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地理知识点高中地理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6章自然灾害第2节地质灾害课件
2.地震的量度指标 (1)震级。 地震 能量 的大小。一次地震只有 一个 震级。 (2)烈度。 地震时某一地区地面受到的影响和 破坏程度 。一次地 震可以有多个烈度。
微思考地震烈度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 提示:如下图。
3.地震构造示意图
名称 震源 震中 震源 深度
等震线
震中距
地震波
西南地区为什么地质灾害多发?
提示:西南地区是地质灾害多发区,该区地质灾害是地质、 地貌、气候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①我国西 南地区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上,地质构造很不稳定,断 层带分布广泛,很容易发生地震。②西南地区属于东部季风 区,气候湿润,降水丰富;地势起伏不平,大大增加了重力作用, 一旦发生暴雨,或者连续降雨,使得山体岩石松动,很容易发生 滑坡、泥石流。③乱砍滥伐,毁林开荒,使得山体植被覆盖率 急剧减少,更是大大增加了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概率。
下图示意三峡库区滑坡频率(月滑坡次数占全年滑坡次数的 百分比)与月均降水量关系。读图,回答3~4题。
3.上图表明该库区滑坡多发的诱因是( )
A.年降水量少 B.夏季降水多
C.冬季降水少 D.降水季节分配均匀
4.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岸滑坡概率增大,主要是因为水库水体的
()
A.流速减小
B.流速加大
C.水位涨落幅度增大 D.水位稳定
A.泥石流 B.地面沉降 C.陨石坠落 D.滑坡 答案:D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公路一侧山体发生滑坡。泥石流是突 然爆发的流体沿着陡峻的山沟前推后拥,奔腾而下,在很短时 间内将大量泥沙石块冲出沟外,漫流堆积。地面沉降是由于 过度开采地下水,形成地下漏斗区,使地表整体陷落。陨石坠 落形成环形坑。滑坡是山体斜坡上不稳定的岩体和土体,在 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思维导图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思维导图1、滑坡的成因、危害与防治
2、洪涝的形成
3、雾的形成
【解题必备】
1.自然灾害分布的一般描述
(1)空间分布:集中分布在……地区,由……向……减少(或增加)。
(2)时间分布:主要发生在……季,……季多发,……季较少。
2.自然灾害成因的分析思路
主要从自然原因(气候、地形、河流、植被、土壤)和人为原因两方面综合分析。
气象灾害侧重气候、河流等方面;地震、火山侧重地壳运动等内力作用方面;滑坡、泥石流需要结合内、外力作用综合分析。
3.防灾措施
(1)工程措施:修建各种减灾、防灾工程,如在河流沿岸建防洪大堤、防护林、实施护坡工程等。
(2)非工程措施:加强灾害的宣传教育,树立减灾、防灾意识;建立、健全法规体系;加强对灾害的监测和预报;建立灾害应急机制,增强应急救援能力等。
高中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汇总
3、干旱和旱灾(属于气象灾害)☆我国东部季风区灾情重:人口稠密、城市众多、经济发达。
干调洪泄洪能力不足。
人为因素:③上游滥伐森林,涵养水源功能下降④中游围湖造田、建垸,湖泊面积减少,调节能力下降⑤下游建筑物占据河道,人类活动进入洪水高风险区,放大了“灾情”。
我国洪水类型比较:(1)时空分布特点及变化:①水华主要分布在内陆湖泊区,部分河段也有发生;赤潮主要发生在海湾地区,尤其南方海湾地区更易发生。
②主要发生在热量充足的夏秋季节。
③变化:目前我国赤潮的发展趋势是赤潮范围扩大,持续时间增长,赤潮种类增多,赤潮发生从明显的季节性转向全年化。
(2)成因及形成条件:①纬度较低,水温高;②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排放;③静水环境。
三、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地理背景:(一)自然背景:(1)气候背景:①我国东部濒临太平洋,面对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区(西北太平洋台风区)。
②位于最大的季风气候区,受强大的季风环流控制,降水时空分布极为不均。
③气候复杂多变,气候不稳定性强。
(2)地形地质背景:①地形复杂多样,西高东低,起伏较大,以山地丘陵为主。
②太平洋板块俯冲,印度洋板块碰撞,地壳运动活跃。
③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
(3)生物背景: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土壤和植被类型多样,滋生和繁殖了多种多种的有害生物。
(二)人文背景:(1)过度利用,生态环境脆弱: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长期积累的对自然的过度利用,形成了脆弱的生态环境。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效应往往以各种灾害的形式表现出来。
(2)承受能力和抵御能力差:社会经济系统对自然灾害的承受能力和防御能力低下。
2.抗灾:③加强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④开展减灾工程的建设,提高灾区的承灾能力。
3.救灾和重建:⑤建立健全救灾指挥机构,编制突发性灾害应急预案。
⑥建立机动完善的救援体系。
⑦建立健全全社会的灾害保险工作,积极组织灾后重建工作。
第六章自然灾害(背诵版)-高中地理全册必背章节知识清单
Chapter 6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一节气象灾害知识点1:洪涝灾害1.概念:因连续性的降水或短时强降水导致江河洪水泛滥,或积水淹没低洼土地,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
2.分布:主要受气候因素和地形因素的影响。
(1)气候:主要分布于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季风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2)地形:沿河、沿海地势低洼地区。
3.危害(1)洪水常常淹没农田、聚落等,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用水困难等。
(2)洪涝还会引发河流泥沙淤塞、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制约区域经济发展。
(3)洪涝过后易发疫情,威胁人类身体健康。
(4)人口越密集、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洪涝造成的损失越大。
4.我国的洪涝灾害我国洪涝频繁且灾害严重,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
此外,广大山区也常受到洪水侵袭。
知识点2:干旱灾害1.概念(1)干旱: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的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现象。
(2)旱灾:当干旱持续时间较长,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时,称为干旱灾害,简称旱灾。
2.频发区: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
3.危害:极易造成农作物大量减产,乃至颗粒无收;也会影响牧草生长、加剧草场退化和沙漠化;还会引发水资源短缺,造成人畜饮水困难,严重时甚至影响经济发展乃至社会稳定。
此外,干旱极易引发沙尘暴、火灾、虫灾等灾害。
4.我国旱灾: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是旱灾多发区,其中华北地区的旱灾发生最频繁、影响最严重。
知识点3:台风灾害1.概念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形成并强烈发展的大气旋涡,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
2.频发区西北太平洋是世界上台风发生频率最高的海域。
3.危害(1)狂风能吹倒房屋,拔起大树,破坏交通、通信设施等。
(2)暴雨会引发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并危害近海养殖。
(3)风暴潮侵蚀海岸,破坏海堤,造成海水倒灌。
4.我国台风(1)台风源地:西北太平洋。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总结一、主要灾害的地域特点和形成原因:1、水土流失问题(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长江黄河中上游地段)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植被稀少;黄土土质疏松(黄土高原)、山区坡陡(南方低山丘陵)。
(2)人为原因:过度开垦(陡坡开荒)、过度樵采,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黄土高原)。
(3)治理的措施:控制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强生态建设(黄土高原);保护天然草场、草地,及时对土地进行复垦(采矿后)发展立体农业(南方山区);综合多种措施,解决农村生活用能问题(如营造薪炭林、发展沼气池、推广省柴灶等控制人口数量。
(4)治理的意义:a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经济效益b建立生态农业模式,建立良性生态系统,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生态效益c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式。
社会效益2、荒漠化问题:(我国典型的地区:西北地区)(1)产生的原因:a自然原因:全球变暖,蒸发旺盛;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鼠害;蝗害。
b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
(2)治理措施:a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b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c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d禁止采伐发菜等;退耕还林、还牧e综合多种措施,解决农村生活用能问题(如营造薪炭林、发展沼气池、推广省柴灶等);控制人口数量。
(3)治理意义:a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b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c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3、干旱缺水问题:(我国典型地区:华北地区、西北、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1)产生原因:a自然原因: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变率大;春季蒸发旺盛。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完整版
不同点 ①运动物质的体积大小不同 ②泥石流形成必须有水的参与
危害
破坏或掩埋坡上和 坡下的农田、建筑 物和道路,造成人 员伤亡。
泥石流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内,流出数 十万乃至数百万立方米的物质,堵塞江 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 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 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三、海洋灾害:
风暴潮
北方海区沿岸为多。
不仅毁坏船只,而且破坏房屋、农田、海堤以及码头、港口等工程
主要危害 设施,并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受灾体的价值越高,造成的损
大。 人为原因——①过度放牧②过度开垦③过度砍伐④不合理的利用水
资源。 危害:①农作物、林木干枯死亡;②河塘、湖泊干涸;③人畜用水、工 农业生产用水困难,粮食减产;④局部地区社会动荡。(影响经济发展 和社会安定。) 治理措施:①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干旱区的农业
生态环境,有利于减轻或避免干旱的威胁;②在干旱多发地 区,选择耐旱的作物(或改良作物品种);③开展农田水利基 本建设;④营造防护林;⑤改进耕作制度;⑥跨流域调水。 我国干旱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干旱在我国一年四季均有可能发生。 春旱主要发生在黄淮流域及其以北地区,华北地区发生春旱的几率 在70%左右,有“十年九春旱”之说。有的年份春旱可持续到6,7月
区,我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地区和美国东部海
岸。)
中国影响程度:南部沿海(广东、海南、台湾)最重,依次闽、浙、
苏、鲁、辽;
原因:①低纬度广阔的湿热洋面;②强烈的上升气流;③地转偏向力的
影响;
影响:
不利:台风灾害由狂风、巨浪、暴雨、风暴潮造成。引发洪涝,冲毁农
田和房屋建筑,中断交通、通信和输电线路。引起海难事故和人员伤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高中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知识是青年人的最佳的荣誉,老年人最大的慰藉,穷人最宝贵的财产,富人最珍贵的装饰品。
高中地理必修一常见自然灾害及防御
高中地理必修一常见自然灾害及防御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自然灾害如同隐藏在暗处的“敌人”,时不时就会给我们带来困扰和损失。
在高中地理必修一中,我们会学习到一些常见的自然灾害以及相应的防御措施。
了解这些知识,不仅有助于我们应对可能面临的危险,还能增强我们保护自己和他人的能力。
一、气象灾害(一)洪涝灾害洪涝灾害是由于暴雨、大暴雨或持续性降水,使得江河洪水泛滥,淹没大片地区,造成大量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灾害。
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自然因素,比如短时间内的强降水、流域的地形地貌等。
另一方面是人为因素,像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河道被侵占等。
洪涝灾害的危害巨大。
它会淹没农田,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冲毁房屋、道路和桥梁,影响交通和通信;还可能引发疫病的传播,威胁人们的健康。
那如何防御洪涝灾害呢?首先,我们要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及时掌握雨情和水情。
对于河流流域,要加强水利工程建设,比如修建水库、加固堤坝等,提高防洪能力。
在城市中,要完善排水系统,避免积水。
同时,我们也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增加植被覆盖,减少水土流失。
(二)干旱灾害干旱是指长期无雨或少雨,导致土壤水分不足,农作物生长受到影响,甚至出现人畜饮水困难的灾害。
造成干旱的原因包括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
在气候方面,某些地区常年降水稀少,容易发生干旱。
而人类不合理的用水、过度开垦等行为也会加剧干旱的程度。
干旱的危害不容小觑。
它会使农作物减产,造成粮食短缺;影响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水;还可能导致土地沙漠化,破坏生态平衡。
防御干旱灾害,需要我们采取多种措施。
比如,推广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修建水利工程,进行跨区域调水;调整农业结构,种植耐旱作物等。
(三)台风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海洋上的强烈气旋,常常带来狂风、暴雨和风暴潮。
台风形成于广阔的热带洋面,那里温度高、水汽充足。
当这些条件满足时,就容易形成台风。
台风的破坏力极强。
狂风能吹倒建筑物、折断树木;暴雨可能引发洪涝灾害;风暴潮则会冲毁海堤,淹没沿海地区。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的知识点地总结
⾼中地理⾃然灾害的知识点地总结各种⾃然灾害重要知识点总结【地质灾害】地震⼀、与其他灾害相⽐地震具有的特点:突发性强、破坏性⼤、社会影响深远、防御难度⼤。
⼆、地震分布:地震多分布于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跃,⼀般呈带状分布。
我国地震西多东少,主要有青藏、新疆、华北、四个多发区。
三、成因:岩层在⼒的作⽤下发⽣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发⽣震动,造成地震。
四、危害:⼈员伤亡、房屋倒塌、桥梁断落、⽔坝开裂、铁轨变形、⼭体滑坡、还可能引发⽕灾、⽔灾、堰塞湖、瘟疫等次⽣灾害。
五、防治措施:①加强地震监测与预报②采取有效的避震措施③增强房屋等建筑物的抗震性④增强抗震意识⑤提⾼震后救灾应急能⼒等滑坡、泥⽯流⼀、滑坡1.成因(1).⾃然原因:岩体破碎、地势起伏⼤、植被覆盖较差、暴⾬集中。
(2).⼈为原因:破坏植被、不合理的⼯程建设(如修⽔库、⼭脚下采⽯等)2.影响滑坡危害程度的因素有:滑坡体的位置⾼低、体积⼤⼩、移动速度快慢、移动路径远近等。
⼆、泥⽯流的成因1.地形:坡陡⾕深的⼭区,岩⽯破碎,松散碎屑物质多2.植被:植被缺乏,⼭坡表层缺少保护3.⽓候:暴⾬或连续性降⾬或冰雪融⽔汇集4.⼈类破坏植被等不合理的活动三、滑坡和泥⽯流的危害1. 破坏森林、农⽥、道路;2.摧毁城镇、村庄;3.造成⼈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4.泥⽯流能堵塞江河,形成堰塞湖,造成洪涝灾害。
四、滑坡泥⽯流的防御措施1.加强监测预报2.提⾼⼈们的防灾意识3、建⽴健全法律体系 4.建⽴应急预案5、加固稳定变形⼟体6、建⽴护坡、挡墙、格栅坝等⽀挡物7、植树造林,保护植被,提⾼植被覆盖率8、暴⾬过后注意滑坡迹象,及时转移居民9.掌握⼀些⾃救互救知识,发⽣泥⽯流时,沿与泥⽯流垂直的⾼处逃跑,并保护好头部。
五、中国的滑坡、泥⽯流1.我国滑坡、泥⽯流多发、危害⼤的原因(1)我国⼭地⾯积⼴、地质构造复杂、岩性相对松软(2)降⽔集中、多暴⾬,(3)植被破坏严重,(4)⼭区⼈⼝较多、耕地⾯积较⼤,铁路运营⾥程长,⼈⼝财产相对集中2.我国滑坡、泥⽯流的空间分布特点(1)空间分布不均(2)分布⼴泛⼜相对集中(3)主要发⽣在⼭区,云贵⾼原、盆地、黄⼟⾼原较集中(4)西密东疏,西南地区是重灾区六、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①地质构造复杂,构造运动强烈,多地震,诱发滑坡和泥⽯流;②地貌类型多变,地势起伏⼤,⼤斜坡多,易发⽣滑坡;③降⽔多,尤其是⼭区多暴⾬、久⾬天⽓,极易发⽣泥⽯流;④⼈为因素,如开垦、开矿等,诱发或加剧滑坡和泥⽯流。
2023年高中地理选修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
自然灾害与防治一.重要自然灾害的类型、成因、分布及危害1、自然灾害的重要类型和特点①自然灾害按成因和特点提成四类:气象灾害(干旱、洪涝、热带气旋)、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海洋灾害(风暴潮、海啸、赤潮)、生物灾害(病害、虫害、草害、鼠害)。
②自然灾害的特点从空间分布看——广泛性与区域性。
从时间角度看——频繁性与不拟定性、周期性与不反复性。
从各种自然灾害之间的关系看——联系性。
从所导致的危害看——不可避免性与可减轻性、严重性。
2、重要的气象灾害气象自然灾害是发生在地球大气圈的自然灾害,涉及洪涝、干旱、台风、寒潮、干热风等,是影响我国最大的自然灾害。
3、重要地质灾害地震内力作用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的地面震动震级:衡量地震释放能量大小。
烈度:衡量地面受到影响和破坏限度,重要取决于震级,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构造等相关分布广泛、危害大、伤亡大、突发性强重要集中于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滑坡外力作用(斜坡重力作用)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受三个基本因素控制:不稳定的山坡形态、软弱面的存在和破坏平衡的触发作用分布广泛,危害大,伤亡大,突发性强重要集中在地形崎岖的山地,如欧洲南部的阿尔卑斯山区、中国的横断山区、南美安第斯山区4、重要海洋灾害类型成因重要分布地区海啸是由于海底忽然变动引起海水的大幅度升降而形成的巨大波浪附近多地震的海域,如太平洋西岸的印度尼西亚群岛、东亚东部、美洲西部沿海风暴潮是由热带或温带气旋等大气运动所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降附近多台风、飓风的沿海地带,如印度洋北岸的南亚南部沿海、太平洋西岸的东亚沿海地区二、我国的重要自然灾害1、我国重要自然灾害类型及区域分布灾害种类区域分布因素旱灾黄淮海平原、东北平原为多发区季节降水和年际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洪涝长江中下游平原、黄淮海平原为多发区受夏季风强弱的影响大,锋面雨带进退快慢的影响台风东南沿海地区为多发区濒临西北太平洋低温冷害东北地区为多发区纬度高、气温低、接近冬季风源地地震东南沿海、华北、西北、西南为多发区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滑坡、泥石流西南地区为多发区地形崎岖,地质构造复杂,降水多,强度大2、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分布地区重要灾害形成环境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海洋灾害带重要指东部和南部海域以台风、风暴潮、暴雨、赤潮等为主受海洋环境影响对海洋渔业和海洋钻井平台、船舶、港口导致危害东南沿海灾害带重要指连云港以南的东南沿海地区以台风、风暴潮、暴雨、洪涝、海水入侵等为主受海洋与陆地双重环境影响对城市、港口、海水养殖等导致危害东部灾害带重要指第三级阶梯洪涝、旱灾、病虫害等为主,此外东北的霜冻、华北的地震也很显著是许多大江大河的下游地区对农业和城市危害严重中部灾害带重要指第二阶梯以暴雨、洪涝、交通雪灾、地震、滑坡、泥石流等为主是自然环境复杂、地表物质不稳定的地带对农业、工业及交通与建筑物导致严重灾害西北灾害带重要指西北内陆的新、甘、宁、内蒙古西部地区以地震、沙尘暴、霜冻、干旱、病虫害等为主是中国的干旱区对绿洲农业、城市建筑和畜牧业导致灾害青藏高原灾害带重要指藏、青和川西北部以暴风雪、地震、山崩等为主是中国的高寒区对畜牧业导致严重危害3、我国重要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灾害多发地区多发季节成因防治措施伏旱长江中下游7月副高控制组织抗旱,此时的台风雨可缓解旱情台风东南沿海夏秋海上强烈的热带气旋及时监测预报,营造沿海防护林,提高公众灾害意识风沙天气三北地区春秋两季,以春季最严重西北季风吹扬,干旱地区的沙尘向东南方向扩散营造防护林,退耕还林暴雨洪涝除西部一些沙漠地区外的广大地区夏秋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连续时间长,如锋面、气旋等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加强洪泛区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警系统等干旱华北、西北地区冬春长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调整农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选择优良作物品种,开展水利设施建设,营造防护林,改善耕作制度4、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灾害多发的因素①长江流域水文灾害多发的因素②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因素人为因素自然因素西南和东南季风阶梯的交界处多中下游地势低东部沿海暴雨洪涝风暴潮滥伐山林围湖造田、泥沙淤积我国的经济核心地带水文灾害灾情严重③华北地区气象灾害多发的因素4、灾害链许多自然灾害发生之后,经常会诱发或同时爆发出一连串的次生灾害,这种现象就称为灾害的连发性或灾害链。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
1、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是指能够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损失的自然事件。
分类:按成因和过程,可将自然灾害划分为: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气象灾害(洪涝、干旱、暴雨、寒潮、台风等)、生物灾害(病虫害等)、海洋灾害(海啸等)。
自然灾害的特点:复杂性、周期性、突发性、多因性、群发性、潜在性
2、自然灾害的危害:
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还有各种间接损失,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我国发生频率最高、影响范围最广的自然灾害是洪涝和干旱,另外,地震的危害程度也很大。
3、中国的洪涝灾害
(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主要的洪涝灾害
洪涝灾害包括洪水和雨涝两大类型,往往同时发生。
洪水:指气候季节性变化引起的特大地表径流不能被河道容纳,或因山
洪而使江河水位陡涨,导致河堤决口,水库溃坝,城镇和农田淹没的现象。
雨涝:指因长期大雨或暴雨造成洼地积水不能及时排除,而形成灾害的现象。
我国东部锋面雨推移规律(正常年份):
四、五月(E),南部沿海进入雨季;
六月七月(D),长江中下游“梅雨”;
七、八月(C),华北、东北多雨;
九月,雨带迅速南移;
十月,大陆雨季结束。
其他原因:流域地貌特征(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植被分布(森林覆盖率)人类活动:滥垦滥伐,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河道淤塞;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萎缩。
治理措施:植树造林、恢复天然植被、修建水库、整治河道、加固大堤、退田还湖;
非工程措施:建设分洪蓄洪工程、加强洪泛区管理、建立灾情预警系统、实行防洪保险等。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第六章 自然灾害 第二节 地质灾害
包括( C )
A.西部地形以平原为主,经济活动频繁 B.西部人口稠密,聚落众多
C.西部人们的抗震避险意识较差
D.西部经济发达
[解析] 台湾西部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人口稠密,经济发达,聚落众多,经济活动频
繁,这是导致台湾岛的西部灾情比东部严重的原因,而不是人们的抗震避险意识较差。
探究点二 滑坡和泥石流
链接生活
我国地震的分布特点 我国地震分布特点是东少西多,地质构造特点是大致以105°E为界分为东、西两个部 分。中国西部地区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活跃、最强烈和最密集的地区。环太平洋地震 带对我国台湾及其附近海域影响最大。地震带的分布基本遵循活动性断裂带的分布。
图表点拨
读教材图6.12“滑坡”与图6.13“泥石流”,思考: (1) 分析阿富汗滑坡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自然原因。 提示 地形坡度大,松散物质多,又遭强降水,导致滑坡强度大。 (2) 滑坡、泥石流有什么共同点? 提示 都具有突发性,都多发生在山区;二者的发生机制都是地质、地貌、水文、气象 因素。
第六章 自然灾害
第二节 地质灾害
1 基础落实·必备知识全过关 2 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
课程标准呈现
核心素养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地震、滑坡与泥石流的概念、分类与分布规律,提
运用资料,说 高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素养。
明常见自然灾 2.运用资料,分析地震、滑坡、泥石流的成因,提高综合思维素养。
害的成因。 3.结合相关材料,分析各类地质灾害对人们生产与生活的影响,提高 人地协调观素养。
情境探究
2021年4月23日晚至24日凌晨,受强降雨影响,甘肃省临夏回族 自治州部分地区发生山洪泥石流和滑坡灾害,折达公路张家塬1号隧 道和2号隧道之间棚洞处,大量泥沙涌入隧道导致交通中断,淤泥量 约9 000立方米,导致折达公路交通中断;东乡县唐汪镇照壁山村一 处山体发生滑坡,土方量约28 000方,致使500米灌渠被毁,影响照壁山村、河沿村 210户群众约190亩(1亩=1/15公顷)耕地灌溉。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类型总结表》
自然灾害类型总结表一、气象灾害:热带气旋、干旱、寒潮主要自然灾害热带气旋干旱(旱灾)寒潮概念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的深厚的低气压涡旋。
干旱是因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量少而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
旱灾的发生是某一时期降水比多年平均偏少的情况,导致地区经济活动(尤其是农业生产)、人类生存受到危害。
因此,干旱地区不一定发生旱灾,而湿润地区也可能发生旱灾寒潮是一种大范围强冷空气活动,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深秋到初春季节。
形成条件(1)广阔的暖洋面,海水温度在26.6°C以上,提供热带气旋高温、高湿的空气.(2)热带存在低层扰动提供持续水汽输入(3)地转参数f大于一定值(纬度大于5°的地区),有利于形成强大的低压涡旋降水比多年平均偏少,致使地区经济活动,人类生存受到危害。
范围很大的冷气团聚集到一定程度,在适宜的高空大气环流作用下,就会大规模向南入侵,形成寒潮天气。
分布地区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中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和美国东部海岸。
北非、南非、北美、南美的副热带西海岸;北美、南美和澳大利亚内陆地区北半球的中高纬度中国分布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南方更加严重。
五个旱灾中心:华北区、华南区、长江区、华南区、东北区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受到寒潮的影响,除西藏、云贵地区;四川、重庆地区;海南、台湾一带危害台风在海上移动,会掀起巨浪,狂风暴雨接踵而来,对航行船只造成严重威胁。
(2)当台风登陆时,狂风暴雨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尤其对农业、建筑物的影响更大。
(1)河流干涸、田地龟裂、草原枯死、作物收成受到严重影响。
(2)人畜饮用水困难,甚至出现粮食短缺。
(3)导致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1)农牧业生产遭受损失。
(2)严重时,会造成交通、通讯受阻(3)影响人们的生活预防措施(1)加强台风的监测与预报(2)加固防洪大堤(3)加强防护意识与自救能力如海上渔船尽快回港避风;山区河边、山边住户特别要注意防洪水和滑坡、泥石流等关联灾害;对房屋和易吹倒的树木、雨棚等进行加固;将露于阳台、窗外的花盆等物品搬进室内(1)做好旱情的监测和预报(2)选择耐旱的作物(3)改善耕作制度(4)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5)科学用水,节约用水(1)加强寒潮的监测与预报(2)政府要处理由寒潮引起的一系列问题。
鲁科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自然灾害的成因
定义 单位
震级 表示地震释放能量大小 的等级
级
烈度 地面受到影响和破坏的程度
度
不 同 点
影响 因素
大小与地震释放的能量 有关
震级越大,烈度越大;震源越浅,烈 度越大;震中距越小,烈度越大;另 外还受地质构造和地面建筑物的影响
分类 依据
根据释放能量的大小
根据人们的感觉,室内设施的反应, 建筑及地面的破坏程度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在图一上指出世界主要地震带,并总结世界地震带的分布 规律。
图(略)。 地震带分布规律:都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
(2)地震后,新西兰政府为什么督促沿海居民搬迁到高处?
预防地震引发海啸。
(3)为什么这次地震图二中城市震感都很强烈?
震级高、震源浅。
(4)图二中新西兰城市受此次地震影响最小的是哪一个?为什 么?
③震中:震源上方正对着地面上的位置。
④⑤震震中级距::人根们据所释在放的能地量点大到小震中将的地距震离划分。的不同等级。
(4)危害:导致建筑物倒塌、道路损坏、资源环境破坏等,给 生命和财产造成重大损失。
(5)分布 ①主要发生地带:板块边界 是地球上最主要的地震分布带,板块 内部大大小小的断层活动带也是地震的主要发生地带。 ②世界主要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 、地中海-喜马拉雅多洪涝灾害的原因是地势低平, 排水不畅;降水集中于夏季;支流众多,上游来水量大。水库较多, 可以起到调蓄作用,不易发生洪涝灾害,故C项符合题目要求。第 5题,图示区域的雨季正常出现时间为7、8月份,此时该区域种植 的冬小麦早已收割完毕,故不会造成冬小麦减产或绝收,故B项符 合题目要求。
结果
导致洪水
低洼 通常洪水发生后在地势加相剧对
的地方会产生涝灾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知识点:中国自然灾害多发区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知识点:中国自然灾害多发区中国自然灾害多发区:
自然灾害易发区
灾害类型
主要原因
黄淮海平原灾害多发区
洪水、干旱和地震
旱灾:
① 夏季风停留时间短,降水量年际和季节变化大,尤其是在春季
②春季气温回升快、多大风天气、蒸发量大,加剧了春旱
③ 人口众多,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
水灾:
① 夏季风持续时间长;
②降水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年际、季节变化大
③ 该区域河网密度小,入海河流入口少,平原低平,低洼多,河流泥沙量大,河床淤积,导致河流排水能力差,洪水泛滥
地震:处于地震带上
东南沿海灾害多发区
洪涝、地震、台风等
① 它位于沿海,受到海洋的强烈影响,台风和风暴潮频繁
②由于台风以及季风气候的影响,该地区洪涝灾害严重
③ 该地区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地震带上。
地震常因板块运动而发生
黄土高原灾害多发区
水土流失与干旱
最根本因素: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土质疏松、植被稀少、夏季暴雨频繁),人类无节制地开发自然资源导致了生态环境更加脆弱。
川滇地震、滑坡、泥石流多发区
地震、滑坡、泥石流
① 四川和云南位于中国地形第一和第二阶梯的边缘。
地形主要是山区。
由于地表植被破坏严重,降水充沛,且集中在夏季,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
②该地域还处于我国著名的南北地震带和青藏高原边缘地震带上,构造运动活跃,地震较多,并且地震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当地的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1册 第六章 自然灾害 第三节 防灾减灾
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防灾减灾工作对于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有着十分重要的 作用。防灾减灾工作包括灾害监测、灾害防御、灾害救援与救助、灾后恢复四个 方面。 ( √ ) 2.大灾面前有大爱。雅安地震发生以后,某通信公司迅速行动起来,在积极为灾区 恢复受损线路保障通信的同时,向灾区提供了多种便利的通信服务,并向灾区捐献 大量的救灾物资。这种救援形式属于民间救济。 ( √ ) 3.现代大都市往往高楼林立,上下楼一般都要靠电梯。在地震发生时,住在高层的 人员,应快速乘电梯下楼,并迅速跑到室外。 ( ✕ ) 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因为地震发生时可能会发生断电或楼房变形,电梯不能正常 运转。正确的方法是根据建筑物布局和室内状况,审时度势,寻找安全的空间躲避, 如躲避在坚实的家具下或墙角处。
4.地震、滑坡、泥石流往往是突发的,若在山区遇到突发的泥石流,一定要向垂直 于泥石流前进方向的山坡上跑。 ( √ ) 5.我国东部地区夏季经常会突降暴雨,进而引发洪水灾害。当发现有人落水时,一 定要快速跳入水中实施救援。 ( ✕ )
这种做法是错误的。若发现有人落水,可以抛救生圈、救生衣等物品,或划船救援, 也可大声呼救,如果会游泳,则可以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情况下游泳去救人。
灾害监测
灾害防御 灾害救援 与救助对自然灾害的孕育、发生、发展和致 灾全过程进行② 动态 监测 修建水库、堤坝、防护林等防灾工程;施行防灾减灾的法律法规,开展减灾 ③ 教育
调动救援物资和人员,尽快稳定社会秩序、救治伤员、展开④ 心理 援助
尽快恢复灾区群众的生产生活,并促进灾区经济和⑤ 社会 的恢复和发展
2 |自救与互救
1.灾前准备 (1)在洪涝、⑥台风多发地区,居民应及时关注⑦ 天气预报 和灾害预警信息。 (2)在⑧ 地震 多发区,准备应急救援包,牢记地震撤离路线和附近应急⑨ 避难场所 位 置,经常参加地震⑩ 演习 活动,树立防震意识等。 2.灾中救助 (1)洪涝来袭时,应尽量向地势 高 的地方逃生。 (2)地震发生时,如条件允许,应及时、有序地撤到 安全 地带。 (3)遇到泥石流时,应向 垂直 于泥石流 前进 方向的山坡转移。 3.灾后自我保护 (1)注意饮食安全,防止感染 疾病 。 (2)灾害发生后,远离 危险 区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灾害地理知识点高中地理
自然灾害地理知识点高中1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一、自然灾害
1. 自然灾害发生的条件
(1)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2)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2.自然灾害系统由孕灾环境(四大圈层)、致灾因子(各种自然灾害)、受灾体、灾情四个方面共同组成。
二、自然灾害的影响
1.人员伤亡:包括生理伤害、心理和精神伤害。
2.财产损失:包括直接经济损失与间接经济损失,或个人经济损失与社会经济损失。
3.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
(1)特殊性:资源损失的灾情相对于人员、财产的损失灾情来说具有滞后性和隐蔽性
(2)对不同类型自然资源破坏的差异:非可再生资源受灾被毁后无法或很难恢复。
4.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异
在灾害强度相同的情况下,经济发展水平越高,防抗灾害能力越弱的地区,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就高越。
三、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人类超强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环境恶化,致使环境更不稳定,导致多种自然灾害频发。
四、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1.灾前防范意识、灾中的应急措施、灾后的自救互救行为,影响到人自身的易损程度。
(受灾体中人口最脆弱,一切灾损中人员伤亡最重要)
日本强震人员伤亡少的原因:A政府高度重视;B国民有较强的防震意识;C公共设施的防震加固措施效果良好。
2.社会经济活动有可能改变灾情。
城市用地加重,农业用地减少。
3.建设防灾减灾工程可以改变受灾体的易损程度,从而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五、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
人类活动对灾情“放大”或“缩小”的最敏感区域,是在自然灾害的高风险区。
如,人类活动进入洪水高风险区就可“放大”区域灾情,而人类活动迁出高风险区就会“缩小”区域灾情。
自然灾害地理知识点高中2
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一、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一)灾害种类多样且灾次频发
(1)我国处在两大自然灾害带的交汇处;
(2)我国处在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强烈,多发火山地震
(3)我国2/3的面积是山区,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多发生滑坡泥石流
(4)季风气候不稳定,尤其是夏威夷高压势力的大小及位置的移动,导致了我国频繁的旱涝灾害。
(5)我国濒临西北太平洋,台风风暴潮等海洋灾害多发
(二)中国自然灾害的灾情特点——成灾人口多,农业灾情严重
1.自然灾害的成灾程度与人口数量的关系
自然灾害的成灾程度与人口数量有着直接的关系;我国人口集中分布在东部,使得成灾人口主要集中在东部。
2.中国灾情区域分异特点
(三)自然灾害地域差异显著 (6个灾害带)
注意:东部灾害带,包含了河南、安徽、湖北、江西、湖南中部省份,也是六大灾害带中的重灾区。
其灾情重的原因是:①地势低平,易发水灾;②多台风、暴雨,北部地区多旱灾、虫灾;③灾害种类多;④人口稠密,受灾体脆弱,多群发。
自然灾害地理知识点高中3
主要自然灾害概述
一、地质灾害
(一).地震概述
1、构造地震的形成原因:当地壳中积累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累的能
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成为地震。
2、构造地震要素
①震源: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称为震源。
②震中:地面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震中。
震中附近振动最强烈、破坏最严重的地区成为极震区。
③震源深度: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为震源深度。
<60km浅源地震、60-300km中源、>300km深源。
④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称为震中距。
<100km地方震、100-1000km近震、>1000km远震。
⑤等震线: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称为等震线。
3、震级与烈度
①震级:表示地震的大小微震(1-3级)、小震(3-4.5级)、中震(4.5-6级)、强震(6-7级)、大震(≥7级)、特大地震(≥8级)
注意:A它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B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因为一次地震释放多少能量是一定的);C一般而言,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破坏,7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重大损害。
②烈度:表示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
我国划分为12级。
注意:A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因为各地的破坏程度不同。
B烈度与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结构和地面建筑
等有密切关系;C等震线往往是同心的椭圆形,而非圆形,其长轴往往是地表断裂处。
4、世界主要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环太平洋地带。
5、影响地震灾情的因素:
①震级:震级大,破坏性大;②震中距:震中距短;
③震源深度:浅源地震;④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单位面积上的资产密度大;
⑤地面建筑的抗震能力差;⑥发生的时间,逃生机率;
⑦震区交通影响灾后救援;⑧是否有余震,震区地质构造是否稳定,诱发其他地质灾害;
⑨民众防灾减灾意识,政府灾后救援和应急预案机制等
6、地震所造成的直接灾害有:人员伤亡;建筑物与构筑物的破坏,如房屋倒塌、桥梁断落、水坝开裂、铁轨变形等等。
地面破坏,如地面裂缝、塌陷,喷水冒砂等。
山体等自然物的破坏,如山崩、滑坡等。
海啸、海底地震引起的巨大海浪冲上海岸,造成沿海地区的破坏。
地震的直接灾害发生后,会引发出次生灾害如火灾(由震后火源失控引起)、水灾(由水坝决口或山崩壅塞河道等引起)、毒气泄漏(由建筑物或装置破坏等引起)、瘟疫(由震后生存环境的严重破坏所引起)。
7、减轻灾害的措施:①非工程性措施: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建立灾害监测预报体系;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加强国际合作等;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实施岩土体改造加固工程,防止诱发次生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