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卡》课文的目标分解

合集下载

语文课文《凡卡》教案设计

语文课文《凡卡》教案设计

语文课文《凡卡》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凡卡》的主要内容,掌握关键语句和词语的意思。

1.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能够概括课文大意,分析课文主题。

1.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课文《凡卡》,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心。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凡卡》的基本信息作者:契诃夫作品背景:俄国沙皇时期主要人物:凡卡、祖父、祖母故事情节:凡卡是一个穷苦的孩子,与祖父祖母相依为命。

他们生活困苦,但彼此关爱。

有一天,凡卡决定去城市谋生,经历了许多苦难,回到祖父祖母身边。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品主题。

难点:理解课文中的社会背景,联系实际生活,深入体会作品的思想内涵。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阅读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阅读兴趣。

3.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辅助教学,直观展示课文背景和人物形象。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4.2 自主阅读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凡卡》,理解故事情节,感受人物情感。

4.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语句、词语,分析人物形象,揭示作品主题。

4.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4.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第五章:课后作业1. 请学生概括课文《凡卡》的主要内容。

2. 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和词语,阐述其作用和意义。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4. 选择一篇与《凡卡》类似的文章,进行阅读和分析,体会作品的主题思想。

第六章:教学评估6.1 评估内容对学生课堂参与度、阅读理解能力、小组讨论表现等方面进行评估。

6.2 评估方法采用观察法、问答法、小组评价法等,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给予反馈。

6.3 评估策略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提高自信心。

2024《凡卡》说课稿范文

2024《凡卡》说课稿范文

2024《凡卡》说课稿范文当前我要说课的内容是《-凡卡》,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凡卡》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

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诗歌和鉴赏文学作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小学语文领域中的重要知识点,而且《凡卡》在文学作品的阅读和赏析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阅读和鉴赏能力,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理解《凡卡》的主题和意义,辨析诗歌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欣赏和鉴赏诗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③情感目标:在赏析《凡卡》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美和情感的力量。

二、说教法学法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阅读和鉴赏文学作品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情感认知能力的有效途径。

因此,这节课我采用的教法:情景导入法,导读法;学法是:独立阅读法,集体鉴赏法。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图文并茂地展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

四、说教学过程新课标要求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本着这个理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环节一、情景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在课堂开始前,我会给学生出一个问题:你们了解过凡卡吗?这个问题将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对《凡卡》的好奇心。

接着,我会以图片或短视频的形式展示一些与凡卡相关的场景,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氛围。

环节二、导读课文,探索主题。

在导读课文的环节,我会引导学生通过快速阅读凡卡的整体内容,发现其中的主题,并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解读。

然后,我将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和回答:这首诗歌表达了什么情感?凡卡是什么意思?通过这些问题的引导,学生将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主旨和意义。

环节三、独立阅读,自主思考。

在这个环节,我会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独立阅读课文,并思考一些问题:你在诗中找到了哪些诗歌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你觉得这些形式和方式有什么特点和作用?通过独立阅读和思考,学生将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艺术特点和韵律美。

《凡卡》优秀教学教案

《凡卡》优秀教学教案

《凡卡》优秀教学教案一、《凡卡》的教学理念《凡卡》教学教案的设计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通过启发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主动思考、自主探究。

二、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掌握课程内容,提高学习成绩;2. 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凡卡》优秀教学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课程目标设定在教案中明确每堂课的教学目标,确保学生明确知道学习的重点和学习目的,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

2. 教学内容安排根据课程大纲和教学进度,合理分配每个知识点的讲解时间,保证每个内容都能得到充分讲解和理解。

3. 教学方法选择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小组合作、案例分析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4. 学习资源准备准备相关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多媒体课件、实例分析等,丰富教学内容,提供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途径。

5. 学习评价通过作业、考试、讨论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问题,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

四、教学实施与效果评估1. 教学实施根据教案设计的内容和方法,严格按照计划进行教学活动,确保每个环节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 教学效果评估在教学过程中及时综合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不足之处进行及时调整和指导,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果。

3. 教学总结和反思每节课结束后进行总结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和问题,为后续的教学工作做好准备,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五、结语通过《凡卡》优秀教学教案的设计和实施,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希望教师们在教学工作中能够灵活运用这些方法,为学生的学习之路增添亮丽的色彩。

小学语文《凡卡》的教案设计

小学语文《凡卡》的教案设计

小学语文《凡卡》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和事件,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

(2)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

(3)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推理、判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

(2)懂得珍惜亲情、友情,学会感恩。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感受课文中所描绘的人物形象和事件,体会作者情感。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对课文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和事件进行深入理解。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课文中,感受作者的情感。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 实例教学法:通过讲解课文中的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4. 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凡卡》。

2. 生字词卡片。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4. 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凡卡》的作者及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学习生字词。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

(2)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和事件。

4. 互动环节:(1)学生分享自己学习课文的感悟。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体会作者情感。

5. 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向家长介绍课文内容。

(2)学生运用所学生字词,编写一个小故事。

初中语文《凡卡》课教案

初中语文《凡卡》课教案

初中语文《凡卡》优质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凡卡》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分析并欣赏作者契诃夫的写作风格和技巧。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故事的主题和情感。

学习如何分析文学作品中的角色和情节。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凡卡这个人物的深情描绘,理解其对社会底层人物的关怀。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对他人的关注。

引导学生思考社会不平等现象,并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改变的意愿。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内容:《凡卡》是俄国作家契诃夫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

故事讲述了一个贫穷的农村少年凡卡的成长经历和他与富家女吉娜的爱情故事。

通过凡卡的遭遇和奋斗,展现了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困境和追求幸福的努力。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欣赏作者的写作风格。

难点:深入理解故事的主题和情感,思考社会不平等现象。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问题或情景,引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和好奇心。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契诃夫会选择凡卡这个人物来讲述故事?3.2 阅读与讨论:学生自读故事,理解情节和人物。

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和作者的写作风格。

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3.3 深入分析: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社会不平等现象和人物的情感变化。

分析故事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3.4 创作与表达:学生根据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创作自己的故事续写或角色扮演。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进行评价和交流。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自评:学生根据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创作成果进行自我评价。

4.2 同伴评价:学生互相评价对方的作品和表现,给予建议和鼓励。

4.3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创作成果进行评价,给予反馈和建议。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凡卡》文本5.2 辅助材料:关于契诃夫的介绍和作品分析的文章。

与故事主题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六年级语文教案《凡卡》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教案《凡卡》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教案《凡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文章内容,了解文章的结构和特点。

(2)通过学习,掌握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并体会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和作者表达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学会通过朗读、讨论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

(2)学会珍惜亲情和友情,学会感恩。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文章内容,掌握生字词。

(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和作者情感,感受文章的魅力。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和作者情感。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激发学生的共鸣,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

3. 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生字词卡片。

3. 与课文相关的人物图片或故事背景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读音频,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

(2)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遇到生字词做好标记。

(2)学生分享学习生字词的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人物形象和作者情感。

(2)各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文章魅力。

(2)教师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人物情感,培养审美情趣。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文学作品,培养阅读习惯。

六、教学拓展1. 课内外结合:推荐学生阅读与《凡卡》类似的文学作品,如《草房子》、《小王子》等,让学生体会不同作者对人物情感的描绘,拓展阅读视野。

初中语文《凡卡》课教案

初中语文《凡卡》课教案

初中语文《凡卡》优质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小说《凡卡》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对凡卡的描绘手法。

掌握小说的主题思想,理解作品所表达的人文关怀。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学会通过小说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培养写作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小说中的人物情感,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理解力。

认识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批判精神。

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凡卡》小说全文。

2.2 教学重点小说情节的把握和人物关系的理解。

人物形象的分析和小说的表现手法。

小说主题思想的探讨和作品所传达的价值观。

2.3 教学难点对小说中人物内心活动的理解和把握。

对小说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的理解。

对小说写作手法的鉴赏和运用。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小说作者的背景介绍,引发学生对《凡卡》的兴趣。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主题和人物关系。

3.2 阅读理解分组阅读,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小说。

学生分享对小说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小说情节和人物形象。

3.3 分析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和人物关系。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讨小说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3.4 写作练习教师提出写作任务,要求学生根据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写一段描写自己内心的文字。

学生进行写作,教师给予反馈和指导。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4.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小说情节和人物的理解程度。

4.3 写作能力评估学生的写作内容和表达能力,给予具体的反馈和指导。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阅读其他相关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和分析。

凡卡教学设计及反思

凡卡教学设计及反思

凡卡教学设计及反思《凡卡》教学设计及反思一、引言《凡卡》是俄国作家契诃夫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一个九岁的小男孩凡卡给爷爷写信,诉说自己在莫斯科的悲惨生活,表达了对爷爷的思念和对自由的渴望。

本文将对《凡卡》的教学设计及反思进行探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小说的背景和作者。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3. 引导学生思考小说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三、教学内容1. 小说讲解介绍小说的背景和作者。

分析小说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引导学生理解小说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2. 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受凡卡的悲惨生活和对自由的渴望。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生活和自由。

3. 写作练习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由的短文。

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批改和反馈,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小说的背景、作者、主要内容和结构,让学生了解小说的基本情况。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小说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生活和自由。

3. 写作法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由的短文,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部分通过播放一段关于俄国农奴制度的视频,引起学生对小说背景的关注,导入本节课的主题。

2. 小说讲解部分介绍小说的背景和作者。

分析小说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引导学生理解小说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3. 情感体验部分让学生感受凡卡的悲惨生活和对自由的渴望。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生活和自由。

4. 写作练习部分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由的短文。

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批改和反馈,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5. 总结部分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自由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珍惜自由,努力学习。

六、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基本了解了小说的背景、作者、主要内容和结构,理解了小说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感受了凡卡的悲惨生活和对自由的渴望,思考了自己的生活和自由,提高了写作能力。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凡卡》的教案范文

《凡卡》的教案范文

《凡卡》的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作者凡卡的背景和作品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的主题和写作手法。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文学的情感。

(2)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现象,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同情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 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难点:1. 分析课文的主题和写作手法。

2. 欣赏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凡卡的背景和作品风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作品的语言特色,并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的主题和写作手法,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课堂练习:学生运用所学生字词,进行口头作文练习,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6. 欣赏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精彩片段,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并拓展相关文学作品。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写一篇关于课文主题的作文。

3. 推荐一本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并简要介绍原因。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理解课文大意的能力。

2. 学生运用生字词的情况,进行口头作文的能力。

3. 学生对课文主题的理解,以及写作、欣赏能力的发展。

4. 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态度,以及对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多媒体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富有情感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2024年《凡卡》语文课文教案

2024年《凡卡》语文课文教案

2024年《凡卡》语文课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凡卡》这篇课文;(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生字词;(3)了解课文背景,理解作者通过故事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分析课文结构,概括故事情节;(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感受人物形象和情感;(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关爱和同情;(3)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理解课文《凡卡》;2. 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生字词;3. 分析课文结构,概括故事情节。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通过故事表达的思想感情;2. 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感受人物形象和情感;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凡卡》文本;2. 相关背景资料;3. 生字词卡片;4.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对新课的学习产生期待;(2)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凡卡》,边读边思考;(2)要求学生勾画出课文中的重点生字词,并尝试解释其含义;(3)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描写,感受人物形象和情感。

3. 合作讨论(1)分组进行讨论,总结课文结构,概括故事情节;(2)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交流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看法;(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引导讨论深入进行。

4. 课堂讲解(1)针对课文中的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其含义;(2)分析课文结构,讲解故事情节的发展,阐述作者的思想感情;(3)结合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强调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和情感的重要性。

5. 课堂练习(2)组织学生进行课堂练习,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文学鉴赏和批判性思维训练。

6. 总结课堂六、教学评价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时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和思维能力。

《凡卡》教学教案

《凡卡》教学教案

《凡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凡卡》这篇课文。

(2)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词汇进行表达的能力。

(3)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

(2)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尊重历史、珍惜和平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凡卡》这篇课文。

(2)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对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多媒体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

(2)简介课文作者及相关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魅力。

(2)让学生结合注释,自主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师生共同探讨。

4. 探究学习:(1)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了解文章主题。

(2)让学生发挥想象,进行创意写作。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进行相关话题的写作练习。

五、教学反思: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2. 使用多媒体和互联网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 创设情境,让学生模拟角色扮演,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

4.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5. 利用任务型教学法,设计与课文相关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

课文27《凡卡》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

课文27《凡卡》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
2.感受课文中凡卡勇敢、善良、乐观的品质,学会面对困难时保持积极的心态。
3.培养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学会关注社会、关爱弱势群体。
4.增强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学会珍惜和感恩。
5.提高文学素养,培养高雅情趣,激发对文学作品的热爱。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他们对语文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但个体差异较大。在学习课文《凡卡》时,部分学生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需要教师引导和点拨。此外,学生在情感体验和价值观方面,正处于成长阶段,对于课文中传递的关爱、勇敢、善良等价值观具有一定的感知能力,但还需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3.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4.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朗读比赛等形式,体验课文情感,提高语文实践能力。
5.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尊重和关爱的重要性。
5.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将课文中的美好情感和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凡卡》的情节发展和人物关系,把握课文的主旨和内涵。
2.掌握并运用课文中的生字、词语,提高学生的词汇积累和运用能力。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如何通过这些手法表达情感和描绘形象。
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教师要关注以下几点:
1.针对学生语文基础的差异,采取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2.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

契诃夫《凡卡》教案范文

契诃夫《凡卡》教案范文

契诃夫《凡卡》优秀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小说《凡卡》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能够分析小说中契诃夫对凡卡这个人物形象的刻画和描绘。

(3)能够理解小说所反映的19世纪俄国社会现实和农民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小说的情节和人物。

(2)通过分析和解读,掌握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3)通过写作和表达,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人性的关注和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3)培养学生对美好情感的追求和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小说《凡卡》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分析小说中契诃夫对凡卡这个人物形象的刻画和描绘。

(3)理解小说所反映的19世纪俄国社会现实和农民问题。

2. 教学难点:(1)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的解读。

(2)对小说中的情感和人物性格的深入理解。

(3)对小说中的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简介契诃夫及其作品《凡卡》。

(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主人公凡卡及其命运。

2. 阅读与讨论:(1)让学生阅读小说《凡卡》。

(2)分组讨论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关系。

(3)分享讨论成果,总结小说情节和人物关系。

3. 分析与解读:(1)分析小说中契诃夫对凡卡的刻画和描绘。

(2)解读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3)引导学生关注小说所反映的19世纪俄国社会现实和农民问题。

4. 写作与表达:(2)让学生通过绘画、表演等形式表达他们对小说中人物和情节的理解。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小说《凡卡》情节和人物关系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小说中契诃夫刻画技巧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3. 学生对小说所反映的19世纪俄国社会现实和农民问题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4. 学生通过写作和表达展示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五、教学资源1. 小说《凡卡》原文。

五年级语文下册《凡卡》教案

五年级语文下册《凡卡》教案

五年级语文下册《凡卡》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的发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和理解课文中的情感表达。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对他人的关心。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通过阅读《凡卡》这篇课文,了解凡卡的生活环境和遭遇。

感受凡卡的坚强和勇敢,以及他对家人的思念和渴望。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的发展。

难点:运用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进行表达。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凡卡的生活环境,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是凡卡,你会怎么做?3.2 阅读理解分组阅读课文,讨论并回答问题。

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理解和感受。

3.3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凡卡的故事续写。

学生互相交流并给予反馈。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讨论情况。

评价学生的表达和思维能力。

4.2 写作练习评价学生的写作内容、语言表达和创意。

学生互相评价,给予建设性的反馈。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提供《凡卡》的课文文本,方便学生阅读和理解。

5.2 图片或视频素材提供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素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5.3 写作纸张和文具提供足够的写作纸张和文具,方便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第六章:教学扩展活动6.1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进行角色扮演活动。

学生通过扮演角色,深入理解角色的情感和动机。

6.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主题和寓意。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进行思维的交流和碰撞。

第七章:家庭作业7.1 阅读作业学生回家后阅读一篇类似的短文,并写一篇读后感。

学生通过阅读和写作,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7.2 口语作业学生与家长一起讨论课文内容,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人教版凡卡说课稿

人教版凡卡说课稿

人教版凡卡说课稿凡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对人教版教材中《凡卡》一文的学习,让学生达到以下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品中所体现的人间温情,培养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文本阅读:《凡卡》全文。

2. 人物分析:凡卡、爷爷、邮差等角色的性格特点及其在故事中的作用。

3. 主题探讨:作品所传达的关于家庭、友情和社会关怀的信息。

4. 语言特点:分析文中的文学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理解其在文中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背景故事,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

2. 合作学习:小组讨论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提高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

3. 互动讲解: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4. 实践活动: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活动,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人物情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教师简述凡卡的故事背景,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2. 阅读指导(15分钟)- 学生自主阅读全文,教师提供阅读指导和问题提示。

3. 小组讨论(20分钟)- 学生分组讨论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每组选出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4. 教师讲解(15分钟)- 教师对文本进行深入讲解,包括语言特点、文学手法等。

5. 实践活动(15分钟)-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等活动,加深对文本情感和主题的理解。

6. 总结反馈(5分钟)- 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学生提出疑问,教师给予反馈。

五、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2. 结果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和小测验,评估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反馈评价:收集学生对课堂的反馈,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内容。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应进行教学反思,思考以下问题:1. 教学目标是否达成?2. 教学方法是否有效?3. 学生参与度如何?4. 教学内容是否有待改进?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和反思,教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课文《凡卡》教案

课文《凡卡》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性格。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凡卡这一人物的描绘,体会作者对农民生活的关注。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勤劳、善良、诚实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性格。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对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向学生介绍课文《凡卡》的作者、历史背景及主要内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历史背景。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性格。

(2)每组选取一个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1)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讲解和补充。

(2)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难点知识。

5. 练习巩固:(1)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选取部分学生进行课堂朗读和回答问题。

四、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对课文《凡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但在课堂时间分配上,还需进一步优化,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凡卡》的理解程度,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表现进行评价。

2. 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通过课后练习和课堂提问进行评价。

3.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通过合作探讨和课堂回答问题进行评价。

《凡卡》教学教案

《凡卡》教学教案

《凡卡》教学教案
教学教案:《凡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凡卡》的作者、背景和主题。

2.了解《凡卡》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分析小说《凡卡》的主题和意义。

4.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分析小说《凡卡》的主题和意义。

2.通过文本细节描写,分析描述人物形象。

三、教学内容与过程
1.导入(10分钟)
3.讲述故事和角色(30分钟)
通过讲述《凡卡》的故事情节和主要角色的情感和目标,引导学生进入小说的世界,理解其中的人物关系和发展。

4.分析小说主题和意义(30分钟)
通过讨论和分析小说中的情节、人物和对话等细节,帮助学生理解《凡卡》所揭示的人性和社会问题,进而思考小说的主题和意义。

5.文本解读与讨论(45分钟)
6.总结与反思(10分钟)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学生的学习收获和思考成果,引发对文学作品的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感悟。

四、教学资源
1.小说《凡卡》
2.图片和视频资料
3.课堂黑板和彩色粉笔
五、教学评价方式
1.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在讨论环节中进行评价。

2.学生的作品和表达在文本解读环节进行评价。

3.学生的思考和总结在总结与反思环节进行评价。

语文课文《凡卡》教案设计

语文课文《凡卡》教案设计

语文课文《凡卡》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发挥想象,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

(2)如何发挥想象,进行创意写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意境。

(2)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自主学习生字词。

3. 课堂讲解:(1)讲解生字词,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2)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题思想。

4.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每组选取一名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5. 创意写作:(1)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创意写作。

(2)学生现场写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根据课文内容,编写一篇小故事。

五、教学反思1. 课后总结:(1)回顾课堂教学过程,总结成功与不足之处。

(2)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找出改进措施。

2. 学生反馈:(1)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

(2)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课堂氛围。

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检查,评估学生在熟读课文和编写小故事方面的完成质量,及时给予反馈。

课文《凡卡》教案

课文《凡卡》教案

《凡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理解故事的发展和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通过课文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凡卡的关爱和对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2)学会珍惜亲情和友情,懂得感恩。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3)分析课文结构,理解故事的发展和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2)课文深层次含义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和作品背景。

(2)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分析课文:(1)学生讲述故事大意,分享感受。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理解故事的发展和主题思想。

(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3. 预习下一节课文,准备课堂分享。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的表现。

2. 学生学习生字词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对课文结构和主题思想的理解。

4.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面我结合《凡卡》一课的来具体的说说具体的分解步骤与方法。

一、设置教学目标这一个环节是中心环节,主要包括教学目标设置的依据及相关解读和教学目标的陈述两大模块。

教学目标设置的依据及相关解读是正确陈述教学目标的基础,教学目标的陈述是在分解剖析基础上的重构。

从解读相关依据到陈述教学目标,是一个不断地分析、综合的过程,其步骤是:(1)列出目标,寻找关键词。

(2)分解或解析关键词。

(3)综合分析,形成剖析图。

(4)综合分析,确定行为条件。

(5)综合分析,确认认知程度。

(6)综合分析,叙写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设置的依据及相关解读主要依据有:课程标准、单元训练目标、教材的核心内容和学情分析。

依据一:《语文课程标准》相关内容及解读第一步,列出目标,寻找关键词。

如:叙写六年级下册教材《凡卡》一课教学目标,首先依据对教材的了解和高年级的训练要求,从《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寻找相关课程目标,并确定关键词。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4.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5.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

6.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的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经验,确定需要分解的关键词。

关键词一般指的是从一条课程标准里找出行为动词和这些动词所指向的核心概念(名词),或修饰它们的形容词、副词等修饰词和规定性条件,并予以分类。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2.能用普通话正确...地朗读课文。

..、.有感情..、.流利3.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4.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体会..其表达效果。

..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5.在阅读中揣摩..,初步领悟....文章基本..感情....,体会..文章的表达顺序..作者的思想的表达方法....。

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

6.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简单描述..事件的梗概细节,说出..。

..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第二步,分解或解析关键词。

将目标里需要分解、可以分解的关键词予以扩展或剖析。

如第1条“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独立”不需分解,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学。

“会写”指的是能正确默写。

第2条“能用普通话正确...地朗读课文。

”..、.有感情..、.流利“正确”可以分解为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读准节奏,读准语调,等等。

“流利”地朗读,可以分解为读得连贯,不指读、不词化;再是读出速度——不唱读,不拖音。

“有感情”地朗读,所指很丰富,可以分解为:读出心理的变化,读出态度的变化,读出心情的变化,读出精神的变化,读出认识的变化,等等。

第4条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其表达..,体会..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效果。

“词句的意思”包括表面的和深层的含义。

“推想”可以分解为“推测、判断”。

“体会”分解为“说出、说明、解释”等。

第5条“在阅读中揣摩....,初步领悟....文..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文章的表达顺序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表达顺序”可以剖析为“叙述的内容次序”、“叙述的线索”、“文章的篇章结构”等;相应地,把不可观察、无法评价的认知心理动词“揣摩”替换为“标记”、“说出”、“理出”“划分”、“总结”等。

“思想感情”可以剖析为“感受”、“情感”、“内心”、“心情”等,“体会”可以替换为“说出”、“说明”等。

“表达方法”可以分解为为“写作的顺序、文章的段落结构、描写的方法、运用的修辞、某些文字背后的意义、运用的标点”等及其“表达效果”。

“领悟”可以替换为“举出”“说出”“说明”“体会”等。

“初步”是指初级的,可以不那么系统、全面。

第6条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简单描述..事件的梗概人物、细节,说出..。

..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了解”可以分解为“说出、复述”。

依据二:单元训练目标及解读对单元训练目标的解读与前面的解读相同,先要列出单元目标,找出关键词,并分解或解析关键词。

第五组教材的重点训练目标有三条,我确定了这些关键词。

1.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导..阅读适合他们程度的外国名篇名著。

2.通过阅读,了解不同国家多样的文化,关心..人物命运。

3.进一步培养学生把握主要内容..能力),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思......(尤其是概括想感情。

我是这样解析这些关键词的:“主要内容”解析为“大概”“大意”或“主要意思”。

“把握”,可以解析为“说出”。

“了解不同国家多样的文化,关心人物命运”:对外国文学作品的解读,在新时代赋予了新内涵,改变过去的“政治视角”为“人生视角”。

因此,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人道主义精神是着力点。

依据三:《凡卡》的核心内容教师可参考《教师教学用书》,从这几个方面阐释教材核心内容:所处的位置、主要内容、编者意图(地位及作用)、主要特点、学习重点。

《凡卡》是俄国作家契诃夫的一篇短篇小说,是六年级下册第四组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组课文是围绕“外国名著名篇”这一专题编写的。

(所处的位置)文章是按写信的过程记叙的,通过凡卡在圣诞前夜给爷爷写信,述说自己悲惨的学徒生活,希望爷爷接她回家,反映了沙皇统治下俄国社会中穷苦儿童的悲惨命运。

(主要内容)选编这篇课文,主要有三个目的:一是让学生对外国文化有所了解,关注人物的悲惨命运;二是在阅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三是激发学生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兴趣。

(编者意图)在表达上主要有两个特点。

第一,讲凡卡的悲惨遭遇时,作者的叙述、凡卡的信和他在写信过程中的回忆三部分内容穿插在一起,互相映衬。

第二,采用了对比、反衬、暗示的表达方法。

文中以引用写信的内容为主,凡卡向爷爷倾诉当学徒所受的虐待欺凌,基调是“苦”;文中插叙回忆的内容,主要讲在乡下生活的快乐,基调是“乐”。

诉苦为主,以“乐”相衬,形成内容、情感上的对比,再加上对凡卡写信环境、动作、神态的描写,使读者更加深刻的感受到凡卡内心的“痛”。

最后,课文以凡卡的梦结尾,暗示了他愿望的破灭,给人留下深刻的思考。

(主要特点)根据课文内容,结合课标中的学段目标与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本课的学习重点确定为:所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是核心内容。

(教学重点)依据四:学情分析一般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现有的学习条件,体现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说明:学习重点应据教材内容确定,学习难点应据学生学情确定。

六年级的学生学习能力有了较好的基础,在识字学词和阅读方面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方法,所以生字词以课前自学为主。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是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感悟写法的重要手段。

学生已有一定的默读速度和朗读基础,要提高教学效率,做到“长文短教”,必须突出重点和难点。

教学中要突出凡卡写信的内容,尤其要把第8自然段作为重中之重,通过阅读,关注凡卡的悲惨命运,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体会结尾句子的含义。

难点是体会文中回忆的内容和写信的内容对比、衬托的写法,深入体会思想感情。

第三步,综合分析,形成剖析图。

将分解后的知识根据单元目标训练重点、教材、学情,进行综合分析,将上述从关键词中分解出来的概念根据某种逻辑绘制成剖析图,以便于清晰的对应具体的学生。

如何组合主要根据教师对课程标准的把握以及教师的专业经验与专业判断。

教师将所展开的概念聚焦到最适合学生学习、最能满足学生需求并能适合自己的教学需要的重要概念上,然后,将这些概念按照某种逻辑(三维目标、程度、水平、类别、数量)进行重点组合,并确定重难点。

(如图2)((重点)(重点、难点)第四步,综合分析,确定行为条件。

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限制或范围等。

在建立剖析图的基础上,结合学情,确定行为条件。

如:学习字词的目标,根据六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自学字词能力,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课前自学生字词,课堂上听写词语。

知识分解行为条件生字词课前自学主要内容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顺序、结构默读课文,做标记对比、反衬、暗示等表达方法深入读文、小组交流的基础上第五步,综合分析,确定认知程度。

认知程度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知识分解行为条件行为动词表现程度生字词课前自学默写正确主要内容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概括全面、准确叙述顺序默读课文,作标记说出、划分、归纳3个层次表达方法深入读文、小组交流举出、说出、说明至少2处的基础上(二)第六步,综合分析,正确叙写教学目标。

在前面分解剖析的基础上,综合分析,正确叙写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叙写的四大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

A.行为主体是学生,描述的应是学生的行为,而不是教师的行为。

规范的行为目标应该是“学生应该……”,书面上可以省略,但思想上应牢记。

B.行为动词用以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

如写出、背诵、会读出等。

C.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等,如“默读课文”“借助表格”等等。

对条件的表述有四种类型:一是允许或不允许使用手册或辅助手段;二是提供信息或提示;三是时间的限制;四是完成行为的情境,如“在课堂讨论时,能叙述……要点。

”D.表现程度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是可观测的学习结果或质量标准。

因此除了行为动词上体现程度的差异外,还可以用其他的方式表明所有学生的共同程度,如“百分之九十都正确”“正确无误”“至少写出两种”等。

叙写教学目标的原则:①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学习目标应描述学生的学习行为。

②学习目标必须清晰呈现学习结果,包括具体知识、行为动词(必须是可测量、可观察的行为)及认知条件等。

③学习目标中必须有一两条主目标。

④学习目标必须从整体上体现三维目标,不可割裂。

依据对课程标准、单元训练重点、教材核心内容的细化解读,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出《凡卡》一课的教学目标:怎样检验教学目标陈述是否合格标准?我们需要不断追问,澄清目标:是陈述学生学习后的变化吗?如何观察、测量这种变化?还可以看一看目标是否有导学、导教、导测评的作用。

二、设计与学习目标相匹配的评价学习目标确定后,我们再来思考如何评价或检测这些目标已经实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