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二章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第三节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学案湘教版选修5
湘教版地理选修5《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word教案
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平山实验中学闫利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学习,能够说出我国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基本特点和空间分布规律。
尝试分析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产生机制);2.通过对地质灾害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应用,培养学生获得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3.通过对我国地震、泥石流和滑坡分布图的阅读,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地图和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强化地理空间感。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震资料的阅读,概括出我国地震的特点。
2.通过对中国地形图、中国地震带和主要地震震中分布图、中国泥石流与滑坡分布图的比较判读,概括我国地震、泥石流与滑坡的分布特点,总结地形与我国主要地质灾害的相关性。
3.列表对比我国泥石流与滑坡的异同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我国地质灾害种类齐、分布广、危害大的特点,增强忧患意识和灾害意识。
2.通过各种地质灾害成因的分析,培养学生善于运用联系的、综合的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养成求真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对地质灾害中人为因素的分析,强化学生的正确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3.通过各种地质灾害分布的学习,加强尊重规律并按规律办事的意识。
培养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4.通过阅读“泥石流王国”里的绿色耕耘,看到人类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主观能动性和重建家园的重大成果,体会到科学知识在促进人地和谐发展中的重大意义。
增强人们抗灾和战胜灾害的决心和信心。
教学重点1.我国地震带的空间分布规律及成因。
2.滑坡和泥石流的成因与分布教学难点1.我国地震带的空间分布2.泥石流和滑坡的形成原因。
教学媒体与教具教材图片以及近年发生在我国的地质灾害案例、图片课时安排:1课时[讲授过程]新课导入:人类历史也可以说是一部人地关系史,人地关系相继走过了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阶段,目前正携手走进人地协调共生的新时代。
然而,地质灾害暴发的频度越来越高,强度越来越大,造成的影响和损失越来越重。
(新人教版)最新高中地理 第二章 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 第三节 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学案 湘教版选修5【
第三节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学习目标] 1.分析地震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2.分析泥石流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3.分析滑坡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一、我国的地质灾害1.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地震、泥石流、滑坡、崩塌、地裂缝、火山、地面沉降、地面塌陷、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海水入侵等。
2.我国地质灾害的特点:一是种类齐;二是分布广;三是危害大。
二、我国的地震灾害1.特点:一是分布范围广,全国大部分省(区)都发生过里氏6级以上的地震灾害。
二是频率高,强度大。
20世纪以来,我国平均每年发生一次里氏7级以上的地震。
三是震源浅,危害大。
我国绝大多数地震都是浅源地震,破坏力极大。
2.形成机制:我国地震的形成、分布与板块构造有着密切的联系,构造运动是大多数地震形成的最初动力。
我国位于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会处,加之又地处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所以发生频率高。
3.分布:我国地震灾害分布不均匀,震中分布上呈现出条带状,称为地震带。
总的来说,我国大陆东部地震活动比西部弱。
三、我国的泥石流灾害1.我国泥石流与滑坡分布范围之广、危害之大世界少有,其形成和分布与地形、地势有着明显的关系。
2.种类(1)暴雨泥石流: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和半湿润、半干旱地区气候过渡带的山地环境中,干旱季节的风化提供了大量的松散物质,湿润季节的降雨成为泥石流暴发的主要激发因子。
(2)冰川泥石流:主要分布在102°E以西的高原上,由于这些地区人口稀少,致灾效应并不突出。
3.成因:泥石流的形成因素可以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在具备泥石流发生的地质和地形条件时,降雨往往成为决定性因素。
人为因素有时甚至变为主导作用。
4.分布(1)大体以燕山、太行山、龙门山、邛崃山、大凉山和乌蒙山一线为界分为两部分。
(2)该线以西的华北山地、黄土高原、秦岭山地、川滇山地和西藏高原东南部山地,是我国泥石流主要发育地区,呈带状或片状分布。
高中地理 2.3 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学案 湘教版选修5
高中地理 2.3 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学案湘教版选修5【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基本特点和空间分布规律。
2.学会分析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产生机制)。
一、我国的地震灾害1.我国的地质灾害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我国地质灾害①__________;二是我国地质灾害②____________;三是我国地质灾害③________。
2.地震灾害的特点:一是④____________,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发生过里氏⑤______级以上的地震灾害;二是⑥______________。
20世纪以来,我国平均每年发生一次里氏7级以上的地震;三是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地震都是浅源地震,破坏力极大。
3.地震灾害的形成:我国地震的形成、分布与板块构造有着密切的联系,⑧____________是大多数地震形成的最初动力。
我国位于太平洋板块、⑨________板块和⑩__________板块交会处,又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⑪____________地震带和⑫____________________地震带之间,所以发生频率高。
4.地震灾害的分布:我国地震灾害分布不均匀,震中分布上呈现出条带状,称为⑬__________。
总的来说,我国⑭__________地震活动比⑮________弱。
二、我国泥石流与滑坡灾害1.我国泥石流与滑坡⑯________________、危害之大世界少有,其分布与地形、地势有着明显的关系。
2.泥石流的种类(1)暴雨泥石流: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和⑰______________、⑱__________气候过渡带的山地环境中,干旱季节的风化提供了大量的松散物质,湿润季节的⑲________成为泥石流暴发的主要激发因子。
(2)冰川泥石流:主要分布在⑳________以西的高原上,致灾效应不突出。
3.泥石流的成因:泥石流的形成因素可以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高中地理 第二章 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 第三节 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 地质灾害多发区学案 湘教版选修5
地质灾害多发区【考点精讲】1. 地质灾害多发区——西南地区,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2. 地质灾害的关联性(1)地质灾害不是单一发生的,前灾往往是后灾的诱发因素。
小江流域的灾害链通常表现为“地震—水土流失—泥石流”的模式。
(2)地质灾害的链发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地震和暴雨会诱发滑坡和泥石流灾害。
我国西南地区水源充足、降水丰沛,多暴雨;西南多山地,地形复杂、构造活跃,地表不稳;暴雨使岩体疏松,在重力作用下下滑,极易诱发滑坡和泥石流。
滑坡、泥石流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它们发生的时间规律与西南地区集中降水的时间规律相一致,因此在同一个地区,暴雨可以引发滑坡、泥石流,形成灾害链。
3. 灾害造成严重的损失①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②对交通干线的危害严重铁路:以成昆、宝成和云南的东川铁路支线最为严重。
公路:以川藏、川滇、川陕和川甘等线路最为严重。
③摧毁耕地和建筑物【典例精析】例题 1 (课标全国卷文综)某段高速公路(G)经过单面山(顺向山)地区,地质剖面如下图所示。
为防止滚石、滑坡等灾害,对施工立面H进行了加固,还在L坡面上打入“岩锚”,以固定表层岩层。
2010年春,该单面山的上部山体大规模滑落,导致约200米长的公路被毁。
分析这次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
思路导航:该题考查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
结合阅读材料和地质剖面图,分析地质灾害的形成机理对考生而言是高难度层次的题目。
由图可以分析出顺向岩层因公路施工失去稳定性。
“岩锚”加固使得单面山上部岩层形成整体。
降水、地震等因素导致深处地层松软,使得该单面山上部山体滑落,对公路产生巨大推力,导致该段公路被毁。
答案:顺向岩层因公路施工失去稳定性。
“岩锚”加固使得单面山上部岩层形成整体。
(降水、地震等因素导致)深处地层松软(层面松动),使得该单面山上部山体滑落,对公路产生巨大推力,导致该段公路被毁。
例题2 在图中所示的山区自然灾害链中,①②③④依次是()A. 滑坡、泥石流、地震、崩塌B. 泥石流、地震、崩塌、滑坡C. 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D. 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震思路导航:此题以地质灾害的关联性为出发点,重在突破地震主要由地质构造引起,逐一排除。
高中地理第2章第3节中国的地质灾害教案湘教版选修5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明确外出旅游的一种精神和两种能力。
2、通过对旅游安全的学习,了解影响旅游安全的因素。
能力目标:1、了解导游的基本知识,培养实践能力。
2、学会分析典型事物的方法,树立科学发展观。
教学重难点:1、通过对旅游安全防范意识的学习,熟练掌握保障旅游安全的措施和方法。
教学方法:学生讨论、案例分析、启发式教学导学过程:预习案一、我国的地震灾害1、区分理解有关地震的几个概念:震源、震中、震中距、震源深度、震级和烈度。
2、我国地震的基本特点是什么?3、简述我国地震多发的原因。
二、我国的泥石流和滑坡灾害读下图,写出我国的泥石流和滑坡分布的主要地区。
2、简述泥石流发生的条件3、如何区分滑坡和泥石流,并说出滑坡产生的条件课堂检测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31°N,103.4°E)发生了8.0级强烈地震,12日、13日、14日灾区连续降雨,给抢险救灾带来了一定困难。
(1)请你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汶川地震的形成原因。
(2)地震发生后,诱发了滑坡和泥石流灾害,试分析成因。
滑坡堵塞河道,河流上游形成堰塞湖,可能会导致什么灾害发生?(3)我国是地震重灾区,近30年来,我国地震伤亡人数明显减少,而经济损失却有所加重,试分析这一趋势产生的原因。
(4)汶川地震与唐山地震相比,破坏性较强的是哪次地震?简要说明原因。
2、论述:从成因和人类活动两方面论述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作业一、选择题1.下列现象属于地质灾害的是()A.地震B.森林退化C.泥石流D.洪水泛滥2.地震发生后,还可能引发的自然灾害有()A.海啸B.滑坡C.火山D.台风3.关于地质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A.若某地发生了滑坡或泥石流,有可能与当地发生过的地震有关B.人类活动不会诱发地质灾害C.人类活动不会减轻火山、地震造成的损失D.地质灾害发生的强度和频度不断提高与人类活动有关4.关于地震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震发生时,破坏最严重的地点为震源B.同一次地震不同地点测到的震级不同,说明一次地震有多个震级C.地震无论大小都有一定的破坏性D.大部分地震的发生与地质构造有关5.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均有关的地质灾害是()A.美国圣海伦斯火山大爆发 B.长江上游地区泥石流频繁发生C.香港山地中部发生滑坡D.20世纪70年代的唐山大地震6.关于我国地质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A.我国发生地震灾害的频度不高,范围较小、危害较轻B.江南丘陵降雨充沛,地下水位高,土壤盐碱化十分严重C.滑坡、泥石流多发生在中部,地面沉降多发生在东部大城市D.植被破坏和大规模工程活动是我国滑坡、泥石流趋频发生的重要原因7.地震震级大小取决于()A.震源深浅B.释放能量多少C.破坏程度大小 D.震中距远近堰塞湖是指河道因山崩、冰碛物、泥石流或火山熔岩阻塞而成的湖泊。
高中地理第二章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第三节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地震灾害学案湘教版选修5
地震灾害【考点精讲】1. 我国地震分布特点:西多东少(1)四个地震多发区:思考:从板块构造角度分析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四个地震多发区地质灾害的成因?华北地区、台湾地区地震多发的成因是由于处在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带,地壳活动强烈。
西南地区地震、滑坡、泥石流多发的成因是由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挤压碰撞。
(2)地震的形成、分布与板块构造联系密切2. 我国地震灾情特点(1)灾情总体特征——东重西轻(2)灾情变化趋势——地震死亡人数减少,经济损失却有加重趋势。
原因: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单位面积上的资产密度加大了,灾害的经济损失呈上升趋势;地震的预测能力提高、建筑物的加固、人的防震意识加强,使人员的伤亡减少。
(3)地震灾情隐患严重我国地震震源浅,烈度较高。
除浙江、贵州两省外,其他省区均遭受过6级以上地震的袭击。
中国地震烈度区划表明,地震烈度Ⅷ级及以上地区的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1/2;位于这个烈度区域内的城市占全国城市总数的46%,其中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占70%;从受地震威胁的人口来看,在广阔的高烈度区生活的人口已接近9亿。
可见地震灾情隐患的严重程度。
思考:为什么我国地震西多东少,地震灾情却东重西轻?以东经105°为界,我国西部地区主要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相互作用区,不仅地质构造复杂,而且地壳运动特别活跃,是世界大陆地震最强烈、多发和密集的地区。
而东部地区除了沿海以及华北地区外,大部分地区相对稳定,故地震较少。
我国地震西多东少,但灾情却东重西轻。
虽然我国西部地区地震频次高,强度大,但人口稀疏,资产密度小,因此灾情也就相对小得多;而东部地区有着占我国城市总数46%的城市,90%以上的人口,又是我国经济发达、资产密集区,这就决定了我国地震灾情必然是东部严重。
【典例精析】例题读“中国地震局发布的汶川8.0级地震烈度分布图”,完成(1)~(3)题。
(1)此次地震的烈度大致()A. 以汶川为中心呈同心圆状递减B. 从汶川—北川一线向两侧递减C. 由汶川向西南的衰减缓于向东北D. 重庆、西安两地未受地震的破坏(2)汶川地震发生后,出现了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这反映了自然灾害的()A.突发性B. 周期性C. 群发性D. 多因性(3)汶川抗震救灾中,政府部门利用遥感技术()A.为救援车辆定位、导航B. 提供灾区实时地理图片C.对救灾物品进行跟踪管理D. 确定人口伤亡数量思路导航:第(1)题,以汶川为中心存在东北-西南方向的大断层,诱发了地震,该线烈度大于两侧。
高中地理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 第三节 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 课时2 我国的泥石流与滑坡灾害案
课时2 我国的泥石流与滑坡灾害[学习目标定位]1。
了解我国泥石流、滑坡灾害的基本特点和空间分布规律.2.学会分析泥石流、滑坡灾害的形成原因(产生机制)。
一、我国的泥石流灾害1.我国泥石流与滑坡分布范围广、危害之大世界少有,其形成与分布与地形、地势有着明显的关系。
2.种类(1)暴雨泥石流: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和①半湿润、②半干旱地区气候过渡带的山地环境中,干旱季节的风化提供了大量的松散物质,湿润季节的③降雨成为泥石流暴发的主要激发因子。
(2)冰川泥石流:主要分布在④102°E以西的高原上,由于这些地区人口稀少,致灾效应并不突出。
3.成因:泥石流的形成可以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在具备泥石流发生的地质和地形条件时,⑤降雨往往成为决定性因素。
⑥人为因素有时甚至变为主导作用。
4。
分布(1)大体以燕山、⑦太行山、龙门山、邛崃山、大凉山和乌蒙山一线为界分为两部分。
(2)该线以西的⑧华北山地、黄土高原、⑨秦岭山地、⑩川滇山地和西藏高原东南部山地,是我国泥石流主要发育区,呈⑪带状或⑫片状分布。
(3)该线以东的⑬辽东、⑭华东和中南山地以及⑮台湾、海南山地,泥石流呈⑯零星分布。
二、我国的滑坡灾害1。
形成:我国滑坡的形成原因很多,其中⑰暴雨是诱发滑坡的主要外部因素。
2.季节:每年的⑱6~8月为我国滑坡灾害的主要活动期。
3.分布:我国滑坡大致以大兴安岭—⑲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为界,东部滑坡分布较为稀疏,西部较为密集。
其中以⑳秦岭—错误!川西-错误!滇西山地为极密集区。
我国滑坡灾害频率最高的是四川省.思考1.为什么我国泥石流、滑坡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等地区?答案这里是我国平原向山地的过渡区,斜坡较多,又是东南季风与西南季风交互作用的地区,降水较多,还是黄土、喀斯特等可蚀性物质集中分布地区.同时人类活动广泛且程度大,这些为泥石流和滑坡提供了有利的生成条件。
2.人类活动是如何诱发地质灾害的?答案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以间接或直接地诱发地质灾害。
高中地理:第二章第三节《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教案湘教版选修5
第二章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2.3 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教案[导入新课]同学们!还记得什么是地质作用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引导)地质作用有些进行得十分缓慢,不容易被人们觉察,如海陆变迁。
但有些就进行得非常迅速、激烈,如山崩、地震、火山喷发等,往往造成地质灾害,危及人民的生命财产。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阅读我国地质灾害的特点我国地质灾害的特点1.种类齐2.分布广3.危害大一、我国的地震灾害说明:中国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多的国家,地震不仅发生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而且危害大,是世界上地震灾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据不完全统计,从有记载到2000年,我国已发生破坏性地震1 009次,其中8级以上地震22次。
20世纪中国发生6级以上地震650次,其中7~7.9级地震100余次,平均每年1次。
震级最大的地震是西藏察隅的8.6级地震。
20世纪以来,我国地震死亡人数约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0%。
【资料分析】阅读以下资料,分析总结我国地震灾害的特点。
资料一:我国地震记载史约有3800多年,记录史上的9000多次地震中,6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有800多次,遍布除贵州、浙江两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
8级以上的大地震有l8次,最大震级为8.5级,共有三次,即:l668年山东莒县郯城地震、l920年宁夏海原地震、l950年西藏察隅地震。
l900年以来,中国死于地震的人数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l556年陕西华县发生8.2级强地震,死亡80多万人,是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地震。
l949年以来,l00多次破坏性地震袭击了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涉及东部地区14个省份,造成27万余人丧生,占全国各类灾害死亡人数的54%,地震成灾面积达30多万平方千米,房屋倒塌达700万间。
资料二:从我国地震发生的空间位置的分布特点看,我国的深源地震仅出现于吉林的安图、珲春和黑龙江的穆棱、东宁、牡丹江一带,深度一般为400~600千米。
高中地理第二章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第三节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滑坡、泥石流灾害学案湘教版选修5
滑坡、泥石流灾害【考点精讲】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成因山地面积广、山高谷深、地势陡峻、地质构造复杂、上层岩性相对松软、受重力和水力作用以及山地开发程度不断加大等 时间分布特点 泥石流与集中降水的时间规律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规律(原因:爆发时受连续降雨、暴雨,尤其是特大暴雨的激发) 滑坡表现出常发性,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一般在雨季或春季冰雪融化时多发,尤其是大雨、暴雨、久雨中更多空间分布特点主要发生在山区。
从太行山到秦岭,经鄂西、四川、云南到藏东一带滑坡发育密度极大;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二级阶梯,特别是西南地区为我国泥石流、滑坡灾害的重灾区地域上的总特点【典例精析】例题1 读“我国泥石流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地区是我国泥石流多发地区,导致该地区泥石流多发的自然原因有哪些?(2)图中B地区泥石流较A地区少,试分析其原因。
(3)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也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诱发泥石流,这些人类活动主要有哪些?(4)人类认识和掌握了客观规律,也可以减少泥石流的发生。
就你所知,人类减轻泥石流危害的针对性措施有哪些?思路导航:本题主要考查我国泥石流的分布、成因及防御等知识和读图分析、推理的能力。
由题目可知:①我国泥石流分布区主要是山地集中而且是受夏季风影响的地区;②A地位于我国的西南横断山区,地形崎岖;③B地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地区。
正确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理解泥石流是一种地质灾害,它的发生与当地的地质条件、植被覆盖状况、气候特点关系密切。
答案:(1)地形崎岖,地势陡峻(坡面物质不稳定);地壳活跃(地震、断层发育,碎屑物质丰富);气候湿润,降水量大。
(2)B地地质地貌与A地相似,但位于干旱地区,降水稀少,缺乏形成泥石流的动力条件。
(3)毁林开荒;开矿;工程建设等。
(4)植树种草,恢复和保护地表植被;加强泥石流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系统;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等。
例题2 (新课标文综)长江下游某城市边缘分布着丘陵,丘陵的基岩上有黄土覆盖(如图所示)。
(浙江专用)2021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第三节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学案湘教版选修
第三节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学考要求分析主要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一、我国的地震灾害1.根本特点:分布范围广,频率高、强度大,震源浅、危害大。
2.原因〔1〕地震的形成、分布与板块构造有着密切的联系,构造运动是大多数地震形成的最初动力。
〔2〕我国位于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会处,加之地处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所以地震发生的频率较高。
3.分布我国地震的分布是不均匀的,西部有六大地震带,东部有七大地震带,总体上大陆东部地震活动比西部弱。
4.预报:地震监测系统。
我国地震成因及分布由于我国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构造断裂活动强烈,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地震灾害发生。
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发生在我国的地震约占全球大陆地震发生次数的1/3左右,地震死亡人数约占全球的1/2。
[特别提示]我国大陆东部地震活动比西部弱,灾情却比西部严重的原因灾情的大小除与灾害本身的强度有关外,还与经济开展水平上下有关。
西部地区:人口、城市、建筑物密集程度小,经济开展水平低,经济密度小,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小,灾情轻。
东部地区:人口、城市、建筑物密集程度大,经济开展水平高,经济密度大,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大,灾情重。
读“我国地震带和主要地震震中分布图〞,完成以下问题。
〔1〕根据图示,说明我国地震的分布特点。
〔2〕我国地震西多东少,但地震灾情为什么东重西轻?答案〔1〕地震分布广;地震地区分布不均,西多东少;地震呈带状分布,地震带多与活动性断裂带的分布一致。
〔2〕我国西部地区主要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相互作用区,不仅地质构造复杂,而且地壳运动特别活泼,是世界大陆地震最强烈、多发和密集的地区。
而东部地区除了沿海以及华北地区外,大局部地区相对稳定,故地震较少。
虽然我国西部地震频次高,强度大,但人口稀疏,资产密度小,因此灾情也就相应小得多;而东部地区有着占我国城市总数46%的城市,90%以上的人口,又是我国经济兴旺、资产密集区,这就决定了我国地震灾情必然是东部严重。
高中地理湘教选修5学案:第2章 第3节 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 Word版含解析
第三节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1.了解我国地质灾害的种类和主要特点。
2.掌握并理解我国地震灾害的基本特点、时空分布规律。
(重难点)3.掌握并理解我国泥石流与滑坡灾害的形成原因以及地域空间的分布规律。
(重难点)[基础·初探]教材整理1我国的地震灾害阅读教材P49~P51,完成下列问题。
1.特点(1)分布范围广。
(2)地震频率高,强度大。
(3)地震震源浅,危害大。
2.成因(1)我国位于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会处。
(2)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
3.分布(1)不均匀,呈条带状。
(2)大陆东部地震活动比西部弱。
正误判断:(1)我国各省区都发生过里氏6级以上的地震灾害。
()(2)影响我国的地震主要是塌陷地震。
()(3)我国大陆东部地震活动比西部强烈。
()【提示】(1)×我国大部分省区都发生过里氏6级以上的地震灾害。
(2)×影响我国的地震主要是构造地震。
(3)×我国大陆东部地震活动比西部弱。
教材整理2我国的泥石流与滑坡灾害阅读教材P52~P56,完成下列问题。
1.泥石流灾害(1)类型分界线:燕山—太行山—龙门山—邛崃山—大凉山—乌蒙山。
特点:西部呈带状或片状,东部呈零星分布。
(3)形成因素自然因素: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水文气象、暴雨(决定性因素)等。
人为因素:乱砍滥伐森林、不当的开挖、堆积等。
2.滑坡灾害(1)原因内在因素:岩体或土体的性质、内部结构以及外表形态等。
外部因素:地下水活动、暴雨(主要外部因素)、地震、河流冲刷、人工爆破等。
(2)主要活动期:每年的6~8月。
(3)分布正误判断:(1)暴雨型泥石流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
()(2)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以东泥石流分布较为密集,以西分布较稀疏。
()(3)地震多发区也是滑坡多发区。
()【提示】(1)×暴雨型泥石流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和湿润、半湿润地区气候过渡带的山地环境中。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2.3 我国的地震、泥石流和滑坡-学案(无答案)
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学习目标】1.掌握中国地震形成的原因、分布及造成的危害。
2.结合中国人口分布,理解中国地震灾情的主要分布特点。
3.理解滑坡、泥石流灾害形成的自然和人为原因,掌握时空分布特点。
【学习重难点】理解滑坡、泥石流灾害形成的自然和人为原因,掌握时空分布特点。
【学习过程】一、地震灾害1.特点:________、频度高、________、危害大。
2.分布特征:多少多发区:青藏、、华北和规律:地震带的分布基本上遵循的分布3.灾情特点原因空间差异东重西轻东部______、建筑物及________等密集,西部人烟稀少变化人员伤亡有所____________进步,防震、抗震设施逐步趋于完善经济损失呈______趋势经济飞速发展,单位面积上的__________加大二、滑坡、泥石流灾害1.成因地形:面积广,山高沟深,地势地质:地质构造和上层岩性相对松软气候:多、暴雨【达标检测】考查点1我国的地质灾害1.我国最主要的地质灾害种类有()A.泥石流、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B.地震、泥石流、滑坡C.地裂缝、地面塌陷、地面沉降D.地震、火山、海水入侵考查点2我国的地震灾害2.对我国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是()A.地震B.火山喷发C.滑坡D.泥石流考查点3我国的滑坡灾害3.受强降雨影响,福建永定县坎市镇发生山体滑坡,导致7人被困遇难。
关于滑坡的正确叙述是()A.该滑坡是由山洪水流激发的,是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B.该滑坡的发生具有突发性,没有任何的先兆C.该滑坡是持续降雨导致岩体顺斜坡滑动,在重力作用下发生的D.该滑坡的形成完全是由人为因素造成的考查点4我国的泥石流灾害4.下列各图中,正确表示引发泥石流因子的是()图示法理解我国地震多发的原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地震多发区分布图材料二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汶川县(31°N,103.4°E)发生里氏8.0级地震。
高中地理湘教版选修五 自然灾害与防治第二章第三节 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教学课件 (共21张PPT)
2019年4月8日
1
认识泥石流、滑坡灾害
概念 分类
泥 石 流
滑 坡
认识
概念
暴雨泥石流 认识
分类 概念
冰川泥石流 泥石流
泥 石 流
滑 坡
认识
概念
2
研究泥石流、滑坡灾害
分布规律 发生机制
1.我国滑坡、泥石流的时空分布特点。
2.分析贵州滑坡、泥石流的形成原因。
3.总结归纳地质灾害成因分析的基本方法。
泥石流、滑坡的概念 泥石流的分布
泥石流、滑坡的时空分 布
时间分布 空间分布
泥石流、滑坡的成因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泥石流、滑坡的危害和防 治
危害 防治措施
OVER
谢谢
102°E
中国地形图
中国干湿状况图
燕山 太行山 龙门山 邛崃山 大凉山 乌蒙山
大兴安岭
太行山
巫山 雪峰山
研究
分布
1.与地形地势关系密 切,主要分布在我 国地势的阶梯转换 处 泥石流 2.东部地区稀疏,西 部地区密集 3. 秦岭山地、川滇 山地是集中分布区 滑 坡
认识
分类 概念
我们来讨论解读泥石流、滑坡的形成原因?
成因
研究
分布
认识
分类 概念
探究活动二:贵州地区泥石流、滑坡的形成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小组间进行讨论,探讨贵州地区泥石流、 滑坡的形成原因?
2、保护植被是防止水土流失的一种有效方法,它不仅可以防 止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还可以改善生态环境。根据土质条 件和气候特点选择适当造林方法,科学种植。 3、进行滑坡、泥石流的调查勘测,圈定危险区域,制定防治 规划,对—些重要的危险区采取必要的工程保护措施。
高中地理第二章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第三节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学案湘教版选修5
第三节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1. 识记我国地震带、泥石流与滑坡的空间散布。
2. 理解泥石流、滑坡的形成原由。
我国的地震灾祸【自主学习】1.我国地质灾祸的特色:种类齐、散布广、危害大。
2.我国的地震灾祸(1) 基本特色①散布范围广。
②地震频次高,强度大。
③地震震源浅,危害大。
(2) 成因******************①我国位于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会处。
②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
3.散布西部东部散布天山地震带、昆仑山地震带、喜马拉雅地震带等台湾地震带、东南沿海地震带等特色不平均,呈条带状,大陆东部地震活动比西部弱1. 我国为何多地震灾祸?提示:我国地处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交界处,加之又处于世界两大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之间,因此地震多发。
2.祁连山地震带、秦岭地震带、燕山地震带、昆仑山地震带、汾渭地震带等并不是在世界两大地震带之间,为何这些地区也是地震的多发区呢?提示:内地地区地震带大概上与我国山脉散布相符合,而山脉自己就是地壳激烈运动的结果。
【中心概括】因为我国地理地点的特别性,结构断裂活动激烈,每年都有不一样程度的地震灾祸发生。
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祸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发生在我国的地震占全世界大陆地震发生次数的1/3 左右,地震死亡人数约占全世界的1/2 。
我国地震的散布、成因与危害以下:(1) 我国地震西多东少,这主假如因为西部地区地形地质条件比东部更为复杂,结构运动屡次,地壳更为柔弱所致。
但灾情倒是西轻东重,这主假如因为东部地区人口、建筑物以及城市等密度大,所以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富损失就特别大,灾情特别严重。
(2) 地震灾祸是伤亡人口最多、造成社会惧怕心理最严重的灾祸,地震造成的财富损失与地震烈度和财富的易损性相关。
【追踪训练】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台湾高雄市2016 年2 月6 日清晨 3 点57 散发生里氏 6.7 级地震,全台都有震感,此中台南市受损最为严重,多处建筑倾斜甚至坍毁。
高中地理 2.3 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同步学案 湘教版选修5
2.3 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同步学案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汶川县(31°N,103.4°E)发生
10月8日12时,四川汶川地震已造成69 229
人。
紧急转移安置1 500.634 1万人,累计受灾人数根据材料一,说明我国地震的分布特点。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此次地震造成巨大损失和伤亡的原因。
方法技巧
教材题解
.河北省、台湾省、云南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都属于多地震地区;湖南省不属于多地震地区;黑龙江省地震较少。
(市、区)与我国地震带的分布位置对照来判断。
①修路使岩体下部遭到破坏,。
高二地理湘教版 选修五 第二章 第三节 课时2 我国的泥石流与滑坡灾害
我国的泥石流与滑坡灾害[学习目标定位] 1.了解我国泥石流、滑坡灾害的基本特点和空间分布规律||。
2.学会分析泥石流、滑坡灾害的形成原因(产生机制)||。
一、我国的泥石流灾害1.我国泥石流与滑坡分布范围广、危害之大世界少有||,其形成与分布与地形、地势有着明显的关系||。
2.种类(1)暴雨泥石流: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和①半湿润、②半干旱地区气候过渡带的山地环境中||,干旱季节的风化提供了大量的松散物质||,湿润季节的③降雨成为泥石流暴发的主要激发因子||。
(2)冰川泥石流:主要分布在④102°E以西的高原上||,致灾效应不突出||。
3.成因:泥石流的形成可以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在具备泥石流发生的地质和地形条件时||,⑤降雨往往成为决定性因素||。
⑥人为因素有时甚至变为主导作用||。
4.分布(1)大体以燕山、⑦太行山、龙门山、邛崃山、大凉山和乌蒙山一线为界分为两部分||。
(2)该线以西的⑧华北山地、黄土高原、⑨秦岭山地、⑩川滇山地和西藏高原东南部山地||,是我国泥石流主要发育区||,呈⑪带状或⑫片状分布||。
(3)该线以东的⑬辽东、⑭华东和中南山地以及⑮台湾、海南山地||,泥石流呈⑯零星分布||。
二、我国的滑坡灾害1.形成:我国滑坡的形成原因很多||,其中⑰暴雨是诱发滑坡的主要外部因素||。
2.季节:每年的⑱6~8月为我国滑坡灾害的主要活动期||。
3.分布:我国滑坡大致以大兴安岭—⑲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为界||,东部滑坡分布较为稀疏||,西部较为密集||。
其中以⑳秦岭—○21川西—○22滇西山地为极密集区||。
我国滑坡频率最高的省是四川省||。
思维活动1.为什么我国泥石流、滑坡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等地区?答案这里是我国平原向山地的过渡区||,斜坡较多||,又是东南季风与西南季风交互作用的地区||,降水较多||,还是黄土、喀斯特等可蚀性物质集中分布地区||。
同时人类活动广泛且程度大||,这些为泥石流和滑坡提供了有利的生成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1。
识记我国地震带、泥石流与滑坡的空间分布。
2。
理解泥石流、滑坡的形成原因。
我国的地震灾害【自主学习】1.我国地质灾害的特点:种类齐、分布广、危害大.2.我国的地震灾害(1)基本特点①分布范围广。
②地震频率高,强度大。
③地震震源浅,危害大。
(2)成因******************①我国位于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会处.②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3.分布西部东部分布天山地震带、昆仑山地震带、喜马拉雅地震带等台湾地震带、东南沿海地震带等特点不均匀,呈条带状,大陆东部地震活动比西部弱1.我国为什么多地震灾害?提示:我国地处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交界处,加之又处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因而地震多发。
2.祁连山地震带、秦岭地震带、燕山地震带、昆仑山地震带、汾渭地震带等并非在世界两大地震带之间,为什么这些地区也是地震的多发区呢?提示:内陆地区地震带大体上与我国山脉分布相吻合,而山脉本身就是地壳剧烈运动的结果。
【核心归纳】由于我国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构造断裂活动强烈,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地震灾害发生。
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发生在我国的地震占全球大陆地震发生次数的1/3左右,地震死亡人数约占全球的1/2.我国地震的分布、成因与危害如下:(1)我国地震西多东少,这主要是由于西部地区地形地质条件比东部更加复杂,构造运动频繁,地壳更加脆弱所致。
但灾情却是西轻东重,这主要是由于东部地区人口、建筑物以及城市等密度大,所以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就特别大,灾情特别严重.(2)地震灾害是伤亡人口最多、造成社会恐惧心理最严重的灾害,地震造成的财产损失与地震烈度和财产的易损性有关.【跟踪训练】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台湾高雄市2016年2月6日凌晨3点57分发生里氏6。
7级地震,全台都有震感,其中台南市受损最为严重,多处建筑倾斜甚至倒塌。
截至发稿时,已有245人获救,11人死亡,400多人受伤,目前仍有人员受困,救援仍在持续。
据此并结合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分析台湾多断层分布的原因。
(2)①处发生地震时,比较②、③两地的烈度差异,并说明成因。
(3)列举②处地震可能引发的次生灾害。
解析:台湾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俯冲碰撞地带附近,地壳强烈活动形成断层.①地发生地震,较近的②地震中距小,附近断层多、地壳稳定程度差,所以烈度更大;此地地势起伏大、降水强度大,可能引发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答案:(1)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剧烈,导致岩层受力断裂错位.(2)②较大.原因是②地距震中较近,且地质构造不稳定。
(3)滑坡、泥石流。
我国的泥石流与滑坡灾害【自主学习】1.泥石流灾害(1)我国的主要类型①暴雨泥石流:发生在我国西部和半湿润、半干旱地区气候过渡带的山地环境中。
②冰川泥石流:主要发生在102°E以西的高原上。
(2)分布特点以西分界线以东我国泥石流的主要发育地区,呈带状或片状分布燕山、太行山、龙门山、邛崃山、大凉山和乌蒙山一线呈零星分布(1)成因错误!(2)主要活动期:每年的 6~8月.(3)分布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差异东、西部差异东部较为稀疏;西部较为密集,极密集区为秦岭—川西—滇西山地省际差异四川省频率最高,其次是陕、云、甘、青、贵等省1.为什么我国泥石流、滑坡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等地区?提示:这些地区是我国平原向山地的过渡区,斜坡较多,又是东南季风与西南季风作用的地区,降水较多,还是黄土、喀斯特等可蚀性物质集中分布地区.同时人类活动广泛且程度大,这些为泥石流和滑坡提供了有利的生成条件.2.人类活动是如何诱发地质灾害的?提示: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以间接或直接地诱发地质灾害。
例如,人类对植被的破坏,使地表径流的水量和汇水速度加大,是泥石流日趋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人类修建水库若选址、设计不当,易诱发地震。
人类大规模的工程活动,造成滑坡等灾害的事件时有发生。
【核心归纳】1.列表比较两种泥石流泥石流类型分布地区形成原因暴雨泥石流我国西部和半湿润、半干旱地区气候过渡带的山地干旱季节的风化提供了大量的松散物质,湿润季节的降雨成为主要的激发因子冰川泥石流102°E以西的高原上冰川融化沿坡流动形成3.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是该地区地质、地貌、气候、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如下所示:1.图解滑坡的发生机制2.图示法记忆我国滑坡、泥石流的分布区【跟踪训练】2015年6月30日凌晨,四川马尔康县红苕沟因暴雨致泥石流爆发,约2 000方泥石流冲击体顺山势而下。
截至 7月 1日12时,泥石流造成200余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1600余万。
读我国地震和泥石流的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A地区是我国泥石流多发地区,分析导致该地区泥石流多发的自然原因。
(2)图中B地区泥石流较A地区少,试分析原因。
(3)哪些人类活动可直接或间接地诱发泥石流?(4)减少泥石流的发生,减轻其危害的针对性措施有哪些?解析:(1)图中A地区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影响泥石流的自然原因可从气候、地形、地质条件和植被条件等方面分析。
(2)图中B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结合泥石流的主要影响原因及B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分析即可。
(3)人类活动对植被和地形坡度的影响是加重泥石流的主要表现。
(4)针对影响泥石流的主要人为原因,可从植被的保护和加强对坡地的保护等方面分析。
答案:(1)地壳活动频繁,岩层破碎;地形起伏,相对高差大;夏季降水量大且多暴雨。
(2)B地地处内陆,气候干燥,降水稀少。
(3)砍伐森林;大规模的工程活动.(4)加强植树造林;人类的大型工程建设,要注意保护当地植被,保持生态平衡;可建设一些护坡工程.对点练一我国的地震灾害1.结合材料,写出本次地震容易诱发的次生灾害,并分析此次地震造成巨大人员伤亡的原因。
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余震达1 335次.震区人口密度大,降雨多并且伴有雷电,给救灾带来极大困难,地震共造成617人死亡,3 143人受伤.下图示意本次地震地理位置。
解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本次地震容易诱发的次生灾害有滑坡、泥石流、崩塌等。
此次地震造成巨大人员伤亡的原因主要从震级、震源深度、次生灾害及人口密度等方面分析.答案:次生灾害:滑坡、泥石流、崩塌等。
原因:震级较高,震源浅,震中地质条件复杂;地震造成严重崩塌、滑坡及大量地质灾害隐患;雨季降水多,易诱发泥石流;灾区人口密度大,救灾难度大.对点练二我国的泥石流灾害2.下图为京津冀地区泥石流灾害风险等级分布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该地泥石流灾害高风险区的空间分布特点,并分析其自然原因。
(2)说出为防范泥石流灾害应采取的措施.解析:第(1)题,注意高风险区在图中的位置,空间分布要用图中信息(山脉、河流)来回答;泥石流灾害成因可从地势起伏、松散物质、降水等角度分析.第(2)题,防范措施包括灾前预防、灾中应急等方面。
答案:(1)泥石流高风险区主要分布于北部和西部山区河谷地段。
该地地质条件复杂,地表碎屑物多;地势起伏较大,沟谷发育;降水集中,多暴雨。
(2)关注当地气象及灾害预报;遇到泥石流时,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的方向逃离;不要在河滩和山谷中露营(大雨时不宜在沟谷停留;不宜在有大量固体堆积物的陡坡下避风、避雨)。
错误!1.我国最主要的地质灾害种类有( )A.泥石流、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B.地震、泥石流、滑坡C.地裂缝、地面塌陷、地面沉降D.地震、火山、海水入侵解析:选 B.影响我国的地质灾害有十多种,其中分布广泛、危害严重的主要有地震、泥石流、滑坡。
巴西东南部地区遭遇强降雨后引发某种地质灾害,当时造成至少419人死亡。
灾害发生后,特雷索波利斯镇居民告诉巴西《圣保罗报》记者:“我在这里居住25年。
从未见过这种事……我的住处地势高,从高往下看,一片‘泥海’,不少人爬树自救。
”结合该居民的话,完成2~3题.2.这种地质灾害多发生在我国( )①云南省南部②四川省中部③辽宁省东部④西藏自治区喜马拉雅山地A.①②B.③④C.①④ D.②③3.长江干流沿岸也是这种地质灾害的频发区,这里一旦发生这种灾害,可能会()①造成人员伤亡②破坏水利工程③阻断航运④引发滑坡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解析:第2题,“泥海”是关键词,说明这种地质灾害是泥石流.云南省西北和东北山区、四川省西部的秦巴山区多发生泥石流。
第3题,泥石流一般不会引发滑坡。
答案:2。
B 3.D4.我国地震和灾情的分布特点是()A.东多西少,东重西轻B.东少西多,东重西轻C.东多西少,东轻西重D.东少西多,东轻西重解析:选B.我国的地震具有西多东少,灾情具有东重西轻的特点。
5.下列关于滑坡和泥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泥石流是山区暴发的特殊洪流B.滑坡和泥石流在平原上也常有发生C.泥石流破坏力很强,而滑坡则无破坏力D.滑坡会破坏或掩埋坡上和坡下的农田、建筑物和道路,不会造成人员伤亡解析:选A.滑坡和泥石流发生在山区,破坏力均较大,滑坡会造成人员伤亡。
6.滑坡和泥石流在地域上具有()A.广泛和相对集中的分布特点B.类型齐全的特点C.暴发频繁的特点D.规模巨大的特点解析:选A。
我国滑坡和泥石流在地域上具有广泛和相对集中的分布特点。
7。
右面为“醉林示意图",导致醉林现象发生的地理现象是()A.崩塌B.滑坡C.水土流失D.地震解析:选B。
由图中坡体整体滑动的特征,可以确定为滑坡现象.8.读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分布图,回答问题。
(1)我国滑坡和泥石流多发区位于________(填代号),分析原因。
(2)②处泥石流多发生在________季,原因是什么?(3)③处滑坡和泥石流较少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答案:(1)①位于我国第一二级阶梯交界处,地势陡峻;位于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丰富;植被破坏较为严重.(2)夏夏季气温高,大量积雪和高山冰川融化形成洪水,产生泥石流.(3)③处位于我国塔里木盆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降水稀少,以沙漠为主,因此滑坡和泥石流较少发生。
错误!我国主要的地质灾害是地震、滑坡和泥石流,影响最大的是地震灾害.读某年我国5级以上地震分布图,完成1~2题。
1.由图中内容分析下列关于我国地震的叙述,正确的是()A.东多西少B.西部灾情重于东部C.青藏和台湾是地震多发区D.地震都在板块交界处2.下列关于我国地震灾情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A.随着科技发展,经济损失下降B.人口密度加大,地震引发的死亡人数上升C.经济飞速发展,防震、抗震设施落后,经济损失上升D.科技进步,抗震能力提高,死亡人数下降解析:第1题,我国地震西多东少,灾情东重西轻,地震分布基本遵循活动性断裂带的分布.新疆、青藏、华北和台湾是我国地震多发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