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 李璧墓志 楷书
李璧墓志的基本笔法?

李璧墓志的基本笔法?•2021年06月06日魏碑书法中,《李壁墓志》是不可不学的一件作品。
为什么大凡有书法成就的人都要去学习《李壁墓志》,学习它,能从中获得什么样的收益?如何去学才能得到最大的收获?下面就上述问题进行一些分析。
不正之处,欢迎留言评论。
《李壁墓志》概述《李壁墓志》刻于北魏正光年间,也就是公元520年,距今已有1500年时间了。
这个碑所用石材是一块1米多高、89厘米宽的青石,碑面有魏碑书体,共三十三行,每行有三十一个字,背面有题名,说明了出土时间和地点等。
从书法的角度来看,《李壁墓志》风格雄强茂密,俏劲纵逸,是北魏书法作品中独树一帜的风格体裁。
当代古籍版本专家杨震方曾在《碑帖叙录》中评说到:“书法峭劲,极似《张猛龙碑》,而兼有《司马景和》之纵逸,可为习北魏楷书者范本。
”《李壁墓志》的主要特点从整体风格来说,《李壁墓志》是北魏时期魏碑书法的代表之作,但它又兼有经典作品之风与其它作品的特点,也就是说,《李壁墓志》是融合了多种风格与体裁的一种作品。
从笔法上来说,《李壁墓志》也是魏碑书法在用笔上的典型之作,大多以方笔为主,但也有方圆兼备之态,用笔之中既有隶意,也有楷意,可以说是过渡时期的一种经典作品。
从字形来说,它的章法构成多以茂密为主,字内空间看似茂密,但也不乏疏密得当,最明显的就是它的某些笔画用了长撇、长竖等,这样构造是对茂密的破局之笔,形成了章法上的空灵与沉闷,同时,这些笔画并没有破坏字的中宫的稳定性,反而增添了其意态与自然之感。
如何学习《李壁墓志》才能取得最大收获?多读帖,获取理性上的最大化认知。
学习书法就要多临摹古人的经典作品,这个没错,但是,当拿到字帖时,不要急着去临摹它,而是要认真地读帖,读帖时要做到三点:第一,要看字帖的整体风格,看这本字帖与其它同一时期的作品风格是否一致,还有什么区别?第二,要看结字,尽管《李壁墓志》是北魏时期的作品,但它们也有不同的风格及结字特点,有的烂漫,有的雄强,有的茂密,只有弄清了这些特点,今后临写起来就不至于走偏路。
《魏碑》--(大全)

《魏碑》--(大全)《魏碑》--(大全)魏碑·南北朝北齐时期魏碑石刻书法《葛山摩崖》(3898)·北魏魏碑墓志石刻书法《魏故世宗宣武皇帝嫔墓志》(3443) ·东魏魏碑石刻书法《天平三年造像残石》(1262)·十六国之一北凉魏碑石刻书法《沮渠安周造佛寺碑》(1579) ·北魏魏碑石刻书法《北海王妃李元姜墓志铭》(2943)·北魏魏碑墓志石刻书法《恒州别驾元保洛墓志》(2131)·北魏魏碑墓志石刻书法《鞠彦云墓志》(1520)·北魏魏碑墓志石刻作品《李璧墓志》(3631)·北魏魏碑石刻书法《贤愚经卷》(4513)·北魏皇帝孝文帝第四子元怿魏碑石刻墓志书法(2965)·山东邹城四山摩崖石刻铁山摩崖石刻_《石颂》(2250)·北魏魏碑石刻书法龙门石窟龙门二十品书法(10906)·北魏魏碑碑文皇帝祭文石刻书法《嘎仙洞西侧题壁摩崖》(1543)·北魏魏碑石刻碑文书法《赵谧墓志铭》(2256) ·北魏魏碑石刻书法碑文《元瓒墓志》(1842) ·北魏魏碑石刻书法碑文《元飏墓志》(1455) ·北魏魏碑书法石刻碑文《奚真墓志》(1905) ·北魏魏碑石刻书法《蒙显达造像记》(885) ·北魏《故征士奚墓志》(1412)·北魏《杨逸墓志铭》(1335)·北魏《闾祥墓志》(969)·北魏《杨舒墓志》(1204)·西魏恭帝二年《赵荣宗妻韩氏墓表》(714) ·法生造像(732)·司马解伯达造像记(603)· (北魏)楷书_元显儁墓志铭(8467)· (北魏)楷书_张猛龙碑(14330)· (北魏)刘广周楷书诚实论卷经第十四.pdf(6818)· (东晋)高句丽好大王碑清杨守敬双钩本之二(4930) · (东晋)高句丽好大王碑清杨守敬双钩本之三.pdf(2866) · (东晋)高句丽好大王碑清杨守敬双钩本之四(3314) · (东晋)高句丽好大王碑清杨守敬双钩本之五(3161) · (东晋)高句丽好大王碑清杨守敬双钩本之一(7299) · (南朝_梁)楷书_瘗鹤铭.pdf(8823)· (北齐)楷书_常岳等百余人造像记(1648)· (北齐)楷书_沙丘城造像记(2796)· (北魏)楷隶_林虑哀王元文墓志(1566)· (北魏)楷书_比丘惠感造像(1149)· (北魏)楷书_处士王基墓志铭(2054)· (北魏)楷书_崔敬邕墓志铭(4447)· (北魏)楷书_刁遵墓志(5585)· (北魏)楷书_雒州刺史刁惠公墓志铭(2104)· (北魏)楷书_马振拜等三十四人为皇帝造像记(1298) · (北魏)楷书_显祖嫔侯骨氏墓志(1351)· (北魏)楷书_元倪墓志铭(2503)·中国魏碑名帖精华(全1册)-中国书法名帖精华丛书(53759) ·爨宝子碑(7242)·《郑文公碑下碑》(50181)·《张猛龙清颂碑》(28396)·北魏《丘哲墓志》(4542)·魏碑《张黑女墓志》(18354)·魏碑《刘根等造像》(8906)·魏碑《高湛墓志》(14971)·北魏《元略墓志》(7368)·北魏《元桢墓志》(8560)·北魏《元倪墓志》(9777)·北魏《元晖墓志》(7594)·北魏《元怀墓志》(14354)。
一笔一划,为你分析北魏书法名碑的奥妙

一笔一划,为你分析北魏书法名碑的奥妙不再错过任何一个精彩《李壁墓志》是流传下来最古的北魏墓志石刻;墓志在用笔上,笔画粗细对比强烈。
如横画,有方笔起笔,收笔出尖等姿态,此墓志与《张猛龙碑》斜划紧结、由粗到细的特点十分相像,如『阳』『军』『参』『无』等字的笔画又细致精彩,透过刀锋可以看出,古人巧夺天工般的刻艺和毛笔书写时的大幅度提按,《李壁墓志》笔画粗细虽变化明显,但细而不弱。
尤其是『无』字行笔,笔短意连,这一细微变化也是此墓志历来为书家追捧的原因之一。
再如『意』『孺』二字的笔画粗细相间,增加空间对比,变化丰富。
北魏《李璧墓志》初拓本(局部),梁启超旧藏,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对于此墓志,杨震方《碑帖叙录》评曰:『书法峭劲,极似《张猛龙碑》,而兼有《司马景和》之纵逸,可为习北魏楷书者范本。
』可见该墓志书法峭劲之势独具匠心。
《张猛龙碑》中『凉』『军』字体现出峭劲挺拔之势。
北魏《张猛龙碑》(明拓本,局部)与之相比下,在《李壁墓志》中,如『遥』字的走之底偏旁和『氏』字的斜勾,粗重有力、书法峭劲、大胆粗放,给人意料之外的变化。
『阅』『沉』等字的收笔竖弯钩笔画大胆放出,常常带有顿笔的动作,厚实有力、不拘陈法,达到了雄强奇宕的效果。
《李璧墓志》中的“氏”“沉”“遥”“阅”此墓志在字法分析上,分为造势和造形。
其一,从造势上分析,《李壁墓志》和《张猛龙碑》风格相似。
《张猛龙碑》在结体上是以险绝著称的且变化多姿,通常是横画斜向右上,体势倾斜错落,如『清』『西』『冬』;《李璧墓志》中『白』『远』『冀』『典』等字的字势险体斜;尤其『清』『春』的对比,横画前粗后细,往右上直斜,其他笔画也顺势而为,使得整个字形呈险峻的欹侧之态。
《李璧墓志》中的“高”“中”“周”“司”另外,《李璧墓志》以方笔居多,如转折处方棱以及三角形的点等体现方笔的峻峭,如『司』『周』『中』『高』等,均为就势产生的方角,使字体显得方峻险奇。
《李璧墓志》中的“帝”“孝”“行”其二,在造形上分析,撇、捺决定了一个字的形体变化。
高清碑帖北魏《李瞻墓志》(局部放大版)

高清碑帖北魏《李瞻墓志》(局部放大版)
《李瞻墓志》全称《儒德李生之墓铭》刻于北魏正始五年(508)正月,墓志为覆斗形状,石高三十六点五厘米,宽四十三厘米,字面高二十九厘米,宽三十六点五厘米,正书十六行,行十五字,有棋盘格,二零零零年出土于河北赞皇。
此志书法点画丰腴舒展,结体翔动开张,其字形时有舛误,殆由石质松脆且镌刻仓促所致,然以此更见率意洒脱,不衫履之趣。
据《魏书·李灵传》,灵弟均,官赵郡太守,与志文合。
均子粲,字世显,累官赵郡、常山二郡太守,显祖时参与平定淮北,迁宁朔将军、兖州刺史,姑丰侯,加建武将军,志文简略。
粲子元茂,太和八年袭爵,卒徐州刺史。
元茂弟宣茂,太和初官中出博士,除宁朔将军、兼定州大中正,徙平阳太守,复以罪左迁步兵校尉,正始初除太中大夫,迁光禄大夫,平东将军、幽州刺史,志文仅言其太中大夫。
宣茂长子藉之,字修远;次子志,字敬远;三子幼远,不及李瞻。
李瞻字恭远,依古代习惯,应排序于敬远之上,以未仕早卒,史乃缺载。
志言李瞻于经学、小学用力颇多,世号之曰“儒德李生”,既冠而以暴疾卒于家。
专文不言李瞻生卒之年,但述大魏正始五年正月入穴,则其卒当在四年秋冬之时。
北魏《李瞻墓志》局部放大。
(北魏)《李璧墓志》高清拓本

(北魏)《李璧墓志》高清拓本(北魏)《李璧墓志》李璧墓志释文:君諱璧字元和勃海條縣廣樂鄉吉遷里人也其先李耳著玄經於衰周□靈條神葉輝弓劍於盛漢載籍既詳故余略焉高祖司空道協當時行和州國登翼王庭風華帝閣曾祖尚書操履清白鑒同水鏡銓品燕朝聲光龍部祖東莞乘榮違世考齊郡養性頤年并連芳遞映繼寶相輝君締靈結彩維山育性韻宇端華風量淵遠俶儻不羈魁岸獨絕猛氣煙張雄心泉涌藝因生機學師心曉少好春秋左氏傳而不存章句尤愛馬班兩史談論事意略無所違性嚴毅簡得言工賞要善尺牘年十六出膺州命爲西曹從事十八舉秀才對策高第入除中書博士譽溢一京聲輝二國昔晉人失馭群書南徙魏因沙鄉文風北缺高祖孝文皇帝追悅淹中遊心稷下觀書亡落恨閱不周與爲連和規借完典而齊主昏迷孤違天意爲中書郎王融思狎淵雲韻乘琳瑀氣轢江南聲蘭岱北聳調孤遠鑒賞絕倫遠服君風遙深紵縞啟稱在朝宜借副書轉授尚書南主客郎遷浮陽太守分竹一邦績輝千里以母憂去任戚深孺慕服闋中軍大將軍彭城王翼陪鸞駕振旆荆南召君爲皇子掾參算戎旅謀協主襟府□除司空掾毗贊臺階增徽鼎味每辭父老申求鄉祿高陽王親同魯衛義齊分陝出鎮冀嶽作牧趙燕除皇子別駕兼護清河勃海長樂三郡衣錦遊鄉物情影附既而謠落還秘臥侍閑宇京兆王作蕃海服問鼎冀川君逆鑒禍機潛形河外鎮東李公出軍□北都督六州掃清叛命復召君兼別駕督護樂陵郡君心希祿養復乞史任州頻表言朝心未允於時政出權門事由外戚君千里遙書群公交轍坐使諸王情深面託尋丁艱窮沉哀鄉地栖遊漳里廿餘年是故零員亡次落緒失源妖賊大乘勢連海右州牧蕭玉心危懸旆聞君在邦人情敬忌召兼撫軍府長史加鎮遠將軍東道別將衆裁一旅破賊千群漳東妖醜望旗鳥散太傅清河王外膺上臺內荷遺輔權寵攸歸勢傾京野妙簡才賢用華朝望召君太尉府諮議參軍事獻贊槐庭風輝天閣雖希逸之佐廣陵無以過也天道芒昧報善無聞不幸遘疾春秋六十以魏神龜二年歲己亥春二月辛亥朔廿一日辛未卒於洛陽里之宅正光元年冬十二月廿一日遷葬冀州勃海郡脩縣南古城之東堈山壟之體義兼遷缺勒金石於泉阿令聲猷而不滅其辭曰至人窅眇理絕名況伊君之先江海匪量潛魂柱下飛聲泗上訓丘教僖玄言以暢靈條神葉傳芳不已漳海降祥篤生夫子學貫丘傳藝洞遷史觀物昭心聞風曉理賓王流譽昇名鸞池齊依江;魏薄桑湄榮風未曙雲長已知登員憲省分竹海湄投影臺庭披繡還鄉物情聳附賓友生光;擊大乘猛氣煙張獻軌宰門槐風增芳嗚呼天道芒昧靡分空傳餘慶報善無聞遙□途未亢逸影已淪骨落青松魂追白雲無常之理義兼山塚釋之諫漢文□□□□心動汲塋紀襄魯墳旌孔鐫銘泉陰永昭芳湧曾祖祐燕吏部尚書曾祖親廣平游氏祖雄東莞太守祖親北平陽氏父璆御史中丞父景仲州主簿齊郡太守母遼東公孫氏字佛仁父楚秘書著作郎妻滎陽鄭氏字潤英父冀司州都州主簿息男子貞年十五息女孟猗年十八適滎陽鄭班豚息女仲猗年十七。
北魏魏碑墓志石刻作品《李璧墓志》

北魏魏碑墓志石刻作品《李璧墓志》北魏魏碑墓志石刻作品《李璧墓志》李璧墓志释文:君諱璧字元和勃海條縣廣樂鄉吉遷里人也其先李耳著玄經於衰周□靈條神葉輝弓劍於盛漢載籍既詳故余略焉高祖司空道協當時行和州國登翼王庭風華帝閣曾祖尚書操履清白鑒同水鏡銓品燕朝聲光龍部祖東莞乘榮違世考齊郡養性頤年并連芳遞映繼寶相輝君締靈結彩維山育性韻宇端華風量淵遠俶儻不羈魁岸獨絕猛氣煙張雄心泉涌藝因生機學師心曉少好春秋左氏傳而不存章句尤愛馬班兩史談論事意略無所違性嚴毅簡得言工賞要善尺牘年十六出膺州命爲西曹從事十八舉秀才對策高第入除中書博士譽溢一京聲輝二國昔晉人失馭群書南徙魏因沙鄉文風北缺高祖孝文皇帝追悅淹中遊心稷下觀書亡落恨閱不周與爲連和規借完典而齊主昏迷孤違天意爲中書郎王融思狎淵雲韻乘琳瑀氣轢江南聲蘭岱北聳調孤遠鑒賞絕倫遠服君風遙深紵縞啟稱在朝宜借副書轉授尚書南主客郎遷浮陽太守分竹一邦績輝千里以母憂去任戚深孺慕服闋中軍大將軍彭城王翼陪鸞駕振旆荆南召君爲皇子掾參算戎旅謀協主襟府□除司空掾毗贊臺階增徽鼎味每辭父老申求鄉祿高陽王親同魯衛義齊分陝出鎮冀嶽作牧趙燕除皇子別駕兼護清河勃海長樂三郡衣錦遊鄉物情影附既而謠落還秘臥侍閑宇京兆王作蕃海服問鼎冀川君逆鑒禍機潛形河外鎮東李公出軍□北都督六州掃清叛命復召君兼別駕督護樂陵郡君心希祿養復乞史任州頻表言朝心未允於時政出權門事由外戚君千里遙書群公交轍坐使諸王情深面託尋丁艱窮沉哀鄉地栖遊漳里廿餘年是故零員亡次落緒失源妖賊大乘勢連海右州牧蕭玉心危懸旆聞君在邦人情敬忌召兼撫軍府長史加鎮遠將軍東道別將衆裁一旅破賊千群漳東妖醜望旗鳥散太傅清河王外膺上臺內荷遺輔權寵攸歸勢傾京野妙簡才賢用華朝望召君太尉府諮議參軍事獻贊槐庭風輝天閣雖希逸之佐廣陵無以過也天道芒昧報善無聞不幸遘疾春秋六十以魏神龜二年歲己亥春二月辛亥朔廿一日辛未卒於洛陽里之宅正光元年冬十二月廿一日遷葬冀州勃海郡脩縣南古城之東堈山壟之體義兼遷缺勒金石於泉阿令聲猷而不滅其辭曰至人窅眇理絕名況伊君之先江海匪量潛魂柱下飛聲泗上訓丘教僖玄言以暢靈條神葉傳芳不已漳海降祥篤生夫子學貫丘傳藝洞遷史觀物昭心聞風曉理賓王流譽昇名鸞池齊依江㵰魏薄桑湄榮風未曙雲長已知登員憲省分竹海湄投影臺庭披繡還鄉物情聳附賓友生光䩭擊大乘猛氣煙張獻軌宰門槐風增芳嗚呼天道芒昧靡分空傳餘慶報善無聞遙□途未亢逸影已淪骨落青松魂追白雲無常之理義兼山塚釋之諫漢文□□□□心動汲塋紀襄魯墳旌孔鐫銘泉陰永昭芳湧曾祖祐燕吏部尚書曾祖親廣平游氏祖雄東莞太守祖親北平陽氏父璆御史中丞父景仲州主簿齊郡太守母遼東公孫氏字佛仁父楚秘書著作郎妻滎陽鄭氏字潤英父冀司州都州主簿息男子貞年十五息女孟猗年十八適滎陽鄭班豚息女仲猗年十七《李璧墓志》,北魏正光元年(公元520年)刻。
如何准确临摹《李璧墓志》先看看李松的临摹

如何准确临摹《李璧墓志》先看看李松的临摹谢谢您的邀请和提问。
“如何临摹魏碑字帖《李璧墓志》才更切实有效?”《李壁墓志》是北魏正光元年(520)刻的一个墓志铭。
它的特点是把隶书和楷书结合的非常的好,点画昂扬上进,结体宽博而严密,出锋藏锋变化莫测。
书法的叙事性非常精彩,所以是大家非常喜欢学习的一个魏碑字帖。
书法家李松先生在《书画频道》上曾经演示过《李璧墓志》这个书法作品的临摹。
李松先生对魏碑书法的理解非常的透彻,也非常的精彩,他写的字笔法墨法都已经是达到了炉火纯青,非常好的一个境界了,但是,我个人认为,他的书法临摹方法,基本上是意临倾向的临摹方法。
他自己临摹的时候也放得比较开,这样呢,对我们初学者来说,学习他的那种方法,就不太好理解原字帖,很多原字帖的笔法原始笔法信息就会完全的丢失掉。
所以就临摹不好原字帖的那个精神,我们也无法按照他的那个方法深入到字帖里边,领略古人字帖的精华的东西。
我们对临摹书法一直在强调要把书法字帖里边的“法、意、势”临摹到手。
也就是书法字帖的精气神临摹到手。
如果我们不去在字帖的“法、意、势”中求得笔法,我们怎么能够真正的学到书法的精气神呢?我们从李松先生的《李璧墓志》这个临摹过程来看,在很多方面对初学者来说是非常难以理解的。
因此,今天我也借这个机会,以李松先生的临摹为主,我们讲一讲如何才能够具体的把《李璧墓志》临摹的更好。
《李璧墓志》,北魏正光元年(公元520年)刻。
这个碑刻出现的比较晚,不是碑学鼎盛时代的清中期出土的,而是在清晚期出土的,因此这个墓志也没有得到清代大书法家和大理论家们的的推崇,所以被我们认识的晚了一点。
可能李松先生在书画频道上书法教学的演示,使这个墓志得到了更多人的了解。
《李璧墓志》具体的出土时间地点很有一些故事性和传说的色彩:有一个说法是清宣统元年(1909)出土于山东德州;另一说法说是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出土于河北省景县。
墓志出土后不久归济南金石保存所收藏,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移藏于山东省博物馆。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李璧墓志》艺术风格刍议

图1图2图3 60水墨丹青61有大量的艺术品。
由于晋室南渡,他们留给北方的文化艺术成果并不多,所以北朝独特的书风形成并没有受到南朝的影响。
从这个时期开始,南北朝的书风便有了不同的风格特征,我们现存的北朝碑刻作品大多无法考证其出自哪位书家之手。
和南朝门阀世族们所谓“风流蕴藉,飘逸优游”的书法风格不一样的是,北边的拓跋王朝统治下书法似乎不太受晋楷的影响,另辟了一条蹊径,北魏书法遵循原来民间书法的发展轨迹,更多地是直接从汉魏时期的隶书演变而来。
魏碑上承汉隶,下启唐楷,独树一帜别有风味,其笔划严谨、朴厚灵动,虽是刀刻,但却没有死板之气,笔画字形都富于变化,尤其善于字形塑造,常常别有新意。
“魏碑无不佳者,虽穷乡儿女造像记,而骨血峻宕,拙厚中皆有异态”。
清代书家研究碑学已非常精绝,康有为提出魏碑有十美的观点,他的著作《广艺双舟辑》有云:“古今之中,唯南碑与魏碑可宗,可宗为何?曰:有十美: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浑穆,三曰笔法跳越,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
”魏碑书法不同时期,有不同时期的风格特征,如《元桢墓志》《元羽墓志》等,结体作斜势,左低右高,刀斧痕迹重。
此墓志因没有名家赞赏,所以流传不广,就连刘正成20世纪90年代所编的《中国书法全集》中也没有出现《李璧墓志》的身影。
魏碑佳作如林,几乎一碑便可自成一家,《李璧墓志》可谓是碑学里的沧海遗珠。
艺术风格剖析《李璧墓志》与它前期的魏晋簪花小楷相比,它没有晋楷的圆润精美,布白匀称,娴静优雅的美感,它显得粗糙质朴,但又雄浑刚劲,透露着一种力量美。
与后期的唐楷相比,它没有唐楷浑穆典雅的庙堂之气,结体也不似唐楷宽博平正,相反险峻挺拔。
《李璧墓志》雄强茂密,独树一帜。
杨震方《碑帖叙录》评曰:“书法峭劲,极似《张猛龙碑》,而兼有《司马景和》之纵逸,可为习北魏楷法者范本。
”峭劲二字形容得极为精到,与它同一时期的《张猛龙碑》,常常会被拿来比较,《张猛龙碑》经过历代书家的品评,知名度非常高,也成了很多魏碑学习者入门必经之路,相比之下《李璧墓志》显得不那么被人悉知,它艺术价值和美学价值有更多的挖掘空间,《李璧墓志》的章法、点画、结体都有着独特的形态,道法自然的线条、疏放浪漫的结体、变化中求统一的章法在《李璧墓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李璧墓志》之我见

《李璧墓志》之我见打开文本图片集《李璧墓志》与《始平公造像记》《张猛龙碑》相比,面世较晚(清光绪末年),再加上魏楷的影响,无论在书界还是在民间远低于唐楷,因此知道《李璧墓志》的人较少,就连清末的魏楷大家康有为、民国大家于右任、当代大家孙伯翔均未提过,何况民间一般的书人,所以此墓志因无名家推荐,没有影响,不出名而被冷落。
大部分喜欢写魏楷的作者仍选《始平公造像记》《张猛龙碑》为最佳学习范本。
我自己也是在1982年学习魏楷时首选《张猛龙碑》,见到《李璧墓志》已是2021年,在此前,健在的有哪位魏楷大家研究学习过《李璧墓志》不得而知。
当我第一次见到此墓志时,已完全被它倾倒,之后临习,受益颇丰。
后来又以此帖带学生,使他们得到了较好地发展。
近8年来,他们的作品入选国展近百件。
在学习的同时,我也不断地思考——北魏在中国历史上,作为一个普通的朝代也没有多少可歌可表的特色,但作为书法,特别是作为楷书,可真是光辉灿烂的时代。
严格地讲,如果仅就留下经典之作、代表作品而言,其实是从鲜卑的孝文帝开始到孝明帝的60年间,无论从朝代的年数还是当时的人数来讲,能创造出那么具有人文价值、书法品格、闪烁着人性光芒的楷书作品,都不能不说是中国文化史上、书法史上的奇迹。
这个奇迹出现在中国书法史上,特别是出在楷书系列中,当之无愧的应称之奇葩。
这涉及的是学术问题,也可能是人文的价值观问题,此书体的产生、发展时间很短,同时对走向衰落这一现象没有找到一个令人满意的社会根源和思想基础。
因此,人们对魏楷的认识、理解是肤浅的、有局限的、单一的,有时甚至是片面的。
认为只有《始平公造像记》《张猛龙碑》才是魏楷,其它写的再好,不属于魏楷之列。
难道这不是悲哀吗?像《李璧墓志》这样好的民族文化瑰宝,在我们手上应该得到继承并发扬光大。
因此这些年,我一直致力于此墓志以及其它墓志的学习、临摹、教学、研究、推广。
最突出的感觉是让我改变了过去“魏楷皆为方”的观念。
其风格是多元的,有雄强的、也有文雅的,更主要的是让我们理解楷书也是畅情的。
最新李璧墓志(全)高清原贴加分页释文说课材料

《北魏李璧墓志》北魏正光元年(公元520年)一刻。
青石质,高一百零四厘米,宽八十九厘米。
系旧碑改作而成,碑阴上截所刻二螭仍在。
志铭魏书,三十三行,行三十一字,背面有题名一列。
出土时间、地点有二说:一说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出土于山东省德州;一说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出土于河北省景县。
后者为是。
墓志出土后不久归济南金石保存所收藏,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移藏于山东省博物馆。
吴士<钅监>《九钟精舍金石跋尾甲编》、范寿铭《循园古冢遗文跋尾(三)》、赵万里《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方若《校碑随笔》、杨震方《碑帖叙录》、日本二玄社《书迹名品丛刊》等有著录。
《李璧墓志》书法雄强茂密,独树一帜。
杨震方《碑帖叙录》评曰:书法峭劲,极似《张猛龙碑》,而兼有《司马景和》之纵逸,可为习北魏楷法者范本。
君諱璧字元和勃海條縣廣樂鄉吉遷里人也其先李耳著玄經於衰周□靈條神葉風華輝弓劍於盛漢載籍既詳故余略焉高祖司空道協當時行和州國登翼王庭齊郡帝閣曾祖尚書操履清白鑒同水鏡銓品燕朝聲光龍部祖東莞乘榮違世考俶儻養性頤年并連芳遞映繼寶相輝君締靈結彩維山育性韻宇端華風量淵遠存不羈魁岸獨絕猛氣煙張雄心泉涌藝因生機學師心曉少好春秋左氏傳而出章句尤愛馬班兩史談論事意略無所違性嚴毅簡得言工賞要善尺牘年十昔膺州命爲西曹從事十八舉秀才對策高第入除中書博士譽溢一京聲輝二書晉人失馭群書南徙魏因沙鄉文風北缺高祖孝文皇帝追悅淹中遊心稷下淵亡落恨閱不周與爲連和規借完典而齊主昏迷孤違天意爲中書郎王融思在雲韻乘琳瑀氣轢江南聲蘭岱北聳調孤遠鑒賞絕倫遠服君風遙深紵縞啟戚朝宜借副書轉授尚書南主客郎遷浮陽太守分竹一邦績輝千里以母憂去謀深孺慕服闋中軍大將軍彭城王翼陪鸞駕振旆荆南召君爲皇子掾參算戎衛協主襟府□除司空掾毗贊臺階增徽鼎味每辭父老申求鄉祿高陽王親同物義齊分陝出鎮冀嶽作牧趙燕除皇子別駕兼護清河勃海長樂三郡衣錦遊河情影附既而謠落還秘臥侍閑宇京兆王作蕃海服問鼎冀川君逆鑒禍機潛祿外鎮東李公出軍□北都督六州掃清叛命復召君兼別駕督護樂陵郡君心轍養復乞史任州頻表言朝心未允於時政出權門事由外戚君千里遙書群公失坐使諸王情深面託尋丁艱窮沉哀鄉地栖遊漳里廿餘年是故零員亡次落史源妖賊大乘勢連海右州牧蕭玉心危懸旆聞君在邦人情敬忌召兼撫軍府膺加鎮遠將軍東道別將衆裁一旅破賊千群漳東妖醜望旗鳥散太傅清河王事上臺內荷遺輔權寵攸歸勢傾京野妙簡才賢用華朝望召君太尉府諮議參春獻贊槐庭風輝天閣雖希逸之佐廣陵無以過也天道芒昧報善無聞不幸遘光秋六十以魏神龜二年歲己亥春二月辛亥朔廿一日辛未卒於洛陽里之宅遷缺元年冬十二月廿一日遷葬冀州勃海郡脩縣南古城之東堈山壟之體義兼匪量勒金石於泉阿令聲猷而不滅其辭曰至人窅眇理絕名況伊君之先江海子潛魂柱下飛聲泗上訓丘教僖玄言以暢靈條神葉傳芳不已漳海降祥篤生湄學貫丘傳藝洞遷史觀物昭心聞風曉理賓王流譽昇名鸞池齊依江㵰魏薄光榮風未曙雲長已知登員憲省分竹海湄投影臺庭披繡還鄉物情聳附賓友無聞䩭擊大乘猛氣煙張獻軌宰門槐風增芳嗚呼天道芒昧靡分空傳餘慶報善遙□途未亢逸影已淪骨落青松魂追白雲無常之理義兼山塚釋之諫漢文□□□□心動汲塋紀襄魯墳旌孔鐫銘泉陰永昭芳湧。
李璧墓志

《李璧墓志》《李璧墓志》,北魏公元520年刻,青石质地,高104厘米,宽89厘米。
系旧碑改作而成,碑阴上截所刻二螭仍在。
志铭魏书,三十三行,行三十一字,背面有题名一列。
《李璧墓志》的结构具有较强的魏碑型的特点:内紧外疏、宽博自由、大小参差、欹正相生。
从边缘外接形的角度分析,其边缘处笔划起、止点处占位充裕,体现出外围宽博疏朗的特点。
【原文】君諱璧字元和勃海條縣廣樂鄉吉遷里人也其先李耳著玄經於衰周□靈條神葉輝弓劍於盛漢載籍既詳故余略焉高祖司空道協當時行和州國登翼王庭風華帝閣曾祖尚書操履清白鑒同水鏡銓品燕朝聲光龍部祖東莞乘榮違世考齊郡養性頤年并連芳遞映繼寶相輝君締靈結彩維山育性韻宇端華風量淵遠俶儻不羈魁岸獨絕猛氣煙張雄心泉涌藝因生機學師心曉少好春秋左氏傳而不存章句尤愛馬班兩史談論事意略無所違性嚴毅簡得言工賞要善尺牘年十六出膺州命爲西曹從事十八舉秀才對策高第入除中書博士譽溢一京聲輝二國昔晉人失馭群書南徙魏因沙鄉文風北缺高祖孝文皇帝追悅淹中遊心稷下觀書亡落恨閱不周與爲連和規借完典而齊主昏迷孤違天意爲中書郎王融思狎淵雲韻乘琳瑀氣轢江南聲蘭岱北聳調孤遠鑒賞絕倫遠服君風遙深紵縞啟稱在朝宜借副書轉授尚書南主客郎遷浮陽太守分竹一邦績輝千里以母憂去任戚深孺慕服闋中軍大將軍彭城王翼陪鸞駕振旆荆南召君爲皇子掾參算戎旅謀協主襟府□除司空掾毗贊臺階增徽鼎味每辭父老申求鄉祿高陽王親同魯衛義齊分陝出鎮冀嶽作牧趙燕除皇子別駕兼護清河勃海長樂三郡衣錦遊鄉物情影附既而謠落還秘臥侍閑宇京兆王作蕃海服問鼎冀川君逆鑒禍機潛形河外鎮東李公出軍□北都督六州掃清叛命復召君兼別駕督護樂陵郡君心希祿養復乞史任州頻表言朝心未允於時政出權門事由外戚君千里遙書群公交轍坐使諸王情深面託尋丁艱窮沉哀鄉地栖遊漳里廿餘年是故零員亡次落緒失源妖賊大乘勢連海右州牧蕭玉心危懸旆聞君在邦人情敬忌召兼撫軍府長史加鎮遠將軍東道別將衆裁一旅破賊千群漳東妖醜望旗鳥散太傅清河王外膺上臺內荷遺輔權寵攸歸勢傾京野妙簡才賢用華朝望召君太尉府諮議參軍事獻贊槐庭風輝天閣雖希逸之佐廣陵無以過也天道芒昧報善無聞不幸遘疾春秋六十以魏神龜二年歲己亥春二月辛亥朔廿一日辛未卒於洛陽里之宅正光元年冬十二月廿一日遷葬冀州勃海郡脩縣南古城之東堈山壟之體義兼遷缺勒金石於泉阿令聲猷而不滅其辭曰至人窅眇理絕名況伊君之先江海匪量潛魂柱下飛聲泗上訓丘教僖玄言以暢靈條神葉傳芳不已漳海降祥篤生夫子學貫丘傳藝洞遷史觀物昭心聞風曉理賓王流譽昇名鸞池齊依江?魏薄桑湄榮風未曙雲長已知登員憲省分竹海湄投影臺庭披繡還鄉物情聳附賓友生光?擊大乘猛氣煙張獻軌宰門槐風增芳嗚呼天道芒昧靡分空傳餘慶報善無聞遙□途未亢逸影已淪骨落青松魂追白雲無常之理義兼山塚釋之諫漢文□□□□心動汲塋紀襄魯墳旌孔鐫銘泉陰永昭芳湧。
字帖魏碑《李璧墓志》字库版

字帖魏碑《李璧墓志》字库版《李璧墓志》,北魏公元520年刻,青石质地,高104厘米,宽89厘米。
系旧碑改作而成,碑阴上截所刻二螭仍在。
志铭魏书,三十三行,行三十一字,背面有题名一列。
《李璧墓志》的结构具有较强的魏碑型的特点:内紧外疏、宽博自由、大小参差、欹正相生。
从边缘外接形的角度分析,其边缘处笔划起、止点处占位充裕,体现出外围宽博疏朗的特点。
【终】【1】君讳璧,字符和。
勃海条县广乐乡吉迁里人也。
其先李耳,着玄经于衰周。
□灵条神叶,辉弓剑于盛汉。
载籍既【2】详,故余略焉。
高祖司空,道协当时,行和州国,登翼王庭,风华帝阁。
曾祖尚书,操履清白,鉴同水镜,铨品燕【3】朝,声光龙部。
祖东搜乘荣违世。
考齐郡,养性颐年,并连芳递映,继宝相辉。
君缔灵结彩,维山育性,韵宇端【4】华,风量渊远,俶傥不羁,魁岸独绝,猛气烟张,雄心泉涌,艺因生机,学师心晓。
少好《春秋左氏传》,而不存章【5】句。
尤爱马班《两史》,谈论事意略无所违。
性严毅、简淳言、工赏要、善尺牍。
年十六出膺,州命爲西曹从事。
十【6】八举秀才,对策高第,入除中书博士。
誉溢一京,声辉二国。
昔晋人失驭,群书南徙。
魏因沙乡,文风【7】北缺。
高祖孝文皇帝追悦淹中,游心稷下,观书亡落,恨阅不周,与爲连和,规借完典。
而齐主昏迷,孤违天意,爲【8】中书郎。
王融思狎渊云,韵乘琳瑀,气轹江南,声兰岱北。
耸调孤远,鉴赏绝伦,远服君风,遥深紵缟,启称在【9】朝,宜借副书。
转授尚书南主客郎,迁浮阳太守。
分竹一邦,绩辉千里。
以母忧去任,戚深孺慕。
服阕。
中军大【10】将军彭城王,翼陪鸾驾,振旆荆南。
召君爲皇子掾。
参算戎旅,谋协主襟,府□,除司空掾。
毗赞台阶,增徽鼎【11】味。
每辞父老,申求乡禄。
高阳王亲同鲁卫,义齐分陕。
出镇冀岳,作牧赵燕。
除皇子别驾兼护清河、勃海、长【12】乐三郡。
衣锦游乡,物情影附。
既而谣落还,秘卧侍闲宇。
京兆王作蕃海服,问鼎冀川。
君逆鉴祸机,潜形河【13】外。
以《李璧墓志》探析魏碑书法艺术特征

以《李璧墓志》探析魏碑书法艺术特征
赵晓雨;冀晓丹;夏颖媛
【期刊名称】《美与时代(美术学刊)(中)》
【年(卷),期】2024()4
【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中国书法史上是极为重要的时期。
其中,魏碑是碑学理论的重要支撑,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中国书法的美学体系。
魏碑书法各具特色,或朴拙险峻,或舒畅流丽。
《张猛龙碑》《郑文公碑》《元桢墓志》等,都是魏碑中的经典碑帖,而《李璧墓志》的出土更是给研究魏碑书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取法视角,对后世的影响非常深刻。
通过与同时期的碑刻对比,研究《李璧墓志》的整体风格特征,并对《李璧墓志》的用笔、结体、章法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感受魏碑书法在艺术特征上的独特美感。
【总页数】3页(P122-124)
【作者】赵晓雨;冀晓丹;夏颖媛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9
【相关文献】
1.唐《冯师训碑》书法艺术特征探析
2.中国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探析
3.中国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探析
4.中国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探析
5.中国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探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魏碑名品《李璧墓志铭》——原来楷书还可以这么写

魏碑名品《李璧墓志铭》——原来楷书还可以这么写文/彧白三余书社原创文章书法史自唐以后,逐渐确立了以唐楷为核心的笔法基础,从而重唐人而弱魏晋,此风在当代书坛逐渐有所改观,而《李璧墓志铭》正是当代书风回归魏晋的一个重要范例!《李璧墓志铭》据考证乃是北魏正光元年所刻,也就是公元520年。
此碑出土的时间和地点均有争议,我们这里不做考证,如今《李璧墓志铭》藏于山东省博物馆。
《李璧墓志铭》节录杨震方《碑帖叙录》评《李璧墓志铭》:书法峭劲,极似《张猛龙碑》,而兼有《司马景和》之纵逸,可为习北魏楷书者范本!《李璧墓志铭》从影响力上来讲,远逊于魏碑名品《张猛龙碑》,但论艺术表达与内涵,比起《张猛龙碑》实在不遑多让!今天我们就简单聊聊魏碑楷书《李璧墓志铭》的艺术风格。
疏密的巧妙安排在一些高明的碑帖当中,我们几乎看不到点画对称排叠的字例,书法的艺术性就是利用矛盾冲突塑造个性,然后在这种冲突当中通过结体的变化来解决这个矛盾,从而达到一种动态平衡的手法!我们来看《李璧墓志铭》当中的疏密关系:内紧外疏《李璧墓志铭》中的“春”与“养”字这种内紧外疏的结体技巧,极具张力,将整个字的主要笔画往字的重心聚拢(如上图当中的红色圆圈所示),然后利用两个向外分散的主笔将字势张开,从而承上而启下,达到一种和谐之美。
颜体与柳体中的“春”字反之我们看颜体跟柳体当中同样的字的写法,这种结构上的冲突就没有这么明显!颜柳当中是一种较为平稳的排叠,中宫并无收紧,四周也并无过分的延展,是一种相对“规整”的写法。
王羲之与欧阳询的“养”字上图是王羲之与欧阳询的“养”字写法,王羲之的“养”字取胜之处在于其空间的和谐留白,笔画繁复却丝毫不杂乱,正合古人“疏可走马”的至高境界,右边欧阳询的“养”字取胜之处在于险绝的姿态处理,图中竖线为中线,整个字全靠一个捺笔来平衡矛盾,不愧是造险高手。
《李璧墓志铭》以疏密安排的巧思而取胜,其余诸家亦各有取胜之道,但个中意趣,却是大有不同。
(名家视频教学)李松示范《李璧墓志》之一选临经典字

(名家视频教学)李松示范《李璧墓志》之一选临经典字
著名书法家李松示范《李璧》教学之一选临经典字
李松
李松(木公)当代魏楷大家,1950年生于天津市。
毕业于北京首都师大书法本科,师欧阳中石先生。
作品参加全国第三、四、五、六、七、八、九届书法展(第六、八届获全国奖):全国第五、六、七、八届中青年书法展:第一、二、四届全国篆刻展。
论文《笔法研究》获六届全国书法理论研讨会二等奖。
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楷书委员会委员、中国书协培训中心教授。
著有《草书技法》、《行书技法》、《楷书技法》、《书法创作
大典*行书卷(合著)》等二十多部著作、录像、光盘。
注重技法理论的研究和书家评论,文章及评论散见国内专业报刊杂志
作品欣赏。
北魏《李谋墓志》

北魏《李谋墓志》
北魏介休令李谋明府墓志故宫藏初拓本
魏碑的
书法风格多
样,朴拙险
峻,舒畅流
丽。
著名的
如《郑文公
碑》、《张
猛龙碑》、
《高贞碑》、
《元怀墓
志》、《张
玄墓志》及
《赵谧墓志》
等,魏碑开
创了隋、唐
楷书法则的
先河。
现存魏
碑作品的数
量巨大,仅
发现于龙门
石窟的造像记,就有数千方。
这些作品良莠不齐,经过整理,部分作品从中脱颖而出,被视为魏碑的代表作。
墓志铭为北魏书法的一个重要特点,魏碑产生于东汉末年,是埋入地下的堪碑。
其后来发展为一种石刻品类,体制多样而精美,已出土的北魏墓志达二、三百方之多,大都为精美秀整的楷书,随着近年来的不断出土,亦会给予我们惊喜。
魏碑上承汉隶传统,下启唐楷新风,为现代汉字的结体、笔法奠定了坚实的书法基础。
如此珍贵的北魏墓志不仅富有浓厚的历史气息,更有极高的书法
艺术价值,是喜欢魏碑的朋友不可错过的好的临写范本。
气韵苍古:北魏楷书《李谋墓志》书法欣赏

气韵苍古:北魏楷书《李谋墓志》书法欣赏《介休令李明府墓志》又称《李谋墓志》,北魏孝昌二年(526年)刻。
碑体矩形,高72.5厘米,宽50厘米,厚12厘米。
碑额正书“大魏故介休县令李明府墓志”。
志文18行,行19、20字不等,墓志全文共314字。
出土于山东省安丘市,时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村人因此石涉讼入官。
县令吴观敬摹刻一石置署中,潜将原石据为己有。
曾归端方,宣统二年(1910年)后为山东省金石保存所收藏。
现藏山东省博物馆。
该墓志就其风格流派而言,属于豪放派一路,与正光五年(公元524年)的《汝南王修治古塔铭》颇为相似。
统览全篇,字体宽博、章法井然、气韵苍古、意态端严;观其用笔,方圆兼施、于率意起落中纵笔为体。
故其结构拙中藏巧,欹正有致,显得雄浑豪放,潇洒道丽,在群星荟萃、异彩呈秀的魏碑中,亦不失为上乘之佳作。
尤其是墓志中的直擞、捺画与长横右端的停顿,均以圆笔为之,从中不难看出此时楷书的基本笔势已逐步趋于成熟,充分显示了魏碑在隶、楷书体嬗变过程中的桥梁位置与历史作用。
北魏楷书《介休令李明府墓志》碑额 1北魏楷书《介休令李明府墓志》碑额 2北魏楷书《介休令李明府墓志》局部 1北魏楷书《介休令李明府墓志》局部 2北魏楷书《介休令李明府墓志》局部 3北魏楷书《介休令李明府墓志》局部 4北魏楷书《介休令李明府墓志》局部 5北魏楷书《介休令李明府墓志》局部 6北魏楷书《介休令李明府墓志》局部 7北魏楷书《介休令李明府墓志》局部 8 【志文】君讳谋,字文略,辽东襄平人,晋司徒胤之十世孙,大魏青州刺史贞侯之第二子也。
浚源绵绪,既图家□,积誉连芳,亦著话言。
君资性沉毅,弱不好*。
幼而父所偏赏,目以为千里驹。
及年始十五,容貌甚伟,堂堂然有仪望之称。
粗涉文史,略存梗概,而爱兵奇,好剑术,慷慨有立功立事之志焉。
解褐拜厉威将军介休县令。
彼地带嶮岨,山胡寇乱,前后县官,未能遮遏。
及君蓓任,穷加歼讨,手自斩格,莫不震肃,鄙内以宁。
魏碑精品:北魏楷书《李伯钦墓志》精熟畅达

魏碑精品:北魏楷书《李伯钦墓志》精熟畅达北魏《李伯钦墓志》全称《魏故国子学生墓志铭》。
志石高、宽各四八厘米,志文正书廿字,有其盘格,二零零一年出土于河北临漳。
细节欣赏按,志主李伯钦祖籍陇西狄道(今甘肅临洮),高祖李暠初为十六国北凉段业部将,寻自立为王,至其了李歆为北凉沮渠蒙逊所灭;曾祖李翻为李暠第六子,此志所列其官职,即李氏称王时所授。
李氏一族自太平真君初年李宝率族部归顺北魏后,以势众功高,深荷眷宠,后李冲之女选孝文帝元宏夫人,更名贵为外戚,门第隆汾。
伯钦之祖李宝、父李佐、叔父李冲及从兄李韶等均为柄国重臣,位望俱显,兄弟子侄,佈列中外,《魏书》、《北史》皆有传。
据志文,伯钦卒于太和六年(四八二年)二月,年仅十三,而墓志则刻于景明三年(五零二)十二月,前后相距二十年之久。
查其父李佐適卒于景明二年(五零一年),因知伯钦之再獲迁窆,固属归宗附葬。
史载其家风以循规表范见称于时,且高族吉凶,最重仪礼,故雖夭折童子,敍述无实,亦得鄭重作铭復精工书刻也。
此志书法精熟畅达,起落转折轻重有致知,点画分佈揖店从容,而字形之端稳,神能之雅驯,方之邙山佳品,未见丝毫遜色,味其风概,书者必为当时名家。
况李氏一门文武兼修,世业不殒,尤以才学之盛秀出北朝。
检《魏书》李宝、李冲各传及《北史》叙传,其起家文笔、精擅典章、长於案牘者,代有能人,其间当不乏善书者。
而此志之书丹,或即出於其族中之能手。
至其镌刻,则前后有別,巧拙不一,当由两工分別奏刀而成。
以風格推斷,大抵前八行及后十二行上半为一人所刻,其技艺嫺熟,刀法準確,遇筆鋒起落与点画映带之处,皆能虛實合度,毫发毕现,尤饒书写之趣;后十二行之下半为另一人所刻,其刀法粗狠生硬,点画方板尖锐多呈锲形,且误笔訛字屡见,如不顧书丹徑直下刀者,望之已似龙门题记矣。
试取其中冯后重出之字相较,笔意刀痕,涇渭判然!墓志用以陏棺入土,不必昭示於人,且镌刻须趕葬期,二人同刻亦属合情。
於是倉促了事固在所难免,遇刻手技拙,笔意更无从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