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地域风情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俄罗斯》:一个国度的文化解读

2003年09月25日 10:37

灿烂的艺术文化,沧桑的历史巨变,千年古国俄罗斯给关注它的读者留下了太多令人慨叹的话题。苏联解体后,新俄国再生不仅正值世纪末,而且时逢西元第二个千年末。辞旧迎新,展望未来,反思本民族的历史进程正成为当今俄国社会和文化学界某种时尚。大量有关俄国历史和文化的专著相继出版。其中较为流行的有《俄罗斯文化史:历史与现代性》、《俄罗斯文化》、《文化哲学——形成与发展》、《文化学》、《俄罗斯文化中天才现象》、《文化学导论》、《俄罗斯文明》等等。值得瞩目的是,在所有这类著作中,兼有史学和诗

学深度的还是俄国科学院

院士德米特里·利哈乔夫

最新的也是最后的一部鸿

篇巨著——《解读俄罗斯》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7月第一版)。

利哈乔夫

(1906—1999)是文学史

家、版本学家、文化学家,

专门研究俄国文学起源和

发展。他的专著《古代俄罗斯文学诗学》(1969年)

不仅是文学史和文艺学的研究,而且被

誉为“俄罗斯精神文化的百科全书”。在研究古代文学的同时,利哈乔夫也非常关注现代文艺学的进程和俄罗斯国家文化的发展。他的学术思想总是与时代同步前进,无论是托马舍夫斯基的“版本学”、什克洛夫斯基的“形式方法”,还是巴赫金的“复调理论”、洛特曼的“结构诗学”都曾经纳入他文学史和文化史的研究视野之中。为表彰他在文学研究和文化事业中的巨大贡献,他在1952年和1969年先后两次获得苏联国家文学奖。

苏联解体后,新俄国面临何去何从的重大抉择。俄国是传统的欧洲国家,但自前苏联成立以后,特别是冷战以来,俄国与西欧的距离拉开了,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与后者长时间隔绝。因此,重返欧洲大家庭成为新俄国的当务之急。特别是俄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定位问题在学界重新引起普遍关注。利哈乔夫这部学术著作所要探究和回答的一个主要问题正是俄罗斯文化的起源及走向问题。作者首先以翔实的史料论证了俄罗斯文化的欧洲根源和属性。他特别强调,俄罗斯从来不属于东方,虽然它被鞑靼人统治了近200年,曾一度与西欧绝缘,但俄国文化的根源深植于斯堪的纳维亚文化和拜占庭文化的土壤里。而北方的斯堪的纳维亚的意义对于古代俄罗斯的影响又远比处在南方的拜占庭的影响要复杂。作者甚至自创了一个地缘概念“斯堪多斯拉维亚”,即斯堪的纳维亚加上斯拉夫,其含义是“斯堪的纳维亚化的斯拉夫”。他的这种观念明显站在20世纪俄罗斯“西欧派”一边。利哈乔夫认为俄国的文化起源和发展走向从总体上看始终是欧洲类型的。在鞑靼入侵之前,主要的文化类型是希腊和拜占庭,这也是欧洲文化属性。虽然鞑靼的入侵和统治,使得俄罗斯一度脱离了欧洲社会和文化发展的轨道,不过俄罗斯北方(这也是现存的俄罗斯文化精华的发祥地)受到鞑靼文化的影响较小。(《俄罗斯文化的特点与走向》、《俄罗斯的历史经验与欧洲文化》、《俄罗斯从来不是东方》、《俄罗斯脱离欧洲》)因此,利哈乔夫院士可以说是俄罗斯当代的欧洲派,俄罗斯文化欧洲属性的坚定鼓吹者。

作者还对俄国的民族性格做了深刻剖析。迷恋往昔和憧憬未来是极为典型的俄国人的性格特点,正如普希金诗歌中所表达的那样:“心儿永远向着未来,而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是瞬息,而那过去了的,终将成为亲切的怀念。”利哈乔夫将这种“只生活在过去和未来”的精神存在方式称之为俄国人最重要的民族特点。这种精神特点

表现在文化方面就是历史题材创作的高度发达和历史主义的深厚传统。同时,这种性格也使得俄国人执着于对理想社会和未来生活的热切追求,理想主义在俄国民族精神生活中始终有自己的生存空间,不过有时这种理想主义又容易流于不切实际的幻想。由于俄国人的心态常常摇摆于“忆旧”和“憧憬”之间,激情往往催化为极端,从而经常使社会生活总是处于“非稳定状态”,有时甚至是“危机状态”。利哈乔夫认为,对于俄罗斯千年历史而言,“危机状态”是典型的。他希望俄国人能够心平气和地不急不躁地对待现实困境与挑战,从历史演进的常态中找到俄罗斯民族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文化遗产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和保护始终是这位学者关注的重大文化问题。《作为首都的古代诺夫哥罗德》、《俄罗斯文化史上的彼得堡》、《城市形象与文化发展历史继承性问题》这些有关俄罗斯北方城市发展的文论充分显示利哈乔夫也是一个出色的建筑史学家。不仅如此,作者还深入探讨了俄罗斯文学与俄罗斯建筑的关系,表达了他独特的审美观念和环保理念。他生活的圣彼得堡既是建筑学家拉斯特列里和罗西的圣彼得堡,也是诗人小说家普希金、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圣彼得堡。它是作者格外珍视的故乡,是世界建筑文化的博物馆。他甚至将城市风光的欣赏理解为对某种既定的文学戏剧的情节欣赏的动态过程,主张用俄罗斯著名建筑学家格列夫斯倡导的“文学的方法”来保护和建设城市。在苏联时期,在列宁格勒的瓦西里岛沿岸修建了一些呆板的楼群,遮挡了从海上远眺彼得堡古典建筑的视线,从而破坏了欣赏这座美丽古城的“预感”,作者对此深感痛心。将“文学的方法”纳入城市建设,用文学的眼光来考察规划城市的建筑和园林布局,典型地体现了俄罗斯人文学者的审美思维特色。

俄罗斯的素质教育在世界教育史上独树一帜。利哈乔夫在长期的文化研究和教学中深感基础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在他看来,中学时代的教育是树立一个人人文素质最重要的阶段。而在这个阶段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教育青少年从小养成对包括文学、艺术、历史文物、名胜古迹在内的传统文化价值的尊重。不必急于选择专业,而重在青少年人文素质的培养。而其中要务之一就是培养他们的审美欣赏力。(《关于文学研究的思考》)

《解读俄罗斯》这部文化史著作论题丰富,内容充实,几乎涵盖了俄罗斯历史、文学、美术、语言、宗教、建筑学、地理学、文物考古、地缘政治学等诸多文化学术领域。从俄罗斯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文化成果的各个侧面展现和诠释了这个国度文化发展的多彩历程。通览这部文化论著,有助于读者较为深入地了解10世纪以来俄罗斯文化的基本成就、主要特点、大致脉络和未来走向。

19世纪以降,俄罗斯这个横跨欧亚的大国对世界近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有过自己的显著贡献,而这种贡献的独特性更多地需要从它的审美文化中去领略。或许读一读利哈乔夫院士的这部充满诗情睿智的文化论著,能够或多或少地接近这个目标。(吴晓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