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塔式罐的年代及装饰特征考

合集下载

陕西历史博物馆有哪些精品藏品

陕西历史博物馆有哪些精品藏品

陕西历史博物馆有哪些精品藏品陕西历史博物馆,这座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的文化殿堂,珍藏着无数令人叹为观止的精品藏品。

每一件藏品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仿佛在默默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首先,不能不提的是镶金兽首玛瑙杯。

这件珍品选用极为罕见的缠丝玛瑙制成,杯体模仿兽角的形状,线条流畅优美。

其兽首部分刻画得栩栩如生,兽的双角弯曲,双眼圆睁,炯炯有神。

而镶金的工艺更是锦上添花,展现出高超的技艺和奢华的风格。

镶金兽首玛瑙杯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有力见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开放与繁荣。

再者,“皇后之玺”玉印也是馆内的一大亮点。

这枚玉印质地温润,晶莹剔透,螭虎钮,四侧刻有云纹。

印文为阴刻篆书“皇后之玺”四字,其字体规整大气,刀法娴熟。

据考证,这很可能是吕后生前使用过的玺印,它的发现对于研究秦汉时期的帝后玺印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兵马俑也是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重要藏品之一。

虽然规模不如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中的宏大,但这里的兵马俑同样工艺精湛,神态各异。

有的兵马俑面容严肃,仿佛在沉思作战策略;有的则面带微笑,似乎对胜利充满信心。

它们生动地展现了秦朝强大的军事力量和高度发达的雕塑艺术。

还有葡萄花鸟纹银香囊,其精妙的设计令人称奇。

香囊外壁用银质打造,通体镂空,呈圆球形。

内部的金香盂无论如何转动,香料都不会洒落。

这种陀螺仪原理的应用,比西方早了一千多年,充分展示了唐代工匠的智慧和创造力。

此外,舞马衔杯纹银壶也颇具特色。

壶的造型采用了北方游牧民族使用的皮囊壶的样式,而壶身上的舞马衔杯图案则充满了动感和活力。

据记载,唐代曾训练马匹随着音乐起舞,每逢庆典,舞马便会登场表演。

这一藏品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奢华场景。

多友鼎也是不可错过的精品。

它内壁铸有二百多字的铭文,记载了西周晚期的一场战争,对于研究西周的军事、政治具有极高的价值。

鸳鸯莲瓣纹金碗同样引人注目。

金碗造型华丽,碗壁上的鸳鸯、莲花等纹饰细腻精美,充分体现了唐代金银器制作的高超水平。

唐代的三彩载乐驼俑更是让人眼前一亮。

隋唐考古与物质文化专题研究之二塔式罐研究

隋唐考古与物质文化专题研究之二塔式罐研究

隋唐考古与物质文化专题研究之二:塔式罐研究目次←一引言←二种类与型式←三分期与演变←四起源与消亡←五称谓与用途←六余论一引言←塔式罐又叫塔形罐,也有的报告称之为带座罐,是唐代新出现的一种明器,一般由盖、罐、座三部分组成,因形似佛教中的窣堵坡而得名1。

1窣堵坡为梵文stupa的音译,《大唐西域记》:“窣←堵坡即旧所谓浮图也。

”它最初为半圆形坟墓,公元前三世纪演变为覆钵式塔,其主体由覆钵式塔身和圆柱形塔刹组成,下有塔基,后来又演变成各种形式的塔,用于安置舍利、经文、法物及掩埋僧人遗体。

←塔式罐多为陶质,有灰陶、红陶,也有白陶的,一般都施有彩绘,作法是先在器表涂一层白衣,再在其上以红、黑、黄赭等色彩绘,图案主要有宝相花、卷云、仰覆莲等,有的还堆塑莲瓣、兽首、铺首衔环等纹饰,还有的直接在器表压印凹弦纹为饰;也有不少塔式罐为瓷质或釉陶,形制与陶质的无异,装饰以堆、贴塑为主。

塔式罐一般都很高大,多五、六十厘米高,有的甚至高达1.69米2。

2见山西省云岗古物保养所清理组:《山西大同西南郊唐←辽金墓清理简报》,《考古》1958年第6期。

从现有资料看,塔式罐主要出于陕西、河南、河北、山西、甘肃五省的唐墓中,内蒙地区虽也有出土(多为晚唐、五代),但造型、装饰风格与中原地区迥异。

塔式罐初唐至晚唐墓中皆有出土,且变化有序,是北方唐墓分期断代的标型器之一,弄清楚它的形制变化规律及文化内涵,对于北方地区唐墓的断代及更深入地了解当时人们的丧葬观念及葬俗都有一定的意义。

二、种类与型式←以往对塔式罐的型式研究,主要是针对某地区的墓葬资料,如《西安郊区隋唐墓》3,西安西郊热电厂4及凤翔5三处唐墓报告中对塔式罐的型式分析。

3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西安郊区隋唐墓》,文←物出版社,1966年。

4西安市文物管理处:《西安西郊热电厂基建工地隋←唐墓葬清理简报》,《考古与文物》1991年第4期。

5雍城考古队尚志儒、赵丛苍:《陕西凤翔县南郊唐←墓群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9年第5期。

陕西历史博物馆简介讲解

陕西历史博物馆简介讲解

陕西历史博物馆简介讲解陕西历史博物馆是中国大陆第一个省级历史博物馆,也是全国重点博物馆之一。

它位于中国陕西省省会西安市南郊小寨路,是一座集文物保护、展览、科研和文化交流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博物馆。

一、历史沿革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前身是创立于1944年的陕西省文物保管委员会,其主要职责是收集、保护和研究陕西地区的文物。

1950年,该机构更名为“陕西省文化财产管理所”,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正式设立的文物保护机构。

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该机构改制为“陕西历史博物馆”,并迁至现址进行改扩建。

199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博物馆。

二、馆藏特色1. 兵马俑:兵马俑是世界上唯一保存完整的秦代兵马俑坑,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有着极高的知名度和价值。

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了大量的秦代兵马俑,包括战士、将军、车马等多种形态,其中最著名的是三号坑和二号坑。

2. 陶瓷: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了大量的唐代三彩、汉代青铜器以及明清时期的各类瓷器。

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唐代三彩,它是中国古代陶瓷中的珍品之一,以其丰富多彩、造型生动而闻名于世。

3. 历史文化遗产:除了兵马俑和陶瓷外,陕西历史博物馆还收藏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产,如汉代金银器、唐宋织锦、明清家具等。

这些文物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更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4. 藏书楼:陕西历史博物馆还拥有一个庞大的藏书楼,收集了大量与中国历史和文化相关的书籍和资料。

这些书籍不仅可供学者们进行深入研究使用,也为广大观众提供了更加全面的历史文化知识。

三、展览特色陕西历史博物馆通过多种形式的展览,向观众们展示了中国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

其中最著名的是“秦兵马俑和秦始皇陵展”,它是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招牌展览,吸引了数以百万计的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

此外,还有“唐代三彩艺术展”、“汉唐金银器艺术展”、“明清家具艺术展”等特色展览。

四、科研工作陕西历史博物馆是一个兼具文物保护和科研工作的机构。

它拥有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科研队伍,并与国内外多所大学及研究机构建立了紧密联系。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塔式罐的年代及装饰特征考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塔式罐的年代及装饰特征考

国化不 应 只看作 中国本 土 儒道 思 想 与 印度 文 化结
[ 1 9 】 袁泉《 舍 利安置制度 的东亚化 》 , 《 敦煌 研究》 2 O 0 7
第5 5 ~ 6 3 页。作者 文中认 为塔式 罐就是一种把 合 的结 果 ,学术 界 流行 的这 一 解 释忽 略 了宗 教本 年第 4期 ,
【 4 ] 【 9 ] 袁胜 文《 塔 式罐研 究》 , 《 中原 文物 ) ) 2 0 0 2年第 2
期, 第5 6 — 6 4页。
【 5 】 I 2 1 】 付 春玲 《 唐代 黑釉 塔 式罐 浅议 》 , 《 文博) ) 1 9 9 9
年第 4期 , 第4 6 — 4 8 、 5 8 页。
西 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 学版 ) ) ) 1 9 8 9 年第 3 期, 第3 3 页。
硕 士 论 文 婷 《 唐 = 专 妻 研 究 》 , 西 北 大 学 文 博 学 院 2 0 0 9 年, 第 l ~ 7 7 页。


( 作 者 工 作 单 位 : 陕 西 历 史 博 物 馆 ) 一 。 。’ 。
【 2 2 ] 郑州 市文物考古研究 院、 郑 州市上街 区文化新 闻
断塔式罐 的最基本的依据。
出版局 《 郑州上街峡窝唐墓发 掘简报》 , 《 文物 ) ) 2 0 0 9 年第 1
期, 第2 2 ~ 2 6页。
3 ] 卓越《 【 1中 1 ] 国科 学 院考古研究 所 《 西 安郊 区 隋唐墓 》 , 科学 出版社 , 1 9 9 6 年, 第5 5 ~ 5 6 页。
[ 1 5 】 陕西省考古研 究院《 唐节憨太子墓发 掘简报 》 , 《 考 如卓越曾在 《 论唐代的佛教管理及对佛教中国化 2 0 0 4 年第 4 期, 第2 2 页。 的影 响——以( 唐会要) 为研究 中心》 中指 出 : “ 唐 古与文物) 代 统 治者 立足 于佛 教 发 展 的实 际情 况 ,从 国家治 [ 1 7 ] 魏丽 《 敦煌唐 代壁 画中 的地毯 图案—— 几何纹》 ,

陕西历史博物馆十八件镇馆之宝

陕西历史博物馆十八件镇馆之宝

陕西历史博物馆十八件镇馆之宝陕西历史博物馆,是一座历史和艺术的宝库,位于千年古都——西安.这座极具文化历史价值的博物馆馆藏文物不仅数量多、种类全,而且品位高、价值广,上起远古人类初始阶段使用的简单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会生活中的各类器物,时间跨度长达一百多万年.其中的商周青铜器精美绝伦,历代陶俑千姿百态,汉唐金银器独步全国,唐墓壁画举世无双.可谓是古都明珠,华夏宝库.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陕西历史博物馆十八件精美绝伦的镇馆之宝西周旟鼎西周旟yú鼎,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前10世纪中叶文物,1972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眉县杨家村,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周旟鼎通高77厘米,口径56.5厘米,重78.5公斤.旟鼎铸于西周康王时期,承袭商代圆鼎风格,造型敦厚雄伟,厚重庄严,纹饰庄重神奇,华丽精美,是一件杰出的青铜器.五祀卫鼎,西周中期约公元前10世纪中叶-前9世纪中叶文物,1975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董家村,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五祀卫鼎通高36.5厘米,口径34.3厘米,腹深19.5厘米,重11.5公斤.鼎造型虽纹饰简洁,造型简单,但腹内铭文具有无与伦比的历史价值,被誉为“青铜史书”.多友鼎多友鼎,西周晚期公元前9世纪中叶-前771年的文物,1980年出土于陕西省长安县斗门镇下泉村,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多友鼎身高51.5厘米,口径50厘米,体重35千克.虽然长相普通,表面光素无纹,看起来其貌不扬,但是体型健壮,形制俊伟,是西周晚期圆鼎铸造的代表作.对于这件文物详细信息,中国历史密码一书中有详尽的介绍.鎏金银竹节铜熏炉鎏金银竹节铜熏炉,西汉时期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文物,1981年出土于陕西省兴平市茂陵东侧陪葬墓内,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鎏金银竹节铜熏炉通高58厘米,口径9厘米.这件熏炉为青铜质地,由炉体、长柄、底座分铸铆合而成,通体鎏金,局部鎏银,精雕细镂,造型华美,是一件至为罕见的艺术精品.皇后玉玺皇后玉玺,西汉时期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文物,1968年出土于陕西省咸阳市狼家沟村,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玉玺印面为正方形,高2厘米,边长2.8厘米,重33克.玉玺上雕一只匍匐状的螭chī虎做纽.玺面阴刻篆书“皇后之玺”四个字,书体严谨流畅,笔画粗细均匀,刀法自然娴熟,可见当时的篆刻艺术已达到了高超的水平.皇后之玺仍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两汉时期等级最高且唯一的一枚帝后玉玺,也是中国年代最早的皇后印玺,对研究秦汉帝后玺印制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弥足珍贵.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壶体为白银质地,壶身为扁圆形,上方一端开有竖简状小口,壶盖帽为捶揲成型的覆式莲瓣,顶中心铆有一个银环,环内套接了一条长14厘米的银链与提粱相连,壶肩部焊接着一端有三朵花瓣的弓状提梁.这种形制,既便于外出骑猎携带,又便于日常生活使用,这种巧妙设计独具匠心,唐代工匠的设计艺术让我们现代人敬佩不已.阙楼仪仗图阙楼仪仗图,唐618年—907年文物,1971年出土于陕西省乾县懿德太子墓,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阙楼仪仗图共两幅,内容相同,分别绘于唐懿德太子墓墓道东壁和西壁.均高296—420cm,宽976—928cm,揭取时被对应分为多块.画面壮阔,人物众多,以山为背景,绘城墙、阙楼和即将出城的仪仗队.此图为唐代壁画中罕见的完整、大面幅、高等级的阙楼画面,是唐代建筑绘画之佳品,亦是唐代阙楼实物的形象资料,十分珍贵.宫女图宫女图,1960年在陕西省乾县唐永泰公主李仙蕙墓出土,绘于墓前室东壁南侧,高177厘米,宽198厘米.图中描绘九位风姿绰约的宫女,展露了永泰公主生前宫廷生活的一个剪影.画中宫女风姿绰约,神态被描绘得细致入微,生动传神.体现了大唐喜好秀丽丰满、华贵艳媚的女子的风尚,把唐代女性高雅、自信、不凡的气度表现的玲离尽致,真实的展示出唐代皇室贵族奢靡生活的一瞬间.充分展现了唐代画师深厚的绘画功底和造诣,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打马球图打马球图,唐618年—907年文物,1971年出土于陕西省乾县唐章怀太子墓,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打马球图绘于唐章怀太子墓墓道西壁,因画面巨大,为方便揭取、运输和保存,揭取时将其分割为五块.整幅画面通过在崇山峻岭之间,一众骑士正在进行一场精彩激烈的马球比赛的瞬间场面,反映了唐代宫廷贵族的日常生活.狩猎出行图狩猎出行图1971年在陕西乾县章怀太子李贤墓出土,绘制于墓道东壁,是一幅气象壮观的巨幅精品.,原图高近2米,长近9米,在揭取时被分成四幅,画面真实地再现了唐代皇亲贵戚的生活场景.构图场面宏大,气势磅礴,是罕见的佳作.礼宾图客使图位于章怀太子墓道中部东壁的,高204厘米,全长275厘米.画面中共有六位人物,前三位是唐朝鸿胪寺是专门负责接待外宾的部门官员,后面有三位使者,使者躬身,毕恭毕敬,谦卑的神情中流露出期盼、等待之意.鸳鸯莲瓣纹金碗鸳鸯莲瓣纹金碗,唐618年—907年文物,1970年出土于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窖藏,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鸳鸯莲瓣纹金碗出土时共两件,两碗造型、纹饰均相同.纯金质,捶揲制作,造型饱满庄重.金碗一件高5.5厘米,口径13.7厘米,足径6.8厘米,重392克.另一件高5.6厘米,口径13.5厘米,足径6.8厘米,重391克.鸳鸯莲瓣纹金碗是目前所知唐代金银器中最富丽堂皇、纹饰最精美的器物之一,是西方金银器工艺与东方审美结合的佳作.也是为数不多的非唯一的、而且两件都是国宝级文物的文物珍宝.镶金兽首玛瑙杯镶金兽首玛瑙杯,唐618年—907年文物,1970年出土于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窖藏,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器物通高6.5厘米,长15.6厘米,口径5.9厘米.选用世间罕见的俏色玉材—酱红地缠橙黄夹乳白色缟带的缠丝玛瑙制成,从选材、设计到工艺,都可称为唐代玉雕艺术的精品,是至今所见的唐代唯一一件俏色玉雕,仿佛是一件天生的艺术品,是唐代玉器做工最精湛的一件.镶金兽首玛瑙杯何家村出土的窖藏唐代文物中的最珍贵的一件,海内外孤品,国家首批被禁止出国境展览的国宝级文物.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1970年10月西安市何家村唐窖藏出土,罐身皆以纯银制作,通高24.1厘米,口径12厘米,足径14.4厘米,壁厚0.15厘米,重1879克.该银罐为已经发现的唐代银罐中最大气、最精美的一件,是件实用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稀世珍品,国宝级文物.唐三彩骆驼载乐俑唐三彩骆驼载乐俑,唐公元前618年-公元907年文物,1959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西郊中堡村唐墓,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三彩骆驼载乐俑表现了一个以驼代步、歌唱而来的巡回乐团的形象.通高58厘米,长41厘米,驼高48.5厘米.骆驼上有8个乐舞俑,7男乐俑和1女舞俑.艺术家大胆运用浪漫夸张的手法,以狭小的驼背作舞台,却承载阵容庞大的乐队来表现当时流行的新舞乐,充满想象,可谓匠心独具.整件作品造型新颖浪漫,制作工艺精湛,釉色鲜明亮丽,协调自然,人物形象生动鲜活,形态逼真传神,使人仿佛耳闻悠扬的乐曲,堪称唐三彩中的极品.载乐俑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对我们研究盛唐时期的音乐、歌舞以及中外文化交流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青釉提梁倒灌壶青釉提梁倒灌壶,五代907年—960年文物,1968年出土于陕西省彬县,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青釉提梁倒灌壶,高18.3厘米, 腹径14.3 厘米,腹深12cm ,足径7.5厘米,由于该壶无口无盖,只在壶底中央有一梅花形注口,使用时须将壶倒置,酒由壶底梅花孔注入壶腹,故名“倒灌壶”,也叫倒流壶、倒装壶.青釉提梁倒灌壶为五代时期耀州窑所产的精品.黑釉油滴碗这件黝黑发亮的瓷器是黑釉油滴碗,是由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城关镇征集而来,碗高8.5 厘米,口径30厘米,底径10.6厘米,是北宋时期的国宝级文物.黑釉碗大口小足,胎质灰白,通体施黑釉,釉层表面布满了大小不一、呈金属光泽的小圆点,这些圆点就像浮在水面上的油滴一样,故称“油滴釉”.这是迄今所见同类器物中体量最大的一件黑釉碗,保存至今如此完好,实属不易,堪称瓷中珍品.看了这些信息,下次再去博物馆就不用再当历史文盲了.注:文物图片及内容摘自中国历史密码。

黄金有时,白银有时,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金银器集赏

黄金有时,白银有时,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金银器集赏

黄金有时,白银有时,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金银器集赏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的金银器享誉国内外,当中不乏举世无双之物,收藏君从珍品中再次精挑细选,让诸君一饱眼福。

这些金银器多为何家村出土的唐代窖藏。

1.马蹄金,麒趾金汉代黄金货币的形式有马蹄金、麟趾金、饼金和金五铢等,其中马蹄金和麟趾金出土较少。

马蹄金呈椭圆或圆形,底凹、中空,形似马蹄。

麟趾金是仿瑞兽麒麟之足所铸,呈圆形或不规则圆形,背面中空,口小底大,形如圆形兽蹄。

这两种货币于1974年在上林苑遗址内发现,一个重约250克,也就是汉代的一斤,值万钱,一般用作帝王赏赐、馈赠、聘礼以及大额交易和域外交往,并不是流通货币。

2.小簇花纹银盖碗何家村窖藏,银盖碗高11.7厘米,口径21厘米,重1220克。

在装饰上它采用散点式手法,盖顶中心錾刻出一朵六出大团花,周围及腹部散点式地配置了六朵向心式小簇花,纹饰全部鎏金,简洁大方又不失华贵。

3.金臂钏钏戴在臂上称“臂钏”或“跳脱”,戴在腕上称“腕钏”。

唐代的钏有金、银、玉、琉璃等多种质地,制作也非常精致。

何家村出土的这件素面金钏以纯金制成,属于典型的金臂钏。

4.狩猎纹高足银杯银杯通体以鱼子纹为地,上下装饰有缠枝花纹,杯身的主题纹饰刻画出两幅狩猎场景。

在杯子的底座上还装饰了四朵桃花结,底部刻有“马舍”两个字。

5.仕女狩猎纹银杯唐代。

银杯呈八瓣花状,杯腹的八个花瓣是八个纹饰区,每区錾刻着一组人物,分别为仕女戏婴、仕女梳妆、仕女乐舞和仕女游乐,以及四幅狩猎图,其中三幅是策马追鹿,一幅为弯弓射猛兽。

在银杯的内底处,以水波纹为底衬,还錾刻出摩羯头和三条鱼,纹饰鎏金。

6.鎏金团花纹六曲银盒唐高4.7厘米,直径11.4厘米。

银盒是唐代金银器中较多见的种类,造型也最为丰富。

初唐,银盒的装饰上还有浓厚的外来影响,如盖面中心带有双翼的神异动物与外圈一周麦穗圆框组成“徽章式纹样”。

这是萨珊、粟特金银器最具特点的装饰风格。

这件银盒盖面上的主题纹饰已由粟特、萨珊的神异动物转变为唐代流行的团花、折枝花,徽章式的圆框也转变为活泼流畅、首尾相接的阔叶折枝。

陕西历史博物馆文物

陕西历史博物馆文物

陕西历史博物馆文物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陕西历史博物馆文物2人面鱼纹盆(新石器时代)兽面纹细颈壶(新石器时代)小口尖底瓶(新石器时代)鱼纹葫芦瓶(新石器时代)葫芦瓶(新石器时代)陶斝(新石器时代酒器)陶鬶(新石器时代)玉刀(新石器时代)饕餮纹四足鬲(商代中期)凤柱斝(商代晚期)羊首勺(商代晚期)长胡四穿戈(商代晚期)饕餮纹分裆鼎(商代晚期)宗仲盘(西周晚期)柞钟(西周晚期)史迹角(西周早期)梁其壶(西周晚期)祖辛爵(西周早期)日己觥(西周中期)它盘(西周晚期)它盉(西周晚期)西周晚期,传世品。

古代盛酒器。

或说是古人调和酒、水的器具。

器方口,短颈,扁圆腹。

鸟形盖,后端有一兽形活链,与器鋬相连。

腹底两侧各一隶童为足,后有犬首环鋬,前有张口犬形管状流。

腹部饰双风鸟纹,周围绕以斜角凤角纹。

整器造型别致。

梁其壶(西周晚期)鸟盖瓠壶(战国)1967年绥德废品站征集。

通高33.5厘米,口径5.8厘米,圈足径8.8厘米。

盖作立体鹑鸟形,与壶颈相合后,器腹以下部分呈前鼓后曲状。

鸟嘴处有环扣,可以闭启,鸟颈有带纹一周,似鸟之颈环。

鸟盘冠,双翅,尾翎羽毛清晰可见,胸饰鸟、蛇纹。

盖尾部有环,环系蛇形自绕的链条,上连壶。

肩至腹饰五道宽带纹与六道蟠螭纹相间,螭纹皆相纠。

盖、腹纹饰的空隙处填以小圆点珠纹。

腹曲恻施八棱形壶,两端饰螭首。

此壶造型极为逼真,纹饰细密繁缛,生动形象,是一件罕见的艺术珍品。

师丞钟(西周中期)金怪兽(战国)陕西神木纳林高兔出土。

战国器物,圆雕、透雕、浮雕兼施。

鹰喙兽身头生双角如鹿,偶蹄,立于四瓣花形托座上。

托座正中凸起呈覆斗形,周边花瓣上各有三个小圆孔。

怪兽眼珠凸出,大耳竖立上双角内弯,作倒八字形向侧后展开。

角分四叉,叉端各有一个怪兽头象,也为立耳环眼鸟喙,脖颈屈曲虬结,前后相连构成兽角的主干。

怪兽前肢挺直前倾,后肢跨前,弯颈低头作角斗状。

陕西历史博物馆有哪些亮点展品

陕西历史博物馆有哪些亮点展品

陕西历史博物馆有哪些亮点展品陕西历史博物馆,这座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的文化殿堂,珍藏着无数的历史瑰宝,每一件展品都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当我们踏入这片充满历史韵味的地方,那些璀璨夺目的亮点展品便会一一展现在眼前。

首先,不能不提的便是“镶金兽首玛瑙杯”。

这件精美的文物由整块玛瑙雕琢而成,造型独特。

杯的前端是一个镶金的兽首,兽的双角弯曲,眼睛圆睁,炯炯有神,兽嘴处镶金,呈现出一种华丽而威严的气势。

整个杯子线条流畅,色彩斑斓,玛瑙的温润质地与黄金的璀璨光泽相互映衬,展现出了唐代高超的工艺水平。

它不仅是一件实用的器具,更是一件极具艺术价值的珍品,让人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与创造力。

“舞马衔杯纹银壶”也是令人瞩目的展品之一。

壶身呈扁圆形,壶盖为莲瓣形,提梁是一条弓身的龙。

最引人注目的是壶身上的舞马图案,一匹匹盛装的舞马正屈膝衔杯,姿态优美,生动逼真。

据说,在唐代的宫廷中,每逢重大庆典,都会有训练有素的舞马表演,而这件银壶则生动地记录了当时这一盛景。

其制作工艺精湛,图案精美,是唐代金银器中的杰出代表。

“杜虎符”同样是不可错过的亮点。

虎符分为左右两半,右半存于君王,左半发给统兵将帅。

调兵时,需由使臣持君王的右半虎符与将帅的左半虎符验合,方能发兵。

这件杜虎符上有错金铭文,字体规整,工艺精湛。

它是古代兵权的象征,也是研究古代军事制度的重要实物资料,让我们对古代的军事指挥系统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三彩载乐骆驼俑”也是博物馆中的明星展品。

骆驼昂首挺立,驮着一个平台,平台上有七位手持各种乐器的乐俑。

他们有的吹笛,有的击鼓,有的弹琵琶,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这件三彩俑不仅展示了唐代高超的陶瓷烧制工艺,还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文化交流和社会生活,仿佛让我们听到了千年前悠扬的乐声。

“皇后之玺”更是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文物。

这枚玉玺由和田玉制成,螭虎钮,四侧刻有云纹。

其质地温润,雕刻精美。

据考证,这很可能是吕后生前所用之玺,是迄今发现的唯一一枚汉代皇后玉玺,对于研究秦汉时期的帝后制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陕西历史博物馆主要文物介绍

陕西历史博物馆主要文物介绍

陕西历史博物馆主要文物介绍
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错金兽首玛瑙杯,这是一件唐代珍贵的玛瑙杯,其创意可能来源于萨珊波斯,由唐代工匠仿照西域传来的器物制作而成。

此外,陕西历史博物馆还有许多其他珍贵的文物,包括:
1. 兵马俑:以其与喜剧演员梁天的惊人相貌相似度而著称。

2. 鸳鸯莲瓣纹金碗:1970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高厘米,口
径厘米。

3. 四十二年逨鼎(西周晚期):2002年出土于陕西西眉县马家镇杨家村西
周铜器窖藏。

4. 鎏金铁芯铜龙:1975年出土于西安,铁质,通体鎏金,身体细长,造型
活泼,极富动感。

5. 日己方尊:1963年出土于陕西扶风,同批出土的还有日己方彝、日己觥,年代为西周中期。

6. 西汉鎏金银竹节熏炉:1981年出土于陕西兴平县豆马村西汉武帝茂陵阳
信长公主墓陪葬坑。

7. 西周单五父壶:长颈,垂腹,椭圆形。

2003年出土于宝鸡。

8. 多友鼎:内壁有铭文二百七十余字,是建国以来陕西地区出土铭文最多的青铜器。

铭文记载了周厉王时期猃狁进犯京师,厉王命令武公派遣多友率兵迎击的历史。

9. 皇后之玺:位于第一单元的玉玺,以新疆和田羊脂白玉雕成,玉色纯净润泽,玺钮为高浮雕的螭虎形。

玺台四侧面呈平齐的长方形,刻有长方形阴线框,其内雕琢出四个互相颠倒并勾连的卷云纹。

这些文物是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陕西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塔式罐的年代及装饰特征考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塔式罐的年代及装饰特征考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塔式罐的年代及装饰特征考作者:岳敏静来源:《文物世界》 2015年第2期岳敏静摘要:陕西历史博物馆藏有两件唐代塔式罐,1985年出土于陕西省户县甘亭镇南河头。

本文拟在对塔式罐进行详细介绍的基础上,根据造型和纹饰,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及馆藏塔式罐的特殊性,对其在造型和纹饰方面进行考证,一方面认为塔罐1应该相对晚于塔罐2的出现,二者同处于武则天至唐玄宗开元年间;另一方面指出其独特的装饰是佛教中国化的表现。

关键词:塔式罐年代佛教中国化一、塔式罐的收藏及装饰特点陕西历史博物馆藏有两件塔式罐。

一件(以下简称塔罐1)(图一、图二)高62厘米,口径9.5厘米。

由盖、罐、座三部分组成,灰陶质地,通体白衣彩绘。

罐盖上部为常见的竹节形多层钮,子母口;罐为重沿,口微侈,直颈,鼓肩腹,下腹斜收,平底。

罐身由凸出的弦纹将其分为六个横向带状区域。

第一区,为黑彩线条彩绘;第二区为覆莲瓣彩绘;第三区,团花;第四区面积最大,为盛开的牡丹造型;第五区为云纹;第六区彩绘脱落殆尽,不可辨识。

底座由凸出的横弦纹将其分为四个稍狭窄的横向带状区域,第一区为黑彩线条,第二区为几何三角纹;第三区域为水波纹;第四区为连续的花骨朵造型。

另一件(以下简称塔罐2)(图三)与塔罐1造型纹饰相似,略有区别。

高63厘米,口径9.5厘米。

通体彩绘。

由两部分组成,其中罐身与底座相连接。

罐盖上部为常见的塔形多层钮,较塔罐1钮较低且粗,子母口;罐为重沿,口微侈,直颈,鼓肩腹,下腹斜收,平底。

罐身由凸出的横弦纹将其分为四个横向带状区域,第一区,为黑彩线条彩绘,呈“W”字连续;第二区为盛开的牡丹;第三区,同第一区;第四区彩绘脱落,纹饰模糊不清。

底座喇叭形,喇叭口较塔罐1大,由凸出的横弦纹将其分为三个稍狭窄的横向带状区域,第一区为黑彩斜形线条,第二区为几何三角纹;第三区域为水波纹。

目前关于这两件塔式罐的信息,仅为1985年出土于陕西省户县甘亭镇南河头,具体年代不详。

唐代塔式罐赏析

唐代塔式罐赏析

AppreciatION 鉴赏·瓷韵唐代,在隋代基础上更加繁荣昌盛,政治、文化影响力远及国境之外,丝绸之路沟通中西。

此时,中国的陶瓷以有容乃大、斑斓多姿的神韵出现在世人面前,不仅陶瓷烧制工艺不断创新,形成“南青北白”的制瓷格局,更出现了众多与以往不同的陶瓷新器形,造型更雍容、华丽,展现了唐代盛世气象。

塔式罐,又称为塔形罐,在一些考古发掘简报中也称为“带座罐”,是一种具有佛教特征的特殊罐式明器,唐代新出现的陶瓷器类,主要流行于唐代各时期,唐晚期开始衰落,五代时期量存极少,之后几乎消失,偶有发现。

其材质多样,唐代塔式罐赏析张 滢 师 耘图1:五轮塔图2 :龙门博物馆藏唐代铜香宝子编辑|朱慧敏*****************AppreciatION 鉴赏·瓷韵形制变化丰富,一般由盖、罐、座三部分组成,也有罐身与底座相连使整体呈两部分的。

塔式罐主要出土于墓葬,是北方唐墓分期断代的标型器之一,同时在西北地区也有发现。

本文着重列举和分析北方地区出土的塔形罐,以展示其发展变化以及艺术、人文特征。

历史源流及出土概况塔式罐初唐作为明器在陕西、河南地区墓葬中出现,盛唐、中唐时期在北方地区十分流行,武宗灭佛后渐趋消亡,其余续在唐末、五代的内蒙古、甘肃地区仍有发展,并与当地文化融合,风格与中原的迥异。

目前的考古发掘资料表明,塔式罐主要出于北方地区的陕西、河南、河北、山西四省,以及西北甘肃、内蒙古地区。

从墓葬发掘获得的墓主人资料看,既有太子、贵妃等王室贵族成员,也有官阶不高的中、小官吏,还有一些崇尚佛教的普通民众,一个小官吏的墓葬中图3:彩绘塔式罐图4:彩绘象座塔式罐AppreciatION 鉴赏·瓷韵就出土3—4件塔式罐,从一个侧面反映塔式罐在唐代的流行程度。

发掘出土的塔式罐从材质上看,主要有陶质、釉陶、瓷质。

陶质数量最多,有灰陶、红陶、白陶之分,一般都施有彩绘,这其中灰陶塔式罐最多;釉陶有三彩、绿釉、黄绿釉等,色彩艳丽,其中三彩塔式罐非常珍贵;瓷质塔式罐数量极少,有白瓷和黑瓷之分,更显珍稀。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陶瓷(三)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陶瓷(三)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陶瓷(三)唐三彩投壶咸阳市礼泉县李贞基出土唐彩绘双环髻女舞俑1985年咸阳市长武县唐墓出土唐彩绘釉陶乐舞女俑咸阳市礼泉县郑仁泰墓唐三彩吹笙女坐俑西安市西郊小土门村出土懿德太子墓李重润(682年—701年),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之孙,唐中宗李显嫡长子,母韦皇后。

出生即被立为皇太孙。

武则天大足元年(701年),李重润与其妹永泰郡主、魏王武延基私下里议论张昌宗、张易之兄弟擅政之事,为人谗构,被武则天赐死,死时年仅19岁。

唐中宗李显复位后,于神龙元年(705年)追封其为“懿德太子”。

神龙二年(706年),将其灵柩由洛阳迁到乾陵陪葬,特恩“号墓为陵”。

唐彩绘吹箫骑马俑1971年咸阳市乾县懿德太子墓出土唐彩绘吹箫骑马俑1971年咸阳市乾县懿德太子墓出土唐三彩骑马乐俑西安市李晦墓出土唐三彩绞釉骑马射猎俑咸阳市乾县懿德太子墓出土唐三彩骑马架鹞狩猎俑咸阳市乾县懿德太子墓出土永泰公主墓永泰公主李仙蕙,唐中宗李显第七女,母为韦皇后。

下嫁武承嗣之子魏王武延基。

大足元年(701年)九月三日,其兄李重润和夫武延基忤武则天男宠张易之,为武后所杀。

根据墓志铭记载事件发生后第二天,身怀有孕的李仙蕙因难产而死,年仅十七岁。

但《资治通鉴》、《旧唐书》、《新唐书》等史书记载永泰郡主亦死于坐罪。

中宗复位后追赠李仙蕙为永泰公主,以礼改葬,号墓为陵。

1960年9月,永泰公主墓志铭出土。

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坟墓被冠称为“陵”的公主,规格与帝王相等。

唐三彩骑马带犬狩猎俑咸阳市乾县永泰公主墓出土唐彩绘胡人骑马带犬狩猎俑咸阳市乾县永泰公主墓出土唐彩绘带骑马俑咸阳市乾县永泰公主墓出土唐彩绘胡人骑马射猎俑咸阳市乾县永泰公主墓出土唐彩绘骑马猗猎俑2009年征集唐彩绘十二生肖俑西安市郊区出土唐三彩天王俑西安市东郊出土唐彩绘描金半身天王俑西安市郊区出土唐彩绘天王俑馆藏唐三彩天王俑1959年西安市西郊中堡村唐墓出土唐三彩镇墓兽西安市西郊出土唐彩绘镇墓兽馆藏唐彩绘镇墓兽馆藏唐三彩塔式罐馆藏唐白瓷净瓶西安市高陵区出土唐三彩净瓶馆藏唐三彩载乐骆驼俑西安市中堡村出土开放包容的唐代迎来了世界各地的人们,能歌善舞的各国艺人在都城长安这个大舞台上,尽情演绎着人们对太平盛世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塔式罐的年代及装饰特征考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塔式罐的年代及装饰特征考

□岳敏静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塔式罐的年代及装饰特征考一、塔式罐的收藏及装饰特点陕西历史博物馆藏有两件塔式罐。

一件(以下简称塔罐1)(图一、图二)高62厘米,口径9.5厘米。

由盖、罐、座三部分组成,灰陶质地,通体白衣彩绘。

罐盖上部为常见的竹节形多层钮,子母口;罐为重沿,口微侈,直颈,鼓肩腹,下腹斜收,平底。

罐身由凸出的弦纹将其分为六个横向带状区域。

第一区,为黑彩线条彩绘;第二区为覆莲瓣彩绘;第三区,团花;第四区面积最大,为盛开的牡丹造型;第五区为云纹;第六区彩绘脱落殆尽,不可辨识。

底座由凸出的横弦纹将其分为四个稍狭窄的横向带状区域,第一区为黑彩线条,第二区为几何三角纹;第三区域为水波纹;第四区为连续的花骨朵造型。

另一件(以下简称塔罐2)(图三)与塔罐1造型纹饰相似,略有区别。

高63厘米,口径9.5厘米。

通体彩绘。

由两部分组成,其中罐身与底座相连接。

罐盖上部为常见的塔形多层钮,较塔罐1钮较低且粗,子母口;罐为重沿,口微侈,直颈,鼓肩腹,下腹斜收,平底。

罐身由凸出的横弦纹将其分为四个横向带状区域,第一区,为黑彩线条彩绘,摘要:陕西历史博物馆藏有两件唐代塔式罐,1985年出土于陕西省户县甘亭镇南河头。

本文拟在对塔式罐进行详细介绍的基础上,根据造型和纹饰,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及馆藏塔式罐的特殊性,对其在造型和纹饰方面进行考证,一方面认为塔罐1应该相对晚于塔罐2的出现,二者同处于武则天至唐玄宗开元年间;另一方面指出其独特的装饰是佛教中国化的表现。

关键词:塔式罐年代佛教中国化图一1985年出土于陕西省户县甘亭镇南河头村的塔式罐(文中塔罐1)图二1985年出土于陕西省户县甘亭镇南河头村的塔式罐(文中塔罐1). All Rights Reserved.呈“W”字连续;第二区为盛开的牡丹;第三区,同第一区;第四区彩绘脱落,纹饰模糊不清。

底座喇叭形,喇叭口较塔罐1大,由凸出的横弦纹将其分为三个稍狭窄的横向带状区域,第一区为黑彩斜形线条,第二区为几何三角纹;第三区域为水波纹。

陕西历史博物馆知识测试题

陕西历史博物馆知识测试题

陕西历史博物馆知识测试题满分:50点1. 基本信息:[矩阵文本题] *一、填空题(共10点)2. 陕西历史博物馆体现了_________朝代建筑的风貌。

[填空题]空1答案:唐3. _________被誉为海内无双的俏色玉雕。

[填空题]空1答案:镶金兽首玛瑙杯4. 吕后的唯一玉玺是_________。

[填空题]空1答案:皇后之玺5. 唐三彩中的极品是_________。

[填空题]空1答案:三彩载乐骆驼俑6. 陕西历史博物馆里收藏的“舞马之壶”是_________。

[填空题]空1答案:鎏金舞马衔杯纹皮囊式银壶7. 马球运动是从_________开始流行的。

源于李贤墓西壁揭取的《_________》画作。

[填空题]空1答案:唐代初期空2答案:马球图8. 底部有孔而不漏的水壶被称为_________。

[填空题]空1答案:倒注壶9. 鹿形金怪兽出土于陕西神木的_________。

[填空题]空1答案:匈奴墓10. _________是我国发现年代最早的粟特贵族墓。

[填空题] 空1答案:安伽墓二、单项选择题(共10点)11. “中国第一老丈人”是()。

[单选题]12. ()是西汉末期最精美的铜镜。

[单选题]13. 凤柱斝是()用的。

[单选题]14. 它盉是()用的。

[单选题]15. 人面鱼纹盆属于()文化。

[单选题]三、简答(共30点)16. 为什么尖底罐会自动汲水? [填空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它在汲水时,由于重力作用,瓶口会自然朝下。

等到水满后,瓶身又会自动翻转,瓶口朝上。

)17. 秘色是什么颜色? [填空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秘色指的就是一种类似于青黄色的青瓷颜色。

)。

博物馆文物介绍——唐三彩塔式罐

博物馆文物介绍——唐三彩塔式罐

博物馆文物介绍——唐三彩塔式罐9月3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与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文物局共同举办的“大唐风华”展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式开幕。

难得一见的壁画碑石、何家村窖藏的金银器、充满“胡气”的三彩陶俑……近120件(套)唐代精品文物承载着大唐的艺术与生活,展示在观众面前。

展品中有一件是西安市西郊热电厂2号唐墓出土三彩塔式罐,曾见过唐三彩多件塔式罐,这件三彩塔式罐我第一次见到。

三彩塔式罐山西考古研究所藏今天我介绍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另一件唐铜川窑三彩塔式罐,三彩塔式罐为西安市西郊中堡村唐墓出土,罐上下共分罐盖、罐身、莲瓣、底座四部分,各部分均可以分开。

施黄、绿、褐、蓝各色相间釉,制作精美、色彩和谐。

罐盖为塔形,罐为侈口、短颈、鼓腹。

罐与底座之间有三层莲瓣,莲瓣上下翻卷。

底座上小下大,呈喇叭形。

器形架构严谨、端庄瑰丽,具有一种韵律感。

三彩塔式罐是唐三彩中的孤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对于研究佛教对丧葬文化的影响、佛教的中国化过程,都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现存的塔式罐中没有一件发现罐内有骨灰或者遗骨,所以塔式罐应该是一种纯粹的冥器,这一点与汉代墓葬中陶谷仓、两晋南北朝墓葬中的魂瓶、五联瓶类似,所以塔式罐也许是印度佛教中的舍利盒与两晋时期出现的五联瓶相结合的产物。

耀州窑唐三彩作坊和窑炉遗址位于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耀州窑遗址的中心地带。

1984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共清理出唐代三彩作坊一组7座和焙烧三彩器的马蹄形窑炉3座,以及试烧三彩釉的小炉2座,出土三彩器具4000多件(片)。

另外,在铜川和西安等地唐墓中也陆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唐代三彩器,同属耀州窑三彩制品。

这些唐代三彩器型丰富,色彩斑斓,在世界陶瓷工艺上具有很高的成就。

三彩四孝塔式罐咸阳市唐契苾明墓出土唐代三彩器是由汉代釉陶逐渐发展而来的,主要用作随葬的明器,它是唐代社会厚葬习俗的产物。

这种新型的陪葬用品在京城长安大量烧制、运用的同时,很快波及河南、河北、四川、山西等地,逐步成为达官显贵及平民的新宠。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史前陶器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史前陶器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史前陶器一般认为,陶器是为适应盛储、炊煮和饮食的需要,随着人类社会进人新石器时代的定居生活而出现的。

在距今约8000-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中,发现了较早的陶器,造型简单、制作粗糙。

随着制陶技术的发展,陶器的器形和种类日趋增多,纹饰多样,造型更加美观。

到了仰韶时期,人们烧制出来的陶器,质地细腻,并且陶色上以红陶为主,彩陶得到极大发展。

至龙山时期,黑灰陶的数量急剧增多,彩陶少见。

现将陕西历史博物馆藏新石器时代陶器择典型器数件进行梳理,以飨读者。

一、彩陶器彩陶是指在打磨光滑的红色或橙红色陶坯上,以天然的矿物质颜料如赭石和氧化锰作呈色材料进行描绘,然后人窑烧制而呈现出的赭红、黑、白诸种颜色图案的陶器。

距今8000-7000年,考古发现出土于老官台文化遗存中的陶钵等器物口沿处常常装饰有一条彩陶带,这应该是目前已知最早的彩陶。

仰韶时期,彩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西安半坡、临潼姜寨等遗址都发现了以人面纹、鱼纹、蛙纹等为代表的彩绘纹样,主要绘于泥质红陶器的表面,也有极少量在器物内壁的彩绘图案以及刻划于器物口沿处的各类符号。

特别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时期,彩陶得到空前的发展,以各种花瓣纹为特征的彩陶席卷了半个中国,形成了彩陶文化以渭水流域为中心,向相邻区域辐射和影响的局面。

仰韶晚期,渭水流域的彩陶发展趋于衰落,与此同时,甘青彩陶异军突起,马家窑、半山、马厂彩陶纹饰多样,特点鲜明,形成了继关中地区仰韶文化之后彩陶发展的又一中心地区。

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彩陶器主要有细颈彩陶壶、彩陶盆、彩陶瓶、尖底彩陶罐等。

1.人面纹细颈彩陶壶(图一)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

20世纪70年代出土于西安市临潼区姜寨遗址第二期遗存[1]。

口径1.2、腹径10.5、底径3.5、高9厘米。

泥质红陶。

小口内敛,宽平沿微凸、稍外斜,细颈,其下至腹部最大处圆鼓,下腹部呈反弧状斜收,平底。

瓶首形似花苞,沿面绘有八道粗辐射纹,沿下饰黑彩。

华夏瑰宝——陕西历史博物馆展览文物欣赏(42)

华夏瑰宝——陕西历史博物馆展览文物欣赏(42)

华夏瑰宝——陕西历史博物馆展览文物欣赏(42)
华夏瑰宝——陕西历史博物馆展览文物欣赏(42)
三秦大地是中华民族生息、繁衍,华夏文明诞生、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周、秦、汉、唐等十三个王朝曾在这里建都。

丰富的文化遗存,深厚的文化积淀,形成了陕西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陕西历史博物馆则是展示陕西历史文化和中国古代文明的艺术殿堂。

陕西历史博物馆位于西安大雁塔的西北侧,1991年6月20日落成开放,是中国第一座大型现代化国家级博物馆,它的建成标志着中国博物馆事业迈入了新的发展里程。

馆区占地65000平方米。

建筑面积55600平方米,文物库区面积8000平方米,展厅面积11000平方米。

馆藏文物多达370000余件,上起远古人类初始阶段使用的简单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会生活中的各类器物,时间跨度长达一百多万年。

文物不仅数量多、种类全,而且品位高、价值广,其中的商周青铜器精美绝伦,历代陶俑千姿百态,汉唐金银器独步全国,唐墓壁画举世无双,堪称陕西悠久历史和文化的象征。

陕西历史博物馆被誉为“华夏珍宝库”和“中华文明的瑰丽殿堂”。

(未完待续)。

博物馆文物介绍——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唐代鹦鹉纹提梁银罐

博物馆文物介绍——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唐代鹦鹉纹提梁银罐

博物馆文物介绍——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唐代鹦鹉纹提梁银罐我国金银器制作和加工工艺大体上可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即秦以前,金银工艺基本上处于青铜器铸造工艺的范畴之内,是青铜器铸造工艺的延伸和发展。

第二阶段从汉代起,金银器加工逐渐形成了自身的工艺技法。

唐代金银器工艺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又有许多发展与创新。

如炸珠、掐丝、镶嵌显然出现于汉代,是对西方金银制作工艺的吸纳,但唐代应用更为频繁、工艺也更娴熟。

这件银罐为纯银所制,纹饰全部鎏金,罐体与纹饰色泽形成反差,产生了一种明显的主体效果,正是唐代冶银技术水平的体现。

何家村唐代窖藏是在陕西西安南郊何家村唐长安城兴化坊内发现的一处唐代窖藏。

在两个高65厘米、腹径60厘米的巨瓮和一件高30厘米、腹径25厘米的大银罐中,贮藏了金银器、玉器、银饼和药材等千余件。

其中金银器物达265件,是唐代金银器的一次空前大发现。

何家村金银器使我们对唐代的金属冶炼、机械设计及加工、焊接、贵金属制作等都有了直观、深入的认识。

专家推测当时可能已经使用简单车床对材料进行切削、抛光,窖藏文物的焊接、铆、镀、刻、凿等的工艺技术已达到较高的水平,同时大量优质银器的出现也表明当时冶银技术的进步。

今天我们就讲一讲何家村出土,陕西历史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的唐鹦鹉纹提梁银罐。

银罐高24.2厘米,口径12.4厘米,底径14.3厘米,重达1789克,是迄今已知唐代银罐中最大气和精美的一件。

罐身通体装饰以婴鹉为中心的团花,余白衬填以折枝花草,鹦鹉展翅于花丛间,灵动可爱,刻画逼真。

罐颈与足饰二方连续式菱花图案一周,盖心内饰宝相花一朵,盖面周围饰葡萄、忍冬卷草,提梁上饰菱形几何纹,盖内有墨书一行“紫英五十两,石英十二两”。

令人惊奇的是圈足底内加焊一圈圆箍,这样使得底部不易脱落,更加结实。

银罐采用了锤击、浇铸、切削、抛光、錾刻、涂金、焊接等7种工艺完成。

由此可见,制作者是一位十分聪慧、工序娴熟的工匠,匠心独特,该器既创作出实用价值又充分体现了唐代人的审美情趣。

陕西历史博物馆的珍宝3

陕西历史博物馆的珍宝3

陕西历史博物馆的珍宝3金怪兽战国神木县纳林高兔村出土此类“怪兽”造型多受草原文化影响,如“阿尔赞墓地”出土的金鹿的造型于此“怪兽”很相似。

阿尔赞墓地的金鹿2图豹纹(?)瓦当“汉并天下”“泱茫无垠”“卫”“京师庾当”“华仓”“京师仓当”界葛虽然是圆滴,但不是瓦当,是唐代狩猎纹铜镜,很珍贵彩绘陶罐汉鎏金铜浴缶西汉西安市席王乡唐家寨出土注意上面的刻铭也有刻铭安伽墓围屏石榻 2000年西安市未央区大明宫乡炕底寨出土,安伽墓为粟特胡人墓。

可惜其墓门中置一玻璃板,光线也很难拍摄墓门。

安伽,字大林,姑藏人,其父突建,曾任冠军将军、眉州刺史。

安伽在北周为同州萨保、大都督,卒于北周大象元年(579年),享年62岁。

姑藏即凉州,这里是南北朝时期粟特胡人的聚居地。

粟特胡到唐时又称为昭武九姓,这九姓是指康、安、曹、石、米、何、火寻、戊地、史。

因之,可知安伽祖先显然是原居住于锡尔河与阿姆河之间的安国粟特胡人。

安伽曾任萨宝,姜伯勤先生指出:萨宝的确切含义是“伊兰系胡户聚居点上的一种政教兼理的著客大首领。

”萨宝除管理人华贸易的粟特商胡外,还是拜火教的首领,管理着祆教事务。

祆教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宗教之一,又称为拜火教、火祆教。

公元前6世纪由琐罗亚斯德(前628一前551年)在波斯东部创立。

古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前539一前331年)以及萨珊波斯(224-651年)均奉其为国教。

该教以《阿维斯塔》为经典,基本教义是善恶二元论,认为宇宙初有善与恶两种神灵:善神叫阿胡拉·马兹达,意谓智神之主,是光明、生命、创造、善行、美德、秩序、真理的化身;恶神叫安格拉·曼组或阿里曼,是黑暗、死亡、破坏、谎言、恶行的化身。

该教认为火是善神的儿子,象征着神的绝对和至善。

因此,礼拜圣火是教徒的首要义务。

安伽墓未被盗扰,出土墓志一合、石门一套、围屏石榻一具。

门额呈半圆形,刻祆教祭祀图;石榻由屏风、榻面、榻腿组成,屏风与榻面以榫卯结合。

陕西历史博物馆5

陕西历史博物馆5

陕西历史博物馆5——陕西古代文明1船型陶壶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5000-前3000年)商州市杨峪河镇出土贴塑蛇纹罐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5000-前3000年)西安市灞桥区南殿出土(左)贴塑壁虎纹罐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5000-前3000年)铜川市王家河乡前峁出土(右)房屋模型(复)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5000-前3000年)长武县出土高领陶罐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5000-前3000年)岐山县双庵出土陶鬶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5000-前3000年)西安市临潼区姜寨出土陶盉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5000-前3000年)西安市临潼区姜寨出土牙璋(礼器)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5000-前3000年)神木县石峁出土卜骨先周武功县郑家坡出土重环纹瓦当西周(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扶风县召陈遗址出土石磬西周(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扶风县召陈遗址出土大盂鼎(复)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前10世纪中叶)岐山县礼村出土(文文wen)簋(盛酒器)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清涧县解家沟出土羊首勺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清涧县解家沟出土天鼎(炊煮器)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绥德县墕头村出土云雷纹觚(饮酒器)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绥德县墕头村出土蛇首匕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绥德县墕头村出土柞钟(乐器)西周晚期(公元前9世纪中叶-前771年)扶风齐家村铜器窑藏出土几父壶(盛酒器)西周中期(公元前10世纪中叶-前9世纪中叶)扶风齐家村铜器窑藏出土禾子父术癸爵(饮酒器)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前10世纪中叶)宝鸡市竹园沟墓地出土夔纹罍西周中期(公元前10世纪中叶-前9世纪中叶)扶风齐家村出土fu卣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前10世纪中叶)泾阳县高家堡出土铜斝西周(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馆藏卣(盛酒器)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岐山贺家村一号墓鲁方彝盖西周晚期(公元前9世纪中叶-前771年)岐山县流龙嘴村出土丰姬卣(盛酒器)西周中期(公元前10世纪中叶-前9世纪中叶)扶风法门镇刘家村出土更多照片见相册《陕西历史博物馆5》(共48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塔式罐的年代及装饰特征考作者:岳敏静来源:《文物世界》 2015年第2期岳敏静摘要:陕西历史博物馆藏有两件唐代塔式罐,1985年出土于陕西省户县甘亭镇南河头。

本文拟在对塔式罐进行详细介绍的基础上,根据造型和纹饰,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及馆藏塔式罐的特殊性,对其在造型和纹饰方面进行考证,一方面认为塔罐1应该相对晚于塔罐2的出现,二者同处于武则天至唐玄宗开元年间;另一方面指出其独特的装饰是佛教中国化的表现。

关键词:塔式罐年代佛教中国化一、塔式罐的收藏及装饰特点陕西历史博物馆藏有两件塔式罐。

一件(以下简称塔罐1)(图一、图二)高62厘米,口径9.5厘米。

由盖、罐、座三部分组成,灰陶质地,通体白衣彩绘。

罐盖上部为常见的竹节形多层钮,子母口;罐为重沿,口微侈,直颈,鼓肩腹,下腹斜收,平底。

罐身由凸出的弦纹将其分为六个横向带状区域。

第一区,为黑彩线条彩绘;第二区为覆莲瓣彩绘;第三区,团花;第四区面积最大,为盛开的牡丹造型;第五区为云纹;第六区彩绘脱落殆尽,不可辨识。

底座由凸出的横弦纹将其分为四个稍狭窄的横向带状区域,第一区为黑彩线条,第二区为几何三角纹;第三区域为水波纹;第四区为连续的花骨朵造型。

另一件(以下简称塔罐2)(图三)与塔罐1造型纹饰相似,略有区别。

高63厘米,口径9.5厘米。

通体彩绘。

由两部分组成,其中罐身与底座相连接。

罐盖上部为常见的塔形多层钮,较塔罐1钮较低且粗,子母口;罐为重沿,口微侈,直颈,鼓肩腹,下腹斜收,平底。

罐身由凸出的横弦纹将其分为四个横向带状区域,第一区,为黑彩线条彩绘,呈“W”字连续;第二区为盛开的牡丹;第三区,同第一区;第四区彩绘脱落,纹饰模糊不清。

底座喇叭形,喇叭口较塔罐1大,由凸出的横弦纹将其分为三个稍狭窄的横向带状区域,第一区为黑彩斜形线条,第二区为几何三角纹;第三区域为水波纹。

目前关于这两件塔式罐的信息,仅为1985年出土于陕西省户县甘亭镇南河头,具体年代不详。

作为藏品,要充分发挥其研究价值,就有必要对其进行相关的年代考证。

作为一种普遍出土于唐墓中的随葬明器,塔式罐多见于发掘报告中。

其中包括比较系统对某一地区出土塔式罐进行类型学研究的有:《西安郊区隋唐墓》[1]和《偃师杏园唐墓》[2];除此之外,综合性的研究:最全面的是程婷的《唐代出土塔式罐研究》[3],作者从塔式罐的考古类型学、与宗教关系、各地出土塔式罐的对比以及唐以后塔式罐发展情况等方面全方位地对全国各地的塔式罐进行了立体研究;袁胜文的《塔式罐研究》[4]主要根据塔式罐的形制进行类型学分析研究,并提出塔式罐来源于一种金属佛教器具;付春玲的《唐代黑釉塔式罐浅议》[5]是从黄堡窑出土的黑釉塔式罐出发,对塔式罐进行综合性的研究。

在研究陶瓷器或者综合分析墓葬等方面涉及到塔式罐的有:李知宴的《西安地区隋唐墓葬出土陶瓷的初步研究》[6]和李雨生《山西隋唐五代墓葬析论》[7];赏鉴类有李知宴的《大唐盛世的艺术瑰宝——彩绘荷花塔形罐赏鉴》[8]等。

上述研究认为:唐代塔式罐按地区分,有陕西和河南以及河北、山西、甘肃、宁夏和内蒙等地;按照质地分,以灰陶彩绘塔式罐最多,其次为三彩塔式罐,还有白瓷、黑釉瓷、青花瓷塔式罐等;按照器物组合成分,可以分为两件一组:罐盖和罐身座连在一起组成。

三件一组最为常见,即罐盖、罐身、罐座三部分组成。

还有四件一组的,一般情况为罐身和底座之间有一莲瓣装饰,此外,四件组的还有个别底座由两部分组成,底座非常高。

塔式罐的纹饰,一般而言有素面、素面有贴塑的、彩绘、彩绘加贴塑的等几种。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的这两件塔式罐,器物组合为一件由三部分组成,一件由两部分组成,灰陶彩绘。

值得注意的是,罐身以及底座装饰数道凸弦纹,这在唐代出土的塔式罐中是极其少见的。

本文拟在以上及其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这两件塔式罐的特殊性,对其在造型和纹饰方面进行考证,一方面推断其相对年代;另一方面探索其特殊装饰的意义。

不足之处,还请专家指正。

二、根据以往研究成果推断塔式罐的年代在上述研究论著中,尤其是袁胜文和程婷的著作,都相对全面地对塔式罐的资料进行综合,并运用了考古类型学的理论将塔式罐的发展演变进行考证。

接下来我们以此为基础来对塔罐1和塔罐2进行年代判断。

袁胜文的《塔式罐研究》认为,塔式罐的发展演变为:在产生之初,唐初至高宗,造型简朴粗矮;二期武则天至玄宗开元年间以后,造型较长、匀称,种类多样,装饰华丽。

三期玄宗天宝年间至代宗以后,开始出现衰势,造型罐长座矮,装饰趋于简朴。

四期德宗至文宗时期,中原地区塔式罐量少且劣质,罐座与罐比例不协调,盖钮简化。

五期武宗至唐末,塔式罐多仅出土于河北、内蒙等地,造型有浓厚的地方色彩[9]。

程婷的《唐代出土塔式罐研究》认为:塔式罐的发展演变可以分为四期。

第一期,唐初至唐高宗时期,处于塔式罐萌芽时期。

特征为:盖顶多为宝塔形,钮较高,造型逼真,盖底部较平或略鼓起,腹部较为圆鼓,下腹部略斜收,底座上部较直,下部为喇叭状。

材质主要为泥质灰陶,罐体装饰俭朴,饰以简单的彩绘花纹。

第二期,武则天至玄宗开元年间,属于塔式罐的发展与繁盛时期,仍以塔形钮为主,还出现了葫芦形钮。

罐矮颈,肩部圆润,深腹,下腹部斜收较第一期明显,底座还出现了覆盆状造型,喇叭形底座腰部与前期相比出现了内收的迹象。

纹饰主要有花草纹、几何纹、莲瓣纹、回纹、附加堆纹等。

第三期,玄宗天宝至德宗时期,延续上期。

新出现竹节状钮和桃形钮,罐身肩腹较为圆鼓,下腹部内收,最大径在腹中部。

喇叭形底座束腰较前期更为明显,器表装饰较多,多施白衣彩绘,纹饰主要有莲瓣纹、卷云纹、宝相花、牡丹花、四瓣花、团花、弦纹、曲折纹、水波纹、兽面纹、附加堆纹等。

第四期为顺宗时期至唐末。

造型各异,盖钮部分整体简化,罐身变得瘦长,底座喇叭形为主,整体比例失调。

器表纹饰有附加堆纹、牡丹纹、童子、兽面、力士、莲瓣、璎珞、联珠纹等[10]。

塔罐1和塔罐2,整体造型除了组合成分有区别外,即除罐盖分别为竹节形和多层塔形钮,其余基本相同。

钮较高,造型逼真,子口,盖底部较平或略鼓起,腹部较为圆鼓,最大腹径在罐身中部,下腹部略收。

喇叭形底座上部较直,下部为喇叭形。

整体造型浑圆,比例匀称。

罐体装饰较华丽,多重弦纹,彩绘主要有花草纹、几何纹、莲瓣纹等。

很明显,将塔罐1和塔罐2的相关因素与之相比较,并没有完全契合的哪一个分期与之相适应。

以程婷的《唐代出土塔式罐研究》[11]为例,喇叭形底座上部较直,下部为喇叭状,符合第一期的发展特点;竹节形钮符合第三期的发展特点;而纹饰牡丹纹和弦纹符合第三期,而几何纹则符合第二期的特点。

从而出现了混乱而难以考证其相对年代的困境,究其原因,主要是考古类型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对出土某一类器物的排列方面,往往由于资料的不全面,而得出模糊的概念。

在此情况下,应该以主体造型和纹饰为主,排除相对次要因素进行比对,尽可能得出相对接近于事实的结论。

对于塔罐1来说,塔形钮,纹饰有牡丹花、宝相花、莲瓣纹、团花三角几何纹,且整体造型比例匀称,装饰华丽,故可将其归入袁胜文的第二期即武则天至玄宗开元年间,同时也符合程婷的塔式罐的发展与繁盛期的特点;对于塔罐2来说,宝塔形钮较矮,底座的粗矮喇叭形已经接近于覆盆状;纹饰除了罐身中间饰牡丹纹外,其余各区域均为几何纹,所以塔罐2应该同样归于上述程婷所论述的塔式罐的发展与繁盛期即袁胜文所论述的第二期——武则天至玄宗开元年间。

与此同时,我们不难看到,塔罐1和塔罐2最大的区别在于二者组合方式不同。

究竟塔罐1的三件组合是在塔罐2两件组合的基础上演变发展而来,还是恰恰相反呢?无论如何,二者终究是有相对年代关系的。

所以完全有必要在上述结论的基础上继续探讨其具体的相对年代关系。

实际上,对于这一问题的讨论目前而言仅见于李知宴的《大唐盛世的艺术瑰宝——彩绘荷花塔形罐赏鉴》[12]一文中,作者认为塔式罐最早在唐高祖时代就是一个普通的陶罐,有的有盖,盖面下凹;到武则天时有的罐就出现一个平面盖,盖中央就出现了多级尖锥体;到唐中宗时,罐的底部变成一个喇叭形足,罐座没有分开,从唐睿宗到唐玄宗之间的景云、开元、天宝时期又发生比较大的变化,即底座与罐体分开,成为盖、罐、座三者一组的塔式罐。

同时,程婷对塔式罐分期的研究表明,一方面塔式罐的盖钮从一开始的宝塔形,逐渐到了第三期出现了竹节状钮;另一方面,在纹饰的归类上,在第二期出现了几何纹为主的纹饰,第三期才出现了牡丹花、团花等为主的纹饰。

所以根据上述两种观点,结合塔罐1和塔罐2的具体特点,可以推断塔罐1的出现应该略晚于塔罐2。

综上,塔罐1应该相对晚于塔罐2的出现,二者同处于武则天至唐玄宗开元年间,属于塔式罐的发展与繁盛期。

三、塔式罐装饰特点是佛教中国化的表现在上文的讨论中,我们知道,塔罐1和塔罐2出现于武则天至唐玄宗开元年间,其造型在目前出土的同期塔式罐中,是非常普遍的;但是二者的独特装饰纹样,在目前所见的各地出土的塔式罐中却极其罕见,尤其突出的是罐身和底座的横向分区以及几何纹饰的充分运用。

实际上,塔式罐的分区装饰是比较常见的,但几乎全都是垂直分区。

如西安东郊金乡县主墓出土的塔式罐,利用泥条将罐身分为四区[13];唐薛莫夫妇墓出土的塔式罐[14],罐身利用凸起的泥条将其分为六区,分别贴塑象首和兽首(图四);还有节愍太子墓出土的塔式罐[15],罐身被分为八区;除此之外,一般常见的彩绘塔式罐身也通过几组相同的彩绘花纹默认分区。

据资料表明,与塔罐1和塔罐2分区较接近的有乾封二年(667年)段伯阳墓[16]中出土的白釉贴花高足钵,口沿是一组阴弦纹,腹部是三组凸弦纹隔出的四个装饰区间。

第一层是方形的宝相花装饰,中心是模印的八瓣莲花,外围是突出的联珠纹镶边,与之相同的是突出的椭圆形宝石,也用联珠纹镶边。

第二层是拍印的团形菊花排列一周。

第三层与第一层相同。

第四层即腹壁的下部,用拍印的莲瓣仰贴一周,每个莲瓣之间的空隙处堆贴团形菊花,喇叭形高足是塑出的覆莲。

这一装饰尽管每个区域细微处与这两件塔式罐所用的装饰手法不同,但是同样的横向区分,说明在唐高宗时期已经在瓷器上使用了诸如此类的装饰手法。

由此可见,唐代塔式罐在装饰过程中运用了瓷器装饰华贵的特点。

与此同时,这两件塔式罐身彩绘的几何纹装饰,也比较独特。

在唐代的纺织品中,经常会出现以同类的几何纹样装饰花边的例子。

如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画中所描绘的地毯上,就出现了很多类似的纹样。

有人曾对敦煌壁画地毯上的几何纹样进行整理,将地毯纹样分为毯心和边饰两种纹样,其中“边饰纹样的构图形式为几何形二方连续,……采用一或两个带有连续性的单位纹样向左右做有条理的反复排列,没有方向性。

”[17]根据以上的总结,塔式罐身所装饰的几何纹样,应该是地毯边饰纹样的简化。

这表明塔式罐在装饰过程中也运用了唐代纺织品的装饰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