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层色谱方法总结

薄层色谱方法总结

1.方法原理

(1)流动相利用毛细管力带着样品穿过固定相。

(2) 样品与固定相的相互作用是指组份在移行过程中由于偶极- (诱导) - 偶极相互作用,氢键和范德华力的作用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延缓、吸附、分散、离子交换和络合等分离机理。

2.溶剂

使用的溶剂必须是“分析纯”或“色谱纯”,溶剂组成采用体积量比(如正丁醇- 冰乙酸- 水= 4:1:1,V/V/V),或者绝对量(如18ml 甲苯+ 2 ml 甲醇)。其总量应足以使TLC/HP LC板的浸入深度约为5mm。展开剂要求新鲜配制,不要多次反复使用,如需分层,则按要求放置分层后取需要的一相(上层或下层),备用。

一、溶剂选择规则:

1、考虑分离成分的极性、溶解度、吸附度。

2、先加入极性较小的溶剂,若不容再加入少量极性大的溶剂

3、一般根据相似相溶原则,需要注意,极性相差大的不混溶。

4、混合溶剂通常使用一个高极性和低级性溶剂组成的混合溶剂。

5、展开剂的比例要靠尝试.一般根据文献中报道的该类化合物用什么样的展开剂,就首先尝试使用该类展开剂,然后不断尝试比例,直到找到一个分离效果好的展开剂。

6、一般把两种溶剂混合时,采用高极性/低极性的体积比为1/3的混合溶剂,如果有分开的迹象,再调整比例(或者加入第三种溶剂),达到最佳效果;如果没有分开的迹象(斑点较“拖”),最好是换溶剂。

二、展开剂的选择条件:

①对的所需成分有良好的溶解性; ②可使成分间分开;

②待测组分的Rf在0.2~0.8之间,定量测定在0.3~0.5之间;

③不与待测组分或吸附剂发生化学反应; ⑤沸点适中,黏度较小;

⑥展开后组分斑点圆且集中; ⑦混合溶剂最好用新鲜配制。

三、溶剂极性参数表

环已烷:-0.2、石油醚(Ⅰ类,30~60℃)、石油醚(Ⅱ类,60~90℃)、正已烷:0.0、甲苯:2.4、二甲苯:2.5、苯:2.7、二氯甲烷:3.1、异丙醇:3.9、正丁醇:3.9、四氢呋喃:4.0、氯仿:4.1、乙醇:4.3、乙酸乙酯:4.4、甲醇:5.1、丙酮:5.1、乙腈:5.8、乙酸:6.0、水:10.2

1、一般来说,弱极性溶剂体系的基本两相由正己烷和水组成,再根据需要加入甲醇、乙醇,乙酸乙酯来调节溶剂系统的极性,以达到好的分离效果,适合于生物碱、黄酮、萜类等的分离;

2、中等极性的溶剂体系由氯仿和水基本两相组成,由甲醇、乙醇,乙酸乙酯等来调节,适合于蒽醌、香豆素,以及一些极性较大的木脂素和萜类的分离;

3、强极性溶剂,由正丁醇和水组成,也靠甲醇、乙醇,乙酸乙酯等来调节,适合于极性很大的生物碱类化合物的分离。

四、展开剂的选择

物质分子化学结构中,通常由较极性部分和非极性部分两部分。例如下面以苯丙烷为极性小部分,随着极性基团部分的增加,总体的极性就增加,展开剂极性也增加了。

以下分开讨论不同化合物极性情况及其对应的展开剂。

1、类极性较小的挥发性物质

冰片:石油醚(30~60℃)—醋酸乙酯(17:3)、厚朴酚:苯-醋酸乙酯(9:1.5)、

α-香附酮:苯-醋酯乙酯-冰醋酸(92:5:5)、丹皮酚:环己烷-醋酸乙酯(3:1),

结论:以石油醚、正构烷和苯为体积百分数比较大的溶剂,通常起溶解和分离化合物的作用,

而用醋酸乙酯为调节Rf(比移值)的溶剂。为了减少拖尾之类其他相似相溶原则以外的影响,适当加入添加剂,如有机酸或者有机碱。

2、类极性较小的不挥发性物质

β -谷甾醇:环己烷-醋酸乙酯-甲醇(6:2.5:1)或者环己烷-丙酮(5:2)、

熊果酸:甲苯-醋酸乙酯-冰醋酸(12:4:0.5)、齐墩果酸:氯仿-甲醇(40:1)、

猪去氧胆酸:氯仿-乙醚-冰醋酸(2:2:1)、

大黄素:苯—醋酸乙酯—甲醇(15:2:0.2)或者苯—乙醇(8:1)、

丹参酮ⅡA:苯-醋酸乙酯-甲酸(40:25:4)、穿心莲内酯:氯仿-无水乙醇(9:1)

靛玉红、靛蓝氯仿-乙醇(9:1)或者苯-氯仿-丙酮(5:4:1)

结论:这类物质展开剂极性比极性较小的挥发性物质洗脱力强一些,因为这类物质极性小的母核大,而极性大的基团通常可以形成氢键,比如羧酸、羟基。以上物质,母核分子量减小、母核结构中不饱和健的增加(尤其是出现苯环),极性基团的增加,都使极性增加,展开剂极性也增大。。这个范围内的物质很多,一般展开剂大百分数的溶剂可以从环己烷—〉甲苯—〉二甲苯—〉苯—〉氯仿的顺序,按照极性要求选择。这里注意,异丙醇、正丁醇极性指数也比较小,在这范围的化合物很少用,因为粘性大、展开慢,造成斑点扩散;另外,羟基的氢键作用力也有不利。调节Rf值的溶剂,从醋酸乙酯—〉甲醇—〉丙酮—〉乙醇。挥发性物质也有很多带羰基、羟基的,但从它的挥发性就可以明白,分子间作用力不强,另外,母核与石油醚、正构烷和苯的结构差异小,估计更容易脱离硅胶吸附,更快进入溶剂中,而不需要通过提高展开剂的极性。

由于存在糖的多羟基结构,苷元的结构影响变小。展开剂中使用极性大的有机溶剂(氯仿、醋酸乙酯、甲醇、正丁醇)和水。乙酸和甲酸的使用,一方面增大展开剂极性,另外也可以抑制硅胶羟基的作用,减少拖尾。由于混溶性和硅胶耐酸能力的限制,水和酸的使用是有限度的。

3、类极性大的小分子有机酸:

没食子酸:氯仿-醋酸乙酯-甲酸(5:4:1)、阿魏酸、咖啡酸、菊苣酸、绿原酸、异绿原酸。例如下面以苯丙烷为极性小部分,随着极性基团部分的增加,总体的极性就增加,展开剂极性也增加了。依次为肉桂酸、阿魏酸、咖啡酸、菊苣酸、绿原酸。相应展开剂分别为:正己烷—乙醚—冰醋酸(5:5:0.1)、苯-冰醋酸-甲醇(30:1:3)、氯仿-甲醇-甲酸(9:1: 0.5)、石油醚-乙酸乙酯-甲酸(3:6: 1)、醋酸丁酯-甲酸-水(7:2.5:2.5)。

结论:

这类物质多数是苯乙烯母核的,这个结构的极性本身比较大,另外有酚羟基和羧酸基团,个别有多羟基配基。皂苷的展开剂差不多,极性大。注意甲酸通常指的是浓度85%左右的,含有水。

4、类含氮有机物:

盐酸小檗碱:苯-醋酸乙酯-甲醇-异丙醇-浓氨试液(12:6:3:3:0.6)(氨蒸气饱和)或正丁醇-冰醋酸-水(7:1:2)、

麻黄碱:氯仿-甲醇-浓氨试液(20:5:0.5)或正丁醇-冰醋酸-水(8:2:1)

甘草酸铵:醋酸乙酯-甲酸-冰醋酸-水(15:1:1:2)。

结论分析:由于NH2硅醇基的作用很强,在强极性展开剂加有机酸、有机碱扫尾。对于极性化合物,使用正丁醇对斑点扩散影响较小,因为化合物和硅胶的作用强。

当被分离物质为弱极性物质,一般选用弱极性溶剂为洗脱剂;被分离物质为强极性成分,则须选用极性溶剂为洗脱剂。如果对某一极性物质用吸附性较弱的吸附剂(如以硅藻土或滑石粉代替硅胶),则洗脱剂的极性亦须相应降低。

3.TLC的通用显色方法

理想的显色希望灵敏度高,斑点颜色稳定、斑点与背景间的对比度好,斑点的大小及颜色的深度与物质的量成正比,在样品组成并不完全已知的情况下,通用显色方法显得尤为重要,通用显色方法主要有:紫外照射法:方便、不破坏样品;碘蒸气法:通用性强,与紫外法结合灵敏度高于该两法单独使用;荧光试剂:制造荧光背景,使原来紫外下无荧光物质被鉴别,有荧光物质更明显; 硫酸溶剂:对绝大多数有机物有效,但有破坏性。

4.薄层层析和纸色谱操作注意事项

1、点样点样器点样于薄层板上,一般为圆点,点样基线距底边1.0~1.5cm,样点直径一般不大于2mm,点间距离可视斑点扩散情况以不影响检出为宜。若因样品溶液太稀,可重复点样,但应待前次点样的溶剂挥发后方可重新点样,以防样点过大,造成拖尾、扩散等现象,而影响分离效果。点样时必须注意勿损伤薄层表面

2、展开将点好样品的薄层板放入展开缸的展开剂中,浸入展开剂的深度为距原点5mm 为宜,密封,待展开至规定距离(一般为8~15cm),取出薄层板,晾干,待检测。

注:展开缸如需预先用展开剂预平衡,可在缸中加入适量的展开剂,密闭,一般保持15-30分钟。

3、显色与检视供试品含有可见光下有颜色的成分可直接在日光下检视,也可用喷雾法或浸渍法以适宜的显色剂显色,或加热显色,在日光下检视。有荧光的物质或遇某些试剂可激发荧光的物质可在356nm紫外光灯下观察荧光色谱。对于可见光下无色,但在紫外光下有吸收的成分可用带有荧光剂的硅胶板(如GF254板),在254nm紫外光灯下观察荧光板面上的荧光猝灭物质形成的色谱。

把我的祖传秘方告诉你吧

PE(60-90)EtAc/PE=1:2

EtAc/PE/AcOH=15:5:1

EtAc/AcOH/n-Butanol/H2O=2:1:1:1

8年来我用这四种体系,没有出现过什么问题.我一直在用的是乙酸乙酯:环已烷,不断调节比例,直到有满意的Rf值,有拖尾时可能要加酸或碱,我一般乙酸和三乙胺。

我用了好几年了,都还好。不妨一试!

铺板

铺板用的匀浆不宜过稠或过稀:过稠,板容易出现拖动或停顿造成的层纹;过稀,水蒸发后,板表面较粗糙。匀浆配比一般是硅胶G:水=1:2~3,硅胶G:羧甲基纤维素钠水溶液=1:2。研磨匀浆的时间,根据经验来定,与空气湿度有关,一般通过拿起研棒时匀浆下滴的情况来判断,越稠越难下滴。匀浆的稀稠除影响板的平滑外,也影响板涂层的厚度,进一步影响上样量。涂层薄,点样易过载;涂层厚,显色不那么明显。通常,板的质量对薄层鉴别的影响不是很大,影响最大的是展开剂的配制和展开系统的饱和。

点样

尽量用小的点样管。如果有足够的耐性,最好只用1微升的点样管。这样,点的斑点较小,展开的色谱图分离度好,颜色分明。样品溶液的含水量越小越好,样品溶液含水量大,点样斑点扩散大。样品溶液的溶剂一般是无水乙醇、甲醇、氯仿、乙酸乙酯。点好样的薄层板用电吹风的热风吹干或放入干燥器里晾干。

展开剂配制

选择合适的量器把各组成溶剂移入分液漏斗,强烈振摇使混合液充分混匀,放置,如果分层,取用体积大的一层作为展开剂。绝对不应该把各组成溶液倒入展开缸,振摇展开缸来配制展开剂。混合不均匀和没有分液的展开剂,会造成层析的完全失败。各组成溶剂的比例准确度对不同的分析任务有不同的要求,尽量达到实验室仪器的最高精确度,比如:取1ml的溶剂,应使用1ml的单标移液管,移液管应符合计量认证要求,尽管多数时候这不是必须的。

薄层色谱法

薄层色谱法 薄层色谱法系将供试品溶液点于薄层板上,在展开容器内用展开剂展开,使供试品所含成分分离,所得色谱图与适宜的对照物按同法所得的色谱图对比,并可用薄层扫描仪进行扫描,用于鉴别、检查或含量测定。 1.仪器与材料 (1)薄层板 市售薄层板市售薄层板分普通薄层板和高效薄层板,如硅胶薄层板、硅胶GF254薄层板、聚酰胺薄膜等。 自制薄层板在保证色谱质量的前提下,如需对薄层板进行特别处理和化学改性,以适应供试品分离的要求时,也可用实验室自制的薄层板。最常用的固定相有硅胶G、硅胶GF254、硅胶H、硅胶HF254、微晶纤维素等,其颗粒大小,一般要求粒径为10~40μm,加水或用羧甲基纤维素钠水溶液(0.2%~0.5%)适量调成糊状,均匀涂布于玻板上。使用涂布器涂布应能使固定相在玻板上涂成一层符合厚度要求的均匀薄层。玻板应光滑、平整,洗净后不附水珠。 (2)点样器一般采用微升毛细管或手动、半自动、全自动点样器材。 (3)展开容器上行展开一般可用适合薄层板大小的专用平底或有双槽展开缸,展开时须能密闭,水平展开用专用的水平展开缸。 (4)显色装置喷雾显色应使用玻璃喷雾瓶或专用喷雾器,要求用压缩气体使显色剂呈均匀细雾状喷出,浸渍显色可用专用玻璃器械或用适宜的展开缸代用;蒸气熏蒸显色可用双槽展开缸或适宜大小的干燥器代替。 (5)检视装置为装有可见光、254nm及365nm紫外光光源及相应的滤光片的暗箱,可附加摄像设备供拍摄图像用,暗箱内光源应有足够的光照度。 (6)薄层色谱扫描仪系指用一定波长的光对薄层板上有吸收的斑点,或经激发后能发射出荧光的斑点,进行扫描,将扫描得到的谱图和积分数据用于物质定性或定量的分析仪器。 2.操作方法 (1) 薄层板制备 市售薄层板临用前一般应在110℃活化30分钟。聚酰胺薄膜不需活化。铝基片薄层板可根据需要剪裁,但须注意剪裁后的薄层板底边的硅胶层不得有破损。如在存放期间被

薄层色谱方法总结

薄层色谱方法总结 1.方法原理 (1)流动相利用毛细管力带着样品穿过固定相。 (2) 样品与固定相的相互作用是指组份在移行过程中由于偶极- (诱导) - 偶极相互作用,氢键和范德华力的作用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延缓、吸附、分散、离子交换和络合等分离机理。 2.溶剂 使用的溶剂必须是“分析纯”或“色谱纯”,溶剂组成采用体积量比(如正丁醇- 冰乙酸- 水= 4:1:1,V/V/V),或者绝对量(如18ml 甲苯+ 2 ml 甲醇)。其总量应足以使TLC/HP LC板的浸入深度约为5mm。展开剂要求新鲜配制,不要多次反复使用,如需分层,则按要求放置分层后取需要的一相(上层或下层),备用。 一、溶剂选择规则: 1、考虑分离成分的极性、溶解度、吸附度。 2、先加入极性较小的溶剂,若不容再加入少量极性大的溶剂 3、一般根据相似相溶原则,需要注意,极性相差大的不混溶。 4、混合溶剂通常使用一个高极性和低级性溶剂组成的混合溶剂。 5、展开剂的比例要靠尝试.一般根据文献中报道的该类化合物用什么样的展开剂,就首先尝试使用该类展开剂,然后不断尝试比例,直到找到一个分离效果好的展开剂。 6、一般把两种溶剂混合时,采用高极性/低极性的体积比为1/3的混合溶剂,如果有分开的迹象,再调整比例(或者加入第三种溶剂),达到最佳效果;如果没有分开的迹象(斑点较“拖”),最好是换溶剂。 二、展开剂的选择条件: ①对的所需成分有良好的溶解性; ②可使成分间分开; ②待测组分的Rf在0.2~0.8之间,定量测定在0.3~0.5之间; ③不与待测组分或吸附剂发生化学反应; ⑤沸点适中,黏度较小; ⑥展开后组分斑点圆且集中; ⑦混合溶剂最好用新鲜配制。 三、溶剂极性参数表 环已烷:-0.2、石油醚(Ⅰ类,30~60℃)、石油醚(Ⅱ类,60~90℃)、正已烷:0.0、甲苯:2.4、二甲苯:2.5、苯:2.7、二氯甲烷:3.1、异丙醇:3.9、正丁醇:3.9、四氢呋喃:4.0、氯仿:4.1、乙醇:4.3、乙酸乙酯:4.4、甲醇:5.1、丙酮:5.1、乙腈:5.8、乙酸:6.0、水:10.2 1、一般来说,弱极性溶剂体系的基本两相由正己烷和水组成,再根据需要加入甲醇、乙醇,乙酸乙酯来调节溶剂系统的极性,以达到好的分离效果,适合于生物碱、黄酮、萜类等的分离; 2、中等极性的溶剂体系由氯仿和水基本两相组成,由甲醇、乙醇,乙酸乙酯等来调节,适合于蒽醌、香豆素,以及一些极性较大的木脂素和萜类的分离; 3、强极性溶剂,由正丁醇和水组成,也靠甲醇、乙醇,乙酸乙酯等来调节,适合于极性很大的生物碱类化合物的分离。 四、展开剂的选择 物质分子化学结构中,通常由较极性部分和非极性部分两部分。例如下面以苯丙烷为极性小部分,随着极性基团部分的增加,总体的极性就增加,展开剂极性也增加了。 以下分开讨论不同化合物极性情况及其对应的展开剂。 1、类极性较小的挥发性物质 冰片:石油醚(30~60℃)—醋酸乙酯(17:3)、厚朴酚:苯-醋酸乙酯(9:1.5)、 α-香附酮:苯-醋酯乙酯-冰醋酸(92:5:5)、丹皮酚:环己烷-醋酸乙酯(3:1), 结论:以石油醚、正构烷和苯为体积百分数比较大的溶剂,通常起溶解和分离化合物的作用,

薄层色谱法

(4) 点样器定性:内径为0.5mm管口平整的普通毛细管。定量:微量注射剂。点样直径不超过5mm,点样距离一般为1~1.5cm即可。(5) 展开室应使用适合载板大小的玻璃制薄层色谱展开缸,并有严密的盖子,除另有规定外,底部应平整光滑,应便于观察。点样 点样 除另有规定外,用点样器点样于薄层板上,一般为圆点,点样基线距底边2.0cm,样点直径及点间距离同纸色谱法,点间距离可视斑点扩散情况以不影响检出为宜。点样时必须注意勿损伤薄层表面。点样直径不超过5mm,点样距离一般为1~1.5cm即可。样品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很大,原点将呈空心环——环形色谱效应。因此配制样品溶液时应选择对组分溶解度相对较小的溶剂。点样方式有点状点样和带状点样。 展开 薄层展开 展开剂也称溶剂系统,流动性或洗脱剂,是在平面色谱中用作流动相的液体。展开剂的主要任务是溶解被分离的物质,在吸附剂薄层上转移被分离物质,使个组分的Rf值在0.2~0.8之间并对被分离物质要有适当的选择性。作为展开剂的溶剂应满足以下要求:适当的纯度、适当的稳定性、低黏度、线性分配等温线、很低或很高的蒸气压一级尽可能低的毒性。展开方式总的来讲平面色谱的展开有线性、环形及向心3种几何形式。A单次展开用同一种展开剂一个方向展开一次,这种方式在平面色谱中应用最为广泛。(垂直上行展开,垂直下行展开,一向水平展开,对向水平展开) B 多次展开单向对此展开,用相同的展开剂沿同一方向进行相同距离的重复展开,直至分离满意,广泛应用于薄层色谱法C 双向展开用于成分较多、性质比较接近的难分离组分的分离。薄层展开展开室如需预先用展开剂饱和,可在室中加入足够量的展开剂,并在壁上贴二条与室一样高、宽的滤纸条,一端浸入展开剂中,密封室顶的盖,使系统平衡或按正文规定操作。将点好样品的薄层板放入展开室的展开剂中,浸入展开剂的深度为距薄层板底边0.5~1.0cm(切勿将样点浸入展开剂中),密封室盖,待展开至规定距离(一般为10~15cm),取出薄层板,晾干,按各品种项下的规定检测。 点样: 105. 药典:点样器一般采用微升毛细管或手动、半自动、全自动点样器材。

薄层色谱基础知识

薄层色谱基础知识 第一篇基础部分 第一章绪论 薄层色谱是色谱分析技术中的一项重要分支。由于这一方法具有简单、迅速、灵敏高度、分离效能好等优点,因此已广泛一应用于化学分析的多种领域。目前在食品卫生化学分析中,也多采用薄层色谱技术,特别是对食品中的微量有机毒物的分离和分析,更显出薄层色谱的优越性,故已成为食品卫生化学分析中的一项重要技术。 第一节色谱分析的发展 色谱分析是分离混合物组分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是借助于混合物中的组分,在互不相容的两组间进行吸附或分配,以达到分离的目的。本世纪初,植物学家茨维特(Tsw-ett)用菊根粉柱及石油醚分离植物叶子提取物,结果在菊根粉柱上形成了几种植物色素的色谱带,从而分离出植物叶子中的各种色素。这种分离分析的方法,被称为色谱分析法,茨维特因此而被认为是色谱分析的奠基人。但这一方法在较长的时期内并没有被人们所重视。直至1931年以后,人们在应用色谱分析方法分离类胡萝卜素等工作中,提出了色谱分析的原理及其实用价值的报告,于是才逐步完善了这一技术方法,促进了色谱分析的发展。 茨维特所建立的色谱分析方法,被称为液一固吸附色谱法。这种方法是将溶解了的待分离组分的溶液,通过固体吸附剂柱,进行分离。1941年马丁(Wartin)等人,用含有水份的惰性支持剂(如含水硅胶)代替液一固吸附色谱中的固体吸附剂,将样品溶于不溶于水的有机溶剂中,并使通过装有含水的惰性支持剂柱,由于被分离的各组分在有机溶剂及水之间的溶解度不同,从而在两相间进行分配分离,这就诞生了液一液分配色谱。此后,康斯登(Consden)用滤纸代替含水硅胶作隋性支持剂,称之为纸色谱。 马丁等进一步将色谱分离系统中的流动相由液体改为气体,并在涂有硅铜油液体的硅藻土支持剂上成功地分离了脂肪酸,创建了一种新型的色谱分析方法。由于这一方法具有分离效能高、速度快等优点,因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成为目前色谱分析中的一项重要的技术——气相色谱法。 五十年代中期,斯塔尔(Stahl)发展了一种新型的色谱分析技术——薄层色谱法。这一方法将在第三节讨论。 由于色谱分析中所用静相物质的不同,于是产生了另外两种色谱分析方法:(1)离子交换色谱。这种方法是以离子交换树脂为色谱分析中的静相,利用交换树脂中的极性化学键,使被分离物质在两相之间形成可逆的反应。(2)凝胶透过色谱。这种方法是用分子筛为静相,用以分离分子大小不同的化合物。 第二节色谱分析分类 色谱分析不断发展,出现了多种类型的色谱技术方法,而任何一种色谱分析,被分离的组分都是在两相间进行分离。其中一相是一种含有很大表面积的静止的物质,称为“静相”;而另外一相是通过或者沿着静相的表面流动的物质,称为“动相”。静相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这种液体是附着在惰性支持剂上);动相可以是液体,也可以是气体。根据每一相的两种可能在色谱分离中所处的状态,可将色谱法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即气固色谱、气液色谱、液固色谱、液液色谱,如图1—1所示。但这一分类方法无法表示色谱分离的性质, 图1—1色谱法分类图

有机化学实验-薄层色谱实验报告(总结报告范文模板)

有机化学实验 薄层色谱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学习薄层层析的基本原理和分离鉴别有机化合物的操作方法。 【实验重点和难点】 学习薄层色谱法的原理及方法。 【实验类型】 基础性 【实验学时】 4学时 【实验装置和药品】 主要实验仪器:4块显微载玻片 50mL烧杯分液漏斗布氏漏斗研钵烘箱吸管玻璃板点样毛细管、大头针、直尺、玻棒无水硫酸钠 主要化学试剂:95%乙醇石油醚(60-900C)丙酮乙酸乙酯菠菜叶0.5%羧甲基纡维素钠(CMC)水溶液硅胶G 【实验装置图】

【实验原理】 薄层色谱(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缩写TLC) 薄层色谱又叫薄板层析,是快速分离和定性分析少量物质的一种很重要的实验技术,属固-液吸附色谱,它兼备了柱色谱和纸色谱的优点,一方面适用于少量样品(几到几微克,甚至0.01微克)的分离;另一方面在制作薄层板时,把吸附层加厚加大,又可用来精制样品,此法特别适用于挥发性较小或较高温度易发生变化而不能用气相色谱分析的物质。此外,薄层色谱法还可用来跟踪有机反应及进行柱色谱之前的一种“预试”。 薄层层析法是一种微量快速的分析分离方法。它具有灵敏、快速准确等优点。 薄层层析的原理和柱层析一样,属于固一液吸附层析的类型。通常是把吸附剂放在玻璃板上成为一个薄层,是为固定相,以有机溶剂作为流动相。实验时,把要分离的混合物滴在薄层析的一端,用适当的溶剂展开,当溶剂流经吸附剂时,由于各物质被吸附的强弱不同,就以不同的速率随着溶剂移动。展开一定时间后,让溶剂停止流动,混合物中各组分就停留在薄层析上显示出一个个色斑的色谱图。若各组分无色,可喷洒一定的显色剂使之显色。 它是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在某一物质中的吸附或溶解性能(即分配)的不同,或其它亲和作用性能的差异,使混合物的溶液流经该种物质,进行反复的吸附或分配等作用,从而将各组分分开。 它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微量快速而简单的色谱法,它兼备了柱色谱和纸色谱的优点。 最典型的薄层色谱法是在一块洗净干燥的玻璃片上均匀铺上一薄层吸附剂,

薄层色谱法(TLC)

单一溶剂的极性顺序为(从小到大): 石油醚→环己烷→四氯化碳→三氯乙烯→苯→甲苯→二氯甲烷→氯仿→乙醚→乙酸乙酯→乙酸甲酯→丙酮→正丙醇→甲醇→吡啶→乙酸 混合溶剂的极性顺序(从小到大): 苯∶氯仿(1+1)→环己烷∶乙酸乙酯(8+2)→氯仿∶丙酮(95+5)→苯∶丙酮(9+1)→苯∶乙酸乙酯(8+2)→氯仿∶乙醚(9+1)→苯∶甲醇(95+5)→苯∶乙醚(6+4)→环己烷∶乙酸乙酯(1+1)→氯仿∶乙醚(8+2)→氯仿∶甲醇(99+1)→苯∶甲醇(9+1)→氯仿∶丙酮(85+15)→苯∶乙醚(4+6)→苯∶乙酸乙酯(1+1)→氯仿∶甲醇(95+5)→氯仿∶丙酮(7+3)→苯∶乙酸乙酯(3+7)→苯∶乙醚(1+9)→乙醚∶甲醇(99+1)→乙酸乙酯∶甲醇(99+1)→苯∶丙酮(1+1)→氯仿∶甲醇(9+1) 1.薄层板的选择和铺制 (1)薄板的选择最常用的薄板是玻璃板,其大小选择:根据目的、样品量、组分的数目多少和展开的方式等综合而定。 小量制备:待分离组分总量在0.5~1g左右,可采用400mm×350mm的薄板1~3块即可。预试或定性分析:用单项展开时,多用载玻片(200mm×50mm,200mm×25mm或75mm ×25mm)。双向展开或小量制备时,一般采用200mm×200mm或400mm×200mm的大板。玻璃板要求:平整、光滑、干净。 (2)制板方法:干铺法和湿铺法 干铺法 概念:就是将吸附剂颗粒或粉末均匀地平铺在玻璃板上的方法,所制得薄板称为干板。 吸附剂粒度要求:一般为150~200目左右。 涂铺方法:把玻璃板平放在平台上或实验台面上,先将吸附剂大致平摊在玻板上,然后两手握住一根带有两个套圈的粗玻璃棒,按照图所示方向推动,把多余的吸附剂除去,便可得到一块均匀的薄板。玻棒套圈可以用塑料管或胶布等制成。 两个套圈的厚度和距离,便是薄层的厚度和宽度。 湿铺法 概念:将溶剂或含粘合剂的溶剂和吸附剂按一定的比例,[一般硅胶为30g/(75~90) ml,氧化铝为25g/50ml],加到一起,调成糊状,然后再将糊状物均匀的铺在薄板上的方法。 湿铺法的操作步骤: ①调糊 硅胶G、氧化铝G、硅胶GF254或不含粘合剂的吸附剂如硅胶H、氧化铝H的充分调匀,均是取1份吸附剂,加入2~3份水。 用CMC作粘合剂:0.5%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100ml, 加硅胶H(200~250目)30g或氧化铝50g,充分调匀后,即可涂铺。 用淀粉作粘合剂时:取硅胶H(200~250目)0.95份,加0.05份淀粉(可溶性淀粉不能用),加水2-3份,将容器放在沸水浴上加热,不停搅拌下煮沸5分钟,直到获得最大的粘稠度,再加水1份,再煮1-2min,调匀,冷后涂铺。 纤维素粉作粘合剂:纤维素粉1份,加水(或丙酮)5~6份调成糊状后涂铺。 聚酰胺作粘合剂:聚酰胺1g,加6mL 85%甲酸,搅拌溶解后,再加70%乙醇3mL,调匀后,

总结报告-薄层色谱法实验报告doc

总结报告-薄层色谱法实验报告doc 薄层色谱法(TLC)是一种常用的分离与鉴定化合物的方法。本实验 旨在通过TLC技术分离和鉴定混合样品中的化合物。通过实验,我们学习 到了TLC技术的原理和步骤,并成功地分离和鉴定了混合样品中的化合物。 首先,我们收集了所需的实验材料,包括TLC板、色谱箱、玻璃纸、 样品溶液和标准溶液等。然后,我们准备了样品溶液和标准溶液,并使用 毛细管将它们分别点于TLC板上。为了实现化合物的分离,我们选择了适 当的移动相,并将TLC板放入色谱箱中。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注意到TLC板上化合物的运移和分离情况。首先,我们观察到化合物在TLC板上逐渐向上运移,并形成了斑点。随着时间的 推移,我们发现了不同化合物的不同运移速度。然后,我们使用显色剂对TLC板进行显色,并得出了化合物的相对运移速度和质量分数。 通过实验,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 1.TLC法可以有效地分离混合样品中的化合物。不同化合物的极性、 溶解度和分子大小等因素会影响它们在TLC板上的运移速度和分离程度。 2.适当选择移动相可以提高色谱分离效果。我们在实验中选择了乙酸 乙酯/正己烷作为移动相,并成功地分离了样品中的化合物。 3.显色剂可以增强化合物的可见性,并帮助我们确定它们的相对运移 速度和质量分数。 然而,在实验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如化合物在TLC板上 的扩散现象和显色剂效果不理想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优化实 验条件和改进显色剂的选择来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总的来说,薄层色谱法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分离和鉴定化合物的方法。通过实验,我们对TLC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成功地分离和鉴定了混 合样品中的化合物。这对我们进一步学习化学原理和开展科学研究具有很 大的帮助和指导作用。

薄层色谱的操作方法

薄层色谱的操作方法 薄层色谱(Thin-Layer Chromatography,TLC)是一种常用的色谱技术,用于分离和分析混合物中的化合物。以下是薄层色谱的基本操作方法: 1. 准备薄层色谱板:选择合适的薄层色谱板,通常是由玻璃、铝箔或塑料片涂覆一层吸附性物质(如硅胶或氧化铝)制成。根据需要,可以选择不同类型和厚度的色谱板。 2. 准备样品和标准溶液:准备待测样品和相应的标准溶液。将它们溶解在适当的溶剂中,以得到均匀的溶液。通常使用无色的溶剂,如氯仿、甲醇或丙酮等。 3. 准备开发槽:选择一个适当大小的玻璃槽或容器,添加足够的色谱溶剂,使其深度约为1-2厘米。常用的色谱溶剂包括正己烷、乙酸乙酯和甲苯等。 4. 应用样品:使用微量注射器或吸管,在色谱板的一端(通常是底端)上沿直线或点状均匀地涂抹样品溶液。注意,样品斑点的大小和浓度应适度,以避免过度扩散和重叠。 5. 进行开发:将涂有样品的色谱板垂直放入装有色谱溶剂的开发槽

中,确保样品斑点不接触溶剂。盖上盖子,使色谱槽密封。色谱溶剂会在色谱板上升,沿着样品斑点上的吸附物向上运移。 6. 干燥和可视化:当溶剂前进到色谱板的一端时,取出色谱板,并迅速将其放在通风处晾干。然后,根据所需的可视化方法,使用适当的染色剂、紫外线灯或热激发等技术,对色谱板上的斑点进行可视化。 7. 测量和解释:测量每个化合物斑点的迁移距离,并计算相对迁移率(Rf 值)。Rf 值是化合物前进距离与溶剂前进距离之比,可用于标识和解释化合物。 薄层色谱操作的关键在于控制涂样、开发溶剂、色谱板和环境的条件,以获得准确、可重复和可靠的分离和分析结果。根据需要,可以采用不同的变体和改进技术来适应特定的分离目标和样品特性。

薄层色谱操作方法

薄层色谱操作方法 1.薄层板制备可以购买商品的预制板(有一般薄层板及高效薄层板),也可以自行制备。制备办法是:将玻璃板裁成正方形或长方形,分析用为20cm×20cm和10cm×20cm;预试用为3cm×10cm和2.6cm×7.6cm(显微镜用载玻片)。将玻璃片洗净烘干。铺层办法有干法和湿法两种,现常用湿法,由于它具有薄层牢固、可批量制备、绽开后便于保存、分别效果好等优点。选用粒径为0.048~0.058mm (250~300目)的硅胶,加入(CMC)或锻石膏(CaSO4·1/2H2O)为黏合剂(市售硅胶G是已加了12%~14%煅石膏的硅胶),加入约3倍体积的水,调成糊状,倾倒在玻璃板上,轻轻颠动玻璃板,调好的硅胶自动淌成匀称薄层。也可用涂铺器铺层。按照用途薄层厚度可不同,普通分析用约为0.25mm,制备用约为1~3mm。涂铺好的薄层板在室温晾干后,按照活性要求在一定温度下加热活化后存于干燥器中备用。市售的薄层用硅胶标有硅胶GF254和硅胶GF365,即为加有1.5%~2%荧光剂的荧光薄层板,用于在紫外光254nm或365nm照耀定位用。在紫外光照耀下,薄层板显荧光,样品斑点处不显荧光。 2.点样样品制成溶液(溶剂最好挑选与绽开剂极性相像且易于挥发的有机溶剂),浓度约0.5~2mg/mL。点样量为0.5~5 uL,在距底边1cm处点样,原点直径在3~4mm。手工点样用毛细管或微量注射器,如用点样仪点样,样量精确,外形整齐全都,能提高定量分析的精确度。点样量与薄层性能、厚度及显色敏捷度有关,按照需要来详细确定。点样量太小,斑点不能显示,点样量太大,影响比移值和斑点外形。 3.绽开首先是挑选绽开剂,合适的分别体系是分别胜利的关键,挑选原则与经典柱色谱相同。合适的绽开剂使组分绽开后斑点清楚、集中、不拖尾,待测组分的Rf 值最好为0.4~0.5。如待测组分较多,Rf值也可在0.25~0.75。可借鉴手册和文献及绽开剂挑选最佳化办法通过试验挑选。绽开的试验操作是将点样后的薄层板置于密闭的层析槽中,下端浸入绽开剂高度不应超过0.5cm。绽开距离普通为10~15cm。按照溶剂移动的方向分 第1页共3页

薄层色谱的操作方法简介 薄层色谱操作规程

薄层色谱的操作方法简介薄层色谱操作规程 薄层色谱扫描仪是可以对斑点进行扫描的分光光度计,通常用可见光或紫外光作光源,线性扫描或锯齿扫描薄层板打开后的斑点,该斑点就汲取该组分特征波长的单色光,剩余的单色光经透射或反射或发射荧光,由检测器积分起来获得这块斑点面积的待测物质含量。仪器适用于化工、医药、临床、农业、食品、毒理等领域的各种化合物的分别、精制、定性辨别、杂质检查和含量测定。 操作方法: 1、薄层板制备:除另有规定外,将1份固定相和3份水在研钵中向一方向研磨混合,去除表面的气泡后倒入涂布器中,在玻板上平稳地移动涂布器进行涂布(厚度为0.2~0.3mm)取下涂好薄层的玻板,置水平台上于室温下晾干,后在110℃烘30分钟,即置有干燥剂的干燥箱中备用。 2、点样:除另有规定外,用点样器点样于薄层板上,一般为圆点,点样基线距底边 2.0cm,样点直径及点间距离同纸色谱法,点间距离可视斑点扩散情况应以不影响检出为宜。点样时必需注意勿损伤薄层表面。 3、打开打开缸如需预先用打开剂饱和,可在缸中加入充足量的打开剂,并在壁上贴二条与缸一样高、宽的滤纸条,一端浸入打开剂中,密封缸顶的盖,使系统平衡或按正文规定操作。将点好样品的薄层板放入打开缸的打开剂中,浸入打开剂的深度为距薄层板底边0.5—1.0cm密封缸盖,待打开至规定距离取出薄层板,晾干后按各品种项下的规定检测。

4、如需用薄层扫描仪对色谱斑点作扫描检出,或直接在薄层上对色谱斑点作扫描定量,则可用薄层扫描法。薄层扫描的方法,除规定外可依据各种薄层扫描仪的结构特点及使用说明, 结合实在情况,选择汲取法或荧光法,用双波长或单波长扫描。由于影响薄层扫描结果的因素很多,故应在保证供试品的斑点在肯定浓度范围内呈线性的情况下,将供试品与对比品在同一块薄层上打开后扫描,进行比较并计算定量,以削减误差。各种供试品,只有得到分别度和重现性好的薄层色谱,才能获得精准的结果。 薄层色谱仪的适用 薄层色谱又叫薄板层析,是色谱法中的一种,是快速分别和定性分析少量物质的一种很紧要的试验技术,属固—液吸附色谱; 它兼备了柱色谱和纸色谱的优点,一方面适用于少量样品(几到几微克,甚至0.01微克)的分别;另一方面在制作薄层板时,把吸附层加厚加大; 因此,又可用来精制样品,此法特别适用于挥发性较小或较高温度易发生变化而不能用气相色谱分析的质。 此外,薄层色谱法还可用来跟踪有机反应及进行柱色谱之前的一种“预试”。 薄层色谱是在被洗涤干净的玻板(10×3cm左右)上均匀的涂一层吸附剂或支持剂,带干燥、活化后将样品溶液用管口平整的毛细管滴加于离薄层板一端约1cm处的起点线上; 凉干或吹干后置薄层板于盛有打开剂的打开槽内,浸入深度为0.5cm。待打开剂前沿离顶端约1cm相近时;

薄层色谱分析步骤及注意事项

薄层色谱分析步骤及注意事项 薄层色谱法(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简写TLC)是物理化学的分离技术,常用于药物的分离与分析现对此方法的分析步骤及注意事项提点建议。 薄层色谱分析步骤 完成TLC分析通常需经制板、点样、展开、检出4步操作。 ⑴制板 在一平面支持物(通常玻璃)上,均匀地涂制硅胶、氧化铝或其他吸附剂薄层、样品的分离、检测就在此薄层色谱板上进行。 一般选用适当规格的表面光滑平整的玻璃板。常用的薄层板规格有:10cm×20cm、5cm ×20cm、20cm×20cm等。称取适量硅胶,加入0。2%~0。5%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CMC —Na),充分搅拌均匀,进行制板。一般来说10cm×20cm的玻璃板,3~5g硅胶/块;硅胶与羧甲基纤维素钠的比例一般为1:2~1:4。制好的玻璃板放于水平台上,注意防尘。在空气中自然干燥后,置1l0℃烘箱中烘0.5~lh,取出,放凉,并将其放于紫外光灯(254nm)下检视,薄层板应无花斑、水印,方可备用。 ⑵点样 用微量进样器进行点样。点样,先用铅笔在层析上距末端lcm 处轻轻画一横线,然后用毛细管吸取样液在横线上轻轻点样,如果要重新点样,一定要等前一次点样残余的溶剂挥发后再点样,以免点样斑点过。一般斑点直径大于2mm,不宜超过5mm.底线距基线1~2.5cm,点间距离为lcm左右,样点与玻璃边缘距离至少lcm,为防止边缘效应,可将薄层板两边刮去1~2cm,再进行点样。 ⑶展开 将点了样的薄层板放在盛在有展开剂的展开槽中,由于毛细管作用,展开溶剂在薄层板上缓慢前进,前进至一定距离后,取出薄层板,样品组分固移动速度不同而彼此分离。①展开室应预饱和。为达到饱和效果,可在室中加入足够量的展开剂;或者在壁上贴两条与室一样高、 宽的滤纸条,一端浸入展开剂中,密封室顶的盖。 ②展开剂一般为两种以上互溶的有机溶剂,并且临用时新配为宜。

薄层色谱经验总结

关于配制CMC-Na: 1.先将称好的CMC加入所需水量的8/10,让其充分溶涨后,在加热煮沸,然后将剩余水慢慢加入. 这样在煮沸过程中不易形成颗粒,煮沸时间短. 2.CMC溶液的浓度0.3-0.7%比较合适,实际操作中0.4%~0.5%最为实用,浓度高了将来显 色时如果有加热过程稍不小心板子容易发黑,浓度低了铺出来的板子不结实,轻轻一碰就掉渣,不好保存,而且点样时会很紧张,容易出洞. 3.0.5%CMC-Na与水浴溶涨至充分搅拌溶涨,如果不好溶涨,可在溶胀前加几滴乙醇,比较好 溶,但是尽量不加,因为加入乙醇后使CMC-Na的粘合性降低。充分溶胀后,用脱脂棉垫到布氏漏斗上抽滤。封口冷藏待用。 4.(1)CMC-Na溶液煮了以后不能再用冷水兑,否则,几天以后就会变绿,起霉。注意放置 时间太长的CMC-Na溶液可能会发黄,而且可能有霉菌出现,绝对不能再使用。 (2)如果有抽滤装置你可以直接把CMC-Na溶液滤过,就可以不必等它沉淀再取上清液了(嘿嘿,我是急性子),还有两个好处一是节省CMC-Na溶液,二是倒滤过的CMC-Na溶液的时候不必担心会把下层的不溶物倒出来了!)有个办法过滤CMC溶液,在布氏漏斗上平铺薄薄一层脱脂棉,千万保证每个小孔都没漏掉哦!用蒸馏水润湿脱脂棉,启动真空泵,抽紧后就可以放心大胆的倒CMC溶液了,保证滤过的溶液澄清透明,而且长时间放置不沉淀。 5.CMC-Na是一种高分子材料,而高分子材料的溶解必然都会有一个溶胀,溶解的过程,所以配制 的时候,应该将称好的CMC-Na少量的撒在水的表面,让其自然沉降,注意要散开平铺,这样能够充分浸润,使其溶胀,之后可以置于水浴锅内加热溶解,当然如果你不是很急着用的话也完全可以,直接用水泡着放那,估计十天半月的也可以用了. 6..CMC-Na的配制,大家也说了很多,我只是想说一下在CMC-Na的溶解过程中,可以使用可 进行加热操作的磁力搅拌器,大概搅拌5小时,应该可得到满意的效果。而且这样就可以使CMC-Na溶解,并且溶液更澄清。.CMC-Na后处理,很多人说是过滤,或者抽滤,我觉得可能速度很慢,而且又容易浪费。我的做法是离心,5000rpm离心20min。倒出上清液,(非常清,也同时消除了过滤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污染。)更难能可贵的是,我可以收集下面没有充分溶解的CMC-Na。继续加到水中,还可以配制!!何乐而不为呢? 7.铺CMC-Na的薄层板,先将CMC-Na溶解完全,可将溶解成所需浓度加热后超声处理,再抽滤, 可很快得到上清液 关于薄层板的要求: 1.载板要求平滑清洁,没有划痕,在使用前可用洗涤液或肥皂水洗涤,再用水冲洗干净,干。 2. 怎么样的玻璃算是干净:就是用洗洁精浸泡也好,用酸浸泡也好,当你觉得洗干净的时候, 拿在手上立起来,如果发现水不是呈股流下,而是呈瀑布状态流下,那么说明你的玻璃已经洗干净了。其实真正洗干净的玻璃,很快就可以晾干的。 3.怎样清洗用过后的薄层板,我试着用了洗衣粉、洗洁净,反复洗了数遍,仍然挂水珠。 铺制薄层板要求玻璃板干净、整洁、不挂水珠的。建议用洗液泡。如果还解决不了那就只好放弃这块玻璃板了,有说可以用盐酸的。 关于研磨及铺板要求: 1. 取薄层层析硅胶重量与CMC-Na的体积比为1:4的比例(该比例能使硅胶板铺出的效果 较好不至于掉渣也不至于板太硬)充分混合碾磨,至拿起碾锤能看到混合液与碾锤有一定的粘连。即好。薄层板一定要光滑无油污,取一定量的溶液置板上,用薄棒引导使其铺满板面,一手托起硅胶板另一手在下轻轻敲,转动板子均匀的敲匀。

薄层色谱法

薄层色谱法 一、概述 色谱法(又称层析法),是一种物理的分离方法。色谱法总有两个相,一个固定相和一个流动相,因为流动相的流动以及各成分在两相中的性质的差别而得到分离。薄层色谱法,是色谱法中应用最普遍的方法之一,其特点:分离速度快、效率高、适用性强、操作简便。在植物成分研究、生物化学、药物化学、卫生化学、毒物检验中广泛用来分离、精制和鉴定化学物质等。 二、色谱法分类 (一). 按分离原理分 1.吸附色谱法:利用被分离物质在吸附剂上被吸附能力的不同,用溶剂或气体洗脱使各组份得到分离;常用吸附剂有氧化铝、硅胶、聚酰胺等有吸附活性的物质。 2.分配色谱法:利用被分离物质在两相中分配系数的不同使各组份得到分离;其中一相被涂布或键合在固体载体上,称固定相,另一相为液体或气体,称流动相;常用的载体有硅胶、硅藻土、硅镁型吸附剂与纤维素粉等。 3.离子交换色谱法:利用被分离物质在离子交换树脂上交换能力的不同,使各组份得到分离;常用的离子交换树脂有不同强度的阳离子交换树脂、阴离子交换树脂,流动相为水或含有有机溶剂的缓冲液。 4.排阻色谱法:分子排阻色谱法又称凝胶色谱法,利用被分离物质分子大小的不同导致在填料上渗透程度不同,使各组份得到分离;常用的填料有分子筛、葡聚糖凝胶、微孔聚合物或玻璃珠等,根据固定相和供试品的性质选用水或有机溶剂作为流动相。 (二).按分离方法分

1. 柱色谱法分吸附柱色谱和分配柱色谱两类。吸附柱色谱中吸附剂颗粒通常多采用直径为0.07-0.15mm的颗粒,尽可能保持大小均匀,柱长一般为30,100cm 或大于100cm。适用于分离或精制较大量的样品,多组份分离。但整个分离过程需要几小时甚至几天才能完成。 2. 薄层色谱法原理上属吸附层析法。以玻璃板、塑料板或铝基片为载体, 在载体上涂布均匀的固定相,把要分析或分离的样品点在薄层板上,用展开剂展开,再用显色剂显色的分配色谱。将要分离的混合物点在用固定相均匀涂布的薄层板上,用适当的展开剂在密闭的层析缸中展开,被分离的组分不随展开剂流动,而是选择性地保留在原点和溶剂前沿之间,被分离的化合物在薄层板上的位置用比移值(Rf)表示,Rf=0,表示样品留在原点,Rf=1,表示样品不被保留,置紫外灯下或直接喷显色剂即可观察。优点:操作、显色比较方便,薄层色谱法斑点集中,薄层板耐腐蚀。 3. 纸色谱法以纸为载体,以纸上所含水分或其它物质为固定相,用展开剂展开的分配色谱。可用比移值(Rf)表示各组份的位置。操作分上行法和下行法两种。优点:操作、显色比较方便,以纸为支持剂,没有薄层色谱法铺层的麻烦;缺点:不能用腐蚀性显色剂,分离效果不如薄层色谱法斑点集中。 4. 气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流动相为气体(载气),色谱柱内装吸附剂、高分子多孔小球或涂有固定液的载体。注入进样口的供试品被加热气化,被载气带入色谱柱内分离后,各组份先后进入检测器,用记录仪记录色谱图。操作形式上属于柱色谱法,按原理可分为吸附及分配色谱。优点:高效能、高选择性、高灵敏度、用量少、分析速度快、并可制备高纯物质。 5. 液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流动相为液体,使用较细的色谱柱(直径1,4mm),使用5,40um颗粒的吸附剂,在洗脱溶剂上加高压,得到较好的流速和较快的分

薄层色谱三种展开方式方法

总的来讲平面色谱的展开有三种几何形式即线性、环形及向心,见图7-3-12。 此外,为提高分离效率及检测灵敏度进行的展开方式的改进,设计了多种相应的展开室,现分别介绍如下。 (一)线性展开 1.上行展开 将点样后的纸或薄层的底边置于盛有展开剂的直立型的多种规格的平底或双槽展开室中,展开剂由纸或薄层下端借毛细管作用上升至前沿。这种展开方式适合于含粘合剂的硬板展开,是薄层色谱中最常用的展开方式。平底及双槽展开室均有三种规格,即带不锈钢或玻璃盖的20cm×20cm,20cm×10cm及10cm×10cm三种。见图7-3-13。

在使用平底展开室时,可将展开室一端垫高,使展开剂集中在薄层板点有样品的一端,这样可以节省展开剂;如果薄层板需用展开剂饱和,可以将薄层板放在垫高的一端,饱和后展开时可将另一端垫高,薄层板就可以接触展开剂进行展开,见图7-3-14。如果需要用与展开剂不同的溶剂蒸气(如挥发性酸或碱等)饱和薄层板时,可在平底展开室中放置盛有某种挥发性溶剂的小杯,效果也非常理想。

双底展开室的优点是节省展开剂,便于预饱和以及放置展开剂于一侧槽中,另一侧槽可放置另一种饱和蒸气用的溶剂,特别是代替在展开剂中互溶程度低,容易分层的混合展开剂。 另一种上行展开方式是夹心式展开,由于展开室的体积大小及饱和程度影响薄层分离而设计的,见图7-3-15。 将点样后的薄层板的两边垫以玻璃窄条,上面覆盖一块同样大小的玻璃盖板,并使其稍短于薄层板2cm,以便使展开剂浸到薄层的边缘,两片玻璃板用不锈钢夹子固定,放入展开剂中展开,这种方式不需饱和。 小孔线形薄层技术,即将部分硅胶从薄层上除去,形成线性小孔以控制展开速度,

薄层色谱法笔记重点提纲

薄层色谱法笔记 、概念又称为平面色谱法,是一种基于混合物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不均匀分配或保留而将其分离的方法。 还可定义为:以涂布于支持板上的支持物作为固定相,以合适的溶剂为流动相,对混合样品进行分离、鉴定和定量的一种层析分离技术。 二、原理利用吸附剂或固定相对不同组分的吸附力大小差异及展开剂或洗脱剂解吸附能力的差异进行样品组分的分离。 吸附牢的组分随展开剂移动慢,吸附弱的随展开剂移动快。极性越大,展开能力越强,化合物在色谱中移动越快,表现为Rf 值增大。 三、特点 1、设备简单,便宜; 2、技术操作容易; 3、时间较短,分析速度快; 4、分辨能力高,分离效果较好; 5、结果直观; 6、样品用量少,是一种较实用、有效的微量分离分析方法; 7、显色剂要求不高,还可以使用如浓硫酸、浓盐酸之类的腐蚀性显色剂。 8、适用性较广,一块板上可同时分离许多样品(除低沸点物质外)。 9、可用于分离制备大于500mg 较大量的样品,当使用较大较厚的薄层板将样品溶液在起始点处点成条带状时,可分离出精制的毫克量级的样品缺点:薄层层析的缺点是对生物高分子的分离效果不甚理想。 四、分类 吸附色谱

厂分配色谱 薄层色谱< 离子交换色谱 凝胶色谱 其他薄层色谱 一般实验中应用较多的是以吸附剂为固定相的薄层吸附层析。 五、操作步骤 制板一一点样一一展开一一(显色)一一检测 1制版 ①薄层板的要求 【1】载体 a.表面积大; b.在展开剂中不溶解,与展开剂和样品组成不起化学反应或分解作用; c.对样品组分无吸附性或吸附性极弱; d.对固体液是惰性的,化学惰性好; e.机械强度好 f.耐一定温度、表面平整、厚度均匀、价格适宜。 Ps:分为普通薄层板和荧光薄层板。荧光薄层板与普通薄层板的区别是吸附剂中 掺入荧光物质。在紫外灯下有紫外吸收,荧光薄层板呈绿色荧光底色,被检测的物质-般呈暗斑 【2】固定相(吸附剂) a.吸附能力强,有差异吸收能力。吸附力的强弱规律可概括如下: 极性吸附剂易吸附极性物质,非极性吸附剂易吸附非极性物质。同族化合物的吸附程 度有一定的变化方向,例如,同系物极性递减,而被非极性表面吸附的能力将递增。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