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考古课程提纲40学时-北京大学

合集下载

北大考古学课程第一课-PPT精选文档

北大考古学课程第一课-PPT精选文档
8、格林· 丹尼尔著,黄其煦译:《考古学一百五十年》,文物出版社,北京,1987年。 9、陈星灿:《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1895-1949)》,三联书店,北京,2019年。 10、文物出版社主编:《新中国考古五十年》,文物出版社,北京,2019年。
11、保罗· 巴恩著,覃方明译:《当代学术入门· 考古学》,辽宁教育出版社,牛津出版社,沈阳,
“古学”:如《后汉书》说马融“传古学”、贾逵“为古学” 等。
欧阳修《集古录》十卷。
吕大临著《考古图》十卷。 宋徽宗主编《宣和博古图》 “金石学”
ARCHEOLOGY
希腊文“ Αρχαιολογíα ”,由“ áρχαīо s”和“ λóγο s”二字构成,
狄奥尼修斯写了一部罗马史,名字就叫《罗马考古》
第一章 什么是考古学
一、考古学的语源与定义 二、考古学的学科性质及特点 三、考古学的学科结构与分支学科 四、考古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本章参考书目: 1 、夏鼐:《考古学通论》,北京大学考古学系编:《考古学研究》(一), 1992年,文物出版社。 2、夏鼐等《考古学》,夏鼐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 考古学》卷首条,中 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 3、*Kolin Renfrew & Paul Bahn, Archaeology : Theories, Methods, And Practice, P9-14, Thames and Hadson Ltd., New York, 1991. 4、Bruce G. Trigger, A History of Archaeological Though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佛教考古
2019年。 12、保罗· G· 巴恩主编,郭小凌等译:《剑桥插图考古史》,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年。 13、*Kolin Renfrew & Paul Bahn, Archaeology : Theories, Methods, And Practice, Thames and Hadson Ltd., New York, 1991, 2019, 2000. 14、Bruce G. Trigger, A History of Archaeological Though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考古学概论教学大纲

考古学概论教学大纲

《考古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专业历史教育学时 36学时学分 2学分一、编写说明:(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考古学概论》课程是高校历史系本专科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是学生深化对中国古代史的了解和认识、掌握一定的考古和文博知识的重要手段。

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考古学的基本概念和定义,我国在不同的考古阶段的重要的考古发掘及其所取得的成就,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传授有关文物、博物馆的基本知识,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中学教师和社会科学工作者。

(二)本大纲制定的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历史教育专业本专科人才须具备初步的考古与文物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培养目标,根据本课程的教学性质、本校系的教学条件和教学实践而制定本大纲。

(三)大纲内容选编原则与要求因本课程学时仅有36学时,学时较少,所以本大纲不可能严格依照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出版的《文物与考古基础知识》教材的体例制定,而是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充分重视向学生讲授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和我国现代考古学的实践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文物基本知识和技能。

(四)实践环节实践环节类型(1)名称:课程实习(2)主要内容与要求:参观校文物陈列室或徐州市文物景点,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参观徐州周围考古工地。

(3)学时分配:2学时。

(五)教学时数分配表(六)考核方法与要求本课程考核采用试卷书面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分期中和期末两次进行,期中成绩占综合考核成绩的30%,期末成绩占综合考核成绩的70%。

(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教材:张昌倬主编《考古与文物基础知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出版)主要参考书:1、《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出版)2、《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出版)3、《新中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出版)4.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三联书店1999年出版)5.宿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大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1999年出版)6.邹衡:《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出版)7.俞伟超:《先秦两汉考古学论集》(文物出版社1985年出版)二、教学内容纲要第一章文物与考古学基本理论一、教学基本要求本章是《考古学概论》课程的首章,也是重点章节。

史前考古学 教学大纲

史前考古学  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史前考古学(上)——旧石器时代考古课程性质:考古专业必修课。

教学对象:考古专业本科生。

教学目的:在《中国考古学通论》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史前考古研究方法,了解史前时期早期(旧石器时代)考古的基础知识、研究成果与动态,使学生初步基本具备从事史前考古研究的能力。

课时安排:每周2学时,共36学时。

主讲教师:张宏彦第一章史前考古学方法论第一节史前考古学及研究对象一、“史前”与史前考古学二、史前考古学的研究对象(一)遗物(二)遗迹(三)遗址第二节史前考古年代学一、第四纪地层学(一)第四纪地质学与史前考古的关系(二)第四纪地层划分、对比及地质年代(三)第四纪地层堆积二、生物地层学(一)古生物化石在考古学研究中的作用(二)我国常见的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三)第四纪哺乳动物群的演化与地层年代的判定三、考古地层学(一)考古地层学的基本概念(二)文化层形成的原理(三)文化层的划分与地层关系第三节史前考古埋藏学一、何谓埋藏学二、影响埋藏的因素三、埋藏类型及判别(一)原地埋藏类型(二)搬运埋藏类型(三)特殊埋藏类型四、史前文化遗存的埋藏规律(一)史前人类对居住地选择的条件(二)史前文化遗存的埋藏规律第四节史前考古学分期与分区一、中国史前考古的分期(一)旧石器时代考古分期(二)新石器时代考古分期二、中国史前文化的分区(一)文化与文化区(二)史前文化区系研究历程(三)中国史前文化的分区思考题:1. 解释“史前时期”与“史前考古”。

2. 如何依据第四纪地层判别古文化遗存的相对年代?3. 简述生物地层学方法。

4. 特殊埋藏类型是如何形成的?5. 简述史前人类对居住地选择的条件。

建议阅读论著:1. 陈星灿:《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三联书店,1997年。

2. 阅俞旦初:《二十世纪初年西方近代考古学思想在中国的介绍和影响》,《考古与文物》1983年4期。

3. 格林.丹尼尔著、黄其煦译:《考古学一百五十年》,文物出版社,1987年。

中国考古重要发现教学大纲

中国考古重要发现教学大纲

《中国考古重要发现》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性质《中国考古重要发现》是为历史学专业(文化遗产方向)本科高年级学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程。

(二)教学目的在学生了解考古学基本知识的基础上,以中国考古学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发现为线索,通过讲述仰韶遗址、安阳殷墟等实例,揭示中国历史发展的特征和连续性,展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特质,传承中华民族文明,弘扬民族精神,促进和推动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三)教学内容本课程以时间为线索,根据中国考古学发展的脉络,系统讲述中国西北探险考古、周口店“北京人”、仰韶文化的发现、山西夏县西阴村考古、安阳殷墟发掘、曾侯乙墓、兵马俑与秦始皇陵、西汉帝陵等重要的考古发现,基本贯穿中国历史的进程,从而增进学生对中国考古学发展脉络的掌握、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了解。

(四)教学时数每周二学时,共36学时。

(五)教学方式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并利用多媒体进行演示,播放教学录像,组织课堂讨论。

二、本文第一章最早的考古实践——中国西北探险考古的前世今生教学要点:考古探险时代基本特征;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考古发现;斯坦因的考古发现及研究;西北地区的佛教考古。

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亚洲腹地探险时代的来临(1学时)历史上的中国西北地区探险的外国人;近代最早的探险者;普尔热瓦尔斯基在中国的探险考察。

第二节考古探险的开端(1学时)鲍尔文书的发现;英国和俄国驻新疆官员对文书的收集;斯文·赫定与楼兰考古。

第三节斯坦因的四次中亚考古探险(1学时)斯坦因生平;斯坦因与中亚研究;斯坦因第一次中亚探险及其发现;斯坦因第二次中亚探险及其发现;斯坦因第三次中亚探险及其发现;斯坦因第四次中亚探险及其考古的终结。

第四节科兹诺夫与黑城遗址的发现科兹诺夫与俄国中亚考察;黑城的发现;西夏文文书与西夏研究;其他学者的黑城考古。

第二章史前时代的“中国人”——周口店“北京人”的来龙去脉教学要点:周口店史前遗址的发现;“北京人”的体质特征;“北京人”史前社会特征。

北大考古学通论公选课

北大考古学通论公选课

北京大学通选课申请表(教务部·2001年3月修订)通选课申报表第一项·共二页通选课申报表第二页·共二页北京大学考古学系考古学导论教学大纲1998年8月壹、目的和要求本课为考古学专业和博物馆学专业基础课,目的在于使同学初步了解考古学的性质及其在人文科学中的地位,中外考古学发展的历史,考古学的田野考查方法和室内研究方法,当代考古学研究的主要流派与马克思主义考古学的任务。

从而对考古学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以便为后续的各项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初步的基础。

贰、教材和教学方法教材主要是自编讲授提纲和参考资料。

教学方法则以课堂讲授为主,适当配合形象化教学,包括放映考古现场的录象和曲型遗迹、遗物的幻灯片,参观考古遗址和博物馆等。

叁、讲课提纲第一章一、古学的语源和定义二、考古学的性质与特点三、考古学科的基本结构与分支学科四、考古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本章参考书目:1.保罗·巴恩:《当代学术入门:考古学》(覃方明译),辽宁教育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1998年。

2.夏鼐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卷首条目:《考古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

3.Colin Renfrew and Paul Bahn, “Archaeology: Theories, Methods and Practice.” Thames and Hadson ltd. New York, 1991.4.B.G.Trigger, “Archaeology as Historical Science”. Varanasi, India, 1995.第二章考古学发展的历程一、考古学的萌芽二、近代考古学的发生三、战后考古学的发展本章参考书目:1.王世民:《中国考古学简史》,《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689-695页。

2.夏鼐:《三十年来的中国考古学》,《考古》1979年5期。

3.丹尼尔:《考古学一百五十年》,文物出版社,1987年。

冶金考古

冶金考古

新疆地区
新疆地区以东疆哈密地区的天山北路墓地 为最早的青铜文化,年代上限为公元前2000 年。铜器以锡青铜为主,占总量的69%,砷 铜普遍存在含砷量在2%--6%,与欧亚草原 地区的铜器的含砷量有很大一致性。天山 北路墓地的金属冶炼已进入比较成熟的加 工阶段,与新疆西北部所见安德罗诺沃类 型铜器的制作工艺水平颇为相近。对这一 地区的金属冶炼起源研究有待于更早考古 发掘材料。
技术是早期文明起
源的主要因素之一 ”
先后提出“新石器革命”(食物生产的革命)和“城市革命”
概念,为日后农耕、家畜饲养和文明起源问题的研究奠定理 论基础。被公认为20世纪前期最有成就的史前考古学家。
中科院资深院士、中国 金属物理奠基人柯俊认 为“始于春秋早、中期 的铸铁和随后出现于春 秋战国之交的铸铁脱碳 技术应该是中国的第五 大发明,铁质农具、兵 器和车马器造就了中国 在汉代时成为东亚的超 级经济和军事强国,而 且这种强国地位延续了 1000多年”。
主要内容
一、什么是冶金技术 二、冶金考古研究内容 三、古代采矿遗址和冶铸遗址研究 四、铜和青铜的物理性质 五、中国青铜冶炼技术的起源与发展 六、青铜器制作工艺——范铸法和失蜡法 七、青铜制品科学分析 八、中国钢铁技术
一、什么是冶金技术
冶金技术就是从矿石中提取金属和金属化 合物,然后用各种方法制成具有一定性能 的金属材料的技术。
甘肃永登蒋家坪马厂文化遗址(BC23002000年的发现两件红铜器和一件锡青铜刀。
齐家文化及出土器物
在齐家文化的六个遗址 发现45件铜制品。分析 了其中的24件,20红铜、 4件青铜(锡青铜、铅 青铜、锡铅青铜),而 这4件青铜器是齐家文 化晚期的皇娘娘台遗址。 大概经历了从红铜到青

冶金考古讲义

冶金考古讲义

“冶金考古”课程提纲(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课程简介:金属材料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也是考古学研究的重要物质材料之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与冶金技术有关的采矿、选矿、冶炼、铸造、热处理和腐蚀与防护等方面知识,初步掌握冶金考古的方法与技能,培养利用考古样品进行实验研究能力,为深入探讨金属材料与考古文化有关的起源、交流与传播等问题提供科学资料。

一.冶金考古的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现状研究对象:冶金考古主要研究考古遗址、墓葬出土或博物馆等收藏的与金属的使用和冶炼过程有关的遗物,如找矿、采矿、选矿、冶炼、铸造、锻造和热处理等冶金过程出现的金属制品、冶炼炉、退火炉、熔炉、炉渣、矿石、铸范等。

研究目的:研究与冶金技术有关的采矿、选矿、冶炼、铸造、热处理和腐蚀与防护等问题,为深入探讨金属材料与考古文化有关的起源、发展、交流与传播等问题提供科学资料。

研究方法:文献分析;金相技术;成分分析;同位素比值分析;考古调查等。

研究现状:国内外冶金考古状况。

二.古代采矿技术、冶金原理和金属学基本知识中国古代矿冶业:找矿、采矿、选矿技术及其发展过程金属冶炼的基本原理金属的微观结构、物理性质和金相分析中国古代出现的各种金属及合金种类三.古代铜合金冶炼和铸造技术冶铜技术的起源:重点介绍西亚地区的铜冶金技术中国早期铜器研究:重点介绍中国甘青地区出土铜器、中原地区出土早期铜器的发展状况中国古代炼铜技术:火法炼铜、湿法炼铜铜合金的冶炼:各种铜合金,如砷铜、青铜、黄铜、白铜的制作工艺与冶炼方法古代铜器的铸造技术:范铸技术、失蜡法铸造和叠铸技术古代铜器的锻造技术四.古代其他有色冶金技术有色金属的冶炼:锡、银、铅、锌、汞等有色金属冶炼技术古代金银器的制作技术五.古代钢铁技术钢铁技术的起源:西亚地区、欧洲地区、非洲地区古代钢铁技术的起源与发展钢铁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古代生铁冶炼、利用生铁脱碳制钢及热处理工艺,中国钢铁技术体系的建立古代铁器的铸造和锻造技术钢铁技术在东亚地区的交流与传播:中国先进的生铁冶炼和生铁制钢技术对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的影响六.表面处理技术包金、鎏金、错金银技术黄铜表面着色乌铜走金银技术七.冶金考古专题研讨微量元素、铅同位素比值测定与铜器产地研究中国冶金技术起源研究中外冶金考古研究的比较冶金考古的未来发展授课方式:课堂讲授、讲座与实验室实习相结合教材:孙淑云,李延祥:《中国古代冶金技术专论》,北京: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3年。

北京科技大学钢铁冶金 教学大纲

北京科技大学钢铁冶金 教学大纲

2008-2009学年《钢铁冶金学Ⅰ》教学内容和教学安排一、课程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课堂教学(45学时)1.概论(4学时)1.1钢铁工业的发展概况1.2钢铁生产流程和炼铁工艺特点1.3高炉炼铁过程概述(原、燃料,产品,技术经济指标,工艺流程,炉内主要过程)2.铁矿粉造块(6学时)2.1铁矿粉造块的目的和意义2.2烧结过程的理论及工艺(主要反应,固结机理,传输现象,工艺及新技术)2.3球团过程的理论及工艺(生球成型、干燥、焙烧,工艺过程,特种造块方法)2.4人造富矿的质量检验及高炉炉料结构3.高炉冶炼过程的物理化学(10学时)3.1蒸发、分解与气化反应3.2还原过程(铁的氧化物特性,还原热力学、动力学,间接、直接还原,耦合反应等)3.3炉渣(造渣的目的,造渣过程,炉渣的理化性能,炉渣脱硫,炉渣排碱)3.4高炉炉缸反应(固体碳气化的一般规律,风口区碳的燃烧,燃烧带及鼓风动能等)4.高炉冶炼过程的传输现象(4学时)4.1高炉中的动量传输(一般规律,有效重量,流态化,充液散料层的流体力学现象等)4.2高炉内的热量传输(炉内热量分布规律,水当量,上、下部热交换,传热方式等)5.高炉冶炼能量利用(6学时)5.1高炉能量利用指标5.2高炉能量利用计算分析(生产高炉的计算,设计高炉的计算,理论焦比计算)5.3高炉能量利用图解分析(rd-C图解,Rist操作线图解)6.高炉炼铁工艺及新技术(10学时)6.1高炉炼铁生产原则及基本操作制度6.2高压操作技术6.3高风温操作技术6.4喷吹煤粉技术6.5富氧和综合鼓风技术7.高炉过程的计算机应用概述(2学时)7.1高炉过程的计算机应用特点7.2高炉过程的数学模型及专家系统8.非高炉炼铁概述(2学时)8.1直接还原炼铁法原理及工艺8.2熔融还原炼铁法原理及工艺9.复习总结(1学时)二、教材与参考书教材1. 王筱留等编,《钢铁冶金学(炼铁部分)》,冶金工业出版社,2000年,第2版参考书1. 周取定等编,《铁矿粉造块理论与工艺》,冶金工业出版社,1989年,第2版2. A.K.比斯瓦斯著,齐宝铭等译,《高炉炼铁原理》,冶金工业出版社,1989年,第1版3. 秦民生编,《非高炉炼铁》,冶金工业出版社,1988年,第1版4. 周传典编,《高炉炼铁生产技术手册》,冶金工业出版社,2002年,第1版三、思考题和大作业思考题:第一章5-7题;第二章6-8题;第三章10-12题;第四章6-8题;第六章8-10题;第七章2-4题;第八章2-4题。

北京中学暑假知行项目——2019·北京大学冶金实验考古课程(3)

北京中学暑假知行项目——2019·北京大学冶金实验考古课程(3)

北京中学暑假知行项目——2019·北京大学冶金实验考古课程(3)越天无雁度,楚泽有龙蟠今天是暑期项目学习的第三天,同学们已经渐渐习惯了紧张又充实的学习生活,经过前两天的理论学习和实物参观,今天,他们将要亲手展开考古实践。

北京大学冶金实验考古课程日志梁雨楠(九年级)上午场上午的学习内容是进行田野调查,我们来到了莫林恒老师曾在讲座中提到过的桐木岭遗址,实地考察和课堂学习还是有着不小的区别,在这里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考古工地工作的艰难险阻。

考古工地分为三个大的部分,分别是两个冶炼区和一个焙烧区。

首先,莫林恒老师带着我们大致浏览了几个地方,给我们指出了冶炼区和焙烧区里的一些特定区域,比如在背靠遗址所在山体的第二冶炼单元内,主要有三个槽型炉为主体的冶炼作坊,每个槽形炉作坊的形制、大小和结构基本相同,都有相应的配套遗迹如坩埚护围、储物坑、搅拌坑和泥坑、提炼灶、房址等。

第一天学到的理论在今天的实地考察中得到了印证,课上给出的还原图可以在遗址内找到大致的对应区域,这让我能够很清晰地想象到当时的场景和工厂构造。

毫不夸张地说,这是我离考古工作最近的一次,我在工地上间或看见陶片和被遗弃的坩埚,感到自己被深深地带入到了发掘现场,仿佛下一秒我就手拿洛阳铲,即将开始考古工作。

临走之前,陈老师让我们把收集到的资料堆放在一起,共同来研究这些东西的用处和形制,这让我受益匪浅。

我学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测定年代的方法,用同位素方法来测定烧焦的木炭或其他曾烧过的东西,如炉渣,就可以判断出这个物品相对准确的年份,我认为这是很实用的方法,可以避免误判节约时间。

接下来我们来到了一个古村落,名叫魏家古村,古时候在这里曾有很多人跟随皇帝南征北战,战争结束后就留在了当地安家落户。

所以现在还有很多出生于边疆地区但是籍贯来自湖南桂阳的人们,他们是这些魏家古村人的后代,老师给我们举了一个很亲民的例子,比如歌手魏晨。

参观完古村落,我们简单地坐车游览了一下文化园,我觉得它特别有新意。

考古学导论教学大纲(定稿)

考古学导论教学大纲(定稿)

考古学导论一、基本情况:课程编号:1026030003课程名称:考古学导论(Introduction To Archaeology)学时学分:54学时 3学分开课对象:民族学、博物馆学专业本科生开课学期:第一学年第一学期课程类型:专业必修二、课程目的与任务《考古学导论》,是民族学(文化人类学)、博物馆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

开设此课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对考古学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为从事人类学、民族学、博物馆学各项专题研究打下基础。

通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学术研究活动,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拓宽视野,增强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识。

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考古学的基本理论、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熟悉中国重要考古学文化,知道近年重大考古发现,了解最新的国内外优秀考古学研究论著。

三、课程各章重点与难点、教学要求与教学内容本课主要讲授考古学的定义、考古学理论与方法、考古学简史、中国各时期考古学文化及近年重要的考古发现等内容,使学生深刻地认识考古学,掌握考古学的基本知识及研究内容。

本课程最初以问卷调查方式先了解学生对考古学的认知情况,然后运用多媒体手段,以讲授为主,课堂讨论为辅,介绍课程内容,同时适当安排学生到博物馆教学参观,观看相关教学片,提高学生对考古学的感性认识。

第一章概论 7学时(包括讲授和实践环节学时,下同)教学内容:第一节考古学的基本涵义讲授考古学的定义、研究对象(遗物、遗迹)及其学科归属。

第二节学科分类讲授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田野考古学、考古人类学、水下考古学、航空考古学、美术考古学、宗教考古学。

第三节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讲授考古学与体质人类学、民族学、第四纪地质、生物学(动物学、植物学)、地貌学和环境生态学等学科的关系。

教学要求:掌握考古学定义及其研究对象,熟悉考古学的分支学科,了解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重点、难点:考古学定义及其研究对象、学科归属第二章考古学研究史略 5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古物学与金石学第二节考古学的出现第三节中国考古学的研究机构教学要求:掌握金石学、三期论,了解考古学的诞生,同时了解相应的研究机构。

冶金学课程教学大纲

冶金学课程教学大纲

冶金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10100101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适用专业:冶金工程先修课程:冶金物理化学后续课程:专业课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本课程是冶金工程专业学生钢铁冶金、有色冶金方向的重要专业课,为必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钢铁及常用有色金属的性质、用途以及冶炼工艺的发展动态;掌握钢铁及常用有色金属的冶炼工艺、原理、主体设备的构造和技术经济指标控制。

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1.绪论(建议学时数:1学时)目的要求:本部分讲解冶金基本概念,钢铁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现代高炉生产工艺及冶炼过程概述,我国钢铁冶金的发展,国外钢铁生产发展状况和趋势,高炉冶炼产品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炼钢生产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教学内容:我国及国外钢铁生产发展状况和趋势。

2.炼铁部分(建议学时数:17学时)目的要求:本部分讲解炼铁的基本概念,包括高炉炼铁过程、高炉与高炉附属系统,炼铁产品与技术经济指标;高炉炼铁原料与质量评价指标,烧结与球团生产工艺及设备;高炉冶炼基础理论,高炉内煤气与炉料运动,高炉调剂原理;非高炉炼铁工艺的发展。

让学生掌握炼铁的相关理论与知识。

教学内容:第2章高炉炼铁概述(2学时)2.1高炉炼铁过程2.2高炉与高炉附属系统2.3炼铁产品与技术经济指标第3章高炉炼铁原料(5学时)3.1铁矿石种类3.2矿石质量评价3.3燃料与熔剂3.4烧结矿质量指标与生产3.5烧结矿固结机理3.6球团矿质量指标与生产3.7球团矿生产设备第4章高炉冶炼基础(4学时)4.1高炉内还原反应4.2直接还原度计算及还原动力学4.3渗碳与生铁形成4.4高炉炉渣形成过程4.5炉渣的成分与性质4.6造渣与脱硫第5章高炉调剂原理(4学时)5.1高炉炉缸反应5.2下部调剂原理5.3高炉炉料与煤气运动5.4上部调剂原理第6章非高炉炼铁(2学时)6.1概述6.2直接还原6.3熔融还原2.炼钢部分(建议学时数:31学时)目的要求:本部分讲解炼钢的基本概念,包括炼钢的基本任务、炼钢基础理论,炼钢所使用的原材料。

考古学导论课程大纲

考古学导论课程大纲

考古学导论课程大纲一、课程概述考古学导论是一门引导学生了解考古学基本概念、方法和研究领域的基础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对考古学的发展历程、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为进一步深入学习考古学的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1、使学生了解考古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和学科定位。

2、掌握考古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包括考古调查、发掘、整理和分析等。

3、熟悉考古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如史前考古、历史考古、田野考古等。

4、培养学生对考古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和科学思维能力。

三、课程内容(一)考古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1、考古学的定义、学科特点和研究范围讲解考古学的定义,强调其通过实物遗存研究人类过去的特点。

介绍考古学与历史学、人类学、地质学等相关学科的关系。

探讨考古学在揭示人类文化发展、社会结构等方面的独特作用。

2、考古学的发展简史概述考古学在世界范围内的起源和发展,如欧洲考古学的兴起。

重点讲述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从近代考古学的传入到新中国成立后的重要考古发现。

(二)考古学的研究方法1、考古调查介绍考古调查的目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如地面踏查、遥感技术等。

讲解如何制定考古调查计划和选择调查区域。

通过实例说明考古调查在发现遗址和文化分布方面的重要性。

2、考古发掘详细阐述考古发掘的原则、方法和流程,包括发掘单位的划分、地层学和类型学的应用等。

介绍不同类型遗址(如墓葬、居住遗址、城址等)的发掘方法和注意事项。

强调考古发掘中的文物保护和记录工作的重要性。

3、考古资料的整理与分析讲解如何对考古发掘出土的遗物和遗迹进行整理、分类和登记。

介绍考古类型学和地层学在分析考古资料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这些方法建立文化序列和年代框架。

探讨如何运用科技手段(如碳十四测年、体质人类学分析等)对考古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

(三)考古学的主要研究领域1、史前考古介绍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的考古学研究,包括人类的起源和演化、农业的起源和发展、文明的起源等重要课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冶金考古”课程提纲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课程简介:金属材料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也是考古学研究的重要物质材料之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与冶金技术有关的采矿、选矿、冶炼、铸造、热处理和腐蚀与防护等方面知识,初步掌握冶金考古的方法与技能,培养利用考古样品进行实验研究能力,为深入探讨金属材料与考古文化有关的起源、交流与传播等问题提供科学资料。

一.冶金考古的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现状
研究对象:冶金考古主要研究考古遗址、墓葬出土或博物馆等收藏的与金属的使用和冶炼过程有关的遗物,如找矿、采矿、选矿、冶炼、铸造、锻造和
热处理等冶金过程出现的金属制品、冶炼炉、退火炉、熔炉、炉渣、矿石、铸范等。

研究目的:研究与冶金技术有关的采矿、选矿、冶炼、铸造、热处理和腐蚀与防护等问题,为深入探讨金属材料与考古文化有关的起源、发展、交流与
传播等问题提供科学资料。

研究方法:文献分析;金相技术;成分分析;同位素比值分析;考古调查等。

研究现状:国内外冶金考古状况。

二.古代采矿技术、冶金原理和金属学基本知识
中国古代矿冶业:找矿、采矿、选矿技术及其发展过程
金属冶炼的基本原理
金属的微观结构、物理性质和金相分析
中国古代出现的各种金属及合金种类
三.古代铜合金冶炼和铸造技术
冶铜技术的起源:重点介绍西亚地区的铜冶金技术
中国早期铜器研究:重点介绍中国甘青地区出土铜器、中原地区出土早期铜器的发展状况
中国古代炼铜技术:火法炼铜、湿法炼铜
铜合金的冶炼:各种铜合金,如砷铜、青铜、黄铜、白铜的制作工艺与冶炼方法
古代铜器的铸造技术:范铸技术、失蜡法铸造和叠铸技术
古代铜器的锻造技术
四.古代其他有色冶金技术
有色金属的冶炼:锡、银、铅、锌、汞等有色金属冶炼技术
古代金银器的制作技术
五.古代钢铁技术
钢铁技术的起源:西亚地区、欧洲地区、非洲地区古代钢铁技术的起源与发展
钢铁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古代生铁冶炼、利用生铁脱碳制钢及热处理工艺,中国钢铁技术体系的建立
古代铁器的铸造和锻造技术
钢铁技术在东亚地区的交流与传播:中国先进的生铁冶炼和生铁制钢技术对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的影响
六.表面处理技术
包金、鎏金、错金银技术
黄铜表面着色
乌铜走金银技术
七.冶金考古专题研讨
微量元素、铅同位素比值测定与铜器产地研究
中国冶金技术起源研究
中外冶金考古研究的比较
冶金考古的未来发展
授课方式:课堂讲授、讲座与实验室实习相结合
教材:孙淑云,李延祥:《中国古代冶金技术专论》,北京: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3年。

参考书目:
1.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中国冶金史论文集》(第一、二、三A、三
B集),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编辑部。

2.杨宽:《中国古代冶铁技术发展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3.华觉明:《世界冶金发展史》,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5年。

4.李京华:《中原古代冶金技术研究》(第一、二集),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
2003年。

5.华觉明:《中国古代金属技术-铜和铁铸就的文明》,郑州:大象出版社,1999年。

6.苏荣誉:《中国上古金属技术史》,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

7.田长浒:《中国铸造技术史(古代卷)》,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5年。

8.谭德睿:《灿烂的中国古代失蜡铸造》,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9
年。

9.王巍:《东亚地区古代铁器及冶铁术的传播与交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1999年。

10.白云翔:《先秦两汉铁器的考古学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年。

11.窪田藏郎:《铁の考古学》,东京:雄山阁,1979年。

12.潮见浩:《东アジアの初期铁器文化》,东京:吉川弘文馆,1982年。

13.川越哲志:《弥生時代の鉄器文化》,东京:雄山阁,1993年。

14.Dvaid A. Scott. Metallography and Microstructure of Ancient and
Historical Metals. The J. Paul Getty Trust, 1991.
15.Tylecote:The History of Metallurgy. The Institute of Materials Printed
in Great Britain by the Bath Press, Avon, 1992.
16.Charles Higham. The Bronze Age of Sountheast Asi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17.Vincent C. Pigott. The Archaeomtallurgy of the Asian Old World. The
University Museum at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1999.
18.Paul Craddock and Janet Lang. Mining and Metal Production Through the
Ages. London: The British Museum Press, 20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