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间过度竞争的外部性分析

合集下载

外部性的概念及其特征

外部性的概念及其特征

外部性的概念及其特征外部性是指一个个人的经济活动对其他人的福利产生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未在市场交易中得到充分考虑或者无法通过市场机制内部化。

外部性既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

外部性具有以下主要特征:1. 非市场外部性:外部性是指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而这种影响并未在市场交易中反映出来。

市场交易只关注个体之间通过价格和数量进行的买卖行为,而忽视了其他人的福利。

2. 难以割离与免除: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难以割离,无法将其单独分离出来进行交易。

外部性是无偿传递的,个体无法选择获得或者拒绝外部效应。

与市场交易相比,外部性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个体的自由选择权。

3. 公共性:外部性具有公共性,即外部效应对整个社会产生影响,而不仅仅局限于某个个体或群体。

无论是正面的外部性如教育、疾病防控等还是负面的外部性如污染、交通拥堵等,都是整个社会所共享或所承受的。

4. 无法通过市场价格内部化:在市场交易中,个体只关注私人成本和私人收益,而忽视了外部效应对社会成本和社会收益的影响。

外部性无法通过市场价格进行内部化,即个体无法通过市场机制来解决外部性问题。

由于外部性存在,市场机制无法完全达到社会效率,在某些情况下市场无法为外部性当事人(即产生外部性的个体)提供适当的激励或制约,需要政府干预来纠正市场失灵,保护公共利益。

外部性的类型包括:1. 消费者外部性:指个体的消费活动对其他人的福利产生的影响。

正面消费者外部性的例子包括医疗保健服务的消费产生的健康效益对其他人的影响;负面消费者外部性的例子包括吸烟造成的二手烟对他人健康的危害。

2. 生产者外部性:指个体的生产活动对其他人的福利产生的影响。

正面生产者外部性的例子包括科技创新的产生对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负面生产者外部性的例子包括工业污染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

3. 公地困境:指多个个体之间竞争有限资源的情况下,每个个体的行为会对他人产生负面影响,最终导致资源的过度利用或破坏。

典型的公地困境问题包括过度捕捞、环境污染等。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第三章外部性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第三章外部性

Qk
Q(数量)
案例——泰国虾类养殖的外部性
泰国苏拉塔尼省海岸的沙颇村,1100公顷的红树林湿地中一半多因 为村民开展商品虾养殖场而消失 养虾是当地主要产业,红果树林可以作为鱼类繁殖场所,可以作 为暴风雨和土壤侵蚀的屏障。 当地红树林破坏,引发捕捞量下降、暴风雨和水污染
经济学家研究证明,进一步破坏红树林湿地导致的生态服务价值损失 超出了取而代之的虾类养殖场的价值。保护剩余的红树林是有效率的 选择。
外部性类型-3
技术外部性和货币外部性 货币外部性:在纯粹竞争的条件下,当一个人 的活动水平影响另一个人的财务状况时,不一 定导致资源配置不当。 货币外部性产生于经济 活动中一些投入和产出的价格变化,但不会改 变生产函数,假外部性 技术外部性:作为一个自变量改变生产者的生 产函数或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作为一个因变量, 改变了生产者的产出水平或消费者的效用水平。
MC
数量
外部不经济性
价格
P1 P
MSC
MPC
•产量过高,Q1>Q MB •产生过多污染
O
Q
Q1
数量
生产无氟冰箱的企业
由于生产者选择了市场最优量的生产量,在市场最优量与社 会最适量之间的那段产量产生的社会福利没有能实现,因此, 在生产具有正外部性的情况下,社会总剩余变小了。
再生纸的消费
当消费者选择了市场最优量的消费量,在市场最优量与社会 最适量之间的那段产量产生的社会福利没有能实现,市场自 身的配置没有达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Pn P0
SS
F PS
N
G
E
SD
O
Qn‘ Qe’
Qk
Q(数量)
环境外部性对资源配置的影响:市场失效

地方政府竞争、产业转移与制度安排

地方政府竞争、产业转移与制度安排
强 烈 的政 治 晋 升 动 机 ,而上 级 部 门考 核 地 方政 府 官员 的惟 一指 标是 地方 G P D 的增 长 。 在 一般 意义 上 ,地 方 政 府 的竞 争 通 常是 寡 头
对 于 已有 文献 的研 究 ,我 们 发 现 在 我 国区 域 产 业 转 移 内外 互 动 中 ,地方 政 府 的行 为 是 极 为 重 要 的经 济变 量 。政 府偏 重 于 经 济 增 长 导 向 的绩 效
资者 的重 要 考虑 变 量 。 国家 在 政策 层 面 给 予 了支 持 ,如 皖 江 城 市 带 承 接 产 业 转 移 的 国 家 级 政 策 , 这 些 政 策 很 快在 中部 省 份 各 级 政府 得 到 了快 速 反
应。
二 、地 方政 府竞 争博 弈及 其解释
( )地 方政 府竞 争博 弈模 型 一 首 先 进 行 模 型 的 几 个 假设 。为 了简 化 ,我 们 只 假 设 存 在 地 理 位 置 临 近 的 两 个 地 方 政 府 A和B, 在 面 对 发 达地 区产 业 转 移 的各 种 项 目时 , 由于 资 源 数量是 固定 的 ,政府 A 于 资源 的使 用必然 减 少 对 政 府B 对于 同类 资 源 的获取 。用 两地 政 府对促 进 经 济增 长 资 源获取 的努力 程度 ,e和 e 示 两地 的竞 A 表 争 程度 ,这 种 竞 争行 为具 体 表 现 为 各 种 招 商 引 资 大 战 、基 础 设 施 建设 竞 争等 ,从 而 从 产业 转 移 中 获得 更 多 的资 源 。假 设 地 方政 府 A和B 的官 员 具有
1】 2 吴巧生 ,成金 华 ,王华 . 中国工业化进 程 中的能源 消费 变 动卟 中国工业经济 ,2 0 ,() 0 3 . 0 5 4: - 7 3 【 3 】齐绍洲 ,罗威 . 中国地 区经济增 长与能源 消费强度 差异分

经济学中的外部性问题如何解决

经济学中的外部性问题如何解决

经济学中的外部性问题如何解决在经济学的广袤领域中,外部性问题如同一个棘手但又至关重要的难题,时刻影响着资源的配置效率和社会的福利水平。

外部性,简单来说,就是某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旁观者产生了未被市场交易涵盖的影响。

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被称为正外部性;也可能是消极的,被称为负外部性。

负外部性的典型例子是环境污染。

当一家工厂为了生产而排放废气、废水时,周边居民的健康受到威胁,生活质量下降,但工厂在决策时往往不会将这些外部成本考虑在内,导致其过度生产,资源被过度消耗,环境被过度破坏。

而正外部性的例子如教育,一个人接受教育不仅提高了自身的素质和收入能力,还能为社会带来诸如更高的生产力、更低的犯罪率等好处,但个人在接受教育时并不能完全获得这些社会收益,可能导致教育投资不足。

那么,如何解决这些外部性问题呢?经济学家们提出了多种方法。

首先,政府可以通过税收和补贴来矫正外部性。

对于产生负外部性的行为,政府可以征收税费,使经济主体承担其行为带来的外部成本。

例如,对污染企业征收排污税,增加其生产成本,从而促使企业减少污染排放。

相反,对于产生正外部性的行为,政府可以给予补贴,以激励更多的投入。

比如,对研发新能源技术的企业提供补贴,鼓励其创新,促进清洁能源的发展。

其次,产权的明确界定也是解决外部性问题的重要途径。

著名经济学家科斯提出,如果产权能够清晰界定,并且交易成本足够低,那么通过市场交易就可以解决外部性问题。

假设一家工厂的污染影响了周边的农场,若产权明确规定农场拥有清洁空气的权利,那么工厂要么停止污染,要么向农场支付补偿以获得污染的权利;反之,如果工厂拥有污染的权利,农场则可以出价让工厂减少污染。

然而,在现实中,产权的界定往往并非易事,交易成本也可能很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这一方法的应用。

另外,政府的直接管制也是常见的手段。

政府可以制定法律法规,直接规定企业的生产标准、排放标准等,强制企业减少外部性。

比如,规定汽车的尾气排放标准,要求工厂安装特定的减排设备等。

外部性及其对市场结果的影响

外部性及其对市场结果的影响

外部性及其对市场结果的影响一、引言在微观经济学中,外部性是指某个经济行为所产生的成本或效益影响了与该行为无关的第三方。

外部性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而这些外部性的存在对市场结果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外部性的概念、类型以及对市场结果的影响。

二、外部性的定义和类型外部性是市场经济中的一种市场失灵,它是指个体或企业的经济行为会对其他个体或企业产生外部效应,这些效应无法通过市场机制进行内部化。

外部性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正面外部性和负面外部性。

正面外部性是指某个经济行为对第三方产生的积极影响。

例如,教育的正面外部性体现在受教育者的就业机会增加、社会文化水平提高等方面。

正面外部性会导致市场低估相关商品或服务的价值,从而导致资源配置不足。

负面外部性是指某个经济行为对第三方产生的负面影响。

例如,工厂的污染排放对周边居民的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负面外部性会导致市场高估相关商品或服务的价值,从而导致资源过度分配。

三、外部性对市场结果的影响外部性的存在会导致市场结果与社会福利之间的偏离。

在没有外部性的情况下,市场通过供需的自由调节来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

然而,外部性的存在破坏了市场的完全竞争条件,导致资源配置出现偏差。

1. 外部性的正面影响正面外部性会导致市场低估相关商品或服务的价值,从而导致资源配置不足。

例如,教育的正面外部性体现在提高受教育者的技能水平,从而增加其就业机会。

然而,市场往往无法充分考虑到这些正面外部性,导致教育资源的供给不足,从而影响了整个社会的发展。

2. 外部性的负面影响负面外部性会导致市场高估相关商品或服务的价值,从而导致资源过度分配。

例如,工厂的污染排放对周边居民的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市场无法内部化这些负面外部性,导致工厂生产的规模超过了社会的最优水平,从而对环境和公共健康造成了损害。

四、解决外部性问题的方法为了解决外部性问题,政府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1. 税收和补贴通过对负面外部性的经济行为征收税收,或对正面外部性的经济行为提供补贴,可以使市场价格反映外部性的真实成本或效益。

区域经济活动外部性分析

区域经济活动外部性分析

2006/121 区域经济活动外部性分析杜肯堂 龚勤林摘 要:在分工高度专业化和联系日趋紧密的现代经济格局下,区域经济活动有较强的外部性。

不管是正外部性还是负外部性,其结果都会导致经济活动缺乏效率或资源配置远离最优状态。

区域经济活动外部性分为技术外部性和资金外部性,本文分析区域经济活动外部性的内涵和产生根源,结合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和长江上游地区生态屏障建设的外部性分析,针对外部性的不同类型,提出明晰产权以减少技术外部性、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以减小资金外部性的观点。

关键词:区域经济活动;技术外部性;资金外部性;协调发展中图分类号:F06.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90X(2006)12-001-03作 者:杜肯堂,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龚勤林,四川大学产业发展与经济研究所所长,博士;四川,成都,610064基金项目:教育部2004年重大课题项目[04JZ D0010],国家社科基金[03BJL054]区域经济活动外部性是市场体系分工日益专业化的必然产物。

西部地区面临经济持续发展和生态良性循环的双重历史使命,生态环境建设和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具有典型的外部性。

我们必须在开展区域经济活动的同时,努力克服区域经济活动的外部性,消除区域利益摩擦,促进区域和谐发展。

一 区域经济活动外部性的内涵及其产生根源(一)区域经济活动外部性的内涵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一个经济主体(厂商或个人)的行为直接影响到另一个经济主体,却没有给予相应支付或得到相应补偿,就出现了外部性。

经济主体具有独立的自主利益并追求利益最大化是产生外部性的前提。

无论是行政区域还是经济区域,都具有各自相对独立的区域利益,区域之间展开的竞争、分工与合作都以追求区域利益最大化为核心动力。

区域经济活动外部性就是指区域主体的经济活动所导致的对其他区域而言或有利或不利的影响,前者称为正外部性,后者称为负外部性。

区域经济活动外部性由区域主体的经济活动产生。

公共产品与外部性的经济学分析

公共产品与外部性的经济学分析

公共产品与外部性的经济学分析1. 引言公共产品和外部性是经济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不仅在经济活动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在政策制定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首先介绍公共产品和外部性的定义和特征,然后分别探讨它们的经济学分析和应用。

2. 公共产品及其经济学分析公共产品通常被定义为一种无法排斥和非竞争性的产品。

这意味着任何人都可以使用这些产品,而不会让其他人的使用受到影响。

例如,公园、灯塔和国防等都被认为是公共产品。

这些产品通常由政府提供,因为私人企业无法从中获利。

在公共产品的经济学分析中,存在两个重要问题:“自由骑车”和提供者的免责。

自由骑车意味着即使没有付费,个人也可以使用公共产品。

免责是指提供者无法获得使用公共产品的所有权,因此无法在公共产品的使用者中执行排斥权。

由于国家在提供公共产品时,需要考虑财政问题,因此有必要进行成本效益分析。

这种分析通常包括确定公共产品的需求量和成本,以便确定最佳的生产和供应量。

根据经济学原则,公共产品的最佳生产量应该是社会成本和社会效益相等的时间。

3. 外部性及其经济学分析外部性是指某种活动对第三者产生的影响。

这些影响可能是正面的,如儿童接种,也可能是负面的,如工厂污染。

外部性通常是对个人或集体福利产生影响的一种过程。

因此,经济学家研究外部性的目的是确定外部性对价格和市场决策的影响。

在外部性的经济学分析中,经济学家通常将它们分为两类:正向外部性和负向外部性。

正向外部性是指当某种活动对个人或集体产生积极影响时,出现的外部性。

例如,当一家公司为员工提供培训机会时,它将增加员工的技术和知识水平,并为管道中的其他公司创造人力资源。

负向外部性是指某种活动对个人或集体产生的消极影响。

例如,当一家公司过度使用化石燃料时,会导致空气污染。

这种污染不仅对员工的健康和幸福产生负面影响,还对社会产生了负面影响。

在处理外部性时,政府通常会采取两种措施来减少其负面影响:税收和补贴。

税收的目的是降低造成负面影响的活动,而补贴的目的是增加积极影响的活动。

从新制度经济学分析政府负外部性行为

从新制度经济学分析政府负外部性行为

分析我国政府负外部性行为09级税务二班刘京40928111摘要:本文从新制度经济学对市场外部性提出的理论出发,分析政府行为具有外部性,并探讨我国政府负外部性行为的产生及其影响。

呼吁通过有效的制度设计,对政府行为进行约束。

关键词:科斯定理外部性政府行为当今世界范围内由政府实施干预政策来挽救市场失灵是学者和各国政府的共识。

但政府以什么身份来参预,政府作为时,是否一定能够挽救市场失灵,会不会产生负外部性的政府行为,从而使支出的社会总成本高于完全由市场调节所花费的成本呢?本文试图以新制度经济学关于外部性的理论为支撑,对由于政府行为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外部性的主要理论发展外部性这一概念由新古典经济学创始人马歇尔首次提出,即:一个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对另一个经济主体所产生的有害或有益的影响。

自此,对于如何有效消除外部性的讨论就从未停止过。

目前为大家普遍认可的指导理念即为:将外部性行为内部化。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具体解决方法又各不相同,目前为各国普遍采取的方案主要有公共政策手段和科斯定理。

福利经济学的创始人庇古在其著作《福利经济学》中系统阐述了其对于解决外部性的主要理论,庇古认为,由于社会边际成本和私人边际成本不同,因此如果完全依靠市场机制则无法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所以政府可以通过征收“庇古”税来改善企业因外部行为而导致的非帕雷托最优状况,从而为国家干预经济提供理论依据,具体政府应采取的政策手段是:对边际私人成本小于边际社会成本的部门实施征税,即存在外部负经济效应时,向企业征税;对边际私人收益小于边际社会收益的部门给予奖励和津贴,即存在外部正经济效应时,给企业以补贴。

庇古认为,通过这种征税和补贴,就可以实现外部效应的内部化。

这种政策建议被各国广泛采纳应用,最典型的应用案例即对于企业排污的征税管理,称为“庇古税”。

但是新制度经济学著名代表科斯在《社会成本问题》中提出了与庇古解决外部性方案的不同思路,认为外部性的产生并非市场运行的必然结果,而是由于产权的界定不够明晰所产生。

《2024年环境外部性的经济分析》范文

《2024年环境外部性的经济分析》范文

《环境外部性的经济分析》篇一一、引言环境外部性是指经济活动对环境产生的直接影响,这些影响并非由直接参与经济活动的主体所承担,而是由社会或环境本身所承担。

这种外部性影响可能导致市场失灵,影响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可持续发展。

本文旨在深入分析环境外部性的经济影响,并探讨其解决方案。

二、环境外部性的定义与分类环境外部性主要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

正外部性指经济活动对环境产生的积极影响,如绿化造林、清洁生产等。

负外部性则指经济活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如工业排放、噪音污染等。

本文主要讨论的是负外部性对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三、环境外部性的经济影响1. 市场失灵:负外部性导致市场价格不能真实反映资源的稀缺性和环境成本,从而引发市场失灵。

例如,污染企业可能通过降低生产成本来提高竞争力,但这种行为却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2. 资源配置效率下降:由于环境外部性的存在,资源配置效率下降,导致资源浪费。

例如,过度开采自然资源可能导致资源枯竭,而污染企业则可能过度排放污染物。

3. 长期影响:长期来看,环境外部性可能导致生态破坏、气候变化等严重问题,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四、解决环境外部性的经济手段1. 税收政策:通过征收环境税、排污税等税收手段,将环境污染和资源使用的成本内部化,提高企业和个人的环保意识。

2. 交易许可制度:通过建立排放权交易市场,允许企业之间进行排放权交易,以实现污染减排的目标。

同时,政府可以设定排放总量控制目标,通过拍卖或分配方式发放排放许可。

3. 补贴政策:政府可以通过对环保项目和企业给予补贴,鼓励企业和个人采取环保措施,降低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

4. 信息披露与教育:加强环境信息披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使消费者和企业更加关注环保问题,从而改变生产和消费行为。

五、实例分析以某地区的水污染问题为例,由于过去缺乏环境保护意识,该地区的水污染问题严重。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

首先,政府实施了严格的排放标准,并加大了对违法排放企业的处罚力度。

经济学-外部性

经济学-外部性

1 2 3
环境污染
企业排放污染物对环境和公众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但企业并未承担全部成本,导致市场失灵。
资源过度开发
企业在开采自然资源时,往往只考虑自身经济利 益,忽视对环境的长期影响,造成资源枯竭和生 态破坏。
环保政策手段
政府通过制定环保法规、征收环境税、提供环保 补贴等手段,将外部性内部化,促使企业减少污 染排放和资源消耗。
政府干预手段
征税与补贴
政府可以通过对产生负外部性的 行为征税,对产生正外部性的行 为给予补贴,以内部化外部性成
本或收益。
法律法规
制定和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强制要 求企业和个人考虑其行为的外部影 响,如环保法、劳动法等。
公共品供给
政府直接提供公共品或公共服务, 如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卫生服务等 ,以解决市场失灵导致的外部性问 题。
教育政策中外部性问题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01
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在部分地区和学校,导致教育机会不公平,
影响社会公正和经济发展。
教育对个人和社会的回报
02
教育不仅提高个人素质和能力,还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如提
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创新等。
教育政策手段
03
政府通过制定教育法规、投入教育经费、推行教育改革等手段
,优化教育资源分配,提高教育质量和公平性。
正外部性实例
养蜂人的蜜蜂的活动给果 农带来好处。
企业的技术发明在生产中 的运用不仅使本企业获得 收益,其他企业也因为用 上了该项技术而获得收益 。
修复历史建筑的正外部性 是技术外溢并促进了当地 旅游业的发展。
正外部性对市场影响
正外部性的存在意味着社会收益大于私人收益,但社 会成本与私人成本相等。
经济增长

[整理版]政府对外部效应的治理途径

[整理版]政府对外部效应的治理途径

政府对外部效应的治理途径引言目前,我国体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及和谐社会要求的方针政策、行动和措施走向前台,发展循环经济、推行绿色GDP、将环保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等理念意见逐渐走出理论探讨务虚的阶段,逐步走向生动而具体的实践;解决了一大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的问题,维护了群众切身利益;加强了政府责任的落实,加快了治理进程,在政策措施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但由于我国现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期,经济的规模和速度、重化工业的结构以及高耗能强排放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使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环境与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外部性治理面临着更大压力。

所以对外部性的探讨步伐不能停止。

一、外部性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经济后果(一)外部性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所谓外部性指的是某一经济主体的活动对于其他经济主体产生的一种未能由市场交易或价格体系反映出来的影响,从而导致资源配置不能达到最大效率,即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

①由于这种影响是某一经济主体在谋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产生的,是对第三人产生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又是处于市场体系之外,故称之为外部性。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根据不同的特性可以将外部性划分为许多种类。

由于本文试图探究对外部效应的治理,所以主要从外部性的实际影响所产生的经济后果对外部性进行分类,可以将其划分为负的外部性和①约翰.伊特韦尔等:《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 中文版,280~ 282 页,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9正的外部性。

所谓负的外部性是指某一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其他经济主体产生了负面的经济影响,而又未能通过市场交换给予补偿。

所谓正的外部性是指某一经济主体的活动对其他经济主体产生了正面的经济影响,却又未能通过市场交换而得到报酬。

(二)外部性所产生的经济影响外部性的存在将会阻滞市场机制对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使其实际经济效率偏离帕累托最优。

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在有外部性存在的场合,单个经济主体在从事一项经济活动时,其私人成本(或收益)与社会成本(或收益)并不一致,而经济主体进行决策时又始终坚持私人边际收益等于私人边际成本的原则,故而导致资源的低效配置,偏离帕累托最优状态。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行为分析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行为分析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行为分析【摘要】本文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行为进行了分析。

在介绍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行为的基本概念。

在探讨了政府对市场经济的调控、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干预市场的原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责任和职能。

最后在结论部分强调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行为的重要性,总结了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通过本文的内容,可以更好地理解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和责任,以及政府行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市场经济,政府行为,调控,竞争,干预,原因,影响,责任,职能,重要性,作用,建议。

1. 引言1.1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行为分析简介在本文中,我们将从政府对市场经济的调控、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政府干预市场的原因、政府行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责任和职能等方面展开分析。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和影响,为未来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已成为主流经济体制,政府在其中扮演着调控和监管的角色,其行为直接影响着全社会的经济运行和发展。

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行为的深入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将成为我们研究的起点,帮助我们更好地探讨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和责任。

2. 正文2.1 政府对市场经济的调控政府对市场经济的调控是指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来影响市场经济的运行和发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调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宏观经济政策调控:政府通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手段来调节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方向,保持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增长。

货币政策包括调整利率、增发货币等措施,财政政策包括调控政府支出和税收等措施。

2. 产业政策调控:政府对不同产业进行定位和支持,鼓励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调整传统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

3. 市场监管与维护竞争秩序:政府通过监管机构监督市场行为,打击垄断和不正当竞争,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权益。

过度宏观调控,区域竞争与经济结构失衡

过度宏观调控,区域竞争与经济结构失衡
d a u t e o c u i n . r wsf rh rc n l so s
K yw rs e o o c i aa c e o d c n mi mb ln e;ma r - o to ;r go a o e i o c o c n r l e in lc mp t in t
l n - tn ng i o g sa di mbaa e i i a’S c no c sr cur . Th s p p r of r a e plnain o h he o n n fo t lnc n Ch n e o mi tu t e i a e fes n x a to ft e p n me o r m he

个数学模型 阐述 了上述想法 , 以此为基础做 了福利 比较分析 , 并 最后还对该模型框架 进行 了扩 展并得 出了进一
步的结论 。
关键 词 经济失衡 ; 宏观调控 ; 区竞争 地
Ex e sM a r - o t o ,Re i n lCo p tt n a d I b l n e i o o c S r c u e cs c o c n r l g o a m eii n m aa c n Ec n mi t u t r o
p rp c ie o f r t n e o o c n oi c le o o .Th h n s —t l e e taie u l n n e gv srs o es e t fi o mai c n mis a d p l ia c n my v n o t e C ie e sye d c n r l d p b i f a c ie ie t z ci c mp t i n a n e in tt e s me l v l i i e e t a mi it t e s u tr h c a s t a o a o e n ns o ei o mo g rg o s a h a e e n d f r n d nsr i t cu e1 t f av r w ih me n h tlc lg v r me t n e o o sd r t n p l y x e n l i s h n o mu a ig c n mi e eo me t t tg . T e n e t e o e d t c n i e sr g oi e tr ai e w e fr lt e o o c o c t n d v lp n s a e y h i c n i f r r v c mp t i n ma e t e e c s iey e s ie t t e o ei o k s h m x e sv l s n i v o h ma r — o to y o e me t o ih r e es c n e u nl t t c o c n r l b g v r n n s f h g e lv l , o s q e t y r s l n n c n eg n e i e eo me t t t g mo g d f r n e in . T i p p r e p u d h a o e t o g t e u t g i o v r e c n d v lp n s a e a n i e e t r g o s i r y f hs a e x o n s te b v h u hs t r u h a ma h ma ia d la d ma e o a ai e w l r n lss tas k se t n i n o t e f me r n h o g t e t lmo e n k s a c mp r t ef e a ay i.I lo ma e x e so s t h a wok a d c v a r

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竞争问题和规范

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竞争问题和规范

浅谈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竞争的问题和规范在改革开放之前,地方政府基本上处于竞争状态,改革开放后,伴随着地方政府权限的放宽,上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了以税收优惠为手段的收入竞争。

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的地方财政竞争完成了从单一的收入竞争的初级阶段向收入竞争和支出竞争并存的高级阶段的过渡。

这在经济发达地区表现的尤为明显。

这样的过渡将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地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然而,相比传统的税收收入竞争,财政支出的竞争范围更广,且不像税收优惠那样容易量化分析,因而也更难以规制。

目前的地方政府间财政支出竞争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够完善的地方有待改进。

一、财政体制本身的问题:内部影响当前的财政支出竞争的问题,既有财政体制本身所导致的,也有财政体制之外的因素导致的。

对于财政体制本身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这两个方面:1、政府的职能定位不明确政府的职能,包含了两层含义:首先,政府与市场的职能是如何划分的;其次,不同级政府之间的职能是如何划分的。

明确的政府职能定位是确定政府支出责任的重要前提。

当前,由于政府职能存在严重的”越位”和”缺位”,财政支出的负效应显而易见。

地方政府往往在生产性、建设性项目上着力过多。

导致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过度的生产性支出进而会对民间投资产生”挤出效应”。

而本应由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则严重缺失。

例如道路交通、教育、公共保健等。

此外,上下级政府之间的支出责任划分缺乏较为具体的立法规制。

原则上,宪法对中央和地方政府职责范围作出了规定,但实际上各级政府间并没有明显区别,除了少数事权如外交、国防等专属中央政府外,地方政府拥有的事权几乎全是中央政府事权的翻版。

这样一来,导致了各级政府间事权划分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

2、地方政府缺乏相应的财力保障。

从1994年分税制体制改革之后,中央在税收收入的分享中占据强势的地位,地方政府一方面要承担自己的支出责任,另一方面却面临了自身的财政资金短缺。

外部性经济问题分析及应对措施

外部性经济问题分析及应对措施

外部性经济问题分析及应对措施作者:李蕊来源:《商情》2016年第27期【摘要】随着当今环境污染、工业化等社会现象的不断加剧,负外部性经济所引起的市场失灵及资源配置不足等经济问题日益突出,所以分析外部性经济问题,并找出应对措施,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正是基于此,通过探讨外部性经济问题,提出几点建议以促进经济最优化的配置。

【关键词】外部性经济产权一、外部性经济的内涵外部性经济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980年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中,他首次提出了外部经济和内部经济的概念。

之后庇古又从资源配置最优化角度,运用边际产值的分析方法,又根据收益与成本的概念加以系统化,从而确立了外部性理论。

然后,奥尔森和科斯又相继以自己的研究提出了不同的外部性经济理论,这一系列的研究完善了外部性经济体系,对分析福利经济学、最优化配置资源奠定了基础。

现今,所谓外部性,指的是某一经济主体的活动对于其他经济主体产生的一种未能由市场交易或价格体系反映出来的影响,从而导致资源配置不能达到最大效率,即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

由于这种影响是某一经济主体在谋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产生的,是对第三人产生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又是处于市场体系之外,故称之为外部性。

按照外部性的影响效果,可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

正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益,而受益者无须花费代价,负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损,而造成负外部性的人却没有为此承担成本。

根据其产生的领域,正外部性又可进一步分为两种具体形式:一是生产的正外部性,如水果园园主与养蜂场场主的关系;二是消费的正外部性,如私人花园给过路人带来的视觉享受。

同样,负外部性也可进一步分为两种具体形式:一是生产的负外部性,如上游的化工厂对下游渔场的污染;二是消费的负外部性,如某人音响音量开得过大而影响邻居休息等。

二、外部性经济研究的意义外部性问题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和无时不在,它贯穿于整个经济生活中。

外部性的分类及外部性理论的演化

外部性的分类及外部性理论的演化

外部性的分类及外部性理论的演化一、本文概述外部性理论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描述了经济活动中个体行为对他人或社会产生的非市场化影响。

这种影响既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但无论是哪一种,都通常不会在市场价格中得到充分反映。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外部性的分类以及外部性理论的演化过程。

我们将详细阐述外部性的定义及其基本分类,包括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

随后,我们将回顾外部性理论的历史发展,从早期的经济学家的观点开始,一直到现代环境经济学和外部性内部化理论的出现。

通过这一过程,我们将更好地理解外部性如何影响资源配置效率,以及为何需要政府干预来纠正外部性问题。

我们将总结外部性理论的发展趋势,并探讨其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和挑战。

二、外部性的分类外部性,又称为溢出效应或外部效应,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生产者或消费者)在其活动中产生的一种不能由该主体完全获得或承担的影响,这种影响会不自觉地作用于其他经济主体或社会环境。

外部性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以下将详细介绍几种常见的分类方式。

正外部性,也称为外部经济,是指某个经济主体的行为给其他经济主体或社会带来了额外的利益,而该主体并未因此获得相应的补偿。

例如,教育、科研和公共卫生服务的提供,不仅使受益者获得了知识和技能,还提升了整个社会的福祉水平。

相反,负外部性,或称为外部不经济,是指某个经济主体的行为给其他经济主体或社会带来了额外的损失,而该主体并未为此承担全部成本。

例如,工业污染和噪音污染等都会对环境和居民的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生产外部性是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其他经济主体或环境产生的影响。

这种影响可能是正面的,比如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了生产效率,也可能是负面的,比如污染物的排放对环境造成了破坏。

而消费外部性则是指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对其他经济主体或环境产生的影响。

例如,购买环保产品可以减少环境污染,而过度消费则可能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技术外部性是指通过非市场交易方式对其他经济主体或环境产生的影响。

内部性与外部性及其政府管制的产权分析

内部性与外部性及其政府管制的产权分析

内部性与外部性及其政府管制的产权分析中国公共管理论坛内部性与外部性及其政府管制的产权分析*□程启智文章以一个生产安全的案例为切入点,尝试用现代产权理论分析框架而非传统的方法来分析内部性问题及其政府管制产生的根源。

在产权理论看来,由于交易成本为正,产权便不能完整界定清楚而必有一部分被置于公共领域,成为有信息优势的交易者攫取的公共财富,从而对交易者另一方造成未在合同条款中反映的损害。

这即所谓的内部性。

因此,政府管制的目的在于降低充分界定产权的成本,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以此为基础,文章最后把内部性和外部性整合在同一个产权理论框架内,使二者及其政府管制有一个统一的理论基础。

一、引言在管制经济学中,内部性(Internalities)和外部性(Externalities)是分析市场失灵从而政府管制(re g ulation,也可译为规制)的两个重要的概念(另一个重要概念是进入壁垒)。

众所周知,外部性是指某一经济主体不经交易而对其他经济主体施加的利益或成本,它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两种;而内部性概念,较少为人所知,据说,这一概念最先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史普博(S p ulber)引入。

按他的定义,内部性是指由交易者所经受的但没有在交易条款中反映的利益和成本,它包括正内部性和负内部性:前者,如就业者上岗培训而从中得到的好处并没有在劳动合同中反映;后者,如卖给消费者的产品有质量问题、生产中的工伤事故等,它们对消费者、雇工等交易者造成的伤害也没有在交易合同中反映出来①(史普博,1989,中译本,下同,第64~65页)。

由此定义可看出,内部性实际上就是指标准微观经济学所讲的由信息不全和不对称所引起的市场失灵。

我们知道,科斯最先用产权理论来分析外部性问题,从而得出了著名的科斯定理(Coase,1960),从而为界定政府对外部性管制的边界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然而,人们在分析内部性问题时却忽视了其与产权的联系,通常仅从信息不全和不对称性的角度来分析内部性问题的产生及其政府管制的必要。

内部性_外部性_政府规制

内部性_外部性_政府规制

经济评论 2006年第1期ECONOMIC RE VIEW No11 2006内部性・外部性・政府规制何立胜 杨志强 摘要:市场是在各种或隐或现的规则里发挥其功能。

由于市场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性、不确定性等,往往会使交易者出现逆向选择与败德行为,导致内部性;由于缺乏明确界定的产权和存在着高昂的交易成本,产生外部性。

无论是内部性还是外部性其根源都是未界定清晰的产权关系,二者都会导致市场机制配置资源效率的低下,形成市场失灵的状态,这为政府规制提供了前提与条件。

关键词:内部性 外部性 政府规制 在政府规制理论中,外部性常被视为政府规制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虽然外部性理论和福利经济学为政府实行社会性规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但其微观理论基础还显得相对薄弱。

内部性———一个与外部性相对应的范畴则为政府的社会性规制提供了微观理论支撑,使政府规制理论进一步完整与深化。

一、引言对内部性理论研究最早的是美国经济学家史普博(1989),在《管制与市场》中,他独创性的使用了“内部性”这一概念,认为内部性是由交易者所经受的但没有在交易条款中说明的交易的成本和收益,并侧重分析了市场内部性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途径。

我国对内部性理论的研究还处于引入介绍阶段。

程启智(2002,2004)对内部性理论进行了介绍与分析,并对内部性理论进行了创造性运用,认为不论外部性还是内部性,都是由于产权未充分界定而导致的成本与收益的外溢,二者唯一的不同是受损(受益)方不同。

外部性是对不涉及交易的第三方造成的影响,而内部性是具有信息优势的交易方对另一交易方造成的影响,二者可以统一到同一产权理论框架下。

但他认为没有区别内部性与外部性的必要,所以,也就没有对内部性做进一步的理论探索和发展。

对于外部性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亚当・斯密(1776)。

他在论述市场经济的“利他性”时认为,“在追求他本身利益时,也常常促进社会的利益”,涉及到了正外部性的特点。

理论界一般认为外部性概念是由马歇尔(1890)首次提出,并且首创性的提出了“外部经济”的概念。

政府如何解决外部性问题

政府如何解决外部性问题

政府如何解决外部性问题政府如何解决外部性问题什么是外部性?斯蒂格利茨认为,“当个人或厂商的一种行为直接影响到他人,却没有给予支付或得到补偿时,就出现了外部性”,或“未被市场交易所体现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称为外部性”。

按照一般说法,外部性指的是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不一致的现象。

你在屋前栽种花草,行人赏心悦目的同时,你并没有经过市场交易而得到他们支付的价格;当你发明了一种好办法清除外溢出来的原油时,这一好处将为许多未向你付款的人所享用,这产生了外部效应。

我们将其称为正外部性。

正外部性是指一种经济行为给外部造成的积极影响,使他人减少成本,增加收益。

当造纸厂排出的生产废水,给下游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产生了损害,也不是经过市场交易而向下游的人们支付了相应的价格;当你向小溪中倒入一桶酸液时,它会将鱼和植物杀死。

但你没有向任何人赔偿这场灾难的损失,从而导致了负外部性的产生。

负外部性指一种经济行为给外部造成消极影响,导致他人成本增加,收益下降。

正如萨缪尔森所说的,“外部性是无意识的但却是有害的经济行为”。

解决外部性的主要方法是将外部性内部化。

关于政府如何解决外部性的问题,济南水资源紧张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济南以泉水众多著称于世,素有“泉城”的美誉。

清代刘鹗的《老残游记》中有“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描写。

泉水与济南的城市发展息息相关,它在作出历史性贡献的同时,也抚育了李清照、辛弃疾等诸多文化名人。

泉水是济南的灵魂。

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泉水时涌时停,断流周期缩短且断流持续时间逐渐增长,最长断流时间多达926天。

造成泉水断流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上游水土流失,涵养水源能力降低。

二是下游地下水超采。

随着济南市人口和城市规模的扩大泉水是具有外部性的公共物品,济南人人都可享用它的社会以及生态效应,这是一种典型的外部正效应。

而对泉水资源的过度开采会破坏生态环境,具有明显的外部负效应,从根本上说,环境的破坏也使得济南的每个居民收益受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