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疗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康复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康复科常见病诊疗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5866311a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ff.png)
第七篇临床康复科诊疗规范手册第一章神经系统疾病的康复第一节脑梗死第二节脑出血第三节颅脑损伤第四节脊髓损伤第五节周围神经损伤第六节周围性面瘫第二章运动系统疾病的康复第一节颈椎病第二节肩关节周围炎第三节急性腰扭伤第四节腰肌劳损第五节腰椎间盘突出症第六节腰椎管狭窄症第七节腰背肌筋膜炎第八节股骨头坏死第九节手外伤第十节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一、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第十一节骨折第十二节肱骨外上髁炎第十三节狭窄性腱鞘炎第十四节肘管综合征第十五节腕管综合征第十六节踝管综合征第三章风湿病的康复第一节骨关节炎第二节类风湿性关节炎第三节强直性脊柱炎第四节骨质疏松症第五节痛风第六节骨化性肌炎第四章疼痛的康复第一节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第二节复杂性区域性疼痛综合征第七篇康复科临床诊疗规范手册第一章神经系统疾病的康复第一节脑梗死【概述】脑梗死是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
血管壁病变、血液成分病变和血液动力学改变是引起脑梗死主要原因。
临床上通常分为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两大类。
【临床表现】(一)一般表现多数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TIA或中风的病史。
动脉血栓性脑梗死常在安静或睡眠中发病。
起病较缓,症状在数小时或1〜2天内发展达高峰,脑栓塞可在数秒钟达高峰,且局灶性神经缺失症状与栓塞动脉的供血区的功能对应,具明显的定位症状和体征,可在24小时至3天内逐渐加重。
脑栓塞还有原发病的表现。
脑梗死多数无头痛、呕吐、昏迷等全脑症状,少数起病即有昏迷、抽搐、类似脑出血,多为脑干梗死。
腔隙性梗死往往不引起症状,或部分渐进性或亚急性起病,部分仅在影像学检查时发现腔隙病灶。
其特点为症状较轻,体征单一,多无头痛、颅内压增高和意识障碍,预后良好。
(二)临床分型1.依据症状体征演进过程分:1)完全性卒中发病后神经功能缺失症状较重较完全,常有完全性瘫痪及昏迷,于数小时内(<6拉达到高峰。
2)进展性卒中发病后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在48小时内逐渐进展或呈阶梯式加重。
中医理疗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中医理疗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1be9b262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21.png)
中医理疗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一、腰椎间盘突出症【概述】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因腰椎间盘变性、破裂、突出刺激或压迫脊髓或神经根所表现的一种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腰腿痛疾病之一。
本病好发于30-50岁体力劳动者,男性多于女性,临床以腰4-5和腰5-骶1椎间盘突出最为常见。
中医将本病归属于“腰痛”“痹证”,多因过劳损伤经脉、或肝肾不足,气血瘀滞,或感受风寒湿邪、经脉痹阻,或跌仆扭挫,瘀血阻滞所致。
【临床表现】(一)、腰痛和一侧下肢放射痛是该病的主要症状。
腰痛常发生于腿痛之前,也可二者同时发生;大多有外伤史,也可无明确之诱因。
疼痛具有以下特点:1、放射痛沿坐骨神经传导,直达小腿外侧、足背或足趾。
2、一切使脑脊液压力增高的动作,如咳嗽、喷嚏和排便等,都可加重腰痛和放射痛。
3、活动时疼痛加剧,休息后减轻。
卧床体位:多数患者采用侧卧位,并屈曲患肢;个别严重病例在各种体位均疼痛,只能屈髋屈膝在床上以缓解症状。
合并腰椎管狭窄者,常有间歇性跛行。
(二)、脊柱侧弯畸形:主弯在下腰部,前屈时更为明显。
侧弯的方向取决于突出髓核与神经根的关系:如突出位于神经根的前方,躯干一般向患侧弯。
(三)、脊柱活动受限:髓核突出,榨取神经根,使腰肌呈保护性紧张,可发生于单侧或双侧。
因为腰肌紧张,腰椎生理性前凸消逝。
脊柱前屈后伸活动受限制,前屈或后伸时可出现向一侧下肢的放射痛。
(四)、专科搜检1、腰部压痛伴放射痛:椎间盘突出部位的患侧棘突旁有局限的压痛点,并伴有向小腿或足部的放射痛;沿坐骨神经通路有压痛。
2、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直腿抬高加压试验阳性。
3、挺腹闭气实验阳性。
4、神经系统检查:可有膝反射减退或消失,小腿内侧感觉减退;或小腿前外侧足背感觉减退,足拇指背伸力及第2趾肌力减退;或小腿外后及足外侧感觉减退,第3、4、5趾肌力减退,跟腱反射减退或消失。
神经压迫症状严重者患肢可有肌肉萎缩。
5、突出较大,或为中央型突出,或纤维环破裂髓核碎片突出至椎管者,可出现较广泛的神经根或马尾神经损害症状,两下肢均有神经损伤症状,鞍区感觉减退,或有小便失控,湿裤尿床,大便秘结,性功能障碍,甚至两下肢部分或大部瘫痪。
中医理疗科临床诊疗流程及操作规范
![中医理疗科临床诊疗流程及操作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117d0d51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a0.png)
中医理疗科临床诊疗流程及操作规范1. 诊疗流程1.1 问诊- 医生与患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了解患者的主诉和病史。
- 询问患者的身体状况、症状表现和疼痛程度等详细信息。
- 根据患者的回答,进一步了解病情发展过程、过去的治疗经历和用药情况。
1.2 望诊- 医生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搏等外在表现。
- 根据中医理疗学的原理,判断患者的体质和病理情况。
1.3 闻诊- 医生通过闻气味判断患者体内的病理变化。
- 闻诊可通过患者的呼出气味、体味等来获取信息。
1.4 切诊- 医生通过切脉来判断患者的体质和脏腑功能。
- 根据脉象的变化,确定患者的病症。
1.5 诊断- 综合分析患者的问诊、望诊、闻诊和切诊的结果。
- 作出中医理疗科的诊断,明确患者的病因和病理。
1.6 制定治疗方案- 根据诊断结果,制定中医理疗科的治疗方案。
- 选择适当的中医理疗技术和手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
1.7 诊疗操作- 根据治疗方案,进行相应的中医理疗操作。
- 操作过程中,需严格按照中医理疗科的操作规范进行操作。
1.8 随访和评估- 对患者进行随访,了解治疗过程中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 根据疗效和患者的反馈,评估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
2. 操作规范2.1 操作环境- 中医理疗科的操作环境应干净、整洁,空气流通良好。
- 需要有适当的光照条件和温度控制。
2.2 操作设备- 中医理疗科所需的操作设备应符合卫生标准,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
- 操作设备的使用应遵循操作手册和相关规定。
2.3 操作人员- 中医理疗科的操作人员应具备相关的医学知识和技能。
- 操作人员应熟悉中医理疗科的操作规范,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操作。
2.4 操作流程- 操作人员在进行中医理疗科的操作时,应按照规定的流程进行。
- 操作流程包括操作准备、操作步骤和操作结束等环节。
2.5 操作安全- 操作人员应注意个人防护,避免操作过程中的意外伤害。
- 操作设备应符合安全标准,确保患者的安全。
2.6 操作记录- 操作人员在进行中医理疗科的操作时,应详细记录操作过程和治疗效果。
康复科诊疗常规
![康复科诊疗常规](https://img.taocdn.com/s3/m/6c25202b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3b.png)
康复科诊疗常规康复理疗科技术操作规程物理治疗操作规程一、物理治疗操作规程1、严格掌握各物理治疗项目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2、接待病人,首先检查机器是否良好,输出是否正常,并开机预热。
3、嘱病人取合适体位,并交待注意事项。
4、各物理治疗项目具体操作详见各项目操作方法。
5、治疗中工作人员不得离岗,巡视并询问病人,解释正常反应与异常反应。
异常反应立即处理或停止治疗。
6、治疗结束后,整理好机器与治疗床,作好下一位病人治疗准备。
二、物理治疗操作常规㈠电脑中频疗法适应症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骨性关节炎、疤痕、粘连、扭挫伤、注射后硬结、慢性盆腔炎、带状疱疹、声带小结、废用性肌萎缩、颞颌关节紊乱、胃下垂、便秘、网球肘、肌腱炎、面瘫、周围神经损伤、肌筋膜炎等。
禁忌症带有心脏起搏器者、孕妇腹部及腰骶部、心脏部位、恶性肿瘤、结核病灶、急性化脓性炎症病灶部、出血部位、血栓性静脉炎、破伤风、治疗部位有较大金属异物等。
操作1、选择适宜的硅胶电极,衬以湿垫布,置于治疗部位。
对置或并置,肢体可以环形,颅脑区不能用对置法,心前区禁用。
用沙袋或绑带固定好。
12、根据病情选择相应处方。
3、开始治疗,按下“启动”(或开始)键,然后按动强度调节键,边调节边询问病人,一直至耐受限。
由于人体对电流开始比较时比较敏感,过几分钟后,可做适当调节,使输出电流增大些。
若病人难以忍受,则把电流输出调小些。
4、治疗完毕,机器自动停止电流输出,并发出提示音,这时可取下电极,再关闭电源。
5、中途停止可按“停止”键,治疗停止。
6、每次治疗20分钟,每日1次,必要时上、下午各1次,一般10-20次为1个疗程。
注意事项:在中频治疗中不能切断电源或移动电极,以免电击。
㈡超短波疗法适应症:超短波作用于机体组织,除温热作用外,还有非热效应,具有消炎,镇痛和促进组织愈合的作用,用于治疗急慢性炎症,肌肉关节疼痛等。
禁忌症:心脏植有起搏器,有出血倾向,妊振早期,治疗部位有金属异物,早期恶性肿瘤等。
理疗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理疗科常见病诊疗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bcecc234af1ffc4fff47ac31.png)
颈椎病诊疗规范[定义]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症”。
因颈部的椎体、关节、韧带和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引起钙化、损伤、增生或关节紊乱,刺激或压迫颈神经根、脊髓、椎动脉或交感神经引起颈痛和其他综合症状。
[检查程序]1、问诊。
仔细询问患者病史、颈肩部及上肢疼痛的性质、伴随症状、既往病史、职业等。
是否有不良习惯。
2、望诊。
患者表情是否痛苦,颈部能否正常活动。
颈部有无皮肤损伤,有无红肿。
3、查体。
(1)触诊。
颈椎棘突是否偏歪,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有无压痛,是否可摸到条索状硬结,上肢肌力有无减弱或肌肉萎缩。
(2)颈部活动度。
颈部是否僵直,前曲、后伸、左右侧弯、旋转是否受限。
(3)神经支配区感觉情况、腱反射、肌力,常规检查试验,如臂丛牵拉试验、压顶试验是否阳性。
病理反射是否引出,如霍夫曼氏征。
4、X线正位摄片显示,颈椎关节有无增生,或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是否改变,椎间隙是否变窄,有无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有无椎间孔变小。
CT、MRI有无阳性提示。
[诊断依据]1、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
2、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姿势不良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3、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僵硬,上肢麻木。
4、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上肢肌力减弱或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顶试验阳性。
5、X线正位摄片显示,颈椎关节增生,或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或反C型侧弯,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
CT、MRI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证候分型]1、风寒湿型:颈、肩、上肢串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气滞血瘀: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舌质暗,脉弦。
3、痰湿阻络: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不红,纳呆,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针灸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针灸科常见病诊疗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dacc928a284ac850ad024233.png)
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1、诊断标准(1)中医部分疼痛部位或在脊中,或在一侧,或两侧俱痛为主症。
寒湿腰痛:腰痛重痛、酸麻,或拘急强直不可俯仰,或痛连骶、臀、股、腘。
疼痛时轻时重,天气寒冷阴雨则发作,舌苔白腻,脉沉。
劳损腰痛:多有陈伤宿疾,劳累时加剧,腰部强直酸痛,其痛固定不移,转侧俯仰不利,腘中常有络脉瘀血,苔脉多无变化。
(2)西医部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有关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拟定:(1)有腰部外伤史、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
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
(2)常发于青壮年。
(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等)时疼痛加重。
(4)脊柱时有侧弯,腰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可有膝、踝反射减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减弱。
(6)X线摄片检查:可有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隙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
CT或MR检查提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2、治疗方法0.5mg、醋酸泼尼松龙(1)以2%普鲁卡因(先皮试阴性)2ml、维生素B122ml(50mg)混合液穴位注射病变腰椎间盘双侧华佗夹脊穴。
(2)选病变腰椎间盘华佗夹脊穴、患侧环跳、秩边、委中、阳陵泉、绝(双)骨、太冲等,将连接多功能高效磁电治疗机(广州市海珠区国光电器厂生产,专利号:87213113)之输出线路、磁场强度为3000高斯、直径为1.3cm、厚约0.5cm 的汝铁硼合金永磁片,按同名极并置方法用胶布固定于相应穴位上,调脉冲电频率60-80次/分钟,强度以病员耐受为度。
(3)同时以QJ-B型电脑牵引治疗仪(江苏省常州市钱璟康复器材有限公司生产)作卧位持续腰椎牵引,牵引力为360-410牛顿(1kg=9.8牛顿)。
以上(1)步骤仅于每一疗程首次治疗时应用,(2)、(3)步骤同时进行,每次30分钟,每天1次,6次为1疗程。
中医理疗技术操作规范(1)
![中医理疗技术操作规范(1)](https://img.taocdn.com/s3/m/39cee7db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94.png)
[诊疗技术名称]中药湿敷[简介]敷药法是将药物敷布于患处或穴位的治疗方法,古时又称贴敷。
使用时将所需药物研成粉加适量赋型剂制成糊状敷贴患处。
具有通经活络、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作用。
[适应症]适用于外科的疖、痈、疽、疔疮、流注、跌打损伤、肠痈等病。
内科的哮喘、肺痈、高血压等病也适用此法。
[禁忌症]1.一般内科疾病不宜使用。
2.大疱性皮肤病及表皮剥脱松解不宜使用。
[操作规范]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2.取合理体位,暴露湿敷部位,注意保暖。
3.遵医嘱配制药液,药液温度适宜并倒入容器内,敷布在药液中浸湿后,敷于患处。
4.定时用无菌镊子夹取纱布浸药后淋药液于敷布上,保持湿润及温度。
5.操作完毕,擦干局部药液,取下弯盘、中单、橡胶单,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位。
6.整理用物,做好记录。
[注意事项]l. 纱布从药液中捞出时,要拧挤得不干不湿,恰到好处。
过干了效果不好,过湿了药液漫流。
2.药液不要太烫,防止烫伤。
3.药物组成可根据不同的疾病,作适当的调整和化裁。
4.在应用湿敷疗法的同时,还可根据病情适当配合熏洗、药物内服和针灸等疗法,以增强疗效。
5.注意保持敷料湿润与创面清洁。
[诊疗技术名称]中药灌肠[简介]诊疗技术的应用简介[适应症]该诊疗技术的适应症[禁忌症]肛门、直肠和结肠等手术或大便失禁、下消化道出血者、妊娠妇女病人禁用灌肠治疗。
[操作规范](1)保留灌肠前,嘱病人排便,以清洁肠道 ,便于药物吸收,尽量不采取大量不保留灌肠,以免刺激肠蠕动,使药液不易保留。
(2)备齐用物携至床前,向病人解释治疗目的及方法。
(3)测量药液温度,39℃~41℃,倒入灌肠筒或输液瓶内,挂在输液架上,液面距肛门约30~40cm。
(4)摆好体位,根据病变部位取左侧或右侧卧位,臀下垫一次性治疗巾,并用小枕抬高臀部10cm左右,暴露肛门。
(5)润滑肛管前端,与输液器连接,排气后夹紧输液管,轻轻插入肛门约10~15cm,用胶布固定,松开活塞,调节滴速,每分钟60~80滴。
中医理疗科诊疗步骤与操作规程
![中医理疗科诊疗步骤与操作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fbef1145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d7.png)
中医理疗科诊疗步骤与操作规程为了确保中医理疗科诊疗工作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提高诊疗质量,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和《中医诊疗科目规范》,特制定本诊疗步骤与操作规程。
一、接诊与评估1. 接诊接诊医师应主动迎接患者,礼貌问候,向患者说明就诊程序及注意事项。
2. 询问病史详细询问患者的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史和家族史,并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
3. 评估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评估,确定诊断。
二、制定诊疗方案1. 中医诊断根据评估结果,明确中医诊断,包括疾病名称和证型。
2. 制定治疗方案根据中医诊断,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
3. 确定疗程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方案,确定治疗疗程和复诊时间。
三、治疗操作1. 治疗前准备向患者解释治疗过程及可能出现的感觉,取得患者同意。
准备相应的治疗器械和药物。
2. 实施治疗按照治疗方案,准确、熟练地完成治疗操作。
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确保治疗安全。
3. 治疗后指导向患者说明治疗后的注意事项,如休息、饮食、运动等,并指导患者进行自我护理。
四、疗效评估与调整1. 疗效评估在治疗结束后,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结果,评估治疗效果。
2. 调整治疗方案根据疗效评估结果,对治疗方案进行调整,以提高治疗效果。
五、健康教育与随访1. 健康教育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求,给予相应的健康教育,包括生活方式、饮食、运动等方面的指导。
2. 随访在治疗过程中和治疗结束后,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了解病情变化,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六、诊疗记录与资料管理1. 记录诊疗信息详细记录患者的病史、诊断、治疗方案、治疗过程、疗效评估等内容,保证诊疗过程的可追溯性。
2. 管理患者资料妥善保管患者的病历资料,确保患者隐私和信息安全。
七、科室管理与质量控制1. 科室管理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确保诊疗工作有序进行。
2. 质量控制定期对诊疗工作进行质量控制,包括诊疗操作、医疗安全、服务质量等方面,持续改进诊疗工作。
中医理疗科诊疗实务与操作规定
![中医理疗科诊疗实务与操作规定](https://img.taocdn.com/s3/m/ff94c14b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85.png)
中医理疗科诊疗实务与操作规定1. 引言中医理疗科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通过物理手段来治疗疾病。
为了规范中医理疗科的诊疗实务与操作,提高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制定本规定。
2. 诊疗实务规定2.1 诊断要准确:中医理疗科医生在进行治疗前,必须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中医诊断,确保针对病情进行正确的理疗治疗方案。
2.2 理疗方法选择: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中医诊断,选择合适的理疗方法进行治疗。
常见的中医理疗方法包括针灸、拔罐、刮痧等。
2.3 操作规范:中医理疗科医生在进行理疗操作时,必须掌握正确的操作技术和方法,遵循相应的卫生规范,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4 注意事项:中医理疗科医生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避免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
3. 安全措施规定3.1 治疗设备:中医理疗科医生在进行治疗时,必须使用符合安全标准的治疗设备,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安全性。
3.2 消毒和清洁:中医理疗科医生在使用治疗器具前,必须进行消毒和清洁,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3.3 治疗环境:中医理疗科的治疗室应保持清洁、整洁,确保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舒适和安全。
3.4 紧急救援措施:中医理疗科医生在进行治疗时,应具备基本的急救知识和技能,能够在紧急情况下迅速采取救援措施。
4. 其他规定4.1 诊疗记录:中医理疗科医生在进行治疗时,应详细记录患者的病情、治疗方案和效果等信息,以便后续的评估和研究。
4.2 继续教育:中医理疗科医生应不断学习和更新相关知识,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治疗技能。
4.3 合作与协调:中医理疗科医生应积极与其他医疗团队成员合作,共同为患者提供综合医疗服务。
结论中医理疗科诊疗实务与操作规定的制定,对于提高中医理疗科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理疗科医生应严格遵守本规定,确保诊疗实务和操作符合规范要求,为患者提供优质的中医理疗治疗服务。
中医理疗科临床诊疗方案及操作规定
![中医理疗科临床诊疗方案及操作规定](https://img.taocdn.com/s3/m/23c57fab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80.png)
中医理疗科临床诊疗方案及操作规定一、诊疗方案中医理疗科是一种传统中医疗法,主要通过物理手段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促进气血运行,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制定相应的诊疗方案。
具体的诊疗方案包括以下内容:1. 随诊观察: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身体检查,了解病情及其变化情况。
根据观察结果,调整治疗方案。
2. 理疗选择: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选择合适的理疗方法进行治疗。
常见的理疗方法包括推拿、拔罐、刮痧等。
3. 理疗操作:根据理疗方法的要求,进行相应的操作。
操作时应注意卫生和安全,避免对患者造成伤害。
4. 疗程安排:制定治疗的时间和频率,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求,确定治疗的次数和间隔。
二、操作规定中医理疗科的操作规定是为了确保治疗的安全有效进行,保护患者的权益和健康。
操作规定包括以下内容:1.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操作人员必须熟悉并遵守中医理疗科的操作规程,不得随意更改或省略步骤。
2. 卫生消毒要求:操作过程中应保持良好的卫生惯,操作前后要进行必要的消毒处理,避免交叉感染。
3. 操作技巧要求:操作人员应具备专业的理疗技巧和操作经验,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4. 患者告知和征得同意:在进行任何理疗操作前,应向患者详细说明治疗内容和可能的风险,并征得患者的同意。
5. 异常情况处理:操作人员应具备处理常见异常情况的能力,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患者的安全。
中医理疗科临床诊疗方案及操作规定是中医理疗科的基本工作指南,旨在规范诊疗流程,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
操作人员应严格遵守规定,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性。
康复理疗科门诊服务流程
![康复理疗科门诊服务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4a98247c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d9.png)
《康复医学诊疗常规》
收费
收费员
1.收费员在接到治疗申请单后进入《门诊收费流程》。
2.如遇到特殊项目,可致电康复理疗科划价。
《收费流程》
递交申请
患者
患者将治疗申请单及收费发票递交给康复治疗师。
登记
康复治疗师
1.接患者治疗单后确认治疗项目与发票是否一致。
2.按接收治疗单先后顺序将患者基本信息登记在《门诊登记表》上。慢性病需按疗程治疗者,应填写《康复理疗科治疗记录单》。
2、按照《挂号员职责》进行工作。
《挂号员职责》
申请
临床医生
康复治疗师
1.临床科医师按本科室《诊疗常规》对就诊者进行诊疗,根据病情建议就诊者行康复治疗,经其同意后填写《检查治疗缴费单》。
2.康复治疗师按《康复医学诊疗常规》了解病情并根据病情建议就诊者行康复治疗,经其同意后填写《治疗单》。
《组
XX:
审批:
1.目的:
规范康复治疗的工作程序,确XX复治疗的工作正常进行。
2.适用范围:
康复治疗工作过程和管理过程。
3.工作要求
流 程
责任岗位
工作要求
作业指导书/记录
就医
患者
患者来院进入《门诊就诊服务主流程》。
《门诊就诊服务主流程》
挂号
挂号员
1、每日上午提前15分钟,下午提前半小时上班,做好挂号前各项准备工作,根据通知情况调整当日坐诊医生出诊一览表;
4.患者治疗完毕由治疗师向其交待治疗后注意事项及下次治疗时间。
《康复理疗科仪器操作规程》
复查
临床医生
按本科室《诊疗常规》对患者进行诊疗,确定患者是否需要继续治疗、调整治疗种类或停止治疗,并将其记录在患者的《门诊病历》上。
理疗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理疗科常见病诊疗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81d80985aeaad1f346933f73.png)
颈椎病诊疗规范[定义]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症”。
因颈部的椎体、关节、韧带和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引起钙化、损伤、增生或关节紊乱,刺激或压迫颈神经根、脊髓、椎动脉或交感神经引起颈痛和其他综合症状。
[检查程序]1、问诊。
仔细询问患者病史、颈肩部及上肢疼痛的性质、伴随症状、既往病史、职业等。
是否有不良习惯。
2、望诊。
患者表情是否痛苦,颈部能否正常活动。
颈部有无皮肤损伤,有无红肿。
3、查体。
(1)触诊。
颈椎棘突是否偏歪,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有无压痛,是否可摸到条索状硬结,上肢肌力有无减弱或肌肉萎缩。
(2)颈部活动度。
颈部是否僵直,前曲、后伸、左右侧弯、旋转是否受限。
(3)神经支配区感觉情况、腱反射、肌力,常规检查试验,如臂丛牵拉试验、压顶试验是否阳性。
病理反射是否引出,如霍夫曼氏征。
4、X线正位摄片显示,颈椎关节有无增生,或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是否改变,椎间隙是否变窄,有无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有无椎间孔变小。
CT、MRI有无阳性提示。
[诊断依据]1、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
2、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姿势不良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3、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僵硬,上肢麻木。
4、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上肢肌力减弱或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顶试验阳性。
5、X线正位摄片显示,颈椎关节增生,或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或反C型侧弯,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
CT、MRI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证候分型]1、风寒湿型:颈、肩、上肢串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气滞血瘀: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舌质暗,脉弦。
3、痰湿阻络: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不红,纳呆,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诊疗规范
![诊疗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4f8c898189eb172ded63b7e8.png)
中医理疗科诊疗规范(一)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方案【概述】是因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而引起以腰腿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综合症,是腰腿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以L4-5、L5-S1间隙,发病率最高。
属中医之腰痛病、痹病范畴。
【临床表现】一、症状与体征1.腰痛与放射性腿痛特点:①.根性放射痛。
②.疼痛与腹压有关。
③.疼痛与活动、体位有明显关系。
2.跛行患肢不能正常迈步及负重,常需扶拐行走。
3.腰肌痉挛、脊柱畸形和活动受限。
4.棘突间旁侧压痛与放射痛。
5.神经功能损害。
①运动:受累神经所支配的肌肉发生萎缩。
②感觉:受累神经根分布区可出现感觉过敏、减退或消失。
③反射减弱或消失。
二、常用检查方法及体征1.直腿抬高试验(lasegue 征)阳性,2.直腿抬高加强试验3.屈颈试验及挺腹试验阳性三、辅助检查1.血常规及风湿组合加肝肾功能2.X线检查:腰椎正侧位片,腰间盘CT或MRI【诊断】参照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出版的《中医病证诊断与疗效标准》执行:1.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2.常发生于青壮年;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4.脊柱侧弯,腰生理孤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部活动受限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减弱;6.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曲度变直,病变椎间隙可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CT或MRI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膨出)部位及突出(膨出)程度。
附西医日本McCulloch诊断标准(1980年)(1)腿痛比腰痛明显,疼痛主要局限于坐骨神经或股神经支配区;(2)神经分布皮区感觉异常;(3)直腿抬高试验阳性,角度小于正常的50%;或健侧直腿抬高试验阳性;(4)具备肌肉萎缩、无力、感觉减退以及腱反射减弱等4项中的2项;(5)与临床表现相符的影像学特征(MRI、CT显示椎间盘突出)。
乳腺理疗科工作管理制度
![乳腺理疗科工作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574f4539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c6.png)
一、总则为规范乳腺理疗科工作流程,提高乳腺疾病诊疗水平,确保患者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二、工作职责1. 乳腺理疗科主任负责科室全面工作,包括人员管理、工作安排、质量控制等。
2. 主治医师负责本科室的诊疗工作,包括诊断、治疗、病历书写、患者教育等。
3. 护士负责患者的护理工作,包括生命体征监测、病情观察、药物管理、患者健康教育等。
4. 技师负责理疗设备操作、维护及患者理疗服务。
5. 医疗质量管理小组负责科室医疗质量监督和持续改进工作。
三、工作流程1. 接诊流程(1)患者挂号后,由护士引导至乳腺理疗科就诊。
(2)主治医师接诊,对患者进行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3)根据检查结果,制定诊疗方案,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治疗方案及注意事项。
(4)护士负责患者护理,包括病情观察、药物管理、患者健康教育等。
2. 治疗流程(1)技师根据主治医师的治疗方案,进行理疗设备操作。
(2)护士协助技师完成治疗过程,并密切观察患者反应。
(3)治疗结束后,技师向护士反馈治疗情况,护士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治疗结果及注意事项。
3. 出院流程(1)患者治疗结束后,主治医师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2)护士协助患者办理出院手续,并进行出院健康教育。
(3)患者出院后,护士定期进行电话随访,了解患者病情变化。
四、工作要求1. 严格执行医疗法规和诊疗规范,确保医疗安全。
2. 诊疗过程中,对患者进行充分沟通,尊重患者意愿。
3. 加强医患沟通,提高患者满意度。
4. 加强科室内部培训,提高医护人员业务水平。
5. 定期进行医疗质量检查,确保诊疗质量。
6. 加强设备维护,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五、质量控制1. 医疗质量管理小组定期对科室工作进行质量检查,包括病历书写、诊疗过程、治疗效果等。
2. 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确保医疗质量。
3. 对科室工作进行持续改进,提高诊疗水平。
六、奖惩制度1. 对工作表现优秀、业务水平高的医护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
2. 对违反工作纪律、影响医疗质量的医护人员进行处罚。
针灸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针灸科常见病诊疗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9db4445d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8c.png)
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1、诊断标准(1)中医部分疼痛部位或在脊中,或在一侧,或两侧俱痛为主症;寒湿腰痛:腰痛重痛、酸麻,或拘急强直不可俯仰,或痛连骶、臀、股、腘;疼痛时轻时重,天气寒冷阴雨则发作,舌苔白腻,脉沉;劳损腰痛:多有陈伤宿疾,劳累时加剧,腰部强直酸痛,其痛固定不移,转侧俯仰不利,腘中常有络脉瘀血,苔脉多无变化;(2)西医部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有关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拟定:1有腰部外伤史、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2常发于青壮年;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等时疼痛加重;4脊柱时有侧弯,腰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可有膝、踝反射减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减弱;6X线摄片检查:可有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隙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CT或MR检查提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2、治疗方法1以2%普鲁卡因先皮试阴性2ml、维生素、醋酸泼尼松龙2ml50mg混合液穴位注射病变腰椎间盘双侧华佗夹脊穴;2选病变腰椎间盘华佗夹脊穴、患侧环跳、秩边、委中、阳陵泉、绝骨、太冲等,电双针仪两极固定于相应穴位上,调脉冲电频率60-80次/分钟,强度以病员耐受为度;3同时以电脑牵引治疗仪作卧位持续腰椎牵引,牵引力为360-410牛顿1kg=牛顿;以上1步骤仅于每一疗程首次治疗时应用,2、3步骤同时进行,每次30分钟,每天1次,6次为1疗程;1疗程未愈者,休息3-5天再行下1疗程;3疗程内统计疗效;4电针+TDP:双侧大肠俞或关元俞、肾俞、患侧环跳、秩边、委中、阳陵泉、绝骨、太冲等,用连续波,每天一次,每次30分钟,6次为一疗程,每疗程间休息2-3天;5针挑:取病变腰椎间盘华佗夹脊穴或背俞穴、患侧环跳、秩边、委中、阳陵泉、绝骨等;操作:穴位常规消毒,用2%普鲁卡因在穴位皮下注射一直径约1cm的皮丘,然后持无菌针挑钳亦可用外科巾钳钳住皮丘以固定,用右手抓紧巾钳柄用力均匀地进行前后上下摇摆挑提,每分钟约挑摇60~100次,持续操作15分钟;每天针挑一次;视病情,3~5天为一疗程;6中药封包治疗:以腰部膀胱经、督脉及下肢膀胱经、胆经经穴为主,每天一至两次,每次20分钟;3、难点:神经受损而出现肢体麻木、乏力;4、解决思路、措施:按照中医“萎症”的辨证思路,予加强健脾益气,活血通络等原则进行治疗;5、疗效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标准1制定如下:临床治愈;腰腿痛消失,直腿抬高试验70o 以上,能恢复原来工作;好转:腰腿痛减轻,腰部活动改善;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无改善;痹症颈型、神经根型颈椎病1、诊断标准中医部分a、风寒湿型:颈、肩、上肢串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舌淡红,苔薄白,脉搏弦紧;b、气滞血瘀: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舌质暗,脉弦;西医部分1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2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录相者,往往呈慢性发病;3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个肢麻木;4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CT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a、颈型:枕颈部痛,颈活动受限,颈肌僵硬,有相应压痛点;X线片示:颈椎生理弧度在病变节段改变;b、神经根型:颈痛伴上肢放射痛,颈后伸时加重,受压神经根皮肤节段分布区感觉减弱,腱反射异常,肌萎缩,肌力减退,颈活动受限,牵拉试验、压头试验阳性;颈椎X线片:椎体增生,钩椎关节增生明显,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CT可见椎体后赘生物及神经根管变窄;2、治疗1治疗方法a、中频脉冲电治疗:输出的脉冲直流电流频率为60~80次/次,程度以患者耐受为度,每日一次,每次60分钟,10次为一个疗程,疗程间隔2~3天后进行下一个疗程;b、针刺,均用平补平泻,留针20分钟或电针或艾灸,每天一次,每次30分钟;c、针挑:穴位常规消毒,用2%普鲁卡因在穴位皮下注射一直径约1cm的皮丘,然后持无菌针挑钳,亦可用外科巾钳钳住皮丘以固定,用右手抓紧巾钳柄用力均匀地进行前后上下摇摆挑提,每分钟约挑摇60~100次,持续操作15分钟;每天针挑一次;视病情,3~5天为一疗程;d、颈椎牵引,每天一次;每次10~30分钟;e、中药封包治疗:每天一至两次,每次约20分钟,以颈肩部及上肢经穴为主;2 分型治疗a、颈型取穴:颈4,5、颈5,6、颈6,7旁开1寸、肩井穴,均为双侧;方法:中频脉冲电治疗+TDP照射,每天一次;针挑,每次2穴,每天一次;中药封包治疗:每天一至两次,每次约20分钟;如风寒型加服桂枝加葛根汤;气滞血瘀型加服血府逐瘀汤;b、神经根型主穴:双风池、天柱、百劳、肩井;配穴:患侧肩三针、曲池、外关、合谷、中渚、天宗、风池;方法:针灸+TDP:主穴+配穴中2~4穴,每天一次,每次20~3分钟;中频脉冲电治疗+TDP:主穴+配穴2~4穴,每天一次,每次60分钟;颈椎牵引:每日一次,每次10~30分钟,重量以患者舒服为度;中药封包治疗:每天一至两次,每次约20分钟;3、疗效评定标准1治愈:原有各型病症消失,肌力正常,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2好转:原有各型症状减轻,颈、肩背疼痛减轻,颈、肢体功能改善;3未愈:症状无改善眩晕椎动脉型、交感型颈椎病1、诊断标准中医部分a、痰湿阻络: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不仁,纳呆;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b、肝肾不足: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舌红少津,脉弦;c、气血亏虚: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舌淡苔少,脉细弱;西医部分1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2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录相者,往往呈慢性发病;3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个肢麻木;4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CT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a、脊髓型:早期下肢发紧,行走不稳,如履沙滩,晚期一侧下肢或四肢瘫痪,二便失禁或尿潴留;受压脊髓节段以下感觉障碍,肌张力增高,反射亢进,椎体束征阳性;X线片示:椎间隙狭窄,椎体后缘增生较严重并突入椎管;CT、MRI检查示:椎管变窄,椎体后缘增生物或椎间盘膨出压迫脊髓;b、椎动脉型:头痛,眩晕,耳鸣,耳聋,视物不清,有体位性猝倒,颈椎侧弯后伸时,症状加重;X 线片:横突间距变小,钩椎关节增生;CT检查可显示左右磺突孔大小不对称,一侧相对狭窄;椎动脉造影见椎动脉迂曲,变细或完全梗阻;c、交感神经型:眼睑无力,视力模糊,瞳孔扩大,眼窝胀痛,流泪,头痛偏听偏头痛,头晕,枕颈痛,心动过速或过缓,心前区痛,血压增高,四肢凉或手指发红发热,一侧肢体多汗或少汗等;X线片见钩椎增生,椎间孔变狭窄,颈椎生理弧度改变或有不同程度错位;椎动脉造影有受压现象;2、治疗1治疗方法a、中频脉冲电治疗:在选定的穴位上置一约3×5cm2大小的棉垫,输出的脉冲直流电流频率为60~80次/次,程度以患者耐受为度,每日一次,每次60分钟,10次为一个疗程,疗程间隔2~3天后进行下一个疗程;b、针刺,均用平补平泻,留针20分钟或电针或艾灸,每天一次,每次30分钟;c、针挑:穴位常规消毒,用2%普鲁卡因在穴位皮下注射一直径约1cm的皮丘,然后持无菌针挑钳,亦可用外科巾钳钳住皮丘以固定,用右手抓紧巾钳柄用力均匀地进行前后上下摇摆挑提,每分钟约挑摇60~100次,持续操作15分钟;每天针挑一次;视病情,3~5天为一疗程;d、颈椎牵引,每天一次;每次10~30分钟;e、中药封包治疗:每天一至两次,每次约20分钟,以颈肩部及上肢经穴为主;2 分型治疗a、椎动脉型针刺,用平补平泻法;或电针30分钟;每日一次;取穴:双风池、百会、太冲,丰隆、足三里,如属风寒型或阳虚型可加悬灸百会,风池、天柱、百劳等;中频脉冲电治疗+TDP;取穴:双风池、百劳、肩井、风门;每日一次,每次60分钟;针挑;取穴:双风池、天柱、百劳、风门,每天2穴,每次15分钟;中药封包治疗:每天一至两次,每次约20分钟;b、脊髓型主穴:患病节段旁开1寸,风门,均为双侧;配穴:双肩、曲池、外关、合谷、髀关、梁丘、血海、三阴交、三里、解溪方法:针灸或电针:主穴+配穴4~6穴,每日一次,每次30分钟;中频脉冲电治疗+TDP:主穴+肩井,每日一次,每次60分钟;c、交感型主穴:双风池、天柱、肩井、颈4/5、颈5/6、颈6/7旁开1寸;配穴:双神门、内关、三阴交,足三里、太溪;方法:针挑:每次取两个主穴,每日一次,每次15分钟;针刺或电针:主穴6穴+配穴4穴根椐辩证,每日一次,每次30分钟;3、难点:反复头晕患者,容易合并有焦虑症;4、解决思路、措施:运用中医辩证论治,中药以疏肝解郁为主,应用逍遥散加减;针灸选用四花穴膈俞、胆俞、肝俞、太冲等以疏肝开郁;1治愈:原有各型病症消失,肌力正常,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2好转:原有各型症状减轻,颈、肩背疼痛减轻,颈、肢体功能改善;3未愈:症状无改善;腰痛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胸腰椎压缩性骨折1、诊断中医部分腰背疼痛,或痛引两胁,转侧受限,舌脉多无改变西医部分多见于老年人,腰背部疼痛,少数疼痛可放射至胸胁、腹部,呈束带感;胸腰椎X线提示锥体压缩性骨折,骨质疏松;骨密度检查提示骨密度值与当地同性别的峰值骨密度相比减少≥25%;排除内分泌疾病、药物及肿瘤等引起继发性骨质疏松症2、治疗1中频脉冲电治疗取穴:肾俞、关元俞、压缩椎体上下之背俞穴,阿是穴;疗程: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1~2天,共治疗2疗程;2中药封包治疗:以压缩椎体上下之背俞穴,阿是穴为主,每天一至两次,次20分钟;3、难点:病情反复;4、解决思路、措施:加强健康教育,指导患者日常起居注意保护脊柱,加强补钙;显效:临床主要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并且骨密度值较前有所提高,或生化指标BGP、PYD改善;有效:临床症状好转,骨密度值较前持平或生化指标改善;无效:临床症状无好转,并且骨密度值继续下降,或生化指标无改善;主症评分标准:无腰背痛为0分;轻度:疼痛较轻,偶尔出现,记1分;中度:时轻时重,反复发作,但不影响生活与工作,记2分;重度:疼痛较重,持续痛,已影响正常生活、工作,记3分;治疗前后比较:提高2分为显效,提高1分为有效,提高0分为无效;附:继发性骨质疏松症-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诊疗规范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是由于或等原因所致的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和易于骨折的代谢性骨病;引起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病因很多,临床上以内分泌代谢疾病、结缔组织疾病、疾病、消化道疾病和药物所致者多见;一、常见病因1.内分泌代谢疾病: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Cushing综合征、性腺功能减退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垂体泌乳素瘤、糖尿病主要见于1型糖尿病、腺垂体功能减退症等;2.结缔组织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皮肌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等;3.多种慢性肾脏疾病导致肾性骨营养不良;4.胃肠疾病和营养性疾病:吸收不良综合征、胃肠大部切除术后、慢性胰腺疾病、慢性肝脏疾患、蛋白质-热量营养不良症、长期静脉营养支持治疗等;5.血液系统疾病: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高雪病和骨髓异常增殖综合症等;6.神经肌肉系统疾病:各种原因所致的偏瘫、截瘫、运动功能障碍、肌营养不良症、僵人综合征和肌强直综合征等;7.长期制动或太空旅行;8.器官移植术后;9.药物: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肝素、抗惊厥药、抗癌药、含铝抗酸剂、甲状腺激素、GnRH-a或透析液等;二、临床表现1.症状视骨质疏松程度和原发疾病的性质而不同;多数症状较为隐匿,无诊断特异性,往往被原发病的表现所掩盖,不少患者在进行X片检查时才发现已经并发骨质疏松症;部分病人诉腰背酸痛、乏力、肢体抽搐或活动困难;病情严重者可以有明显骨骼疼痛,轻微损伤即易发生脊柱、肋骨、髋部或长骨骨折,肋骨骨折在继发性骨质疏松症中较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更为常见;2.主要体征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类似,可有身高缩短,严重者发生脊柱后凸、驼背或胸廓畸形;3.原发病的多种临床表现;三、诊断要点目前没有直接测定骨强度的临床方法,故临床上常常采用下列诊断指标:骨密度低下及或脆性骨折;对于继发性骨质疏松症,还需要具有明确的引起骨质疏松症的病因;1.脆性骨折:是骨强度下降的最终后果,故有过由明确疾病或药物引起的脆性骨折即可诊断继发性骨质疏松症;2.骨矿盐密度测定:详见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3.骨密度测定方法:详见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在分析结果时应更注重Z值4.诊断标准: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诊断标准;详见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5.X线平片:对诊断骨质疏松症的敏感性和准确性较低,故对骨质疏松的早期诊断帮助不大;但对于发现有无骨折,与骨肿瘤和关节病变相鉴别,有较大价值;6.骨转换生化指标测定:目前尚无一项生化指标可作为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主要用于骨转换分型、判断骨丢失速率、监测病情、评价药物疗效;常用的骨转换生化指标见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7.引起骨质疏松症的原发病相关检查:如肝肾功能、自身免疫指标、甲状腺功能、甲状旁腺功能、性腺功能、肿瘤相关检查等;中风脑血管病变一、诊断根据其典型临床表现、起病形式、发病年龄、诱因、先兆症状等特点多可做出正确的诊断;一本病具有神志障碍、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眼歪斜、言语蹇涩等特定的临床表现;轻症仅见眩晕、偏身麻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症状;舌质多黯,有痰点、瘀斑,脉多弦或弦滑;若脉洪大、促疾、沉迟,多是病情危重之候;二起病急剧,病情复杂;后世医家称中风之病,如矢石之中人,骤然而至;临床上既有暴怒之后内风旋动、倾刻昏仆、骤然起病者,也有猝然眩晕、麻木,数小时后迅速发生半身不遂,伴见口眼歪斜,病情逐步加重者,此虽起病急但有渐进的发展过程;还有卒发半身不遂、偏身麻木等症,历时短暂而一日三、五次复发者,此种起病速而好转亦速,但不及时治疗,终将中而不复;三本病多发生在中年以上,老年尤多;如元·王履指出:“凡人年逾四旬气衰之际,……多有此疾;”据近20年来的文献资料表明,中风的发病年龄有提早的趋向,30—40岁发病的也不少,甚至有更年轻者,但仍以60—70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占发病人数的60%以上四本病未发之前,多有先兆症状;中风斟拴说:其人中虚已久,则必有先机,为之睽兆;”眩晕和肢体一侧麻木,为常见之发病先兆;二、辨证论治要点1.辨病位浅深和病情轻重:中风急性期分中经络与中脏腑;金匮要略说:“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中络是以肌肤麻木、口眼歪斜为主症,其麻木多偏于一侧手足,此邪中络,病情轻;中经是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偏身麻木、言语蹇涩为主症,无昏仆,比中络为重,但皆由病邪窜扰经络而成,故可统称中经络;中腑是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偏身麻木、言语蹇涩而神志不清为主症,但其神志障碍较轻,一般属思睡或嗜睡;中脏是以卒暴昏仆而半身不遂者,其神志障碍重,甚至完全昏损无知;或以九窍闭塞,如视一为二、视长为短,目不能视、言语蹇涩、吞咽困难、尿闭便秘等,此邪中深、病情重;因两者皆有神志障碍,故统称中脏腑;从病期来看,中经络与中脏腑均届急性期的见证;若病廷半年以上则属后遗症;以中经络、中脏腑、后遗症的证侯分类,进行动态观察可辨别病情的浅深轻重;如起病时嗜睡而半身不遂,治后神志转为清醒,是先中腑后转为中经,病情转轻,顶后亦好;倘若神志障碍和半身不遂加重,渐至昏迷,是先中腑而转为中脏证,病情逆转,多预后不良;2.辨闭证与脱证:中脏腑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等,但有闭证和脱证的区别;闭证是邪闭于内,症见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大小便闭,肢体强痉,多属实证,急宜祛邪;脱证是阳脱于外,症见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撤遗尿,这是五脏之气衰弱欲绝的表现,多属虚证,急宜扶正;闭证和脱证均为危急重证,治法不可混同,因此临床上必须分辨清楚;在闭证中,又有阳闭与阴闭之分;阳闭是闭证兼有热象,为痰热闭郁清窍,症见面赤身热,气粗口臭,燥扰不宁,舌苔黄腻,脉象弦滑而数;阴闭是闭证兼有寒象,为湿痰闭阻清窍,证见面白唇青,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舌苔白腻,脉象沉滑或缓;阳闭与阴闭的辨别,以舌诊、脉诊为主要依据,阳闭苔黄脓,舌质偏红;阴闭苔白腻,舌质偏谈;阳闭脉数而弦滑,且偏瘫侧脉大有力;阴闭脉缓而沉滑;阳闭和阴闭可相互转化,可依据舌象、脉象结合症状的变化来判定;3.辨病势的顺逆:先中脏腑,如神志渐渐转清,半身不遂未再加重或有恢复者,病由中脏腑向中经络转化,病势为顺,预后多好;若属中脏腑的重证,如神昏偏瘫症状在急性期,仍属顺境;如见呃逆频频,或突然神昏,四肢油搐不已,或背腹骤然灼热而四肢发凉及至手足厥逆,或见戴阳证及呕血证,均属病势逆转;呃逆频频,是痰热郁闭,渐耗元气,胃气衰败的表现;突然神昏、四肢抽搐不已,是由内风鸱张,气血逆乱而成;背腹骤然灼热而四肢发凉,手足厥逆,或见戴阳之证,皆由阴阳离绝所致,病入险境;至于合并呕血、便血者,是邪热猖獗,迫伤血络而成,亡血之后气随血脱,多难挽救;三、治疗治疗原则中风为本虚标实、上盛下虚之证;急性期虽有本虚之证,但以风阳、痰热、腑实、血瘀等“标实”之侯为主;又因风夹浊邪蒙蔽心窍,壅塞清阳之府,故“上盛”症状也较明显;按急则治其标的原则,治用平肝熄风、化痰通腑、活血通络、清热涤痰诸法;此时邪气盛,证偏实,故治无缓法,速主其病即安,但泻热通腑勿使通泻过度,以防伤正;恢复期以后,多属本虚标实而侧重在“本虚”,其虚可见气虚与阴虚,但以气虚为多见;按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应以扶正为主;然半身不遂、偏身麻木之症俱在,乃瘀血、湿痰阻络而成,故治宜标本兼顾,益气活血、育阴通络、滋阴潜阳、健脾化痰均是常用之法;治法方药1、中药治疗中经络络脉空虚,风邪入中治法:祛风通络.方药:可选大秦艽汤加减;肝肾阴虚,风阳上扰治法:滋养肝肾,平熄内风;方药:可选衷中参西录镇肝熄风汤加减;痰热腑实,风痰上扰治法:化痰通腑;方剂:方选验方星萎承气汤加减;中脏腑闭证阳闭治法:辛凉开窍,清肝熄风;方药:常选局方至宝丹一粒灌服或鼻饲以开窍;并用医醇义羚羊角汤加减,以清肝熄风,滋阴潜阳;阴闭治法:辛温开窍,除痰熄风;方药:常选局方苏合香一丸灌服或鼻饲以开窍,并用济生方涤痰汤加减;脱证治法:回阳固脱;方药:可选用世医得效方参附汤;后遗症半身不遂治法:益气活血;方药:.常选医林改错补阳还五汤加减;言语不利治法:祛风除痰开窍.方药:常选医学心捂解语丹加减;2、针灸疗法1中频脉冲电治疗用磁场强度为3000高斯、直径为1.3厘米、厚约0.5厘米的钕铁硼合金永磁片;选用广州市国光电器厂生产的袖珍式多功能磁电治疗机,选择频率为60-80次/分的电脉冲波;处方:在头部取运动区和/或头颅CT、MRI显示病灶相应的头皮投射区,在颈项取双侧天柱、肩中俞、百劳、风门,采用异名极并置法贴敷磁片;在患肢按当时所处的BRUNNSTROM脑卒中后功能演变的阶段来选取经脉穴位:阶段I、Ⅱ取阴、阳经穴并重,如上肢取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天府、侠白、曲泽、郄门等穴,下肢取梁丘、足三里、三阴交、血海、阴陵泉等穴;阶段Ⅲ、IV以取阳经经脉穴位如上肢取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等,下肢取足三里、梁丘、阳陵泉等穴;阶段V、VI以取阴经穴位为主,辅以阳经穴位,如上肢取天府、外关、手三里等穴,下肢取血海、阴陵泉、照海、三阴交、足三里、梁丘等穴;每次上下肢各取6个穴位,采用异名极并置法循经贴敷磁片后接电脉冲波,通电60分钟,每日一次,二周为一疗程;2针剌疗法半身不遂:调和经脉、疏通气血处方:①大肠、胃经腧穴为主,辅以膀胱、胆经穴位;初病时,仅刺患侧,病程日久后,可先刺健侧,后再刺灸患侧;取穴:上肢:肩髃、曲池、外关、合谷,可轮换取肩髃、肩贞、臂蠕、阳池等穴;下肢取环跳、阳陵泉、足三里、昆仑,可轮换取风市、绝骨、腰阳关等穴;②十二井穴点剌放血 ;中风不语:祛风豁痰,宣通窍络;处方:金津、玉液放血,针内关、通里、廉泉、三阴交等;中风闭证:开关通窍,泄热祛痰;处方:用毫针强刺或三棱针点刺出血;可先用三棱针点刺手十二井穴出血再刺人中、太冲、丰隆;若手足拘孪或抽搐可酌加曲池、阳陵泉穴;中风脱证:益气固脱、回阳救逆;处方:大柱艾灸,如汗出、肢温,脉起者,再用毫针,但刺激要轻;取穴:灸关元、神阔,刺气海、关元、足三里;如见内闭外脱之证,可先取人中强刺,再针足三里、气海以调其气 ; 3头皮针、耳针治疗头皮针取穴可取素问·刺热论篇五十九刺的头部穴位,中行有上星、额会、前顶、百会、后顶;次两傍有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又次两傍有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每次取7-9个穴位,交替使用,宜浅刺留针,留针15—30分钟即可;治疗中风先兆症状,可针刺或艾灸风市、足三里等穴,有预防的功效;4功能锻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疗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颈椎病诊疗规范[定义]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症”。
因颈部的椎体、关节、韧带和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引起钙化、损伤、增生或关节紊乱,刺激或压迫颈神经根、脊髓、椎动脉或交感神经引起颈痛和其他综合症状。
[检查程序]1、问诊。
仔细询问患者病史、颈肩部及上肢疼痛的性质、伴随症状、既往病史、职业等。
是否有不良习惯。
2、望诊。
患者表情是否痛苦,颈部能否正常活动。
颈部有无皮肤损伤,有无红肿。
3、查体。
(1)触诊。
颈椎棘突是否偏歪,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有无压痛,是否可摸到条索状硬结,上肢肌力有无减弱或肌肉萎缩。
(2)颈部活动度。
颈部是否僵直,前曲、后伸、左右侧弯、旋转是否受限。
(3)神经支配区感觉情况、腱反射、肌力,常规检查试验,如臂丛牵拉试验、压顶试验是否阳性。
病理反射是否引出,如霍夫曼氏征。
4、X线正位摄片显示,颈椎关节有无增生,或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是否改变,椎间隙是否变窄,有无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有无椎间孔变小。
CT、MRI有无阳性提示。
[诊断依据]1、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
2、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姿势不良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3、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僵硬,上肢麻木。
4、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上肢肌力减弱或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顶试验阳性。
5、X线正位摄片显示,颈椎关节增生,或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或反C型侧弯,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
CT、MRI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证候分型]1、风寒湿型:颈、肩、上肢串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气滞血瘀: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舌质暗,脉弦。
3、痰湿阻络: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不红,纳呆,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4、肝肾不足: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舌红少津,脉弦。
5、气血亏虚: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舌淡苔少,脉细弱。
[分型]1、颈型颈椎病:也称局部性颈椎病,是指具有头、颈、肩臂疼痛和相应的压痛点,X线片上没有椎间隙狭窄等明显的退行性改变,但可以有颈椎生理曲线的改变,椎间不稳和轻度增生等变化。
此型临床上极为常见,是最早期的颈椎病。
和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主要区别在于没有手指串麻、肌肉萎缩等神经根刺激和压迫症状,有时二者不易截然分开。
由于症状较轻,往往重视不够,以致反复发作时病情加重,不少反复落枕的病人多属于此型。
鉴别诊断应与落枕颈部扭伤等进行鉴别。
2、神经根型颈椎病:以神经根受累为主要临床表现。
(1)多数在30岁以上发病。
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反复发作。
(2)颈、肩部疼痛。
可向前臂放射。
手指呈神经根性分布的麻木及疼痛。
症状多为单侧。
可伴有头痛、头晕、视物模糊、耳鸣等症。
(3)颈部僵直,活动受限。
棘突、棘突旁或沿肩胛骨内缘有压痛点。
(4)影像学检查:X线正位片可见颈椎侧弯,钩椎关节不对称、增生,棘突侧偏,椎间隙狭窄。
侧位片可见颈椎生理曲线变直、中断、成角、反张。
CT、MRI检查有助于了解椎间盘突出,骨刺对椎管和椎间孔的侵占情况,以判断脊髓或神经根受压的程度。
(5)鉴别诊断应与颈椎间盘突出症:脊髓空洞症、腕管综合症、胸廓上口综合征等疾病进行监别。
3、交感性颈椎病:以头颈、上肢交感神经功能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
(1)多数病例有轻微的颈、肩痛等神经根刺激征。
头痛、枕部痛、头胀、视物模糊、眼发涩或流泪、双侧瞳孔或睑裂大小不等,眼窝部胀痛等;耳聋、耳鸣;一侧面部无汗或多汗;手麻木、肿、发凉;心率不齐,心动过速或过缓等。
(2)有上述交感神经功能紊乱的临床表现,并有神经根刺激征和颈椎病的X线征象,则可确定诊断。
无合并神经根刺激征的病例诊断比较困难,需同耳科、眼科、神经科共同会诊。
4、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上表现头晕、恶心、呕吐、四肢麻木、双目视物不清,甚至猝倒,但无意识障碍。
症状的出现常与头颈转动有关。
诊断比较困难。
需要结合临床综合分析确立诊断。
鉴别诊断应与美尼尔病进行监别。
5、脊髓型:以颈部脊髓受压迫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颈椎病。
(1)颈肩痛伴有四肢麻木、力量减弱或僵硬。
行走笨拙或双脚如踩棉花,甚至不能站立与行走。
病程较长,逐渐加重或反复发作。
(2)感觉障碍以痛觉减弱或消失为常见;手部肌肉萎缩;四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可引出病理反射。
(3)脑脊液常规检查及生化检查正常,少数蛋白稍高。
(4)颈椎X线平片所见与神经根型颈椎病相同。
CT、MRI检查可以进一步判断对脊髓受压的程度及部位的确定。
[治疗方案]一、急性期(一)临床表现1、颈、肩背疼痛剧烈、头痛头晕较甚,颈部僵硬,上肢麻木、疼痛明显,难以入睡。
2、颈部活动功能严重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
3、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顶试验阳性。
4、X线正位摄片显示,颈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或反C型侧弯,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CT、MRI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二)治疗急性期患者应首先低枕仰卧休息3~5天,减少颈部活动。
如病人属脊髓型颈椎病,保守治疗无效时,应及时建议手术治疗。
患者在卧床休息的同时,应采用以下治疗方法:1、静脉滴注(1)5%葡萄糖 250ml或NS 250ml iv drip qd;灯盏花注射液20mg或银杏达莫注射液20ml iv drip qd ;(2)20%甘露醇250ml iv drip qd;地塞米松 5mg (递减) iv drip qd。
2、口服VB1片、甲钴胺片等神经营养药物。
疼痛配合应用活血通络及抗炎镇痛药,如虎力散胶囊、活血止痛胶囊、盘龙七片、芬必得等。
3、配合远端穴位,针灸止痛或远端穴位按摩止痛。
针灸选穴:后溪、外关、落枕穴、绝骨等;按摩选穴:曲池、手三里、天宗、肩髃等。
每日1次。
4、小剂量牵引。
5、颈部可行穴位注射。
二、慢性期患者急性期卧床休息3~5天,进行上述治疗,症状基本缓解后,进入慢性期(缓解期)。
(一)临床表现1、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尚可忍受,颈部僵硬,上肢轻度麻木。
2、颈部活动功能某些方位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3、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顶试验阳性。
4、X线正位摄片显示,颈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CT、MRI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二)治疗方法慢性期主要采用以下治疗方法:1、静脉滴注:如上用药。
2、整脊推拿治疗(1)基础手法①患者取俯卧位,医生站立于其旁,用双手拿揉颈部及两肩部,反复施术,时间2分钟,以放松肌肉为主。
②医生用双手拇指拨揉项韧带,由轻而重,重点施术于阳性反应物,反复施术,时间2分钟。
③医生用双手拿提两侧斜方肌,反复施术,时间2 分钟。
④医生用掌跟部沿脊柱两侧(胸1-胸7)做揉法,反复施术,时间2分钟;若局部有压痛点,可用双手拇指重点按压。
⑤医生用拇指揉点风池、风府、哑门、肩外俞、膏肓,各穴约1分钟。
⑥患者取仰卧位,医生用小鱼际沿胸锁乳突肌自上而下做揉法,反复施术3-5遍;随后点按颈中穴(风池与翳明连线中点下2寸,胸锁乳突肌后缘处),时间约1分钟。
⑦医生用双手拇指连续按压锁骨下缘3-5遍(由内向外),随后沿左右上肢桡侧做拿揉法;点按内关穴,时间约1分钟。
⑧若颈椎侧弯、棘突偏歪,则采用颈椎定位扳动法(坐位)。
以右侧为例,医生用右手拇指顶住向右偏歪的棘突,左手扶于头部左侧,嘱患者颈部前屈30°左右,左手向右侧推扳,此时可听到响声。
颈椎侧弯手法同前。
若颈椎间隙狭窄,采用颈部拔伸法,可听到响声(仰卧、坐势均可)。
(2)对症处理①颈型:点按肩井,曲池、天宗,时间各1分钟。
②神经根型:点按大椎、颈根穴(肩井前2寸凹陷处)、神门,时间各1分钟。
③交感型:医生用双手拇指连续按压郗门至内关,反复施术3-5遍;随后点按肝俞、肾俞。
④椎动脉型:推桥弓3-5遍,随后点按膈俞、太渊,时间各1分钟。
若头晕明显者,则加点按百会、率谷、后溪,时间各1分钟。
⑤脊髓型:重症患者建议转院治疗;轻症患者对症处理。
如伴有下肢症状,则点按鹤顶、阳陵泉、委中、血海等。
3、针刺选穴:风池、肩外俞、手三里、合谷等穴。
每日1次。
4、拔罐肩背部拔罐,每日1次。
5、中药薰蒸疗法:每次30分钟,每日一次,每袋药可用2~3天。
6、功能训练。
[注意事项]1、整脊推拿治疗前要排除颈椎骨折、肿瘤、结核、先天畸形等病症。
2、治疗期间,病人低枕仰卧休息,减少颈部活动,注意颈部保暖。
3、脊髓型颈椎病,不宜进行推拿治疗。
[入院指征]1、颈、臂疼痛,处于被动体征症状不缓解。
2、颈、臂疼痛,受压神经根皮肤节段感觉减弱,短期内出现明显肌萎缩。
3、头晕,目眩,视物不清,于被动姿态。
4、出现颈髓神经受压,肢体麻木,运动显着不便。
5、颈椎病反复发作,要求住院治疗者。
6、诊断明确,常规治疗不明显,适应于输液、牵引或其他治疗者。
[疗效标准]1、治愈:原有病症消失,颈、肢体功能、肌力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
2、好转:原有症状减轻,颈肩背疼痛减轻,颈、肢体功能改善。
3、未愈:症状无改善。
[出院标准]1、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无明显的后遗症。
2、临床症状、体征减轻。
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规范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腰部疾患之一,属于中医腰痛范畴。
主要是因为腰椎间盘各部分(髓核、纤维环及软骨板),尤其是髓核,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后,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之处突出(或脱出)于后方或椎管内,导致相邻的组织,如脊神经根、脊髓等遭受刺激或压迫,从而产生腰部疼痛,一侧下肢或双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
(一)诊断依据⒈症状及体征⑴.腰痛和下肢放散痛:腰部反复疼痛,逐渐向一侧下肢沿坐骨神经分布区域放散,严重者不能久坐久立,翻身转侧困难,咳嗽、喷嚏或大便用力时,因腹压增高而疼痛加重。
⑵.压痛、叩击痛:在腰4~5、腰5骶1或腰椎3~4棘突间有局限性深压痛,按压痛点或叩击腰部,腰部疼痛并向下肢放散。
⑶.腰部活动障碍:腰部各方向活动均受限,以后伸和前屈明显。
⑷.腰部畸形:脊柱可出现侧弯、腰椎前凸增大,腰椎曲线变平或倒转等改变,以脊柱侧弯最多见。
⑸.病程较久或神经根受压严重者,常有患侧下肢麻木,患肢怕冷,中央型髓核突出可见鞍区麻痹。