身与双头双身两大类基本上形成了狰狞凶恶的面孔到战国晚期又很少见这种数量上的消长变化应与当时漆器的发展趋势及楚国兴衰的历史是一致的这一时期主要以木质和铜质为材料秦汉时期秦汉时期随葬镇墓兽比较少见下图陕西西安北郊秦墓出土的绘彩陶镇墓兽头顶独角,面似马头粗颈,双翼欲张长尾上扬前肢伏地后肢弯曲,作跳跃状显得强悍凶猛,极富想象力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镇墓兽明显增多无论从表现形式上还是在兽身的取材上均表现出一种初始的形态远没有像隋唐时期那样复杂多变三国时期镇墓兽▼魏晋时期镇墓兽▼南北朝时期▼陕西长安南里王村北周墓出土的陶人面兽身镇墓兽前肢柱立后腿弯曲蹲坐于平板之上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是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繁荣昌盛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由于厚葬之风的盛行大批的神物'镇墓兽'在墓葬中出土唐代逐渐被怪兽俑和天王俑等“镇墓俑”取代镇墓兽在初唐的造型非常独特大部分被塑造成人身蹄足到武则天时出现兽身、鸟翼、蹄足有兽面或人面两种这是前代所没有的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绘彩兽面镇墓兽张口露齿身躯肥壮肌肉暴突背部带有双翼四肢粗壮显然是驱鬼辟邪的神物镇墓兽▼五代十国时期五代十国的墓葬中仍然有随葬镇墓兽的习俗江苏邛蔡庄出土的五代人首鱼身木镇墓兽和五代双人首蛇身木镇墓兽这种人首蛇身神物据《山海经·海外西经》'有人曰苗民。
宅家刷宝抗新冠之六?镇墓兽
宅家刷宝抗新冠之六•镇墓兽镇墓兽,是古代的一种冥器。
顾名思义,就是拿来镇守墓穴的。
既然要镇住怪兽、恶灵和盗墓贼,当然就要凶狠可怕面目狰狞对不对?亲,你是在说我吗?镇墓兽:南朝(梁),陪葬用品。
汉滨区新康厂南朝梁天监五年纪年墓出土。
高23厘米,长28厘米,宽13厘米。
蹲坐状,人面兽身,背部鬃毛竖起镇墓辟邪。
现藏安康博物馆。
那么镇墓兽到底是什么呢?镇墓兽是古代随葬品的一种,最早发现于战国楚墓,魏晋南北朝到唐朝逐渐兴盛普及,五代以后随着丧葬传统的变化慢慢消失。
古人视死如生,认为死者到了阴间之后也不太平,可能受到妖魔鬼怪的纠缠打扰,因此会在陵墓中放置造型奇特、威武勇猛的镇墓兽。
镇墓兽出现的原因目前众说纷纭,最常见的说法是和方相氏有关。
早在周朝就出现了“方相氏”这个词,《周礼》中是这样解释的:“方者,兴旭。
相者,所以威厉鬼,殴同像(罔象);方相欲以惊逐鬼魅。
”可以看出,方相氏可以驱逐喜欢吃死人肝脑的罔象,和镇墓兽打鬼斩妖、保护墓主人的职责非常相似。
镇墓兽形象的变迁镇墓兽大多是从多个自然界的动物或神话传说中的神兽形象里提取元素、组合而成,造型随着朝代的变迁、地域的差异而变化。
战国:楚墓中浪漫优雅派图:楚国漆木立角镇墓兽,现藏于伯明翰艺术博物馆战国楚墓中的镇墓兽是目前发现最早的镇墓兽,和前面那位的形象简直是天差地别。
洋溢着强烈的巫楚文化色彩,没有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么吓(chun)人(meng)。
汉代至魏晋南北朝:犀牛?独角兽?如果你看过《芈月传》,就能了解与楚国浪漫、精致的风尚相比,中原文化更加粗犷、豪迈。
因此,镇墓兽的形象也与楚国的截然不同,例如汉代至魏晋南北朝流行类似于犀牛或独角兽造型的镇墓兽,从河西地区一直到黄河流域的华北平原都可以找到。
通常低头扬尾,突出独角,作抵御侵略者状。
图:南朝石镇墓兽,现藏于南京市博物馆唐朝从魏晋时期起,镇墓兽逐渐变为大型陶俑。
大多成对和天王俑或武士俑一同出现,呈蹲坐或站立状摆放在墓室门前。
镇墓兽的历史流变
镇墓兽的历史流变
傅喻
【期刊名称】《文史杂志》
【年(卷),期】1993(000)001
【摘要】镇墓兽是墓葬考古中经常发现的随葬明器。
就现有考古发掘资料来看,在战国早期楚墓中已经出现,魏晋至隋唐盛行,五代以后基本绝迹。
镇墓兽的质料以木、陶质最常见,也有瓷、石或金属制品。
由于流传时间的久远,分布地域的广阔,镇墓兽的造型特征复杂多变,本文试图通过考古发掘材料,对镇墓兽在各个时代的发展演变
情况进行浅显探讨。
【总页数】3页(P28-30)
【作者】傅喻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
【相关文献】
1.盛唐"镇墓兽"形象内涵解读——兼谈镇墓兽所体现的中西文化交流问题 [J], 李峰;陈涛吉
2.镇墓兽原型及其内涵辨析 [J], 杨素雅;赵光国;
3.荥阳郡隋唐镇墓兽俑初探 [J], 赵勇涛
4.小议“镇墓兽”——与《“镇墓兽”意义辨》一文商榷 [J], 潘佳红
5.楚文化背景下镇墓兽的艺术特征 [J], 端巧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镇墓兽哪家强?第一节课,我们讲楚国。
镇墓兽哪家强?第一节课,我们讲楚国。
镇墓兽这种神奇的东西,从春秋中期的楚国开始,一直到明代逐渐式微,持续2000年。
作为鼻祖的楚国镇墓兽,远比后来的更神奇。
镇墓兽的作用一般认为有以下几点:1.镇妖驱邪2.震慑盗墓贼3.防止盗墓贼被其他幽冥打扰4.也防止墓主人的魄从墓中跑出去。
木雕双头镇墓兽战国荆州博物馆镇墓兽最早在春秋中期的楚墓中已经出现,到战国中期达到鼎盛,在湖北江陵雨台山楚墓群众,在士大夫以上级别的棺椁墓中有镇墓兽的比例达到了75%。
并且只出现在有兵器的男性墓中。
无兵器和女性墓中都没有发现。
对于镇墓兽的发展,我是有很多疑问的:为什么有的是人面,有的是兽面?他们互相之间有什么联系?是不是只有放在特定位置的才能算镇墓兽?1992年,河南淅川和尚岭M2墓出土了一件春秋时期的青铜底座,自铭为“且埶(yì)”。
有的学者把这个底座和楚国镇墓兽的方座联系在一起。
高崇文认为这两个字应为“祖重”。
淅川和尚岭M2墓出土青铜底座及铭文“重”是先秦时期在敛葬期间设的一个木像。
汉代以前,人死后要建“铭”和“重”。
“铭”用死者生前所用的旗帜上作画,放在灵堂西边的敛葬处用以招魂。
“重”是有底座的木头架子,放在南边以让魂归附。
为把死者尸体移入敛葬处沐浴更衣称为小敛,此时“铭”会被移走,盖在“重”的上面,大概是让已招到的魂依附上去。
尸体入棺并盖上棺盖被称为大敛。
大敛后“铭”被取回放在棺盖上重新招魂。
开始启程前往祖庙或下葬时,“铭”又被取下,和“重”一起走在送葬队伍的最前面。
即代表主人的身份,也引导魂魄依附。
一直到入葬地。
下葬后,“铭”被重新覆盖在棺盖上。
长沙马王堆著名的T形帛,就是铭。
文献说“重”到祖庙之后会埋在庙门左边,并不入葬。
仅有“铭”盖在棺盖上下葬。
既然“铭”我们今天已经没有争议。
那如果“重”不入葬的话,它又怎么可能是镇墓兽呢?对于和尚岭底座铭文,争议主要存在于“且埶”的释读上。
解释为“祖重”,就作为墓主人的化身用来依附魂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护佑与威慑——镇墓兽的演变作者:文_图/何娟来源:《大众考古》 2019年第1期文图/ 何娟2 007 年7 月,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巩义芝田镇益家窝村北岭根发掘了一座纪年唐墓。
墓为斜坡墓道中型土洞墓。
墓中出土一砖质墓志,可惜近半漫漶不清,墓主的官职、夫人姓氏及葬年尚在,墓主为吴兴郡司户参军(从七品下),夫人为弘农郡华阴县杨氏,天宝五载(746 年)窆于“仁□原”。
墓中出土不同质地的各类文物70 余件(套),其中两件粉彩镇墓兽形体高大,装饰华美,是中原地区唐墓中不可多见的精品。
尤为重要的是,墓主是有一定级别的官员,两件镇墓兽及其他器物均可作为郑州地区唐墓的标准断代器。
其一为狮首镇墓兽,头顶两弯角,弯角中部有两副角,副角下有节,两角根部镶嵌一宝珠,脑后齿戟高竖,须发如板,前有两小耳,双翼呈半月板状,板须及翼均刻划沟槽以示毛羽,前肢较细,蹄足,无尾,蹲坐于椭圆形中空穿孔高台座上。
兽长眉横挑,双眼暴突,上颌宽大,张着血盆大口,獠牙出露。
镇墓兽原饰粉彩,现多脱落。
另一件为人首镇墓兽,“国”字脸,大耳狂张,横向耳棱二道,头顶长舌状弯角,脑后双齿戟,肩生半月板状翼没有刻槽,前肢光滑,蹄足,无尾,挺胸蹲坐于椭圆形中空穿孔高台座上。
兽白脸,耳内涂橘红彩,脑后、角涂黑彩,戟涂铁锈红彩,翼上云纹多不显,胸、腹部、前腿、后背、台座饰彩同狮首镇墓兽,唯腹中粉红色条纹中增添了橘黄色月牙纹。
镇墓兽蹙眉,瞪眼,小方鼻,八字须,抿嘴,颌下一撮短须,虽无前者狂野,却无比威严。
祖明与地轴镇墓兽,顾名思义是镇墓的野兽,置身墓内,保护墓主不受鬼魅邪佞的侵扰。
从这点来说,镇墓兽似乎也属于厌胜一类的物件。
厌胜术自汉代被人们应用,因实用性强而广泛流行,《史记索隐》《说文》《后汉书》《晋书》等对此多有记载,所用厌胜之物质地或木或陶,或金或石,形式更是花样百出,从门神到桃符,从刀剑到铁牌,不一而论。
但考诸史籍,如成书于唐开元二十年(732 年)的《大唐开元礼》迳称唐墓中的重要器物为四神,成书略晚的《大唐六典》则呼其名为当圹、当野、祖明、地轴,这说明当时人们已对墓中四种器物有了共识,并尊称其为神。
那么这四件摆脱一般意义的厌胜之形,且有了神的模样的器物到底是什么呢?王去非先生曾在《四神、巾子、高髻》一文中对它们作了推测,认为这四件器物要比一般器物高大,且位于墓室入口,面对埏道起保卫作用,当圹、当野为两镇墓俑(武士俑),祖明、地轴为两镇墓兽。
《后汉书·礼仪志》指明十二兽有衣、毛、角,祖明位列其中(十二神之一),而《六典》亦说祖明是神,故此,王去非先生认为墓中长着角的镇墓兽即是后汉书中所谓的“祖明”。
1986 年,巩义康店镇砖厂唐墓中出土两件镇墓兽,狮首者背颈部墨书“祖明”二字。
1991 年巩义黄冶村南岭唐墓也出土两件镇墓兽,狮首者背部墨书“祖明”二字,这些考古发现证实了祖明即是狮首镇墓兽。
因此,人首镇墓兽当为地轴。
《后汉书》所记“强梁、祖明共食磔死寄生”,说明二兽是吃劈死寄生类的神兽。
陕西勉县长林乡扬宅村东汉墓出土一例头上长角的单体走兽,大眼小耳,张嘴露舌,肩、臀饰羽纹,腰身饰虎纹,短尾后扬,虎首近地,似在地上走觅食物。
如果考虑唐代祖明即为墓中狮首镇墓兽,那么,这种独角镇墓兽或即《后汉书》所言祖明亦未尝不可,但仍需史籍与考古指证。
追溯至春秋战国,镇墓兽分为中原地区的人首镇墓兽、河北地区的虎首镇墓兽、楚地的鹿角镇墓兽三个类别,史籍中找不到针对它们的专名。
战国晚期楚地镇墓兽基本消失,秦汉时期绝不再见,中原、河北地区的镇墓兽则发扬光大,延续下来,并吸取了楚地镇墓兽的一些风格,如一角变为多角、人兽合体、双首一体等。
这种丧葬文化的变迁似乎也与秦汉帝国以及此后的政治文化中心北移有关。
镇墓兽的存续时间长达1300 余年,中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质地由早期的木、铜发展到中期的陶、石,再到隋唐的瓷、高岭土胎等,装饰由早期的漆绘、嵌金银工艺至魏晋、北朝的简单粉绘,再到隋唐的粉彩、三彩两种截然不同的工艺,姿势从早期的站、立到魏晋的行走,再到北朝、隋唐的蹲踞,形象从早期鸟、兽、人到魏晋的走兽,再到北朝、隋唐的狮首、人首(定式),可以说古人在镇墓兽身上费尽了心机,充分展现了他们对这一神兽的钟爱以及内在的精神世界。
发展演变镇墓兽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发展阶段,春秋战国时的初创期,魏晋时期的初成期,北朝、隋的发展期,唐的鼎盛期,770 年后突然消失不见,曾经华丽的身影湮没在滚滚历史长河中。
初创期春秋战国初创期列举三例:其一为春秋时期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出土的人形镇墓兽,造型奇特,头、腹、四肢不成比例。
兽作蹲踞状,但臀下空无一物,双足各踩一粗壮的蟠蛇,腿、臂相对细小,鼓腹高挺,两突点式小乳,粗颈上顶一颗大脑袋,大眼,卷鼻,嘴侧伸出的两根曲柱与头顶似角的两根曲柱曲向一致,故有人推测柱上应为盘案之类。
若如此,案、案上重物、曲柱叠压在蹲踞之身,未免重心不稳,失之偏颇。
不管头顶何物,从兽之造型,足踩之物,都有镇墓的意涵。
其二为湖北荆州天星观楚墓出土的木质镇墓兽,由方座、兽身、鹿角榫接而成。
双兽背身背向,曲颈与尾相连,插入方座中。
两兽均头插鹿角,口吐长舌,通身髹黑漆,用红、黄、金三色绘兽面纹、夔纹、云纹、菱形纹等。
其三为河北平山中山国王墓出土的两对铜错银翼兽,兽首左向或右向,长颈竖起,胸肌开阔,两肋生翼,后臀雄起,宽尾倒曳,四爪遒劲抓地。
额顶一弯角,旁立小耳,两眼圆睁,鼻孔翕张,排齿错落,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
此兽通体错银,纹样百端,视之光华焕然,俨然自仙界飞临的圣物。
这三例形态各异,虽处镇墓兽的草创期,但无论材质、工艺皆达登峰造极的地步。
所谓草创,是指镇墓兽的初出形式而非工艺。
初成期魏晋时期为初成期,选取一例,即河南偃师杏园西晋34 号墓出土的灰陶镇墓兽,头、尾似狗,咧嘴圆眼,小耳贴面,耳下一撮短鬃,长尾甩起,蹄、身似牛,颈鬣三束,呈戟状,肩部生短翼,脊背长飞羽。
此兽体形壮硕,模样凶狠,作觅食状行走,是走兽式镇墓兽的杰出代表。
发展期北朝、隋代为发展期,选取两例:其一为洛阳北魏元邵墓(528 年)出土的一对灰陶镇墓兽,分狮首与人首两种,皆昂首挺胸,脊背三撮鬃毛,短尾上翘,肩生飞羽,颈披长鬣,前肢直立,后肢蹲坐于长方形底板上。
狮首镇墓兽,小耳大眼,口舌外吐,看上去不怒自威。
人首镇墓兽,头生锥状短角,小耳外张,隆眉凸眼,鼻头与紧抿的嘴唇均前伸。
镇墓兽在北魏晚期完成华丽转身,由单体走兽式变为双体蹲踞式,从此这对兄弟形影不离。
其二为安阳隋张盛墓(595 年)出土的一对瓷镇墓兽,几乎通体施青釉,亦有龙首与人首区分,两兽挺胸抬头,脑后有戟,背饰短鬣,短尾,肩生飞羽,前肢斜支向前,后肢蹲坐于长方形底板上。
龙首镇墓兽,头顶两弯角,小耳掩在鬓须中,双目似铃,列齿如阵,鼻头一点黑釉,显得俏皮玲珑。
人首镇墓兽,头顶一角冲天,两鬓大耳招展,浓眉凹目,塌鼻高颧骨,紧抿的嘴唇带动八字胡上翘,唇下的三撮短须因而更加开散,令人忍俊不禁。
鼎盛期镇墓兽在北朝晚期以对兽形式固定下来以后,在唐代得了极大的发展,这发展始自兽的肩部,即由飞羽一跃而成肉翼。
由于社会动荡及经济凋敝,在初唐很长一段时间里,镇墓兽样子少有变化。
公元675 年后,镇墓兽走上了发展快车道,短短几十年里数易其身,至公元700 年更发展出飞扬跋扈的姿态,敷彩艺术也达顶峰。
约略流行二十多年,遽走上草率之路,中原地区在750 年后,已难觅其踪。
以下选取数例,展示这个过程。
其一为巩义芝田M89 出土一对粉彩镇墓兽,年代在650—675 年之间。
两兽用高岭土制成,昂首挺胸,肩部有火焰式双翼,前肢垂直,臀部紧贴前肢蹲于近方形底板上,与前段的区别在于前、后肢之间没有距离或距离很小。
狮首镇墓兽,头竖三短角,小耳分立两边,脖侧长须如板,眉耸若檐,环眼如电,紧抿的唇,膨大的两颊,使狮看上去十分逼真。
人首镇墓兽,头顶一弯角,窄长耳,方额广颐,明亮的双眼,洁白的牙齿,让人产生墓中偶遇青年才俊的错觉。
两兽均虎爪,无尾,眼、鼻、嘴以黑、红线描出,翼施红彩,身及四肢红、黑彩相间而施。
其二为郑州高新区科学大道发掘的丁彻墓(676 年)出土一对粉彩镇墓兽。
两兽用高岭土制成(这在郑州是很少见的现象,一般为红陶胎),均昂首瞪目,肩部羽翼如扇,前肢斜支,蹄足,蹲坐于山岩形中空低台座上。
兽首镇墓兽,头顶两弯角,根节处生副角,脑侧有花瓣状窄板须,凸眼塌鼻,大口撕张,一脸怒吼相。
人首镇墓兽,头上独角残断,两耳外展,粗眉环眼,宽鼻抿嘴,看上去相当严肃。
两兽角涂黑彩,舌、嘴唇、胸、腹、腿饰红彩,但脱落较多。
其三为巩义食品厂出土的一对粉彩镇墓兽,时代在690—700 年间。
与前例相比,台座更高,羽翼的翎呈齿状,脑后刀戟如旗,前、后肢距离稍大。
狮首镇墓兽,头顶两角高直,根生支角,板须如墙,前肢有板状的腿毛,蹄足。
兽大嘴特张,獠牙对出,一副狰狞模样。
耳毛、胸毛、颌须、腿纹均用墨线描出,体侧涂桔红彩。
人首镇墓兽,头顶宽扁角前弯,前又分立三小角,招风耳与宽大的羽翼相互映衬,前肢亦有板状腿毛,尾贴于背。
俑眼、鼻、嘴、朵云用红彩描出,腿纹用黑彩描出,耳、体侧涂桔红彩,翼的膀部用红、黑彩绘出朵云。
此俑身形高大,已摆脱前期镇墓兽蹙缩形象,益见雄伟大方。
其四为巩义二电厂M38 出土的一对粉彩镇墓兽,年代在700—720 年。
与前例相比,这对镇墓兽台座又加高,脑后戟呈火焰状,已是戟的最高形式,但羽翼呈半月板状,有些保守。
狮首镇墓兽,头顶两弯角,支角升至半空,两角夹一宝珠,板须肆张,板须前有两小耳,前肢劲挺,蹄足,蹲于椭圆形穿孔高台座上。
兽鼻梁高挺,大口怒张,白舌,唇下三缕胡须,益觉面目可怖,通体饰以黄、白、绿三彩,光华夺目。
人首镇墓兽,绕角前伸,双耳外展,双翼、前肢一如前者。
兽昂首挺胸,举目上望。
脖子以下施黄、绿、白三彩,金碧辉煌,上衬粉白的兽面,更显不可一世。
其五为西安鲜于庭诲墓出土的一对三彩镇墓兽,年代为723 年。
两兽与洛阳地区的镇墓兽有较大区别,台座不高,饰彩至无以复加的地步,最突出的特点是兽的头部、背部、肩部,凡是与须发、角、羽有关的,均无限向上延伸,以至于兽如身陷密林,又如入了蛇阵。
狮首镇墓兽,头顶两长角,角后为丛焰式戟,戟侧有八支开杈式须发,双翼也由四支开杈须发替代,细肢前伸,爪足,蹲于中空低台座上。
兽身饰绿、白、黄三彩,以绿彩为主,黑彩点睛,白牙森森,怒张的口,使兽看上去更加嚣张。
人首镇墓兽,额头一短角,角后须发上扬,中间两束较高,扭缠在一起,旁边两束作冲天短角式,肩部四支蛇状长须替代翼,蹄足,蹲于中空低台座上。
兽亦饰黄、白、绿三彩,以黄彩为主。
其六为巩义芝田益家窝村唐墓发掘的一对粉彩镇墓兽,年代为746 年,文如前述。
结语镇墓兽作为丧葬文化中极具特色的神来之笔,最能体现人们对死者的感情,既希望逝去的人不被幽界乱力怪神所戗害,又希望逝者的灵魂不来侵扰生者,这真是一种复杂的感情,故此有镇墓兽从早期到晚期不一样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