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用人之道:启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

合集下载

做人做事做领导——学习诸葛亮的用人智慧

做人做事做领导——学习诸葛亮的用人智慧

做人做事做领导——学习诸葛亮的用人智慧学习诸葛亮的用人智慧诸葛亮可算典型的用人高手。

你看他,以一名“村夫”身份,参加无权、无势、无钱、无地盘而且缺兵少将的以刘备为首的政治集团,一下子从因为占得天时而势不可挡的曹操手里虎口拔牙,夺取了荆州、益州、汉中,在三分天下的角逐中占得一席之地,凭借的完全是刘备自己的那一点人马。

这一过程既好比用很少的一点本金赚了大钱,又好像一个临时成立的个体户同仁组织和财大气粗的大企业平起平坐,共同瓜分市场。

从“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的角度看,诸葛亮也无疑是个大赢家,他的成功不仅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他们提供了如何跳龙门的宝贵经验。

管理学家们也对诸葛亮感兴趣,尤其是对他的用人智慧感兴趣,特戰是对他在争取人才,使用人才,管理人才上的上乘操作感兴趣。

早在隆中时,诸葛亮就注意到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即刘备虽然没有多少本钱,却有许多人所不及的无形资产。

首先刘备是汉室甲胄,被皇帝认作皇叔,有奉衣带诏书讨伐奸臣曹操的合法身份,这样便有名正言顺做事的理由。

其次刘备有宽厚待人的名声,对于在动乱时期追求政治前途与稳定生活的天下大众有强大的号召力。

最后刘备用结义的办法,搜罗到了关羽、张飞、赵云这样的人才做帮手,这就是用之不竭的人力资源。

在诸葛亮看来,只要用好这一组人力资源,《隆中对》计划就可以实现。

刘备在这个政治集团中相当于公司董事长的地位,他既然肯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做军师——相当于聘请诸葛亮做公司的总经理,自然对诸葛亮的经营方针和措施全力支持。

诸葛亮于是发挥刘备的两个作用,一是作为汉室合法经营人的招牌作用,另一是作为这个组织的领导,也就是这个集团的家长作用。

所以诸葛亮发布一切命令,总是在刘备身边进行,并不自作主张。

关羽是刘备桃园结义的兄弟,相当于公司的副董事长,他有极高的武艺,有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等战绩,有挂印封金、过五关、斩六将辞曹归汉的名声,在任何情况下都有独当一面的能力。

诸葛亮收人才的故事

诸葛亮收人才的故事

诸葛亮收人才的故事摘要:一、诸葛亮收人才的重要性二、诸葛亮收人才的策略和方法三、诸葛亮收人才的成功案例四、收人才对现代企业的启示正文:诸葛亮,字孔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他的智慧和才能在三国时期蜀汉国家的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中,诸葛亮收人才的故事更是传颂千古。

本文将从诸葛亮收人才的重要性、策略和方法、成功案例以及收人才对现代企业的启示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诸葛亮收人才的重要性人才是国家和企业发展的基石。

诸葛亮深知人才的重要性,因此他在治理蜀汉国家时,把选拔和培养人才放在了首位。

他常说:“国家之治,在于得人。

”在他眼中,得人才者得天下。

正是因为诸葛亮重视收人才,才使得蜀汉国家在艰难的环境中屹立不倒。

二、诸葛亮收人才的策略和方法诸葛亮收人才的策略可以概括为:“求贤若渴,不拘一格。

”他善于发掘和选拔人才,注重人的品行和才能。

诸葛亮提倡“以德为先”,强调道德品质在选拔人才中的重要性。

同时,他不拘一格降人才,无论是出身贫寒的百姓,还是有犯过错误的士人,他都能客观评价,给予施展才华的机会。

诸葛亮收人才的方法也独具匠心。

他创立了“九品中正制”,这是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通过这种制度,使得人才能够得到公平、公正的选拔。

此外,他还创立了“青苗法”,用以选拔年轻有为的人才,为蜀汉国家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人才。

三、诸葛亮收人才的成功案例诸葛亮收人才的典型案例有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

刘备为请教诸葛亮出谋划策,三次上山访求诸葛亮。

诸葛亮见刘备真诚求贤,便下山协助刘备,共创蜀汉霸业。

这个故事传颂千古,成为求贤若渴的典范。

此外,诸葛亮收姜维也为后世称道。

姜维原本是魏国降将,因诸葛亮看重其才能,收其为蜀汉效力。

姜维后来成为蜀汉国家的重要将领,多次保卫国家,展现出极高的忠诚和才能。

四、收人才对现代企业的启示诸葛亮收人才的故事给现代企业带来了许多启示。

首先,企业要重视人才的作用,把人才视为核心竞争力。

其次,企业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不拘一格降人才,注重人才的品德和能力。

诸葛亮,启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

诸葛亮,启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
诸 葛亮是 一个具有远大 理想 的政治
愿景 太遥 远了, 太不现 实了。 也 毕竟 刘备 方 案还 是可 以继 续实 施 的 ; 果刘 备败 如
已经4 岁了, 6 荆州是 刘表 的 , 而益 州 , 刘
备 还 没 有去 过 。
家, 他年轻 时代就 “ 每自比管 、 乐”, 立志
要成 为出将 如乐 毅 、 入相 如管仲 的杰出 人物 , 而且必 须是兼 而有之 。 他选择刘备 的一个重要原 因, 盖如 易中天所言 , 因为 只 有在刘 备那里他 才有 可能找到 充分实 现 理想和抱负的场所。至于 兴复汉室 , 笔 者 认为并不见得 是他 真正 的人生第一 理 想, 成就一番可以与管仲 、 乐毅相 媲美的 丰功伟绩才是他 最根 本的追求 。 然而, 怎
之道 。
分人对诸葛 亮没有什 么 人感情 , 甚至还
以 分 为 四 个 派 系 : 是 东 州派 系 , 有 人 一 也
自己的 “ 仲之 梦”。 管 应该 说 , 诸葛 亮在 有警 惕之处。 有人撰文 , 蜀汉政 权基本可
励农耕 养殖 , 蜀国经济实力、 口状况出 人 称 为原从 派系 , 括关羽 、 包 张飞 、赵云、
是 一个 口号, 真 正 的出山 动机 是 实现 他
自己 “ 管乐之 梦”的人生理 想 。 他不修史
诸 葛亮 自命不凡 的虚 荣心 。 来刘 备东 后
征, 大部分人都反 对, 而诸葛 亮却选 择了
书, 至少 他 所做 的不 利 于 自己形 象 的事 情只 能凭 后人 去推 测 , 而不 会 留下 文字
样 才 能 实 现 “ 乐 之 梦 ” , 一 的途 径 管 呢 唯
了, 必定 会抱恨 而终, 葛亮 登上权 力顶 诸 峰 的时间会大 大提前。 以说 , 所 不管刘备 胜 负如何 , 诸葛亮都是 一个受 益者, 那为

诸葛亮,启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

诸葛亮,启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

诸葛亮,启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
穆春广
【期刊名称】《人力资源管理》
【年(卷),期】2010(000)011
【摘要】诸葛亮是三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五次伐魏但均以失败告终,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选人用人.本文试从诸葛亮权臣之路来分析诸葛亮的选人、用人之道,进而探讨其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启示.
【总页数】5页(P85-89)
【作者】穆春广
【作者单位】宝钢集团资材备件采购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
【相关文献】
1.诸葛亮,启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
2.《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过失对现代经营的启示
3.知人善任完善领导选拔制度--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对现代领导艺术的启示
4."诸葛亮团队"对现代企业建设高效团队的启示
5.诸葛亮从政之初定位、抉择与立身的现代启示价值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诸葛亮的用人制度

诸葛亮的用人制度

四、“告之以难而观其勇”:诸葛亮在重用一个人之前,常常人 、 告之以难而观其勇 为地创造一个逆境,观察对方是否具备足够的勇气。一个没有坚持 真理的勇气的人,一个面对困难畏惧退缩的人,不可能惩恶扬善, 也不可能为了百姓的利益勇往直前。 五、“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向对方劝酒,待他醉后再观察他属 、 醉之以酒而观其性” 于何种类型的人。酒后吐真言,要了解一个人,最好是等待他喝醉 的时候。一些人挖空心思掩饰自己的内心世界,往往在酒醉之后将 卑鄙无耻的灵魂暴露无遗。看看今天那些贪官污吏,哪个不是得意 忘形,甚至肆无忌惮,就像一个醉汉一样失去了清醒的头脑,从而 低估了我党反腐败的决心和能力。 六、“临之以利而观其廉”:投其所好,以小恩小惠引诱对方, 临之以利而观其廉” 考察他是否清正廉明。自古以来,中国老百姓希望自己遇到的是清 官、廉官,而非贪官。是富贵不能淫还是见利忘义,往往是判别一 个人尤其是一个领导干部品行高低的重要标准,事实证明,经受不 住金钱诱惑的人,不可能利国利民,反而会危害国家利益、损害政 府威信、伤害百姓感情。
一、“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 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是指向对方提出大是大非的问题, 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 看他的志向、志趣。人们是用思想来支配自己的行动,对大是大非 问题的看法也最能反映出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一个人只有具 备坚定的信仰,才能不怕困难、不惧艰辛,也才能成就一番大事业。 从这个意义上说,要了解一个人是否值得你重用,首先就得了解他 的立场、观念和志趣。 二、“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即要专门考察对方的应变能力。在 、 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 诸葛亮看来,在诸多智能因素中,应变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在当今 社会,“变化是唯一不变的”,一个领导者面临的形势、问题和情 况瞬息万变,一些突发事件对官员的应变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只有具有能够驾驭复杂问题的能力,才能担 当重任。 三、“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是要考察对方的见识。向对方提出 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 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 方方面面的问题,让他思考相应的计策,看他的谋略是否深远,看 他的见识是否独特。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那些毫无计谋、遇事便 束手无策的官员,即使有心为上级解愁,为百姓排忧,也终究力不 从心,无法左右大局。只有那些善于从战略上考虑问题、从战术上 处理问题的领导干部,才能真正为老百姓带来切实的好处。

诸葛亮的用人之道是怎样的_孔明是怎么用人的

诸葛亮的用人之道是怎样的_孔明是怎么用人的

诸葛亮的用人之道是怎样的_孔明是怎么用人的诸葛亮一直在大家心目中都是“神一般的存在”,许多人都把诸葛亮比作“智慧的化身”,可见诸葛亮在大家、后人心目中的影响是很深远的。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诸葛亮的用人之道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诸葛亮的用人之道介绍首先,诸葛亮能够重用人才,大胆的引进众多人才。

诸葛亮善于观察识别他人,能够鉴人有术,善于观察自己身边的人,或者敌方阵营的人才,并能够把敌方阵营的人才成功的拉拢过来。

这就是诸葛亮用人的第一妙招。

其次,诸葛亮能够重视人才,在挑选人才方面,诸葛亮有着自己的一套原则,诸葛亮能看到姜维的忠诚机灵,勤劳勇敢,能看到关羽的英勇无畏、骁勇善战等等,之后诸葛亮便会根据这一系列的人才,分配给他们不同的任务,所以,诸葛亮完全的明白,“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的原则。

然后,诸葛亮才能更好的提拔这些人才。

诸葛亮在用人上还有一个特点。

诸葛亮对人才没有什么太大的要求,所谓“放水养鱼”,诸葛亮在面对这些人才的时候,能够尊重他们,使他们充分的发挥特长。

但是诸葛亮在用人上还有一些诟病,就像那就话说的:“蜀中无大将”,这边是诸葛亮用人的失败之处,诸葛亮虽然提拔重用了很多人才,但是却没有真正的把他们培养起来,并且太过于放养,所以,就出现一些人,放纵法正,最后,落得一个后继无人的惨状。

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

这些称号都是诸葛亮的才能的展现。

在书法上,有出色的《远涉帖》为代表,另后世能够好好研究;在文学上,诸葛亮是“出师两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出师表》可谓是文学上的经典之作,不仅采用议论抒情的方法,更是语言真挚、感情深刻;在政治上,诸葛亮作为蜀国的丞相,能够为光复汉室大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最重要的是诸葛亮在军事上的才能,更是能够运筹帷幄、神机妙算、游刃有余。

作为一个军事家,除却良好的战略战术之外,还要有深远的战略目标。

诸葛亮就是这样,首先,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就能拿出《隆中对》来向他分析利弊,由此可见诸葛亮在当时就对天下的局势分析的很透彻,这样,才能精辟的解释当时的局势,选择合适的道路。

浅谈诸葛亮的人才管理

浅谈诸葛亮的人才管理

浅谈诸葛亮的人才管理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人间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三国演义>>中篇头之首古风,看完不禁让人潸然泪下,几多风流,尽在三国中。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好一个诸葛亮,毕生为蜀汉中兴的事业至死方休。

忍不住再三品味,可仔细思量之下,却又发现诸葛亮的管理方式的许多疑点:其一、诸葛亮一世英明,却落得“蜀中无大将”的悲哀,是不是自己太强就看不到别人的长处呢?或者更怕下属强过自己,掩盖了自己的光芒呢?除了五虎将,蜀中再无可用之将,只好廖化当先锋?他为什么不能培养人才?——人才的培养有问题。

其二、为什么诸葛亮一再说魏延生有反骨,不用其长反而一再地防着魏延,就连死时都要杀之而后快呢?为什么他不能容忍下属的缺点呢?——如何看待人才?如何用人的问题?是用其长处,还是要求人人是完人?其三,为什么大家都说马谡不可用,只是纸上谈兵,而诸葛亮偏不用他培养人才而要用他带兵打仗呢?为什么不用其长而用其短?失街亭后为什么不从自己身上检讨却要挥泪斩马谡呢?——制度的制订与执行情况、人员能力盘点与开发的问题。

想得越多,疑问越多,仔细一想,却原来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用人的问题。

可以说,诸葛亮的一生,乃至整个三国时期都是围绕人才管理来展开的。

一、如何看待人才的培养诸葛亮七出歧山却从未打出去过,反而被魏国一攻就破,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诸葛亮忽视了人才的培养与战略上的生养。

从整体上来说,蜀国除了五虎将外,几乎无可用之将。

而五虎将何许人也,赵云是刘备借来的,关羽、张飞本来就是刘备的兄弟,黄忠是刘备哭来的,马超是后来的降将,几乎都是前期随刘备打天下的猛将,试想,自诸葛亮跟了刘备后,又冒出几个人才?而且就算后期诸葛亮想尽办法赚来的姜维,也不是由蜀国内部培养的。

相较之下,魏国在人才培养上就注重多了。

外招人才当然不失为一条捷径,但要与组织的融合需要时间,更会剥夺内部人才的晋升机会,而且生源始终有限,不是长久之计。

曹操、诸葛亮用人对比及对现今企业的启示

曹操、诸葛亮用人对比及对现今企业的启示

曹操、诸葛亮用人对比及对现今企业的启示发布时间:2021-01-12T02:24:03.767Z 来源:《河南电力》2020年8期作者:易宏煊[导读] 曹操、诸葛亮都是历史上用人的高手,他们对用人的看法即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不同之处在于曹操以集权为主,适度分权,对发掘和培养人才比较看重,并善于听从取属意见;而诸葛亮倾向于集权,他不太重视培训下属,不也善于听取意见。

相同之处是他们都尊重人才、赏罚分明、大度以及知人善用。

本文通过对二人用人的对比,试图总结出对现今企业有指导意义的用人思想。

易宏煊(广东电网电力调度控制中心 510600)摘要:曹操、诸葛亮都是历史上用人的高手,他们对用人的看法即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不同之处在于曹操以集权为主,适度分权,对发掘和培养人才比较看重,并善于听从取属意见;而诸葛亮倾向于集权,他不太重视培训下属,不也善于听取意见。

相同之处是他们都尊重人才、赏罚分明、大度以及知人善用。

本文通过对二人用人的对比,试图总结出对现今企业有指导意义的用人思想。

关键词:曹操;诸葛亮;用人对比;企业启示东汉末年的诸侯纷争,造就了一批名垂千古的英雄人物,然而,真正改变的东汉末年局势的是两个人:曹操与诸葛亮。

一个雄踞北方,破吕布,灭袁绍,威震四海;一个辅佐刘备,白手起家,从一无所有到占据益州,两人的成功绝非偶然,他们都是用人好手,对知人用人都有自己一套独特的方式。

一、曹操与诸葛亮用人的不同之处:(一)曹操用人 1.集权为主,适度放权曹操对权力的控制比较严,不容许别人质疑他的权威,但曹操明白个人力量有限,只靠一己之力是无法成就大业的,成大事必须要集众人之智。

这使得他不得不适度分权,但分权的同时也不忘时时监督。

曹操的放权给予了下属一定发挥空间,使得下属的经验得到不断的积累,能力得到不断的提升,曹操的这种“集权为主,适度放权”思想在三国后期得到了最好的回报,魏国人才层出不穷,最终得以灭蜀降吴。

诸葛亮的识人观与现代管理

诸葛亮的识人观与现代管理

552016.11识人的问题是古往今来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十分重视的一个问题,也是决定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因素。

今天的管理者,不仅可以借鉴国外的现代管理经验,也可以借鉴我们古人的渊博智慧。

其实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渊博文库,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箴言源泉。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

他所著的《心书》(将苑)充分论述了为将之道。

其中体现的识人思想,虽然是从军事角度论述将军应该如何识别人才,但运用到当代管理中去,不仅不过时,而且仍然能给我们一些新的启发。

诸葛亮在“知人性”一节中,首先提到了识人难。

“夫知人性,莫难察焉”,然后举例说明各种人善恶的不同,本性与外表的不统一。

“有温良而为诈者,有外恭而内欺者,有外勇而内怯者,有尽力而不忠者”,然而,识人虽难,诸葛亮却给我们提供了7条可行性方案用于识人。

实际上,国内外很多企业已经在将其中一些策略用于招聘及企业内部的选拔提拔中。

这7条建议是:“一曰间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曰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间之以是非而观其志我们先来看看“间之以是非而观其志”。

当今很多企业(尤其是国外的企业)在面试的时候经常会拿一些道德测试题来了解应聘者的志向和立场。

一位在加拿大工作的华人在应聘的时候曾遇到了这样一道测试题:你的一名同事拿了公司的一元钱而没有申报,你认为老板以下做法哪种合适:A:批评;B:阻诸葛亮的识人观与现代管理文/孔令卓今天的管理者,不仅可以借鉴国外的现代管理经验,也可以借鉴我们古人的渊博智慧。

ACADEMY 用人之道止其提升或给予其降职;C:开除;D:报警,起诉该员工。

我们这位同胞认为选择A和B尚属可理解,选择C就已然过分了,D是不太可能在考虑范围内的。

但因为他知道加拿大人可能更看重此类道德方面的事情,于是狠了狠心选择了C。

然而我们这位在中国职场很可能会游刃有余的同胞在这道测试题上却遭遇了滑铁卢,因为在加拿大,即使是拿公司的文件回家去加班,也必须事先经过主管的同意,否则就属于偷窃性质,公司就完全应该起诉,更何况是现金了。

从人力资源学角度论“三顾茅庐”中的面试智慧.doc

从人力资源学角度论“三顾茅庐”中的面试智慧.doc

从人力资源学角度论“三顾茅庐”中的面试智慧引言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特别是经过三国演义的艺术刻画,其人物形象被彻底神化。

但作者认为,从现代管理的角度分析,他也是著名的管理学家和人力资源学家,比如著名的“三顾茅庐”案例,就充分地展示了其卓越的“面试”智慧。

从某种意义上说,诸葛亮也是个社会新鲜人,也要经过面试这个环节走出职业生涯的第一步。

首先,诸葛亮在出山的时候,只有二十六岁,和现在刚离开学校的毕业生年龄相仿。

其次,他也没有任何的工作经验和社会历练,主要的知识也来自于书本。

再次,他也不是所谓的“官二代”、“富二代”,没有人提前替他安排好职业生涯。

但是,经过这次“面试”,刘备对于比他小二十岁的诸葛亮钦佩有加,不惜放低身份,恳请他出山相助,成就了一段君臣佳话。

因此总结诸葛亮的“面试”智慧对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应聘实践有充分的指导作用。

1锻炼“口才”和“应变能力”和很多毕业生的理解不同,正规面试时,面试官提问的往往不是学科专业问题,因为对专业知识的考察往往通过笔试或实操测试。

比如下列出现的这些问题:“你认为工作和生活之间存在着冲突吗?你喜欢出差吗,喜欢与陌生人接触吗?如果你可以变成别人,你会变成谁?如果你被炒鱿鱼了,会是什么原因?你最喜欢的电影是哪部?你最喜欢哪首歌?”等等。

这些问题,要在众目睽睽之下,顶住巨大的压力,在非常短的时间内组织词汇,用非常有感染力的语言逻辑表达出来,对于面临毕业的学生,良好的沟通和表达能力往往是最欠缺的,这就需要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加以不懈的锻炼和提高。

通过对诸葛亮面试智慧的总结和提升,笔者将“口才”和“应变能力”的全面培养分成以下三个阶段:面对压力,敢于表达面试场景的布臵往往是非常严肃的,一般本情况是求职者坐在一边,面对几名面试官。

面试官的选择是有严格规定的,通常一定会有用人部门的负责人,也就是求职者潜在的直接领导,他主要负责对求职者的临场表现是否符合岗位要求作出判断,特别是像营销、推广、策划等对于表达和沟通能力要求高的岗位更是如此。

诸葛亮的用人之道:启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

诸葛亮的用人之道:启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

诸葛亮的用人之道:启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诸葛亮是一个具有远大理想的政治家,他年轻时代就“每自比管、乐”,立志要成为出将如乐毅、入相如管仲的杰出人物,而且必须是兼而有之。

他选择刘备的一个重要原因,盖如易中天所言,因为只有在刘备那里他才有可能找到充分实现理想和抱负的场所。

至于兴复汉室,笔者认为并不见得是他真正的人生第一理想,成就一番可以与管仲、乐毅相媲美的丰功伟绩才是他最根本的追求。

然而,怎样才能实现“管乐之梦”呢,唯一的途径就是取得丞相和最高军事统帅的职务,集内政、军事大权于一身。

正是在这种根本追求的驱动之下,他开始了在刘备公司的成长之旅,同时实践着自己的选人、用人之道。

一、权臣之路任何一个领导人的选人、用人策略都受制于自身认识、内外部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

对诸葛亮来说也不例外,所以我们先从五个方面来重新审视诸葛亮的权臣之路,以次探究诸葛亮的选人、用人之道。

1、痴心要行隆中对。

历史上,人们对有没有隆中对存在争议。

但是,笔者认为,即使没有《三国志》中记载的那一段相当缜密的战略方案,至少在刘备驻扎樊口期间,诸葛亮应该与刘备探讨过这一方案的雏形,而且这一方案逐步成熟完善的可能性非常大。

但是,对一个当时手上兵少将寡、寄人篱下的刘备来说,这个愿景太遥远了,也太不现实了。

毕竟刘备已经46岁了,荆州是刘表的,而益州,刘备还没有去过。

由于张松、法正的出现,刘备的命运彻底改变了,他获得了益州这一全国最大的省级行政区,具备了三国鼎立的基本条件,这也印证检验了诸葛亮当年所作的战略规划的正确性。

这肯定会增加刘备对诸葛亮的赏识度,也会进一步激起诸葛亮自命不凡的虚荣心。

后来刘备东征,大部分人都反对,而诸葛亮却选择了沉默。

王大健先生对于刘备东征诸葛亮的态度给出了一种新解释,认为诸葛亮是不想阻谏,因为在他的战略规划里,荆州是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但很遗憾,这次东征,刘备还是没有带上他。

正是在军事上的压抑,他只能选择韬光养晦,先把内政工作做好再说,也就是说,先检验一下自己的“管仲之梦”。

看诸葛亮《心书》说用人之道

看诸葛亮《心书》说用人之道

看诸葛亮《心书》说用人之道经营管理10-13 2148看诸葛亮《心书》说用人之道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在其《心书》一文中讲到如何知人时,提出了七条途径:其一,“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即从其对是非的判断来考察其将来的志向,看看是否胸有大志;其二,“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即提出尖锐的问题对其诘难,看其观点有什么变化,能否随机应变;其三,“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即就某方面的问题咨询其看法和对策,看其知识经验如何,具不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四,“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即观察其在困难面前的表现,看其有没有知难而进的勇气和处世不惊的良好心理素质;其五,“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即以美酒款待,看其个人品德如何,是否两面三刀,阳奉阴违;其六,“临之以利而观其廉”,即观察其在金钱财富面前的表现,看其是否能经得住物质利益的诱惑,是否能保持良好的心态;其七,“期之以事而观其信”,即托付其办事以视其信用如何,是一诺千金,还是信口开河。

诸葛亮的这些观点很有现实意义。

我们应该借鉴古人的经验,拓宽知人的思路。

用人能否把握时机,与领导者的素质有着很直接的关系。

有这样一个故事。

汉武帝时,有一次他到郎署去视察工作,在那里他见到一位老者,衣服破烂,两鬓花白,步履蹒跚。

汉武帝非常惊讶,就问他:“你叫什么名字?什么时候入的郎署?”老者答曰:“我叫颜驷,是江都人,在文帝的时候做的郎官。

”武帝又问:“你怎么这样大年纪还是个郎官呢?”,颜驷回答:“文帝喜欢文人而我好武,景帝喜欢老人而我那时还年轻,而您喜欢青年我却已老了,所以,我虽然三朝为官却始终未能得到提拔。

”武帝听了颜驷这番话,非常有感触,当即提升他为会稽都尉,以谢他的一番直言。

这则历史故事告诉我们,用人的时机把握不好,就会埋没人才、荒废人才。

时至今日,我们的一些单位仍然在论资排辈,使用人才不是靠能力,而是需要熬年头。

这种状况虽然已在逐步改观,但其惯性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作为领导,并不一定要比所有的部属更有才干,关键是要看能不能将各有所长的一群人组织在一起,共同为实现组织的目标去努力。

诸葛亮“七字识人”中的管理技巧.doc

诸葛亮“七字识人”中的管理技巧.doc

诸葛亮“七字识人”中的管理技巧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不仅谋略过人,在选人、用人方面也有独到的见解。

他善于从人的“志”、“变”、“识”、“勇”、“性”、“廉”、“信”七个方面来考察识别人才。

一、“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是指向对方提出大是大非的问题,看他的志向、志趣。

人们是用思想来支配自己的行动,对大是大非问题的看法也最能反映出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个人只有具备坚定的信仰,才能不怕困难、不惧艰辛,也才能成就一番大事业。

从这个意义上说,要了解一个人是否值得你重用,首先就得了解他的立场、观念和志趣。

二、“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即要专门考察对方的应变能力。

在诸葛亮看来,在诸多智能因素中,应变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在当今社会,“变化是唯一不变的”,一个领导者面临的形势、问题和情况瞬息万变,一些突发事件对官员的应变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只有具有能够驾驭复杂问题的能力,才能担当重任。

三、“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是要考察对方的见识。

向对方提出方方面面的问题,让他思考相应的计策,看他的谋略是否深远,看他的见识是否独特。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那些毫无计谋、遇事便束手无策的官员,即使有心为上级解愁,为百姓排忧,也终究力不从心,无法左右大局。

只有那些善于从战略上考虑问题、从战术上处理问题的领导干部,才能真正为老百姓带来切实的好处。

四、“告之以难而观其勇”诸葛亮在重用一个人之前,常常人为地创造一个逆境,观察对方是否具备足够的勇气。

一个没有坚持真理的勇气的人,一个面对困难畏惧退缩的人,不可能惩恶扬善,也不可能为了百姓的利益勇往直前。

五、“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向对方劝酒,待他醉后再观察他属于何种类型的人。

酒后吐真言,要了解一个人,最好是等待他喝醉的时候。

一些人挖空心思掩饰自己的内心世界,往往在酒醉之后将卑鄙无耻的灵魂暴露无遗。

看看今天那些贪官污吏,哪个不是得意忘形,甚至肆无忌惮,就像一个醉汉一样失去了清醒的头脑,从而低估了我党反腐败的决心和能力。

诸葛亮用人哲学

诸葛亮用人哲学

诸葛亮用人哲学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几多风流,尽在三国中。

其中,三国中的要紧人物诸葛亮,长期以来被人们作为聪慧的化身,也留下了专门多的经典故事,如“草船借箭”、“三气周渝”、“舌战群儒”等等,同时他的人才治理思想对今天的现代职业经理人也有专门好的警示作用。

一、在人才的使用方面诸葛亮一生征战许多,可谓战绩卓著。

他通晓兵法之道,经常用兵如神,但在人才的使用上的一些做法值得大伙儿深思。

俗语说“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诸葛亮先生有时用人也疑人。

如在使用魏延的问题上确实是一个专门典型的例子,魏延曾反刘表而欲亲刘备,而后几转辗,终投于刘备帐下,可诸葛亮认为魏延天生有“反骨”,处处防他,最后诸葛亮去世时还专门计杀了魏延。

一个人的好恶比之于事业的成功,通常明智的领导人总会摒弃个人恩怨,而有效地追求事业。

诸葛亮在使用魏延的问题上存在一定的偏见,这与他当时所处的历史时期有一定的关系。

事实上,一个人有缺点并不可怕,重要的是如何要制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尽量发扬“用其长,避其短”,的用人之道,我们且看下面几个用人的经典案例:美国南北战争时期,林肯的“无缺点”的将军总是败在南方“有缺点”的将军手下,南;军首领李将军手下的每一位将领,几乎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严峻缺点。

然而李将军认为,这些缺点不碍大局,而他们每个人也都各有所长,李将军所用的正是他们的特长,使这些长变得有效。

我们来看看拿破仑是如何用人的。

茹当,先于拿破仑而成为革命军将领,曾反对过拿破仑。

但拿破仑摒弃前嫌将其收于麾下,命其指挥意大利的法军。

卡尔诺,曾尽力反对拿破仑当“第一执政官”和皇帝。

只是,几年后他又愿为帝国效力时,拿破仑仍重任其总督,“百日”时期任其为内务大臣。

麦克唐纳,由于“莫罗事件”受株连,5年后又被起用为军长,后又升元帅。

在人才的使用上过于谨小慎微,不敢越雷池半步,有时也会适得其反。

诸葛亮因任用马谡驻守街亭而导致街亭失守后,在人才的使用上,只限于“五虎上将”及其子弟等,而在新人的擢升及选用上却少有建树,专门是在蜀国本土人才的选用上,以至于蜀国的土著人他们进不了高层,对蜀国政权的没法参与到不参与,从心理上产生距离,致使蜀国政权根基不稳。

诸葛亮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诸葛亮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一部《三国演义》,活生生就是一本指导我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教科书。

诸葛亮一生对蜀国殚精竭虑、鞠躬尽瘁,其才华举世无双,谋略深远。

观其用兵、用人,英明绝伦但也有一时糊涂,对我们现在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可以说是大有借鉴之处。

观其用人,首先是招贤纳士,然后是知人善用,这二者,构成了他的主要用人策略,也是蜀国小小一国却能与魏、吴三足鼎立的重要原因。

他的用人也有些很多失误,主要体现在有时会被感情充昏头脑,有时又没有太多的防人意识。

虽然曹操也会用人,但比诸葛亮,他还那一套还是让人看不起。

因为用人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仁。

诸葛亮的用人观体现在企业的管理方面,就是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要注重招好人、用好人、防好人。

一、招好人。

大凡好的企业,都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也就是有优秀的人才来为企业工作。

诸葛亮善于用兵,更善于招纳贤士猛将。

他被刘备请出山后,首先就整顿了全军的阵容,编制好了将才和谋士,充分利用了已有的大将关张等。

摆在企业面前的,是要找到优秀的人才。

怎样找?光靠招聘是不够的。

如今不是有个猎头行业吗?他们就是整天挖别人墙角。

这种事情虽说不太好,但也应该说是符合市场经济资源自由流动的规律的。

诸葛亮那个时代就很盛行这种事情,各诸侯都是见到对手有好的人才就想拉过来为我所用。

最出名的一个大概就是吕布了吧?他虽然他道德低下,但是员猛将,所以有用武之地。

虽然最后身败名裂,但体现了人才对一个团体的重要性。

诸葛亮就挖过别人的墙角,并且是用计,虽说也是不择手段,但却不像曹操那样的卑鄙。

他用计收拢马超,不但化解了难关,也得到贤才。

不像曹操,用卑鄙的方式骗得徐庶,却使得徐庶终身不为其献一策,即使徐庶识破火烧曹营的计谋也未向其指明。

不过当今时代不必像原来那样“巧取豪夺”,当今所要有的是货币与实力。

我们可以经常听说某大公司的某高层被另一公司挖走,比如一会儿微软亚洲区总裁被联想挖走,一会儿微软的某高级浏览器工程师又被GGOGLE聘用,过两天网景的高级管理人员某某又被微软抢了……。

诸葛亮的七条“知人之道”,至今也不过时

诸葛亮的七条“知人之道”,至今也不过时

诸葛亮的七条“知人之道”,至今也不过时诸葛亮治蜀,非常重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他一改东汉“亲小人,远贤臣”,刘璋选士不注重贤能的弊端,“任人唯贤"。

他说,选用正直的人,废弃邪曲的人,其国才能安定。

又说:“国危不治,民不安居,此失贤之过。

为人择官(即“任人唯亲')者乱,为官择人者治。

”认为选用贤能是治理好国家的关键。

因此,他把德才兼备的人安排到重要的岗位上,发挥他们的作用。

01、七条“知人之道”为了有效地考察、识别和使用人才,诸葛亮提出了七条“知人之道”:(一)“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就是向他提出答案不同的问题,观察他的志向;(二)“穷力以辞辩,而观其变”,就是向他提出尖锐的难题,观察他的应变能力;(三)“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就是请他出谋划策,观察他的见识;(四)“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就是告诉他存在艰难危险,观察他的勇敢精神;(五)“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就是同他开怀畅饮,观察他的品性和醉酒后所显示的本色;(六)“临之以利,而观其廉”,就是让他有利可图,观察他是否廉洁;(七)“期之以事,而观其信”,就是托他办事,观察他是否守信用。

这种对人从志、变、识、勇、性、廉、信七方面进行了解、考察的办法,也是七条用人的标准。

如绥南中郎将张翼,因讨伐叛乱者南夷豪帅刘胄不力,被诸葛亮撤职,部下劝他马上离职回成都去就罪,他认为不合适,说:“不能这样,由于蛮夷蠢动,我讨伐不力,工作不称职,才被征还,可是代替我的人还未来到,我正在战场上,应当运粮积谷,为灭贼储备物资,哪能以黜退之故而废公家之务呢?”继续统摄军队,毫不懈怠,直到代替他的马忠来到时,他才出发回成都。

马忠依靠张翼打下的基础,很快平定了刘胄的叛乱。

对于张冀以大局为重,“志存公家”,诸葛亮了解之后十分满意,北伐时以他为前军都督,领扶风太守。

02、杜绝官场“五害”在对官吏的考核方面,诸葛亮也很重视。

诸葛亮考核官吏的标准之一,是“务知人之所苦”,即以官吏对老百姓的态度,是否注意民间疾苦为考查的重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诸葛亮是一个具有远大理想的政治家,他年轻时代就“每自比管、乐”,立志要成为出将如乐毅、入相如管仲的杰出人物,而且必须是兼而有之。

他选择刘备的一个重要原因,盖如易中天所言,因为只有在刘备那里他才有可能找到充分实现理想和抱负的场所。

至于兴复汉室,笔者认为并不见得是他真正的人生第一理想,成就一番可以与管仲、乐毅相媲美的丰功伟绩才是他最根本的追求。

然而,怎样才能实现“管乐之梦”呢,唯一的途径就是取得丞相和最高军事统帅的职务,集内政、军事大权于一身。

正是在这种根本追求的驱动之下,他开始了在刘备公司的成长之旅,同时实践着自己的选人、用人之道。

一、权臣之路任何一个领导人的选人、用人策略都受制于自身认识、内外部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

对诸葛亮来说也不例外,所以我们先从五个方面来重新审视诸葛亮的权臣之路,以次探究诸葛亮的选人、用人之道。

1、痴心要行隆中对。

历史上,人们对有没有隆中对存在争议。

但是,笔者认为,即使没有《三国志》中记载的那一段相当缜密的战略方案,至少在刘备驻扎樊口期间,诸葛亮应该与刘备探讨过这一方案的雏形,而且这一方案逐步成熟完善的可能性非常大。

但是,对一个当时手上兵少将寡、寄人篱下的刘备来说,这个愿景太遥远了,也太不现实了。

毕竟刘备已经46岁了,荆州是刘表的,而益州,刘备还没有去过。

由于张松、法正的出现,刘备的命运彻底改变了,他获得了益州这一全国最大的省级行政区,具备了三国鼎立的基本条件,这也印证检验了诸葛亮当年所作的战略规划的正确性。

这肯定会增加刘备对诸葛亮的赏识度,也会进一步激起诸葛亮自命不凡的虚荣心。

后来刘备东征,大部分人都反对,而诸葛亮却选择了沉默。

王大健先生对于刘备东征诸葛亮的态度给出了一种新解释,认为诸葛亮是不想阻谏,因为在他的战略规划里,荆州是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但很遗憾,这次东征,刘备还是没有带上他。

正是在军事上的压抑,他只能选择韬光养晦,先把内政工作做好再说,也就是说,先检验一下自己的“管仲之梦”。

应该说,诸葛亮在内政上秉承法家思想,力求法度严明,鼓励农耕养殖,蜀国经济实力、人口状况出现了很大好转。

2、出头要等刘备死。

刘备虽然一生坎坷,但最终还是成就了一番事业,这与他看人很准十分不开的。

或许是他早就看出了诸葛亮的指挥作战能力,在诸葛亮出山后,直至刘备去世,刘备就没有让诸葛亮直接指挥过军队。

刘备去世之前,诸葛亮一直扮演着外交大臣、参谋、赋税官员等角色,应该说这离诸葛亮的人生目标还有很大的一段距离。

他要想实现“乐毅之梦”,看样子只能等刘备去世之后,毕竟,他比刘备年轻整整20岁。

诸葛亮应该感到幸运,刘备去世的前后几年里,关羽、法正、张飞、马超等一批权臣都相继去世,这为诸葛亮成为头号辅命大臣创造了条件。

章太炎提出了是诸葛亮的不作为害死关羽的观点,笔者认为不是没有道理。

这种不作为再次发生到刘备身上,是不是也有可能呢?王大健先生虽然给出了诸葛亮不谏阻东征的几种解释,但笔者再从诸葛亮谋求“管乐之梦”理想来分析一下诸葛亮有没有其它的动机。

如果刘备胜了,夺回荆州,那么隆中对的战略方案还是可以继续实施的;如果刘备败了,必定会抱恨而终,诸葛亮登上权力顶峰的时间会大大提前。

所以说,不管刘备胜负如何,诸葛亮都是一个受益者,那为什么还要死死阻谏呢?静观其变是他最好的选择。

读到这,会有人很愤怒,因为我怀疑了诸葛亮对刘备和蜀汉政权的忠心。

其实不必生气,诸葛亮兴复汉室只是一个口号,他真正的出山动机是实现自己“管乐之梦”的人生理想。

他不修史书,至少他所做的不利于自己形象的事情只能凭后人去推测,而不会留下文字证据。

3、强龙要压地头蛇。

刘备占领益州之后,听从了法正的建议,人才使用上倾向于本地化,所以许靖、刘巴、黄权、吴壹、廖立、彭羕等人得到重用,但是这部分人对诸葛亮没有什么个人感情,甚至还有警惕之处。

有人撰文,蜀汉政权基本可以分为四个派系:一是东州派系,也有人称为原从派系,包括关羽、张飞、赵云、简雍、糜竺等,当诸葛亮掌权时,这批人大部分都已经去世了;二是荆州派系,因为荆州是刘备的发家地,也是诸葛亮的生长地,该派系人多势众,与诸葛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三是巴蜀派系,法正、李严(虽然籍贯是荆州南阳)、黄权等人是其代表人物,该派系与地方联系紧密,后备力量非常强大;四是归降派系,以马超、马岱、王平、姜维等为代表人物,这部分人没有根基,只能归顺权力最大的其它派系。

刘备在攻占益州之后,巴蜀派系势力最大,诸葛亮的地位还是比较有限的。

总体上,这一时期东州、荆州和巴蜀三派力量分布相对比较均衡。

但是,刘备去世前后,东州派系的关羽、张飞相继被害,巴蜀派系的几位重要人物也都去世了,如法正、许靖、刘巴等,黄权又投靠了魏国,荆州派系便一派独大,原先平衡的格局被打破了。

诸葛亮成为头号辅命大臣之后,成立了丞相府,兼任了唯一的省长职务(益州牧),权力已经非常大了,这时他进一步加强了对本地豪强和官僚势力的洗牌行动,荆州派系迅速壮大。

首先,他便除掉了廖立、彭羕两个重要人物。

因为诸葛亮成立了丞相府,群臣就不用天天到刘禅那里上朝了,因此丞相府的用人显得非常关键。

蒋琬、费祎、郭攸之、杨仪、董允等后诸葛亮时代的权臣都有过丞相府的职业生涯经历,而这些人的主体是荆州人士。

在用人策略上,诸葛亮首选荆州派系,次选东州派系和归降派系,压制巴蜀派系。

随着北伐的深入,李严为首的巴蜀派系再次受到重创,李严本人也遭流放。

至此,巴蜀派系基本退出蜀汉政权的核心圈子,荆州派系一支独秀。

不过在后诸葛亮时代,巴蜀派系又逐步抬头,那时候的派别观念已经非常淡薄了。

4、少壮要打老资格。

诸葛亮虽然年轻时代就跟随刘备,但在刘备的核心圈子里,他资格不算很老,而且没有军功。

他要获得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还需要把老资格、军功大而且能够对自己形成较大威胁的人一一拔掉才行。

第一个是关羽。

自章太炎首提诸葛亮借吴国除掉关羽为自己以后的道路扫除障碍的说法之后,朱子彦教授在《诸葛亮择主与拜相再认识》中再次进行了深度推测,应该说这种推测站得住脚。

首先,关羽难以驾驭是一个事实;其次,诸葛亮也有这个动机,因为诸葛亮劝杀刘封的原因就是今后难以驾驭,这种心理应用于关羽身上也是可能的;第三,《三国志》等重要史书不见记载蜀国有任何增援关羽的史料,这似乎无法解释,这段历史的真实很有可能被诸葛亮不修史书所掩埋,也就是说,诸葛亮很有可能扮演了不作为的角色。

但是,关羽是否是诸葛亮故意不作为害死的,也许只能停留在推测层面上,我们已经没有能力还原历史的真相。

总之,关羽被杀,对诸葛亮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

第二个是刘封。

刘备到荆州之后,因为没有儿子,便以刘封为养子。

据《三国志》记载,刘封武艺高强、气力过人,在入川之后的多场战役中有战功。

刘备认养刘封时,刘禅还未出生,刘备应该有传为继嗣的想法。

但是207年,刘禅出生了,日后的蜀汉江山也必然是他的。

后来因为不救关羽、未能防住孟达造反事件,诸葛亮进言刘备赐死刘封,理由是“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三国志。

刘封传》)。

那么,“终难制御”这句话,诸葛亮到底是为刘禅考虑的呢,还是为自己独揽大权考虑的呢?根据蜀国政治后来的发展状况,应该是诸葛亮为自己登上权力顶峰扫除障碍。

从这个角度上讲,诸葛亮的心理并不光明磊落,甚至说比较阴暗,他比较善于借人之力除去妨碍自己实现“管乐之梦”的人。

第三个是法正。

法正的出现,使得诸葛亮在刘备面前多少有些落寞。

刘备取成都后,“以正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外统都畿,内为谋主”,法正一身兼内外要职,其地位已经显著超越了诸葛亮。

诸葛亮对这个最有威胁的政治竞争对手,虽然口中欣赏,但在实际行动上还是略施小计,削弱法正权力所涉及的范围。

法正跟从刘备攻打汉中的时候,诸葛亮乘机上表推荐杨洪承办从蜀郡增援发兵之事,为杨洪取代法正蜀郡太守的职务埋下伏笔,同时自己也从夺取汉中的战争中分到一份功劳。

诸葛亮此举,使法正“外统都畿”的权力受到削弱。

但是法正在刘备称汉中王之后不久就去世了,所以说,他们二人真正的政治角力并未发生。

法正去世,使得诸葛亮的前途一片光明,蜀汉政权中再也没有在职权上可以与之平起平坐、在政治手段上可以与之抗衡的竞争对手了,刘备称帝以后,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

第四个是魏延。

《三国志。

魏延传》记载,魏延作为刘备的部曲进入益州,不过他是怎么加入到刘备阵营的,我们已经无从得知,时间很有可能早于诸葛亮加入刘备阵营的时间,至少这两个时间比较相近。

从这个角度上讲,刘备死后,能够与诸葛亮比一比资格的高层领导就只有赵云和魏延了。

而赵云一向行事低调,对诸葛亮态度上也非常恭敬,所以诸葛亮并没有把赵云看得很重,不过仍旧在赵云兵败箕谷之后把他贬为镇军将军。

赵云于230年去世,据有人考证已经70多岁了。

但是另一个老资格魏延就不一样了,它是镇北将军、汉中太守,即蜀汉政权的北方军区司令员和地方最高行政长官,他不仅与诸葛亮的军事指挥思路不一致,而且总喜欢分兵作战、会师潼关。

诸葛亮控制魏延的办法就是给魏延培养一个对立面,这个人就是丞相府长史、绥军将军杨仪,通过两人的争斗使自己高高在上地处于调停的领导位置。

应该说,在现代社会也是有很多领导喜欢使用让下属内斗而控制全局这一比较阴损的管理方式的。

在考虑狙击张郃部队的人选时,他也没有选择魏延,意图是希望培养马谡,让自己身边人获得更多军功,从而不断排挤魏延。

如果说从锻炼人才的角度上讲,诸葛亮让马谡带兵并不为过,但他把这么一个关键的军事指挥权交到了一个没有作战指挥经验的人手里,就显得过于鲁莽了。

最后,诸葛亮在临死的时候还要想着如何在自己去世之后不让军事指挥权落在魏延手里。

魏延是当时军队里面仅次于诸葛亮的第二号人物,诸葛亮对身后的军事安排竟然不与魏延商量,而是找了个办公室主任杨仪统率军队(当然也可能是像其它史书记载的那样,杨仪效法赵高篡改诸葛亮遗嘱),难怪魏延无法服从这种安排(我们不能用大局观的思想来苛求魏延)。

按今天的话来说,诸葛亮在军队管理方面没有创建一个“四好”领导班子(政治素质好、经营业绩好、团结协作好、作风形象好),尤其是团结协作方面。

虽然魏延的行为算不上谋反,准确的说应该是内讧,但是魏延还是带着反贼的骂名遗臭了两千年。

杨仪除掉了魏延,但杨仪显然也是被诸葛亮利用了,他回到成都之后仅被任命为中军师,是一个不带兵的军队闲职。

最后,杨仪被诸葛亮的继承人费祎流放,最终自杀。

5、文臣要抓司令部。

刘备留给诸葛亮的任务是总理国事,但不包括军事,并留下李严牵制诸葛亮,应该说,诸葛亮和李严的分工是很明显的,刘备至死都没有要诸葛亮染指军队的意图。

但这是与诸葛亮“管乐之梦”格格不入的,诸葛亮专权的必然结果就是要控制军队。

而诸葛亮要控制军队,他首要的武器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通过制造一场接一场的战争而把李严、魏延等人的部队纳入帐下,进而取得全部的军事指挥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