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中作者情感变化 课堂师生对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直播
掩盖在乐景下的凄凉
——《小石潭记》中作者情感变化
师: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其山水游记在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他被贬谪到永州后写的《永州八记》,常将自己的遭遇融于大自然的描绘之中,借景以明志。其中《小石潭记》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散文,有情有景,富有诗意。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小石潭,看看柳宗元是如何来写小石潭周围环境的幽美和静穆,如何来抒发了自己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其实,我看作者采取方法的是先写游欢之乐,然后再写孤凄之情,以乐景衬伤情,以此来排泄自己胸中苦闷。
生:是。小文开头写小丘周边的风景:“隔篁竹,闻水声”“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又写潭边和岸上的景象“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微微的轻风拂动了所珮玉环,玉环鸣响,清雅悠扬,缭绕于竹林之中、碧水之上,给身隔竹林,尚未与石潭谋面的游者,带来的是一种清幽惬意的悬想,山林是如此的清幽,而现实又是怎样的龌龊啊!
生:是啊。作者“伐竹取道”,直奔潭边,“见小潭,水清冽。”奇妙的是:近岸处,那石底边沿上卷而露出水面“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好像岸石有意在向游者争奇邀宠。它们或成水中的高地,或似浪中的岛屿,或嵯峨不平,陡立如削。千姿百态的山石,倒映于一潭碧水,水色山光,撩人眼目。还有树木青葱,枝蔓翠绿,错综交织,低垂摇曳,参差错落,迎风飘扬。这种恬静的环境与烦恼的尘世相比,是何等的令人赏心悦目啊。难怪柳宗元感叹“心乐之”!
生:作者乐山,乐水.乐青树,乐翠蔓,可他没有忘怀小谭中的游鱼,因为他是最有代表性的生灵。鱼似在空气中无所依傍,自由游动,“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这里,作者看到了游鱼的自由,而想到了自己的不自由。作者暂时解脱烦恼之后,感受到物我无间之乐。
生:柳宗元立于潭边,他望见了一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的小溪正湍湍奔来。可是“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那犬牙般交错的岩石,参差铺延,高低错落,挡住了作者的视线,水的源头也就无法辨认了。其实这正是乐景已尽,游从中来的前兆。
师:你的这种说法真妙。从下面的文字中,就可以看到柳宗元另一种思绪。
生:“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一种出奇的寂静和凄清之感,悄然袭来,使柳宗元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心情突然由欢畅转为一种难以言状的忧伤。他是以一个谪吏的身份登临山水的,幽静深邃的小石潭风光,可使他感受自然欢欣;空无人迹,寂寥冷清的山野气氛,又可引发他神伤骨寒、悲怆哀怨的心境。所以只好因“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了。
师:柳宗元以高超的手法来写人迹罕至的小石潭和周围景物,通过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寄托了作者忧伤、凄苦的心情。这正如他自己所言:“时到幽树好石,暂得一笑,已复不乐。”其实,乐景再好,心境不好,也难以让人赏心悦目。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这样的感受,希望结合生活来加以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