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文言文翻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考点解说: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形式上是考查对文意的理解和对句子的翻译,实际上考查的重点还是在于对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等的把握,其中又以考查把握多义实词的能力为主。此考点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理解文中的句子”,就要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特别是多义实词、重点虚词,相关句式以及修辞手法,并且要把握某些句子的特殊含义。另一方面是“翻译文中的句子”,要求将文言句子转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白话文,要做到语意准确,文从字顺,规范明了。

了解有关文言文翻译的常识:

一、标准:简言之三个字:信(准确)、达(通顺)、雅(有文采)。高考中的翻译一般只涉及

信和达。

1、“信”要求忠实于原文,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直译,不可以随意增减内容。例: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达”要求译文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一致。例:以勇气闻于诸侯。

3、“雅”要求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的表达出来。例:曹公,豺虎也。曹操是豺狼猛虎。

二、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就是严格按原文字句一一译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译”,则是按原文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采用和原文不同的表达方法。一般说来,应以“直译”为主,辅以“意译”。高考文言文翻译也主要考“直译”。

三、文言语句翻译方法归纳:

1、保留法(留):

㈠人名(名、字、号等)、地名、官职名、年号、国号等专门称谓。

㈡度量衡单位、数量词、器物名称。

㈢古今意义相同的词。

如“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苏武传》)这一句。

例题1:①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②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③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

④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⑤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2、替换法(换):即用现代汉语词汇替换古代汉语词汇

把古代词换成构词成分完全不同的现代词。对那些古今意义上有差别或多义词,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的词语。

㈠古代的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

㈡古今异义、通假字、今已不用的字。

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中的“传”“道”“受”“业”“解”“惑”就可以用现代汉语来替换。

例题2:①请略陈固陋。

②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名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要换成现代通俗的词语。如:

④齐师伐我。

⑤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3、删减法(删):删除没有实在意义、也无须译出的文言词。对象:仅起结构作用,没有具体意义的虚词。

对那些只起语法作用而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或者是表敬称、谦称而没有实际意义的词,在现代汉语中没有对等的词可以代替,删去又不影响句子的准确、通顺的情况下,就可以删略。情况:①句首发语词。②句中停顿或结构作用的词。③句末调节音节的词。④偏义复词中的衬字。

如,“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逍遥游》)中的“夫”,“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者”“也”,“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赤壁赋》)中的“之”,翻译时都可删略;又如,“张良曰:‘谨诺。’”(《鸿门宴》)中的“谨”,表谦称,也可删去不译。

例题3:指出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

①夫战,勇气也。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③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④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⑤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游刃必有余地矣。

⑥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⑦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⑧战于长勺,公将鼓之。⑨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4、增补法(补):把文言文中省略的而现代汉语不能省略的成分补上。包括主语省略、动词后宾语的省略、介宾省略、介词省略等。

文言文中有较多的省略成分,在翻译时要将原文省略句中省略的成分增补出来,使句意完整,然后再翻译

(1).数词后面增加量词。如,“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句中的“三”后要补出量词。

(2).省略句中应补充的主语、谓语、宾语和介词等。如,“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庄暴见孟子》),全句可译为:

( 3).补充行文省略的内容。如,“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全句译为:

例题4:在下列句中准确的位置写出省略的成分,并用括号表示出来:

①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②竖子,不足与谋。

③今以钟磬置水中。

④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⑤无以,则王乎。

5、调整法(调):将古代汉语句子中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整,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对象是文言文中倒装句,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

例题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语序的变化。

①甚矣,汝之不惠!②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③宋何罪之有?

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⑤石之铿然有声者⑥忌不自信。⑦大王来何操?

四、文言翻译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一)文言词语的翻译:

文言文中大多数词语的翻译都是直截了当的,直接把词语的解释写进句子中就可以了。但是当词语的解释和翻译有相当距离的时候,就不能简单地把解释当做翻译。这种情况,应按这一词在句中所指的意思来译。如,“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过秦论》)的“言”

当释为“言论”“学说”,但这样的解释不能作“焚”的宾语,根据文义,这里应译为“记载言论的著作”。再如,“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中的“六合”,本应解释为“上下东西南北”,这样的解释如果直接写进译文就会让人感到费解,因此,这里的“六合”要根据语境灵活地译成“整个天下”。

(二)运用了修辞的文言语句的翻译:

古人写文章时非常重视修辞手法的运用。在进行文言翻译的时候,要对这些修辞格进行恰当的处理。常见的修辞格有:

( 1).比喻

文言文中比喻的运用相当普遍,有些词语经常用来比喻某样事物,于是就有了比较固定的比喻义。如,“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中的“秋毫”,如何理解?

再如,“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中“藩篱”如何翻译?

( 2).借代

文言文中,借代修辞格运用得相当普遍,如果按字面翻译,往往会造成误解。如,“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里的“布衣”,是一种借代,如果按字面译,后面的“不以臣卑鄙”(不因我地位低、见识浅)就会使人产生疑问:“穿布衣服”,怎么就“地位低”呢?在翻译时应采取意译的方法译为什么?

再如,“金就砺则利”(《劝学》)中的“金”,用的也是借代修辞,翻译时不能译为“金属”,应该根据语境译为什么。

( 3).互文

有些古文为了句式的对仗工整,往往运用互文修辞,故意将一个完整的意思拆开,分别用两部分或几部分来表达,使上下文互相呼应,互相补充,互相渗透,互相隐含,上文里省去了下文里将要出现的词语,下文里省去了上文里已出现的词语。这类句子,翻译时,必须把上下文拼合起来,使内容上前后互相补充。

翻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两句。

(4).婉曲

古人或因为忌讳,或出于谦恭,或为了追求文雅,在写文章时往往不直言其事,而把要表达的意思婉转地说出来,叫做婉曲,也就是委婉的说法。如把帝王(或王后)的死说成“山陵崩”,把自己的死说成“填沟壑”,把出兵征伐别人说成“会猎”,把上厕所说成“更衣”等。凡遇到这种情况,只要按现代汉语的习惯说法翻译就可以了。

例题6:将下面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尤其注意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②项伯以身翼蔽沛公。

③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

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⑤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⑥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五、文言翻译错答探究及备考对策:

1.以今释古,望文生义。有的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有了变化。如把“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译成“先帝不认为我卑鄙无耻”就错了。

2.不需要翻译的强行翻译。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名、年号、国号、器物名、朝代名、度量衡、典章制度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