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碑之美
浅谈北魏张猛龙碑结字之美

浅谈北魏张猛龙碑结字之美作者:赵姗姗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05期摘要:在中国书法的历史长河中,南北朝是我国文字发展演变的重要时期,特别是楷书刚从隶书中蜕化而来,使魏碑书法同时蕴涵了隶书、楷书两种不同的书体特征。
《张猛龙碑》作为魏碑的代表,以结构的平直求气象浑厚的静然,以欹侧求神采飞扬的动势,体现出中国书法理论自古崇尚的“中和”之美。
关键词:魏碑楷书张猛龙结字作者简介:赵姗姗,就读于曲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现为研究生二年级学生。
当今书坛是碑帖并重、相映生辉的时代,南北朝时期魏碑风格的书法作品以其无穷的魅力被众多的书法家所青睐。
魏碑上承汉晋下启唐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尤为特殊。
其字法浑然天成、点画峻厚,仪态奇逸,古法洞达。
清代康有为曾誉魏碑“血肉美,结构天成。
举凡墓志、造像、碑版、塔铭、刻经等,其数量之多或以千万计,其结构之奇、气势之强、变化之大是其他书体所不能比拟的。
” 《张猛龙碑》是魏碑书法艺术宝藏中的一颗最为灿烂的明珠,千百年来一直放射着奇异的光彩,备受推崇,清代学者杨守静评论说:“书法潇洒古淡,奇正相生,六代所以高出唐人者以此。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盛赞:“结构经纶,变化无端。
为正体变态之宗。
”可见古人对张猛龙碑的评价之高。
下面我们通过对《张猛龙碑》的字法特征来探索一下这座宝藏。
北魏时期楷书产生不久,新的法度尚未形成,张猛龙碑中仍保留浓厚的隶书笔画形体和结体习惯。
这样书写者就有更大的发挥和想象的空间,形成了风格多变的结体特征。
张猛龙的字法主要特点是“潜虚半腹,峻拔一角”,即以结构的平直求气象浑厚的静然,以欹侧求神采飞扬的动势,二者是对立统一的。
其体现出中国书法理论自古崇尚的“中和”之美,横向,竖向,开张紧收,动静统一。
1.自然安排,疏密有度。
魏碑来自于隶书,而隶书形成于汉。
我们从汉代的艺术中,包括书法、汉印、瓦当等,可以看出这种自然之趣,常随字形的结构而自然安排笔画,笔画较多的一边更密,并不把一个字的笔画平均分配。
魏碑

中
岳
嵩
高
灵 庙 碑
郑文公碑
《郑文公碑》,即《魏兖州刺史郑羲碑》,北魏摩崖刻石, 北魏宣武帝永平四年(公元511年),郑道昭为了纪念其父 所刻。书写者是郑羲的儿子郑道昭。当时郑道昭是兖州刺史, 刚开始刻在天柱山巅,后来发现掖县南方云峰山的石质较佳, 又再重刻。第一次刻的就称为上碑,字比较小,因为石质较 差,字多模糊;第二次刻的便称为下碑,字稍大,且也精晰, 共有五十一行,每行二十九字,但并没有署名,直至阮元亲 临摹拓,且考订为郑道昭的作品后才受至重视。 郑文公碑的笔画有方也有圆,或以侧得妍,或以正取势, 混合篆势、分韵、草情在一体,刚劲姿媚于一身,堪称不朽。 结体宽博,气魄雄伟。清代包世臣说:“北碑体多旁出,郑 文公字独真正,而篆势分韵草情毕具其中。布白本乙瑛,措 画本石鼓,与草同源,故自署曰草篆。不言分者,体近易见 也。”是“真文苑奇珍也”。
横
1、侧锋落笔; 2、捻管内旋; 3、行笔趋势向上; 4、驻笔; 5、向右下; 6、略驻 7、回锋收笔。
竖
1、侧锋落笔; 2、捻管外旋向下; 3、笔管向上微偃, 抢锋下行且按且提。 4、驻笔; 5、向右下行笔; 6、回笔。
竖
1、侧锋落笔; 2、捻管外旋向下; 3、笔管向上微偃, 抢笔下行; 4、力送笔端。
封 龙 山 碑
康有为(1858~1927), 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 素,又号明夷、更甡、西 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 人,晚年别署天游化人, 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 海”,清光绪年间进士, 官授工部主事。出身于士 宦家庭,乃广东望族,世 代为儒,以理学传家。近 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 社会改革家、书法家和学 者,信奉孔子儒家学说, 并致力于将儒家学说改造 为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国 教,曾担任孔教会会长。 著有《康子篇》、《新学 伪经考》等。
魏碑的书法美学

魏碑的书法美学
魏碑的书法美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厚重之美:魏碑的书法表现出一种厚重感,点画厚重、笔力雄强、刚健凝重,这种厚重感给人以沉稳、大气的感觉,表现出一种雄强的气势。
奇肆之美:魏碑的结体千姿百态,各具面目,或方,或扁,或长,往往不合常规,出人意料,多欹笔、侧笔,但在整体上体现为一种和谐与平衡,使作品达到了意趣盎然、浑然天成的境界。
这种奇肆之美给人以新奇、生动的感觉,让人在欣赏中感受到书法的变化和多样性。
朴茂之美:魏碑的整体风格古朴自然,不加雕饰,具有一种勃勃生机和天真烂漫之气。
这种朴茂之美表现出一种自然、率真的美感,让人感受到书法的原始和纯粹。
此外,魏碑的书法美学还体现在其独特的线条技法语言上。
魏碑的线条技法语言包括斧凿之迹、无笔法性和随形生动等方面。
斧凿之迹表现出魏碑石刻的本质特征,无笔法性则体现了魏碑书法自由而多变的特点,随形生动则表现了魏碑书法在运笔过程中的灵活性和变化性。
这些线条技法语言共同构成了魏碑独特的书法美学风格。
总之,魏碑的书法美学具有厚重、奇肆、朴茂等特点,同时其独特的线条技法语言也为其书法美学增色不少。
魏碑作为一种独特的书法艺术形式,其美学价值不仅在于其形式美感的表现,更在于其内在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内涵的传达。
1。
龙门二十品世上最好的魏碑书法

龙门二十品世上最好的魏碑书法【龙门二十品】是从河南洛阳市龙门石窟北魏时期的造像题词中精选出来的二十方造像题记,是魏碑书法的代表。
有十九品在古阳洞,仅有一品在位于老龙洞外的第660窟(慈香窟)。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十三公里处,它同甘肃的敦煌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并称中国古代佛教石窟艺术的三大宝库。
龙门石窟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4年),直至北宋,现存佛像十万余尊,窟龛二千三百多个。
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史料记载,《龙门二十品》是在最初《龙门四品》《龙门十品》的基础上,又增补《比丘法生》《比丘惠感》《一弗》《司马解伯达》《元佑》《优填王》六品,始成“龙门二十品”之目,这个选目是以书法鉴赏为标准,将成百上千的龙门石窟造像题记,筛选浓缩到北魏精品20件,并成为碑刻史上的最经典选目案例。
光绪十七年(1891),一个更大的“推手”来了,它就是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的刊刻,立即成为当时碑学的“畅销书”,前后凡18次重印。
康有为将《龙门二十品》的书法提升到“龙门体”的高度,“魏碑十美”、“尊魏卑唐”开始深入人心,北魏书法得以登堂入室,它直接导致《龙门二十品》传拓数量的激增,拓片走进寻常人家,成为当时碑帖收藏界最炙手可热的大名品。
其实,《龙门二十品》的大众广泛接受,并非仅仅是基于康有为的登高一呼,这一切多是建立在光绪年间洛阳龙门拓工日以继夜的传拓上,《二十品》的社会流通,才是其名震天下的真正原因,康有为只是压上最后一根稻草的人。
1.《司马解伯达造像记》《司马解伯达造像记》,北魏太和间刻,正书。
在古阳洞北壁。
正书,14行,其中6,7,8行,一行3字,余皆一行5字。
可见64字。
龙门二十名品之一。
此记具有笔力方俊、气势雄强之风,又不拘成法地发挥自我创造意识和智慧,表现出丰富的审美情趣和创造才能。
点画方截、峻厉、雄强,时寓圆柔之笔以破板滞。
起笔有直、斜、横落及轻重之别,点画长短、方圆兼用。
魏碑的艺术美

康有为把魏碑概括为哪十种美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说南碑和魏碑“有十美: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浑穆,三曰笔法跳跃,四曰点画俊厚,五曰意态奇异,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骨肉丰美”。
书法中: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唐楷与魏碑统属楷书体系魏碑产生在北魏时期,唐楷产生于唐朝时期。
二者皆以产生的时期而命名。
先有魏碑后有唐楷,两者之间有着递进的关系。
魏碑是由鲜卑族进入中原后,学习汉文化,并将汉字用于日常生活而逐渐形成的一种书体。
留存下来的文字主要在墓志、造像和刻石之中。
由于文字是刻于石头上的,并不是原生态的字形字样,所以,就有一个二度创作的问题。
以洛阳龙门石窟的文字最为典型,大量的墓志与刻石也有这样的特征。
主要的风格是方峻古朴,天真烂漫。
其最主要的特征是,笔画多为方笔,有棱有角。
唐代书家学习了魏碑并将魏碑的用笔与结体进行了重新的整合与创造,形成了法度严谨,风格整饬,体势端庄的具有庙堂之气的楷书。
在用笔上,主要以圆笔为主。
下面是法度严谨的美,刻意追求制造出来的美魏碑的艺术美来源于生活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画中有骑马的官吏,叫卖的小贩、身负背篓的行脚僧人、城边乞讨的残疾老人。
鹅卵石艺术、美的不可方物书法章法的总结四种关系1、大小相配有节奏2、聚散相补可融合3、倚侧相生出韵律4、长扁相益得情趣当代魏碑的美学和学术价值在哪里?我的体会是写碑的人最不易入俗,“入俗“这两字要了多少人的“命”。
入俗地说,想参加展览吗?写唐楷写的特像欧阳询初选都上不去,来点有情调的吧,写米芾,学米的是一车一车的,写王铎的一锅一锅的,写黄道周、张瑞图的也是一把一把的,大家全在这个定向思维上“趋之若鹜”其结果是互相厮杀。
浅谈魏碑体书法艺术与龙门风

浅谈魏碑与龙门风体书法艺术――我的龙门风体观郭巍杰一、龙门书风体形成背景魏碑体是北朝碑刻的统称,其特点是笔力、字体强劲,是后世书法的一种楷模。
谈起魏碑其精品应是龙门二十品,它给后人揭示了龙门书风体。
人们知道:河南洛阳龙门:山青水秀,景色宜人,温泉增辉。
中国的先民们为我们留下了不可胜数的碑刻作品,构成了一个宏篇巨幅的石板历史长卷。
同时拉开了刻碑纪事营建龙门石窟的序幕。
为之众多文人挥毫龙门石窟并经历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和北宋等朝,穿越书法艺术长河,雕凿断断续续达400年之久,其魏碑字体也大小随之记事并存。
故洛阳龙门石窟同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佛教文化艺术宝库。
据了解:龙门石窟是历代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文人才志特别是书法艺术发挥最极智的地方,它是皇家意志和文人行为的体现。
北魏和唐代的造像反映出迥然不同的时代风格。
北魏造像在这里失去了云岗石窟造像粗犷、威严、雄健的特征,而生活气息逐渐变浓,趋向活泼、清秀、温和,衣纹的雕刻使用圆刀法,自然流畅。
龙门石窟的唐代造像与书法继承了北魏的优秀传统,又汲取了汉民族的文化,创造了雄健生动而又纯朴书法与艺术自然的写实作风,达到了佛雕艺术的顶峰。
二、龙门书风魏碑体特点龙门石窟是书法艺术史是宝藏。
著名的书法精品龙门二十品,是后代碑拓鉴赏家从龙门石窟众多的石刻造像题记中精选出来的书法极品。
这些碑刻不仅记录了发愿人造像的动机、目的,还为石窟考古分期断代及书法艺术研究提供了依据。
1、魏碑精品历史久远且社会公认。
据研究,“龙门二十品”的称号始自清代,所谓“龙门二十品”是指选自龙门石窟中北魏时期的二十方造像题记,其中十九品在古阳洞,一品在慈香窟。
“龙门二十品”是北魏时期书法艺术的精华之作,它所展现的书法艺术,是在汉代隶书和晋代隶书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来的,字体端庄大方、刚健质朴、既具隶书格调,又有楷书因素,是“魏碑”体的代表,在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具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魏碑的名词解释

魏碑的名词解释魏碑,是中国古代书法中的一种字体风格,发源于魏晋时期,因起源于魏朝而得名。
它追求骨力之美,形势稳重,笔势豪放,被誉为中国书法的瑰宝之一。
一、起源与特点魏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那时人们开始在长石阶中雕刻字体,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字体风格,即后来的魏碑。
魏碑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魏碑的字形简古大方,骨力突出。
它的字形笔画粗实有力,笔画之间的关系紧密有序,给人一种稳重庄重之感。
这也与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的背景有一定关系,人们倾向于用沉稳、有力的笔画来表达对社会的期望和思考。
其次,魏碑的行笔豪放自如,平稳而有力。
书法家在用笔时,能够灵活运用笔锋和笔法,使字的形态与意境融为一体。
魏碑在豪放中不失稳重,形式与内涵相互映衬,使人欣赏之余产生共鸣。
再次,魏碑具有浓厚的汉魏气息。
魏碑的形成和发展与魏晋时期的历史背景紧密相关。
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人们思考和追求思想境界迥然不同于先秦和东汉时期,魏碑的独特风格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形成的。
二、艺术价值与影响魏碑作为中国书法的重要流派之一,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和深远影响。
首先,魏碑对后世书法造诣的影响不可忽视。
作为一种独特的字体风格,魏碑自东晋时期成为一种通行于士人、文人之间的正书,对后世的书法影响巨大。
唐代以来,魏碑的影响逐渐蔓延至民间,成为广泛传承的书法流派之一,为后世书法家提供了丰富的表现方式和技巧。
其次,魏碑的艺术价值在于其独特的审美效果。
魏碑以其骨力雄浑、笔势豪放的特点,使之成为书法中的经典之作。
它在形态上追求稳重庄重,给人以壮丽与庄严之感;在笔法上追求自由与奔放,给人以豪放与畅达之感。
这种独特的审美效果,使得魏碑成为书法家们追求的典范之作,也受到广大书法爱好者的喜爱和推崇。
最后,魏碑还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
魏碑的形成与发展,反映了魏晋时期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的变迁和演进,对于研究当时历史和文化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通过对魏碑的研究,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魏晋时期社会风貌、人文精神以及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程。
寄妙理于“十美”之外

寄妙理于“十美”之外孙个秦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提出了魏碑有“十美”:“一日魄力雄强,二日气象浑穆,三日笔法跳跃,四日点画俊厚,五日意态奇异,六日精神飞动,七日兴趣酣足,八日骨法洞达,九日结构天成,十日血肉丰美。
”魏碑“十美”说,堪比诗歌美学上司空图的“二十四品”。
时代总是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攀升,有作为的书法家不会囿于既定的命题,总是在不断向新的领域拓展。
朱志刚的魏碑书法,以古为基,以今为用,从传统经典走向现代生活,在遵循“十美”的前提下,通过细腻化、诗意化、时尚化,赋予魏碑当代的人文情怀,一步一步地确立了清刚朗润的主导风格和审美范式,成为碑学领域新的时尚。
朱志刚对魏碑进行了由自发到自觉的细腻化“润色”。
不可否认,魏碑除了具备“十美”,同时也还有粗糙、狞厉、简陋甚至刻工水平低劣的等缺点。
同样师法龙门造像,清代李文田功力不可谓不深,但是格调、境界就是不如赵之谦,其原因就在于李文田太过注重面貌的袭取,他写的魏碑更像是刻出来的;而赵之谦则用帖学的优势来消除魏碑中粗糙狞厉的消极元素,他的魏碑有着浓郁的书写意味。
志刚学习魏碑,没有亦步亦趋、生搬硬套,与其说他把魏碑当做老师,不如说他把魏碑当做原材料,然后按照自己的审美思维进行再加工。
魏碑中猛厉的笔势、雄强的笔力、锐化的冲突,都在他笔下变得缓和起来。
一路走来,我们可以看出,志刚对魏碑消化、转化得很成功。
他果断地摒弃了通过颤笔体现魏碑骨力和金石气的低层面的做法,通过“一波三折”式流畅的书写,优美地再现魏碑大起大落的用笔方法。
在魏碑点画的斑驳感方面,志刚的笔下也时有表达,不过他的表达方式是那么的温文尔雅,他以适度的提按、驻笔、断笔以及中锋、侧锋转换痕迹的袒露,来表达出斑驳的意味,而不是简单地用枯笔、渴墨来试图再现。
因此,志刚魏碑书法的金石气是通过墨韵来传达的,这直接来源于他细腻的气质,得力于他对魏碑深入细致的思考和感悟,从而将魏碑写得别开生面。
从美学角度来看,朱志刚对魏碑的成功改造,离不开诗意化的书写。
魏碑张黑女墓志高清笔法解析

魏碑张黑女墓志高清笔法解析引言魏碑是中国古代书法中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字体,其特点是线条流畅、笔画疏朗、结构严谨等。
张黑女墓志是一件保存完好的魏碑墓志,对于研究魏碑的高清笔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魏碑张黑女墓志的高清笔法进行详细解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杰作。
高清笔法分析1. 书法类型的辨析魏碑是魏晋时期的一种隶书体,与其他字体如楷书、行书等有所不同。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辨析: - 线条流畅:魏碑的线条流畅自如,给人以舒展开放的感觉;- 笔画疏朗:魏碑的笔画清晰可辨,每一笔都有力度和变化; - 结构严谨:魏碑的字形结构规整,每个字的构造都非常均衡。
2. 张黑女墓志的特点张黑女墓志是魏碑的典范之作,不仅在内容上有所突破,而且在笔法上也有独到之处。
以下是对张黑女墓志高清笔法的详细解析:2.1 勾勒轮廓张黑女墓志的笔法首先从勾勒轮廓开始,轮廓线条简洁明快。
通过细腻的笔画,勾勒出每个字的整体形状,形成鲜明的层次感。
2.2 点画交融魏碑张黑女墓志中的点画有着独特的变化和交融方式。
点画间相互勾连,形成有机的视觉效果。
这种交叉和变化使整个字体充满了生动感和立体感。
2.3 用笔沉稳魏碑张黑女墓志在用笔上沉稳有力。
每一笔的起承转合都有明确的力度和方向,给人以稳定感和力量感,也体现了书法家的功力和自信。
2.4 结构严谨张黑女墓志的字形结构非常规整,每个字的构造都十分均衡。
字与字之间的间距也很合理,使整篇墓志呈现出一种和谐统一的美感。
3. 高清笔法的审美价值魏碑张黑女墓志作为一件具有高清笔法的杰作,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
它体现了中国古代书法独特的审美标准和艺术追求:3.1 线条美魏碑张黑女墓志中的线条优美流畅,每一笔都流淌自然。
这种线条美能够引导观者的视线,产生视觉上的愉悦和流动感。
3.2 结构美魏碑张黑女墓志的字形结构严谨有序,体现了中国古代书法的结构美。
每个字的构造都非常均衡,具有和谐统一的整体感。
3.3 艺术表现力通过高清笔法的运用,魏碑张黑女墓志展现了书法家的独特艺术表现力。
浅析魏碑书风特点及影响 ——以《龙门四品》为例

浅析魏碑书风特点及影响——以《龙门四品》为例刘宇宇(山西省太原市学艺书法院,山西 太原 033000)摘要:北魏是中国书法史上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社会动荡和民族融合,使得这一时期的书法风格的发展走向一个独特的巅峰。
魏碑是这一时期的楷书碑刻。
其中墓志、造像题记、摩崖刻石等就是“魏碑”的典型代表,北朝造像题记作为魏体楷书的典型,其中以《龙门四品》最为著名,即体现了一种书法的创新之风--起笔一拓直下,结字属斜画紧结,宽画平结,又体现北魏楷书走向成熟,并代表楷书发展方向。
这种书风特点的形成对隋和唐楷书体的形成产生巨大影响,也为后来清代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魏碑;龙门四品;书风特点及影响一、北魏时期的文化背景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文化落后,南方代表着当时先进的文化,胡人入主中原,学习中原文化,北魏沿袭了汉与晋的孝道,对厚葬风俗进行传承,使得刻石颂德风起云涌。
到北魏时,佛教已经在北方十分盛行。
对于寺院,石窟的大量造就,促进了造像题记、摩崖石刻的发展,同时也涌现出了大量的墓志、抄经。
在迁都后的二十年,人们对于魏体楷书的热爱已经达到很高的境界。
这与北魏楷书一路上升发展有很大的关系。
此时北方流行的铭石书法,而南方传承的二王流美风格,以手扎为主的新体。
二、龙门四品的特点龙门四品是魏碑书法中方笔之极轨,给人一种坚定,信念的感觉,一笔一画中蕴含着庄严肃穆,整体来看端庄方劲,这恰恰与北魏龙门石窟作为祈福祈愿的作用相吻合。
龙门四品在点画之间的组合更加突出了造像题记结体紧结,总体来看龙门四品体现了魏碑书法宽画平结,斜画紧结的一个特征[3]。
造像题记的艺术风格呈现出“斜画紧结”,在空间布局上外疏内紧,这时的重心偏上,这与南朝崇尚二王的艺术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下面就《龙门四品》单个的艺术风格来进行分析。
(一)《始平公造像记》《始平公造像记》,作为“龙门二十品”中最盛名的作品之一,它的书法几乎全用方笔,如同刀切一般,棱角分明,是方笔的典型之作;大胆的体现了龙门石刻中的方,也成为魏碑方笔的代表。
写魏碑好处多多

写魏碑好处多多魏碑在历史上曾一度被遗忘,清代出现了一批碑学大家,但他们的最大成就在汉隶而不在魏碑,清代人在魏碑理论上的建树是不错的,可是在实践上出让人满意成的不多,和隶书篆书比起来说根本比不上,成就最高的是赵之谦、李瑞清和张裕钊等人,他们对魏碑的发掘的深度还存在着问题,比如赵之谦应该是成就最高的人,他的成就主要在碑帖融合,纯碑还没有达到人们对他评价的高度,清道人更不用说完全是模式,张裕钊同样也存在着模式化的问题,技术含量偏低,艺术表现力比较单调,这样的探索就不能认为是纵向发展了。
回头来看魏碑这个领域是一个复框。
当代魏碑大家孙伯翔的成就极高,他的成就远远超过清人,我之所以学写魏碑就是在孙先生的诱惑下学习的。
现在有人提出楷书体系,我现在正在研究一些东西就是《魏碑楷书体系研究》,之所以称之为体系,是因为它是包罗万象的,从审美意识系统里去分析、去衡量、去对照的话都能一一找到相应的东西,才可称之为体系,唐楷实在是和魏碑没法相比。
魏碑可分为分五大块儿:墓志、石刻、造像、其他类别以及清代和当代人对魏碑的研究和创作成果。
墓志是埋在地下的,距现在大概有一千四五百年时间,到现在墓志仍在不断的出土。
清代康有为对魏碑如此这般的钟情,他们所见到的墓志远没有我们见到的多。
魏碑的风格样式非常丰富,从美学的角度去衡量也是应有尽有,比如劲健、古朴、跌宕、精工、文雅、娟秀等,这么多美的东西摆在我们面前供我们研究和学习。
墓志是魏碑体系的主体,魏碑所有的美的元素在墓志里都被体现的一览无余。
如果对墓志研究开来你会发现,唐楷只不过是魏碑的遗续,后来的褚河南、颜平原、赵松雪等人的书法特别像墓志里的字。
隋代《苏孝慈墓志》比欧阳询的楷书写得好,可是因为中国历史上是书以人贵,像《苏孝慈墓志》的书写者那样写魏碑墓志的高手们却没有留下名字,但是他们创造的艺术美是存在的,我们应该给予他们公正的评价。
魏碑是座富矿,在墓志领域可取法和研究的对象有很多。
造像的数量非常大,造像一般在地面上,有些造像是相当精彩的,以龙门石刻为代表,风格多样。
林光进魏碑千字文

林光进魏碑千字文林光进魏碑千字文是一件富有历史意义的碑刻,它具有不可忽视的独特价值。
作为一位伟大的文化瑰宝,林光进魏碑千字文为我们展示了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极致之美,深深吸引了众多书法爱好者的关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林光进魏碑千字文进行深入探讨,以期更好地理解并欣赏这一杰作。
林光进魏碑千字文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严谨的技巧而著称。
这篇千字文以魏碑的形式展现,魏碑是中国古代八种楷书之一,具有苍劲有力、端庄大方的特点。
在这篇千字文中,林光进运用了魏碑独特的笔法和结构,创作出了一幅幅令人叹为观止的字画。
首先,我们可以从林光进魏碑千字文的字体特点入手,来欣赏这幅作品所传达出来的独特魅力。
林光进以严谨的态度临摹了魏碑的笔画,使得每个字都显得纤毫毕现。
他注重笔画的结构和字形的变化,使得整篇千字文的字体更加饱满。
通过对每个字的精确掌握,林光进成功地表达了他对于魏碑艺术的理解和思考。
其次,我们可以从林光进魏碑千字文所传达的文化内涵入手,来深入探讨其中蕴含的历史意义和思想观念。
这篇千字文以千字文为基础,通过对古代经典的引用和借鉴,传递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智慧。
从其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孔子儒家思想的影响,以及对于儒家道德伦理的强调。
通过这篇千字文,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中国的文化传统和人们的价值观念。
最后,我们还可以从林光进魏碑千字文的艺术成就入手,来探索其中的创作技巧和意义表达方式。
林光进以其独到的艺术眼光和敏锐的触觉,通过对魏碑的揣摩和细致研究,成功地融合了自己对于书法艺术的理解和感悟。
他以每一笔、每一划都充满了自身的情感和思考,使得整个作品都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气息和情调。
总结来说,林光进魏碑千字文是一件堪称艺术瑰宝的作品。
它不仅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严谨的技巧获得了广泛的赞誉,更通过对字体特点、文化内涵和艺术成就的探讨,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无穷魅力。
通过欣赏和研究这篇千字文,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在今天的艺术创作中汲取灵感和借鉴,使其在当代艺术中得到更多的发展和创新。
魏碑体名词解释

魏碑体名词解释
嘿,朋友们!今天咱来唠唠魏碑体。
啥是魏碑体呀?你就想象一下,它就像是书法世界里的一位个性十足的大侠!
魏碑体那可是相当有特点嘞!它的笔画呀,就像一个个刚劲有力的小拳头,充满了力量感。
你瞧那横竖撇捺,每一笔都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故事。
那线条,有的粗壮雄浑,有的又纤细挺拔,是不是很神奇?
和其他字体比比,魏碑体可真是独树一帜。
它不像楷书那么规整,也不像行书那么飘逸,它有自己独特的韵味。
就好像一群人里,你一眼就能认出那个最特别的存在。
咱再来说说魏碑体的结构。
它的结构呀,有时候就像是一座古老的城堡,稳稳地立在那里,给人一种坚实可靠的感觉。
有的字紧凑得很,有的字又舒展开来,真的是变化无穷嘞!
你说魏碑体难不难写?那肯定是有点难度的呀!但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嘛。
就好像爬山,越难爬的山,登顶后看到的风景就越美。
写魏碑体也是这样,当你好不容易掌握了它的精髓,写出一个漂亮的字时,那成就感,简直爆棚了!
你想想,要是能写一手漂亮的魏碑体,那得多牛啊!走在街上,随手写几个字,都能让人惊叹不已。
而且,魏碑体在书法史上可是有着重要地位的哟,它可是咱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呢!
咱们学习魏碑体,可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得持之以恒地练下去。
就像练功一样,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三天不练别人就看出来啦!每天抽出点时间,静下心来,好好写上几笔,慢慢地,你就会发现自己的进步啦。
魏碑体啊,真的是书法世界里的一颗璀璨明珠。
它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艺术的魅力。
朋友们,还等啥呀,赶紧去练练魏碑体吧,让我们一起感受这独特的书法之美!。
论北魏《司马悦墓志》的书法艺术精神

论北魏《司马悦墓志》的书法艺术精神魏体书法艺术是书法史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魏体书法的一个主要载体——墓志铭,反映了魏体书法产生和演进的过程,体现了魏碑书体独特的艺术形式及精神,《司马悦墓志》是魏碑书体的精髓之一。
魏体书法在北朝时期上承汉隶下启唐楷,结体用笔在隶楷之间,《司马悦墓志》代表了这个发展过程的中间环节,其书法形象刚健隽逸,笔画洗练爽明,气均力匀,运笔着实而又轻盈飘洒;结构上以方严为尚,笔画之间搭配紧凑、对应巧妙,主体结构严密稳当,给人以里紧外舒、骨气通达、精神内敛、潇洒大方之感,有方正傲人的风骨。
代表了魏体书法方严紧舒一派的书法艺术精神。
研究其美学特征对更深层的探讨魏体书法的艺术精神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意义。
北魏《司马悦墓志》是一九七九年元月河南孟县城关斗鸡台(城西南二公里)农民修渠挖土时,从司马悦墓中取出的。
司马悦(公元四六二~五O八年),北魏司州河内温县都乡孝敬里(今属孟县)人,历任北魏征虏将军、豫州刺史等职,封渔阳县开国子。
永平元年被白早叛军所杀。
《魏书》、《北史》均有传,墓志与传基本相符,并可相互补充。
如关于司马悦的享年,关于司马悦被杀的月日和埋葬之年月日,史传失记,而志文祥载。
因此,志文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本文着重通过对其美学特征的探讨继而研究其所展示的艺术精神。
一、外方内圆、稳健灵动之美《司马悦墓志》撰文,撇画方起圆收,笔力内含;捺画平出而圆收,显示出力感和动感。
用笔极富个性,形如羽翼翻飞。
章法行密而字疏,结体以扁为主,随字势需要而变化,笔画密者集结,疏者舒放,其用笔峻利、潇洒、雄健。
行笔稳健,绝无矫揉造作之意,收笔放锋,而更现凝重静谐。
《司马悦墓志》刻于北魏太和末期,正处在中国书法史中新旧书风交替演进的重大变革时期,这个时期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新书风的形成,主要发生在曹魏、西晋时期,中心在河南颖川一带,以钟繇为代表楷、行、草并行。
第二个阶段为新书风的变革与发展,主要发生在东晋这一时间段内,以王羲之父子为代表,完成了由“古体”向“今体”的演变过程。
形容魏碑的词

形容魏碑的词1. “哇塞,魏碑的字那叫一个刚劲有力呀!就好像爸爸强壮的手臂一样。
”有一次我看到魏碑字帖,忍不住惊叹道。
比如看到爷爷在公园里锻炼打拳,那一招一式不就像魏碑的笔画一样有力吗?2. “哎呀呀,魏碑真的好大气呀!像广阔的天空一样让人震撼。
”我和小伙伴一起参观书法展览时说道。
就好比我们站在山顶眺望远方,那辽阔的景象不就和魏碑的大气相似吗?3. “嘿,魏碑可真是古朴醇厚啊!跟奶奶家的老家具似的。
”在家里我跟爸爸妈妈说。
就像那老家具虽然旧了但韵味十足,魏碑也是有着独特的古朴之美啊。
4. “哇,魏碑真的太有韵味啦!就像一首古老的歌谣那么动听。
”在书法课上我发出这样的感慨。
比如听一首经典的老歌,那悠长的旋律不就如同魏碑的韵味吗?5. “哎呀,魏碑简直是雄浑壮阔呀!跟波澜壮阔的大海一样。
”我和同学们讨论时激动地说。
就如同站在海边感受大海的澎湃,魏碑的气势也是如此啊。
6. “嘿,魏碑可真独特呀!就像我最喜欢的那个特别的玩具。
”我跟小伙伴玩耍时提到。
好比那个玩具在众多玩具中脱颖而出,魏碑在书法中也是独具特色的呀。
7. “哇哦,魏碑真是凝重肃穆呀!好像严肃的老师一样。
”在课堂上我这么形容。
就像老师的威严让人敬畏,魏碑的凝重肃穆也让人肃然起敬啊。
8. “哎呀,魏碑太奇妙啦!就像变魔术一样让人惊喜。
”我在家里兴奋地和家人说。
比如看到魔术师神奇的表演,魏碑的魅力不也给我们带来惊喜吗?9. “嘿,魏碑可真有风骨啊!跟那傲然挺立的青松一样。
”我在公园里看到青松时想到。
就如同青松的坚韧,魏碑的风骨也是让人赞叹不已啊。
10. “哇,魏碑真是让人着迷呀!就像我最爱的巧克力一样。
”我跟好朋友分享道。
就好像吃到巧克力时的那种喜爱,我对魏碑也是超级着迷呢。
我觉得魏碑真的是一种非常有魅力的书法字体呀,它的各种特点都让人惊叹和喜爱!。
命字魏碑写法

命字魏碑写法魏碑是中国古代书法中一种独特的字体风格,具有浓郁的魏晋风格和独特的个性特点。
在魏碑的众多字体中,命字魏碑堪称其中之首。
命字魏碑以其粗犷有力、挺拔雄健的笔画风格,以及它所表现出来的阳刚之美在书法界享有很高的地位。
一、命字魏碑的历史背景命字魏碑起源于北魏时期,当时魏国政权的建立推动了魏碑的发展。
魏碑写法在后来的南北朝时期得到了更大的发展,被广泛应用于政务文书、墓志铭等篆刻书法作品中。
尤其是在北魏统一南北朝后,魏碑成为唐代书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对后来的书法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命字魏碑的基本特点命字魏碑的书法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笔画挺拔雄健命字魏碑的笔画非常挺拔有力,每一笔都显得粗犷有力,给人以雄浑之感。
通过运用大量的粗笔和直线条构成,使得命字魏碑的字形显得稳定、厚重而不失优雅。
2. 丰富的线条变化命字魏碑的线条变化丰富多样,既有直线的刚猛之美,又有曲线的流畅之美。
这种线条的变化给人一种动感,展现出命字魏碑独特的韵律美。
3. 雄浑的气势命字魏碑的字体个性非常鲜明,它的每一个字形都充满了魏晋时期的政治气息。
这种雄浑的气势正是命字魏碑与其他字体最大的区别,也是它独立于众多魏碑字体之外的原因。
三、命字魏碑的书写要点要学习并书写好命字魏碑,需要掌握以下几个要点:1. 基本笔画命字魏碑的基本笔画主要有横、竖、撇、捺等,这些基本笔画要牢记并熟练运用。
要注意的是,命字魏碑的笔画要求结实有力,所以需要用力适中,既不过于轻盈,也不过于沉重。
2. 笔画的延伸与衔接在书写命字魏碑时,要注意笔画的延伸与衔接。
命字魏碑的笔画一般不断延伸,相邻的笔画之间要充分衔接,使得整个字体呈现出一种流畅的美感。
3. 简约而不简单命字魏碑强调简约而不简单的原则。
它减少了一些繁琐的构造,更注重笔画的力度和形状的简洁。
同时,命字魏碑也注重笔画的变化和构造的平衡,使得整个字形更加和谐。
四、命字魏碑的艺术欣赏命字魏碑作为一种古代的书法艺术形式,展现了它独特的美感与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爨龙颜碑》、《爨宝子碑》“二爨”是两块云
南“南碑瑰宝”。《爨龙颜碑》立于南朝宋大 明二年,比《爨宝子碑》晚五十三年,可以说 这两块碑是同时代的作品。《爨龙颜碑》,碑 文书法字体介于隶楷之间,书法风格独特,被 称为“爨体”。碑文古雅,结体茂密,虽为楷 书,却饶有隶意,笔力遒劲,意态奇逸,结体 多变,是隶书至楷书过渡的典型。
魏 灵 藏 造 像 记
魏 灵 藏 造 像 记
《杨大眼造像记》,全称 《辅国将军杨大眼为孝文皇 帝造像记》,简称《杨大 眼》,刻于北魏时期,位于 河南洛阳龙门古阳洞中,是 “龙门二十品”之一,并与 《始平公》、《孙秋生》、 《魏灵藏》三种造像记一起 合称为“龙门四品”,是龙 门石窟2000余种北魏时期造 像记中书法艺术价值最高的 作品之一。用笔方峻,提按 顿挫明显,笔势雄奇,结体 庄重稳健。
张玄墓志
《北魏张玄墓志》原名《南阳太守玄墓志》。
张玄字黑女,故俗称《张黑女墓志》。楷书 二十行,每行二十字,镌刻于北魏普泰元年。 北志原石已亡佚,现仅存清何绍基藏剪裱孤 本,志文书法精美,多参隶意,颇带质拙, 出于汉《子斿碑》。清何绍基在题跋中称赞, “化篆分入楷,遂尔无种不妙,无妙不臻, 然遒厚精古,未有可比肩《黑女》著。”
张猛龙碑(一)
《张猛龙碑》全称《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 碑》。 北魏正光三年(522)正月立,无书写者姓 名,碑阳二十四行,行四十六字。碑阴刻 立碑官吏名计十列。额正书"魏鲁郡太守 张府君清颂之碑"三行十二字。古人评价 其书"正法虬已开欧虞之门户",向被世人 誉为"魏碑第一"。 为正宗北碑书体。碑石在山东曲阜孔庙。 书法劲健雄俊。清杨守敬评其:"书法潇洒 古淡,奇正相生,六代所以高出唐人者以 此"。沈曾植评:"此碑风力危峭,奄有钟梁 胜景,而终幅不染一分笔,与北碑他刻纵 意抒写者不同。"康有为谓:"结构精绝,变 化无端"、":此碑
是南朝宋的著名 碑刻。虽为楷书, 却饶有隶意,笔 势有隶意,笔势 雄强,结体多变。 康有为《广艺舟 双辑》中说: “当为隶,楷极 则。”“为雄强 茂美之宗,”并 列为“神品第 一。”
爨 龙 颜
爨宝子碑:全称为 《晋故振威将军建宁 太守爨府君墓碑》, 碑质为沙石。乾隆四 十三年(公元1778年) 出土于云南省曲靖县 扬旗田村,1852年移 置曲靖城内,现存于 曲靖一中爨轩内爨碑 亭。爨宝子碑为全国 首批重点保护文物。
起源与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适应社会意识需要的佛、道之学勃然兴盛。佛、道的宣传方 法是以写经为一大功德。尤其佛学,凡新建寺塔、塑造佛像, 必延聘文学之士,撰写文章以纪其事。或凿石以作碑碣,或 就天然岩壁摩崖刻写,一时间,从汉代风行的立碑时尚,转 向佛学的建寺造塔、立碑刻石。四海之内虽战乱不止,造像 求长生的心理却更加炽烈,刻石佛记文字漫山遍谷,不下数 千万。魏碑应运而生。 东晋以后,南北分裂,书法亦分为南北两派。北派书体,带 著汉隶的遗型,笔法古拙劲正,而风格质朴方严,长于榜书, 这就是所说的魏碑。南派书法,多疏放妍妙,长于尺牍。南 北朝,因为地域差别,个人习性、书风迥然不同。北书刚强, 南书蕴藉,各臻其妙,无分上下。
存在形式
魏碑是指南北朝时期北朝的碑刻书法作品。现存的 魏碑书体都是楷书,因此有时也把这些楷书碑刻作 品称为"魏楷"。魏碑原本也称北碑,在北朝相继的 各个王朝中以北魏的立国时间最长,后来就用"魏碑 "来指称包括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在内的整个北 朝的碑刻书法作品。这些碑刻作品主要是以"碑碣 "、 "墓志铭"、"摩崖"和"造像记"的形式存在的。 现存魏碑作品的数量巨大,仅仅发现于龙门石窟的 造像记,就有数千方。这些作品良莠不齐,经过前 人的整理,部分作品从中脱颖而出,被视为魏碑的 代表作。
魏碑—雄强古朴之美
洛阳晨晖书法培训学校 许晓辉
魏碑
魏碑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公元420-588年)北朝文字刻 石的通称,以北魏为最精,大体可分为碑刻、墓志、 造像题记和摩崖刻石四种。此时书法是一种承前启 后、继往开来的过渡性书法体系,"上可窥汉秦旧范, 下能察隋唐习风。"魏碑书法对后来的隋和唐楷书体 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历代书家在创新变革中也 多从其中汲取有益的精髓。 魏碑风格多样,朴拙险峻,舒畅流丽。极有名的如 《郑文公碑》、《张猛龙碑》、《高贞碑》、《元 怀墓志》及《张玄墓志》,已开隋、唐楷书法则的 先河。清代中期倡导"尊碑抑帖",冲破"馆阁体"的束 缚,碑学兴起,书风为之一变。魏碑上承汉隶传统, 下启唐楷新风,为现代汉字的结体、笔法奠定了坚 实的基础。
杨 大 眼 造 像 记
杨 大 眼 造 像 记
墓志铭
墓志铭为北碑的另一大宗,产生于东汉末年,是埋入地下的墓碑。 后来发展为一种石刻品 类,体制多样而精致。已出土的北魏墓志 达二、三百方之多,大都为精美秀整的楷书。其中著 名的如《张 黑女墓志》、《元显隽墓志》、《皇甫瞵菡志》、《刁遵莛志》、 《崔敬邕墓志》、《元晖墓志》、 《石婉墓志》、《李壁墓志》、 《鞠彦云墓志》、《元瑛墓志》、《司马悦墓志》、《元怀墓 志》、《元倪墓志》等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北魏墓志以元魏王 室贵族的为大宗,书丹者当多为当 时名手,镌刻者亦非平民之辈, 故书法以精美严谨为主要特征。如果说造像记反映了民间书法 的 面貌,那末以元氏贵族为代表的墓志则反映了上层贵族的书法面 貌。综观二者,方可见北魏 书法的概貌。 墓志书法与造像记的典型《龙门二十品》不同,更多地反映出魏 晋楷书的遗貌,较 为规范,字里行间渗透着书刻者小心翼翼与毕 恭毕敬的神情。其与南朝墓志、唐楷的相近的情 形,透出楷书发 展演进的消息。
始 平 公 原 碑
民 国 拓 本
孙秋生造像记北魏 宣武帝(元恪)景 明三年(502年) 五月廿七日造讫。 楷书,在洛阳龙门 石窟古阳洞南壁。 六朝碑刻中书家署 名者不多,此署萧 显庆书,但书家情 况不详,当为地位 低下的工匠或经书 手。此碑书犀利刚 劲,宽博朴厚,较 《始平公造像》笔 法多变,龙门碑刻 书法艺术的代表作 品之一。
艺术特点
魏碑是楷书的一种,魏楷和晋朝楷书、唐朝楷书并称三大楷 书字体。魏碑表现出由隶书向典型的楷书发展过程中的一些 过渡因素。魏晋之际已经有了楷书,钟繇的《宣示表》、王 羲之的《黄庭经》等楷书作品已然是比较成熟的楷书,但是 大批西晋知识分子随晋室南渡之后,北朝的书风就和南朝大 异了。北朝现存的碑刻大多是民间无名氏书法家的作品,和 南朝士大夫所谓"风流蕴藉"的书法风格自然不一样。钟繇和 王羲之完成了部分由隶变楷的过程,由于晋室南渡,北魏的 民间书法家们没有继承多少他们的成果,而是遵循原来民间 书法的发展轨迹,更多地是直接从汉魏时期的隶书演变而来。 和南朝碑刻相比,清朝书论家刘熙载认为"南书温雅,北书 雄健";与唐楷相比,唐楷注重法度,用笔和结体趋于规范统 一,魏碑则用笔任意挥洒,结体因势赋形,不受拘束。
此碑应是方笔露锋之典型 代表,因此最显见用笔之妙。 起笔都将锋颖露在画外,有 的角棱若刀,有的细锋引入, 煞有情趣;即使画也挺直有 力,折笔显见方棱;收笔处, 有时敛毫便止,有时放锋犀 利,有时如《宝子》之上扬。 笔画或大或小,大者纵矛横 戈,如虎奔龙吟,小者轻微 一点,如蜻蜓掠水,皆能顺 势合情.绝无率意轻发。结 体或取横势,或取纵势,皆 极意显示雄踞盘关之威仪, 怀隐瑰玉之神采。整篇看来, 严整肃穆,端庄隽洁
此碑于清乾隆四十三年 (1778),在云南南宁(今曲靖) 出土,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重 视,后来被一乡民用做压豆腐 的石板。成丰二年,曲靖知府 邓尔恒发现豆腐上有字迹,大 为惊异,急忙派人找到卖豆腐 之人。将碑石运回府中,后置 于城中武侯祠。当时,正是碑 学大兴而帖学告退的时代。所 以,它一经发现,其怪诞的用 笔,随意的结体所表现出的古 朴味道,立刻引起人们极大的 兴趣,被视为书法作品中的奇 珍异宝,阮元称它为“滇中第 一石”,康有为誉为“已冠古 今”。
康有为:“魏碑十美”
清朝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赞誉魏碑有"
十美":"古今之中,唯南碑与魏为可宗。可宗 为何?曰有十美: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浑 穆,三曰笔法跳越,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 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 曰骨法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 是十美者,唯魏碑南碑有之。"
劣,较易分辨。商务印书馆有影印本。
中岳嵩高灵庙碑
此碑为北魏太安二年(456年)立,正书,碑阳23 行,行50字,碑阴7列,上2列字较大,计22行, 下5列16行,字较小,各列行数不等。额篆书阳文 4行共8字,侧刻唐大周天授三年(1692年)马元 贞投龙简记。碑文内容为寇谦之修祀中岳庙併宣扬 道教。碑今在河南登封县嵩山中岳庙。 此碑在魏碑书法中属於风格雄强一类。其书虽 云楷体,但结体、用笔仍处於隶、楷之间,是隶书 向楷书过渡的书体。康有为评此碑书法为“体兼隶 楷,笔互方圆。”併称碑阳书法“奇古”,碑阴书 法“峻整”,给以极高的评价 。
碑碣
北朝打破西晋的一切成规,不仅大立碑碣,而且无字体规范, 故碑碣书法丰富多彩。 北朝碑碣除 《广武将军碑》、《沮渠安周造像碑》、《西岳 华山庙碑》等为隶书外,其余都是 楷书碑。著名的有《张猛 龙碑》、《大代华岳庙碑》、《中岳莴高灵庙碑》、《晖福 寺碑》、《吊比干碑》、《高庆碑》、《贾思伯碑》、《根 法师碑》、《高贞碑》、《元苌温泉颂》、《程哲碑》、 《高盛碑》、《敬使君 碑》、《李仲璇修孔子庙碑》、《赵 君王修寺颂记》、《曹恪碑》等,其中最享盛名的 是《张猛 龙碑》,备受后人推崇。康有为说:"《张猛龙》犹周公制礼, 事事皆美善","结构精绝,变化无端","为正体变态之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