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东部地区游牧民俗旅游开发策略研究论文
呼伦贝尔草原特色旅游现状及开发策略研究
呼伦贝尔草原特色旅游现状及开发策略研究首先,呼伦贝尔草原特色旅游的现状是具有基础设施不完善的问题。
由于地理环境复杂和交通不便等因素,草原地区的交通和住宿等基础设施相对薄弱,这对于吸引游客和提供舒适的旅游环境是不利的。
因此,应该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提高交通和住宿的便利性,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
其次,草原特色旅游的现状是缺乏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
草原地区拥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和特色的牧民文化,但目前旅游产品的开发仍相对较少,缺乏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产品。
要改变这一现状,应该加强对草原文化的挖掘和研究,推出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让游客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体验草原的文化魅力。
另外,呼伦贝尔草原特色旅游的现状是缺乏品牌营销和市场推广。
草原地区的旅游资源丰富,但目前在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方面还有待加强。
应该通过建立草原特色旅游的品牌形象,加强对市场的宣传推广,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体验,同时提升草原特色旅游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针对上述问题,可以提出以下开发策略。
首先,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应该加大对道路、酒店和景点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提高交通和住宿的便利性,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
其次,加强对草原文化的挖掘和推广。
应该加强对草原民族文化和牧民文化的研究,推出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让游客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体验草原的文化魅力。
另外,加强品牌营销和市场推广。
可以通过建立草原特色旅游的品牌形象,加强对市场的宣传推广,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体验,提升草原特色旅游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此外,还应加强环境保护,保持草原生态的完整性和原始性,以确保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呼伦贝尔草原特色旅游的开发需要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强对草原文化的挖掘和推广,加强品牌营销和市场推广,并加强环境保护。
只有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才能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呼伦贝尔草原的旅游资源,提升其在旅游市场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的现状及发展策略
【 摘 要】 民俗旅 游是 内蒙古的重要旅 游产品之一 , 是 内蒙古旅 游业的拳头产品 , 也是重要的旅 游吸 引物。 草原 民俗旅游 正处于起 步阶段 , 尚未成熟 , 还存在不尽如人 意之处 , 一 定程 度上制约 着旅 游业的 发展 。论文就 内蒙古草原 民俗旅游 的现状 处于何种状态 , 怎样 解决现存 的问题 , 以发展 内蒙古旅
2 0 1 5睹 2 弗‘ 期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o u r n a 1 o f Tmv u a n Ur b a n Vo c a t i o n a l Co U
总【 旅 游 经济 与开发】
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的现状及发展策略
房忠伟
一
与旅游业发达地 区还有很大的差距 。我们要正视这些 问 题, 并且要 以草原 民俗旅游 开发作 为 主线 , 让 旅游者 真 正地感受草原 民俗 的内涵 。 1 . 注重形象打造 , 内涵建设不足 任何一个 国家 和省市旅游形 象的打造 , 首先在 于政 府对 自己的宣传和定位 。 尽管很多地 区都在争抢创建优 秀 旅游城市 , 但是这 些一般 只注重 外在 的形象 , 设施设 备 的建设 , 景 区景点 的建设 , 已经意识 到打造 地 区特 色 是 根本 , 但 还是在外 形上做 的文 章 , 内涵建设 下 的力气 少 。内蒙古草原 民俗旅游开发 中以蒙古族为代表的民族 文 化 的 内涵 挖 掘不 够 , 只注 重形 式 、 忽 略 内涵 , 重 复建 设、 缺乏创新 , 表 现在各旅 游接 待点 民俗文化 表现形式 单一 , 游 客参 与性 不强。这是 因为民俗 旅游开发没有标 准 和定位 , 从而使其开发得不到更多的发展 空间。 2 . 重复建设 , 恶性 竞争 草原 民俗旅游业是个 有待深入研发 的课题 , 属 于文 化经济和知识经济范畴 , 需要 进一步探索 , 逐 步推进 。内 蒙 古最能够 吸引 国内外游 客 的就 是草原 以及 草原 民俗 文化 , 我们 现在 的开 发现状 值得 重视 , 所 有 的旅 游行业 都是 打着 草原文化以及蒙古族 民俗搞旅 游接待 , 由于模 式化 倾 向和 开发人 员对 民俗旅游 理解把 握不 深刻等原 因, 导致草 原民俗 旅游产品形式单一 , 重 复建设 , 差异化 特 征不 明显 。由于 内蒙古 的草 原 民俗旅 游 的发展不 成 熟, 很多人理 解建几 个蒙 古包 , 煮点手 扒 肉接 待客人就 是 在搞 民俗旅 游 , 传 承蒙古 族 民俗 文化 , 于是 出现 了草 原上蒙古包 “ 遍地开花” 的现象 。 有 的景点搭几个蒙古包 就一切完事 。 有 的景点设施 良好 , 设备齐全 , 但 游客怎么 看也不舒服 。因为他只注意形而忽略了神 。不说 体现不 出更多的草原民俗文化 , 就连最基本 的接待能力都达 不 到旅游者 的要求 , 更别说 满足客人 的旅游猎奇心理 。 3 . 草原 民俗旅 游项 目开发肤 浅 , 未 能深刻展现草 原
《内蒙古牧民生计策略》范文
《内蒙古牧民生计策略》篇一一、引言内蒙古,作为中国北方的辽阔牧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环境。
其牧民的生活方式、生计策略紧密地与这片土地的畜牧业紧密相连。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变迁,内蒙古牧民的生计策略也在不断地调整和优化。
本文旨在探讨内蒙古牧民的生计策略,分析其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
二、内蒙古牧民的生计现状内蒙古牧民以畜牧业为主要生计方式,其生计策略主要包括放牧、养殖、农产品加工等。
在传统的生计策略中,牧民依靠天然草场放牧牲畜,通过出售牲畜和畜产品来获取收入。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变迁,内蒙古牧民的生计策略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三、面临的挑战1. 生态环境恶化:由于过度放牧、气候变化等因素,内蒙古部分地区的天然草场出现退化、沙化等现象,给畜牧业带来了严重影响。
2. 市场竞争压力: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畜产品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牧民的收益受到一定影响。
3. 传统观念束缚:部分牧民受传统观念束缚,缺乏创新意识,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变化。
四、生计策略的优化1. 生态畜牧业发展:推广生态畜牧业,实施草原生态修复工程,控制放牧强度,提高草原生产力。
同时,引导牧民发展养殖业,增加畜产品种类和附加值。
2. 产业多元化:鼓励牧民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旅游业等多元化产业,拓宽收入来源。
例如,利用草原资源发展生态旅游,提供特色住宿、餐饮等服务。
3. 科技创新与培训:加强科技创新和培训力度,提高牧民的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
例如,推广先进的养殖技术、畜产品加工技术等,帮助牧民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4. 市场拓展与品牌建设:加强市场拓展和品牌建设,提高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销售、参加农产品展销会等方式,拓宽销售渠道。
同时,加强品牌宣传和推广,提高消费者对内蒙古畜产品的认知度和信任度。
5. 政策支持与扶贫:政府应加大对内蒙古牧民的扶持力度,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帮助牧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
内蒙古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研究
内蒙古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研究作者:陈焱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7年第12期本文在对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资源的优势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内蒙古民俗文化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有助于促进内蒙古民族旅游资源开发的具体建议。
近年来,在旅游业迅猛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将目光投向民俗文化资源与自然生态资源,通过全面而系统的规划,将二者有效融合,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旅游项目。
内蒙古自治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但以蒙古族为主,在几千年的游牧生活中,形成了独特的生息环境,创造出独具魅力的草原文化,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粗犷豪放的蒙古人民。
一、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资源的优势(一)丰富的民间艺术资源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勤劳勇敢的蒙古同胞不仅创造了自己的语言文字,还积淀了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资源,最有名的要数草原歌舞。
自古以来,蒙古族人民就以能歌善舞著称于世,获得了“诗歌民族”“音乐民族”的美誉。
蒙古民歌主要有两种类型,即长调、短调,如《牧歌》《走马》等作品脍炙人口,无论哪一首歌曲,都会让人感受到草原特异的热情豪放、高亢悠扬之感。
此外,内蒙古的饮食、服饰也别具一格。
蒙古族人饮食比较粗犷,多年的游牧生活,使羊肉、奶类成为他们的主要食材,但他们将这些质朴的材料制作成多种花色的美味佳肴,如奶茶、奶皮、奶酒、酸奶等,既方便储存又有营养,深受各地人民的喜爱。
(二)典型的草原游牧文化从我国草原游牧文化来看,最典型的要数蒙古文化,但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地域特点的影响,蒙古民俗文化呈现多元化的显著特征,鄂尔多斯民俗、察哈尔民众、科尔沁民俗,如同一朵朵瑰丽的奇葩,向世人展现了狩猎文化与渔猎文化的独特魅力。
从发展旅游的层面来看,这些风格各异的地域文化形式多样,洒落在草原的每一个角落,呈现从未有过的繁荣景色,极具开发潜力,给国内外旅游者以耳目一新,将会成为民族生态旅游发展中的亮点。
二、内蒙古民俗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一)旅游产品日趋同质化现阶段,民俗旅游同质化现象极为严重,粗放式、单一式的旅游产品大行其道,掩盖了内蒙古地方文化内涵的光芒,无法满足游客多元化的需求,景点间低水平的恶性竞争,使经济效益始终无法得到大幅度提升,成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最大羁绊。
内蒙古民俗旅游及对策研究
内蒙古民俗旅游及对策研究作者:白晓梅闫秀芳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13年第02期摘要:内蒙古自治区作为疆域辽阔,资源丰富的民族地区,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丰富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
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开放,中国境内的旅游业持续升温。
内蒙古地区的旅游业也在蓬勃发展,吸引着无数个国内外的游客,从而对内蒙古地区的经济发展,民族文化的传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新的挑战和冲击。
主要分析内蒙古民俗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且尝试探索解决对策。
关键词:内蒙古;民俗旅游;存在的问题;解决对策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2004403民俗文化旅游是人们观赏、了解、领略和参与旅游目的地的民俗文化活动的一种旅游形式。
内蒙古民俗文化旅游能够使游客体验广阔的草原、沙漠、森林等自然风光,同时可以体验丰富的当地独特的民风民俗。
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已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在不断发展和开发民俗旅游活动过程中,为内蒙古当地的经济、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据统计 2006年,全区接待国内外游客 257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接近 280亿元,同比增长34%,约为全区生产总值的5 82%。
这一数字表明内蒙古独特的旅游前景有着很大的潜力和未来。
2010年旅游总收入接近 732.7亿元,是2005年的3.5倍。
旅行社总数2000年为88家,2005年为404家,2010年增至716家。
但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在内蒙古民俗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需要努力去改进,进而有效促进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使内蒙古旅游进入更加良性的轨道,使内蒙古民俗旅游事业更上一层楼。
以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的内蒙古博物院为例,自落成以来,前去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
博物院里收藏的民俗展品非常丰富。
这从一个侧面也表明,游客对民俗文化的热衷。
但是,如果游客获取内蒙古地区民俗生活的体验方法仅停留在博物馆之类的场所,对于内蒙古民俗旅游而言,是一种警示的信号。
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内蒙古草原是中国著名的旅游景区之一,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独特的自然风景。
为
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需要进行相关研究,以推动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
发和创新。
内蒙古草原作为中国最大的草原,拥有丰富的牧民文化和民族风情。
研究人员可以通
过深入草原地区的考察和调查,了解当地牧民的生活方式、民俗习惯和传统文化,进而将
其转化为旅游产品的内容和亮点。
可以开发草原牧区的民俗文化体验项目,让游客亲身参
与牧民的日常生活,如参与驯马、砍柴、压奶等活动,感受草原深厚的牧民文化。
内蒙古草原还有丰富的历史和人文景观。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对当地历史文物和古迹的
研究,提取出具有代表性的景点和故事,将其打造成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
可以
开发草原历史文化之旅,游客可以参观历史遗存,了解草原的历史发展过程,领略草原文
化的魅力。
内蒙古草原还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如大漠、湖泊、草原等。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对当
地自然景观的调查和研究,了解其独特的地质、生态和气候特点,将其转化为旅游产品的
资源和卖点。
可以开发草原生态旅游项目,让游客近距离接触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体验
草原的静谧和宁静。
内蒙古草原还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和艺术形式。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对草原民俗艺术的研究,了解当地民俗乐器、舞蹈、绘画等艺术形式,将其转化为旅游产品的表演和展示内容。
可以开发草原民俗艺术展演,让游客欣赏草原的琴、瑟、筝、笛等乐器演奏,欣赏舞蹈表演、绘画展览等活动。
《内蒙古牧民生计策略》范文
《内蒙古牧民生计策略》篇一一、引言内蒙古作为中国的主要牧区之一,拥有着广阔的草原资源和丰富的畜牧业传统。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变化,内蒙古牧民的生计策略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旨在探讨内蒙古牧民的生计策略,分析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期为促进内蒙古牧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二、内蒙古牧民生计现状1. 传统生计方式传统的内蒙古牧民以畜牧业为主要生计方式,依靠放牧、养殖等方式获取生活资料。
然而,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草原资源逐渐减少,传统生计方式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2. 经济发展水平尽管内蒙古牧区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总体上仍相对滞后。
牧民的收入来源单一,主要依靠畜牧业收入,缺乏其他经济来源。
同时,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等因素,牧区的经济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3. 生态环境问题内蒙古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草原退化、沙化现象严重。
这不仅影响了牧民的生存环境,也威胁到了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内蒙古牧民生计策略分析1. 多元化生计方式为了应对生态环境的变化和畜牧业的压力,内蒙古牧民需要探索多元化的生计方式。
例如,发展特色农业、林业、渔业等产业,增加收入来源。
同时,可以开展旅游业、手工艺品制作等非农产业,提高经济收入。
2. 生态畜牧业发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生态畜牧业是内蒙古牧民的重要选择。
通过科学合理的放牧、养殖方式,减少对草原的破坏,提高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同时,可以开展畜牧业深加工产业,提高产品附加值。
3. 教育与培训为了提高牧民的生计能力,需要加强教育和培训工作。
通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等方式,提高牧民的素质和能力,为其转型发展提供支持。
同时,鼓励牧民接受继续教育,提高自身素质和竞争力。
4. 政策支持与引导政府应加大对内蒙古牧区的政策支持力度,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引导牧民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
例如,提供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鼓励牧民发展特色产业和生态畜牧业。
内蒙古民俗旅游开发的现状与对策
内蒙古的民俗旅游资源丰富且富有独特性。作 为蒙古族主要居住形式的蒙古包 ,可以说是蒙古族 最 重要 的标 志之 一 ,它是 一种 民族 和 民族 艺术 的象
征 ,作 为一 种 民俗 的产 物 ,有 其 不可 替 代 的魅 力 。 蒙 古族 独特 的饮 食 习惯如 手抓 肉 、马奶酒 和各 种香 飘 袭 人 的奶 食 品 ,以及 古老 而 美丽 的饮 食茶 酒具 ,
目雷 同 的原 因之一 。
经过 近年来 对 民俗 旅游 产 品的着 力开 发 ,内蒙 古 已经形成 了具 有一 定 优势 的 民俗旅 游 主题 突 出的 旅 游 景 区和旅 游线路 产 品 ,如集 中展 示蒙 古族 祭祀 文 化 的成 吉思 汗 陵 ;展示 蒙 古族 生产 、生 活方 式 的
2 . 旅游开发观念落后是导致旅游产品差异化特
俗 为重 中之重 。在 开发 中 ,实体开 发应 与节事 开 发 相结 合 , 以节 事 开 发 为 龙 头 ,并 成 为 市 场 的 领 军 者 。在 开 发 民俗 文 化 旅 游 产 品 时 ,应 注 意 动 静结
古 民俗旅 游 开发 应首 先研 究差 异化 的旅 游形 象 的定 位 与设 计 ,并 在 旅 游 促 销 时 突 出 差 异 化 的旅 游 形 象 ,形成 完 整 的旅 游 区域 、旅 游形 象体 系 ,从 而拓
旅 游产 品差 异化 不 明显表 现 为旅游 开 发重 复建 设 、旅 游项 目雷 同 、旅 游 内容 相 似 ,并 由此造 成草 原 民俗旅 游产 品的替代 性 竞争 。 1内蒙古 的 自然 景 观 以草 原景 观 为 主 ,辽 阔 的 . 草原 成 为 自然 旅 游资 源 的主导形 象 。内蒙古 草原 东
动 作 用 。然 而 ,在这 些 旅 游 景 区及 线 路 的 开发 中 ,
《内蒙古牧民生计策略》范文
《内蒙古牧民生计策略》篇一一、引言内蒙古,位于中国的北部边陲,是中国重要的牧区之一。
这里的牧民以其坚韧的生存意志和独特的生计策略,在广袤的草原上繁衍生息。
本文将深入探讨内蒙古牧民的生计策略,分析其生存智慧和应对挑战的举措。
二、内蒙古牧民的生计背景内蒙古牧民的生计主要依赖于草原资源,以畜牧业为主要产业。
然而,随着气候变化、生态环境恶化、市场需求变化等因素的影响,牧民的生计面临着诸多挑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牧民们不断调整和优化自己的生计策略。
三、内蒙古牧民的生计策略1. 合理利用草原资源内蒙古牧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形成了合理利用草原资源的生计策略。
他们根据草原的不同类型、气候条件、季节变化等因素,合理安排畜牧布局,实行轮牧、休牧等制度,保持草原生态平衡。
同时,他们还通过种植饲料作物、收集天然饲料等方式,补充饲料资源,满足畜牧需求。
2. 多元化经营为了应对市场变化和风险,内蒙古牧民开始尝试多元化经营。
他们除了畜牧业外,还发展了农业、林业、渔业、手工业等多种产业。
通过多元化经营,牧民们可以增加收入来源,降低经济风险。
3. 科技应用与创新随着科技的发展,内蒙古牧民开始将科技应用于生产中。
他们利用现代化的养殖技术、饲料配方、疫病防治手段等,提高畜牧业的产量和质量。
同时,他们还积极探索新的产业模式和产品,如草原旅游、特色农产品加工等,以增加收入。
4. 政策支持与利用政府对牧民的生计给予了大力支持。
牧民们积极了解并利用相关政策,如草原生态保护政策、扶贫政策、产业扶持政策等。
通过政策支持,他们可以获得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的帮助,促进生产发展。
四、结论内蒙古牧民的生计策略是他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智慧结晶。
面对气候变化、生态环境恶化等挑战,他们通过合理利用草原资源、多元化经营、科技应用与创新、政策支持与利用等措施,不断调整和优化自己的生计策略。
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提高牧民的生活水平,还有助于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2024年内蒙古旅游政策优化研究》范文
《内蒙古旅游政策优化研究》篇一一、引言内蒙古,位于中国的北部,是一个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其壮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族风情吸引着无数国内外游客。
然而,为了持续推动内蒙古旅游业的繁荣发展,对其旅游政策进行优化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内蒙古旅游政策的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
二、内蒙古旅游政策现状目前,内蒙古的旅游政策主要集中在资源保护、产业发展和游客服务三个方面。
在资源保护方面,政府实施了一系列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以保护内蒙古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
在产业发展方面,政府通过扶持旅游相关产业,如酒店、餐饮、交通等,以推动旅游业的整体发展。
在游客服务方面,政府致力于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游客体验,包括提供便捷的旅游信息、改善旅游设施等。
三、存在的问题尽管内蒙古的旅游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政策执行力度不够,部分地区在资源保护和产业发展方面存在漏洞。
其次,旅游政策缺乏创新,难以满足日益多样化的游客需求。
此外,旅游政策在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提升游客体验方面仍有待提高。
四、优化策略(一)加强政策执行力度为了确保旅游政策的有效执行,政府应加大执法力度,严格落实资源保护和产业发展政策。
同时,应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以确保政策得到有效执行。
(二)推动政策创新为了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政府应推动旅游政策创新。
首先,可以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如民族文化体验、草原生态观光等。
其次,可以借助科技手段,如智能导游、虚拟现实等,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
此外,还可以实施灵活的旅游政策,如分时段门票、优惠政策等,以吸引更多游客。
(三)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政府应通过旅游政策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首先,加大对旅游相关产业的扶持力度,如酒店、餐饮、交通等,以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
其次,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共同开发旅游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
此外,还可以通过举办旅游节庆活动、推广旅游文化等方式,提高内蒙古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内蒙古蒙古族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探讨
一、内蒙古蒙古族民俗旅游资源的概述内蒙古地域辽阔,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最具特色的是蒙古族民俗旅游资源。
蒙古族是内蒙古地区草原游牧民族,蒙古族民俗旅游资源是自治区蒙古民族独有的,具有独特的旅游功能和旅游价值的民俗事项的总和。
蒙古族民俗文化的精髓是草原游牧文化,主要包括经济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和游艺民俗。
1.蒙古族独特的饮食与居住习俗蒙古族独特的饮食文化,从手把肉、马奶酒和各种香飘袭人的奶食品,到他们那古老而精致的饮食茶酒器具,都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都是蒙古族独特的民俗旅游资源;利用蒙古族独特的居住习俗,如蒙古包的独特居住形式,包括它的形成与蒙古族的游牧生活的联系,以及与当今蒙古族的放牧生活的改变,积极开展“住牧民家,吃牧民家、干牧民活,享牧家乐”的蒙古族民俗旅游活动。
2.草原节庆民俗蒙古族民间习俗中,最隆重的祭祀活动是祭祀敖包,蒙古族传统的盛会是那达慕大会,在盛会上有蒙古族传统的竞技项目:赛马、摔跤、射箭,还有盛大的开幕仪式,热闹的物资交流活动,不断地丰富那达慕大会,塑造那达慕品牌,不仅会增强内蒙古蒙古族民俗旅游的魅力而且还会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3.草原婚庆民俗丰富有趣的蒙古族婚俗已经成为极具吸引力的草原民俗旅游资源之一,由于内蒙古地区东西跨度较大,所以草原文化形成也各有特点,婚嫁习俗也各具特色,不尽相同,如呼伦贝尔草原婚俗,科尔沁草原婚俗,锡林郭勒草原婚俗,鄂尔多斯草原婚俗,乌拉特草原婚俗,阿拉善草原婚俗等等,以草原为背景配以浪漫而盛大的民族歌舞和不同的蒙古部族的婚礼习俗形式,形成独特的蒙古族草原婚庆产品。
二、内蒙古蒙古族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1.旅游产品差异化不明显在旅游开发中,雷同现象较为严重,差异性不明显,旅游竞争力不强,内蒙古的草原地域辽阔,占全区总面积的2/3,从东到西草原类型丰富,特点各有不同,从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过渡到荒漠草原,以草原为基础,但是草原自然风光各不相同,旅游资源以游牧文化为主线,草原景点都以草原风光为基础,体验蒙古族传统的吃住行,祭祀活动等,这些旅游项目存在雷同现象。
蒙东地区蒙古族文化旅游业发展研究
蒙东地区蒙古族文化旅游业发展研究摘要:蒙东地区居住着我国大部分蒙古族人口,具有浓厚的蒙古族底蕴。
在我国大力发展文旅融合的背景下,研究蒙东地区蒙古族文化旅游不仅有利于宣传和弘扬蒙古族的优秀历史文化,还推动了草原旅游的发展。
本文在分析了蒙东地区蒙古族文化旅游资源与需求状况的基础下,提出现阶段文化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如旅游产品结构不合理并且产品设计单一、对现有蒙古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力度不足、有影响力的民族文化品牌太少以及旅游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等,并进一步促进蒙东地区蒙古族文化旅游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蒙东地区;蒙古族文化;旅游蒙东地区是指东北经济区中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和锡林郭勒盟。
蒙东地区是蒙古族的主要驻扎地,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人口417万人,蒙东地区蒙古族人口达到340万人,占全区蒙古族总人口的81.5%。
蒙古族作为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
千百年来,蒙古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
蒙古族文化主要包括蒙元文化、草原游牧文化。
蒙元文化主要包括蒙古族帝王文化、宫廷文化、祭祀文化、民俗文化。
草原游牧文化包括草原文化与游牧文化,是蒙古族人民在草原上和游牧过程中由于独特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而产生的一种文化,主要有骑马、摔跤、搭建蒙古包、草原婚礼、吃烤全羊、喝马奶酒等文化。
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与文化素质的提升,使文化旅游产业得到快速兴起与发展,旅游者已经由单一的追求景点和景观,逐渐转向关注旅游景点及所在地的文化、生活习俗等更多方面。
蒙东地区以蒙古族独特的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开展了地域风情、民族文化遗迹等独特的旅游项目,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的游客。
一蒙东地区蒙古族文化旅游业发展现状(一)文化旅游资源分析蒙东地区蒙古族文化旅游资源比较丰富,众多文化旅游资源当中最为典型的资源有:1.蒙古族民俗旅游资源:第一,蒙古包是蒙古族文化的结晶,是了解蒙古民俗的窗口。
内蒙古民俗文化旅游商品化对策研究
内蒙古民俗文化旅游商品化对策研究内蒙古民俗文化旅游商品化对策研究【摘要】本文针对旅游商品化在内蒙古民俗文化的“生态发展”与民族地区经济的持续增长之间如何能得到平衡展开论述,通过分析进行对策研究。
【关键词】内蒙古民俗文化;旅游商品化内蒙古是一个民俗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的地区,开发、推介具有浓郁内蒙古特色,系列完整的民俗文化旅游产品是内蒙古树立旅游形象、增强旅游竞争力的一种重要手段。
旅游商品化给内蒙古地区经济发展带来了益处,但就传统文化的发展保护而言,又是一种威胁。
要想使旅游商品化在内蒙古民俗文化的‘生态发展”与民族地区经济的持续增长之间得到平衡,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内蒙古民俗旅游资源内蒙古自治区是以蒙古族为主体、其他民族并存的聚居区,有其独特的民族风情。
蒙古族这个‘马背上的民族”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出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情文化。
内蒙古民俗旅游资源主要由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为代表的民俗旅游资源组成,具体包括以下系列。
1.传统生产与生活方式。
游牧倒场、六畜饲养、围猎狩猎、特色捕鱼等。
2.居住民俗。
蒙古宫帐、古列延式的蒙古包群、各类毡包、‘‘介”字房、‘蔓子炕”、斜仁柱等。
3.特色饮食。
奶食品、肉食品、酒文化,如全羊宴、烤全羊、手把肉、诈玛宴等。
4.社会民俗。
特色婚俗有鄂尔多斯婚礼;待客礼俗有下马致敬、叩首三拜等;信仰民俗有萨满教各式祭祀仪式、藏传佛教、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等。
5.游艺民俗。
游戏竞技类有摔跤、赛马、射箭等;民间歌舞有安代舞、顶碗舞、筷子舞、马头琴、好来宝等。
6.节庆民俗。
那达慕、祭祀成吉思汗、马奶节、敖包会等。
内蒙古民俗文化是以蒙古族文化为典型代表的草原游牧文化,由于地域辽阔,又表现出多元性特质和地域性差异。
从总体上来看,内蒙古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特色鲜明、形式多样,与自然环境相结合,可观性强,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二、内蒙古民俗文化旅游商品化的类型在内蒙古自然与人文等各项旅游文化资源中,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且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内蒙古旅游政策优化研究》范文
《内蒙古旅游政策优化研究》篇一一、引言内蒙古,作为中国的一个重要旅游目的地,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
然而,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如何优化旅游政策以适应市场需求,提高旅游体验质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对内蒙古的旅游政策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优化的可能性与方向。
二、内蒙古旅游政策现状分析目前,内蒙古的旅游政策主要包括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市场监管等方面。
在旅游资源开发方面,政府积极推动旅游业与农业、牧业、林业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形成了丰富的旅游产品。
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政府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提升旅游景区的接待能力和服务质量。
在旅游市场监管方面,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保障游客的合法权益,维护旅游市场的秩序。
然而,现有的旅游政策仍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部分地区旅游资源开发过度,导致生态环境破坏;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影响游客体验;旅游市场监管不力,存在乱象等。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内蒙古旅游业的发展。
三、内蒙古旅游政策优化的必要性优化内蒙古的旅游政策对于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提高游客体验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优化旅游政策可以更好地发挥内蒙古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优势,推动地区经济发展。
其次,优化旅游政策可以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优化旅游政策可以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促进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
四、内蒙古旅游政策优化的方向与措施针对现有问题,本文提出以下优化方向与措施:1.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应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防止过度开发导致的生态破坏。
同时,加强生态教育和宣传,提高游客的环保意识。
2. 提升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提升景区的接待能力和服务质量。
例如,改善交通条件、提升住宿设施、完善景区导览系统等。
3. 完善市场监管机制:加强旅游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打击违法违规行为。
浅析内蒙古民俗旅游的开发
浅析内蒙古民俗旅游的开发
刘野;李夕璨
【期刊名称】《边疆经济与文化》
【年(卷),期】2015(000)003
【摘要】内蒙古独一无二、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在我国民俗文化宝库中具有重要地位.随民俗旅游业的不断升温,内蒙古民俗旅游的深入开发十分必要.不仅能调整经济结构,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而且还能促进特色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进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也对弥补旅游业结构单一的缺陷,提高旅游质量有促进作用.
【总页数】4页(P30-33)
【作者】刘野;李夕璨
【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呼和浩特010070;内蒙古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呼和浩特01007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592.3
【相关文献】
1.内蒙古民俗旅游开发的现状与对策 [J], 刘祝
2.内蒙古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探讨 [J], 刘祝
3.内蒙古赤峰市民俗旅游开发简析 [J], 李文祥;韩伟玲
4.民俗旅游区旅游资源浅析--忻城中华土司民俗旅游区开发研究之一 [J], 吴忠军;
梁建峰;胡海胜
5.内蒙古蒙古族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探讨 [J], 高海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蒙古旅游开发论文内蒙古东部地区游牧民俗旅游开发策略研究摘要:内蒙古东部地区游牧民俗内容丰富、特色鲜明,旅游吸引力强,该种旅游方式也顺应了当今低碳环保的理念。
文章在对区域内游牧民俗旅游资源分布、结构和优势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之上,设计了资源和市场相适应的旅游开发空间布局和民俗旅游产品谱系,并对某些具体民俗旅游产品设计与开发方案进行举例说明。
关键词:蒙东地区;游牧民俗;旅游开发;低碳环保;产品谱系一、前言游牧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孕育它的环境是独特的,其表现形式也是丰富多彩的,本文探讨的空间范围界定在游牧文化集中分布的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地区,行政区划上包括了呼伦贝尔盟、兴安盟和通辽、赤峰二市,是一块特色鲜明、相对独立的地区(以下简称为“蒙东地区”)。
该区域草原面积广阔,水草肥美,是绝佳的天然牧场,游牧文化在这里生息繁衍、世代传延。
本文主要研究游牧民俗的旅游开发问题。
游牧是指终年随水草转移进行游动放牧的一种粗放的草原畜牧业经营生产方式。
游牧文化是在游牧生产的基础上形成的,包括游牧生活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文学、艺术、宗教、哲学、风俗、习惯等具体要素。
相应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与其所处生态环境是息息相关的,在蒙东这片大草原上,衍生出了和农耕文化迥然不同的游牧文化,它与所处生态系统和谐共生,延续几千年而不消失[1];也正是这种不同,使得游牧文化与习俗对草原外游客产生较大的吸引力,而该种旅游方式也与当今全球所倡导和推行的低碳理念不谋而合。
二、游牧民俗旅游资源分析(一)旅游资源分布分析通过对该区域的游牧民俗旅游资源进行全面的资料搜集整理、部分地区的实地考察,进而发现该区域的游牧民俗旅游资源在分布上有着以下较为显著的特点。
1.地域集中性该区域的游牧文化旅游资源在地理空间分布上主要集中于呼伦贝尔和科尔沁两大草原上,区内绝大部分的游牧民俗旅游资源在此都有集中表现。
2.民族汇聚性该区域主要聚居着蒙古族和鄂温克族两大少数民族,蒙古族主要集中在科尔沁草原,而大量的鄂温克族主要集中在呼伦贝尔草原的鄂温克自治旗。
两地在空间上紧密相连,却因为民族的不同而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游牧民俗文化。
3.环境依托性该区域的人文旅游资源主要是以游牧民俗为主,这些对自然环境有着较强依托性的旅游资源与环境本身经过多年的共生共存、共同演变之后,两者已经难以分割,无论脱离了哪一方都显示不出其旅游资源的高品位。
(二)旅游资源结构对比分析鉴于以上特点,在对该区域的旅游资源分析过程中,尝试打破常规的分析方法,希望通过对民俗旅游资源高度集中的两大草原民俗旅游资源进行对比分析,寻找出适合于该区民俗旅游资源特点的区别开发策略。
参考国家关于旅游资源分类的推荐性标准,并结合该区域旅游资源的特点,选取九个不同要素对资源进行了整理与比较。
见表1。
由表1可知,两大草原民俗旅游资源分布相对较均衡,没有明显的偏向性,但又各具特点:这些差异具体地表现在了民俗节庆、民间艺术、著名牲畜、历史传说四个方面。
另一方面虽然两大区域最基本的环境背景都是依托于草原展开,但是两大草原本身却也有着各自的特点,无论是在视觉感官,还是草原要素上都有着鲜明的个性。
相对来说呼伦贝尔草原更加具有原生性,而科尔沁草原则由于与农区相连,且存在大量沙化的现象,因此多种环境共存,使得该区域的自然环境更加具有多样性。
(三)旅游资源开发优势分析1.游牧文化与自然和谐统一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有巨大的差异:农耕文化提倡改造自然、战胜自然,游牧文化则崇拜、依赖、顺应大自然,与草原融为一体。
良好的水草条件是畜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基本资源,因此,游牧业有着和自然相适应的固有机制,游牧民族有着和自然相适应的固有观念。
从保护生态系统和草原环境,也从顺应节能减排、低碳经济的理念来看,游牧业更有正面意义、游牧民俗旅游开发更具可行性和必要性。
2.资源分布的合理性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该区域的民俗旅游资源无论是在空间分布,还是民族分布上都存在较大的合理性,主要表现在:(1)空间分布便于资源开发,两大草原分别以通辽和海拉尔两个大型城市作为依托,为游客的组织和旅游活动的展开提供了便利条件;(2)资源差异分布,为民俗旅游资源的差异性开发提供了优越的原始条件,两大草原民俗旅游资源各具特点,为看似相同的区域进行差异化开发,吸引游客全面进入提供便利;(3)据表1九个资源项目的对比,可以看出两大草原民俗旅游资源的分布都十分丰富,这为将来进行旅游深度开发提供了良好的资源依托。
3.资源开发的便利性游牧民俗旅游资源及其所处的草原环境,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并不需要进行大量的加工,也不必要进行大量的新建工程,反而越是自然、原生的资源就越能引起旅游者的旅游兴趣,而且在旅游开发中主要的问题就是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展现现有的资源和环境。
资源本身的这种特性,为旅游开发提供了很好的便利性。
三、游牧文化旅游开发的空间构架(一)空间构架的定位依据1.地形条件依据根据对蒙东地区主要地形的了解与分析,发现该区域内面积较大的草原分布集中,主要有两大草原:呼伦贝尔草原和科尔沁草原。
前者是我国现存最优良的天然牧场,几乎没有受到污染,又有“最纯净的草原”之称,其中天然草场面积约8万平方公里,河流纵横、水草丰美;而科尔沁草原已发生了较为剧烈的变化,不再是完好的草原地形,对游牧生产来讲自然条件不再优越。
即使这样的现状,亦可开发民俗旅游。
首先可以通过比较两大草原自然条件的不同,增强游客对自然景观审美的层次感;其次可以加深游客对人类与草原和谐相处的理解,明白游牧生产方式本身与草原生态系统是协调的;再者,作为人工改变较多的地区,科尔沁地区的交通更为便利、出入口更为集中,游牧文化突出的蒙古族的分布也相当集中,为旅游开发奠定了一定条件。
2.游牧民族分布依据呼伦贝尔盟首府南部的鄂温克自治旗是该部分鄂温克人主要生活居住地区,处于大兴安岭支脉的丘陵地区,总面积为19 110平方公里,草原面积有9 200平方公里[7]。
而科尔沁地区蒙古族的分布相当集中,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内蒙古自治区内约有蒙古族400万人,其中通辽市约有140万人、兴安盟约有70万人,所以选择科尔沁地区为蒙古族民俗旅游区;而呼伦贝尔盟273.65万人的总人口中,只有约20万的蒙古族,他们和鄂温克等其他少数民族共同展现五彩纷呈的草原民俗文化。
3.民俗资源依据起源于大草原之上的蒙古族,以及与蒙古族融合较早、较深的一部分鄂温克族,共同分享这两大草原带给人们的恩赐,游牧其上,创造出与游牧生活相适应的游牧习俗,类型齐全,包含了物质民俗、精神民俗和社会民俗这三大类型,内容丰富。
该区域灿烂辉煌的游牧文化,也决定了其可发展成为旅游发展区。
(二)游牧文化旅游发展区的空间定位鉴于以上分析,蒙东可由鄂温克民俗旅游区和蒙古族民俗旅游区支撑打造成为游牧民俗旅游发展区。
鄂温克民俗旅游区即分布在呼伦贝尔大草原上,依托广袤优美的草原环境,主要通过鄂温克族表现草原民俗文化,相应开展旅游活动。
蒙古族民俗旅游区分布在科尔沁草原上,通过对蒙古族民俗的聚焦,展示游牧民俗文化。
两民俗旅游区虽然都是以游牧民俗旅游为主要功能,但分成两区理由有二:其一是地理位置相对独立。
呼伦贝尔草原位于大兴安岭的西北边,科尔沁草原则位于大兴安岭的东南边,两大区域地理位置上没有大面积接壤,但通过乌兰浩特-阿尔山一线,穿越大兴安岭相连;其二是民族构成不同、游牧民俗的表现也不同。
以上两民俗旅游区虽然位置相对独立、民族构成不同,但相同的地形地貌基础———大草原、共同的文化类型———游牧文化和统一的战略功能———游牧民俗旅游,决定了两区又是紧密联系的相互关系。
两区拥有各自特色的同时,要在联合营销、客源共享、信息和人才交流与开发方向互补等方面加强沟通和联系,从不同侧面支撑起蒙东游牧民俗旅游的发展。
四、游牧民俗旅游产品开发策略(一)重点开发游牧民俗旅游区以广袤的草原和部分大兴安岭为主,区域内人口密度较小,交通条件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且该区域的旅游资源集中分布在科尔沁草原和呼伦贝尔草原,因此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应当选取重点进行开发。
1.科尔沁草原重点区科尔沁草原位于东北中部,通辽是进入该草原的入口城市,由于在草原内部的其他城市在近期之内很难形成规模接待能力,因此该区域应该以通辽作为中心城市,并作为主要的游客接待和分流地。
科尔沁草原的民俗旅游开发从通辽开始,由于科尔沁草原交通条件的影响,目前越靠近通辽的地区在交通上越占有先天的优势,但是资源的完好度相对较为欠缺。
可以在科尔沁草原的南部地区开展休闲草原游,而在以科尔沁右翼前旗为代表的科尔沁草原北部地区,自然生态保存较好,可以开展原生态的草原民俗旅游开发。
总体上科尔沁草原地区采取以休闲度假主题的草原民俗旅游产品为主的产品开发策略。
2.呼伦贝尔草原重点区呼伦贝尔草原位于大兴安岭的西北坡,地理位置相对比较偏僻,交通条件相对较差。
但是正是因为这些条件的限制,该地区的草原生态保护较好,民俗文化充满了活力和原生性。
该区域的重点依托城市应当选定为呼伦贝尔盟的海拉尔,这里的交通相对便利,是整个呼伦贝尔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该区域自然生态资源保存完好,应当以原生态的自然景色和民俗文化作为主要的开发方向。
在开发过程中,建议主要的大型接待设置都依托于城镇展开,避免直接进入草原,这样可以有效地保护良好的自然环境,为民俗文化保留良好的自然背景。
(二)专项开发在进行该地区的民俗旅游开发活动中,必须对市场进行细分,形成有针对性的专项市场旅游产品开发策略。
在此尝试提出“专项定制市场”的概念,期望形成地域特色鲜明、同时可以提供给不同市场游客“专项定制”一样的旅游产品与服务。
游牧文化发展区本身的资源特点并不是对所有游客群体都有同等的旅游吸引力,但是草原文化对于某些专项市场却有着很强的吸引优势,这些市场很有可能成为该区域的专项定制市场。
为这些市场专门定制独特的旅游产品、给予针对性的旅游宣传可以迅速地为该区域民俗旅游业的发展吸引必要的客源,为区域旅游业的良好发展奠定一个稳定的客源市场基础。
在分析草原民俗文化的主要吸引力之后,该区域的主要定制市场应有以下两个大的板块。
1.北京专项定制市场。
北京是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靠近蒙东地区的大型城市,是该区域最大的直接客源市场。
同时北京作为中国的世界窗口,有着庞大的入境游客市场群,这些入境游客也可以通过北京转而前往东北游牧文化发展区进行旅游活动。
针对北京客源市场,始终要强调草原文化背景,这与北京的自然环境有着根本的差异,是最直接的旅游吸引力,同时还可以挖掘元文化,促成京城和大草原的文化冲击,从自然和人文两个层面进行市场拓展。
2.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一线、东北城市群专项定制市场。
作为蒙东周边的四大主体城市,在交通上与该区域有着强烈的关联性,是该区域在东北区内的主要直接客源市场,这些客源市场的客源在区域民俗旅游开发初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