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农业产业结构基础现状分析2.2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1:

张掖农业产业结构基础现状分析

一、社会自然环境基础条件

(一)地理位置

张掖市地处甘肃河西走廊中部、古丝绸之路南北两线和“居延古道”交汇点上,南依祁连山、北靠合黎山,素有“桑麻之地”、“渔米之乡”之美称。区域内盛产小麦、玉米、红枣、甜菜、葵花、蔬菜等80多种农产品和名贵中药材,土特产品有元葱、苹果梨、乌江米、红枣、发菜、祁连葡萄酒等,是西北肉牛养殖第一大市,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西菜东运”五大基地之一,是全国最大的玉米种子生产基地,被称之为“天然玉米种子生产王国”。

(二)气候状况

张掖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燥少雨,农田水利建设以灌溉农业为主,有着丰富的水土光热资源。全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穿境而过,灌溉体系完善,耕种条件优越。全市保有耕地380万亩,土壤肥沃,污染较少;全年日照3000小时,无霜期112—145天,农产品品质好;年平均气温5—8℃,昼夜温差大,有利于作物生长。绝佳的水土光热资源组合,使得张掖农产品光合作用充分、病虫害少、品质优良,是全国少有的优质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三)交通运输条件

境内高速公路和连接新疆、内蒙、青海的主干道全部贯通,机场

建成通航,兰新高铁开工建设。公路、铁路、航空相互交织,东西、南北干线交错纵横,是西陇海兰新经济带的节点城市和新亚欧大陆桥的战略要地,也是我国西电东送、西气东输、西煤东运、西菜东运、西粮东调的战略通道。优越的区位优势和便捷的立体交通,为张掖特色农产品及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社会经济条件

张掖市现辖甘州区、临泽县、高台县、山丹县、民乐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六个区县,共有93个乡镇,904个行政村。总面积40874平方公里。居住着汉族、回族、裕固族、藏族,蒙古族等26个民族,126万人口。聚居在祁连山北麓肃南县境内的裕固族,以畜牧业生产为主。其民族风情独特,是我国独有的少数民族之一。

2012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120.7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4.81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37.11%;乡村人口75.95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62.89%,其中初中文化程度61.2万人,高中文化程度8.3万人,中专以上文化程度4万人,农村人口文化程度在全国处于中等水平。连续5年实施30万农村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有8000多人获得农民技术员职称,1万人取得职业技能鉴定资格证书,14万人取得农村劳动力培训合格证书,农村劳动力普遍掌握2-3门实用技术。广大农民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较强,为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坚实的智力基础。

二、农业发展基本情况

近年来,张掖不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扩大优势特色产业规

模,基本形成了农业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格局,集中打造张掖玉米种子、肉牛、高原夏菜等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质产品和优势品牌,建成了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竞争力强的高效农业规模化产业基地。全市3个县区进入全省蔬菜产业大县,蔬菜生产成为全国五大基地之一,肉牛产业跃居全国前列,六个县区分别进入全国产粮大县和全省肉牛、肉羊产业大县。“张掖玉米种子”是中国唯一获得地理证明商标的种子产品,全国最大的西门达尔种群、富有特色的养殖模式,为建设西北肉牛第一大市奠定了坚实基础。张掖作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瓜果蔬菜和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的重要地位更加凸显。

全省首家院士工作站--张掖院士专家工作站挂牌成立,与中国农科院签订院地合作框架协议,同中国农业科学院、中科院兰州分院和兰州大学、甘肃农业大学、河西学院等75个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建立了紧密的经济技术协作关系,储备聘用了大批高科技人才。全市农业科技推广机构达到432个,拥有专业技术人员2086人,农业良种覆盖率达到95%,农业科技应用率达到85%,科技进步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达到52%。创造性建设绿洲现代农业实验示范区,甘州区被确定为全国21个国家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示范区之一。现代设施农业、荒漠区设施农业、设施延后葡萄发展迅速,木瓜、火龙果等热带作物成功引进种植,效益显著,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亮点。

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累计达到1625个,有31个被命名为“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有8个被授予“全省百强合作社”称号,

甘州区长绿蔬菜合作社被树为全国典型。2012年,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到65.7万亩,占承包面积的26.2%,涉及农户5.27万户,其中出租面积达到42.9万亩,占流转面积的65.3%;规模经营面积55.7万亩,占承包面积的21.9%;流转面积100亩以上的经营户达1003户,万亩流转乡镇达到25个,整村流转的达到33个。2013年,全市土地流转面积突破75万亩。

三、农业产业结构现状

(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农业增加值达到62.33亿元,较2005年35.75亿元增加26.58亿元,年均增长5.9%,粮食生产连续6年获得丰收,产量达到109.23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比2005年87.3万吨增加了21.93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575元,比2005年的3751增加1824元,年均增长8.2%。

(二)产业化经营水平稳步提升。

目前已建成农产品加工企业1009家,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132家,上亿元的9家,1000万元以上的62家,年加工农产品178万吨,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4.5%,较“十五”期间提高6个百分点。认定市级龙头企业57家,有34家被列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高台中化番茄制品公司进入国家级行列。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到420个,产业化组织从业人数达1.2万人,60%的农户参与了农业产业化经营。

(三)特色产业格局基本形成。

深入推进中国金张掖玉米制种基地、中国西部马铃薯加工及种薯繁育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工程和百万头肉牛基地建设工程,着力做大做强玉米制种、马铃薯、蔬菜和肉牛等重点产业。玉米杂交制种面积达到92.84万亩,产量达4亿公斤,产值突破16亿元,制种面积占全国的近25%,产量占全国大田玉米用种量的近40%;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38.9万亩,总产85万吨。日光温室达到5.86万亩,高原夏菜面积达到40万亩,瓜菜总产量113.3万吨。牛饲养量达到76.16万头,肉蛋奶总产量分别达到10.2万吨、1.34万吨和4.49万吨,规模养殖小区发展到140个,饲养量占到全市总量的60%。林果“三红产业”(设施红地球葡萄、红梨、红枣产业)发展壮大,设施红地球葡萄达到4009亩(挂果2584亩),红梨3000亩,红枣13.16万亩。

(四)科技应用能力逐步提升。

全市建成职教中心7所,拥有农业科技机构432个,农民专业科技服务组织237个,农业科技人员11525人。引进新材料、新品种1000多个,示范推广节本增效创优技术近百项,组装配套集成实用技术30多项,培育科技户示范户2万户。农业机械总动力200万千瓦,拖拉机8.69万台,配套机具16.54万部。围绕重点产业发展,引进推广马铃薯、玉米种植收获、秸秆综合加工、设施农业、保护性耕作等新机具3.6万台件,耕播收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66.1%。农业良种覆盖率达到95%,农业科技应用率达到85%,科技进步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达到52%,高于全省全国水平。

(五)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