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精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精梳
第一节概述
一、精梳工序的任务:棉、毛高支纱,对质量要求较高的纺织品以及麻、绢纺纱都需要经过精梳工序,这是因为精梳纱在机械物理性能和外观光泽等方面都比较优越。

精梳纱是通过精梳纺纱系统加工的,通常在梳理工序之后进行的。

经过梳理机下来的生条中还会有短纤维、杂质、疵点,纤维伸直平行度差,纤维分离不够,妨碍提高成纱质量,所以精梳工序的重要任务是:
1.排除不符合纺纱要求的短纤维。

(被排除的短纤维称精梳落纤)
2.较为彻底地清除条子中的杂质和纤维结粒。

(减少细纱断头和疵点)
3.在精梳过程中使纤维进一步伸直、平行、分离。

利用精梳作用消除纤维的弯钩和纤维束。

4.通过喂入条的合并作用,使各种原料得到进一步混和。

5.制成符合要求的精梳条。

二、精梳前的准备
由梳理制成的生条,纤维排列紊乱,纤维伸直度差,具有大量弯钩,如直接由精梳机加工,不仅精梳阻力大,梳针易损,而且纤维易损伤,很多未伸直的纤维被作为短纤维而排除。

产生过多的落纤。

因而精梳制成率和劳动生产率都将下降。

为此生条在进入精梳之前应经过准备工序,以改善生条中的纤维状态,制成条干数均匀的条子或小卷。

准备工序的目的是:1.提高条子中纤维平行伸直度,以减少精梳落纤,减少纤维损失和梳针的损坏,减少落纤中长纤维含量,节约用料。

2.根据喂入的需要,制成均匀的条子或小卷,便于精梳加工
(1)小卷需要定量均匀,容量大,外形好,退卷时不粘连发毛。

(2)小卷的纵横向结构要均匀,使纤维层能在很好握持状态下梳理。

横向均匀,可使纤维层在精梳时握持可靠,纵向均匀则能使内外层重量稳定,可稳定精梳落纤率和精梳条张力,以改善精梳条的重量不匀率。

(一)棉精梳前的准备
目前所用的准备工序有下列三种:
1.预并条机—条卷机
特点:国内使用较多,设备结构简单,对纤维伸直作用较好。

加工小卷定量可偏重。

2.条卷机—并卷机
特点:此工序制成小卷,横向均匀度好,有利于精梳时钳板的可靠握持,使每排梳针作用的纤维数均匀,且落棉均匀。

3.预并条机—条并卷联合机
特点:由于牵伸倍数和并合数较大,改善了纤维伸直度和小卷均匀度,有利于提高精梳机产量和节约用棉,但条并卷联合机占地面积大,且小卷易粘连,对车间温湿度要求高。

正确的选择准备工序对小卷质量影响较大,从流程短、效果好、不粘连的要求来考虑,准备工艺的选择配备要注意。

(1)总牵伸和总并合数要适当
牵伸可改善棉条中弯钩紊乱的纤维状态,但纤维伸直情况只在当牵伸适当时效果大,过多的牵伸使棉条过于熟烂反而不好。

(2) 工艺道数要考虑棉条中纤维的弯钩形态,一般以偶数为好。

梳棉棉网输出成条时后弯钩占50%,前弯钩占5%左右。

当梳棉机与精梳机之间的准备工艺道数为偶数时,可使小卷在喂入精梳机构时,被钳板钳住的棉层中,多数弯钩纤维仍然是前弯钩,易被锡林梳理伸直,
可减少其纤维的损失,节约用棉。

条卷机工艺简图
条卷机
并卷机工艺简图
并卷机
条并卷联合机工艺简图
条并卷联合机
(二)长纤维(毛、麻绢)精梳前的准备
毛精梳前一般采用2-3道针梳,麻绢的精梳用二道工序。

其中头道使用针梳机或罗拉牵伸机,双皮圈并条机,二道采用针梳机。

使用罗拉牵伸机可对麻绢纤维中的超长纤维进行拉断,为以后牵伸的顺利进行创造条件。

采用较多的准备道数对纤维的伸直平行作用较好,因而精梳落纤率较低,有利于节约原料,但机台数增加。

各牵伸倍数的配置一般头道牵伸倍数较小,采用6倍以下,以后各道逐渐增加,这是因为喂入头道的条子纤维排列紊乱,过高的牵伸倍数影响出条的均匀度,同时还会增加结粒(毛粒…)随着加工的进行,条子中纤维平行伸直度的逐步提高,可采用较高的牵伸倍数,一般6-8倍。

各道并合数的增加,有利于改善条子的均匀度,但过多的并合,会增加牵伸的负担。

同时并合数还受到机器喂入负荷与最大并合根数的限制,一般采用6-10根。

(三)精梳前准备过程中纤维的伸直作用(在牵伸一节中讲)
前面牵伸并合中已谈过牵伸过程中纤维的伸直问题,即有式:
η’=η+(E-1)S2/(2L)
η’-牵伸后纤维的伸直度系数。

η—原伸直度系数。

S2—变速时尾端走的距离。

上式表明,增大牵伸倍数É和使弯钩部分延迟变速可以提高纤维的伸直度系数。

牵伸消除前后弯钩的能力是不同的。

(1)后弯钩的消除主要靠前罗拉直接抽取纤维前端,此时后弯钩部分由于慢速纤维的摩擦阻力,延缓其变速而被伸直。

(2)前弯钩的消除主要靠快速纤维的拖带引导作用,这种作用有较大随机性。

一般情况下:
(1)后弯钩总比前弯钩易于消除
(2)后弯钩消除能力总是随牵伸倍数É的增大而增加
(3)在针板牵伸机构中针板有梳理纤维和加强控制纤维作用,纤维后弯钩的消除比罗拉牵伸更完善。

从梳理机下来的条子中多数纤维存在弯钩状态,而以后弯钩较多,但条子从条筒中引出喂入头道针梳机或并条机时条子中原有的头尾被颠倒,使后弯钩暂时变为前弯钩,所以头道机器对消除条子中原有的后弯钩作用不大。

但是条子从头道机器条筒中引出喂入第二道时条子中弯钩又恢复到原来方向,所以第二道机器是消除条子中纤维弯钩的主要工序,因此要较好地消除纤维的前后弯钩至少要经过两道针梳或并条。

三、精梳机类型
根据其作用原理的不同,精梳机可分为下列几种类型
(一)直型精梳机
也称周期作用式精梳机,它的作用特点是精梳作用是间歇周期地进行的,这种精梳机去除短纤维、结粒、杂质的效果较好,落纤率较低,但单产亦较低。

又可分为:
前摆动式(拔取部分摆动)—毛型B311C、B311(CZ)等
后摆动式(喂入部分摆动)—棉型A211B、A201D、FA251
前后摆动式(拔取、喂给两部分都摆动)
(二)圆型精梳机
又称连续作用式精梳机,适合于加工粗长羊毛。

其特点是梳理作用连续进行,产量较高,但对短纤维、结粒、草杂的清除能力较差,落纤率高,制成率低。

(三)圆型梳绵机
又称分段作用式精梳机,用于精梳绢丝。

该机主要由装有许多夹绵板的大锡林和前后一个包复弹性针布的梳理滚筒组成。

由于锡林回转使夹有纤维的夹绵板被带向前后滚筒,对纤维露出的一端从正反两面进行梳理,然后由人工将梳过的纤维嵌入夹绵板内再对未梳的纤维进行梳理,特点是手工操作,工人劳动强度高,产量低,但梳理效果好,精绵绵粒杂质少,纤维平行伸直度好。

(四) 亚麻节梳机
麻束夹在夹麻器内,用节梳的针帘分梳其外露的一端(两个针帘分别梳理麻层两面),其中短纤维杂质被针帘带走,然后调换麻束握持位置,对其另一端进行梳理,梳好麻束由人工取下。

特点是:
(1)对束纤维分裂劈细作用好,可提高工艺纤维支数。

(2)长麻制成率较低。

掌握精梳前准备工序流程,特点.精梳目的.精梳机类型
第二节直型精梳机的工作原理
一、直型精梳机工艺过程与运动周期
(一)棉型精梳机工艺过程与运动周期
1.机构组成
(1)喂入机构——承卷罗拉、给棉罗拉、导卷板
(2)钳持机构(握持)——上、下钳板
(3)梳理机构——锡林、顶梳
(4)拔取分离机构——分离罗拉、分离皮辊
(5)出条机构——车面集合器、车面压辊、牵伸罗拉、圈条压辊、圈条器(6)清洁机构——毛刷、尘笼、卷杂辊
2.工艺过程
棉精梳机如图所示,小卷放在承卷罗拉上,由于承卷罗拉的转动将小卷退出,棉层经导卷板导向,进入下钳板上的一对给棉罗拉中,给棉罗拉间歇转动,每次给出的长度称给棉长度,(喂入长度)给出的棉层被导向上、下钳板的钳口间,罗钳口闭合时,上、下钳板的钳唇能有力地钳制棉层,钳板能作周期性的前后摆动,当钳板后摆钳口闭合时,精梳锡林上装有针排的针面也到达钳口下方,针排上的梳针逐步刺入在钳口外悬垂的棉层须丛中,比较彻底地梳理须丛的前端,使纤维平行伸直,并梳去未被钳住的短纤维、结杂和疵点。

在梳理后钳板前端逐步靠近由分离罗拉的皮辊组成的分离钳口,在钳板前摆给出中钳板逐渐开启,梳理好的须丛依靠本身的弹性而向前挺直。

同时在分离钳口握持的上一周期的棉网,因分离罗拉先作倒转,而被倒入机内一定长度,准备与梳过前端的须丛接合。

分离罗拉在规定时刻由倒转变为正转,当正转加速到一定程度时钳板外的须丛头端也恰好到达分离钳口,这样,梳理过的须丛头端就同上一周期棉网的尾端接合,一起进入分离钳口,随着须丛头端被牵引紧张,顶梳插入须丛而发生作用。

当分离钳口握持的纤维向前运动时被抽出,分离的纤维尾端就从顶梳针排中拉曳通过,使尾端受到顶梳的梳理。

部分短纤维、结杂、疵点被阻留于顶梳后面的须丛中,由下一周期锡林梳理时除去。

在整个分离接合过程中,顶梳逐步前摆,逐步将纤维送入分离钳口,因此被锡林梳理过的须丛前端逐步分离成为棉网直到顶梳到达最前位置,分离钳口不再有新纤维进入,分离接合工作亦基本结束。

以后钳板、顶梳开始后退,给棉罗拉给棉,为新的梳理周期作准备。

输出棉网沿托盘汇集至东西集合器,集束成条,由东西压辊输出至台面上。

一般棉精梳机有6眼或8眼,每眼输出的棉条绕过导条钉经直角转向于台面上平行排列进入一对牵伸罗拉,进行并合牵伸。

然后分别经圈条喇叭,圈条压辊,圈条针管进入棉条筒中,被精梳锡林梳下而嵌在针间的短纤维、结杂、疵点被高速回转的圆毛刷刷下,再由气流吸附到尘笼表面上,凝聚成精梳落棉并卷绕到卷杂辊上,定时消除,如采用自动吸落棉装置则直接由气流吸走。

3.运动周期
由于精梳机的给棉梳理和分离接合过程是间歇进行的,因此为了连续进行生产,精梳机上各
运动机件必须相互密切配合,协调工作。

精梳机完成一个动作周期称为一个钳次,它可以分为相互连续的4个阶段(周期):
(1)锡林梳理阶段
• 上下钳板闭合有力钳持纤维后端,锡林梳针梳理纤维前端
• 钳板先后退,再前进(使梳理速度由快到慢)
• 给棉罗拉不转
• 分离罗拉处于静止状态
• 顶梳不与须丛接触
(2)分离前的准备阶段
• 锡林梳理结束
• 分离罗拉倒转
• 分离皮辊前滚
• 钳板前摆,上钳板开启
• 顶梳向前摆动,未参加梳理
• 喂棉罗拉开始喂棉(前给棉)
(3)接合分离与顶梳梳理阶段
• 钳板前摆,使钳口外最长纤维达到分离罗拉钳口
• 分离罗拉正转,使倒入机内的棉网与新梳理的须丛前端机叠合而输出完成接合过程• 顶梳插入纤维丛,被分离的纤维慢慢向前运动,从顶梳针隙抽过而被梳理直到钳板摆出最前位置,不再有纤维进入分离罗拉钳口,而分离结束。

(4)锡林梳理准备阶段
• 钳板后退
• 分离罗拉从正转到停转
• 顶梳开始后退
• 分离罗拉后退。

(二)毛型精梳机的工艺过程及运动周期
1.组成
(1)喂入机构:包括条筒喂入架、导条板、喂给罗拉、给进盒、给进梳
(2)钳持机构:包括上下钳板和铲板(托持须条)
(3)梳理机构:包括圆梳、顶梳
(4)拔取分离机构:包括拔取罗拉、拔取皮板、上下打断刀
(5)出条机构:包括出条罗拉、喇叭口、紧压罗拉
(6)清洁机构:包括圆毛刷、道夫、斩刀、落毛箱
2.工艺过程
(1)喂入,搭头并拔取
(2)梳理纤维头端,梳理纤维尾端,分离输出纤维
(3)形成毛条并装入毛条筒
毛精梳机工艺如图
由各条筒内引出的条子经导条辊后穿入导条板1和2的孔眼,移至托板3上,条子在托板上的均匀排列形成片状进入喂给罗拉4,喂给罗拉间歇地转动,将毛片送人铜托板5,再进入给进盒6中,给进盒上有8排条孔,在其上方的给进梳上有8排梳针,它们穿过条孔插入盒内,穿过毛层把毛层控制住,当喂给罗拉每喂入一段毛层,给进盒连同给进梳也将毛层向前输送一段长度,将毛层送人开启的上、下钳板8之间,然后上下钳板闭合,毛层被牢牢地握持,由装在上钳板上的小毛刷将毛层的前端压向锡林14针隙内,接受圆梳的梳理,并分离出短纤维、杂质等,被锡林带走的短纤维、杂质等由快速转动的圆毛刷刷下,短毛经道夫16聚集,斩刀17剥下,存放于落毛箱18内,尘杂在离心力作用下从毛刷上抛出,经尘道19入尘杂箱20内。

当锡林梳理须丛头端时,拔取罗拉13便向钳板方向移动,同时拔取罗拉作反向转动,已退出一部分上一周期中已梳理过的须丛,以便和刚梳理过的须丛接合,为防止退出的须丛被锡林带走,下打断刀12起保护作用,
当锡林梳理结束时,上下钳板张开并上抬,拔取罗拉后摆至钳板最近处,此时拔取罗拉开始正转,由铲板9将须丛头端送入拔取罗拉钳口,并与上一周期中梳理过的须丛尾端接合,此时顶梳10下降,插入被拔取的须丛中,使须丛纤维的尾端受到顶梳的梳理,未被拔取的短纤维结杂等阻留于顶梳后方须丛中,下一周期中被锡林梳下。

拔取罗拉正转的同时,拔取罗拉向前摆动,离开钳板,实现了对须丛的分离。

此时上打断刀11下降,下打断刀12上升,形成交叉状,帮助完成对长纤维的分离作用。

输出的毛网铺于拔取皮板22上,由导辊23使其紧密,再经过光罗拉24和集毛斗25和
出条罗拉26集合成毛条后进入条筒27中。

3.运动周期(整个周期的运动均由九个凸轮控制)
(1)圆梳梳理阶段:
• 上下钳板始终紧密闭合静止
• 给进盒、给进梳退回到最后位置静止
• 顶梳在最高位置静止
• 铲板缩回到最后位置静止
• 喂给罗拉处于静止状态
• 拔取罗拉反转,退出一定长度毛网
• 上下打断刀关闭,然后静止
• 拔取车开始静止,然后向相反反向移动。

(2)拔取叠合前的准备阶段
• 圆梳继续转动,无梳理作用
• 上下钳板逐渐张开
• 给进盒、梳仍在最后位置静止
• 拔取车向钳口摆动
• 顶梳由上向下移动
• 铲板慢慢向钳口方向伸出
• 喂入罗拉静止
• 上下打断刀张开
• 拔取罗拉静止。

(3)拔取叠合与顶梳梳理阶段
• 圆梳继续转动,无梳理作用
• 上下钳板张开到最大限度
• 给进盒、梳向前移动,再次喂入一定长度的毛片,然后静止
• 拔取车开始静止,然后向外摆动,开始夹持钳口外的须丛,拔取• 拔取罗拉正转,拔取纤维
• 顶梳下降,刺入须丛并向前移动,梳理须丛纤维尾端
• 铲板向前上方伸出,托持和搭接须丛
• 喂给罗拉转过一尺,喂入一定长度毛片
• 上下打断刀由张开、静止到逐渐闭合。

(4)梳理前准备阶段
• 圆梳上的有针弧面向钳板正下方准备再一次梳理
• 上下钳板逐渐闭合握持须丛,准备梳理
• 给进盒、梳在最后方处于静止
• 拔取车离开钳口,向外摆动,拔取结束
• 顶梳上升
• 铲板向后缩回
• 喂给罗拉静止
• 拔取罗拉静止,然后开始反转
• 上下打断刀闭合,静止。

复习试验课内容,搞清四个阶段,了解主要机构的动作配合
二.直型精梳机纤维长度分类
(一)精梳工艺中几个基本概念
1、梳理死区a
设梳理死区长度为a,钳口点为A,
始梳点为B,则:
a=〔(r+h)2-r2〕1/2
=〔2rh+h2〕1/2
式中:
r—锡林的半径。

h—梳理隔距。

毛精梳机:钳板固定,a恒定。

棉精梳机:钳板前后摆动,h是变化的,a也是变化的。

2、拔取隔距R(毛)或落棉隔距(棉)
毛精梳机:
拔取隔距:拔取车在最后位置时,拔取罗拉钳口线与钳板钳口线间的距离棉精梳机:
落棉隔距:钳板在最前位置时,下钳板钳唇前沿与分离罗拉表面的距离
R的大小影响梳理质量、纤维的长短
及落纤率的大小。

3、喂给系数
(1)毛精梳机
定义:在拔取过程中,顶梳的移动距离X与喂入长度F之比。

喂给系数α=X/F 。

式中X—拔取过程中或拔取结束前喂入的长度(顶梳移动的距离)。

F—喂入长度。

(2)棉精梳机
前进给棉和后退给棉
a前进给棉:棉层在钳板前摆时喂入。

α1=X1/F
X1:顶梳插入须从前已喂给的长度(mm)
F:总喂给长度(mm)
b后退给棉:棉层在钳板后摆时喂入。

α2=X2/F
X2:钳板闭合前已喂给的长度(mm)
F:总喂给长度(mm)
掌握精梳机几个重要概念
(二)纤维长度分类
1、毛型精梳机
如 0<α<1,指拔取结束前的喂入小于总喂入长度,拔取结束后顶梳
与给进梳继续前移而喂入一段长度。

一般,在拔取结束前喂入全部
的喂给长度,故直型毛精梳机一般设计α=1,即拔取分离时顶梳下
降后同须丛一起前移,移动是等于喂入长度,即X‘=F。

下面讨论α=1时纤维长度分类:
下图中给出喂给与拔取过程中的下列状态:
(1)须丛受锡林梳理结束时的状态,须丛伸出钳口线外的长度为R,
未被钳板钳住而被锡林梳下落入落毛中的最大纤维长度为L1=R 。

(2)锡林梳理后钳板开启,拔取开始,须丛向前移动一个喂给长度F,须丛头端进入拔取钳口线的移距也为F,须丛中长度为L2=R-F的纤维由于其尾端被钳板夹持,锡林梳理时未能梳去而当它的头端到达拔取钳口线时被拔取入毛网,成为毛网中最短纤维。

(3)拔取结束后钳板钳口线外伸出的须丛长度为R,进入落纤与进入毛网的纤维分界长度:L=(L1+L2)/2=(R+R-F)/2=R-F/2 。

2.棉型精梳机
以前进给棉方式为例:当给棉罗拉开始给棉时,钳板留处于闭合状态,因此初期给出的棉层涌皱在给棉罗拉与钳板之间,当钳板开启时,由于纤维的弹性,棉层会向钳口处伸展,增长了位于钳口处的须丛长度,使须丛头端更进一步接近分离罗拉钳口。

当分离接合工作开始后,给棉仍继续进行,此时顶梳插入,阻碍棉层须丛的自由移动。

给出的棉层会再次涌皱在顶梳后方,直至顶梳离开,再行伸直。

在前进给棉过程中,给棉开始迟早,顶梳插入的迟早以及给棉长度的大小都会影响棉网质量和落棉率。

如以喂给系数α表示给棉开始的迟早,顶梳作用时间的迟早及不同给棉长度等因素影响的程度。

对前进给棉可用下式表示:
α=X/F.
式中:X—顶梳插入须丛前喂给长度(mm)。

F—总喂给长度(mm)。

如给棉时间愈早或顶梳插入愈迟,引力就愈大,X与给棉方式有关,故0≤X≤F,则0≤α≤1。

引入喂给系数后,上述给棉过程(前进给棉)可如下图分析:
图中:Ⅰ—Ⅰ为钳板最后位置线。

Ⅱ—Ⅱ为钳板最前位置线。

III—III为分离罗拉钳口线。

a—死隙长度,即锡林针尖与钳板钳持线之间最小距离,此距离上须丛未受到锡林梳理。

R—分离接合隔距即钳板钳口与分离罗拉间的最小距离。

F—总喂给长度。

图中给出给棉过程中的几个状态
(1)分离结束时钳板摆至最前位置Ⅱ—Ⅱ,钳口处须丛
为R,同时顶梳插入后喂给长度(1-α)F被涌皱在
顶梳后的须丛内。

(2)钳板后退到最后位置Ⅰ—Ⅰ,顶梳退出须丛伸直,
此时须丛长度为
L1=R+(1-α)F,该长度为锡林梳理前的长度。

锡林梳理时,未被钳板握持的纤维可能被梳去,因此
进入落棉中最长纤维等于L1(由于死隙的存在,所以
锡林梳理长度为L1-a=R+(1-α)F-a)。

(3)钳板开启且前摆,直至须丛前端到达分离钳口Ⅲ—
Ⅲ时,给棉罗拉又补充喂给长度为X=αF,这时参加
分离的须丛长度为L1+αF=R+(1-α)F+αF
=R+F。

(4)由于须丛每次分离的长度为F,因此进入棉网中
的最短纤维长度为L2=R+(1-α)F-F=R-αF即(L2=L1-F)。

(5)在分离接合时顶梳插入至给棉结束,给棉罗拉还补充喂给(1-α)F长度,这部分纤维仍涌皱在顶梳后面,重复(1)的状态。

上述给棉过程没有考虑一些实际因素,如须丛受梳理后纤维伸直,使须丛长度增加,钳板钳口与分离钳口可能产生的滑溜及分离皮辊摆动等,因此它是近似的,但仍可反映基本规律。

后退给棉
(1) 分离结束时钳口外须丛长度为R,此时不给
棉。

(2)钳板退到钳口闭合前喂给长度X‘=α’F,
故钳口外须丛长度为R+α’F。

(3)钳板继续后退,锡林对纤维梳理,未被握
持的纤维可能被锡林排出,故进入落棉中最长
纤维长度L1‘=R+α’F。

锡林梳理纤维长度:L1‘-a=R+α’F-a。


口闭合后喂给(1-α’)F涌在钳口。

(4)钳板向前摆动,逐渐开启,钳口后向须丛
因弹性伸直,故钳口外须丛长度为:R+α’F
+(1-α’)F=R+F。

(5)由于每次分离须丛长度为F,故进入棉网
中最短纤维长度为:
L2’=L1‘-F=R+α’F-F=R-(1-α’)F。

(6)分离结束时重新回到过程(1),以后重复。

此时:
分界长度L‘=(L2’+L1‘)/2=〔(R+α’F)+R-(1-α’)F〕/2。

L1‘=R+(α’-1/2)F。

讨论:R↑则L‘↑落棉率↑。

α’↑则L‘↑落棉率↑(α’>0.5时)。

钳板钳口闭合后退则α’↑。

重复梳理次数n’=(R+α’F-a)/F。

给棉方式与落棉率、棉网质量的关系
从给棉过程分析中可看出:
进入棉网的最短纤维长度为L2 。

进入落棉的最长纤维长度为L1 。

而长度介于L1和L2之间的纤维有可能进入棉网,也有可能进入落棉,该长度区为未定区域,若考虑纤维进入棉网与进入落棉的概率相等,则进入棉网与进入。

落棉的纤维分界长度。

L=(L1+L2)/2=〔R+(1-α)F+R-αF〕/2=R+(1/2-α)F 。

(6-4)
即长度L以上的纤维进入棉网,长度L以下的纤维进入落棉。

由式可看出,当分离隔距R和喂给长度F一定时,分界长度L与喂给系数有关,当提早给棉时,X增大,α亦增大,分界长度L减小(α>1/2),因而落棉可减少,但同时受锡林梳理须丛长度减少,所以α值与落棉数量与棉网质量有关。

采用前进给棉方式(给棉提前),可提高喂给系数,(α↑,L1↑L2↓L↓)。

后退给棉方式(给棉延迟),α↓给出的长度使梳理须丛长度增加,落棉增多,但梳理度好,棉网质量提高。

实际表明前进给棉时,落棉率要小4-6%,此外给棉方式对锡林重复梳理次数有影响。

由前面的分析可知:
梳理长度为R+(1-α)F-a,而每次喂给长度小于梳理须丛长度,因此钳板钳口处的纤
维要经过多次重复梳理才被分离,重复梳理次数为:
n=〔R+(1-α)F-a〕/F 。

梳理长度与每次喂入长度之比称重复梳理次数。

重复梳理次数增加,梳理作用强,棉网质量好,但相应落棉要增加,一般前进给棉较后退给棉重复梳理次数少。

毛纺喂给系数α=1,此时n=(R-a)/F 。

前进给棉后退给棉
重复梳理次数较少较多
梳理须丛长度较短较长
梳理质量较差较好
落棉少多
掌握进入精棉最短长度,进入落纤最长长度,梳理次数等公式,并要理解
三.精梳落纤率分析
图中Lm—最长纤维.
L0—最短纤维.
L2-进入毛网的最短纤维.
L1—进入落毛的最长纤维.
L—右部分为落纤,左部分为进入毛网.
1. 理论落纤率 :
Q=S1/ S2×100%.
式中: S1—纤维排列图中纤维分界长度,L线右边面积.
S2—纤维长度排列图总面积.
2。

实际落纤率=落纤量/喂入纤维总量×100%。

实际生产中落纤率要大于理论计算值,且落纤中含有较长纤维,精梳毛条中也存在较短纤维,造成的主要原因有:
(1)喂入条中纤维平行伸直度的影响,理论上考虑纤维时完全伸直平行的,实际上喂入条中有各种形状的弯钩纤维存在,因此减少了纤维在沿条子喂入方向上的长度,带弯钩的较长纤维有可能成为落纤,从而增加了精梳落纤率。

(2)精梳过程纤维的断裂,锡林梳理时有可能将部分长纤维或弯钩纤维拉断。

拔取时由于顶梳的阻力,可能将拔取的纤维拉断,这些都能使落纤增多,亦能使毛网中的短纤维增多。

(3)精梳机的状态不正常,如钳板握持力不足或不均匀,使部分纤维被锡林带走,增加落纤,拔取钳口握持力不均匀以至须丛分离不清,锡林梳理时成为落纤。

(4)喂入条重量不匀和喂入定量过重,前者造成钳板握持力不匀,后者造成梳理力过大,纤维易拉断或钳板握持力不够而使落纤增多。

(5)喂入条中的结粒数量多,这些结粒往往同长纤维缠在一起,在锡林或顶梳梳理时易拉断长纤,同时这些结粒的除去也增加了实际落纤率。

棉精梳时根据纺纱支数不同,精梳落棉率控制在13-20%范围内,16mm以下落棉短绒率控制在60%以上,毛精梳时根据羊毛的品质支数及产地不同的不同精梳落毛率控制在国毛15-20%。

苎麻则根据所纺支数的不同一般在20%--55%。

3.影响精梳落纤率因素
(1)钳板钳口线到拔取理论钳口线的最小距离R
R毛纺中称理论拔取隔距,
R↑则L↑落纤率↑落纤长度↑精梳条中纤长↑纤维长度不匀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